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宣传策划 > 古筝简介宣传语

古筝简介宣传语

发布时间:2022-07-31 14:22:41

『壹』 形容古筝唯美的句子有哪些

形容古筝唯美的句子有:

  1. 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弦依高和断,声随妙指续。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

  2. 古筝的形状为长方形,一弦一音,唐宋时有弦十三根,最早以二十五弦筝为多,后逐渐增至为十六根弦、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是二十一弦。

  3. 是啊,古筝曲美,美在韵味,美在古朴,美在典雅,美在纯净,美在飘逸。

  4.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如山涧泉鸣,似环佩铃响。 空灵之声令人忆起那山谷的幽兰,高古之音仿佛御风在那彩云之际。

  5. 古筝的琴声十分优美,像小溪那泉水叮咚,又有着忧伤,好似那山谷的幽兰,也不少那份气概,好像一位英雄豪杰,古筝的琴声是多变的,要看弹琴人的心情和感觉,古筝是一种琴声让人陶醉的、让人仿佛生临其境。

  6. 古琴,低沉深奥;二胡,催人泪下;萧,凄凄凉凉。而古筝,是柔和的,是优美的;有时,又是雄伟的,是有力的。

  7. 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8. 那优美动听的旋律,会把你带到远古,使你在思绪上宁静,即便是听完,也觉余音切切,回味绵长。

  9. 古筝是中国传统的一门优雅艺术,它不但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还可以预防近视,锻炼手脑的统一。

  10. 古琴,低沉深奥;二胡,催人泪下;萧,凄凄凉凉。而古筝,是柔和的,是优美的;有时,又是雄伟的,是有力的。

  11. 一弘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弦琴为最多,唐宋时有弦根,后增十六弦、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是二十一弦琴。

  12. 空灵之声令人忆起那山谷的幽兰,高古之音仿佛御风在那彩云之际。

  13. 听起来或缠绵悲切,或泉水叮咚,或如走马摇铃。

  14. 我喜欢弹古筝,因为它让我着迷,脑子里只根据乐曲想象着那时美丽的景色,其他的事情全部都被我抛之脑后了,仿佛时间都停在了那一刻,世间只有我和琴了。

  15. 我之所以爱古筝曲,是因为它的曲调深厚、灵透、柔和,音韵较为明亮、清脆、含蓄,潇洒飘逸,纯朴古雅。

『贰』 赞美古筝的成语四字赞美古筝的成语四字有什么

1、余音绕梁: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2、荡气回肠: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3、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4、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5、天籁之音:形容声音十分动听悦耳。
6、云起雪飞:比喻乐曲悠扬,变化有致。
7、清耳悦心:形容声音美妙动听。
8、绕梁三日:形容美妙动听的声音。
9、兴云致雨:借喻乐曲诗文,声势雄壮,不同凡响。
10、雅俗共赏:谓兼具优美、通俗之品格,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叁』 赞美古筝的成语四字 赞美古筝的成语四字有什么

1、余音绕梁: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2、荡气回肠: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3、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4、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5、天籁之音:形容声音十分动听悦耳。

6、云起雪飞:比喻乐曲悠扬,变化有致。

7、清耳悦心:形容声音美妙动听。

8、绕梁三日:形容美妙动听的声音。

9、兴云致雨:借喻乐曲诗文,声势雄壮,不同凡响。

10、雅俗共赏:谓兼具优美、通俗之品格,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肆』 关于古筝的文案。【写词用】

