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药膳是什么
药膳这个词,是最近十多年才出现的,而且有愈叫愈响的趋势。但药膳的形式,在历史上很早就有了。药膳是以药入食,中医营养学理论认为食物与药物之间没有什么明显的界限,不过在量的取用上区别是明显的。食物每日不可缺少,药物却不是这样,一般是有病才用药,剂量要求很严格。以药入食,主要还是为了使味道大多不佳的药物具备诱人的味道,以改变用药为用餐的方式,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和康复的目的。
大约从唐代末年开始,一些食疗著作已不能满足于探讨单味食物的治疗保健作用,开始了复合方剂的研制,出现了一种新的医疗体系,由此具有现代意义的药膳出现了。药与膳的结合,将古代食疗学又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开拓这个新阶段的代表性著作,是唐代末年四川名医昝殷的《食医心鉴》。他的《食医心鉴》原为两卷,宋代后即已散佚。近代学者罗振玉游日本时,得到日本人由高丽《医方类聚》中采辑的辑本,共一卷。辑本大体可以反映出原书全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所在。书中不像过去的食疗著作那样,只介绍单味食物的治疗作用,而是以病症分类,每类中开列数方或数十方。
昝殷在论述每类疾病之后,具体介绍食疗处方。这些食方剂型包括粥、羹、菜肴、酒、浸酒、茶方、汤、乳方、丸、脍、散等,选用食物以稻米、薏仁、大豆、山药、羊肉、鸡肉、猪肝、鲤鱼、牛乳最为常见。这可以称为初级药膳,如治心腹冷痛用桃仁粥;治五痢用鲫鱼脍;治痔疮用杏仁粥;治产后虚症用羊肉粥等。
到宋代时,药膳又有发展,应用也更加广泛。北宋初年编定的《太平圣惠方》及稍后出版的《圣济总录》,是两部重要的医药巨著,都分别有几卷专论食治。两书所列食疗方大多属药食共煮的药膳形式,分粥方、羹方、饭方、饼方、胜方多种。
宋代还有专为老年人写成的食疗专著,曾任县令的陈直,就撰有《养老奉亲书》一卷,为老年保健提供了许多食疗方。至元代又有邹铵的增补本,共四卷,更名为《寿亲养老新书》。《养老奉亲书》分饮食调治、医药扶持、四时养老、食治养老、食治老人诸疾方、简妙老人备急方等几部分,他在“食治养老序”中说:“人若能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缘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以食治疾胜于用药。况是老人之疾,慎于吐利,尤宜用食以治之。凡老人有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此养老人之大法也。”这也应当是陈直撰写该书的初衷之一。
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第二卷“食疗诸病”一节,述及药膳几十种,也极有价值。其他还有约150种饮馔,不少也属药膳之类,有汤羹、粥面等,有配料和制法,并注明所治病症。
现代热门的药膳,主要的也不外乎是粥食、面点、羹汤和菜肴,市肆上推出的多以菜肴为主,并出现了专营药膳的餐馆。常用的药膳有虫草鸭子、白果全鸡、黄芪炖鸡、米酒炒田螺、莲子猪肚、杜仲爆羊腰、百合粥、荷叶粥、马齿苋粥、茯苓饼、山药糕、当归羊肉羹、山药奶油羹等。许多病症都有药膳验方,许多人都在关心食疗,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不少医生与厨师也在不断开发新的药膳品种,出版了一些药膳食谱。
药膳虽好,不过推广有一些问题。如我们的《食品卫生法》规定,严禁在食品中加入药品,药膳岂不成为违法制品?为解决这个矛盾,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又特地开禁,公布了几十种可以加入食品的中药,如刀豆、大枣、干姜、山药、山楂、枸杞子、牡蛎、桂圆肉、百合、花椒、赤小豆、苦杏仁、昆布、莲子、木瓜、乌梢蛇、酸枣仁、栀子、甘草、罗汉果、肉桂、决明子、陈皮、砂仁、乌梅、肉豆蔻、白芷、菊花、藿香、沙棘、青果、薄荷、丁香、白果、香椽、茯苓、香薷、红花、紫苏等。当然还有更多的已入药膳却没有合格身份的中药,如何进一步合理地开发,是有关专家们正在探讨的课题。
药膳在国外也有,甚至比较盛行,被称为保健食品或健康食品。有趣的是,国外的保健食品中所采用的药物原料却是取自中药,有人参、枸杞、红花、意苡、枇杷、柿叶、葛根、大蒜等。
七百多年前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到欧洲的不少保健食品,现今仍然畅行欧美大地。欧美市场上能见到许多中国传统保健饮品和食品,如菊花酒、竹叶酒、五加皮酒、人参酒、枸杞酒、木瓜酒、鸡蛋酒、蜂蜜酒、乌龙茶、橘皮茶、茯苓饼、八珍糕、薄荷糖、松子糖、姜汁糖、话梅和药橄榄等。中国的药膳药饮,越来越多地涌入国际市场,进入越来越多的西方人的饮食生活中。
㈡ 药膳的发展简史
药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临床实用学科,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就十分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辨证关系,它包括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防病治病作用,以及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本文所提到的药膳即包括食疗内容。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药膳食疗保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因而药膳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行中医药膳食疗保健,不仅为中国人民的健康长寿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于促进世界卫生保健医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现代药膳的发展是在总结古人经验的础基上,得以进一步完善,其运用更加附合中医理论的发展,并注意吸取现代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具备其理论化、科学化的发展方向。其发展特点更具有多样化。
