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宣传策划 > 北大宣传册

北大宣传册

发布时间:2020-12-17 19:11:36

⑴ 印刷宣传册的成本问题

普通纸是什么纸,铜版纸的话内页80g是薄的,105g是还行的,125g的就很有样子了。

排版的话印刷方排得好不好质量不一样了,然后30页的32开是用15页的A4纸的版面,如果是4页A4开一个版的话(现在印A4大多这样,价格应该差不大)在上海大概1000左右,所以说是4000多,100册的纸钱要不了多少,关键是印得多折扣得多...彩印都这样

⑵ 如何评价北大电影《星空日记》

个人认为《星空日记》不是好片子。
首先,是不真实,各种不真实的校园生活细节与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待会儿再说),先说校园生活细节,其实有很多同学已经在吐槽,下面摘自王凯文同学,我为什么不喜欢星空日记:为什么我不喜欢《星空日记》
男主提着行李袋跑到北大西门报道,这直接让我出戏了。不管是新生报道手册还是其他的通知都会明明白白地告诉你要去东门,因为西门那个地方是绝对没法摆迎新摊的。然后是康博思西餐厅的问题:第一,康西不会有勤工俭学的学生坐柜台;第二,康西晚上灯火通明全是各种开会讨论的小组;第三,手拿啤酒瓶的怪大叔至少我这四年从来没在康西看到过,如果真的在晚上校园里遇到这样的醉汉,请通知保卫部和燕园派出所。此外,还有贴天文夏令营海报的地方,应该是学五小白房后面的废弃书报亭,我从来没有见过正规的通知贴在那个地方,那里的广告一般只有野路子的租房信息。最后男主做毕业pre的地方应当是校长办公楼的礼堂,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北大的任何院系能联系到那个地方做毕业设计展示,那个礼堂一般只开放给大人物做演讲,当然,新生党培也可以借用来做思想教育。
我再加一点:旁听是可以直接进去的,天文系的毕设不是这样的
为什么不真实会被拿来吐槽呢?不都说艺术高于生活吗?但你是宣传片,你的目标是让大家了解北大,更想来北大,所以请给人家一个真实的北大,而不是来了之后,卧槽,不是这样的啊,我觉得作为北大,应该有真实的胸怀。
情节上的不真实就不胜枚举了,但我觉得最让人无奈的是两点:
1. 妖魔化现实,去康西打工,被骂,以及各种做兼职被骂?呵呵,别逗了,现在国家大把的助学金奖学金还有校内的学费减免,只要你别浪费,基本生活,读完大学还是有保障的,要是你成绩好(如影片中渲染的那么牛逼),那么你完全不会为生活所迫,要是你真想体验生活,那如果在康西被骂,请到未名BBS上发帖,相信会上十大。找工作,在下不才,也面试过不少,还真没有遇到过当面撕简历,让喝酒的面试官,再说,你好歹北大经院毕业,这家不要你,换一家就是了嘛,按照后面的逻辑,国际投行的面试官这样子?呵呵
2. 简单美化理想,关于这个“摘星星”的梦想,我不想多做评价,但很想说,理想不是说今晚我哭了,下定决心,明晚我就能小宇宙爆发,拯救地球的。理想是需要不断磨不断磨,百折不挠,九死不悔的,就算没有外界阻力,也会有100次想要放弃的。虽然影片中做了简单铺垫,但很想说,以为看一看望远镜,读几本英文书就能学好天文学了吗?算不出来数字,做不出来实验的时候哪里去了?你又做兼职,又到处实习找工作,只是辅修天文学,然后花一个月就能做出pk掉很多天文系同学的毕业设计?别开玩笑了,人家也是考上北大的同学,没有人是傻子,你努力勤奋的时候,人家也没闲着,凭什么?
而妖魔化现实和简单美化理想的结果是什么呢?只能是虚无,没有接到地气,感觉是主创凭自己yy了一个韩剧般的故事,然后靠口号式的旁白和对白来说明主题,很想说,这样的作品没有诚意。
其次,觉得这部片子不好的原因是,提出了问题,却没有试图解决。他上了研究生就能解决他之前面临的困境了吗?没有看出来有任何改善(那么他之前纠结的其实能不能说没那么重要,因为你要是想,那还是可以搞定的)。他这还是成功了,要是失败了呢?我同学说可以继续去投行,也算奋斗过了,这就奇怪了,理想不是应该你为之奋斗终身,在黑暗中给你光明的东西吗?怎么变成了张牙舞爪的恶魔,试图来破坏你的生活了?
而且,不喜欢女神这个桥段。女神的外貌不说了,女神的真实性也不说了,但是,女神的出现,让人怀疑主人公是为了追求梦想还是为了追求女神。

⑶ 请问作公司宣传的画册用什么软件进行文字图片排版好!

对于计算机排版软件的选用,目前国内的大部分的制作人员都是选用版PageMaker、北大方正以及一些图权形类如CorelDRAW、Illustrator、FreeHand等软件,部分外资企业正在向内地制作人员传授引进一些更先进科学的专业排版软件,如QuarkXPress等。在这里本人除却PageMaker、QuarkXPress等排版软件,选用目前国内应用的最为广泛的图形图像与排版相结合的一种大型专业性软件——CorelDRAW,
CorelDRAW是一种专业性的绘图软件,同时也是一种功能极为强大的排版软件,目前市场中能见到的任何一种书册或刊物,几乎没有它不能做下来的项目。国内的广大平面设计人员和印前制作人员,无不对其进行必要的了解和掌握,与另一图像处理类软件Photoshop构成平面设计人员就职上岗之必备工具。

