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活动策略 > 海尔营销模式的利与弊

海尔营销模式的利与弊

发布时间:2023-04-22 16:56:45

A. 海尔微博营销的优缺点

优缺点如下
与其他的推广手段相比,微博推广具有很多特别的优势,如果网络营销人员及seoer人员将这些优势运用得当,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推广和营销效果。
总的来说,微博推广和营销是比较适合网站建设人员采用的一种策略,不单是因为其成本低廉,还因为微博的立体化、高速度、便捷性。
在目前国内的网络中,微博虽然不算是一种比较新的应用,但是在网络中已经充分暴露出了现阶段微博推广的一些优缺点。
概括而言,微博推广的优点有以下3点:
1、操作简单,信息发布便捷。一条微博,大概允许发布的信息都是在140个字左右,任何人只需要简单构思,就可以完成一条信息的发布。这点比博客方便得多,毕竟要构思一篇好的博客文章,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2、互动性强,微博往往通过手机登上网设备来进行阅读和发布,所以时效性非常强,既能与粉丝即时沟通,又可以及时获得用户反馈。
3、低成本,做微博推广的成本比做博客推广或论坛推广成本要低些,这不单单体现在金钱上的投入,还体现在时间投入、思维投入等方面。
与微博推广的优点相对应,微博推广的缺点也有3点:
1、需要有足够的粉丝才能达到传播效果,人气是微博的基础,在没有任何知名度和人气的情况下去通过微博推广或营销是非常困难的。
2、信息发布太快太多,由于微博中新内容产生的速度太快,所以如果发布的信息粉丝没有及时关注到,那就很可能被埋没在海量的信息中了。
3、传播力有限,由于一条微博文章最多只有一百多个字,所以其信息仅限于在信息所在的平台进行传播,很难像博客文章那样呗大量转载。同时由于微博缺乏足够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所以一条微博信息也很难像社会化媒体一样在网络中传播转帖、分享那样被大量转帖,除非博主是极具影响力的名人或机构。

B. 海尔集团在目标市场选择上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一、 海尔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

(一)"国际化的企业,国际化的人"--海尔人力资源开发目标

在总裁张瑞敏"走国际化的道路,创世界名牌"的思想指导下,海尔集团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取得了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其品牌价值不但稳定居中国家电业榜首,在国际市场的美誉度也越来越高。1997年,国家经贸委确定海尔为重点扶持冲击世界500强的6家试点之一。海尔的国际化经营驶入快车道,在国际市场赢得越来越多的尊重。海尔清醒地认识到,在目前这种环境下,要想成为国际化的名牌,每一个员工首先应成为国际化的人才。因此,海尔集团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必须适应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大目标,为企业培养真正具备国际化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二)"赛马不相马"--海尔人力资源开发原则

海尔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坚持创造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氛围,建立一套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机制,在实现企业大目标的同时,给每个人提供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空间--"你能翻多大的跟头,就给你搭多大的舞台"。

1."斜坡球体人才发展论"

海尔认为,每一个人恰似在斜坡上上行的球体,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规模越大,这个斜坡的角度越大。员工的惰性是人才发展的阻力,只有提高自己的素质,克服惰性,不断向目标前进,才能发展自己,否则只能滑落和被淘汰。止住人才在斜坡上下滑的动力是人的素质。在海尔谈到素质,人们都认同这样一种理念:在一点一滴中养成,从严格的管理中逼出。为此,海尔实施了全方位的对每天、每人、每件事进行清理、控制,"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以求把问题控制在最小的范围,解决在最短的时间,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斜坡球体人才发展理论在海尔集团深入人心,为每个员工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动力。从管理人员到普通员工,都十分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自觉地为自己"上坡"加"油"。

2."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

"变相马为赛马",实际上是斜坡球体人才发展理论的一种体现和保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海尔领导集团看来,企业不缺人才,人人都是人才,关键是不是将每一个人所具备的最优秀的品质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了。为了把每个人的最为优秀的品质和潜能充分开发出来,海尔人"变相马为赛马"。海尔的人力资源开发自一开始就是"人人是人才","先造人才,再造品牌",率先转变大多数企业干部处的职能,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不是去研究培养谁、提拔谁,而是去研究如何发挥员工潜能的政策。海尔给员工搞了三种职业生涯设计:一种是专门对着管理人员的,一种是专业人员的,一种是对工人的,每一种都有一个升迁的方向。

"赛马"遵循着"优胜劣汰"的铁的规律。任何人,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只有创业,没有守业;谁守业,不进取,谁就要被严酷的竞争所淘汰。另外,海尔的"赛马"是全方位开放式的,所有的岗位都可参赛,岗岗是擂台,人人可升迁,而且向社会开放。在这里, 没有身份的贵贱、年龄的大小、资历的长短,只有技能、活力、创造精神和奉献精神。"相马"将命运交给了别人,而"赛马"则是将命运掌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中。是人才,赛中看,在海尔,是每个人自己铺就了一条成功之路。

3."在位要受控,升迁靠竞争,届满要轮岗"

