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宣传策划 > 陕北宣传片

陕北宣传片

发布时间:2021-02-03 07:36:40

1. 《我和我的家乡》发出预告片,从预告片来看这部剧怎么样

这次《我和我的家乡》预告片发布出来后,我是十分的喜欢和期待这部影片,在预告片中,电影的主角几乎全都出现了,而且预告片中的搞笑片段也是层出不穷,非常适合全家老小一起观看。预告中播出的几个单元剧故事,都很有吸引力。

《我和我的家乡》是继去年的《我和我的祖国》之后拍摄的姐妹片,其中汇聚了宁浩、徐峥、陈艺谋、邓超、俞白眉等等知名导演,而且几乎大半个娱乐圈的喜剧圈的明星都是有参演的。

而这次也是《我和我的祖国》的姐妹篇,寓意也是通过讲述中国东西南北五大地域的故事,来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以及提醒在外务工和学习的人,不要忘了自己的家乡,更不要忘了去建设自己的家乡。

2. 青歌赛刘妍

刘妍 - 演员,模特 编辑词条
陕北民歌新秀刘妍,84陕西安塞人,共青团中央十七大代表,陕西省侨商联合会副会长,陕西省旅游形象推广大使,安塞县民间艺术培训中心职员。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录制,并出访新西兰等国宣传陕北民歌。2014年2月参加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录制,一举拿下2014年第一周周冠军,冲刺第一月月冠军。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刘妍
别名
妍妍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陕西·安塞
出生日期
3月6日

职业
歌手、演员
毕业院校
中央音乐学院
经纪公司
陕豪文投
代表作品
爱飞扬、陕北女娃娃等等。
主要成就
原创歌曲《爱飞扬》
配偶
薛雄枫
目录
1基本资料
2中山电视台主持人刘妍
3学生刘妍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生日:6月3日

星座:太阳双子 月亮天平

血型:A

毕业院系:上海大学新闻专业 星路历程 刘妍,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中学老师,父亲是物资局的工会主席。从小就爱好文艺的她,在五岁时开始学习钢琴,每周在爸爸的陪同下去上课。当别的小孩子都在玩耍的时候,她也想去玩,可是爸爸告诉她,做事情就要一心一意,三心二意是做不好事情的。于是,养成了她做事认真甚至追求完美的个性。

获奖经历 *2010北京国际车展HANMAC手机杯模特大赛“网络关注奖”

*新丝路模特大赛赛区最具活力奖

*新浪车模大赛最甜美车模奖

*CCTV-3<<挑战主持人>>亚军

*中国小姐风采大赛赛区冠军及最具才智奖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入闱全国50名,赴马来西亚参加总决

*光线传媒明星音乐学院考试全国40强 影视作品 *在韩雪主演的《爱情占线》中 饰演 秘书 凯露

*央视一套播出,陈小春与俄罗斯巨星联合主演《猎人笔记之谜》中担当中方女二号,饰演 国际刑警 陈芸芸

*参演 吴宇森导演 舒淇 吴彦祖主演的 电影《天堂口》

拍摄广告 *与周杰伦 曾恺玹合拍 美特斯邦威

*拍摄运动品牌Adidass广告

*拍摄营养品广告 活力氨基酸

*拍摄 金福猪 广告宣传片

*拍摄电信宣传片

*拍摄绿力98手机广告

模特经历 *大型车展经历:

