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宣传策划 > 抗日情宣传报

抗日情宣传报

发布时间:2022-08-20 10:08:09

Ⅰ 一二九运动宣传板报

同志们:
今天开“一二九”四周年纪念大会,满堂青年,朝气蓬勃。这是一个多么生动活泼的集会!纪念“一二九”的大会,在延安已经开过不止一次了,过去几次我都没有能参加,今天我是非常兴奋地来参加的。
我认为,现在中国的事情更好办了。中国的事情是什么?就是反帝反黑暗势力两件事。帝国主义和黑暗势力,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反起,到现在已反了一百年了。时间很长,虽然还没有完成,但是现在这件事情是好办多了。因为国民党顽固派大大加强了反共活动,打击进步的文化界,现在有些人就说:中国的事情难办了。他们是为进步而努力的,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的,他们满腔热情,怀着好心肠,要把国家民族弄好。但是,正在抗日战争的紧要关头,他们在周围却见到顽固势力所布下的投降、分裂、倒退的黑影,他们的努力受到种种限制和压迫,不免觉得事情难办了。这只是看到事情的一方面。我们当然坚决反对顽固派的倒行逆施,但就全局来说,却认为比之过去,现在中国的事情不仅不难办,而且是更好办了。
为什么呢?这就得从我们今天纪念的一二九运动说起。
第一,一二九运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同志们都知道,然而,我们应该进一步了解:它是在什么政治环境下产生的呢?它有什么政治意义呢?它给中国政治上一个什么样的影响呢?明白了这些问题,就会知道现在中国的情况跟过去大大地不同了,现在的事情不是比过去难办,而是比过去好办多了。
红军经过了万里长征,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吴起镇。当时敌人还在进攻我们,那年的十一月下旬,在富县我们还打了三个胜仗。在祝捷声中,在十二月十日,一听到北平一二九运动的消息,我们心里好不欢喜!红军同志完成了这么伟大的长征,学生同志在北平发动了这样伟大的救亡运动,两者都是为解放民族和解放人民而斗争,其直接意义都是推动抗日战争。所以,一二九运动在历史上讲,是抗日战争准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有些人说,一二九运动不如五四运动,就是说,前者不及后者的政治意义伟大。这对不对呢?不对。我们认为这两者的意义是同样伟大的。
五四运动为北伐战争作了准备。如果没有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是不可想像的。有些人以为学生运动没有力量,但是事实怎样呢?广大学生群众的五四运动,推动“六三”全国性的罢工、罢市、罢课的反帝和反卖国政府的斗争,发展成为全民族的运动。五四运动以后,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了五卅运动,发动了北伐战争,造成了第一次大革命。那末,很明显,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
至于一二九运动,它是伟大抗日战争的准备,这同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大革命的准备一样。“一二九”推动了“七七”抗战,准备了“七七”抗战。
我们看看,一二九运动是在什么情况之下发生的。一方面,它是在共产党被认为绝对无权、绝对不合法的国民党统治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剿共”战争时期,在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双管齐下的情况之下发生的。在过去的所谓“剿共”战争中,共产党和红军处境的艰难是无须多说的。后来红军长征了,一走走了二万五千里,人家在后面也“欢送”了二万五千里,并且在前面还有“欢迎”的,在天上加上“送礼”的,这礼物名曰炸弹。尽管“欢送”者一程一程地相送,“欢迎”者一站一站地相迎,红军仍然到了陕北。但敌人还是用子弹作礼物,前后迎送。这就是说,红军到了陕北,还是处在被“围剿”的环境中。这就是军事“围剿”的情形。文化“围剿”怎么样呢?敌人的“碉堡”是建筑在学校里、书报杂志上以及社会文教团体里,也大有“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之势。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看鲁迅先生的杂感,就可以知道。他的抨击时弊的战斗的杂文,就是反对文化“围剿”,反对压迫青年思想的。另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已占领了东北,酝酿着“华北特殊化”,并积极准备灭亡全中国。因此,四万万五千万人民,大家都要干,要打日本帝国主义。可是,有一些人偏偏不赞成。不过,他们也是要打的,打的是谁呢?是共产党,是青年学生,是文化界的进步人士。全国老百姓对他们说:你们打的方向弄错了,我们坚决反对。这就是一二九运动所处环境的另一方面。一二九运动以后,事情就逐渐好办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民党政府只打共产党不打日本帝国主义的办法行不通了,不得不放弃“剿共”政策而走准备抗战的路,这就开了国民党的三中全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就在事实上宣告成立。对于这些,一二九运动的功劳都是很伟大的。