对已经在岗的管理人员进行控制。海尔的用人制度中有这样一条原则,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就是对市场经济的反判。市场经济中人的本质关系是利益驱动关系,信任不信任一个干部是依据个人感情还是依据对干部工作能力的考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海尔集团依据这个原则制定了:"在位要受控,升迁靠竞争、届满要轮岗"。

4."海豚潜下去越深,跳得就越高"

这是海尔的沉浮升迁机制。一个干部要负责更高层次的部门时,海尔不是让他马上到该岗位任职,而是先让他去该岗位的基层锻炼一个时期。有的已经到了很高的职位了,但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也要派他下去;有的各方面经验都有了,但综合协调的能力较低,也要派他到这些部门来锻炼。这样对一个干部来说压力可能较大,但也锻炼了干部,培养了其综合能力。

5.定额淘汰制

定额淘汰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必须有百分之几的人员被淘汰。在海尔没有"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之说,"无功便是过",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按一定的比例实行定额淘汰。海尔实行"三工转换制度"。该制度是将企业员工分为试用员工、合格员工、优秀员工,三种员工实行动态转化。通过严格的工作绩效考核,使所有员工在动态的竞争中提升、降级、取胜、淘汰。努力者,试用员工转为合格员工乃至优秀员工。不努力者,就会由优秀员工转为合格员工或试用员工。更为严格的是,每次考评后都要按比例确定试用员工,如此一来,人人都有危机感。一种新的理念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来: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谁砸海尔的牌子,企业就砸谁的饭碗。

(三)"挑战满足感、经营自我、挑战自我"--海尔人力资源开发的市场机制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在新的经济时代,人是保证创新的决定性因素,人人都应成为创新的主体。为此海尔设计了市场链的思路。

1."外部市场竞争效应内部公"--市场链

海尔认为:企业内外部有两个市场,内部市场就是怎样满足员工的需要,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外部市场就是怎样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海尔内部,"下道工序就是用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市场,都有一个需要对自己的市场负责的主体。下道工序就是用户,他就代表用户,或者他就是市场。每位员工最主要的不是对他的上级负责,更重要的是对他的市场负责。

2.即时激励--充分挖掘和发挥内部员工的积极性

为鼓励员工搞技术发明,集团颁布了《职工发明奖酬办法》,设立了"海尔奖""海尔希望奖""合理化建议奖",根据对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别授奖。

二、企业发展战略是薪酬制度确定的基础

海尔集团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名牌战略阶段(1984--1991年),用7年的时间,通过专心致志于冰箱的过程实施了名牌战略,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 (1992--1998年),用7年的时间,通过企业文化的延伸及"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理念,成功地实施了多元化的扩张;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年以后),以创国际名牌为导向的国际化战略,通过以国际市场作为发展空间的三个1/3的策略正在加快实施与进展。海尔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随时调整薪酬制度。

(一) 名牌战略阶段的薪酬制度

国际上认为,企业20世纪80年代应该以品质作为企业主题,也就是全面质量管理。这个阶段海尔把主要的工作放在质量上,因此薪酬管理制度也就以质量为主要内容。以质量为主的薪酬管理制度主要是改变员工的质量观念。企业的薪酬制度特点是把工资考核制度的重点放在考核质量上。当时海尔建立了质量价值券考核制度,要求员工不但要干出一台,而且要干好一台产品。其次考核重点是遵章守法,凡是企业的规章制度,不是摆样子,而是建立一项就执行一项、考核一项、兑现一项。所以,此时的分配制度主要同质量挂钩,谁出质量问题,就按考核规定扣掉谁的工资,这种做法对后来进入国际市场非常有利。

(二) 多元化阶段的薪酬制度--多种工资模式

多元化阶段的薪酬制度是由原来的4种模式完善规范到13利模式,实行分层、分类的多种薪酬制度和灵活的分配形式。科技人员实行科研承包制,营销人员实行年薪制和提成工资制,生产人员实行计件工资制,辅助人员则实行薪点工资制。海尔工资分档次发放,岗位工资标准不超过青岛市职工平均工资的3倍。岗位工资+国家补贴=工资总额。每月无奖金,年终奖金不超过两个月的工资。科研和销售人员实行工效挂钩,科研人员按市场效益和科研成果进行奖励,销售人员如果是外聘的推销员,收入和推销的成果挂钩。

在工资分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海尔一直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每一个岗位、每个动作都进行了科学的测评,计点到位,绩效联酬。每位员工都有一张三E卡(三E--每人:Everyone,每天:Everyday,每件事Everything),劳动一天,员工就可根据当天的产量、质量、物耗、工艺等9大项指标的执行情况计算出当日的工资,即所谓"员工自己能报价"。管理人员则根据目标 分解为:年度目标--月度目标--日清,计算出当月的应得工资。人人的工资都公开透明,只按效果,不论资历,由同岗同酬观念转变为同效同酬观念。在海尔,高素质、高技能获得高报酬,人才的价值在工资分配中得到了真正的体现,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三) 国际化战备阶段 --市场链、

市场链就是增强职工的市场竞争观念,并在工资分配中加以体现的一种机制。市场链机制为SST(两索一跳),索酬就是通过为服务对象服好务而获得报酬;如果达不到市场的要求则要被索赔,如果既不索酬又不索赔,第三方就会跳闸,闸出问题来。通过这种内部模拟市场进行分配的形式,促进了企业的管理,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薪酬制度的具体操作原则

