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京剧艺术
如何破解,怎么由破而立,最终形成有利于京剧艺术继承发展的局面,作为国家京剧院和院团的组织领导者,要尊重京剧艺术规律,把握时代审美特征,体贴人民群众的审美选择,观照演出市场的规律。因此,我们要把京剧艺术的传承创新,京剧文化的传播弘扬,京剧市场的拓宽扩大,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推进京剧艺术繁荣发展,作为振兴京剧的重要载体。把剧目建设、人才建设、市场建设作为振兴京剧的重要手段。
不妨说说剧目。剧目是京剧艺术得以保存、传承和发展的最终形式载体。对于剧目,我们要有“三三三”思路,即“三性、三于、三精”。“三性”就是剧目创作要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三于”就是剧目建设要善于继承、精于借鉴、勇于创新。“三精”就是精创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精排优秀保留剧目,精演经典传统剧目。
人才是京剧艺术得以保存、传承和发展的生命载体。我们要建立完善京剧人才健康发展和脱颖而出的运行机制。京剧艺术的发展历程留下了许多前辈大师的扎实足迹,弘扬其风范,彰显其风格,研究其规律,是京剧传承的重要内容。尊前贤,启后人,让后辈晚生尊师重学,倾其情,尽其力,在先辈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京剧艺术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B. 对于京剧文化的传承有哪些好的建议
京剧文化的传承任重道远,需要当代年轻人不断学习、取其精华,创新改进。京剧以北京为中心的、中国影响最为广泛的戏曲。京剧又被称为京戏,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经过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还有汉调不断合作、改进、吸收其他戏剧的方法演变而成。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当代人要不断传承中国的京剧文化。
还有就是要加强对京剧文化的保护。对于文化来说,没有保护,何来传承呢?因此要对各地的京剧进行有效地保护,而不是形式主义。比如说完善京剧所需的场景、服装等,还要对京剧的文化工作者加以鼓励和资助。京剧文化是中华民族呕心沥血积累的戏剧结晶,其中体现了中国戏剧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我们必须好好保护。
C. 如何继承和发扬京剧艺术
让京剧走进音乐课堂,并不是仅仅让音乐教师去教授戏剧曲目即可,而是需要学校对京剧教学予以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于京剧教育进行更专业的规划,在今后的发展中,学校需要加强对京剧表演人才的引进,也可以聘请京剧方面的专家讲师对本学校教师进行培训,请进来、送出去培训专业教师,解决京剧教师匮乏的问题。
此外,还需要购入京剧教学的设备设施,为后期的京剧教学打下基础。如购置戏服、学子、水袖、髯口、盔头等等专业用品以及一些京剧伴奏的打击乐器。给学生们直观的教育,感受浓浓的京剧氛围。
练京剧艺术注意事项
练声。虚弱晦暗的嗓音是没有生命力的,需要训练得结实有力,响亮打远。最好能每天在靠水的地方喊嗓,先喊啊,咿,再练念白,以不累为度。
吐字归韵。票友和内行在唱念上的最大区别就在这里,字头、字腹、字尾不清,飘忽无力,缺乏弹性,需要加强训练,可以念韵白和京白来练习。京白因为节奏快,练字的机会多,是最为理想的训练手段。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京剧艺术
D. 如何让京剧传承下去
现如今如果想让京剧传承下去,靠的必须是国人的努力和京剧人的一种传承,只有弘扬国粹,京剧才能彻底光大起来。
如果想要将京剧传承下去,首先就是让人们对国粹有一颗好奇之心。只有他们心中有想去看的念头,京剧关注度才会越来越高,才有可能发扬光大。而且我觉得应该在社交媒体上经常宣传一些京剧的内涵,既然被称为国粹,肯定有它的价值,我们身为21世纪的青年,应该多品味京剧的魅力。
E. 如何才能传承京剧艺术,振兴传统文化
当今时代,人们生活在一个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京剧演出面临着众多强劲的竞争对手。传统戏曲要重新赢得当代观众的青睐,必须适应当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必须兼顾舞台戏曲的艺术性和娱乐性。这样,京剧艺术才会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才能重新拥有观众市场和不断发展的可能。
京剧艺术应该是一门开放的艺术,海纳百川、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是京剧艺术的生命力所在。作为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不断地创新改革是京剧永葆青春的不二法门。京剧的传承与发展,必须结合其自身的特点,把握时代的脉搏,大胆地吸取现代元素并以新传媒为载体进行广泛传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重新赢得青年观众的喜爱,才有可能实现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F. 当今社会,如何让京剧传承下去
鼓励支持张云雷就是传承京剧,不要打压甚至是禁止张云雷唱某派,姜昆高抬贵手给张云雷弘扬京剧的机会和平台
G. 京剧怎样传承下去
如今京剧舞台上的问题,不在于是要传承还是要创新,而是要搞清楚“传承什么传统”“能做哪些创新”,而这两个重要问题在京剧界尚无明确的总结和法则。在《晶莹透亮的玉——李玉茹》一书中,曾写李玉茹看梅兰芳在援朝时期表演的《贵妃醉酒》,认为梅兰芳在那一次表演中表现出了最高水准,因此她认准了那一次跟着学,并不拘泥于梅兰芳晚年在舞台上的表演。京剧学者翁思再对此点评:“这就是问题所在,传承就要传承精华,而现在往往传承的是糟粕,很多演员连什么是精华都说不清。发展当然要靠创新,如现代京剧是对传统京剧的创新,但京剧是结合唱功、演技、武功、杂技和舞美等等的综合艺术,现在创新发展一个方面,难以形成真正有价值的新艺术程式,一切还有待在具体的舞台表演中进行探索。 ”
