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品牌营销策略的出奇制胜
喜新厌旧、追求新奇是人的一种天性,新奇事件犹如导火索一旦点燃某个话题,必然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进而引起全社会的讨论,最终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
在品牌推广时利用新奇策略会起到“一发抵千钧”的效果。
1996年前中国企业从没有赞助奥运会的历史。1996年国内绝大媒体突然刊登了“内蒙一家企业首次赞助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的新闻。许多市民纷纷猜测是哪家企业具有如此实力?内蒙古哪有如此大的企业?后来媒体不断跟踪报道,大家终于知道是伊利集团。伊利集团在全国范围第一次亮相大家都牢牢的记住了她的名字,并且留下了实力雄厚的印象。无独有偶,在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就职演说那天,健力宝把产品送到了克林顿旁边的克林顿夫人手中,小小的费用让健力宝在那一天随新闻图片传送到了全球每一个角落。
近几年在出奇制胜方面的经典案例当属农夫山泉突然宣布停止生产纯净水事件。2001年多家饮用水企业,如娃哈哈、乐百氏等,在媒体上挑起了“水种之争”,社会广泛讨论“纯净水、矿泉水孰优孰劣”,正在难分伯仲之际,2001年5月农夫山泉单方面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宣布:“农夫山泉停止生产销售纯净水”。这一公告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和其它企业的攻击,甚至连企业间的锋会、官司等协调过程都成了新闻追踪报道的焦点。农夫山泉没有过多的回应,而是用系列策划方案针对性地诠释了“农夫山泉是健康水”的卖点。农夫山泉先后在全国大城市中小学推出了“小小科学家”水种比较实验,赞助中国奥运体育代表团,为奥运捐助1分钱等系列促销活动。
新奇品牌策略的操作难度在于:一是创意,二是结果控制。创意的新奇程度,决定了事件的关注度和推广效果。由于社会上对新奇事件看法不一,竞争对手的反应和对策以及媒体报道方向等因素,新奇事件一旦发生结果很难预测。因此,在策划新奇事件时要注重过程控制和迅速反应,防止产生负面效应影响品牌形象。
『贰』 求娃哈哈营养快线营销方案例子
2009年,营养快线卖了120亿人民币,赶超“中国第一罐”王老吉,成为销量最大的饮料单品之一。在中国饮料帝国娃哈哈400多亿的销售额中,营养快线占据了1/4之多,可见其在娃哈哈产品阵营中的分量。 在娃哈哈产品绝大多数都是面对二三线,甚至乡镇市场的情况下,在城市市场独领风骚的营养快线,显得特别瞩目。 营养快线成功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营销From EMKT.com.cn战略和心智拉力,造就了过百亿的销售额?营养快线如何持续“快”成长下去? “快”成长的心智力量 1.心智空缺:最营养的饮料 以“牛奶+水果+营养素”混合形态出现的营养快线,并非简单以混搭的概念而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在消费者的认知中,牛奶是营养价值很高的动物蛋白营养饮品,果汁是含有维生素最丰富的营养饮品。这些认知是乳业品牌蒙牛、伊利们和果汁品牌康师傅、统一、汇源们的教育贡献。“最营养的蛋白饮品+含维生素最丰富的果汁饮品=最营养的饮料”,这一心智认同很快在消费者心中落地。 在现实中,偏爱牛奶的消费者不会选择营养快线,钟情于果汁的消费者也不会选择营养快线。营养快线最终吸引的顾客也不是以上两类消费群,而是希望喝到“最营养的饮料”的消费者。