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纳粹党怎么宣传自己
纳粹党通过宣传、小恩小惠等手段,使城乡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大学生和农民、大批涌向纳粹党。因此,该党得到迅速发展,除中央党之外,其他资产阶级传统政党选票明显减少,由此激发了纳粹党人通过选举搞垮魏玛体制的欲望。
2. 戈培尔进行纳粹宣传的目的和原则是什么
戈培尔认为,宣传的唯一目的,就是“征服民众”;“我们的宣传对象是内普通老百姓,容故而宣传的论点必须粗犷、清晰和有力;真理是无关紧要的,完全服从于策略的心理”;“我们信仰什么,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只要我们有信仰”;“政治不再是可能的艺术,我们相信奇迹,相信不可能和可望而不可即。在我们看来政治正是不可能的奇迹”;宣传的基本原则就是不断重复有效论点,谎言要一再传播并装扮得令人相信。
3. 求纳粹宣传片
《意志的胜利》
1934年,德国著名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受邀拍摄了《意志的胜利》。影片由纳粹构思,第三帝国出资赞助,记录了纳粹巅峰时期的会议、集会和游行盛况。为配合拍摄,帝国提供无限制的经费,一百多人的摄制组,无数的聚光灯,十六名一流摄影师、三十台摄影机、二十二辆配备司机的汽车和身着制服的机动警官,这庞大且豪华的摄制队伍加上里芬斯塔尔天才的创造力和美学理念,为影史奉上了一部最为完美也最受争议的杰作。
《意志的胜利》被称为“最具权威性的宣传电影”,它荣获获1935年威尼斯电影节和巴黎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4. 纳粹党为公民投票希特勒做了什么宣传
纳粹党为这次的公民投票大肆宣传。戈林、戈培尔以及鲁道夫海斯和汉斯·凯尔等几位部长在全国组织大型活动,以统一人民的思想。该运动的第一个高潮是前总理巴本郑重的宣布兴登堡的遗嘱,遗嘱中希特勒及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劳工党,被称为德国美好未来的开路先锋。
5. 德国纳粹时期的黑色教育是怎样的宣传让整个国家陷入歧途
在西方欧洲的启蒙教育中提倡每个人都有着自己自身的价值,而国家的首要工作就是维护每一个公民的价值,并通过国家手段使个人价值充分体现出来。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纳粹时代,这些意识全部都被无情的毁灭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德国纳粹时期的黑色教育是怎样的吧。
德国的教育之所以特别重视人的尊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民主的意识,注重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摈弃暴力,这跟德国经历了"黑色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如今在德国,维护人的尊严已成为全体国民自觉自愿奉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德国宪法的第一条就是:"人的尊严不可侵犯。尊重和保护它是国家全部权力的职责。"
第二条是:"为此,德国人民确认不容侵犯和不可转让的人权是每个人类集团、世界和平与正义的基础。"
恰恰是德国,在这一点上有着极为惨痛的经历和教训。那就是希特勒的纳粹统治。在纳粹党极权统治下的德国教育被称为"黑色教育"。
在纳粹之前的德国魏玛共和国,学校已经开始用民主的方式教学。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1767-1835)认为,人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国家的义务就是保障个体的自由。因此洪堡主张国家必须保证教育的自由和独立性,限制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干预,这样才能培养出好的国民,提升国民整体的素质。
在魏玛共和国(1919-1933)时期,德国教育的目的不是煽动公众,所有赞扬战争的教科书一律被清除。那个时期,每个学校建立学生家长的咨询委员会,家长、学生和老师对于教学内容有共同决定权。学校教育的宗旨是:以德国人民精神和民族间的和解为前提的道德教育;培养国家公民意识的政治教育;促进个人潜力发挥的能力教育。教育法规定,在一个公众学校的课堂里不能伤害到别人不同的思想。每个毕业生由学校赠送一部宪法。
然而,到了纳粹时代,纳粹党的教育制度一步步取代了魏玛共和国的教育体制。学生家长咨询委员会在1934年被废除,家长从此没有权利过问学校教学的内容。希特勒的独裁替代了人民自主权。"宣誓"曾是德国学校的传统。在魏玛共和国初期,誓言是:"我遵守和服从宪法。"
可在希特勒之后,誓言变成了:
"我遵守和服从领袖阿道夫·希特勒的领导!"
