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孟晓林的介绍
孟晓林,男,汉族,1964年1月生,四川安县人,199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1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班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毕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高级编辑。曾任西藏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1。2011年当选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2。现任西藏自治区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② 肖怀远的个人履历
1972.09——1976.01,西藏民族学院语文系语文专业学习(其间:1974.03—1975.03 参加西藏社会主义改造工作队);
1976.01——1983.04,西藏农牧学院教师(1978.10—1980.07 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进修);
1983.04——1984.05,西藏农牧学院政治教研组副组长;
1984.05——1986.04,西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秘书二处副处长(主持工作);
1986.04——1992.12,西藏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期间:兼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调研处处长、自治区党委落实政策办公室主任)(1992.03—1992.07 中央党校进修二班学习);
1992.12——1993.09,西藏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兼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自治区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党组副书记;
1993.09——1995.07,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自治区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1994.09—1995.07 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1995.07——1998.05,西藏自治区科委主任、党组书记、自治区科协主席(1994.09—1997.01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政治经济学专业在职学习);
1998.05——2001.07,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2001.07——2011.01,天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2011.01——,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天津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2011年1月20日举行闭幕大会,经投票表决,会议选举肖怀远为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确认天津市人大常委会补选肖怀远为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的代表资格有效。
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教授。
2013年1月31日,天津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肖怀远为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③ 苟天林的个人履历
1968.03——1970.02,海军1205部队勤务连战士、团政治处新闻干事
1970.02——1970.08,海军政治部宣传部干事
1970.08——1974.01,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74.01——1984.02,海军政治部宣传部干事
1984.02——1988.09,海军政治部宣传部干部教育处副处长、院校教育处处长
1988.09——1990.10,华夏出版社干部、综合编辑室负责人
1990.10——1993.12,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办公室主任、二编室主任
1993.12——1995.08,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副社长(副局级)
1995.08——1998.05,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挂职)
1998.05——2001.08,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正地级)兼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对外宣传局局长
2001.08——2005.05,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
2005.05——2010.03,《光明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胡占凡接任)。
④ 央金卓嘎的个人履历
1972.12—1978.08西藏民族学院医务系学习
1978.08—1985.09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医院工作
1985.09—1987.07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医院副院长
1987.07—1990.09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卫生局副局长兼县医院院长
1990.09—1995.04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卫生局工作,先后任卫生科副科长、科长
