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宣传策划 > 新闻宣传照

新闻宣传照

发布时间:2022-12-31 02:01:22

『壹』 如何确立新闻摄影采访的主题,新闻摄影采访主题确立的方法,新闻摄影采访拍摄手法

数字时代保障新闻摄影真实性
如今,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新闻摄影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数码相机在新闻摄影的实际应用来看,它确实为摄影记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尤其是在重大、突发、紧急事件中,它的优越性更是传统胶片相机所不及的。如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场合,记者在第一时间内拍好照片后迅速发稿,以最快的速度让新闻与读者见面这一点上,更是传统相机不可比拟的。但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患与弊端,使新闻照片的真实性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摄影的生命。画面的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生命所在,就新闻摄影而言,无论为何目的、以何种手段颠覆了被摄事物的真实,那就是造假,就是传播假新闻。从新闻摄影的发展史上,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即使在高科技的数码相机没出现以前,虚假新闻照片也依然存在。那些造假者除在文字说明上歪曲事实外,还利用传统相机拍摄的真实影像在暗房里进行刮膜、剪贴、拼接、叠放,移花接木,制造非镜头所摄的合成影像的事例屡见不鲜。更有甚者,有些人还运用“换头术”,制造无中生有的“新闻”。因此,保持新闻真实性的根本问题不在于使用什么相机,而在于使用相机的人是否具有新闻摄影的正确概念,是否具有高尚的新闻职业道德,是否具有追寻事实真相、捍卫真理的精神。
新闻摄影的目的是报道事实、记录历史。这个任务只有摄影本身能够完成,也只能通过摄影本身去完成。如果新闻摄影在报道事实这一关就因为电脑的介入而产生虚假,那就意味着若干年后,我们的历史将变得真假难辨,面目全非。
近几年来,造假新闻照片愈演愈烈,大有难以控制之趋势。如“华赛”大奖作品《中国高楼第一爆》(经PS制作),当年“非典”时期《一对新婚伴侣走上街头》的照片(记者找了两位青年假装成新婚伴侣),获得过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奖项的照片,还有近来社会上炒得沸沸扬扬的“华南虎照片”事件等!再如《大庆晚报》摄影记者拍摄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新闻图片,被全国多家媒体转载,并获得“影响2006”年度新闻图片铜奖。经查证核实以及本人确认,为PS合成图片。
面对一个又一个虚假照片事件,如何应对数字化技术给新闻摄影真实性带来的影响,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首先要提高摄影记者的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必须以完全真实的图像去反映新闻事实,不能主观地对图像进行修改加工,甚至制造新闻图像。一名摄影记者违反新闻道德去造假,是对读者、对同行的欺骗和亵渎,更是摄影记者的最大禁忌。数字技术只是新闻摄影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因而摄影记者在信息时代所应有的职业道德、伦理品格比之其它时代要求更高,其责任感也应更加强烈。新闻的基本原则是真实,只有真实的新闻才能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才能令人信服。
其次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坚持“抓拍”。在新闻摄影的采访方法上,抓拍是一种主要的拍摄方法,也是避免摄影新闻失真失实的重要手段。在新闻摄影中,抓拍的影像无论是外部形式的表现还是内部形式信息的传达,都具有很强的优势。从外部形式看,现场抓拍可以捕捉到最真实的画面,它与摆布、导演有本质的不同,导演出来的影像一般僵硬、程式化,而抓拍是在被摄对象处于自然状态下捕捉到的影像,传达出浓郁的现场气氛,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从内部形式来看,现场抓拍能够更加有效地传递信息。抓拍到的影像,信息量比较大,因为现场气氛、人物的感情、事件的发展经过都被浓缩在抓拍的一瞬,每一个环节都包含很多信息。同时由于来自现场的影像可信度高,所以照片传播效果会更好。生活在读图时代的现代读者,渴望看到新鲜的、个性化的照片。一张优秀的新闻图片,不是导演出来的,它是摄影记者在深入生活后采集而来的。如本人获全国地市报金奖作品《善良的人们不要被这些假象所蒙骗》和获江苏省银奖的摄影作品《二十五年如一日》都是在生活中现场抓拍的。
