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市场营销案例3篇
在全球化竞争和买方市场的压力面前,几乎所有企业都将新产品开发放在自身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而市场数据以及由市场数据进行深层次分析得到的结论都是企业开发新产品的重要指导因素。那么下面是我整理的 市场营销 案例3篇,就随我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市场营销案例一:
水果营行:烧钱催不熟生鲜电商
自2014年10月开设第一家门店,仅一年多,号称要做“水果业内的阿里巴巴”的水果营行就在全国20余个一、二线城市,开设了300多家实体店。然而在2015年12月,几乎一夜之间,这个迅速膨胀的水果王国轰然倒塌,广州、深圳、东莞、杭州、南昌等城市的门店大量关门,12月16日,水果营行CEO易德更被警方带走……
水果营行,成为O2O死亡名单里的最新登陆者?它的破灭是否预示着生鲜电商走向颓败?或许,结论恰恰相反。
逆向O2O:
理念正确下光鲜的坏水果
在水果营行的泡沫破灭中,大量的舆论将关注点投放在它的融资模式——“合伙人众筹”和“会员预付卡”。
尤其是前者,据水果营行一份单店投资协议样本显示,直营店投资人为公司有限合伙人,不参与门店经营、不拥有门店股份,只参与分红。直营店投资人自完款第45天起,将获得每月销售额10%的回报,直到取得投入本金的2倍为止。同时还获得投资额10%的原始股权的长期收益。而媒体亦测算,按照水果营行宣称的单店月销售额50万元计算,众筹参与者的年化投资回报率将高达30%左右。而通常认知下,年化收益率超过10%的产品风险已然极高。
但这并不属于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因为由始至终,水果营行所打造的生鲜电商模式,都如同刘伯温那篇《卖柑者言》所寓意的那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从理论上来说,水果营行提出的专注线下服务,将人才配置和质量管控放在第一位,夯实基础后再进军线上的路数,是当下许多浮在网络之上、过度依靠网购模式而缺少实体店推进的生鲜电商所缺失的。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这仅仅是一个正确的理念,没有切合到地面经营理念之上。
反之,从它的许多专注线下的行动中,可以为生鲜电商以及其他生活化服务O2O提供反面参考。
远离社区的专卖店不叫小业态
在水果营行2015年11月对外发的一篇软文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词句:“7-11、全家等便利店,竞相跑马圈地以便利店、专卖店为主的小型社区零售店,组成小业态 商业模式 ,大有取代大型商超的态势。毫无疑问,水果营行赶上了小业态商业崛起的时代大势。”
显然,水果营行把自己的线下门店定位为小业态。而媒体披露其“门店选的都是城市黄金地段,租金较高,还要支付工资,不可能达到高利润,有时还会亏损”。这种布局黄金地段的思维,与当下立足社区的小业态模式并不相符,反而颇为接近早年的专卖店形态。抛去其或有意为之,以彰显实力雄厚,好招揽合伙人的可能不说,这样的开店方案,历来均是电商实体店或O2O门店所摒弃的。
理由很简单,无论何种电商形态,均是以最大化的扁平 渠道 、降低运营成本为赢利之源,而位于闹市的门店则加大了这些成本,更直接处于商超商圈的辐射范围内,极不利于竞争和拓展。
更为致命的是概念的混淆导致的运营理念的错乱。在水果营行的早前报道中,其总不忘提及“通过线上下单、门店配送,辐射单店周边3公里范围,实现1小时内极速送货上门,解决水果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然而这一“互联网+小业态”的运营模式,在当下的社区O2O门店试点中,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运营费用昂贵、社区需求挖掘不足的难题。早前耗资10亿元、依托顺丰强大的物流体系和财力布局社区的“嘿客”亦难以为继,而开设在闹市、按水果营行早前介绍开店成本动辄百万元的线下体验店,若真只按运营思路辐射3公里范围,其收回成本的难度将高出太多。
何况,它还只卖水果……
生鲜电商先从爆款玩起
在水果营行众多的正面、负面消息中,有一个信息一直很缺位,即水果营行的水果到底有怎样的优势。
或许造成这一困扰的理由更奇葩,一直号称是生鲜电商的水果营行根本就连一个像样的电子商务平台都不存在。直到2015年下半年,水果营行在对外宣传中,依然还在说“待电商系统完善后……”。
一个线上平台徒有其表的生鲜电商,其线下的门店只能也只有各自为战。所谓逆向O2O,最终走向了传统的水果加盟店模式,只不过是披上了一件“互联网+”的皇帝新衣而已。生鲜电商,其实不是单行线,而是线上线下同步发展,就像一个跷跷板,轻了哪头,都会接不上地气。
但这并非解除生鲜电商迷局的关键。至关重要的是,走线下体验店的水果营行并没有和周围商超中的水果柜台有太多的区别。
这都不是早前舆论批判的水果营行不懂水果经营之道,损耗大、价格高、标准化难所能概括的,尽管这是许多生鲜电商创业者不可避免触碰到的问题。但核心竞争力的缺失则是更加致命的。
“我必须知道,我为何非要选择在你这里购买水果?”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个疑问句式里的“水果”二字可以换成其他任意商品种类。但对于生鲜电商而言,仅仅一句“相较于销售低端水果的菜市场和中低端水果的商超,生鲜电商主要销售特色、中高端水果”这样模糊的定位并不足以解惑。
之前多个生鲜电商用行动来解答了这个问题,尤其是水果这种消费者更乐意于眼见为实的商品,在线下体验店辐射力度不足的大背景下,成功崛起的生鲜电商平台往往都以爆款为强化消费者体验的突破口。
如顺丰、京东、天天果园和本来生活等电商在2013年打得火热并延续到2015年的海外直采车厘子大战,对此,天猫电商平台喵鲜生负责人乐觉就曾表示,生鲜电商花精力去推1―2款主打商品,是从带来关注度的角度考虑,基于价格和体验度,消费者会主动传播,就能为网站带来新的用户。
更重要的是,这可以弥补线下体验店不足的缺陷,“奇葩”的水果会更容易形成消费者的购物黏性。由此,再将口碑拓展到其他常见品类之上,逆转消费者“眼见为实”的习惯。
烧钱扩大规模不一定能增强黏性
在整个O2O死亡名单中,一个普适性的死亡规律就是烧钱烧到资金链断裂,而烧钱的主要流向均在盲目扩大规模,意图以规模覆盖足够多人群来获得黏性和长尾。
在水果营行案例中,一年内扩展出300家实体店,覆盖20余个城市,并计划在未来3年开设1万家实体店。如此强度的店面扩张,必然带来人员储备、运营模式上的不适应。须知,知名水果连锁百果园,从2002年起,用了8年时间仅开出了100家门店。之后又用5年时间,才将规模提升到1000家门店。
即便是在“互联网+”的极限扩张下,指数级增长的实质,也须完成从0到1的蜕变,或言先种好试验田,才能将成熟的模板进行复制,实现从1到N。
一个产品特色不足的生鲜电商或O2O,最终会滑向另一面,即再次通过烧钱的方式,用补贴和特价来吸引消费者“贪便宜”的心态,从而塑造虚假的黏性。而在水果营行身上,各种“会员预付卡”真正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就在于“充1000送300”,甚至“充5000送3000”的优惠力度上。若运营状况正常,这类促销本无可厚非,但一旦本身就是强行在亏本赚吆喝,这样的预付卡除了吸纳资金这一个用处外,更会因为一个店面的崩塌,而形成银行式的挤兑风潮。这一幕,在水果营行落幕时,已然得到了证实。
一个忽略了消费者,没有真正买方市场想法,只是描述了一个好听的 故事 ,却无法和周边的商超、菜场的水果摊点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的生鲜电商,其不败也难。
此外,还有几点教训值得一点:
一是生鲜电商和O2O依然要用轻姿态来扁平化渠道。如在线上红火的本来生活网,目前进军线下的生活O2O项目“本来便利”就是采取和当地水果店合作,而非重新建店。而更多的生鲜电商要突围,或可采取一个城市一个中心体验店+若干合作自提点的方式,实现有效扩散和覆盖。最终的客流入口,依然是在线上,而非体验店。
二是使用线上平台建立大数据体系,至少做到能够预测某一城市对某一品类水果的预期。这样的大数据分析,才可以将电子商务所拓展出来的超长尾巴,变成一个核心数据源,可以确保发往某个城市的水果,不至于过少或过多,徒增损耗或难以满足需求。这才是区别于各自为战式的传统水果店的关键。
三是不断地差异化自己的特点。生鲜电商要成功,其实就应该按照电商的模式,用商品的长尾来满足长尾末端的用户需求,人有我有不是特色,人无我有哪怕只是一个人有需求才能成功。当然,越特色、越稀缺、越小众的水果卖得贵点,将预订、众筹等互联网模块落在消费者层面上,而非融资层面上,意义更大。
市场营销案例二:
大品牌产品升级引发的经销商压货血案
2015年,老高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报表。
看着越来越糟糕的数据,老高越来越胆战心惊。
老高是某著名快消品(本文称为A企业)的经销商,在别人看来,在省会中心地带,拥有数千平方米大院自有产权,前边四层办公楼,后边大片库房,近百台车,200多人的团队,生意够大够土豪。
可事实上,老高从这家品牌身上挣得的利润却是一年不如一年。2015年下半年,算完人力成本和市场成本,每月七八百万元销售额,利润不足10万元!这还不算固定资产折旧、银行融资成本!起早贪黑,闹心憋屈,挣这几个钱,不是厂家的装卸工是什么!
与老高一样,A企业的多数客户,正面临着一个普遍难题:销售额提高很多,却时不时亏损?
