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万达的商业模式有什么独到之处
万达商业模式的特点主要在其三个方面的创新,分别为:价值主张的创新,运营体系的创新和盈利模式的创新。
(1)万达在经历了十多年各个行业的探索之后,针对消费升级的趋势,最终确定了商业地产,向消费者提供整合了零售,居住、娱乐、等城市功能齐备的符合居住的城市综合体。
(2)通过签订联合协议和技术对接,确保开发的商业地产符合商户的诉求。
(1)业务一体化:就是将商业地产的投资、建设运营,由万达全部完成。这个模式的优势,并非赚三个环节的钱,因为,如果你在三个环节都属于规模小,角色不重要的参与者,那么也不可能获取超额利润。
万达业务的一体化实际上实现了:
a.将客户的需求贯穿到产业链中,让产业链中的所有环节都围绕用户的所有需求,从而明确企业自身的定位。
b.产业链的三个环节可以产生资金融通、需求确定性、范围经济性,等协同效应。c.一体化能够让万达在地产高速发展期获得充分的行业红利,
(2)万达建立了运营导向中央集权式的管控体系,体现在战略、投融资、招商、规划、运营等方面高度集权。并且构建了将城市节点、业务系统节点、商场楼盘节点纳入的集团信息网络,确保了中央集权体系的效率。
(1)产业一体化使万达在商业地产高速发展期获得多样的盈利来源。
(2)通过先租后建大大降低了资金成本,并确保了建成后的承租率,降低了风险。万达的商业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将上述三方面创新形成了商业模式闭环,以产业一体化和高效的集团管控为核心,将价值主张和盈利模式的效用充分发挥,从而建立了一个以商业地产为核心的商业帝国。
㈡ “万达商业模式”的魔力在哪里 有什么借鉴的意义所在如何理解
万达的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为行业内所认同,但借鉴者较少,显示出万达在竞争力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门槛。完全按照万达的模式,在一二线城市连锁发展,具有相当的难度。
不过,对比万达商业模式的学习者——宝龙地产,可以发现万达的商业模式具备可执行性以及复制性。宝龙地产将万达商业模式的精髓,根据自身条件的适用性调整之后,在三四线城市同样取得了竞争优势、市场认可和政府支持。
从万达自身的运营状况看,也验证了万达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可行性。万达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在第一代产品中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而放弃“现金流滚资产”的部分第二代产品,则遭遇了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优化后的第三代产品,使万达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进入了顺畅的“通路”,成效斐然。
借鉴性 1:商业地产领域“现金流滚资产”的可行性
借鉴性2:“土地、资金、资源体系”前置对竞争力形成的促进作用
借鉴性 3:万达项目商业价值挖掘不足的可弥补性,是商业地产新竞争力可关注的领域
借鉴性4:万达在商业地产发展的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产品形态、产品组合、商业资源体系、商业经营等,经营细节的可借鉴性
借鉴性 5:商业地产开发体系经营、管理制度化建设;创新思维;知识沉淀对企业发展的实质促进作用
以上内容节选自图书《商业地产学万达》 更多详情请Q我。
㈢ 万达靠什么赚钱
万达广场是靠什么赚钱的?
2月5日傍晚,阿里巴巴集团、文投控股与万达集团签订战略投资协议,以每股51.96元收购万达集团持有的万达电影12.77%的股份。其中阿里巴巴出资46.8亿元、文投控股出资31.2亿元,分别成为万达电影第二、第三大股东,万达集团仍为万达电影控股股东,持有48.09%的股份。
而在1月份的时候,由腾讯控股作为主发起人,联合苏宁、京东、融创与万达商业在北京签订战略投资协议,计划投资约340亿元人民币,收购万达商业香港H股退市时引入的投资人持有的约14%股份。
对于万达,这一系列交易当然是城下之盟,让深陷资金泥淖的王健林有了喘息之机,甚至有人称之为“互联网巨头瓜分万达”。但长远来看,王健林的这些举措,毕竟将万达这家庞大的企业引向开放,而王健林娱乐帝国构想,也可能在这一次阿里和文投入局之后重拾。
钱不是万能的,钱是万达的。
一句看似玩笑的,透露出万达有多么赚钱。那么,万达广场到底如何盈利呢?