它的广告语“早餐喝果汁,不够;早餐喝牛奶,也不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所以,营养快线——消费者认同的并非是“牛奶+果汁+营养素”的混搭概念,而是“最营养的饮料”,“15种营养素一步到位”就是顾客的购买理由。 2.品牌命名吻合定位 品牌命名是营销中最最重要的决策。品牌命名的最佳方向是,能启动战略定位,让消费者听到、看到品牌命名,就能认知到产品的定位。 “最营养的饮料”的命名有两点很关键:一是突出“营养”,二是在消费者的心智中找到最佳的购买理由。 突出“营养”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直接用“营养”这个词汇。第二点就应该结合目标消费者的生活形态,找到最佳的切入点。现代都市白领生活节奏很快,为了获得一天的营养,他们需要快速地补充到全面的营养素,所以“快线”便成为了娃哈哈的选择。 营养快线——充分满足了以上两点。在消费者没有看过广告的情况下,只要看到这个命名,就能很快能理解到营养快线是“快速补充营养素的营养饮料”的定位。 3.大瓶口PET:把果乳装进运动饮料瓶里卖 曾几何时,在运动饮料的带动下,“大瓶口”PET已经成为运动饮料的重要视觉体现。它能成为运动饮料的重要品类特征的原因是,大瓶口对消费者意味着饮用更畅快、更能大口大口地快速解渴,更适合“快速”的表达。佳得乐、脉动均是。 娃哈哈营养快线,开创性地采用了乳饮料、果汁饮料并未使用过的“大瓶口”PET是在包装层面对定位“快速补充营养素的营养饮料”的体现。现在“大瓶口”PET俨然成为营养快线定位的独特视觉载体。 其他企业的跟进产品,也模仿性地采取了这样的包装。第一个这样做的企业获得了独特的认知,后面跟进的品牌获得了跟风的认知,劣势尽显。 营养快线不仅品牌命名、包装采取了正确的战略配称,而且价格比一般饮料贵1-2元的高价策略,也凸显了“最营养的饮料”这一产品定位。 4.心智归类的转移引导:500ml早餐、1.5L佐餐 我们在研究饮料营销中发现,任何饮料的原型起初都来源于特种饮品(如上图)。但为了不禁锢在特种饮料的小市场上,营销必须采取心智归类的转移引导的规律,来拓宽市场。 比如:可口可乐起源于法国一种酿造酒,传到美国后,被剔除掉了酒精,并加入了碳酸气体,因而成为了美国“南部圣水”,最后才成为“美国的象征”。王老吉也同样,发源于广东的凉茶,成为“南方的饮料”,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通过广告传达出“火锅搭档”的时机引导,最终成为“中国第一罐”。 要使产品的市场份额有显著的提升,就要借力心智,引导消费者更广泛地接受,提高需求的频次和数量,所以,将特种饮品向功能饮品、餐桌饮品方向引导,就显得必不可少。 可口可乐最初摆脱特种饮品的认知,就是将自身定位为“提神醒脑”的功能性饮料,然后融入到各式各样的美式生活中去,最后成为了大众饮品,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王老吉也走过了同样的路。 娃哈哈的营养快线以“牛奶+水果+营养素”特种饮品的姿态面市,但在心智中企业不能让消费者将自己看待成特种饮品。营养快线通过强化自己的“营养特性”(不但拥有来自牛奶的丰富营养和钙质,而且还有来自果汁的丰富维生素。还有人体所需的维生素A、D、E、B3、B6、B12、钾、钙、钠、镁等15种营养素一步到位),而不强调自身“牛奶+水果+营养素”的独特性、开创性、新奇性、时尚性,顺利成为“快速补充营养素”的功能认知,并通过“早餐来一瓶”的500ml早餐定位,和“营养全家”的1.5L佐餐定位,再次顺利地将自身转移引导到饮料大市场上——餐桌饮品。 两次心智归类的转移引导,将营养快线的市场扩大了N倍,无论这是企业的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举,在心智营销上,我们认为这是营养快线成功的关键性策略。 5.