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旅游活动的季节性对旅游企业经营有何影响,如何应对
如何应对旅游活动的季节性?回答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旅游活动版的季节性及其形成原权因。旅游季节性是指旅游活动因气候和国家法定假日以及重大活动等原因分布的不均衡,导致旅游市场出现明显昕淡旺季差异。其形成的结果,是客源与旅游目的地的突出矛盾。如何应对?做到淡季不淡,旺季客流均衡而不致于形成景区人员过分涌入而导致接待能力跟不上、旅游质量下降、秩序混乱等问题,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要求旅游行业一、要有合适、优质的旅游产品供不同的消费者选择;二、要有好的营销策略,不同的旅游对象有不同的爱好,要善于引导合理的旅游消费。三、要善于应用价格杠杆作用,以缓解旅游季节性的压力。
㈡ 旅游节事活动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有何积极影响和消极
你有姐姐活动的政治经济,他有很多方面都是几点开始的,他的工业
㈢ 如何用节庆活动做景区目的地营销
景区营销工作,不仅仅包含了节庆活动等一些重要节点的宣传工作,同时版应该是一个全程,有计权划性的年度工作,通常一年为一个旅游景区营销工作的周期,通过制定精确的旅游景区营销策略来支撑景区对外推广,营销的作用。目前国内已经有相当的景区营销运营管理团队,都可以咨询,沟通。帮助您解决营销过程中的各个问题。
㈣ 分析假期的调整对旅游业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法定节假日调整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刘思敏 程海涛 龙京红
刘思敏,中国旅游报社经济编辑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郑州大学、四川大学等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城市、旅游景区的策划、规划与营销;程海涛,郑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企业管理;龙京红,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经济、旅游规划和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研究。
摘 要:我国法定节假日的调整对旅游消费需求、旅游产品、旅游经营管理、游客出游模式、旅游服务质量等都产生了影响,对此旅游企业应采取一些应对措施,而被取消的“五一”黄金周,应该考虑恢复,不仅将起到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也能够满足广大民众的休假需求。
关键词:法定节假日 旅游业 影响
一 我国法定节假日调整的社会背景及内容
(一)我国法定节假日调整的社会背景
1999年,我国根据当时情况对节假日进行了调整,将全体公民放假的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增加3天,共10天。其中,新年放假1天,春节放假3天,劳动节放假3天,国庆节放假3天。全年法定节假日总天数增加了3天,使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休息时间,有利于方便广大群众安排出行活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法定节假日安排出现诸多弊端:
1.法定节假日安排过于集中
在10天的法定节假日中,有9天集中安排在春节、“五一”、“十一”三个假期。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国家一年中安排多个全民统一放假的长假,容易对其经济和社会的正常运行产生较大的影响和波动。由于黄金周的假日时间过于集中,使得交通运输压力加大,景区超负荷接待,旅游业服务质量下降,不利于旅游业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2.传统文化特色仍显缺乏
我国拥有几千年文明的历史文化,长期的历史积淀已经形成了一批世代相传、富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但法定节假日中只有春节一个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元宵等传统节日都没有列入法定假日。这些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纪念意义,即使不能法定休假,民间也会自发组织一系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居民生活与工作的矛盾。
3.法定节假日成为主流
居民个人的出行包括休假、旅游、探亲等活动,本来应该通过各种不同长度的假期来安排。由于我国带薪休假制度没有全面落实,大多数群众只能集中选择在公共假期出行,供求关系的矛盾也就凸显了出来。
因此,近年来,人们对我国现行法定节假日安排进行调整的呼声越来越高,建议对法定节假日安排进行调整,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分散法定节假日安排。
(二)我国法定节假日调整的内容
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研究小组从2007年11月9日起,公开在网上征集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的意见。根据这一方案,2007年12月,国务院将国家法定节假日由10天增加为11天,三个黄金周保留两个,取消一个,同时将除夕、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四个民族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
新方案调整后,只剩下春节和“十一”两大黄金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除夕等民族传统节日各休一天,加上周末的两天休假,则成了3天的中短假期。这样,每年将出现2个集中休假高峰——春节(7天)、国庆(7天)以及5个集中休假小高峰——元旦(3天)、清明(3天)、五一(3天)、端午(3天)、中秋(3天),出现了法定节假日与周末连休3天的小长假、黄金周和个人带薪休假并存的新局面。