但即便如此,2016年来自厂家的巨大增长压力依旧没有放松的迹象。
终于,在看到邻省省会经销商老刘与A企业“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之后,老高坚定了退出的决心,要知道,老刘一直是这个厂家的大区级标杆客户,配合好,执行强,可因为连着几个月压货都没有完成任务,就被厂家拆分了,这让老高感到刺骨的寒意。
逼迫在花样翻新
2013年到2014年,A企业持续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了30%,但增长动力是一样的:密集分销,核心是“加车加人”“密集铺市”和“促销投入”。
但越来越明显的是,靠密集资源投入换得的扩张性增长格局,已经不可能无限期成为拉动这家企业增长的源泉了。
首先,扩张越来越困难,能铺的网点都铺了,渠道越来越饱和;
其次,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抢占份额,价格战成为常态,利润越来越薄。
2015年初,面对董事会要求年度增长40%的目标,营销高层提出“转型”战略,要点是“产品升级”“管理复制”和“费用检核”。
其一,开发、推广几只高端产品,毛利高,让经销商有钱赚,同时优化公司产品矩阵、利润矩阵;
其二,强硬要求经销商复制厂家管理模式,经销商要建立巡查队伍,要参照厂家业务工资体系,对配送员工资进行改革,实行专车专送,用“排他性”条款高效占用配送资源;
其三,加大促销检核力度,费用必须专款专用,必须100%落地,避免经销商截留,钱要花到市场上,从而压出渠道销量极限来!
在营销高层看来,“转型”成功的关键就是“费用检核”,费用只有和目标量完美挂钩,才能有效确保目标达成。为此,他们设计了如下流程:
1.任务分解
任务自上而下分解,总部分给大区,大区再分给区域。为确保完成,每个层级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就是在自己领到的基数之上再加几个点。而层层加码后,经销商领到的任务要高出“增长40%”的目标不少。
2. 合同签订
要求业务人员签订年度和月度销量责任状,为确保新产品推广成功,还要单独签订新产品销量责任状,辅以销售提成,目的只有一个,把业务人员和经销商捆绑在一起,逼出各自的极限来!
由于是大品牌,加上各种威逼和利诱,老高们虽然很有意见,但最终还是被迫签了合同。
3. 费用逼迫
首先,将公司产品进行梳理,将数只占销量半壁江山的产品,实行随车搭赠,但拿到这笔费用是有条件的:以经销商月度任务为标准,按照销售额达成率进行补贴,完成95%,费用全额补贴,低于95%,分坎级扣除一定比例,要是低于70%,那一分也没有。设置70%,那是要确保2015年销量至少不会负增长。
其次,单独申请的促销活动要和规划量以及月销售额挂钩,只有规划量和月销售额都达标,才能拿到全额费用,否则将按照坎级扣除一定比例费用,但月销售额达成率最低是70%,低于这个数,促销费用只能报销50%。
最关键的是,A厂家要求严控价格和经销商毛利,执行的促销活动,要限定供货价和出货价,老产品,经销商毛利不得超过10%,新产品,毛利不得高于20%。目的是让消费者能够获得产品红利,进而持久拉动消费。
最后,大区、销售部、集团三级巡查队伍要对各类促销活动进行高频次检查,一旦查出问题,除扣除该项费用之外,还要重罚。
过度逼迫引发的“血案”
2015年,老高被绑架了:因为促销费用是自己垫付的,所以为了挣出费用和开销,老高只能压货。不单老高,A厂家多数经销商,也都被迫选择压货。
问题是,压货之后,麻烦才刚刚开始:
1.因为压货,老高销售节奏被打乱。当月前20天都在处理上个月库存,到了月底,为了拿到费用,不得不继续冲量,如此反复循环。这样,扭曲的压货做法导致扭曲的销售节奏,扭曲的销售节奏又要求进货继续扭曲,否则就难以为继。
2.压货压多了,产品新鲜度自然就差,为了处理旧货,厂家的办法是,只管高端产品处理,而且要集中回收清点,费用嘛,按照到岸价,你一半,我一半!至于返货成本,以及低端产品处理,厂家压根就不管。于是,老高的毛利空间被狠狠咬掉了一大块。
3.频繁处理旧货,不仅给消费者留下了这个厂家一直在处理旧货的印象,而且还占用了新鲜货龄产品的售卖位置和机会。
4.再看“产品升级”策略,为了做大新产品,由大区牵头,自上而下为经销商规划了很高的计划量,考核经销商的进货活跃度和环比增长率,也就是限定经销商的单月进货次数和单次必达进货量,如果未完成计划,就予以强配。这样,在新品尚未被市场接受、形成良性流转的时候,老高又被压了一堆库存。相反,总部从人为拔高的销售报表中得出了虚假信息,于是继续逐月增加任务,而且厂家各级业务人员为了拿到新品激励,接着再压。
5.虽然后来,A厂家要求,当月前七天的订单量不低于上月后七天的70%,否则即视为压货,要对区域予以重罚。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线常用的办法是:要不在当月23日压一批大单子,要不就在下月的7日再压。因为在更短的时间跨度内集中进货,这无疑放大了老高们的销售、资金和利润风险,要知道,A品牌的相当部分产品货龄只有几十天,为了不砸到手里,老高只能平进平出,甚至低价抛售,这不是亏损是什么!
老高很快力不从心了。2015年11月,老高费尽气力,依旧还有3个月的任务没有完成,A厂家大区经理周新(化名)很不高兴。他把老高和责任业务主管叫到大区,要求述职,并且强调,那三个月欠账,年底必须补齐!除了要老高表态“必须完成”外,还要落实到纸面,签订责任状!否则,就考虑市场拆分!
老高很生气,说来说去,还不是强行压货嘛!年底补齐欠账,摆明了不是关心你们年终奖吗!至于压来的货以及高库存,还不是我自己去想办法?
随后的事,让老高更加不爽。因为未完成任务,周新对老高的市场检查立马多了。各种检查结论层出不穷,什么铺市率不足啦,什么终端表现弱啦,总之,意图昭然若揭,那就是你老高的市场基础建设弱化,这严重影响了任务达成!严重拉了大区后腿!而且,周新还不时来老高这视察,夹枪带棍,威胁要搞市场拆分!
比老高更悲催的是老刘。
两年前,老刘积极响应周新号召,砍掉了代理的大多数知名品牌,专心做A品牌的“专营”代理商,而且还开设了不少终端“专营”店。周新大加赞赏,大会小会表扬之外,总部来了人,都往老刘那里带。
这两年,周新用老刘这个标杆去逼迫其他客户,效果很不错。拿2014年来说,老刘率先任务撞线,可谁都知道,老刘是压货压出来的。到了2015年,因为2014年基数高,老刘拼了大半年老命,还是没能完成任务,而且很明显,随着欠账随来随多,老刘肯定是完不成全年任务了。
标杆没有起到标杆的作用,这严重影响了所在大区,所以,2015年10月份,周新拆分了老刘。
因为自废武功,手头没有几个知名品牌,面对周新的霹雳手段,老刘不得不忍气吞声。
老高想,任务年年增长,总有一天,今天的老刘,就是明天的自己。
与其投入巨大成本,忍受日益高昂的利润侵蚀,以及并不明朗的经销前途,还不如趁早退出。
于是,2016年3月, 春节 刚过,老高就不干了。
拿逼迫保增长,前提是不能过度损害经销商的利润空间
在经济下行、人口红利和渠道红利减少的背景下,在更困难地培育全新增长模式,和更简单地、更便捷地把压力传递到渠道中间,包括大品牌在内的很多品牌选择了后者。而大多数营销管理人员也支持这一选择,他们更喜欢用“短、平、快”的打法,快速压出渠道的极限来,而经销商便是承载和释放他们压力的最重要节点。
至于许多厂家强调的“转型”,不过是换了个马甲,本质上还是原来逼迫的路子。拿老高的遭遇来说,所谓“产品升级”,以产品活跃度和订单必达率的形式,重新走上了压货的路径依赖;再看“费用逼迫”,可能短时间内压出了销量,可从更大的尺度来看,只会越来越加深产品动销和库存这对矛盾,直到崩盘。
老高放弃代理时,周新还说:“我们企业2015年增长率领跑行业,你去哪再找这样的生意?这样的品牌?再坚持一下,把市场基础做好了,那还不是数钱数到手软?”
可是A品牌完全搞错了。问题不是它品牌力有多强,不是增长率还在高位运行,而是这种增长模式是以过度牺牲经销商利润空间为代价的,是靠压货来拉动的,而这注定不会长久。
反思 :面对大品牌的压货式高压,经销商如何拯救利润?
1.要多元化经营,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像老高那样自愿退场是一种选择,但前提是,你得有退路。如果像老刘那样,为了迎合厂家,自己自废武功,踢掉其他同类品牌,专心搞什么“专营”代理商,搞什么终端品牌“专营”店,那只会成倍放大经营风险,到最后,只能被迫接受厂家设计。
经销商要有品牌群组合概念,哪些品牌外表光鲜,里子稀烂,利润稀薄,甚至以过度侵蚀自己及渠道利润来获得增长?哪些品牌牌子、利润都不错?在此之下,还要考虑品牌内部产品群定位构建,哪些是跑量性产品?哪些是高毛利产品?哪些是狙击性产品?
经销商要有优质的经营结构思想,经销商要对自己代理的品牌群和产品群进行梳理,明确产品定位、产品组合、产品层次,确定适合自己的品牌群和产品群组合,提高产品组合盈利水平,提升抗风险能力。
只有多元化设计,才能有效对冲厂家侵蚀利润的潜在风险。
2.聚焦渠道分类管理建设,不要“贪多求全”
对快消品企业来说,铺市率是考核经销商的一个极有用手段。你说任务高,我就检查铺市率,如果铺市率低,说明市场空间还很大嘛!如果铺市率符合标准,那么单店库存够吗?能不能和行业老大看齐?甚至会说,和产品稍有点联系的渠道,能不能铺货?!
