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长征精神代代传》朗诵会策划书
“长征精神代代传”主题朗诵会策划书
作者:刘昂
一、活专动目的:1934年~1936年,中属国工农红军用了两年的时间纵横十一省,冲出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胜利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的长征是世界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为了继承、发扬长征精神,让我们策划、组织一次“长征精神代代传”主题朗诵会。
二、活动安排:
1、时间:2008年4月28日下午第二节课。
2、内容:“长征精神代代传”主题朗诵会
3、参与人员:欧阳老师、五年级六班全班学生。
4、地点:五年级六班教室。
5、组织者:欧阳老师。
三、过程:
1、《清平乐·六盘山》朗诵者:欧阳老师。
2、《巧渡金沙江》演讲者:侯岚锋。
3、《过草地》朗诵者:曾诗语。
4、《飞夺泸定桥》演讲者:谢以滨。
5、《我心中的长征》朗诵者:何昊。
四、意义:发扬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把长征
精神用到学习上。做一个文明少年。
华容县实验小学 刘昂
2008年4月26日
Ⅱ 上海长征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简介
国外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的基本程序包括:一是需求调查阶段。主要调查内容包括:社区内现有的体育设施和服务的现状及未来趋势,社区居民的基本体育需求情况及开发潜力、使用体育设施的情况、对体育设施的要求等;其它有关社区相似的健身中心情况。需求调查对象应当包括社区居民、相关行政机构(如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体育俱乐部及协会等。
二是可行性研究阶段。可行性研究是在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形成和确定健身中心的经营理念。需完成以下工作:制订经营管理计划草案、经营理念设计、中心地址的选取、选取活动中心的技术设计方案、经营预算、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潜力的分析。
三是设计阶段。可行性研究中的经营管理计划概括了健身中心在社区中开展体育经营活动需掌握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健身中心将要提供的活动与服务以及如何推动这些活动;经营管理结构;健身中心维护方案;年度预算,详细提供收入及支出情况。
在经营管理计划的基础上,可以着手设计工作。首先要形成基本设计思想,基本设计思想主要要把潜在的健身群体及活动中心所开展的活动对设施的功能要求用说明书的方式表现出来,主要内容包括:中心选定地址的详细情况以及需要清除的物体;设计出一个示意图,或至少一个具体要求的进度表;完工的标准;工程预算及成本限制;工程完工的主要日期。
工程设计的要求要由设计师制成图纸。详细的成本预算已经完成,所有手续已经经有关部门批准。最后要准备好合同文件,进行投标并确定建筑商。如果工程较大,一般应当聘请专业人士组成设计小组,专业人士应当包括:建筑师、机械和电力工程师、预算评估师。如果工程较大则应当聘请工程经理,监控整个工程的建设情况。
Ⅲ 有关“长征精神代代传”的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目的:1934年~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用了两年的时间纵横十一省,冲出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胜利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的长征是世界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为了继承、发扬长征精神,让我们策划、组织一次“长征精神代代传”主题朗诵会。
二、活动安排
1、时间: 2009年5月5日星期二上午第四节课。
2、内容:“长征精神代代传”主题朗诵会。
3、参与人员:万老师和142班全体同学。
4、地点:142班教室。
5、组织者:万老师。
三、活动过程
1、《长征》朗诵者:舒悦、刘青霞
2、《七律·长征》 朗诵者:······
3、《清平乐·六盘山》 朗诵者:······
4、《十六字令三首》朗诵、表演者:颜妤冰、梅雪诺、涂子雯
5、《飞夺泸定桥》表演、演讲者:涂子雯、敖飞扬、张超雄、廖焦晗
6、《过雪山草地》朗诵者:······
四、主持
(1)、主持人:张超雄、敖飞扬、游岚彬、雷思媛。
(2)、串台词:
1、 齐颂《长征精神代代传》诗歌
一部两万五千里的浩瀚史诗
独版在二十世纪的中华大地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
抄在了斯诺的美式笔记里
让全人类的读者
为之颤栗
史诗因围剿的抑窒奋然起笔
几万双草鞋的灵感奔涌如铁流决堤
七百二十个日日夜夜
展开了万水千山立体交*的磅礴运思
艰难险阻多项辐合惊心动魄
力挽狂澜伏笔照应百感交集
声东击西运筹帷幄回肠荡气
霞光曙色彩线穿珠升华妙笔
风潇潇马嘶嘶穿越雪山
天苍苍地茫茫爬过草地
路迢迢人急急意志如钢
诗浩浩歌漫漫创造壮举
造就了一种精神
震惊了两个世纪
把濒临绝境的旧中国
走出了柳暗花明翻天覆地
这条英雄的路啊
还要我们继续
坚定不移勇往直前
一直走下去
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长征,是一首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长征,把惊涛壮观推出,把日出瑰丽托起,让松柏昂首挺拔,让雄鹰翱翔蓝天!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这是毛泽东对长征的重大意义给予了诗话般的高度评价。 “长征精神代代传”主题朗诵会现在开始!
