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揖”的作有两个读音应怎样读
作揖的作有两个读音分别为:zuò 、zuō
作部首:亻部,部外笔画:5画,总笔画:7画,五笔:WTHF,仓颉:OOS,郑码:NMID
四角:28211,结构:左右,电码:0155,区位:5587,统一码:4F5C笔顺:ノ丨ノ一丨一一
释义:
[ zuò ]
1.劳动;劳作:精耕细~。~息制度。
2.起:振~。枪声大~。
3.写作;作品:著~。佳~。
4.假装:~态。装模~样。
5.当作;作为:过期~废。
6.进行某种活动:同不良倾向~斗争。自~自受。
7.制造:~衣服。用这木头~张桌子。
8.写作:~文章。
9.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工。~事。~买卖。
10.举行庆祝或纪念活动:~ 寿。~生日。
[ zuō ]作坊:小器~。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作品[zuò pǐn]
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的并能以某种有形的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
2.作文[zuò wén]
写文章(多指学生练习写作):~比赛。赋诗~。
3.原作[yuán zuò]
文学艺术作品的最初的本子。
4.动作[dòng zuò]
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的活动:这一节操有四个~。~敏捷。
5.合作[hé zuò]
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分工~。技术~。
2. 道教作揖的基本手势
一、道教作揖的基本手势做法是:
1、站立姿势:澄心存神,敬对祖师。全身放松,两目平视,双臂自然 下垂,中指与裤缝对齐,两足平行分开,与肩同宽。
二、作揖,民间传统的一种礼节。相对于庶民打招呼的万能性礼节“拱手”,“作揖礼”是士相见或感谢时常用隆重性的礼节。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磬折,表示向人敬礼。
(2)作揖宣传画扩展阅读:
1、据《周礼·秋官司仪》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是拱手向前平伸。
2、向人作揖虽然恭敬,但相比于跪拜,它又不是最恭敬的,有时能表示倨傲,《汉书·高帝纪》就有“郦生不拜,长揖”的描述,显出狂徒郦生对刘邦的不服气。
3、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3. 孔子时期的人是怎么行礼的与后世的作揖一样吗希望能有图片。
据《周礼·秋官司仪》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举;特揖是一个一个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还有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这些作揖的方法仍然不免要区分许多等级,尽可以不去管它,现代人只要吸取最简便的作揖方法就行了。[2]
从许多种作揖的方式中,要找出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举手。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说:“古所谓揖,但举手而已。”清代的阎若璩,在《论语·述而》的注释中说:“古之揖,今之拱手。”这两人的解说可以认为基本一致。如果我们吸取这种作揖的方法,去代替握手,再加上大家常见的点头或轻微的鞠躬,那末,这在一般的场合下,应该是行得通的吧。[2]
向人作揖虽然恭敬,但相比于跪拜,它又不是最恭敬的,有时能表示倨傲,《汉书·高帝纪》就有“郦生不拜,长揖”的描述,显出狂徒郦生对刘邦的不服气。
左手手掌在上挺直,是武人常用的抱拳礼。[3]
古代妇女行礼方式与男子有很大区别,唐宋时期汉族民间白话小说有相关记载,妇女相见行礼,往往是口称“万福”。这种礼节要求两手松松抱拳重叠(右手覆左手)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同时略作鞠躬的姿势。这种礼在京津地区,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依然保存,在年节、祝寿等庄重场合使用。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代女子也行作揖礼,即“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是谓尚右手。女拜如是,女之吉拜如是,丧拜反是。”