1933年5月,纳粹党建立了帝国宣传和人民启蒙运动部,它是纳粹党控制的关键的政府部门之一,主要通过书籍、报纸、广播和电影等当时已有的一切媒介,进行覆盖全社会每一角落的宣传,不断重复一些煽动感情、很容易让人记住的口号,以及与纳粹思想相配合的视觉形象、文字图像、声波等,让人们每时每刻都置身于这种宣传氛围之中,耳濡目染。
到了1934年,纳粹又建立了帝国教育部,把教育政策和机构置于纳粹的领导之下。在以"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名义而把国家和社会一体化的进程中,学校成了培养纳粹人的重要基地:在学校建立了纳粹组织;三分之一的教师成了纳粹党的党员;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加入了纳粹教师联盟;中、小学生也要加入纳粹青少年团体;犹太教师和不符合纳粹政策的教育界人士被解雇;学生能不能顺利毕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政治倾向,是不是纳粹政团体的一分子等等。著名的"烧书运动"就是德国大学生联盟的学生在纳粹教授的支持下在公开场合进行的。
希特勒本人把历史理解成为是各民族抢夺生存空间的过程。他认为,最强最优秀的民族最应该获得生存机会,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于是教学的内容必须以希特勒的思想为准绳,宣传德国的扩张;让学生们为德国版图在不断扩大而感到自豪;接着灌输德国民族作为优等种族的意义和命运。在战争期间,每个班都要记战争日记,学生必须能背出德国军队的最新消息。一个学生回忆说:"学了多年的《我的斗争》和《纳粹党规》之后,我还是很纳闷地问我的父亲,到底什么是纳粹主义?我的父亲想了半天只说了一句话,但是非常恰当,他说:‘纳粹主义就是希特勒的意愿,惊叹号!’他连惊叹号也很响地报给我听。"
在德语课上诵读文学作品是德国的一种传统。但是在纳粹时期,读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煽动学生的战争情绪,大力歌颂历来战争中为了德国而献身的英雄。课文中也不断宣传为了国家和民族而放弃个人需求、幸福、甚至生命的榜样,努力在学生的脑袋中建立一个意识,那就是:在国家的利益面前,个人没有自身价值,必须服从国家利益。
一个纳粹时代长大的德国人后来在一部反省纳粹历史的纪录片中感叹道:"我们从头到尾都在学习为了国家而死,从来没有学习过为了国家而活!"
一位德国心理学家曾经在一部影片中分析纳粹的教育制度。他说,对于孩子,纳粹运用了"黑色教育",即灌输所谓的"刚强的意志力"。从孩子出生起就对孩子的哭闹和乞求不做出让步,让孩子从小习惯战胜感情、眼泪、同情和软弱。这样造成的结果之一就是顺从。因为他们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知道,只有顺从才不会受到惩罚。这种教育方法是为了培养出不受感情波动、没有内心世界、能够把纳粹的愿望完全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具有坚强行为的接班人。被注入这种思想的孩子很可能永远都不会明白,自己身上究竟被植入了什么样的非人性程序。因此,很多纳粹时代的德国人在极权制度中并不感到痛苦,反而很幸福地去认同,甚至产生激情,可以为了所谓崇高的理想和国家民族利益而不择手段地对付他们认定的敌人,用任何一种方式去惩罚和迫害反对者。人与生俱有的自然情感不会成为他们杀人的障碍,他们的良心不会遭到谴责。这就是为什么在纳粹时期发生了那么多可怕的事,人们却可以平静地接受。
这位心理学家还分析道:
"那时候的人们从智商上来说并不愚蠢。如果适应是必需的,那么智慧反而会帮助一个人克服无数曲折(而去适应形势)。这就是为什么高级知识分子一样容易成为极权制度的信仰者。"
宣传和教育被纳粹牢牢地控制在手里,于是,"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为了取得更多民众的信任,在成立宣传和人民启蒙运动部的1933年,纳粹便开始生产一种纳粹设计制作的半导体收音机,只卖76帝国马克,比当时市场上卖200到400帝国马克的收音机要便宜很多,被称为"民众接受器",人们也戏称为"戈培尔的喉舌"。(戈培尔是纳粹宣传部长。)之后,广播很快成为了纳粹政府最具影响力的宣传方式。纳粹也大量收集德国民众的思想动态,随时调整宣传策略,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更新宣传内容。
西方启蒙教育提倡每个人都有价值,这种价值在国家面前必须通过基本人权得到保护,国家的首要工作就是维护个人价值,并通过国家手段使个人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发挥出来。而在纳粹时代,这些意识全部都被毁灭了,个人消失在纳粹掀起的全民运动中,每个人都被迫承担纳粹肆意给予的任何一项义务和任务,包括杀害别人以及为了所谓的理想、抱负、大局而牺牲自己的生命。每个人都可以被利用、被动员,成为折磨杀害他人的人;另一方面,每个人又都处于被轻视、被侮辱、成为被他人折磨杀害的对象。