其一,总结应用前人的经验而不泥于古,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理论、中药药性及配伍等理论为指导来配制用膳,长期以来,已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如遵循中药药性的归经理论,强调“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提倡辨证用药,因人施膳,因时施膳。
其二,注重中药与饮食相结合,药膳除了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外,还具有食品的一般特点,强调色、香、味、形,注重营养价值,因此一份好的药膳,应是既对人体的养生防病具有积极作用,对人体具有良好的营养作用,又要激起人们的食欲,给人以余味无穷的昧力。
其三,现代药膳的技术操作与特殊应用上,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由于药膳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故在烹制方法上也有其特点,除了一般的食品烹制方法外,还要根据中药炮制理论来进行原料的处理。如成都同会堂的荷叶凤脯,虫草汽锅鸡,广春堂的银杏鸡丁,吉林的参茸熊掌、爆人参山鸡片等,都各具其特色而驰名。
综观建国以来有关药膳、食疗专著的出版面世,种类已达50余种以上,如较具影响的当局属人民卫生出版社于八十出版的《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还有如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中华药膳食谱系列丛书,中华药膳防治疾病系列丛书等,为宏扬中国药膳饮食文化,都做出了大量工作,为推动养生药膳医疗保健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尤其近十余年来,在人类回归自然的呼声下,药膳这种寓治养于食的天然食品,倍受青睐,药膳餐馆如雨后春笋,纷纷面世,各种搞高性和普及性药膳书籍不断付梓,专门的药膳机构成立,药膳已开始由中国走向世界,药膳正在向工业化、现代化发展。
根据史实与现存资料,药膳的源流可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孟子》上说:“食、色,性也”,是说人类的本能。
“民以食为天”这是一句古话,则指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就必须“填饱肚子”的重要性,以维持身体新陈代谢的需要。
2.原始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觅食。当时的食物,完全依赖于大自然的赐予。吃的食物种类很多,不可避免的误食不合适的食物,而引起不良反应。
《韩非子·五蠹》说过:“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淮南子·修务训》也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说明了远古时期的先民,确实曾受到有害饮食所致疾病的折磨和困扰。
3.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哪些食物有益可以进食;哪些有害而不宜食用。《淮南子·修务训》说是:“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生动地说明了先民在寻找食物过程中,避开有毒的,摄取无毒食物的情况。同时,人们发现有许多种类的食物可以解除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有些食物吃后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于是,许多即可果腹,又可疗疾的食物被人们所重视,这就是中医学中“药食同源”的理论依据。质言之,人类在发现食物的同时,也就包含了食疗药膳的出现。所谓“药食同源”,应理解为源于同一发现过程,并不是食即是药,药即是食。
4.原始人利用自然野火到人工制造火(燧人钻木取火),由于“火上燔肉,石上燔谷”,使人获得更丰富的营养,使食品更符合卫生要求,提高了人体素质和增强了抗病能力,对于人类保健具有积极的保健意义,火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意义更为重大。以上人们对食物的选择和加工以及保证身体健康的一些措施,都是生活中不自觉的行动,根本没有食疗药膳的概念,所以称为蒙昧时期。尽管处于蒙昧状态,却是艰难而漫长的一步,是人类发展史上重要的一步。 据文献记载,中国药膳食疗保健起源可以追溯到夏禹时代。此时已有多种烹调方法,如商代伊尹制汤液,他的烹调技术高明,担任汤王的厨师。
从甲骨文记载看,有禾、麦、黍、稷、稻等多种粮食作物,已能大量酿酒。在商汤之前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中,已发现有陶制的酒器。酒是饮料并具有明显的医疗作用,后人认为它有“邪气时至,服之万全”的作用。由于它是有机溶剂,能溶解出更多的有效成分,所做成药酒,后来又发展成麻醉剂。在食疗烹调中也经常用酒。
