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宣城敬亭山好玩吗,宣城敬亭山景点怎么样
敬亭山风景区不要门票免费的
敬亭山位于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改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南齐谢脁《游敬亭山》和唐李白《独坐敬亭山》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谢李之后,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施闰章、梅清、梅庚等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遂被称为“江南诗山”,饮誉海内外。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将军率部东进,途经宣城即兴吟《由宣城泛湖东下》七绝一首:“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敬亭山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改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一峰庵
因建于主峰一峰而得名。明人梅守德作有“冬日喜初晴,篱边尚菊英。岩云沉梵影,林霭落钟声”诗句。
拥翠亭
系李白独坐题诗处。此处碧山千层,青翠欲滴,敬亭风光,拥落身前,故名拥翠亭。清人王可第曾作诗:“探奇曾不厌,一榻拥昭亭,坐爱双溪碧”
云齐阁
取谢朓诗“含沓与云齐”而命名。游人把酒凭栏,江城在目,尽览敬亭风光。
翠云庵
位于敬亭山腰,初名卜静室,元末毁,明重建。明人贡安国曾赋诗曰:“小阁虚岩畔,回蹊古桧端。朝晕开锦眺,秋色在雕阑……”
其他
此外还有云根石、额珠楼、最高亭、穿云亭、十贤祠、太白楼、古昭亭坊、勒诗石、裴公井、绿雪井、梦珠泉、广教寺、双塔、怀英亭等。
其他信息
各类景点
宣城解放前夕,敬亭山的建筑毁坏殆尽,解放后新建和复建了山门坊、古昭亭坊、昭亭、太白独坐楼、先贤祠、翠云庵、绿雪茶社、昭亭湖等大小景点24处。1987年10月,敬亭山被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敬亭山仿古建筑门坊矗立山口,门坊上刻有楚图南题写的“敬亭山”三字和书法名家书写的李白、陈毅的诗作。门坊内筑有李白雕像,迎门而立,飘然欲仙,昭亭湖内筑有昭心亭,湖面荡漾着各种花式的小游艇。湖边小道可直达双塔寺风景区。由双塔而上,三月,梨白桃红,油菜花一片金黄,置身于此,如入画境。俄而,山势渐高,林木茂密,由古昭亭坊拾级而上,步完竹海小径,是绿雪茶社,再盘山而上,便可登太白独坐楼。此地是敬亭山景观荟萃之处,翠云庵、绿雪茶社近在咫 尺,姹紫嫣红的杜鹃花满山遍崖。若乘兴登临山顶,极目远眺,东北的南漪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山下的水阳江蜿蜒曲折,万壑争流;南边江城如画,高楼林立;北边田畴沃野,一览无际。“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风景
兴建中的弘愿寺,依偎于敬亭山南麓;地势高朗,林密风疏,群峰环抱,一江绕萦,天然之佳地也!弘愿寺前身广教寺,为唐大中年间黄檗禅师创建,历代高僧辈出,化导普广,近代毁于战火,唯存宋代“双塔”,现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敬亭山风光。经省市两级人民政府批准,2004年恢复重建,移迁新址,更名为“弘愿寺”。敬亭山位于宣州区北郊,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名士所偏爱,留下大量吟诵。“江山也要才人捧”,敬亭山从此名闻中外。自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以来的1000多年间,敬亭山便成为“吟无虚日”的江南诗地。谢眺在这里写出了“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兹山亘百里,合背与云齐”等佳句名篇,开创了山水诗的新风。