但问题是,有些网点,或刚开业,或人流量不足,或为获得销售费用而过度囤货,或不适合该类产品售卖,等等。不顾这些门店消化能力,“贪多求全”,“过度铺市”,只会是铺市率、陈列有了,可最终多数返货,只好再掏费用去处理。不知不觉中,经销商便遭受了隐性亏损。
因此,经销商应和厂家确定符合地区经济环境的“有效铺市率”界定,不能不管什么终端,只要能卖,就大量铺货,要警惕无效、低效网点的过度铺货。
终端网点台账不应是建了档案就完事,也不是简单地按照营业面积等硬件去划分类型,而要逐步建立基于销量划分终端类型的模式,再明确不同终端类型的基础铺市品项,每类产品的大致周转天数,单次铺货底数,以及单店单位时间内应留存的库存件数,最终聚焦优质网点,提高终端网点质量。
3.经销商要管好自己的仓库,同时关注价值和数量变化
很多大品牌业务人员,甚至管理人员,喜欢把经销商的仓库当作自己的仓库,很多时候,不经经销商同意,直接替经销商下单,或者是强行配货。这种只管完成任务、却不考虑区域不同消费特性的行为,最令人不齿。为了完成任务,结果把公司的库存变成了经销商的库存,把区域不适销的产品硬生生变成了经销商的库存。
经销商要管好自己的仓库,对不同产品的走势、动销、库存要有清晰的判断,不能将产品的订货权拱手让人,要关注库内产品的月库存周转率和月产品动销率,用价值变化和数量变化判断,来减少自己面临的库存风险。这样,在厂家不合理配货时,才能有理有据予以反击。
4.优化内部管理,规避不合理的管理复制,减少隐形管理成本支出
经销商要对管理体系进行梳理,各个岗位要进行定量分解,在管理环节和渠道建设上要导入投入产出分析,减少隐形管理成本支出。
尤其要注意,一定要规避不适合自己的管理复制。拿A厂家要求的配送员工资改革来说,该方案设定了基本工资、品项工资、市场基础建设工资和销量提成工资,而且限定人员只能是专职配送员,老高这个省会城市,基本工资每人2000元,一辆车两个人,而这家品牌平均毛利不足15%,那么“一月一车要多增加近3万元销售收入,才能对冲基本工资的成本支出”,再加上运营成本不能被其他品牌分摊的“专车专送”,以及其他细分考核和产品提成,运营成本十分巨大。因此,在渠道越来越饱和的背景下,当厂家企图嵌入“高大上”管理制度时,经销商一定要警惕,因为这很可能大量侵吞你辛苦赚来的利润。
⑵ 结合一个新零售企业案例,谈谈它所采取的新零售策略有哪些
自从新零售概念被提出来之后,众多互联网企业和线下零售巨头蜂拥而上,然而真正成功的案例却并不多。
国美可能是启动新零售最早的企业之一,在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前后它就开始了雷厉风行的布局,希望借此完成企业转型。然而三年下来,国美的业绩仍然处于下滑空间。即便首倡者阿里,旗下失败或者说尚未成功的企业也比比皆是,银泰、百联、高鑫等线下货场推动新零售转型以来,目前尚未看到明显的效果。
当然新零售典范并非没有,本文就试图分析几个平台的成功之处,供业界借鉴参考。
大大仓:切入空白市场,重构行业、创造新价值
除了盒马鲜生和京东之家外,还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新零售项目。目前它刚刚起步尚不能认定成功,但其打法非常独到,值得关注,这个项目就是大大仓。
大大仓是一个新的连锁零售品牌,经营品类以服装为主。其门店面积在300㎡—5000㎡左右,装修风格与普通服饰门店相近,品种和库存都比较充足,可供消费者现场选购。大大仓同时上线了APP,采取的实体+APP的经营模式,类似于京东之家。在其APP上,有更多的商品可供选择,而这些商品并不在门店售卖,线上下单后通过先进的仓储、配送体系送到指定的地点。大大仓的门店和APP是同一套会员体系,用户消费行为均可同步采集,形成完整的大数据。这些大数据在系统进行特征标签、分类整理,并通过建模分析得出相应的消费行为报告,反过来指导选品、定价、促销等运营工作。
如果单单只是以上部分,大大仓并没有什么稀奇,类似打通线上线下关系的新零售项目很多。但大大仓不同之处在是它进入了一个比较特殊的市场——折扣零售市场。
在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来看看当前国内折扣零售市场的现状。2017年中国零售总额达到36.6万亿元,以美国5%的比例推算,潜在市场规模接近两万亿元,但实际目前可能只有千亿规模。主要是因为国内折扣零售市场非常落后,要么是华而不实、折扣有限的奥特莱斯业态,要么就是缺乏品牌背书的闪购兜货甩卖模式。消费品牌商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又担心现有渠道降价会破坏价格体系,只能剪标低价甩货给贩子,甚至无奈销毁商品以腾空仓库和货架。
大大仓是国内首家专业化折扣零售连锁品牌,与国内外数千家品牌长期合作,以标准化、品牌化的闪购方式授权特价销售尾货。它进入这个空白大市场,至少创造两方面的价值:1、于品牌商而言,特定渠道折扣价处理库存尾货,不会对现有商品的价格体系形成冲击,快速完成尾货处理的同时收回较高的资金;2、于消费者来说,可以在大大仓选购到正品有保障的低价商品。
当年戴尔电脑以其他行业司空见惯的直销模式进军电脑市场,成功地降低了店面租金以外的运营成本,比如仓储成本、库存期降价损失等,以低成本价格为用户创造了更多的价值。戴尔电脑的成功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是策略创新的典范。
大大仓的策略创新与此类似,它的出现为消费品牌商和消费者两头都创造了新的价值。在国内折扣零售行业,大大仓以连锁品牌的新零售模式展开运营则是一个全新的策略创新。策略创新加上新零售技术支持,只要组织系统和执行力到位,大大仓的成功机率会比一般的新零售项目高得多。像美国的折扣零售巨头TJX一样,大大仓有望抢先以品牌和价格优势占据用户心智,以新零售代表的身份成为未来万亿市场的领先者。
新零售不是万能药,构建核心竞争力最重要
通过盒马鲜生、京东之家和大大仓的案例分析,说明只有在正确的竞争策略下,新零售技术才能帮助企业构建起核心竞争优势,从而取得成功。没有核心竞争力,只有新零售,这样的企业无法赢得用户和市场。有核心竞争力没有新零售,企业可以继续生存一段时间,但未来竞争力可能会削弱。
因此,相关企业应该拥抱新零售技术,因为未来它将是关键存活因素。所谓关键存活因素,就是指在行业生存的基本标配要素。比如说手机银行对于现在的银行业就是关键存活因素之一,提供了该业务未必能在市场获得成功,但没有的话肯定因为无法吸引和留住客户而失败。同理,为了提高作业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同行企业争相采用大数据、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时,不跟进的零售企业就会失去原来的竞争优势,很难维持现有市场地位。
不过,企业也不应该盲目依赖于新零售。决定零售商业成败的不是新零售,而是零售企业的效率和成本优势,表现在消费者面前的就是产品和服务能否比同行更好,这些才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与其盲目推崇新零售空洞的概念和冰冷的技术,倒不如学习盒马鲜生如何精准定位、京东之家如何延伸竞争优势、大大仓如何找到新蓝海进行策略创新。
总之,新零售这一技术革命并不是零售行业的万能药,只有在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结合正确的竞争策略,才能在市场上有更好的表现。
⑶ 激发零售终端的营销策略及案例有哪
做好小型零售终端,对于企业深度分销、扩大市场份额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无利不起早,又是小型零售终端的生存原则。“我们是小本经营,本来也没有太多的钱。让我怎么相信你能给我带来利润呢”?因此,在市场进行运作的过程中,如何激发零售终端的销售积极性,成为了攻克小型零售终端的首要任务。
打消零售终端的顾虑
小型零售终端资金较少,属于小本经营,每次进货的数量少,进货频率较高,抗风险能力较差,经营比较谨慎,对新上市的产品或未曾销售过的产品往往持怀疑态度。厂家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打消小型零售终端的顾虑,调动他们进货的积极性。
首先,向他们承诺,若销路不好,可以调换本企业的其他畅销产品。
其次,承诺无条件退货。厂家对自己的产品在某些小型零售终端的销售前景充满信心时,可以承诺无条件退货,免除小型零售终端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降低商品滞销给他们带来的风险。
案例:兑现承诺,安心销货
新品在上市时,厂家的承诺会使商家象吃了定心丸一样安心销货,不会担心万一销路不畅而担负较大的经营风险。如乐百氏等厂家在推出新品时都做此承诺,如果商家对新品的销售失去了信心,可以调换公司内的其他系列产品,甚至可以进行退货。因此,商家在经营这些新品时完全没有顾虑,并且还对企业产生较强的信赖。
要有合理利润空间
1.