3、1935年10月2日,红军历经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到了陕北。毛泽东曾经亲自为战士们朗诵过一首词, 请听《七律·长征》。
4、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千古独步的伟大诗人。毛泽东诗词思想内容博大精深,艺术形式丰富多彩。毛泽东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永世流芳的精神食粮! 请欣赏《清平乐·六盘山》。朗诵者:XXX。
5、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泸定桥是铁索桥,桥下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两岸是悬崖绝壁。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二十二个红军战士组成的敢死队冒着枪林弹雨向敌人发起最猛烈的攻击。请欣赏表演《飞夺泸定桥》。
6、红军长征时翻过一座座险峻的山,涉过一条条湍急的河流,十分不容易,下面请欣赏由颜妤冰、梅雪诺、涂子雯带来的《十六字令三首》。 雷:“XXX,朗诵完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感想?” XXX:“……”
7、长征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红军们翻山越岭,度过不少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了胜利,请欣赏由舒悦、刘青霞带来的《长征》。
五、宣读长征的精神
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我们要发扬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把长征精神用到学习上。做一个文明少年。
六、比赛要求
1、朗诵内容可相同,可使用道具或音乐。
2、尽量脱稿,且熟练。
3、表演内容大胆、创新。
七、评奖
根据表演效果,由万老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于5月11日后颁发奖状。
Ⅳ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的标志
华北事变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标志。
因为日军在华北所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使华北的局势处于危机关头,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影响重大。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到主导地位。
华北事变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作为其独霸亚洲,征服世界的战略基地的野心。华北事变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一个重要步骤。
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全国各阶层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高潮,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新高潮。所以华北事变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的标志。
(4)长征活动策划书扩展阅读: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的标志的华北事变也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关系,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事变发生后,中共发表的“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并于1936年9月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正式将“反蒋抗日”的总方针改为“逼蒋抗日”,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
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的序幕,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华北事变
Ⅳ 张国焘在长征中的破坏分裂活动有哪些
一九三五年六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合以后,张国焘不顾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经过长途行军以及战争消耗的客观事实,认为红一方面军衣衫褴褛,人员大量减员,过去号称几十万大军的中央红军,一下子锐减至不足两万人,是党的领导路线错误所造成的。他甚至还错误地认为: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策略路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因此,他始终对党中央的领导路线采取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由此,在两大主力红军会合以后,他狂妄地表示党中央不可能担负起领导全国红军的重任。于是,他依仗人多,枪多,其反党分裂活动逐渐产生,终于公开走上了成立伪中央,分裂党分裂红军,破坏革命的罪恶道路。党中央曾对他的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由于他南下的碰壁和共产国际代表团不同意他的非法行为,最后他不得不同意第二次北上,取消伪中央,放弃其反党分裂活动。对于张国焘伪中央的成立经过以及为什么他第二次北上等问题,根据历史资料,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就教于前辈和学者。
“西北联邦政府”的成立,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在战略方针上的分歧,是张国焘反党分裂活动的开始(一九三五年五月至八月)
