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宣传策划 > 脉诊宣传语

脉诊宣传语

发布时间:2021-02-05 23:39:19

① 脉的成语和词语

脉的成语 :
含情脉脉、
一脉相承、
来龙去脉、
血脉相通、
脉络分明、版
国脉民命、
急脉缓权受、
法脉准绳、
一脉亲承、
熟谙脉络、
一脉香烟、
斯文一脉、
张脉偾兴
脉的词语 :
山脉、
动脉、
脉搏、
脉冲、
静脉、
脉脉、
脉络、
气脉、
脉动、
脉理、
支脉、
叶脉、
地脉、
国脉、
经脉、
把脉、
诊脉、
脉息、
矿脉、
脉压、
命脉、
号脉、
切脉、
按脉、
脉象、
余脉、
芤脉、
脉石、
脉案、
深脉、
脉诊、
矊脉、
缓脉、
带脉、
六脉、
道脉、
青脉、
息脉、
义脉、
关脉

② 中医脉诊中如何准确定位寸关尺

基本正确。这三个地方代表着不同脏器的情况。(具体的我也不太记得了,只记得尺内那个地方是肾脏)如果要是容靠重压才能感觉到的话可能有肾虚的情况。诊脉时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要并在一起,放在相应位置就好了(*^~^*)

③ 中医搭脉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中医的切脉习俗

作者:王其学

古代中医,要是不懂得切脉习俗,就很难立住脚。切脉,不光要“熟读王叔
和”,还要在“切脉习俗”中,施展法术,灵活应对、见机行事。若是仅仅凭着
自己的“医道”,不理会“切脉习俗”,患者和病家就可能不买你的帐、疏远着
你,你的医道就变得无用,不会“兴时”。

过去,有的“先生”,就连《内经》、《温病》都没读过,只是凭着《汤头
歌诀》中几个处方,熟练的掌握了一套切脉习俗,居然也可以兴腾一时,名扬一
方,被人称为“一方名医”。有俗话说:“心肝脾肺肾,跑一天没人问。心肝脾
肺贤,一天两吊钱”。就是说,对于“肾”字和“贤”字都分辨不清的庸医,有
时倒比熟读经书的“先生”挣钱多。这是为什么?就因为他用“切脉”的招数把
病人“粘”住了!只要“先生”把病人“粘住”,取得了病家信赖,那就好办了。
即使把人治死,那也是“治好了病,救不了命”,把人治死了,那是“命该如
此”,并不会喊冤。颇有点“一家愿打、一家愿挨”的味道。其他的人,你无论
多么高明,都有劲使不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一种很复杂的文化现象,但
是,应当首推华而不实的“切脉习俗”。

切脉,像是一道关卡。这一关,连接着医患双方,暗藏着不少玄机。什么玄
机?基本上就是猜谜语。谁猜得准谁的脉诀就好,谁猜的不准,谁就站不住脚。
弄好了,“先生”有可能征服病人,说你的“脉诀”好,取得信任,任你摆布,
然后把你的大名传扬出去。弄不好,就会失去信任,遭到揶揄,获得一个坏名声。

道理本来很清楚,病,生在病人身上,到底哪里不舒服,存在什么症状,病
人最清楚。包括脉诀好的中医先生在内,谁都比不了自己明白,可是,愚昧无知
的病人,往往拒绝说出症状,自己的症状,要让“先生”“试”出来。还有,有
些人是文盲加“语盲”,即使想主动“主诉”,也常常是“茶壶里煮饺子,倒
(道)不出来”,抓不住主要的说,繁繁地诉说一些与症状无关的生活琐事、生
活情节,总是说不清楚主要症状。这就给“切脉习俗”带来了充足的理由。

西医进来后从不试脉,直接问诊。面对没有文化、愚昧无知的病人问诊,居
然也有“问诊技巧”,有的医生仅仅几句话,就能问出症状来,有的实习生常常
问半天,也问不明白。这种情况进一步表明,中医的切脉,是建立在大多数国人
没有文化、愚昧无知情况之上的。这正是中医的切脉习俗存在数千年的一个文化
环境和社会原因。现在,中医和中医的切脉习俗为什么销声匿迹了?因为民族的
整体文化科学素质提高了。病人很乐意把自己的症状告诉医生,害常常担心落下
症状。切脉习俗,只是在偏远落后的地区和城市的阴暗角落里,有极少数愚昧的
残存。