相传仪狄曾作酒献给夏禹品尝以健体。《诗经·风·七月》所谓“为此春酒,以介寿眉”,是说酒有延缓衰老、益寿强身的作用。至商代,伊尹制汤液,著《汤液经》,以烹调之法疗疾。
《吕氏春秋·本味篇》载有:“阳朴之姜,招摇之桂”,姜和桂都是辛温之品,有抵御风寒的作用,又是烹调中常用的调味品。以此烹调成汤液,既是食品,又可是汤药,说明商代已有朴素的饮食疗法,这已经具有食疗药膳的雏型了。
周代,人们对饮食已经相当讲究。尤其在统治阶级中已经建立与饮食有关的制度与官职。《周礼·天官》所载的四种医中,食医居于疾医、疮医、兽医之首。食医的职责是“掌和王之六食、六欲、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可见当时已经明确了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
春秋末期的教育家孔子,对饮食卫生提出具体要求,如《论语·乡党》中写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等提法,都是从保健的目的出发的。通过讲究饮食,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保健食疗的目的是明确而自觉的心理和行为。说明食疗药膳的是早期发展,已经进入到萌芽阶段。
《周礼》中记载了“食医”。食医主要掌理调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的滋味、温凉和分量。食医所从事的工作与现代营养医生的工作类似,同时书中还涉及了其他一些有关食疗的内容。《周礼·天官》中还记载了疾医主张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则主张“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这些主张已经是很成熟的食疗原则。这些记载表明,中国早在西周时代就有了丰富的药膳知识,并出现了从事药膳制作和应用的专职人员。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载有:“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并说:“人以五谷为本”,“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与《黄帝内经》成书时间相近的《山海经》中也提到了一些食物的药用价值:“枥木之实,食之不老”。上述医籍的记载,说明在先秦时期中国的食疗理论已具雏形。《黄帝内经》中共有13首方剂,其中有8首属于药食并用的方剂。其制作方法是将前三种食物研末为丸,以鲍鱼汤送服。主要用于治疗血枯病。说明这时药膳的制作与应用也较成熟。 经过长期实践所积累的经验,使食疗药膳的知识逐渐向理论阶段过渡。到了战国时期,终于有了有关食疗的理论,标志着食疗的飞跃发展,具体的体现在《黄帝内经》的有关章节,书中提出系统的食疗学理论,对中国的食养、食疗和药膳的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饮食营养的重要作用:若饮食合宜,则可健康,“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实则筋骨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灵枢·五味》首先提出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说明饮食营养对人体健康重要意义。在病理情况下,即或借助药物治疗时,也要注重饮食以调治疾病,这是这一时期提出的食疗原则。 使用药物治疗疾病,要适可而止,使用药物不可过分,以免身体受损。当用饮食方法调理使之痊愈。正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就是要求将多种动、植物食物互相配合,综合运用,取长补短,从而充分发挥饮食营养对人体的积极作用,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 食物的性味:《内经》指出食物也有四性、五味。四性即寒、热、温、凉;五味是酸、苦、甘、辛、咸。根据不同性质的疾病,选用不同性质的食物,有针对性的进行调养治疗。在五味中,“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食物也分为阴阳两大类,按治病的要求,选择不同味道的食物。把食物做为药物对待,中药的性味理论对于食疗药膳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味对五脏各有所偏:在五行学说的积极引导下,先民发现食物与药物一样,对人体内脏各有所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这说明不同性味的食物对不同内脏的亲和力,在调治内脏疾病应有所区别,《内经》根据五行生克的理论,分析内脏疾患时,利用不同性味饮食调治的复杂性。在这一阶段,根据上述的食疗理论,人们把食物的宜忌进行分类。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心色赤,宜食酸,小枣、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粟、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这是五脏患病时所宜进食的谷肉果蔬。同时《内经》又明确指出多种病证的食物禁忌。