⑴ 光明乳业的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除了国内乳品行业竞争激烈,原材料涨价之外,
光明乳液因为采用了麦肯锡的营销策略专导致了失败,另外加速属失败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回收奶事件。
你可以在某期的商业评论上找到麦肯锡的失败案例,说的很详细,对不起我记不住是哪期了。
⑵ 光明乳业不同生命周期下的融资策略是怎么样的
光明乳业不同,生命周期下的融资策略是先融资后发放的种子策略
⑶ 快速消费品是什么是用哪几种销售模式
FMCG是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的首字母缩写,代表快速消费品。与快速消费品概念相对应的是“耐用消费品”(Durable Consumer Goods),通常使用周期较长,一次性投资较大,包括(但不限于)家用电器、家具、汽车等。一种新的叫法是PMCG(Packaged Mass Consumption Goods),顾名思义,产品经过包装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单元来进行销售,更加着重包装、品牌化以及大众化对这个类别的影响。最容易让人理解的对它的界定包括包装的食品、个人卫生用品、烟草及酒类和饮料。之所以被称为快速,是因为他们首先是日常用品,它们依靠消费者高频次和重复的使用与消耗通过规模的市场量来获得利润和价值的实现,典型的快速消费品包括日化用品、食品饮料、烟草等;药品中的非处方药(OTC)通常也可以归为此类。
快速消费品有三个基本特点,即:
① 便利性:消费者可以习惯性的就近购买
② 视觉化产品:消费者在购买时很容易受到卖场气氛的影响
③ 品牌忠诚度不高:消费者很容易在同类产品中转换不同的品牌
这些特征决定了消费者对快速消费品的购买习惯是:简单、迅速、冲动、感性。
快速消费品是现在在商业包括工业当中非常活跃的一块,首先大家要从概念上了解这个问题,最早的快速消费品不是从食品开始的,是从洗护用品开始的。但是由于在卖场布局当中,这种商品开始越来越靠在一起销售,在这样的条件下,快速消费品的概念延伸到食品,到目前为止,中国人是把食品和洗护用品做为快速消费品的。从我们目前的统计资料上来看,在上海食品和洗护用品销售在连锁商业总销售额当中的大概比重为67%-70%,他们是在大卖场、超市、便利店和一些主要连锁发展业务消费出去的,这些连锁商业未来会发生些什么变化,可能是大家非常要引起关注的问题。
1、连锁企业开始跨区域的发展,供应商该如何跟上。
由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关于在服务业当中的全面开放在2005年1月1号,在2003年、2004年这两年,我们还有对外商的听证,所谓听证就是投资的运动听证,开店区域听证和开店分布听证。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的连锁业在加速发展,从上海来看,上海的市场相对饱和,所以上海的连锁业开始大幅度向外走,走到外地去。联华、华联、农工商、家得利、可的公司都在拼命往外走,这就有一个问题了,走出去以后,供应上出了问题。首先,我们在上海形成的采购平台没有办法密集到外区域,因为很多供应商制造商的销售网络是按照区域划分的,最典型的一个是可口可乐,他们是按照灌装厂区域来划分地区的,上海地区可能是价格最便宜的,但是没有办法拿到其他地方去卖,因为上海是申美饮料的区域,安徽是太古集团的区域。你想要把市场做大,但你的物流你的销售是不变的,可能你会失去你的内展通道和发展空间。
2、在供应链凌乱,区域性和小规模化的情况下,用何种方法整合供应链。
很多制造商有些是直接做网络,有些是通过销售代理体制和经销体制。现在快速消费品这个领域到底哪个体制比较好,我认为,做直营体制比较好,我做过统计,连锁店里,如果好的品牌商品缺货的话,70%的因素是供货不及时,我们把这个数据再做分析,这个70%里又有70%来自中小代理商,所以你的政策怎么维护,你的方法怎么制定,这就很关键了。去年我们做了一个关于连锁超市供应商渠道通道费这一研究报告,在北京发布以后,我们研究所就有很多的企业来问询,他们想我为什么会受连锁业通道制约,它又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在什么情况下受制约的,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是什么,他想从我们这边知道以后怎么和供应商来应对。这是个国际的概念,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在跨区域经营的时候,我们要坚决整合供应链,跟不上的就坚决淘汰。
3、在跨区域发展中,如何解决与大型连锁公司的战略合作和配合。
坚决要大的品牌制造商和供应商签定全国的发展战略,连锁业的这种变化在快速消费品这个领域中,战略怎么制定。需要研究。联华几乎在每个省会城市都要开个世纪联华,他坚决跟过去,跟过去是什么概念?首先找第一家大公司终端。我的网络过去了,周围有很多小的超市,然后我把我们的营销部就建立起来,把当地的商品销售,区域性销售做起来。很多小的供应商不能和联华一起到外地去,这时制造商的销售网络可以代理一些没有办法跟着大连锁走的制造商和代理商代理的品牌,因此当我们走出去的时候,有没有可能建立一个战略合作关系的,我们把物流系统建立起来,而且这个物流系统不仅仅配送自己的商品,我们开发这个物流系统的批发品类。
未来的国际品牌代理商,他在中国主要看你是不是有配送网络,有配送网络就有机会得到经销点,代理权。
4、如何解决多业态发展中的组织体系和资源共享的问题。
世纪联华、联华、快客便利店,三大体系,但是三大体系都是独立的子公司,也就是说有三个采购系统,有三个信息系统,有三个物流系统。一个商品在这三家里都有,那在这个方面怎样做资源共享呢?连锁业也在考虑,制造商供应商也在考虑这个问题,你在一个地区,单条体系来定制的话,你的成本是怎么样的?对连锁公司来说多个业态的话,就要考虑,在一个地区当中,要设立一个销售部。这种业态的变革区域的变革,销售体制变不变是非常关键的,未来的任何工业产品,尤其是快速消费品的业态在哪里很重要,连锁业的资源如何共享。龙凤、康师傅、光明乳业的牛奶都是从1991年和上海连锁业一起做大的,我们看一下我们的业态变化,从3、4百米的超市,发展成连锁性超市,后来一下子发展成家乐福4、5千米的大型超市,到现在上海有60多家大卖场。快速消费品活跃在大卖场和连锁超市,便利店。现在上海中小型超市已经非常难开,可能前期的规划问题控制问题做得不怎么好。现在,大卖场附近的小超市一批一批地倒。上海那些早期做连锁业做得很大的,现在为什么会小了呢,因为业态太传统了,没有变革,营业分额都让人给抢过去了,大卖场这样疯狂得开,会出现什么?恶性竞争。把快速消费品,做为低价竞争的筹码,该如何应对?
