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宣传策划 > 枫香染宣传

枫香染宣传

发布时间:2022-08-17 03:48:37

㈠ 枫香坡导游词

布依族先民属古代“百越”系统,公元10世纪后,史称“仲家”。布依族以从事农业为主,手工艺发达。

布依族共有254.5万多人,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95%以上居住在贵州省的黔南、黔西南两个自治州,镇宁、关岭和紫云等自治县,毕节、遵义、黔东南3个地区(州)。在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也有少量布依族居住,但都是历史上由贵州迁徙去的。

云南的布依族人口3.7万,占中国布依族人口的1.34%,主要居住在罗平县沿江河的河谷、坝子。住宅为“干栏式”楼房或半楼房,结构简单美观。布依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历史上没有文字。

布依族居住的山区,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自然资源丰富,名胜古迹很多。贵阳市南郊17公里的“花溪”,是贵州高原的一颗明珠。那里环境清新,水质清甜,空气洁净,沿途山花烂漫,风景如画,是有名的旅游区。布依族的湖潮寨坐落在花溪上游,旁边有一个金银潭,潭水深遂,清泉涌出一半浅绿,一半金黄,传说那是因为仙人的金钟坠入深潭。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由农家自已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如今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布依族地区多河谷和平坝,山青水秀,闻名世界、景色壮观的黄果树瀑布就在布依族人聚居的地区。在布依族地区出土的文物表明,布依族是一个古老的种植水稻的农业民族。布依族人心灵手巧,他们制作的蜡染布历史悠久、图案美观,是享誉国内外的工艺品和收藏品。

【礼仪】
布依族人好客、热情、大方、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一律会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讲礼,不欢迎满嘴脏话、举止粗鲁的客人。

【服饰】
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坝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服装。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包头巾,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 耳环、项圈等首饰。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

布依族姑娘从小就有制作蜡染的灵气,她们所穿的服装大都是亲手缝制,合身得体,古朴典雅。

【习俗】
男子喜穿对襟短衣、长裤、包头巾,妇女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 耳环、项圈等首饰。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枫叶节,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等各种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婚俗】
布依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欢借助年庆节俗、赶集和集体聚会的时机,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谈天说笑和唱歌对调,倾述或表达彼此的感情。当一个男子看上某一个姑娘时,按照传统,必须找第三者作伴,有的则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绍。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单独相约到幽静处进一步对唱山歌,表达情,直到双方互赠信物,就表明他俩已盟督终身了。

订婚时,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并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类的礼品。如对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则要将男女双方的“八字”互为“效验”,只要“八字”相符,则可择定结婚日期。这一带地区送彩礼的数额,特别讲究“六”宇或“双”数,据说是取“六”即禄的谐音,以表示婚后双双有禄必有福之意。结婚时,新郎不迎亲,只请几个相好的男女青年代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撑伞步行至男家,个别也有骑马、坐花轿的。结婚当天新婚夫妇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区一带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称为“坐家”的习俗。有的要两三年甚至五六年后才长住夫家。杂居区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这一风俗。

【食俗】
主食多以大米为主。民间喜欢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饭。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并常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 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

㈡ 如何看待纪录片《寻找手艺》

这部纪录片给人一种很心酸的感觉,现在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更多的年轻人也不重视这一方面,使得越来越多的手艺失传,最后会成为书籍上的知识。希望现在的这种纪录片越来越多,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知道手艺也是必不可少的。让更多的年轻人去继承去发扬这种手艺。

㈢ 岳麓山枫香意义

深秋季节到长沙,一定要去岳麓山青枫峡走一走,看一看岳麓山枫叶。毛主席词作中的意境就全在那一峡丹枫之中了。岳麓山枫叶似乎在一夜之间,争奇斗艳地全变红了。从爱晚亭到翊武亭,再到麓山寺,红色的枫叶将岳麓山点缀得分外妖娆。岳麓山将迎来“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最佳观赏期,喜欢红枫的游客千万不要错过哦。
岳麓山红叶品种有枫香、毛叶枫香、鸡爪槭、日本红枫、北美枫香、秋火焰、十月红、挪威槭、夕阳红、秋焰、元页槭等。岳麓山生长的大多是枫香树,一般要落霜后才会红。