一九三五年五月,一、四方面军会师之前,张国焘就擅自在茂县成立了所谓“西北特区委员会”,特区内设政治局常委会,俨如中央组织,并建立了“西北联帮政府”,张国焘自任特委书记兼联帮政府主席。为什么是“联帮政府”呢?用张国焘自己的话说:“就是帮助番民的政治解放运动。”实际上是另立政府机构。他想用联邦自治来代替苏维埃政权组织形式。他在一九三二年底,红四方面军入川前,就想搞一个联帮自治政府。(1)但后来红军入川未能实现其意图。可是,从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就可以看出,张国焘搞的是西北中心,其最高军事机关是“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而不是“川陕革命军事委员会”。川陕苏区所处地域并非西北,这一点张国焘当时不会不清楚。很明显他是另有其用意的。他想离开中国国情,效仿苏联,搞“联帮共合国”,实行民族自决。从他的西北特区委员会在庆祝“联邦政府”成立祝辞中可以看出,他所说的这面旗帜的树起:“统一了西北各民族解放战争的领导,奠定了中国革命西北后方的大本营”,“西可收复西藏、西康,北可抵新疆、青海,南可进取云南、贵州,以陕甘川黔苏区打成一片,这是粉碎帝国主义国民党的赤色庞大战线。这是最后战胜帝国主义国民党的决胜战争,这是中国革命最后的新阶段。”(2)很显然,他认为在中心区域无法取得胜利,中国革命只有偏安西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才能求得发展。这是张国焘对中国革命形势的错误分析。他没有看到民族矛盾的上升,必然会改变阶级关系的变化,他这些不切合中国革命实际的幻想,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五月三十日,张国焘以西北联邦政府主席的名义发表了《西北联邦政府成立宣言》和《西北联帮政府第一号布告》,声称:“率领红四方面军三十万健儿,陕甘红二十六军、陕南二十五军、川南红九十三军,实现赤化全川,赤化西北的完全胜利。”“团结和领导一万五千万民众配合中央红军六十万西征大军”并以“西北联邦政府的名义发出致全国、全世界、红军游击队等通电”。(3)妄图造成既成事实,逼共产国际承认。张国焘明知中央红军要转入川西,部队正向天全、芦山、宝兴一带行动,在这时,他擅自组织“西北联邦政府”的意图和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
六月中旬,当红一、四方面军会合以后,张国焘无视客观情况,始终认为红一方面军过去是党中央直接领导的一支百战百胜的坚强部队,如今已衣衫褴褛、装备不足、人员大量减员,一定是党中央的领导路线问题所致。因此,他对待党中央的路线以及方针政策,一直是漫不经心,采取观望怀疑的态度。十六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致四方面军电明确指出:“今后我一、四方面军总的方针应是占领陕甘川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4)而张国焘要建立的是整个“大西北计划”,是西北联邦政府,其中第一步是川康计划。十七日,张国焘复电中央不同意建立川陕甘三省苏维埃政权的方针。他认为:北川地形给养困难,由岷江东打“条件不具备”,“北打粮食绝无”,(5)主张红军经阿坝草地北上,向青海、甘肃、新疆发展,如遇困难则向南进攻。从此开始张国焘与党中央在战略方针上逐步发生了重大分歧。党中央详细分析了川西的地形特点,认为;目前的形势应集中火力首先突破平武,做为向北转移的枢纽,否则大部队经阿坝摹游牧区再北转甘、青将会发生重大困难,甚至不可能,而向川康方向南出,即使一时得手,也无前途。因此,力攻平武、松潘,是此时重要一着。(6)
为了统一战略思想,党中央于六月二十六日在懋功以北的两河口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议决定向北进攻,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革命根据地。二十九日,中央军委制定了《松潘战役计划》,其意图和目的是消灭松潘地区的胡(宗南)敌,并控制以北及东北各道路,以利北向作战和发展。(7)
北上甘南,这是党中央正确地分析了全国形势和敌我双方情况所作出的战略决策,它对于红军中国革命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陕甘地区,地域大,道路多,是我国西北部人口比较稠密、物产比较丰富、汉族居民也比较多的区域,同时敌军派系庞杂,汉族居民也比较多的区域,同时敌军派系庞杂,内部矛盾很多。在这里既有利于红军机动作战和在运动中歼敌,也有利于红军的发展壮大和物质的补给。尤其是可以迅速形成指导全国革命的中心,以适应抗日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需要。
但是,张国焘当时对于中国革命形势作了右倾估计,他不相信全国政治、军事已经出现了有利于革命的变化,而是认为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中国革命已进入低潮焉得虎子于总退却的阶段。基于对革命形势这一右倾估计,于是他过高的估计了敌人的力量,同时又过低的估计了红军的力量,对红军在接近抗日前线的中国西北部战胜敌人、创造新的根据地、使党和红军成为抗日民族战争领导中主的革命前途,完全丧失了信心。因此,他主张避开敌人主力,向中国西部边陲退却。以图敬安一隅,躲避斗争。
张国焘不仅在政治政治战略上反对中央的正确方针,他还把军队看成是谋取个人私利的资本,企图依靠军队的力量来达到他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也正因为如此,他对党的策略方针可以忽左忽右,可执行可不执行,甚至可以更改、抵抗。在两河口会议上,他口头上表示同意党中央的北上方针,但会后又不贯彻实施,甚至公开反对北上方针。阳一套,阴一套。这就使得党中央和两个方面军在贯彻、执行弟战略方针上受到了严重阻碍。张国焘从两河口回到杂谷脑(红四方面军总部所在地),就召开干部会议,制造谣言,攻击中央,煽动对中央不信任,损害团结,进行了一毓抵制中央战略方针,损害一、四方面军团结的派别活动,阻挠红军北上。党中央率一方面军主力北上卓克基,红一军团和红三十军一部经马塘、康猫寺向松潘以西的毛儿盖地区前进,七月十日和十六日,红三、红五两军团进至黑水、党坝地区,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也由卓克基到达芦花。这时张国焘又指使他所控制的川陕省委致电中央,建议加强红军总司令部与增设常委,要求由张国焘任军委主席,并给以“独断决行”的大权。
八月四日至六日,党中央在毛儿盖附近之沙窝召开政治局会议,重申了两河口会议的战略方针。会议指出;“创造川陕甘的苏区根据地,是放在一、四方面军面前的历史任务。这个根据地的造成,不但是红军作战的后方,有理推动整个中国革命前进与发展的苏维埃国家领土。”(8)会议还提出加强党对红军的领导,提高党中央在红军中的威信,维护两个方面军的团结。会议同时号召党和红军坚决同夸大敌人力量,怀疑中央方针,不敢大胆前进等右倾机会主义思想作坚决的斗争。显然这是针对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提出来的。
为了迅速执行北上的战略任务,中央军委决定放弃原定松潘战役计划,重新制定了《夏洮战役计划》,把部队划分为左右两路军,分别经阿坝、班佑通过草地,占领甘肃南部的夏河、洮河流域。(9)八月十五日,在红军总怀念朱德、总政委张国焘率领下,右路军开始经卓克基向阿坝前进。同日,党中央在分析了各方面的情况以后,向张国焘指出:不论从地形、气候、粮食、敌情任何方面计算,均须即以主力从班佑向夏河急进,一、四方面军主力均宜走右路,左路阿坝只出一部,掩护后方前进。可是,此时左路军已由大藏寺、卓克基向阿坝开进。(10)
