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李宁有没有赞助顶级运动队或运动员 新标换标 失败以后,李宁有什么新的营销策略老标有复古系列吗
李宁的老标还是新标只要是正品 都是好的!因为新标的推广和老标的怀旧情结 都是为了满足新老顾客的需要 李宁并没有把老标去掉 而是同时在市场上都有不错的销量!
⑵ 李宁的市场定位是什么
在2009年业绩超越阿迪达斯之后,“李宁”——这个让国人颇为自豪的品牌,趁着形势大好,及时地在2010年进行了酝酿已久的品牌重塑,启用了新标志和新品牌口号,在品牌定位上直接叫板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一线品牌。然而,让人遗憾的是,目前正向高端进发的李宁品牌,今年的订货量却出现了持续下降趋势。据李宁公司发布的今年第二季度产品订货结果显示,其订单总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6%。而前不久该公司发布的今年第三季度产品订货结果显示,订单金额同比下降幅度超过8%,若按照批发出货价计算,订单金额下降约为14%。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李宁品牌销量连续下降?作为目前国内最具实力的体育品牌,其要实现成为世界顶级运动品牌的梦想,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李宁新营销策略让老客户很受伤
2010年6月底,在李宁公司20岁生日庆典上,“李宁交叉动作”的全新Logo亮相,同时新品牌口号“made the change(让改变发生)”取代了消费者早已熟知的“一切皆有可能”,目标直指“90后”,意欲抢先一步,占领未来的消费大军。
由前奥运冠军李宁创立的品牌“李宁”,对于中国体育装备市场以及一代中国人来说,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情感意义。回顾一下李宁成立前后中国的服装消费文化——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进入品牌消费的初级阶段,准确地说,当时的人们是消费“名牌”。人们不会刻意区分不同场合下的着装要求,于是,李宁与雅戈尔、杉杉、虎都等西服品牌放在一起,被视为中国名牌的代名词。体操王子个人品牌的溢出效应为李宁带来第一次高速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品牌甚至成为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在李宁品牌的实际消费群中,35—40周岁年龄段的消费者占一半左右,“90后”消费者占30%左右。而对于整个体育用品产业而言,15—35周岁的年轻消费群体占80%以上。正是因为李宁公司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作出了主要针对“90后”的营销战略。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显得有些冒进。
业内人士鲁菲认为,在更换标志的同时,李宁品牌的策略已直接跨过“80后”,把核心目标消费群体对准与它同龄的“90后”这一代人身上。而已经成为李宁品牌业务支柱的“70后”消费群体,在新营销策略中被遗弃了。
但遗憾的是,李宁品牌倾注心力培养的“90后”客户群目前似乎并不买账,他们更加钟情的是耐克和阿迪达斯等国际一线品牌。据有关机构针对“90后”的一项调查显示,“90后”最喜欢的运动鞋品牌是耐克和阿迪达斯,他们被称为新消费顽主;在“90后”心中,“李宁”仍然只是本土品牌中最好的一个。
对于李宁公司的“90后”营销策略,体育产业观察员马岗与鲁菲的意见基本一致。他认为,“90后”传播策略的精准度可能还有偏差,导致的结果是,“90后”消费者并未因此而被触动,同时由于过度强调“90后”定位,而忽略“70后”和“80后”消费群体的情感感受,让这些掌握主流意识和把握媒体话语权的群体,在舆论上打压了李宁品牌。但是,从长远来看,“李宁”的“90后”营销方向是正确的。
北京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陈少峰认为,“90后”是体育营销关注的重点,在具体营销策略上,可以通过推出多品牌或者多产品线的方式操作,这样便可避免由于定位单一而造成其他年龄层消费者的流失。
李宁新营销策略让老经销商很受伤