2008北京国际车展 雷诺 车模

2009上海国际车展 奥迪 车模

2010北京国际车展 奔驰 车模

2011上海国际车展 阿斯顿-马丁 车模

接受过的访问 新浪网 专访

京密网 专访北京电视台 专访 平面拍摄 服饰"四月天"宣传画

满意请采纳谢谢

3. 百鸟衣的主创团队

艺术总监 编剧:陈晓玲
国家一级导演,曾任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佳剧目--大型舞剧《妈勒访天边》的艺术总监;历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艺术总监;中越青年大联欢晚会《青春 友谊之歌》总导演、撰稿。2007年获国际节庆协会(IFEA)颁发的IFEA中国杰出人物奖。
总编导:章东新
著名大型晚会、大型活动导演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创作中心国家一级导演
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一、二、三等奖获得者
2008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执行副总导演
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执行总导演
副总编导:李紫君
国家一级编导
南宁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篇章导演组长
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第一篇章总导演
2010年中越建交6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执行总导演
作曲:孟可
著名音乐制作人
中国国家东方歌舞团作曲家
2004年应邀为雅典奥运会闭幕式接旗仪式8分钟中国舞蹈音乐及宣传片音乐担任作曲与编曲工作
代表作品:2006青年歌手电视大赛颁奖晚会主题歌《为你歌唱》、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主题曲等
丁纪
著名音乐人,2008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仪式音乐主创,曾连续数年参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编曲工作,并多次在海内外深具影响力的国家级大型晚会中担任音乐制作。
代表作品: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开幕前表演开场《金狮迎奥运》作曲等。
服装造型总设计:张柏源
著名服装造型设计师
北京舞蹈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客座教授
中国戏曲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客座教授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服装设计师
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服装道具设计室主任
舞美视频总设计:金卅
中国歌剧舞剧院资深舞美设计师
代表作品:音乐舞蹈诗剧《追寻契丹》舞美设计、2008年中央电视台《中华情》元旦双语晚会舞美设计等
灯光指导:张南
著名舞台灯光设计师,俄亥俄州立大学戏剧系灯光设计硕士,戏剧文学硕士,现任教于美国著名私立女子大学 Smith College戏剧系。2000年话剧作品《俄耳甫斯降临》获得美国舞美技术协会授予的 Ezekiel灯光设计奖并多次参展,2001年入选美国舞美技术协会的青年设计师论坛。其它的设计作品包括由美国著名导演 Austin Pendleton执导的《孩子的时刻》,OBIE奖得主Paul Zimet的音乐剧《鹦鹉》和《反面》, Brazz Dance舞蹈团波士顿现代舞专场,辽宁歌剧院的轻歌剧《红海滩》,北京儿艺音乐剧《福娃》,旧金山索诺玛歌剧院《杰克伦敦》,阿肯色剧院《福尔摩斯》等二十余部。
灯光设计:刘传龙
中国歌剧舞剧院灯光设计,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灯光设计专业。
主要灯光设计作品:歌舞剧《天上西藏》、《雁门关外好人家》,情景歌舞晚会《四季情韵》、《紫气祥云》,陕北民歌交响音画《信天游》、川剧《夕照祁山》、《风雨女人路》,情景音乐晚会《绿色畅想》等多次担任各种政府演出活动灯光设计。
执行编导:冯蔚
国家一级编导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创作中心编导
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一、二、三等奖获得者
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编导
代表作品:舞蹈《鸟仔》、《小河淌水》、《佤之祭》、《高原云踪》等
执行编导:周莉亚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创作中心编导
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
多产舞剧编导,代表作品:舞剧《粉墨春秋》、《骑楼晚风》、《马可 波罗》等
编导:王竹
南宁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作中心主任
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编导
代表作品:舞蹈《壮族大歌》、《唱山歌》等
(舞美视频制作由紫尚云天(北京)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担纲)

4. 陕北碗托宣传片

这个首先得采风 拍素材,然后编辑才可以得,你可以找个广告公司,帮你做一个

5. 我没有什么意思,只是想记下来

这是在新浪上看到的,施润玖的访谈。

受访者:施润玖 电影导演 纪录片编导

访问者:刘洁 中国传媒大学 博士研究生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副教授

时间:2004年11月9日

刘你毕业后就开始拍片子了吗,那时侯你主要拍写什么类型的片子?

施92年我毕业后,开始是打算到八一厂工作的,后来听说要从场记干起,而且一干就是好多年,之后才能做副导演,又要干好多年之后才能干导演,我一琢磨,决定不去了。从那会儿开始到现在,我什么都干,特别杂,电影也拍,广告也拍,纪录片也拍,专题片也拍,城市宣传片也拍,电视剧虽然没有拍过,但是估计马上也要拍了。拍什么,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局限,只要是跟影像有关的,跟我的本行有关的,我都可以做,再就是只要是有意思的我都会去做。我觉得,如果能跟那些我拍的人,或者是与我合作的人可以交流,我就干了。

刘这么说来,你不是最近几年才接触纪录片的?

施一毕业我就开始拍纪录片了,但是那个时候不是给大陆人拍的,给台湾中视拍的。有个栏目叫“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凌峰和他弟弟办的。凌峰是第一个到大陆来拍片子的台湾人,当时他们就觉得有一些反映大陆的片子,做得太走马观花了,想拍一些特别深入的东西,所以就策划了一个新的片子叫《中国》,准备在台湾播放。当时,我刚刚毕业,我们有两三个同学在帮他们干活,后来我也去了。其实,那时候我们也拍得像走马观花似的,只是比那种在一个地方只呆一、两天的做法要好些。我参加拍摄了介绍陕北、上海和东北的片子。比如说东北那个片子,因为它主要是针对台湾观众的,有很多台湾人不了解东北现在的变化或状况,所以就先得找一些历史上的东西,找一些台湾人能知道的东西。东北有三宝,这三宝是怎么回事,都是哪儿出的;东北有朝鲜族、还有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孤儿,我们就去拍这些人;东北有二人转,我们就去拍二人转,看二人转是什么。这种拍法,基本上都是和民俗、文化相关的,跟人本身不是接触得特别多、不是特别深入。从长春开辆车一直拍到延边,走哪拍哪。就像这样,你能做得多,就能多挣钱,当时不知道这就是商业化运作。

刘那时跟中视做了多长时间?

施拍完东北就不能干了,没法干了,因为你感兴趣想拍的东西,他们看了说这不灵啊,观众会看不懂的。为什么呢?那个时候不知道,以为他们是傻B,可现在明白了,因为他们是台湾人,台湾人有台湾人的口味,我们拍的东西和他们的那根弦搭不上。

刘后来你拍过、也导过一些有关新音乐人及摇滚乐队的音乐电视纪录片,在电影故事片《美丽新世界》(1998年)和《走到底》(2000年)中,你担当着导演工作,后来你怎么会拿起了DV拍起了纪录片呢?

