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禁毒小故事
《幸福之家毁于毒品 》《百万富翁命断白粉》《海洛因扼杀了孔雀》
② 国家如何开展禁毒宣传教育
写作思路:结论先行,把想要向人们传达的信息亮出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推进,在寻求更多信息的同时,速度也越来越重要。在当今繁华的时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想尽快挺多结论。很多人常挂在嘴边的话便是“简而言之是什么”“到底想说明什么”。
正文:
一、领导到位,加强对学校禁毒工作的组织领导,多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毒品预防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禁毒知识宣传、自护教育、志愿帮教等工作,并负责具体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二、加强教育,增强青少年拒毒防毒能力。
1、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禁毒氛围。少先队可以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手抄报、主题班队会、演讲、征文等形式宣传毒品的种类、性能、危害以及远离毒品的方法和知识,使100%的学生都能深刻认识毒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自觉抵制、远离毒品,从而自觉增强防毒的意识和决心。
2、抓好“国际禁毒日”宣传。每年6月26日的“国际禁毒日”,要充分运用各种方法宣传禁毒法律法规知识,揭露毒品的危害。
3、请公安局负责禁毒教育的警官到学校做报告,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毒品的危害,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人们一旦染上了毒品,精神就会开始堕落,吸毒次数越多,毒瘾越大,精神就堕落越深。事实正是这样,吸毒者完全丧失了事业心和责任感,更谈不上什么理想、道德,通通被抛到九霄云外,整天烦躁不安,人格扭曲,严重者还会出现重症精神病一类的幻想,行为不当……
此外,毒品还无情地破坏着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导致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国家财富严重流失……后果不堪设想。由件件的事例可见,毒品是严重危害人类社会的,是人类必须认识的敌人,所以我们就应该谨慎地防备它,战胜它。
第一、青少年一定要做到洁身自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求健康的生活情趣,识破毒品诱惑,坚决抵制毒品的侵略。
第二、要慎重交友,不能意气用事,发现朋友吸毒要及时劝阻,当无计可施时就该远离他。
第三、多参加禁毒活动,让自己彻底地认识毒品的危害性,增强防毒意识和拒毒信心。
第四、加强学习,让知识来充实自己,优化自己的心态,从中找到避毒方法。
“毒品时刻要警惕,吸毒上瘾很容易”,朋友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努力,铲除毒品,铲除这个致命的恶魔。我坚信:“有志者,事竟成。”
此外,青少年吸毒不仅给自身带来极大的危害,而且造成家破人亡,亲人为仇,乃至败坏社会风气。所以,毒品理当被人唾弃、遗忘。它会让一个和睦的家庭,充满硝烟的战火;促进一个民族的毁灭。
禁毒,使每一位合法公民的责任。
③ 跪求关于青少年吸毒的案例~拜托~十万火急~~
