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砀山梨花节的发展回眸
安徽砀山县是全国著名的水果之乡。砀山酥梨是中外驰名的名、优、特水果,已有2500年的栽培史。全县酥梨面积50万亩,年产酥梨12亿斤。素有“梨都”之称号。 砀山梨据国家统计局农业经济调查总队最新统计,九七年砀山水果总产量位居全国第6位,进入中国水果强县之列。砀山县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七县交界处,陇海铁路、310国道贯穿全境,黄河故道横卧其间。全县辖13个镇,总面积1193平方公里,总人口100万。砀山被称为“中国酥梨之乡”、“中国武术之乡”、“中国唢呐之乡”、“中国长寿之乡”,是吉尼斯纪录认定的世界最大的连片果园产业区。境内黄河故道蜿蜒46.6公里,两岸连片果园近百万亩,年产各类水果30亿斤,堪称世界之最。砀山酥梨年产量15亿斤左右,占全国梨总产量的八分之一,系全国水果生产10强县之一,是全国水果加工第一大县。
2009年梨花节开幕式首次在古黄驿站砀山梨树王广场举办,活动现场在安徽旅游航空一号的起飞中达到了高潮,砀山梨花文化旅游节也因此多了一个空中赏花的项目。
2010年梨花节开幕式上,世界吉尼斯工作人员经过认证授予砀山县【世界梨树种植面积最大的县】证书。砀山酥梨栽培区域以砀城为中心,辐射到周围的5乡14镇370个行政村,梨园连片面积之在,堪称世界之最。每年清明时节,梨花吐蕊绽蕾,竞相盛开。全县雪堆云涌,银波琼浪,一片花海,景象蔚为壮观。砀山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为做好酥梨大文章,进一步提高砀山酥梨知名度,达到广交朋友、招商引资、聚天下有识之士、建设开发砀山、振兴梨都经济之目的,自八九年开始由县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组织举办起梨花观赏活动,多年来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收到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八九年第一届梨花观赏活动到九二年的第四届以文学、艺术家为主宾,以梨花笔会的形式,赏花、吟颂砀山。邀请来宾多为省内、外乃至全国著名的书画、文学、艺术界的朋友,如全国著名作家刘知侠、陈登科先生等,他们来砀后,相伴到园艺场、果园场、良梨乡等大梨园里观赏梨花,举办笔会,交流心得。书画家乘兴挥毫拨墨,妙写丹青,留下幅幅墨宝;学者、作家面对无垠的雪海银波,文思泉涌,欣然写下篇篇佳作,相继发表在全国各级报刊杂志上;诗人们豪情逸飞,吟唱出首首优美诗篇,歌颂砀山,赞美梨都,极大地提高了砀山的知名度,产生出较大的社会影响。
根据一至四届梨花盛会的经验、教训和宣传影响面,县委、县政府认识到举办这样的活动是利用自身优势,文交天下朋友,宣传自我,达到招商引资、振兴砀山经济的大好契机。九三年第五届梨花观赏活动就明确提出了“梨文化搭台,经工贸唱戏”的指导思想。广交国内、外文化艺术界和经贸界的朋友,大范围地开展联谊活动,达到招商引资进一步振兴砀山经济之目的。县委、政府明确县委副书记王钦孔同志挂帅,赵文明、彭玉生、徐登光、李明立等同志组成临时工作机构,开展活动。本届活动第一次举办了大型开幕式,组织了砀山工农业产品宣传彩车游行活动,进行了飞机空中散发产品宣传单、直升飞机空中观赏砀山花海项目,五届活动成为砀山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盛会,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本届活动邀请来宾除文化、艺术界朋友外,上级党、政、军和商家、企业家,中央到省内外的新闻界朋友,也成为主要邀请对象,接待人数大大超过往年。本次梨花观赏活动中开展了许多业务洽谈项目,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九五年以来,七、八、九的三届梨花观赏活动,县委、县政府明确了县委副书记周学超同志,为砀山县梨花观赏活动领导小组组长。一九九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新设常设机构——砀山县梨花观赏活动办公室。任命徐登光同志为主任,活动至此纳入了县委、县政府正常的工作日程。