唐诗人李白写敬亭山的诗有45首,其中《独坐敬亭山》成为千古绝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现已被选入安徽省人教版语文课本四年级下册。历代文人追寻谢(谢朓)、李(李白)的足迹,纷纷上敬亭山挥毫泼墨,自唐至清,有300多位书画名家在此留下近千篇作品。游山时在“太白独坐楼”小憩片刻,品一盅“敬亭绿雪”名茶,管教你灵感顿生、文思泉涌。陈毅同志曾经写过一首吟咏敬亭山的诗篇:“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晋初为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南齐诗人谢眺《游敬亭山》诗有“兹山亘百里,合杳与云齐,隐沦既已群众登山托,灵异居然栖。”的描绘;唐代李白先后7次登临,留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盛赞。 随着谢李诗篇的传颂,敬亭山声名鹊起,直追五岳。继谢李之后,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王维,孟浩然,李商隐,颜真卿,韦应物,陆龟蒙;宋代苏东坡,梅尧臣,欧阳修,范仲淹,晏殊,黄庭坚,文天祥,吴潜;元代贡奎,贡师泰;明代李东洋,汤显祖,袁中道,文征明;清代施闰章,石涛,梅清,梅庚,姚鼐等。相继以生花之笔,为敬亭山吟诗写赋,绘画做记,寄情山景,抒发胸怀。据初步统计,历代咏颂敬亭山的诗,文,记,画数以千记,被称之为“江南诗山”,饮誉海内外。敬亭山旧有许多古迹,今天存广教寺双塔和古照亭石坊。谢眺北楼旧址已辟为烈士陵园,谢公亭、太白楼、李白独坐处等古迹正在加紧修复。
宣城广教寺双塔,亦称敬亭双塔,位于宣城市城北2.5千米(5华里)的敬亭山南麓,建于北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了。
“双塔如两翁,颓然比肩立”,它们东西对峙,俨如华表,巍峨挺秀,令人瞩目。
敬亭双塔具有宋代宝塔的韵味,又较多地体现唐代宝塔的传统风貌。两塔均为四方形,高均约20米,各有7层。东塔比西塔略大,每面2.65米,西塔每面2.35米。两塔底层三面设门,东塔东面和西塔西面不设济,以上各层的四面开门。塔外壁间或用佛像砖砌成,仍可以见到东塔第5层佛像4对。 塔的飞檐为砖木结构,内楼为木板。塔檐有华拱出跳,墙面嵌有宝相花,呈现出佛教特有的庄严气氛。塔底座有白色浮雕,中心无塔心柱和其他建筑装饰。古塔在全国尚属稀有,历为古建筑家的重视。 两塔的第2层内壁均横嵌着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书正楷碑刻——《观自在菩萨如意陀罗尼经》。其文末有“元丰四年二月二十七日,贡拔黄州团练副使眉阳苏轼书以赠宣城广教院横上人”的署款。苏轼的墨迹,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 敬亭双塔于1956年后经国家拨款重修。
㈡ 六月敬亭山好玩吗,敬亭山怎么样,敬亭山旅游攻略
诗山牌坊群
诗山牌坊群矗立在敬亭山脚下,上刻有楚图南的题字和李白、陈毅的诗作。
一峰庵
因建于主峰一峰而得名。明人梅守德作有“冬日喜初晴,篱边尚菊英。岩云沉梵影,林霭落钟声”诗句。
拥翠亭
拥翠亭系李白独坐题诗处。此处碧山千层,青翠欲滴,敬亭风光,拥落身前,故名拥翠亭。
清人王可第曾作诗:“探奇曾不厌,一榻拥昭亭,坐爱双溪碧”
云齐阁
取谢朓诗“含沓与云齐”而命名。
游人把酒凭栏,江城在目,尽览敬亭风光。
翠云庵
位于敬亭山腰,初名卜静室,元末毁,明重建。明人贡安国曾赋诗曰:“小阁虚岩畔,回蹊古桧端。
朝晕开锦眺,秋色在雕阑……”
广教寺
广教寺位于敬亭山南麓,始建于大唐宣宗大中三年(849)。为江南千古名刹,曾与九华山化城寺、黄山翠峰寺、琅玡开化寺合称四大名寺。曾有“山前山后寺连珠,寺外青山列车图,山中不雨花常润,林下无人兰自馨的”壮观景象。史书记载:“宋太宗赐广教寺御书百二十卷,元朝皇帝赐广教寺住持荣佑崖法师金袈裟”。由此可见宣城广教寺在中国历代佛教寺院中的显赫地位,此外,广教寺还是国内国外佛教重要心法宗派的发源地。
广教寺兴盛于宋元时期,清代乾隆年间毁坏严重,历代曾重修,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广教寺又毁于日本侵华战火,仅遗存广教寺双塔,双塔兴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为仿木楼阁式的砖塔。