1995.04—1997.10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1997.10—2000.10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2000.10—2004.05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卫生局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局长(其间:2002.03—2003.01在中央党校第28期西藏民族干部培训班学习)
2004.05—2009.12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市综合执法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其间:2003.03—2005.01在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经济管理专业学习)
2009.12—2010.01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信访局党组副书记、局长
2010.01—2012.07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成员,市信访局党组副书记、局长
2012.07—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⑤ 白炎的生平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进军西藏的老战士、军事教育记录片的开拓者、军旅诗人、原西藏军区副政委、西藏军区党委常委、副军职离休干部夏川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8月25日13时4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夏川,原名卢镇华,又名卢向晨,曾用名白炎,1918年7月出生,河北平山县人。1932年考入河北省立正定中学,1935年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1936年5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革命队伍——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8月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1938年5月参加八路军,在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民运部工作,改名夏川。9月到延安抗大学习,12月编入抗大—分校,1939年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40年调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部,历任宣传股长,随军记者团主任,宣传科副科长、科长,宣传部副部长、部长,旅、师政治部主任,军宣传部长。1950年2月奉调二野五兵团十八军任政治部宣传部长,执行进军西藏任务。1952年西藏军区成立后任宣传部长兼文化部长。1955年8月调任总政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26年后,1981年再次奉调进藏,任西藏军区副政委、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西藏文联名誉主席。1983年离休,为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西藏文联名誉委员。
1988年8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夏川少年时代就很喜欢进步文艺,特别是新诗。在上高小时,他曾在天津《益世报》小朋友周刊上发表过习作,受到老师的赞扬。上初中时,在天津《大公报》小公园副刊发表过散文《骄阳下的人们》,受到学校的奖励。中学时就开始阅读进步书籍,16岁时发表了第一首歌颂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的新诗《挑水夫》。17岁在北平上新闻专科学校时就积极参加北平学联的秘密活动,参加了北平进步青年的文艺活动,成为当时平津诗歌运动中产生过积极影响的刊物《诗歌杂志》同仁中的热心成员。1935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参加了北平的—二·九学生游行示威活动,一二·九运动以后便参加了由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革命队伍一—一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6年,因组织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同学参加要求国民党政府对日绝交,讨伐冀东伪政府的—二·—二学生游行示威活动,被学校开除。
1937年,夏川到山西太原参加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在太原国民师范的军政训练班第九连学习,后编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总队三大队七中队。参军后,夏川积极从事宣传文化工作,他编写了《决死队队歌》,还以笔名白炎写了《武装保卫山西》歌词。这首气势磅礴的战斗歌曲,曾经响彻整个华北战场,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群众和青少年的抗日热情。2005年又被选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歌曲作品在北京演出。经历过当年抗战生活的老年人,几乎都唱过或听过这首歌曲。著名剧作家陆柱国在为《夏雨集》写的序言中不无感慨地说:“我和夏川同志相处三十多个年头,其中大半时间是直接在他的领导之下工作,竟然不知道我在儿童时代最爱唱的这首歌词,原来是出自他的笔下。”
1938年9月,夏川冲破国民党的百般刁难、盘查,顺利地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并在抗日军政大学五大队报到,唱起了“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的抗大校歌,1938年12月22日,抗大总校副校长罗瑞卿同志在甘泉召开动员大会,宣布中央决定要成立抗大一分校挺进敌后,并说明了建立分校的目的和意义。夏川和战友随即进军延长,于25日正式成立抗大一分校,1939年1月东渡黄河,1月21日到达晋东南,2月23日举行抗大一分校第一期开学典礼,开始了正规的学习生活。5月份,分校政治部调夏川任宣传科长,后到文工团担任支部书记,从此,他一手拿枪,一手拿笔,一边战斗,一边写作。在文工团他写了《文工团团歌》,在抗大一分校他写了《学习歌》他写的《把鬼子赶出鸭绿江边》(久鸣曲)这首歌,也曾经鼓舞过千千万万的革命青年投入了抗日队伍,和《大刀进行曲》、《流亡三部曲》、《义勇军进行曲》一起成为当时学唱最为广泛的抗日歌曲代表作。1940年夏川奉调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部,做部队的政治工作。1941年纵队政治部成立了随军记者团,夏川担任了随军记者团主任,后又历任宣传股、科、部的正副领导,旅、师政治部主任,军宣传部长。他在这个期间写的诗歌和报道《血战苏村》、《沙区劫后》等,热情地讴歌了八路军那些宁死不屈,顽强奋战,前仆后继的英雄战土,控诉了日本强盗实施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在解放区文学史册上留下了永放光芒的篇章。