九五至九七的三年中,梨花办为开发砀山资源优势,从旅游农业的角度考虑,千方百计地开辟新的旅游景点,真正达到吸引众多国内外宾朋友来砀观光、考察、贸易、投资的目的,活动开展一年胜似一年,年年办出了新意。九五年他们在全县50万亩梨园里,园内选景,景中选优,选定了各具特色的7个梨花观赏新景点。分别冠以具有诗情画意,又颇耐咀嚼、引人遐想的景点名称。即“乌龙披雪”、“鳌头观海”、“瑶池烟霞”、“武陵胜境”、“贡梨园”、“故黄映雪”、“古渡晓月”等,树碑勒石,营建曲径回廊的观赏亭、台,修复观赏道路,美化沿途村容、村貌,设立沿途弯道指示标牌,把一年一度的梨花观赏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 砀山七、八、九的三届活动,都举办了大型的开幕式。活动项目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主题越来越明确,收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越来越大。七届活动开幕式,全县组织了中、小学生方阵检阅,产品彩车游行,数家武馆千百名武林精英在梨园里向游人表演武术,展示了“武术之乡”的精神风貌;八届开幕式样的千辆农民摩托车夸富大游行,百班唢呐闹砀城的活动,更使砀城万人空巷,中、外来宾大为振奋;九届开幕式的16个游行方阵、126辆彩车大检阅、晚上50分钟的焰火晚会等,开创了砀山历史的先河。30万人焰火大联欢,把梨都人民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团结、奋进、高昂的精神风貌,三年三大步的两个文明建设新形象,伟大的成就,祥和的盛世,展现给了千万国内外来宾和港、澳、台同胞,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取得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八、九的三届活动中,重点邀请对象是全国水果及其它工农业产品销售、加工行业的客户和新闻界的嘉宾。活动主题明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第八届活动的几天里,省内外20多家会议在砀山召开,全县21家骨干企业签定产、销合同116份,成交额一亿两千万元;九届活动中,省内外32家会议在砀山召开,工经贸各业达成投资意向和贸易合同72份,成交额达两亿六千万元,水果销售合同金额八千万元。仅以董小鱼私立果行为例,几天中就与南昌、福建、浙江、海口、广州等10多家果行负责人进行联谊活动,洽谈酥梨销售业务,酥梨销售额竟达一百五十万元。多年来,梨花观赏活动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客商纷纷来砀投资立项,开办独资和合资企业诸如酥梨饮品加工、网套纸箱、果菜脱水加工、肥料、养殖等,上马投产10多家,成为振兴砀山经济的一支生力军。 为提高砀山知名度,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砀山,宣传砀山名、优、物产品,七、八、九届梨花观赏活动,还重点邀请新闻界的朋友们。县委书记张立柱、县长马俊、政府办公室主任王光林同志多次到北京开展联谊活动,亲自邀请中央电视台各栏目负责同志来砀山。中央电视台每年应邀来砀,与砀山结下了真挚的友谊。省、地电台、电视台以及北京、河南、湖南、江苏、广东等电台、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画报》、“金陵之声”、《经济新闻报》及省、地报刊杂志新闻工作者,年年来梨都现场采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祖国各地》、《神州风采》、《中国报道》、《金土地》、《天涯共此时》等栏目,北京电视台《走南闯北》、安徽省电视台《生活之友》、广东卫视台《华夏600秒》、河南省、湖南省电视台专题栏目,对砀山多次进行新闻或专题报道。《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经济新闻报》、《安徽日报》、《华东新闻报》等全国有关报刊杂志,年年以新闻、通讯、消息、图片的形式,多方位的介绍砀山,宣传砀山,极大提高了砀山知名度,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政治影响。 