影响李宁品牌业绩的另一个因素是销售渠道的调整。据了解,有别于安踏等体育公司,李宁品牌以独家分销的形式销售产品,即分销商不会以李宁品牌专门开设门店,而是多种品牌产品同时销售。根据李宁公司官方网站的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李宁公司共有129个经销商及超过2000个分销商。其中,超过1700个分销商平均只经营一家店。这些只经营单家门店的分销商,在跑马圈地时代曾给李宁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不到10万就可以开个店,店主本人兼任买手、陈列和库房专员于一身,他们帮助李宁品牌将触角伸到了大经销商无法触及的地区,让其以较低的成本便可覆盖三级以下城市。
然而,据有关投资公司的调查显示,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有不少分销商运营的零售门店都出现了经营效率低下的情况,这些门店大多在商品采购和库存管理方面表现不佳,旧货库存过多,导致了新产品推出后无法上架销售。为此,李宁公司决定要整合500—600个低效率的分销商,目的是让那些更有效率以及比较大的经销商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或收购低效率分销商。但此举无疑让一些小分销商失去了开拓的动力。据记者了解,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考虑,担心订货过多会导致自己库存积压,很多分销商在签订未来订单时选择了保守态度,这也是导致李宁品牌今年第二、三季度订单量连续下跌原因之一。
90后李宁何去何从?
身价90亿美金的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坦言,去年因为生产了大量不必要的时尚服装,造成产品积压引发原料仓储不足,进而导致开业一年以上的优衣库门店自去年9月以来收入持续下降达至少25%以上,而zara和h&m趁此机会杀入了优衣库的大本营,如今,zara在日本的门店已达到63家,h&m达到10家左右。优衣库可谓内外交困。
Ziba的调研结果显示,要做出改变、要重塑,在李宁公司内部存在着广泛的共识。按照张志勇的说法,“中端消费者向上走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必须跟上消费者的步伐。当然,向下走更容易一些,但我们要成为世界级品牌,就只能向上走”。
营销实践证明:一、消费者只接受与原有知识经验相一致的事物,“90后李宁”的概念与消费者固有的品牌认知相冲突,难以引起理性认同和情感共鸣,传播效果必然大打折扣;二、企图改变消费者认知的广告是事倍功半甚至毫无结果。“90后李宁”唯一结局是:90后的不认同和70后80后的被伤害。
在著名体育营销专家朱小明看来,在品牌忠诚度和认知度上,“李宁”与耐克、阿迪达斯相比仍存在较大距离。“李宁”将品牌的主要客户群体仍集中在二、三线城市,这个区域的消费者对价格较为敏感,若只是简单的涨价,则不但不会达到提升品牌地位的效果,反而还可能会丧失掉一部分原有客户。
品牌重塑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有关专家预测,按照通常的国际化标准,以海外市场对公司业务的贡献率达到20%来计算,目前李宁品牌的海外贡献率还不到2%。因此,若没有精准策略、有效手段和足够耐心,李宁品牌就会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随时陷入国际化还未成功而国内已阵地失守的两难境地。
⑶ 李宁产品策略
摘要 李宁品牌营销-进攻型产品策略
⑷ 李宁为什么要更换Logo
致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李宁对未来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预期,和对中国市场消费升级大趋势的判断。为了应对竞争环境的变化,在品牌重塑的同时,李宁决定在一线城市亮相,并与耐克等国际品牌正面展开争夺。而另外一个动因则是,2006年-2007年,李宁公司对消费者的市场调查发现,实际消费者与目标人群有差距,整体用户群偏大,近35岁-40岁的人群超过50%,因为年轻消费者认为李宁在酷时尚国际感上逊色于国际品牌。因此,换标也是基于更加贴合原有目标人群的考虑。
李宁新logo的形象到底与此前差别有多大呢?李宁新logo抽象融合了由李宁原创的体操动作“李宁交叉”,又以“人”字形来诠释运动价值观,新品牌口号为“makethechange”。据悉,旧品牌将作为李宁的经典logo一直保留,并作为一条生产线,继续沿用。
应该说,与李宁品牌同一时期成长起来的国内服装企业在成立之初对商标的概念并不清晰,许多企业的商标都只是为了让商品有个标志而已,所以商标设计比较粗糙,商标名称取得也很随意。换标意味着对以往品牌和无形资产的重新思考和放弃,也意味着从前在品牌上的投入一笔勾销。
这足以证明,企业对未来有更大的期许,否则不可能做出换标的决定。大家开始好奇李宁的期许到底是什么?
