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所谓“三报两刊”是指什么
既三种报纸两种刊物
确保“三报两刊”发行有效落实
日期:2006-11-10 08:27:19 来源:海口晚报网
海口晚报网11月10日讯 昨天上午,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邮政局组织的海口市2007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会议在泰华大酒店召开。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宏芬出席会议。
会议传达了全省2007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了2006年度全市党报党刊发行工作,对成绩显著的市直属机关工委、琼山区、美兰区等12个单位给予表彰,并部署了海口市2007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
据悉,为做好2007年度《人民日报》、《求是》杂志、《海南日报》、《今日海南》和《海口晚报》等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海口市委办公厅今日下发通知要求,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处、室、科和党员干部;各级党委、党总支和基层党支部;大专院校的院系、教研室和教学班,中等学校的教研室和教学班,城镇中小学校和有条件的农村小学;驻市解放军及武警部队连级建制以上单位;公共卫生医疗单位;国家、集体、个人私营工商企业(含公司、商场、市场);行业协会;城镇的社区、街道及所属企业、居委会;农村的村委会和乡镇企业;各宾馆饭店和招待所等,都应订阅“三报两刊”。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都应带头订阅“三报两刊”。宾馆、民航、铁路、客轮和邮局、银行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场所,要摆放一定数量的“三报两刊”供读者阅读。
通知还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村级组织、镇用定额管理的公费订阅报刊,必须保证订阅“三报两刊”等党报党刊。镇以上机关单位和领导干部用公费只能订阅“三报两刊”等党报党刊。核定公费订阅报刊最高限额达到800元以上的村党组织要订阅《人民日报》、《海南日报》和《海口晚报》。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认真贯彻有关通知精神,拿出一定数量的党费用于各区、各部门和各单位的党组织订阅“三报两刊”等党报党刊。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困难企业和农村党组织订阅党报报刊。
据了解,我市将由市委宣传部把“三报两刊”的征订指标合理分解到各区、各部门和各单位,市邮政局据此计算出各责任单位相应的订阅款额并提交市、区党委宣传部门,由市、区党委宣传部门送交市、区财政国库支付局(会计核算中心)划拨。
陈宏芬在会上讲了话,他强调,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的重要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三报两刊”发行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各有关部门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认真落实各项措施,积极主动,紧密配合,积极探索发行工作的新办法新途径新渠道,确保我市2007年度党报党刊发行任务圆满完成。
❷ 海口市琼山区的历史沿革概括如何
琼山历史悠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琼台福地”之美称。约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3000多年)已有人类在此生息。秦朝时琼山地属象郡边陲,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此建谭都、玳瑁两县,属珠崖郡(郡治地琼山)。初元三年(前46年)属合浦郡朱庐县,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改为珠崖县。三国东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称朱庐县。隋朝大业六年(610年)时属颜庐、舍城两县。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颜庐为颜城县,属崖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析舍城县置琼山县,因县境内白石都(今新民乡)有一座山名琼山,又有琼山、白石两村,泥土石头皆白如玉且润泽,便以山名取县名,琼山县名自此始;贞观五年(631年)设琼州,州治位于今旧州镇。宋开宝四年(971年)移治府城,至清朝,琼山县都是琼州府的所在地,故府城以此得名。自明代琼州升格为府后至民国初年,琼山一直是海南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0年4月琼山县解放,县政府驻府城,1952年迁往岭脚,1955年又迁回府城,1958年12月曾并入海口市,1959年11月恢复琼山县,1994年1月撤县设市,2002年10月海口、琼山行政区划调整,2003年1月1日琼山区设立。琼山是中国首届明星市(县)、全国文化模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
❸ 覃俊的人物履历
1992.09-1996.07海南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学习;
1996.07-1996.12待业;
1996.12-1998.03海南省昌隆集团工作;
1998.04-2002.09海口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科员;