趁我们还年轻
朋友们,当时间的车轮碾到今天的时候,当挂历上赫然显示12月9好的时候,身为青年的我们,我相信,我们中的没一个人都不会忘记这一天,十二月九日
十二月九日
一个普通但不平凡的日子
时间倒流
回溯到一九三五年
阳光依然懒懒散散
冬日依旧寒冷凄清
但空气却急速的流动
因为
在北平——历史的故都
发生了惊天动地的事件——
为反对投降和压迫掀起了学生总运动
到处是挂满的标语
到处是飘舞的纸单
到处是舞动的小旗
到处是怒吼的口号
到处是浴血沸腾的青年
这一天
白云为之翻涌
大海为之咆哮
黄河长江为之怒吼
中华大地为之震颤
因为
一个蹂躏不屈的民族
在苏醒
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
在抗争
我们不会忘记,不会忘记这一天,六十九年前的这一天:我们更不会忘记,更不会忘记那些在敌人的恐怖下高呼着口号散发着传单而不惜抛头颅,撒热血的青年,可敬可爱的青年。
是他们,在国家存亡的关头,振臂高呼,促使了反动派的妥协。
是他们,在民族生死的毫发间,热血横洒,促使了民族的觉醒。
他们,可敬可;可爱的青年,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展示了青年的热血豪情,以他们大无畏的勇气,诠释了青年的含义。
我们不会忘记他们,那些可敬可爱的青年,他们是民族的拯救者,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先驱。
那么,朋友们,正值青春年华年少轻狂的我们,该用这样怎样的行动诠释青年的含义呢?
处于二十一世纪和平下的中国大学生们又该如何去展现青春的风采呢?
对此,我只想说两个字“努力”
也许我们会不屑的说,‘现在是和平年代了,没必要为了去做什么大的贡献而整日的去努力,那样会活的很累 。
也许我们会哀怨的说,“人生苦短,一生能有几个青春,何必要不按时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华边的那么单调呢?
是啊!人生苦短,而生命只有一次,青春有何其短暂,我们何必要去实现目标而整日努力,整日辛苦呢?
但是,朋友们,难道我们真的希望这大好的青春年华就在我们的虚度中而好无意义的流淌而去吗?
难道我们真的希望,当我们年老时,翻忆起年轻时的影集只能看到那单调的,苦涩的毫无意义的青春吗?
难道我们真的希望虽然快乐但平庸地度过青春,然后平庸的度过余生吗?
不会的,我相信,没一个有理智,有热血的青年大学生都不会希望自己平平庸庸一辈子,我们都渴望理想的实现,艘刊物自己的青春大发光彩。
那么,朋友们,努力吧,趁我们还年轻。
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就是能力,年轻就是全部。
朋友们,别再有那么多的犹豫,别再有那么多的彷徨,别放慢我们年轻的脚步,勇敢而执作的向前走,前方便是海阔天空。
朋友们,努力吧,趁我们还年轻世界属于我们,未来属于我们。

Ⅱ 抗日战争时期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是什么报

《新华日报》
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张机关报,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中共中央机关报。在创刊词中它庄严宣告将“为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效力”。报纸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热烈欢迎,很快行销到国统区各地。《新华日报》在宣传抗日、开展群众运动、传播马列主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1947年2月在重庆被查封。

Ⅲ 重温抗战史,激发爱国情.手抄报怎么画

谨记你生而为龙的狷狂

Ⅳ 抗日英雄手抄报内容58字

抗日英雄 — 杨靖宇
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原名马尚德,1905年生,河南省确山县人。学生时代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同年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8年秋到开封、洛阳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1929年春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领导工人运动。在河南和东北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
抗日英雄指从1931年那个刻骨铭心的“九·一八”,一直到“对日寇最后一战”的1945年,在这场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战争中,为着民族大义与救亡真理,前仆后继,舍身忘死,无私奉献。为国捐躯的人。

