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访一名校友,撰写一篇访谈心得
广东实验中学120周年校庆校友采访——何建罡
广东实验中学120周年校庆校友采访——何建罡
何建罡:63届校友,毕业于华工建筑系。
1954年3月出生,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现任广州市民用建筑科研设计院副院长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砌体结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建材学术委员会轻骨料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钢协混凝土啊结构协会理事
长安大学客座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兼职硕士导师
对母校情深意重,参与多项省实初中校区建筑物的设计及施工
第一次与何建罡老师联系的时候,我们发了一封很长的短信去介绍省实校庆的种种情况。就在我们还在为这次采访活动能否成功进行而踌躇不定时,何老师很快回了短信“好,什么时候?”坦诚与高效率,是何老师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采访定在了省实校内的敬师亭内进行,星期天的校园学生不多,亭子里可以看到省实的教学楼和实验楼,仿佛空气中都可以嗅出琅琅书声。何老师一身简洁的白色,虽然已是比我们年长几十届的老学长,但一举一动都流露出年轻的气息。亲切的微笑和出乎意料的善谈,一下子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起来。
那时候的省实
何老师是六三届的省实学生,他的父亲和儿子都是省实的学生。因此,他对母校有着一番特别深厚的感情,对省实的传统,也有着比一般人更深入的了解。按何老师的话来说,能在省实读书,其实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在何老师读书的那个年代,要想考上中学,必须参加全市的统考。想要进入像省实这样的名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省实作为一所百年名校,有着比其他学校更为优越的师资条件。一般的学校没有开设英语这一门课,而何老师当时的英语老师,竟是国内有名的英文电影翻译家。这使何老师和他的同学比同龄人有优势。在那个时候,很多学校连续几年没有一个学生考上大学,而省实,却能有一半的学生顺利升学,差距就在这里拉开。何老师半开玩笑的说,放学以后,其他中学的学生都会选择聚集在越秀山看足球,而省实的学生还是一如既往的努力读书,这就是省实吸引他的地方。
当我们好奇地追问那时候的省实和现在到底有什么区别时候,何老师的答案是:现在省实的很多传统,在那个时候已经存在了。比如说课外的科研小组,像无线电研究小组,生物研究小组等等。那时候的生物课,也并不是单纯的读书,有时还要到学校的植物园去种东西,可以说是乐趣无穷。也有很多省实的学生去参加各类的竞赛,不过那时候的学生只是单纯的因为兴趣而去参赛,而不像现在,或多或少有着一些“一定要获奖的”的心态。总而言之,全面地发展这种理念在那时候的省实已经开始扎根。可以说现在省实的优秀,也得益于前辈们的开明和努力。
看学习:勤奋+全面知识+实践
在何老师读书的时候,流传着一句笑话: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然而这也是当时很多学生的真实写照。在何老师看来,死读书这三个字,有时候是必要的。
何老师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研究生。在参与工作十几年后再重返校园读书,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死读书”在这时候,可以辩证地译作勤奋。“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每天晚上不到1点是不会睡觉的。”何老师笑着回忆当时那段艰辛的读研时光。由于文革的影响,基础知识的薄弱使他每做一件事都要翻阅大量的资料,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工作。何老师认为,当遇到不清楚地问题时,参考别人的资料与经验,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通过与别人交流时,自身的经验与知识也可以得到积累,长期的积累,对自己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尽管何老师读书很勤奋,但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巧读书”似乎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在中学时代,读书对于他来说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情。那时候在省实读书,压力并不大,作业也不多。何老师每天在学校就将作业完成了,一放学就去书店看课外书。他尤其喜欢科技类的书,但其他内容的书籍,也或多或少地接触一些。不局限自身的知识,在何老师看来尤为重要。
“很多工科的学生总以为经济学属于文科,与自己无关,其实这种想法是很片面的。”何老师从学生时代,到后来参与工作,都尽量地接触各种各样的书。何老师毕业于华工建筑系,然而在工作时,会参与各种各样的设计,像水泥厂化肥厂的筹建等等,都必须具备多种的知识。退休后的何老师成为法人代表,他便特意地了解很多法律上的专业
『贰』 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校友会在哪里成立时间过了,我还能再入会吗
可以,直接联系学院招办。
『叁』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向校友写信帮在校生找工作,你怎么看呢
由于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走高,所以近年来毕业季,舆论中总会听到“史上最难”的声音。不过,和2020年毕业季相比,此前的难度或许不值一提。即便是备受青睐的985高校毕业生,今年的就业压力也是相当之大,找份好工作更是困难重重。至于原因,大家都懂的!