(三)新的法定节假日的特征
1.时间上分布更均匀
调整前的节假日,由于集中出游,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许多人不仅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反而增添了不少疲惫。从长远看,不利于社会和经济的正常平稳运行,也不利于旅游业持续发展。调整后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将3个黄金周变成了两个黄金周和5个3天的小长假,使集中的出游人群得到分流,有效淡化了旅游旺季和淡季之间的界限,对部分景区、时段供需矛盾起到了很好的缓解作用。同时,调整后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在时间上增加了1天,也体现了政府对老百姓的关心。人们可以更从容地和个性化地安排自己的假日,有助于人们的休假方式更丰富多彩和人性化。
2.注重民族传统节日,顺应人们的情感需求
将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可以充分地发挥其巨大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让这些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在我们的时代生活中延续和发扬光大。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增强中华儿女的情感认同、民族认同,顺应了人们的情感需求。同时,将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将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使得中国文化和旅游与世界有更多的交流。
二 法定节假日调整对旅游业及居民社会生活的影响分析
(一)对旅游消费需求的影响
法定节假日调整后,对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小长假的增加势必使长线游、短线游的比例发生新的变化,人们将更加倾向于选择短线就近出游。在新的节假日方案中,中秋节、清明节这些传统节日使人们旅行出游时将更倾向于选择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联的线路。由于“五一”黄金周的取消,长线旅游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二)对旅游产品的影响
调整后的法定节假日,对旅游产品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中国有许多地区还保持着一些长达百年以上的重大节日民俗文化传统,如清明假日,不少地方就结合清明扫墓踏青的风俗,推出了有特色的系列民俗活动,如放风筝、荡秋千、寻根祭祖等。随着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健全以及家用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大大提高了人们短程、短期旅行的便利程度,周末(小黄金周)出游、城郊游等短途旅行将更为便捷、更为频繁。对旅行社而言,最明显的就是其长短线产品结构的调整,大城市1000公里以内的郊区游、农家游、周边游等国内游将大规模上升。
(三)对旅游经营管理的影响
以往的经营管理较多地围绕着黄金周,研究如何应对大规模人流的集中消费。旅游企业淡季时由固定员工进行管理维护,黄金周期间雇用临时工。实施新的节假日后,这就要求景区一年要经常搞活动、不断有卖点,企业的经营成本要提高。对旅游政府管理部门而言,以往也会针对黄金周推出一些特定的管理措施,如建立全国黄金周旅游预报统计系统,对一些城市和景区进行监测。随着五一黄金周的取消,对以往黄金周模式下的旅游景点的宣传方式、给旅行社的折扣、黄金周门票涨价、淡季降价等运营模式,将带来一次大的变革。
(四)对旅游出游模式的影响
新的节假日方案,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3天假期以及春节放假起始时间至除夕的节假日调整工作在增强传统文化影响力、符合广大群众过节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假日的次数,使节假日分布趋向合理。将使旅游者出游时段的选择更加理性分散,客流的空间、时间分布将更加均衡。有利于人们的假日消费由集中消费转为“分散式”消费,可以更个性化地安排自己的假日。
(五)对旅游服务质量的影响
法定节假日的调整将对旅游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带薪休假能够全面落实,游客在一年中精心选择一周出游,其幸福指数和享乐指数要求更高,自然比黄金周出游时更挑剔,这就要求景区全年的服务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此外,出游的分散均衡化,将使旅游者的脚步放慢,慢节奏的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提出这一倡议是与慢节奏对应的,则是对旅游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
(六)对旅游景区发展的影响
对旅游景区自身而言,节假日调整要求其注重内涵发展,提升游客的游览质量,旅游景区的发展定位也要进一步与旅游者的消费模式相适应。另一方面,从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来看,出游能力强的区域,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塘等地区的旅游景区,将更多地吸引本区域范围的旅游者,或是地处大城市郊区的景区获益将会更多。而距客源地较远的区域和景点,比如中西部远离中心城市的旅游目的地,无论是观光游、休闲游还是其他形式的旅游,其发展都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七)对旅游经济效益的影响
