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办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如果是复办证,当然容易,交钱就制行了,交钱的地方无所谓了,你只会关注交易的价格,即所谓的付出成本;
如果是获得证书,就不同,你要考虑收获什么,投入什么,我们如何达到,怎么达到,这些很细致的问题,
有证的企业多了,顾客现在也越来越不相信你的所谓认证证书,只会关注你的口碑,经营业绩,综合形象,服务态度,不认真做管理,你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如此的掩耳盗铃的企业,只会被同行和顾客一笑而过,最终在电话本中被人删除。
认证机构,最重要的功能是可信,至于 是否可信,大家都有自己的评价。
多几万元办证,让人家相信你,太便宜了!
Ⅱ 液晶拼接屏可以通用吗多用在哪
有多个拼接单元组成的液晶拼接屏,可以单屏、多屏、整屏显示,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需求,任意调节,自由切换;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大屏显示终端设备;但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液晶拼接屏一般都是应用在室内比较多,室外太少见。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液晶拼接屏是不能够通用的,由于其自身的原因,于室外露天的显示效果有些差人强意。
而我们常常看到十字路口那些广告大屏等,基本是LED系列的产品;而液晶拼接屏本身是不防水的,如若应用在室外遇上恶劣的天气,极有可能损坏液晶拼接屏,得不偿失,如果一定要可以安装防水设备的话,总体造价又比较昂贵,综合性价比比较低。
那液晶拼接屏多用在哪些领域上面呢?很多人不禁会问,下面就和大家分析几个搭建液晶拼接屏项目的应用场所。
1、指挥调度系统
指挥调度,顾名思义就是根据高清液晶拼接屏所监控反应回来的画面,在后方指挥“前线”的工作,由于液晶拼接屏可单多屏显示,可根据不同区域反馈回来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多窗口显示;液晶拼接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高,呈现出的画面更加清晰,而且其还支持7*24小时不间断运行,在监控安防领域更是得天独厚。
指挥调度系统
2、会议系统
现在很多企业都选择了液晶拼接屏作为会议室的显示大屏代替旧的电子白板,投影仪之类的,而且旧的设备显示不清楚,不论是工作效率还是会议效率都大打折扣;假设有客户前来考察,给人介绍东西的时候,投影仪显示效果不好,这也会降低自身企业对客户的印象;如果会议室中放置液晶拼接屏,让人眼前一亮,公司的软实力也得到体现。
会议系统
3、展示系统
液晶拼接屏用于展示,可以取得很好的显示效果,我们发现有不少数字展厅、展馆或是一些大型商场中,液晶拼接屏在展示宣传系统中总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将宣传信息更加直观地展现到别人眼中。
展示系统
以上这三个是液晶拼接屏比较常见的应用领域,也是应用得比较多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如音乐餐厅、电影院、教育系统中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在未来,小编相信液晶拼接屏或将成为一种与LED产品一样普遍的显示大屏,占据着商显领域的主导地位。
Ⅲ 谁有西藏旅游的有关资料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特殊的自然生态和社会进程,造就了西藏特殊的产业结构。长期以来,在西藏,唯有农业、工业、畜牧业才是“正业”。结果所形成的产业结构和群落不仅没有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也抑制了一些高效益行业的及时起步。
从几年来的实例可以看出,旅游业在西藏具有很大的潜力,它不仅对改善藏族人民生活,提高全民族素质有巨大作用,而且对西藏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逐步走向合理化有较大的催化功能。那么,如何去有效地发掘出西藏旅游事业的潜能?我认为那就是走一条属于西藏的民族化道路,即大力开发西藏民俗旅游这块沃野的苑囿。
一 西藏民俗旅游资源
文化是人类长期积累的结果。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其历史发展的过程。民俗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了解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民俗是最好的窗口。西藏民俗文化是以西藏为主体的多个民族的人们千百年来的心灵历程和社会沧桑的凝聚,是一个横割几千里,纵轴上万年的动态文化球体。由于西藏民俗文化特殊的历史氛围和自然背景,使西藏民俗旅游资源富丽多姿。具体包括:1.神奇迷人的名胜古迹及传说。
西藏名胜古迹与神仙圣祖,宗教精灵有密切联系,都灌注着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故事,因此西藏自然的景观虽然是大自然的造化,但它身上仍显示出社会文化的特性①,应属于西藏民俗旅游资源的范畴。
<1>雄峻山峰及传说
西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在它一百二十二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五座八千米以上的高峰,七千米以上的冰峰雪岭有四十多座,它们象一排排白玉雕成的擎天玉柱,高插天际。海拔八千八百多米的珠穆朗玛峰更是挺拔苍劲,秀丽多姿,关于她的“身世”,还流传一段美丽的“真实”故事:传说从前喜玛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是一个百花盛开的美丽地方,这是连接人间与仙境的群山,风景优美,百鸟歌唱。有一天,这片圣土出现了骚动,一群妖怪突然窜来霸占了这块乐园。他们行凶作恶,捕杀鸟兽,摧残花木。就在这个时候,从五彩祥云上走下一位银妆素裹的仙女,她就是雪山女神珠穆朗玛。她身体丰美,眼睛放射出正义而慈祥的光辉,她用自己高贵的光泽,化作一道道阳光的金剑,她那一身素白的衣裙在飘动中发出闪光,她用隐藏在身体内的无穷的法力,降服了这群妖魔,并把他们压在大山下面。就这样,天国的春风又徐徐吹来,百鸟又重新呜啭,一切又恢复了天国一样的静美和谐,万物在这里充满生机,使这里变成了一片人间乐园。
诸如此类,西藏遍布山峰雪岭,没有哪一座没有故事,没有哪一条山脉没有人的活动,他们将山神化,圣化,使旅游者在得到自然美的熏陶时,接受了社会美的因素。
<2>美丽湖泊及其传说
美丽的高原湖泊,星罗棋布,共有1500多个,总面积达2.38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湖泊总面积的30%。玛法木错,羊卓雍错,奇林错,班公湖等都是西藏著名湖泊。其中纳木错(藏语意思:“天湖”)是世界上最高的湖泊,海拔四千七百多米,面积一千九百九十三平方公里,四周被念青唐古拉山脉环抱,湖中岛屿灿若繁星,有的如龟,有的如鸭,各具形状,千姿百态。尤其是湖南岸的扎多岛,更是怪石磷峋,奇洞密布。湖内外鹤鸟成群,或在湖面上翩翩起舞,或在湖岸休息、婚戏。岛山鸟蛋厚积,湖中鱼虾成群,黄昏之余,垂钓湖畔,别有一番情趣。沿岸土地肥沃,水草丰美,野花朵朵,牛羊肥壮,风景绚丽。天气晴朗,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倒映湖中,清晰可见。每年藏历五、六月间,不少虔诚的宗教信徒来此转经朝山,因此该湖又有“圣湖”之称。伴随着美不胜收的景致,还附有众多的传说故事,使纳木湖更令人神往。
(3)繁多的寺庙
西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使西藏高原很早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政体,那就是“政教合一”的体制。由于宗教的广泛影响,使高原寺院林立,灿若繁星。既有原始苯教寺院,又有佛教寺院。大昭寺、小昭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白居寺,桑耶寺,普久寺等,都是在西藏有巨大影响的寺院。这里寺院各成一体,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和宗教群落。它们既有自己的政治机构,又形成了特殊的宗教民俗文化,这些寺院的民俗文化,虽然与西藏民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由于它活跃于宗教的殿堂内,所以它是以宗教徒的人生观,世界观而创造的,因而呈现出既不同于西藏民俗文化,又不同于纯宗教的文化的独具特色的宗教民俗文化,这支民俗文化是西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西藏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宝库。