另外一个问题,任何企业做市场必须看大的发展的未来,沃尔玛实行了战略,华润也实行了战略,中国真正大的连锁企业,拥有上百亿几十亿的企业,主力不是大卖场,沃尔玛是3-4千米的社区店,华润是4-6千米的综合店中超。大卖场只能开在大城市经济中心城市,如果开到区一级以下的,20万十几万的人口地方,如果开大卖场很难生存的,没有人口消费的支撑,把大卖场微型化一点,把家用电器、服装做一个浓缩,扩大食品尤其是生鲜食品的比重,然后来使他成为快速消费品的一次性购物的主力商店,这样比较符合现在中国现在的发展。下一步,可能就是中超比较多了,而中超的形式和大卖场的形式可能又有区别,未来的大卖场已经没有单体大卖场这个概念了,他绝对做shopping center,比如说,一楼租出去,二楼三楼做大卖场,中超也是这样,4-6千自己做超市,其他都租出去,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了,租出去的场地有些地方也是做快速消费品的。另外,不同业态,他对不同品类回报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可能公司在和你们谈判的过程中反映出的毛利要求、配送要求会越来越大,店铺越小配送要求越高,比如便利店没有库存的,这种方式怎么来做,所以我们要从战略角度上来考虑问题。
5、要正确认识超级市场在向大小两头发展后规模向中间回落的的趋势对超市业态模式的创新要求。
超市向大卖场发展,超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向便利店走了,他向两头延伸,两大头同时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向中间回落,今年第一个就在4-6千的中超,然后到明年再进行回落就在1-2千的加强式生鲜食品超市。上海的生鲜可能是全国大城市中做得最差的,沃尔玛进入上海还没可开店首先就是建一个闵行店的生鲜配货中心,家乐福要搞农产品的加工基地,上海商业连锁业,对许多产业进行拉动,但是没有一个对都市化农业进行拉动。
上海前几年的发展是向外围发展,南京路淮海路投了那么多资金下去造成城市人口空心化,现在拆走旧房造新房,把好的人引进来,市中心不是优化了吗,好的地段没有地方去开超市,去开农贸市场。1-2千的生鲜超市在市中心立足,他有很多规律,所以我们必须要好好理解。
6、要有预见专业连锁店特别是大型专业连锁店的发展与连锁超市抢夺细分市场的竞争。
现在看到有很多专业性的超市开了出来,比如百安居、欧倍德、好美家、宜家、国美、苏宁等。现在这种大型的专业连锁店会和我们大型的连锁公司超市公司来抢细分市场,销售家用电器的国美一开出来,大卖场的营业额一个月之内就下滑31%,百货店也下降,曲阳商务中心也下降。公司怎么竞争。普通连锁公司这种品类上就打不开了,大卖场超市就要缩减这种品类,比如,家居用品,家用电器。大卖场超市该靠什么经营?生鲜品根本不能向人家要通道费,所以还是要靠快速消费品,所以今年大家的压力会非常非常大。
7、如何看待百货店的超市化和购物中心的发展,超市和专业专卖连锁店的发展空间和业态转型。
徐家汇汇金百货超市常年打八折,销售额远远超过同类的超市大卖场。2002年,他将近做了1.2亿左右。中心城区开发是越来越难了,现在中心城区的百货店的连锁开始起来了,现在的百货店的连锁肯定是附属于超市的,快速消费品肯定是要进入的。大家不仅把眼光定在超市大卖场便利店上,还可以定在百货业。今年百货店可能会以非常快的速度发展,第一百货、华联、北京王府井、大连的大洋百货,中国的百货店不回往小型发展,只会往大型发展。所以未来中国的百货店会向三个方向发展:
一是shopping mall比如正大,二是10万到8万左右的城市商业中心,三是象家乐福这样的大卖场。
中国人对商品的选择性要求比较高,所以对这种单一规格单一品牌的单一供应商折扣店的方法还要等一段时间,我们拭目以待,今年会开出来。如果一旦转成折扣店体系的话,连锁店采购基本上转向定牌买,如果你们有剩余生产线的话,我们可以做,但是你们的品牌没有。
8、国际大型连锁商业在这两年中的发展动态应引起的注意:
1)关注国际连锁企业在国内的购并活动:如家乐福的股权转让和对好又多的收购、沃尔玛曾参与对万佳的收购竞标等;国际连锁业在国内的购并逐渐开始活跃起来,家乐福要购并好又多的概念,现在有很多台资企业在快速消费品中已经做了相当的份额,在中国大陆发展以台资为背景的连锁企业未来是要卖的。家乐福为什么要收购好又多,是因为好又多是中国大卖场中开得最多的。沃尔玛在收购方面也非常有兴趣,华润收购万家的时候,沃尔玛也是去竞标的,后来政府没有同意。他要消灭一个竞争对手就是把你买下来,我不断的发展,两年以后,你就完蛋了。最近在辽宁和天津,政府要求家乐福把超出我们投资比例的股份转让,转让的都是是商业上市公司,这种转让就意味着他未来可以在股市里运作加入。现在关于美国南方在上海的登陆问题被炒得风风火火。有三家企业在竞争,第一个是台湾统一,第二个泰国正大,第三个是香港的牛奶国际。上海虽有3200多家便利店,已经很难进来,现在要进来就要买店买公司了,所以很多企业正在做收购工作,买了店以后,不换牌,管理进入,然后到了一定年限以后,拿着我有500家店的筹码和美国南方公司谈。