2007年,我国旅游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达到4.45%,同比增长0.4个百分点,2007年国内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71.29%,同比增长1.57个百分点。而节假日期间的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占到了很大的比重。
2007年春节、“五一”和“十一”三个黄金周的旅游人次和收入合计,分别占到了全年旅游人次和收入的24.1%和17.5%,其中五一黄金周表现更为突出,两项指标占全年的比重分别达到了10.3%和7.1%。2006、2007、2008年以来,三大黄金周的旅游人次和收入增速远高于全年水平,其中五一黄金周的增速又远高于三大黄金周。综合以上数据分析,调整黄金周,尤其是取消五一黄金周,势必给整个旅游行业带来较大的波动。
三 旅游企业应对节假日调整的措施及策略
(一)加强中短线旅游产品的开发
调整后的节假日,黄金周减成2个、小长假增至5个,一增一减将促使人们为自己安排更多的中短途旅游。因此,长线旅游与短线旅游比例发生了重要变化。旅游者将更加倾向于近距离的休闲旅游,以健康、放松为主要目的旅游产品将受到更多更广泛的欢迎。因此,旅游企业要结合各个小长假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更多3天时间的中短旅游线路,充分发掘产品的休闲内涵,对原有景点推陈出新,抢占中短假期这一新的旅游主战场,尤其是一些放松休闲类的近郊生态游、省内休闲游、农家乐旅游等。
(二)积极发展传统和民俗文化旅游
新的节假日中,清明、端午、中秋、除夕、春节等传统节日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因此,旅游企业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满足旅游消费市场的需要,搞好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挖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打出响亮的民俗牌、文化牌、亲情团聚牌,用高品位的文化品牌、文化内涵和文化档次增强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个性化的旅游线路开发
新的节假日使人们在出行时间、行为、方式、追求上更为多样化、个性化,这要求旅游企业要进行个性化开发,不仅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还能开发新的需求。同时,旅游企业还要通过市场细分与产品开发来寻找自己的服务对象和生存空间,塑造旅游产品个性是大势所趋,是顺应假日调整后旅游需求变化的重要方面。
(四)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法定节假日的调整,使得旅游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旅游消费越来越具有理性。因此,对旅游服务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餐饮、旅游景区和旅游交通等各旅游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全面安排好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的各个环节,为旅游者营造良好舒适的氛围,使其获得高质量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旅游者提供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五)积极应对“散客时代”的到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不满足于随团旅行对个性的压抑,进而选择了自驾游、自助游、半自助游等自由出行方式,旅游市场呈现出“散客化”的趋势。新的节假日的执行,“3天小长假”导致散客数量大大增加,加上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健全以及家用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大大提高了人们短程、短期旅行的便利程度,周末(小黄金周)出游、城郊游等短途的散客旅行将更为便捷、更为频繁,自驾、自助游,将加快“散客时代”的到来。对此,旅游企业做好应对。
四 法定节假日调整的得失分析与反思
(一)对旅游业及居民社会生活积极意义分析
调整后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将3个黄金周变成了2个黄金周和5个3天的小长假,使集中的出游人群得到一定程度的分流,相对淡化了旅游旺季和淡季之间的界限,对部分景区、时段供需矛盾暂时起到了缓解作用。同时,调整后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在时间上增加了1天,有利于扩大需求释放。再者,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赋予了人们一种特殊的情感内涵和情感需求,将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巨大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使人们能有更充裕的时间来享受此节日,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对旅游业及居民社会生活成本增加分析
“五一”黄金周存在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在带薪休假长达12年不能落实的背景下,保障居民获得休假的权利,满足了人民对长假的需求,而改成传统节日休假后,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只有在长假中才能实施的事情无法进行;在我国城市化大幅推进的社会转型期,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流动无比频繁,取消了“五一”长假,施行3天小长假就意味着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少了一次返乡或探亲的机会。
(三)对节假日调整的反思——是否应该恢复五一长假?