1950年2月,在二野五兵团十七军任宣传部长的夏川遇到十八军军长张国华,张国华希望夏川到十八军来,进军西藏。当时,夏川32岁,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十几年的战争生活,备尝艰辛,历经险阻,刚刚进入贵阳,有了一个可以过上安定生活的机会。但是夏川却丝毫没有考虑个人的得失,立刻答应张国华军长的邀请,调十八军任军政治部宣传部长执行进军西藏任务,体现了共产党员的本色。正由于这种革命军人所具有的忠诚和责任感、使命感,使他无论在艰苦卓绝的进军途中,还是在到达拉萨之后开展复杂、细致的统战工作,都作出了突出成绩,得到上级和广大指战员的赞许。进藏路上,他和战友们一起爬雪山趟冰河,为了能和沿途的藏族人民交流,他带头学习藏语,吃糌粑,喝酥油茶。昌都战役时,他率军工作组与五十二师参谋长李明、副政委阴法唐一起带154团执行穿插任务,参加了北线千里大迂回的作战,很好地达成了作战预期目的。1952年西藏军区成立后任宣传部长兼文化部长。在统战和宣传工作中,他不但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也和许多上层爱国人士交了朋友。1954年他带领一个小分队执行总政下达的电影拍摄任务,克服高原反应,上到六千多米的珠穆朗玛峰北麓,把五星红旗第一次插到喜玛拉雅山上。
1955年8月调京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协助厂长分管全厂各片种的创作。 1958年5月八一厂实行分片和管理后,夏川主要负责组建并领导军教片室和科教片室全面工作。1960年春,遵照总政指示,将科教片人员与设备顺利移交中央文化部新建的北京科影厂后,又负责领导八一厂纪录片的全面工作,直到1966年“文革”开始。“文革”后恢复职务及分管八一厂军教片、纪录片的工作。在他领导的各种影片的创作拍摄过程中,他虚心学习,认真摸索,很快成了电影创作的内行,特别在他主管军教片、纪录片的创作、拍摄中,成绩突出。他组织选题的军教片《奇袭武陵桥》、《越海捕俘》、《丛林战》、《步兵打坦克》对推动部队军事训练和全面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广大官兵的热烈欢迎。特别是他提议并主抓的生动体现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思想的民兵传统教育片《地雷战》(1962摄制)、《地道战》(1965摄制)等影片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几十年久映不衰,家喻户晓,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他组织拍摄的新闻纪录片《将军当兵》、《英雄战胜北大荒》、《向毛主席汇报》、《伟大的战士—雷锋》、《绿色的原野》、《军垦战歌》等都真实反映了军队的面貌,激励了部队的士气,展现了感人肺腑的军民鱼水情。他还亲自给纪录片《硬骨头六连》和《我们都是神枪手》写歌词,并为厂内外的故事片写了很多影评文章,发表于各大报刊,是八一厂写影评最多的一位厂领导。
夏川调到北京工作后,他那一颗心却并没有离开西藏,凡是有关西藏的任何一条新闻、一部作品,他都极为关注。当他离开西藏已经26年之后的1981年,已进入62岁花甲之年的时候,却怀着异乎常人的勇气和热情重返西藏,“愿在边卡度余年”,决心要把他的毕生精力献给西藏人民。
第二次进藏任军区副政委期间,他兼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仍主抓全区军内外的宣传、文化工作。他多次下部队,深入基层,到边防哨所……他曾经两次到海拔5300公尺的高山哨所查果拉,在极度缺氧的情况下,去看望鼓舞了那些“立足雪山,放眼天下”,“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英雄战土,并为他们写下了赞颂的诗文。
在他的组织、主持下,西藏筹备成立了文联,他任西藏文联名誉主席;召开了西藏首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创办了《西藏歌舞》杂志,出版了《藏族作者小说专辑》,并亲为作序;举办了五省区藏族文学座谈会;为推动西藏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3年9月,65岁的夏川从西藏军区副政委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回到首都北京。他是一个心情开朗而且具有高度热情的人,更没有忘掉姚雪垠、魏传统等挚友们的叮咛:“耐得寂寞耐得寒,不忧身残忧志残。春光总是年年好,挥笔走龙洒江天。”寂寞正好尽情地燃烧,冷清自有哲思的欢畅,他心里升起的是“放尽余热”,再做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
1984年4月,他为《新文学史料》撰写了《(诗歌杂志)和(海风诗歌小品)》的文章之后,接到战争年代冀鲁豫军区老领导赵健民的约请,全身心地投入了编写《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大事记》的任务。并且又和志同道合的战友一起成立了文艺组,负责组织编写《冀鲁豫解放区文艺丛书》,执著地让自己的晚年在文苑中尽情放射出光和热。
多年来,他和战友们一起对一个一个的选题进行反反复复的研究,有时还要跑图书馆、档案馆、资料室,从那堆积如山的书报中查阅资料,经常每天伏案六七个小时,对自己负责编审的书稿一词一句地斟酌和做必要的修改。他的书房,成了一个编辑部。
为了赶时间完成编撰计划,夏川有时比在职还忙、还紧张。1987年,他已年近古稀,去贵州商谈落实一本丛书的出版事宜时,突发心肌梗塞,经医院紧急抢救,才度过一劫,愈后仍坚持继续工作。他经常因心绞痛发作而住院。亲属和战友们都劝说他:“你已是一个年老体弱的人,过去该干的事都干了,千万不要再当‘拼命三郎’了!”但是乐观精神和责任心仍然支撑着他做完了一件又一件事。对于编辑出版计划内的事,他做起来就放不下,甚至把病房当成了工作室。在组织编辑冀鲁豫解放区文艺丛书的时候,有一次,夏川因病住在解放军总医院治疗,还时刻想着编写和出版方面的事情。在二十多天住院的日子里,他写给编辑和作者的信件就有三四十封之多。
夏川特别赞赏老战友马冰山在重访冀鲁豫战地时写的一首诗:“平原百战八春秋,壮压倭奴肯叩头。迟死吾侪天有意,老人惟爱不闲牛。”并以此自勉。他对亲友说:“拼命三郎我是不会当的,就当一头离而不休的‘不闲牛’吧。”
离休以后,夏川在文苑辛勤耕耘,成绩斐然。他参与编辑出版的书籍有《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大事记》、《冀鲁豫解放区文艺丛书》、《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资料丛书》、《一二·九诗选》等达1 8本之多,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或史料价值。在此期间,他还整理出版了自己的诗文集《夏雨集》、《战地草》、《雪域放歌》。