九八年第十届梨花观赏活动,县委、县政府一改传统做法,将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砀山酥梨的宣传上,邀请了首都和省城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计、《人民日报》等30家新闻单位到砀山采访。一个多月时间内,陆续发表了40多篇文章,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砀山酥梨生产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梨花办协同县政协办公室、玄庙镇政府、董小鱼销售酥梨大户,在黄河故道举办了“黄河故道梨花观赏活动开幕式”,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民间斗羊活动。皖、鲁、豫三省五县120头绵羊决斗,吸引了10万余人观看,把十届活动推向了高潮。 每年梨花观赏活动中,数万中外宾朋友云集砀山,砀山人民载歌载舞,到处洋溢着浓郁的节日气氛。西南门镇曹官庄村的龙灯、舞狮、旱船走上街头,青年书画展、机关干部书画展、个人书画展届时开幕,白天活动丰富,晚上晚会连台,整个砀城,各个景点彩旗飞舞,气球飘扬,欢歌笑语,锣鼓喧天。花的海洋中,砀城呈现出万民狂欢的新景象。梨花观赏活动办公室每年适时地组织稿件、图片,印制《梨花报》、《梨都砀山》画册、《砀山酥梨》、《砀山县旅游交通图》、《梨花观赏景点介绍》、《砀山名优特产品介绍》等宣传材料,无偿赠送到来宾手中,使来宾在观花赏景中,全方位地了解砀山,认识梨都,收到很大的宣传效果。
砀山县梨花观赏活动迄今举办十年,每年宏大的活动中,都成立以县委、县政府负责同志牵头的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县委、政府办公室、宣传部、梨花办、机关工委、农经委、财委、经委、教委、交通局、公路局、财政局、行管局、文化局、商业局、供销社、城建局、工商局、广播局、体委、供电局、农业局、林业局、乡镇企业局、果园场、园艺场、城关镇、西南门、良梨、陇海等乡镇。下设办公室,具体工作由梨花办协调操作。筹备工作中,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协调工作,形成巨大的合力。十届梨花观赏活动,每届参与人员数十万,如此庞大的综合工程,没出现任何问题,给砀山史志上抹上重重的一笔亮彩。尤其是县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梨花办、文化局、体委、教委、公安局、行管局、广播局等部门,工作量大,配合密切,为搞好每一届活动作出了极大贡献。每年的梨花观赏、宏大的集体活动增强了全县人民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净化了人的思想,展示了全县人民紧紧围绕在县委、县政府周围,团结、拼搏、求实、奋进的敬业精神,有力地推动了我县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2011年4月日中国砀山梨花旅游暨民俗文化节在砀山百万亩梨园中拉开了帷幕。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文海英,省政协副主席赵韩,省委副秘书长、皖北办主任丁海中,省旅游局局长胡学凡,省文化厅巡视员肖桂兰,人民日报安徽分社社长刘杰,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严端祥,市领导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当天,游客们还将欣赏到空中跳伞表演。“安徽旅游航空1号”也将在开幕式当天从砀山黄河故道景区起飞。普通游客将可购票登机从空中饱览梨都砀山“千树梨花千树雪,一溪杨柳一溪烟”的美景。
❷ 求砀山梨花图片(树要大,花要多,像素要高)
像素不是很好但花子足够多了哈哈
❸ “八仙过海”为什么有8个神仙
八仙分别代表了男女老幼、富贵贫贱。
八仙的由来