众所周知,万达商业地产的主要产品是城市综合体,这种产品模式其实说白了就是建设一个大型万达广场,旁边配套建设一些写字楼、商铺、住宅等等社会需要的火热项目,然后把这些进行销售,用销售产生的现金流投资持有的万达广场。这种“售”养“租”的方式,让万达广场建成后自己持有经营,全部租金收益归万达,被称为“重资产模式”。
而这种商业模式恰恰符合现在中国城市发展需要,很多二线城市都有了万达广场的身影,有人说,有万达广场地方就是一个城市新的商业区。就我本人去过的几个万达广场而言,确实是这样,有万达广场的地方确实成了商业聚集区,这种状态在二线城市尤为明显。
王健林适应时代潮流的运作能力是首屈一指的。去年,万达集团将北京万达嘉华等77个酒店以199.06亿元的价格转让给富力地产;将13个文化旅游城项目91%股权以438.44亿元的价格转让给融创房地产集团,还有一些其他的类似动向,这意味着,王健林开始卖出旗下最具知名度和最赚钱的万达广场项目。 对此我们不难看出, 王健林此番正打算用“品牌”力量大做文章。 从重资产到轻资产,靠品牌赚钱。
通过王健林的转变动作,能看出他的才智,也看出环境的无奈。万达发展到如今,已成为全国甚至是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地产品牌。所以,投资商看中的是万达背后的品牌价值,而王健林也明白,走到如今的万达,依靠“品牌”赚钱正是极具天时地利人和的时候。
万达广场你首先要理解这是什么样的一个模式。对于拿地有两种拿法,第一种万达广场首先在商圈附近会根据数据和市场情况拿下一片地,之后建好基础的商铺以及楼层,同时间进行招商活动,招商活动分为几个板块。
首先第一个肯定是商家的入驻,也就是传统的门店商家,付出一定的租金进行入驻,门店地理位置越好,曝光率越高的店铺,价格越高,因为本身万达商圈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对于很多希望打响品牌形象以及希望实现品牌转化的店铺,基本都会选择在万达广场拿下一片地域,实现高的人群曝光和赢利。
第二个是材料商的入驻,万达广场的很多材料以及装修都是需要符合统一装修风格的,万达广场和部分的材料商以及建筑公司都有合作,更多的都是万达广场同一集团旗下的业务,一家门店买的只是店铺使用权,但是装修和一些服务费都是万达赚大头。
第三个万达影视,一般万达都会自己在万达广场上有玩大的影城,这时候万达因为商户吸引来的客户,自然同样有着对于电影的消费需求,那么万达广场的电影播放收到的利润也非常可观。
第二种盈利模式,这个模式不同于前面一种,多见于三四线城市,很多店面都是空的情况,但是依旧赢利,那是因为什么获得盈利呢?想想万达最大的业务你就明白了,如果万达拿下了一片地,那片地的房价不算高,因为本身周围没有太多商圈,他就去制造商圈,这点使万达广场最大的赢利模式!一个小区周围有万达,房价自然会高涨,建房子卖房子实现的盈利转化,远远可以填补制造出一个万达广场的成本!内里门道很多这里不多说。
第三种模式,周边商铺买断,这可以建立在第一种和第二种模式上,一般商圈周围的地块,都会因为地皮不断地操作实现升值,但是一般其实都是万达自己的商铺,在建立万达之前就被低价收购了,后面又转租售卖出去赚取中间差价。
㈣ 城市综合体研究_城市综合体的开发管理随想
城市综合体的开发管理随想
发表者:崔人夫,成都万达
城市综合体的开发是万达结合商业地产开发的经验教训推出的第三代商业地产开发模式,其优势就在于其结合众多商业业态及住宅、写字楼、酒店等多种物业业态,形成一个"城中城"新生活模式,这种物业的开发是集商业、办公、住宅、酒店与一体,各种功能互为补充,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城市生活便利性需求,各功能关联度较大,这对项目前期规划和后期运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有幸能够参与到万达成都项目的开发销售管理工作,并对该类物业的开发管理有了一点体会,觉得要开发成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问题。
确立系统思维。
城市综合体是建筑复合体,各种功能需求的群体聚集在其中生活工作和娱乐,故城市综合体应该被看作是一个由艺术的建筑和生命的人群形成有机的动态变化的、相互影响的有机体,而不是仅仅看作是一个建筑。
由于城市综合体是城市生活集大成的建筑群体,必然受到当地文化习俗、消费模式理念等影响,故每个城市综合体除了其本身固有的特性外,一定还有其与当地相适应的特色,故作为一个系统,有着不可复制性,每个系统独有其唯一性,因此管理者不能过度依赖以往的经验,而应该充分了解当地的市场情况再做决策。