“先打造国际品牌,再开拓国际市场。”李宁公司的回答很简洁。据了解,李宁公司的国际化几步走的愿景是:2004年香港主板上市;2005年-2008年专注国内市场,2009年-2013年为国际化做准备;2014年-2018年全面国际化。李宁公司希望,未来李宁能成为世界前5位的品牌公司,届时,李宁的国际市场份额将占总销售的20%以上。更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李宁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超越了对手阿迪达斯,此前,它的的主力市场在二三线城市。
⑸ 李宁的标志为什么变了
李宁的消费人群年龄偏大,而未来的竞争在于对年轻消费者的争夺,李宁正通过换标进行品牌重塑。
从对称标到不对称标,从“一切皆有可能”到“让改变发生”,2010年6月30日,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HK.2331,下称“李宁公司”)发布了新LOGO(标识)和Slogan(口号)。
“通过外部调研,消费者从偏好度和原LOGO的直观感觉上反馈,李宁给人以积极向上、有潜力、中国特色、可亲近、可信赖的品牌形象,但在时尚、酷和国际化观感方面落后,我们必须加以改变。”今后的几年内,方世伟恐怕要将类似的话重复N遍。
方世伟是李宁公司集团副总裁和CMO(首席市场官),2007年6月进入李宁公司,3年来,他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对李宁的品牌重塑。
而对于李宁公司CEO张志勇来说,李宁新标的发布则意味着更多:李宁的消费人群年龄偏大,而未来的竞争在于对年轻消费者的争夺;国内体育用品行业过去开店就能增加营收,现在需要更加直面来自业内的国际品牌巨头的竞争,李宁公司需要将主战场从国内二三线市场向一线和超大城市转移。
意在提价
2009年财报显示,李宁公司销售额同比增长25.4%,实现销售收入83.87亿元。这一数字超过了业内估测的阿迪达斯中国2009年的销售额。也就是说,这是2004年国内销售收入被阿迪达斯超越之后、李宁公司时隔5年又重新夺回了“榜眼”位置。仍然独占鳌头的是耐克中国公司。业内估算,耐克2009年国内销售额约100亿元。
但张志勇注意到,2008年之前国内体育用品行业的年增长约30%,2009年约11%,2010年估计是15%~16%。李宁公司自身的成长正随着规模的增大而减缓:2008年该公司增长逾60%,2009年只有25.4%。
“市场增长的驱动力已经发生变化。过去那么多年,体育用品增长的驱动力在于分销,我们叫多开店,中国市场非常大,让人买到,就要有店,方便消费者购买使得这个产业发展非常快。现在店开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就会回到竞争的核心和关键阶段,我们称之为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张志勇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产品跟品牌创新,做这两个事情首先还是要有真正的品牌定位,没有这个定位做不了后面的事情。品牌定位对于消费者来说,其实呈现的是品牌的调性、产品的特质,加上口号,还有LOGO,这四部分通常形成了消费者看到的品牌个性。”方世伟说。
2006~2007年,李宁公司针对消费者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李宁品牌实际消费人群与目标消费人群相比,有了一定偏移,整体偏大,35~40岁的人群超过50%。而被张志勇视为新一代创造者(Generation 1 Creator)、13~26岁的主要目标人群,往往觉得李宁不够“酷”。
这让张志勇很头疼,毕竟,李宁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李宁的想法一直是做“国际的李宁”,而非“中国的耐克”。即便只是做好“中国的耐克”,李宁品牌也势必面临一场从二三线城市转向国内一线和超大城市的“上升”运动。于是,给李宁品牌注入更多活力、时尚元素亦成为必然。