⑷ 北京大学的文化传统

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源头之一,以及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根据地之一,北大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
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北大一直与中华民族的崛起奋进同呼吸、共命运。改革开放以来,从1981年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1984年国庆35周年道出“小平您好”的由衷呼唤、到1997年初发出“再道一声小平您好”的深情呼唤,北大人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弘扬着时代的主旋律。宣传部、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工会等积极开展各类政治文化活动,更加完善了从学校、团委到基层、班级、支部立体的综合学习活动。 学术是北大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力量源泉,也是北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北京大学百余年来成长了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天下的严峻思想、刚正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魅力。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在北大薪火相传,构成一种恒远而不具形的存在。“科学与民主”早已成为这圣地不朽的灵魂。在北大学会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感受更多的却是北大对一个人人格的熏陶,从这里走出的代代骄子无不都具备“北大”特有的精神气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北大社团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所成就的硕果,它的兴盛始于1916年,当时由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
从1986年起,北大杯足球赛开赛。随后“新生杯”、“硕士杯”足、篮、排球赛也先后崛起,这些活动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体魄和团队精神,也增强了北大的凝聚力。北大的“十佳”比赛内容丰富,有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十佳主持人大赛、十佳演讲比赛、十佳教师评选、十佳社团评选、十佳菜肴评选等等。十佳主持人大赛不仅精彩、引起校内外广泛关注,更向央视、凤凰卫视等全国性重要媒体输送了许多人才。十佳歌手比赛已经是北大一年一度参与人数众多、比赛形式常变常新、最具时代气息和最为活跃的一个文艺赛事,在十佳歌手比赛的舞台上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校园明星。
北大社团中的部分社团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北大,如山鹰社、爱心社等,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常常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山鹰社”成立于1989年,社员先后登上了念青唐古拉、各拉丹东、玉珠峰、桑丹康桑、雪宝顶、克孜色勒、玛卿岗日、卓奥友、博格达等十几座山峰,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校训 北京大学并无校训。“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都不是北京大学的校训。 校徽 北京大学校徽由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完成。 “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的理念在于,要“以人为本”;校徽的象征意义在于,北大当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2007年6月6日,北京大学正式颁布实施《北京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办法》,作为“根本大法”系统管理和维护北京大学的视觉形象。 2007年6月13日,北京大学正式发布《北京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手册》,并推出修改后的北大校徽标识 ,在鲁迅先生设计校徽图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标志形似瓦当,兼有篆刻风韵,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北大确定了特定色值的红色为标准色,并将其命名为“北大红”。 北京大学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也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
北京大学视觉识别系统的主管部门为北京大学标识管理办公室。 校歌 北京大学并无校歌。 《燕园情》作于1952年北大迁入燕园之后,一度被认为北京大学校歌,但从未得到校方的正式命名,在创作之初也并没有被当成校歌来写作。 1916年校歌
(时任校长蔡元培,吴梅作词) 1918年校歌
(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吴梅作词) 1952年校歌,现为北大代校歌,《燕园情》(周保平词,孟卫东曲) 景山门启嬗帏成,
均又新,弦诵一堂春。
破朝昏,鸡鸣风雨相亲。
数分科,有东西秘文;
论同堂,尽南北儒诊。
珍重读书身,莫白了青青双鬓。
男儿自有真,谁不是良时豪俊,
待培养出,文章气节少年人。 械朴乐英才,试语同侪,
追想逊清时创立此堂斋。
景山丽日开,旧家主第门程改。
春明起讲台,春风尽异才,
沧海动风雷,弦诵无妨碍。
到如今费多少桃李栽培,喜此时幸遇先生蔡。
从头细揣算,匆匆岁月,已是廿年来。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
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忆昔长别,阳关千叠,
狂歌曾竟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
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
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
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
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校庆日 北京大学校庆日为5月4日。 1951年的12月7日,汤用彤副校长提出把北大校庆日由12月17日改为5月4日,认为校庆时间临近期末,师生紧张不宜搞大的活动。从此以后,北京大学校庆日就改在了每年的5月4日。

⑸ 夏茗悠是怎么考上北大的

关于当年高考经历的详情+专栏文【坚强】(2009-10-28 14:05:38)
标签:猪妞自主招生新概念高考校园 分类:『流年纪』=日志

一直有很多亲发邮件来问猪妞怎么高考、怎么会上北大影编的,最近的问题愈发稀奇古怪,什么“参加过北大校考么”(猪妞:啥叫校考?),“从高中就开始学这个专业吗”(猪妞:高中怎么学?)这篇日志里集中回复一下,把大家问到的方方面面尽量都说到,以后就不用个别来问了。

既然大家都说看了励志,就干脆把此文励志到底,后面附上当初写给仙仙的高考相关专栏文【坚强】

这件事先从刚进毕业班开始说。全上海市重点的优等生目标志愿都是复旦,目标考试都不是高考而是复旦自主招生考,所以大家基本上都是从一上高三就开始准备这个考试。猪妞报的文科专业考试,考综合文科(200分)加英语(100分)。(理科专业是理综和英语)文综不太考课本而是考知识面。在师兄的建议下,背了一本哲学简史、一本世界通史。

11月的时候去考了,英语题很简单,之前狂做了很多王长喜的六级题,感觉最后考的英语难度在六级之下。文综题也不太难,但果然对知识面要求很高。考试那天大部分同学都因为看见美丽的复旦很兴奋,拿着相机到处留影。猪妞没带相机,只带了一叠写满了各种禅语和解释、看起来很邪门的纸坐在猪妈妈车上背,真可谓临时抱佛脚。但事实上,佛脚抱对了。第一,“有什么好照的,反正将来天天见”给自己这种暗示很重要。第二,文综考了三道关于“禅”的题,其中一道是论述大题。因此,给学弟学妹的建议是,考试前后别照相。

等通知时的心情请参见《三年K版》里的阿京。结果猪妞考到最高一档,虚拟录取。虚拟录取的意思是:第一志愿必须报复旦,不能报零志愿(清华北大),这样就算高考发挥失常没上复旦录取线,只要上了一本线就能进复旦。当时我们高中有七八十人参加了复旦自主招生考,12月发通知书,拿到20分和10分加分的人很多,拿到虚拟录取的人只有两个,于是猪妞和另一位同学之后就基本处于进入疗养院的状态了。

进入疗养院的猪妞,因为心态好而愈发战斗机,后面几次月考和期末全区统考考得十分好,又写了文章去参加新概念,1月的时候去市三女中新概念复试,月末就出结果颁奖了。新概念有一个传统,就是颁奖之后组织A组一等奖得主和高校的招生老师见面沟通拿加分,事先通知要携带的材料是盖教务章的成绩证明以及其它能证明自己能力的获奖材料。猪妞那天带了个统考全区第二的成绩证明,带了个复旦虚拟录取通知书,带了个市演讲比赛第一名的证书,准备去复旦陈老师面前报个到混个脸熟先。

颁奖之前一般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一等奖还是二等奖,但那天猪妞和猪妈妈一起打车去青松城,在车上接到萌芽李老师的电话,问:“你口才怎么样呀?”

猪妞的心中升起一种不祥的预感,第一反应是推脱:“我口才很差。”

猪妈妈听见了猛敲猪妞的头,指着演讲的证书说:“口才很差这是抢来的啊?”

于是猪妞只好改口:“口才还可以。”

李老师:“那你准备个获奖者发言等下在会上说吧。”

猪妞:“好。嗯……但是……我……是几等奖呢?”

李老师人很好:“至少是一等奖吧。”

因为先知道是一等奖了,所以猪妞很激动,一激动后来就做了个非常十三点的演讲,十三点到给老师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步,囧。所以颁奖结束后,猪妞正在场内转,北大招生的程老师把猪妞召唤过去:“你想考哪里啊?”