系统思维要求管理者关注个体要素如何构成相互关联的系统。系统观点能为决策者提供一幅关于总体形势的广阔而完整的全景图。同时系统观点强调不同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当改进系统的一部分却损害了系统的另一部分的次优效应。故应该养成根据对整个系统产生的影响,对策略进行评估,而不是简单地根据它对某些系统要素的影响做出评价。从项目开发的角度来看,尤其在项目的前期关于项目的定位、规划设计、产品定位等,应该有系统思维去开展工作,应该在方案确定期间,由设计、工程、营销、、商务部、商业管理公司、物业等诸多部门共同参与,并由此有各部门抽调专人组成协调小组及时互通讯息,只有这样才能在前期就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或规避,尽可能地减低因各子系统相互信息不通而造成的失误、减少因管理方式的不合理而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才能充分认识到城市综合体中各业态相互之间影响,确保项目在快速推进的同时,减少因各系统干扰而引发工期延误、成本上升等诸多问题。
系统思维需要强调边界管理。边界管理就是告诉管理者应该关注什么、又该放弃什么。管理者首先应该意识到各子系统是相互影响的,应该培养系统边界管理员的思维,推动各子系统运作,而不是干涉各子系统的正常工作,管理者的作用就是能够调动周边的各种资源去完成既定的目标,而不是通过管理把自己打造成全能的形象。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是个优秀的协调员,而通常的管理者往往喜欢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某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专家,而忘记了或不清楚作为管理者相应的职责和作用。
项目开发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项目公司及其下属各子系统的配合,还取决于集团层面各子系统的支持。组织的有效性是有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企业为能达到其设定的目标,往往采取某种变革,但这种变革不应该是单一因素的,而是应该从结构,战略、体系、风格、技能、人员、环境和企业价值观诸方面系统地考虑变革,并且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才能达成目标。.
确立发现瓶颈的经营管理理念。
万达开发项目的速度有很大竞争优势,如何在确保项目开发速度同时能够开发出值得回味的作品,是摆在每个管理者面前的一个课题。而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除了需要系统思维的管理理念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发现瓶颈的管理系统。要在项目的开始阶段就制定详细的项目工作全流程,根据项目本身各阶段,从项目整体运作的角度,找出当前的工作瓶颈所在,所有工作围绕瓶颈安排管理流程,然后尽可能地提高瓶颈的工作效率,以提高整体工作效率。不应该为完成阶段性工作,而为以后工作推进埋下隐患,最终影响项目的进度,损害了项目的整体利润。管理者要有清醒地认识,我们的根本追求是提高利润而不是提高生产效率。如果提高生产效率,导致成本上升而并没有使利润提高,应该情愿稳定生产效率,保持利润率。
确立质量管理的思维。
在注重项目推进速度的同时,保证工程质量就显得尤为重。如何能够即保证合理地提高速度同时也保证质量,是项目公司面临的一道难题。万达在这方面已累计了较多的经验,创造了许多个奇迹。但我询问了一些老万达的员工,并没有一部关于如何做到保证速度的同时又保证质量的手册或经验总结,许多点点滴滴的宝贵经验都保留在个人的记忆中。有幸的是集团领导在成都视察的时候,也再三强调质量的重要性,通过此事可知万达高层领导在不断创造项目进度的奇迹时,也同时注意着因为速度问题可能带来的质量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应该使用现有的系统去关注质量成本会计和发现解决那些会产生极大影响的原因。