动态营销,自我升级 营养快线自2005年推出以来,推出了两代的升级新产品:营养快线升级版(果汁+酸奶,18种营养素)、营养快线幸福牵线(果汁+酸奶,益生菌发酵)。它实现了从调配乳到发酵乳的升级,也为跟进企业设置了在产品研发、制造层面的障碍。针对夏天诉求的“冰冻更好喝”也是一种动态营销的体现。 更重要的是,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攻击,使营养快线向动态营销的良性势头发展,一方面,引领了消费者的消费升级,制造了消费趋势和消费期待;另一方面,使跟随的竞争对手丧失了跟随超越的契机,自身始终在引领竞争,竞争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现在,由于在各大乳业品牌对发酵酸奶的教育之下,升级新一代的营养快线“益生菌发酵”新品,也是很符合消费者对乳饮料健康需求升级的。营养快线快人一步占据领先优势是娃哈哈正确的战略举措。 6.渠道力量的推动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的是,娃哈哈的渠道力量。 拥有强大的心智力量,如果没有地面的推动,营销战役的胜败也很难断定。众所周知,娃哈哈率先在全国建立起庞大的营销网络是娃哈哈饮料帝国的基础,这个深入到中国乡镇级别的,像毛细血管一样的庞大组织,使娃哈哈的新品在最短的时间内能通畅地和消费者见面。再加上,娃哈哈分布全国的以300公里辐射圈为标准的150个分厂的建设,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提升整个销售链条成员的利润。
从开创战到防御战 当果乳饮料做成中国明星饮料品项的时候,众多的竞争对手都在磨拳擦掌,试图分得一杯羹。 面临可口可乐美之源果粒奶优、旺旺饮养速补分化出的新市场,以及一些二三线饮料品牌推出的低价模仿产品,娃哈哈营养快线如何应对?在竞争对手蜂拥而上的情况下,营养快线应该根据市场,来调整自身的策略。 品类开创者一定会面临的竞争课题是:如何维护老大的地位?营养快线下一阶段面临的就是,从“品类开创战”转移为“品牌防御战”。 1.弥补关门策略的缺失 我们在研究成功品牌在面临竞争和跟随的时候,他们通常不是在竞争发生的情况下做出必要的反应,而是事前就已经做了打防御战的基础工作,我们把这样的策略称为——品类领导品牌的关门策略。例如:王老吉的“凉茶始祖王老吉”、九龙斋的“酸梅汤以九龙斋为京都第一”、养元六个核桃的“核桃饮品领军者六个核桃”等。这样简单直白地占据“品类老大”的认知,是为了防止后面品牌在追随成长的过程中实现反超。显然,娃哈哈营养快线并没有做这样的防御工作。 如今,娃哈哈的营养快线面对加了椰果粒的低价策略进攻的可口可乐美之源果粒奶优的进攻,以及加了膳食纤维、口袋便利装、针对儿童的旺旺饮养速补的分化,应该及时采取正确的策略,以弥补关门策略的缺失。 根据娃哈哈现有的营销资源,营养快线下一步的做法应该是,发动一场以“技术领先”的广告运动。娃哈哈可将自身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基础上成立的“娃哈哈研究院
『叁』 市场营销策略有哪些
价格策略、产品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
『肆』 急!单位准备举办一项中学生赛事,蒙牛,伊利,光明还有佳宝这几家公司正在竞标冠名.我想了解他们的营销策略
冠名你管来那么多干么!源牛奶企业对于青少年市场很重视的!
谁给的奖金多,谁提供的赛事服务多,谁愿出的冠名费多等等也就是谁给的条件最实惠就给谁!
因为都是大厂家,数一数二的,各代理商为了出货和当地的市场美誉度,他们自会用尽浑身解数,拼力而为!
你要做的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尽管把条件往高了拔!
请管你作为赛事主办方应该管的事情!
何况投标书到手,你其实也找到你所需要的资料了!