“八仙”一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拥有不同的含意,直到明朝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一般称为《东游记》),才正式定型为汉钟离(或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
道教的八仙缘起于唐宋时期,当时民间已有“八仙图”,在元朝马致远的《岳阳楼》、范子安的《竹叶船》和谷子敬的《城南柳》等杂剧中,都有八仙的踪迹,但成员经常变动。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并没有何仙姑,取而代之的是徐神翁。在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中,有张四郎却没有何仙姑。明《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中的八仙,则以风僧寿、玄虚子取代张果老、何仙姑。
刘海(或作刘海蟾)虽然现在不在八仙当中,但在许多地区仍位于八仙之列。明《列仙全传》用刘海顶替了张果老,在江西某些地区的“跳八仙”中,也有以刘海代替汉钟离的,而台湾亦有用刘海替代蓝采和。
日本也有类似的神明组合,称为“七福神”,但其中多为印度教/佛教神明。由于中日两地文化影响,加上七福神搭宝船的形象与八仙过海类似,也有学者认为七福神是由中国八仙而来。
铁拐李
先说铁拐李,铁拐李在民间传说中为八仙之首,有的书中称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峡人,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则说他姓李,名玄;赵翼的《陔余丛考》中又说他姓刘。有说他是唐玄宗开元、代宗大历之间人,学道于终南山,一次元神出壳,没曾想尸体为虎所食,只得投身于一个跛乞丐。《历代神仙通鉴》称,其原本一俊伟丈夫,善道术,会使导出元神法术,修练于砀山岩穴中,有次应师父老子之约,行“元神出壳”法术,赴千里之外华山,数日后回归,发现其尸体被其徒误焚,突见附近一饿殍,灵机一动说“即此可矣。”即从饿殍脑门而入,神魂归壳后则成一蓬头卷须、黑脸巨眼,并且还跛了一只右脚的丑陋汉子。看来他是一位民间口耳相传,诸事附会而成的道家仙人。
钟离权
八仙中名气仅次于铁拐李的是钟离权。他在八仙中地位较高,特别是由于道教徒的吹捧,名声更大。元时,金真道奉为“正阳祖师”。有关其人物原型,约出现在五代、宋初之际。《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都有他事迹的记载,只是后来讹为汉钟离,才附会为汉代人。《历代神仙通鉴》、《续文献通考》等书称,钟离权,复姓钟离,字寂道,号云房子,又号正阳子。东汉咸阳人,其父钟离章为东汉大将,其兄钟离简为中郎将,后也得道成仙。而唐代确实有位叫钟离权的人,《全唐诗》录有他的三首绝句,并附有小传云:“咸阳人,遇老人授仙诀,又遇华阳真人,上仙王玄甫,传道入崆峒山,自号云房先生,后仙去。”他留世的诗题为《题长安酒肆避三绝句》,其中有“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等句,还颇有一些“仙味”,当是一位好道之人。
张果老
张果老是八仙中年迈的仙翁,名“张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们尊称其为“张果老”,历史上实有张果其人,新、旧《唐书》有传,武则天时,隐居中条山,时人皆称其有长生秘术,他自称年龄有数百岁,武则天曾派使者前去召见,张果老佯死不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恒州刺史韦济将其奇闻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张果又再次装死,气绝很久才苏醒,使者不敢进逼。玄宗闻知,再次派徐峤去邀请。张果只得进京。据说唐玄宗对其传闻有疑,曾叫善算夭寿善恶的邢和璞给张算命,邢却懵然不知张的甲子,又有道师“夜光”善视鬼,玄宗令他看张果,他却问:“张果在哪?”居然对面而看不见。从史传所记来看,张果不过是一位有些心虚的老朽江湖术士,要不何以数次装死以避征召呢?充其量不过会些幻术而已。所以有关他的仙话,全都是道教凭借民间传闻,夸大其词,为了宣传需要而编造的。《太平广记》还记张果老自称是尧帝时人,唐玄宗问术士“叶法善”张的来历,叶法善说:“臣不敢说,一说立死。”后言道:“张果是混沌初分时一白蝙蝠精。”言毕跌地而亡,后经玄宗求情,张果才救活他。