在具体的薪酬制度设计中,海尔重点掌握 了以下原则:

1. 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如动态的工资考核,静态的补贴、津贴等)。

2. 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原则(直接:工资、津贴、奖励等;间接:住房、班车、休假、福利等)。

3. 显性与隐性相结合(显性:现金部分;隐性:投保、福利部分)。

4. 整体与部门、部门与个人相结合的原则(按效益计算到整体 ,按效率考核到部门,按效果兑现到个人)。

5. 品行与技能相结合的原则(处理问题的观念与效果)。

6. 主要与次要相结合的原则(主指标与辅指标)。

7.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海尔的发展是个奇迹,但这个奇迹的背后是海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员工的"源头"作用的结果。在海尔独特的管理哲学(以人为本、系统协调、日清日高)中,"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同时,海尔一直把分配工作列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所有出现的问题都是分配问题"的观点,在集团内部形成了各单位、各部门一把手亲自抓分配的良好氛围。也正是有了这种良好的氛围,海尔集团才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薪酬管理制度,这套制度对于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员工潜能,确保企业高速、稳定、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C. 海尔的经营模式

海尔的经营模式为自主经营体。

自主经营体”的经营机制具体为:

1、自主经营体自负盈亏,拥有一定的配置资源的权利

自主经营体的团队长拥有用人权和分配权,其权利与义务对等,更能够调动团队长和成员的自主能动性,同时人单合一机制又能够保证每一份订单都有专人负责,以此促进团队的发展。

2、在自主经营体内部实行公开、公平的竞争淘汰机制

所有团队长和成员的产生方式相同,都是通过竞赛产生。

除此之外,只要有2/3的成员联合签名就可以罢免能力不足的团队长,以此保证了自主经营体内部的活力和创造力,从而实现自创新、自驱动、自运转。

(3)海尔营销模式的利与弊扩展阅读:

海尔的物流运作模式:

1、海尔对整个集团物流业务进行了重新组合

海尔物理率先提出了三个JIT的管理,即JIT采购、JIT原材料配送、JIT成品分拨物理。首先,是采购JIT。

2、在物流运作中海尔实施了供应链管理

现代物流区别与传统物流的两个最大特点:第一是信息化,第二是网络化。

3、物流产业化

所谓物流产业化,是指要物流产业形成社会普遍承认的规模程度,通行法则和在全社会范围内达到通变,以彻头彻尾地从质的规定性上达到提倡的目标。

D. 海尔公司网络营销模式与传统营销模式的区别在哪里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4月28日,它是在对原青岛电冰箱总厂改组的基础上,以定向募集资金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现今,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075亿元。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海尔进入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1993年,海尔品牌成为首批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749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五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2005年8月30日,海尔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之首。2006年,在《亚洲华尔街日报》组织评选的“亚洲企业200强”中,海尔集团连续第四年荣登“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排行榜榜首。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 从海尔形势、 位置、任务方面分析: 面对新的全球化竞争条件, 海尔集团计划将本集团打造为其白色家电业务之上市旗舰公司,最终挤身全球白色家电制造商三大巨头之一。海尔确立全球化品牌战略、启动“创造资源、美誉全球”的企业精神和“人单合一、速决速胜”的工作作风,挑战自我、挑战明天,为创出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名牌而持续创新! 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运作全球范围的品牌,从2006年开始,海尔集团继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阶段之后,进入第四个发展战略创新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国际化战略和全球化品牌战略的区别是:国际化战略阶段是以中国为基地,向全世界辐射;全球化品牌战略则是在每一个国家的市场创造本土化的海尔品牌。 海尔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要解决的问题是: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运营的竞争力。与分供方、客户、用户都实现双赢利润。从单一文化转变到多元文化,实现持续发展。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在海尔,网络家电已经成为了今年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的首要任务。从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到总裁杨绵绵,网络家电已经占据了他们的主要目光;集团各个事业部也因为考核指标的调整,提高了网络家电优先级,倾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海尔内部刊物《海尔人》报上连续一个月每期刊载“u-home”,网络家电在海尔炙手可热。 海尔的目标、旗帜、口号: 海尔的目标是世界500强,海尔人希望能振兴自己的民族经济,在这里引用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总统富兰克林

E. 美的、海尔、格力营销渠道差异是什么有什么优缺点

海尔的营销战略:

1、先难后易:先抓“客户”后攻“对手”。

海尔总裁张瑞敏多年来的每个成功,其最根本依靠的一条是,永远不对顾客说“不”,永远把迈克尔·波特竞争模型(它包括“对手”即同行、潜在竞争者,替代品竞争者、供应商和客户五个竞争对象)中的“顾客”奉为“上帝”;视作最重要的、第一位需要攻下来的“敌人”。因为只有“攻占”了客户的心,才有可能战胜“对手”。