记者近日从有关资料上获悉,在我国吸毒人群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比例竟高达77%,而且他们初次吸毒的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16岁以下的吸毒人数更是数以万计。吸毒人群的低龄化正在成为一个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在“6·26国际禁毒日”前夕,记者特地来到汕头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进行采访,希望通过眼前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帮助青少年朋友们在戒毒者悔恨的声音中筑起防范毒品的坚固防线。
模仿恶习步入“毒”途
青少年由于其意志的自控力薄弱,模仿力强,加之文化程度低,容易把不良现象和行为当成时髦追求或认为是“酷”的表现,这也是造成青少年染上毒瘾的最主要原因。
今年15岁的阿兵(化名,下同)是市强制戒毒所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别看他个子矮小,但双眼却滴溜溜转个不停,一眼就可看出是个“老江湖”。
阿兵是澄海外砂人,因年幼其母病亡,其父忙于生计无暇照管他,自7岁起,阿兵模仿大人们抽烟,并以之为荣。他说,每天放学后燃起一根香烟吞云吐雾,走在同学们中间感觉特有面子。14岁那年,勉勉强强读至初一的阿兵干脆辍学了,终日跟在乡里几位“大哥”身前身后当起了小兄弟。去年初,他结识了乡里一做餐饮生意的“大哥”,几番来往后,阿兵很得大哥喜欢。慢慢地,阿兵也发现了大哥原来是“白药仔”,但他也不以之为忤,相反还认为这是“酷”的表现。去年中,趁大哥不在家,小兵偷了一点“白粉”终于“开禁”尝了新,并从此成了一名“小道友”。吸上白药后,因无钱买药,小兵便在一“道友”“教授”下当起了“鱼虾蟹”庄家,以赌钱为营生。据称,那些“鱼虾蟹”的骰子都是用磁铁做了手脚,因此聚赌时基本都是赢钱,有时一天纯收入达三四百元。小兵称其每天下午常在陈厝合、辛厝寮一带“开局”,赚了“工资”后便买“药”过瘾。今年2月19日,小兵被警方抓获,在审讯时因药瘾发作口吐白沫,结果被送强制戒毒。
寻求解脱坠入深渊
容貌秀丽的阿珍是市区人,谁也想不到,今年17岁的她“毒龄”竟已有两年多了。据阿珍称,是她那个畸形的家将她逼上了这条路,是为了寻求解脱,她才借“药”消愁,结果愁没消去却把自己“吸”进了戒毒所。
据阿珍介绍,其父母在她13个月大时便离异了,她被判随生母,后母亲再嫁时后父嫌她累赘,便把她送给了市区一对结婚多年未曾生育的夫妇(也就是她现在的父母)。阿珍承认,起初养父母对她很好,吃的、穿的无不关爱有加。但当她7岁时,养母生下了弟弟后,她又成了“累赘”,成了家中的“保姆”,每天做饭、打扫卫生、看管弟弟等什么杂务都“承包”了。为此,阿珍不止一次在夜里躲在被子里偷偷哭泣。因缺乏家的温暖和关爱,阿珍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自己慢慢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小学毕业后,她即跟着在歌舞厅认识的朋友们离开了家。有一天她见几个朋友躲在一个隐蔽角落里抽烟,仔细一看,发现他们的抽法很奇特,于是她凑了上去,学着他们的样子狠命抽吸了一口,她称,那一刻她感觉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解脱”。上瘾后,因无经济来源,她便再也离不开那些娱乐场里的“朋友们”了,因为只有和他们在一起,她才能获得毒品来应付她日益强烈的毒瘾。
愚昧无知自投火坑
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多青少年染上毒瘾还源于无知。来自粤东某偏僻山区19岁的女孩小敏就是这样一个人,由于对毒品毫无了解,她认为自己意志力坚强不会上瘾,不料却在尝试中成了毒品的俘虏。