如《灵枢·五味》指出:“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素问·五脏生成篇》并指出过食五味之害为:“多食咸,则脉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尽管这些说法含有机械套用五行生克学说之嫌,但原则上指出任何食物都有气味的偏胜,如过食偏嗜都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哲理,这的确是一条应该遵循的食疗原则。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古医学帛书,相传是战国前的医学著作,书中谈到了饮料保健的方法,特别强调了酒和韭的延年益寿和滋补强身的作用,其中云:“酒者,五谷之精气也,其入中散流,其入理也,彻而周”,韭“春三月食之,疴疾不昌”《十问》。 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载药用食物50种左右,如酸枣、橘柚、葡萄、大枣、海蛤、干姜、赤小豆、粟米、龙眼、蟹、杏仁、桃仁等,包括米谷、菜蔬、虫鱼、禽、肉等“食药物”,并记载了这些药物有“轻身延年”的功效。说明当时对于一些食物的药用价值已经给予重视和肯定。至于药膳之提出大抵在东汉时期已有记载,如《后汉书·列女传》中有“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家庭药膳的记载,可谓药膳一词之肇端,下之以往,多有沿用。
东汉著名大医学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不乏有食疗药膳的有关内容,《金匮要略》著有“食禁”专篇,列举了治少阴咽痛的猪肤汤和治产后腹痛的当归生姜羊肉汤,以及桂枝汤、百合鸡子黄汤等,这些食疗方至今还被临床所常用。张仲景所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他对食物疗法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说得相当明确了。
这一时期有关食疗药膳专著面世,据《汉书·艺文志》、梁代《七录》记载,如《神农黄帝食禁》、《黄帝杂饮食忌》、《食方》、《食经》、《太官食经》、《太官食法》,可见这一时期的食疗与药膳已得到相当重视,可惜这些专著都已佚失。
秦汉时期药膳有了进一步发展。东汉末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集前人的研究载药365种,其中大枣、人参、枸杞、五味子、地黄、薏苡仁、茯苓、沙参、生姜、当归、杏仁、乌梅、核桃、莲子、龙眼、百合、附子等,都是具有药性的食物,常作为配制药膳的原料。
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论》进一步发展了中医理论,在治疗上除了用药还采用了大量的饮食调养方法来配合,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瓜蒂散、十枣汤、甘麦大枣汤等。在食疗方面张仲景不仅发展了《黄帝内经》的理论,突出了饮食的调养及预防作用,开创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治疗重病、急症的先例,而且记载了食疗的禁忌及应注意的饮食卫生。汉代以前虽有较丰富的药膳知识,但仍不系统,为中国药膳食疗学的理论奠基时期。
汉代以前的食疗,是理论奠基期,对于食疗药膳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指导作用。 晋唐时期为药膳食疗学的形成阶段。这时的药膳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专门著述。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北魏崔洁的《食经》、梁代刘休的《食方》等著述对中国药膳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魏晋以来,食疗在一些医药著作中有充分反映。东晋著名医家葛洪著有《肘后备急方》,载有很多食疗方剂,如生梨汁治嗽;蜜水送炙鳖甲散催乳;小豆与白鸡炖汁、青雄鸭煮汁治疗水肿病;小豆汁治疗腹水;用豆豉与酒治疗脚气病等等。他还进一步指出“欲预防不必待时,便也酒煮豉服之”把食疗应用到预防疾病方面。南北朝时期,陶弘景著有《本草经集注》,是中国药物学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记载大量的药用食物,诸如蟹、鱼、猪、麦、枣、豆、海藻、昆布、苦瓜、葱、姜等日常食物及较罕用的食物达百多种。并较深入地提出食物的禁忌和食品卫生。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设有“食治”专篇,至此食疗已开始成为专门学科,其中共收载药用食物164种,分为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大门类。孙思邈还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耳”;并认为“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疫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孙思邈的弟子孟诜集前人之大成编成了《食疗本草》。这是中国第一部集食物、中药为一体的食疗学专著,共收集食物241种,详细记载了食物的性味、保健功效,过食、偏食后的副作用,以及其独特的加工、烹调方法。这时还有医博士昝殷编著的《食疗心鉴》、南唐陈士良的《食性本草》,都是在晋唐时期出现的专门论述食疗功效的专著,将食疗、药膳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详细的论述。