㈣ 有关贵州布依枫香染的英语介绍!一百字左右,单词尽量简单,急急急

Spring, my hometown, green grass and flowers are in bloom. Out of the tree branches, birds singing in the merry. Looking around is the continuous mountains, mountains and rolling hillsides in the spring, as if a domesticated hen the carpet, until the sky. Graceful flowers blossoming in a dotted mountains, attract colorful butterflies; in the depths of the mountain is the terraced rows of shapes, by definition, is the same as the stairs rice; a winding path to article rice into the ever-changing shape

㈤ 枫香染的论文题目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论题

摘要 您好,您的问题枫香染的论文题目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论题已收到,很快就会为您解答,请稍等。

㈥ 惠水县风土人情

世居在这块土地上的汉,布依,苗,毛南,壮,彝,水,回等民族,经世代开发,将惠水建设成为贵州著名的稻粟之地,桔果之乡。有千年白果树,荷花池,马鞍井和原始森林,更有奇特的岩洞葬礼。

㈦ 枫香染与蜡染的区别

枫香染与蜡染的主要区别是,地理标志不同、生产工艺不同、特点不同,具体如下:

一、地理标志不同

1、枫香染

贵州省惠水县 麻江县。

二、生产工艺不同

1、枫香染

枫香染采用老枫香树脂加入适量牛油,用文火煎熬后过滤而成的枫香油作封蜡,用毛笔蘸溶解的枫香混合油在自织的白布上描绘图案,再用蓝靛浸染,染色完毕后用沸水脱去油脂,再用清水漂洗、晾干、碾平。

2、蜡染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

三、特点不同

1、枫香染

由于枫香染用毛笔和枫香脂、牛油相结合使用,因没有蜡的裂纹,做出来的图案精致、清晰、漂亮。

2、蜡染

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枫香染、网络-蜡染

㈧ 中国古代布料的介绍

蜡染与扎染、蓝印花布、夹染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印染工艺,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代称为"蜡缬"、"蜡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民间就开始用蜂蜡作防染材料,用特制的蜡刀或笔,蘸上加温溶化后的蜡液(由蜂蜡和石蜡制成),在棉布上描绘图案,然后浸入靛蓝缸中染色,将布上的无蜡部分染成蓝色,再入沸水中,经氧化洗炼后脱去蜡质,即显出蓝白花纹。宋代以后,蜡染工艺在我国的中原地区逐渐衰退,而在西南,传统的蜡染如今还渗透于中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蜡染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世代相传,被誉?quot;不须出土的文物"。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是蜡染的传统产区,安顺、凯里、丹寨、黄平、雷山一带都是著名的蜡染之乡。在大山深处,苗族妇女们任意描绘着自然界中所能看到的一切,花草果实或禽鸟虫鱼,夸张的姿态,大胆的变形,自由随意的描绘或规整严谨的几何图纹,用铜笔绘制所产生的韵味蜡线,无一不表现出一种神秘、灵动、活泼和浪漫之美,充满着生命的活力的生活的气息,蕴含着古文化的内涵,形成了蜡染的独特风格。