2)关注国际连锁企业对供应链整合的举措,如将国际采购贸易订单转成国内定牌订单,建设生鲜食品生产基地。去年4月份的国际采购会议和去年10月份的上海采购会议,家乐福、沃尔玛各大国际集团都开始利用他的国际采购体系来做供应链,中国国际市场上的食品和日用品轻工行业的产品已经国际化了,中国的食品加工、轻工食品和日用百货小商品的世界的加工王国。是全世界的价值低谷。所以外国人到中国来开店,对我们来说不仅是加工业,沃尔玛用国际的采购贸易定单来压国内的生产商来给他加工、制作沃尔玛中国店铺的定牌商品。如果要做一个折扣店,你在一个单品上,你一年向供应商定货不能低于270万人民币,对单一供应商来说你一年定单不能小于2600万人民币。一个单品,270万,实在不是一个小数字。
3)国际连锁企业的业态转型创新动向;最典型的变化最快的是沃尔玛的加入,他的500家店里200家是购物广场,还有几十家是另外247家是社区店。他的2000米左右的生鲜品超市要进入市场了。
在欧洲已经很少看到中国这样的家乐福了,现在这样的店都已经转型了。
4)国际连锁企业的店铺网络的布点动向,沃尔玛的总重点在东北,然后重点进入华东,家乐福的重点在西南,这种网络的通道对我们产品的销路和通路有相当大的影响。
⑷ 光明乳业半年报披露光明乳业今日策略光明乳业有多少钱
目前我国常温奶行业依靠销量快速提升带动规模增长的时期已经过去,未来行业主要是依靠产品结构的持续升级来实现增长。而如今以及将来的主要增长源是低温奶,看欧睿国际统计的数据可知,低温奶行业增速从2015年的6.1%提升到目前的11.6%,行业得到发展。下面就重点分析低温奶龙头企业——光明乳业。
正式解析光明乳业前这段时间,我整理出来了一份乳液龙头股名单,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可以直接点击下方网址领取:宝藏资料!乳液行业龙头股一览表
一、公司角度
公司介绍:光明乳业主要从事各类乳制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奶牛的饲养、培育,物流配送等业务,主要生产销售新鲜牛奶、新鲜酸奶、常温酸奶、奶粉等产品。光明乳业创办了乳业生物科技国家重要实验室,研发实力领先,是中国乳业高端品牌的排头兵,从产量规模和单产效率来说,光明乳业均处于全球的前面位置。
粗略的介绍完公司的信息后,我归纳了一份公司独特的投资价值的资料。
亮点一:拥有供应稳定、质量优良的原料奶基地,产品远销海外
光明乳业的下属公司-光明牧业,它的奶牛饲养历史比较悠久,属于国内最大的牧业综合性服务公司之一。历经多年不断发展生鲜乳的理化指标、微生物菌落总数等关键质量指标高于国家标准;生鲜乳体细胞含量不断下降,呈现出稳定水平,比欧美标准要好。而且,在新西兰,光明乳业也拥有优质、稳定又可靠的生产基地,其产品因质量优异,卖到世界各地。
亮点二:明确"领鲜"战略,低温奶龙头企业
2017年改良工艺从85度迈入75度杀菌时代的率领是光明乳业,进一步保留乳蛋白等活性物质,但是竞争对手在2018年升级才刚刚开始,光明乳业先发优势极其明显。另外,光明乳业2003年开始前瞻性布局冷链物流,发展至今,有相当丰富的运作经验,已在全国5大区域设立65座综合物流中心,仓库总面积已经超过17.2万平米,而日配送终端网点也有50000余家,帮助光明乳业成功的在全国进行低温版图的扩张。
目前,光明乳业在华东华中低温鲜奶的市场占有率居于第一位,成为低温奶行业佼佼者。另外,光明乳业继续着重发展低温战略,目前也在大力拓展送奶入户的业务,并且持续更新产品,推进空白市场的建设,投入于建立全国数一数二的低温奶优秀企业。
因为篇幅是有限制性的,要是你们想进一步了解更多关于光明乳业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这篇研报会告诉大家,戳一戳就可以获取:【深度研报】光明乳业点评,建议收藏!
二、行业角度
当前国内低温奶的渗透率极差,海外的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占比基本超过80%,可我国才10%左右,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冷链和低温奶技术一直上升,然后就是国内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持续提升,低温奶具有营养和口感都更丰富的优势,将迎来腾飞,发展前景大好。
总的来说,光明乳业作为低温奶行业领头羊企业,未来有望从行业发展带来的巨大机会中壮大起来,光明乳业未来发展值得期待。但是文章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想知道更准确的关于光明乳业的行情信息,那就点击链接,会有资深投资顾问帮你对这只股票进行分析,看看光明乳业的价值是否被高估或低估了:【免费】测一测光明乳业现在是高估还是低估?
应答时间:2021-11-29,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⑸ 急求急求!!!!!!