他经常关注普通群众的生活状况和所思所想,惦记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在老家平山县发起扶贫助学活动时,他一人就负责了十个孩子的学费并和十个儿童及其家长建立了书信联系,经常寄去孩子们需要的书籍。他还时常怀念抗战时期山东的老房东。在编写《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期间,特地抽时间专程去寻访看望。
夏川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多次受批判,被揪斗,但他始终对党忠贞不渝,坚信党和人民群众,无论逆境顺境,始终义无反顾地全身心地投入党、军队和人民的事业,为党和军队的文化宣传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毕生力量。
⑥ 崔玉英的任免信息
2006年11月27日,当选为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2006年11月30日,西藏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决定免去崔玉英的西藏自治区副主席职务。
据国务院新闻办网站显示,崔玉英已于2015年01月升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⑦ 张再旺的生平
张再旺同志,1918年8月出生于江苏南京,1938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按照地下党组织的安排,满怀抗日救国热情,毅然奔赴延安,因途中生病,1938年9月参加了陕西安吴堡青年训练班,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学习后编入西北青年战地服务团,后担任河南孟县吴朝翰游击队政工队队员兼总干事。转年进入晋东南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学习,先后担任抗大总校、太岳分校宣传干事、民运干事、宣传队长、政治指导员兼政文教员等职务。抗日战争时期,在敌人封锁、物质生活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一手拿锄、一手拿枪,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很快成为能文能武的干部,为培养一批又一批抗日骨干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张再旺同志主要从事部队政治工作,历任晋冀鲁豫军政大学军官大队、特科大队政治指导员兼政治教员,文艺工作队队长,学生大队、政治工作队政治指导员兼政治教员等职务,因表现优异获全校干部甲等模范奖。1948年起,先后任解放军十八兵团文工团政治协理员、兵团政治部宣教科科长。在此期间,他充分发挥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通过宣传教育工作唤起民众、揭露黑暗,激励斗志、鼓舞士气,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张再旺同志历任川北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川北行署土改委员会委员,川北区党委办公厅主任,1952年起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农村工作部副秘书长、中央地区工作部西南农村组、华东组副组长,1955年起历任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三组副组长、中央办公厅文教组组长,并参加了中央高级党校普通班的学习。在这期间,无论是在地方党委工作,还是到中央局、中央机关工作,都能够坚决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精神,坚持深入基层、蹲点调研,为西南等地区土地改革、农业发展以及建国初期我国文教事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1957年任福建农学院党委书记,三年困难时期,他和广大教职员工同甘共苦、艰苦奋斗,努力发展生产、办好学校。1962年任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为发展福建省的宣传文化事业做了大量工作。
1964年,张再旺同志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服从组织的安排调西藏工作,担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文化大革命”中,张再旺同志受到迫害。在逆境中,他刚正不阿,坚持真理,对党的信念毫不动摇,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恢复工作后,历任自治区革委会政工组副组长兼西藏日报社革委会副主任、党的核心组组长,西藏日报社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1976年当选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并兼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他深入揭批“四人帮”,积极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抓好宣传系统的拨乱反正,使西藏自治区的宣传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得到了干部群众的广泛拥护。张再旺同志在西藏工作近15年,他克服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艰苦奋斗、扎根边疆,呕心沥血、努力工作,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大力发展西藏的宣传文化事业,为搞好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作出了突出贡献。
1978年12月张再旺同志调任南开大学党委书记,他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主持开展了学校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工作,调动广大教师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使学校的各项工作较快步入正轨。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发展南开大学的办学特色,全面加快学校建设;注重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行政领导班子开展工作,重视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带领有关部门做好选拔中青年干部的工作。注重搞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疏导的方法妥善处理各种思潮对学校工作的影响,经常利用节假日深入学生宿舍、教职工家庭,体察群众的思想情绪和生活,从政治上和生活上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爱戴和尊敬。