对于985名校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向校友发布“求助信”,以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做法,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交流分享!
『肆』 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进来一下!!
我来回答,其实楼上的错了,华南理工的重点的确是工科和理科,但是一样有很多综合的学科,比如:艺术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等等,下面就由我来给你解说一下
解读南方名校:华南理工大学
又到一年一度高考时,正在为填报志愿忙碌的莘莘学子们肯定都在为了解各自心里梦想的高校而急切,可以这样说吧,我可以作为你们的学长了,因为我也曾走过那段激情的岁月,——为了急大家之所急,尽可能的让大家了解华南理工这个南方名校,展现出华工全景式的内涵,给各位对华工一个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我写这篇简介类文章。
办学性质:国家公办
归属: 教育部直属(这就是有别于地方性名校标志)
办学范围:本科到博士一应俱全,设有11个博士后流动站。——当然华工还有外加成人教育,网络学院等。呵呵,里面还有一个幼稚园,一个华南理工附属初中。
华南理工大学历史和概况——原名华南工学院,组建于1952年。由当时包括中山大学、岭南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等几所当时中国著名大学在内的中南5省12所院校的有关系科调整合并而成。
特别提一下本校校址是在广州天河五山——原中山大学国民时期的校址处,风景秀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由于中山大学原校址十分庞大,现在为两个学校所分:一个就是华南理工,另一个既是为一墙之隔的兄弟院校华南农业大学。说实在的华南农业大学所占地方要大于华工,达到1.87平方公里。想一想,真为以前的中山大学感慨——地方真的很大。现在在华南理工的正校门右侧的地方还留有国民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的牌坊,上书:为人民服务。左右分别标明: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一看即可让人肃静。
现在因为广东建立大学城的缘故,作为广东龙头大学之一的华南理工校也自然首先进驻,所以现在校园分为两个校区,上面所说的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石牌高校区五山的——称为北校区,而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内——称为南校区。学校一共大小为4417亩(其中南校区1677亩)。
华工北校区被称为本校——其中本校因为庞大,为了好认地方,又分南北称呼,校内共有四个大湖,南湖比较小,北湖最为大和幽静,西湖也非常美,湖中有一金银岛,岛旁有一自卑亭。岛上静坐,身心皆宁。
华南理工的实力是强大的——在立校8年之后即1960年,就已经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8年1月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
1995开始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1999年底,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成为全国第一批"本科教学优秀学校";同年,经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成立国家大学科技园(上年建成,位于北校区的校北区内);2000年,经批准成立研究生院(这是研究为主的高水平大学的象征);2001年,实行新一轮部省重点共建,学校进入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此次2004年至2008年“985工程”二期建,除经常性事业经费安排以外,教育部将按照中山大学4亿元、华南理工大学2亿元的规模控制数继续给予两校中央专项资金支持,广东省也将按照中山大学6亿元、华南理工大学4亿元的规模控制数给予两校重点建设专项经费支持。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教育部和广东省将加强对“985工程”建设经费使用的监管。