但是,根据唐宋以后白话小说,并不支持此种说法。以宋代小说《错斩崔宁》为例,男女相见,男方“深深作揖”,女方则“还了万福”。这说明,当时男女已各行其礼。[4]
古代是男权社会,记录了作揖礼的古画、古文字等,几乎都是关于男性的,为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如唐代吴道子画的孔子像)。在讲究男女有别、阴阳和合的时代,段玉裁这段话把女士作揖中左右手的顺序描述成与男士正相反,是合情合理的。
4. 作揖的作有两个读音应怎样读
作,拼音:zuòzuō
释义:
[ zuò ]
起,兴起:振作,锣鼓大作,日出而作,一鼓作气。[作用]功能,使事物发生变化的力量:起作用,带头作用。
劳作,制造:深耕细作,操作。
写作:作文,作画,作曲,吟诗作赋。
作品,指文学,艺术方面的创作:佳作,杰作。
进行某种活动:作乱。[作风]人们在工作或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风格。
[ zuō ]
作坊,手工业制造或加工的地方:油漆作,洗衣作。
5. 作揖的拼音是什么
拼音:zuò yī
解释:中国传统行礼的一种形式。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2]
作揖与拱手、抱拳等意思相近。作揖一词比较正式,主要是书面化,而拱手、抱拳等更加口语化,比如拱手相让、抱拳示好等等。
《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那后生放下搭膊,向前深深作揖。”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金老 )只得作揖别了。”
《官场现形记》第二五回:“(贾大少)说着,便作揖下去。 黄胖姑 连连还礼。”
艾芜《我的青年时代》二一:“在山顶上看见下边的村子,笼着过新年的氛围……有穿新衣的男子,恭恭敬敬地跟遇见的人作揖(古代的一种表示敬重的方式)。”
历史起源
编辑
“揖”据考证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揖
吴道子所绘孔子像拓片
礼属于相见礼,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其中就包括建立起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和礼乐制度。自此,揖礼开始大行于天下。
据《周礼·秋官司仪》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举;特揖是一个一个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还有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这些作揖的方法仍然不免要区分许多等级,尽可以不去管它,现代人只要吸取最简便的作揖方法就行了。[3]
从许多种作揖的方式中,要找出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举手。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说:“古所谓揖,但举手而已。”清代的阎若璩,在《论语·述而》的注释中说:“古之揖,今之拱手。”这两人的解说可以认为基本一致。如果我们吸取这种作揖的方法,去代替握手,再加上大家常见的点头或轻微的鞠躬,那末,这在一般的场合下,应该是行得通的吧。[3]
向人作揖虽然恭敬,但相比于跪拜,它又不是最恭敬的,有时能表示倨傲,《汉书·高帝纪》就有“郦生不拜,长揖”的描述,显出狂徒郦生对刘邦的不服气。
左手手掌在上挺直,是武人常用的抱拳礼。[4]
古代妇女行礼方式与男子有很大区别,唐宋时期汉族民间白话小说有相关记载,妇女相见行礼,往往是口称“万福”。这种礼节要求两手松松抱拳重叠(右手覆左手)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同时略作鞠躬的姿势。这种礼在京津地区,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依然保存,在年节、祝寿等庄重场合使用。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代女子也行作揖礼,即“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是谓尚右手。女拜如是,女之吉拜如是,丧拜反是。”