有统计数据证明20%的来源是任何问题的80%的原因,同时在解决目前看来最为严重的问题的同时也要防止主要问题的转移,故仍然要系统地考虑解决方案。万达有着如此规模的待开发项目和已开发项目,有着丰富的数据资料的来源,应该可以通过有效的数据收集,来分析研究商业地产开发项目共有的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今后的项目开发提供必要的有效的工作指导,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确保项目高效高质地运作。这也是国际许多大公司在推进全面质量管理或全面质量控制,追求零缺陷的绩效标准所必经的过程。
解决质量问题常用的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成立QC小组,小组成员应该来自各个环节,就项目公司而言,QC小组成员应该包括工程各环节、营销、物业、商管等部门人员,而且应该是一把手担任小组的领导,负责全面协调。QC小组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小组各专业成员的智慧,在工作一开始就做对事情,而不是仅仅等有问题才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方面我们也可以效仿。
确立客户管理的思维。
客户管理对企业大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万达能够在短时间内在国内众多开发商企业中脱颖而出,很重要原因就是开创了"定单式地产"的商业开发新模式,这应该是客户管理思维最经典的案例之一,"定单式地产"开发模式不仅帮助减轻了万达作为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商业地产在资本运做方面的压力,同时也规避或减轻了因为初次进入商业地产领域而面临不熟悉商业地产产品特性而要承担的风险,通过定单地产,借助大型零售企业对产品需求的成功经验大大降低了开发风险。由此可以看出客户管理理念在企业发展的轨迹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客户管理思维通常在营销领域里会更多地被引起重视。其实客户管理思维应该是贯穿项目的各个环节的。尤其是城市综合体,其复杂的业态决定了其面临着众多不同类型的目标客户群体,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诸如满足主力店客户的需求、满足小商铺客户的需求、满足住户的需求、满足酒店式公寓客户的需求,为此满足各客户需求,协调工作难度大大增加,而要提高顾客满意度,客户管理就显得由为重要。
作为城市综合体,应该如何进行客户管理,也是我们面临的新的课题。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要做好客户管理工作,首先项目公司全体员工明白什么是客户管理,客户管理就是要求每一位员工都能够提供给客户高于其期望值的服务感受,应该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够自觉地拥有这样的意识。其次项目的各系统都应该以客户为导向,系统地营造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工作氛围和建立相关工作流程,确保客户管理思维能够真正落实到工作中。
正确的思维导致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就能达成良好的结果。上述四个方面的思维是我在万达短短工作时间内体会到的。也是有幸能够参与万达城市综合体开发才能深刻体会和学到新的知识,为此也由衷地感谢万达。预祝万达2010年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关键字: 城市综合体
㈤ 什么是万达模式
一般所说的万达商业模式指“订单模式”即先谈好招商,再开始建商业物业,以保证后期开发后能快速投入使用,降低了招商风险,也有利于回笼资金。
万达现采用的第三代发展战略为开发城市综合体,以“一座万达广场,一座城市中心”为品牌价值定位,选址在城市副中心或未来发展中心,通过大型商业、写字楼、住宅结合开发,提升区域价值。
开发一期多为住宅,通过住宅销售回笼资金,开发商业接与写字楼,同时住宅也为后期的商业提供了消费群体。