幽然琴瑟声,如幻如梦是假是真,焚香冷,青玉紫萝藤,相思相望终是难相亲。版
菩提影婆娑,风起影权动心湖清波,繁花落,是非随风过,缘聚缘散谁人来相和?
我欲随风起,又闻耳边揭谛揭谛,叹孤寂,红尘之何去,无色无情无心无天地。
佛在九宵天,天诸婇女妙音彼岸,随因缘,清净在心间,一叶一莲一生一瞬间。
佛在九宵天,天诸婇女妙音彼岸,随因缘,清净在心间,一叶一莲一生一瞬间。
一叶一莲,一念三世缘
七宝莲华前,花开在心间,如是我闻一笑红尘远。
莲花沾清泉,看破红尘是劫是缘,拈花笑,回眸成云烟,冉冉低首看花语飞天。
我本在世间,一瓢弱水飞过忘川,看梵天,一夜浮萍变,聚聚散散还在佛指间
一叶一莲,一念三世缘
花开见彼岸,佛笑红尘缘,一叶一莲一生一瞬间。
一叶一莲,一叶一莲,一念三世缘
如是我闻,如是我闻,一笑红尘远
一叶一莲,一念三世缘
七宝莲华前,花开在心间,如是我闻一笑红尘远

『伍』 古筝的中英简介

Guzheng is also known as han zheng, qin zheng, yao zheng and luan zheng.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汉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

It is one of the unique and important na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in China.

(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

Guzheng is very expressive, so it is very popular among the masses.

(古筝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Now there are also small guzheng, portable guzheng, mini guzheng, half zheng, new zheng and twelve-equal temperament transfer zheng.

(现在也出现了小古筝、便携式古筝、迷你古筝、半筝、新筝、十二平均律转调筝。)

The guzheng is an ancient folk instrument native to the fertile yellow soil along with China's time-honored culture.

(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

(5)古筝简介宣传语扩展阅读

古筝起源: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陕西)一带广泛流传,又名秦筝。算起来,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汉民族乐器,一共10级。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传.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也有说法为,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用于竖着挥起打敌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也越来越轻便,筝这种体形庞大、质量不轻的兵器就被遗弃了。所以眼下人们见到的筝都是以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形态优美,并附有装饰。

『陆』 古筝的历史

古筝的起源
筝,又名秦筝,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因为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乐淳朴典雅、古色古香,所以后来人又把它称为“古筝”。
古筝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它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方式之一。
二、古筝的发展
在漫长的二千多年历史进程中,经过历代弹奏者和乐器制作匠的共同努力,古筝这件华夏民族的古朴乐器得以不断改进,其发展趋势和人类社会的事物发展规律一样,也是由“简”和“繁”、“弹拨乐器”。
最初的古筝体积小,只有5根弦,后来发展到十二、十三、十六、十八,直到现在最多的有五十余根弦,目前惯用的则是二十一根弦,又称二十一弦筝。
古筝在东南亚很多国家非常流行,在日本、朝鲜、新加坡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可与钢琴并驾齐驱,由于古筝的表现力丰富,韵味深长、色音淳美、古朴典雅,弹奏起来时若玉珠落盘,时若翻江倒海,跌宕起伏,变幻莫测,气势磅礴,令人陶醉。
三、筝体简介
(1)筝头、筝尾。大的一头称筝头,小的一头称筝尾。
(2)岳山:古筝分前岳山、后岳山,大筝头处称前岳山,筝尾初处称后岳山。
(3)筝码:也称柱或雁柱,它是筝弦和面板的传振支柱,筝码可以左右移动,以调整音高低,前后移动,以调整音质。
(4)筝弦:分钢丝弦和尼龙弦,从高音到低音依次排列为1—21弦。
(5)筝的共鸣体由面板、底板和两个筝边组成。
四、坐姿
1、弹筝姿式分立式、坐式及盘式(盘腿、坐地)日本、朝鲜弹奏政者多采用盘式,我国常用坐式。
2、坐式要点
(1)坐在靠筝头一边,身体右侧与前岳山延长线对齐、人体中线对第一、第二个筝码。
(2)筝上最高码之顶端在弹奏者胸腰之间。
(3)坐距筝体约10—15厘米。
(4)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呈“丁”字形。
(5)上体平直,放松自然。
3、手形要求
两肩自然放松,手腕放平,手呈半握拳状,各手指自然弯曲,各关节凸出,不能踏陷,大指要立起与中指相对,弹奏时各关节往掌心运动。
134
5评论