(4)历史悠久的遗址
西藏高原自古以来就有人类生存,并且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这种论断被解放后在西藏高原上发掘出的众多古代居民遗址所证实。诸如昌都的卡若遗址,拉萨曲贡村遗址,阿里的古格王朝遗址等等。这些古代遗址的发现,既表明西藏的远古先祖是伟大智慧的,又论证远古的西藏高原一直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文化造山运动。
在西藏阿里地区扎达县象泉河南岸,有一座雄伟的城垣和宫殿遗址。其东北面的山坡上,象蜂巢似地密布着300多间房屋和300名孔洞窟,中间隔着红墙白垣,这数百间房屋依山叠砌,层层相接,直到山顶,构成一座雄伟的古建筑群。建筑群内修有四通八达的暗道,旅游者见到此,可以想象出这个古老高原王国当年曾经有多么繁荣的景象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昌都卡诺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海拔最高,经度最西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从卡诺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的建筑、植物种子、动物骨骼及石器和陶器,器具上还有众多的图纹,通过对遗址出土的大量遗物的分析,不但使我们增加了对西藏远古居民生产活动情况,社会经济情况和社会风习民情的了解,而且也为藏族原始社会史,风俗史提供了实物证据。这些远古遗址,不仅使旅游者充分认识西藏的过去,并且更加深了旅游者对西藏民俗文化承传性的进一步理解。
(5)恢宏的古陵墓
西藏的葬俗十分繁多,现今盛行的有天葬、水葬、火葬、塔葬等等,那么西藏是否还盛行土葬呢?土葬在葬俗中居于何种地位?西藏高原上遍布的陵墓遗址可以提供有力的证据。
在高原众多的陵墓中,以西藏朗县列山墓群和西藏乃东县普努沟古墓群著名。
西藏朗县列山墓群:共有封土墓184座,封土平面大多为梯形(153座),还有方形(27座),圆形(28座),亚字形(1座),葬具主要是石板拼对而成的长方形石棺,也有的直接将尸体安放在石板叠砌的半圆形穴内。葬式为屈肢葬,并且还有两处祭祀场所和一个石碑底座。
西藏乃东普努沟古墓群均为等腰梯形石砌边框封土。墓的形制有竖穴石砌竖单棺,穴石砌多棺,竖穴石片棺,并且还有大量的随装品,主要是陶器、饰物。
这些古陵墓中蕴含着藏族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料,诸如:陵墓建造的方位,陵墓内的摆设,陵墓内的白石头,黑石头,陵墓内物件的多少,陵墓的式样,陵墓内尸体的葬式,陵墓附近的祭场等等。这些是西藏高原人们的民俗观念,宗教民俗文化的物象化,具体化,并且这些陵墓都是场面恢宏,是为当时西藏的王臣所建造的。因此古墓式西藏土葬是比较高贵的葬仪。
(6)壮观的古建筑
高原的主人,不仅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很早就创造了精神文明,其中意识,文明的物质化再现就是建筑,他们的建筑壮观雄伟,如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等等,这些建筑密布在高原的角角落落。另一种盛行在高原的建筑——“上栋下宇”式的住宅建筑,一般以石块砌墙或夯土筑墙,室内用木柱支撑,屋顶是土筑的平顶,上面可作晒台。多建于向阳高处,坐北朝南。
西藏高原的人们住宅建筑不仅反映他们的生产技术水平,而且还程度不同地反映了他们的信仰习俗。藏族建筑房屋内,火塘是神圣的地方,满屋以白色的糌粑粉绘制“卍”和青稞麦穗,屋门绘“日月”图案,房顶插经幡和挂牦牛头和羊角、置白石等等,这些习俗组成了西臧建筑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特色,对国内外旅游者具有极为强大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西藏高原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伴随着高原人民的历史变迁,沧桑转化,它并不是以纯自然的形态展示在旅游者面前,而是诉说着西藏人民的悲欢,熔铸着西藏人民的心血。由于这样,使人们在欣赏,赞美古迹时,往往结合着生活的想象和联想,把名胜古迹看作人的精神拟态,使游人在赞美古迹时,也赞美着人。旅游者对名胜古迹的热爱和向往,不仅出自古迹名胜的自然美,而且有时是对某著名人物在某名胜古迹与自然界的恶势力作斗争的敬仰和怀念,有时又因为古代留下美丽的神话,有时因为某宗教领袖人物在名胜古迹留下了珍贵的足迹,遗物等等。
西藏高原的名胜古迹都有相伴的传说和风俗,所以只要我们保护好这些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并且将蕴藏在这些古迹名胜的传说故事,风俗信仰发掘出来,使旅游者在游览观光时,不仅看到自然的景观,而且还窥探出西藏高原的历史进程,人物心态,文化色彩。
2.瑰丽多姿的西藏民俗风倩
西藏地区是以藏族为主的民族聚居区。藏族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生息繁衍在这块既年轻又古老的高原上,他们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以藏族为主的西藏民俗文化更是耀眼夺目,色彩纷呈,它们为当今西藏的游游事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①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是指人们穿戴衣服、鞋帽、佩戴、装饰的风俗习惯。
藏族服饰的产生与藏族人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气候条件有关。高原上的服饰五花八门,绚丽多彩,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有不同服饰,不同季节,不同地域有不同服饰;不同职业,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服饰。这些众多的服饰,是藏族一种综合性的文化遗产,包含着广泛的社会内容,它往往和众多的文化事象相联系,既反映了西藏经济发展水平,也反映了西藏人们复杂的社会意识,同时也为区内外旅游者提供了认识西藏文化的一个窗口。
②饮食民俗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西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吃的技巧,吃的文化和风俗在西藏人们生活中不断丰富起来。
藏族的饮食以糌粑、干肉、奶渣,藏式点心、喝奶茶,酥油茶,青稞酒为主,并且随地域的不同而有很大变比。这些饮食给外地旅游者品尝,使他们觉得新鲜有味,回味无穷。另外在藏族饮食中还有很多禁忌条规,这些都是藏族饮食风俗的组成部分。
③岁时节日民俗
藏族节日繁多,据拙著《藏族民间节日文化》一书统计,多达一百多个,并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节日。藏族节日在臧族民俗学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藏族节日民俗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它虽然在一定的时令举行,但其内容包罗万象。它是政治、经济、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社会交往、民族心理等的综合反映。
藏族节日包括宗教性节日、生产性节日,文娱性节日等等。藏族节日期间,人们服饰饮食都具有代表性、民族性。因此它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信息的好机会,而且是展示民俗文化的极佳时机。充分利用藏族节日民俗,为旅游服务,是西藏旅游的内容之一。
④以“格萨尔王传”为主的民间文艺
西藏高原的旷野山寨,无处不充满着格萨尔的声音,无处不留下格萨尔的足迹。以格萨尔为核心的西藏民间文艺更是灿烂多姿的。既有述说先祖的神话,又有神奇动人的传说;既有记实民族英雄的史诗,又有诙谐幽默的阿古登巴,既有扣人心弦的民间故事,又有既舞且歌的民间藏戏。总之,西藏民间文艺不仅为西藏人们提供抒怀发愤的园地,并且繁荣和丰富了西藏乃至世界文学的殿堂,同时,也为西藏这块沃野之地招徕外来旅游者提供了条件。
二 西藏民俗旅游的功能特质
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是仅次于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的第三大产业,旅游业收入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发展旅游业同样基于这个准则。那么西藏的民俗旅游又如何带来经济效益呢?具有哪些功能呢?