吕洞宾
八仙中流传故事最多的当数吕洞宾,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为“纯阳祖师”,又称“吕祖”。历来大多数研究者均认为,吕洞宾姓吕名岩,唐末人。《金唐诗》、《词综》中都收有他的诗作。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洪迈的《夷坚志》及《集仙传》等书对其均有记载。有说他是京兆人(今陕西、西安一带),唐咸通中及第,曾当过两任县令。有说他是九江人,原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后之祸,易姓为吕。他始名绍光,二十余年科场不第,遂罢举而纵游天下,后被钟离权点化成道。他是八仙中人情味最浓的一个,潇洒、风趣,为民除暴安良,斩妖除怪,还好酒好色,世间流传有《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传说,他的传说既多且杂,但从中也可看出原是唐代一位慕道的士人,后被人们神化成仙。
何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中惟一的女性,有关其身世说法不一。一说她是唐朝人。宋初《太平广记》引《广异记》称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织鞋为业的农妇,后因嫌家居太闷,游于罗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经常采集山果供众寺僧充斋。一次,远在四百里外的循州山寺僧来罗浮山寺,称某日曾有仙女去彼山采摘杨梅果子,经查实那天正好是二娘采果的日子,再加之大家又不知二娘从何处采来这众多山果,便认为二娘即为循州山寺采果之仙女,从此二娘远近闻名,她也借此不再寄居山寺了。《续通考》说何仙姑为唐武则天时广东增城县人,出身时头顶出现六道毫光,天生一副“仙科”,十三岁时在山中遇一道士,吃了道士一只仙桃,从此不饥不渴,身轻如飞,并可预见人生祸福。后来她应召进京,途中离去。一说她是宋朝人。宋代的一些文人笔记多称她为北宋永州(零陵)人,有称她幼遇异人,得食仙桃成仙。有称她放牧于郊野,遇异人送仙枣,食后而成仙,宋人笔记中还记载了何仙姑一些为人占卜休咎,预测祸福的事迹,一时士大夫及好奇者争先前往彼处占卜,可见她不过是一位精于占卜的民间女巫。
蓝采和
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名叫蓝采和。南唐沈汾《续仙传》、宋初《太平广记》、陆游《南唐书》等书均载有他的事迹。是唐末至五代时人。其行为怪僻,贪杯喜唱,平时穿一身破蓝衫,一只脚穿只靴子,另一只则光着脚丫子。更不近常情的是,夏天他穿棉衣,冬天却躺卧雪中而全身冒热气(《续仙传》)。平时他手持三尺有余的大拍板,一边打着竹板,一边踏歌而行,沿街行乞,他唱的歌很多,大都是触景而生,不仅令世人觉得高深莫测,而且颇具仙意。其一云:“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波,暮见桑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他行为癫狂,有人施钱给他,他大都送给贫苦人,蓝采和居无定处,四海为家。这个仙人的人物原型本是一江湖流浪汉,仅由于他的行为癫狂,又好周济穷人,因此深得人们喜爱而被神化成仙。
韩湘子
普遍的说法,韩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侄子(有说侄孙),《唐书·宰相世系表》、《酉阳杂俎》、《太平广记》、《仙传拾遗》等书都有关于他的介绍。一称是韩愈侄孙,历史上韩愈确有一个叫韩湘的侄孙曾官大理丞。韩愈曾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他成仙的传说,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书中称韩愈有一年少远房子侄,为人轻狂不羁,不喜读书,韩愈曾责怪他,他却能在七日之内使壮丹花按其叔的要求改变颜色,并且每朵上边还有“云横秦岭家何在……”的诗句,韩愈惊奇万分。还有说韩湘子是韩愈外甥,其事迹和《酉阳杂俎》所言大同小异,韩湘子其人物原型为韩愈的族侄,五代时即被仙化。