施我一直都在用DV,从DV一开始有我就用了。最开始用V8什么的,后来各种换代的机器也用过。现在那种高清晰的也出来了,今年在日本已经开始有卖的了。

刘我是想说,原先你有很多时候是在做“命题作文”,到了2000年你拍《后海的故事》的时候,就开始用DV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了,是吧?纪录的动机,实际上是和创作者的思维、情绪、想法是一致的,所以我特别想知道你那个时候的状态和想法。

施在拍完第二部电影《走到底》之后,我进入了一段空白期,那会儿对现状的怀疑,还有生活习惯啊,年龄啊等等,很多事情都赶到一块儿了。我发现中国的电影市场特别糟糕,于是对现存的电影拍摄方式和营销方法产生了巨大的怀疑,不清楚自己的工作到底对他人和自己有什么现实意义。电影本身虽然是一个特别好的东西,但因为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个文化绿地越来越被沙漠化了。举个例子,就好像你一直特别有兴趣在吃奶酪,可随后你忽然发现奶酪原来是发了酵的一种东西,而且里面长了蛆,是经过蛆搅动出来的,这时你就会觉得特恶心。就是这种感觉,你以为你吃的是很新鲜的东西,其实却是一种腐臭的东西。我很困惑,不知道该干点什么……

刘我明白你的意思,就是太知根知底了,弄完之后又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所以就特别茫然。

施对,就是觉得没意思,而且这么拍下去,没劲!在我脑子里适合在国内电影院里放的电影越来越少。我不知道该拍什么样的片子,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样的东西能够让更多的人理解,喜欢进电影院。所以,我特别茫然。正好在这时,刚刚成了央视“纪事”栏目制片人的周兵找到了我,问我有什么想拍的,我说我想在后海这边拍一点东西,他说正好有一个节目计划叫“中国人在21世纪”,就是这么巧!所以,我索性换一种方式,拍一个纪录片。

刘从表达自己、体现个性来说,你觉得音乐电视纪录片、电影故事片、纪录片,哪一种方式更适合你?为什么?

施从东方哲学的观点来看,是“无我”的,哪里有“我”?哪有什么所谓的独立的个性呢,没有,“我”不过是当下的因缘合和。包括佛教、儒家的学说,尤其是到孟子实际上说得都是这个。因此,电影也好,电视也好,它不应该是一个障碍。表面上电影有电影的特点和规律,电视剧有电视剧的拍摄方式,纪录片有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可这种拍摄方式不能成为一个拿摄影机的人的障碍,也不能成为一个导演的障碍,反而应该是在我了解了这个方式后,我怎么用这个方式来说事儿,我怎么把这个世界呈现出来给大家看。电影、电视剧的方式可以呈现,纪录片的方式也可以呈现。只要我适应了不同的拍摄方式,适应了拍摄的基本过程,那一切就OK了,就没有什么障碍了。同时,我认为拍摄本身就是个工具,就是个媒介,只不过像我这种人过早地学会了用这种媒介,我很熟悉这种语言方式。所谓影视其实也是一种语言,摄影机就像一支笔,拍摄就像用笔写东西,就是这个道理。掌握了这种语言之后,我们就可以选择写什么、说什么了,就像一个作家他可以去写一些花边新闻,混口饭吃,也可以去写一些历史的东西,可以写“圣经”,也可以写小说,什么都行,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干什么都可以。我觉得这是一种尝试,这个尝试只有一个原则,就是我拍的这个东西是不是有意思,说得好听点就是有没有“意义”,仅此而已。

视纪录为一种日常生活

刘你后来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找到了那种“意义”和心理上的塌实感了吗?

施找到了,是慢慢找到的,就是后来拍摄心态不一样了才找到的。我可能和很多其他的纪录片导演不一样,他们我是了解的,包括我进电视台工作后接触过的纪录片导演,他们大多没拍过什么片子,或者说没拍过大片子,所以就特别想拍大片子,于是就想在片子里去折腾点儿什么。我呢,是一直在拍大片子的,即使是个小小的MTV,最高造价都是在十五六万左右,而且都是拿胶片拍的,这就是我跟别人的不同切入点。我拍纪录片不是为了找导演的感觉,也不想从片子里怎么着,纯粹是为了体验生活,而且我也不在乎拍出来的东西人家会怎么想、怎么看。我拍过故事片,本身也是学戏剧的,对这个东西怎么出来的我比较了解。相反,我对纪实性的、生活本身的东西反而不太了解。所以我常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而其他编导可能是想从生活中提炼出什么东西来,我不想这样,拍片子就是我每天的生活,就像写日记一样,今天看见这些,就把它拍下来了,不想明天应该怎么拍,拍完了就搁那儿,也不看回放。等拍了三四个月后,你会突然发现这里面可能有什么有意思的东西,或者在拍的过程中会突然发现一个线索。我就是这样来纪录的。

刘你说这次拍靖大爷,是在你的许多拍摄经历中显得最轻松的一次。这是因为你放弃了功利的目的性,还是因为你找到了一种合适的纪录方式?

施都有吧,其实这是自我的一种感觉,就是拍纪录片可以边工作,边休息,然后边体味,是一个很轻松的过程。其实很多时候我发现,如果我们把拍摄当作一种生活的时候,它是很轻松的。很多人会说,哎呀我要去工作了,于是他在上班的时候是一个状态,回家后又是另外一个状态,然后他就在这两种状态,或者三种状态,甚至无数种状态之中转换,不累不烦才怪!其实,我觉得工作、休息、娱乐本来就是生活的一个整体状态,拍纪录片、休息、体味本来也是一个整体状态。我跟这些老人们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他们都是很孤单的老人,没有什么娱乐,天天就这么呆着,可我觉得这也没有什么不好,当我扔掉了娱乐,扔掉了那些生活当中我们认为必须做的事情的时候,这样的状态反而会给我带来很多的……怎么讲,就是我觉得这个才是一种生活,而且这种生活相对简单,没有什么让我烦心的事儿。当然,老人们每天面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说:“哎哟,死,越来越近了。”我就觉得我们年轻人多考虑一些这样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坏处,因为,面临死亡我们能够做到真正心安理得地死吗?能够做到死的时候没有任何的痛苦吗?好象很难,太难了。就是这个东西,让我觉得生活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的,也不应该是像这些老人那样的,生活应该有别的样子。