“旅游业是带有很强的文化性的经济事业,也是带有很强的经济性的文化事业”。②
作为西藏旅游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旅游,不仅在经济效益上能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而且对西藏文化的建设又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1.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魁力在吸引旅游者,增加客源方面有巨大优势。
西藏旅游事业起步较晚,但是由于高原特殊的风光和民风民俗,使旅游事业蒸蒸日上。游客来西藏或是游览寺庙,或是欣赏西藏人情风光。
2.西藏开展民俗旅游还能获得十分重要的信息。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交通极为不便,很多信息不易及时获得,而大力开展民俗旅游就能克服这一缺点。
西藏民俗旅游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旅游者,这些旅游者的到来,既可以开拓当地人的视野,又为旅游者了解当地民情民风,提供了机会。在客观上就为西藏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中所包含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它促进了西藏的对外开放和经济的发展。
3.西藏的民俗旅游,有利于在开放的环境中促进西藏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民俗旅游,实质上是一种地区间的文化交流。由于旅游者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层,因而这种交流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西藏发展民俗旅游,可以有效地冲击亘古难变的长期固步自封的思想,经常地接受新观念和外来文化的良性影响,形成西藏进步和文明建设的推动力。
为了更有效地招来游客,恢复和维护文物古迹是必要的,对那些具有西藏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历史掌故,神话传说,民间文艺等等文化现象进行科学的发掘,整理和提炼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对西藏的民族文化,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西藏在过去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然而开发西藏民俗旅游局,西藏民俗文化的传播就更为广远,影响也就更大,从而促进国际藏学向更广更深的方面发展。
三 如何发挥西藏民俗旅游的优势
西藏旅游事业起步很晚,对开展西藏的民俗旅游还存在很多欠缺,或者没有意识到民俗旅游这个门类。因此,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发挥西藏民俗旅游的优势,关键要突出西藏民族的风格和西藏民族特色。
第一,积极采集整理藏族的风情习俗,文化艺术,历史宗教,人物典故,把广大藏区民间蕴藏的丰富、纯真质朴的文化搜集起来,分门别类,配以插图将它印刷出版,通过发掘,提炼,把地方性强,具有典型性,脍炙人口的内容概括出来,大力宣传。
第二,鼓励以藏族为主的西藏各民族群众在自愿自觉的基础上,对那些直观上可以反映出鲜明民族特色的生活内容和生活习惯进行巩固、扬弃。在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并自觉向先进文化靠拢汇集之时,尽量保留那些对社会文化进步毫无阻碍作用的生活内容和方式。对一些特殊的文化形态,如服式手饰,工艺美术建筑造形等都应通过非行政手段的社会力量积极有选择地推行。这样既可以保持西藏高原浓烈的民族气氛,又可以保留优秀的西藏民族文化。
第三,旅游资源和旅游点的建设,要使人工和自然的氛围表里如一,相益得彰。
西藏特殊的地理条件,气候环境,要求我们在进行旅游资源和旅游点的选定方面,不要去照搬其它地区的方法,而是要把西藏民族的古典艺术精华和民族风格科学地融汇到人工建筑和科学布局上去。旅游硬体的建设要寓现代化于民族化、乡土化之中。脱离民族特色的民俗旅游,就会失去它的真正价值。比如西藏米林县的穷林卓嘎塔巴新村的建筑、房子一排排,十分整齐。但没有牛棚,没有猪圈,没有院落,不宜于独立的家庭居住,且房子用木结构,容易发生火灾。房子高大不保暖,那里是一个潮湿阴冷的山沟,需要烤火。于是寒冷季节,大部分的居民在新房前面搭座简易住房,睡在火塘边。这个连本民族都不感兴趣的居屋,谈得上对旅游者有吸引力吗?