小敏因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15岁的她便来汕头打工,并认识了男友小李,在交往一年多后,小敏发现小李是名“道友”,每次赚的钱都被小李“借”去吸毒,小敏多次劝小李“改邪归正”,但不管怎么劝说,小李却始终无法戒除毒瘾。为了用自己的“行动”来劝说男友戒毒,小敏竟然想用“先吸后戒”的办法来证明毒瘾是可以戒掉的,想要以活生生的例子说服男友彻底戒毒……
然而,小敏失败了,她非但没有帮着男友戒去毒瘾,自己也陷了进去。此时,她方悔不该当初,但“白色幽灵”已牢牢擒住了她。今年3月初,她和男友先后进了戒毒所……
抵御病魔需要亲情
据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所长郑顺德介绍,近年来戒毒人员的情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如现住所的戒毒人员中,35岁以下的人群占90%以上,另外本地人员和女性所占比例增大,且年龄偏低,文化层次普遍为初中、小学水平,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他说,吸毒与犯罪是一对孪生兄弟,一旦吸毒成瘾,家中钱财花尽后,就会编出各种理由向亲朋好友借钱,最后甚至走上了骗钱、偷窃、抢劫、卖淫、杀人等道路,祸及家庭,危害社会。郑顺德认为,禁毒是一项艰巨的社会工程,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单独承担的,像戒毒者回归社会后常会遇到经济、家庭、就业、歧视等问题,不少人因顶不住压力而复吸,所以对吸毒者特别是青少年吸毒者,社会、家庭都应担负起责任来,“作为学校,禁毒教育应当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不容忽视;作为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或过于溺爱都是要不得的,一旦发现孩子吸毒成瘾,千万不能怕家丑外扬而延误挽救的时机;作为社会,正确对待青少年吸毒消除偏见也很重要,要认识到那些青少年‘瘾君子’既是违法者,更是受害者。我们应当把青少年吸毒者当作病人一样,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早日摆脱毒魔的纠缠”。
对于青少年应如何防范毒品,他认为应做到“十个不要”:不要吸烟;不要因好奇而吸毒;不要盲目追星、赶时髦、贪图享受去吸毒;不要结交有吸、贩毒行为的人;不要为寻刺激、冒险去吸毒;不要相信毒品能治病(胃病、肝病)的谎言;不要为了摆脱烦恼而吸毒;不要听信吸毒者的话;不随便接受他人递送的香烟、水果、药物、饮料等物品;不要在吸毒场所内停留
④ 请给几个关于"禁毒"的事例
模仿恶习步入“毒”途 15岁吸毒者敲响警钟
记者近日从有关资料上获悉,在我国吸毒人群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比例竟高达77%,而且他们初次吸毒的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16岁以下的吸毒人数更是数以万计。吸毒人群的低龄化正在成为一个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在“6·26国际禁毒日”前夕,记者特地来到汕头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进行采访,希望通过眼前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帮助青少年朋友们在戒毒者悔恨的声音中筑起防范毒品的坚固防线。
