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福建省文化厅的领导信息
宋闽旺,男,汉族,1953年9月出生,山西省黎城县人。在职本科学历。曾任福建省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厦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挂职);1996年6月任福建省委外宣办、省政府新闻办主任;2000年3月任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外宣办主任;2005年2月任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2005年7月任福建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中共福建省委第八届委员。
党组书记、厅长。领导省文化厅全面工作。主管党建与监察、人教与老干、计财、文化遗产、改革与发展。
陈 朱,男,汉族,1954年10月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大学学历。曾任省委办公厅信息处副处长、督查处副处长;邵武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挂职);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2002年8月,任省委文明办副主任(副厅级);2006年3月,任省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省委文明办副主任。2007年8月,任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党组成员、副厅长。分管社会文化事业、对外对港澳台文化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基建、人教与老干工作。
张 远,男,汉族,1964年8月出生,福建省福清市人,在职研究生学历。曾任共青团福建省委经济部副部长、省青企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省企业家和企业联合会副会长;共青团福建省委常委、青工部部长;2005年6月任共青团福建省委副书记;2006年12月任共青团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青联副主席。2008年1月任福建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2009年4月任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
党组成员、副厅长、纪检组长。分管纪检监察、党务、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管理、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基建、省图书馆基建及省少儿图书馆筹建和基建工作。
陈立华,男,汉族,1965年10月出生,福建省诏安县人。在职研究生学历。曾任福建省审计厅基建审计处副处长、行政事业审计处副处长;福建省文化厅计财处兼文化经济处副处长;福建省文化厅计财处处长;福建省文化厅办公室主任。2005年12月任福建省文化厅党组成员;2006年1月任福建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党组成员、副厅长。分管艺术事业、体制改革、计财后勤事务工作。
郑国珍,男,汉族,1953年3月出生,福建省仙游县人。大学普通班学历,文博副研究馆员。曾任福建省文化厅文物处副处长;福建省文物局副局长、局长。2008年8月任福建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
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分管文物工作。
卢鸿筠,女,汉族,1953年11月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在职本科学历,图书副研究馆员。曾任福建省图书馆副馆长,福建省文化厅对外处处长兼福建省闽台文化交流中心主任;福建省文化厅人事教育处处长。2010年9月任福建省文化厅副巡视员。
协助分管人教与老干、社会文化事业工作。
Ⅱ 福州大学法学院的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队伍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其中,绝大多数教师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绝大多数教师是具有律师执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多名教授、副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校级“百人工程”;多名教授担任了全国性学术团体的副会长和常务理事。