《备急千金要方》标志着食疗学已经是一门独立学问,成为独立的学科。书中除集中叙述五脏喜恶宜忌,食物气味、归经以外,还着重论述食疗在医药中的地位,指出其重要性。他提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提出能否正确应用食疗药膳治病作为衡量医者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并强调:“夫为医者,当须先调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他把食疗药膳作为治病疗疾的首选对策,可见他对食疗的重视,把食疗学提到相当高的地位。他还列述了可供药用食物共164种,其中果实类29种、菜蔬类50种,谷米类27种,鸟兽类40种。详述每种食物的性味、毒性、治疗作用、归经、宜忌、服法等。
唐代出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以食疗命名的药物学专著《食疗本草》,作者阵诜。该书早佚,但其内容被后代有关著作所引用。书中药用食物227种(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对于药的性味、产地、鉴别、调制都做了叙述。每种药之下,列有该食物组成的方剂及其治疗适应病证。书中还注意到食疗药膳药具有地区性的差别。上述说明当时已经广泛应用食疗和药膳治病以及调理身体健康。如孙思邈的羊肉黄耆汤、是治疗虚弱的食疗要方。这些药膳已成为中国民间常用食疗方剂,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应用。唐代中另一重要著作《外台秘要》中也有许多食疗药膳方剂。书中关于食物禁忌叙述尤其详细,对大多数病症下的治疗都列出明确的禁忌,包括忌食生冷、油腻、荤腥、酒等。这些都是通过长期实践所取得的宝贵经验。除上述外,隋唐时还有一些食疗专著,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食疗药膳专著,终于使食疗药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为食疗药膳的全面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宋元时期为食疗药膳学全面发展时期。宋代官方修订的《太平圣惠方》专设“食治门”,记载药膳方剂160首,可以治疗28种病症,且药膳以粥、羹、饼、茶等剂形出现。元朝的统治者也重视医药理论,提倡蒙、汉医的进一步结合和吸收外域医学的成果,由饮膳太医忽思慧所编著的《饮膳正要》为中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收载食物203种,除了谈到对疾病的治疗,首次从营养学的观点出发,强调了正常人应加强饮食、营养的摄取,用以预防疾病,并详细记载了饮食卫生、服用药食的禁忌及食物中毒的表现,颇有见解。
北宋王朝几位统治者,对医学的发展颇为重视,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如成立整理医著的“校正医书局”以及药学机构“太平惠民和剂局”等。北宋官修的几部大型方书中,食疗学作为一门独立专科,得到了足够的注意。如《太平圣惠方》及《圣济总录》两部书中,都专设“食治门”,即食疗学的专篇,载方160首,大约用来治疗28种病种,包括中风、骨蒸痨,三消、霍乱、耳聋、五淋、脾胃虚弱、痢疾等。在药膳方剂,以粥品最多(如豉粥、杏仁粥、黑豆粥、鲤鱼粥、薏苡仁粥等),成为食治门中的主流。此外还有羹、饼、茶等剂型。《圣济总录》中有酒、饼、面、饮、散等不同形式,且制作方法也较详。
元代的饮膳太医忽思慧著的《饮膳正要》,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营养学专著,它超越了药膳食疗的旧概念,从营养的观点出发,强调正常人加强饮食卫生,营养调摄以预防疾病。他在书中强调:“夫安乐之道,在乎保养……故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在令书三卷内容中,首列“聚珍异馔”,作为正常人调摄,强身健体的滋补食品。他在中医药发展史上首先从养生预防的观点出发,提出食物营养的要求。介绍了多种日常饮食的制作,包括汤类16种、粉类6种、面类8种、羹类4种、粥类4种。至于食疗药谱,治疗各门类疾病的方剂也很多,如桃仁粥,桃仁三两去皮尖和入煮粥,治疗咳嗽胸满喘急;黑牛髓煎,用黑牛髓半斤,生地黄汁半斤,白沙蜜半斤共熬为膏,治疗肾弱、骨败,瘦弱等,都是典型的药膳。其它如香圆煎,枸杞茶,荔枝膏等都是简便易行的食疗方剂。末卷还把203种食品按米谷、兽、禽、鱼、果、菜和料物7类,介绍其性味及疗效。《饮膳正要》是中医食疗药膳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标志着中国食疗药膳的成熟和高度发展水平,同时它还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主要反映北方地区的饮食习惯,比较符合北方居民的需要;二是民族特色十分突出,为了当时统治阶级蒙古贵族的需要,书中收入很多民族食物,如果品中的八檐仁、必思答;料物有马思签吉、哈昔泥、回回青等。它基本上反映了当时中国食疗药膳总的水平。此外,还有吴瑞的《日用本草》,娄居中的《食治通说》,郑樵的《食鉴》等,都从不同侧面论述了食疗与药膳,并提高到相当的高度来对待。