1条回答被折叠
古筝厂家批发哪家好?
根据文中提到的古筝为您推荐
要问古筝厂家批发哪家好?江苏扬州找扬声,扬声民族古筝厂家批发我们用品质说话!
扬州市扬声民族乐器厂广告
1对1古筝陪练,严格的老师录用标准 保障孩子练琴成果
根据文中提到的古筝为您推荐
VIP陪练采用真人老师在线1对1陪练方式,以科学陪练为准则,在线与孩子实时互动,让孩子练琴不再枯燥!每节课都有陪练老师认真填写的课后单,问题与演奏中的长处,让家长放心!
上海妙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十分钟有问必答
1211人正在问
古筝的历史?
去提问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古筝的一般价格?听听古筝爱好者的分享
古筝多少钱百年传承,手工制琴,琴厂直销,没有中间价,认准老字号,放心购买,质量保证。老财古筝天籁之音
广告2020-10-08
古筝有哪些历史?
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拨弹乐器之一,形成流传于秦地(主要是陕西、甘肃一带),盛行于隋唐。随着历史的变迁,流传到全国及亚洲不少地区。史称秦筝。对古筝的起源,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见解:第一种认为:古筝渊源于瑟。唐赵磷《因话录》记述:“古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古筝之名自此始。宋代《集韵》中载有:“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此为名。古筝十二弦,盖破二十五而为之也。”日本第十七世纪元禄年间宫廷乐师冈昌名所著《乐道类集》中记载有:“……或云:秦有婉无义者。以一瑟传二女,二女争引破,终为二器,故号筝。”二人争瑟,而产生了“筝”,仅是传说而已。 第二种认为:古筝是由秦国名将蒙恬所造或蒙恬所改革。公元前237年(始皇十年),秦宰相李斯上书劝秦始皇收回他对客卿们下的逐客令的一段话中,有两处谈到古筝,即“弹古筝博髀”和“退弹古筝而取韶虞”。这在时间上比蒙恬发迹之初早了十六年。所以蒙恬造古筝的说法是靠不住的。在《旧唐书.音乐志》中,对蒙恬造古筝也持否定的看法。至于蒙恬改革筝的说法倒是有可能的。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于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加十三弦。”这一段文字记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筝。 第三种认为:早期第三种认为:早期古筝是五弦竹筝,筑身瑟弦。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云:“古筝五弦,筑身而瑟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宋代徐铉校定重刊本)中记载:“古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 从历史材料看,早期古筝与筑更为类似:都是筑身,都是竹制,都是五弦。关于古筝的命名,在东汉刘熙《释名》一书中解释为:“古筝,施弦高急,古筝筝然也。”这就说明古筝是由本身发出的“铮、铮”音响而命名的。古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代。古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古筝筑同源,古筝瑟并存。五弦竹制古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古筝在我国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古筝就已流行于秦、齐、赵等国。其中以秦国最为盛行,故素有“真秦之声”、“秦古筝”之称。古筝流行于民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乐器。正如《战国策.齐策》中一段话所述:“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又如西汉桑弘羊《盐铁论.散不足篇》中所述“……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古筝鼓缶而已。”可见古筝在民间流行的广泛性。古筝发展到汉代已出现了转调。