虽然华工相比合并中山医科大学以后的中山大学而言差一些,但是我们在实实在在的迎头追赶着。以前华南五省,中大,华工一文一武相互割据的场面在经历乱糟糟的中国大学合并和以为追求综合型为主的风潮之后,已经开始不见。在国家和广东省政府下定决心共建的过程中,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在南方五省中脱颖而出,211,985——开始卓见实效,上面提到的985二期省部共建中华工拿到了6个亿的资金——中大是10个亿,而这些钱华农,华师,广工等高校是没有的,只为中大,华工重点大学建设专项资金。
在最近几年中大排名的激进下——大家是否在担心华南理工呢?——不用急,华工并没有落下他的脚步,在原有20个学院的基础上,在前年多设9个文类和艺术类以及旅游,酒店管理类学院。除此,在2005开始拿出1亿专款在全球招聘人才。其实就我而言,我不太支持华工追求综合型,我认为在一方面为主做强也是不错的,而不应该全国大学都是一味追逐综合性——麻省理工大学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
在广东,中大和华工的角力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每年省府高官演讲——都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省长在中大的话——那么省委书记必然就会在华南理工大学同时演讲。据说这是为了安抚这两所学校,尽量避免给人只重视一方的嫌疑。
对于科研水平,华工每年的科研经费就超过2亿,要说科研转化实力如何,你只要看看每年的在广东举行的全国最大的高新技术交易会就知道了,其中在2005年高交会在深圳,华南理工大学签约项目涉及总投资金额超过2.57亿元,为广东高校之首。要知道作为以工科为主,在没有兼并别的学校利益的的情况下达到这水平是不多的。其中还有一个创新性的典型表现是华南理工的专利申请数持续多年居全国高校前5位——这些是中大所不能比的。
是的,从整体水平和底蕴来说,华工确实输于中山大学,如果你想在政治,文学,考古,历史,医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深造的话,我建议还是中山大学比较优秀他的水平在全国前列。而如果是你想在工业,建筑,机械,企业方面得到熏陶的话——在华南五省内,老实说——无论从地理位置,环境还是学术方面,华南理工都是莘莘学子理想的不二选择。有这样一个事实:中山大学一个班出多个市长,而华工一个班出十几位企业家。华工前任校长曾说:在珠三角的数以万计的企业主管大多为华工校友,这就和广东政治生态中大多为中大毕业生一样。
事实求是的说,在外省和中国北方地区,中山大学的名气要大于华南理工,这个是事实。
其次在网上很多人对华南理工都具有不客观认识,比如老比华中科技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这是没有必要的。华科和华工各有所长,各有自己的时代任务——各位都是为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在尽着各自努力,没必要厚起薄彼。(华中科技大是在全国合并风潮中合并多所院校后改名为华中科技大——由华中理工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和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华中科技大。)而华南理工一直是自己奋斗——在这各角度看两所学校根本没地方可比。各位看过后以后也就不用再在意这些了。
二:华工的制度方面
在学校里面主要是有三级制度左右:1,是最高层的学校校级领导,负责决策学校的整体性方向和未来的道路等宏观上的事。2,是个学院自己的管理层,这里包括各位讲师,教授等,需要特别提一下的是,在华工,学院的独立性是非常大的。呵呵,对教学水平,自定教学课程,教科书,还有对学生的处理等等。3,就是学生会和社团组织等,基本上学生自己的事——生活,娱乐,体育,活动,和校外联欢等等都是通过学生们自己的组织来进行的,自主性也非常大,这是一个健康合理的名校大学气氛。秉承6四传统,学生们都是国家活力和组织的未来,提前在大学体会一下,挺不错的。虽然老狼我不那么参加学生会,哈哈。
