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信息能够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吗
如果人们对客观事物不了解,对其缺乏必要的知识,那么就会对事物不清楚。人们借助事物发出的信息,获得有关事物的知识,消除对事物的不确定性。
比如报纸理论宣传是可以帮助人们减少或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而且也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2001年为庆祝建党80周年,大连日报举办了《执政党的建设》大型理论征文活动,其中涉及许多重大的政治主题,如党在领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如何认识和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怎样理解“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怎样坚持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统一等。我们原以为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读者不会很多,没想到编发了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写的《搞清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张晓林撰写的《先进文化和世界眼光》等一批高水平的文章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读者打电话说,读了这样的文章很解渴,希望我们以后多发表这样的文章。
这说明如果每条消息都至少包含一个信息,那可以说消息的条数越多信息量越大;但如果消息的内容是读者已知的,对消除或减少读者认识上的不确定性没有帮助,那么条数再多也不能说信息量大。判断信息量的大小,还有个信息的层次问题。如果消除或减少的不确定性属于小范围的、个别的,则这个信息是低层次的;如果消除或减少的不确定性属于大范围的、普遍的,则这个信息是高层次的。一张报纸,高层次的信息越多,减少或消除读者认识上的不确定性的范围越大、程度越深,信息量也就越大。
② 报刊的四种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类传播史上第一种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代表:马基尔维利《君主论》,“国家安全高于一切,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就必须严格制约自由讨论和信息的传播。”
这一理论的研究者赛伯特(F·Siebert,1956)认为,集权主义理论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种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报刊是国家的公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大众媒介统一步调,国家才能顺利地为公众的利益服务;在某些情况下(如在交战状态的国家里,军人统治下),集权原则甚至体现人民的意志。所以,对报刊应严加控制和审查,对违反有关规则的应加重处罚。比如给予那些经过选择的驯顺的人以经营报刊的权利,实行颁发出版许可证制度,法院对违法(如叛乱罪、煽动罪、诽谤罪)者提起公诉,加以处罚,等等。研究认为,这一理论本身在当今的大多数国家已经被摈弃了。 这一报刊理论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年代,本质上体现着自有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
代表:
弥尔顿(Milton)《论出版自由》(Areopagitica),观点的自由市场:不管观点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应该让他在报刊上出现,自由讨论,有可能在讨论中在一定时代中错误有可能压倒真理,但真理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取力量,最终达到谬误而重现真理的光彩。
约翰·米尔《论自由》,反对多数人的暴力:多数人有可能压制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压制少数人不同观点也是一种暴力。
自由论的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三点:①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为国家归根到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而个人权益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权利”。②之所以允许人们有言论自由,是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拥有判断正误的能力。③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
自由论坚决反对对新闻活动实施的任何形式的限制,倡导让新闻媒介随意报道任何事实,不受任何干预,畅所欲言,自由行事,为社会新闻受众提供尽可能广阔的选择空间和判断余地,从而使他们能够得出尽可能真切的结论。 1947年报告《自由与负责的报刊》(A Free and Responsible Press)T.B.佩特森,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