猪妞:“复旦啊。”

程老师:“我看下你成绩。”

猪妞就把那三张东西给老师。老师研究了一下,问:“我们北大自主招生没有虚拟录取这个政策,最多只有20分加分,如果给你20分你来不来北大?”

猪妞:“我等会儿出去和妈妈商量一下。”

程老师:“哦,对了,我们还有艺术特长生的加分,30分,文学写作特长可以算是影视编导特长生,唯一的要求就是进校后要学影编。你来不来北大?”

猪妞在心里默默地说:“妈妈,再见。”

回家以后,猪妞没告诉妈妈,独自默默地纠结。以前一直在犹豫是学中文还是新闻。学中文,说实话猪妞不是适合做文学研究的性格,但是大学中文系一般走的都是学院派研究路线,不鼓励创作。学新闻,说实话猪妞不喜欢学英语,每次月考英语也就班级五六名的样子,是猪妞最不辉煌的一门课,但是新闻对专业英语的要求极其高。经过研究,学影编其实比较适合猪妞,再加上北大影编的陈老师三不五时打个电话过来确认一下猪妞的意愿有没有发生转变、学习有没有松懈、心态有没有不好,超体贴超nice,再加上猪妞从来没有到过北京想看一下北京什么样,再加上猪妞一直想从猪妈妈身边逃走(猪妈太强了,再这样下去猪妞会变成高分低能者)。

所以,到了大概3月份,猪妞偷偷没有上报高考报名号给复旦,放弃了虚拟录取。

直至高考,猪妞的人生还是很跌宕起伏。第一件惊世骇俗的事,不慎被摩托车撞断一根肋骨而不自知,只是整天说感觉肝很痛,同桌还忽悠猪妞说那里长的不是肝而是肾,最后猪妈妈带猪妞去检查肝,查到肋骨骨裂,因此在家休假一个半月。第二件惊世骇俗的事,上海市重点八校联考,平常月考文理科数学都分卷,但八校联考没分,文理科数学卷一样。猪妞考了个比理科班第一更高的数学成绩,连我们数学教研组长都受到了严重惊吓。

最后高考,猪爸和猪妈都觉得猪妞是没有心理压力的,因为他们以为猪妞考复旦。其实猪妞的心理压力非常大,因为想考北大。实话实说,猪妞的平时成绩处于考得上和考不上的边缘。加分只是让自己心态变好的,绝对不能把希望寄托在那上面。

考试过程还有点纠结,第二天考完数学,猪妞就一直阴沉着脸一句话不说,吓得猪爸和猪妈以为考砸了也一句话都不敢说,其实是因为那年数学题比较简单,在我的强项上拉不开差距我觉得很郁闷。第三天全部考完以后心态稍微恢复了一点,出门后很拽地跟爸爸拥抱说“北大有了”,猪爸爸彻底茫然,完全不知这个北大是从哪冒出来的。

高考结果是猪妞超常发挥了。上海总分630,当年北大文科线558,猪妞裸分567。超常发挥在英语。顺带一说,我校万年第一没发挥好,高考554,万年第二猪妞终于圆满了~\(≥▽≤)/~(实话实说,那姑娘真的比猪妞强,也没猪妞这么浮躁,猪妞一向佩服她)

高考之后还有继续纠结的事,因为北大影编其实本来是不在上海招生的,没有招生名额,当初填志愿时陈老师让我随便填,录取的事交给他们。但是猪妞考得太战斗机,上线后被别的系录了,而影编在上海又没有招生名额,于是说不清了,打了无数电话跟考试院纠结。当时的信念比较坚定,除了影编已经不想考虑别的专业。总之是旷日持久百折千回地进了影编。

另一方面的阻力来自猪妈妈,她不想猪妞一个姑娘家独自跑到外地去,而且觉得猪妞背着她乱填志愿冒的风险太大,一直生气。生气。气得不送猪妞去北京,当时猪爸爸又正好出国去考察,于是,没有人送猪妞去北京。提前了一个星期到校,感觉很无聊很孤独,猪哥哥在准备GRE没空理猪妞,托运的行李被火车站私吞了,晚上没被子盖(虽然是夏天,但北京晚上很冷),开学前一天又被吞了银行卡,打电话把猪哥哥叫来解决(我都说我高分低能了),在看见他的瞬间终于斯巴达了,从北大西门步行到清华南门四公里有余的距离一直哭个不停,猪哥哥事后说应该去申吉尼斯纪录。最后猪哥哥受不了路人目光,打电话给猪妈,猪妈把持续恸哭的猪妞骂了一顿,原谅猪妞了。

现在回忆起来,这次大哭能排进猪妞永生难忘的前十件事。

再说回影编,其实是猪妞进校那年才成立了艺术学院,从人文学部拉出来了一个专业。我们院本科就我们一个专业,我们一届就一个班,班里高考正规录取的学生和有加分的特长生对半。极其高手如云,举个例子,自称“口才还可以”的猪妞都没能混进本院本届辩论队,本院本届辩论队一路过关斩将最后杀到北大第二,决赛输给国际关系学院那群未来的外交官。我们悄悄地说,评委其实有点打面子分。

值得一提的是,高招时一直和猪妞联系的陈老师,原来就是我们系主任,后来又是猪妞的本科生导师(我们本科就是导师制),是个非常好的老师。对猪妞说过这样的话:“你想清楚大学四年是要偏重学业还是工作,如果你两个都想兼顾,就只有少玩少睡觉。”于是猪妞就被华丽丽地秒杀了,猪妞平生最不喜欢那种嘘寒问暖整天“要注意身体啊注意身体啊”搞不清是老妈还是老师的老师。做学生就该拼命一点,做老师就该严格一点。大家都该干脆一点,不要婆妈。

本专业学的东西主要四方面:1、文学。这个不用解释了。最后发的是文学学士学位。2、哲学。主要美学。院长是哲学泰斗。3、历史。主要电影史。4、实践。比如拍片、非编。

综上,是个非常有趣又能学到实用技能的学科,毕业后可从事影视制作相关工作和文化产业相关工作。大家可以尝试报考一下。不过有几个理解上的误区要纠正:

1、这里的美女比例和北大任何一个文科院一样,男同学不要因为这里曾经出过校花就想入非非。原因很简单,大部分还是高考招进来的,不像北影会面试,特长生不仅专业特长很惊人而且成绩本身就很好(据我所知,本届N多特长生虽然有加分但是都没用到)。请大家观察一下身边每所高中前五名的女同学的长相,就了然了。而且我们学校只有一种艺术特长生常出美女——舞蹈特长生(大家熟知的校花就是舞特),自从我们系变成属于艺术学院之后,舞蹈特长生大概怕被说是花瓶,不想让人知道自己是艺术特长生,都不肯来了,一般都去中文或新闻那种名声很正经的院,于是美女从我们这届开始绝迹。。。悲凉啊~