模仿恶习步入“毒”途
青少年由于其意志的自控力薄弱,模仿力强,加之文化程度低,容易把不良现象和行为当成时髦追求或认为是“酷”的表现,这也是造成青少年染上毒瘾的最主要原因。
今年15岁的阿兵(化名,下同)是市强制戒毒所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别看他个子矮小,但双眼却滴溜溜转个不停,一眼就可看出是个“老江湖”。
阿兵是澄海外砂人,因年幼其母病亡,其父忙于生计无暇照管他,自7岁起,阿兵模仿大人们抽烟,并以之为荣。他说,每天放学后燃起一根香烟吞云吐雾,走在同学们中间感觉特有面子。14岁那年,勉勉强强读至初一的阿兵干脆辍学了,终日跟在乡里几位“大哥”身前身后当起了小兄弟。去年初,他结识了乡里一做餐饮生意的“大哥”,几番来往后,阿兵很得大哥喜欢。慢慢地,阿兵也发现了大哥原来是“白药仔”,但他也不以之为忤,相反还认为这是“酷”的表现。去年中,趁大哥不在家,小兵偷了一点“白粉”终于“开禁”尝了新,并从此成了一名“小道友”。吸上白药后,因无钱买药,小兵便在一“道友”“教授”下当起了“鱼虾蟹”庄家,以赌钱为营生。据称,那些“鱼虾蟹”的骰子都是用磁铁做了手脚,因此聚赌时基本都是赢钱,有时一天纯收入达三四百元。小兵称其每天下午常在陈厝合、辛厝寮一带“开局”,赚了“工资”后便买“药”过瘾。今年2月19日,小兵被警方抓获,在审讯时因药瘾发作口吐白沫,结果被送强制戒毒。
寻求解脱坠入深渊
容貌秀丽的阿珍是市区人,谁也想不到,今年17岁的她“毒龄”竟已有两年多了。据阿珍称,是她那个畸形的家将她逼上了这条路,是为了寻求解脱,她才借“药”消愁,结果愁没消去却把自己“吸”进了戒毒所。
据阿珍介绍,其父母在她13个月大时便离异了,她被判随生母,后母亲再嫁时后父嫌她累赘,便把她送给了市区一对结婚多年未曾生育的夫妇(也就是她现在的父母)。阿珍承认,起初养父母对她很好,吃的、穿的无不关爱有加。但当她7岁时,养母生下了弟弟后,她又成了“累赘”,成了家中的“保姆”,每天做饭、打扫卫生、看管弟弟等什么杂务都“承包”了。为此,阿珍不止一次在夜里躲在被子里偷偷哭泣。因缺乏家的温暖和关爱,阿珍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自己慢慢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小学毕业后,她即跟着在歌舞厅认识的朋友们离开了家。有一天她见几个朋友躲在一个隐蔽角落里抽烟,仔细一看,发现他们的抽法很奇特,于是她凑了上去,学着他们的样子狠命抽吸了一口,她称,那一刻她感觉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解脱”。上瘾后,因无经济来源,她便再也离不开那些娱乐场里的“朋友们”了,因为只有和他们在一起,她才能获得毒品来应付她日益强烈的毒瘾。
愚昧无知自投火坑
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多青少年染上毒瘾还源于无知。来自粤东某偏僻山区19岁的女孩小敏就是这样一个人,由于对毒品毫无了解,她认为自己意志力坚强不会上瘾,不料却在尝试中成了毒品的俘虏。
小敏因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15岁的她便来汕头打工,并认识了男友小李,在交往一年多后,小敏发现小李是名“道友”,每次赚的钱都被小李“借”去吸毒,小敏多次劝小李“改邪归正”,但不管怎么劝说,小李却始终无法戒除毒瘾。为了用自己的“行动”来劝说男友戒毒,小敏竟然想用“先吸后戒”的办法来证明毒瘾是可以戒掉的,想要以活生生的例子说服男友彻底戒毒……
然而,小敏失败了,她非但没有帮着男友戒去毒瘾,自己也陷了进去。此时,她方悔不该当初,但“白色幽灵”已牢牢擒住了她。今年3月初,她和男友先后进了戒毒所……
抵御病魔需要亲情
⑤ 青少年吸毒案例
