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活动策略 > 中国好声音广告营销策略

中国好声音广告营销策略

发布时间:2023-01-20 13:56:22

Ⅰ 中国好声音的网络营销策略是什么

中国好声音的的软性宣传比较厉害。加多宝找的普度网络营销策划做的策划。

Ⅱ 加多宝是不是营销做的比王老吉好

应该是吧。大街上电视上全是加多宝的广告,让大家觉得加多宝就是下火的必需饮品。其实它们用的是一个方子,所以凉茶的味道也是一样的,而大家在饭店或者超市里看到的加多宝要比王老吉更多一些,那说明加多宝的营销应该是比王老吉要好一些吧。但最初是没有加多宝的,它是在2010年之后才诞生,因为之前它就叫王老吉。

那时他们两家公司开始打官司,大家才知道王老吉这个凉茶的品牌并不是加多宝公司的,而是和广药租的,租期正好好像是2010年左右到期,估计广药也是眼看着王老吉的销量呈上涨的姿势,想收回这个品牌以期持续它在凉茶界的传奇,但是不想加多宝公司不干了,租期虽然到了,但名声最重要,就和广药打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官司,估计法院的人也没办法了,商标还是广药的,因为当初的确是人家注册的。后来加多宝公司不得不开始用起加多宝这个名字来,但对于那时习惯了喝王老吉的各路大神们,多少对加多宝还是有些抵触情绪吧。但实际上,他们真的是一个东西,只是改了个名字而已。

但从营销上来讲,王老吉真的要感谢加多宝公司,因为是加多宝公司将王老吉这个小小的传统凉茶变成了中国的可口可乐,有着巨额销售量。然而他们两家公司一路打官司打到手软的同时,加多宝依然从一个硬生生的陌生品牌直击各路媒体,最终成为现在比任何凉茶饮品都常见的大众品牌,以致一度得意的和其正现在都不见了踪影,这是何等的营销手段啊?简直太厉害了。

Ⅲ 《中国好声音》成功的因素的有哪些

首先,节目形式的创新。源于荷兰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之后被美国、英国等纷纷引进,与以往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不同的地方,是由四位导师先进行盲选,各自选出14位学员进入自己的团队,然后进入团队内部的淘汰赛选出各自的四强,再经过再次淘汰选出各自团队内的唯一一名学员进入终极决赛,在整个选拔的过程中每位导师还邀请圈中好友加盟对学员进行培训,这也使得入选的学员能够在老师的指点下得到迅速的提升,随着16强诞生之后,节目越到后面关注的人群越多。而在总决赛之后又加上全国的巡演,使得节目的热度不断的传播。好声音的制作团队聪明之处在于绑定了所有参与者的利益,每一位老师都不遗余力的把学员推到前台,使他们的名气大增。《中国好声音》成就了许多梦想进入音乐领域的草根音乐人,这些励志的草根音乐人的故事也为观众找到了兴奋点。
其次,“四大导师”在目前的流行乐坛上具有较强的观众号召力。刘欢、那英都是中国目前流行音乐乐坛上的“大哥大”和“大姐大”,本身就有较强的人气,而杨坤和庾澄庆虽然名气不如前者,但都是能歌善写的音乐人,而借助节目本身也让观众记住了杨坤的32场全国巡演,刘欢的新年个人演唱会,在成就了学员的同时,几位导师的人气和影响力也跟着大增。而在每一期的节目中,观众很重要的关注点除了选手的演唱之外,每位导师的点评也是节目看点所在,许多观众通过选手的演唱后的导师点评对爵士(JAZZ),重摇滚(Hard Rock),节奏蓝调、迪斯科、辨识度等专业名词有了更深的理解,间接的普及了音乐知识。
再次,歌曲的改编,学员PK、剧透,学员背景的探究,影响到观众的关注度。《好声音》学员演唱的许多歌曲,都是一些为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但这些经典老歌都被改编过了。像《冬天里的一把火》、《对你爱不完》、《热情的沙漠》、《渔光曲》、《我愿意》、《再见!我的爱人》、《一样的月光》、《滚滚红尘》。改编过的歌曲有的变的摇滚,有的摇身成为爵士乐,有的变的似曾相识,又有新的曲风,这些改编尽管有不少争议,但还是给喜爱音乐的人带来新的感受。有选秀就必然会有人会出局,有人会继续留下来,学员之间的飙歌,相互PK,为节目增加了悬念和看点,导师之间抢学员,互相调侃和争吵增加了许多娱乐效果,而在淘汰赛中选择学员能否继续留下,又使得导师异常纠结。这些都使得观众不自觉的成为一些学员的粉丝和拥趸,为节目增加了不少的精彩点。《好声音》成功的另一个方面,媒体一直是这档节目的推动者,学员的背景不断的被挖掘,在小组赛中又出现剧透等猛料,又给节目增加了不少的议题,这些议题又不断在媒体中放大,使得关注的人越来越多。
最后,节目营销的成功,《好声音》的制作团队在节目的制作和营销上起到关键的作用,首先是选择节目形式是需要冒一定风险的,这档节目对外播出打包售价高达8000万,使得许多国内电视台望而却步,最终花落到浙江卫视,《好声音》仅仅播出两期之后,就迅速的占领了国内电视收视率的头把交椅,参与的广告越来越多。《好声音》的制作创新还在于节目中的导师是和节目的成败捆绑在一起,导师参与到学员成功之后的签约、唱片发行、演唱会等线下产品的推广,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此外,国内顶尖的音效和乐队也为观众能够欣赏到高水准的音乐,起到了重要作用。

Ⅳ 2017加多宝营销案例分析详情

加多宝集团是"加多宝饮料有限公司"的简称。主要从事饮料、矿泉水生产及销售。加多宝集团旗下产品包括红色罐装、瓶装、盒装"加多宝"凉茶饮料和"昆仑山雪山矿泉水"。我下面带来的是加多宝凉茶营销案例分析,希望各位喜欢。

加多宝凉茶营销案例分析
凉茶是广东、广西地区的一种由中草药熬制,具有清热去湿等功效的“药茶”。在众多老字号凉茶中,又以王老吉最为著名。王老吉凉茶发明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75年,被公认为凉茶始祖,有“药茶王”之称。到了近代,王老吉凉茶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政治原因,王老吉凉茶铺分成两支:一支完成公有化改造,发展为今天的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王老吉凉茶颗粒(国药准字);另一支由王氏家族的后人带到香港。在中国大陆,王老吉的品牌归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所有;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王老吉品牌为王氏后人所注册。加多宝是位于东莞的一家港资公司,经王老吉药业特许,由香港王氏后人提供配方,该公司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家生产、经营王老吉牌罐装凉茶(食字号)。

王老吉红罐凉茶在加多宝公司的营销管理下迅速成长,十几年后,王老吉红罐凉茶在中国市场超越了可口可乐,成为"中国饮料第一罐",这也引发了两家企业对红罐王老吉商标的争夺。2008年,广药集团开始与鸿道集团交涉,认定王老吉品牌为国有资产,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求收回王老吉品牌的使用权;2010年广药集团启动法律程序,申诉2002-2003年期间与鸿道集团签订的补充协议无效,品牌使用权在2010年停止。经过将近两年的申诉与调解,2012年5月中经贸裁决,加多宝公司停止使用王老吉商标,王老吉品牌回归广药集团。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王老吉品牌的出名得力于加多宝公司的营销手段,可以使凉茶这种处于尴尬地位的饮品跻身于列强林立的饮料市场。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娃哈哈,康师傅,统一,汇源这些品牌在市场的占有率上远远优于加多宝,可以把品牌运行的全国知名,自然也有把握在失去王老吉品牌后迅速建立一个有价值的品牌。