Ⅳ 弘扬抗战精神 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演讲稿

为了忘却的记忆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还记得第一次知道抗日战争是在妈妈的故事里,《鸡毛信》里聪明机智不怕牺牲的海娃,“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歌中颂扬的王二小,还有那调皮机灵帮助敌后武工队狠狠教训敌人的嘎子伴随我长大。从此,他们那不怕牺牲、敢于为国家献身的精神便在我心里扎下了根。后来,随着对历史的深入学习,才读懂抗日战争这一具有历史伟大意义的神圣的战争。
七十八年前卢沟桥的枪声,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击日本法西斯侵略、全民抗战的序幕。历时八年的峥嵘岁月,中国人民终于熄灭了日寇在华夏大地燃起的战火硝烟。七十年了,七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华民族自此扭转百年衰败沉沦的历史,古老的中国从此走向民族的独立与自强。
缅怀先烈,牢记历史
遥想当年,祖国那积贫积弱的时代,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大好河山,置我同胞于苦难,丧心病狂的杀戮掠夺,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令人发指的滔天大罪。一边是战争狂人冷气阴森的狞笑,一边是国土沦丧、满目疮痍、血流成河。处处燃烧着战火,人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在南京大屠杀时,敌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手无寸铁的南京人民进行屠杀,使三十万中国同胞含冤而死……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中华民族存亡的非常时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多少热血儿女毅然奔赴抗日前线,加入救亡图存的行列,他们为赶走日本鬼子,求得民族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枪林弹雨中写就了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的人生篇章。
今天,我们纪念这场伟大的胜利,就是要永远铭记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无辜死难同胞;永远铭记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战斗、为国捐躯的烈士;永远铭记参加抗日战争的老战士、爱国人士、抗日将领;永远铭记为抗战胜利建立了功勋的海内外中华儿女;永远铭记支援和帮助了中国抗战的外国政府和国际友人。铭记他们的浴血奋战,铭记他们的聪明与智慧,铭记他们的大公无私,铭记他们的深深爱国情。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我以我最深最真的笔触,走过时间的沧桑,空间的辽阔。我想令人们回忆起70多年前那场悲壮激越、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反法西斯斗争;我想揭示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一个国家和民族所迸发出的神奇力量。我们纪念这场战争,不是为了仇恨,而是着眼于未来。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忘记意味着背叛。这段历史,本应渗入我们的血脉,合成在我们的DNA中,成为子孙后代与生俱来的记忆。就像一个永远醒着的伤口,以一种永远无法回避的痛楚,时时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中华当自强!
奋发图强,开创未来
回顾中国人民抗战史实和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放眼当今世界现实,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到,只有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中国人才会有尊严,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为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做出贡献。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实现我们发展目标的可靠保障,也是我们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根本意义之所在。“知耻而后勇。”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才能从内心深处激发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才能高奏爱国主义的时代主旋律,不断激发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
65个春夏秋冬,由此而激发出的爱国主义热情在神州大地上激荡,在华夏儿女心中涌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当前,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应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这个大局,把满腔爱国之情化为发愤学习之动力,热忱报国之行动。
今天的我,作为一名光荣的党员,在深深地为那些英灵们所触动的同时,更是要居安思危,饮水思源,牢记历史,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用我们的肩膀撑起中华不朽的脊梁!

Ⅵ 拂晓报是哪个边区影响很大的报纸之一

淮北边区。

《拂晓报》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部队在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的油印报纸。报纸的主要内容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反映和报道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艰苦卓绝斗争。

历史由来:

1、1938年9月30日由新四军游击队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镇创刊。

2、1942年元旦,《拂晓报》和中共淮北区党委机关报《人民报》合并,成为中共淮北区党委的机关报。

3、该报在游击战争中坚持出版,淮北解放区被国民党军队侵占期间,该报职工在洪泽湖中坚持战斗和出报。

(6)抗日情宣传报扩展阅读

名称由来:

抗战爆发后,日军顺陇海路打到开封,国民党汤恩伯部不战而溃,豫东地区连失38座县城,中共中央决定派彭雪枫从竹沟带领游击支队挺进豫东。

临行前,彭雪枫建议创建一份报纸:“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只有把全民族动员起来,万众一心,才能战胜敌人,报纸是传播革命道理最迅速、最有力的工具之一。

有人说叫“曙光”,有人说叫“胜利”。当时这类名字已屡见不鲜。彭雪枫则提议:“就叫‘拂晓’吧。”并进一步解释说:“‘拂晓’代表了光明即将来临的意思。”大家听了,一致赞同。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拂晓报