八月十二日,党中央率领右路军到毛儿盖附近地区,在此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议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报告,于八月二十日作出了《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决定指出:在目前情况下,红军主力应“迅速占取以岷州为中心之洮河流域(主要是洮河东岸)地区,并依据这个地区向东进攻,以便取得陕甘之广大地区,为中国苏维埃运动继续发展之有力支柱与根据地”(11)
毛儿盖会议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于八月二十一日,率右路军从毛儿盖地区出发,向班佑前进,并将毛儿盖会议精神电告朱德、张国焘。希望张国焘改变原来由阿坝出夏洮的主意,迅速向右路靠拢,使部队主力集中班佑,以便共同向甘南发展。与此同时,随右路军行动的红军前敌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也致电张国焘,期望左路军马上向右路靠拢,或速走班佑,以便两路集中向夏(河)、洮(河)、岷(州)前进。并指出:主力合而后分,兵家大忌,前途所关,迟疑则误尽中国革命大事。(12)可以看出张国焘坚持左路出阿坝不是偶然的。两河口会议时他就有左路向南的企图。所以,张国焘一到阿坝后,就拒不服从党中央的一再电令,他的分裂主义倾向油然上升,认为左、右两路相距数百里,这正是他向党中央闹独立性的不可多得的机会。
张国焘南下成立伪中央公开打出反党分裂的旗帜(一九三五年九月至十月)
张国焘南下成立伪中央,这是他反党分裂活动的最高峰。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他从怀疑党、不相信党的领导正确,到对抗党的指示,反对党的战略方针,一直发展到南下成立伪中央,公开分裂党。张国焘公开地进行反党分裂活动决不是偶然的,应该说是蓄谋已久的,是他个人主义、军阀主义、反党行为发展的必然结果。
九月初,毛泽东致电张国焘,要他迅速出墨洼、班佑,向右睡军靠拢,并强调指出:如我军集中主力从武都、西固、岷州间打出,必能争取伟大胜利。九月三日张国焘致电中央:茫茫草地,前进不能,坐待自毙,再北进不但时机已失,恐亦多阻碍。并决定左路军三天之内全部集结阿坝。(13)张国焘顽固坚持以阿坝为中心,一再以地形为借口,拒绝向右路军靠拢,并强令已经进至墨洼附近的左路军先头部队第五军反回阿坝,停止北上。(14)自此,张国焘开始公开地对抗中央的指示。九月九日,张国焘又提出了以四方面军主力南下川康边境的丹巴、甘孜、道孚、天全、芦山等地的退却计划。他并声称:“我看蒋与川敌间矛盾极多南打才为真正进攻,决不会做瓮中之鳖。”(15)还说据可靠向导称:丹巴、甘孜、道孚、天全、芦山均优于洮、夏,邛崃大邑更好。党中央复电张国焘:“目前方针只有向北是出路,向南则敌情,地形,居民、给养对我都极端不利,将要使红军受空前未有之困难环境。中央认为:北上方针绝对不应改变,左路应速即北上。”(16)
张国焘不但拒绝执行党中央的北上电讼,而且电令右路军中红四方面军之部队协同中央红军一道南下,党中央鉴于张国焘顽固地坚持其南下分裂活动,使于九月九日在巴西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率中央机关和一、三军团单独北上。十日,党中央发出《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说明北上方针是正确的,南下不可能打到四川去只有向康定退却,白白挨冻受饿,牺牲生命,对革命没有一点利益。并大声疾呼:“南下没有出路!”“南下是绝路!”十一日,党中央又致电张国焘,再一次指令他立即“率左路军向班佑、巴西开进,不得违误”(17)十二日,张国焘回电党中央指责一、三军团单独东进,是“无止境的逃跑,将来真后悔无及”,“战士无冬衣,不拖死也要冻死”。(18)
九月十二日,党中央在甘肃的俄界召开会议,毛泽东同志在会上作了《关于张国焘的右倾分裂错误及今后战略方针》重要报告。报告深刻分析了党中央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以来同张国焘的分歧和争论,严肃指出了张国焘的“退却的方针”、“分裂红军的罪恶行为”、“军阀主义倾向”等错误及其长期的历史根源,并正告张国焘如坚持错误,发展下去将走上另立“中央”、与党中央对抗甚至离开党的危险道路。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实践证明毛泽东同志的预见完全正确,不到半个月,张国焘就公开打出了反党旗帜,和中央对抗。
当党中央率领一、三军团和中央机关北上后,张国焘不仅继续坚持其错误,反而变本加厉,大肆诬蔑党中央“不图领导全部红军,竟率一部秘密逃跑”并强令左路军和右路军之第四军、第三十军分别由阿坝,包座回师南下。
九月是旬,张国焘无视党中央对他的耐心说服和教育,竟然召开分裂中央的阿坝会议,为其另立“中央”做舆论准备,在会场“主席台上挂着一幅醒目的横标,上面与着‘反对毛、周、张、博向北逃跑’”(19)张国焘在会上攻击党中央的中线一贯“右倾”,军事上一贯“何守的机会主义”诬蔑自遵义会议以来,党中央仍然是瘫痪的,不得力的,存在着严重的“机会主义”错误,这个“机会主义”的首要代表人物就是毛泽东。会议一再要求朱德总怀念表态,朱德同志严肃地表示:“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在中央政治局两河口会议上,我举了手的,同意北上的,今天要我反对北上是办不到的,中央北上的路线是正确的,我们应该拥护北上。你们要是南下我也没办法,南下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南下是没有出路的,是不会成功的。”(20)朱德同志维护了党中央的北上路线,劝告张国焘反对党中央是错误的,但在张国焘的操纵下,会议非法通过了所谓《阿坝会议决议》攻击和诬蔑党中央坚持北上抗日的正确路线为“右倾机会主义的逃跑路线”,是“破坏红军的指挥系统”,“破坏红军的团结”。而把他自己的南下退却美化为进攻路线。(21)
十四日,党中央率领一、三军团从俄界出发时,再次电示张国焘,恳切说明,党中央率一、三军团单独北上,只是为着实现领导全国抗日的战略方针,并企图以自己艰苦奋斗为左路军及右路军四军、三十军开辟道路,以便利于他们北上。同时,再次催促张国焘率四方面军北上,十五日,张不顾党中央的再三命令,一意孤行,撤回自率领红四方面军和原属一方面军建制的第五军南下,于十五日和十七日,先后发布了《大军南下命令》和《大军南下政治保障计划》,公开地在广大干部、战士中诬蔑和攻击中央,竟胡说:“由于中央政治局中个别右倾分子的逃跑路线,断送了我们向北进攻的时机,右倾机会主义者故意迟延我们北进中必要的准备工作”,“因此,我们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南进攻”。还说:“大举向南进攻,消灭川军残部,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以此蒙蔽广大指战员。九月下旬,在张国焘的强令和指使下,各级政治机关经过一番动员后,左路军和右路军之四军、三十军分别从阿坝和包座地区南下,集结马塘、松冈、党坝、绰斯甲以北地区。(22)一路上,雪山草地秋风凛冽,天气渐寒,战士衣单鞋缺,粮食不足,困难远远超过了第一次过草地,致使许多红军指战员牺牲,部队减员很大,九月十八日,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进抵哈达铺,部队进行整编,同时,把北上进入甘肃后的情况和敌情电告朱德、张国焘等,希望“立即继续北进”,大举消灭敌人,争取千百万群众,创造陕甘宁苏区,实现中央的战略方针。党中央在这里等了三天,未见张国焘的回音,遂决定继续北上。