拓展资料
万达集团吸取了前两代万达广场开发的教训,学习国外开发城市综合体的经验,推出第三代万达——万达城市综合体产品。通过住宅,公寓、写字楼、商业外街等可售物业的回笼资金,支持购物中心的开发与运营,有效解决了现金流的问题。凭借这一模式和万达强大的执行力,快速在国内复制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建筑平面规划上,通过室内步行街和中庭,经过科学合理的动线设计将功能不同的主力店有机地联系起来,互相补充,人流共享。一条室内步行街,把万达百货、国美电器、大玩家、大歌星、万达影城等主力店及其他品牌店有机串联。㈥ 万达是怎么做电商的
王健林与马云的赌约,不了了之。也许是不能让马云的阿里太嚣张,也许是对互联网的一种试探,王健林的每次出牌,都让人意想不到。近日,王健林发布万达集团半年报告,报告最引人关注的是万达宣布将继续全力发展电商,高调宣称首期投资50亿元,并联合中国最大的几家电商,目标是三年左右找到盈利模式。 但在豪言壮语之外,万达电商又遭遇前万达电商COO马海平、前万达电商COO刘思军,前万达电商首席执行官CEO龚义涛先后离职。离职之后,相关人员也曾抱怨房产公司的僵化管理和汇报审核制度的不适应,互联网业界也纷纷吐槽,认为万达电商、万达O2O不会成功。毁誉参半之下,万达电商、O2O路在何方,还是真的无路可走?本文旨在从商业、地产、互联网、媒体角度,进行阐述,试图解开王健林的电商情节。 50亿对于万达意味着什么? 对于互联网而言,50亿意味着一个天文数字,但对于王健林而言,50亿不过是一个万达广场投资数字。在二三线城市的一个项目投资而言,投资50亿,带来的回报是远远高于这个数字的。首先,万达广场的模式基本是通过政府招商引资、谈判等,在城市新区或者低地价区域,拿地建设,从项目规划、定位、施工、销售、招商、物业管理等,万达都已经实现了模块化、标准化复制。也许我们关注到万达广场影城和餐饮业的火爆,但是我们同样要看到众多城市万达金街冷清的尴尬景象,表面成功的万达广场,最大的成功,在于商业综合体的商圈聚合效应,带来的是各个地区的楼市“兴奋剂”,是房价上涨的有力推动和销售说辞,对于万达而言,真正盈利的大头除了广场之外的各类商铺、写字楼以及住宅的销售才是核心。 而万达在全国投资过百亿的项目,都比比皆是,50亿在万达体系当中,不算一笔特别大的预算,只不过互联网界的过度聚焦,有所放大。 万达为什么要做电商? 道理很简单,万达的主营业务是地产,尤其商业地产是万达的成功关键,商业地产的运维比住宅开发更为复杂,尤其是早期的选址、招商,还有后续的服务,好的商业,对于自身商户的服务尤其关键,否则后续的收入难以为继。而万达面临的问题也是当前所有商业地产、商场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商场,变成了实体试衣间,成本的不断上涨,商户的预期和满意度难以达到,众多的商业体与租户的矛盾也是如此。 互联网电商的冲击,尤其是对于万达商业这种靠超级人流量需求极高的模式,成交的转化受到影响,但万达电商的核心目的是服务于自己的商户,至于普通消费者,仅仅是个流量来源而已,至少从王健林多次对外讲话中,也充分体现了他对于自身人流量的自信。 由于万达广场的巨大规模,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所以极易形成商业网络,符合互联网思维,最终成型的万达电商也有平台化趋势,但是服务于万达自身体系的平台,而不是我们传统意义的电商平台。 按照报告规划,到2020年,万达要形成不动产、文化旅游、金融、零售、电商五大业务板块,显而易见,万达电商,是专属万达商业地产的平台电商。 万达电商为什么选择O2O模式 从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健林打算联手国内其他电商巨头,成立万达电商,而不是自己单干,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王健林也意识到抱团才会更有机会,这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但实际上,电商是一个消耗流量的产物,其他电商平台的导流功能的真正效果,还有待观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合作于其他平台的万达电商,可以成为这些大电商平台的二级频道。 