在我刚上华工的时候,感觉华南理工是有其制度性缺陷的。——最为突出的是:本科的教育——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学和模仿的形态。有一种让人机械化的倾向(哈哈,毕竟是机械类老大)。说到这里顺便提一下,华南理工在刚开始立校的时候是号称五大专业——化工,机械,建筑,轻工(主要是造纸),无线电。最近的几年机械被称为“没落的帝国”——但是最近中央提出在全国重新振兴重工业,机械行业在可见的将来必然会再度爆发出他的魅力。
其中华工建筑也有个有趣的过往——曾经在全国有“建筑6君子”之称,清华排第一,华南理工位居中间,水平不可谓不高。在1982年深大建校的初期,邓小平从清华大学给深大调去了一帮建筑院专家——于是深大建筑系迅速崛起,在深圳和广东开始名声鹊起——这就是深大人现在自豪的建筑系的过往——时间进入90年代末期,老一代清华系开始离去,深大建筑系恢复平淡。而华工建筑秉承传统,优良依旧。
近几年来,华南理工在现实压力下开始转变自己的教学风格——这点相信在里面的人是深有体会的。主要是在文化底蕴,氛围,和提倡创新型人才方面。
特别要重点提一下——"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的制度——即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把学生研究计划(SRP)、百步梯攀登计划和学生竞赛计划统一起来,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哈哈,各种创业规划大赛,学生研究计划等接踵而来,对此大二大三的人是可能最有体会。学生研究计划和百步梯攀登计划是非常有趣,引导华工建立未来强悍实力的基本好制度之一。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学生研究计划和百步梯攀登计划——这绝对是一个创新型的东西。他是建立在学生自己提出一个感兴趣的科研项目,并自己建立解决这个研究课题的理论或模型,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最终解决这个问题。你要做的就是把你自己感兴趣的在生活或生产或专业学习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自己对此问题的解决设想在每年的4,5月份做成一份申报材料,通过学院像学校学生创新研究计划的组织申请,通过的话,将会获得1000~4000元级别的科研资金自己支配,用于在未来的一年内解决你提出的研究题目。为了解决问题,你当然的自己阅读大量相关主题的科技著作,有些甚至得跟随老师或班级走访企业,访问教授等,这将会使得以前只能接收知识的学生开始向主动探索知识的境界转变——这非常有趣,这是一个一流大学和普通大学的根本性区别——这可以让我们看到了华工的切实可见的未来——创新型本科“产教研学”综合的一流大学。
华南理工的的学术讲座非常多,如果你是喜欢扩充自己见识和了解整个科技现状之类的,那你将会非常满意此类讲座,进来后,你可以慢慢听。
所以我说,未来的在华工深造的学子们都是非常幸运的,你们将承接起华工的传统,并愉快的开拓世界的未来。
当然现在华工还有一个全国都普遍存在的学生班级辅导员不足的问题——这和全国的扩招形式政策有关,也与中国大学的传统不足有关——主要是,辅导员人不够,以及辅导员和学生接触交流不够,等等。
当然最后我还提一提一点:就是外校很多人将华工题为“狼窝”——这个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好——起码这反映了两个事实:1,华工女生比较少——各位看我帖子的女生们我诚意的邀请你们考华工呢,哈哈。我向你们说一点,华工的女生节从开幕到结束几乎是两个月那么久,在其间段你们可以享受男生们的小礼物,还有可向组织要求一些帮助等。2,反映华工学生的素质——是一个绝对能适应未来,适应民族崛起的的一群,世界和国际的本质就是强者生存,弱肉强食。要应付以后中国强大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国际环境,各种利益交换等,需要的就是这种人。呵呵,虽然说得血腥一点,但这是事实——要记住,我们是唯一一个国际上强大的共产党国家——西方以及日美等时刻都是在虎视眈眈。进入大学,你也就意味着相信的承受起民族的任务,这是自然而然的——无论你在意还是不在意。
当然,由于华工的底蕴深厚,文化绵长,校园庞大,制度繁杂,我写这文章也只能是挂一漏万,其他网友可以再补充。
好了,文很长,但愿可以令你对华南理工有个基本的了解和印象——未来的旗手们,华南理工大学欢迎你们。
华南理工大学究竟怎么样,请您慢慢体会!! 8712希望对你有帮助!