据史书记载,贵州蜡染从汉朝就已开始,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蜡染图案最早源于摹取铜鼓上的花纹,当时使用的方法,是将布蒙在铜鼓面上,用蜡来回磨擦,经过染色,铜鼓上的花纹移到布上,这种方法类似于制拓片。后来,人们发明了铜蜡刀,蘸上溶化的蜡液,可以轻易地直接在布上随心所欲地进行绘制。这种方法把蜡染从复制变成了创作,摆脱了铜鼓纹样的束缚,有利于形成蜡染自身的独特艺术风格,充分发挥了蜡染工具的性能,体现出蜡染的材质美。
贵州蜡染最常选用的是自家织的土布,这种布厚实,经久耐用,有独特的肌理效果。但在画蜡之前还须用草木灰或牛粪煮二三个小时进行漂白、晒干、上浆磨布和晾晒的过程,才能最充分地表现蜡染工艺的魅力。
制作蜡染的蜡料主要的蜂蜡、白蜡、木蜡。甚至枫香树液等经过高温熬成后都可作为防染的材料,通常多将蜂蜡和白蜡混合使用。枫香是苗族先祖的象征和化身,是苗族崇拜的神树。枫香树的汁液带红色,苗族认为那是祖先的血,具有神力,于是用来描绘自己的图腾和崇拜物的形象。后来,人们发现,美丽的枫香树流出的枫液中还含的胶质和糖分而具的防染作用,一般和水牛油加热搅拌绘制,染后图案更加鲜亮。于是就用百年大枫香树液在白布上作画,再经过染色、漂洗、制成祭祀服装和旗幡,又从祭祀用品普及到日用品,这就是民间传统“枫香染”。
古代的染料,主要为天然染料,分为植物性染料,动物性染料和矿物性颜料。从发现的古代纺织品及文献记载看,先秦至汉代,主要是使用矿物颜料,那时多采用矿石研成粉状而成,这类颜色统称为矿物色。同时从夏代至战国期间不仅研制各种矿物性染料,还开始使用植物染料,在个别地区还有少量染料来源于动物血液。汉以后,矿物颜料已用得不多,植物日益普及,并由原来采用蓼蓝鲜叶浸液染色,改进为将蓼蓝叶子用水完全泡烂再按比例加石灰制成蓝靛后再进行染色。红色染料用茜草、红花、苏木,蓝色则用蓼草、木蓝,黄色多用黄栌、栀子、槐花、郁金等。这些常用的植物染料发展到唐代,便成了相对固定的印花用染料。
贵州黔东地区的苗族,自古以来普遍使用蓼蓝来做蜡染的主要染色材料。其它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朱砂)则用于涂染或笔绘。蓝靛染色稳定,不易褪色,一件蜡染衣服往往可以穿上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村民们将收割来的蓝草的茎叶放入池、缸、木桶或土坑内,再在上面压上沉重的大石头,加冷水浸泡6-7天,每隔两天翻动一下,待完全泡烂发酵,水面浮起紫红色的气泡,把靛叶残渣捞净。再按一定比例将生石灰深化后倒入缸内,(大约5千克靛叶用1千克石灰)用水瓢或竹杆搅动1-2小时。隔夜后蓝靛凝结沉淀,倒去上面的清水即成蓝靛浆(民间俗称"干靛")。但要染色,还得把蓝靛浆加水和草木灰水、苞谷酒等其它促染剂调制在一起,染液才算配好。
入缸染色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浸染过程中,首先将白布投入温水(摄氏20度左右)中浸泡数小时,然后放入染缸中浸染。此外,在染色过程中,还要用黄豆水、红子根水、土酒和牛胶反复上浆1-2次,以增加染料的附着力。浸的次数越多,颜色越深。如此反复三至五天,确认布料已经染好为止。
蜡布染色完成后需在铁锅中加适量的清水煮沸,再放入少许食盐将织物投入沸水进行高温脱蜡处理,去掉织物表面的剩蜡和浮色。最后,取出蜡布在清水中反复漂洗,使残蜡和浮色与织物彻底分离,然后晒干,再根据需要加工成实用品。