万达广场在全国一百多座的分布,以及每年几十亿人次的访问量,以及万达的品牌效应,这种合作模式会更加直接和简单,也是不能轻易复制的,当然,这仅仅是笔者的推断和猜测。即使实现,也仅仅是包含流量、万达电商专区等合作的其中一项而已。 报告中王健林谈到:等万达足够壮大,或者我们投资了一家银行,就可以由这家银行和我们统一发卡。我给电商公司提一点要求,现在就要琢磨创新一种更便捷、更快速、更有用的“一卡通”。什么叫有用, 就是要比用别的卡更有好处,这张卡在全国万达广场、酒店、度假区消费,购房都能通用,消费还有折扣、积分、抽奖、增值服务等等,这本身就是很大的一块业务。再过几年,万达有近200家万达广场,100多家酒店,加上8至10家开业的度假区,每年几十亿人次客流,这些消费者都是我们的客户,可以发上亿张卡,这是巨大的资源和优势。 与互联网传统意义上的电商不同,O2O以及基于O2O模式的电商,除了商品之外,更加强调服务,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大型的O2O平台落地的弊端在于线下端的服务能力,因为除了提供平台解决B2C,或者C2C的交流之外,基于B2C过程中的服务更关键,O2O电商提供的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快递,也会将互联网一直鼓吹的社交化,真正融入线下。 至于王健林要发上亿张卡,笔者觉得并不是难事:凡是登记拿卡的,通过消费激活,比如提供万达主力店、院线的代金券、优惠卡、抽奖等,只要用卡消费便能激活,这种方式,几乎不会耗费太多成本,作为普通消费者,又何乐而不为呢?万达在这方面,不仅有资源,更有实体店、工作人员全程,合并到正常的经营成本即可。比起互联网烧钱的招揽用户,转化、激活、流失等维护困顿现状来看,真的很不错了。或者各位想想自己钱包里各种消费卡,真的里面都是0余额吗? 而卡的好处,能统一规范目前万达自身的结算系统,又能形成资金沉淀,一张卡形成10块钱的资金沉淀,对于万达而言,一亿张就是10亿的资金,何况基于这张卡形成的其他消费利润分配呢? 基于万达广场自身优势和资源,O2O的确是万达电商的上上之选。 万达电商会成功吗? 尽管面对高管离职,万达电商却也面临不得不动的局面,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一、万达电商本质不同于传统电商 1.万达电商服务于自身商户、消费者 2.万达商业综合体实际上是做的服务业,而万达电商也具备服务属性,且基于本地化。 3.万达电商基于万达广场的全国布局 4.万达电商提供的是O2O平台的产品和服务 5.万达电商需要更精准的区域流量转化而非传统电商的大流量转化。 二、万达电商的本质在于大数据营销 1.不要瞧不起一卡通,这是一个很好的媒介,也是数据载体 2.综合体本身,就是数据积累源,包含生活在这个商圈周边的辐射圈。 3.更加依赖线下的数据积累 4.对于消费群体的大数据的分析、转化利用,应该精确到不同品类的每个商户 5.教会商户进行自身的数据库营销,蚂蚁雄兵战略。 6.万达这样的企业可以完成大数据的研究工作。 7.基于大数据的广告销售是收入的一部分,但比重有限。 8.万达自身的业态复杂,用户群体层次复杂,大数据有助于进行筛选。 三、万达电商的模式分析 1.O2O的模式,必须深度的做下去,但现状是:熟悉了传统电商销售模式的人,很难转变为基于区域属性明显的服务型电商的玩法。 2.万达电商的O2O模式的闭环结构趋于传统,精细化、本地化、服务化产品特征明显。 3.靠产品、流量转化的方法,不适合万达电商的区域属性特点,所以只能自己创立和摸索。 4.万达电商的目标是让消费者记住万达的O2O属性,这一点的实现,要寄托于商家的互联网营销水平,但这又有别于传统电商。 5.区域属性特征,决定了万达电商的优势和劣势,优势在于落地容易,劣势是O2O模式对服务的要求更高,对从业者以及商户而言,要求较高。(当我看到经济半小时报道某地五十多岁农民都能开网店交流的新闻后,我觉得还是有希望的)。 6.电商强调的高效率面前,这是万达面临的挑战。 7.万达电商基于本地化的推广,应该不是问题,商业体以及房产开发的营销推广水平足够。 8.O2O,尤其本地化的O2O,活儿比较琐碎,业界认为“苦脏累”,能否坚持做真正的O2O,值得商榷。 9.万达的一卡通,发卡阶段的激活和用户活跃度不会存在问题,长期来看,这又是最大的问题,维护区域内的用户,产生基于线上到线下过程中的转化,很重要。 10.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建立万达广场互联网生活模式,形成多屏合一的无缝对接,B2C过程互联网化。 