2、先难后易:先攻占制高点再及其它。

在作为被攻占的客户、客户群市场选择上,海尔同样实施“先难后易”的策略。这就是,在深入有效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基础上,先进攻最难攻打的“客户群”,待“最难客户群”攻打下来之后,再攻较容易攻打的客户群。在全国范围内先攻打上海、北京、广州,然后再攻打其它市场。在国际范围则先攻打德国、美国市场,然后再拓展到其它国际市场,其优越性是显然的。因为大体说来,消费时尚亦有一个梯度传递效应。

3、先难后易:先把握战略枢纽再及其它。

毛泽东在总结胜利经验时指出:要打胜仗,应当从战略枢纽上把握战役;从战役枢纽上把握战斗动作。张瑞敏之“先难后易”实质上正是这样把握事物之枢纽、大系统,然后再攻具体细节、子系统的。比如,按照他的3个1/3大战略思路,第一个是先在美国实现了国际化,即在这样一个国家打造了包括设计、制造、销售三个中心在内整合为一体的“美国海尔”。这一举措的实质在于,它最先抓住了现代市场化、资本化经济最发达,企业市场化机制最完备的因素;抓住了海尔走向国际化的当代最高战略枢纽,具有空前重大的意义和作用。这样做:(1)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2)可以最及时、有效而科学地抓住当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3)有利于最早抓住新的业态形式,加快向信息化跨越的步伐。

4、先难后易:先抓“能力”,后抓规模。

经验一再证明,干企业,一个极其重要的道理必须明了,这就是企业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是买不来的;能从市场上买来的,只能是资源。而企业之能否生成,长大,又主要是靠能力,而不是靠资源。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论点是:向上的东西表现在质上;向下的东西表现在量上。“先难后易”作为张瑞敏的卓越思维模式尤其表现为在其长期的战略发展思路上,始终坚持先抓人的素质、企业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的升级换代;后抓企业发展规模,即先“抓强”而后“抓大”。

5、先难后易:先抓“心胜”,后抓“物胜”。

要赢得客户,第一位的是“心胜”,即在心理上让人折服。而要心理上的真正折服,那就不仅只是一般的产品质量好些,或者技术水平高些就可以达到的事情;它必须是从产品质量,到服务,到品牌等等在同客户互动关系中,所有要素之整合令顾客满意,才能达到。海尔从一开始就贯彻张首席的“卖信誉不卖产品”的营销宗旨。而其核心之点在于,时时刻刻以赢得人心作为首位的准则,而其关键就尤其体现在服务上。

格力的营销战略:

在家电领域,很多品牌在市场上踌躇不前,而格力却是逆势而发,不仅实现了销售的大幅度增长,而且拉大了与其他一线品牌的距离。因而,不论是其他企业,还是行业舆论,都在寻找格力成功的原因。而多数企业以及媒体都把格力的成功归结于格力模式的成功。

因此,一些企业据此就急急忙忙调整市场策略,把格力模式作为学习的样板,也开始组建自己的各个区域销售公司。一时间似乎有一种扎堆儿学格力的势头。

不可否认,格力在行业整体陷入调整之际,还能够保持较高速度的成长,与其渠道模式不能说没有一定的关系。正是格力在渠道上的优势,敢在众多厂家面对不平等敢怒不敢言之际站出来向国美叫板,从而坚定了传统经销商与格力合作的信心。

格力空调的销售模式并不神秘,关键存在三点成功的因素,第一点,淡季贴息返利、年终返利,甚至不定期返利政策,能够很好的稳住经销商。第二点,是格力的“股份制区域销售公司”模式,通过相对清晰的股份制产权关系,很好地解决了利益的创造和分享的问题。第三点则是一个以朱江洪、董明珠为主导的诚信践诺、制度严谨、执行到位的企业文化的张力,能够聚拢到一批大户经销商一起打拼市场。

既然实践证明格力模式是一个很好的营销模式,现在又有那么多的企业表明要学格力模式,那么是不是说只要学了格力模式,就能够像格力一样在市场上纵横捭阖?回答是:不一定!格力模式不是一种包打天下的灵丹妙药。

从本质上讲,营销模式不过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知道,企业的经营除了营销模式,还受制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产品规划、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最主要的还是解决好发展战略问题。

格力稳定的发展战略是最有特色的,很值得力图赶上或者超越的企业学习。在发展战略上,除了格力一贯塑造的专业形象外,最突出的一点莫过于对品牌建设的持之以恒,不像有些品牌那样急功近利。另外与营销模式相比较,产品似乎更为重要。格力之所以在国内市场上能够持续处于强势地位,领先同类竞争品牌,最基本的是产品的过硬。

其实,在国内这样一个地缘广大、层次多样、消费能力差别明显的市场上,营销模式也应该是多样性的,适合格力的未必适合其他企业。格力模式也未必能包打天下,切合自己的实际才是最好的。海尔的专卖店加大连锁,美的的区域代理加直营,志高的两条腿走路,格兰仕“为你而变”的多种模式并存,都不失为有自己的特色。为什么非要套搬格力的营销模式呢?弄不好“画虎不成反类犬”,得不偿失更麻烦。