候瑾《筝赋》中记有:“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是采用移动古筝柱来转调的。 十三弦古筝,在隋代就已流行,隋文帝开皇雅乐中首见载有十三弦古筝的使用。隋代古筝的演奏中也用了移柱转调的方法:“促调转移柱”(王台卿诗),“调宫商于促柱”(顾野王赋)。 古筝在唐代音乐中广泛使用,并东传日本。公元834年(唐文宗太和八年),日本遣唐使准判官藤原贞敏来我国从琵琶名家刘二郎学艺,二郎以女妻之,二郎之女是弹筝名手,6年后随藤原去日本。公元889年(唐昭宗龙纪元年),唐代曾派遣弹筝博士皇孟学,率62人乐队前往日本传授筝艺,在日本朝中掀起弹筝热,天皇和大臣也纷纷学习筝技。在此后的千余年里,筝逐渐成为日本邦乐的主要乐器,产生了许多演奏流派和筝曲。现在日本正仑院珍藏的一张经过修复的桐木筝,已成为世上罕见的唐制筝标本。 古筝在宋代也流行较广。宋陈炀《乐书·宋史·乐志》中记载:“本朝十三弦筝,然非雅部乐也。”明代已出现十五弦筝,但仍以十三弦筝流传最广。据明代《敦煌实录》云:“索函宗伯夷成善弹筝,悲歌能使喜者堕泪;改调易讴,能使戚者起舞,时人号曰:雍门周。” 清代的筝有了新的发展,值得重视的是,清代十四弦筝已用了七声音阶的定弦。在《律吕正义合编》中记载有:“筝似瑟而小,十四弦。……;各隋宫调设柱和弦以谐律吕,通体用桐木金漆,四边绘金夔龙,梁及尾边用紫檀,弦孔用象牙为饰……今筝十四弦则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这里说的“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即指七声音阶定弦。另据记载,清康熙年间,曾有人用筝等四种乐器在宫廷合奏了康熙根据琴曲改编的“平沙落雁”。当时还有人用筝独奏了变调“月风儿”。筝此时也广泛用于民间器乐和说唱音乐中。到了清末,筝发展为16弦。在广东,有人借鉴扬琴,将铜丝弦用于16弦筝上,替代使用了2000多年的丝弦,从而使筝的音色发生了鲜明的变化。这种几弦筝一直延用至今,本世纪30年代,筝才使用钢丝弦。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古筝逐渐流传到全国不少地方,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奏风格和地方流派,如河南筝、山东古筝、潮州古筝、客家古筝等。在延边朝鲜自治州,筝又演变发展为伽揶琴。古筝还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传统古筝曲据记载可查到汉代的《陌上桑》及民间流传的《天下大同》、《寒鸦戏水》、《高山流水》、《出水莲》、《锦上花》等。在民间流传的有手抄二四谱记录的筝曲,但是一直没有正式的筝谱出版,直到1930年,才有梁在平先生编着的《拟筝谱》一书出版。 古筝不仅用于独奏,还在传统民间器乐合奏和地方戏曲的伴奏占有重要位置。如《弦索十三套》、《河南板头曲》广东潮州音乐的传统合奏中都有筝。河南曲剧中筝是不可缺少的主奏乐器之一。陕西《榆林小曲》也有筝伴奏。 近年来,古筝的演奏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古筝的改革也进行了多种实验,制作了多种优质精美的筝(如四川筝、上海筝、苏州筝);筝的转调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已经改革了几种转调筝(如营口张力转调筝,沈阳音乐学院移码转调筝,苏州截弦转调筝,上海音乐学院蝶式筝),这些转调筝扩大了筝的表现力,使筝更便于参加合奏和伴奏。
140浏览2019-07-30
古筝的历史文化?
古筝,原名叫筝,也叫秦筝。因它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故后人冠以“古”字,称为古筝。我国历来对古筝很推崇,称古筝为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群声之祖,万乐之师。汉《古诗十九首》中有句:“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之神。”汉侯瑾《筝赋》有句:“苞群声以作主,冠众乐而为师,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鲁迅有《赠人》(其二)诗:“秦女端容理玉筝,梁尘踊跃夜风轻,须臾响急冰弦绝,但见奔星劲有声。”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对中国的古筝也非常推崇,称古筝为神秘的乐器,称它弹奏出的乐曲为神奇的音乐。 古筝属于弦鸣乐器,按其演奏技巧来分,属于弹拔类乐器。它的外形古朴典雅美观大方,音色优美圆润清丽明亮,音量大而不噪。