陈泉生,福州大学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政府法律顾问,1995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帖。从事环境法学研究近20年,迄今公开发表科研成果近百万字,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国家权威刊物发表高水平论文三十多篇,主编两套系列专著:《生态与法律专题研究丛书》和《环境法学系列专著》。主持过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以上课题成果获省部级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十多项。
邹雄(1963.12-)男,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州大学法学院院长、民商法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常任理事、福建省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福州市律师协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天长律师事务所律师。迄今已主持或参与过八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出版专著一部(《环境侵权救济研究》),参编教材一部,在《中国法学》、《现代法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叶知年福建永泰人,1966年7月出生,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硕士。现为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理事、福建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法学会民商法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学术成就:《中国合同法新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电子商务法论—电子合同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无因管理及相关债之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
黄辉1990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经济法专业。现任福州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主要学术成就:《网络隐私权的法律问题研究》 司法部中青年项目、《WTO与环境保护研究》省社科青年项目、《网络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研究》省教委项目等十几项省部级研究项目,在法学刊物发表论文几十篇。
汤黎虹曾任福州大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现为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经济法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法研究会会长。现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法。著有《社会法学》、《社会法通论》等书。
Ⅲ 福州国防教育学校
福州国防教育学校是经福建省教育厅批准,由福州市委宣传部、福州军分区、武警福州指挥学校合力兴办。是一所培养文武兼备、军地两用人才的准军校。学校占地150多亩,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现有在校大、中专学生2000多名,学校位于著名的"花乡"仓山区状元街内。
学校积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办学质量,科学构建学科专业体系。学生入学完成"宽基础"学习阶段后,可根据志愿选择各专业学习。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爱心为主线、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的管理理念。积极推动升学接轨工作,提供多种进行主导教育的机会,学校实行多层次办学,与欧洲、北美、日本、澳洲等国家的有关院校建立校际交流与合作,并开设了出国留学班。学生毕业后有条件的可前往上述地区留学深造,并与国内多所高等院校接轨。学校教学设施齐全,有先进的电教模拟中心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拥有260多台微机设备的电脑房和语音室及多媒体教育平台。学校实行军校的正规化全封闭管理模式,采用军地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教育教学质量优良,各专专业均开设汽车驾驶课程。
Ⅳ 王一平的人物生平
1936年参加革命;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闽江工委统战部部长,闽东特派员,基本地区委员会秘书长,参与组织和领导闽东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闽赣边地委书记,闽赣边游击纵队政委,中共闽浙赣省委(区党委)常委兼秘书长、宣传部长等职,组织和领导闽北地区游击队牵制了大批国民党军队,为人民解放军南下福建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福建省监察委员会秘书长、福州市副市长,中共福州市委代书记、书记、书记处书记,并兼任福州市劳动大学校长;