刘这和你原来拍片的方式差别挺大?。

施对,原来都是可操控的,都是一种设计、一种表现。我觉得,在拍纪录片的时候就不会有太多的计划性,这是最好的方式。最后所呈现出来年东西应该是我和被拍摄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在拍摄过程中我们之间肯定会有一个愿望的。这样,拍出来的东西才会比较单纯。现在对我来讲,最大的难题是我自己本身够不够单纯。

刘你的纪录片,我看了那部纪录精神病患者的《安定医院》(2002年)和这部《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2002年),虽然《后海的故事》没看到,但从介绍中我知道你纪录的是生活在什刹海地区的三个家庭一年间的日常生活。从这些片子里面,我发现你特别关注那些生活在都市里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比如那些生活贫困者、下岗失业者、精神病患者、老年人等等……外在地来看,一边是现代而激越的新音乐和摇滚,一边是充满青春气息和美好梦想的电影世界,一边是生活在都市中心的“边缘人”的生活,这三者好像是不太和谐的,但它们却又真实地统一在你的内心和表达里,为什么你的纪录对象会去选择这样的一个群体?是纪录的策略选择?是受到“讲述老百姓故事”这个传播价值取向的影响?还是你找到了内心情感上的对应?

施其实,我拍的所有片子里的人物都是小人物啊!你看《美丽新世界》、《走到底》讲的都是小人物,那些摇滚啊什么的纪录的也是小人物,我至今没拍过那些出了名儿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所谓的成功人士,所谓的有头有脸的人,他们能占全部人口的多少呢?生活真正的主角不可能是他们,而应该是那些占百分之九十九的那些人。我不认为他们“边缘”,因为他们是生活中的大多数人,是他们在组建着这个世界的真实状况,是他们在用自己的智慧处理着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境遇。在一个片子里,如果要设立一个主角,我肯定是拍这些人。我认为他们是主角!而且这些人,并不是说他们没有地位、没有金钱,就没有智慧。他们的智慧可能比那些拥有权利和金钱的人的智慧大得多。我只是在纪录我见到的生活罢了。

刘当时为什么选择什刹海这一带地区来拍摄,有特别的考虑吗?

施这是一片老居民区,现在被政府划为保护区了,在这里还能感受到一些老北京的传统生活方式。我喜欢历史的东西和具有东方传统文化的东西。

刘你是北京人吗?

施我六十年代末出生在上海,后来在北京读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我也住过北京的胡同。我对传统文化特别有感情,虽然我在上学的时候所看到的电影和学习资料大都是西方的东西,但是我从学校毕业后就深切地感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我接触的很多人大都是具有东方传统文化思想的人,所以我就想通过纪录这个地区来了解传统的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些东西可能就构成了我纪录的方向。

刘你是学“戏剧导演”专业的,刚开始拍纪录片的时候,有没有下意识地到日常生活中去找“戏剧性因素”,有这个过程吗?

施肯定会有啊,这是肯定会有的,在我刚开始拍纪录片的时候是这样的。

刘我在看《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时,感觉这种东西很淡,表面的故事性、戏剧性在这个片里是看不到的,生活的日常化色彩较重,在生活一次一次的重复中,我们便能够看到一些东西、体味到一些东西。我想听听你现在的想法?

施那就成讲课了(笑)。按照戏剧的理论来说,所谓“戏剧性”,原则上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的,这是一个基本的定理吧。但是所谓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并不仅仅是说在表面上因为一个事件使他们发生了冲突,我觉得不能这么理解,因为那是把“戏剧性”庸俗化的一个说法和解释。真正的冲突,它首先是发自于人内心的一种冲突。表面上可能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实际上这个人的内心,以及这个人所面对的那些人的内心正在进行着一种较量,这种冲突才是最根本的冲突,才是上品的冲突。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个拍摄对象的时候,他肯定有自己内心的冲突,如果我首先不是去试图尝试理解人内心的冲突,也就无法正确地判断出到底什么是生活的“戏剧性”。比如说,我觉得靖大爷和外部肯定是有一种冲突的,但是实际上他根本就不在乎这种外部世界的冲突,就因为他不在乎,这种东西反而会显现得更清楚。作为一个编导,虽然我可以把这种冲突刻意地表现出来,比如可以拍他骑车在鼓楼大街上走,然后我再接一个王府井的镜头,人们看了可能就会觉得,哎呀,这个冲突真剧烈!其实,这种方式很拙劣,因为你刻意要去表现一个现代化城市里的什么什么似的,这就没有意义了吧。所以,既然拍的话,我就要拍人物内心的东西,其实这本身就是冲突,就具有“戏剧性”。真正的“戏剧性”就在于像靖大爷他这样的人居然生活在这个现代社会里,这才是最大的戏剧性!