2002.10-2006.05海口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副主任(副科级);
2006.06-2008.05海口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副主任(正科级);
2008.05-2009.08海口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处处长(正科级);
2009.08-2011.12海口市人大常委会选举任免联络工作室副主任;
(其间:2008.06-挂职担任海口市结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2011.12-2013.12海口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2013.12-2014.01中共海口市琼山区委委员、常委;
2014年1月,任中共海口市琼山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
2016年2月2日,拟任中共海口市琼山区委副书记。
2016年2月17日,任中共琼山区委副书记。
❹ 我了解关于海南的一些情况。请问我可以看些什么书,不想看什么旅游指导之类的书。
你想了解海南的什么情况?看看新闻《直播海南》18:00,或者看《海南一家亲》,这是最直接的。
如果非要书的话:
2004海南史志类书籍出了一大堆
海南的文化升温在2004年是显而易见的。这一年里,各种文化活动接连不断,而盛世修典史书出版,则成了这一年中最为闪亮的风景。
最厚重的书籍
《海南地方志丛刊》和《海南先贤诗文丛刊》
从2004年3月起,两套大型海南地方文献丛书———《海南地方志丛刊》和《海南先贤诗文丛刊》,由海南出版社陆续出版发行,这是我省文化建设史上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
《海南地方志丛刊》辑录了至今所能搜集到的自宋代《海外四州》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府志(岛志)、州志、县志、乡土志、采访录,以及南海诸岛的若干历史资料;正史中涉及海南地方的史料及8种《广东通志》中的琼州府部分也录出列入,总共70余种,达1500万字。
《海南先贤诗文丛刊》辑录了自宋代道教名家白玉蟾以至清末期间若干海南先贤的诗文著作共计26种,约500万字。
2000年,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现任省政协副主席的洪寿祥同志发起并领衔主编这两部丛书,海南大学周伟民教授担任执行主编,郑行顺、袁大川为常务副主编,聘请省内外的一批相关专家,投入艰苦细致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地方史志资料和先贤著述,是一个地方精神文化的历史遗产。通过搜集和整理,把这些文化遗产完整保留下来,具有文献学上的意义,功在当代,泽被后人。它有助于增强海南人民的文化自信,发扬海南地方文化的优良传统。
最好看的书籍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海南卷本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被称之为“一座壮丽的中国文化长城”。
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联合发起编纂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是统一规划、统一体例编纂、统一出版的大型文献丛书,按行政区划分别编辑成卷(台湾省暂缺)。在总计300卷文艺集成志书中,海南有8卷丛书编辑出版。《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共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曲艺志》、《中国戏曲志》。除了《中国曲艺志》、《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之外,都有海南卷本位列其中,海南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这项工程,建省后由省文体厅设专门部门负责承担这项工作。前期主要是搜集普查工作,直到近几年才陆续出版丛书。《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自立项之日起,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被列入“六五”“七五”“八五”期间全国艺术科学重点项目,随着各卷本陆续问世,社会影响日趋广泛,在“九五”期间被更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最精美的书籍
大型民族学著作《中国黎族》
黎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黎族的传统文化,是在海南岛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文化,千百年来,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的光辉篇章。2004年4月,黎族历史文化的扛鼎之作《中国黎族》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继大型画册《黎族传统文化》之后,研究黎族文化的又一部重要著作。这部70多万字的文献著作,全方位、多层次地反映了黎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不仅对推进黎族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也为外界了解黎族打开了一扇窗口,为黎族子孙后代留下了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历史记录。由于黎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加上居处偏远,故历代关于黎族的文献资料较为匮乏。《中国黎族》是黎族的一部网络全书。这部厚达70多万字的书籍先后6易其稿,参与本书编写的专家深入到偏远山村搞田野调查,许多市县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本书在编写和定稿的过程中,广泛参考和吸收了各个历史时期关于黎族的研究成果,征求了许多熟悉黎族历史文化的老同志、老专家的意见。无论是资料的真实可靠,还是观点的严谨准确,《中国黎族》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中国黎族》甫一推出,便赢得极高评价,这部融史料性、科学性、文学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书籍,无疑将会成为传世之作。
