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法制宣传与法治宣传哪个正确
两个都是正确的。只不过二者的含义不同,如下:
法制宣传:指的是法律制度的宣传。
法治宣传:指的是法律治理的宣传。
(1)法制宣传还是法治宣传扩展阅读
法制
“法制”我国古代已有之,在现代,人们对于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是不一样的。
其一,狭义的法制,认为法制即法律制度。详细来说,是指掌握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
其二,广义的法制,是指一切社会关系的参加者严格地、平等地执行和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原则和制度。
其三,法制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实施和法律监督等一系列活动过程。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总称。统治阶级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国家事务,并且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也是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权力建立的用以维护本阶级专政的法律和制度。
任何国家都有法,但并非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国家其内容和形式不同。
在君主制国家,君主之言即为法;在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排除了奴隶制、封建制国家法制的专制性质,但资产阶级受阶级本性的局限,当有的法律规定不符合本阶级的利益时,就加以破坏。
只有彻底消灭剥削制度,实现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法制。
法治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才是真正的法治。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谓先行者,对于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说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② 法制宣传是什么意思
12月来4日为一年一度的全国法制宣源传日。
法制宣传就是通过一些活动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
活动形式包括举办座谈会、书画展、网上论坛,印发宣传资料,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制作播出专栏、专版、专题节目等。
全国法制宣传日标志寓意
===该作品底色为红色,由“法”字演绎而来。“法”字的“水”部放射出三条弧形光带,穿越整个圆形,具有动感、传播、放射、扩大之效应,寓意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像光芒一样在全社会传播,同时又如一只用于宣讲法律知识的喇叭。“法”的“去”部,造型如一把金钥匙,插在三条光带中,象征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开启法律知识之门,启迪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供朋友参考
③ 党的哪一次会议用法治代替法制提出了法治目标
“七五”普法决议“法治”替代“法制”提出了法治目标,2016年4月28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
一、要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
“七五”普法规划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都明确把领导干部作为重点对象。
在学法方面,近日印发的《关于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意见》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健全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制度,完善日常学法制度,要求各级党委(党组)书记作为学法用法第一责任人,带头讲法治课。同时要制定年度学法计划,对于学法计划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抽查,制定学法考勤制度,制定学法情况通报制度等。要求把宪法和法律列为党校、干部学院、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和其他一些培训机构的必修课,必须保证学习的课时和质量。
在用法方面,要求必须严格依法决策,必须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办事,法律授权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要落实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要求各级政府推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要求党政机关和各人民团体普遍建立公职律师制度,积极推动国有企业建立公司律师制度,这就有利于保证领导机关依法决策和依法行政,保证了企业领导者依法经营。同时,建立重大决策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
为了确保上述措施的落实,要求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在年终考核时要进行述法,把法律的观念、法律的素质作为领导干部德才情况的一个重要考核内容。
二、新一轮普法继续加大检查监督力度。
在回答推进普法责任制落实的问题时,刘振宇指出,法治宣传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刚刚通过的决议特别强调了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组织实施、各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普法体系,就是形成一个法治宣传教育的大格局。
为了把这个大格局落到实处,提出国家机关要建立“谁执法、谁普法”的责任制。
为了使法治宣传教育取得实效、落到实处,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以及律师以案说法制度,在案件审判、行政执法、纠纷调处、法律服务的过程中,让这些法律人士来宣传法治、弘扬法治精神。同时,将建立定期发布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的制度,要求司法、执法机关编篡典型案例,定期向社会公布。
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部门行业特点,向特定群体进行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富有实效的法治教育。比如环保法,就用环保的案例、事例进行法治教育。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宣传,使得宣传方式更加喜闻乐见,宣传效果更加富有实效。
建立并落实好媒体公益普法制度。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发挥这些媒体的作用,在重要版面、重要时间段来刊登法治公益广告,制作、播放法治节目和开设法治讲堂。下一步还将运用新媒体进行法治宣传,引领社会法治风尚。
新一轮的普法还要继续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切实把部门责任落到实处,把法律的力量真正体现出来。针对法治宣传教育的实效性,不仅会在“七五”普法中期和结束后分别进行评估,平时还有不定期的督察、检查。
三、一字之差体现出建设法治国家内涵。
在“七五”普法决议里,用“法治宣传”替代了“法制宣传”,这一字之差背后的深意:
从依据上说,这是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制度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这个总要求的变化。
“制,指具体的法律制度,治,包括治理,外延更加宽泛,内涵更加丰富,既包括法律制度,也包括治理。所以,我国的法治宣传教育也要适应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内涵的要求。