不过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国内一线和超大城市的店铺租金正飞速上涨。看起来,李宁公司即便要保持现有利润率,亦面临更多困难。产品提价似乎成为唯一出路。
张志勇称,大趋势下,李宁公司首先是让更多年轻人喜欢这个品牌;只有这些都做好了,李宁产品价格的上扬才能找到理由和根基。
库存风险
即便李宁公司准备了3年,张志勇还是坦承,李宁的换标和品牌重塑之路不可能一路坦途。
“从暂时风险的体现来说,第一个就是老LOGO的存货,因为我们不能预见新LOGO出来,对老LOGO会造成什么影响,因为产品是一级一级上升的,这个产品越来越多,那个产品越来越少。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存货要在24个月全部清掉,所以我们要加速做这个事情。”张志勇说,因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经验,而国内换LOGO的公司也只有联想公司成功实现了转换。
此外,张志勇的第二个担心在于,李宁新LOGO让消费者认知,公司从产品设计到营销都要保持创意的一致性,以及持续性。“也就是说,5年之内不同的运动项目之间,所有的创意都要保持一致,这比创意本身重要得多。”
为了降低换标可能带来的风险,李宁公司内部从市场系统、产品系统和销售系统上做出调整。
产品设计和研发上,李宁公司原先的服装(包括配件)和运动鞋平行事业部变成了以篮球、跑步、羽毛球等以运动品类为主的矩阵式组织结构。
渠道升级上,李宁“第六代店”开始测试。吊环式的门把手、赛场般的地板装饰、中国红等设计元素粉墨出炉。全国市场划分为北区、东区、南区,设立三个大区的总经理,根据区域市场进行针对性营销。
李宁转型能否成功,仍有待市场检验。
⑹ 李宁为什么换标志
李宁换标记,就是为了提高客人的订货量,现在网络店铺李宁官方网店红红火火,专卖专柜一片冷清,生意萧条,订货的越来越少,李宁把标记一换,所有老标记的都变成老款了,逼迫客户订新货,可谓手段毒辣。要不了多久,会堂而皇之的说应客户要求把标记重新换回去,这样一来一去,订单增加多少可想而之。一个公司发展二十年了,换标岂能说换就换,何况新标象狗屎一样,更本没有旧的好看,这个中的手段和智慧不足外人道也
⑺ 李宁的衣服为什么要换标志
随着企业的发展,李宁的发展开始了国际化的阶段。“嫁人先换装”,企业的外在形象作为国际化形象展示的重要部分,因此换标便应运而生。新标志沿用了李宁原本LN标识结构的视觉效果,但抽象了李宁原创的“李宁交叉”动作,并以“人”字形来诠释运动价值观;新口号改为“MakeTheChange”。一个国际化的品牌外衣就算运作成功了。品牌标识作为品牌的有形记忆,更多的是凝练品牌内涵的有形表现,而作为产品的直接受众—消费者,对于品牌核心要素的记忆重点,应该这些有形的标识,以及重复无数遍的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这已经成为了共识。提到“一切皆有可能,”大家都会想到李宁。那么换标的李-全球品牌网-宁会不会对实际销售产生一定的影响呢?首先新标志延续了旧有的品牌标识,占据消费主流记忆的LN型设计得以保存,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新LOGO而是logo 的优化。此记忆联想会让消费者自然联想到李宁专卖的品牌,对于已经形成消费忠诚的消费者,仅需稍加引导便能接受,而对于那些仍需教育的消费者而言,由于其品牌认知度本身就不高,面对新的品牌标识时只要稍加引导亦能很好的接受,但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把新品牌标识的所表示的品牌内涵,通过合理的途径传递给消费者。照此看来,李宁换新标识百利而无一害?其实不然,标识换了口号也换了,在整个组合标识里,“一切皆有可能”作为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对于深化消费认知有着积极地作用。