我们发现,愚昧原来也可以打造某种文化。愚昧文化,在中国传统医学领域
中的表现,就是这种玄之又玄的切脉文化。中国的患者很有特色,他们找“中医
先生”看病,好像是专门来找别扭的,或者是来“考先生”的。患者把一只手伸
过来,放在脉诊子上,表示出让先生试脉的样子,一句话都不说。如果先生问:
“你哪里不好?”病人会很反感地反问:“还用问我?你试试脉不就知道了?”
如果这么一问,先生的“医道”,已经在患者的心目中打了折扣,所以,“聪明”
的“先生”大都不去直接询问症状。

这种根深蒂固的切脉习俗,与《周易》算卦像是一只连通器。病人找先生,
本来为看病,不为“考先生”,但病人往往把他与算卦的先生联系起来看。算卦
先生可以凭着数几根草棒或者摇几个钱儿,来占卜吉凶祸福,看病先生当然也应
该凭着试脉知道症状。蹩脚的情理、荒唐的逻辑,以真理的名义长久的存在,似
乎也不应当责怪“考先生”的病人。谁不知中国的占卜术和医术,同是源自“阴
阳五行”的基本理论?它们本来就是互相通融、不能分家的,这就是中医切脉习
俗中,“切脉关”存在的另一个缘由。

“切脉”就是“猜谜语”。面对“考先生”的病人,先生就必须“猜谜语”。
不过,“会打拳的不发毛”,聪明的先生是不会问其症状,也不会立刻说出谜底
的,需要的是和他“靠上”。你不愿说啊,我还不愿问呢!咱们就靠下去,看谁
靠过谁?于是,那先生,一言不发、正襟危坐,手按寸关尺,心想应对词,眯缝
起眼睛,表现出“开动脑筋”的样子来。病人一看,先生那幅认真、仔细劲儿,
真够先生材料。于是,病人在心理上,首先退却一步。先生继续坚持,再过一会
儿,病人还会再退一步。于是,先生占据了主动。眼见得病人已经耐不住性子,
看看到了火候,先生忽然把切脉的手收回来,十分肯定地说:“中焦阻塞了,脉
上带着呢!”仅此一句,已经憋不住了的病人,被十分陌生的“中焦”、“阻塞”
等词语一下子提醒了,知道“脉上带着”,瞒不过先生,于是,那些自觉症状,
顺着这陌生的词藻,滔滔不绝地脱口而出……

当然,也有的先生,通过一面试脉、一面拉家常,进行“症状刺探”。所啦
内容,看似与疾病无关,实际上是为了“诱导出症状来”。啦够多时,脉试多遍,
“刺探”的差不多了,把“刺探”出的一个症状猛地说出来,病人居然会很吃惊,
赞叹先生的“脉诀好”,而且会随着先生的口,继续往下说,直到说出各种症状
来。于是,先生一面说“该当如此的,脉上带着呢”,一面进一步顺藤摸瓜,盘
问再三,终于掌握了全部症状。这就是所谓“辨证论治”中的“辨”字之一宗。

如此“切脉”施行起来,医者居高临下,患者如听天书,谜底揭出来,医患
双方哈哈一笑,游戏一般,一方愿“打”,一方愿“挨”,显得和谐而自然,表
现着某种“缘法”。至于开方取药?回去吃了是否管用?呵呵!那是另一回事。
在这个当口上,医者只要过了“切脉关”,业已先取得了半成胜利,常年如此,
焉非“名医”乎?

以上切脉举例,是医者针对“闭口”病人症状,进行激发、诱导,“憋”其
自述,“诓”起症候的一种“法术”。直到病人自述出全部症状后,病人竟然不
知道那只是“自述”的结果,仍然觉得是“脉上带着”的,是先生试出来的,并
没有任何被诱导、被激发的感觉,反倒称赞先生的脉诀好。看似奇怪,实是百姓
迷信脉诀的千年习俗。