第四,多为旅游者安排能体察,观看西藏民族的活动项目。如积极组织旅游者参加雪顿节,望果节,萨嘎达瓦节,观赏草原的赛马射箭,赛牦牛,抱石头,鼓励旅游者去划牛皮船等等活动。这样使旅游者能体味到我区民族的浓烈生活气息,并且从中得到乐趣。
第五,适应旅游者的购物需要,积极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带有西藏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如金银首饰,提袋服装,地毯围裙和印有西藏风景名胜,具有纪念意义的手帕、提包、衣服和宗教用品,象唐卡、壁画、佛像、转经筒、酥油花,喇嘛帽、鞋等等。这些民族用品和民族工艺品备受外来旅游者的青睐。
西藏民俗旅游业,既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又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在开发利用西藏民俗旅游资源的同时,又促进了西藏民俗事业的发展。因此,西藏的旅游事业与民俗文化事业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西藏民俗文化可以促进西藏旅游业的发展,西藏旅游业的繁荣,也推动了西藏民俗文化的研究,发掘和宏扬。
更多相关信息请查看http://sc157.com
Ⅳ 郎酒的广告语是什么
郎酒的广告语抄:
1、郎酒:神采飞扬袭.中国郎
2、红花郎:传承千年酿造工业,历经天宝洞藏,红花国色,酱香典范,红花郎
3、老郎酒:传世酱香,老郎酒
4、新郎酒:代表历史,不如创造历史
5、郎牌特曲:为前行,为明天,为胜利,让勇敢充满自己
(4)朗县宣传扩展阅读:
郎酒市场
石家庄市昊帝商贸有限公司在四川郎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直接领导下,具体负责发展河北省区域内郎酒的销售和招商工作,旗下的自有品种有郎酒品牌的宝洞窖藏几个系列,公司对郎酒品牌进行了重新定位。
确立了“神采飞扬,中国郎”的品牌战略,经过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将红花郎作为核心来树立形象、树品牌,以红花郎为头狼做主打,以新郎酒为次,再配以如意郎或福郎,形成启动市场的主力。
经过精心策划,产品全部更新换代,包装精美大气。产品结构明晰清楚,形成酱、浓、兼三种香型系列产品的良好组合。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郎酒
Ⅳ 去西藏旅游时,会涉及到哪些证件
西藏旅游必带证件介绍:
边境通行证:
因西藏有许多旅游地区属于我国边境或非完全开放区域,故我国公民(包括港澳同胞)进入此地区旅游参观必须办理边境证,否则不需进入。对于持有有效护照,且此护照办理过出境签证(即走活的护照),可以免办边境证。需凭个人身份证到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即可办理,比较简单,可能部分派出所没有办过而不予办理,可先到西藏旅游局联络处开具旅游证明,这样可以省掉一些麻烦。
边境通行证样本
具体办理方法是:在单位写一个证明,说明你因旅游的原因到某某(需要多少写多少)边境地方,证明你是该单位的人并盖章,然后到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办理即可。在西藏可以办理但非常麻烦,手续复杂,而且费用相当高,由于是政策规定须在原籍办理,所以在西藏有可能无法办理的情况发生,建议还是在原籍办理妥当,方便快捷不收任何费用。为保险起见,“边防证”在前往边境地区名一栏最好能够详细到县,如:前往珠峰,写上“定日县”;前往墨脱,写上“墨脱县”;前往神山(冈仁波钦)圣湖(玛旁雍错)的,填上“阿里扎达普兰县”。
到西藏旅游需要办理边境证的地区:
日喀则地区:仲巴县、萨嘎县、聂拉木县(樟木)、定日县、康马县、亚东县、岗巴县、定结县、吉隆县;
山南地区:错那县、隆子县、洛扎县、浪卡子县;
林芝地区:米林县、朗县、察隅县、墨脱县;
阿里地区:普兰县、扎达县、日土县、噶尔县。
入藏确认函:
外宾进藏旅游必须是有组织的旅游,即必须有接待单位,已经确定的旅游行程,并且必须在西藏旅游局办事处办理“入藏确认函”,凭此确认函方可到航空公司购买进藏机位票,办理登机手续。华侨、台胞与外宾一样需要办理“入藏确认函”,港澳同胞凭有效的回乡证,可以与内宾一样在西藏旅游,不需办理“入藏确认函”。外宾、华侨、台胞可以凭有效的护照(复印件)、签证(复印件)及个人工作职务证明到西藏旅游局办事处或委托旅行社即可办理,一般一周内即可办理,加急2-3天即可。
尼泊尔签证:
尼泊尔在中国设有2个大使馆,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拉萨。如果想直接从西藏进尼泊尔,可直接在拉萨办理,只要手续符合当场即可办理,很少会拒签,但签证官上班不固定,所以,要办理尼泊尔签证,须在拉萨多预留几天时间,且一到拉萨就先办好签证,比较保险。
学生证:
西藏的所有进出航班对教师都没有优惠价,但对于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只要能够出具本人的学生证,可以打6折。而且很多景区门票都有学生优惠价,所以如果有的话一定要带上。
身份证:
2012年3月1日起,凡进藏人员,必须携带本人身份证方可进藏。不过身份证在国内旅行可以说是必备的,不论订火车票、飞机票等都需要。
医院健康证明:
健康证明并不是进藏游的“必需品”,西藏旅游局对乘坐火车通过青藏铁路入藏的游客身体状况的确有所要求,但并不是要指定携带由医疗机构出具的“健康证明”,而是要求在上车前自行填写相应的“健康状况登记表”即可,该登记表可能会在旅客购票上车前发放。不过鉴于西藏的地理气候条件,在进藏游前,最好去有关医疗单位做一系列健康检查;同时建议心、肺、脑、肝、肾有明显病变以及严重贫血或高血压的病人,勿盲目进入高原地区,特别是不要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带病乘车出游。
拉萨八角街
登山证:
凡到西藏境内登山探险的所有团体和个人,都需要向西藏自治区登山协会提出申请报告,内容应包括:攀登山峰名称、攀登时间、攀登路线、人数以及进出路线。申请报告被批准后,应办理以下手续:
1)在三个月之内,按规定标准缴纳山峰注册费,逾期不交者获准的申请报告自行失效;
2)在正式实施登山计划前,要向西藏自治区登山协会确认登山日程和所有服务项目。该会根据服务项目和日程向登山团体或个人提出经费预算数额,所有预算费用应在登山队抵藏前三个月汇至该会账号上。
3)凡获准到西藏登山探险的团体和个人,须在抵藏前三个月,将登山人员的姓名、性别、国籍、职业、年龄、护照号码通知西藏自治区登山协会,以便办理入境签证。
4)凡获准到西藏登山探险的团体和个人,如需进行与登山有关的科学考察,拍摄录像和电影,应在申请登山探险的同时申请,也可单独申请,但必须在抵藏前办完审批手续。
5)凡获准到西藏登山探险的团体和个人,在登山期间如使用对讲机、电台、卫星电话等通讯设备者,须事先提出使用计划,并将通讯设备的型号、功率、厂牌通知西藏自治区登山协会,由该会代为办理审批手续,未经批准者,不得将通讯设备带入西藏境内。
其它证件:
驾照、行驶证、养路费税费凭证等;摄影协会的会员证或记者证(当地对于宣传西藏还是比较配合的,虽然现在假记者满天飞)。
Ⅵ 中国贫困地区集中在哪贫困到什么程度
中国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中部地区、西部山区及西南、东北地区。包括甘肃地区,云南,贵州的局部山区。
其特征有:自然环境恶劣;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薄弱;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严重不足。
全国共有585个国家贫困县(包括县级行政单位区、旗、县级市)。国家为扶持贫困地区,设立国家级贫困县标准,资格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审批工作共进行过三次。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有不同评定标准,称民族自治地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国家级贫困县分布于全中国17个省级行政区内,其中以西藏自治区为最多,其后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陕西省、湖北省、河南省、河北省、甘肃省、山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中国贫困地区面临五大突出问题。
一是道路交通。经过多年发展,全国交通主网干线已经基本健全,但是贫困地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村组内道路还欠账很多。
二是生产用电。现在生活用电基本解决了,但是西部贫困地区还有20%的行政村缺少加工生产所需的三相电,制约了当地产业发展。
三是农村住房。目前国家对农村危房改造有补贴,但是农民自己还是要出大头,越穷的人越享受不到补贴、越盖不起房子,住房不安全是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四是教育问题。山里孩子每天要翻山越岭去上学,有的父母不得不搬到学校附近陪读。还有的贫困家庭孩子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出现因学致贫现象。
五是医疗卫生。贫困地区缺乏医疗资源,小病扛、大病拖,最后全劳动力弄成半劳动力、半劳动力弄成没劳动力。一人得大病,全家跟着穷。
Ⅶ 民族的中华民族
中国各民族的总称。“中华”一词,与“中国”、“华夏”相通,兼有族名、国名等多重含义。历史上曾专指汉族,至近代,用以指称包括历史上居住于当时中国境内的一切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民族识别,中华民族包括
汉族、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高山族
另有一些未识别的民族存在。共有126583万人,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115940万人,占总人口的91.59%。少数民族10643万人,占总人口的8.41%(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从分布来看,汉族聚居中原,遍布全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56个民族和睦相处,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等诸多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历来以勤劳、富于创造精神著称。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汉族的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而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以及外族入侵和躲避战乱等因素,汉族也发生了大规模迁移,一直在从中原地区向南迁移。客家人继承了当时中原汉人的文化传统,比如说古语,风俗习惯也有历史痕迹。