纪录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刘我觉得,纪录片除了社会、历史的责任感之外,说到底就是创作者内心的需要、言说的需要,甚至是生理上的需要……也就是说,创作者为什么要去拍,拍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拍,其实都是和他的文化背景、思维特点、感悟能力、生活方式、思想情绪等等是一致的。

施是的。那一段时间,我特别想休息一下,想好好调整一下,思考一些我以前所做的事情,但休息也不能不干事吧,拍纪录片是最好的休息方式。人在茫然的时候爱往“根儿”上找,那时自然就选择了后海那三家人、安定医院里的医生和病人,还有就是靖大爷,他们特别能让我找到一种思考的对应感。靖大爷是个特别谦虚的人,第一次见我就管我叫我“老施”(老师),把我吓一跳,到现在他还叫我“老施”。一见面,就觉得他不是一个普通的人。拍纪录片,选人实际是件很重要的事,人选错了,再怎么拍内涵就那么大。

刘靖大爷那会儿快90了,什么没见过!他活得特别平和、特别透彻,但好像他又不刻意去表现自己的透彻,是吗?

施他从不表现自己,基本上是收敛的,他的一生特别传奇。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他从农村来到北京当学徒,后来自己在繁华的地安门大街上开了一家理发店。早先他还抽过鸦片,娶过两个老婆,解放前夕还想找个第三房,那个女的是个妓女,后来听说要解放了,估计以后就不能这样了,于是他就把这个快要结婚的女朋友介绍给了一个朋友。解放后,他还参加过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的建设。后来,理发店被公私合营了, 从此他开始走街串巷,上门给人剃头。

刘可是在片子里,这些内容你都回避掉了,你只表现了靖大爷现在的情况,这涉及到片子后期剪接时的选择意识。

施对。这个片子我主要想拍的是他和那些老头的关系。他们是个群体,但是这个群体很快就要消失了。像他们这样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体现的就是中国近、现代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他们的想法和对人、对生活的看法,跟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的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代人如果消亡了,再往下的人就完全不一样了。我的本意是拍给那些年轻人看的,让他们能够看到中国传统社会的这些人的生活态度。就是后海拆了,这个景上的事儿其实关系不大,关键是他们这种人的生活态度,所以这样的东西应该给更年轻的人知道。

刘你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施最好的选择就是不选择。我以前是拍故事片的,故事片可以用各种手段来表现,可以把一个没有的东西通过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像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纪录片不一样,它要表现的东西本来就在那,不用你再去编,不用你再去创造了,去拍、去发现就是了。当然这里会有一个选择问题,可我认为这很难说得清楚,为什么呢,就像庖丁解牛一样,你要解剖这个牛,该从哪儿下这一刀,我觉得是个积累的问题,也就是说你拍得时间长了,自然就会选择这一刀,这一刀是自然下去的。其实,当下就包含着一切,所以我只拍了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当下的情况,其他我在后期剪接的时候就去掉了,我想追求一种简单和纯粹。

刘我在看《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的时候,直觉到你的纪录和靖大爷他们的生活是贴得很近的,画面很平实,好像不怎么讲究;在表达的基调上,没有随意的拔高,也没有自作多情地去悲天悯人,你好像特别注重去纪录老人们的生活状态,去纪录老人们的对话,去纪录那些附着在老人们身上的时代痕迹、社会痕迹、文化痕迹以及各种人文的痕迹,你是开拍时就想好了去这样做吗?

施这其实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我就是用拍摄这种方式和他们来交往的,所以我也就把我和他们交往的正常方式纪录了下来。我和他们沟通是没有障碍的,最重要的是心理的沟通,他接受不接受你是很明显的,你装都没有用。在我拍这个片子的时候,我和靖大爷一起生活了三个多月,只有当你真正了解了你的拍摄对象,甚至可以和他(他们)达到一种默契的时候,他(他们)在你面前的表现才会是最自然的。换句话说,只有你不是在用DV做秀,你的拍摄对象才不会在你的面前做秀。靖大爷都活这么大岁数了,什么没见过啊,你要拍我就拍吧,他根本不用掩饰。在片子里,你看在跟那些老头们沟通的时候也是很顺畅的,其实这全靠靖大爷,要让我去跟他们聊,根本聊不到这份上,单靠我们去采访他们根本没戏。 在拍的时候,我还是很讲究画面构图的,还是比较刻意的,不能不讲究。只不过可能是审美的角度不一样,我认为越自然的就越好看。我选择的景别、机位肯定是按照自然的方式来选择的,看的时候好像看不出来,以为是随便瞎拍的,但是这是有技巧的,真要随便瞎拍也拍不出这样。

刘我看到有个镜头,就是靖大爷在骑车,镜头是跟着平行滑动的,像是有轨道似的,很稳。

施是我走着拍的。他在马路边上,我在马路中间,基本上就是平行在走,那时马路上没车。这就是小机器的好处,大机器就做不了的。

刘在那段时期,你每天面对着那些“意识并没有衰老”的老人们,看着他们每天在希望和失望中挣扎,你内心感悟到什么?这段拍摄经历对你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

施我在看、在听、在感悟着生命,也在学习。表面上是我在拍他们,实际上我跟他们学习了很多东西。我跟靖大爷没有隔阂,觉得他就是我认识的一个人,我一看见他,跟他一聊天,就知道我跟他有共通的东西。我们俩在很多想法是一样的,虽然他年龄比我大得多,但是在生活上有很多关键的事我们是能够达成一致的,而且我非常理解他。比如说对中国的历史、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看法,很多很多,包括应该怎么对人、处事,还有他的这种世界观、生活的理念,其实跟我所理解的是一样的,所以我觉得应该拍他。我拍他和那些老头,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提升,一种非常深入地提升。我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明白了我自己选择的这种生活道路是怎么一回事。我一直认为,拍纪录片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是在向生活学习。我选用的方式就是——拍摄,然后我忠实地把我拍的东西放给观众看。一部纪录片所反映的人和事,既然能够被拍,肯定有它吸引人和被关注的理由,所以纪录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从自己的土壤里生长出来