F. 你对海尔公司的营销管理有什么看法随便说说

海尔文化具有深刻的中国文化烙印,但海尔的管理决不是中国式管理。海尔管理不仅具有鲜明的杂糅性,而且正在突破传统价值,向一家全球性公司迈进。 儒学的内在矛盾与海尔文化的局限性 张瑞敏是一个思想者。但在海尔国际化之前,张瑞敏所构筑的海尔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正是儒家文化的内在矛盾所致。这不是张瑞敏个人的问题,而是反映了整个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困惑。 国际化之前的海尔文化,确实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但是海尔却并没有达到儒家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如同两千年来,孔子的理想一直没有在中国社会中完满地实现一样,是一种历史的宿命。 儒家文化有三个层次:一、注重群体价值,“以和为贵”;二、“以仁为本”;三、强调道德修养,追求“内圣外王”。儒家文化无疑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之一,而且在今天仍有价值。然而,这一古老的价值体系,却具有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 儒家文化在注重群体价值的同时,也具有权威主义的倾向。儒家文化的这一特性,缔造了海尔的强人文化。万科打造了成熟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联想制定了完善的接班人计划,但海尔的命运却似乎掌握在张瑞敏一个人的手中。除了总裁杨棉棉之外,外界几乎不知道海尔其他领导层的名字。海尔选拔干部首要的标准是要听话,其次才是才能。这些都是强人文化的反映。因此,注重群体价值的儒家文化,在缔造海尔大一统局面的同时,也使得海尔的权力高度集中。这种文化与海尔作为科技企业所需要的创新精神必定是相互矛盾的。在此种情形下,“以和为贵”的目标就很难达成。近年海尔高级管理人员大量流失,表明海尔的凝聚力正在下降。 而儒家以“仁”为核心的追求,也与其等级主义构成矛盾。在严格的等级观念下,儒家的“仁”不仅是有差别的,而且往往受到血缘、地缘的限制,从而缔造出一种家长文化。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中,多少隐含着一种上级对下级的优越感。在这种亲情文化主导下的中国传统家庭中,亲情有时会被威严所窒息,晚辈往往缺少应有的说话权力,紧张气氛往往使“爱”变得缺少润滑。海尔正是弥漫着这样一种气氛。因此,尽管海尔采取了以员工名字命名发明等做法,来体现对个体的尊重,仍然改变不了其整体上令人感到压抑的氛围。 “内圣外王”的境界也没有在海尔实现。海尔存在的严重的管理粗暴作风,以至于出现了典型的“骂人文化”,上级骂下属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许多大学毕业生刚到海尔,就因管理人员的粗暴而另谋高就。管理人员骂人与“内圣为王”的境界相去太远了。把下级当仆人,也根本体现不出“仁爱”的味道。虽然孔子没有主张上级可以漫骂下级,严格的等级却造就出这种被粗暴践踏的“仁爱”。这一切,都是儒家文化的内在矛盾所致。 当然,海尔之所以流行“骂人文化”,与海尔工作压力超常有关。近年来,海尔被冲击世界500强的目标所累,几乎每一个员工都背负着无形的压力。海尔就象一个高压锅,一进入就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巨大的压力让每个人的脾气都变得非常之大。为了改变管理中的粗暴作风,2001年,海尔开始推行了一段时间的微笑服务活动,要求每一名员工在与人交谈的时候都要以微笑示人。但这并没有起到根本的作用。 事实上,狂热冲击世界500强已经使得海尔背离了儒家精神的核心——中庸之道。张瑞敏曾经说过,在中国只有不顾家的人才称得上是企业家。这种拼搏精神值得钦佩,但却不应该提倡。在儒家文化本身就存在残缺的情况下,海尔却在背离儒家核心的中庸精神的前提下,去实践儒家理想,显然就更难上加难了。 事实上,儒家文化固然是中国企业不应抛弃的,但在现代商业环境之下,仅仅依靠儒家文化,并不能构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儒家文化不仅存在内在矛盾,更与现代商业文明存在某些方面的冲突。因此,在现代企业中彻底实践儒家文化是不现实的。 事实上,海尔并没有真正实现儒家的群体观。尽管实现了权力的高度统一,但海尔的团队精神建设却存在着严重的欠缺。在海尔集团,每一个岗位、每一位员工都挂具体的指标。每月的月度例会对不同部门相同级别的人员进行考核,而不是对团队进行考核。同时,在周例会、日例会上,要对同一部门内部的每位员工进行优劣方面的考核激励。因此,海尔集团员工形成了这样的价值观念:只要个人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就会得到奖励、晋升,公司不会考核我在团队合作方面的能力。 在海尔实行以市场链为基础的内部市场化运作模式后,更加剧了这种价值观在员工心目中的地位。市场链将集团内部的不同流程作为上下工序进行处理: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客户,而且上道工序所得到的薪酬直接受制于下道工序对其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评价。这种做法加剧了员工的部门分割意识,将自己部门以及自己的工作作为最高目标,而不会考虑团队合作问题。 海尔的这种价值观在新产品开发方面表现也很突出。海尔产品开发部和营销部门、生产部门很少一起讨论,导致许多新产品并不是消费者所真正需求的,进而导致资源浪费。 团队精神的缺乏,本质上是海尔并没有成功地建立以“仁”为本的企业文化。在儒家文化统治中国的大部分时间中,群体主义同样受到了帮派斗争和割据主义的严重侵蚀。事实上,由于儒家文化的内在矛盾,从孔子本人到后来的中国社会,都未能达到儒家理想的高度。从海尔文化的局限性中,我们再一此领略了儒家文化的残缺。 超越中国式管理:海尔管理模式的杂糅性 使海尔成为中国标杆企业的因素不仅仅是儒家文化。