H. 如何传承京剧艺术,振兴传统文化
京剧艺术是我国的国粹,2010年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自诞生至今,经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吸收了其它地方剧种、艺术门类之所长,并经过无数艺术家的改革与创造,使之成为具有中国标识意义的文化元素,成为世界文化之瑰宝。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样式之一,在清末以至民国大部分时间内,不仅代表着中国舞台艺术样式的最高端,同时亦为大众娱乐样式的主流。如今,随着全球文化一体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加快,京剧的衰落恰恰代表了本土文化传统日渐失落的一个典型实例。京剧里许多剧目中的人物和故事都取材于历史,都是惩恶扬善的故事,能够以史为鉴,教书育人。如何引起全社会对京剧这一国粹艺术的重视和热爱,营造京剧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对振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文化自信,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意义。
一、京剧传承面临的困境
(一)受娱乐方式多元化冲击,京剧传承观众基础日渐薄弱。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入,人们文化生活的多元化,文艺品种样式的日益丰富,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工具的迅速普及,不仅拓宽了群众的欣赏领域,而且一定程度上也改变着群众的文化生活方式,京剧的传承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与京剧传承的鼎盛时期相比,人们吃完饭进戏园子,这样的年代一去不复返,而京剧艺术是个品位艺术,不是快餐文化,观众只有坐在剧场里,处在一种悠闲、松弛的状态下品戏,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艺术魅力。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变快,心态浮躁,不能静下心来,因此这种环境非常不利于京剧的发展。一些中学生喜爱的是流行歌曲、街舞,对京剧了解少,接受起来有难度,学习唱段就更难了,大多数学生即使喜欢京剧课程也不会去买票听戏。社会上广大观众对京剧的欣赏热情普遍不高,京剧演艺市场不成熟,票房收入微乎其微,剧团发展普遍面临资金难题。
(二)受功利思想影响,京剧传承热情不高。
学习京剧投入较多,加之能够靠京剧吃饭的人毕竟是少数。学生家长因为孩子学习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学龄前阶段就已“摄入过量”��英语、钢琴、绘画等各类兴趣班。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体系内,学校和家长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帮孩子提高成绩,增强竞争力,其中最直接和有效的办法就是加课、补课。而京剧不纳入升学考试内容,仅仅作为一种爱好或者选修课存在,很难激起学生充足的学习动力。京剧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各方面的素质都比较好,但现在报名去戏校从小学京剧的人越来越少,家长都在为孩子的未来考虑,当他们看到京剧演员的惨淡生活,不可能让自己的孩子从事这种职业,因此京剧在选材方面没有太大的选择余地,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影响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习京剧需要耐吃苦,戒浮躁。
京剧博大精深、是一门很难的综合艺术,并不是会唱两句就行了,需要几十年的不断追求,不断刻苦钻研才能达到一定水平。需要学员投入毕生精力和心血,才能将京剧艺术较好的发展和传承下去。一招一式、一个眼神、都有严格的要求,压腿、下腰、翻跟头练功非常辛苦,刀、枪、剑、戟的运用要经过艰苦的训练,唱腔、念白、表演都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要求,培养一名专业的京剧演员要6―8年的时间才能登台演出,京剧学员必须坚守,耐得住寂寞。目前由于社会关注度的降低,行业待遇不高,从业人员不愿意拿出更多精力刻苦地、一心一意地去钻研,很多优秀的人才都流失了,这对京剧事业发展和传承来说是一个非常可惜的事情。
二、传承京剧艺术振兴传统文化
京剧文化源远流长,从化妆、服饰到唱腔、身法都体现出国粹艺术的极致,它的内涵,它的扮相,都是中华民族的专利。在海外,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京剧,有的人想家时就会唱起京剧,京剧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京剧本身。京剧艺术持续发展,离不开观众群体的培养,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人们容易忽视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扬,特别是对传统民族艺术缺乏基本的认知和欣赏能力,普及京剧知识不可不为,要持之以恒地不断提升观众的京剧审美鉴赏素养。
(一)要发挥票友协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扩大京剧传承的群众基础。