1.多数民众反对取消五一长假
据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调查显示:此次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中最有争议的就是“五一”长假被取消。当问及“您是否支持取消‘五一’黄金周?”时,21.5%的被访者表示“支持”,9.2%的被访者表示“无所谓”,多达69.3%的被访者明确“反对”取消“五一”长假。一些民众认为取消“五一”黄金周,主要是担心《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得不到有效落实,减少现有长假将影响长途旅游、探亲等活动,同时也会导致“十一”和春节假期更加拥挤,从而使得“十一”、春节面临更大的出行压力。
2.“五一”时节适合人们出门观光旅游
在“五一”这个时间段,正是春回大地、花草初绽的好时节,草木返青,漫山遍野春花绽放,城市乡村处处都洋溢着春天的活力,无论是气温还是自然风光都很适合人们出门观光旅游。这个时候,趁着大假出门旅游已成为许多市民的计划,取消了“五一”长假,把“五一”黄金周的时间缩短为3天,这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出行计划,甚至会使很多人放弃出行计划。
3.取消“五一”黄金周不利于整个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2006、2007、2008年以来,三大黄金周的旅游人次和收入增速远高于全年水平,其中“五一”黄金周的增速又远高于三大黄金周(我国历年来节假日期间的旅游人次和收入情况详见表2)。这表明中国居民旅游需求通过黄金周得到了极大释放。调整黄金周尤其是取消五一黄金周,势必会给整个旅游行业和我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据统计,2008年元旦、清明、“五一”、端午4个三天假期加起来,营业额都抵不上一个“五一”黄金周,利润更是无法与之相提并论。据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称,2008年5月1日至3日,全国纳入监测的119个直报景区(点)共接待游客894.07万人次,同比下降了24.45%。
4.对恢复五一黄金周的争论与期待贯穿2008全年
首先,假日改革方案出台伊始,就有专家撰文质疑——“政府虽然对社会舆论做出了积极善意的回应,但是对真实的民意并没有做更深入的调研,仅仅是通过网络来调查是极不科学的。所谓科学决策,就是要进一步对黄金周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效应做更科学的研究论证,绝不是根据一个漏洞百出的假日改革课题组的研究就可以轻率决策;所谓民主决策,就是面对莫衷一是的民意调查结果(主要是网络调查),应该邀请国际上权威的专业调查机构(或者利用经济普查的队伍),组织一个具有科学性、说服力的大型民意调查,真实、全面地反映人民大众关于黄金周的看法。”
其次,2008年春节假期遇到雪灾,相当多的人回家不成,出游也不成,“假期”无形中被“冻结”了。春节之后,就有网友和专家呼吁临时性恢复“五一”黄金周,引来一片热议。
第三,取消“五一”长假之后,人民大众对“五一”黄金周的怀念情绪大增,媒体充斥大量报道。人民网的调查,在是否同意缩短“五一”长假的调查中,只有38.7%的人支持“五一”长假“瘦身”。
第四,国庆黄金周之前,有关专家关于“下一步取消十一黄金周”的言论,引发舆论大哗。另有专家针锋相对地指出2008年“‘十一’黄金周果然如预言般井喷,成为史上最火爆的黄金周!更重要的是,这次井喷是在今年一连串的天灾人祸打击了公众的安全信心、大面积财富缩水打击了公众的消费信心、假日改革之后十一黄金周井喷预期导致公众尽可能出行回避的情况下发生的。2007年以取消五一黄金周为核心的假日改革脱离了实际,已经被证明成为事实。假日改革确有再度讨论的必要。决策者应该知错就改,恢复五一黄金周——把被损害的社会福利还给大众!”“因此,在没有切实有效的替代措施的情况下,哪怕取消一个黄金周,都不但不能‘分流泄洪’客观存在的庞大出行需求,相反更是等于人为制造大众出行需求的‘堰塞湖’……何况,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在城市化、社会转型大幅推进的背景下,取消黄金周只能是以牺牲民众的幸福与现实福利来暂时消弭矛盾,根本不可能解决所谓黄金周长假制度最突出的弊端——交通和环境保护的困境。”
综上所述,“五一”黄金周应该重出江湖,通过黄金周旅游消费将起到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对我国经济以及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都将具有重大意义,更重要的是恢复“五一”黄金周可以在不增加社会总成本的情况下,切实保障人民大众的休假权和满足其对长假的需求。
参考文献
《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2007。
《旅游公报》,国家旅游局,2005,2006,2007。
王兴斌:《中国休闲度假旅游的必由之路:从“黄金周”到带薪休假》, 《旅游学刊》2005年第4期,第51~55页。
李幼常:《黄金周假日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综述》,《旅游学刊》2006年第11期,第12~18页。
赵英鸽:《关于旅游黄金周制度的经济学思考》,《社科纵横》2007年第7期。
金榜:《科学休假——假日经济的理性思考》,《科学决策月刊》2006年第4期。
刘琴:《法定节假日调整后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及旅游发展因应对策》,《江苏商论》2008年第9期。
刘文涛:《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及旅游产品应对策略》,《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4期。
朱剑红:《法定节假日为何要调整》,2007年11月10日第005版《人民日报》。
朱剑红:《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获大多数人支持》,2007年12月17日第002版《人民日报》。
关于“黄金周”调整方案的思考,2007年11月9日第006版《光明日报》。