明清时期是中医食疗药膳学进入更加完善的阶段,几乎所有关于本草的著作都注意到了本草与食疗学的关系,对于药膳的烹调和制作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且大多符合营养学的要求。明代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给中医食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仅谷、菜、果3部就收有300多种,其中专门列有饮食禁忌、服药与饮食的禁忌等。朱棣的《救荒本草》记载了可供荒年救饥食用的植物414种,并将其详细描图,讲述其产地、名称、性味及烹调方法。此外还有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卢和的《食物本草》、宁原的《食鉴本草》;其中较为著名的是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它们至今在临床及生活中仍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这一时期的食疗学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提倡素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黄云鹄所著的《粥谱》、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均重视素食,这对于食疗、养生学的发展均有帮助。中国药膳起远古至现今,源远流长;自宫廷到民间,广为传播。据有的学者统计,自汉初到明末,有关药膳的著作已有300多部。而今有关食疗药膳的著作更是色彩纷呈,应用空前广泛,以至出现了一些专门的药膳餐馆。在人们的生活中,药膳也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并在国外也享有盛誉,备受青睐。药膳是中国传统饮食和传统医学的重要内容,今天,它已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科学、艺术和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传遍世界各地。
对食疗药膳的制作,也有新的发展,如徐春甫《古今医统》90卷中,载有各类饮食如茶、酒、醋、酱油、酱、菜蔬、肉、鲜果、酪酥、蜜饯等等的制作法,多符合营养学的要求。明清时期对特多疾病及年老者的食疗药膳尤为重视。其中较有名的高濂的《遵生八笺》,记载了适合老年人的饮食极为详尽,如粥类38种,汤类共32种。清代曹慈山的《老老恒言》尤其注意老年的应用药膳防病养生,对老年人食粥论述最详,提出“粥能益人,老年尤宜”,并将药粥分为三品,上品“气味轻清,香美适口”,中品“少逊”,下品“重浊”,主张:“老年有竟日食粥,不汁顿,饥即食,亦能体强健,亨大寿”。书中提出上品粥36种,如莲米粥、芡实粥、杏仁粥、胡桃粥、枸杞叶粥等;中品粥27种,如茯苓粥、赤小豆粥、大枣粥、龙眼粥;下品粥37种,如地黄粥、羊肝粥等等,都是后代常用老年滋补,健脾益肾及一般虚弱的常用药粥品。
明代时期食疗药膳著作达30种以上,其中有的是重点论述本草的,如沈李龙《食物本草会纂》、卢和《食物本草》、宁原《食鉴本草》、李时珍《食物本草》等;还有从饮食调理、药膳制作的观点出发撰成的食谱营养学专著,其中较为著名的如贾铭《饮食须知》,宋公玉《饮食书》、袁牧《随园食单》、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有的至今在临证中仍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是中医宝贵遗产中的珍品。
此阶段的食疗学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提倡素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受到重视。《内径》中载有:“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人们早已注意到偏嗜偏食,尤其是高脂的危害,过食油腻已经引起医家们的注意和关注,因而明清时期强调素食的著作相应增多。如卢和的《食物本草》指出:“五谷乃天生养人之物”,“诸菜皆地产阴物,所以养阴,固宜食之……蔬有疏通之义焉,食之,则肠胃宜畅无壅滞之患。”这些思想不仅使食疗学、营养学思想得到深化,也大大推进了养生学的发展。
㈢ 请介绍一本权威的食疗药膳书!,
《食疗大全:常见病药膳食疗》
【全国名老中医及营养学专家推荐版本】(彩色图文本)
作 者: 张雪松,徐帮学 主编
出 版 社: 大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7-1 字 数: 350000
版 次: 1 页 数: 306
印刷时间: 2006/07/0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801718136 包 装: 平装
定价:¥32.00
【内容简介】
用药膳及食物治疗的方法,在我们国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黄帝内经》就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养精气”的膳食种类及配伍原则。《常见病药膳食疗》涵盖了药膳食疗、饮食起居与运动治疗的要点及禁忌,内容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对常见病症的预防与治疗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 目 录 】
感冒 头痛 腹泻 扁桃体炎 慢性支气管炎 肺炎 肺结核
慢性胃炎 急性胃肠炎 胃、十二指肠溃疡 肝炎
脂肪肝 肝硬化 肾炎 高血压
低血压 高脂血症 冠心病 脑血栓
糖尿病 肥胖症 老年性痴呆 贫血
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便秘 痔疮 结膜炎 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眼 牛皮癣 痤疮
湿疹 脚气 冻疮 鼻炎
中耳炎 咽炎 痛风 神经衰弱
中暑 阳痿 早泄 前列腺炎
月经不调 痛经 带下病 肿瘤病
附录一 健康人的饮食营养
附录二 食物配伍禁忌
附录三 药膳的制配方法
附录四 中医食疗治疗
㈣ 请帮忙想个广告语:关于药粥药膳书的,16个字左右
健康“粥”道,“膳”待自己!