『伍』 华南理工大学是985还是211
华南理工大学既是985也是211。
华南理工大学地处广州,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校园分为五山校区、大学城校区和广州国际校区,是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获得单位。
学校以雄厚的原始科研创新能力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建有2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185个部省级科研平台,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广东高校首位。
人才培养: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高等教育各类学生51万多人,一大批毕业校友成为中国科技骨干、著名企业家和领导干部。
以上内容参考:华南理工大学官网——学校简介
『陆』 华南理工大学怎么样
华南理工大学是很好的学校。华南理工大学地处广州,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校园分为五山校区、大学城校区和广州国际校区,是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获得单位。
学校的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10%;12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5个学科领域跻身全球排名前1‰。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高等教育各类学生56万人,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位居全国高校和广东省高校前列,一大批毕业校友成为我国科技骨干、著名企业家和领导干部。学校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入选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以上内容参考华南理工大学——学校简介
『柒』 #华南理工大学#请问你们都是华工哪年毕业的呢
我是2002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后主要工作是做销售,现在想找一家更合适自己的公司,敬请师兄弟们帮忙介绍工作,感谢感谢! 来自职Q用户:梁先生
我07,已回西安,目前考虑换工作 来自职Q用户:匿名用户
『捌』 华南理工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谁更出名
北京理工大学更出名。
1、地域位置对比
北京,广州这两座城市比较,北京和广州都是国家中心城市,一线城市,一直以来都极具吸引力。
2、定位对比
两所大学的都是985,211和双一流全国重点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隶属于工信部,创建于1940年,1952年定名为北京工业学院,1988年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72个本科专业,2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华南理工大学位于一线城市广州,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原名华南工学院。学校拥有3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院士1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奖者37人。
3、排名对比
软科2020最新版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北京理工大学排全国第20位,华南理工大学排全国第25位。
校友会2020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华南理工大学排第29位,北京理工大学排第30位。
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调查中心推出的2013至2017年中国大学五年录取分数线排行榜中,北京理工大学排全国第24位,华南理工大学排全国第35位。
在双一流大学2019年理科投档线排行榜中,北京理工大学排全国第12位,华南理工排全国第25位。
4、学科评估对比
北京理工大学,一共9个A类学科,其中A+学科1个(兵器科学与技术),A学科2个(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6个A-学科(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另有6个B+学科,6个B学科。
华南理工大学,一共有8个A类学科,其中A+学科1个(轻工技术与工程),7个A-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建筑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另有10个B+学科,4个B学科,6个B-学科。
『玖』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的院长致辞
在法学专业创建二十周年庆典上的致辞
徐松林
2013年11月16日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今天是个好日子!
今天有数百位华工法学专业的校友回到了母校。看到你们历经社会的磨练,一个个变得成熟稳重而又不失青春朝气,我们很高兴,母校欢迎你们回家!
借此机会,我向各位校友汇报我们华工法学专业二十年的发展历程。
华工法学专业创建于1993年。创建时的名称叫“经济法专业”、只是专科。专业创建之初我们只有3位老师,不久另外两位老师就弃我而去,辞职去做专职律师去了,我几乎成了光杆司令。好在,1995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试办经济法本科,有了本科专业这个平台,我们迅速引进了张洪林、曾友祥、关永红、刘汉霞等几位教师。