1 产品概况

对于王老吉,是"凉茶"还是"饮料"?消费者的认知非常模糊。如果王老吉延续凉茶的品牌历史,那么可以传承"祛火"的功效,但除广东以外的消费者对凉茶的认知却知之甚少;如果王老吉作为饮料来定位,那么红罐王老吉的配方口感偏甜,按照良药苦口的传统思想,"祛火"的药力不足。2002年以前,从表面看,红色罐装王老吉(以下简称“红罐王老吉”)是一个活得很不错的品牌,在广东、浙南地区销量稳定,盈利状况良好,有比较固定的消费群,红罐王老吉饮料的销售业绩连续几年维持在1亿多元。发展到这个规模后,加多宝的管理层发现,要把企业做大,要走向全国,就必须克服一连串的问题,甚至原本的一些优势也成为困扰企业继续成长的障碍。

产品定位不清

在广东,传统凉茶(如颗粒冲剂、自家煲制、凉茶铺煲制等)因下火功效显著,消费者普遍当成“药”服用,无需也不能经常饮用。而“王老吉”这个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品牌就是凉茶的代称,说起凉茶就能想到王老吉,说起王老吉就想到凉茶。因此,红罐王老吉受品牌名所累,很难顺利地让广东人接受它作为一种可以经常饮用的饮料,因此销量大大受限。 另一个方面,加多宝生产的红罐王老吉配方源自香港王氏后人,是经国家审核批准的食字号产品,其气味、颜色、包装都与广东消费者观念中的传统凉茶有很大区别,而且口感偏甜,按中国“良药苦口”的传统观念,消费者自然感觉其“降火”药力不足,当产生“下火”需求时,不如到凉茶铺购买,或自家煎煮。所以对消费者来说,在最讲究“功效”的凉茶中,它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在广东区域,红罐王老吉拥有凉茶始祖王老吉的品牌,却长着一副饮料的面孔,让消费者觉得“它既像是凉茶,又像饮料”,认知陷入混乱。

而在加多宝的另一个主要销售区域浙南(主要是温州、台州、丽水三地),消费者将“红罐王老吉”与康师傅茶、旺仔牛奶等饮料相提并论,没有不适合长期饮用的禁忌。加之当地华侨众多,经他们的引导带动,红罐王老吉很快成为当地最畅销的产品。企业担心,红罐王老吉可能会成为来去匆匆的时尚,如同当年在浙南红极一时的椰树椰汁,很快又被新的时髦产品替代,一夜之间在大街小巷消失的干干净净。

面对消费者这些混乱的认知,企业亟需通过 广告 提供一个强势的引导,明确红罐王老吉的核心价值,并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

市场狭小

在两广以外,人们并没有凉茶的概念,甚至在调查中频频出现“凉茶就是凉白开”、“我们不喝凉的茶水,我们经常泡热茶”这些看法。对“凉茶概念”进行 教育 显然费用惊人。而且,内地消费者“降火”的需求已经被填补,他们大多是通过服用牛黄解毒片之类的药物来解决。

做凉茶困难重重,做饮料同样危机四伏。如果放眼整个饮料行业,以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为代表的碳酸饮料,以康师傅、统一为代表的茶饮料、果汁饮料更是处在难以撼动的市场领先地位。

而且,红罐王老吉以“金银花、甘草、菊花等”草本植物熬制,有淡淡的中药味,对口味至上的饮料而言,王老吉这种口味的确存在不小的障碍,加之红罐王老吉3.5元的零售价,如果加多宝不能使红罐王老吉和竞争对手区分开来,它就永远走不出饮料行业“列强”的阴

影。这导致红罐王老吉面临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既不能固守两地,也无法在全国范围推广。

概念不明

加多宝当时在电视上的广告主题并不突出,上面的这则广告可以用于任何的饮料,完全不能体现加多宝的特殊品牌价值。为什么前期这样的推广可以让红罐王老吉存活下来并且还有所增长。首先是国内市场并不十分健全,凉茶市场上存在很大的空白。红罐王老吉就填补了这一空白,所以初期可以赚取一定的利润,而后期要把企业做大,做成一定规模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必须给消费者一个清晰的概念,为什么要买你的产品。

2 SWOT分析以及策略

对这一阶段的红罐王老吉进行SWOT 分析。加多宝的主要优势是王老吉品牌是广东地区的老品牌,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同时市场上在“降火”的功能饮料上存在空白。根据"切割"理论,单切出一片新市场--罐装凉茶饮料市场,挖掘出一种新需求--可以常饮的祛火饮料,就成了王老吉红罐凉茶发展的机遇。可口可乐前期只是做一种止咳糖浆,但是经过产品定位包装过后就变成了一种碳酸饮料。整个销售的状况立马好转,以至于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饮料。产品定位对于广告效果,乃至品牌塑造都至关重要。

2003年1月17日 市场调查 公司向成美和加多宝公司提交了第一阶段消费者调查数据 报告 。调查结果显示红罐王老吉的现有用户存在相似的社会特征,主要是年龄上与普通饮料消费者存在差异,15-20岁的用户明显较少。另外,调查发现三个城市消费者对红罐王老吉的认知存在明显差异,具体为:

1. 广州消费者对王老吉品牌的认知度为97%,而对红罐王老吉的认知度为87%,即部分消费者知道王老吉而不知道红罐王老吉;深圳消费者对王老吉和红罐王老吉的认知度一致,均为86%;温州消费者对王老吉和红罐王老吉的认知度一致,均为84%。这显示深圳和温州的消费者可能对王老吉品牌的认知主要源自红罐王老吉;

2. 广州消费者中饮用过红罐王老吉的仅占42%,比例明显低于深圳(80%)。

3. 半年内饮用过红罐王老吉的比例也存在明显差异,广州为14%,深圳55%,温州59%。

4. 在饮用红罐王老吉的场合/境况的研究发现,广州消费者最多是在身体不舒服时饮用,占了56%,其次是口渴时饮用,占41%;深圳消费者最多是在口渴时饮用,占73%,其次是身体不舒服时饮用,占37%;温州消费者最多是在亲朋好友聚会时饮用,占72%,其次是口渴时饮用,占51%,而身体不舒服时饮用的仅占2%;

5. 红罐王老吉的替代产品,即如果没有红罐王老吉,选择什么代替?广州消费者主要在其他凉茶中选择,最多的是黄振龙凉茶和夏桑菊,而深圳和温州消费者主要在可乐、茶饮料等普通饮料中选择。

当时王老吉的消费者主要在广东和浙南一带,他们对王老吉红罐凉茶的认知主要是在吃上火的食物的时候喝点凉茶可以祛火,也就是王老吉成为消费者尽情享用美食的心理慰藉。在消费者对王老吉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分析市场,对市场进行细分,找出切入点。分析竞争产品,找出自身产品的优劣势,确定产品定位概念,并进行宣传推广。王老吉的直接竞品主要是可常饮的祛火功能饮料,这种品类并不存在,只有类似菊花茶之类的饮品,但没有成熟的品牌。另一方面,与王老吉竞争的饮料市场多是可口可乐、果汁饮料和茶饮料,这些成熟的饮料品牌都没有祛火的功效。最终,加多宝公司将王老吉品牌定位在"预防上火的罐装饮料"。

3 广告以及品牌宣传

为打造王老吉凉茶品牌,加多宝公司可谓是大手笔,从广告投放刊例价来看,王老吉广告投入由2002年的四百多万元增长到2011年三十多个亿,十年间实现近八百倍的增长;这些巨额的广告投入中,电视媒体成为投放的主要花费。电视广告在内容上选用了消费者认为日常生活中最易上火的五个场景:吃火锅、通宵看球、吃油炸食品薯条、烧烤和夏日阳光浴,广告画面中人们在开心享受上述活动的同时,纷纷畅饮红罐王老吉。