祁颖:《法定节假日调整后的旅游业新格局》,2008年4月25日第009版《光明日报》。
范非:《节假日调整旅游业咋“变脸”》,2008年3月31日第B02版《山西日报》。
东民、博飞:《多数老百姓希望保留“五一”黄金周》,中国网 http:///。
蔡华锋:《专家乐观估计“十一”黄金周还能保持十年以上》,2008年9月10日《南方日报》。
何忠洲:《长假之痒:黄金周存废之争》,《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4月30日总第321期。
刘思敏:《假日制度变革:需要制度设计想象力》,2007年3月《中国旅游报》。
刘思敏:《假日改革的三个疑问》,2007年12月12日《南方日报》。
蔡华锋:《临时性恢复“五一”黄金周》,2008年2月13日头版《南方日报》。
刘思敏:《黄金周能否被替代?》,《旅游学刊》2008年第6期。
刘思敏:《恢复五一黄金周,疏通出行需求“堰塞湖”》,《环球游报》2008年10月。
㈤ 什么是节事活动
从概念上来看,节事是节庆、事件等精心策划的各种活动的简称,其形式包括精心策划和举办的某个特定的仪式、演讲 、表演和节庆活动,各种节假日及传统节日以及在新时期创新的各种节日和事件活动。
中文名
节事活动
特性
文化性、地域性、时效性、体验性等
划分标准
影响、内容属性、目标
实质
商业活动
内涵解释
节事活动的目的、内容、形式、功能和实质等方面
快速
导航
节事活动的内涵
节事活动的特点
节事活动的意义
节事活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节事活动的类型
节事的定义简介
“节事”
一词来自英文“Event”,含有“事件、节庆、活动”等等多方面的含义。国外常常把节日(Festival)和特殊事件(Special Event)、盛事(Mega-event)等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在英文中简称为FSE(FESTIVALS &sPECIAL Events),中文译为“节日和特殊事件”,简称“节事”。西方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文化庆典、文艺娱乐事件、体育赛事、教育科学事件、私人事件、社交事件等通通归结到节事范围内。
节事活动的内涵
目的:为了达到节日庆祝、文化娱乐和市场营销的目的,提高举办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举办地的良好形象,促进当地地旅游业的发展,并以此带动区域或经济的发展。
【内容】:具有浓郁的文化韵味和地方特色,应根据当地的文化和传统特色来具体设计。
【形式】:要求生动活泼,具有亲和力,大多数的参与者都是想通过这一活动达到休闲和娱乐的目的。节事活动的编排严谨、环环相扣、切合主题。
【功能】:节事活动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经济载体。节事活动应围绕经济活动的开展而做适当的调整。
【实质】: 节事活动的实质是商业活动,举办期间大量的人流不仅使服务性行业收入迅速增长,还会促使交通、贸易、金融、通信等行业的发展。
节事活动的特点
节事活动作为会展中的一个部分,除了具有会展活动的一般性以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性,这些主要包括:
多样性、交融性、二重性、个性化、吸引性、认可性等。
【文化性】:节事活动本身就是文化活动,这些以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节日文化和体育文化等为主导的节事活动往往具有极浓的文化气息。
【地域性】:节事活动都是在某一地域开展的,都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可成为目的地的形象的指代物。有些节事活动已经变成为地域的名片,而少数民族节日更是独具地方特色。
【时效性】:每一项节事活动都有季节和时间的限制,都是按照预先计划好的时间规程开展和进行的。
【体验性】:节事活动实际就是亲身经历、参与性很强、大众性的文化、旅游、体育、商贸和休闲活动,是建立在大众参与和体验基础上的。
【多样性】:节事活动的内涵非常广泛,其开展形式可多元化,开展内容可丰富多彩。
【交融性】:节事活动的多样性和大众参与性决定了其必然有强烈的交融性,许多节事活动都包含看会展活动,从而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引擎。
【二重性】:节事活动参与者的角色,一是该主题节事活动的参与者,二是该主题节事活动的旅游者。
【个性化】:举办地必须有特别出色的节事活动产品提供参与者和旅游者挑选,否则一般很难成功。
【吸引性】:节事活动本身必须具备强大的吸引功能,给参与者一非常好的感知印象,在心里上产生非去不可的愿望。
【认可性】:节事活动应该控制节事活动的参与者的数量,保护当地旅游环境不受破坏,在当地居民承受能力之内,以当地居民认可并显示出友好的态度为准。
㈥ 假日经济对市场营销有哪些影响
假日经济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随着假日经济休闲意识的强化,美食在旅游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无论是景点游还是购物游,人们最不能亏待的就是自已的“嘴巴”和“肚子',因此,餐饮业在假日经济中是永不退色的一道风景线。由于现阶段的假日旅游消费往往表现为集中的冲击性的消费,所以在产生积极拉动作用的同时,必然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1、在短短几载的“大假日经济'中,整个市场营销市场极度火爆。