二战后,希特勒纳粹政权残忍的真相被大量揭露出来,但在最初的几年里,德国人对纳粹历史的认识还十分迟钝。许多德国人不愿意谈论这段历史。对这种状况,盟军认为应该从年轻一代抓起,根除纳粹和希特勒的影响,使德国走上民主自由的道路。于是建立了许多青年俱乐部,有的德国人称之为"洗脑间"。我在海德堡市中心就见过一个。早在二战结束的1945年,盟军监督委员会发布的第一号法令,就是废除纳粹帝国的教育体制和各项法西斯的教育政策。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西德发生了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一方面抗议越南战争,另一方面,年轻人也强烈地要求父辈们公开讨论纳粹历史。在1970年代末期,西德电视台播出了美国电视连续剧"大屠杀"。一个犹太家庭在第三帝国期间仅有一名成员侥幸活了下来,其余的都在纳粹的大屠杀中死亡。这一连续剧引发了西德人激愤的情绪,引起了全社会的激烈讨论。此后,纳粹德国史成了德国中学的必修课程。
在德国的中学,从7年级开始,课上的内容就离不开德国纳粹党和希特勒领导下的第三帝国。除了在德语课读描述纳粹时代青年人的小说外,我们也在伦理课上看诸如《辛德勒的名单》这样的电影,历史课上更是频繁地播放关于纳粹时代的历史纪录片。有一位15岁犹太姑娘,她有记日记的习惯,她在1945年3月死于纳粹集中营。她的日记就成了我们的课本。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大屠杀见证人陆续过世,为此,请还活在世上的大屠杀幸存者讲述他们的经历,并将他们的经历拍成纪录片便成了历史记忆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些幸存者当时的年龄一般都是中小学生的年龄。如今这些纪录片成了我们上课的极好素材。
我们看得最多的是关于纳粹青年的影片,讲述的是纳粹党取得政权后成立了"希特勒青年"和"德国女孩联盟"等青年人组织,它们把学生们拉入各种纳粹党之下的分支组织中。在那些影片中,我经常看到德国中小学生身穿制服,整齐排列在操场上举行升旗仪式,大家斜举着手臂向纳粹旗致敬,喊着口号。队伍行走时,大家的步伐一致,手臂挥动一致,好像一群机器人。这些情景让我的德国同学感到很震惊,但是对我来说,倒并不陌生。影片是黑白的,我赶紧在书上翻找纳粹领巾的颜色,是黑色。
除了在教育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西德也制定了严格的法律。1985年,德国联邦议院做出决议,否认大屠杀发生的人要受到处罚。1994年,统一后的德国出台了更为严格的法律,其中规定,那些公开赞同、否认或者粉饰大屠杀的人将受到轻则罚款、重至五年徒刑的惩罚。经过了这么多年自我反省式的教育之后,我感到,今天德国青年绝大部分唾弃希特勒的极权统治,崇尚民主、自由制度。可以说,二战后,欧洲一直在采取充分有效的措施,以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极权统治这样的悲剧重演。建立欧盟的目的也在于此。虽然纳粹统治离德国人已经久远,但德国仍不放弃在全社会不断展开自揭疮疤、自我反省的运动。在电视节目中。人们经常看到大量的有关第三帝国的专题片和讨论。在德国,哪怕出现一丝一毫赞赏第三帝国的言语都是极其敏感的。德国电视台的一位女主播在推销自己关于妇女回归传统角色的书时,对着观众公开赞扬希特勒独裁下的第三帝国时期的儿童、妇女、家庭的政策,结果电视台立即中止了与她的工作合同。后来某电视台想给她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邀请她参加谈话节目。电视台本期望她公开收回自己的话,向观众道歉。可她在节目中再一次为自己的言论辩护,结果被当场请出节目现场。这一事件一度成为德国媒体与大众的热点话题。
不过,和德国年轻人多年的接触,我发现他们由于自己国家历史上的罪恶而感到很不自信。德国人往往不敢表现出自己爱国,因为很容易被误解为支持自己国家的一切,包括历史上纳粹的行为。在大型国际活动中,高举国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德国人却有些战战兢兢。前些年世界杯足球赛在德国举办,德国媒体这样评论:"作为有着出色表现的国家球队的世界杯东道主,德国人民面对全球的外来游客冒着随时随地被称为‘纳粹’的风险而骄傲地亮出了黑红黄的德国国旗,好好自信了一回。"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一旦走入歧途,不仅会给别国和自己带来巨大灾难,而且灾难过后,还会给自己的民族留下多么巨大的阴影,几代人都挥之不去。
6. 什么是纳粹式宣传