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汉族人口约为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除中国两岸三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北美洲和西欧也有较多分布。 中国各民族在地区分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汉族人口遍布全国各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在边疆地区,汉族多与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的边疆地区。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独具特色,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绚丽多彩。
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人口约为1,231,261,000 (2005年)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分布于全国各地。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人口1700余万(2005年)。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人口达982.11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人口480.6849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青海、河南、新疆、云南、河北、安徽、辽宁、吉林、山东等省及北京、天津等城市。人口860.297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居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第三位。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人口459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人口721万(1995年)。
苗族现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739. 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彝族现有人口657万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省的部分地区。人口二百五十四万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湖南的新晃、靖县、通道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宜恩一带及四川省。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地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等县。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塔城地区以及木垒、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及乌鲁木齐等地,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其余散居在新平、元江等三十余县。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白沙、陵水、昌江、宦县等地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僳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
畲族是中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自称“山哈”,“哈”是客人的意思,意为住在山里的客人,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现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霞浦、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了布农人、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赛夏人等十多个族群。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测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现主要聚居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其余分部在独山、荔波、都匀、榕江等县和广西北部地区的融安、南丹、环江等地。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其余分别聚居在和政县和临夏县。甘肃的兰州、定西地区和新疆、宁夏也有分布。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又分别称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称“景颇”、“载瓦”、“喇期”、“浪峨”,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古浪、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乌什、阿克苏、莎东、英吉沙、塔什库尔干等地。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其余散居在罗城附近的宜山、柳坡、都安等地。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外还有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都江堰市、绵阳市北川县以及贵州少部分地区有居住羌族人。 布朗族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景洪县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思矛地区的澜沧、墨江等县。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其余分布在广西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
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潞西等县。其余分布在盈江、龙陵等县。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还有一部分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
塔吉克族虽然属于欧罗巴人种,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克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车、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福贡县、贡山独龙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僳僳族自治县等地。
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塔城、喀什、莎东、叶城、乌鲁木齐等地。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乌鲁木齐等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聚居于云南省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散居在德宏、保山、临沧和思茅地区。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内大河家、列集一带。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其余分布在谭吉、红坎、恒望及钦县。
塔塔尔族(鞑靼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洛”、“曲洛”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呼玛、逊克、爱辉、嘉阴等县。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沿岸。少数散居于桦川、依兰、富锦三县和佳木斯市。
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洛渝地区,少数聚居于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一带。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 汉满傈僳景颇壮,高山普米锡伯藏。
毛南布依维吾尔,仡佬仫佬蒙古羌。
乌孜别克俄罗斯,保安独龙京东乡。
哈尼彝苗鄂伦春,裕固朝鲜傣阿昌。
鄂温克水德昂怒,基诺赫哲土布朗。
塔塔尔白回土家,达斡尔畲黎落巴。
拉祜纳西塔吉克,哈萨克佤瑶撒拉。
中国民族五十六,柯尔克孜侗门巴。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
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总原则和总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①各民族有先进与落后、大与小之分,没有贵贱、优劣之分。各民族劳动人民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都对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②民族问题(民族关系)发展上的两个历史趋向要求坚持民族平等、团结,这样才能有利于民族的发展繁荣;
③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不能自由的,不能获得解放的。无产阶级只有消灭一切压迫(包括民族压迫),只有解放全人类,最后才能解放自己;