二00六年原大唐广教寺道场复建,沿用唐广教寺名号,广教寺香火重续。广教寺与弘愿寺相承一脉,今并立于江南诗山敬亭山脚下。
《石涛罗汉百开册页》是画僧石涛在安徽宣城广教寺出家的时候创造的,他以敬亭风光为创作背景,画作完成后便捐予宣城广教寺,20年后,画家方士庶看到之后爱不释手,并收藏了该册页。几经辗转,上世纪40年代,册页又流入日本藏家手中。1999年春,崔如琢先生在日本,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石涛罗汉百开册页》。经过多次协商,崔如琢终于如愿从日本藏家手里高价购回这套传世册页。《石涛罗汉百开册页》现保守估计价值30亿,为传世精品。
广教寺双塔
我国国宝级古建筑广教寺双塔位于敬亭山南麓, 亦称敬亭双塔,是国家森林公园敬亭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文物古迹,1956年被列入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元月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教寺双塔始建于北宋绍圣3年,为一对并肩比立,独特罕见的方形古塔。唐宋的诗人有很多描写这里的景物诗篇,今为敬亭山一景。
弘愿寺
弘愿寺前身即敬亭山广教寺,为唐大中年间黄檗禅师创建,历代高僧辈出,化导普广,近代毁于战火,唯存宋代“双塔”,现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经省市两级人民政府批准,二00四年恢复重建,移迁新址,更名为“弘愿寺”。
昭亭坊
昭亭坊位于敬亭山南麓。明代崇祯九年(1636年),宣城县令陈泰来建,并亲书“古昭亭”三个行书大字,也称古昭亭坊。坊以巨大石料砌成,两旁为两根方体石柱,上方连接石横梁,坊名刻在横额上,坊前有石砌台级。
杜鹃花海
杜鹃花,又名映山红,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所有观赏花木之中,称得上花、叶兼美。而敬亭山每年三月杜鹃花开得最盛,满山遍野皆是。李白也曾为此景所折服,写下了《宣城见杜鹃花》,诗曰“蜀国曾闻子规啼,宣城又见杜鹃花”
敬亭梨园
敬亭山梨园占地20余亩,3月中旬-4月中旬为最佳赏花期。每当春天驾临敬亭山之时,在山脚下放眼眺望,都会看见一大片白色的花海,那就是梨花哦!梨花绽放之时美轮美奂,正所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徜徉在花海中,即使只是闻一闻梨花香,也会有醉人之意。
玉真公主冢
玉真公主李持盈(692年-762年),字玄玄,是武则天的孙女,唐朝睿宗皇帝李旦第十女,明皇李隆基胞妹,始封崇昌县主,俄进号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师。在唐代公主的影响力中,仅次于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居于第三的位置。史书记载,天宝三载,上言曰:“先帝许妾舍家,今仍叨主第,食租赋,诚愿去公主号,罢邑司,归之王府。”玄宗不许。又言:“妾,高宗之孙,睿宗之女,陛下之女弟,于天下不为贱,何必名系主号、资汤沐,然后为贵,请入数百家之产,延十年之命。”帝知至意,乃许之。薨宝应时。
玉真公主降世之初,母窦氏被执掌皇权的祖母武则天赐死,自幼由姑母太平公主抚养。受父皇和姑母敬奉道教影响,豆蔻年华便入道为女冠,号持盈法师,号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师,封崇昌县主食租赋。入道后广游天下名山,好结有识之士,尤垂青才华横溢的平民道友李白,力荐李白供奉翰林为圣上潜草诏诰。李白傲视权贵遭谗言而赐金还山,公主郁郁寡欢,愤然上书去公主称号。安史之乱后追寻李白隐居敬亭山。后香消玉殒魂寄斯山,百姓将其安息之地称为玉真公主冢,世代祭拜。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借赞美敬亭山的同时,蕴含着对玉真公主的深深怀念之情。
敬亭山茶园