这一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也是“在传统理论上—个新思想的接技”。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全部蕴含在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的《自由和负责的报刊》和霍京的《新闻自由;原则的纲要》的著作之中。鉴于自由报刊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并招致许多批评的现状,社会责任论主张:传媒(报刊)对社会有着种种义务,要不负公众的信任;报刊要“供给真实的、概括的、明智的关于当天事件的记述,它要能说明事件的意义”;它应当成为“一个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要能描绘出“社会各个成员集团的典型图画”;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要使人们“便于获得当天的消息。”作为真正的职业传播者,还应当遵循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职业标准,不会为金钱而去做某些事,切实关心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该理论的研究者彼得森在落笔时既肯定了社会责任论正在日益兴盛的前景,也看到了它还有不够成熟、有待完善的一面。这无疑是个正确的。 在书中所论述的苏共理论,为集权主义以及自由主义理论的集合体,由于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因此书中对此部分颇有偏见,一般为后人所遗弃。
威尔伯·施拉姆认为,这一理论既是集权主义的变体,也可以从马克思那里找到它的根,在列宁和斯大林的花园中看到它的茎。在施拉姆的笔下,苏维埃国家的大众传播媒介被描述为:大众传播媒介与组织传播媒介不可分割;大众传播媒介是作为国家和党的工具来使用的,并作为党实现统一的工具、发布“指示”的工具;它们几乎是专用于宣传和鼓动;传播者被强制性地要求承担严格的宣传责任;它们由国家经营和控制;传播者的自由和责任也不可分地连在一起。施拉姆曾撰写过许多较为客观、公正的学术著作,但他在这一理论的分析上则带有明显的片面性、主观性和“冷战”色彩。麦奎尔(D·McQuail)的分析则冷静得多:“毫不奇怪,该理论并不赞成自由表达,但它建议传媒在社会上和在世界上发挥积极作用,非常重视文化和资讯,重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而且,“它在其祖国,也在很大程度上被抛弃。”
③ 什么是理论宣传阵地
“阵地”只是一种比喻而已,政治上常用。它的潜台词是:人的头脑,不是被版先进思想占领,就权是被腐朽思想占领,这里存在争夺。搞理论宣传,也存在一种争夺意识,也就是“阵地”意识。用时兴的话讲,就是谁拥有话语权的问题。
凡能影响人们头脑的理论传播渠道,都是理论宣传阵地。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电影、电视、文学作品,课堂教育、出版物,等等。这是笼统地讲。如果搞商业,那要看你的宣传对象是哪些人,他们通常从哪些渠道获得信息。
④ 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和报道工作
一、要培养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工作的动力。没有浓厚的写作兴趣,也就无从谈起做好新闻宣传报道工作
二、从提高新闻敏感度上下功夫
一是吃透“上头”和“下头”。“上头”就是一个时期党的方针、政策,所谓“下头”是指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只有吃透上头才能对全局有准确的判断和把握,只有吃透下头才能反映纷繁复杂的生活。所以我们要经常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这个角度讲,新闻敏感就是政治敏感。上级联社布置开展某项工作,我们及时反映该项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在面上具有指导意义,肯定有采用价值。或是通过调查研究,反映出该项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便于解决执行中的问题,同样具有价值。二是要多观察、多思考,善于从日常工作、生活中发现新闻。客观现象永远存在,只要善于观察,新闻永远是丰富的。关键是透过现象去思考它蕴含的思想内容,发现闪光点。三是“温故而知新”,在新与旧的对比中发现新闻。从研究原有的事实开始,并以此为基础,头脑里形成一条由原有事实组成的“地平线”。这条线越清晰,新闻敏感性越强,因为任何一个新事实、新信息一旦冒出这条“地平线”,我们就有可能发现它。
三、广泛收集信息,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要把新闻稿件写深、写透、写活,单有兴趣和新闻敏感度还不够,只有掌握大量的信息才能从中发现更多的新闻。
四、进行新闻写作的规范化练习,笔耕不辍
有了大量的事实材料为依托,能够从中发现新闻,下一步就是如何写的问题。必须在深刻理解新闻写作的基础上,不停地进行实实在在的写作训练。
五、千锤百炼、挖掘主题
新闻主题,一般指该新闻所表达、体现的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它体现作者的见解、意见或倾向,它是选择原始材料的依据。是贯穿全篇新闻的主线,从侧面反映了新闻的价值。决定着社会效应大小,读者是否喜欢。没有主题思想的稿件毫无价值可言。
如何提炼主题、主题思想?根据所掌握的新闻事实的素材,联系国内外形势,广大群众所关心、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经过分析判断选择其精华部分。这是一个大问题,不是简单的几句话能够说清楚的,需要在长期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人民日报的老记者同样也会遇到如何更好地提炼主题、主题思想的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六、把握投稿规律,与编辑建立良好的编读往来关系