『伍』 网络营销的几大策略都有哪些
一、品牌策略
对于公司网络营销的来说,销售的产品必须有自己的品牌地位和品牌优势,通过网络使自己的产品很快得到推广,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网站的建设时企业品牌建设的基础,通过网络品牌价值的提高来带动产品的市场地位,进而促进企业的盈利。通过一系列的推广措施,使得消费者提高对产品和企业的认知和认可。
二、产品策略
在网络营销时,首先要确定自己产品的货源和产品的针对的目标客户,确保在市场扩大时有充足的货源,同时也可以通过对目标客户的明确,来有目的寻找自己产品的潜在客户,针对性的设计网站的销售方向。同时还要注意所选产品的质量,好的质量是网络营销确保成功的保障。
三、价格策略
产品的销售价格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如何能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或许就是选择网店的关键所在。对于网络营销的最大优势就是降低成本和宣传费用,进而使产品的价格降低。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公开,要想在价格上取胜就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不同价格。对于推广时期,企业也完全可以降低利润,用低价高品质来吸引消费者,市场成熟以后,也可以用低价促销的方式来回馈消费者。
四、促销策略
网络营销不同与传统销售模式的差别,主要是不需要专门的员工进行促销和产品销售,节约成本的同时通过网络宣传来达到促销的效果。所以,网络营销中的促销关键在于网络宣传广告的设计要能发掘自己产品的潜在客户,拓宽产品的销售层面。
五、渠道策略
网络营销的销售渠道需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及时更新公司网站发布促销信息,新产品的信息和公司的促销活动信息等,同时要开通多种支付模式,增加消费者的选择,同时还要开通客户交流平台,让消费者能更进一步的了解产品的信息,加大产品的销售途径。
六、顾客服务策略
互动方式也是传统营销模式与网络营销的区别之一,对于网络营销中的客户服务模式,一般采用客服人工交流平台,根据自己产品的特色和客户群的特点,来增加企业文化的互动性,降低成本的一种新型的顾客服务模式。
『陆』 关于伊利纯牛奶的营销战略与实施计划
实现三包政策
『柒』 经营中一般都有些什么营销策略
功效优先策略、价格适众策略、品牌提升策略、刺激源头策略、现身说法策略、媒体组合策略、单一诉求策略、终端包装策略、网络组织策略、动态营销策略。
1、价格适众策略:价格的定位,也是影响营销成败的重要因素。对于求实、求廉心理很重的中国消费者,价格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购买行为。
所谓适众,一是产品的价位要得到产品所定位的消费群体大众的认同;二是产品的价值要与同类型的众多产品的价位相当;三是确定销售价格后,所得利润率要与经营同类产品的众多经营者相当。
2、品牌提升策略:所谓品牌提升策略,就是改善和提高影响品牌的各项要素,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策略。提升品牌,既要求量,同时更要求质。求量,即不断地扩大知名度;求质,即不断地提高美誉度。
刺激源头策略:所谓刺激源头策略,就是将消费者视为营销的源头,通过营销活动,不断地刺激消费者购买需求及欲望,实现最大限度地服务消费者的策略。
3、现身说法策略:现身说法策略就是用真实的人使用某种产品产生良好效果的事实作为案例,通过宣传手段向其他消费者进行传播,达到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策略。通常利用现身说法策略的形式有小报、宣销活动、案例电视专题等。
媒体组合策略:媒体组合策略就是将宣传品牌的各类广告媒体按适当的比例合理地组合使用,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树立和提升品牌形象。
4、终端包装策略:所谓终端包装,就是根据产品的性能、功效,在直接同消费者进行交易的场所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终端包装的主要形式:一是在终端张贴介绍产品或品牌的宣传画;二是在终端拉起宣传产品功效的横幅。
三是在终端悬挂印有品牌标记的店面牌或门前灯箱、广告牌等;四是对终端营业员进行情感沟通,影响营业员,提高营业员对产品的宣传介绍推荐程度。调查显示,20%的保健品购买者要征求营业员的意见。