敬亭山脚下的敬亭山茶场是安徽农垦皖地茶区一大型茶业企业,现有优质茶园万余亩,果园(梨、板粟等)2000亩,山林4.2 万亩。年产敬亭绿雪系列名优茶10万公斤、大宗茶(眉茶、珠茶)260万公斤。场区生态环境优越,敬亭山为黄山余脉、国家森林公园,自古系皖南名胜,有“江南诗山”之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敬亭山风景优美,人文景观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层深厚肥沃,为天然宜茶环境,自古名山名茶相得益彰。敬亭绿雪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茶,名于明代,盛于清代,明清时列为贡茶。【宣城县志】光绪本·卷六载:“松萝茶处处皆有,味苦而薄,然所用甚广,唯敬亭绿雪最为高品。”一代文毫郭沫若欣然为之挥毫题名。数十年来,敬亭绿雪畅销于安徽、上海、江苏、北京等省市,亦有少量间接销往香港、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其他景点
此外还有云根石、额珠楼、最高亭、相思泉、穿云亭、十贤祠、太白楼、勒诗石、裴公井、绿雪井、梦珠泉、怀英亭等景点。
㈢ 李白先后7次登临,名气直追五岳,敬亭山为何被“忽视”了
李白著有“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名篇,赋予了敬亭山独特的美与情志,也使得敬亭山声名大噪。而五岳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的大名。
五岳更受重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帝王封禅。在古代封建时期,帝王们为了“报天之功”,常以雄伟险峻的大山为祥瑞,在峰顶上设坛祭祀,举行封禅大典。封禅的理论估计起源于东周春秋战国时代。而第一个举行大规模封禅仪式的是秦始皇。秦始皇亲自祭祀的地方只有泰山一处。到了唐代和武周武皇武则天,封禅活动在中原中岳嵩山。经过封建帝王的封禅历史,五岳的地位更高了。
敬亭山因为李白的欣赏而声名大噪,但同五岳比起来还是有所不及,毕竟是历代帝王重视的山峰,民众会更加重视一些。但是敬亭山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非常深厚。深厚不容忽视的。
㈣ 《独坐敬亭山》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用语言描述。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的画面。
唐代李白《独坐敬亭山》,原文为: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
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4)敬亭山宣传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人生坎坷,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和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
思想主题: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的是诗人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㈤ 敬亭山在什么地方
敬亭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宣城市区北郊。
敬亭山,中国历史文化名山,系宣城文化魂之所在。此山坐落在宣城市区北郊水阳江畔,原名昭亭山,西晋时为避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敬亭山。属黄山支脉,山势呈西南——东北走向,大小山峰60座,坐拥一峰、净峰、翠云峰三大主峰,最高峰翠云峰海拔324.1米。
敬亭山既无天柱山之险峻,也无九华山之灵秀,更无黄山之奇绝,她不追“五岳”之雄奇,不纳“四佛”之烟火,但自有清丽时俏之容,千古诗山之誉,风流不绝之趣。
至此之后的一千多年,敬亭山吟无虚日,白居易、杜牧、韩愈、欧阳修、苏轼、文天祥、汤显祖、文征明、石涛等先后登临,本土名士梅尧臣、贡师泰、施闰章、梅清倾力吟咏,先后有300多名文人墨客、数以千计的诗文记画涉及此山,“遂使声名齐五岳”。
山峦绵延、水光潋滟、山花烂漫、白云悠闲,这正是诗意盎然的“江南诗山”敬亭山。诗情山水之间,亦有历史沧桑。历代修建的楼台亭阁、寺庙宫观、摩崖石刻等风景名胜多达50余处,但风雨兵燹,名木古迹几毁坏殆尽。其中幸存者有宋代双塔、古昭亭坊、虎窥泉等。