Ⅶ 关于抗日战争的报纸

1、、海口出版的《抗日报刊》 1937年“七七”事变后,琼崖国共两党经过派代表进行谈判,于l938年10月22日达成团结抗日协议。

2、从“七七”事变至l939年2月日军侵琼这段时间,海口地区出现多家宣传抗日救亡的报(刊),其中有中共琼崖特委先后办的《救亡旬报》。

3、国民党员林光灏办的《国光日报》。刊登的国际国内时事,主要采用中央社及英、美等国通讯社的电讯,报纸对抗战的报道,只有正面战场的消息,没有敌后战场的消息。市民受报纸片面宣传的影响,以为抗战只有一个战场,没有两个战场,并把抗战的希望寄托于正面战场上。

4、中共海口市工委先后办的《救亡呼声》和《新琼崖》半月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人民游击战争,以游击战争配合正规战争的情况,却一无所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主张和坚持持久战的战路方针。

5、《国光旬刊》于1938年12月出版,l6开本,10天一期(每期20页左右),由《国光日报》代印、发行,部分旬刊交特委联络点“大众书店”代售。

该刊主要内容有:国内战局、时局的综合性或专题性报道、述评;国际形势概述和分析;琼崖各地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报道、评论等。主要稿件均由特委领导组织撰写,李雨枫、高士融具体负责编辑工作。