刘《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我仔细看了几遍,你是分了五天来纪录靖大爷外出给老主顾们理发的,其中这十一位老主顾,有工人、三轮车夫、退休干部、餐馆老板……后来,靖大爷又去了那个“周辅臣”和“赵明”家,我看到这两位老人与开始他们在画面中出现的样子相比,又苍老了很多,生命就这样走着……最后,靖大爷在别人给他剃完头后,背着手慢悠悠地在人行道上走远了……这时画外音解说道:“靖大爷觉得,人活着就是个吃饭的问题,想不通就受罪,想通了就幸福了。”我感觉到,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表述中,形式与内容都很顺贴,“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的日子没有奇异的故事,没有奇特的戏剧化场面,就那么平淡、就那么日常化,对于拍过、也导过故事片的你来说,这么拍让你怀疑过吗?

施没有,这么拍好像不是刻意的,是特别顺的一件事。我很同情一些拍纪录片的人,他们特别想拍一个作品,特别想向电影感上去靠,我特别能理解他们。可我很难跟他们说清楚,其实你越往电影上靠,那么你就越丧失了纪录片的拍摄方式,纪录片有纪录片的方式,MTV有MTV的方式,找到这个方式,你就这么去拍,只要人选对了,或者说只要你的主题和内心的东西吻合了,那拍出来以后肯定是个好东西。当然这里还有语言的表达问题,就是你是用华丽的语言,用相对白描的语言,还是用诗韵的语言,但是不管你用什么,他都有一个文体在那,就是小说有小说的文体,散文有散文的文体,至于用什么文体,那是各人对文体的掌握度的问题,还有就是拍摄的对象和拍摄的现场给你的感觉问题。我历来的工作方法就是从来不看回放,先拍再说,包括我拍电影也是这样,所以往往会留下一些遗憾。因为,我相信自己在现场的那种感觉,如果这种感觉是稳的,是顺的,或者说我感觉到一种真实,那就没有问题,哪怕在摄影上有点问题都无所谓,都可以忽略不计的。这段时间我每天都有一种欣喜,我觉得我的生活也变得和这些老人们一样了,他们一下子把我带出了现在这个时代。他们确实是像你说的是边缘人,是脱离整个这个大时代的,但是其实就因为这一点,我才觉得高兴,因为我终于可以跟所谓的上个时代的人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了,可以暂时和现在这些乱七八糟让人头疼的事情没有关系了,这种状态特别地难得。

刘你就是想在一种平常、平淡和反复中去展现,对吗?

施对,这是顺乎老头们的生活的。怕就怕现在有些人玩结合,你要用电影讲故事的方式去拍纪录片,那就毁了。因为你要用讲故事方式去拍纪录片,本身这个想法就特别矛盾,因为你已经建立了一个主观的概念——这里面有故事,那要是万一没故事你不是会很失落吗,那你拍片子时不是很痛苦吗。其实拍纪录片不应该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愉悦的过程,当然后期可能会很痛苦,因为你要决定如何取舍。如果说这个拍摄过程让你感到很痛苦,那这个片子的百分之七八十都是特别拧巴的东西,是比较别扭的东西。其实,老头们的生活看似平淡,可变化就在其中。每天我跟靖大爷在一起的时候,都会有新的发现,这是我原先没有想到的。比如我拍其他人,拍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就能够预测他可能会怎样想、怎样做,这往往八九不离十。但是靖大爷就不一样,因为他接触的人多,每天他都可能接触到不一样的人,每天都有新的发现。这次去找这个人是这个状况,一个月之后那个人的状态发生变化了,于是他也会跟着发生变化,这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事。

刘这就让我更加明了了一种看法,纪录片本来就是跟着创作者的心走的,它自然会透着一种生命的意蕴和态度。应该说,每一次纪录都有一个态度,但它往会被一些人忽略掉,就像人们常常忽略了生活的细节一样。

施是的,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DV机器越来越便宜,大家对影像的东西越来越着迷,似乎每个人都可以拿起机器来拍。但是,这里就有一个拍摄者的态度问题,有一些人是在这里面捞名、捞利、捞女人的,可我最想知道的是拍摄者怎样看待世界和生命。现在有很多电视节目是垃圾,因为它们没有任何对世界、对生命的态度,只是在一味地复制。DV这东西越来越流行自己拍,所以好东西也就越来越难得。

刘态度,其实是和一个人的生命观、生活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施我对宗教、哲学、历史很感兴趣,慢慢琢磨也明白了一些东西。国家强调要提高教育水平,我们学了那么多的知识,也学了那么多所谓的文化,可后来发现我们一直是按照书本的经验在生活,好多东西是没有用的。为什么没有用?因为它只是一个概念,而不是现实生活本身。虽然,我拍到的那些人他们不是知识分子,而只是生活过来的人,但是,知识甚至真理就缘于这里,我们所学的概念就是从这个地方来的,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因此,先把我们所学的这些东西放下,去真正地生活,去感受生活的真实,去比对人的生活的艰辛,回头再看时,那些学习来的东西才能有用武之地。如果光知道怎么写、怎么拍是没有用的,写出来、拍出来的东西还是别人的东西,只有我生活了,真正如实地生活了,我才能拍出自己的东西,才能拍出那种生活里长出来的东西。