乳制品--冰火两重天
中国乳业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和锤炼,中国乳业已由一个“弱质产业”发展成为“朝阳产业”,中国也由一个“贫奶”国家进入了世界乳业大国行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人们对营养和健康的关注程度也随这加深。当我们走进超市,乳制品的货柜琳琅满目,花色品种齐全。乳制品已成为继粮食、肉类、水产之后的人民生活必须的食品。13亿人口庞大的消费基数,为中国乳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应邀出席中国乳品工业协会成立十周年大会的法国参赞多美尼克·吉岗称赞说:“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乳业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已进入世界‘乳业大国俱乐部’,并正在吸引世界的目光。”
一、行业综述
1.行业概况
2003~2004年全国的整体销售额是呈继续增长趋势(图1),非食品的销售额与2002~2003年度相比增长速度减缓,食品/饮料是大幅增长,由4%上升到了11%。
图1 全国食品和非食品销售额增长率
随着奶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奶牛产奶量也有所增长。2005年一季度,中国牛奶产量同比增幅超过25%;但是,与此相比牛奶的价格增幅不大,仅为3.3%。
由图2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奶类消费与世界的差距。亚洲人均年消费乳制品40公斤,世界人均100公斤,发展中国家人均牛奶消费也达30公斤,发达国家人均200公斤,而中国只有19公斤左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约为中国台湾及日本的五分之一,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明显差距。这与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饮食习惯以及对牛奶的认识有关。不过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乳制品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图2 乳制品年消费量的比较
近几年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在过去的十年间是中国乳制品工业新建、扩建、技术改造项目最多的十年,大中型企业的装备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代表着中国乳制品工业主流力量的大型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98~2004年的增长率均超过20%。
2004年乳制品的产量为2368万吨,其增长率为25%,比十年前增长了2.5倍,人均奶类占有量达18.2公斤,乳制品产量达949万吨,比十年前增长了8.0倍,其中液态奶产量增长了14.4倍;乳制品工业总产值达663亿元,比十年前增长了7.5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乳制品消费支出达124.7元,比十年前增长了3.0倍。2005年全年人均消费液态奶制品18.79公斤,奶粉0.51公斤,酸奶2.90公斤。奶粉消费量比去年下降7.8%,液态奶和酸奶均比去年有小幅增长,其中液态奶制品增长1.2%,酸奶消费增长12.7%。可以预测今后5-10年内,中国乳及乳制品的发展速度将在10%以上。预测2015年,中国人均奶类产量将由2000年的8.5公斤发展到30公斤,增长2.5倍。表1中列出了2002~2004年间乳制品行业发展的情况。
表1 2002-2004年乳制品行业发展情况
2002 2003 同比增长 2004 同比增长
销售收入(亿元) 355 478 34.8% 663 38.6%
液态奶制品产量(万吨) 364 583 60.0% 806 38.3%
干乳制品产量(万吨) 106 141 33.3% 142 1.0%
利润总额(亿元) 24 30 27.5% 34 12.3%
利润率 6.66% 6.29% -5.6% 5.10% -18.9%
2005年,中国乳业市场整体上虽然能够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和价格战烽火连绵的双重夹击之下,乳业板块的多家上市公司毛利率均呈不同程度的下滑,其盈利水平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图3反映了2002~2004年全国食品品类平均价格走势,全国食品一半的品类价格都出现不同程度地下跌之势,所有品类内只有婴儿奶粉的价格明显大幅上扬,酸奶产品的价格近两年来的价格是持续下跌,2003~2004间在所有品类中跌幅最大。
乳制品工业在食品行业中所占的比重,法国为21.9%,德国为19.1%,美国为12.4%。中国乳业发展的起步比较晚,例如2003年乳制品工业总产值为521.8亿元(当年价),约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4%,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发展潜力很大。按照近年来的发展态势,中国乳制品工业正如旭日东升,只要政策措施得当,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与之相关的产业,如包装业、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业、零售商业及科学技术等社会化服务业都将随之兴旺发达起来,从而为城乡人民增加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这对于提高民族健康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将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5年乳制品行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同比增长25%,但利润增长幅度落后于收入增长。一是反映出由于供求增速不平衡、市场竞争加剧、行业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大企业的规模效益、品牌效益没有发挥。二是中小城市消费市场并未完全启动。如今最大的液态奶生产工厂的日加工液态奶的能力是1500吨,技术装备是国际先进水平。
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略有增长,消费增长幅度远低于生产增长。2005年,京津沪渝等大城市居民奶类消费量已超过30公斤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目前的数据看,占人口比例21%的省会以上的大城市占乳品消费量的54%,因此占人口比例79%的地级城市及乡镇、农村市场乳品需求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一、二级市场的挖潜及向三、四级城市及乡镇和农村市场的拓展将成为乳制品企业的重要增长点。