尽管儒家文化在海尔企业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但这不是我们给海尔贴上中国式管理标签的理由。 事实上,海尔管理模式是欧、日、美、中管理的融合,具有典型的杂糅性。海尔早期决定与国外企业合资时,谈判对象包括日、意、德、美等几家技术不相上下的公司。最后,张瑞敏认为德国人刻板理性、办事认真的严谨作风,可以较好地推进海尔的文化观念转化,因此选择了德国利勃海尔作为合资对象。这对日后海尔文化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海尔文化中那些严谨的程序化、规范化、理性化的运作方式和观念,都深深地打上了德国文化的烙印。这也与青岛受德国文化影响较深不无关系。 在海尔发展的过程中,还吸收了日本企业中的“爱社如家”、“团队精神”、“产业报国”等理念,海尔精诚一致、忘我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渗透着日本企业文化的因子。 海尔也充分吸收了美国的管理哲学,鼓励个人价值追求,“你能翻多大的跟头,我就给你搭多大的舞台”,为员工创造一种“自我设计、自我表现、自我创造”的机制。海尔还把美国文化中直截了当的批评,不留情面的理性精神植进企业文化中。如果某干部1年内受到3次书面批评,就会被免职。《海尔报》上点名批评也是常事。海尔的这种文化与中国式管理所倡导的“面子文化”完全不同。 海尔还摒弃了论资排辈、年功序列的观念,大胆起用年轻人才。海尔近二万名员工中,管理人员的平均年龄不足30岁。海尔以服务为核心的“顾客永远是对的”的观念,也是美国企业文化的体现。 海尔的“OEC管理法”就是融合美、日、欧、中文化的产物。“OEC管理法”,即日清日高管理系统,全面、全方位、全过程地对每人、每天、每事进行控制清理,做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企业每天所有的事都有人管,做到控制不漏项;所有的人均有管理控制的内容,并依工作标准对各自控制的事项按预定的计划执行,每日将实施结果与计划标准对照、总结、纠偏,达到对事物发展过程的时事控制,确保事物发展向预定目标前进。“OEC管理法”吸收了德国文化的严谨、日本文化的精细、美国文化的系统性等元素,是多种文化的杂糅,而决不是简单的儒家文化。 全球化与海尔文化变革 2002年3月4日,海尔在纽约百老汇购买原格林尼治银行大厦作为北美总部,标志着海尔已经在美国树立起本土化的名牌形象。2003年8月20日,海尔霓虹灯广告在日本东京银座黄金地段点亮,这是中国企业第一个在东京银座竖起的广告牌,也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影响力上升的标志。 目前。海尔集团正通过自身的品牌优势整合国际市场资源。海尔集团已在30个国家拥有制造基地,在20多个国家拥有贸易公司,在8个国家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 2006年初,张瑞敏宣布海尔集团进入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海尔集团的全球化战略与以往的国际化战略有本质的不同:国际化战略阶段是以中国为基地向全世界辐射,而全球化战略阶段是在当地国家形成自己的品牌。 国际化使海尔更深切地意识到原有文化的局限性。张瑞敏甚至说,国际化使海尔面临一个完全不同的新起点,感觉越做越难做。其根本原因就是无法在国际上移植海尔文化。 面对国际化困境,海尔不得不制定了新的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海尔原来的企业精神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现在则改为“创造资源,美誉全球”。其中,前者是强调以中国为据点,向全世界辐射,而后者则是强调全球化,强调超越国界的精神。 目前,在全世界几个大的经济区域,海尔品牌的提升都伴随着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在美国,海尔自由式酒柜填补了美国市场的空白,成为中产阶级时尚生活的一部分;在欧洲,海尔变频空调获欧洲“节能之星”美誉;在日本,海尔一款洗衣机产品在日本最大的连锁店持续保持人气最旺产品的榜首位置。 在海尔工业园里,有一块不大起眼的绿地,种植着数十株合欢树。从2000年开始,海尔的品牌每在一个国家落地生根,海尔人就在这里种上一株合欢树。随着国际化进程不断加深,海尔文化已不可避免地由民族文化为主导向以国际文化为主导转变。 海尔国际化突围的瓶颈 尽管海尔企业文化的中不乏创新的因子,但国际化海尔仍然面临着难以突破的障碍。这就是为什么张瑞敏会感觉国际化“越来越难”的原因。 事实上,国际化固然艰难,但“越来越难”却说明海尔还不具备一流的文化变革能力。从张瑞敏的一些言论和海尔文化目前仍存在的痼疾来看,使他感觉“越来越难”的原因无疑还是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内在矛盾使得它所追求的目标很难实现。因此,尽管海尔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儒家文化中注入新的因子,但真正转变观念却相当艰难。 据说,张瑞敏只喜欢看三本书:《老子》、《论语》、《孙子兵法》。张瑞敏的阅读取向无疑束缚了他向更高层次的迈进。 张瑞敏目前仍然没有改变自己在海尔集团惟我独尊的地位。张瑞敏不仅未制定出接班人计划,而且不相信任何一个未来接班人能够驾驭海尔。从张瑞敏的这种非理性自信中,可以看出,尽管海尔已经从整体上超越了中国式管理,但要彻底摆脱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也许不是在一代人身上能够完成的。 因此,海尔的中国文化烙印,不仅未能说明海尔的管理模式是中国式管理,反而成为海尔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在超越中国式管理的道路上,海尔必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G. 美的、海尔、格力营销渠道差异,并说明它们各自存在的优缺点。