2、没有捷径。无论是新概念加分还是自主招生加分还是特长生加分,请大家相信一点,所有高校都只喜欢做锦上添花的事,不喜欢做雪中送炭的事。每次月考模拟考平均分135的同学,想要多少加分就能得到多少加分。加分是给自己一点底气,无法增加一点实力。就连估分填志愿时都不该把加分计算在内,因为高考这件事比你想象的压力大,不知道你到时候会不会失常二三十分。

总而言之,还是那句话,做学生就该拼命一点。不管想考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先好好学习才是王道。

坚 强

文_夏茗悠

一个人,在遇到艰难险阻时,勇敢面对,勇于战胜,不沮丧,不放弃,不灰心,也许并不是因为志向多远大,而是因为内心有一种温暖作信仰。

分班前后学校频繁地举行“高考动员大会”,每天下午课间都会有不识相的女声在广播里拔高音调号召全年级在礼堂集合。

下楼的一路上,走廊里塞满了学生,每个人都面无表情行色匆匆,手里无一例外攥着词汇手册。运动员进行曲停止后,除了衣料摩擦声一片寂静,与高一教学楼方向传来的喧嚣对比鲜明。偶尔有逆流而上的男生桀骜不驯地对着喇叭骂道:“动员个屁啊,高考重要还要你说!”

在炎热的无声世界中,时常突然横空滚过一声雷。

夏暑携着烈日或者阵雨。

你明明知道那个确切日期,却永远觉得它的来临迅疾得令人措手不及。

在某个无聊多余与往常无异的高考动员大会上,校长的一句题外话意外飘进了你的耳廓。

——毕业生中最优秀的那个班,高三时教室后面黑板报上写的是“为了母亲的微笑”这几个字。

于是在几天后,帮宣传委员出板报的你受了点小小启发。然而,完成后回望一眼亲手写下的“少年壮志不言愁”,乍看起来更显豪气,仔细斟酌却感到远不如“为了母亲的微笑”有份量。

当时的你,想不通是为什么。

你同样想不通的还有:为什么你以每两天一本教辅书的速度拼命做练习,到右手抽筋内心麻木的地步,却还是换来一次比一次不如意的考试成绩?

而那些天资聪颖的男生,甚至都没有放弃打篮球和打网游的习惯,就能轻轻松松取得在你之前的名次。

初中第一次数学考试只有28分,而第二次100分。

高中第一次数学考试只有57分,而第二次99分。

你天真地以为这次会和以前一样,只要你努力,没有什么战胜不了。可时间飞驰,现实让你越来越迷茫。

年长的老师经验丰富,早下过断言——人的天赋有高低,大部分女孩子都不够聪明,死读书,勤奋苦读也能取得好成绩,可是这种好有上限。一旦男孩子懂事了,稍作努力就能赶超。

你听后心里只有一个“哦”字。

原来大部分女孩都和你一样可悲,仅剩的那么点不甘心终于消失殆尽。

考得最差的那次,书包里塞着不到满分二分之一的考卷,在放学路上停下来,你开始思考:我能不能别再这么可悲了。

傍晚的街道逐渐沉淀进黑暗里。空气中一股冷涩而陌生的气息侵入肺腑。车灯光变作流淌自如的弧线,汇成河,但却是泥沙淤积的河。

坐在人行道边缘的你把书包搁在自己鞋子上,无意识地玩弄着拉链上的人偶挂件。

眼泪争先恐后往外冒,逃避的想法像面旗帜在脑袋里呼啦作响。

在学校,面不改色地当着好朋友的面把考卷塞进书包,装出“我一点也不在乎成绩”的落拓不羁。

回家后,却又演出另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父母巨大的期望让你缺氧。

也可以不必那么可悲,一走了之不过在一念之间。

你可以学那些吊车尾的个性男生,成天翘课混迹于网吧,学校找家长时就趁机摊牌“反正我做什么都好只要不读书”,不等父母从打击中回过神就打点行囊偷偷逃去外地,写书或者画画,只做自己喜欢的事,等零用钱积蓄不足以维持生计时再打电话回家求救。即使恨铁不成钢,爸爸妈妈也会立刻汇钱给你,那是一定的。

这样,你就能真的活得落拓不羁,又自由又洒脱,成为学校里的传奇人物,连你那总考第一的好朋友也会羡慕你。

与离家相比,回家需要的勇气实在太大。

可不知为什么,畅想进行到此处,你却忆起自己小学二年级时的一件小事。

小学时,每天放学后要坐十一站路的有轨电车回家。

电车又旧又破,冬天赶上下班高峰,你常常挤不上车,或者上去了又被挤下来。在路边用公用电话打给妈妈报平安——“我又被挤下车啦”,然后躲在杂货店门口期期地望着远方的转弯路口等下一班。

而那天早晨出门时,妈妈特地告诉你出差已久的爸爸今天回家。

为此你在放学前就利用课间做完了所有家庭作业,铃声一响就飞奔出教室。但到了车站却被告知“今天停电,电车不运行了。”

你掏出口袋里所有零用钱,只有四块几毛,不够打车。

事后大人告诉你,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打车让司机师傅先送你到家,再叫爸爸妈妈送钱下去接你或者你自己上楼拿。

可你是有点木头木脑的小姑娘,不太灵光,不懂变通,天资平庸。

你咬紧被冻得开裂的嘴唇,望了望家的方向。

十一站路,你步行回家。

一路上不断被三轮车师傅拒绝。书包里疑似藏着雪女,会不断递增重量。校服被汗水浸湿后变得冰凉坚硬。摔跤时手掌根部擦破了皮,奇怪的是你已经什么都感觉不到。

全世界剩下一个声音“爸爸会在家等我”。

但是他不在。爸爸妈妈以为你走失了,急得心急火燎沿途寻找,最后你到家时他们都不在家。你是坐下来等他们回家时才感到脚疼,脱下鞋袜一看,发现打起了许多大水泡,左右两边加起来一共七个。

爸爸看见你眼眶立刻就红了,说着“怎么会有这么笨这么木这么一根筋的小孩”之类的话,逐渐地哽咽。

其实你一点也不想哭,也并不觉得这一路有多么艰难。

唯一的情绪只是着急。

看见自家小区灯光的一瞬还有点兴奋高兴。

中了邪发了疯着了魔一样。

许多年后,失去了所有信心、决定放弃的你坐在人行道边想起了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忘了当时的你是过了十八岁生日还是没过十八岁生日,总之是差不多的光景。你在一瞬间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同一首歌里的“少年壮志不言愁”比“为了母亲的微笑”逊色不少。