㈨ 谁有地理与服饰的资料啊,越多越好。要分类整理哦!

布依族服饰文化凝聚了布依人民智慧的精华,反映了布依族人民对所处的地理环境的适应。随生产力的发展,保护濒临消失的民族服饰具有重要的意义。布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由“百越”族群中的“骆越”演变而来,主要居住在贵州黔南、黔西南州,安顺的关岭、镇宁、紫云等县以及贵阳、六盘水、黔东南的部分地区,人口约254.5万(1990),是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15个少数民族之一。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成为布依族地区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参照物,是布依族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本文力图揭示布依族服饰的深刻内容,意在为推进对布依族的全面研究,宏扬少数民族文化,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任何区域或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同本地区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所谓地理环境是指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地形、河流、海洋、土壤、动植物的分布情况等,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实用是服饰最基本的功能。①无论是物质生活资料极为匾乏的古代,还是物质财富较为丰富的现代,概莫能外。每个民族由于自己所处的地域、气候、河流等地理环境的不同,因此对服饰实用功能的选择和要求也就不同。也就是说,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当然,地理环境对服饰实用性的决定作用会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而有所不同,生产力水平越低,地理环境对服饰实用性的作用就越大,反之,就会被逐渐弱化。 首先,地理环境为布依族服饰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原料。布依族人民生活的地区大部分位于温带,海拔较低,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1200-1400毫米之间,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为19℃左右,无霜期约为8个月,优越的自然资源为布依族服饰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 服饰的最初功能是防寒,遮体。墨子说:“饥即食之,寒则衣之。”《释名·释衣服》说:“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以庇寒暑也……。”②布依族古歌《造万物·造棉》中唱到:“远古那时候,世上没有棉,人人挂树叶,个个裹树皮。”后来人们才发现:“山上有种花,叶子真大张,叶片圆又滑,真象大巴掌……,拿花慢慢捻,细细丝又长,结实不易断,好比蜘蛛网。”于是“大家快去拣,拣来野花花,姑娘就捻线,线子挽成团,就把布来编。”③据新石器时期考古发掘的石纺轮等大量遗物表明,7000多年前,布依族人民已能将野生植物纤维捻成细线,织成粗布……。④《南史。夷貂》中载:“林色国,木汉曰南邵象林县,”有“古贝者,树名也,其华成是如鹅毛,抽其绪纺之以作布,布与苧不殊,亦染成五色,织为班布。”《后汉书·南蛮传》中已有了“织绩木皮,染以革实,好五色服” 的记载。由此可见布依族人民早已把本地优越自然条件所提供的葛麻、茅花等植物纤维作为原料,从而“织布为衣”。明代以后,随着棉花在布依族地区的种植,布依族人民才逐步以棉花作为服饰的主要原料。 其次,地理环境对布依族服装款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布依族地区气候温热、雨量充沛,为稻谷种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此,布依族亦有“仲(种)家”之称。道光《广南府志》卷三说:“白沙人,散居四方……每于暇日,男子俱往河内捞鱼,时当耕种,彼亦辛勤。”“黑沙人,散处溪河,男女俱耕种,亦知贸易。”⑤这里的白沙人,黑沙人均系仲家的一部分,为适应布依族的稻作农耕与其地理环境而产生的布依族服饰,其主要特征是穿裙、椎髻,身、袖、腿都比较宽松,体现出“男朴女繁”的特点。即男装较为简单,穿对襟衣,大裤脚,戴青帕;妇女的服饰则丰富多样,大部分是短衣长裙。《贵州通志·苗蛮》记载:“仲家·一妇人多纤好,以青布蒙髻,长裙短袖,多至二十余幅,拖腰以彩布一幅若缓……。”在炎热的气候中,宽松的衣服通风透气、舒适凉爽,宽松的裤子便利于在多雨天气的河流边行走及下田劳作,大衣袖易于灵活地使用劳动工具。后来许多地方妇女都“易裙为裤”,但大都保留了宽松的特点。现在许多地方保留下来的寿衣与礼服也亦如此。这正体现了布依族以宽松为主要特点的服饰,正澎应了布依族地区的气候、地形、河流、雨量以及农耕经济等条件而形成的。 第三,布依地区山多林密,植物种类繁多,染料资源丰富,为布依族印染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布依族印染工艺具有较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技术水平。色调主要以青、蓝、白为主,工艺独特,染色牢固,不易褪色,西方人称之为“中国术”,体现了布依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布依族人民早就能从植物的根、茎、叶中提取青、蓝、红等各种染料。如从板蓝根中制取兰靛染料。《后汉书·西南夷》中说到哀牢),“土地沃美,宜五谷桑蚕,染彩,交绣,锦叠,蓝干细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布依族印染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了“南宁州特产……蜂蜡、蜡染布”的记载。而我们所熟知的镇宁扁担山则有布依族“蜡染之乡”的美誉。⑥表明布依族在印染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尤其是布依族的蜡染艺术,更是为我国印染技术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蜡染是以蜂蜡、枫树胶等为原料,染制时,先将白布平铺于桌子或木板上,把蜡放入锅中,加热待之溶化后用蜡刀沾上蜡液,在白布上描绘出各种花纹图案,然后放进染缸中多次浸染,待布料全部被染料浸透后取出,然后置于阳光下晒干,再放人清水中煮沸,待蜡被煮脱后原来画有蜡汁的地方便现显出白色的花纹图案。《贵州通志》描述了蜡染的制作方法: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即去蜡,则花纹如绘。”