但是,根据唐宋以后白话小说,并不支持此种说法。以宋代小说《错斩崔宁》为例,男女相见,男方“深深作揖”,女方则“还了万福”。这说明,当时男女已各行其礼。[5]
古代是男权社会,记录了作揖礼的古画、古文字等,几乎都是关于男性的,为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如唐代吴道子画的孔子像)。在讲究男女有别、阴阳和合的时代,段玉裁这段话把女士作揖中左右手的顺序描述成与男士正相反,是合情合理的。
行礼标准
编辑
一、作揖时候,手掌在外,因为男左女右,所以是男人的手掌在外在左,女人则在右。
二、男女为阴阳,阴为虚,阳是实。所以男人右手握拳,女人的俩手都不是握拳状。
三、左掌在包盖右拳,左掌为上,为对方,右拳为自己,右拳形状恰似趴下磕头状。
四、作揖时,抱拳晃动三下,类似磕三个头。
五、右拳代表攻击,被左掌包盖,表示礼貌、善意、尊重,如同凶器不暴露一样。
拜年正确动作是:两手抱拳高抬,身体略弯,两脚并放,以示敬意。古代有以左为尊的说法,作揖时,左手在上,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晃三下就可以了。这是我国古代传下来的行礼形式,称为“作揖”。
拜年的正确手势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这样的作揖手势是“吉祥”。传统的拜年手势自古男女有别。标准的男子作揖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手,要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压手。
行礼方式
编辑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
明星作揖:错误的方式
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作揖的正确手势是:作揖的基本手势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这样的作揖手势是“吉拜”,反之则为凶拜,可用于吊丧。而在贺岁广告中经常出现的,正是这样的“凶拜”。[6]
古代人作揖的方式有很多。尽管现代人对待传统礼仪没有必要像古代人那样严谨,但原则性的东西不能弄错。男子右手握拳左手包于其上是“吉拜”,表示尊重,用于见面、告别等场合;相反的手势则是“凶拜”,一般用于吊丧。女性的手势和男性是相反的,左手握拳右手包于其上是“吉拜”。一种比较常见的说法是跟尊卑有关,因为古代人以左为尊,左手在上面表示尊敬,但也不能说右手在上表示不尊敬,毕竟丧礼也是很严肃的场合,只是为了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这样也能解释为何男女相反,因为在古代女性地位比男性低。[6]
优点
编辑
卫生
握手可传播某些细菌病毒。握手时双方中如有泥带水,也会给另一方带来不舒服。而中国的作揖,施受双方完全没有身体接触,即便到传染病医院去慰问一大群病人,回家后也无须急匆匆先去卫生间洗手。[7]
方便
当代人的交际繁多,假如一个人会见十多位客人,与每位都握一次手,便要握得很耐心。假如十多个人同时会见十多位客人,那更要握上好一阵工夫。既然说时间就是金钱,为何不用作揖这种方式来惜金?一拱顷刻之间,以一当十乃至当百,即使有成千上万的客人,也都接受了你对客人们的亲切。[3]
优美
人在握手时含胸曲背,低头引颈,姿态实在不大好看。如果交际双方的身高差距太大,握手更多见窘态。身高者有折腰之累,身低者有被悬吊之险,难免把某种庄重的外交或某种欢乐的重聚,搞得有点滑稽。作揖则无须有这种担心,完全可以抬首挺胸,立身如柱,气宇轩昂,雄姿英发,高出手高悬臂抱拳一合,充分展示美的体形和美的气度。让周围的人眼睛一亮——壮士也。
自主
人们多有这样的体验:握手时,有一方已伸出手来了,另一方没有看见或故意装作没看见,使对方的手停在空中缩也不是,不缩也不是,时间一秒秒过去,尴尬透顶。有时也有另一种情况:刚才没看见的一方突然看见了,赶忙补救,虽然已把对方的手挽救了并已紧紧握住,但怠慢或疏忽已经造成,心中难免留下歉意。这种多发性事故,暴露了握手这一方式的最恼人的缺点--它必须由双方协调配合,同时动作才能完成。即使是训练有素的交际家,已经经过了长期实践摸索,临场仍需要聚精会神,才能掌握好自己出手的时候。这种事干多了,没有不累的道理。作揖当然比握手简单多了,完全是自主的,任何人想出手就出手,想什么时候出手就什么时候出手,完全不受对方目光及其眼神的制约,绝不可能被对方冷落得进退两难,遭其他人暗笑。