利润是小型零售终端的第一需求
跟经销商相比,小型零售终端很难得到厂家返利的机会,更不要说厂家的促销支持、设备提供了,一年辛苦所得,只有微薄的价差利润可以赚取,因此如果有某个新产品许以高额价差利润,小型零售终端就会优先考虑做重点推荐。
产品利润空间的大小是影响小型零售终端进货决策的首要因素,也是直接影响销售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保证销售的产品有足够利润空间的前提下,小型零售终端才考虑产品是否畅销,是否能轻松地推销出去。
如果没有较高的利润空间,即使是名牌产品,也会遭遇小型零售终端冷处理或排斥,所以薄利多销并不适合小型零售终端。
2.新产品要留有充裕的零售利润空间
新产品上市制定价格策略时,一定要做足价格文章,要给零售环节留有充裕的利润空间,保持新产品销售的高利润优势。对新产品来说,价差利润必须高于竞争对手同类产品在当地小型零售终端的利润,而名牌商品也应接近平均价差利润。一般而言,引起小型零售终端销售兴趣的利润临界点,新品为20%,成熟产品为10%。
3.缩短通路,提高小型零售终端的价差利润
以往的传统销售渠道是由厂家下设一批、二批和三批,产品至小型零售终端手中时已经过层层转手,导致小型零售终端得到的进价过高,自然价差利润小。厂家可以通过缩短通路如简化三批等手段来提高小型零售终端的价差利润。
案例:忽略小型零售终端的利润空间,使产品推广受挫
某著名饮料公司生产的儿童可乐,不含咖啡因,从产品诉求、产品包装、产品质量、成本、利润、需求和竞争等方面都考虑很周到,但是却忽略了给小型零售终端适当的利润空间。该产品定价为:出厂价1.1元/瓶,经过二批到小型零售终端之手,该产品的进价为1.35元/瓶左右,小型零售终端卖1.5元/瓶。
小型零售终端认为这个产品利润太薄不合算,不愿意进货。结果,一个很好的产品却因定价问题没有打开市场。
制定“利益激励”政策
各小型零售终端的经营业绩差别较大,其中也有一些小型零售终端在某些商品的销售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厂家应针对小型零售终端制定门槛适宜的销售奖励政策,让他们有机会尝到大量销售的“甜头”,从而调动小型零售终端销售某种商品的积极性。
对小型零售终端利益激励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随货附赠
整箱的大包装中附赠奖金、赠品和分值卡等,以刺激小型零售终端以整箱为单位大量进货。
2.配货奖励
为激发小型零售终端的进货热情,促进产品销售,根据不同情况,可对部分产品实行配货奖励措施,如某日化企业实行袋装洗发水10配1、花露水20配1、空气清新剂24配1的配货奖励政策。配货奖励是进货时就要兑现的。
3.返点奖励
根据小型零售店月度或季度累计销售回款总额,制定返点奖励政策,并及时兑现。比如销售210ml洗发水,月度以供应价结算回款累计达1万元,则另行给予5%~10%的返点奖励。返点奖励是在一定时期后达到奖励标准才兑现的,是事后奖励。
厂家在确定累计折扣的起点及不同档次时,应考虑淡旺季、市场成长度、其他同类商品销量和本商品的销量变化等。奖励的方式不宜采用现金方式,应以奖励企业的产品或其他类商品为主。
4.不定期抽奖
不定期抽奖既激励了小型零售终端,又不会诱发其降价销售。小型零售终端为了得到更高的返利或奖励,往往会降价销售。如果厂家采用不定期抽奖的方式,使小型零售终端不知道确切的额外利益,自然不会轻易降价销售。
5.店面支持
厂家可以把给小型零售终端的奖励转化为其他形式的回馈,比如提供店牌、装饰店面以及提供销售设备等。这些利益激励手段更能和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在提供利益激励的同时,也做了终端宣传工作,从而增强了产品在小型零售终端的竞争力。
案例1:洛克啤酒对零售商实行红卡奖励
台州洛克啤酒公司为了调动零售商的销售积极性,对零售商实行红卡奖励。该公司给每个零售商发放一张红卡,同时对其资料进行详细登记。本地区域市场由送货员登记进货的品种和数量,外埠区域由经销商业务员登记。每个月末结算一次返利,根据其销量大小赠送相应的促销奖品,如零售店1个月内销售达50箱赠送饮水机1台,100箱赠送自行车1辆,也可为其提供等值的产品,此举大大调动了零售商的积极性,促使销量稳步上升。
案例2:以利益激活零售终端
厂家一般对小型零售终端采取放任的态度,而琥珀啤酒则通过利益捆绑的模式来绑住小型零售终端,使安阳市的1万多个小型零售终端几乎成了琥珀啤酒的专卖场。
琥珀啤酒与小型零售终端签订销售合同,采取3个月结算1次返利的方式,如果小型零售终端超标完成销量任务,另加奖励。另外,在年底视其销量大小、贷款回笼等情况给予奖励。
进行双促销政策支持
对小型零售店的促销,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定期在一些配合较好的小型零售店做促销活动,此举对于激励店主进货、促进当地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效果很明显。并且,每次促销后,小型零售店总要热销一段时间,令店主非常满意,随之进货量也增大起来。
不过,要注意的是,在针对零售终端搞促销时,一定要进行双促销政策支持。就是在小型零售终端对消费者开展促销活动的同时,也要对小型零售终端开展促销。如果只对消费者促销,则小型零售终端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要想取得产品推广的成功,就必须使得消费者和小型零售终端都不落空,这样才能调动小型零售终端的积极性。
案例:三得利对小型零售终端和消费者实行两手抓
三得利公司针对消费者开展促销活动,购买1瓶“三得利”啤酒配有1张刮奖卡,奖品包括价值1500元的美味佳肴,刮中现金奖有0.5元,如果刮开后未中奖,集满3张可兑换0.5元。
小型零售终端需要进行配合的工作是负责对刮中现金奖的消费者兑奖0.5元,对集满3张未中卡的消费者兑奖0.5元,集中回收的刮刮卡到“三得利”经销处统一兑换。
三得利公司为吸引零售店协助推广刮刮卡的促销活动,采取了花色繁多的礼品奖励零售店。凡零售店进3箱“三得利”啤酒,即可在精美挂历、新潮计算器、腰包和厨房围裙4款礼品中任选1款。
三得利啤酒对小型零售终端和消费者同时促销,两手一起抓,可谓一网打尽,收效良好。
下好情感沟通棋
要想将小型零售商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利润虽然很重要,但仅有利润还是不够的。作为厂家,业务员必须能定期上门了解小型零售终端的经营状况、店主的具体需求等信息,并把店主及其家人的兴趣、爱好、生日等都登记在册,做个性化的感情交流。
厂家要做好店主关系管理,和小型零售终端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其能主动向顾客推荐产品,就必须下好感情沟通这盘棋。
案例:新年送春联
某食品企业在年前对小型零售终端推出送春联活动,所有的对联均由公司业务员送上门,并帮助店主将对联贴好,一时间,印有产品标志的对联贴满了该市所有的小型零售终端门口,增进了店主对厂家的好感。
要有适当的专业指导
小型零售终端以夫妻店、便利店居多,他们缺乏销售产品的专业知识,在经营上存在很多的盲点和误区,他们亟需借助外部力量来提升自己的经营水平。因此,厂家为小型零售终端提供专业性指导,可以大大促进店主对厂家的信任与依赖,此举能长久获得小型零售终端的销售支持。
1.指导小型零售终端的销售工作
厂家指导小型零售终端的销售工作,包括产品卖点的介绍、推销技巧、商品的陈列展示、pop广告的支持和顾客抱怨处理等工作。
产品铺给小型零售终端以后,可能产品暂时不畅销,这要求业务人员开动脑筋,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以此为基础,找到解决的办法。
案例:协助小型零售终端做好经营
阿明是一饮料公司的业务员,他给位于车站旁的两家小型零售终端都送了货,一家卖得很好,而另一家却销不动。后来,阿明经过仔细观察找出了原因:销售差的小型零售终端门面太暗,又脏又乱,更谈不上产品陈列。
阿明并没有放弃或是简单地指点,而是连续一星期,每天早晨一开店就去帮助打扫卫生、陈列产品,让店老板装了很亮的灯,还向公司要了一个货架,将产品集中陈列在最显眼处。
结果,不仅公司的产品好卖,而且整个零售店里的生意也火了起来。
⑷ 服务营销的7ps理论的案例
7Ps营销理论(The Marketing Theory of 7Ps)
1981年布姆斯(Booms)和比特纳(Bitner)建议在传统市场营销理论4Ps的基础上增加三个“服务性的P”,即:人( People )、过程( Process)、物质环境(Physical Evidence)。
扩展的3P
布姆斯(Booms)和比特纳(Bitner)将下面3个P增加到了原有的4P(产品、价格、促销、渠道)营销组合中。包括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人员、有形展示和服务过程等7个要素。
人员(People): 所有的人都直接或间接地被卷入某种服务的消费过程中,这是7P营销组合很重要的一个观点。 知识工作者、白领雇员、管理人员以及部分消费者将额外的价值增加到了既有的社会总产品或服务的供给中,这部分价值往往非常显著。
过程(Process): 服务通过一定的程序、机制以及活动得以实现的过程(亦即消费者管理流程),是市场营销战略的一个关键要素。
物证(Physical Evidence): 包括服务供给得以顺利传送的服务环境, 有形商品承载和表达服务的能力,当前消费者的无形消费体验,以及向潜在顾客传递消费满足感的能力。
7Ps的核心
1、揭示了员工的参与对整个营销活动的重要意义。企业员工是企业组织的主体,每个员工做的每件事都将是客户对企业服务感受的一部分,都将对企业的形象产生一定的影响。应让每个员工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中来,真正发挥员工的主人翁地位。
2、企业应关注在为用户提供服务时的全过程,通过互动沟通了解客户在此过程中的感受,使客户成为服务营销过程的参与者,从而及时改进自己的服务来满足客户的期望。企业营销也应重视内部各部门之间分工与合作过程的管理,因为营销是一个由各部门协作、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活动,而部门之间的有效分工与合作是营销活动实现的根本保证。
经典案例:宝岛眼镜
宝岛眼镜成功案例:营销战略的组合应用
宝岛眼镜的整体营销战略分成店内及店外。店内的营销就是7P里的Process、PeoPle、PPhysical Evidence。传统的4P营销在对外的使用上仍然是重点。宝岛眼镜对外的营销主题是:专业、服务及时尚。专业及服务的体验必需在店内才能发挥。
(1)店内营销。
(2)对外营销。
宝岛眼镜一步一步发展成为中国眼镜零售业领头羊的实战案例,向我们展示了零售服务企业在扩张壮大中的营销战略方法和技巧,那就是,根据企业发展和市场的变化,采用多种营销方法相组合的方式。
⑸ 有哪些新零售转型成功案例
新零售的受欢迎实际上是社区团购的普及,即线上下单,线下的水果店可以在20分钟内送达,比原来的购物方式更受到大家的青睐,更快、更省、更好,这是零售发展的本质。
新零售所提倡的线上+线下相结合,消费场景就是线下的体现,弥补线上消费带来的体验感不足带来的劣势,同时将线下的资源带到线上。与此同时,将线上的资源向线下引导,形成线上与线下资源的互补。
目前社交新零售的应用十分广泛,特别在零售社区团购,同城配送,生鲜板块。
目前新零售主要用线上微信商城、小程序、app等这些工具来实现线上+线下的互通,线上线下数据实现同步。
目前这种线上线下新零售的方式已经被无数的商家企业证明了成功,帮助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实现了转型,让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商业红利期。
如果有更多需求,可以提问哦。
望采纳。
⑹ 根据上述案例资料分析,Baby公司在零售业展开电子商务的营销策略是什么
网店实名制既能减少交易骗局,又能避免不法网店“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一切,看上去真的很美。但能不能奏效,还依赖执行力,实施火车票实名制以遏制黄牛党倒票,实施上网实名以杜绝未成年人进网吧,可效果如何?黄牛依然猖獗,网吧里依旧坐着一排排穿着校服的学生。殷鉴不远,出台实名制不难,但如何避免流于形式,尽早作出严密翔实的制度安排!