而广告语结合时尚、动感十足的广告歌反复吟唱"不用害怕什么,尽情享受生活,怕上火,喝王老吉",促使消费者在吃火锅、烧烤时,自然联想到红罐王老吉。电视广告在媒体频道的投放上主要选择了覆盖全国的央视和上星卫视,根据投放额可以看出,2002年-2011年期间,投放量最高的是中央1套(综合频道),其次是中央5套(体育频道),再次是几大卫视,也有少量地方频道。从广告播出时间段来看,中央1套王老吉广告主要在新闻联播之后的19:30-19:59和黄金时段电视剧之后的21:30-21:59两个时段播出。

加多宝沿袭了在 营销策划 王老吉品牌时一贯的定位思想,对加多宝凉茶进行了精准、明确的定位:正宗凉茶领导者——加多宝。大张旗鼓地宣传加多宝是正宗凉茶,直接挑战王老吉的正宗凉茶定位。包含冠名《中国好声音》,加多宝也向外界宣传是看中该节目的正宗概念。

为了有效阻截原来的王老吉品牌,用了这样的广告语“全国销量领先的红罐凉茶,改名加多宝,还是原来的味道,还是原来的配方”,并且使用与原来的王老吉广告相似的场景画面,试图让原来的王老吉消费者相信王老吉凉茶已经改名加多宝凉茶了,加多宝凉茶就是正宗凉茶的代表。通过此种策略,试图留住原来为王老吉品牌辛辛苦苦积累下的老顾客。

通过这则改名广告,可见加多宝集团已经从最初的打“悲情牌”走到了今天与“王老吉”彻底决裂,只有告别过去才能真正的站起来。加多宝正在一步步的抢占先机,相比之下,广药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公司还在为生产线烦扰,还在发布急招3000快销英才的广告,它可知对于快消品时间就是生命的道理。近年来加多宝通过与“王老吉”官司风波、仲裁、更改广告语、清库存、亮合同、公证、专利,甚至不惜产品被查扣……最终都是在吸引媒体和广大民众的眼球的同时免费借助媒体的大量报道,将原本在大众记忆中不曾存在的加多宝捧红了,像其凉茶一样!而这些动作,与其直接发布广告而言,达到了比预期还要好的宣传效果。一时间,仿佛人们都开始关注议论起“加多宝”。 尤其是今年加多宝 6000万巨资投入到《中国好声音》的赞助,加多宝赌赢了。《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不仅让浙江卫视迅速在众多卫视中脱颖而出,让湖南卫视、江苏卫视嫉妒眼红;也让加多宝的名字随着传播得更广。冠名《中国好声音》只是加多宝品牌传播策略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如果稍加留意,我们会发现加多宝几乎冠名了国内所有卫视的知名综艺节目。甚至有人发现,某些二、三线城市的电视节目,加多宝也进行了冠名。

除了电视节目冠名之外,加多宝的电视广告可以说也是铺天盖地。加多宝看来是下了“血本”,要让加多宝凉茶迅速打响市场。这与当初在地震期间王老吉(加多宝)捐款一个亿的大手笔是殊途同归。

2009年2月王老吉品牌获得亚运会非运动饮料赞助商的资格,于是,各种形式的亚运营销随即展开。从"唱响亚运先声夺金"的亚运歌手选拔赛,到"举罐齐欢呼开罐赢亚运"的全民欢呼照片大征集,历时一年多的营销战役,始终贯穿着王老吉"亚运有我精彩之吉"的营销理念,使王老吉品牌形象在运动赛场上进一步升华。

4 与广药王老吉的较量

主动侵权策略。加多宝作为一个新品牌,它必须主动侵权,方可与原来的王老吉挂钩,让公众认知加多宝就是王老吉。主动侵权策略包括:(1)产品侵权。也就是推出大量的一面王老吉、一面加多宝的产品,向经销商大量压货,以达到品牌转换认知、最后狠赚一笔王老吉产品的钱以及在 渠道 上顶住广药新品一箭三雕的效果;(2)宣传侵权。就是故意误导消费者和公众,认为加多宝就是以前的王老吉。典型的就是其广告,“更名”一说效果甚佳。在加多宝强大的渠道上,加多宝同样通过其经销商、人海战术来宣传“更名”。有的销售在货架上贴上“更名”的告示,有的经销商反复向要购买王老吉的消费者解释“更名”并用加多宝产品取代王老吉卖给消费者。

法律是加多宝的弱项,因为其在部分行为都有违法证据,但加多宝的策略并不是要打赢官司,而是要增加暴光度,让加多宝与广药的官司天下皆知,以达到“悲情”效果和认知效果。所以,有时候可以见到加多宝的律师、法务总监象法盲一样胡搅蛮缠,其实不是加多宝不懂法,而是策略。比如,上周五北京中院的终裁书已经到了,加多宝偏要开个新闻发而会,宣称拿出从未公开的新证据,加多宣判可以使用王老吉商标至2013年1月19日。其他还有很多。

2012年5月9日,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作出最终裁决,认定之前的两份"

补充协议"无效,要求加多宝集团停止使用"王老吉"商标。一纸裁决,让加多宝苦心经营的"王老吉"品牌拱 手相 让。从此,广药集团拿回了"王老吉"品牌。

加多宝已经为败诉做了充足的准备。2012年初加多宝将原有的王老吉红罐凉茶包装上同时印上"王老吉"和"加多宝"的字样,并于二三月份亮相市场。这时,消费者会根据包装自由的将"王老吉"与"加多宝"相联系,或者会奇怪这种改变,进而追因逐源,探寻究竟。

接着,随着裁决的最终宣判,加多宝立刻将所有红罐凉茶的包装都改为"加多宝",并将市场上原有的王老吉凉茶和双重品牌的凉茶全部收回。

加多宝除了在包装上沿用原来的红罐包装和竖体排版等,还沿袭了原有产品"预防上火"的罐装凉茶的产品定位,并且在广告上略施小计,不仅选用与原来相似的广告场景,而且运用"全国销量领先的红罐凉茶,改名加多宝,还是原来的味道,还是原来的配方"这样的广告语,试图让消费者相信王老吉凉茶已经改名加多宝凉茶了,加多宝凉茶就是正宗凉茶的代表,从而延续品牌价值。

加多宝凉茶通过在各种媒体上投放广告,铺天盖地的传递"改名策略",不仅是电视广告时常萦绕耳边,而且各种户外广告、各大商超、餐饮场所也随处可见加多宝的改名广告,使消费者"信以为真"。而王老吉只能被动应对,在广告中发出"声明":王老吉从未更名,购买时认准王老吉凉茶。但王老吉的广告声量又远不及加多宝。

在加多宝和广药集团即将闹翻的时候,加多宝利用红罐凉茶同时印有"王老吉"和"加多宝"让消费者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而炒作事件本身。同时,加多宝巩固忠实消费者和忠实经销商的力量,制造舆论,赢得支持,在和广药集团打官司的过程中,使更多的民众倾向加多宝这一边。

8000人的销售队伍保障了加多宝凉茶的销售执行力。这些销售人员不仅有销售指标的考核,也有终端宣传工作的考核。比如说,他们每天需要贴出多少张宣传品,需要接触多少零售商都是有明确的数量要求的。

五级市场90%覆盖让加多宝成为随处可得的凉茶产品。加多宝集团按照"特大城市-省会及沿海发达城市-地级市-县镇-乡村"将全国市场划分成五级。在县镇以上市场的终端覆盖率,可以达到90%以上。