一个人,在遇到艰难险阻时,勇敢面对,勇于战胜,不沮丧,不放弃,不灰心,也许并不是因为志向多远大,而是因为内心有一种温暖作信仰。

无论多么弱小的人,在“为了XX”这种状语结构前,即使未必成功,也一定比曾经的自己强大很多。

何止是“不言愁”,是根本连愁都无法感知了。

十八岁的你抽抽鼻子,深呼吸,撑着地面站起来,没有像作家余华写的那样出门远行,而是和小时候一样,坚定地望了望家的方向。

几个月后从最后一门的考场中走出来时,你迎上父母无限期待的目光,像被烈烈的夏日阳光晃了眼,在相似的马路边冷静地缓慢地笑着说“北大有了”,一家人紧紧相拥。你不要成为宇宙英雄奥特曼,只要成为两个人心目中的小英雄就足够,而右手中指上那异常难看异常突兀的指节是你唯一的勋章。

被学弟学妹们问到高考经验,你脑海里空空如也,什么也说不出,只记得当时像……中了邪、发了疯、着了魔一样。过半天木讷地讪笑道:“就是不管失败多少次都只管加油吧。”

许多年后这也变成了小事一桩。

当你在许多年后回想起十八岁时坐在马路边没出息地哭鼻子、企图离家出走的这件小事,最后那小姑娘倔强认真地回望家的方向时的模样好像还依然清晰,她永远站在你记忆里,告诉几年后,十几年后的你——

你手里紧攥着不止一人份的爱与期待,

肩上担负着不止一人份的梦想与愿望。

所以,

即使天资平庸也要永不放弃,总有人值得你为了他们,变坚强。

以上,也都是亲身经历。“从28到100”和“从57到99”绝对没有虚构。但是有点美化猪妈妈,她其实没那么温柔可亲,28和57的考卷都曾经被猪妈妈连书包一起从20层的窗户扔下楼。囧