2.中国乳制品行业特征
(1)北奶南调
由于中国传统上奶源带局限于北部的内蒙和黑龙江等农牧大省,因此在乳制品工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南方地区饮奶量大幅度上升时,整体上看属于北奶南调,北方的乳制品源源不断输入南方市场。伊利蒙牛正是利用北方的资源和价格优势开拓了全国的市场。南方的产奶高峰期在冬季,夏季的销售高峰生奶短缺,而且北部的产奶高峰期在夏季正好与牛奶的销售高峰季节吻合。
(2)城乡乳制品消费差距大
2000年以来,城市乳品消费量一直占据着国内乳品市场80%以上的份额,农村消费的绝对数量仍然很低,2004年人均乳品消费量仅为3.62 公斤,仅为同期城市居民的14%,但随着城市化的继续推进超高温无菌包装牛奶的迅速发展,以及农民人均乳品消费的缓慢提升,我们预计这一比例将继续攀升。
(3)中小企业多
乳业虽然经过了激烈的竞争,各大乳业伊利、蒙牛、光明跑马圈地的结果是大幅压缩了各地乳制品公司的利润,但市场仍然没有充分整合,三家公司的液态奶市场占有率总和已经接近50%。中国乳品企业仍然有1500多家,其中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有359家,上亿元的企业仅有12家,绝大多数是中小乳品企业,他们的生产规模较小,日处理液态奶量在50吨以下。很多地方中小企业依靠新鲜类产品和控制奶源与外来的乳业巨头顽强对抗,这种情况与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的保护也有部分关系。
3.行业发展瓶颈
从1998年开始到2004年,奶牛存栏每年以16.4%的速度增长,奶类总产量每年以超过20%的增长速度增长,在国民经济产业里头算是发展速度比较快的一个产业。但应该说虽然在近几年发展速度很快,由于产业本身积累一些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新的时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问题也很突出,特别是在当前奶业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情况下。
(1)消费增长放缓,利润水平降低
尽管产量始终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但乳制行业的瓶颈已日趋显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级城市消费需求日趋饱和,由于渠道建设、消费理念等原因,乡镇和农村市场尚未真正启动,从而形成了供求比例失调的局面。另外,随着近年来原材料及运输成本的不断上升,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各企业利润率已下探至2%~5%区间,行业内部分企业出现亏损。
龙头乳品企业在消费终端仍将实行价格战,利润空间压缩将促使企业经营两极分化,从而导致并购现象增加,生产集中度提高。产品向多元化发展,如利润丰厚的酸乳、果乳、功能性乳品将成为未来市场上的热点。二、三级城市将成为乳品企业拓展的重点;与此同时,拥有70%人口的乡镇和农村市场将成为企业实现飞跃的重要台阶。
(2)干乳制品的进口量大
2000~2004年干乳制品进口量每年以14.3%的速度增长。2004干乳制品的进口量达到34.3万吨,其中奶粉从2000年以来到2004年以18.8%的年递增率增长,去年奶粉的进口量绝对数已经达到14.5万吨。奶油年递增率41.5%,奶酪年增长率38.5%,炼乳年增长率14.7%,干乳制品进口量已经占国内生产总量四分之一,奶粉进口量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量五分之一。
在发达国家,牛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中国奶类产值仅占畜牧业产值的10%左右,约为农业产值的3%。奶业是比较保守的,也是比较封闭的产业。全世界都靠关税保护自己国家的民族奶业,美国和加拿大为150%,欧盟达到200%,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奶制品才10%到15%,而且现在中国正在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谈判双边自由贸易区,这两个国家是奶粉和干乳制品出口量比较大的国家,如果双边自由贸易区实施以后,关税还有可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现在一些农牧区出现了一些卖牛、卖奶难、甚至杀牛的现象,有各种因素,但是乳制品进口量的快速递增不能说不对我们国家的民族奶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今年出台了国办24号文件“禁鲜令”,以保护奶牛养殖业的利益,保护农牧民养奶牛的积极性。
(3)奶源不足
中国很多地区,特别是一些奶牛饲养量比较低的地区,盲目发展奶牛的现象比较严重。由于资源、技术和市场加工等等方面的条件不具备、不配套,农户养了奶牛、产了牛奶卖不出去,企业收购液态奶后又出现产品卖不掉,牛奶腐败、变质等问题时有发生。只有大中型企业由机械集中挤奶和饲养小区生产的能够控制原料乳质量。在乳业生产上,中国良种奶牛严重不足。2004年中国存栏奶牛总数993万头,其中真正的良种荷斯坦奶牛大概是450万头,剩下都是改良牛。荷斯坦牛的单头年产奶量约为5万吨,改良牛的单头年产奶量只有荷斯坦牛的一半,约为2~3万吨。
表2 2005年1~8月进出口种牛产销国(地区)量值表
商品名称 进口累计量 出口累计量
产销国 数量(头) 金额(美元) 数量(头) 金额(美元)
朝鲜 - - 40 3,850
澳大利亚 30,355 47,305,369 - -
新西兰 14,069 19,505,845 - -
总计 44,424 66,811,214 40 3,850
表2的数据显示在2005前8个月内进口的奶牛数量为四万多头,而进口的只有三千多头。奶牛资源不足,单产水平低长期以来是制约中国奶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此,业内专家纷纷指出,中国奶业发展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中国奶牛业若要达到快速发展,应在加快良种奶牛群的遗传改良速度的同时,必须打破常规,尽快应用国内外近几年取得的奶牛胚胎生物工程技术和良种公牛精子分离的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成果,以期达到奶牛群从数量和质量上同时提高的目的。
(3)乳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
中国乳品加工企业的规模比较小,加工能力低。一半以上的乳品加工企业日处理液态奶能力都在20吨以下。国外的乳品企业是高度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从奶牛的饲养到乳品的加工,市场的营销等等全部是采取一体化,大部分企业都是股份制。中国目前奶源基地和乳品加工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共担风险,利益均分的产业化的链条。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程度低是中国乳品企业发展一个很致命的问题。