那么,是不是有脉诀特别好的先生,可以仅仅凭着切脉来试出症状、断定病
情、开方治病呢?可以肯定地回答,没有!如果一定要说有,那就只好举出小说
里的例子了。小说里不仅有“凭脉断症”的大量例子,还有“悬丝切脉”的不少
玄说。旧时,先生,特别是年轻的先生,给某些大家闺秀看病,因为“男女授受
不亲”,是不能直接接触人家大小姐手腕子的,甚至不能靠近人家的闺房,怎么
办?那就在大小姐的手腕上拴一条丝线,牵引到外面,让先生在外面“试”那丝
线传导过来的“脉”。小说里的先生,居然也可以在丝线上“试”得准确无误。
这,可信么?当然不能。

除了小说,据说也真的有先生仅凭试脉,就能断出疾病来的。如果这是事实,
那就需要分析出里面暗藏的玄机来。这玄机就是先生在试脉的同时,或者听到了
病人的咳嗽声,或者闻到了病人的某种气味,或者看到了病人的排泄物,分析出
了存在的某一种症状,然后,归咎于脉象,就说“试脉试出来的”。另外,有的
中医先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脉诀好”,不惜安插亲信、收买“耳目”,在切脉
之前,已经对病人症状了如指掌。所以,在中医的脉诀上,存在不少机关和骗术。
但是很奇怪,中国的百姓对这种骗术却是非常相信的。所以有时我们就觉得,中
医的切脉习俗,是灿烂的民族文化中的一缕瑕疵和悲哀。

中医学在“四诊”中,明确规定了“望闻问切”的诊断程序,除非神志昏迷
或不能表达症状的患者,都不能仅仅凭着脉象来确定疾病。“切脉”只是对“望、
闻、问”这“三诊”的补充、参考和验证,属于最后一关。况且,切脉的目的,
并不是为了知道症状,而是为了确定罹病的脏腑、经络、性质和程度。至于症状,
哪儿痛、哪儿不好受,属于“问诊”的范围,比如“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
四问便……”岂可用切脉来“猜出”症状?况且,临床上常常出现“症脉不符”、
互相脱离的情况,有时需要“弃脉从症”,有时则需要“弃症从脉”。更有极个
别患者,属于天生的“反关脉”,挠动脉不生在内侧,而生在外侧,就连试脉的
位置都难以寻找,那“症脉不符”就会更加明显,甚至完全没有脉象的参考。所
以,是不能“凭脉断症”的。一个优秀的中医,是要遵守“四诊”口诀的:“望
闻问切,治病要诀,凭脉断症,任嘴胡说!”

可是,到了临床上,几乎所有的中医都要遵守“切脉习俗”。他们为了取信
于患,避开问诊,试图从脉象上、从其他方面获得病人的症状,常常杀费苦心。
于是,望闻问切的那个“问”字,是无法落实的。那“四诊”,也只是搁置在书
本上,作为宣传中医科学的依据。以致,做一辈子中医先生的人,只要他还有良
知,对于这种切脉习俗,都会或多或少的感到困惑。

读史,有时可以释惑。《史记·扁鹊列传》介绍说,扁鹊的朋友长桑君,把
药丸和秘方传递给他后,“忽然不见,殆非人也”。可见长桑君不是普通人,而
是一个神仙。神仙隐遁之后:“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
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扁鹊吃了神仙的药,他的眼睛就成了神眼,
隔着几道墙壁就能看见墙那边的人,大概比现在的X光、CT还要便捷和准确。用
这样的神眼,就看见病人的“五脏六腑”“气血经络”的运行状态了,什么病能
瞒得了神眼?可是,过分的神奇,百姓不相信。所以,扁鹊就“以诊脉为名耳”。
他把用神眼看见的疾病,是成是切脉“切”出来的,病人就相信了。

由此可知,中医的诊脉,本来就是一种虚假的东西,是一种被玄虚了的、与
科学背道而驰的恶习,完全没有任何科学性。就连最具权威的史书《史记》,对
此也是否定的。

(XYS20080910)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④ 为什么在战国至三国时期产生四部经典著作

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小说作品的合称,这早已是一个人人皆知的文学常识。但是如果要问,四大名著之称是谁从何时叫起的,恐怕就没有人能回答上来了。



从理论上说,四大名著之称再早都不会超过300年,原因很简单,其中的《红楼梦》乾隆年间才面世,到现在也就200多年。此前有四大奇书、六才子书、十才子书等称呼,但从来没有四大名著之说。