终端人员推销、产品促销进一步在销售终端掠夺凉茶市场。加多宝还增加团购及餐饮酒吧等渠道样品赠送,并进行广泛试饮,便于快速巩固维系和恢复原有渠道,同时增开新的渠道。

在加工方式上,加多宝以建厂自产为主,从原料 种植 、加工生产到物流运输、销售管理全部是自己公司完成。对于原料供应,加多宝在广东增城、福建武平、河北确山、山东平邑等地建立了金银花、仙草原料种植基地,实行统一引种、统一种植、统一施肥、统一收购,形成了密闭式、一体化的绿色原料供应体系。而广药集团目前仍采用代工形

式生产红罐王老吉,广药与统一、银鹭、惠尔康等大型食品生产企业签订生产供应协议,保证红罐王老吉的产量,但现在自己也在筹备建厂,也许不久之后也会采用自有渠道生产王老吉凉茶。

广告方面更是呈现一面倒的现象。GRP通常是评定广告投放的关键指标,从GRP=Reach(到达率)X Frequency(接触频率)的公式中可以看到,GRP综合反映了广告的到达率和接触频率。如下图所示,在王老吉与加多宝的官司尘埃落定之后,以北京市场为例,从2012年的6月到12月,两个凉茶品牌的GRP对比悬殊,广告投放上加多宝处于明显优势。

仅去年八月份,加多宝的广告投放额就超过了九亿元人民币,而2012年后半年的这几个月,加多宝的广告投放额均是王老吉的五倍以上,广告投放金额和广告投放持续性处于明显优势。

从现有的市场销量以及占有率来说,加多宝的营销策略是成功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通过营销可以使本来在法律上处于劣势的加多宝反败为胜。无论是何种产品,一定要紧紧抓住自身产品的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加多宝就是紧紧抓住了凉茶市场的空白,自身营销渠道的畅通,生产渠道的稳定健全的优势完成了对市场的控制。

加多宝对产品的定位也非常出色,一种偏功能性的凉茶饮料。在饮食习惯还有待科学提高的中国,每个人都希望降火,同时也希望不苦口的良药。最高明的推销手法莫过于就是推销给消费需要的东西或者创造一种他们需要的东西。加多宝都做到了。

把握住每次重大事件的机遇。汶川地震的捐款,与广药集团的官司等,都充分增加了产品的曝光度,通过制造话题,引导媒体和公众的舆论,提升的了品牌的价值。对一些具有高关注度的活动的投资显然已经得到了回报。

同时在与竞争对手竞争的同时不要忘记扩大市场的份额,之前凉茶一直是广东和浙江地区比较常见,现在已经推广到全国。虽然与广药集团是竞争对手的关系,但是不忘一起合作推广凉茶 文化 ,两个公司共同投资了一部推广凉茶文化的影视作品《岭南药侠》。只有把市场做大才是共赢的出路。
加多宝的质量成就
加多宝集团在品质管控方面持续开展的严谨工作,为其带来了众多的品质管理成就。从2001年开始,加多宝集团旗下的生产工厂先后通过了ISO9001国际标准质量管理体系、GMP(良好操作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国家出口食品卫生注册多种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此外,加多宝集团每年均会进行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进行ISO9001和HACCP年度监督审核,通过严格的自我把关和认证审核,不断提升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可行性、有效性。2008年,加多宝集团旗下产品红色罐装“王老吉”凉茶饮料更是以其卓越的品质,通过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注册认可,顺利进入美国市场,并获得了美国民众的追捧与喜爱。
加多宝的集团主席
陈鸿道,广东东莞人,“凉茶大王”,现为加多宝集团及香港鸿道(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经营的红色易拉罐装王老吉凉茶的销售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成为销售额超越了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中国罐装饮料市场第一品牌,带领王老吉成为“中华第一罐”。2008年为汶川地震灾区捐出1亿元以及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捐出1.1亿元。在香港陈鸿道有“佛商”之称号。2010年,他带领的加多宝牵手亚运,作为中国民族品牌的杰出代表,将依托国际性大型体育赛事,加速国际化进程,成为一个世界级的饮料品牌。

主要经历

陈鸿道,出生于广东东莞市长安镇,早年在宏远批发市场从事批发生意,后到香港寻求发展,1995年以加多宝公司的名义,从广药集团取得红色易拉罐装王老吉凉茶在内地的独家经营权,2003年通过与专业营销策划机构合作,将王老吉定位为“预防上火”的功能饮料,至2008年,红色易拉罐装王老吉凉茶的销售额突破100亿元人民币,成为销售额超越了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中国罐装饮料市场第一品牌。2011年创造200亿红罐神话,2012年荣获“食品行业领军人物”的殊荣。现为广东加多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鸿道(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个人荣誉

1、2007年,荣获“影响中国百名创新人物”;

2、2009年12月,荣获泛珠三角品牌盛典“品牌创立终身成就奖”;

3、2011年1月,获得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凉茶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得资格。

传奇佛商

陈鸿道笃信佛教,在香港是知名的慈善人士,不擅在公众面前露面的陈鸿道倒是时有出席一些宣扬佛法、善事的场合,在香港陈鸿道有“佛商”之称。据说在加多宝集团的管理中,陈鸿道非常讲求和谐,从不主动辞退管理人员,即便管理者能力不济,最多也就是被调换到不重要的部门,不用担心被炒鱿鱼。他甚至要求管理团队每天早上一定要吃面包、喝牛奶,周末没事一定要去爬山。讲究修行、追求宁静的佛家精神似乎也渗入到了加多宝集团的 企业文化 。一位接近该公司高层的人士这样评价加多宝集团,“这是一家‘安静’的公司,很有定力”。该人士称,除了早年曾有一段时间销售过自有品牌的绿茶产品外,这些年它“一直专注于王老吉凉茶的运作”。

倾心慈善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陈鸿道领导的加多宝集团为地震灾区捐出1亿元。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后,在4月20日中央电视台募捐晚会上,加多宝集团捐款1.1亿元。

猜你喜欢:

1. 加多宝成功营销案例

2. 加多宝市场营销策略分析论文

3. 营销成功的10大案例

4. 3个成功的营销策划案例分析

5. 加多宝成功销售案例分析

Ⅳ 促销广告的策略

促销广告是企业进行产品营销常用的一种广告形式。促销广告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馈赠型广告促销策略
大致可分为赠券广告、赠品广告、免费试用广告等。
赠券广告。利用报刊杂志向顾客赠送购物券。报刊登载商店赠券,赠券周围印有虚线,读者沿虚线将赠券剪下即可持券到商店购物。赠券一般优惠供应商品。赠券广告的作用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薄利多销。第二,提高商店和品牌知名度。第三,赠券吸引顾客到商店来,从而带动其他商品的销售。如何让企业促销广告发挥最大的作用?品牌联播拥有超过10,000家优质媒体合作伙伴,10年以上资源合作关系;擅长网络多种营销方式有效结合,最具“效果”综合解决方案;通用电气、法拉利、奔驰、招商银行等上市公司,集团、行业龙头企业服务经验。
根据企业的现状和需求定制媒体发布方案,找到精准的定位,充分利用近20000家网络媒体资源,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网络媒体策划、撰写和发布服务。
品牌联播与新浪、网易、搜狐、腾讯、新华网等在内的超过2万家的主流门户和垂直类专业网站建立了合作关系。
赠品广告。将富有创新意识与促销商品相关的广告小礼品,选择时机在较大范围内,赠送给消费者,从而引起轰动效应,促进商品销售。如可口可乐公司制作一种印有“Cacocala”字样小型红色手摇广告扇,选择亚运会时机,赠送给观众,顿时观众席上成了一片“Cacocala”的红色海洋,极大促进了商品销售,而每把手摇扇的成本只有0.2元(人民币)。
免费试用广告。将商品免费提供给消费者,一般让消费者在公众场合试用,以促进商品宣传。例如日本东京PI广告社,设计出一项新颖的试用广告,向车迷们免费出借全新名贵跑车。每辆跑车在不同部位按照所出广告费多少贴上企业的名称。车迷们在规定时间开着车子到事先指定地点亮相替企业作广告,产生了不同凡响的广告效应。
(二)直接型广告促销策略
大致可分为上门促销广告和邮递广告两种。
上门促销广告。促销人员不在大众媒体或商店做广告。而是把商品直接进到用户门口,当面向用户作产品宣传,并给用户一定的附加利益的一种促销方法。这种促销广告能及时回答顾客的问题,解除顾客的疑虑,直接推销产品。
邮递促销广告。促销人员在促销期间将印有“某商品折价优惠”或“请君试用”等字样,并备有图案和价目表之类的印刷品广告,通过邮局直接寄到用户家中或工作单位的一种促销方法。为了减少邮递促销广告的盲目性,企业平时要做经常性的资料收集工作,掌握用户的姓名、地址和偏好,双方保持一定形式的联系,提高用户对企业的信任感。
(三)示范型广告促销策略
大致可分为现场表演示范广告和名人示范广告。
名人示范广告。让社会名人替商品做广告。例如上海蓓英时装店有一天挂出两条特大号牛仔裤,打出“欢迎试穿,合身者本店免费奉赠以作纪念”的广告词,消息传出,观者如潮。当天下午两位巨人光顾,试穿结果恰好合身,老板欣然奉赠。这两位巨人并非别人,乃是我国篮坛名将穆铁柱和郑海霞。这个精心设计的名人示范广告,产生轰动效应。
现场表演示范广告。选择特定时间和地点,结合人们的生活习惯,突出商品的时尚功效,作公开场合示范表演。例如日本索尼公司于1979年开发出带立体声耳机的超小型放音机的新产品,起名为“步行者”(Walkman)。当时日本盛行散步、穿旱冰鞋锻炼等室外健身活动。为了增强宣传效果,索尼公司利用这种流行的生活习惯,特地作现场表演。公司请来模特儿,每人发一台“步行者”。模特儿头戴耳机,脚登旱冰鞋,一边愉快地听着音乐,一边悠闲地在公园里往来穿行,模特儿的现场表演给公园里的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步行者”销售量直线上升,起到了特殊的广告效应。
(四)集中型广告促销策略
利用大型庆典活动、赞助公益事业、展销会、订货会、文娱活动等人群集中的场合进行广告宣传,就是集中型促销广告,其广告形式多种多样。例如,1993年春,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检查团来北京考察申办奥运会情况,《人民政协报》有一则标题为“国际奥委会考察团今日到京”的广告,接着是“××公司预祝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成功”。这则广告给媒体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加多宝凉茶是大家都知道的凉茶品牌,由于加多宝冠名了《中国好声音》,因此一炮而红,另外,因为刘翔的代言,让所有人都知道了EMS,国酒茅台在世界博览会上摔酒瓶,也使得其知名度享誉世界,这些都是事件营销所起的巨大作用。可以说,21世纪,企业品牌推广离不开事件营销。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发现,企业进行品牌推广,有的是借助了自身造势,有的则是通过借势传播来达到品牌推广的目的,而企业进行造势事件本身具有新闻, 除此之外,还需要产品过硬,以及企业一定的影响力,能够吸引媒体关注,而借势传播的前提是需要关注度高的事件的内涵是符合企业的价值的,这样企业的品牌推广才能做到一箭双雕。迅速让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以及品牌内涵双提升。

Ⅵ 用《市场营销学》中的4P理论分析一档热播节目《中国好声音》成功的原因。急急急!!需要1000字啊。!

杰罗姆·麦卡锡(.Jerome McCarthy)于1960年在其《基础营销》(Basic Marketing)一书中第一次将企业的营销要素归结四个基本策略的组合,即著名的“4P’s”理论:产品(Pro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由于这四个词的英文字头都是P,再加上策略(Strategy),所以简称为“4P’s”。
1967年,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畅销书《营销管理:分析、规划与控制》确认了以4Ps为核心的营销组合方法,即:
产品(Proct):注重开发的功能,要求产品有独特的卖点,把产品的功能诉求放在第一位。“以精英的实力创造大众文化”《中国好声音》在创新理念和运作机制上非常先进、专业以及市场化,采用了平民化的视角,关注普通人的梦想,每个选手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好产品,节目的内容、形式、人物、设备,均有出彩之处。内容上,追求音乐梦想、执着拼搏的精神和用心歌唱的理念给更多追逐梦想的年轻人注入了“正能量”;形式上,“椅子很忙”的漂亮转身和“擂台飙歌”的刺激都很好地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人物上,从四大导师到实力惊人的学员们,再到专业的伴奏乐队,顶级阵容联袂是观众最乐于看到的;设备上,现场四把导师座椅直接从英国空运过来,总价高达320万元,而现场顶级的音控设备、录音设备、环绕全场的巨型LED屏等等也都造价不菲,这些硬件设备也是高品质节目的基础。

价格 (Price):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位,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产品的定价依据是企业的品牌战略,注重品牌的含金量。《中国好声音》吸引家多宝、苏宁易购的眼球(在电商行业中,眼球经济占据着入口),设立音乐基金、签约好声音选手,也是抢眼球的不同手法。引进节目,结合实际保留精髓.“第一次录像后我们感觉这档节目就会成功,片子出来的效果打动了我们所有人,大家都非常激动。”虽然引进国外先进节目样本,《中国好声音》并不是首开先河,但却做得最原汁原味。不仅是那只拿着麦克风的手的标志性LOGO,还有那把造价昂贵的椅子,就连椅子转过来的后期声效,都没有走样,坚持了原版节目的精髓——寻找真正的好声音。

渠道 (Place):企业并不直接面对消费者,而是注重经销商的培育和销售网络的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的联系是通过分销商来进行的。《中国好声音》按照制播分离、分成参股的资源整合模式,具备了利益一体化的产业链特性。这种运作模式值得借鉴,比如大胆地通过借船出海,专业化分工,通过尝试制播分离,与市场化运作结合,打造全媒体、全营销、全资源整合的产业链条,灵活运用参股、分红、风险利益共担手段。另外,在营销方面,综艺节目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利用微博等社交媒体,让话题、热点、感动、悬念、期待不断,搅动线上线下,激发企业、媒体、观众、网民所有的欲望。

促销(Promotion):企业注重销售行为的改变来刺激消费者,以短期的行为(如让利,买一送一,营销现场气氛等等)促成消费的增长,吸引其他品牌的消费者或导致提前消费来促进销售的增长。从前台到后台,从制作到传播,形成了制作方、播出方、导师、学员们甚至主持人都共同受益的局面。制作方自然赚的盆满钵满,浙江卫视的收视率也一举登顶。导师们仅仅依靠\"好声音\"的超高收视率带来的曝光就收获颇丰,学员们大都有了不错的出路,16强选手报价都是10万以上,这还仅是劳务费,学员中最高身价已超过30万。在‘好声音’中,当选手出现负面消息时,栏目组就会通过另一档辅助节目‘真我酷声音’来正面回应和反馈,让话题发酵,在质疑中确保节目和选手的正面人气。”“‘好声音’与以往选秀不同,不做海选和排名,以及过早的媒体投票,更多靠专业老师的适配选择。明星变身导师,而四位评委的搭配,摇滚、通俗、大腕、草根。杨坤的经历;庾澄庆的港台背景;刘欢和那英的男女大牌搭配,都非常符合对音乐选择的丰富和多元性。也能吸引更多不同年龄、喜好、特点的观众收视。”导师被选拉近距离专业又温馨与以往的选秀节目的不同,在于导师要被选。“好声音”的导师,堪称如今国内所有选秀节目最大牌的组合,但是他们并没有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据节目组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介绍,四位大牌导师不但非常专业地培养学员,就算有些已经离开了舞台的学员,他们也十分关切。“两场导师考核下来,我们非常吃惊,因为学员们和最初比起来已跳跃式地成长。”在台前,大家看到学员们的精彩表现,但导师们却是幕后的主角。

Ⅶ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分析《中国好声音》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第一,大众都比较喜爱歌唱,有很强的群众基础,第二,这个模式在其他地方就已经成功了,他们基本上就是套用这些成功模式而已,第三,整了夏天也就这一档不错的音乐节目!