应该说,稿子写得好也不一定被采用。现在的报纸,尤其是国家级的大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用稿,不只看新闻写作水平如何,这里还有好多因素。如:稿子内容是否符合当前的宣传中心?稿子内容是否有普遍意义?发表有何积极作用?有无负作用?内容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稿子写得如何?上述各方面都没有问题了,还要考虑各地区之间发稿的平衡。写稿要符合报纸、杂志在某一个时期的宣传重点,“适销对路”。
⑤ 中国近代史使用报纸作为宣传手段的事件
《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它创办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势力企图复辟,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未能在我国真正建立起来。它创办的指导思想:为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首先要开展一个宣传民主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对封建迷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这是当时《新青年》宣传的主要内容,也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青年》的编辑成员和撰稿人主要在以陈独秀、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有后来明显地站在右翼立场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胡适,也有后来从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知识分子的李大钊(揭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等。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拉开文学革命序幕,《尝试集》第一本白话诗集,“白话圣人”)、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的主张。鲁迅卓越的“随感录”杂文、论文和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新青年》上第一次笔名)等的发表。陈独秀、易白沙、吴虞等批评孔子、打倒孔家店的文章(对解放人思,唤起对民族命运关心,为新文化彻底胜利至关重要作用)。
《新青年》的宣传有力地打击了封建思想,并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⑥ 报纸是我们党进行什么宣传工作的重要工具
摘要 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
⑦ 如何宣传报纸本身
商家为什么要在你这做广告?看的就是报纸的发行量,报纸的宣传深度和报纸的回公信力。答
所以把握好这三点,就可以让报纸本身更强大,也会有更多的商家在你这投广告。而这里最主要的还是最后一点,即公信力。一个报纸在群众中的公信力达到一个程度时报纸的价值就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这种情况下对于报纸本身和其价值就能够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来了。
⑧ 你认为中国报刊属于哪种理论或其他理论提出看法,并写出依据。
中国共产党党报集权主义报刊理论继承苏联苏维埃集权主义理论,并充分结合中国的社会、文化、历史实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的中国化”、“理论的民族化”与“理论的时代化”的问题。这也契合了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同志在1964年论述学习“古代的”和“异域的”知识时,《在中央音乐学院意见》一文中高屋建瓴地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精髓,至少他明确地权威地表达了一种见解,那就是交流。
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中国党报的集权主义报刊理论在继承苏联苏维埃集权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中国共产党人的思考与智慧。对中国共产党的党报理论,笔者概括为以下几点:
无产阶级党报党性原则——政治属性。1942年3月16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发出通知,特别规定:“报纸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政策、反映党的工作、反映群众生活,要这样做,才是名副其实的党报。”①
党报真实性原则——新闻原则。1942年2月,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②
党报必须走群众路线——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把群众路线运用到党的新闻传媒中来,其主要内容就是“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
1948年4月,毛泽东对这一路线作了深刻的阐明,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③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党报集权主义报刊思想发展历程
要分析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党报集权主义报刊思想改革发展历程,必须要结合整个时代的背景进行宏观与微观的考察,考察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并结合社会发展的思想史、文学哲学批评史,放在历史的大坐标下具象地考察这一时期党报集权主义思想的整个嬗变过程。