⑹ 读了走近清华北大的读后感写3篇

清华北大,就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它们既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当然也是中国最好大学的代名词。所以,走进清华北大,就是走进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
走进清华北大,是所有家长和学子的共同愿望。而怎样走进清华北大,却是所有家长和学子永远待解的心结。吴晓军的著作《走进清华北大》,让我眼前一亮。这部著作,在解开家长和学子怎样走进清华北大的心结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细读之余,也激起了我探讨的热情。
一、家长的心态和引导,是孩子走进清华北大的基础
调查显示,清华北大学生的家长,即使是一字不识,或家境贫寒,也会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自强不息。他们相信日子会慢慢好起来,总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不知疲倦地劳碌着。不仅如此,他们还能够把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吴晓军在《走进清华北大》中提到:“如果你让别人造船,请别急着给他们材料,而是先让他们看海,激起他们对海洋的强烈渴望。”他在《走进清华北大》中采访的骄子马牧青初中毕业的暑假在父亲的带领下浏览了北京大学。当时,她对父亲说:“今天,我是以游客的身份走进北大的;三年后,我要以北大学子的身份走近未名湖。”果然,她如愿以偿。我在全国各地为学生家长做免费公益的家庭教育指导演讲时,常讲我朋友老赵的故事:老赵兄弟姐妹五个都是名牌大学毕业。要知道,像我们这个年龄,兄弟姐妹五人都是名牌大学毕业,那绝对是凤毛麟角的。我曾经要老赵解释个中原因。经过一段时间思考,他告诉我这么个事:他父亲年轻时是县供销社经理。单位有辆旧吉普车。每到寒暑假,父亲就开着吉普车带着他们出去旅游。他们吃的,是母亲做的干粮;喝的,是用行军壶带上的母亲烧的白开水;住的,是最廉价的旅社。他们旅游的,不是名山大川,不是名胜古迹,而是全国各地的名牌高校。到了南开大学,父亲告诉他们,周恩来就是这学校毕业的;到了上海交通大学,父亲告诉他们,钱学森就是这学校毕业的。他们兄弟姐妹五个,在初中毕业之前,全国的著名高校,他们都去旅游过。每到一所高校,父亲最关注的是宣传栏:国家的哪个领导人是这所高校毕业的,或者某某科学家、学者、作家是这所高校毕业的。所以,他们回家之后,不用父母督促,都很自觉地学习。因为他们知道,不好好学习,考不上重点大学,是成不了心中的偶像的。也许正因为此,他们五人都是名牌大学毕业。
是啊,带着孩子游高校,或者让孩子看看《走进清华北大》,也就相当于先让孩子看海,激起他们对海的强烈渴望,再给他们材料去造船。
二、孩子个人的心志基础,是其走进清华北大的决定因素
其实,才出生的婴儿,如果都能够接受科学的教育,每一个人都可以走进清华北大,每一个人都可以成就毛泽东、周恩来、钱学森、袁隆平一样的事业。遗憾的是,“与我们本来应有的成就相比较,我们不过是半醒着。我们现在只利用我们身心资源的一小部分”。大多数人的潜能,在一生中都没有发挥出来――出生时从父母那里获得,死亡时又带进了坟墓。
要让孩子发挥潜能,走进清华北大,除了父母的影响之外,孩子个人的心志是关键。一个从小立大志的孩子,会自觉地向才志远大的伙伴看齐,远离才志平庸的孩子,自觉地挡住外界的诱惑。他在理想没有实现之前,会一直奋斗着,同时收获着。成功之后,他会向着更为高远的目标前进。这样的人,不成功于此,必成功于彼,而且成功的规模也往往比较大。而一个没有好好立志的人,不管他的智力、意志、品德有多好,都不可能形成大的人生规模,更不可能有大的事业成就。因为他们做任何事情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就容易满足,小富即安,裹足不前,不再有进取之心。他的人生走不远,也飞不高。
因此,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意培养孩子的胸襟、气度和魄力,注意引发孩子对伟大、高尚的追求和向往,培养孩子从小严格要求自己,以古今优秀人物为榜样编织自己童年的梦。真正成功的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孩子的“志”立好。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通过身教言传、潜移默化,逐步使孩子形成一个童真的“梦”。以后随着知识的增加,眼界的扩大,便慢慢地形成一个毕生为之奋斗的人生理想。这个理想之前的童真的梦,便是所谓的“志”。
伟大而明确的目标是产生恒心和毅力的基础。因为,“有了伟大的目标,你就会把艰苦的劳动当作休息。”如果没有志向,没有目标,何来恒心和毅力去忍受走向成功的道路上的坎坎坷坷、千难万险呢?一个孩子,如果知道了读书是他成就理想的必由之路,懂得读书对于他成就人生的重要作用,他就能以学为乐,能把艰苦的攻读当作休息,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学有所得。虽然获取知识的过程有时是枯燥乏味的,但是,学习过程中,是能够不断体验到取得进步的成就感的,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各种分心的事情时他就能够主动克服,坚持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或目标。而一个具有消极被动的学习心态的孩子,会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就会采取逃避或抱怨的态度,而不会主动去寻求解决办法,学习获得成就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也就无从说起,学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吴晓军在《走进清华北大》采访的骄子乔雪园出生在河南,成长在北京,考上清华北大就是他“从小到大的梦想”,也许正因为此,他最终考上了北京大学。
三、学校和老师,是孩子走进清华北大的土壤和园丁
有人把人生分为三类:第一类人,是草一样的人生。尽管它也吸收雨露阳光,但却长不大。别人踩过它,却感受不到它的痛苦,因为别人可能压根就没有注意到它这株草。第二类人,是藤一样的人生。旁边有一棵大树,它也可以爬得很高。树不需要它的时候,它什么也不是。树山倒了,它也倒了。第三类人,是树一样的人生。虽然它可能会经受若干年风霜雨雪的考验,但最终能长成参天大树。远看,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近看,是一片绿荫;即使倒下了,依然是栋梁之材。
可以说,孩子将来是成长为草、藤,还是树,是由他的志向确定的。前面也讨论过,确定他的志向的,主要是其家庭的影响。
一个孩子,他的志向基本确定之后,也将决定了他将来是草、藤,还是树了。而将来草、藤和树的成长和管理,那就要看土壤和园丁了。土壤的肥瘠、园丁技艺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草的大小、藤的粗细和树的高低了。
吴晓军在《走进清华北大》中采访的骄子谢远航认为:“学校的条件差异较大,教师之间的差异也较大,这种差异如果从小学到高中连续累积起来计算,足以引起数十乃至数百分的差距。”
要想成长为参天大树,就必须要有优良的土壤和技艺高超的园丁;要想走进清华北大,就要有优质的学校和优质的教师。因此,我们在呼唤政府加大对教育投资的同时,也呼唤和期待着教育均衡成为现实。
四、不能走进清华北大怎么办
理论上讲,每个孩子都有走进清华北大的智力基础。但是,由于智力开发的程度不同、心志成熟的早晚不同、所在学校的条件差异,每个孩子走进清华北大的早晚和可能性自然就不一样。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大家都朝着同一个方向行走,世界就会倾覆。如果所有的学子都非牛津剑桥不上,这个世界的教育就出了问题;如果中国的学子都非清华北大不上,中国的教育就出了严重的问题。
因此,家长和学子们把清华北大等名牌学校作为一种追求和向往未尝不可,而非要一步到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则万万不能。
家长和学子,应该根据自己的家庭文化积淀、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的心志高下以及所在学校的文化氛围、师资力量来确定孩子的大学定位。
孩子能一步到位考上名牌大学最好。不能一步到位,考上一所普通大学,做四年的努力和调整,再考上一所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也是一样。现在是大学大众化的时代,考个专科,再专升本,然后考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一样是高起点就业。高中毕业复学一年从头再来,或者直接踏入社会,照样有光明的未来。
2013年5月12日凌晨,离高考还不到一个月,河南省鹿邑县高三学生高炜晟雇凶将其父亲(原鹿邑县法院院长高天峰)和姐姐高炜艺杀害。而弑父杀姐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和姐姐要其考名校、管教太严。每年的高考后,考生喝药的、跳楼的、赴水的不时见诸报道,在网上查询,更是触目惊心。
其实,这些都是因为没有解决好“不能走进清华北大等名牌高校怎么办”的问题。
贾平凹说过:“愈是这般强烈地要培养儿女的人,愈是这人活得平庸。他自己活得没有自信了,就寄托儿女。这行为应该是自私和残酷,是转嫁灾难。”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如果做父母的能参透贾平凹和托尔斯泰的这两句话,也许就可以解决孩子“不能走进清华北大等名牌高校怎么办”的问题。
五、走进清华北大为哪般
走进清华北大等名牌高校,当然是为了成龙成凤,有好的发展前程。然而,吴晓军在《走进清华北大》中曾提到:
作家刘诚龙曾经做过一次有趣的调查,他把两份名单拿给10个人看,问他们是否熟悉。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遥、刘春霖。第二份名单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
结果,10个被调查者,多数对第一份名单中的人一无所知,而对第二份名单的人却耳熟能详。谜底最后揭开:原来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他们赢得了科举考试,独占鳌头,披红挂彩,春风得意。没想到,风头出尽之后,这些状元郎归于平庸,湮没无闻。第二份名单里的人,全是当时的落第秀才!他们考场失利,与高官厚禄无缘。但是,他们很快调整心态,在逆境中奋起,有的成为思想家,有的成为文学家,有的成为农民领袖;有的成为一代枭雄,声名远播,载入史册。
吴晓军还提到:中南大学教授蔡言厚,作为国内最权威的大学评价咨询专家之一,带领课题组于2009年发表了最新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这份调查报告给高考状元的崇拜者们狠狠地泼了一瓢冷水——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高考状元,几乎没有一个成为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绩远远低于社会预期。
事实上,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不会是那些高考状元,而往往是那些脑筋灵活、身体健康、性情开朗直率的孩子。因为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能最快地做出最佳选择,进入最佳状态。他们经受得起挫折,不怕失败。因此,他们在失败之时,是不会喝药、跳楼、赴水的,他们永远都能从逆境中奋起。
因此,我们的家庭教育也好,学校教育也好,我们不是为了制造天才,而是为了培养脑筋灵活、身体健康、性情开朗直率的孩子。
让孩子上名牌小学、名牌中学、走进清华北大等名牌高校是最好的选择,但是,绝不是唯一的选择。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培养脑筋灵活、身体健康、性情开朗直率的孩子。

⑺ 长沙市北大新世纪恒定中学是民办学校还是公办学校

民办普通高中。长沙北大新世纪恒定中学是经长沙市教育局批准筹设,由北大新世纪教回育答集团与湖南恒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立而成。学校总投资约9.7亿元,办学类型为普高、国际部、补习部,办学规模约5000人。

学校拥有一支严谨、务实、高效、奋发的管理队伍,凭借恒定的价值追求、创新的办学机制、优厚的工作待遇,广泛引进并着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教艺精湛的教师队伍。其中一期建筑8万平方米于2020年7月交付使用,2020年秋季正式开学。



(7)北大宣传册扩展阅读:

学校以“恒定致远”为办学的核心理念,恪守“诚、志、勤、和”的校训,践行“开明笃实”的校风,倡导“好学力行”的学风,坚守“持敬求通”的教风,致力于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经世致用的创新型人才。

学校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设备、完善的服务体系,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目标,依托优质的教育资源,全面构建独树一帜的特色课程体系,矢志探索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路径。