与四大名著最接近的是四大奇书,从相关记载来看,四大奇书之说最早出自李渔之口:“昔弇州先生有宇宙四大奇书之目,曰《史记》也,《南华》也,《水浒》与《西厢》也。冯梦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曰《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与《金瓶梅》也。两人之论各异。愚谓书之奇,当从其类。《水浒》在小说家,与经史不类。《西厢》系词曲,与小说又不类。今将从其类以配其奇,则冯说为近是。”(《三国演义》序)

有意思的是,李渔通过比较,否定王世贞的说法,将四大奇书的发明权给了冯梦龙。至于冯梦龙究竟是如何说的,什么时候说的,限于资料,已经无法弄清。这很可能只是当时坊间一个流行的说法,不过借用冯梦龙的名头而已。

四大奇书与四大名著的前三部都一样,唯一的不同就是《红楼梦》取代了《金瓶梅》。既然如此,那四大名著的说法怎么也得有200多年的历史吧。其实不然,这事不能凭感觉,还是要靠材料来说话,翻检清代文献资料,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四大名著一词。

那么,这一叫法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各类典籍加上报刊,浩如烟海,要找到这个词语最早的出处谈何容易,都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时至今日,随着文献数字化的开发,各类大型数据库相继建立,利用这些丰富的电子资源,成千上万册典籍,一秒之内就可以做到逐字检索,四大名著的问题也可以由此得到解决,至少是部分解决。

就目前搜检的情况来看,四大名著一词最早出现在1919年。这一年的2月14日,《申报》开始刊载求古斋书帖社的广告,号称“四大名著特价六折”,后面是对《廿五史弹词》《随园诗法丛话》《金圣叹、陈眉公才子尺牍》《唐诗白话解》这四大名著的简介。这份广告又见于同年5月8日的《新闻报》上。

显然这是为推销书籍而创用的一个词语,说白了,就是一个卖书的噱头。虽然是叫四大名著,但内涵与现在的完全不同。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四大名著之说并非直接由四大奇书演变而来。至于求古斋书帖社是否第一家使用四大名著一词,此前是否有人用过,还需要材料来证明。大体可以这样说,四大名著一词是清末民初书商为推销书籍所创的词语。

此后,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其间的报刊上不断出现四大名著一词,但基本上都是出现在广告中,具体内容也经常变化,比较随意,算是一个广告套语,始终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值得注意的是,1947年8月2日,《人民日报》刊载一则“新华社东北十九日电”《东北解放区新文化事业日盛 蒋党惨重摧残沪出版界》。文中提到,在东北解放区,“政治书籍中以毛主席四大名著及陈伯达之‘中国四大家族’等书最受读者欢迎”。那么毛主席的四大名著是哪四部著作呢?笔者在1951年8月7日刊载的一封读者来信中找到了答案,文章提到天津联合出版社1950年印行的《人民大宪章学习资料》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一九四五年召开了七全大会;毛泽东同志更发表了《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四大名著。”

由此可见,直到1951年,四大名著的说法虽然已相当流行,但其内涵并没有固定下来,处在各说各话的状态,我们今天理解的四大名著的说法是更晚的事情。1952年,《历史教学》杂志第5期刊载《关于高初中本国近代现代史教材教法的一些问题》一文,再次提到毛泽东的四大名著,可见这一说法已进入中学历史,流传相当之广。



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说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小说,人们遂将这四部小说合称四大名著。这一说法有其道理,但目前还没有见到确切可信的资料。

进入1980年,情况发生变化。从这一年开始,四大名著这个称呼开始和《三国演义》等这四部古代小说联系起来。这一年10省17院校《作家谈创作》编辑组编印《中国当代作家谈写作》一书,其中有一篇黄飞卿的《构思点点》,文中写道:“我小时候喜欢看故事书,以前看过些古典小说,什么四大名著,三言二拍都看过。”这里虽然没有具体说出四大名著包括哪四部小说,但明确说是古典小说。

1982年,《上饶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刊载汪嘉言的文章《漫谈自学语文——为上饶师专学生讲》,其中提到“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同一年,《国外社会科学》第3期刊发了署名“平”的文章《〈红楼梦〉全译本在法国出版》,提出另一说法:“中国的四大名著(另外三部是:《三国演义》《水浒传》和《金瓶梅》)之一的《红楼梦》,无疑是中国小说中水平最高,写得最精彩和最全面的。”