6、《琼州日报》l938年初创刊,系4开小报,社长为云实诚,林乔生任总编辑。该报宣传抗日救国,但因报纸缺乏特色,发行只有几百份,出版几个月就停刊。

Ⅷ 雷鸣远的宣传抗日

天津《益世报》创刊于1915年10月10日。创办人是来华传教的比利时籍天主教教士雷鸣远和中国天主教徒刘守荣、杜竹萱。
1900年他被比利时教会派到中国来传教,1910年转来天津。当年西方来中国传教的人,除照例每星期日在教堂中聚集教徒宣传宗教外,总要利用教会的经费进行一些所谓的“慈善”和“教育”工作,雷鸣远也如此,他到天津后就创办了一所诚正小学和一所师范学校,还办了一个宣讲所,向教外人宣传天主教。为了贴合当时的情况,雷在宣传宗教时,也会讲些“救国”的道理。后来,雷鸣远的教徒汇集他的讲演词,出版了一个小册子,名为《救国》。不久,他创办了一个周刊名为《广益录》,后改为《益世主日报》,这个刊物便是天津《益世报》的前身。
天津《益世报》的开办费据说只有三四万元,是雷鸣远从国外天主教徒中募集到的传教经费的一部分。1931年报馆扩充资本,招集了股份,改组成一个股份有限公司性质的企业。但股东只限于中国天主教徒,股票转让须经公司同意。雷鸣远任董事长,实际上仍掌握着报馆的最高权力。
天津《益世报》最初的馆址是在天津南市荣业大街,两年后迁到东门外小洋货街。1924年直奉战争的时候,迁移至意大利租界。
当时中国的天主教会名义上受梵蒂冈的领导,实际上受某些帝国主义国家控制,雷鸣远的上级是法国人,据说雷对法国传教士的工作方法和生活方式极不赞同,曾不断在公开与不公开的场合揭发批评。天津的法国传教士则对雷在天津办学校、开报馆、设立宣讲所等活动侧目而视。1916年法帝国主义阴谋将天津的老西开划归法租界,这种侵略行为激起了天津市民的公愤,雷曾授意天津《益世报》反对法国侵略者强占老西开,结果是雷鸣远被法国传教士赶回比利时去了。
1927年雷再度来中国。他决定到农村去,他说,中国农民的生活很苦,要复兴中国定要先建设新农村。要做好农村建设工作,必须具备有“福音主义”的人。雷鸣远想做亚洲的圣芳济,来复兴中国和亚洲。他来到中国主教管理的河北省安国县教区开展了传教工作。到安国县后,首先组织了一个“耀汉兄弟会”,会址名为“真福院”。雷鸣远认为这个会的主要精神是三个字“全、真、常”。“全”是“全牺牲”;“真”是“真爱人”;“常”是“常喜乐”。他就以这三个字为纲领,训练他的耀汉兄弟会会员。除安国县外,后来又在山西的汾阳、北平的清河、关外的玫瑰营子相继成立了分会。到抗战前夕,这个兄弟会的会员总数已有200余人。
1927年雷鸣远再度来中国后,就请求入中国籍,口口声声要为中国献身。雷在1928年加入中国籍后,便经常自称是中国人。罗隆基同雷鸣远认识是1932年罗任天津《益世报》社论主笔以后。“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雷鸣远自知他既已入中国籍,对中国人民一致武力抗日的主张是不能反对的,因此他是主张中国抗战的,并表示赞成天津《益世报》武力抗日的主张。雷鸣远第一次在报馆见到罗隆基的时候就说:“罗先生,你肯到我们报馆中来写社论,我高兴极了。我特别喜欢你那篇《可以战矣》的社论,我要我的兄弟们都读你的社论。我们中国人非把日本鬼子打出去不可。”罗对雷说,他的社论可能会给《益世报》带来麻烦。雷鸣远马上说:“你放心,你放心。请你大胆写文章。你这样代表中国人民说话,就是我们报馆因为你的文章关门了,我们亦不怪你。只要我还是天津《益世报》的董事长,我是不会让你离开我们报馆的。”罗隆基就问他那些联共抗日的言论是否违背了《益世报》的天主教立场时,雷说:“不,不,你没有违背我的立场,你不要怕,我们教中还有人说我是共产党呢!除了我相信上帝,我是有神论者外,我的确是个共产主义者。我们的耶稣是要消灭阶级、消灭剥削的。”
长城抗战的时候,雷鸣远已年逾60,他居然将“真福院”的一批兄弟组成救护队,自己亲任队长,带队到华北、西北各战区去进行救护工作,当他出发到遵化时,有人为他拍电影,请他讲几句话。他说到:“你们不要看我的鼻子、我的脸是外国的,我的心是中国的。我们抗战要抗到底!”后来他为英勇抗日的二十九军创办了“残废军人教养院”,1933年举行开幕礼时,雷鸣远致词说:“我对大家是表同情的,不但我应当服侍你们,凡是中国人都应当服侍你们,因为你们卫国有功。”他还说:“诸位现在虽然残废不能工作了,我劝你们不要失望,要努力其他工作。将来成家立业,生养子女,接继后代。我今年虽已60,若诸位最近成家,生养儿子,再过20年,不依然是爱国的青年吗?若遇我国收复失地,那时我虽已是八旬老翁,我老头子誓死还要同你们的儿子一同参加工作。”据说,就在这个时期,雷鸣远同戴笠有了密切的联系,他在战区中曾替国民党的特务组织搜集情报。
在抗战期间,雷鸣远极力主张《益世报》在后方设法恢复出版。为了解决复刊的经济问题,他设法同南京主教于斌合作。1938年12月8日天津《益世报》在云南昆明重新复刊,雷鸣远仍然是名义上的董事长。《益世报》复刊后,雷曾亲自到昆明视察报馆,并鼓励工作人员,一定要坚持抗战到底的宣传政策。《益世报》复刊不到两年,便因经济困难而停刊。

Ⅸ 民国时期的主要报纸有哪些

1、《进步日报》

《进步日报》 于1949年2月27日在解放后的天津创刊,是解放区新创办的第一份民营的报纸,她的前身是天津《大公报》。《进步日报》经理是徐盈(后为孟秋江) ,总编辑是宦乡(后为张琴南) ,主笔杨刚,副总编辑有李纯青、李光诏、赵恩源等,该报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在知识界、工商界中发挥了某种特殊的作用。

该报出版了三年零十个月, 共1400号,于1952年12月31日停刊, 与上海《大公报》合并,于1953年1月1日起改称《大公报》在天津出版,成为一张以财经、国际宣传为重点的全国性综合类报纸。1956年10月1日起, 该报又迁往北京出版,于1966年9月10日停刊,并且升格为中央一级的、全国性大报。

2、《救亡日报》

《救亡日报》,抗日战争时期报纸。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刊,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主办。创办时,经国民党和共产党协商,由双方派出人员并共同提供经费。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辑。内容侧重文艺,以多种形式宣传抗日救亡,介绍前线战况。

同年11月22日停刊。1938年1月1日在广州复刊,10月21日广州沦陷后停刊。1939年1月10日在桂林复刊,1941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勒令停刊。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5年10月10日改名为《建国日报》在上海复刊,12天后再度被国民党封闭。