它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能充分表现民族风格浓厚的乐曲内容。用古筝弹奏出的乐曲,柔和优美,清丽和谐,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深受人们的喜爱。 筝和筝名之由来,众说纷纭。历史上曾有黄帝摔瑟而有筝之说。唐代赵璘的《因话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黄帝命令宫女鼓瑟,宫女用瑟弹奏了一非常伤悲的曲调,使黄帝动了伤感,流泪不止。黄帝不能自制,把宫女的瑟举起掷地,摔成两截,使原来的五十根统的瑟一分为二变成两台二十五根弦的瑟。于是后人称二十五弦瑟为筝。历史上还有姊妹分瑟为筝之说。《乐道集》卷二中记载:“秦女姊妹争瑟,引破终为两片,其一片十三弦,为姊分,其一片十二弦,为妹分。秦皇奇之,立号为筝。”后来,还有父子争瑟一分为二而得筝名,兄弟争瑟一分为二而得筝名之说。这些筝名由来之说有无道理,暂且不说只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筝是由瑟演变而来的。 秦筝之说源于何处?秦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声也。”意思是说,敲打瓦罐和瓦盆,边弹筝边拍着大腿打拍子,唱起呜呜呀呀的歌,使耳目欢快,这才是真正的秦国的音乐。李斯把筝看作是秦地特有的乐器,把筝声看作是秦国音乐的重要标志。《史记??荆轲列传》中记载:“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这段记载意思是说,太子和宾客们知道了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儿,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子送荆轲。到了易水之上,祭了路神后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跟着唱歌,声调苍凉悲哀。送行的土大夫都流下眼泪哭泣。这里说的筑,根据《风俗通义》中的记载和《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可能是筝。早期筝和筑极相似,文人常把筝筑混为一谈。由此可以看出,在战国时期,古筝在秦国相当流行,而且在乐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是后人称筝为秦筝的原因。 古筝最初是靠弹筝人自身指甲弹奏的。为了提高弹奏质量,增大弹奏力度和弹奏音量,弹筝人采取了以假甲取代指甲的办法。古筝演奏技巧上的发展变化,较之其他乐器都大,尤以近三十年为最大。最早的古筝演奏技巧是很简单的,两手分工极为明确,右手弹奏,左手按弦。曲调也极为简单,基本上是慢节奏单旋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筝曲目难度越来越大,弹奏技巧越来越复杂,表现力越来越强,表现内容越来越丰富,经历了从单手简单弹奏到双手复杂弹奏,从简单弹拔按弦技巧到复杂弹拔颤按推揉技巧的发展过程。
100赞·6,137浏览2017-09-25
古筝的来历是什么?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汉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有说法为,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用于竖着挥起打敌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也越来越轻便,筝这种体形庞大、质量不轻的兵器就被遗弃了。所以眼下人们见到的筝都是以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形态优美,并附有装饰。 汉代应劭《风俗通义》载文: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从应邵的《风俗通》2所载可知,汉以前的筝其制度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当时“并(山)凉(甘肃)二州筝形如瑟”,应邵不知何人4所作的改革,还记下了“蒙恬所造”的传闻,这又是说明,汉代已经流传瑟形的筝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筝,秦声也。