四、盈利探索 1.基于一卡通的资金沉淀 2.商家的网络转化的业绩分成 3.融合社区O2O,解决万达广场住宅部分的O2O问题 4.正常的万达商业的各类促销活动网络化,线上线下结合 5.万达电商与万达广场基于对于商户或者社会企业的线上广告、活动、推广,线上线下的整合营销服务。 6.万达电商成为未来可能举办的“万达银行”的一部分,兼任部分互联网金融的战略。 7.基于万达广场,尤其新项目及周边的房地产电商销售 8.针对万达电商进行定制化电商类别产品的团购 9.万达广场所有商家的互联网平台使用中的费用 10.资本价值、上市。 五、万达面临的最大难题和威胁 1.电商模式以及各种产品不停迭代,很难形成固定模式,并且具有万达广场的模块化优势基因。 2.维护用户的成本较高,各地万达广场需要单独成立电商运维部门,传统运维部门需要转型,打破现有体制结构,打破意味着利益规则改变,阻力较大。 3.基于亿级用户的互联网产品的架构尚未明晰 4.亿级用户的本地化维护需要较高的运营成本,活多琐碎,回报低。 5.万达地产基因过重,电商部门很难融入和受尊重,毕竟占比太小 6.对于回报周期过于乐观,对于电商短期目标定位太高,可执行性较弱。 7.电商部门权限较弱,决策权拥有者对互联网的认知程度较弱。 8.万达商业运营的产品类别较少,在互联网上拥有较大的可选择空间,性价比也较低,缺乏电商的价格竞争力。 9.对于O2O线上与线下的结构,可能会影响到商业地产未来的产品规划和定位,不能用老商业产品去承载互联网思维。 10.区域属性较强的O2O,各地严重缺乏相关人才,且成长速度较慢,会影响项目进度。 综上所述,万达电商,从短期来看,依旧面临较高的挑战,但也并不是不可能,船大,难掉头,传统企业由于模式稳定,很难看到长远的利益和打破现有利益链的决心,对于万达电商,我认为需要给予更长的孵化时间,且拥有真正接地气的团队,不能为了电商而电商。传统行业的互联网转型,已经讨论多年,实体的实力不容小觑,希望王健林用50亿给大家买回一点成功的经验,无论最后结果如何,万达的勇气值得称赞,但步子不能迈的太快!
㈦ 万达的商业模式特点在哪里
前些年正好做过相关研究,这里简单说两句。简单来说万达广场的独到之处就是两个字:品牌。这个品牌不仅包含万达广场自身的品牌效应,更与万达几十年积累下的品牌资源、集团自创的品牌息息相关。中国市场上成功的商业地产开发商很多,但真正实现(或接近实现)了全国布局的只有万达一家。 在众多期待转型的住宅开发商的追捧下,“万达模式”一度风靡一时。但是那么多年过去了,万达还是那个万达,众多追随者却没几个能学得像的。要了解万达为什么那么牛,别人还学不会,必须把视角倒回到十年前。
一、雄厚的积淀。现在的人提起万达大都只知道万达广场,以为万达就是做商业地产开发起家的。但其实,早在90年代,万达就已经是大连市最大的区域型住宅房地产开发商,它一年开发体量最高峰时可以相当于大连市全年开发量的四分之一。另外,万达在早期的6个第一批万达广场开发中,除了主力店,塔楼和其余商铺是全部分割对外出售的。而在商业渠道资源稀缺的当时,一个市中心地段的商铺可以轻轻松松卖到10W一平的天价,万达也借此积累了大量资金。雄厚的资金沉淀是发展商业地产的基础,这点非常容易被人忽略。
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这里不得不夸一下王健林,王总早在2002年之前就洞悉到了房地产发展的未来,决定进军商业地产。而这一决策比国内众多同行提前了至少5年,就是这5年的时间,为万达提供了足够的试错空间,也为万达日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反观现在的很多房企,是在住宅市场受到打压、土地供应越发稀缺、资金并不充裕的情况下,被动转型商业地产的。资金链本就紧张的情况下,还遇到远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内外皆忧的状况下更加难以成功。
三、品牌资源。说到品牌资源,万达广场在前几年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号,叫“订单模式”。订单模式的好处有很多,所说的对政府拿地时的谈判优势、建筑工程周期的缩减以及招商入住率的保障等。 虽然说起来容易,万达在开始建立这个订单模式(也就是累计品牌资源)的早期也是花了很大精力的,但在逐渐积累了一定的有跨区域拓展需求的品牌之后,万达广场这个品牌才算真正成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