(4)中国乳制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国家第三方的质量监测基本上没有开展起来。
现在制定原料奶的标准非常低,目前中国的一级奶标准,在多数国家都判定为不能作为液态奶的原料。为此,2005年中国先后出台了“禁鲜令”以及要求在标签上标注复原奶的命令,为中国乳制品质量和竞争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乳制品市场
1.细分行业状况
乳制品主要分为液态奶、酸奶、奶粉、冰淇淋、干酪、黄油等品类。1996年开始的乳业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城镇市场高速增长所带动,目前在城镇消费市场增长缓慢的环境下,在农村消费市场有效启动之前,中国乳品行业,将在阵痛中艰难转型,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将加大,第一梯队乳品企业在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地区和产品上巩固成绩,第二梯队品牌扩大战绩成为全国性品牌很难,中小型企业继续深化差异化经营。
表3 2003~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各种乳及乳制品人均消费量和消费金额
人均消费 乳及乳制品 液态奶 奶粉 酸奶 其他乳制品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2003年 25.0 124.7 18.57 79.4 0.55 18.4 2.57 14.9 2.80 12.1
2004年 25.3 132.4 18.79 83.0 0.51 19.0 2.9 17.4 3.1 13.0
同比增长 1.2% 6.1% 1.2% 4.6% -7.8% 3.2% 12.7% 16.9% 10.7% 7.8%
从表3可知,城镇的乳制品消费已经趋稳,液态奶制品的消费占主导地位高达75%,但酸奶制品仍在增长,可能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而奶粉的消费量在下降。
表4 2003~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各种乳及乳制品消费
价格额(元/公斤) 乳及乳制品 液态奶 奶粉 酸奶 其他乳制品
2003年 4.99 4.27 33.21 5.79 4.31
2004年 5.23 4.42 37.18 6.00 4.20
同比增长(%) 4.9% 3.3% 11.9% 3.7% -2.6%
图3反映了全国食品品类的价格走势,表4的数据说明了城镇的乳制品消费每公斤的单价在上升,说明乳制品消费的层次在提高,而奶粉的价格增长达到11.9%,说明高档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普通奶粉将难以找到市场,今后的奶粉市场将以婴儿粉和高附加值产品为主。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乳制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2001年为6.3%,2002年为6.8%,2003年为6.1%,2004年为5.4%,2004年销售收入前十位的企业销售收入利润率仅为4.9%。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图4)。
图4.2001~2004年的销售利润率
2.品类发展
(1)液态奶
1995年,干乳制品产量同液态奶产量的比例为1:1;到2004年已接近1:5.6的比例。从销售额的角度分析,液态奶占到乳制品消费的63%左右,是乳制品工业的绝对主力。液态奶的结构自1995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超高温灭菌乳逐渐成为了竞争的热点。1998年以前中国的液态奶基本上是巴氏杀菌乳的天下,由于巴氏杀菌乳的保质期短(2~10天)并且对冷链要求高的因素,其运输半径不超过300公里,从客观条件上限制了乳业的大规模发展。而超高温灭菌乳具有在常温环境下长达半年的保质期。
十年前,液态奶生产主要是在大中城市,以巴氏杀菌乳为主。自80年代开始引进超高温灭菌乳(UHT乳)生产技术,1997年后,灭菌乳得到了快速发展。1998年伊利开始利用内蒙的丰厚资源和低廉的价格通过利乐枕产品开始了迈向乳业第一品牌的征程,而蒙牛则使用保质期为45天的利乐枕对大中城市的冷藏巴氏杀菌乳产品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以1999年和2004年为例,1999年,超高温灭菌乳与巴氏杀菌乳占液态奶的比例分别为21.1%和59.9%,到2004年已变成66.7%和18.1%(图7)。在这6年间,灭菌乳和杀菌乳的比重发生了转换,现在超高温灭菌乳在乳制品生产中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超高温灭菌乳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乳制品结构调整的步伐,为推动中国乳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扩大了液态奶消费区域,使更多没有冷链条件的城镇农村能够喝上低成本的液态奶。
图7 液态奶品类的变化
(2)酸奶
从销售额的角度分析酸奶占到乳制品消费的13%左右,是乳制品工业的增长新秀,2004年酸奶产品以38%的增长速度在所有快速消费品中拿下了增长速度第一的桂冠,酸奶2003年上半年到2005年上半年的平均增长率在40%以上,风味奶为14%,白奶为24%,总体来看,酸奶的发展速度高于液态奶奶,这反映了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企业应以消费者需求为驱动力,确立明确的市场和产品线战略。而且由于UHT酸奶饮品领域的激烈竞争利润下滑,导致原本地域性很强的保鲜酸奶逐渐成本竞争热点。
(3)奶粉
从销售额的角度分析,奶粉占到乳制品消费的14%左右,在过去的十年当中,以加糖奶粉为主的奶粉产品结构已得到了彻底改变。2004年,全国奶粉产量约142万吨,其比例(图8)约为全脂奶粉20.7%;加糖奶粉13.6%;脱脂奶粉3.0%;婴幼儿奶粉37.7%;其它奶粉25.2%(中老年奶粉、孕产妇奶粉、降糖奶粉、各种强化奶粉等)。可以看出,中国奶粉类产品的结构己发生了很大变化,全脂加糖奶粉当家的现象已得到了改变,适合不同人群营养需要的配方奶粉已超过总产量的60%。
其它包括:中老年奶粉、孕产妇奶粉、降糖奶粉、各种强化奶粉等
图82004年奶粉产量分布
(4)冰冰淇淋
2005年中低端市场的争夺战尤为激烈。伊利和蒙牛分别以市场占有率15%和13%名列去年冷饮市场的冠亚军。 在市场领先地位不断变化的背后,是整个冷饮行业的不断壮大和重新洗牌。2005年中国的冰淇淋年销售额已达到260亿元左右,而在十年间,国内冷饮也从零散经营的3000多个小品牌的纷争变为十余家冷饮巨头间的实力抗衡。以往中低端市场主要是国内品牌之间的竞争,而今年像和路雪、雀巢等以往走高端路线的外资品牌也改变产品策略,大举进军“一元市场”。价格策略也由零售价2—3元向1—1.5元转变。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和路雪与雀巢、伊利与蒙牛已经形成了品牌产品的第一阵营,其它品牌企业和中小规模冰淇淋企业在经历贴牌检验后将进一步拉开与第一阵营的差距,但这四家巨头谁将坐稳中国冰淇淋市场的第一把交椅还有待一段时间的市场考验。