曹国舅
排名八仙之末的曹国舅,出现的时间最晚,流传的仙话也较少。其身世,说法大同小异,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关。《宋史》有传,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孙,曹皇后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晓音律,喜爱作诗,封济阳郡王,身历数朝而一帆风顺,年七十二而寿终。《神仙通鉴》云:曹国舅天性纯善,不喜富贵,却慕恋于仙道,其弟则骄纵不法,恃势妄为,曹国舅对其恶行深以为耻,遂入山修炼,遇钟离权、吕洞宾而收他为徒,很快曹国舅修成仙道。《东游记》中所述曹国舅与上略同。
❹ 安徽省砀山县地图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鐧惧害鍦板浘
❺ 商丘的什么地方最好玩
白云寺 位于民权县城西南20公里白云寺村内。创建于唐贞观年间,原名白衣庵,后良介和尚改为寺,因夏秋白云缭绕,景色奇异,更名为白云寺。金末毁于战火,明代杰修和尚募化重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佛定和尚扩建,占地450亩,建有山门、钟鼓二楼、五大佛殿、藏经楼及东西五大廊房等千余间,僧侣800余人,为中州五大名寺之一。康熙三十年南巡经此,手书“当堂常赏”四字,石刻于山门之阴。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兰祠 花木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女英雄,“代父从军”的壮举广为人知。自从美国动画片“花木兰”放映以来,她作为“巾帼英雄”的形象,更是风靡全世界。
花木兰本姓魏,北周时可汗募兵,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十二年,屡立战功。戍边归来,隋文帝欲封她为尚书,她坚辞不授。归家后,脱去戎装,又现女儿真面目。
后人为了祭祀她,就在其故里商丘虞城县营郭镇建造了木兰祠。该祠始建于唐代,后多次重修扩建。
阏伯台
阏伯台位于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上古时,帝喾之子契在此为火正,一是管理火种,二是祭祀火星并观察火星的运行,以便及时地告知人们防灾避祸并适时地播种收割。由于太岁星在卯时出现叫“单阏”,在甲年出现叫“阏逢”。久而久之,观察火星与太岁星的火正契就被称为“阏伯”。契死后,人们就在他生前观察火星的高地上葬之,就为后人所称之阏伯台或火星台或火神台。
微子墓
位于商丘城西南12公里青冈寺集上,商(丘)柘(城)公路从其西侧穿过。微子名启,殷纣王庶兄,周初封于宋,卒后葬于此。墓地原建有庙宇,后废,墓冢亦渐成平地,仅存明万历四十年(1612)归德知府郑三俊所立石碑一通。1980年在墓地堆新冢,并修建碑楼。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巡祠 商丘古城南门外有一占地广阔的陵园。园内有唐代“安史之乱”时因守睢阳而殉国的张巡之墓。唐朝的睢阳是通往江淮的交通要道。公元757年,安史之乱判军为了打通睢阳,然后南下江淮,派大将尹子奇率兵13万夺取睢阳。睢阳太守许远求助于雍丘防御史张巡。张巡立即带兵3000进驻睢阳,与许远守军3800人合兵抗战。张巡善谋略,精兵法,此前已多次以少胜多,抗击了安史叛军。许远自知军事上不如张巡,战守事宜全由张论指挥。张巡率众抵抗,日夜苦战
梁园
今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为古城堡式建筑,城池外圆内方,形似铜钱。砖城墙周长725华里,城门为拱卷门。城内地势为龟背形,俯瞰全城如棋盘状。城内建筑多为走马门楼、五门相照的四合院建筑群。根据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论,为防金木相克,东西两门相错。东门偏南,西门偏北,错开一条街,出现了与南北轴线分别相交的两个隅首。明嘉靖以后至清初,城内出过两位大学士(宰相)、五位尚书以及十几位侍郎、巡抚、御史、总兵、.....