业内专家承认,中国的家电行业的各大市场,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彩电、冰箱等行业的成长道路可为后来的空调界借鉴。空调四强胜出决不是最终的结果,未来的竞争可能比以往任何一场战争更微妙,也更残酷。同质化的技术、同质化的产品、同质化的营销手段……在这个同质化的时代,创新能力的比拼将成为品牌之间竞争的关键!目前四强中,海尔、美的、格力都是“老资格品牌”,其营销存在既有的惯性,如海尔持续其一贯的“服务营销”,美的和格力强调其技术和能效;奥克斯是前四中最有爆发力、最有可塑性的“年轻品牌”,但它目前还没有前三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最终谁将赢得下一轮创新营销的胜利,现在还难以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此轮空调品牌座次排定之后,空调行业的创新能力将是最值得期待的。有业内人士谏言,长期以来,国内空调的高端市场都被国外品牌霸占,国内品牌大多都在低端市场苦打苦拼,这是目前中国空调市场包括家电市场都广泛存在的“营销死角”,而这一点能否成为空调行业今后实现差异化的突破点?据本次公布的《中国家电品牌零售终端竞争力监测报告》显示,中外家电品牌在卖场终端仍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国外品牌重视"展台表现",不同城市、不同卖场都执行一套统一、完整的视觉表现标准,而国内品牌在“产品展示、现场吸引客流、价格表现、促销信息”等方面有优势,品牌展示则比较凌乱。专家认为,即便国内厂商不会染指高端,精细化的终端建设仍是未来国内品牌需要努力改进的方向。零售终端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消费者的最终购买。一段时间内,卖场终端的竞争仍将左右着今后中国空调品牌的格局

H. 海尔集团网络营销模式和现状是怎样的

海尔是一个完全靠传统渠道销售成功的企业,不是靠网络营销取胜专的,网络营销在海尔只属是辅助营销手段。
关键词:海尔在产品关键词方面投入了巨额广告,尤其是冰洗产品上投放了大量的网络广告,冰箱和洗衣机在网络的排名上始终都是第一,其他产品的排名也比较靠前。
软文营销:海尔的软文层出不穷,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事件营销:海尔很重视品牌宣传,每一件有关海尔的事件都会做足文章,不管负面还是正面的。
网上商城营销:海尔的网络销售很多都是通过网上的各家商城、网店直接完成的,这部分以手机和电脑为代表。

I. 海尔多元化的利和弊

弊:术业有专攻,多元化使好多做的不戚首行的项目影响海尔的品牌,不见得海尔所有产品高激数都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

利:发挥海尔品牌优势,拉铅纳动新引进项目的开发和市场占有率。

J. 海尔网络营销方面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在于强大的售后和形象展示中心缺点在于反应速度过慢机构过于臃肿 二、海尔与格力的营销渠道模式

1.海尔模式——零售商为主导的营销渠道系统
海尔营销渠道模式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海尔几乎在全国每个省建立了自己的销售分公司——海尔工贸公司;同时不论在省会城市还是县级城市海尔公司都建设有自己的分支机构,建立销售渠道与网络。海尔工贸公司直接向零售商供货并提供相应支持,并且将很多零售商改造成了海尔专卖店。 在海尔模式中,百货店和零售店是主要的分销力量,海尔工贸公司就相当于总代理商,所以批发商的作用很小。同时,海尔的销售政策倾向于零售商,不但向他们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支持,而且保证零售商可以获得更高的毛利率。除此之外,海尔模式的批发商不掌握分销权力,留给他们的利润空间十分有限,批发毛利率一般仅有3%~5%,在海尔公司设有分支机构(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的地方批发商活动余地更小。不过海尔销量大、价格稳定,批发商最终利润仍可保证。在海尔模式中,制造商承担了大部分工作职责,而零售商基本依从于制造商。

2.格力模式——厂商股份合作制
格力渠道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格力公司在每个省和当地经销商合资建立了销售公司,即所谓的使经销商之间化敌为友,“以控价为主线,坚持区域自治原则,确保各级经销商合理利润”,由多方参股的区域销售公司形式,各地市级的经销商也成立了合资销售分公司,由这些合资企业负责格力空调的销售工作。厂家以统一价格对各区域销售公司发货,当地所有一级经销商必须从销售公司进货,严禁跨省市窜货。格力总部给产品价格划定一条标准线,各销售公司在批发给下一级经销商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节制地上下浮动 。格力模式的根本性的变化在于格力公司与经销商组织建立一个地区性、格力为大股东的合资销售公司,以这个公司来充当格力的分公司管理当地市场。各区域销售公司董事长由格力方出任,总经理按参股经销商的出资数目共同推举产生,各股东年终按股本结构分红,入股经销商形成一个利益联盟。对入股经销商的基本要求是当地经销商大户,并且格力占其经营业务70%以上。格力模式中制造商由于不再建立独立的销售公司分支机构,很多工作转移给了合资销售公司。