⑺ 关于成功销售案例的经典小故事
成功销售自己产品,很多销售人员都有自己的 经验 ,但如何做得出色呢?看一下这些销售案例,学习 故事 主人翁的成功销售之道。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成功销售案例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分享关于成功销售案例小故事篇1:成功就在下一次
到澳洲快一年了,我的英语仍然比较糟糕。
我天生胆怯,尤其在生人面前说话脸红心跳,这对我快速学好英语、求学找工作非常不利。我像热锅上的蚂蚁,急于寻找解决的 方法 。
一天,在麦当劳就餐翻阅报纸,发现一个call centre(呼叫中心)招人。 面试 时,才知道这家call centre说白了就是每天用电话跟客户进行沟通,推销打印机产品。
销售工作的头两个星期是职业培训。我们总共有十个新进销售员,大家两两 配对 ,拿公司准备好的销售对白,不停地进行场景对话。
开始实战了,呼叫中心像煮沸的开水,大家都扯大嗓门,对着麦克风喊,手指在键盘上飞。呼叫中心里有一个大白板,上面写满了销售员的名字,后面还有各种数字,跟学校里的成绩排行榜没啥两样。
老板给我们每个人各发了五厘米厚的纸,上面印满了人名、公司名、电话号码、地址,叫我们先做 市场调查 ,了解对方对打印机的需求量、品牌等。这是销售的第一步。
第一个破冰电话打出去——“嘟,嘟……”没人接,我祈祷,千万不要接千万不要接!就在此时,一声“hello”吼了进来。我陡然哽住了,之前练好的对白,顿时跑得无影无踪。对方的声音很粗,“hello,hello”地朝电话里吼了两声,沉默了,但没挂电话,好像知道我在这头犹豫要不要说话。
那是多么漫长的煎熬啊……但想一想,下一个人是不是也要这样呢,假如老板在我身后看着我呢?假如他发现我没说我该说的,我是不是就要卷铺盖走人了呢?管他呢,反正对方也看不到我,我狠狠吸口气,迸出一个“hello”!
电话结束,稀里糊涂也不知道说了什么。粗声男虽然态度不好,倒是有问必答。当我把写满答案的数据纸递给老板时,老板竟高兴地跟我high five(击掌),对其他七个人说我是第一个拿到别人资料的人……我的自信翻了一番。
这仅仅是开头。真正的电话推销,是拿这些数据纸,想尽办法淘纸下的金矿。一张数据纸没戏,就下一张,没有挖到金子,再打……就这么不断重复刚才说的销售对白。
一个星期过去,十个人走了四个。我开始失眠,做梦都梦到销售对白。
公司的政策是,三个月连续不达标,你就得收拾东西走人。销售额度是公司考察你有没有用的重要标准,公司没那么多钱养你。还有一个是通话百分度:你一天打的电话越多越好,说的时间越长越好。不管你卖出东西没有,只要你嘴巴一直在动,老板就知道你在努力,也许能留你多观察几个星期。否则,他会直接告诉你,明天不要来了。
销售就是这么残忍。眼看到月底,白板上我名字后面销售额度还是个大鸭蛋。我终于发飙了,抄起电话数据纸一张接一张地打,一听到对方说我不感兴趣,我就再问是什么让你不感兴趣。当对方再重复一个没兴趣后,我直截了当,挂机!下一个!怒火冲天地干了两天后,老天有眼啊,终于让我逮住一位偏远地区的小学校长,买了两个印盒,价值430澳元。那天,当我写下第一个销售数字时,call centre的许多人给我鼓掌……当晚,我睡得香极了。
20天后,历经磨难的我钓到一条大鱼——当我把5000这个数字写下时,整个呼叫中心全体起立,除了掌声还有无数well done(干得好)的欢呼,甚至有人跑过来跟我握手……老板奖励我一个巧克力蛙。那个月,我拿到了500澳元的奖金。
真有意思。我练口语,不用交学费,还拿钱,就是受一点儿气,多值啊。当我卖出东西时,我知道自己的英语别人听懂了,我也听懂别人了,还能跟对方的公司讨价还价达成共识。金钱利益的产生是一次成功对话最直接的结果,这不是比托福口试得多少分更实惠吗?
我还收到了老板的一句话:做十次生意流产九次很正常,但是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一次一次地试,又怎么知道下一张数据纸里面没有你要的地下金库呢?
分享关于成功销售案例小故事篇2:钻石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市让成千上万的人为互联网疯狂,电子商务在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互联网巨大的穿透力惊醒了沉睡于线下交易的行业,传统上由商场和专卖店销售的奢侈品钻石也开始跻身于电子商务。
但对于钻石这样一种奢侈品来说,卸下包装华丽的外衣,没有了眼花缭乱的概念,放到一个缺乏尊贵享受的 渠道 去售卖,或许也就丧失了尊贵的体验。面对这样一个脱离奢侈品营销主流、以“廉价”挑战行业潜规则的方式,消费者还会为此买单吗?
“钢性需求”蕴藏的渠道变革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冷却了奢侈品的消费,但危机之下也存在着商机。恒信钻石机构董事长李厚霖近日表示,这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将会让传统的钻石销售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
传统意义上,人们一直认为钻石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但李厚霖在对钻石的消费和销售做出分析后认为:目前钻石在中国市场仍然是一种生活必需品。
在欧美国家,80%的父母会在子女结婚时赠予子女一颗钻石。据统计,发达国家每对夫妇在钻石方面的消费为1.2万美元;每年只有大约30%的消费者购买钻石是因为结婚。
而在中国,即使在上海,拥有一件或一件以上钻石首饰的女性比例约为10%,76%的消费者购买钻石是因为结婚。
这种因为结婚而产生的消费需求被业内人士称为“钢性需求”,基于中国消费者固有的 文化 背景,在结婚时购买钻石产品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
“即使金融危机来了,他们可能不再需要一场奢华的婚礼,但对于钻戒的需求是不会改变的,也许消费额度会下降,但消费的笔数变化不大。”李厚霖说。
据李厚霖介绍,钻石产品的销售渠道分为传统的店面零售、电视购物和网络销售。一般来讲,钻石零售商的成本分为三部分:上线供货成本、店面运营成本、市场推广成本。上线供货成本各家差别不大,对于传统的店面零售商来说,店面运营成本和市场推广成本是相当大的,而电视销售的 广告 投放费用更是大得惊人,巨大的成本支出导致钻石产品价格居高不下。而电子商务不存在实体店面成本,很少有甚至没有库存成本,所以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
“当钻石产品成为生活必需品的时候,消费者会更注重钻石产品的低价格,毫无疑问,在品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谁能够做到成本最低,谁就能做到价格最低,这就意味着谁会赢得更多的消费者。”
“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消费者对价格会更加敏感,消费也会变得更加理性。因此,一种区别于传统消费模式或经营模式的新的 商业模式 将被催生和壮大。钻石的电子商务化将被推上一个新的地位。”李厚霖 总结 道。
E时代的钻石销售
其实在国外,在线购买钻石等珠宝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销售额为3.2亿美元,毛利润为6500万美元,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钻石销售商美国Blue Nile(蓝色尼罗河)公司在2007年交出的业绩单。
BlueNile得以创建,缘自马克·瓦登(Mark Vadon)的一次购买戒指的经历。1998年,马克穿着T恤、短裤进入一家豪华珠宝店打算为未婚妻买一枚订婚戒指,却遭到了店员的怠慢与轻视。没买成婚戒的他,回家后便上网搜索,最终用比那家豪华珠宝店低一半的价钱,从一家网上珠宝店买下了他之前看中的一款戒指。这件事触动了马克敏感的商业神经,他据此拟订了一份商业计划书,并获得了600万美元风险投资,BlueNile.com于1999年诞生了。
结果,BlueNile的生意好得出奇。2004年,BlueNile的销售额竟然一举超越了Bvlgari(宝格丽)、Cartier(卡地亚)和Tiffany(蒂凡尼)三大著名珠宝品牌的销售总和,并于同年在纳斯达克上市。仅仅用了7年时间,BlueNile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钻石销售公司,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许多传统的珠宝商。
BlueNile成功的秘诀其实非常简单—定位清楚明确,而且有着非常特定的利基市场—针对的是那些想购买钻石婚戒的男性,或者说想购买高性价比钻石婚戒的男性。所以尽管BlueNile的产品线包括钻石、婚戒以及珠宝等,但是它的主打产品很明确,就是钻石—占据了其销售业务的70%以上。
BlueNile还有一个大胆之处就是销售完全透明化,把5万多颗钻石的信息和价格放在网上,实行透明化销售,一举颠覆了钻石零售行业的“潜规则”。
价格是人们最为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购买决定。BlueNile之所以敢透明化销售,一个原因是其运营成本低于实体珠宝店,可以给顾客提供更为优惠的价格。由于不用支付店面租金,雇用员工的支出也大大减少,BlueNile钻石产品的平均销售价格比实体珠宝店大约低20%,部分钻石产品甚至低40%,就钻石这种昂贵的商品来说,的确能为消费者省下不少钞票。
BlueNile并不是唯一的成功者,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亚马逊的在线珠宝销售额甚至超过了BlueNile。此外,有美国第二大在线钻石网站之称的ICE.com,以及全球最大的钻石B2B企业Rapaport集团旗下的RapNet国际互联网钻石交易系统,都是钻石电子商务的成功代表。
当然,美国钻石电子商务取得成功不能忽视一个背景,早在1999年年底,美国就有接近4000万的家庭与互联网相连,截至2007年上半年,美国的上网人数达到了人口总数的64%,超过1.1亿,大约有5500万美国人经常上网发E-mail、浏览信息、研究相关问题和从事商务活动,这使得美国B2C的销售量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
目前有数据表明,中国的网民已突破2.5亿,网上购物人群也已经超过3000万,电子商务更是经历了十几年的积淀,这些都为国内钻石网络零售商移植BlueNile的商业模式奠定了基础。
越发“透明”的钻石
“BlueNile取得的业绩说明这样一种销售模式在成熟的欧美市场是成功的,对于目前尚不成熟的中国钻石市场来说,这就意味着更大的机会。”李厚霖说。
但对于长期习惯了现货交易的中国消费者而言,在网上购买昂贵的钻石似乎仍然是件难以想象的事。尤其是钻石一直以来因其加工难度成为非常不透明的产品,除了行业内的人士,普通消费者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了解钻石。
李厚霖对《新营销》记者表示,这是由于消费者对钻石缺乏基本的了解。“事实上,钻石有着非常严格的鉴定标准。钻石的价格其实是可以透明的,而且会越来越透明。”
“最适合开展网上销售的只有钻石首饰。这是因为黄金饰品基本上是按照重量计算价格的,控制得也比较严格,在网上销售没有优势;而翡翠等珠宝天然货品稀缺,因此造假现象严重,使得标准不统一,也无法在网上销售。但钻石国内、国际的鉴定标准完全一致,只要有国家权威部门的鉴定证书,并在网上公示钻石的4C成色(重量、切工、颜色、净度等4C标准),完全适合网上销售。随着钻石相关技术知识的普及,它的品质、价格会越来越透明。”李厚霖说。
国际钻石权威机构HRD(比利时钻石高层会议)2006年9月曾发布 报告 称,中国珠宝年消费达到了170亿美元,市场容量以15%的速度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珠宝消费国。中国人对钻石的消费需求日益旺盛,随着国内中产阶级阶层的持续增长,钻石珠宝市场潜力巨大。
据中国宝石协会预测,目前中国每年约有1000万对新人结婚,婚庆消费总额高达2500亿元,只要其中有1/10用于珠宝消费,全年就是250亿元的消费空间。
“这对钻石电子商务来说,无疑是一个庞大的市场。随着钻石品质和价格的透明化,消费者网上购买钻石也必将会像他们在网上购买图书、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一样被广泛接受。”李厚霖表示。
但目前中国钻石业的经营模式尚处在初级阶段。国内钻石销售网站能否在数以千亿计的消费市场上,像BlueNile那样将传统的钻石零售商远远抛在身后,目前看来尚需时日。
在美国,被BlueNile超越的百年老店Tiffiny也开始了在线销售业务,2007年的网络销售占到整个销售额的7%,而且这一比例正在快速提高。当众多中国式BlueNile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时候,它们靠什么吸引顾客?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打造自己核心的竞争力,也是这些企业将要面临的问题。
正如KPCB合伙人钟晓林所说:“在中国,以标准化的简单产品为主的第一代电子商务正逐渐发展到以高端产品为主的第二代电子商务,但要使得高端产品的网络分销达到标准化产品的网络分销水平,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也有很长的路要走。”
李厚霖眼中钻石电子商务的未来
《新营销》:对于中国的钻石电子商务,你认为目前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应该怎样解决?