“文革”初期受迫害,20世纪70年代初恢复工作,任福建省革委会民事组副组长、省知识青年办公室主任。
1975年后,历任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教办副主任、主任,省委宣传部顾问等职。
Ⅳ 闽江学院附属中学怎么样
简介:闽江学院附属中学创建于1987年,原名福州第二十八中学,1995年更名为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学,2002年又更名为闽江学院附属中学,是福建省二级达标高中、福州市直属完全中学、闽江学院教科研实验基地。目前正在积极争创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 校园面积30多亩,建筑面积23537平方米,现有初、高中54个教学班,2400多名学生和187位教职员工。近年来,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为办学理念,以“优质初中、特色完中”为目标,以“教育创一流、闽附争腾飞”为载体,创先争优,积极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省市级三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福建省首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福建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福建省信息技术实验学校、福建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福建省先进教工之家、福建省综合实践活动及师资建设先进校、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州市文明学校、福州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2017年3月,闽江学院附中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第三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示范点全国共有50个,本校是福建省唯一成为示范点的单位。
注册资本:2636万人民币
Ⅵ 融媒体中心是什么单位
融媒体中心是事业单位。
其工作职责是:
1、负责县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指导全县广播电影电视机构的宣传业务,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创作导向;
2、负责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和播出;
3、负责县各新媒体平台新闻信息的采编与更新,各平台栏目、版面的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工作,负责各新媒体平台的开发运用;
4、统筹并整合户外公益广告资源,承担户外公益广告宣传平台的监管和运行,负责做好公益广告的刊播工作;
5、承办县委、县政府及上级单位交办的其他事项。
可以关注下各县各单位的的官方公众号。
主要存在于县区一级。
Ⅶ 福州三坊七巷都出过哪些名人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巷。
黄 璞(867-?)唐昭宗大顺二年进士,诗人,官至崇文阁校书郎,故居现黄巷36号;
余 深(生卒不详)宋神宗元丰五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等职,封卫国 公,曾居安民巷内,门号不详;
陆 蕴(约1071-1120)宋宣和年间人,官至御史中丞,后任福州知州,曾居衣锦坊;
陆 藻(?-1129)宋宣和年间人,陆蕴之弟,以列曹侍郎出知泉州,曾居衣锦坊;
陈 烈(1012-1087)宋著名学者,曾任福州州学教授,故居在郎官巷内,门号不详;
陈 襄(1017-1080)宋庆历二年进士,理学家,曾任开封府推官、刑部郎中、提举司天监等职。故居在塔巷内,门号不详;
郑 穆(1018-1092)宋皇佑五年进士甲科,曾任国子监直讲、汾州通判、杨王府赞善等职。故居在文儒坊内,门号不详;
郑性之(1172-1255)宋嘉定元年状元,朱熹学生,官至参知政事(副相)兼知枢密院事(最高军事长官)。故居在吉庇巷(今吉庇路),现无存;
林 瀚(1434-1519)明成化二年进士,曾任南京兵部尚书,府第现文儒坊42号;
张 经(1492-1555)明正德十二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故居现文儒坊尚书里;
林 泮(?-约1524)明成化八年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其兄清源、弟浚渊皆进士,时称“闽中三凤”。曾居黄巷内,门号不详;
林廷玉(?-约1530)明成化二十年进士,官至都御史。曾在衣锦坊内居住,门号不详;
许 友(1615-1663)清顺治年间人,不仕,以诸生终。工书、善画、能诗,时称“三绝”。故居光禄坊内,门号不详;
陈 帙(生卒不详)林则徐之母,故居现文儒坊19号;
林 佶(1660-?)康熙三十八年举人,五十一年钦赐进士,书法家,官至内阁中书,故居在光禄坊,门号不详;
林 侗(1628-1716)清康熙年间贡生,林佶之兄,工隶书,研究金石,著作颇丰。故居在光禄坊,门号不详;