3、《中央日报》

《中央日报》是中国国民党机关报,于1928年2月1日由中国国民党中央创刊于上海,一年后迁至于南京。报社采总编辑制,社长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兼。主要为台湾地区。港、澳及美、欧华侨华人社区亦有发行。该报现编有国际版向海外发行,每期2张8个版。

4、《救国日报》 1920年9月创刊于三原。主办人杨憾尘。当时正值全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占山东半岛风起云涌之际,人民爱国运动达到高潮,杨本人又善于讲演,到外宣传鼓动,不断在报端写文章,呼吁同胞奋起自救,影响极大。后因发表言论,批评军人的不法行为,杨憾尘被冯子明暗杀,该报遂停刊。

5、《救亡情报》

《救亡情报》是全国抗日救国联合会的机关报,及时报道了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华北等地的侵略罪行,及民众请求政府立即对日宣战、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呼声。近日,我市著名红色收藏家陈建昌觅得这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历史资料。

《救亡情报》自发刊以来的所有报纸的合订本,该册由红旗出版社于解放初装订,天蓝色封面。据了解,《救亡情报》是全国抗日救国联合会的机关报,1936年5月6日创刊,同年12月25日停刊。

这份刊物仅历时7个多月,出刊30期。该报的报名是由当时已97岁高龄的马相伯所题。马相伯是上海震旦公学、复旦大学创始人,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教育家和爱国人士,全国各界抗日救国会领袖之一。

Ⅹ 党的生日90岁宣传报怎么做

7.1作为中共党的生日的由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召开,而党的诞辰纪念日是7月1日。为什么两者的时间不一致呢?为什么7月1日成了党的诞辰纪念日呢?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成立以后,由于斗争的残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条件组织统一的活动来纪念党的生日。直至1936年当中国共产党成立十五周年的时候,党的一大代表陈潭秋同志在莫斯科出版的《共产国际》杂志第七卷上,发表了《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回忆》一文,以表示对党的诞生的纪念。这是纪念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以一大开幕的具体月份为依据的,而不是以一大开幕的具体日期为依据的。
把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5月提出来的。当时,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十七周年纪念日”。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七一”是党的诞生纪念日。
当时,在延安的曾经参加过一大的党的创始人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他们回忆一大是七月份召开的,但记不清楚确切的开会日期。因为缺乏档案资料,一时无法查证,所以就把7月1日确定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七一”作为党的生日,最早见于中央文件是在1941年6月。当时,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战四周年纪念指示》。指示说:“今年七一是中共产生的二十周年,七七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四周年,各抗日根据地应分别召集会议,采取各种办法,举行纪念,并在各种刊物出特刊或特辑”。这是以中共中央名义作出的把“七一”作为党的生日进行纪念的第一个文件。
此后,全党开始大规模地举行纪念党的生日的活动。而“七一”就作为党的生日固定下来。
党的一大开幕日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由党史工作者考证清楚。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和考证的成果,人们确定一大的召开日期是1921年7月23日。在一大召开的日期考证清楚以后,有的同志提出党的诞生纪念日是否也要做相应的改变?当时中央领导同志认为,党的诞生纪念日没有必要改变,因为这同党的一大召开、闭幕日期不是一回事。虽然党的诞生纪念日并不是党的一大召开的具体日期,但是,“七一”这个光辉的节日已经深深地铭刻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中。它成为人们每年进行纪念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成为中国节日文化的一个部分。

阅读全文

与抗日情宣传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街道安全生产培训活动方案 浏览:113
幼儿教师美术培训方案 浏览:111
湖南海翼电子商务官网 浏览:553
中小企业培训方案 浏览:846
公司举办篮球策划方案 浏览:666
学校食堂培训方案 浏览:394
农村法律知识培训方案 浏览:214
爱奇艺会员促销活动 浏览:107
电子商务社会效益分析 浏览:759
手机报推广方案 浏览:240
济南专业网络营销培训 浏览:739
团队烧烤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75
未来品牌营销策略的变化 浏览:603
教育系统保安员培训方案 浏览:241
跆拳道考试策划方案 浏览:744
艺术照方案策划 浏览:550
培训班消防安工作方案 浏览:992
银行年终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624
香奈儿网络营销案例分析文档 浏览:52
森林防火扑火培训方案 浏览: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