字数超出最大允许值,有删减

6. 陕北矿业公司宣传片的观后感

我也要,你放上来我看看

7. 时常看一些有关军人英勇的视频,背景音乐很是激动人心,因此寻求几首关于刻画军人的音乐

我明白你的意思
我给你推荐几首吧
1.ERA的 THE MASS 严格来说这也是一首歌 不过它是一种格林高丽的曲风 大气磅礴 用的好像是德语的颂唱 最早我是在铁血上看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的视频时发现的 有人传说是德国第二装甲师的进行曲 中俄联合军事演习视频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Y2MDM0MjQ=.html 原版MV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4ODA1ODI0.html 后来很多军事节目和视频都用这首曲子
2.1492征服天堂 (Conquest of Paradise) 这是一部电影(1492征服天堂)(哥伦布转) 里面的电影原声集的第二首曲子 也是格林高丽的曲风 用的是合唱 低沉而具有穿透力 网上看到的事一个要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外国反动势力对北京奥运会的破坏的背景音乐 后来在士兵突击里面经常用 作者是 vangelis 一位伟大的电影配乐师 John Williams 的《召唤英雄》也有这首曲子的影子 我也不清楚到底谁的版权 这次我还看见以为达人用这首曲子做了一个2009国庆阅兵的视频 也很不错 军事节目也用的比较多
3.《加勒比海盗》的电影原声也有几首比较经典的 比如barbossa 和he's a pirate 纯音乐 很振奋人心 这曲子是我玩战地2看到EA在中国的宣传片用的 不过是2首的合成 视频内容是中美对抗 CG制作 还有中国的J10 J11B 甚至WZ10都拿出来了 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4OTk1Ng==.html
以上都是一些现代战争的 主要是一些格林高丽圣咏曲风的 其它的非主流的比如英格玛的(现代战争)(又是这种曲风的团队) 英格玛和ERA的歌曲都比较OK 我全部买了他们的碟子
还有很多游戏音乐 比如WOW的The Shaping of The World WOW 出了一张原声碟 都比较可以 可惜我没买到 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棒子的游戏《神泣》 这游戏不咋地 不过音乐配置是相当的豪华 你可以去找找
这些都是西方代表的比较激昂的 东方的就相对比较含蓄 充满人文的调调 最具代表的我觉得还是日本三国志里面的《英雄的黎明》 我很喜欢 中国的呢仙剑里面有几首 比如 《魔珂无量》 《御剑江湖》 等等 说不完了
还有西方的比较含蓄的 推荐去找找《指环王》里面的原声

8. 《舌尖上的中国》相应的美食及背后的故事

“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伴着如此温润的台词,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大江南北,前天深夜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收官,昨起又在纪录频道重播。“舌尖上”的话题持续高温,在微博、论坛和口口相传间不断发酵。一部非黄金时段播出的纪录片,为何吸引了那么多的观众?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
“就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希望大家看着开心,感动就好。”昨天中午,《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在微博接受访谈时坦言,很多评论有点过度诠释,他不喜欢被别人拔高,从简单的片子里拔出很多高深思想。
简单背后,透出别致思考。将镜头对准普通人,关注美食背后的故事,便平添了人情味。“故事很短,但是很生活。”网民“东巴”说。
因为有着远离家乡、在淤泥里行走的挖藕人,才有莲藕排骨汤的温暖;因为有着阿公阿婆浸米、磨粉、蒸粉、舂捣的辛苦,才有全家团聚吃年糕的温馨;因为有着将虾和盐搅碎后放在竹筛上晒太阳的简单,才有老夫妇共赏日落的相濡以沫……
舌尖上的故事娓娓道来,没有空洞宣讲饮食文化,而是直面百姓生活,展现制作工艺和生产流程,将吃回归家庭。
一颗颗黄豆,经石磨碾压,雪白汁液汩汩而出,再通过发酵等一系列时间的转化,才能成为附着菌丝的毛豆腐……看似简单的过程,带我们寻找食物源头,思考传统美食从何而来。
陈晓卿希望,观众不只欣赏到美食,还能以美食为窗口,看到中国人和食物的关系,和社会的关系。“片中充满了人物故事,故事有趣,人有意思。”陈晓卿说,“以往美食节目,更多介绍烹饪技术和吃的礼仪、文化。而这一次,更多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希望观众能从对美食的热爱中,品读到对生活的热爱。”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正是陈晓卿对《舌尖上的中国》最初也是最终的定位。
首次用高清设备拍摄美食
在以前的电视荧屏里,中国美食常由“烹饪大师”或“美食名家”展示,或以“比赛”来诠释。而《舌尖上的中国》,则借助轻松紧凑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展示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
宣传片的一幅画面更是独具匠心。初看,是远山近水与一叶扁舟;近观,原来是筷子与肉。美食,及其背后的人与事,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中国韵味。
这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美食纪录片。高清技术将制作过程还原到极致——翻炒,拍打,擀面,出锅……厨房里司空见惯的细节动作,都被清晰、真实地拍摄下来。
醉蟹、酱排骨、水煮鱼、兰州拉面、米皮螺蛳粉、卤汁肉夹馍……五花八门的美食,在高清镜头下纷纷披上完美色泽。唯美的画面,让人垂涎三尺之余,顿生亲自下厨的冲动。
“摄制组把整个片子的制作水准提得比较高。”陈晓卿介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叙事节奏上,要符合国际销售市场,“不能像以前一样,念一首唐诗,再开始说一段故事。基本上都特别短促,信息量密集。”更重要的是,摄影团队非常出色。“策划时强调,要拍出那种垂涎欲滴的视觉效果,结果我基本能给80分以上。”
陈晓卿说,制作之初的目标就是做得专业。“引起这么多反响,和整个摄制团队的辛勤劳动密不可分,大家在策划、拍摄、剪辑中都付出了很多智慧和劳动,我只是团队中的普通一员,为此感到荣幸。”
跋山涉水拍美食却没口福
拍摄前,陈晓卿曾与美食家蔡澜、沈宏非深入探讨,达成共识——所谓美食,其实就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方式,不一定非要高居庙堂。他们决定以此为拍摄基调。
13个月内,20多人的摄制组走访国内60多个地方,从繁华的东南沿海到偏远的大山深处,寻找乡间的草根美食达人,呈现原生态美食制作。“草根达人不迟钝、不保守,嗅觉往往比一些烹饪专家敏感。”
说起摄制过程,甘苦自知。陈晓卿回忆,在滇南竹林取景时,四周毒蚊飞舞,他们灵机一动,想到在竹笋尖上点蚊香。在宁波象山,原来想在祠堂拍摄年糕制作,结果不巧,赶上有人大摆三天流水席婚宴。“虽然常常不顺利,但是工作过程依然是美好的。”
拍遍五湖四海美食,却难得亲口尝鲜。陈晓卿坦言,拍片子和当厨师一样,都很辛苦。“做菜不是为了自己吃;拍片是为了让观众高兴,所以拍摄中变胖是不可能的。”他解释说,中国人特别讲究趁热吃。等拍完再吃,肯定凉了。“更多热乎劲,留给观众。”陈晓卿还透露了拍美食的一个小诀窍——如果想在视觉上表现新鲜欲滴,最好趁没熟的时候拍。
拍摄期间,主创人员的家属是否也能分享口福?陈晓卿回应说,摄制组常从各地带回特色美食:肉骨头、黄馍馍、米酒、青稞、乳扇、莲蓬……但家属感受更多的,是相思之苦。曾有一位妻子诉苦说:“拍松茸,孩他爹去云南一周,我独自在家带娃;去湖北一周,我还独自在家带娃;陕北、广西、西藏……一周又一周,我仍然独自在家带娃。”