纳粹宣传者建立了“报纸-广播-电影”三位一体的宣传体系。而其中蛊惑人心的、煽动性的、欺骗性的宣传后来被人们视作一种典型的宣传模式——“纳粹式宣传”
7. 培尔为纳粹党宣传部部长做出哪些行动
戈培尔工作出色,能力非凡。这给希特勒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希特勒在1942年回顾起来仍颇有感慨:”戈培尔博士带有言辞和才智两件礼物,没有这些礼物,柏林的局势就无法控制……要以说,是戈培尔博士以言辞的真实感情赢得了柏林。”
1928年,戈培尔成为魏玛共和国国会议员。当时,他曾经这样宣称:”我们进入国会,以便我们能从其武库中取出民主武器来武装自己。我们应该成为国会议员,以便魏玛观念形态自己帮助我们摧毁它。”这对纳粹党的夺权策略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1930年9月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获得640万张选票,得到197个席位,成为仅次于社会民主党的国会第二大党。
1931年总统竞选活动中,戈培尔力促希特勒参加竞选,并且倾尽全力为其效劳。戈培尔与希特勒周游全国,频繁发表竞选演说,煽动党徒的狂热情绪。
此外,戈培尔调集全部人马,开动宣传机器,利用募集的经费,发动前所未有的宣传运动。纳粹党成员在全国各地张贴100万张彩色宣传画,散发800万本小册子和1200万份党报特刊,有时1天之内就有3000个动员大会,首次将电影和唱片用于总统竞选活动。尽管希特勒经过两次投票均未能当选,但这番宣传却也收获不小,第二次获得的选票比第一次获得的选票却翻了一番。
8. 纳粹德国发动侵略战争后戈培尔是如何将政治宣传和军事宣传协调起来的
纳粹德国发动侵略战争后,最高统帅部在作战部设有国防军宣传处,负责军事新闻检查和编发国防军公报。在整个战争时期,戈培尔都力图把国防军宣传处变为国民教育与宣传部的职能部门,以便使政治宣传和军事宣传协调起来,但是未能成功。
戈培尔与里宾特洛甫争夺对外宣传权的斗争也以妥协告终。尽管如此,戈培尔仍竭力利用手中的宣传工具,为配合法西斯战争而鼓噪呐喊,并颇具成效。
戈培尔认为广播是战争时期最重要的宣传工具,演说比写作更能吸引人心。由“哈哈勋爵”主持的对英广播节目,在宣传纳粹战争政策,影响英国公众心理方面是相当成功的。
9. 纳粹党开展宣传战的背景是什么以及具体过程是什么样的
在经济危机期间,纳粹党针对中小资产阶级反垄断资本的心理,针对他们对魏玛共和国的不满和失望,以及战后存在的民族屈辱情绪,提出了“反资本主义”、“反共和制”和“民族主义”的口号,宣扬所谓“民族社会主义”,开展了一场争取民心的宣传战。
希特勒首先把党内数千名训练有素的演说家,派往农村和中小城市,争取对现状不满的农民和中小资产阶级的支持,他们所到之处,举行各种群众集会、青年集会、演讲会、火炬游行等活动,到处散发传单,张贴广告,在这次竞选活动中,纳粹党举行了34.1万次竞选大会,有2.1~3.1万名在纳粹党演说学校培养的演说家,其中有1000名专门为竞选训练的宣传家登台表演。希特勒在各种集会上摇唇鼓舌,大谈人民的苦难,共和国的无能,并向各阶层人民许愿说,他能给他们带来所需要的一切。
10. 希特勒最信任的人,戈培尔纳粹的宣传机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众多的战争罪犯共同挑起的一场战争,在这些战犯当中,戈培尔是较为特殊的一个。他并非这场战争的直接组织者和策划者,也不是在战场上屠杀百姓的军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戈培尔,单看履历,还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德国哲学博士。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受教育程度颇高的哲学博士,竟然成为了德国纳粹的最得力的宣传机器,更成为了令人所不齿的法西斯主要战犯。对于这位二战时期特殊的战争罪犯,又该如何来评价他呢?
这种可怕又强大的控制手段,一直持续到1945年。当苏联红军即将攻破柏林城时,面对纳粹的穷途末路,希特勒留下遗嘱后自杀身亡,而他的遗嘱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任命戈培尔为德国总理,从中也可见希特勒对戈培尔的信任。
应该说,希特勒的眼光的确精准,戈培尔并没有辜负希特勒的信任,这位仅当了一天德国总理的希特勒大将,面对纳粹的灭亡,竟然亲手毒死自己的孩子,随后与妻子一同自杀身亡,追随希特勒而去。
作为一名战犯,虽然并没有直接拿着刀枪杀人,但是,作为纳粹德国宣传机器的掌控者,戈培尔的罪行不容置疑,虽然自杀身亡,但也称得上是罪有应得。但与此同时,作为希特勒的追随者,作为纳粹德国的一名高官,在个人道德方面,戈培尔却并无问题,甚至堪称楷模,刨除立场,他也完全称得上德国版的忠臣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