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今观其器,上崇似7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关思哉。并有附注说:“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 应劭《风俗通义》说,筝乃“五弦、筑身”。但“筑”是什么样式,历代文献都语焉不详。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具汉筑明器。这具筑之所以说他是明器,是因为该器虽然髹以黑漆,却是用独木雕成。实心,不利于共鸣,若用来演奏,无法获得足够的音量。此外,该器通长约34厘米,用来演奏显然太短小,而《同典》载,唐代的筑长四尺三寸,汉筑演变至唐代虽然有异,但相差也不至于如此悬殊。这些理由都足以证明它是明器,该器犹如有柄的小瑟,筑面首位各钉以横排竹钉,一排五个,这就与《风俗通》的记载相符。这具明器筑的样式与瑟相同,似乎又说明瑟、筑、筝的样式是极其相似的。 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根弦,弦轴装置在与码子平行的面板左侧,弦质为金属(钢弦或铜弦),演奏时一般右手戴玳瑁甲片(即指甲)。调弦定音为五声音阶(即首调)三个八度音域,多用G调或D调,F调、C调或A调较少使用。[1] 发展 1965年,王昌元成功创作出了古筝曲《战台风》,《战台风》的出现,使古筝的演奏的技术、技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此曲中的扫摇四点、密摇、扣摇、刮奏等来制造台风效果等技法,都是创新技法,提高且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 70年代,赵曼琴在演奏实践中,创造使用了双弦过渡滑音、和弦长音、快拨及1/5泛音等新技巧。并突破传统的八度对称模式,创立了由轮指、弹轮、弹摇等几十种新指序构成的“快速指序技法体系”,使筝不须改变定弦即可单手演奏五声、七声及变化音阶的快速旋律,为筝由色彩乐器进入常奏乐器行列奠定了坚实地基础,代表作品有《打虎上山》、《井冈山上太阳红》等。 共4张 古筝 90年代以来,古筝创作迎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黔中赋》的演奏首次运用快速的左手技法而成为亮点;在这时期中,作曲家们参与筝曲创作,增强了创新力度,他们突破传统五声性调式的局限,吸收了日本琉球调式、都节调式的色彩,借鉴了梅西安人工调式的经验,自行设计了许多新的调式,甚至创造了全新的“下方小三度加上方小二度”的调式色彩,每个八度分为三个环节,每个环节是一个大三度音程,在每个环节上都可以演奏同主音大小调的调式。新的调式色彩和多调性连环叠置的定弦方法,促进了演奏技法的变革。如《山魅》(徐晓林)、《幻想曲》(王建民曲)、《箜篌引》(庄曜曲)、《溟山》(王中山曲) 等。在这些筝曲的定弦中,就为转调准备了条件。不同音区还采用不同音列,使不同音区演奏不同的调式色彩成为可能,既有对传统调式色彩的偏离,又有对传统调式色彩的回归。音程的变化又为新的音乐语言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而进入21世纪,涌现出一批青年古筝演奏家,其中以王中山、翟志荣、邱霁、袁莎、蒋周健、刘乐、鲍栋、宋心馨等老师为代表。多年来,这些演奏家多次出访了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比利时、瑞士、瑞典、匈牙利、波兰、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使筝这件乐器走向了世界。 基本构造 古筝的统一规格为:1.63米,21弦。古筝的面板大多数采用河南兰考的桐木制造,框架为白松,筝首、尾、四周侧板有红木、老红木(缅酸枝)、金丝楠木、紫檀等名贵木材,古筝的音质取决于面板和琴弦,周边用料对古筝的音色略有改善,以老红木、紫檀、金丝楠木为佳。早期到近代也有过12、13、18、23、25弦等,不同地区的筝又有多种定弦法,筝的新种类还有“蝶式筝”、“转调筝”等。 面板 一台古筝的音质取决于面板和琴弦,面板以阳面中段为最佳,阳面是指整株桐木置于水中,露出水面的一面为阳面,去头斩尾为中段,一般以9-12年树龄的桐木为最佳,尤以河南兰考的桐木为最佳,沙土地,木质疏松,利于音质的传导。 专业演奏古筝的面板以通纹为最佳,中音区纹理间距5-9厘米,高音与低音区间距1.5-2.5厘米为最佳,面板厚度高中低音的厚度一般为9mm、11mm、10mm,眼下面板大多数采用弦切工艺。 琴弦 早期的琴弦以马尾、鹿筋为原料,到了当下这段时期以尼龙钢丝弦为主流,增加了音量,也提高了韵味,琴弦以德国进口钢丝为主,含碳量均匀,寿命长,手感好,以五音不全牌、宝泉牌、敦煌牌为代表,较受专业人士欢迎。 