⑻ 北大的国际关系学院怎么样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是中国综合性大学中建立最早的国际关系学院,是我国培养国际问题和外交、涉外工作应用、研究和教学专门人才的最重要基地。

⑼ 《走进清华北大》吴晓军书读后惑

吴晓军文集《走进清华北大》读后感
清华北大,就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它们既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当然也是中国最好大学的代名词。所以,走进清华北大,就是走进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
走进清华北大,是所有家长和学子的共同愿望。而怎样走进清华北大,却是所有家长和学子永远待解的心结。吴晓军的著作《走进清华北大》,让我眼前一亮。这部著作,在解开家长和学子怎样走进清华北大的心结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细读之余,也激起了我探讨的热情。
一、家长的心态和引导,是孩子走进清华北大的基础
调查显示,清华北大学生的家长,即使是一字不识,或家境贫寒,也会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自强不息。他们相信日子会慢慢好起来,总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不知疲倦地劳碌着。不仅如此,他们还能够把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吴晓军在《走进清华北大》中提到:“如果你让别人造船,请别急着给他们材料,而是先让他们看海,激起他们对海洋的强烈渴望。”他在《走进清华北大》中采访的骄子马牧青初中毕业的暑假在父亲的带领下浏览了北京大学。当时,她对父亲说:“今天,我是以游客的身份走进北大的;三年后,我要以北大学子的身份走近未名湖。”果然,她如愿以偿。我在全国各地为学生家长做免费公益的家庭教育指导演讲时,常讲我朋友老赵的故事:老赵兄弟姐妹五个都是名牌大学毕业。要知道,像我们这个年龄,兄弟姐妹五人都是名牌大学毕业,那绝对是凤毛麟角的。我曾经要老赵解释个中原因。经过一段时间思考,他告诉我这么个事:他父亲年轻时是县供销社经理。单位有辆旧吉普车。每到寒暑假,父亲就开着吉普车带着他们出去旅游。他们吃的,是母亲做的干粮;喝的,是用行军壶带上的母亲烧的白开水;住的,是最廉价的旅社。他们旅游的,不是名山大川,不是名胜古迹,而是全国各地的名牌高校。到了南开大学,父亲告诉他们,周恩来就是这学校毕业的;到了上海交通大学,父亲告诉他们,钱学森就是这学校毕业的。他们兄弟姐妹五个,在初中毕业之前,全国的著名高校,他们都去旅游过。每到一所高校,父亲最关注的是宣传栏:国家的哪个领导人是这所高校毕业的,或者某某科学家、学者、作家是这所高校毕业的。所以,他们回家之后,不用父母督促,都很自觉地学习。因为他们知道,不好好学习,考不上重点大学,是成不了心中的偶像的。也许正因为此,他们五人都是名牌大学毕业。
是啊,带着孩子游高校,或者让孩子看看《走进清华北大》,也就相当于先让孩子看海,激起他们对海的强烈渴望,再给他们材料去造船。
二、孩子个人的心志基础,是其走进清华北大的决定因素
其实,才出生的婴儿,如果都能够接受科学的教育,每一个人都可以走进清华北大,每一个人都可以成就毛泽东、周恩来、钱学森、袁隆平一样的事业。遗憾的是,“与我们本来应有的成就相比较,我们不过是半醒着。我们现在只利用我们身心资源的一小部分”。大多数人的潜能,在一生中都没有发挥出来――出生时从父母那里获得,死亡时又带进了坟墓。
要让孩子发挥潜能,走进清华北大,除了父母的影响之外,孩子个人的心志是关键。一个从小立大志的孩子,会自觉地向才志远大的伙伴看齐,远离才志平庸的孩子,自觉地挡住外界的诱惑。他在理想没有实现之前,会一直奋斗着,同时收获着。成功之后,他会向着更为高远的目标前进。这样的人,不成功于此,必成功于彼,而且成功的规模也往往比较大。而一个没有好好立志的人,不管他的智力、意志、品德有多好,都不可能形成大的人生规模,更不可能有大的事业成就。因为他们做任何事情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就容易满足,小富即安,裹足不前,不再有进取之心。他的人生走不远,也飞不高。
因此,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意培养孩子的胸襟、气度和魄力,注意引发孩子对伟大、高尚的追求和向往,培养孩子从小严格要求自己,以古今优秀人物为榜样编织自己童年的梦。真正成功的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孩子的“志”立好。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通过身教言传、潜移默化,逐步使孩子形成一个童真的“梦”。以后随着知识的增加,眼界的扩大,便慢慢地形成一个毕生为之奋斗的人生理想。这个理想之前的童真的梦,便是所谓的“志”。
伟大而明确的目标是产生恒心和毅力的基础。因为,“有了伟大的目标,你就会把艰苦的劳动当作休息。”如果没有志向,没有目标,何来恒心和毅力去忍受走向成功的道路上的坎坎坷坷、千难万险呢?一个孩子,如果知道了读书是他成就理想的必由之路,懂得读书对于他成就人生的重要作用,他就能以学为乐,能把艰苦的攻读当作休息,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学有所得。虽然获取知识的过程有时是枯燥乏味的,但是,学习过程中,是能够不断体验到取得进步的成就感的,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各种分心的事情时他就能够主动克服,坚持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或目标。而一个具有消极被动的学习心态的孩子,会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就会采取逃避或抱怨的态度,而不会主动去寻求解决办法,学习获得成就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也就无从说起,学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吴晓军在《走进清华北大》采访的骄子乔雪园出生在河南,成长在北京,考上清华北大就是他“从小到大的梦想”,也许正因为此,他最终考上了北京大学。
三、学校和老师,是孩子走进清华北大的土壤和园丁
有人把人生分为三类:第一类人,是草一样的人生。尽管它也吸收雨露阳光,但却长不大。别人踩过它,却感受不到它的痛苦,因为别人可能压根就没有注意到它这株草。第二类人,是藤一样的人生。旁边有一棵大树,它也可以爬得很高。树不需要它的时候,它什么也不是。树山倒了,它也倒了。第三类人,是树一样的人生。虽然它可能会经受若干年风霜雨雪的考验,但最终能长成参天大树。远看,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近看,是一片绿荫;即使倒下了,依然是栋梁之材。
可以说,孩子将来是成长为草、藤,还是树,是由他的志向确定的。前面也讨论过,确定他的志向的,主要是其家庭的影响。
一个孩子,他的志向基本确定之后,也将决定了他将来是草、藤,还是树了。而将来草、藤和树的成长和管理,那就要看土壤和园丁了。土壤的肥瘠、园丁技艺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草的大小、藤的粗细和树的高低了。
吴晓军在《走进清华北大》中采访的骄子谢远航认为:“学校的条件差异较大,教师之间的差异也较大,这种差异如果从小学到高中连续累积起来计算,足以引起数十乃至数百分的差距。”
要想成长为参天大树,就必须要有优良的土壤和技艺高超的园丁;要想走进清华北大,就要有优质的学校和优质的教师。因此,我们在呼唤政府加大对教育投资的同时,也呼唤和期待着教育均衡成为现实。
四、不能走进清华北大怎么办
理论上讲,每个孩子都有走进清华北大的智力基础。但是,由于智力开发的程度不同、心志成熟的早晚不同、所在学校的条件差异,每个孩子走进清华北大的早晚和可能性自然就不一样。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大家都朝着同一个方向行走,世界就会倾覆。如果所有的学子都非牛津剑桥不上,这个世界的教育就出了问题;如果中国的学子都非清华北大不上,中国的教育就出了严重的问题。
因此,家长和学子们把清华北大等名牌学校作为一种追求和向往未尝不可,而非要一步到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则万万不能。
家长和学子,应该根据自己的家庭文化积淀、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的心志高下以及所在学校的文化氛围、师资力量来确定孩子的大学定位。
孩子能一步到位考上名牌大学最好。不能一步到位,考上一所普通大学,做四年的努力和调整,再考上一所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也是一样。现在是大学大众化的时代,考个专科,再专升本,然后考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一样是高起点就业。高中毕业复学一年从头再来,或者直接踏入社会,照样有光明的未来。
2013年5月12日凌晨,离高考还不到一个月,河南省鹿邑县高三学生高炜晟雇凶将其父亲(原鹿邑县法院院长高天峰)和姐姐高炜艺杀害。而弑父杀姐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和姐姐要其考名校、管教太严。每年的高考后,考生喝药的、跳楼的、赴水的不时见诸报道,在网上查询,更是触目惊心。
其实,这些都是因为没有解决好“不能走进清华北大等名牌高校怎么办”的问题。
贾平凹说过:“愈是这般强烈地要培养儿女的人,愈是这人活得平庸。他自己活得没有自信了,就寄托儿女。这行为应该是自私和残酷,是转嫁灾难。”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如果做父母的能参透贾平凹和托尔斯泰的这两句话,也许就可以解决孩子“不能走进清华北大等名牌高校怎么办”的问题。
五、走进清华北大为哪般
走进清华北大等名牌高校,当然是为了成龙成凤,有好的发展前程。然而,吴晓军在《走进清华北大》中曾提到:
作家刘诚龙曾经做过一次有趣的调查,他把两份名单拿给10个人看,问他们是否熟悉。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遥、刘春霖。第二份名单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
结果,10个被调查者,多数对第一份名单中的人一无所知,而对第二份名单的人却耳熟能详。谜底最后揭开:原来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他们赢得了科举考试,独占鳌头,披红挂彩,春风得意。没想到,风头出尽之后,这些状元郎归于平庸,湮没无闻。第二份名单里的人,全是当时的落第秀才!他们考场失利,与高官厚禄无缘。但是,他们很快调整心态,在逆境中奋起,有的成为思想家,有的成为文学家,有的成为农民领袖;有的成为一代枭雄,声名远播,载入史册。
吴晓军还提到:中南大学教授蔡言厚,作为国内最权威的大学评价咨询专家之一,带领课题组于2009年发表了最新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这份调查报告给高考状元的崇拜者们狠狠地泼了一瓢冷水——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高考状元,几乎没有一个成为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绩远远低于社会预期。
事实上,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不会是那些高考状元,而往往是那些脑筋灵活、身体健康、性情开朗直率的孩子。因为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能最快地做出最佳选择,进入最佳状态。他们经受得起挫折,不怕失败。因此,他们在失败之时,是不会喝药、跳楼、赴水的,他们永远都能从逆境中奋起。
因此,我们的家庭教育也好,学校教育也好,我们不是为了制造天才,而是为了培养脑筋灵活、身体健康、性情开朗直率的孩子。
让孩子上名牌小学、名牌中学、走进清华北大等名牌高校是最好的选择,但是,绝不是唯一的选择。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培养脑筋灵活、身体健康、性情开朗直率的孩子。