最浓缩的书籍
《海南移民史志》
这是一部厚达550多页的书籍,《海南移民史志》(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从几千年前一直演绎到当下,时间跨度之长,各类人物之众,观照角度之广,涉猎事物之多,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完成的。说这本书是一项大工程,也不为过,单是书中列出的各种年代、事件、人物等表格,就足以让人饱览。本书作者王俞春曾当过6年中学教师,后担任过琼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办公室主任等职,多年来笔耕不辍,常有作品发表,并已有几部与海南文化历史相关著作发表:《历代过琼公传》、《海南进士传略》、《中国历代官署官名词典》等。《海南移民史志》是一本写得极为浓缩的文字。如果展开来写,甚至可出多卷本。一个惜墨如金的著书者,一个治学严谨的文化人,积多年心智,累半生研读,为海南的父老乡亲捧出了这本力作。
最简朴的书籍
《白玉蟾全集校注本》、《邢宥湄丘集校注本》
《白玉蟾全集校注本》、《邢宥湄丘集校注本》(均为海南出版社出版)由朱逸辉等主编、校注。年届八旬的琼崖老战士朱逸辉,多年来热心海南文化古籍的挖掘整理,他潜心耕耘持之以恒,与一些热爱海南文化的几位同道者一起,广泛搜集史料,躬耕案头数载,发掘海南文化历史遗产,弘扬海南人文精神,不断推出一部部著作。说他们的书籍最简朴,是指这些编辑校注者既没有有关部门派发的任务,也没处可领劳务报酬,就是出版这些书籍的经费,也是他们想方设法自筹资金,所以在书“鸣谢”这篇页码上,往往密密麻麻地印上许多单位和个人的名字。不久前,朱逸辉等获省委宣传部颁发的“双岛学园杯文化宣传特别奖”。
《崖州志》、《琼州府志》也行
如果是想了解海南的历史,上面的就差不多了,但是要了解现在,就看点海南台的新闻和我们的本土节目吧。
❺ 海南师范大学的历史沿革
海南师范大学是海南省最早成立的公办高等学府,始建于1949年秋。学校前身是“国立海南师范学院”,院址琼山县府城镇海南琼台书院内。
1951年,学校搬迁到府城镇西北部的私立琼海中学内(今海南中学),范会国任院长。把琼海中学、汇文中学与匹瑾中学等校合并为海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何仁楷任主任(校长)。
1952年7月,全国高等院校进 行院系调整,海南师范学院的二、三、四年级学生和部分教师归入其他院校,部分教师和一年级学生留在原址成立海南师范专科学校。
1953年,院系又进行调整,海南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华南师范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
1953年9月海南师范专科学院撤销,海南师范专科学校附中接收其校址和部分图书、仪器,改建为海南中学。
1958年,在海南中学校园内重建海南师范专科学校。同时在原有的校舍、部分图书设备基础上从海南中学、琼台师范学校抽调部分优秀教师充实海南师范专科学校的师资力量,经过筹备,1958年秋季正式招生,吴耀南任校长,复办后,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主管。学校开设中文、政史、数学、物理、生化、俄语、体育7个专业,学制2年,该年招生280人。
1962年,全国高校院系再次调整,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师范专科学校、海南工业专科学校、海南教师进修学校、先后并入海南师范专科学校,是当时广东省保留下来的唯一的一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大学停办。
1983年,重新招收本科。
1984年,海南师范专科学校撤销。
1986年,学校复办,恢复海南师范学院校名。
1978年,琼台师范学校创建。
1979年,琼台师范学校改名为海南教师进修学院。
1985年,海南教师进修学院更名为海南教育学院。
1999年,海南师范学院与海南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新海南师范学院。
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该校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4年,教育部同意在学校原有基础上筹建海南师范大学。
2007年,学校正式更名为海南师范大学,并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
2008年,学校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列为海南省属重点大学进行建设,同年秋,文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和经管学院入驻海口市桂林洋大学城。
2010年,化学与化工学院、政法学院迁入海南师范大学桂林洋校区;国务院学位办正式将学校列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权建设单位。
2012年,教育科学学院迁入海南师范大学桂林洋校区。
201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2014年,在马来西亚创办孔子学院。
2015年,海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订共建海南师范大学协议;与海南省委宣传部共建新闻传播影视学院;与海口市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