孔子还乡祠
史籍记载,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西周初年,微子启封于宋。死后,其弟微仲继位。微仲死后,子宋公稽立。宋公稽死后,子丁公申立。丁公申死后,子泯(min)公共立。泯公共死后,弟炀公熙立。泯公共次子鲋祀杀炀公,欲立太子弗父何。弗父何不受,鲋祀自立为厉公。弗父何则为宋国上卿,受采邑于栗(即现在的商丘市夏邑县)。弗父何在栗定居后,生宋父周。宋父周生世子胜,世子胜生正考父,王考父生孔父嘉。孔父嘉为宋国大司马。它殇公十年(公元前710.....
壮悔堂
位于商丘古城北门内,为明末才子侯方域壮年著书处,是一明三暗五、前出后包、上下两层的硬山式建筑。上下贯通的四排圆柱和八十八根根线构造成一木间架,墙装青砖,顶盖垄瓦。屋脊有青兽压顶。屋内有木屏相隔。门窗镂花剔线,圆柱浮雕龙凤。该建筑通体显现出清代匠人高超的建筑艺术。
崇法寺塔
崇法寺塔始建于隋,宋元佑八年(1093年),历时6年建成。因建于寺内,故名崇法寺塔。“宝塔盘云”古为永城八景之一。
崇法寺塔为八角楼阁式9层砖塔,高346米,底层直径77米。塔体为椎柱形,每层檐下均有仰莲相托。仰望塔身,如九朵莲花开放。塔每层均有东南西北四门。八角皆有石龙头,龙头系铁铃,随风而铿锵齐鸣,悦耳动听。
伊尹墓
伊尹为商朝汤武王的宰相,辅佐汤武王灭了夏桀,建立了商王朝,他还是厨师之祖。
伊尹死后葬于商丘,其墓位于虞城县西南20公里的魏崮堆村。墓高3米,周长46米。坟墓四周有高大的古柏180余棵。其中有鸟柏一株,枝叶酷似鸟形,据说其年轮花纹也为鸟形,甚为罕见。墓前伊尹祠,原有祭殿、卷栅、钟楼、配房、大门、围墙等,现仅存两座大殿和花戏楼。每逢农历二月二、四月八、九月九,邻近几省的乡民前来赶庙会,人流如云,热.....
芒砀山 逶迤起伏的芒砀群山,占据茫茫豫东平原制高点,错落突兀的十三座山头,从古至今素有十三座“仙女峰”之美称。一九九八年辟为文物旅游区。
永城市芒砀山文物旅游区位于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西依京九,东傍京沪,北枕陇海。有欧亚大陆桥之称的连霍高速公路纵贯其间。文物旅游区占地十二平方公里,内括四大景区,三十个旅游景点,在不足1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不同时代的文物古迹几乎涵概了中国历史演变的全过程。这里分.....
造律台遗址
造律台遗址位于永城市城西南25公里古县城内东南侧。相传西汉丞相萧何曾在此制订法律,故名。该遗址现存贺圆形土丘。高约7米,底部南北长54米,宽34米,文化层堆积厚度为8~9米。上层为商代遗存,下层为河南龙山文化遗存。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胜墓
陈胜墓位于芒砀山西南麓的陈胜墓是中国第一位举起反秦大旗的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墓。墓体坐北向南,是石券土冢,墓前有近代大文学家郭沫若亲笔题写的“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的高大石碑。现在,陈胜墓和西汉梁国王陵一起被列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八关斋
八关斋位于商丘城南500米处,进入院内,可以看到一座造型优美的八角亭内,有座八棱石幢。石幢高32米,每面宽05米,上面有颜真卿晚年撰写的《宋洲八关斋会报德记》。碑文记载,田神功在安史之乱中解了宋洲之围,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四月田神功有病累月方愈,宋洲刺史徐向等为逢迎田神功,在城南开元寺设八关斋会,邀请一千僧人赴斋。石碑初称颜鲁公碑,因碑文所记是八关斋的佛事,后人便逐渐将此碑叫成八关斋了。八关斋历千余载,几度兴废,新.....