3位中学生吸毒,其中一人因吸食过量倒卧路旁,没了呼吸。昨天上午,芷江西路数十位居民联手抢救了该少年。市禁毒办表示,将派禁毒志愿者上门辅导吸毒孩子;团市委权益部呼吁:“家长和社会一起努力,让孩子远离毒品!”
昨天上午10点不到,记者在芷江西路看到,一位十五六岁模样的男孩面色苍白躺在上街沿,两个差不多年龄的男孩焦急地蹲在旁边。数十位附近居民将3人围在中间,有人关切地询问:“到底怎么回事?旁边就是地段医院,赶快送到那里吧。”
两个男孩子愣着没动,围观居民开始拨打“120”。“警察来了!”两个孩子听到有人喊,“噌”地站起来,抬起昏迷的男孩向地段医院奔去。围观居民紧随其后,有人小跑着在前边开路,有人跑进30米外的医院里叫医生……
“120”救护车赶到时,昏迷男孩已经没有了血压,围观居民纷纷叹息。据两位男孩说,他们都是中学生,昨天上午一起吸毒,昏迷的男孩注射了过量杜冷丁。
昏迷男孩很快被送到闸北区中心医院,两个共同吸毒的男孩趁机溜走了。令人惊讶的是,救护车到达中心医院不到5分钟,昏迷男孩突然清醒过来,自己走出医院。医生解释说,该男孩虽然注射了过量毒品,但没有致死,毒性过去后,马上就清醒。
截至记者发稿,男孩只说自己17岁,住在虹口区,却始终没有说明所在学校和家庭情况。从3个孩子的穿着看,他们的家庭并不拮据。
警方考虑不让该男孩因此失学,决定对男孩采取“限制戒毒”,即在家里设专人看护戒毒。昨天下午,警方已将男孩送回家。有禁毒社工得知此事后,表示将上门辅导。
团市委权益部的杨先生告诉记者,目前我国还没有法律法规约束在校学生,只能用校纪校规处理他们。他说:“事实上,学生吸毒情况很难被学校发现,最容易体察的应该是他们的家长。孩子吸毒需要钱,家长一旦发觉孩子用钱等方面有异常,应该积极和街道、学校相互配合,教育、劝说学生远离毒品,共同杜绝毒品侵蚀学生。”
⑥ 谁有禁毒社会工作案例,发我,谢谢
东莞禁毒网
社会工作者案例分析:戒毒社会工作案例2
来源:|发表时间: 2012-5-29
案主基本情况
瞿某,女,已婚,出生于1976年12月8日,职业学校毕业,失业在家。属人户分离人员,户籍所在地:本市黄浦区老西门街道,实际居住地:浦东西营路某弄某号。1995年开始吸食毒品,1996年5月至11月,被处强制戒毒,1999年3月被处劳教两年。
工作情况
(一)专业关系的建立
2004年8月9日,案主的母亲向社工求助。8月10日上午,工作员开始介入,工作员向案主表达了友好与关怀的意愿,并希望与案主一同走过最初的戒毒期。
工作员:小瞿,你好。
瞿某:你们是谁?
工作员:我们是浦东新区驻上钢街道的禁毒社会工作者,昨天,你母亲已向我们述说了你的些许情况,我们今天来看有什么能够帮你的。
瞿某:你们谁都帮不了我,因为你们根本不会体会我现在的难受劲,你们走吧!我妈真多事。
工作员:不,我们能够理解,你现在感觉骨头痒,对吗?
瞿某:对。
工作员:想吐,吐不出来,想吃,吃不进去,想睡,睡不着,对吗?
瞿某:对!
工作员:如果要想改善以上的症状,只有再注射一克海洛因。但是,你又不甘心,因为你觉着好不容易熬过了两天,如果再碰那玩意儿,那将前功尽弃,可现在又比死还难受。
瞿某:对,对,对极了。你怎么都说到我心底去了?
工作员:其实我们帮助过许多和你一样深陷毒海的年轻人,刚开始他们与你的症状差不多,我们和他们一起走过了最初那段生不如死的日子。小瞿,谁都有受挫折和无奈的时候,谁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向我们说说你目前的情况好吗?
瞿某:我觉着我快要死了,可我今年才28岁,我不要死,我想活啊!呜呜……
(工作员递上纸餐巾,并顺势坐到瞿某身边,拍拍小瞿的肩膀,鼓励其继续说下去)
瞿某:我从19岁开始吸毒,已经走过了9个屈辱的年头,这9年来**做三陪赚取毒资,我强颜欢笑,活得毫无尊严可言。9年来我无时无刻不想逃脱白粉的控制,可它就象长了爪子,掐住了我的喉咙,而且越掐越紧。现在我连卖笑都没有气力了!这两天我在服用晚期癌症病人服用的止痛片,我浑身痛啊…….
工作员:我恩感激你能向我吐露你的心声,从今以后,我们会尽全力帮助你,所以,不是你一个人与白魔抗争了,我们将与你并肩作战!