此外,布依印染还有叠染和枫香染,叠染即把白布按照所需花纹折叠扎好或用粗麻线铺成花纹,然后用麻线包起缝好,再放入染缸里浸染,折线即出现花纹。⑦枫香染则用枫香树脂作防染原料,方法与蜡染相同。 第四,布依族服饰的图案也体现了地理环境对服饰的决定作用。布依族服饰图案构图巧妙,变化多样,装饰性强,既有写实形态的花、鸟、虫、鱼动植物纹饰,如蕨菜花、茨藜花、花瓣、飞凤、鸳鸯、鱼鳞纹等,也有抽象形态的几何图案,如曲线、螺旋、齿形、水波、三角、方格、圆圈、云雷等纹饰。蕨菜纹、茨黎花纹等写实图案与布依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中的物产紧密相连。抽象的图案则是布依人民对自己生活的环境的高度概括。无论是写实动植物纹饰还是抽象的几何图案,当初都包含着严肃的图腾崇拜的含义和内容。“图腾崇拜则是原始人意识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处于混沌未分时,他们将自然物视为自己民族祖先或民族象征的幻想反映。”⑨由此可见,布依族服饰上的图案是布依人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自然界的生物在服饰上的艺术体现和升华。 布依族服饰的发展、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其地理环境的影响,当地理环境相对封闭时,服饰则保留其传统模式,当地理环境相对开放时,则会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布依族深居高山地区,高山险地往往成为本地区的天然屏障,他们与外界交往较少,其服饰受到外界的影响也较少,主要通过群体相互学习,父母传授等方式使本民族服饰得以保留和传播,布依族姑娘一般从七八岁就开始学绣花,十二三岁便能上机织布。长大后,个个会挑花,人人会织布。 所以布依族观念中,常把针线活的好坏,作为评价一个姑娘聪明才智的标准。《黔书》中记载,布失妇女“多纤巧而勤于织”。这种封闭、隔绝的状态,使其服饰保留着传统的文化特征。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他们的服饰原料由多为动植物皮毛和自纺自织的棉布转变为经过再加工的棉布、绸缎、呢绒、化纤等原料了。另外随时代的变迁,统治者的干预,布依族服饰也不断变化。从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布依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后,由于清政府强迫少数民族改装,使布依族服饰发生了较大变化。另外随着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汉人不断涌人民族地区,使布依服饰渐改汉装。民国时贵州省主席杨森“把少数民族服装说成是‘笨重丑劣’的东西,不让一个民族有不同的服装、文字、语言”,强迫布依族人民改装。 解放后,我们党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实行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使布依族地区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布依服饰又进一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部分地区传统服饰只较多地出现在节日盛会等场合,平时已着汉装,大都穿上了商店里买的各种汗衫、衬衣、外衣等,许多青年人还穿上了西装,戴上了手表,黔南的都匀、独山等地平时已几乎见不到民族服装,只在一些礼仪活动、盛大节日中才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 布依地区随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民族交往的频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原有的民族服饰文化濒临消失。一些地方的民族服饰已基本失去其传统的特点。因此,保护布依族服饰已势在必行,应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来保护布依族服饰。 一、进行布依服饰文化的调查、挖掘工作;了解布依族服饰及有关布依族服饰的音像资料、图片的存在状况并对其进行研究;对布依族服饰进行收集、珍藏和保护,并不定期进行展出,为宏扬布依族服饰文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策划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开设民族服饰店及营销网络。生产时要瞄准销售方向,保证产品质量,使其品种、色彩、款式多样,努力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适应多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可生产家庭装饰品如窗帘、桌布、座垫及旅游纪念品如领带、旅游包、花包等。 三、做好布依服饰的宣传,充分利用各种服饰展销会、交流会、文艺演出、旅游手册等传播媒介作宣传,提高其影响力。 纵观前文,布依服饰文化的产生、发展与其地理环境紧密相连,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独特的历史、文化及审美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布依服饰逐渐丧失其传统的民族特色。因此保护布依族服饰的民族特色、艺术价值,在以民俗旅游为旅游主题之一的当今,显得尤为重要。

㈩ 用自然植物染色的花米饭好看又好吃,真的好吃吗

是的 想那些蔬菜啦 上的色好看又好吃 还补充维生素

阅读全文

与枫香染宣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市场营销学试题答案章节 浏览:991
市场营销运营体系搭建 浏览:241
佛山南海电子商务协会 浏览:883
北京开门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609
垂直b2b电子商务网站 浏览:166
装修一周年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974
中国网络营销年鉴 浏览:199
林氏木业网络营销 浏览:104
电子商务实训网络营销心得 浏览:661
2015年富阳区电子商务发展 浏览:874
会展项目的网络营销 浏览:144
道德模范策划方案 浏览:754
网络营销战略分析 浏览:736
项目创优策划方案 浏览:985
湖州首届电子商务大赛 浏览:604
德龙x3000促销活动 浏览:601
西式草坪婚礼策划方案 浏览:13
市场营销看什么书籍 浏览:518
茶叶推广策划方案书 浏览:117
手绘文具促销活动 浏览: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