发展延伸
编辑
下面两种行礼方式是"揖礼"的衍生
抱拳礼
又称"拱"、"揖礼",是汉族特有的传统礼仪。抱拳,是以左
武人抱拳礼
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用左手抱右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不尊重对方的"凶拜"。所以很多不了解这一情况的外国友人用右手抱左手,反而成了只用于古代葬礼时的"凶拜"。古代曾多用于习武之人之间。
叉手礼
是唐、宋、金辽、金、元时
叉手揖礼
期的一种行礼方式。宋人《事林广记》 载"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二三寸,方为叉手法也。"如果这段文字太过复杂,那么您只需要想象一下现今很多女报幕员站立时的手部动作,那就是传承自古代的"叉手礼"了。[3]
方言汇集
编辑
作: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ok7 zok5 [宝安腔] zok7 [沙头角腔] zok7 [陆丰腔] zok7 [梅州腔] zok7 [台湾四县腔] zok7 zok5 [客英字典] zok7 [东莞腔] zok7 [客语拼音字汇] zog5
◎ 粤语:zok3
◎ 潮州话:zag4(tsak) zoh4(tsoh)[1]
揖:
◎ 客家话:[梅州腔] jip7 [台湾四县腔] jip7 [客英字典] jip7 [宝安腔] jip7 [东莞腔] cap7 [陆丰腔] jip8 [客语拼音字汇] yib5 [海陆丰腔] rip7 [沙头角腔] cip8
◎ 粤语:jap1[8]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 “作”字的基本信息 .汉典[引用日期2016-02-20]
2. 作揖词解 .字典通[引用日期2013-02-8]
3. “孔子故乡,中国山东”短片“揖礼”文化起源 .齐鲁网[引用日期2014-01-28]
4. 对中华武术“抱拳礼”的文化阐释 .中国论文网.2012-05-30 [引用日期2013-02-8]
5. 礼仪解读:女士为什么不能作揖? .商都网[引用日期2013-02-8]
6. 春节学者普及正确作揖:男女相反 弄错会成凶拜 .搜狐[引用日期2014-01-28]
7. 坡;握手、拥抱与作揖,《五台山》 2009,(4).
8. “揖”字的基本信息 .汉典[引用日期2016-02-20]
6. 古代的见面礼是作揖,现代则是握手,这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大家都知道,中华文化是一个中国礼仪,传统礼仪在我国盛行了数千年,表述的是尊重与重视,在中华文化的在历史上具备独特的含意,在我国古代,人和人之间相遇,十分重视礼仪知识,或者三跪九叩,或是施礼拱手,全是表述重视的一种方法。可是由于时间的发展趋势,传统礼仪逐渐不适合时期的时尚潮流撤出了历史的舞台,例如古代中国时兴的见面礼拱手,就转变成了握手。
传统礼仪的消退
西方国家的传道士赶到我国后,产生了详细介绍欧美国家礼乐制度、礼仪知识的书本,例如《西礼需知》、《戎礼需知》这些。19个世纪60、70时代,清王朝逐渐向国外外派多种类型的访问团和高官,1866年3月,清王朝派斌椿等人随赫德前去法俄等国调查。
斌椿等人是以什么样的礼仪知识遏见英女王的,我们在书上找不着清晰的记述,可是后人推论得到,他并并没有行我国的传统礼仪。之后,他随赫德赴德国、丹麦等国,也得到了相似的礼仪知识招待。
7. 晚清老照片:两男子行作揖礼,中国第一辆火车头长这样吗
中国第一辆火车头“中国火箭号”。这辆火车头制造于1881年的唐胥铁路,在对朝廷隐瞒实情的情况下,由直隶总督李鸿章授意英国工程师设计。火车头造好后用于运煤,结果很快被朝廷大臣获悉,他们担心这个“西洋怪物”将破坏风水、毁坏庄稼,纷纷上奏慈禧太后,要求李鸿章停运火车。后来的事情,就是“马拉火车”滑稽历史剧真实上演。
在北京街头摆西洋镜的艺人。西洋镜的匣子里装有画片,透过洞口的放大镜可以看到里面一连串的图画故事,在北方也叫“拉洋片”,其实并没有什么稀奇之处。那头驴子似乎刚刚把这件大玩意儿拉过来。
躺在沙发上的仕女。这是一位家境殷实的贵妇在照相馆的留影。她特意翘起了一只脚,展示自己的“三寸金莲”。在那个年代,小脚缠得又尖又纤细,是一件很骄傲的事。
坐在台阶上的孩子。左边的孩子挤眼搞怪,右边的孩子虎头虎脑,都很可爱。
天津海关的职员,有人骑自行车入镜。清朝海关由英国人担任总负责人,按照英国方式进行管理,使之成为当时最廉洁的衙门。各级海关给职员发放极具吸引力的薪水,一般一年有数千两白银,高级职员一年能拿到9000两,超过三品大臣的正俸。