李厚霖:可能更多的还是消费者信任和钻石知识的普及问题。从技术的角度,其实在线销售钻石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因为从净度、克拉、切工、颜色的标准,一枚裸钻的品质和价格是被严格测算和估值的。对消费者来说,则是加深对钻石透明度的认识。
目前我们也看到,国内钻石电子商务大多采用了“水泥+鼠标”也就是线下体验店和线上销售相结合的模式,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尝试,也是希望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解决信任度难题,迎合了中国消费者对实体店信任的心理。
但这种做法也是一把双刃剑。扩张意味着新的市场占有,同时也意味着经营成本与推广成本的迅速增加,意味着网络钻石销售机构相对于传统珠宝销售商之间的成本优势不断丧失。
解决信任问题最好的办法我认为是口碑传播,消费者更相信口口相传的信息。钻石电子商务商机的到来,口碑传播营销至关重要。
《新营销》:目前国内有一些钻石销售网站,怎样看待它们的定位?未来的钻石电子商务应该是怎样的?
李厚霖:在国内,严格说现有的在线销售钻石的品牌,它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钻石电子商务,它们依然拥有线下体验店、实体店等,还不能做到成本最大限度的低,因而也不能做到价格最低。
这固然是基于“中国特色”的运营模式,去解决目前消费者对钻石产品的信任度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只有像BlueNile、亚马逊这样的真正的电子商务品牌才更能赢得消费者。当钻石变得越来越透明时,销售渠道扁平化是确保产品价格最低的唯一方式。消费者熟知产品的品质和价格,他们理所当然选择的就是那些品牌信誉和服务良好的钻石运营商了。
《新营销》:纽约的一位珠宝分析师说:“钻石行业的网络新秀将吞噬掉所有的传统经销商。”你怎样看待这样的论断?怎样看待传统渠道和新兴渠道?
李厚霖:应该说,BlueNile、亚马逊取得了成功,并没有导致那些走品牌路线的公司倒闭。相反,像TIFFANY、卡地亚这样的百年品牌依然以它们独特的品牌特色生存、成长,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钻石文化的理解和消费。因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钻石依然是奢侈品。那些高端品牌往往赋予了钻石产品更深层的内涵和文化附加值,它们的消费者更加追求品牌的独特文化和体验式消费模式,因为能给他们带来愉悦感。
从情感角度来说,钻石是人们美好爱情誓言的信物,它不可替代地承载着两个人一生一世的承诺。所以,才会有像TIFFANY这样的百年品牌,它是一种文化、一种理念、一种认同。因此,钻石的品牌化路线是不会动摇的,这也是恒信钻石机构自始至终坚持的理念。
未来钻石市场也必定是作为生活必需品的婚戒市场和钻石奢侈品牌共存。根据消费群的不同,钻石销售商必然会选择不同的销售模式。
分享关于成功销售案例小故事篇3:14岁的销售冠军玛克特·安德鲁从7岁开始推销女童子军小曲奇饼干以来,其销售额已经达到了8万多美元。这位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销售员不在乎你叫她“小姑娘”。每天放学之后,她都挨家挨户地去推销小曲奇饼干。经过几年锻炼,这位性格羞怯的小女孩变成了推销高手,在13岁时,她找到了营销秘诀。而这一切都从一个梦想开始。
玛克特·安德鲁的妈妈是美国纽约一家餐馆的服务员。爸爸在她8岁时离开了母女俩。玛克特和妈妈相依为命,生活虽然清苦,但是,她们有一个梦想:要一起环游世界。
“我现在拼命干活,好供你上大学。”一天,妈妈对她说,“等你大学 毕业 以后,你挣钱供我俩一起去环游世界,好吗?”
13岁时,她从女童子军杂志上看到一则消息说,推销女童子军小曲奇饼干最多的冠军将会得到一份嘉奖:两张环游世界的免费票。于是,她决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争取做销售额最高的那一位。
但是,仅有梦想是不够的。玛克特·安德鲁知道要实现这个梦想,还得有计划。
“一定要做得更专业些,穿上制服。”叔叔告诉她,“做生意时,就要穿得像那么一回事。当你在4点半或6点半,特别是在星期五晚上到达人家门口时,向他们请求多买一些你的商品。不管他们买还是不买,都要保持微笑,尊重顾客。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说让他们买你的饼干,而说请他们投资。”
当然,一定还有许多童子军都想要争取这两张免费票,一定还有许多童子军也有自己的计划。但是,只有玛克特·安德鲁坚持在放学后,穿上童子军制服,准备好挨家挨户去请求人们为她的梦想投资。
“嗨!您好!我有一个梦想,我想用卖童子军小曲奇的方式挣得两张免费票,好让我妈妈和我去环游世界。”她会站在人家门口说,“您愿意买一两打小曲奇饼干吗?”
那一年,玛克特·安德鲁卖出了3526盒童子军小曲奇,赢得了两张环游世界的免费票。从那以后,她一共卖出了4.2万盒童子军小曲奇,还多次在全美的销售会上发表演讲,她的传奇被拍成迪斯尼电影,她还是一本畅销书的两个作者之一,该书向人们介绍怎样销售小曲奇、公寓房、卡迪拉克轿车、电脑以及其他一切东西。
玛克特并不比其他成千上万年轻的或年老的心怀梦想的人更聪明或更外向,所不同的是,她发现了销售的秘密:不停地请求,坚持不懈。许多人甚至在开始推销前就失败了,其原因在于他们没有鼓起勇气要求得到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害怕被拒绝的心理导致我们中的许多人在有机会前就先拒绝了自己——不管我们推销的是什么。
其实每个人都在做推销。“你每天都在推销自己——在学校向老师推销,在公司向老板推销,向刚认识的人推销。”14岁的玛克特说,“我妈妈是服务员,她每天都在推销餐厅里的特色菜。市长和总统拉选票也是在推销自己……我眼睛所见到处都在做销售。做买卖是世界的一部分。”
人们请求得到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是需要勇气的。有勇气并不意味着不害怕,而是克服惧怕,坚持做下去。玛克特发现,越到后来,你越是坚持,整个过程也就越是容易,也更加有趣。
有一次,在电视实况转播中,制片人决定用最难的推销来为难她。玛克特被要求向现场的一位观众推销她的童子军小曲奇。
“您愿意投资一两打童子军小曲奇饼干吗?”她问。
“我一点都不想买。”他说,“我是联邦监狱看守人。每天晚上,我得安顿2000个强奸犯、抢劫犯、行凶犯、虐待 儿童 犯,让他们安静地睡觉。”
玛克特平静地反击道:“先生,如果您吃上一点童子军小曲奇,您就不会这么生气,也不会这么烦恼了。而且,先生,我想如果您能给2000个犯人都带一点童子军小曲奇回去的话,您的工作也会容易一些。”
最后,监狱看守人签了一张支票。
>>>下一页更多成功销售案例小故事
⑻ 创新零售:歌力思和曼妮芬联合营销的商业案例分享
在以往的印象里,两家相邻不远的店铺的关系应该是酱婶儿滴:
然而现在他们的画风是这样滴:
说好的撕逼,是啥原因这么基情四射?
经过我调查发现,事情原来是酱滴:
前几天歌力思对曼妮芬说:“芬芬呀,你是卖内衣的,我是卖女装的,咱们都是20多年老品牌,反正都要被女性客户买滴,不如咱俩一起吆喝”
曼妮芬说:“咋说?”