如今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京剧票友协会,票友们在一起互相切磋、学习戏曲知识的同时,也不断的在身边人之间传承京剧文化,通过舞台展示京剧的魅力。京剧的传承除了要培养专业演员,同时也要培养观众,两者要齐头并进,京剧的传播才能更久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孩子学习京剧大多是受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辈的影响,由于理解能力有限,小朋友学习京剧往往局限于模仿。但京剧的前途不在专业,而在观众、在业余群体当中,因此让孩子从小就在京剧的氛围里成长、熏陶,至关重要。京剧“墙里开花墙外香”,国外会把京剧当宝贝来研究,但我们自己对传统艺术却不那么热衷,这令人很遗憾,从某种意义上讲,京剧培养了观众,观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京剧。
(二)学校是教书育人、培育学生精神文化的重要场所,应该成为京剧传承的重要阵地。
2008年教育部将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将京剧这一国粹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2011年记者走访发现,在校园学国粹“听起来很美”,推行起来却很难,如今在不少学校已悄然亮起了“红灯”。原因是老师不精通、课时难保证、学生不爱学,大多数试点学校将京剧课列入音乐课,而担任教学任务的主要是音乐教师,师资不足是最大瓶颈。京剧是一门包括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不是只会几段唱腔就行的。除了师资缺乏,京剧课时也难以保证,到了高年级,音乐课常常被语文、数学等其它科目老师占用,音乐教学计划都无法完成,更别提学京剧了。京剧进课堂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采取相应的措施,不可搞一刀切,比如利用校园小广播、校园网站、宣传栏和校园电视台对京剧班和校园京剧动态进行报道;邀请专家教授进校召开京剧座谈会,举办“走近京剧、弘扬国粹”知识讲座等培养学生受众,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通过社团活动让一些感兴趣的学生参与表演和展示,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请京剧专业人士来学校上课,一学期举办一两次京剧演出、在学校里搞一些小型的演出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可以让学生们接触到相对全面真实的京剧艺术。
(三)成立戏曲培训中心,举办各类票友大赛,给予传承者荣誉和鼓励。
成立少儿戏曲培训中心或传习所,确保喜欢京剧的人能够得到指导帮助。京剧舞台艺术是以主要演员为中心的。看京戏要看“角儿”,没有“好角儿”,演不出好戏。同样一出戏,不同水平的演员去演,其艺术效果大不相同。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还需要各方面人才成龙配套。一个剧团不但需要各个行当的优秀的主要演员,而且需要优秀的“四梁四柱”,需要优秀的鼓师、琴师和文武场演奏人员,还需要好的化装的、勒头的、检场的、管服装的、管靴帽的、管道具的和管音响的各类人才。这方面的人才更需要加强培养。我们必须把选拔和培养优秀的京剧人才,特别是青年京剧人才,放在振兴京剧的突出位置。做好戏曲类节目的宣传工作,戏曲频道应该针对少儿、青年、老年票友设置精彩的有针对性的节目。做好京剧博物馆等专题展览场馆建设,并向观众开放。传统的戏曲传承方式主要是一种一对一的传帮带式的传承,要充分发挥中年演员的作用,一方面靠他们进行口传心授,手把手地教;另一方面他们的演出活动,有力的推动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培养了青年演员,有利于向更多的人介绍京剧知识,让他们了解、熟悉京剧,进而喜爱京剧。
京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必须坚持正确的理念,在保护京剧这一国粹文化的本真性的同时,不断的培养观众群体,培养传承群体,运用好学校、协会、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促进传统京剧艺术不断发扬光大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作者简介:
李宝庆,男,日照市群众艺术馆业务副馆长,副研究馆员,多年来主要从事音乐教育、群众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工作。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7/view-6303268.htm
I. 如何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京剧两条意见
个人看法:“一是必须大力进行京剧革新,努力争取比较广泛的观众观赏兴趣。保留一些传统的原汁原味的精华剧目,以满足具有传统戏欣赏能力的观众需求,这部分现在来看以老年观众居多。但重点应是顺应时代的步法特点,放在争取中青年观众上来,从京剧的音乐、表演等方面加以通俗化,题材上多推出一些反映当前人们感兴趣的故事,当然是要健康向上的内容。使各年龄段的观众都能看的明白,听得懂,能从看戏当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吸引大众对京剧的关注度。
二是提高对京剧的社会关注程度离不开政府支持、引导和宣传力度大小。现实情况是除一些大城市保有京剧或其他戏剧专业院、团外,中小城市已少有专业剧团。特别是原有的县一级的各种剧团更是都早已解散分到与戏剧文化不相干的单位上去了,只剩下少数以老年同志为主的戏迷票友苦撑,而且大多得不到政府部门和社会上的重视支持,京剧这种原来扎根于广大老百姓中的戏剧逐渐失去了发展的环境和基础,在这样下去恐怕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得进历史博物馆了。所以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也是振兴和发展京剧的重大因素。
个人的一点粗浅看法,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