5、网络组织策略:组织起适度规模而且稳定的营销队伍,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营销网络组织。网络组织策略,就是根据营销的区域范围,建立起稳定有序的相互支持协调的各级营销组织。
动态营销策略:所谓动态营销策略,就是要根据市场中各种要素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营销思路,改进营销措施,使营销活动动态地适应市场变化。动态营销策略的核心是掌握市场中各种因素的变化,而要掌握各种因素的变化就要进行调研。
(7)伊利营销策略扩展阅读
营销理论上主要有四种营销竞争策略:
1、直接与竞争对手竞争;这种策略主要适用于本企业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行业中企业实力相当或本企业实力上略占优势的情况,对于企业的要求当然也很高。
2、使竞争对手难以反击;即采用一些措施、手段是竞争对手还来不及做出反应就处于失败或被动、劣势的地位,对于企业的策略,创新性,技术性等要求都很高,现实中可行性也有待考虑。
3、不战而胜的竞争策略;主要是采用一些迫使对方投降、让步的策略方式,采取一些竞争手段,逼迫对方作出退出该领域或行业的手段来,要根据行业特点和具体情况而定。
4、与竞争对手合作的策略。这种方式比较可行,对于实力相当而求得共同发展的企业来说都是一剂良药,既可以求得双赢,又能增进合作,实现企业盈利。
『捌』 伊利在2008年奥运会中的营销策略是
8月24日,随着奥运圣火在鸟巢上方缓缓熄灭,被国际奥组委主席罗格誉为“无以伦比的”北京奥运会胜利落下帷幕。热闹之后,中国迎来的是北京奥组委的总结大会,是各色排行榜的抢鲜出炉,以及各大奥运企业们 的营销 盘点。 据了解,2008北京奥运会共有赞助企业63家。这些凭借品质与信誉得以牵手奥运的企业,在长达三年的奥运之旅中纷纷花费巨资,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中国式奥运秀”。而伊利集团在奥运闭幕式结束后争取到的第一个15秒广告,则因激动人心的“有我中国强”口号,成为了08奥运企业营销大作的收官之笔。 据近日由中国传媒大学网络口碑研究所公布的《奥运品牌网络口碑趋势报告》显示,在此次奥运会赞助商中,活动表现位列前10名的品牌,民族品牌占了6个。其中,伊利集团以其全方位的品牌推广手段与多渠道的奥运营销活动,成为了表现最出类拔萃的奥运赞助商之一。 据悉,作为唯一一家符合奥运标准、为奥运会提供乳制品的企业,伊利集团的奥运攻势自05年牵手奥运之后,即以渐进且集中之势多方出击。选择体育明星代言,强化品牌与奥运的深度关联是伊利集团奥运营销的第一步。而对于明星的选择,则是伊利合理分析后的结果。在通过消费者调研报告,以及对现有运动员和运动队的分析、排序之后,伊利最终筛选出了刘翔、郭晶晶、易建联、乒乓球运动队、羽毛球运动队、花样游泳运动队等代言人和代言团队。事实证明,本次奥运会上,无论是独得两金续写跳水女皇神话的郭晶晶,还是蛰伏多年一鸣惊人的马琳,都在第一时间成为了媒体聚光灯前的宠儿,而他们的签约企业伊利也借着产品助力奥运冠军的东风成为了最受瞩目的奥运企业之一。 如果说,伊利对代言人的选择为其奥运营销的成功布下了重要一局,那么其通过广告支持所赢得的回报则更是无可估量。 伊利在 奥运会开、闭幕式前后购得的累计60秒钟的广告“第一位置”,成为了奥运会开幕式上,除了点火仪式外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民族符号之一。无论是在人们对奥运会开幕式屏息翘首的那一瞬期待中,还是在开幕式结束后观众难以自己的激情里,伊利“有我中国强”的话语符号和背后所代表着的民族精神,都随着广告的展示,不仅被13亿中国人牢牢记忆,更被全世界逾1/3的人口了解和欣赏。 而让 伊利在 喧嚣热闹的奥运营销大战中脱颖而出的,却不仅仅是广告与代言人的选择。始终致力于宣传奥运、支持奥运和服务奥运,走出了一条踏实却略显低调的奥运公益之路,才是伊利最终获胜的根本法宝。 2007年4月9日,“伊利奥运健康中国行”大型奥运主题活动在全国展开,一场“全民奥运”的热潮从此而始。2007年11月15日,伊利集团推出了“有我中国强——寻找我的奥运坐标”大型网络公益签名活动,成为网民助威奥运的主战场之一。与此同时,作为 “为梦想创造可能”品牌主张的实战演绎,伊利集团 “健康中国”计划则先后推出了“5.25健康中国公益日”、“阳光社区公益梦想”、“500福娃迎奥运,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 、“阳光心灵关爱计划”等系列奥运公益活动。