但是新的品牌标识的宣传口号“make the change”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趋势表现,虽然极尽模仿之势,但却仍无法达到高度,后起之秀要想超出前辈的造诣,还必须拥有众多的能力和条件。品牌亦是如此,虽然英文的口号符合了国际化的趋势,但究其本身而言其韵味并不及“JUST DO IT”让人易于接受(个人所见)。而作为固有的品牌资产,“一切皆有可能”相比之下略胜一筹,如何能合理分配和使用新旧标识的核心资产才是李宁换标后需要注意的重点。但无论如何,作为立志于国际化的大企业来说,迎合趋势性的变化总是企业发展需要面对的现实。但作为品牌管理者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消费者并不会因为你的产品标识设计的如何新颖、如何好看,才会购买你的产品。更多的时候是你的产品和消费者产生了共同的理解点,购买行为才能产生。因此品牌传播注重的应是产品的核心元素、品牌内涵的传播。无论是新老标识,李宁能将品牌内涵的传播很好的延续和发展完美的衔接。亦是一件不容易实现的事。
⑻ 为什么李宁要换新LOGO
出于品牌发展的需要,以及新的市场定位 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仍年少,故称“弱冠”。2010年,“李宁”20弱冠,虽已初露锋芒,但仍需前行。“20岁的李宁希望通过一种方式告诉消费者:我们还是李宁,但是,是新李宁。”李宁有限公司(下称“李宁公司”)CEO张志勇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说。筹划3年始换妆6月30日,李宁公司在北京高调宣布了其品牌重塑战略,并发布全新的品牌标识(Logo)和品牌口号(Slogan),“新李宁”希望通过对品牌基因、目标人群、产品定位、品牌内涵及开发体系等作出相应的调整,向自己多年的国际化梦想更进一步。已经沿用了20年的象征着“平衡与灵巧”的火红“松鼠尾巴”形Logo成为了“经典”,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硬朗、更富时代感的新Logo,其设计灵感来自于李宁公司创始人李宁原创的体操动作“李宁交叉”,同时也蕴含着“人”字形,用以诠释运动价值观。除更换标识外,李宁还启用了全新品牌口号:“Make the Change”(让改变发生)。“对于‘老’标识其实我们更愿意称之为经典标识,因为它并不是要被丢弃,而是仍然作为我们品牌资产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我们已经有计划在过几年推新的产品线时使用老的经典标识。”张志勇说。据张志勇透露,早在2007年5月,李宁就已经开始这个品牌重塑计划。这个计划的具体执行主要是由李宁公司CMO(首席市场官)方世伟来完成。“我之前做过非常多的品牌重塑工作,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公司在上升的时候做品牌重塑,大部分都是在谷底才会有这样的打算。”方世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说明这个团队是有非常高的危机意识和前瞻意识,他们并不是原来的表现不够好才改变,而是考虑到要在更长久的竞争中胜出,这个很了不起。”最快用5年做回中国市场老大虽然从消费者角度感受到的“新李宁”,目前只是停留在启用了新Logo、更新了广告语、升级了新店面……但其实,李宁公司内部已经在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结构、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大概在24个月以前,我们开始组建战略性市场部,这个部门是从运动品类切入的,有羽毛球、篮球、跑步、网球以及城市运动。”张志勇说,“原来我们只是按照产品、销售、市场这种职能角度去划分公司结构,现在等于增加了一条基于产品品类的横切线。