经济发展环境。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体制已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市场在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中开始起基础性作用。
政治发展环境。政治创新层出不穷,“中国式民主”正在成长,常任制、票决制、任期制构成未来中国党内民主建设重点,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彰显政治平等,公众参与决策体现政府对于民意从制度层面的尊重。
社会发展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整个社会健康、有序、持久良性发展的绿色发展理念。在中国当前的政治格局下,和谐社会的理念必将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扬。
人文学术思想发展环境。“后社会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性”、“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概念风靡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舞台。④
网络发展环境。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促进了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如今,互联网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成为公众获取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一个重要平台。
本文下面对于这一时期的中国党报集权报刊思想的变革嬗变之路的思考就来源于以上历史、人文的横纵坐标。
挑战:经济利益的追逐对党报钳制舆论的挑战。报业集团化传递报纸的经济利益诉求,媒介控制部门放宽报纸的经营自主权。1996年1月15日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广州日报组建报业集团,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报业发展形式单一、发展步伐缓慢的状况。截至2008年10月,全国已有39家报业集团,成为我国当前报业市场的主体,几乎覆盖了国内大部分的省、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
建立报业集团是在整个国家宏观经济背景下报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个嬗变过程中,媒介控制部门——“党的宣传部门、政府经济政治行为以及监督部门”开始放宽报纸的经营自主权,在以党委机关报为核心的报业集团内部兴办的都市类报纸实行自负盈亏,获取经济利益,报纸的经济属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觉醒。在报业市场参与者中,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报社,作为读者和广告商的消费者,还有报纸的发行机构,凸显了报纸的产业属性、商品属性、资本的天然逐利性导致包括党报在内的整个报业集团对于经济利益的追逐。
经济利益驱动下党报政治属性的弱化。报纸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只有当它进入流通领域被读者购买后,才能真正成为商品。在这个双方利己的过程中,读者支付货币来满足自己对于资讯的需求,报纸通过获得读者的注意力来获取广告商支付的货币来盈利。
报纸为了吸引受众注意力,纷纷确立“受众本位”。受众消费行为与触媒习惯成为媒体目标营销的出发点,以党报为核心的报业集团媒体秉承了通俗的理念:首先,专业化的内容、通俗化处理、降低报纸阅读的“费力程度”;其次,报纸出现了在平民化的口号下兜售庸俗的倾向,如对一些丑闻、离奇古怪的社会新闻报道数量增加。⑤报纸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传者通过迎合受众来达到吸引广告商的目的从而获利,“逸闻趣事”的元素成为报纸版面的一道丰盛佳肴,而政治新闻的报道不仅数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受众对于严肃新闻也缺乏关注兴趣。这些状况都表明,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党报政治属性在一步步弱化。
裂变:手机、网络舆论勃兴的利剑斩破媒介控制部门审查之网,党报媒体“失语”现象频现。截至2009年底,中国拥有IPv4地址约2.3亿个,已成为世界第二大IPv4地址拥有国。中国使用宽带上网的网民达到3.46亿人,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2.33亿人。中国互联网发展与普及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⑥
“自媒体”时代,网络时代的舆论传播导致媒介控制部门审查“滞后效应”显著,报纸媒体“失语”现象频现。
“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通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⑦在2008年四川广元柑橘事件中,作为“自媒体”终端的手机,通过“点对点短信传播”成为引起舆论扩散和影响政府决策的一个主要渠道。
在这次公共危机的传播过程中,网民的关注使得原本由手机短信构成的人际传播范围扩大到整个互联网。此时的传播渠道已经不再局限于人际关系网络,政府之后的辟谣行为亦选择了多种传播渠道,此时“自媒体”与其他媒体的融合已经相当紧密。
“自媒体”的兴起深刻地改变了传统大众媒体“点对面”的传播模式,甚至实现了一部分话语权的转移。“传播领域再也不是过去的由少数把关人所控制的自上而下的传播过程,而越来越成为一种无受众亦无传播者,传播者即受众、受众即传播者的互动的多元交叉性的网状的互动过程。”