(二)资料的采集
通过与案主十余次的交谈,初步了解其症结所在,案主自述如下:
我是在父母的互相谩骂声中长大的,在我14岁那年,他们终于分开过了,我随父亲,其实我心理挺开心,因为,我终于可以摆脱母亲的唠叨和管束,而父亲对我,除给我吃香的,穿好的,其他一律听凭我自由,现在想想这应该是一种溺爱。
职校毕业后,我在一家星级酒店做前台,每天对着来往的客人,心理起了微妙的变化。每当看见一些和我同年龄打扮入时的小姐进进出出时,我就不自觉地拿出镜子,论长相、论谈吐,我哪点比她们差,凭什么要我为她们提供服务。直到那天,一个小姐妹跑来找我,天花乱坠地介绍她的工作,她告诉我,她每天的收入就有千把块,钱来得太容易了,只要陪男人喝酒、唱歌、聊天就可以了,我心动了……
在那里,我学会了抽烟喝酒,学会了向男人撒娇骗钱,也学会了赌博吸毒,在一次又一次的飘飘然后,我开始觉得不对劲,可已经完了,我已经被白粉套住,想逃是不可能的。每天赚的钱,只够维持我对白粉的需要,后来我连笑都卖不动,业绩直线下划,老板把我开除了。
说来可笑,我和丈夫的结合其实是白粉作的媒,我们是在上家那儿买粉的时候互相熟识,因为有共同的追求,我们登记结婚。可是还没有来得及举行仪式,我就被处劳教了。
解教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老公要东西,我俩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吃掉了他父亲给我的2万元礼金,一套二居室的住房。最后,在他父亲的干预下,我们被迫分居。
熬不住心瘾,我向母亲要了一万元去自愿戒毒,先后去过太仓、无锡等地,上个星期我刚从武汉回来,可还是在犯瘾。
案主母亲李女士自述:
我对女儿从小管教严格,因此,我们母女俩关系一直不好。离婚后,每次去看望小瞿,她不是躲我,就是不理不睬,我前夫在旁边说风凉话。直到有一天,小瞿主动来找我要钱,我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上个星期,我去看她,见她在地上打滚,一问才知道她拿着钱根本没有去戒毒,而是去吸毒,现在钱没有了,毒也没有戒成。我实在没辙,正好看见青年报报道禁毒社工魏静帮助吸毒人员阿三的故事,所以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求助于街道的社工同志。
(三)分析与诊断
工作员根据以上所采集的资料,并综合自己对案主观察和交心所得信息,就案主情况作如下分析与诊断:
1、当初由于案主的年幼无知,加之缺乏父母沟通善导,致使其人生观发生偏差,形成了“我比别人漂亮—我就应该有钱|—干哪行钱来得快,我就干哪行。”的思维定式。
2、通过案主以往的戒毒史来看,其本人有摆脱毒品的强烈愿望,但每次都由于其意志力薄弱而以失败告终,在戒毒过程中反反复复十余次,目前又处于新一轮的生理
⑦ 戒毒成功的案例50字左右
近日,28岁的肖棠(化名)昨天跟着社工曹强国去进行常规尿检时,自信地说,我肯定没问题,这些天我好多生意还忙不过来。
肖棠20岁时,因交友不慎,染上了毒瘾。在经过一次强戒两次劳教后,去年她成为江湾镇社工曹强国的案主。经历了最初的不信任,到逐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曹强国花了一番功夫。肖棠也一步步开始积极面对人生。
起初,肖棠在房产中介找到一份工作,后来新房产政策出台后,中介生意不景气,肖棠又回家休息起来。为了不让自己闲起来想毒品,熟悉网络的她在网上开起了小店,从豫园商场进一些小物品在网上卖。生意还不错,每天跑进跑出送货,生意越做越红火。
“现在每天白天忙完了,晚上洗完澡后可以坐着看看电视,那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时光。”肖棠对曹强国感慨道,现在她已经完全投入到正常的生活中,最近还卖起化妆品来。
社工曹强国表示,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找工作是个关口,一旦积极就业后,忙碌是阻断其心瘾、防止复吸的最好方法。肖棠是比较成功就业的案例,但是大多数戒毒人员找工作时,很多单位还是戴着有色眼镜,拒绝占大多数,吸毒人员既是违法者,也是特殊的病人,因此,也希望社会各界对这些特殊的病人多一点理解和关爱,不让他们再次沾染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