公司的组织结构就由单一职能分割的垂直型结构变化成两个维度的矩阵式的结构。”不过,矩阵结构意味着一个人需要向两个人汇报,很容易导致一件事情最终没有人负责或者没人能够负责。“我们会用文化来补这个缺陷。我们在新的企业文化中增加了一个概念,叫‘我们文化’(We Cultural),即系统利益第一、部门利益第二、个人利益第三。做什么判断,都要按照这个标准。我们的企业文化也在随着品牌的重塑而改变。”张志勇说。随着品牌重塑的推进,李宁公司梦寐多年的“国际化”也似乎从战略层面逐步走向了战术层面。从选择国际级巨星做代言人、在耐克大本营波特兰设立研发中心和开设门店,到在新加坡设立旗舰店、在东南亚大力推广李宁品牌的羽毛球产品和装备……这些均被认为李宁公司国际化战略的实质性行动。但是,张志勇表示,现阶段李宁仍然会坚持“品牌国际化和市场本土化”的策略。 “2013年前,李宁绝大部分的市场仍是在中国,2014年到2018年,第一市场仍然是中国,但是公司战略里面会增加国际市场的比例,希望能达到20%左右的份额来自全球。”张志勇说,“我们要用5~8年的时间重回中国市场的老大位置,并成为世界排名前五的体育品牌公司。”李宁公司2009年年报显示,全年营收83.87亿元,净利润9.45亿元。同年,阿迪达斯大中国区的销售额为9.67亿欧元,在大陆市场的销售额在70亿元人民币左右;耐克大中国区的销售额为17亿美元,在大陆市场的销售额在80亿~90亿元人民币之间。也就是说,在2009年,李宁已经超过阿迪达斯成为中国市场的第二名,而与第一名耐克的差距也已经非常小。这个变化是历史性的。1999年,当李宁在中国达到7亿元年销售额时,耐克在中国的年销售额仅仅是3亿元,阿迪达斯只有1亿元。但是随着国际大佬们的发力,到了2003年,李宁在国内保持了9年的领先位置被耐克抢走。第二年,阿迪达斯也超越李宁,位居第二。
⑼ 李宁为什么要改标志
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李宁对未来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预期,和对中国市场消费升级大趋势的判断。为了应对竞争环境的变化,在品牌重塑的同时,李宁决定在一线城市亮相,并与耐克等国际品牌正面展开争夺。而另外一个动因则是,2006年-2007年,李宁公司对消费者的市场调查发现,实际消费者与目标人群有差距,整体用户群偏大,近35岁-40岁的人群超过50%,因为年轻消费者认为李宁在酷时尚国际感上逊色于国际品牌。因此,换标也是基于更加贴合原有目标人群的考虑。
李宁新logo的形象到底与此前差别有多大呢?李宁新logo抽象融合了由李宁原创的体操动作“李宁交叉”,又以“人”字形来诠释运动价值观,新品牌口号为“makethechange”。据悉,旧品牌将作为李宁的经典logo一直保留,并作为一条生产线,继续沿用。
应该说,与李宁品牌同一时期成长起来的国内服装企业在成立之初对商标的概念并不清晰,许多企业的商标都只是为了让商品有个标志而已,所以商标设计比较粗糙,商标名称取得也很随意。换标意味着对以往品牌和无形资产的重新思考和放弃,也意味着从前在品牌上的投入一笔勾销。
这足以证明,企业对未来有更大的期许,否则不可能做出换标的决定。大家开始好奇李宁的期许到底是什么?
“先打造国际品牌,再开拓国际市场。”李宁公司的回答很简洁。据了解,李宁公司的国际化几步走的愿景是:2004年香港主板上市;2005年-2008年专注国内市场,2009年-2013年为国际化做准备;2014年-2018年全面国际化。李宁公司希望,未来李宁能成为世界前5位的品牌公司,届时,李宁的国际市场份额将占总销售的20%以上。更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李宁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超越了对手阿迪达斯,此前,它的的主力市场在二三线城市。
⑽ 李宁公司于2010年上半年宣布更换品牌标志和口号,开始了品牌重塑,请结合有关背景分析李宁品牌重塑的营销
高专体育系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