歌力思说:“到你店里买完内衣,你让她来我店里买衣服,在我店里买衣服的我让她去你们家买内衣,这样咱俩都能有两份顾客了”
曼妮芬两眼放光的说:“思思,那咋实现呢?”
歌力思说:“用华阳信通给我们做的系统,做两份优惠券像这样”
曼妮芬:“思思你说的太好了,就这么做”
于是乎,两家开始了“蜜月期”
这种新颖的活动模式就叫做:联合营销!如果你是顾客,遇到这样的活动是不是感觉很贴心呢?感觉被商家温柔以待了呢?因为不再是销售喋喋不休的推销了,而是舍身处得的为你着想了。不信你瞧瞧活动反响。
9.19两大品牌联合发声,#让您内外美丽双修#话题在官方服务号发出后,引发10000+的用户关注。9月19日,曼妮芬和歌力思的联合营销一经推出,引发大量用户围观。当用户带着好奇心点击进入后,发现原来是曼妮芬联合歌力思通过20周年的话题,为用户带来双倍的福利。用户领券后,可以在曼妮芬或是歌力思店铺消费使用,对于二者而言,一举两得。
客官,你是不是也心动也想玩一次联合营销?
那我们看看联合营销形成的基础吧:
1. 两个品牌都有一定的美誉度,不同类型
如果品牌不行,再怎么推销也最终会让客户失望的,两个不对等的品牌在一起好的那个也会被连累。
两个品牌要是不同商品,客户有交叉,商品有不同质,不然还只能是赤裸裸的竞争!
2 、 两店位置不远
如果两家店面太远的话,客户会感觉麻烦,可能也就浪费了这次优惠券,流失一部分客户,所以商场比较适合。
3 、 有共通的平台
曼妮芬和歌力思都是华阳信通基于微信开发的系统的工具来做的活动,华阳信通的企业愿景是打造一站式的零售企业数据运营服务平台。
此次利用领客平台SDK接口,连接曼妮芬和歌力思的消费场景,两家再利用系统的小工具,自行发起活动,为两个品牌提供更加便捷的流量入口,提升了人们的购买和服务体验,这也是数字化营销在商业中的一个体现。
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对购物体验的要求不断提高,新颖的、润物细无声的营销方式才更加容易被客户接纳,而共赢也是现今商业最好的出路!
�
⑼ 知名品牌营销案例100例
知名品牌营销案例100例
知名品牌营销案例100例,每个品牌都会想尽办法在尽可能多的场景中给予品牌曝光,近期的一众品牌不断创新,以全新的营销手法引来市场关注。下面来看看知名品牌营销案例100例。
脑白金
好的广告并不是创造了什么,而是唤醒了什么,激发了什么,提醒了什么。
最后是让他们需要购买的时候,或者立即行动。
有人说,脑白金的广告很洗脑,但你仔细想一下,卖了20年的保健品,最高峰一年卖到40亿,据说现在还有每年10多亿销售······洗脑吗,不是,就是他看准了你送礼的时候,不知道送什么,自然想到脑白金。
这就是洞察力,史玉柱在20年前的营销能力,远远高于大多数人。
你在骂人,人家靠两款产品的洞察,人生巅峰了。
小罐茶
小罐茶是如何做起来的?
1、小罐茶让茶叶品牌化。
万家茶企不如一个立顿,就是因为中国的茶叶没有品牌,只有品类,要么就是一个零售品牌,店铺的品牌,品类的品牌,产品的品牌很少啊······小罐茶,让茶叶一下具有了品牌化属性,也就有了产品的溢价能力。
2、小罐茶是茶叶的价值化。
送礼的定位是精准的。但送礼需要有一定的价值。小罐茶的大师背书,一罐4g,独立包装,可以搭配,最核心的是,80g,500元,送礼的时候对方也知道价值,这就是一种心理。你要说这是庸俗的,也没办法,当年送礼的时候,想不起来买什么的时候,就想到小罐茶,这就成功了。
3、小罐茶创造了一种消费新场景。
小罐茶大家看到过它的广告了,都是杜国楹干的,一个营销的天才也不为过。背背佳、好记星、E人E本、8848钛金手机,也都是他干的。有人可能会说,这些广告很令人生厌,但你要知道,这些产品为什么会火爆?从营销专业的角度来说,这算是奇迹了。
小罐茶的底层逻辑小罐茶最核心点就是两个:
第一,创造了一罐就是一泡,这就是场景消费,场景之下,你就是消费者,这个茶就不是选购品,而是必需品了;
第二,这个包装高大上,有概念,很合适,拿来送礼,实现了跟其他产品的差异化。
小罐茶通过场景和送礼等的洞察,迅速抓到了这个行业的本质,“一泡”而红。小罐茶是靠广告轰起来的吗?表面看是的,但只要稍微分析一下,它的方法还是很巧妙的,至少是另辟蹊径,化腐朽为神奇了。
央视的'垃圾时段,又被杜利用了一把,效率和效果极高。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茶叶、白酒这些品牌,除了说产地、文化以后,基本就无所作为了呢。
这种传播不也有很好的转化吗?
当然,产品是重要的,也是基础,但你不能仅仅从功能或者文化上来谈产品,而是从消费者,从使用者,从场景和精神层面来看产品。场景是产品的解决方案,
小罐茶的做法你是不是有点受启发?
茶叶的营销也是没有固定套路的,你可以年轻化;也可以创造一种场景,还可以建立自己的超级IP,你最好不要像小罐茶一样去央视砸广告,疯狂的去砸出一个市场来,因为人家的套路不一定合适你。
江小白
江湖上流传着江小白的扎心文案,除了这个品牌的营销光彩之外,公众大多对他们产品充斥着负面评价,但这并不影响这个现象级产品的畅销,江小白一年销售过10亿。
江小白的消费者是85后和90后,基本不懂白酒;
有人说:江小白难喝,这么难喝,做不长久的等等,但这几企业也做了好多年了,年销售过10亿了,越做越大了,怎么回事?
江小白的产品是什么?
白酒,文案?那么不好喝,大家怎么还趋之若鹜?你看不懂吧。
本质上江小白销售的是一种场景下的心情释放。而是靠洞察消费者,靠场景的解决方案,促动85后和90后的内心,让他们找到了一种聚会时候的宣泄和释放,这就是江小白的产品和营销逻辑。
至于你们说的那些情怀,梦想,故事,扎心文案,都是水到渠成罢了。
案例一:兰蔻
兰蔻这样一个品牌,在活动期间如何去做到整合营销的呢?
我们可以从左边看到,首先,兰蔻开办了一个巨物化的装置空降巴黎,打造国内国外曝光量6000万+。
兰蔻限时店也空降北京三里屯。在店内可以通过扫二维码在线下单,新零售网红拍照,现场体验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并且通过明星引流来引发社交媒体的自发传播,从站内到站外都进行了很好的曝光。
与此同时,活动中还有单独的明星营销,兰蔻邀请到了王俊凯,周冬雨,刘涛,袁泉等明星,分别代言了不同的商品,覆盖不同类型的粉丝群体,这样更精准也更有效。
第3步,通过直播和短视频的形式,来进行种草吸粉,在活动当天,然后通过预售的形式,在中国和法国进行跨国的直播。
通过明星效应周冬雨助阵,派发红包与福利,中法连线在线互动200万+。并且还通过淘宝创意短视频,打造4支短视频场景化演绎双11的物流快,满足赠品超值礼赠和开礼仪式等惊喜,更好的和消费者进行深入化的探讨和沟通。
当然,活动不能只是飘在上面,不能只让消费者觉得高级,同时也要让活动进行落地,所以也配合了小样买赠等形式,消费者可以直接转换。
所以大家发现了吗?整个营销活动的意义就在于线上和线下的整合,不仅是传播方式的线上和线下整合,并且也是玩法和销售转换的整合。当我们为消费者提供360度服务的时候,那么销量就自然而然提升了。
案例二:百雀羚
再来看一个国产品牌——百雀羚。
百雀羚在去年打造了宫廷牌,这个概念凸显中国之美,吸引年轻消费者,也坐稳了天猫亿元俱乐部的会员。
百雀羚一个看似很传统的企业,但是在去年开始进行了创新和变化,这个点就和之前聊到过的李宁是类似的,都是通过品牌的再塑造,去进行传播和互动,让品牌具备年轻感。
因为其实中国的消费者大部分还是很愿意接受国产的,那么如何让国产更高级,这个就是关于国产品牌最需要思考的问题了。
百雀羚整个流程是在活动前进行微话题的预热。并且在活动期间,通过国学及女性KOL引发讨论,并且通过“时间解药”这个病毒视频进行传播和互动。
通过传统文化与时下流行碰撞,歌词与主题“时间解药”的呼吁,宣传了极致的东方之美,而在最后整体全部导入到电商平台,达成当天成交过亿的销售额。
1. 整合品牌资源定制化打造
整合营销不只是去强调玩法上的线上和线下结合,也会整合品牌现有的资源进行定制化的打爆。
汤臣倍健这个品牌,在各大电商平台采取了不同产品和营销策略来触及各类消费人群,在天猫平台的营养健康品类中排名第二,仅次于swisse。
我们可以从图片看到它的营销策略。
汤臣倍健天猫旗舰店走的是粉丝经济,主推品牌新系列事业,主打的是年轻消费者。而汤臣倍健天猫专营店,通常的消费者是囤货,所以说主推的是量贩装,主打长期消费者。而汤臣倍健京东旗舰店,它的品类线比较丰富,适合去做到多种组套搭配的玩法,那么也适合去主打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
每个店铺根据自己不同的形式来进行不同人群的精准触达,也是品牌方大的活动档期,需要去保护产品价格线的重要玩法之一。
除了从产品线本身的精准定位以外,汤臣倍健也侧重粉丝经济的提升,以年轻人为目标,通过多种围绕偶像的互动形式来提高品牌的曝光,促进产品销售的提升。
汤臣倍健通过几个步骤来提升消费经济。
设定预设目标及相应福利,鼓励粉丝为偶像打call。比如像图片上面可以看到的,10月20日目标是达成我们的600个约定,那么这个也是粉丝和明星的承诺,就是品牌方和明星的销售承诺。
设计偶像专属礼包,提供周边供粉丝珍藏,那么汤臣倍健也和蔡徐坤进行互动,并且在活动页面进行宣传。
线上线下联动投放广告,让蔡徐坤无处不在。最后在站内发起粉丝狂欢节的活动来提高转换,最后的成交额也达到了月销超过13万罐,单罐最低81元的整个销售状况。
通过明星效应去带动产品的成长,那么这个也是目前最火的营销方法。当然这种方式其实是有问题的,消费者如果是一味的通过明星的粉丝经济来进行购买的话,那其实对品牌没有什么忠诚度。
所以说品牌方和明星合作的同时,也需要让消费者更多的去关注品牌本身,才有可能对他们进行二次触达。
星巴克招募“气氛组”