筝码 一般来说红木古筝配套红木筝码,楠木古筝配套鸡翅木筝码,紫檀古筝配套紫檀筝码,亦有说法以色木为筝码最佳材料,但是尚未有定论,筝码要求纹理垂直向下为最佳,上嵌牛骨,搁弦槽一般为对应琴弦的1/3深度为最佳。 古筝流派 传统的筝乐早期被分成南北两派,即“南筝”(潮州筝)和“北筝”(河南筝和山东筝),英国出版的《辛格罗夫音乐大辞典》的“中国音乐”词条中写道:“中国筝北方以河南、山东学派为代表,南方主要以潮州筝学派为代表。”[2] 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又在南北筝的基础上分别衍生出其他几大筝派,即“潮州、山东、河南和浙江”四大流派,到当代流派的区别已经很小了,几乎每个流派都兼具各家之长。现一般分为九派,正如曹正所言“茫茫九派流中国”,各派的筝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陕西筝 陕西筝:陕西地区是中国筝的发源地,但眼下“真秦之声”的筝乐却几乎近于绝响,这里有丰富多彩的戏曲和民间音乐,其间传统的惯用乐器均不为少,但唯独无筝或极少用筝;只有在榆林地区才用筝作为伴奏乐器,跟洋琴、琵琶、三弦一起在榆林小曲的伴奏中出现。著名秦筝理论家、教育家曹正先生说,这就是“秦筝的余绪”。筝在榆林虽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榆林地处偏僻,文化比较落后,筝的技艺还停留在古法弹奏上,右手主要用大食两指,左手滑颤音很少,这正是筝的最早奏法。筝在陕西地区已渐渐失传,其传谱传人都无资料可寻。 20世纪50年代末,陕西秦筝学会会长、著名演奏家周延甲先生提出了“秦筝归秦”的口号,从理论研究到弹奏技艺,从伴奏地方戏曲到编制秦韵风格筝曲,做了大量的工作,使陕西人民从新熟悉了筝。1957年,榆林筝名家白葆金参加了全国的民间音乐调演和陕西省第三届民间戏曲汇演,并独奏了《掐蒜苔》、《小小船》筝曲。1961年全国古筝教材会议在西安召开以及会议对陕西迷胡筝曲的肯定,都对秦筝在陕西的发展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后来涌现了象《秦桑曲》、《姜女泪》、《香山射鼓》、《三秦欢歌》、《绣金匾》等优秀的陕西风格筝曲。西安鼓乐、秦腔和迷胡清曲等史料中关于筝的记载,给陕西筝人以启示,又有筝名家曹正、高自成、王省吾等人的巨大努力,众多筝同仁的帮助,经过近三十年的实践,陕西已渐渐地恢复筝奏秦声。 陕西风格筝曲的鲜明特色,首先是音律上的特殊性和二个变音的游移性。七声音阶中的四级音编高,七级音偏低。所谓偏,当然不是半个音。这两个音又游移不定。一般来说,是向下滑动紧靠下一级音的;其次,在旋律进行上,一般是上行跳进,下行级进的。第三,在弹奏时的左手按弦,使用大指较多,这是出于旋律进行需要而必然使用的技术。第四,风格细腻,委婉中多悲怨;慷慨急楚,激越中有抒情。已故著名浙派筝家王巽之先生谈古筝流派时说“陕西派多抒情”,说明了陕西筝曲的风格特点。
21赞·27,161浏览2020-04-01
古筝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战国时期,西北三秦地区有一种古老乐器名叫瑟,当时有个叫宛无义的人,他弹瑟技艺非常高,他的两个女儿也非常喜欢弹瑟。 有一天,姐妹俩都争着到父亲那里学习弹瑟,姐姐快一步,先把瑟拿到手中。妹妹哪里肯让,赶忙跑过去,双手抱住瑟,两人你拉我扯,互不相让,忽然,“咔嚓”一声,完整的瑟被掰成了两半。 这时,宛无义赶过来,他不由得愣住了,只见大女儿手中的一半瑟是13弦,小女儿手中的一半瑟是12弦。宛无义又急又气,他忙把两个女儿手中的瑟拿过来。宛无义唉声叹气,左摸摸,右看看,用手指把弦一拨,让他吃惊的是,半边瑟竟然发出了更好听的声音。 宛无义早忘了责备两个女儿,他把半边瑟分别做了一些修缮,结果这半边瑟反而比完整的瑟更加好弹,声音也好听多了! 宛无义欣喜万分,因为这种新乐器的由来是两个女儿争瑟,于是他便把半边瑟叫做“筝”。从此以后,“筝”就在我国流传开了。 筝也叫“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弦乐器,它属于八音分类中的丝类乐器。古筝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非常好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人们喜爱。 古筝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等结构组成,其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5声音阶排列,最多拥有25根弦。 