作为长期的品牌战略规划,中国奥运健儿每夺得一块金牌,伊利就将向“健康中国”计划注入20万元资金,为推动社区、青少年、环境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持续发力,用公益的火种点亮“健康中国人、健康中国”的美好愿望。目前,随着中国奥运军团51块金牌的入账,伊利集团1020万的公益资金也已随之启动。 据了解,奥运为伊利带来的拉动早已成效卓著。“牵手奥运,伊利的品牌价值得到大幅度提升。”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介绍说。签约奥运以来,伊利的品牌价值已从136.12亿元飙升到201.35亿元。而据8月30日的伊利中报数据显示,伊利上半年的主营业务激增23.06%,两倍于行业增长。种种数据都已说明,伊利无疑成为了奥运大餐中笑到最后的企业之一。
『玖』 伊利产品的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2003年,伊利公司荣登乳业榜首,其市场营销策略值得我们去研究。
一、伊利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
伊利是全国乳业首家上市公司,2002年又通过增发股票募集了大量的资金。伊利集团董事长郑俊怀认为尽管资本是促进伊利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对产品质量一以贯之的关注,才是伊利保持惊人发展速度的关键。众所周知,还原奶存在着很大的利润诱惑,但伊利公司的秉承绝无还原奶的承诺,为消费者建立了健康和可信赖的企业形象。
“用全球的资源,做中国的市场”,这是伊利提出多年的口号。在伊利看来,要在竞争激烈的乳品业市场生存发展,关键是控制好链条的两头——一头是奶源,一头是销售。内蒙古有着发展奶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但是,资源优势并不等同于经济优势。牧场、奶牛、加工、市场是一个有机的链条。要达到顶端的经济优势,必然要经过转化与整合。
伊利首先将重拳用在了加快奶源建设上面。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投资2亿多元建成了标准化挤奶站360个,建成奶牛饲养专业区15个,向农民发放购牛款1.3亿元,使呼市地区的奶牛养殖业达到了年40%的增长速度。伊利开创了“分散饲养、集中挤奶、优质优价、全面服务”的奶源发展新模式,与千万个奶户结成了相互依托、同呼吸、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了奶站与养殖小区相呼应、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格局。
纯奶与酸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市场的主流产品。伊利在区域、人员结构及通路建设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主流液态奶还会有二三年较好的上升空间。海洋生物奶、高镁高钙高维奶等仍处于制造概念或树立形象的阶段。因此,我们认为,在奶源得到保障的基础上,首先要认清乳业的发展趋势,确认主攻方向是常温奶还是保鲜奶。同时,着手开发差异化产品,作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2.渠道策略
渠道变革正朝着扁平化方向发展:就是减少分销环节、降低分销管理重心。这意味着厂方对零售终端开展直销,以及自己建立奶站。伊利目前还做不到这点,因为它还需要借助经销商的财力、销售网络进一步开拓市场,因此伊利在经销制基础上进行深度分销:就是淡化一批、加强二批,建立强大的二批分销体系,通常运作模式是片区分销商制。
液态奶的主导性零售终端是连锁超市、大卖场与社区奶站。超市与大卖场能为企业带来品牌的提升,扩大销量;社区奶站能锁定顾客,改善现金流量;就通路本身比较而言,社区奶站是企业的专用渠道,顾客很少受竞争品的干扰,因此能保证客源与产品价格的稳定性,然而要建立这样一条渠道需要较长时间。面对家庭销售逐渐形成直复营销模式,电话订购、送奶上户在不少地区已渐成气候。这一销售方式在当前阶段突出的是服务功能,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瓶袋装牛奶的附加值;进一步的发展将会过渡到客户资料库营销,将突出一对一的个性化营销与服务。连锁超市与大卖场是一条公用的渠道,品牌之间相互干扰相当严重,顾客对品牌选择余地大,并且经常受促销影响而转换品牌,因此想稳定客源与保证正常售价往往比较困难。