㈤ 药膳餐厅策划书
民以食为天,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在当今社会,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吃”更是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人们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出水平,吃出文化。在我们中国,各个地方都依据自己的历史传承,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每个菜系都有自己的特色招牌菜:鲁菜的糖醋黄河鲤鱼,川菜的黄焖鳗,粤菜的蚝油牛肉,闽菜的佛跳墙,苏菜的松鼠鳜鱼,浙菜的东坡肉,湘菜的腊味合蒸,徽菜的雪冬烧山鸡……这些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以其特有的方式点缀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风味全日餐厅,以“风味”和“全日”为其主要特色,区别于学校中的一般食堂。它既可以使同学们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品尝到各色菜肴,又可以使同学们不囿于食堂固定的开饭时间,随时随地的前来就餐。另外,它整洁清静的环境又使其成为同学们课余会友的很好场所。我们觉得,在我们校园中开办一个风味全日餐厅是一个具有可观前景的不错的投资选择。
下面我们要介绍的是我们风味全日餐厅的整个策划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其他行业的一些好的经验,融入了我们的一些好的想法。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它们分别是项目的范围,项目的时间安排,质量控制,成本控制以及风险管理和持续改进计划,通过我们的介绍,相信大家会对我们的风味全日餐厅项目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下面便是第一部分的项目范围管理:
第一部分 项目范围管理
着手一项工作,第一步应该是确定工作的范围。如果确定的范围不合适,将影响到项目的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在这一部分,不应该只凭主观臆断来确定我们的目标市场、主营业务等项目的范围,而是通过两次的市场调查才将我们风味全日餐厅的范围确定了下来。我们将范围确定前的整个过程称为项目的启动阶段。这个阶段包含很多的步骤,市场调研分析、SWOT分析等等。我们通过启动阶段的分析对是否开风味全日餐厅作出判断。如果判断的结果为否定的,那我们的项目就将到此为止,我们的损失将仅仅是这初期的调查费用,这就将风险降到了最低。
启动阶段的具体分析如下:
一:项目的启动
1 创意
中国人民大学校内已经有几家风味全日餐厅,但是这几家餐厅的分布不是很均匀,比如说,在人口相对比较集中的西北区只有一般意义上的学生食堂,而没有风味全日餐厅,这就为我们在西北区开设一个风味全日餐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2 市场调查
(a)明确调查目的——了解居住在西北区地区的师生的对风味全日餐厅的需求
(b)所定对象——西北区的师生及家属
(c)选择方法——问卷调查法
(d)设计方案——问卷设计 见附录一
(e)选择途径——我们一共发放400份问卷,本科生宿舍200份,研究生宿舍100份,家属楼100份。(由于工作认真记解释清楚,400份问卷全部回收,且全部为有效问卷)
(f)调查结果——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初步统计结果 见附录二
第一轮调查的初步结论:西北区师生家属的风味全日餐厅调查结果显示,在西北区开设风味全日餐厅确实有市场前景。
3 市场分析
(a)所定目标客户群
1)目标市场的构成:以人大西北区的师生和家属为主要对象
2)目标消费者的分析:
A:教师和家属:这部分顾客群收入水平较高,对价格不是很敏感,追求高品位,对质量和环境要求很高。
B:学生:属于价格敏感性;有猎奇心理;空余时间相对较多;在交友、见面时对风味全日餐厅有消费需求
(b)提供的方式
A:购买方式:店内消费;外卖
B:会员制:多次消费的客户将免费成为我们的会员,会员将享受我们免费提供的饮料和甜点
C:其他:我们将不定期地推出打折优惠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客户
4 SWOT分析:
A:机会与威胁的分析(OT)
首先,对环境的分析采用PEST分析法
P:政治上(法律法规):我们走访了人大后勤集团,了解到除了需要工商注册以及质量过关之外,在人大西北区开办风味全日餐厅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一切程序均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
E:经济上:餐饮业投资相对投资较小,回收速度快,毛利率较高
S:社会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吃的问题不再仅仅是吃饱肚子的问题,而是更加地注重食物的营养、追求食物的多样性,注重进餐的环境。在人大校园内,风味全日餐厅个人能够可以为同学们提供一个交友会面的地点,因此风味全日餐厅在人大校园内尤其是在西北区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T:技术上:餐饮业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关键时厨师的厨艺技能
机会(O):
1)通过以上对风味餐厅的行业背景和发展趋势的分析,经营风味全日餐厅具有发展和盈利的空间
2)我们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大学校园西北区开办风味全日餐厅,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盈利空间
威胁(T):
我们的威胁主要是来自于校内中区、西区、东区的风味全日餐厅和集天小吃店
B:优势与劣势的分析(SW)
(a)明确我们的领域:我们的风味全日餐厅以经营各大菜系中负有盛名而且价格相对低廉的菜肴,注重环境的整洁与优雅,为方便广大师生家属进餐时会友见面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b)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
(1)优势一:不论是中区、西区、东区风味全日餐厅还是集天小吃店,他们的主食和菜肴瓶中都不是很多,而且普便存在因断料而产生的缺货现象。而我们餐厅的主要经营特色是齐全、及时。
齐全:是指我们的菜谱中包括各大菜系的特色菜肴,主食花样丰富
及时:通过我们店中的存货自动采购系统,我们将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同学们的消费需求,保证同学们点的菜在五分钟内上桌,尽可能为同学们节省时间