④各民族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团结和联合斗争,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同样,各民族的团结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犹其如此。因而,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和团结,并把它作为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其内容涉及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具体体现在宪法规定、法律法规类规定、行政法规、命令、指示决定中。还在实际生活中采取保障措施,进行民族政策再教育。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结果,又是进一步实现民族真正平等的保证。所谓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分大小、强弱,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的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待遇和权力、利益的平等;民族团结则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和睦、友好和协调、联合。没有民族之间的平等,就不能有真正的民族团结。
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重要政治制度之一。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或少数民族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实行区域性的民族自治,享有管理和决定本民族和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法定权力,享有根据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政令的自主权的政策。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首先以国家统一为原则,任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国家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级自治政府机关,同时又是中央政府的一级基层政权机关。其次,民族区域自治及其自治机关,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一系列规定,享有一定的自治权。第三,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仅是民族自治,还在于区域自治,是民族与区域相结合的自治。这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体现了党和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党和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其优越性和积极作用在于:
①它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又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灵活性,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愿望和要求;②它能充分调动少数民族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③它利于抵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保障整个国家的独立和繁荣,也有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少数民族行政区社会改革政策
指党和政府于1951年开始,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建立后,少数民族还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发展阶段。要使他们摆脱阶级压迫,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废除封建地主经济的土地占有制度、农奴制度和奴隶制度,以及其他形式的人身依附和超经济剥削,进行社会改革。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采取了慎重稳进的方针,区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政策、方法和步骤。社会发展程度和汉族地区基本相同的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和汉族地区基本相同的方法和步骤。在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地区,采取了和平协商改革的方法。对还保留着浓厚原始公社制残余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和文化事业,使他们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对少数民族牧业区的改革,采取了比农业区更为和缓的方式,即对牧主实行赎买和 “不分、不斗、不划阶级”和“牧工牧主两利”的政策。随着民主改革的完成,少数民族地区也先后进行了农业、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致经历了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在多民族杂居地区,除建立单一民族的合作社以外,还组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的农民参加的民族联合社。在半农半牧区,也有单一的民族或不同民族成员联合组成的农牧结合社。到1956年底,西藏以外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完成,牧区稍迟于农村完成。接下来开始对城市私营工商业以及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除西藏外的少数民族地区城镇,私营工商业几乎全部或大部分实行了公私合营,一部分实行了合作化。
少数民族人口政策
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少数民族人口状况和少数民族人口问题制定的少数民族人口政策:
①积极推行“人口兴旺”、鼓励生育的政策(50年代至70年代)。主要内容为鼓励和提高生育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人口数量,控制人口下降的趋势。
②探索、酝酿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1971—1981年)。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有利于发展人口的政策。同时为保护妇女、儿童的健康,也积极宣传、普及妇幼卫生、节育等科学知识,对子女多、间隔密,有节育要求的夫妇给予指导和资助。
③对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生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对于少数民族,也要提倡计划生育,在要求上可适当放宽一些。具体规定由民族自治地方和有关省、自治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报上一级人大常委会或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公民民族成份满18周岁后两年内可申请变更一次
2015年5月20日国家民委第5次委务会议审议通过,并经公安部同意,《中国公民民族成份登记管理办法》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办法》明确,公民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其父亲或者母亲的民族成份确认、登记。公安部门在办理新增人口户口登记时,应当根据新增人口父母的民族成份,确认其民族成份。
《办法》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在其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的两年内,可以依据其父或者其母的民族成份申请变更一次。
Ⅷ 西藏康玛村村民人均年收入5年涨两倍是怎么做到的
近日:人均年收入5年涨两倍 西藏康玛村村民念党恩
新型的表现形式为“四讲四爱”实践增添了活力。村民根据真实故事自编自演了情景剧《党的恩情洒康玛》。故事以农奴索朗帕加(化名)一家从农奴到当家做主再到现在幸福生活巨变为梗概,以索朗帕加的血泪史教育群众不忘旧西藏的苦难,永远铭记党的恩情,珍惜现在的美好幸福生活。
Ⅸ 680个贫困县就哪些县城
详细名单 好像只有618个,其它的就不清楚了
河北省
39个 石家庄市:平山县、灵寿县、赞皇县、行唐县 张家口市:康保县、张北县、阳原县、赤城县、沽源县、怀安县、崇礼县、尚义县、蔚县、万全县 承德市:平泉县、滦平县、隆化县、丰宁县、围场县 秦皇岛市:青龙县 保定市:阜平县、涞源县、顺平县、唐县 沧州市:海兴县、盐山县、南皮县 衡水市:武强县、武邑县、饶阳县、阜城县 邢台市:临城县、广宗县、巨鹿县、新河县、平乡县、威县 邯郸市:魏县、大名县
山西省
35个 太原市:娄烦县 大同市:天镇县、灵丘县、阳高县、广灵县、浑源县 朔州市:右玉县 长治市:平顺县、武乡县、壶关县 忻州市:神池县、五寨县、五台县、偏关县、静乐县、繁峙县、河曲县、保德县、岢岚县、代县、宁武县 晋中市:和顺县、左权县 临汾市:大宁县、永和县、隰县、汾西县、吉县 运城市:平陆县 吕梁市:中阳县、临县、方山县、岚县、石楼县 【注:吕梁市兴县已脱离贫困,世界上最长的运煤隧道、于2011年在兴县南山开工】
内蒙古
31个 呼和浩特市:武川县 包头市: 赤峰市:宁城县、林西县、喀喇沁旗、巴林左旗、敖汉旗、翁牛特旗、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 通辽市:库伦旗、奈曼旗、科尔沁左翼后旗 鄂尔多斯市: 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兴安盟:科右中旗、扎赉特旗、阿尔山市、科尔沁右翼前旗、突泉县 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苏尼特右旗、正镶白旗 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化德县、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四子王旗、卓资县、兴和县
吉林省
8个 白城市:大安市、镇赉县、通榆县 白山市:靖宇县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安图县、龙井市、和龙市
黑龙江
14个 哈尔滨市:延寿县 齐齐哈尔市:拜泉县、甘南县、泰来县 大庆市:林甸县 鹤岗市:绥滨县 佳木斯市:同江市、桦南县、桦川县、抚远县、汤原县 双鸭山市:饶河县 绥化市:兰西县、海伦市
安徽省
23个 阜阳市:临泉县、阜南县、颍上县、颍东区 亳州市:利辛县 安庆市:太湖县、宿松县、岳西县、潜山县 六安市:寿县、霍邱县、裕安区、舒城县、金寨县 池州市:石台县 宿州市: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 淮北市: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濉溪县