3.行业龙头企业
1995年,全国十大企业乳制品产量5.6万吨,占全国的总产量的10.6%;产值仅10,4亿元,占全国乳制品工业总产值的13.3%。到2004年,乳业前十大企业产量469.5万吨,占全国的总产量的49.5%;乳制品工业总产值376.8亿元,占全国的56.8%。2004年乳业的液态奶销售的排行中,十大品牌依次为:伊利、蒙牛、光明、三鹿、扬子江、三元、完达山、均瑶、娃哈哈、旺仔,合计市场份额为74.62%,伊利、蒙牛、光明三大巨头就已经占却近60%的市场份额。
目前中国乳制品行业已经形成三大阵营,并将通过激烈的竞争进行洗牌。伊利、蒙牛、光明三大巨头形成第一阵营,占却近60%的市场份额,伊利则以22.05%占去全盘五分之一强的销售额高居榜首。三鹿、扬子江、三元、完达山等企业形成第二阵营,正在迅速向全国发展,但短期内难以形成对第一阵营的有力挑战。其余1000多家中小企业形成第三阵营,正在面临着前两大阵营的强力冲击。
l 伊利
1993年伊利股份建立伊利冷冻食品公司,冰淇淋产品连续九年全国销量第一。1999年开始开发超高温液态奶产品,2003年全国销量第一,奶粉市场份额排名第四。2004年伊利销售额达到87.35亿元,通过利乐砖的推广获取了22.05%的液态奶市场份额,占去全盘五分之一强的销售额高居榜首。伊利股份的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和品牌经营战略取得巨大成功。在全国拥有20多家工厂,通过深度分销扎扎实实地销售模式,在全国建立起牢不可撼的领先模式,即使04年底的高管事件也未能影响其业绩的高速成长。
l 蒙牛
蒙牛集团创立1999年,作为乳业的后起之秀,“蒙牛”以出色的营销手段与伊利在全国全产品全渠道展开了全面竞争实现了快速增长,以利乐枕和冰激淋产品为主。利乐枕产品销售全国排名第一。六年中,蒙牛销售收入从1999年的0.37亿元飙升至2004年的72.14亿元,连续四年增长率超过100%!冰淇淋产品和液态奶销售均为全国第2位,综合实力排名第二。
l 光明
前身是上海市牛奶公司,以生产保鲜产品为主巴氏杀菌乳和酸奶的销售均排名第一,2004年销售额达到67.86亿元,综合实力排名第三。在全国各地有二十多家工厂,产品销售以华东为主,构建了强大的生产、储运和销售网络,送奶上门超过100万户。
目前乳制品市场竞争的趋势是:由产品竞争扩展到资源的竞争、从产品经营转向资本运营、宏观联合,微观竞争。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乳制品行业竞争格局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分化发展。
三、发展趋势
中国乳业历经了十五年的高速增长,已经从区域竞争走到全国竞争,从保液态奶的竞争走到超高温灭菌乳的竞争,从液态奶的竞争走向酸奶的竞争,各种竞争交织在一起为中国乳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5年是乳制品行业竞争更加激烈的一年,乳品企业通过价格竞争来争夺市场,在奶源建设和消费者终端服务上纷纷加大力度。2005年,中国奶业生产形势良好,产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但乳制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逐年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大型企业的盈利水平同小企业并没有明显差距,2005年8月份起中国乳业挑起了新的一轮价格大战,中国乳业将由于连续激烈的竞争利润持续下降,中小企业的出局的速度势必将加快,全国乳业通过整合兼并已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乳品企业集团,行业的集中度逐年提高。 乳品加工业大企业少,中小企业多是当前中国乳业发展的一大特点,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乳品厂大约有1500多家。
1.乳品消费量持续高速增长
1997年以来,中国居民乳品消费量迅速增长,增长率逐年提高,2003年达到了30%以上的历史高点后,2004年的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下降,但仍处于23%左右的较高水平。2005年预计增长率为25%。从消费量的构成来看,虽然1995年以来净进口的平均增速为21.27%,超过了国内原奶产量平均16%的增长速度,但其波动较大,且在消费总量中占比变化不大,1995年以来提高了3个百分点,2004年达到10.11%。国内原奶产量在乳品表观消费总量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二者历年的增速几乎一致。
中国的液体奶、乳饮料、发酵乳人均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奶油、干酪的人均水平更低。地区分布不平衡以及城乡消费水平差异巨大等因素使中国乳品消费市场蕴涵广阔增长空间。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收入缩小将促进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同时消费习惯转变、企业销售策略改变将有效地刺激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市场乳品消费增长。下一轮的增长来自三个方面:对其他饮料的替代。根据AC尼尔森零售研究资料,当前中国消费者在碳酸饮料上的消费最大,牛奶和酸奶上的消费增长迅速,从营养和健康的角度看,其替代碳酸饮料的空间较大。我们用居民对乳品需求的增长来预测乳制品行业的成长性,2005年到2020年中国乳品市场平均成长性为12.23%,如果分段考虑,2005-2010 成长性为16.19%,2010-2020 年为9.92%。在乳品支出的内部结构中,城镇居民支出仍占据绝对优势,即使比例逐年下滑,到2020年,所占比例仍将超过73%。
2.巴氏杀菌乳和酸奶类产品将继续高速发展,并展开全面竞争
过去10年中,资源型乳业主要以超高温灭菌乳为主要竞争武器在全国分疆裂土,但全国的乳业价格大战使得超高温产品的毛利率越来越低,甚至有的地方已经达到奶比水贱的境地,超高温纯奶类产品已经无利可图,超高温酸奶饮品也已经风行全国。为了进一步扩张伊利和蒙牛在北京已经建立了保鲜液态奶的工厂,蒙牛已经在北京市场上获取了保鲜酸奶的高额占有率。鉴于保鲜酸奶连年25%以上的高增长率、高毛利率以及华东市场光明的垄断地位,2006年伊利和蒙牛都将开始在华东建厂,试图撼动光明乳业在华东地区冷藏霸主的地位。预计在华东的合肥及苏州等地,伊利股份将兴建液态奶、冰淇淋及酸奶项目,投资金额总共超过了3.2亿元。蒙牛乳业将投资2.5亿元兴建一个现代化的万头奶牛养殖牧场,形成和蒙牛液态奶生产线相配套的奶牛养殖规模。两大巨头在华南占领市场在华东试探和营销多年以后,终于在光明的利润区--华东开始砸下重拳,一场乳业巨头在华东的对决将拉开序幕。
3.跨国乳业巨头欲卷土重来