(2)优势二:针对我们的竞争对手营业时间普遍较短,不能很好的为早起的师生家属提供服务的现象,我们的风味全日餐厅将切实贯彻全日的原则,每天早上7点开业,采取与学生食堂相同的开业时间,尽可能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
(3)优势三:我们的风味全日餐厅本着长远经营的目标,经常性地推出酬宾活动,这类活动主要包括:免费派送,返券,另外还包括学生凭身份证可于生日当天免费获得生日礼物等,我们立足于广大师生家属的自身利益,努力将我们的餐厅大造成温馨的“师生之家”
(4)劣势的分析
我们都是在校大四学生,课余时间不充足,再加上从理论到实践有一个过程,经验的获得也需要有一点时间,所以我们只能一边实践一边探索
6 财务分析
此处主要是根据我们调查的数据作一个盈亏平衡分析,算出基本的保本点,具体分析请见后面的财务管理部分
二、立项与批准
1 我们九个人成立一家合伙企业,完成了以下步骤:
1)书面申请
2)全体合伙人共同签署的设立登记申请书
3)企业名称预先核准书 见附录五
4)全体合伙人的身份证明
(1)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2)职业状况承诺书
(3)外省市人员提供暂住证
5)从业人员名单
6)出资权属证明
7)合伙协议书 见附录六
8)担任执行合伙事务合伙人的证明
9)企业住所证明:住房协议,产权证明 (见附录七)
2 办理营业执照
提交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房产证明,租房协议、合伙协议书及我们九个人的身份复印件,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一般需要7个工作日
3 办理税务登记
我们在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后,省报办理税务登记,并提交:
1)工商营业执照
2)有关合同、章程、协议书
3)组织机构统一代码证书
4)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或业主的居民身份证、护照或其他合法证件
税务机关核实后,发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范围管理到这一部分就算结束了,我们下面将进入的是风味全日餐厅的时间管理部分
㈥ 中医药膳学那些内容
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断学基础知识、膳药物学知识、药膳配剂学知识等内容。
全书分为上篇基础理论、下篇为药膳配剂和附篇常用入膳中药材的鉴别等三部分。
上篇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断学基础知识等内容;下篇主要包括入膳药物学知识、药膳配剂学知识等内容。
编写内容突出了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等特点,是进行中国药膳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的专用教材。
《中医药膳学》简介:
《中医药膳学》是200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继兴。共4篇28章,广泛收集了历代史书、类书、文集以及中医养生、药学、膳食等古籍中有关药膳学的内容,进行系统深入地整理研究而成,是一部中医药膳学专著。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中医药膳学
㈦ 药膳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药膳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正文 广告语
下一章 按左右键快速翻到上下章节,鼠标右键快速阅读功能
勒口
防病治病
滋补强身
抗老延年
本书将会让您吃出健康、吃出健康
封底
药借食味
食助药性
京ICP证010590号新出网许(京)字045号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码:110 1081 500
17k小说阅读网所收录小说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17k小说阅读网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17k小说阅读网无关。
正文 前 言
药膳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科学配伍及烹好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在防病治病、滋补强身、抗老延年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是中国传统的医药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使"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因此,药膳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的饮食。是将丰富的烹饪技术、……
㈧ 补肾壮阳药膳的介绍
本书所写的药膳食疗方剂,既有古方,又有创新;每个配方根据药食性味、功能、特点科学配伍;每个菜品、汤羹,配有配方、功效,又有制作方法,内容详实,照方制作,可收到较好疗效。这些药膳菜肴、汤羹,所用药物在中药店都可购到,所用辅料肉类、蔬菜,在集贸市场易于取得,而自制方法一看就懂,其保健效果,可根据各自家庭情况,所罹患疾病选用。药膳食疗菜品、汤羹既是食品,又是保健品。本书知识性与实用性并重,重点突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书既有传统医学宝库的内涵,又是一本推广药膳食谱的科普读物。
㈨ 开药膳馆都要具备什么条件,大概需要多少资金,
所谓药膳,就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用药物和食物相配合,通过烹调加工,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美味食品。它“寓医于食”,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予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我们足见药膳作为中华民族的饮食瑰宝,在越来越崇尚自然、健康饮食的今天,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只要在菜品设计、营销手段上加以策划,药膳将会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多多少少你得懂点医学方面的知识,有的人不能吃什么药,不能喝什么汤,这些你总得知道吧?
在缺少这样的东西下,你看你再加入什么药材,不会影响到原有的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