互联网政治正在彰显中国政治生态环境的新变化。国外,民众通过互联网指点江山、臧否人物、参政议政已是常事。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公众通过互联网参政议政也日益普遍。开博客或网上聊天,是当今各国政要向公众传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主张、塑造个人形象、与民众增加互动、争取选民支持的新方式。政要上网,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人们将民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政要通过网络与民众互动的现象,称为“互联网政治”,也有人称之为“网络政治”。
传统的渠道控制下的思维定式,导致媒介控制部门审查机制滞后。在国人“法不责众”心理、“侠客情结”文化心理作用下,自媒体、网络媒体时代的舆论控制需要媒介控制部门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机体制。而传统媒体的严格审查机制导致其在不少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失语”现象频现。
未来走向:媒介管理控制部门仍会长期存在
媒介管理控制部门对于媒体从业人员的控制。媒介管理控制部门对于媒体从业人员的控制主要是对于媒体管理者总编辑的人事控制,从而实行媒介管理政策。尤其是党报总编辑的任命必须是政府人事部门的任命。
政府部门“网络阅评员”对于舆论的影响。2009年10月22日,云南有关部门面向社会征集100名“媒体义务监督员”,表示要“借助社会力量,加大对新闻媒体的监督力度,打击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四大恶疾,打造负责任的新闻媒体,着力提高我省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吸引力”,但仍然引起网民的强烈争议。不少网民担心这一新措施是“借公众之手给媒体戴金箍”。
新闻源头控制。国家通讯社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发生时拥有最权威的独家新闻发布权,而中国的商业网站没有新闻采访权,以“网络记者”名义进行的采访活动都是非法的,所获得新闻的时效性会大打折扣。
媒体所有权控制。媒体集中化在中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报业集团、传媒集团成为中国媒体集中化的两种形式。在中国的报业集团、传媒集团都属于政府所有,即使是媒体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其采取的原则是采编分离,核心的编辑部门并不受上市公司的影响,保证了媒体的独立性以及其产权属于政府所有的本质属性。
我国已经进入传统报业朝向未来新型报业变革的过渡阶段。这既是一个主流报纸兴起的时期,又是一个竞争升级、优胜劣汰、产业集中度加速提高的时期。党报的改革,就是把报纸的政治责任与经济属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传统“法定”品牌与市场优势品牌有机结合起来,成为现代强势主流媒体。
市场经济对于防止国家侵害个人表意自由,维护传播权利上,虽然已经取得可喜的进步,但是在媒介管制的重要议题上,往往必须重新迎接国家的干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党报的党性原则。
总之,党报的党性原则,是永远不会凋谢的花朵,媒介控制部门的管制在中国也将长期存在。在世界上任何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新闻自由都会秉承“有节制的权利,有约束的自由”的理念,在政府善待媒体的传媒思想指引下,中国的媒体在保存自己公信力的前提下,必将获得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
⑨ 民报宣传了怎样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民报》集中力量传播民主革命思想
《民报》创刊于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加重的时刻,当时办报的主角是政治家,政治报刊是主流,政论文章是报刊主要内容。《民报》的重要栏目有论著、译丛、纪事、时评、谈丛、小说、来稿等。全部26期加上《天讨》增刊,共有社发稿件284篇,来稿36篇。其中,论著93篇,占总数的29.05%,时评62篇,占19.37%,译丛占3.31%,谈丛占7.19%,小说占7.5%。③
1.宣传“三民主义”
《民报》创刊的直接目的是宣传三民主义。孙中山在发刊词中指出:“抑非常革新之学说,其理想输灌于人心而化为常识,则其去实行也近。吾于《民报》之出世觇之”。
《民报》上以排满为内容的民族主义的宣传占大多数,在民权主义宣传方面,《民报》倡导进行民权革命,提出了“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口号。孙中山写的《发刊词》和《在民报纪元节庆祝大会上的演说辞》表明了他宣布民权主义的目标是要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也就是他常说的“政治革命”。此外,朱执信、章太炎、陈天华等也写有关于民权主义的文章。在民生主义的宣传上,除了孙中山的文章外,主要是朱执信《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并行》、《告非民生主义者》、《土地国有与财政》等文章。民生主义的宣传主要集中在讨论“平均地权”的问题上。
《民报》上对“三民主义”的宣传“讲的是中国民族前途的问题”,以清末的政治形势为基来探讨如何运用民主革命思想拯救国家。通过宣传三民主义,革命派高举“反满”的革命旗帜,推动晚清民主革命迅速走向高潮。报纸媒介进入中国社会政治领域,表达政治主张,使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为唤醒广大人民的民主意识,反对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建立近代化国家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