Ⅷ “中国好声音”带来哪些启发1

中国好声音所呈现的运作模式,未来将会是媒体产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在我们济南乃至山东即将举办十艺节之际,深入思考“好声音”带来的种种启发确有必要———
9月30日,适逢中秋之夜,第一季由浙江卫视和星空华文传媒灿星制作联合打造的《中国好声音》的大幕在上海8万人体育场落下。伴随着高收视率、高关注度、高话题度,《中国好声音》在中国的初次亮相给观众带来了惊喜,但节目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它在创意产业的突破与发展、文化产业完整链条的打造等等各方面都带来深刻启示。对于这些启示的研读,某种程度上来说比节目本身更为重要。而本报记者曾经应邀参加了其开幕仪式、四场导师终极考核及澳门演唱会等多项活动,更是对其员工敬业精神、工作组织能力及团队的合作精神有较为深切的感受。“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并不意外。
刚刚过去的这几个月,最火的电视节目是什么?恐怕大多数人的答案是一致的,那就是《中国好声音》。据来自腾讯电视的数据称,共有13亿人次通过网络观看了比赛,17518万人次在网上搜索,其决赛15秒广告价格更是达到116万元,创下中国广告价格之最。有人将国庆档电影票房的走低也归结为是“好声音”分流了观众,甚至有人称其应该晚结束一周,否则就会有更多人选择留在家里看电视而不是外出游玩造成高速拥堵。《中国好声音》给日渐式微的选秀节目和电视综艺节目注入了一支强心针,无数次被人赞誉为“近年来最值得期待”的电视节目;而其完善的产业链条更是令好声音成为“好生意”,仅仅是其催生的彩铃市场据称就达3.2亿元。在刚刚过去的中秋之夜,它终于落下帷幕。但正如其节目制作单位、星空华文传媒总裁田明所言,“从节目的角度看,今天是结束;从品牌的角度看,今天是开始。”“好声音”的节目已经落幕,但其影响还远远没有落幕,它可以给电视娱乐产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众多启示和思考。记者连日来就这一话题采访了节目制作方及省市有关专家。
节目模式、行业前景、年青一代,“好声音”引发文化产业全面思考反思《中国好声音》成功模式的不仅是其他局外者,作为节目制作方也在冷静思考。灿星公司最初并没有预料到“好声音”能够这么火。作为制作方,为了这个品牌能有长效的发展力,他们自身也在做着总结与思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其宣传总监陆伟这样总结了好声音引发的三大反思:
用资本运作的方式看待电视节目,这是好声音带给业内的第一个启示。
有人将今年的《中国好声音》和2005年轰动全国的《超级女声》做对比,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好声音》除了在节目形式上引进了荷兰原版的《TheVoice》,更注重在运营管理方面的开发和在整个音乐产业链上的布局,从这个意义上,《中国好声音》做了一笔“中国好生意”。
在文化产业突飞猛进的今天,如何从产业、资本的角度去做文化,将文化做大做强,是整个文化领域都在思考的问题。这其中不仅缺少产业化的思路,也缺少既懂文化又懂资本的操盘手。《中国好声音》在这个方面无疑开创了一种可能性。在电视这个领域里,海外的成功经验早已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做出了成绩,以《 TheVoice》为例,它在英美市场上不仅吸引了广告主的赞助,同时也通过与Itunes的合作,将在电视荧屏里即时呈现的音乐与线上的销售挂钩,获得更丰富的经济效益。来到中国,《中国好声音》在拥有多个赞助商的同时,也与中国移动签署了彩铃分成协议,学员在节目中演唱的歌曲,同时可以通过彩铃下载。另外,制作公司也与中国移动联合成立了一家经纪公司,为学员的后续发展保驾护航,这被看做是国外版权模式的一次本土化创新。
用资本运作的方式看待一档电视节目,通过合作经营、资源置换、协议分成甚至股份互持等方式极大地整合各种资源,以此形成合力发挥巨大能量,这应该被看做是《中国好声音》的命脉所在。对此,《中国好声音》的幕后推手,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首席投资官李怀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文化产业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运作规律,内容策划、制作、播出、广告经营、后开发等环节需要无缝配合。
其次,产业链整合的力量引发文化产业从业者们的思考。
早在《中国好声音》于今年 6月的北京新闻发布会上,陆伟就曾经做出过判断:一档电视节目不可能彻底改变一个行业的面貌,我们关心的是节目能为行业做一些什么事情。
音乐产业中的主体——— 唱片公司、演出公司、经纪公司长期以来都处在群雄割据、各自为政的局面,各自力量的薄弱,不仅让它们在面临互联网冲击的时候显得毫无还手之力,也让它们无力通过整合产业链释放出行业潜在的能量。《中国好声音》的导师那英、刘欢、杨坤和庾澄庆通过节目也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因为对原版模式和运作团队的认可,四人加盟了节目,而他们在节目中对学员的选择不仅代表了个人对音乐价值的判断,也影响了公众的音乐喜好,将好的音乐推广给更多人,将如何欣赏好音乐介绍给普罗大众,这本身就是对音乐的传承与发扬。尤其是刘欢在学员袁娅维离开舞台时对于原创流行音乐细分市场的一段讲话,也只有在真正主流的强势平台上才能得以最广泛而有效的传播。
第三,“草莓一代”通过节目证明年轻人的全面崛起。
一个是21岁的男孩,一个是20岁的女孩,9月30日《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的巅峰之夜,属于两个 90后的年轻人———梁博和吴莫愁。这是中国第一个音乐类的节目将最后的荣誉交付到90后的年轻人手里,也让人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了中国被称为“草莓一代”的80、90后年轻人的真情实感。如果说节目的创新和对行业的启发是节目组有备而来的话,那么《中国好声音》对不同年龄阶层人群沟通和互相理解带来的社会文化意义,其效果则让节目组出乎意料。
有人认为90后的年轻人性格强烈,行事夸张,但梁博的身上却有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与稳重。如果说梁博代表着90后沉稳的一面,那么吴莫愁的特立独行则代表着90后突破传统的勇气。一位网友这样说道,很多人对 90后的不理解源于他们认为只有自己的想法才是对的,当他们看到舞台上年轻人的努力拼搏,这种成见自然会渐渐消失。人们开始理解这些孩子,也欣赏90后为了梦想付出的努力,从而喜欢他们从内心流淌出来的歌声,这就是沟通的价值。
创新能力仍是我们最大的尴尬,现阶段创意产业要正视差距,从借鉴克隆到联合开发,要创造出自己的电视模式“好声音”节目样式最初是在荷兰首创,在美国等多个国家试水后被引进到中国。其购买版权的费用很低,只有区区两三百万。最初灿星公司看中的是另一个节目《X元素》,但因下手较晚该节目被别的电视台抢先一步,退而求其次才选中的“好声音”。在这种背景下,今天“好声音”取得了巨大成功,更能够给我们带来多方面的思考。