李 馥(1662-1745)清康熙年间官至浙江巡抚,曾在内黄巷居过,门号不详;
黄莘田(1683-1768)康熙四十一年举人,诗人,官至广东四会县知县,故居现光禄坊早题巷4号;
林枝春(1699-1762)乾隆二年榜眼及第,历任武英殿纂修官、翰林院侍讲学士、江西学政等,曾居黄巷,门号不详;
甘国宝(1709-1776)清雍正十一年武进士,历任福建提督、台湾总兵、九门提督等,故居现文儒坊51号;
沈绍安(1767-1835)福州脱胎漆器创始人。漆器店曾开在杨桥巷双抛桥附近;
张际亮(1799-1843)道光十五年举人,诗人。曾居郎官巷,门号不详;
郭阶三(生卒不详)清嘉庆二十一年举人,曾任连城、同安县教谕,所生的五个儿子皆登科第,盛及一时,故居现黄巷4号;
郭柏荫(1805-1884)清道光十二年进士,郭阶三之子,历任广西巡抚、湖北巡抚、署理湖广总督等职,故居现黄巷4号;
郭柏苍(1815-1890)清道光二十一年举人,郭阶三之子,一生大都致力于福州的水利建设和研究整理地方文献,故居现黄巷4号;
郭化若(1904-1995)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郭阶三之重孙,解放后历任上海防空司令员兼政委、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为一代儒将,故居现黄巷4号;
赵 新(1802-1876)清咸丰二年进士,官至陕西督粮道。故居在黄巷内,门号不详;
林昌彝(1803-约1854)道光十九年举人,文学家,曾在建宁、邵武、广州等地讲学,一生著作颇丰。故居在宫巷内,门号不详;
刘齐衔(1815-1877),道光二十一年进士,林则徐长婿,官至河南巡抚,故居现宫巷14号;
刘齐衢(1813-1860)道光二十一进士,刘齐衔兄,历知四川兴文、荣县、江津等县。故居光禄坊10-13号,现无存;
刘崇佑(1877-1942)清光绪二十年举人,刘齐衔之孙,著名律师,故居现宫巷14号;
刘崇伟(1878-1958)刘齐衔之孙,著名工商企业家,福州电气公司和电话公司创始人之一,故居现宫巷14号;
刘崇杰(1880-1956)刘齐衔之孙,著名外交家,民国时期曾任外部部常务次和、驻德意志兼奥地利特命全权公使等职。故居现宫巷14号;
陈寿祺(1771-1834)清嘉庆四年进士,学者、教育家,.官至记名御史,故居现黄巷36号;
梁章钜(1775-1849)清嘉庆七年进士,文学家,官至广西巡抚、江苏巡抚,故居现黄巷36号
沈葆祯(1820-1879)道光二十一年进士,林则徐次婿,曾任福建船政大臣等职,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故居现宫巷26号;
沈瑜庆(1858-1918)清光绪十一年举人,沈葆祯之子,官至贵州巡抚。故居现宫巷26号;
沈觐寿(1907-1995)沈葆祯曾孙,著名书法家,曾任福州书画院副院长、福建省书法协会副主席、福州市书法篆刻研究会会长等。故居现宫巷26号;
林聪彝(1824-1878)林则徐之子,历任内阁中书、六部主事、衢州知府、浙江补用道、署浙江按察使、杭嘉湖海防兵备道等职。故居现宫巷24号;
林炳章(1875-1923)光绪二十年进士,林聪彝之孙,陈宝琛长婿,曾任福建省财政厅长、闽海关监督等职,故居为现宫巷24号;
林 翔(1881-1935)日本明治大学法学博士,林聪彝孙,历任民国军政府总检察厅检察长、特别刑事审判所所长、最高法院院长、考试院铨叙部部长等职。故居现宫巷26号;
林恩溥(1893-1933)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林聪彝孙,民国时间任福建省建设厅正兼福州务局局,主持拓宽改建鼓楼至万寿桥主干道(今八一七路)、在台江兴建6座码头等。故居现宫巷26号;
梁鸣谦(1826-1877)清咸丰九年进士,被聘入福建船政局幕府,此后一直追随沈葆祯,成为得力助手。后回福州鳌江书院任教。故居在文儒坊闽山巷,门号不详;
陈承裘(1827-1885)清咸丰元年进士,清工部尚书、刑部尚书陈若霖之孙,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之父,故居现文儒坊47号;
罗丰禄(1850-1901)福建船政学堂驾驶专业毕业,曾任李鸿章幕僚,从事外交翻译工作,后出使英国并兼任驻意大利、比利时两国大使。故居在光禄坊内,门号不详;
严复(1854-1921),近代著名思想家。故居现郎官巷20号;
严叔夏(1897-1962)严复三子,解放前曾任福建协和学院(福州大学前身之一)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解放后曾任福州市副市长。故居现郎官巷20号。
蓝建枢(约1856-?)福建船政学堂第三期毕业生,留学美国。清末曾任“海镇”巡洋舰管带、海军管理部部长,民国初任海军总司令部左司令(后改称第一舰队司令)、海军总司令等职。故居在吉庇巷内,门号不详;
陈衍(1856-1937),清光绪八年举人,《福建通志》总纂,故居现文儒坊大光里8号;
林葆怿(1863-1927),清光绪六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后赴英留学,民国7年任海军总长。故居现衣锦坊酒库弄,门号不详;
郑孝胥(1860-1938)清光绪八年举人,曾由陈宝琛推荐任溥仪老师,后又任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大臣,故居现衣锦坊洗银营14号;
刘冠雄(1857-?)民国海军总长,故居现宫巷11号;
陈元凯(生卒不详)清光绪十五年举人,曾任粤东县令,林觉民岳父。故居现大光里23号;
何振岱 (1867-1952)清光绪二十三年举人,诗人,书法家,曾受聘重修《福州西湖志》,任总纂。一生诗作颇丰。故居现文儒坊大光里21号