十月五日,张国焘公然打出反澡旗帜,在卓木碉(今马尔康县)宣布成立伪中央,并非法作出了所谓组织决议,成立了所谓“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政府”等组织,自封主席,演出一场“黄袍加身”的丑剧。他还以自立的“中央政治局”的名义通过《决议》,宣称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洛甫应撤销工作,开除中央委员及党籍,并下令通辑杨尚昆、叶剑英,免职查办。张国焘随即致电中央,狂妄地宣称:“此间用中央,中共中央,中央政府,中央军委,总司令部等名义对外发表文件并和你们发生关系;你们应称北方局,陕甘政府和北路军,不得再冒用党中央名义;一、四方面军名义应取消;你们应将北方局、北路军和西权组织报来、以便批准”(23)至此,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已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事实证明,毛泽东同志在九月十二日俄界会议上对“张国焘的前途就是另立中央,和中央对抗”的预料,多么具有远见卓识。张国焘成立伪中央是不得人心的,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对张国焘煮的反党行为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广大的红军指战员也逐步地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张国焘的错误。
南下方针的彻底失败,张国焘内外交困,被迫向西转战道孚、甘孜等处。以此继续对抗中央,为其错误辞解。(一九三五年十一月至一九三六年三月)
张国焘在完成其伪中央的组织程序后,敌情发生了重大变化,敌人已沿大小金川布防,阻止红军南下,刘文辉部两个旅进至大金川沿岸之绥靖(今大金)、崇化、丹巴一线,主力位于金汤、雅安、汉源、西昌一带;杨森部四个旅又一个团,进入小金川沿岸之懋功(今小金)、抚力一线,另一部位于天全、芦山、宝兴地区;邓锡侯部一个团进到抚边以东日隆关等地,主力位于邛崃、大邑、水磨沟一带。另外,刘湘、孙健、李家钰、薛岳等部主力分布于成都以北的岷江和涪江之间地区。张国焘为贯彻其错误方针,打开通往天全、芦山的道路,实现他在川康边创造根据地的设想,十月七日,发出了《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计划》,将部队分为左右两个纵队,沿大金川两岸向南进攻。八日起,各部队先后开始行动,连克绥靖、丹巴、崇化、懋功等地,击溃杨森、刘文辉所部六个旅,毙俘敌三千余人,战役则一结束,十二月,张国焘又发布了《天(全)芦(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计划》,将部队分为左、中、右三个纵队,全力南进,企图夺取上述各地建立根据地。二十四日,部队越过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向宝兴、天全、芦山之敌发起进攻。战役发起后,四川军阀刘湘迅速增调八址余团兵力集结于名山一带准备于红军决战。当我军挺进至名山的百丈关之后,在敌人优势兵力的疯狂阻击下,张国焘竟命令部队冒险进攻,遇敌拼命反扑,激战七昼夜,严重失利,于十一月下旬撤出战斗。虽然红军指导员英勇战斗,但部队伤亡过万。这是张国焘率兵南下,从进攻作战转入防御退却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张国焘错误方针的严重碰壁。
与张国焘的南下方针给红军造成困难局面相反,党中央北上陕甘的方针取得了完全的胜利。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甘根据地,并同陕甘红军一起,粉碎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以后,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并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这些胜利消息传到南下受挫部队以后,广大指战员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不少干部由此开始怀疑张国焘的南下方针。
天、芦、名、雅、邛、大战役后,敌情更加严重,红军处境极为被动。这时部队只有东进,南出已不可能。地方工作也很困难。这一带人口稀少,生产落后,粮食缺乏,且山区地带,大军云集,人员和物质补充日渐困难,甚至过冬都成问题。原想在懋功、丹巴、宝兴、天全、芦山地区建立地方政权,也未能实现。事实证明张国焘南下的方针行不通,南下只能走上绝路。
十二月二十五日,党中央在陕北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中共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林育英(即张浩)回国到达陕北,带来了共产国际的指示,会议听取了林育英传达共产国际的指示和工产国际“七大”的精神。二十七日,毛泽东同志在会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策略。当党中央把这一会议精神电告张国焘时,他竟攻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是“对阶级敌人的投降,放弃自己的主张”。“如韩文公祭鳄鱼”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
一九三六年一月六日,张国焘致电林育英,继续攻击党中央的路线是“机会主义的退却逃跑路线”,指责党中央“过低估计少数民族的革命作用,对革命在西北首先胜利的可能表示怀疑”。(24)企图要共产国际承认他的非法的伪中央组织。这是张国焘对抗党中央以来,对共产国际所抱的唯一希望。他满以为凭着他在共产国际多年的老关系,以及历来对共产国际的奉从,共产国际会同意和支持他的路线,结果出乎他的预料,林育英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致电张国焘指出:“共产国际完全同意中国党中央的政治路线。”“中国革命已成为世界革命的伟大因素,中国红军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地位,中央红军的万里长征是胜利了。”(25)随后,张关天又致电张国焘:希放弃第二党,遵照国际代表团的意见成立西南局。张国焘仍然执迷不悟。
党中央鉴于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已达到公开另立伪中央的程度,一月二十二日,中央政治局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指出:“张国焘同志这种成立第二党的倾向,无异于自绝于党,自绝于中国革命。党中央除去电命令张国焘同志立刻取消他的一切‘中央’,放弃一切反党的倾向外,特决定在党内公布一九三五年九月十二日中央政治局在俄界的决定。”