我现在还记得,那时,我们整个社科系挤在北校区18号楼四楼的一半空间,法学专业甚至没有一间自己的办公室;由于教师缺乏,我们每位教师要承担六七门专业课;我也记得,我们老师在北校区1号楼上完一二节课,然后骑上自行车以百米冲刺速度赶往被称为西伯利亚的化机系上三四节课的情形,站在讲台上,我们的衣服几乎被汗水湿透(有同学告诉我,当年对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衬衫总是湿漉漉的贴在身上)。
实话说,对最初的几届学生,我们既没有条件为你们准备足够的图书资料,也没有能力教给你们完整的专业知识,我们心有愧疚!但这同时也培养了你们超强的自己动手的能力(所以现在,外界评价我们华工法学专业毕业生,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动手能力强”)。
1996年,虽然教育部正式批准了我校设立法学本科,但在理工科大学办法学,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我们没有钱购置图书资料、没有经费引进优质教师、没有能力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艰难困苦中,1999年学校迎来了教育部的首次优秀本科教学评估。在评估总结会上,教育部专家提出,一个学校,如果只有强大的工科,而没有强大的理科和文科,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华工要想建成一流大学,必须加强理科和文科建设。
以此为契机,学校开始重视发展文科。2002年学校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莫岳云教授是人文社科学院首任院长,学院下设法学系,张洪林教授是系主任。2003年底,学校筹建法学院,并成立筹备组,张富强教授是筹备组组长。2004年7月,华工法学院正式成立,经过全国遴选,葛洪义教授出任法学院创院院长。
法学院成立后,在以葛洪义教授为班长的领导班子带领下,法学专业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从2004到2013,华工法学专业从每年仅招本科生30人左右、只有一个经济法硕士点的专业,发展成为拥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一级学科博士点、年招研究生超过本科生、年招硕士生近两百人、博士生近20人的研究型学院。我们现在有一个国家级培训基地、两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我们法学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并进入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单位之列。
华工法学专业的全国排名,也从全国50名开外,一跃而升至全国第29名。我们也从拥挤狭窄的北校区18号楼4楼搬到了空气清新、风景如画的大学城。
二十年,华工法学院共为社会输送专科毕业生310人、本科毕业生1899人、双学位毕业生174人、法学硕士350人、法律硕士378人。
总结起来,华工法学专业的二十年的发展,实际上分成两个阶段,前十年是蹒跚学步、艰苦探索的求索期,后十年是快速发育、发展壮大的成长期。二十岁,我们成年了,我们已经从一个瘦弱的孩童成长为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
吃水不忘挖井人。借今天这样的机会,我代表现任学院领导班子,向为华工法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葛洪义教授表达深深的敬意;向在专业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播撒了青春和汗水、为专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莫岳云教授、张富强教授、张洪林教授、张丽书记、孙国忠书记、徐兵书记表达深深的敬意!
专业虽然发展壮大了,但我们头脑很清醒:
一个专业最终办得是否成功,不在于我们有多少学位点、多少研究基地,而在于我们有多少杰出校友、我们的校友表现如何!
校友是学校的名片。这些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一些重大法治事件中,总能见到我们校友的身影。前年的广东省十佳公诉人大赛,经过层层选拨,最后评出的全省十佳公诉人中,有两位是我们的校友;有一年媒体评出的广东省十大名案中,就有一个案件是我们的校友任审判长、一个案件是我们的校友任代理律师。这些年,我们先后有十几位校友出任基层法院、中级法院的院长、检察院的检察长;我们也有不少校友在金融领域、资本市场大显身手;我们有更多的校友成为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成功律师!
校友还是我们办学的依靠力量。这些年,我们建立了十几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我们和实务部门共建了三个合作研究、协同创新平台,我们聘请了近40位校外硕士生导师。这些项目的建成,多是依靠校友或校友单位的帮助。
我们深圳校友会还设立了校友互助基金,帮助、扶持到深圳找工作的学弟学妹,虽然单次资助的金额只有区区数百元、千余元,但让初到深圳、孤立无援的学弟学妹们倍感校友之手的温暖与同学之情的温馨!
手拉手、相互搀扶;心连心,同舟共进!这就是华工法律人群体!
以前,常有校友向我反映,一谈到自己是华工毕业的,周围总有人瞪大眼睛,“华工还有法学专业?”。这几年,瞪大眼睛的人少了,竖大拇指的人多了。业内人谈起华工法学专业,总会感叹,“华工法学,不错,了不起”。
从瞪大眼睛到竖起拇指,只是一个简单的身体动作变化,但这种改变,不容易!这既是我们全体教师努力的结果,更是我们全体校友争气的结果!
校友们,母校为你们感到自豪!
我们有一个梦想:我们要建百年法学院。我们要从一届又一届的校友身上提炼出一种华工法律人精神,我们要让这种精神代代接力、薪火相传,最终形成华工法律人的独特精神气质!
我想,“踏实、坚持、有梦想、有担当”,这也许就是我们华工法律人精神!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