鉴于中国的庞大的人口和巨大的市场,外资从90年代就开始了对中国乳业的投资,雀巢、卡夫、优诺、达能、帕玛拉特、惠氏都在中国建厂并建立销售网络,但只有在奶粉行业雀巢拿下了行业龙头的桂冠,多美兹在婴儿奶粉上一枝独秀,在液态奶的市场上外资在中国的投资由于人员和生产成本高,对中国的中低端市场的营销模式适应力较差,无法打开销路,基本上以失败告终,最后选择了退出或与当地乳业合作。虽然前十年外资在第一轮的乳业大战上并不顺利,但采取了更为本地化的策略,由直接参与竞争转为与国内品牌合资,试图在中国乳业竞争格局基本成形后抓住机会东山再起。目前外资在乳业上主要合作对象为:
时间 外资来源 发生事项
2003年 法国达能 持有光明5%的股权,持有娃哈哈50%的股权
摩根士丹利等三家外外资机构 注资蒙牛2.9亿元
2004年 国际资本 蒙牛在香港上市,募集13.74亿港元,约折人民币14.56亿元
新西兰恒天然集团 持有河北三鹿集团39%的股份
2005 台湾统一 以10亿元投资,并认购50%的股权,进入东北完达山
阿拉福兹 持有蒙牛奶粉业务的49%股份,合资的奶粉公司总投资达5.4亿人民币,注册资本为1.8亿元
达能 增持光明乳业股份达到9.7%的股权
在全国乳业巨头中,只有伊利公司对外资的引入量不大,仅是2005年与世界最大食品企业之一的芬兰维利奥(Valio)公司签约,买断其5年内全球著名益生菌LGG中国独家使用权。
四、热点话题—乳品行业的诚信危机
2004年6月阜阳的小企业牛奶喝出“大头娃”;5月底开始雀巢婴儿奶粉接连被国家质检单位查出碘超标;2005年6月5日,河南电视台播出了光明乳业郑州子公司将过期奶回炉并用于销售的消息。6月7日,光明对媒体否认加工过期奶。尽管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尚未发现郑州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从市场上回收牛奶再利用生产”的现象,但却存在“用库存产品在保质
⑹ 光明乳业的牛奶怎么样
对于许多80后90后来说,童年的记忆深处,有一瓶瓶玻璃瓶装的鲜奶,它们会乖乖地每天准时出现在门口那只印有“光明乳业”的小箱子里。
图源网络
近日,这位老牌乳业发布了它2020上半年的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光明乳业今年上半年的营收为121.46亿元,同比增长了9.52%;净利润为3.08亿元,同比减少了16.09%。
对于净利润的下滑,光明乳业解释道是因为今年的一季度受疫情的影响,随着疫情的稳定,公司已在今年的二季度将下降幅度追回来不少。
而光明乳业净利润的下降,也预示着其正在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增长减缓,盈利出现疲态
据公开资料了解到 ,2005~2014年可谓是整个乳制品行业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期间内,行业里的平均增速都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然而2015年后,增速就开始明显下降了。光明乳业也不例外。
wind数据显示,2015-2019年,光明乳业营收分别为193.73亿元,202.07亿元,216.72亿元、209.86亿元和225.63亿元,在2018年出现了负增长。
营收的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其盈利能力已出现疲态。wind数据显示,在2015~2019年间,光明乳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也像是过山车一般,从2015年的9.24%升至2017年的11.93%后,又在2019年跌到了9.02%。
2018年,似乎是光明乳业最为黑暗的一年。除了营收利润的下降,公司在人事上也同样陷入了巨大的动荡之中。半年之内,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前后离职。
诚然,光明是幸运的,它对于许多上海人来说,是拥有“养育之恩”的,所以,一篇名为《救救光明》的文章迅速引起了广大上海人们的共情,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当然,业绩下滑也是其不争的事实。
文章中充斥着消费者对于光明乳业2018年三季报净利润下降超过60%的消息表现出的焦虑 。对于普通消费者们来说,可能并不能准确理解到这些下降数据的变化代表着什么,但是他们也在用自己的点赞、转发,表示着对光明的支持。
鲜奶不“鲜”
其实,一路走来,光明乳业没少经历过挫折。据资料了解,“光明”品牌最早诞生于1950年,从奶粉扩展到液态奶,接着到建立九个乳业品厂,上海光明乳业有限公司终于在1996年成立。凭借这一个个送奶箱,渐渐在奶业市场站稳了脚跟。
2002年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市场上市的光明,没有迎来它的好日子,反而等来了“禁鲜令”。所谓“禁鲜令”,是指2004年8月颁布的《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规定:凡是经过热加工的食品,就不能称“鲜”。
这也就意味着以光明为代表的城市型乳业再也不能在包装上标识“鲜奶”字样。要知道,光明乳业主打的鲜牛奶就是采用的72~75摄氏度之间的低温加热杀菌的巴氏杀菌法,“鲜奶”这一标识也是巴氏奶最重要的卖点。
图源网络
失去了“鲜奶”这个卖点的光明就好像被乳业市场打入了冷宫,眼看着市场在一点点往常温奶方向倾倒,光明却一度姗姗来迟,直至2008年,才凭借着莫斯利安这一常温酸奶,重新杀回常温奶市场。
好景不长,2012年,光明又因“牛奶变质门”事件,曾被网友们贴上了“毒牛奶”的标签。对此,光明乳业表示,该批次产品变质是因为产品从工厂生产线下线后,在配送前进行移库的过程中,因车辆温度没达到标准导致其中部分产品发生酸败。一时之间,光明乳业的投诉达952人次,当日的股价也下跌了2.37%。
竞争激烈,营销掉队
一直被光明奉为“摇钱树”的莫斯利安,也在近几年激烈的市场竞争败下阵来。蒙牛和伊利早已紧随其后地在常温酸奶类产品上推出了安慕希和纯甄。2019年光明乳业年报也显示,当年酸奶产品为66万吨,销量66.96万吨,生产量较去年减少6%,销售量比去年减少3%。
图源网络
如果说,在高端奶分类上,光明尚且还有一款优+可以挤个小角落。那么,在其他品种的常温奶上,光明则是完全被伊利蒙牛所“碾压”。
针对乳糖不耐受群体,伊利推出了颇受好评的舒化奶,蒙牛也有新养道。在儿童奶方面,伊利有QQ星,蒙牛则有未来星。在风味奶和乳酸菌饮品上,伊利有谷粒多、优酸乳等多个子品牌,蒙牛也有真果粒、酸酸乳、优益C等产品。
而这些细分的奶品种类,光明都没有让人记得住的产品。
除此之外,本来就陷入了营收困境的光明,在产品的营销费用上也进行了缩减。财报显示,光明乳业2019年的营销及销售费用为19.67亿元,较2018年下降了9.2%。
反观伊利蒙牛,不仅在各个产品上都聘请了高人气代言人,在热播的综艺节目、体育赛事上也进行了铺天盖地的赞助。“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等洗脑的广告语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消费者的脑中,哪还记得光明?
图源网络
尽管后知后觉的光明在后期邀请了刘昊然、五月天等流量明星“救场”,也于事无补。
时至今日,伊利蒙牛这两位“北方奶”已经突破地域,占领了全国乳业市场,而光明却仍然被困在华东地区停滞不前。光明想要重回“光明”,恐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文/黄宇
内容来源:锌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