2、在假日经济给中国市场营销行业带来兴旺繁荣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由于目前餐饮业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企业传统经营模式占主流,特别是在品质卫生、环境保护、原料采购、就餐方式和科学营养等方面存在着突出的问题。长假日确实刺激了消费,但是面对假日商机,多数的经营者还是囿于旧有的经营路子;大多数的消费者盲目地随潮而动,没有获得期望中的消费乐趣。而绿色健康消费的意识不强,放心消费的信誉不高等,严重制约着餐饮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加上餐饮经营者的短浅目光,为了争取短期利益,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现象非常严重,造成资源的浪费,更甚至于出现同业无序竞争、违法经营、擅自提价、加收费用、欺诈顾客、服务质量严重下降,导致服务消费市场秩序太乱,造成了投诉大幅度上升,严重影响了行业声誉和形象。假如我们不能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假日经济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消除负面影响,从长远来看,集中性的假日经济消费将对旅游餐饮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从以上假日经济的种种迹象告诉我们,一方面,假日经济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虽然我们己有准备,但还是远远不够,餐厅爆满,中低档酒店不足,各项物质准备不足,消费集中且较为单调;另一方面,也使我们认识到,怎样有效地利用长假日营造良好的度假环境,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㈦ 节事活动的节事活动的意义
节事活动具有强大的产业联动效应,可使旅游者在停留期间具有较多的参与机会。内
它不仅能容给城市带来场租费、搭建费、广告费、运输费等直接的收入,还能创造住宿、餐饮、通信、购物、贸易等相关的收入。
更重要的是,节事活动能会聚更大的客源流、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促进作用。
节事活动除了具有提升举办国和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信息交流、增强对外合作、推动旅游发展、加快城市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促进作用以外,还具有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弘扬民族文化和扩大旅游市场、提升目的地旅游形象、降低目的地旅游季节性、调整旅游资源、提高管理水平等特殊作用。
㈧ 旅游目的地发展创新中可能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旅游经济学
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等三个方面。
一、经济问题
在旅游目的地发展旅游的过程中,经济问题是首要问题,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给旅游目的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的收入,也可以增加当地政府的税收等。但同时经济问题也成为旅游发展中的一大制约。
(一)资金匮乏
资金匮乏制约旅游目的地发展,很多人认为发展旅游的投资相对少,见效快,但要想较好发展旅游目的地,既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对外宣传促销,这就需要一定的资金保证,尤其是后续投资要有所保障,但就目前很多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而言,都只是集中在前期投资上,后续追加往往不足,制约了旅游目的地的发展。
(二)经济漏损
很多旅游目的地由于受到资金的制约,不得不借助外力来发展旅游目的地,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旅游目的地的开发,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接连不断的经济漏损问题。欧阳润平教授等(2007)认为自然景区发展中存在五类经济漏损现象:
“一是以外地投资者为利益主体的高息分红型经济漏损;二是以外来旅游从业人员为受益主体的工资、福利型经济漏损;三是以外国投资经营者为受益主体的龙卷风型经济漏损;四是以少数不良企业为受益主体的败德型经济漏损;五是社区失和导致的道科西型的经济漏损。”
(三)盲目开发,粗犷经营
随着旅游发展形势走好,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逐步扩大,但接下来的却是盲目跟风状况,主要表现在开发与经营方面。
目前,我国旅游目的地部分投资开发者思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其投资行为是旅游目的地政府主导下的企业经济行为,旅游经营者首先垫付旅游资源开发的启动资金,然后接待旅游者获取经济利益。基于此目的,他们一发现某地有资源可以利用,便仿效别处进行盲目投资;在开发经营时,多为了节省开支而采取粗放式经营。
在当地资源吸引力减弱时,便转移目标,形成“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短期投资。由于缺乏统一的前期规划,导致项目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旅游产品雷同、单一化等情况。另外受自身素质制约,经营管理水平有限,这也阻碍着旅游目的地的发展。
(四)利益分配问题
利益分配问题会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然而,旅游目的地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和利益关系的复杂性交织在一起,给旅游目的地收入的分配带来诸多障碍,造成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任何一方利益得不到保障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发展旅游目的地中应加以重视利益的分配问题。
二、社会问题
旅游目的地发展过程中所凸显的社会问题,主要涉及到旅游目的地文化异化、目的地居民诚信以及旅游目的地的安全等问题。
(一)文化异化
随着旅游的发展,大量游客不断涌入旅游目的地,由于很多旅游目的地地处偏远山区的乡村,因此在游客涌入的同时也将工业化带入这些地区,这就形成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并列,现代设施与传统风物杂陈的现象。