山东广播电视台品牌创意中心电视剧节目研发部主任刘何雁介绍,现阶段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电视娱乐产业,首先要面对现实、正视差距、敢于借鉴,“比如汽车产业,我们学习使用先进国家的技术似乎没有问题;但要是创意产业,说到完全学习、克隆别人的先进经验,似乎就不能接受,这种观点其实失之偏颇”。他表示,国外有专业公司专门研究创意电视节目的研发,而国内虽然很多电视台也有类似的研发部门,但并没有足够的资金、人员、制度去保证它真正发挥作用。这种情况下,面对国外已经很成熟的节目样式我们完全可以学习、借鉴。“要发展原创的方向是对的,但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并不是不能模仿甚至克隆。尽管购买别人的版权,合同中会对很多细节有严格的设置,不能随意改动,但一个节目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改变,这个改变的空间其实已经很大,已经足够我们做很多文章。《中国好声音》就是不动声色地加入了很多符合中国人情感的元素,令观众更加认同。”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教授田川流同样表示,“照抄”的形式有争议,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如果该节目样式已经成熟,我们完全可以依样模仿,“只要适当加入中国的情感和元素”。“当然这需要进一步的探讨,我们应该允许探讨,并给制作者足够的时间进行提高”。
刘何雁介绍,引进国外成熟成功的娱乐节目通常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完全照抄,湖南台的《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等等,就是他们早年在广东看到国外的节目后照搬进来的,山东台同时期也做过类似的尝试;第二是购买版权阶段《中国好声音》就是个代表,这类节目通常都有详细的产品说明书,从情节设计、现场灯光、音乐舞美,到制作规范、营销流程,有多达上百页的详细说明和严格规定。其中既有科学的节目制作程序,也有成熟的市场开发模式,这些都是当下国内电视综艺节目的短板;第三就是联合开发、同步上市阶段,这当然是最佳合作方式。“我们现在还处在第二个阶段,正努力向第三个阶段进步。”
济南电视台娱乐频道副总监田园表示,“中国好声音”的成功证明国内卫视已经进入高投入、高质量、高收视率然后带来高产出的时代。“这种运作模式必备的两个条件一是专业的播出平台,二是专业的制作团队,因此对城市电视台来说,几乎是不可复制的。对我们来说学习的重点更应该是其灯光、舞美、环节设计等具体操作手段。”
田园表示,从《中国好声音》来看,创新能力仍然是中国电视人最大的尴尬,我们已经全面进入了版权购买的模仿时代。《花儿朵朵》、《中国达人秀》、《欢乐合唱团》、《生存大挑战》……这些节目无一不是在模仿国外。田园也用汽车业做了类比。“与国外相比,中国的电视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也是个必然的阶段。就像是汽车制造,必然要先学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然后再谋求自己的突破与原创。”
从节目的角度看,今天是结束,从品牌的角度看,今天是开始;“好声音”也有遗憾,品牌维护最重要。灿星总裁田明坦言自己也对《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略抱遗憾”:缺憾一是《中国好声音》的模式不是原创的,是从海外引进的;缺憾二是《中国好声音》中的音乐不是原创的,是翻唱经典歌曲。针对这两点,他表示了自己的期望:“灿星制作有许多大型节目的制作经验,但成功的节目都是引进国外的先进节目,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创造出自己原创的电视模式,证明中国的节目也可以引领国际,而我们也要做更多原创的音乐,希望我们可以带领中国原创走向世界。”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电视节目制作人,田明深知维护一个品牌比创造一个品牌更艰难。他直言:“从节目的角度看,今天是结束;从品牌的角度看,今天是开始。”正因如此,灿星公司已经着手制定了一系列拉长后续产业链条的计划,包括国内、国际巡演、为选手推出唱片、线上线下互动等等。
田园也表示,电视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产业,维护一个品牌不容易。曾经红极一时的《超级女声》后来也悄无声息,其中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观众有着“喜新厌旧”和挑剔的本能;另一方面,也和有关团队品牌维护的能力不强有关。“很多节目经常恶意炒作,本来是一个励志的、健康向上的节目,往往很快就陷入炒作的泥潭,这样不仅伤害观众,也伤害了选手,更伤害了节目自身。”
模式很重要,执行力更重要,不同的人去做,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未来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必定是“大的传播平台、小的内容生产者”《中国好声音》的成功还带来一个最大的启示,那就是同样的节目创意,不同的人去做,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刘何雁说,“模式很关键,但执行到什么程度更关键。与‘好声音’同一时期的相同创意还有很多,甚至因此还产生了一些纠纷,但只有‘好声音’成功了。当时灿星团队想购买而未能成功的《X元素》,被别的电视台捷足先登后,并未产生预期效果。这充分说明人的因素在一个节目中的重要性。”
另外一个值得思考的地方是,未来的创意产业发展方向,一定是“大的传播平台、小的内容生产者”。灿星公司的老总田明原来在东方卫视工作,在体制内他并没有推出多么成功的节目。艺术创意类文化产业都是个人化的东西,而体制的核心就是分配,因此在体制内进行大的创意更难。这也是为什么国外创意公司的发展趋势是从国有到集体、再到私营、最后到个人工作室。“制播分离”也是田川流教授为“好声音”总结出的第一个“制胜法宝”。“‘好声音’是国有播出平台与民营制作团队有机结合的很好的范本,有着典型意义,值得类似大型节目制作和文化产业形态学习。”他说,类似的制播分离的形式在我国已经有较长时间的实践,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真正实现。这种被国外证明了的先进的合作样式再次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田川流介绍,目前国有的演艺团体很少有能够“赚钱”的,能够实现较好经济收益的文化公司无一不是民营,如“印象”系列、杭州宋城集团、赵本山的“刘老根”大舞台等等。“体制与民营必须寻找一个有机的对接方式。”
市场化运作、国际化视野、娱乐性本质—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三个元素在田川流教授看来,《中国好声音》的成功离不开三个方面的核心,那就是市场化运作、国际化运作机制、娱乐性本质。“这对我们本土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启发。”
他表示,“好声音”的操作模式无论是对浙江卫视、民营团体还是对导师本人,对每个实体都是公平的,可谓一荣俱荣,这是真正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把每一方的积极性都最大限度地进行了调动与鼓舞。
同时,田川流指出,无论做什么节目,都应把眼光放长远,要有国际化的定位与世界性的视野,引进国际化的运作机制。尤其艺术是跨文化的,谁的眼光更开阔谁就能占得先机。
节目主打娱乐性,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元素之一。“艺术文化应该宽容,不能强求主旋律,应该允许受众自由选择。梁博凭借摇滚赢得了观众青睐,平安所演唱的《我爱你中国》同样获得喝彩,观众并不排斥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感,只要别过于刻意。”
他说,《中国好声音》所呈现的运作模式,未来将会是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产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发展文化产业理应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在我们马上要举办十艺节之际,深入思考‘好声音’带来的种种有益启发确有必要。”