江西省
21个 赣州市:兴国县、宁都县、于都县、寻乌县、会昌县、安远县、上犹县、赣县 吉安市:井冈山市、永新县、遂川县、吉安县、万安县 上饶市:上饶县、横峰县、鄱阳县、余干县 抚州市:广昌县、乐安县 九江市:修水县 萍乡市:莲花县
河南省
53个(政府批文在扩展链接里) 洛阳市:嵩县、汝阳县、宜阳县、洛宁县、栾川县、伊川县 信阳市:新县、固始县、商城县、光山县 、淮滨县、罗山县、息县 商丘市:虞城县、睢县、宁陵县、民权县、柘城县、夏邑县 驻马店市:新蔡县、确山县、平舆县、上蔡县 、泌阳县、正阳县、汝南县 南阳市:淅川县、桐柏县、南召县、社旗县、内乡县、方城县、镇平县 濮阳市:台前县、范县、濮阳县 平顶山市:鲁山县、叶县 新乡市:封丘县、原阳县 开封市:兰考县 安阳市:滑县、内黄县 漯河市:舞阳县 周口市:淮阳县、沈丘县、太康县、商水县、郸城县、西华县、扶沟县 三门峡市:卢氏县
湖北省
25个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恩施市、宣恩县、来凤县、咸丰县、鹤峰县 十堰市: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郧县、房县、丹江口市 黄冈市:英山县、罗田县、麻城市、红安县、蕲春县 宜昌市:长阳县、秭归县 孝感市:孝昌县、大悟县 黄石市:阳新县 直辖单位:神农架林区
湖南省
20个 张家界市:桑植县 益阳市:安化县 岳阳市:平江县 郴州市:桂东县、汝城县 永州市:新田县、江华县 邵阳市:隆回县、城步县、邵阳县 怀化市:沅陵县、通道县 娄底市:新化县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泸溪县、保靖县、永顺县、凤凰县、花垣县、龙山县
广西区
28个 南宁市:马山县、隆安县、上林县 河池市:环江县、罗城县、凤山县、东兰县、巴马县、都安县、大化县 百色市:田东县、德保县、靖西县、那坡县、凌云县、乐业县、田林县、隆林县、西林县 崇左市:天等县、龙州县 柳州市:三江县、融水县 来宾市:金秀县、忻城县 桂林市:龙胜县 贺州市:昭平县、富川县
海南省
5个 直辖单位:保亭县、琼中县、五指山市、白沙县、临高县
重庆市
14个 城口县、巫溪县、巫山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万州区、秀山县、黔江县、酉阳县、彭水县、石柱县、武隆县、丰都县
四川省
36个 广元市:苍溪县、朝天区、旺苍县 南充市:阆中市、仪陇县、嘉陵区、南部县 广安市:广安区 乐山市:马边县 泸州市:古蔺县、叙永县 宜宾市:屏山县 巴中市: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 达州市:宣汉县、万源市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黑水县、小金县 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理塘县、色达县、德格县、甘孜县 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金阳县、昭觉县、布拖县、雷波县、普格县、喜德县、盐源县、木里县、越西县、甘洛县
贵州省
50个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从江县、剑河县、榕江县、黎平县、麻江县、丹寨县、台江县、岑巩县、锦屏县、三穗县、天柱县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望谟县、册亨县、平塘县、贞丰县、普安县、兴仁县、安龙县 毕节地区:纳雍县、赫章县、大方县、织金县、威宁县 铜仁地区:沿河县、松桃县、思南县、石阡县、印江县、江口县、德江县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县、长顺县、罗甸县、荔波县、独山县 六盘水市:水城县、六枝特区、盘县 安顺市:紫云县、关岭县、普定县、镇宁县 遵义市:道真县、务川县、正安县、习水县
云南省
73个 昆明市: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 曲靖市:富源县、会泽县 保山市: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 昭通市: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威信县、绥江县、彝良县、镇雄县 丽江市:宁蒗县、永胜县 普洱市:镇沅县、墨江县、景东县、江城县、孟连县、西盟县、澜沧县、宁洱县 临沧市:永德县、凤庆县、沧源县、镇康县、云县、临翔区、双江县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马关县、砚山县、丘北县、文山市、富宁县、西畴县、麻栗坡县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兰坪县、贡山县、福贡县 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香格里拉县、德钦县 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鹤庆县、弥渡县、南涧县、巍山县、永平县、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 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南华县、大姚县、姚安县、武定县、永仁县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县、金平县、泸西县、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
陕西省
50个 延安市:延长县、延川县、吴起县、宜川县 铜川市:耀州区、宜君县、印台区 渭南市:合阳县、蒲城县、白水县、澄城县、富平县 咸阳市:永寿县、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 宝鸡市:麟游县、太白县、陇县 汉中市:洋县、西乡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勉县、佛坪县 榆林市:清涧县、子洲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横山县、定边县 安康市:汉滨区、汉阴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石泉县 商洛市: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
甘肃省
43个 兰州市:榆中县 白银市:会宁县 天水市:武山县、清水县、甘谷县、张家川县、秦安县、麦积区 武威市:天祝县、古浪县 庆阳市:华池县、环县、合水县、宁县、镇原县 平凉市:庄浪县、静宁县 定西市:安定区、通渭县、临洮县、陇西县、渭源县、漳县、岷县 陇南市:武都区、宕昌县、礼县、西和县、文县、康县、两当县 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和政县、积石山县、东乡县、广河县、康乐县、永靖县 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舟曲县、卓尼母、夏河县、合作市
青海省
15个 西宁市:大通县、湟中县 海东地区:平安县、民和县、循化县、化隆县、乐都县 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 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甘德县、玛多县 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杂多县、治多县、曲麻莱县
宁夏区
8个 吴忠市:同心县、盐池县 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 中卫市:海原县
新疆区
27个 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岳普湖县、疏附县、疏勒县、叶城县、英吉沙县、伽师县、莎车县 阿克苏地区:柯坪县、乌什县 和田地区:和田县、洛浦县、墨玉县、皮山县、策勒县、于田县、民丰县 哈密地区:巴里坤县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乌恰县、阿克陶县、阿图什市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察布查尔县 塔城地区:托里县、青河县 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
Ⅹ 开国大典 54门礼炮代表哪两个民族未知
最佳答案 - 由提问者10个月前选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究竟有多少少数民族,并不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全面贯彻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从1953年起,国家组织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考察工作,辨别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称。识别考察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出发,按照科学认定与本民族意愿相结合的原则,只要具有构成单一民族条件的,不管其社会发展水平如何,不论其居住区域大小和人口多少,都认定为一个民族。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到1954年,中国政府确认了38个民族;到1964年,中国政府又确认了15个民族。加上1965年确认的珞巴族、1979年确认的基诺族,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被正式确认并公布。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使许多不被旧中国的统治者承认的少数民族获得了应有的承认,并与中国其他民族一样享有平等权利
1950年,考入首都燕京大学攻读民族学硕士研究生、兼任助教,开始从事民族研究工作。先后参加政务院调查组,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调查“土默特旗县并存”的问题;参加由北大、清华、燕京三所大学师生组成的调查组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调查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族的历史与现状;两次参加中央民族访问团,到过海南岛、粤北、内蒙古、东北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慰问,并对蒙古、达斡尔、朝鲜、赫哲、锡伯、黎、苗、瑶等民族进行调查。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调入中央民族学院,成为新中国专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最高学府的最早教师之一。