使旅游目的地原有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越来越多的旅游目的地居民认为旅游服务业的收入要比农业收入高,所以放弃了他们传承已久的农耕文明。另外,受到外来工业文明的影响,很多旅游目的地居民会认为城里人代表着先进的文化,便开始一味地模仿,无论是生活方面或风俗方面。
为了吸引旅游者的目光,很多目的地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才举行的仪式或表演,逐渐被外来文化同化或者成了舞台上的民俗秀,却失去了其应有的原始性和乡村性。
(二)诚信缺失
旅游目的地文化异化,居民的意识形态受到冲击,原有的淳朴民风与朴实本性遭受挑衅,旅游目的地无不中弥漫着恼人的商业气息,漫天要价、拉客、宰客、蒙客现象盛行,原来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也逐渐缺失。
如贵州省黔东南的朗德上寨,原本是一个有着独特民族文化恬静和谐的苗乡,然而随着旅游的发展,村民们质朴的本性几乎消失殆尽,置身其中,会让人觉得失落,出自他们手中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说成是全天然自制的,然而这一切却又是与事实背道而驰的。
此外,诚信缺失问题不仅仅是表现在村民之中,旅游企业中也随处可见,因此,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诚信缺失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安全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郑向敏(2003) 认为旅游安全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分析。广义的旅游安全是指旅游现象中的一切安全现象的总称。
既包括旅游活动中各相关主体的安全现象,也包括人类活动中与旅游现象有关的安全事态和社会现象中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安全现象。狭义的旅游安全是指旅游活动中各相关主体的一切安全现象的总称。
它包括旅游活动各环节中的安全现象,也包括旅游活动中涉及人、设备、环境等相关主体的安全现象;既包括旅游活动中安全的观念、意识培训、思想建设与安全理论等“上层建筑”,也包括旅游活动中安全的防控、保障与管理等“物质基础”。
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而言,旅游者的财产人身安全问题受到保障是发展旅游目的地的前提条件,安全问题制约着旅游目的地的发展。
三、生态问题
旅游目的地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主要涉及到目的地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之上。
(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随着旅游“城市化”现象的日益加重,发展旅游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也随着旅游的发展而日趋严重,旅游目的地原有的自然生态特色正逐步消失。由于盲目开发引起的森林砍伐、围湖造田等行为,严重破坏了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
另外,随着大量旅游者涌入旅游目的地,生活垃圾随处可见。由于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有限,这些垃圾等得不到妥善及时的处理等情况也使得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如果找不到妥善处理的方法,这样的情况还将伴随着旅游的发展越来越严重。
(二)生态环保意识淡薄
意识可以反作用于人们的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一些旅游目的地地旅游经营者、政府、旅游者等生态环保意识薄弱,这将会反作用于其发展活动。就旅游经营者而言,由于小农意识浓厚,只注重眼前利益,而不考虑长远利益。
受到利益的驱使,盲目开发,乱占耕地、伐木采林、过度的商业化运作等现象使旅游目的地开发成为破坏性开发, 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就政府而言,主要表现在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方面。
使得旅游目的地发展过程中无法可依,这势必导致生态环境受损。就旅游者而言,由于缺乏生态环保意识,自然会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8)节事活动对目的地营销的积极影响扩展阅读
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的创新带来了新效率、新体验、新格局和新挑战,具体表现在:
第一,虚拟技术开启旅游目的地营销新体验。
一方面,VR、AR等信息技术突破了文字、图片、视频等传统信息形式,丰富空间维度的信息,突破时空限制,使游客不仅能看到景区的各个细节,还能看到不对外开放或不定期开放的旅游资源,提供更加深入的景点讲解和多方位展示,虚实结合,增加了临场感,实现“购买前先体验”这一功能,有效地优化了用户的行前旅游决策。
另一方面,VR、AR等虚拟技术实现了高精度的生动性、互动性,极大地提升消费者感知的幅度、深度,增强其对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唤醒兴奋点,促使游客为超出预期值的体验买单。
第二,全产业链合作,打造目的地联合营销模式。
全产业链合作营销、目的地联合营销,是指多个利益主体通力协作,共同开展目的地营销和促销。联合营销实施的主体,并不仅仅限于不同的旅游目的地之间,而且还可以包括同一旅游目的地不同部门之间、旅游目的地的上下游供应链环节之间、线上媒体和线下现场活动之间等。
旅游目的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同产业链甚至产业链以外的多家企业建立合作营销关系,涉及不同的行业、地域和平台。
第三,影视营销构筑目的地感知和情感记忆。