因此伊利公司充分意识到竞争环境使牛奶的利润空间逐渐减少,已不适合走多级分销渠道。2003年,即加大对终端的投入:包括买断大卖场的堆头位置,加大伊利形象店的建设、投入大批促销人员等。2004年依然是持续对大卖场、连锁超市与社区奶店这些零售终端的掌控与建设,并且逐步重视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机制建设。
3.促销策略
2004年伊利的广告投放焦点仍然是央视。2亿元的广告投入,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一笔很庞大的支出,没有强有力的销售收入作后盾,是绝对花不起这些钱的。但是相比乳业新军蒙牛,其以3.2亿勇夺央视标王的做法,是不是显得伊利在营销方面的保守?我们认为蒙牛的做法虽然突显了其欲在乳业大展拳脚的雄心,但其决策却不见得稳健,略显冲动。其可能凭借事件营销之势将品牌建设再上一层楼,但是否以缩减市场费用为代价?如果真如此,作为快速消费品,仅有品牌之名,而不能给予消费者以品牌之实,结果堪忧。
伊利“心灵的天然牧场”定位是相当成功的,给人以一种亲切而又迷人的感觉,不失活力、贴近消费者而又没有盛气凌人的霸气。天然牧场,突出了内蒙古奶源的优势,而通过心灵的沟通又对品牌形象进行了感性的升华。在推广过程中,辅之较强视觉冲击力的广告画面,取得了消费者的信赖,并逐渐建立起清新健康的品牌形象,这为伊利打下市场销售神话提供了强有力的感性支持。可以说,伊利成功的品牌定位使其在市场运作中事半功倍。
二、对伊利公司营销策略的分析与思考
1.形象策划缺乏连续性
2003年中国本土乳品企业之争很精彩,但竞争手法同质化严重,大多停留在策略和战术层面上,采取的促销手法基本上是降价和买赠,而且是没有间断地在执行,乳品业之争达到你死我活的阶段。这种竞争手法暴露了我国乳品行业暗藏的危机。当价格战进行到一定阶段,逼近行业的成本底线的时候,将会有众多的企业被淘汰出局,对于胜出的企业说,实际上也并未取得实质意义上的胜利,当降价价格被公众认为是正常价格时,利润已经全面损失。
在经过一年的血拼,同时面临乳品行业的另一头蒙牛咄咄逼人的攻势,伊利并没有推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广告诉求,前期成功为其建立起品牌形象的“心灵的天然牧场”,但伊利的行销人员们并未就这一宝贵财富进行挖掘与深化,反而是弃之不顾,离之越来越远。2003年,伊利推出了以“天天天然,伊利纯牛奶”为诉求的呼啦圈牛为代表的系列广告,并在全国务大中城市进行巡回路演推广,但是效果差强人意。归根结底,是缺乏品牌推广的延续性和品牌诉求的闪亮点。在营销策略方面也是采取了跟随的态度,缺乏主动性和创新,在蒙牛强大的事件(借“神五”推广其“航天员专用牛奶”)行销之下,伊利显得措手无策,2004年,乳业最闪亮的主角可能是蒙牛而非伊利。
伊利2004年的广告路线,在我们看来并不明朗,建立在感性层面上的“心灵的天然牧场”与建立在理性层面上的“天天天然,伊利纯牛奶”,看起来并无关联,前者有打动人心,引起共鸣之感,而后者却显得苍白无力,停留在纯粹的口号上,没有让消费者感受到它实质性的内容和依托。我们认为:对前者进行挖掘与深化,是伊利的品牌建设之道。伊利提出要做中国乳业的第一品牌,这就意味着它必须维护好消费者对乳制品恒久的心理期望,那就是绝对的绿色、天然,至鲜至纯。为此,伊利必须把自己的经营理念定位在为消费者营造“心灵的天然牧场”,并将这一概念融会到产品和企业文化中。
2.主力产品过于单一,缺乏对产品线的管理
产品线管理策略将对企业提出挑战,挑战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如何确立核心产品线与非核心产品线;其二是如何确定不同产品线的战略目标。对产品线的管理策略不仅限于产品线本身,它还折射出企业经营战略思想与素养,因为这涉及到企业对行业发展的深刻分析与把握,对企业自身资源的正确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战略定位等等。在应对第一方面的挑战时,企业必须了解与把握行业及当地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时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既有的优势及可得性资源,进而界定自己有哪些比较性优势、容易培养哪种核心竞争力,然后才能够确立自己的核心产品线。应对第二方面的挑战时,一个多产品线的企业必须对低中高档产品线作出明确的战略目标。这些目标反映出不同产品线在开拓市场中的作用,以及为企业带来不同的效益。一般而言,低档产品的主要目标是达到一个铺货率,中高档产品的目标主要是提升品牌以及为企业创造赢利。因此,伊利公司采取正确的产品线管理策略不仅能达到产品铺货率与赢利的双重目标,更为重要的是使企业在确定自己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建立起核心竞争力。