林白水(1874-1926)近代民主革命者,报人,教育家,曾在文儒坊创办福建省第一所具有进步色彩的中小学“福州蒙学堂”,旧址在今文儒坊36号福州第九塑料厂内;
林 旭(1875-1898)戊戌六君子之一,曾在郎官巷居住,门号不详;
陈 箓(1877-1939)福建船政学堂学生,后获巴黎法律大学法学学位,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外交司司长、驻墨西哥特命全权公使、驻法国全权公使、外交总长、南京日伪“维新政府”外交部长等职。故居光禄坊内,门号不详;
陈季良(1883-1945)江南水师学堂驾驶班毕业,原名“陈世英”,轰动中外的中日“庙街事件”主角,民国时期曾任海军第一舰队司令,兼任厦门警备司令,后又任海军陆战队总指挥等职。故居现文儒坊 号;
林觉民(1887-1911)),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故居现杨桥东路17号;
谢葆璋(1865-1940)天津北洋水师学堂驾驶班首届学生,冰心之父,曾任烟台海军练营管带、民国海军部次长、海道测量局少将局长等职。故居现杨桥东路17号;
谢冰心(1900-1999)著名女作家,故居现杨桥东路17号;
王冷斋(1892-1960)曾就读福建陆军小学堂,为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学生,民国26年任河北省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宛平县县长,与日军正面交锋,亲历“芦沟桥事变”。曾居黄巷,门号不详;
郁达夫(1896-1945)著名作家,1936年至1938年间出任福建省政府参议、公报室主任,曾客居光禄坊10-13号刘家大院内;
刘攻芸(1900-1973)英国伦敦大学经济院毕业,获博士学位,民国时期曾任中央银行总裁,又任财政部部长。1948年建议蒋介石再发银圆券,并为蒋介石秘密运送黄金去台湾。故居光禄坊10-13号,现无存。
高拜石(1901-1969)民国时曾任《福建民报》、《建国日报》总编辑,后赴台,任台湾省新闻处主任秘书。1958年起在台湾《中央日报》副刊上开设专栏,前后达十年之久。故居在杨桥巷口,今无存;
王 助(1914-1941)革命先烈,1931年入党,曾任XXXXX福建省委委员兼宣传部部长,1939年5月受新四军委派,与范式人一起在安民巷53号设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驻福州办事处;
范式人(1909-1986)1932年入党,曾任红军闽东独立师政治部主任、XXXXX福建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等职,解放后任江西省委副书记,中央人民政府粮食部副部长、邮电部副部长,XXXXX福建省委第二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等职,1939年在安民巷53号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工作;
沈幼兰(1890-1964)福州“兰记”漆器店创办者,曾是全市最大的漆器店。民国15年在美国费城建一百五十周年展览会上,“兰记”产品获一等执照奖,三年后以菲律宾召开的工商业交易会上其产品又获特等金牌奖。故居在今杨桥路,门号不详;
陈体诚(1896-1942)工程师,毕业于美国加基钢铁学院桥梁工程专业,民国七年被选为首届中国工程学会会长,后任福建省建设厅厅长兼财政厅长、西北公路特派员兼甘肃省建设厅厅长等职。故居在光禄坊内,门号不详;
庐 隐.(1899-1934)著名女作家,出生于南后街,具体地址不详。
翁良毓(1905-1926)省立福州师范学校毕业,曾在上海受到李大钊的教导,民国十四年当选为福建学生联合会副理事长,后开设“福州书店”,销售进步书刊,该店也成为团组织地下交通联络点,后被特务杀害。故居在衣锦坊雅道巷内,门号不详。
Ⅷ 福州电视三套攀讲节目主持人土豆最近怎么不见了
听说福州台《攀讲》的主持人土豆代言和平肛肠医院被开除了,好像是说没和电视台打招呼。
攀讲,福州方言节目,播出频道福州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福州话频道),首播时间2008年3月16日。
《攀讲》,福州地面唯一一档综合性福州方言节目,2008年3月16日以来受到本地观众甚至海外乡亲的欢迎,已成为福州最具影响力的品牌栏目之一。
首播:每日19:30,重播:次日07:45;时长:全天40分钟。节目以“讲天讲地,讲这讲那”为口号,家事、国事、天下事,街坊邻里共“攀讲”,节目主要有街头巷尾等5个版块。
《攀讲》节目的首任主持人是林颖(依林妹)和杨昕(依昕哥)。
福州广播电视台是福州市的主流媒体,现有新闻综合频道、V2频道、福州话频道和少儿频道。
福州人民广播电台于1958年7月1日成立,福州电视台前身是1983年12月成立的福州教育电视台,开播于1984年1月1日。同年10月,正式更名为福州电视台。
福州电视台在福州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始终做到把握导向,服务大局,宣传工作呈现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发展历史:
2011年12月1日,福州移动电视频道开播。
2015年10月,福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正式高清开播,福州电视台就此进入高清时代。
Ⅸ 福州市委政法委地址谁知道啊 详细点的
你的题目有点问题啊!应该是:中共福州市委政法委员会地址是在:福州乌山路92号(即福州市委乌山大院)公交车有106路77路117路等经过啊,附近就是南门兜、南街、白马路啊!