同时,这里富有动植物资源,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扬子鳄和属于敬亭特产的敬亭蝾螈等。其中,杜鹃花为敬亭山花,李白有“蜀国曾闻子规啼,宣城又见杜鹃花”之名句。
此外,敬亭山还以茶闻名,历史上早就有了采茶的文字记录,其物产有名者为敬亭绿雪茶。
宣城解放前夕,敬亭山的建筑毁坏殆尽,解放后新建和复建了山门坊、古昭亭坊、昭亭、太白独坐楼、先贤祠、翠云庵、绿雪茶社、昭亭湖等大小景点24处。1987年10月,敬亭山被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㈥ 收集敬亭山相关资料100字左右
独自坐在敬亭山上,只见鸟儿们早已高飞远去,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连一片白云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它们似乎都很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诗人更显得孤独和渺小。但诗人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诗人轻叹着。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只要能与敬亭山相对而视就足够了。
㈦ 敬亭山风景区要门票吗
敬亭山风景区不要门票免费的
敬亭山位于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改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南齐谢脁《游敬亭山》和唐李白《独坐敬亭山》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谢李之后,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
施闰章、梅清、梅庚等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遂被称为“江南诗山”,饮誉海内外。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将
军率部东进,途经宣城即兴吟《由宣城泛湖东下》七绝一首:“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敬亭山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改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一峰庵
因建于主峰一峰而得名。明人梅守德作有“冬日喜初晴,篱边尚菊英。岩云沉梵影,林霭落钟声”诗句。
拥翠亭
系李白独坐题诗处。此处碧山千层,青翠欲滴,敬亭风光,拥落身前,故名拥翠亭。清人王可第曾作诗:“探奇曾不厌,一榻拥昭亭,坐爱双溪碧”
云齐阁
取谢朓诗“含沓与云齐”而命名。游人把酒凭栏,江城在目,尽览敬亭风光。
翠云庵
位于敬亭山腰,初名卜静室,元末毁,明重建。明人贡安国曾赋诗曰:“小阁虚岩畔,回蹊古桧端。朝晕开锦眺,秋色在雕阑……”
其他
此外还有云根石、额珠楼、最高亭、穿云亭、十贤祠、太白楼、古昭亭坊、勒诗石、裴公井、绿雪井、梦珠泉、广教寺、双塔、怀英亭等。
其他信息
各类景点
宣城解放前夕,敬亭山的建筑毁坏殆尽,解放后新建和复建了山门坊、古昭亭坊、昭亭、太白独坐楼、先贤祠、翠云庵、绿雪茶社、昭亭湖等大小景点24处。1987年10月,敬亭山被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敬亭山仿古建筑门坊矗立山口,门坊上刻有楚图南题写的“敬亭山”三字和书法名家书写的李白、陈毅的诗作。门坊内筑有李白雕像,迎门而立,飘然欲仙,昭亭湖内筑有昭心亭,湖面荡漾着各种花式的小游艇。湖边小道可直达双塔寺风景区。由双塔而上,三月,梨白桃红,油菜花一片金黄,置身于此,如入画境。俄而,山势渐高,林木茂密,由古昭亭坊拾级而上,步完竹海小径,是绿雪茶社,再盘山而上,便可登太白独坐楼。此地是敬亭山景观荟萃之处,翠云庵、绿雪茶社近在咫 尺,姹紫嫣红的杜鹃花满山遍崖。若乘兴登临山顶,极目远眺,东北的南漪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山下的水阳江蜿蜒曲折,万壑争流;南边江城如画,高楼林立;北边田畴沃野,一览无际。“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风景