12月中旬,一则“在星巴克带笔记本的人都星巴克气氛组”的段子在网络走红,星巴克官方微博迅速反应,当日立即推出“招募星巴克气氛组”活动并被网友迅速扩散,借势爆红流量再度将话题热度推高,扩大品牌效应。
星巴克在国内一直是自带流量的品牌,其在营销方面则更多依靠品牌自身的IP,由粉丝进行自发的扩散。而近年来,通常只扮演冷冰冰的宣传机器的官方账号也开始打造人格化IP,例如拍摄抖音小视频、官方微博、公众号更积极地与粉丝互动,这背后,也正是星巴克意识到粉丝对品牌带来的“自来水”式推广效应。
而星巴克此次借势营销,也正是其常用营销手段的升华版。气氛组的段子之所以走红,是由于其内容具有社会普遍性。哪怕是调侃是段子,星巴克以颇带自嘲式的营销噱头,结合自身强大的品牌流量与社会热点,以极低的成本借势扩大品牌效应,成为2020年品牌借势营销方面值得借鉴的案例。
老乡鸡土味发布会
继2月董事长手撕员工“疫情期间不上班不要工资”联名信爆红后,老乡鸡于3月发布视频“2020老乡鸡战略大小会”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老乡鸡公众号将其称为“我们用200元预算帮董事长安排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发布会”,发布会内容为老乡鸡董事长束从轩在一座乡村风格的舞台上发布2020年品牌战略。该发布会以其“土到极致却不低俗”的演绎方式,成为土味营销中为数不多的优秀案例。
细数老乡鸡2020年的营销事件,其登上热门讨论的案例并不少见,例如与岳云鹏“不打不相识”式互动代言、疫情期间不洗手不给吃饭、官方微博每天只发“咯咯哒”等。其营销策略的核心,是通过打造年轻人喜爱的土味视频,以接地气而又有趣的方式通过官方渠道不断与年轻人产生交流,在年轻人心目树立“可爱、高性价比”的品牌形象。
奢侈品x运动品牌联名
奢侈品牌与运动品牌联名并非个案,但放在今年奢侈品牌加速“入世”的背景下,又多了几分意味。2020年,PRADA与DIOR相继与Adidas、Air Jordan推出联名款式。
在此次联名营销中,两大奢侈品牌均选择了年轻人喜爱的款式进行联合打造,例如PRADA x Adidas推出贝壳头款,DIOR x Air Jordan推出AJ1款式。在经历了入驻天猫、直播电商等渠道反响平平后,奢侈品牌试图通过年轻人喜爱的潮流款式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奢侈品牌需要保持自身的品牌调性,因为过于接地气的营销方式并不适用。而Adidas、Air Jordan虽然作品运动品牌,其高端潮流产品在时尚界也有着一定的地位,通过这一切口打开与年轻人对话的新渠道,亦不失为其他奢侈品牌值得尝试的手段。
⑽ 屈臣氏营销案例解析
屈臣氏作为亚洲领先的保健及个人护理用品企业,在亚洲及欧洲34个市场、1,800多个城市共拥有19个零售品牌及逾8,400间零售商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屈臣氏营销案例解析,欢迎阅读!
屈臣氏促销案例解析:
一、屈臣氏品牌简介
(一)基本情况介绍
屈臣氏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旗下屈臣氏集团以保健及美容为主的一个品牌。屈臣氏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创建于1828年,是和记黄埔旗下的国际零售及食品制造机构,业务遍布34个地区,共经营超过8400间零售商店,聘用98,000名员工。集团涉及的商品包括有保健产品、美容产品、香水、化妆品、食品、饮品、电子产品、洋酒及机场零售业务。屈臣氏在中国200多个城市拥有超过1000家店铺和三千万名会员,是中国目前最大的保健及美容产品零售连锁店。
二、营销战略
(一)锁定目标消费群
在日益同质化竞争的零售行业,只有为消费者提供合适的产品选择和优质的购物体验才能赢得市场。而实现这一切的首要基础就是准确锁定目标消费群。屈臣氏将中国大陆的目标消费群锁定在18岁至35岁,月收入在2500元人民币以上的时尚女性。因为年龄更长一些的女性大多早已有了自己固定的品牌和生活方式,很难做出改变。而40岁以下的这个人群则富有挑战精神,比较注重个性,喜欢体验优质新奇的产品。同时,又是女性中收入增长最快的一个群体,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但通常又时间紧张,不太喜欢去大卖场或大超市购物,追求的是舒适的购物环境。这些消费者特征都与屈臣氏的商品定位非常吻合。
三、创新过程
(一)发展稳中取胜
屈臣氏通过多年来对中国内地零售市场的深入研究和钻研, 总结 出品牌发展最适宜的定位和发展策略。长期以来,屈臣氏奠定了内地最大的健康和美容个人零售商的坚实地位,并且密切关注市场变化,适时把握时机,蓄势待发。不以发展的快慢衡量企业的发展,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受时机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多年来,屈臣氏始终以敏锐的触觉了解、研究和分析市场动向。
屈臣氏营销案例解析
一:基本状况
1.调查地点:思明区演武路4号富万邦商业广场富万邦B1楼(屈臣氏(厦大店))
2.面积:营业面积270平米+30平方米更衣间、杂物间
3.员工人数:8人
4.待遇:中专实习生:基本工资1150(含100全勤奖)+销售提成;
大专实习生:基本工资1200(含100全勤奖)+销售提成。
本科实习生:基本工资1250(含100全勤奖)+销售提成。
正式 毕业 加入公司员工:基本工资1300(含100全勤奖)+销售提成。
按公司要求实行轮班。全年享受8天带薪年假及6天带薪病假。按照就近原则进行店铺分配。
二 . 厦大西村屈臣氏竞争优势:
1.地理优势,屈臣氏地处厦大西村,厦大有超过两万名的女性化妆品使用者并且有非常多的男性化妆品使用者,拥有非常广泛的受众。
2.品牌优势,屈臣氏知名度要远远高于厦大西村外其他的化妆品店,对客户的吸引力要远远高于其他店面。
3.质量优势,屈臣氏全场保证正品。
4.种类优势:屈臣氏除了拥有各大品牌的化妆品经营权之外还自发研究了超过1500种化妆品,另外屈臣氏经营范围广泛,店内除了有化妆品之外,同样兼营保健品、食品等等多种商品。
5.营销优势,屈臣氏拥有多样的品牌促销手段。
等等
三. 屈臣氏竞争劣势:
1.价格相对于其他化妆品店面或者超市会偏高。
2.自有品牌质量难以保证,并且缺少与其他知名品牌的竞争优势。
屈臣氏 市场营销 案例解析
一、屈臣氏整体结构
首先屈臣氏产品的结构是药品占15%,化妆品及护肤用品占35%,个人护理品占30%,剩余的20%是食品、美容产品以及衣饰品等。它以“个人护理专家”为市场切入点,以低价作为引爆点,围绕"健康、美态、快乐"三大理念,为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优雅的购物氛围环境和专业资讯服务来传达积极美好的生活理念,旨在协助热爱生活、注重品质的消费者塑造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二、屈臣氏对亚洲女性定位
亚洲女性与欧美国家的女性相比,亚洲女性会用更多的时间进行逛街购物,更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去寻找更便宜或是更适宜的产品。中国大陆的女性平均在每个店里逗留的时间是20分钟,而在欧洲只有5分钟左右,这种差异,让屈臣氏最终将中国大陆的主要目标市场锁定在18岁-40岁的女性,特别是18岁-35岁的时尚女性。因为18岁-35岁年龄段的女性喜欢用最好的产品,愿意在朋友面前展示自我。她们更愿意用金钱为自己带来大的变革,愿意进行各种新的尝试。
三、屈臣氏的合作战略
通过嫁接大型商业地产品牌,屈臣氏中国本土开店策略从稳健从容走向激进爆发。2010年2月19日屈臣氏做出重大决定:与中国商业地产两大巨头---大连万达集团、中粮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这预示着未来几年里,屈臣氏将全面进驻全国各地的万达广场和大悦城,与国内最具实力的两大商业地产旗舰品牌实现同步扩张。
并且,屈臣氏并购了许多的公司,让屈臣氏在自有品牌创建和产品研发、 渠道 积累方面有了足够大的回旋余地。2005年,屈臣氏斥资55亿港币收购了法国最大、历史悠久的香水零售商Marionnaud,紧接着又将总部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保健及美容产品连锁店Spektr Group收入囊中。 通过一系列撒豆成兵式的并购,屈臣氏的脚步从亚洲到了欧洲,悄悄完成其全球化进程布局。
四、屈臣氏的独特性
除了大量引进上游厂家品牌之外,推出自有品牌屈臣氏是一大必杀记。用“屈臣氏”的标准与品牌冠名大量商品,使货品价格得以降低,吸引价格敏感的消费者,通过自有品牌,屈臣氏时刻都在直接与消费者打交道,能及时、准确地了解消费者对商品的各种需求信息,又能及时分析掌握各类商品的销售状况。在实施自有品牌策略的过程中,由零售商提出新产品的开发设计要求,与制造商相比,具有产品项目开发周期短、产销不易脱节等特征,降低风险的同时降低了产品开发成本。”屈臣氏正是通过自有品牌这一平台,把低价和差异化结合起来,在差异化的基础上实现低价,给顾客提供各种丰富的高质低价的商品,用高性价比也满足顾客的需要,使顾客形成对产品和企业的双重忠诚,成为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中国内地市场上独占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