Ⅸ 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广告赞助有哪些

出现最多的就是加多宝了
“好声音”与“好赞助”不了情:
“完美收官。”加多宝集团品牌管理部副总经理王月贵在第二季加多宝《中国好声音》结束后这样点评。
从第一季的6000万元,到第二季猛增至2亿元,加多宝付出的巨额冠名费能否获得相应的收益是外界一直质疑的焦点。“选秀节目蜂拥而上,好声音关注度受挑战”、“观众审美疲劳”等“唱衰”声不断。
不过,第二季“好声音”仍然没有让加多宝失望。CSM46城数据显示,第二季加多宝《中国好声音》15期平均收视率高达4.61;此外,搜狐视频的点击量高达30多亿次,微博话题讨论量高达1.24亿次,其影响力和关注度远超过第一季。
加多宝和“好声音”的两度联姻除了让“好赞助”加多宝顺利完成品牌转换,也使加多宝与好声音融合成为一个不可拆分的整体。
加多宝的“天使投资”
尽管“唱衰”声不断,但第二季加多宝《中国好声音》还是赚个盆丰钵满:从 3.62%、4.17%、4.63%、4.885%,到 5.03%、5.08%,再到5.103%,第二季加多宝《中国好声音》开播前七期节目即达到历年来中国电视综艺节目首播收视率的最高纪录,巅峰之夜的收视率更是一度突破6。
“今年《中国好声音》继续发力,连老牌的《快男》和今年的选秀新星《中国梦之声》、《最美和声》最高收视也不过在2左右。节目品牌价值凸显。”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亦在微博上评论 《中国好声音》“专业品质,精良制作,有星光也有性情,节奏控制不急不乱,让《中国好声音》的确出类拔萃,灿星制作度过了续集危机的质疑。”
第二次冠名《中国好声音》的加多宝也对这样的结果颇为满意。加多宝在给中国经济时报的回复中表示,在两季《中国好声音》成为最火爆娱乐节目的过程中,加多宝作为独家冠名商也实现了从去年品牌成功转换到如今市占率逾八成。
“回想第一季用6000万元取得《中国好声音》的冠名权时,这个节目还只是一个计划书,我们的领导层拿出了很大的魄力。”王月贵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中国好声音》重点突出的是“正宗好声音”,以“正宗好凉茶”为宣传口号的加多宝正是看重了这一点。由于《中国好声音》的播出正值凉茶销售旺季,借助《中国好声音》的热点效应,加多宝在去年9月就已完成了全年销售目标。
另一方,通过加多宝的 “及时雨”,《中国好声音》摆脱了节目制作上的资金掣肘顺利开播,一路收视狂奔破7,成为了继青歌会、超女之后,又一个开辟娱乐节目新纪元的里程碑式栏目,并带动浙江卫视成为卫视中的佼佼者。
浙江卫视营销中心副主任楼志岳也对媒体表示,很佩服加多宝团队的执行力和营销能力,“他们押宝成功了,我们没让他们失望。”
正因为与第一季《中国好声音》的愉快合作,加多宝经过与郎酒集团50多个回合的激烈竞价,最终以2亿元再度拿下第二季独家冠名权。这也让《中国好声音》的制作方灿星有底气在第二季一开始就提出需要一亿元的制作费用:包括8000万元的制作成本,2000万元的音响设备,甚至还有80万元一把的导师转椅。
对于如何利用第二季 《中国好声音》造势并与品牌产生关联,加多宝决定巩固第一季留给观众的印象,二度携手依然围绕“正宗”+“红罐”的策略,希望让“正宗”与“红罐”成为好声音的最具联想力的标签。
在消费者认知上,通过线下促销装与线上“加多宝中国好声音日”的结合,实现对品牌资产的强关联与消费者心智的占领,最后形成加多宝与《中国好声音》越来越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形象,使“加多宝中国好声音”成为一个品牌。
“对热点节目赞助,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作用比直接投放硬广更直接,加多宝显然是抓住了这一点。随着传播方式日益多元化,营销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在普通的电视节目和电视剧中插播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企业纷纷采取分散传播方式。”博盖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高剑锋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
“好声音”背后的“营销链”
作为《中国好声音》独家冠名的赞助商加多宝,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传播,强化与消费者互动,助推《中国好声音》的影响力。根据CSM46城数据,15期平均收视率高达4.6,搜狐视频点击量超过35亿次,同时基于加多宝凉茶、加多宝中国好声音的官网、微博、微信等自有平台开展消费者互动活动,其中加多宝中国好声音的网络平台参与人数已经超过一亿人,微博话题量也过1亿多次,活动总曝光量40多亿次。
去年,加多宝在“好声音”上的大获成功,拉高了“好声音”的市盈率,关注“好声音”的品牌多了起来,但加多宝无疑站在更高的起点,因为去年的合作,已经为加多宝培育出了一批可供延展的话题资产。
“加多宝是投资方也是合伙人。”王月贵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加多宝也希望不仅仅只是被认为是赞助商,在第一季,加多宝就利用自身渠道资源,与浙江卫视在西安、武汉、北京、广州等地进行了10多场推介会,并且让“加多宝中国好声音”的宣传海报遍布终端销售渠道。而第二季加多宝做得更多。
在节目开播前,针对对于第二季主持人华少极速口播的全民期待,加多宝就与图片语音社交平台啪啪合作开展了绕口令挑战赛,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大量观众。
在此基础上,加多宝在传统和新媒体双线出击,覆盖线上、线下,形成媒体全渠道的立体化传播,把“正宗+红罐”的理念植入。
在“好声音”开播之前,加多宝发起了“唱·饮加多宝直通中国好声音”大型网络报名+6城推介会活动,并同时推出该活动的促销装产品,粉丝购买加多宝,即可将拉环上的“加油码”输入到活动网站,为自己喜欢的“好声音”选手加油。而粉丝的投票权,也就变身为购买力,将偶像投票转换为货币投票,实现了粉丝效应的商业变现。
“此外,作为《中国好声音》的冠名赞助商,加多宝拥有片头露出、主持人口播、现场植入、电视节目包装体现等权利,这些是一般情况下冠名赞助商都会拥有的权益。但加多宝很好地利用了这些权益,比如,同样是主持人的口播,什么时候播、怎么播;加多宝如何出现在节目画面中,如何取景等等细节,都做了细致的探讨和考究。”王月贵说。
借助微信的语音互动功能,加多宝还发起了可随时随地唱两句的“微信好声音”活动,将“好声音”你唱我评的模式搬到了线上,主打“导师原声点评”,让“好声音”走近大众身边。而这一互动过程被加多宝植入了相关信息,同时对消费者进行了“场景教育”。
加多宝围绕“好声音”制作的一系列营销活动,均实现对《中国好声音》赞助资源的多重利用,并从视觉上、听觉上、体验上全面固化加多宝与“好声音”的品牌关联。“简单的参与形式、超低的互动门槛,都让更多人愿意主动来关注‘好声音’和加多宝,这让加多宝的赞助商的身份显得不那么生硬,同时也让品牌信息在这种趣味性的游戏形式中触动消费者的心智。”高剑锋分析。
据加多宝透露,对“好声音”的讨论与转发@加多宝凉茶官方微博的数量,比@中国好声音官方微博还要多,甚至是网友对现场投票之类的质疑等,都@加多宝求“剧透”。

Ⅹ 中国好声音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1. 典型的事件营销

  2. 短时聚集公众注意力

  3. 卖广告

  4. 与歌手签约,卖演出。卖代言。

阅读全文

与中国好声音广告营销策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国际市场营销甘碧群 浏览:363
职业技能培训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927
大型教师培训方案 浏览:828
阿拉巴马大学市场营销 浏览:604
市场营销商务英语 浏览:230
校园宣传的策划方案 浏览:186
义乌弘其电子商务秘书有限公司 浏览:915
携程旅游网应用电子商务的情况 浏览:356
涂鸦大赛策划方案 浏览:800
单位专题培训班工作方案 浏览:535
网络营销的目的转换 浏览:774
杭州电子商务人才薪酬 浏览:760
文广局消防培训方案 浏览:232
银行营销服务方案 浏览:778
双11促销活动产品策划方案 浏览:348
西联动力电子商务 浏览:548
康师傅促销活动招标 浏览:333
国产品牌手机的营销策略ppt 浏览:282
银行小区节日营销方案 浏览:460
治愈系服装品牌营销活动 浏览: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