⑽ 北大核心期刊和南大核心有什么区别

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

下面就国内公认的比较权威的两个核心期刊体系作一个简单介绍。

一、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

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CSSCI)是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攻关项目。CSSCI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7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现已开发的CSSCI(1998-2014年)16年数据,来源文献近63万余篇,引文文献409余万篇。该项目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者,CSSCI从来源文献和被引文献两个方面向研究人员提供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信息和各学科学术研究发展的脉搏,通过不同学科、领域的相关逻辑组配检索,挖掘学科新的生长点,展示实现知识创新的途径。对于社会科学管理者,CSSCI提供地区、机构、学科、学者等多种类型的统计分析数据,从而为制定科学研究发展规划、科研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参考。对于期刊研究与管理者,CSSCI提供多种定量数据: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期刊影响广度、地域分布、半衰期等,通过多种定量指标的分析统计,可为期刊评价、栏目设置、组稿选题等提供科学依据。CSSCI也可为出版社与各学科著作的学术评价提供定量依据。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国家图书馆、中科院等众多单位包库使用,并作为地区、机构、学术、学科、项目及成果评价与评审的重要依据。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名优期刊的评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指标。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2015 年12月31 日公告称,决定调整CSSCI 来源期刊目录的更新时间和办法,在新的来源期刊目录更新前,2016年数据库收录继续按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学术集刊)目录进行数据采集入库。


二、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


北京大学在国内最早进行期刊评估的工作,其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就界定了国内核心期刊的范围,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图书情报界、学术界、出版界和科研管理部门对该项研究成果都给予了较高评价,普遍认为它适应了社会需要,为国内外图书情报部门对中文学术期刊的评估和选购提供了参考依据,促进了中文期刊编辑和出版质量的提高,已成为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参考工具书。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合编,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成员馆、中国科学院文献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和期刊工作者参加了研究。该要目总揽已经推出2014版。

阅读全文

与北大宣传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福建电子商务网站备案 浏览:312
市场营销阶段定价策略 浏览:4
活动策划方案培训班开设 浏览:603
陕西浩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153
自考市场营销学第一章 浏览:240
养老院礼仪培训方案 浏览:427
马云关于电子商务 浏览:720
凡客诚品网络营销方法 浏览:411
学校2017党员培训方案 浏览:20
杭州市下城区电子商务产业园 浏览:635
高中学网络营销好吗 浏览:31
深圳市电子商务技师学院 浏览:591
外出宣传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78
2014年电子商务发展前景分析 浏览:996
最新肯德基网络营销 浏览:402
电子商务物流优劣 浏览:989
优鲨电子商务信誉 浏览:733
软件开发类培训方案 浏览:2
电子商务师考前培训班 浏览:138
个人网络营销的前提 浏览: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