1982年7月至1985年9月间,张再旺同志先后担任天津市委常务书记、书记、副书记,其间曾兼任市委纪检委书记,在市委常委会领导下,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组织在全市范围内大规模地平反纠正冤假错案,解决了“文革”及其以前的大量历史遗留问题;认真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大力整顿、调整各级领导班子,组织选拔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干部充实进区县和委办局领导班子,全市干部队伍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机构改革,理顺了各方面的关系,创新了干部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开展整党工作,加强纪检机关建设,为端正党风、维护党纪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对于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加强党的组织性纪律性,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发挥了重要作用。1983年4月张再旺同志担任天津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在市委的领导下,他重视并积极探索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建设,健全常委会工作机构设置,有效保证了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职能,为我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付出了大量心血。领导制定了28项地方性法规和13项法规性决议,规范了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促进了我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注意密切联系代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创造性地提出并组织实施了代表持证检查、代表接待日制度,建立了代表与市长座谈会制度,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充分肯定。1988年3月,当选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积极参加代表活动,认真审议议案,依法履行职能,为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尽心竭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张再旺同志离开工作岗位后,仍然努力学习党的理论和中央精神,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他心系党的事业,心系人民群众,心系天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心和支持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的工作。他坚持和弘扬优良革命传统,非常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从1994年起担任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16年来,带领和凝聚一大批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以关心下一代成长为己任,在青少年中大力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传播文化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培养法治意识,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奉献了全部爱心,三次获得中国关工委、国家文明办授予的“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突出贡献奖、功勋奖”等荣誉称号。
张再旺同志是党的十二届中央委员,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六大代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代表,六届、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⑧ 西藏自治区为什么目前没有宣传部长
因为原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董云虎已于今年8月调任上海,担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目前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空缺,马上就应该补上了。
⑨ 吴英杰的人物履历
1974.10—1977.10西藏自治区林芝种畜场知青
1977.10—1979.09西藏自治区拉萨西郊电厂职工
1979.09—1983.08西藏民族学院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
1983.08—1986.01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普教处干部
1986.01—1987.04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普教处副主任科员
1987.04—1990.06西藏自治区教科委中小学教育处副处长
1990.06—1993.03西藏自治区教科委接受援助办公室副主任
1993.03—1994.10西藏自治区教委接受援助办公室主任
1994.10—1998.05西藏自治区教工委委员、教委副主任
1998.05—2000.03西藏自治区教工委副书记、教委副主任
2000.03—2000.05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
2000.05—2003.01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厅长(2000.03—2001.01在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2000.03--2003.01在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班中共党史专业学习)