④ 法治宣传还是法制宣传
法律分析:两个都是正确的。只不过二者的含义不同,法制宣传:指的是法律制度的宣传。 法治宣传:指的是法律治理的宣传。任何国家都有法,但并非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国家其内容和形式不同。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⑤ "法制宣传"还是"法治宣传"
法制宣传:指的是法律制度的宣传
法治宣传:指的是法律治理的宣传
故班级宣传应是法制宣传。
⑥ 什么是法制宣传
你好,
在网络百科中,法制宣传是这么理解的。
宪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比较广泛的普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普遍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逐步提高;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依法治理工作全面展开,为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 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都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顾名思义,就是将一些法律知识普及到百姓身边,从而提高百姓对自身的保护和对法律的关注,从而达到提高素质的目标,这些法律就我理解有各门各类的,从基本的国家大法——宪法,到各个行业的法律规章制度,都是需要进行宣传的。例如在卫生领域,需要宣传的有传染病防治法等与我们健康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总的来说是对我们非常有益的事情。
如果相关知识还需要了解,我给你网络的网址,你可以去看一下的。
http://ke..com/view/186281.htm
⑦ 法治宣传还是法制宣传是什么
法制宣传正确。
解析:法制宣传:指的是法律制度的宣传,制是制度的意思,所以制正确。
制
拼音:zhì,部首:刂,笔画:8,繁体:制,五笔:RMHJ。
释义:
1、制造。
2、拟定;规定。
3、用强力约束;限定;管束。
4、制度。
5、姓。
治,从水从台(胎的本字)。自水的初始处、基础、细小处开始,以水的特征为法,进行的修整、疏通,是为治。治,本义水名,出自泰山。治,一般做动词,亦可作名词或形容词。有管理、惩办、医疗、从事研究等意思。旧称地方政府所在地,如府治、治所等。还可作姓氏。
组词:制造、制服、抑制、制宪、研制、制止、控制、节制、钳制、遏制、抵制、克制。
相关汉字:
治
拼音:zhì,部首:氵,笔画:8,繁体:治,五笔:ICKG。
释义:
1、治理。
2、指安定或太平。
3、旧称地方政府所在地。
4、医治。
5、消灭(害虫)。
6、惩办。
7、研究。
8、姓。
组词:治安、治理、治水、治病、医治、惩治、治疗、政治、统治、治学、自治、文治。
⑧ 到底是宣传"法制"还是"法治"啊
法制是个名词,意思是法律制度
法治是个动词,意思可理解为依法治理
宣传的是法律制度,所以应该是“宣传法制”。
它们的区别: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
4、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而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二者的联系在于: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法制”与“法治”是我们日常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两个词,人们有时甚至不加区分地使用。实际上,“法制”与“法治”是有一定内在联系但内涵并不完全相同的两个词。“法制”与“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中,“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简而言之,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层面;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法律文化中的观念层面。与乡规民约、民俗风情、伦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会规范相比,法制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法治与人治则是相对立的两种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后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虽然法律也是由人来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动性,但从法律的制定、执行到修改都必须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规则,人的能动性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这正是法治内在的本质要求。
法治与人治这两种治理社会的理念曾经在古希腊同时并存。柏拉图曾经热烈主张的“贤人政治”实际上就是人治。他的基本立场是人治优于法治。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不是哲学家,则法治要比人治好。然而法治只能称为“第二等好的”的政治,终究不如贤人政治好。亚里士多德在批评柏拉图的人治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法治论。他明确指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应当说,西方社会的法治传统发轫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论。不过,在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奴隶社会里的法治和现代西方社会的法治显然不是一回事,奴隶连人身自由都没有,更遑论在法律面前与奴隶主平等了。根据英国法学家戴雪对于法治的经典定义,法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法律具有超越也包括政府的广泛裁量权在内的任何专制权力的至高无上的权威;第二,任何公民都必须服从在一般法院里实施的国家一般法律;第三,权力不是建立在抽象的宪法性文件上,而是建立在法院的实际判决上。”显然,这样的法治只能是启蒙运动以来逐渐形成的。
在法律产生之前,当然也就没有法制,更不会有法治,调节、制约人们社会行为的是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这样的社会只能是人治社会。只有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尤其是国家出现之后,法律才产生。但是,法制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法治的诞生。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法制并不必然地排斥人治,法制既可以与法治相结合,也可以与人治相结合。当法制与人治相结合时,法律权威是第二位的,政府权威(在封建社会就是皇权)是第一位的,法律制度是为人治理念服务的。在那里,调节国家行为的主要是政府权威,调节民间行为的主要是道德权威,法律权威只是起一种补充和辅助的作用。当法制与法治相结合时,法律权威是第一位的,是一种超越所有权威,包括政府权威、道德权威在内的社会权威,法律成了所有社会群体、社会个人的行为准则。在那里,政府权威源于法律权威,服从法律权威,道德权威只是起一种补充和辅助的作用。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权威源于大多数社会成员对法律的“合法性”的认同。所谓合法性,是指人们对法律或规则或制度的一种态度,是对有关规则的产生或有关规则制定者及其权威的判断。正如英国法学家阿蒂亚所说的那样,“只有当人们认为有某种道义上的义务遵守法律时,人们才有可能遵守法律。”所以,法治社会不仅是法治意识与法律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往往也是与民主制度相结合的产物.
⑨ "法制宣传"还是"法治宣传" 班级要搞的"法制"(法治)宣传栏啊! 到底用哪个
法制宣传:指的是法律制度的宣传
法治宣传:指的是法律治理的宣传
故班级宣传应是法制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