党中央的关怀,共产国际的积极影响,在红四方面军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南下碰壁,走投无路,又从反而教育了广大指战员。因此,要求北上抗日与中央会合维护党的团结的呼声日益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张国焘于二十七日致电共产国际代表团林育英表示:“原则上同意共产国际的路线”,“对目前策略路线既渐趋一致,应急谋党内统一,对兄处中央委员会同样表示新生态度,对外仍然用毛主席名义”同时又无理的建议:“此时,由国际代表团暂代中央,如一时不能召集七次大会,由国际和代表团商同我们双方意见,重新宣布政治局的组成和指导方法。”(26)张国焘仍不相信党中央,同党中央分庭抗理,要求共产国际重新组织政治局。张国焘在致电中还埋怨中央“不将党的策略路线改变预先电告我们,不将国际决定讨论经过和育英所知道的告诉我们,不但表示负气,而且没有以革命利益为前提”(27)
二十八日,张国焘在各机关活动分子会议上作《关于民族革命的高潮与党的策略路线》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用他自己的话讲解了瓦窑堡会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精神。他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共产国际指示的策略路线,二、六军团,陕北的同志都是同意的。他还说;“关于以前党在政治上组织上意见的分歧,可以提交党的七次大会来解决,我们不能和陕北的同志各干各的”(28)张国焘是一个口是心非,两面三刀的人物。虽然,他原则上同意了党中央和共产国际的路线,但他的反党分裂活动并没有停止。
二月初,敌情变化更为严重,薛岳等部六、七个师和川军主力向天全、芦山地区大举进攻,红军处境更加困难。前有强敌,后无根据地,且给养补充已成大问题,长此下去,将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张国焘在其伪中央政治局所作的《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前途和目前紧急任务决议大纲》中也不行不承认这一事实。他说:“红军长期停留川康区域是不利的”,“不能适应全国抗日反蒋的形势”,“粮食的缺乏”,“使之当地少数民族中工作增加了困难”。为摆脱不利局面。决定以主力转向西北,进入西康省内,争取在这一地区休整补充,待机行动。二月十一日,张国焘发出“康(定)道(孚)炉(霍)战役计划》,部队陆续撤离天全、芦山、宝兴一带,经达维、懋功向丹巴至道孚、炉霍、甘孜一线转移。由于张国焘分裂主义所造成的严重恶果。
Ⅵ 中央红军长征原计划向湘西转移,可最后却去了陕北,请问这是为什么
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选择经过6次变化,最终确定在了陕北。“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根据敌我双方实际情况的变化和全国形势的发展做出的英明选择。”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刘煜说:“在中央红军决定选择落脚陕北的决策过程中,一张报纸和一个人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中央原定长征的落脚点是湘西北,后来根据形势发展,曾先后选择了创建黔北根据地、川西或者川西北根据地、川陕甘根据地。后来毛泽东等领导准备带领红一方面军主力第一、第三军团北上,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造根据地,将来再向东发展。刘煜说,俄界根据地已是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选择上的第5次变化。
1935年9月18日,中央红军北上到达甘肃哈达铺后,从当地一张报纸得知陕甘两省红军和赤色游击队蓬勃发展的情况。刘煜解释说,有人说这张报纸是当时的《晋绥日报》,有人说是天津出版的《大公报》,有人说是包油条的报纸,有人说是中央派人专门在当地邮局找到的。“是张什么报、怎么得到的似乎没有定论,但毫无疑问,在红军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这张报纸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煜说,中央做这个决定时一个名叫贾拓夫的人也起了重要作用。曾在中共陕西省委工作的贾拓夫是陕西神木人,红军长征途中,他担任红军总政治部白军工作部部长。1935年9月18日,毛泽东开会研究到底是北上打通国际路线还是到别的什么地方落脚时,当时有很多主张。贾拓夫是长征中唯一来自陕北的带路先遣人员,他将刘志丹领导陕北红军开展活动的情况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并建议党中央到陕北立足。
9月20日,毛泽东根据报纸信息和贾拓夫提供的情况,决定“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9月27日,中央在甘肃省通渭县举行的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改变了在俄界创建根据地的打算,决定落脚陕北。
此后,中央红军通过贾拓夫与陕北红军取得联系,并很快突破西兰大道封锁,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胜利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
Ⅶ 长征精神代代传策划书
134班“长征精神代代传”朗诵会方案
目的意义:1、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2周年。2、缅怀革命烈士。3、继承革命遗志,发扬革命精神。4、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活动准备:1、电视机、音乐播放器、话筒。2、演红军长征时的光碟。3、关于红军的散文或诗歌。4、主持人及各节目训练。
活动主持人:罗知雨(罗)、刘雨晴(刘)
活动时间:5月10日
活动地点:本班教室
参加人员:全班同学
策划人:罗知雨
活动过程:
(一)队会仪式
全体起立、奏乐、敬礼、齐唱队歌。
(二)活动正式开始
主持人(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豪迈的声音仿佛使我们又回到了70多年前血与火洗礼的难忘岁月。长征精神鞭策华夏儿女,将长征精神代代传下去。下面宣布,“长征精神代代传”主题朗诵会现在开始!
罗:巍巍雪山。
刘:茫茫草地。
合:长征的路途是无比的艰辛又无比的辉煌。接下来请欣赏由袁璐瑶同学朗诵《飞夺泸定桥》,去体会那惊心动魄的场面。
…………
罗:长征是文化。
刘:长征是精神。
合:正因为红军战士们有不屈不挠,不怕苦、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最后才取得了胜利!请欣赏由田冲和周斯航深情并茂的朗读《延安》。
…………
罗:雪山低头迎远客,
刘:草毯泥毡扎营盘。
罗:风雨侵衣骨更硬,
刘:野菜充饥志越坚。
罗:官兵一致同甘苦,
合:革命理想高于天!