3.对经销商过分依赖,未能适应未来渠道发展的趋势
在1997年之前,伊利采用的经销商模式,即产品从企业到一批,一批到二批,然后到终端的营销模式,这在当时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是一种有效、经济、快捷的模式。但当市场规模扩大后,经销商的模式就使伊利的发展受到遏制,销售上不去,利益得不到保证。1997年伊利将经销商模式转变为控制两端(即一端为奶源,一端为销售),带动中间(即批发渠道)的营销模式。随着现代KA的快速发展,伊利对渠道在迅速地做出调整:首先对经销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伊利与经销商的关系从依赖发展到相互依赖,2003年伊利坐上行业的头把交椅,在位置上也体现了绝对的优势,对经销商的控制也成了不可否认的事实。因此经销商也承担着不断适应伊利的压力:担任着开拓商、配送商、策划商、营运商的全方位的专业公司的角色,从伊利对经销商的态度来看,这是降低自身营运成本和提高市场操作能力的两全之策。
但面对白热化的竞争环境,经销商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许多经销商一年辛辛苦苦却没有利润甚至亏本。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将经销商转化为配送商,其意义在于:厂家承担一切经营风险,保证合作伙伴的既得利益。作为配送商,每配送一件产品就获取一份配送费。虽然配送费比经销制下每件货加价收入低,但是除车辆外不需要投入许多人力和冷库费,没有经营风险,实质是无风险回报。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厂家具有绝对的市场操控权,但同时必须付出巨大的机构营运费用及人员费用。
目前伊利还未具备独立运作的能力,因此其市场建设也极大地依赖经销商的合作态度与市场营销能力。将自己的产品交付于另外人运作,当然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但处于目前阶段,这却是一个还须持续的模式。和零售商打交道时,要注意技巧,时时提防。
4.对产品的差异化和消费者忠诚度的培育重视不够
因为竞争激烈,使得乳品行业促销此起彼伏,而且到了恶性竞争的地步,乳品企业已习惯采用长期特价、长期买赠促销的方式进行竞争,在大品牌掀起价格战的时候,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但同时行业的利润也遭受了巨大损失,这也许是大品牌所始料未及的。牛奶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较高,乳品企业如果单一地用促销来增加销量,而忽视了去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那只会让自己的品牌力越来越弱。疲劳的、频繁的促销战术会让消费者习已为常,感觉不到品牌带来的优惠,更可能会失去其潜在的优越性。
越来越多的乳品企业已经意识到“差异化抢市场”的重要性,益力多挟“活性乳酸菌”横扫乳品市场,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各乳品企业也不断地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提升品牌的价值感及消费者的认同度:高钙奶中的天然乳钙、小型包装相继出现早餐奶、学生强化奶等等,种种企业行为表明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细化,乳品行业随着竞争的加剧,产品不可置疑地朝着细化的方向发展。可以说找出更多的差异,将获得更多的市场。
5.对营销管理重视不够
作为国企,伊利在管理机制上存在着先天俱来的官僚作风。表现在对于市场运作中的实际问题不去解决而纠缠在无意义的争论中;制订了管理制度和流程,却没有关心执行它们所需要的配套设施是否齐全和完备;最了解市场的人就是业务人员,他们提出的策略往往更有效和更具有杀伤力,但他们的意见不被重视,因而对工作常有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