40多年来,施联朱共编写和主编了20多部专著,其中《中国的民族识别》1996年获国家民委民族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旧中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谁也说不清楚。第一次人口普查,民族名称多达400多个,仅云南一省就有260多个。
今天,中国有56个民族,世人皆知。但是,很多人却并不知道,中国的56个民族,是由解放初的400多个民族名称,经过长期、大量的科学调查和甄别而最终认定下来的。那么,民族识别的缘由是什么?其过程又如何?这是各国学者和广大读者所瞩目的问题。为此,本刊记者特此专访了我国著名民族学家、曾经专门从事过民族识别调查工作的施联朱教授。
据施联朱教授介绍,早在1950年——1952年,中央先后派出西南、西北、中南、东北和内蒙古等民族访问团,分赴各民族地区进行慰问,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时,那时就已初步涉及到民族识别问题,因为一些长期深受民族压迫、不被承认或被迫隐瞒自己民族成份的少数民族,在这时纷纷要求承认他们的民族成份。
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汇总登记的民族名称多达400多个,仅云南一省就260多个。要落实党的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诸如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里,落实少数民族代表名额、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帮助发展民族经济、开办民族学校、发展民族文化等,就需要把民族识别作为首要解决的民族工作任务之一尽快提上了议程。对于这些众多的待识别族体,首先要弄清哪些是汉族的一部分,哪些是少数民族;对于少数民族,还要进一步弄清他们是单一的民族,还是某一民族的一部分。
自50年代初开始,党和国家组织大批民族研究者和民族工作者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对待识别族体的族称、族源、分布地域、语言文字、经济生活、心理素质、社会历史等进行了综合调查和分析研究,并在充分尊重该族体人民意愿的基础上,科学地甄别其民族成份和族称。大体上,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经过了四个阶段。
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族称要由各民族人民自己确定,这是他们的权利。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1954年,是民族识别的发端阶段。1953年中央民委派出畲民识别调查小组,分赴浙江、福建等省调查研究畲民族别问题,认定畲民既不是汉族,也不是“瑶族的一支”,而是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同年,在中央民委领导下,由中央民族学院派出了达斡尔族别调查组,分赴黑龙江、内蒙古达斡尔地区进行民族识别调查研究,确认达斡尔人是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而非蒙古族。在新疆的民族识别工作中,对新中国建立前强加于俄罗斯人带有侮蔑性的称呼“归化族”,正名为俄罗斯族;把国民党统治新疆时期认定的、从南疆迁至伊犁的“塔兰其”族,定名为维吾尔族;1954年把“索伦族”改为达斡尔族。
在这一阶段,经过识别和归并,从400多个民族名称中,初步确认了38个少数民族的族称。其中除已公认的蒙古、回、藏、维吾尔、苗、瑶、彝、朝鲜、满等民族外,新确认的族称有:壮、布依、侗、白、哈萨克、哈尼、傣、黎、僳僳、佤、高山、东乡、纳西、拉祜、水、景颇、柯尔克孜、土、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鄂温克、保安、羌、撒拉、俄罗斯、锡伯、裕固、鄂伦春等。
第二阶段,从1954年到1964年,是民族识别的高潮阶段。
1954年,中央民委派出云南民族识别调查小组。在云南260多个民族名称中,只有少数属于识别其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的问题,而大量的则是属于民族支系的归并,确定其是单一的少数民族,还是其他民族的一部分的问题。其中工作量较大的是对彝族和壮族支系的归并。1954年在云南操彝语、并拥有各自不同的他称或自称的族体约300万人,分为数十种支系。从语言的音位系统和语法结构以及经济生活、社会文化诸如火把节、族长制、同姓不婚、火葬遗址、祖先灵台、巫术、多神崇拜等方面看,他称或自称的“土家”、“倮”、“水田”、“支里”、“子彝”、“黎明”、“莨莪”、“他谷”、“纳查”、“大得”、“他鲁”、“水彝”、“咪哩”、“密岔”、“罗武”、“阿车”、“山苏”、“车苏”等数十种族体,都基本相同或相近于彝族所具有的普遍特点,因而被确定为彝族的支系,而不是单一的少数民族。把文山地区的“侬人”、“沙人”、“天保”、“黑衣”、“隆安”、“土佬”等不同称呼的族体,则归属于壮族支系;把“糯比”、“梭比”、“卡都”、“碧约”、“拉乌”等归属于哈尼族支系;把居住在洱源的自称“白夥”的“土家”人归属于白族支系;把“黑浦”(“摆彝”)归并入傣族支系。总之,把云南260多个不同族称的族体,归并为22个。
新中国建立前,贵州就有100多个民族名称。1950年中央派遣民族访问团到贵州工作时,省内各地报来的民族名称共有80多个。民族识别调查组对这80多个族体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其中大部分初步划分了归属,但有20多个尚未最后认定,如“穿青”、“南京”、“喇叭”(湖广)、“黎族”(里民)、“六甲”、“(兜)”、“东家”、“西家”、“绕家”、“蔡家、“龙家、“莫家”、“木佬”、“睤睟”等。民族识别调查组还到安顺、毕节等地区进行“穿青”人的民族成份识别调查研究。
1956年经过调查研究,国家又正式公布了仡佬族的名称。同年,中央民委派出湖南土家族识别调查小组,确认土家为单一的少数民族。
1964年,对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登记的183个民族名称,又经过识别调查研究,新确认了15个少数民族,将74种不同名称归并到53个少数民族之中,还有几十种在识别过程中自动撤销原登记的民族名称。至此,已填报的族体的识别工作得到了基本解决,还存在的有待于识别的族体已为数不多了。
第三阶段,从1965年到1978年,是民族识别受到干扰的阶段。
1965年确认了珞巴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珞巴族居住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洛瑜地区。“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其内部有“博嘎尔”、“崩尼”、“崩如”、“宁波”、“邦波”、“德根”等不同自称或他称。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一种独立语言,无文字;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具有与周围的藏族不相同的民族特点,因而珞巴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
贵州省从1965年起,先后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安顺地区进行了一年多的民族成份调查研究工作,主要对“革兜”、“东家”、“木佬”、“三锹”等人们共同体进行初步的了解。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族识别工作和其他民族工作一样,被迫停止了十多年。
许多少数民族“返本归原”,成为统一多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
第四阶段,从1978年到1990年,是民族识别的恢复阶段。
1979年确认基诺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1万余人的基诺族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攸乐山,自称“基诺”,古称“攸乐”。此地家喻户晓地流传着基诺、汉、傣、哈尼(另说还有布朗)同出于一个大葫芦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基诺同汉、傣、哈尼等民族在远古时代的密切关系。语言属藏缅语族,语法结构接近彝语支、缅语支,都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但在语音、词汇、语法上有自己的特点。如:村寨中有寨老(“卓巴"、老火头)、寨母(“卓色”、“老菩萨、大斋)等古老氏族长老,保留了对偶婚和群婚残余的一夫一妻制小家庭,有共耕习惯等,因而认定基诺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
贵州自1981年起,再次展开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调查研究工作。将7千余人的“绕家”、4·1万人的“东家”和3·7万人的“南龙”(其中包括1万多人的“龙家”,他们自认为白族)归并于苗族;将3万余人的“睤睟”归并于毛南族;有60多万人的“穿青”,仍维持原来族属识别的意见,划归汉族。在湖南省西南部,有一部分汉人,因长期与少数民族共同居住在一起,受少数民族的影响,有一些特征发生了变化,如“哇乡人”、“本地人”和“梧州瑶人”,他们要求承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经过识别调查研究,确认他们不是少数民族,而是汉族的一部分。
1985年,有人认为新疆阿勒泰的一部分蒙古人是“图瓦人”,经过调查研究,他们不具备单一民族的条件,而是蒙古族的一部分。在此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还识别了涉及20个县市、50多个乡镇的10个少数民族,共10万人。
有些族体在划归某一少数民族之后,也出现过重新提出要求作为单一少数民族的情况,如云南的“苦聪人”和“摩梭人”。经过重新识别调查,仍维持原来的意见,“苦聪人”为拉祜族的支系,“摩梭人”为纳西族的支系。
有些少数民族的族称,是汉族或其他民族对该民族的他称,有的甚至带有侮辱性质。新中国建立后,为了尊重少数民族人民的意愿,对广大群众提出更改族称或更改族称译写所用汉字的,都本着“名从主人”的原则作了更改。如1963年4月改“佧佤族”为佤族,1965年10月改“癎亻童族”为壮族,1985年9月改“崩龙族”为德昂族,1986年6月改“毛难族”为毛南族。
自1982年以来,全国提出要求恢复和更改民族成份的有500万人,已恢复和更改的有260万人。其中主要是居住在辽宁省和河北省承德地区的满族;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四省边界地区的土家族;湖南、贵州两省的苗族和侗族;贵州、云南两省的其他一些少数民族。
截至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止,正式确认中国有56个民族。
参考资料:http://www.itsqq.com/a/jd/zh/a1/2005-03-09/41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