刘:毛主席曾经说过,自盘古开天以来,三皇五帝,历史上有过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请欣赏集体朗诵《六月雪》。
…………
罗:长征是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以弱胜强,挑战极限的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四面八方的红军战士跋山涉水,血战湘江、四渡赤水、皮带充饥、转战乌蒙山……十万红军汇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铁流。
(三)观看长征影碟,谈自己的想法。
同学A:我深深的被红军顽强的精神所打动。
同学B:我被红军战士的精神所折服了,我觉得我们学生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努力学习,长大后为自己的祖国多做贡献,成为祖国的栋梁。(掌声)
合:让我们将长征精神代代传下去吧。最后,全体起立,再次深情的朗诵《延安》,再次去体会革命胜利后的喜悦。(音乐响起)
(四)语文老师总结
…………
(五)在《国歌》的歌声中朗诵会结束。
我的班
Ⅷ "长征九号"计划什么时候首飞
据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六院院长、党专委副书记属刘志让透露,我国目前正在论证的新一代重型火箭长征九号计划在2030年左右实现首飞,未来中国重型运载火箭推力将比肩美国土星五号。
据了解,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采用了目前世界同类发动机最大推力量级的推力室方案,发动机比冲性能高、系统配置简单,采用机电一体化控制、分级起动和故障诊断技术,使用维护实现程序化、自动化,维护更加简便实用。
Ⅸ 中国未来航天技术发展计划
公元2002年3月22日凌晨,当长征二号F”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运载着“神舟三号” 发射升空成功时,每一个中国人都无不为之自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的发展终归依靠科技的进步。中国的航天事业,是中国科技事业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代又一代中国科技人员智慧和汗水的结晶。现在让我们来简单的回顾一下中国航天事业半个世纪以来所走过的曲折之路:
公元1000年,中国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枚火箭;直到公元13世纪,欧洲人才从中国人手中得到这份稀世厚礼-- 火箭术。
公元1840年,英国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当英军的火箭落在了清皇们的头上时,
火箭的子孙们才恍然大悟:“火箭!中国的火箭呢?”。
中国,本是在这个世界上最先发明了火箭的国家,但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加上苦不堪言的百年挨打史,最终却落得个火箭几乎要断子绝孙的下场。
多少人在着急:丢了火箭,等于丢了打狗棍!
多少人在渴盼:火箭,你何时才能重返故乡?
终于,1960年,啃白菜帮子,吃麦糊糊,却精神饱满;中国的火箭将士们,忍着饥饿的肚子,开始了从仿制苏联导弹到自己设计导弹的艰难跋涉。
1962年3月21日,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火箭在酒泉发射场升空10秒后,一个跟头栽下来。
1966年10月27日,写了遗书又交了“最后一次”党费的“戈壁七雄”走进地下控制室;当中国宣布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的消息时,全世界都被震动了。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一次亮相。
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东方红卫星;此后,我国用洲际运载火箭改造而成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连续发射几十颗科学实验、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全部成功。
八十年代初,中国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日趋成熟。1980年5月18日,我国的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向太平洋海区发射成功;1982年10月中旬,我国自行研制的核潜艇从水下发射的战略火箭准确命中目标。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送人地球静止轨道集中体现了我国现代火箭技术的最新成就。......
1984年,我国用自己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我国自己研制的第一颗通讯卫星送上了距地球3万6千公里的地球同步轨。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的运载火箭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自亚星一号发射成功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伴随着卫星发射的需要,我国的运载火箭的种类逐步增多。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二捆、长三捆相继问世,并发射国际卫星成功。
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遨游太空,掀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行试验史上的第一页。
2001年10月9日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在正在此间举行的中国工业高科技论坛上做报告时指出,随着航天三大领域的逐渐统一,我国将加强在这一高技术领域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走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发展道路,推动中国航天跨越式发展。
2001年11月,我国政府首次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向世人展示了在21世纪前期中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造福于人类的航天活动的发展前景和奋斗目标。
2001年1月10日凌晨,在西北戈壁滩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神舟二号”无人飞船搭载着动物和微生物细胞组织实验样本由“长征二号F”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宇宙飞船的升空,将是建国以来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和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后,中国最大的一次科学实验。这是中国航天新世纪献给祖国母亲的一份厚礼。
2002年3月22日22时1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这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除航天员没有上之外,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它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为不久的将来把中国航天员送上太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2年4月1日16时51分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飞船顺利完成原定的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我国载人航天第三次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神舟”三号无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表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为最终实现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利用飞船开展的对地观测,空间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及空间环境探测等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进行多学科、大规模和前沿性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标志 中国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资源的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品种已呈系列化,小到几十公斤,大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五吨重的卫星,都可以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