隋堤 隋堤 位于永城市中部郑(州)永(城)公路线上,西起马牧乡郑店,东至侯岭乡呼庄,绵延45公里,呈土岗状,高出地面05~2米不等。隋大业元年(605)开通济渠,现两岸筑堤植桃、柳,供炀帝杨广乘龙舟游江南时观赏。北宋时称汴河,后河道淤没,堤址仍存。此为堤岸旧址比较明显的一段。旧时“隋堤烟柳”为永城八景之一。 .....
❻ 民族英雄有哪些
中国著名民族英雄有卫青、岳飞、文天祥、于谦、戚继光、史可法、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王铭章、张自忠等。
一、卫青
卫青(?—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
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 ,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元封五年卫青逝世,起冢如庐山,葬于茂陵东北1000米处,谥号为“烈”。
二、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抗金英雄,民族英雄 ,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赵构、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飞班师。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入狱。
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三、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
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四、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五、史可法
史可法(1601年2月4日—1645年5月20日),字宪之,号道邻,汉族,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祖籍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后史庄,生于开封府祥符县(今开封市祥符区双龙巷)。
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任西安府推官。后转平各地叛乱。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弘光帝)为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
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当时正值夏天,尸体腐烂较快,史可法的遗骸无法辨认,其义子史德威与扬州民众随后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岭。
史可法死后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清乾隆帝追谥为“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❼ 郑徐高铁.............................. .........................砀山段 及砀山南站图纸
应该去找设计院 不是在这里啊 住到设计院附近 天天守候
❽ 砀山在哪
砀山在安徽的最北部,现属安徽省宿州市辖区。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砀郡及砀县。
《汉书·地理志》:“砀山出文石”。《水经注》:“获水又东迳砀县故城北,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训诂学家颜师古注:“以有砀山故名砀郡,砀,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县名。”《明史·地理志》:砀山县“东南有砀山,其北有芒山”。《环宇通志》:“砀山,在砀山县东南七十里,县之名取此。”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建梁国,革砀郡,砀县属梁国。
新莽时(9年),改砀县为节砀县。汉光武帝时复称砀县。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迁梁国于下邑(治所在今砀城东3里毛李庄处),砀县属梁国。三国(魏)革梁国,砀县属徐州。
晋武帝泰始元(265年),复梁国,砀县并入下邑县。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下邑县移治今河南夏邑;二年(526年),置砀郡、砀县。砀郡治年在原下邑城(今毛李庄处),砀县治所鲁城(其址查无考)。北齐(555年)废砀郡、砀县,置安阳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阳县为砀山县,隋大业六年(610年)割彭城、瞧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芒砀山以北为砀山县辖区。
唐,砀山县属瞧阳郡。光化二年(899年)朱全叫以砀山、单父、虞城、曹州这域表置辉州。后唐砀山县属单州。
宋,属单州。
金兴定元年(1217年),砀山县改属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兴定五年升永城县为永州,辖下邑、砀山、郏三县,芒砀山一带又属砀山县年辖。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年)砀山县为洪水荡没,迁治年至保安镇。
元宪宗七年(1257年),复置县,还旧地属东平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降永州为永城县,芒砀山一带再属永城县。是年,砀山县并入单父县,至元三年,复置大气层山县,属济州,八年,属济宁路。
明洪武八年(1375年),砀山县属徐州。
清雍正八年(1730年)升徐州为府,砀山县属徐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砀山县属江苏省徐海道;民国22年属江苏行政督察铜山区;民国24年属江苏省行政督察第九区;民国37年11月,砀山县属豫皖苏三分区所辖;1949年元月,属中原行政区商丘专署所辖;1949年10月,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署。
1953年2月1日,砀山县属江苏省徐州专署所辖;1955年2月17日改属安徽省宿县专署所辖;1956年划属蚌埠专署。1961年,砀山县仍划归安徽省宿肥专署(现称宿县地区行署)所辖。2000年4月属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