兴建中的弘愿寺,依偎于敬亭山南麓;地势高朗,林密风疏,群峰环抱,一江绕萦,天然之佳地也!弘愿寺前身广教寺,为唐大中年间黄檗禅师创建,历代高僧辈出,化导普广,近代毁于战火,唯存宋代“双塔”,现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敬亭山风光。经省市两级人民政府批准,2004年恢复重建,移迁新址,更名为“弘愿寺”。敬亭山位于宣州区北
郊,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名士所偏爱,留下大量吟诵。“江山也要才人捧”,敬亭山从此名闻中外。自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以来的1000多年间,敬亭山便成为
“吟无虚日”的江南诗地。谢眺在这里写出了“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兹山亘百里,合背与云齐”等佳句名篇,开创了山水诗的新风。
唐诗人李白写敬亭山的诗有45首,其中《独坐敬亭山》成为千古绝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现已被选入安徽省人教版语文课
本四年级下册。历代文人追寻谢(谢朓)、李(李白)的足迹,纷纷上敬亭山挥毫泼墨,自唐至清,有300多位书画名家在此留下近千篇作品。游山时在“太白独
坐楼”小憩片刻,品一盅“敬亭绿雪”名茶,管教你灵感顿生、文思泉涌。陈毅同志曾经写过一首吟咏敬亭山的诗篇:“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晋初为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南齐诗人谢眺《游敬亭山》诗有“兹山亘百里,合杳与云齐,隐沦既已群众登山托,灵异居然栖。”的描绘;唐代李白先后7次登临,留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盛赞。 随着谢李诗篇的传颂,敬亭山声名鹊起,直追五岳。继谢李之后,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王维,孟浩然,李商隐,颜真卿,韦应物,陆龟蒙;宋代苏东坡,梅尧臣,欧阳修,范仲淹,晏殊,黄庭坚,文天祥,吴潜;元代贡奎,贡师泰;明代李东洋,汤显祖,袁中道,文征明;清代施闰章,石涛,梅清,梅庚,姚鼐等。相继以生花之笔,为敬亭山吟诗写赋,绘画做记,寄情山景,抒发胸怀。据初步统计,历代咏颂敬亭山的诗,文,记,画数以千记,被称之为“江南诗山”,饮誉海内外。敬亭山旧有许多古迹,今天存广教寺双塔和古照亭石坊。谢眺北楼旧址已辟为烈士陵园,谢公亭、
太白楼、李白独坐处等古迹正在加紧修复。
宣城广教寺双塔,亦称敬亭双塔,位于宣城市城北2.5千米(5华里)的敬亭山南麓,建于北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了。
“双塔如两翁,颓然比肩立”,它们东西对峙,俨如华表,巍峨挺秀,令人瞩目。
敬亭双塔具有宋代宝塔的韵味,又较多地体现唐代宝塔的传统风貌。两塔均为四方形,高均约20米,各有7层。东塔比西塔略大,每面2.65
米,西塔每面2.35米。两塔底层三面设
门,东塔东面和西塔西面不设济,以上各层的四面开门。塔外壁间或用佛像砖砌成,仍可以见到东塔第5层佛像4对。 塔的飞檐为砖木结构,内楼为木板。塔檐有华拱出跳,墙面嵌有宝相花,呈现出佛教特有的庄严气氛。塔底座有白色浮雕,中心无塔心柱和其他建筑装饰。古塔在全国尚属稀有,历为古建筑家的重视。 两塔的第2层内壁均横嵌着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书正楷碑刻——《观自在菩萨如意陀罗尼经》。其文末有“元丰四年二月二十七日,贡拔黄州团练副使眉阳苏轼书以赠宣城广教院横上人”的署款。苏轼的墨迹,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 敬亭双塔于1956年后经国家拨款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