中国的航天技术目前在世界上已处于一定的领先地位。
在运载火箭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用于军事领域的导弹家族,如空对空、舰对舰、地对空、岸对舰、地对地等近、中、远程的各种导弹已全都具备。总之,用中国导弹专家的话来说,目前,世界上现有的几乎所有的导弹,我国都有研制和生产的能力。不久前,我国试验发射成功的新式远程地对地导弹以及刚刚试验发射成功的可同时迎击多枚来袭导弹的地空导弹,就是这个导弹家族的新成员。
二、展望未来
中国的航天员何时能乘“神舟”号飞船遨游太空?中国的月球车何时能在月球上自如行驶?这些美好憧憬的实现有赖于航天技术的发展。为纪念《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表一周年,国防科工委(国家航天局)于2001年11月22日公布了《中国航天“十五”发展纲要》,披露了部分即将上马的重大航天项目、载人航天飞行和开展月球探测先期研究的构想,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令人神往的蓝天写意图。
“十五”期间,我国用于民用航天的专项科研经费将达50多亿元,较“九五”期间的17亿元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如同给航天发展捆绑上了一个强有力的“助推器”。
(一)、8颗新星辉映太空。
在国家已经批准的民用航天“十五”计划中,有8颗新型卫星准备投资研制。这8颗新星是:1颗海洋水色探测卫星“海洋一号”、2颗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2颗地球空间探测卫星和由3颗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组成的星座。
拟于2002年发射的“海洋一号”卫星将结束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开创海洋应用和管理的新局面。“海洋一号”卫星的主要使命是探测叶绿素、悬浮泥沙、污染物质等,初探海洋的“家底”。此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与国家环保总局通过3颗灾害与环境监测卫星组网建立小卫星星座,对灾害和环境及时进行监测和分析,以高科技技术实现“天上唱戏,地上减灾”。
(二)、新型火箭新的“长征”。
曾将闻名遐迩的“东方红”卫星、“澳星”、“神舟”号飞船发射升空的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目前已进行了64次飞行,对中国航天可谓劳苦功高。新世纪,“长征”火箭将进行新的长征。
“十五”期间,乃至今后20年内,重量大于4吨甚至5吨的大型卫星将占到国内外卫星发射市场的62%,大型卫星正成为中国新一代火箭研制的催化剂。
目前,新一代运载火箭预先研究工作已经展开。据权威火箭专家透露,我国新一代火箭系列由三个模块加上现有技术组成,这三个模块分别是5米模块、3. 35米模块和2.25米模块。通过模块间的组合,可像搭积木一样形成一个火箭新家族。无论是发射大卫星还是小卫星,无论是一箭单星还是一箭多星,只要轻松地挪动一下“积木”,便可将各种重量级的卫星送入不同轨道。由于火箭直径增加,推力加大,它的级数就可以相应减少,从而可减少发动机、点火次数和级间分离次数,简化力学结构,使单点故障大大减少,火箭可靠性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一代运载火箭具有大推力、无毒、无污染、低成本、高可靠性等特点,将全面提升我国运载火箭的国际地位,使其跻身于国际一流行列,满足未来30至50年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三)、中国航天员待命飞天。
随着在世纪之交,三艘“神舟”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升空,揭开了中国宇宙飞船的神秘面纱,对全面掌握和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随着载人航天中大量关键技术的攻克,中国航天员中的第一位“加加林”呼之欲出。中国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栾恩杰于2001年11月22日透露,目前,中国在成功发射两艘无人试验飞船的基础上,正在计划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另据《文汇报》援引有关人士分析,神舟三号收回顺利,中国在年底之前估计将再发射一次飞船,亦即是神舟四号。
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7个系统中,航天员系统是一个以航天员为中心的医学和工程相结合的复杂系统,涉及到航天生命科学和航天医学工程等许多重要领域。早在60年代,我国就成立了专门的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为把我国航天员送上天进行着各种研究工作,比如研究环境控制和生命保证系统,对航天员进行严格的选拔和特殊的训练,进行航天服的设计、太空食品及饮料的研制,为航天员上天打造各种“生命盾牌”。
根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航天员飞天必须经历“三部曲”。第一步的任务是发射几艘无人飞船,在此基础上发射一艘有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适量的对地观测及科学试验,并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实现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第二步除继续进行对地观测和空间试验外,要重点完成出舱活动、交会对接试验和发射长期自主飞行、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尽早建成我国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大系统,解决我国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是建造更大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十五”期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将加快研制和试验,以期在新世纪初期实现中国航天员遨游太空的梦想。据悉:九七年底,中国两名“宇航员”在俄罗斯加加林太空人准备中心完成了太空飞行准备,以优越成绩结.这两名宇航员已完全熟悉俄太空船--联合号的驾驶技术和方法,回国后担负着太空飞行教官的重任。同时,中国已从全国最优秀的歼击机飞行员中挑选出若干未来的宇航员候选人,在太空人培训基地接受训练,时刻准备走向太空。
(四)、月球探测扬帆起航。
尽管人类“目光”所及已经达到12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尽管航天器已登陆火星,但把月球作为人类开展空间探测的目标,仍让各国情有独钟。在《中国航天“十五”发展纲要》中,“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被放到了重要位置。
月球这颗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不仅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独特资源,也是人类向外层空间发展的良好基地和前哨站。20世纪90年代初,航天卫星专家闵桂荣院士提出了中国也要搞月球卫星的建议。1997年,杨嘉墀、王大珩、陈芳允三位院士以“863”计划的名义发表了《我国月球探测技术发展的建议》。
我国月球探测活动将分几个阶段进行。1998年,专家组通过了“月球探测机器人总体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分解”的立项研究,揭开了我国月球车研究的序幕。月球车即月球探测机器人,分为有人驾驶和遥控两种。我国研究的重点在后者,它的主要任务是:判断月球上的火山、峡谷、月球表面生成与进化过程,对月球表面的太阳辐射线、太阳风、陨石等活动情况进行探测,对月球上的岩石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做各种元素的加热实验及氦-3的抽样实验。月球车的设计是一项涉及到机械、机器人的遥控作业、加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等科学领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据悉,我国的月球车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国家航天局与欧洲空间局日前正式启动了“空间探测双星计划”,并将目光投向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研究。中国人在月球上自由驰骋将不再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