可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四大名著开始指向中国古代小说,但还有不同的说法。之所以此时发生这一转变,与时代文化风气有关。粉碎“四人帮”之后,开始拨乱反正,以前被视为封建落后的古代文学作品解禁,民间出现了读书热潮,《三国演义》这四部小说作品本来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历代读者所喜爱,此时受到热捧,被称作四大名著,自在情理之中。

其后,四大名著逐渐成为专有名词,内涵固定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小说的合称。



文章写到这里,可以进行总结了。据笔者搜检各类数据库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四大名著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末民初,是出版商为宣传书籍而创用的一个词语,长期以来其内涵并不固定。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和古代小说联系起来,很快成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部小说的合称,成为专有名词。

如果笔者上述推断成立的话,四大名著成为专有名词也不过才40来年的时间,这可能和很多人的感觉很不一样,但事实就是如此。不管是谁最先将四大名著与古代小说挂钩,这一叫法很快就得到认可并广为流传乃至成为一个基本的文学常识,原先不断变化的内涵被固定下来,浓厚的广告色彩退去,被赋予一种庄重感,这应该说是人们的共识和选择。在可以想见的未来,这个叫法应该是不会再改变了。(苗怀明)

来源:光明日报

⑤ 请问精通脉诊的老中医

号脉是要有实践经验的,首先要知道寸关尺相应的脏腑,像脉的沉浮、数迟、大小、有力无力等等都是相比较而言,所以是要有实际经验才能准确。很多脉都是感觉,无法讲清楚的。比较容易感觉的如:沉脉、浮脉,就是轻按皮肤为浮,重按为沉脉。数脉,一呼吸超过5次为数,低于4次为迟脉?(记不太准了)。虚为无力,实脉有力。可以找个健康男女分别号脉,就体会到脉跳的有力无力,脉洪大和弱的区别了。最好找本讲脉经的书,再让老师傅带带。这些都是用语言一下子讲不清楚的。

⑥ 哪里可以学习手诊脉诊

你好,诊脉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科学依据这个很难解释清楚,就是那些知名教授也无法完全解释清楚,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要长篇大论,而且你没有基础不一定看得懂。
遍诊法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三部诊法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三部,即人迎《颈侧动脉),寸口,跌阳(足背动脉)。以上两种诊脉的部位,后世已少采用,自晋以来,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是寸口。寸口诊法始见于《内经》,主张独取寸口是《难经》,但当时这一主张未能普遍推行,直至晋代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才推广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寸口又称脉口、气口,其位置在腕后挠动脉搏动处,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是:寸口为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为气血会聚之处,而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皆起于肺而止于肺,故脏腑气血之病变可反映于寸口。另外,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经同属太阴,与脾胃之气相通,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脏腑气血之盛衰都可反映于寸口,所以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的病变。
寸口分寸、关、尺三部,以高骨(桡骨茎突)为标志,其稍内方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分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是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
寸关尺分候脏腑,历代医家说法不一,目前多以下列为准:
左寸可候:心与膻中 右寸可候:肺与胸中
左关可候:肝胆与膈 右关可候:脾与胃
左尺可候:肾与小腹 右尺可候:肾与小腹
脉象形成的原理
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心主血脉,包括血和脉两个方面,脉为血之府,心与脉相连,心脏有规律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脉管也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因而形成脉膊故能心动应指,脉动应指,心脏有规律的搏动)和血液在管内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血液循行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因此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阅读全文

与脉诊宣传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市场营销专业如何用非概率抽取本 浏览:360
关于电子商务前景 浏览:848
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好处 浏览:148
我国网络营销研究 浏览:83
东莞市闻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291
绿韵天成电子商务 浏览:743
市场营销第一单元试题 浏览:651
运动会比赛流程策划方案 浏览:943
国庆登山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96
2012年4月网络营销与策划 浏览:116
女装品牌服装店营销方案 浏览:673
砍价会策划方案 浏览:708
电子商务诚信的现状 浏览:94
酒店网络促销方案 浏览:971
平安校园安全队伍培训方案 浏览:254
红云红河集团员工培训方案 浏览:928
村居双语培训方案 浏览:98
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兴起 浏览:498
韩都衣舍网络营销分析 浏览:300
茶具促销活动内容 浏览: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