三、对海尔与格力的营销渠道模式的思考

我们从上面的海尔与格力市场营销渠道模式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这两种营销渠道模式各有其优缺点,企业在选择那种渠道模式的时候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找到一条适合企业自身的营销渠道。
如果一个企业在海尔与格力这两种营销模式中选择的话我们会发现:由于格力采取的是一种厂商股份合作制的营销渠道模式,格力模式在早期销量低的情况下可以大大减低企业的营销成本与固定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海尔营销渠道模式在早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组建自己的销售队伍,企业在早期的固定成本较高,这时海尔的销售成本要高于格力渠道模式的销售成本。但随着企业市场份额的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提高,格力模式销售成本的增长速度要大于海尔的自建渠道的销售成本增长速度。在销售量到达如图所示S点销售水平的情况下,海尔的与格力这两种销售渠道模式的销售成本会出现相等的情况,然后随着销售量的继续增长我们会发现海尔自建营销渠道模式的成本要小于格力厂商股份制的销售成本。如下图所示:

S点是一个企业选择海尔模式与格力模式的损益平衡点
海尔选择以零售为主的营销渠道模式主要是尔由于自己的资金优势及其在市场上的份额,加上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无疑是正确的。格力选择的是厂商股份制的营销渠道模式。由于格力走的是专业化的道路,在其市场份额还没有达到足够强大的情况下,采取这种厂商股份制的形式也不失为明智的选择。当然由于企业是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任何一种营销渠道模式的选择还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四、海尔与格力的营销渠道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1.海尔营销渠道的未来发展趋势
由于海尔强大的资金实力,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其品牌知名度的提高,海尔会进一步实现渠道的扁平化,淡化一级市场,在一级市场主要加强与连锁企业的合作,大力加强对二、三级市场的开拓。加强自己的专卖店,专营店的布点,加强对终端市场的控制,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网络技术和功能强大的营销管理软件能够对众多经销商反馈的大量信息的传递与处理,渠道扁平化过程中所遇到的信息的传递与处理问题,能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迎刃而解,这极大地推动了渠道扁平化趋势的发展,海尔也必然会顺应时代潮流进一步加快扁平化建设。

2.格力的营销渠道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家电业日趋白热化的竞争当中,格力的营销渠道称为家电业内的“单打冠军”。当前格力会加大对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销售公司”的控制力度,但格力会减少流通环节,进一步降低渠道成本。强化对二、三级市场控制。加强自身的专卖店,专营店的建设,继续加强与国美、苏宁这样的大型连锁企业合作。毕竟国美、苏宁这样的大型连锁企业在一级市场上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随着这些大型连锁企业在二、三级市场的扩张,企业自建渠道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小。
但从长远的观点看,随着格力实力的增强,在市场上份额的提高,企业将来也可能会走上多元化的道路,目前这种渠道模式也会随市场环境及企业自己的实际情况发生变化。

3.对我们的启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海尔还是格力,不论采取什么营销渠道模式都将会减少流通环节,使渠道尽量扁平化,只不过侧重点所不同。每个企业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市场环境,选择一条适合自身的营销渠道模式,没有一成不变的渠道模式。由于海尔与格力是中国知名的家电企业,这两个企业的营销渠道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国家电企业未来的营销渠道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未来的中国家电企业会进一步加强对流通领域渗透,基本上要改变为厂商均衡合作的渠道模式,当然也可能会自己组建全国性的家电连锁渠道,加强对终端市场的控制,使营销渠道进一步扁平化,强化对二、三级市场的控制力度,整个营销渠道的重心将进一步下移。
从中国家电企业的市场环境与行业特点来看,未来的中国家电企业的营销渠道必然会呈现以下的趋势:渠道层级减少,渠道缩短,而渠道宽度将大大增加。

阅读全文

与海尔营销模式的利与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子商务的安全需求不包括 浏览:812
市场营销部竞聘演讲 浏览:151
广东自考电子商务运营试题 浏览:674
清明节主题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553
以华为品牌设计一套网络营销方案 浏览:304
商业街推广方案 浏览:607
启创电子商务 浏览:96
微信叫什么营销 浏览:808
西安首策品牌营销策划有限公司 浏览:515
2015电子商务百强县 浏览:535
宝武钢电子商务平台 浏览:957
小型ktv营销方案 浏览:53
安钢电子商务平台登陆 浏览:652
网络营销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浏览:131
电子商务专业考证 浏览:110
机关单位重阳节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816
网络营销模拟试卷a 浏览:257
仪陇县电子商务平台 浏览:101
定制微信营销 浏览:762
理解网络营销的概念和特点 浏览: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