Ⅹ 法眼 观后感
福州电视台《法眼》栏目组是福州市广电集团唯一的一档电视法制栏目,承担着福州市普法教育的重任。《法眼》栏目自开播以来,就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收视率稳步上升。现在,《法眼》栏目与群众的交流己不仅仅局限于电视播出这一方式,法眼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走进城镇每一个角落,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法眼》栏目现有干部职工18人,其中党员4人,全体员工均为大专以上学历,是一支综合素质高、战斗力强的法制宣传队伍。《法眼》正以实际行动谱写一首首"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的绚丽篇章。
"聚焦法眼,与法同行",这是《法眼》栏目的节目宣传语。1999年,《法眼》栏目的前身《法庭社会》开播,福州电视台由此开播了第一档法制宣传栏目。2000年6月1日,为了加强法制宣传的效果,增强栏目与市民的互动,《法庭社会》改版为《法眼》,由每周一次改为每天一次,和预料中的一样,《法眼》迅速成为市民市井生活中的焦点。栏目在开播100期之际,举办了"《法眼》帮您法律忙"的大型开放式法律咨询活动,邀请政法系统各单位及人大、工商等有关职能部门现场解答观众的法律疑难问题。活动中,收到各方面的法律咨询问题900多件次,在福州市民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2001年6月1日,《法眼》栏目开始与市委政法委、市委宣传部合办,这一举措从而使节目内容和质量大为提升。联办后《法眼》节目总体定位是一个集法制报道的真实性、可视性,法制话题的参与性、互动性,法制信息的丰富性、实用性等诸多方面于一体的全景式电视法制栏目。作为一个力创名牌的栏目,不仅拓宽了法制宣传的报道半径,扩充了《法眼》的新闻来源,也拓展了《法眼》的收视群体,使《法眼》全面走向五区八县各个角落,体现和实现我市法制宣传的深度和力度,真正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为扩大栏目的宣传效果,在全国第一个法制宣传日,栏目组策划了"聚集法眼"福州市政法系统文艺专场晚会,受到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2001年8月,《法眼》栏目被福州市委市政府评为"三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同年10月,《法眼》栏目荣获"2000-2001民主法制和人大制度宣传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5月,栏目组配合中共福州市委政法委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活动,组织征集、拍摄、制作了《自我防范108招》的大型电视系列宣传片,并刻录了1000套VCD,同时,举办了"平安就是福"福州市社会治安小品专场晚会。2002年7月,根据福州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的要求,《法眼》栏目提高了以案释法的水平。目前,己制作《"法眼"案例精选》(第一辑),其中收集了联办以来2001年6月至2002年5月共60期节目,刻录了1000套VCD,将发至县、乡、镇有线电视和有关单位宣传播放,加大法制宣传教育的辐射面。
《法眼》创办两年来的过程中,栏目始终坚持"客观、公正、思辩、真实"原则,多角度记录政府政策、法规在人们生活层面的实施动因与效果;全方位支持社会关注的百姓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栏目定位于"主题锁定法制,焦点对准百姓,关注广大市民",充分体现《法眼》做为法制节目的三个特点:
· 以电视专题方式形象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法律事件;
· 以专家评说方式揭示市民身边的法律实质;
· 以问答方式启示市民,起到普法的预期效应,为本地的社会安定、稳定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我来回答,我来……”3月26日上午,一阵阵抢答声从闽清县东桥小学的多媒体教室里传来,原来,这里正在进行一节消防安全主题课。台上,消防官兵老师与一位学生形体互动的讲课方式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台下,同学们被台上的表演逗得哈哈大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法律就在身边,只有法律才能保护自己。
正在现场“听课”的普法工作者们也被这种寓教于乐的法制课深深吸引了,闽清县司法局罗健局长告诉记者,这样的法制文艺演出自己已经看了好几遍了,真是百看不厌。他说,本来枯燥的普法活动,被他们这样一讲就活了。
“快乐学法”是闽清县“五五”普法工作中的一道风景线,他们充分发挥电视等现代传媒的作用,与福州市司法局、福州电视台联合举办旨在进一步拓展“快乐学法”德育课题的法制宣传实践,让广大中小学生在“法眼大讲坛”等活动中学法、守法、用法。置身于“快乐学法”活动现场,看到参与者全情投入,同学们不禁为他们呐喊鼓劲,为他们争得法律知识答题权而叫好,又从他们的问答中学到法律知识。
“过去人们常说普法工作进学校容易让学生掌握难,可是闽清县的许多学校看到原本枯燥乏味的法律宣传教育活动气氛如此火热,纷纷要求‘法眼大讲坛’活动赶快到他们那里开展,并表示要移植这种学法形式丰富自己的学校文化。”罗健告诉记者,快乐学法,真正让孩子们的心灵“亮”了起来。
寓教于乐的快乐普法活动,改变了中小学生的理念、行为方式,让数万成长中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快乐学法、用法。
拿去用吧,不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