9. 如何推进陕北民歌艺术的产业化发展

陕西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1、加强陕西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特色园区和基地的建设
发展以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为依托,以拓展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加大重点开发项目资金投入为纽带,以独特的人文和科技优势为动力,以强化和规范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化机制创新为突破,构筑以西安为中心,关中、陕北、陕南三大板块联动,以民间文化艺术旅游业和民间文化艺术文娱演出为发展重点,以一批重点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大型产业集团和文化企业为支撑的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基本格局,推进陕西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化道路的发展。在体制创新上,建立全省统一协调的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管理体系,积极组建民间文化艺术产业集团,大力发展地方和民营民间文化艺术企业;在市场培育上,培育和建立民间文化艺术资金、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加强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品牌、知识产权保护
2、着力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精神产品和产业品牌
以历史悠久赋有神奇魅力的地方特色为主线,以民俗、民风、民艺和黄土地的文化内涵及文物古迹背后故事为主题,形成创新型民间文化产业特色品牌,实现产品文化附加值的不断提高。创造出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地方特色精神产品,作为产业最大的(实物产品以外)卖点。因此,在拉动相关产业链及其地方特色经济发展中,除旅游带动外,电视媒体尤其是上星频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作为民间文化产品对外推介、宣传的主要平台之一,着力打造具有民俗、民艺和历史文化积淀的人文陕西、绿色陕西的高水准文化题材宣传片,则是带动这一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3、开发以旅游带动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路径
由于陕西旅游业有相当大的优势,不仅具有地域文化优势,有众多蜚声海内外的文物古迹,而且旅游社团组织庞大,拥有相当数量的市场份额,具有旅游促销推介的经验和能力。因此,陕西民间艺术可以搭乘陕西旅游这一快车先行启动宣传工作,(首先针对电视媒体,上星频道作为对外宣传平台之一,着力打造具有民俗、民艺和历史文化积淀的人文陕西、绿色陕西)以扩大陕西民间文化艺术的对外影响。对现存的民间艺术团体进行组织规划,将其纳入文化艺术旅游项目进行开发,走民俗、民间艺术旅游路线,依靠旅游带动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另外,可以根据陕西各地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特色,建立主题性陕西民间文化艺术景点,并且有选择地建立民俗、民间艺术村镇,有效开发以旅游带动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化的发展

阅读全文

与陕北宣传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双十一运动衣促销活动方案 浏览:595
促销活动重点要素 浏览:986
电子商务企业三个阶段 浏览:87
白板校本培训计划方案 浏览:367
市场营销基本原则是什么 浏览:997
市场营销专业如何用非概率抽取本 浏览:360
关于电子商务前景 浏览:848
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好处 浏览:148
我国网络营销研究 浏览:83
东莞市闻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291
绿韵天成电子商务 浏览:743
市场营销第一单元试题 浏览:651
运动会比赛流程策划方案 浏览:943
国庆登山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96
2012年4月网络营销与策划 浏览:116
女装品牌服装店营销方案 浏览:673
砍价会策划方案 浏览:708
电子商务诚信的现状 浏览:94
酒店网络促销方案 浏览:971
平安校园安全队伍培训方案 浏览: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