8. 作揖的历史起源
“揖”据考证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揖礼属于相见礼,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其中就包括建立起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和礼乐制度。自此,揖礼开始大行于天下。
据《周礼·秋官司仪》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举;特揖是一个一个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还有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这些作揖的方法仍然不免要区分许多等级,尽可以不去管它,现代人只要吸取最简便的作揖方法就行了。
从许多种作揖的方式中,要找出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举手。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说:“古所谓揖,但举手而已。”清代的阎若璩,在《论语·述而》的注释中说:“古之揖,今之拱手。”这两人的解说可以认为基本一致。如果我们吸取这种作揖的方法,去代替握手,再加上大家常见的点头或轻微的鞠躬,那末,这在一般的场合下,应该是行得通的吧。
向人作揖虽然恭敬,但相比于跪拜,它又不是最恭敬的,有时能表示倨傲,《汉书·高帝纪》就有“郦生不拜,长揖”的描述,显出狂徒郦生对刘邦的不服气。
左手手掌在上挺直,是武人常用的抱拳礼。
古代妇女行礼方式与男子有很大区别,唐宋时期汉族民间白话小说有相关记载,妇女相见行礼,往往是口称“万福”。这种礼节要求两手松松抱拳重叠(右手覆左手)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同时略作鞠躬的姿势。这种礼在京津地区,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依然保存,在年节、祝寿等庄重场合使用。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代女子也行作揖礼,即“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是谓尚右手。女拜如是,女之吉拜如是,丧拜反是。”
但是,根据唐宋以后白话小说,并不支持此种说法。以宋代小说《错斩崔宁》为例,男女相见,男方“深深作揖”,女方则“还了万福”。这说明,当时男女已各行其礼。
古代是男权社会,记录了作揖礼的古画、古文字等,几乎都是关于男性的,为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如唐代吴道子画的孔子像)。在讲究男女有别、阴阳和合的时代,段玉裁这段话把女士作揖中左右手的顺序描述成与男士正相反,是合情合理的。
9. 中国“作揖礼”,究竟是两掌交叠还是掌拳交叠
在中国“作揖礼”基本上是掌拳交叠,只是在手的左右,人的性别上有不同。
叉手礼,也叫交手礼起源于唐朝时期。那时候,我国与他国开始文化交流,叉手礼就是从波斯国单手附胸礼演变而来,因为我国大多是双手行礼,就改为叉手礼了,原来在波斯属于效忠礼,唐朝时表示尊敬,多在站立时和回话时使用,现代也遵循男左女右的规则。
10. 什么是“作揖主义”
刘半农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左派作家,《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他曾写过一篇叫《“作揖主义”》的文章。
“作揖主义”是一种处世哲学,意思是不管什么天大的事情,不与别人争论,多作几个揖,留下更多的精力办自己的事情。
下面是引用的文章:
“如此东也一个揖,西也一个揖,把这一班老伯,大叔,仁兄大人之类送完了,我仍旧做我的:要办事,还是办我的事;要有主张,还仍旧是我的主张。这不过忙了两只手,比用尽了心思脑力唇焦舌敝的同他们辩驳,不省事得许多么?何以我要如此呢?因为我想到前清末年的官与革命党两方面,官要尊王,革命党要排满;官说革命党是“匪”,革命党说官是“奴”。这样牛头不对马嘴,若是双方辩论起来,便到地老天荒,恐怕大家还都是个“缠夹二先生”,断断不能有什么谁是谁非的分晓。所以为官计,不如少说闲话,切切实实想些方法去捉革命党。为革命党计,也不如少说闲话;切切实实想些方法去革命。这不是一刀两断,最经济最爽快的办法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