古筝,是先秦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是我国独特而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古筝是一件伴随我国悠久文化、在这片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 古筝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在当时秦国一带广泛流传,所以又叫“秦筝”。关于先秦古筝起源,汉代文学家应邵在他所著的《风俗通义》中记载: 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从中可知,先秦古筝形制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应邵也不知道是何人发明古筝的,他还记下了“蒙恬所造”的传闻,这就又为古筝起源添加了一些神秘色彩。 还有,关于先秦古筝命名,自古说法也不一致,一直以来都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古筝是先秦时期的瑟分劈而来的;另一种说法是因古筝发音铮铮而得名。后来,宋代文学家丁度在他所著的《集韵》中记载了秦人“分瑟为筝”之说: 秦俗薄恶,姐妹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 但是这种说法并不可靠,因为就常识而言,瑟被分开就成了破瑟,怎么能算是一种新乐器呢?即便将破瑟修补成古筝,这恐怕远比制作筝、瑟要难很多。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古筝因为其发音性质而得名,这种说法依据是汉代经学家刘熙在他所著的《释名》中记载: 筝,施弦高,筝筝然。 这便是说,先秦古筝因为其发音“筝筝然”而得名,这音色显然是对瑟等乐器音色舒缓而言的,这就把筝与瑟联系起来了。 其实,我国先秦民族乐器可以因为乐器来源命名,也可以因为研制方法命名,更可以因为其音色命名。其中古筝因为音色发音“筝筝然”而得名,这也是很自然的事。 先秦古筝盛行于战国时期的“秦”地,后来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他所著的《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件乐器: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可见,先秦古筝是“真秦之声也”,这也是“秦筝”之名的由来。还有,在司马迁这篇文章中,古筝与“击瓮、叩缶”一起被列举出来,这显然不是为了文采,而是古筝本来就是先秦“乐舞”中的重要形式和内容,而秦国民间乐器,也是以古筝为主的。 还有,古筝这种乐器在战国时期是专门用于宫廷音乐中的韶乐演奏的,它最初显然不是民间乐器,因此,古筝最早是宫廷专用乐器, 它理当比缶、瓮等古乐器高雅一些。只是后来宫廷中已经开始用“韶箫”替代了古筝,这时候古筝才不再是宫廷乐器,逐渐在先秦民间发扬光大,开花结果。 还有,汉

阅读全文

与古筝简介宣传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城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267
年度安全培训计划方案表 浏览:23
南昌大学市场营销专业 浏览:71
天津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市场定位 浏览:363
线下营销与网络营销的关系 浏览:827
网页的网络营销价值 浏览:597
精准扶贫政策培训宣讲实施方案 浏览:641
消防培训演练方案 浏览:351
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如何 浏览:238
电子商务能力 浏览:984
消费者偏好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浏览:214
全区校园足球比赛策划方案 浏览:336
食堂安全培训计划方案 浏览:903
寝室评比策划方案 浏览:629
网络水果市场营销策划 浏览:27
关于庆祝五一劳动节的策划活动方案 浏览:337
大赛宣传方案策划书 浏览:350
幼儿园元旦活动系列方案策划书 浏览:953
培训机构培训老师方案 浏览:226
活动的线上推广方案ppt 浏览: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