旅游目的地影视营销是旅游目的地利用电影电视的制作地点、环境、过程、节事活动,经过营销策划宣传,将旅游目的地推向市场,以取得旅游需求满足和旅游目的地利益相一致的一种新的营销类型。影星、外景地或能够表达电影元素的主题,都能够诱惑一定的观众。而一些不显眼或没有吸引力的场景也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四,视频和内容营销提升目的地情感形象。
内容营销通俗理解即是“讲故事”。优质故事的设计与开发是做好旅游内容营销的核心。在多样化、碎片化和视听化的网络时代,短视频开辟了旅游产品营销的新模式。兼具内容入口与社交基因的短视频,年轻用户十分愿意“买账”。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也成为在线旅游平台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在原创内容的带动下,一边旅游一边分享短视频成为旅游新常态,竞相模仿或二度创作的短视频在消费者的自主参与下形成病毒式传播,借势热点话题和平台,通过精准营销获得易感人群,找到他们的关注点,增强游客情感共鸣和忠诚度。
第五,精准营销提升目的地营销效果和转化率。
精准营销是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实现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是有态度的网络营销理念中的核心观点之一。
与精准的定位和沟通相适应,只有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和消费需求,设计、制造、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与游客进行个性传播沟通,才能低投入、高效率地实现旅游者需求。
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定制。通过提供给游客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节约游客在购买过程中的时间、精力和体力等,提高游客满意度,从而提高其让渡价值。
第六,体验营销深化目的地要素构成和产业组合。
旅游体验营销是指旅游目的地根据游客情感需求的特点,结合旅游产品,服务的属性,策划有特定氛围的营销活动,让游客参与并获得美好而深刻的体验,满足其情感需求,从而扩大旅游产品和服务销售的新型营销活动方式。
㈨ 活动营销的意义和好处都有哪些
市场营销策划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有其特别重要的作用:
(一)、营销策划能够为企业明确将来应该实现的目标。通过市场营销策划,可以使企业确立明确的营销目标。不仅可以加速企业营销由现实状态迁跃,而且可以减少许多迂回寻找目标造成的无效劳动。有了目标,企业的营销活动就有了方向,就可以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配置,采取措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朝着目标不断努力。
(二)、营销策划为企业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业务框架。由于营销策划明确规定了企业的业务发展方向和业务框架,对企业的核心业务、增长业务、种子业务是什么?都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因此,企业领导和管理层在进行业务决策时减少了难度。营销策划使企业明白:所有一切有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业务选择,才是真正有价值和应该进行的业务选择,所有与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无关的业务选择,尤其是新业务的开发,都是应该避免和否定的业务选择。
(三)、通过制定和实施营销策划,企业所有员工还得以深刻理解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各部门各员工的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着公司的营销策划来进行,所有员工的工作,都必须为实现战略目标而服务。因此,营销策划更能使企业全体员工领会到:企业是一个完整的大系统,要更好更快地实现目标,企业各部门各员工必须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与企业的其他成员紧密配合、协调一致。稳定性,若稍遇风吹草动,就妄加更改,必须导致营销资源的巨大浪费;再次,一个完整的市场营销策划,是在对市场情况、产品情况、管理情况、生产情况等进行全面了解与考察的基础上,站在战略的高度上为企业所作的规划,它是企业未来进行营销决策的依据,将对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企业营销起指导作用。由此可见,市场营销策划是一项高智能的脑力操作,是关系到企业前途和命运的战略设计,必须遵循战略性原则,操作时要认真、细致、周密、完善。一旦操作失误,就可能影响企业发展,甚至毁掉企业。
(四)、营销策划还能帮助企业更好地组合利用资源。由于营销策划明确了企业较长时期内应该达到的目标,从而有利于企业根据战略需要,前瞻性地组织和配置企业有限的资源,使资源用到最需要和最恰当的地方,最终使同样多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对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有巨大帮助。企业营销活动经过精心策划,可以用较少的费用支出取得较好的效果。因为营销策划要对未来的营销活动进行周密的费用预算,并对费用的支出进行最优化组合安排,这样就有效避免了盲目行动所造成的巨大浪费。据美国布朗市场调查事务所的统计,有系统营销策划的企业比无系统营销策划的企业,在营销费用上要节省2/5~1/2,由此可见市场营销策划的作用。
(五)、营销策划还能帮助企业更好地获取市场竞争的胜利。由于战略的整体性和前瞻性,更由于营销策划的制定会充分考虑到行业状况和业内竞争对手的竞争态势,在营销策划中又制定出了针对对手的竞争战略措施,从而有利于企业在与对手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