2003.01—2005.06西藏自治区副主席
2005.06—2005.07西藏自治区副主席,区党委宣传部部长
2005.07—2006.10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自治区副主席
2006.10—2006.11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人民政府党组副书记
2006.11—2011.11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自治区人民政府党组副书记
2011.11—2013.04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常务副主席、自治区人民政府党组副书记,自治区行政学院院长(2012.12兼)
2013.04—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兼任区党委党校校长
⑩ 李文珊的生平事迹
1949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武安县午汲镇小学、店头村小学教员,同年夏季被评为武安模范抗日小学教员。
1947年3月起,历任豫北前线《参战快报》记者、武安县政府教育科科员、督学。同年,在豫北前线荣立三等功。
1949年5月,任太行《新华日报》社科员。
1949年9月起,任《山西日报》社记者、编辑、晋中记者站站长。他工作积极热情,上进心强,认真负责,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他勤于思考,敏而好学,笔耕不辍,创作了多篇小说、通讯、典型报道、特写等大量优秀的文学和新闻作品,成为一名优秀的、多产的新闻工作骨干,是山西省多位农业劳动模范的知心朋友。
1959年9月,奉命支援西藏,历任《西藏日报》社编辑部副主任、主任、记者部主任、副总编辑。
“文化大革命”期间,李文珊同志受到不公正待遇,被抄家、停职,劳动改造,但他始终理想信念坚定,坚持真理,维护正义,表现出一名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恢复工作后,1975年11月,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西藏日报》社总编辑。
1979年11月,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长。
1983年1月,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1984年12月,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李文珊同志在高寒缺氧的西藏高原27年,长期从事党的宣传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创新精神。他注重联系群众,团结各族同志,善于做协调工作,与广大作家、艺术家、文化艺术工作者交朋友,在西藏文化艺术界享有很高威望。他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掌握了不少先进典型,为制定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宣传政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对藏民族文化的建设和繁荣作出了特殊贡献。
1986年2月,任河北省委副书记。
1988年4月,任河北省委副书记兼省政协主席。李文珊同志在密切联系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中央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的决议》后,他向省委建议并组织起草了贯彻落实的“十项措施”,推动了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中,他旗帜鲜明,注意从河北省的实际出发,工作部署扎实、稳妥,有力度、有建树,取得了显著成效。党的十三大召开后,主持制定了河北省《关于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的决定》,对全省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大精神提出了指导性很强的意见,有力地推动了学习贯彻活动。为繁荣河北的文化艺术,提出了“人才抓尖子、产品抓拳头”的指导思想,促进了全省文化艺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对新闻工作,倡导开展“争创第一流”活动,使全省的新闻工作呈现出活跃、向上的崭新局面。他倡办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为弘扬河北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90年7月,任政协河北省第六届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
1993年5月,任政协河北省第七届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李文珊同志在大局意识强,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变化和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善于学习和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工作。深入学习和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理论,高举团结和民主两大旗帜,广泛团结全省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紧紧把握政协自身特点和优势,强化协商监督职能,全面提高政协履行职能的能力和水平。他注重抓大事议大事,重视抓好政协提案工作,针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参政议政,先后围绕治理整顿、调整产业结构、落实大中型企业自主权、培育城乡市场、廉政建设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向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建议,为人民政协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4年4月离休后,李文珊同志仍然关心和支持全省改革发展的各项事业;仍然关心河北的传统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了大量力所能及的工作,表现了一名老党员、老干部的高尚情操和高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