另外专门设立图片编辑岗位。在“读图时代”,图片编辑应该是一个具有大局眼光的摄影专家,一个摄影报道的组织者、策划者和指导者,一个联系摄影记者和版面编辑的桥梁。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图片编辑处于“把关人”的重要地位。图片编辑要寻找影像技术合格的图片,在技术上把关;要选择内容合适的照片,并且使照片在版面上最终能准确传达信息,在内容上把关;要站在读者、被摄者的角度,在道德上把关。另外,图片编辑还应具备新闻敏感能力,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要懂得版面设计。新闻照片的结构是由画面影像和说明两部分组成的,文字说明是新闻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图片编辑在处理照片时,要注意文字说明对照片真实性产生的影响;要防止在一些人名、地名和数字上出现低级错误。在新闻照片的后期制作中,我们要求图片编辑(或摄影记者)在处理图片时,除一般性的技术调整,如影调、加减光等外,不得对新闻照片进行影响事实的电脑修改和暗房加工,坚持新闻影像信息的真实性和新闻传播的准确性、客观性,确保摄影报道的公信力。新闻照片的剪裁,以不破坏基本信息的传递为准绳,确保作者作品的完整性。数码照片后期对影像的修改只能局限于色彩饱和度、亮度、反差等成像质量的调整上。对于滥用数字技术对新闻照片中“多余物”做不当删除、位置置换、虚实调整、合成等违背新闻摄影工作真实性原则的行为,要坚决摒弃。
随着报业竞争日趋激烈,专门设立图片编辑岗位十分重要。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从当前的现实和发展的情况看,我国新闻摄影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而具体到每一家新闻报刊,虽说从老总到部门主任及版面编辑,大家都在重视和关心新闻摄影,对每一篇见报的新闻图片严格把关,但真正具体负责任并实施编辑、落实审查把关工作的,仍然是图片编辑。这就说明,图片编辑是一个特殊的重要角色。他的业务水平是否称职、工作状态是否严肃认真、审查把关是否科学严密,直接关系到一张报纸新闻摄影宣传工作的水平。过去,真假新闻照片的识别,主要是从配图的文字说明上去把关。现在不同了,电脑的介入,使得新闻照片的主要构成要素——画面视觉形象变得复杂化。什么是“原始图像”,什么是加工制作后的“合成影像”,一般人很难用直觉眼光来识别了。而既懂摄影又会用电脑、新闻摄影采编经验丰富的记者和编辑,识别真伪的能力就比一般人高得多了。比如一张原始的图片,拍摄时的光照方向应该是一致的;而电脑合成的影像,画面中的光线照射方向常常会因多幅图像的合成出现不一致而产生混乱。一般人因没有拍摄用光经验常常忽略这些细节,难以发现破绽,而经验丰富的图片编辑一眼就能识破合成影像露出的“马脚”。再比如,一张原始的图片,因其使用的是一种焦距镜头,视觉透视上是一致的,而电脑制作的合成影像因采用了两张以上多图合成,而这些图像不可能是使用同一种焦距镜头所摄,透视原理和规律势必会出现许多漏洞。一般人没有这些透视常识就难以识别,而图片编辑可以轻而易举地感觉出透视上的异常识别出真伪。由此可见,新闻媒体设立图片编辑制度,让既懂摄影、又会用电脑,而实践经验又很丰富的图片编辑负责新闻图片的审查把关,新闻摄影的失实率就可以大大降低。
一般新闻
1. 走到幕后去
以报道政治选举为例,新闻媒体通常只会给自己的读者呈现其中一套照片—公共的那面,计划好的, 竞选班子精心设计组织好的活动。编辑们要发表乐观而不是悲观的照片;只有快乐没有悲伤的画面。摄影师们不断地拍摄那些竞选人握手和微笑的照片—这些照片根本无法展示未来会掌管城市,州乃至整个美国联邦政府的人的真实个性。
1) 观察但不要交谈:观察者要不能被人发现
2) 闭上嘴巴
3) 保持安静
4) (被观察者的)表情和手势泄漏情绪
5) 必然和偶然的瞬间:一名发言者面部表情和手部动作可能是偶然的,或者具有误导性的。他们很可能并不能代表人物的个性或是传达真实的信息,完全不能反映话题本身或是发言者的性格。这类令人误解的照片无助于揭露真实状态,只会扭曲新闻时事。
6) 小道具丰富画面信息:如果某人手中拿着道具,读者就会更快的了解这张照片的用意。
2. 拍摄议题本身
仍以政治方面的新闻举例,大部分政治提案都能够变成照片。如果市长说城市的教育很糟糕,必须要改进,摄影师就必须去寻找可以支持这一主张的证据。学校过于拥挤吗?学生们在下课后不得不围在走廊里却无事可做吗?在非裔美国学生和白人学生之间的种族冲突还存在吗?一系列真是的照片能够把政客的长篇大论变成看得见的提案。
但摄影师往往在拍摄政治人物的大头照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对于深入挖掘能够肯定或否定政客的政治主张的视觉化影像却没怎么下功夫。
当拍摄竞选,选举或是其他一些竞争的场面时,摄影师和记者一样有责任保持客观。一个超级广角镜头能够让一个小房子看起来很宽敞。强烈的灯光和浓重的阴影如同神秘的魔术,可以将温和的演说家变成残忍的煽动者。更糟糕的是,摄影师和记者一样可以只报道一面之词,出于有意或是无心地,完全忽略另一方面的事实。
3. 避免老套
不要拍那些政治家们希望能在第二天的报纸上看到的公关照片。重要的是,抓住公关照片以外的东西,从摄影的角度,避免那种简单的有闻必录的照片。
4. 深度报道
即使拥有最好的摄影技巧和对光线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摄影师仍旧很难让读者区分出一次讨论增加税收的城市议会和减少地区学校的会议的区别。这两个会议的区别在于委员会成员们口中说了些什么。摄影记者必须将发言者的语言翻译成图片来显示议题。
II. 肖像
给一个科学家拍摄新闻肖像不能让它看起来像一个钢铁工人。拍摄一个积极主动的人自然也和拍摄害羞内向的人物不一样。想要让肖像反映每一个人的故事,摄影记者都会用到摆拍和抓拍两种方法。抓拍摄影可以在不必使用大量精心设置的布景或是灯光的情况下拍摄出真实可信的肖像照片。 这件事的关键在于了解拍摄对象,运用光线,然后等待那个时刻到来。
1. 让你的拍摄对象放松
如果某人在相机面前感到不舒服的话,世界上最好的摄影技巧也无法拍出揭示他内心的肖像。摄影师们发明了很多不同的技巧来让他们的拍摄对象感到放松。
1) 详谈:最成功的摄影记者会研究为什么他们的拍摄对象会卷进新闻事件。在拍照的过程中,话题一般集中在拍摄对象与新闻故事的关系之上。当人们的注意力逐渐集中到了谈话之中时,通常会忘记相机的存在,这让摄影师能够控制情况,适时地进行抓拍。最好的建议往往来自于拍摄对象。
2) 对视:很多摄影师不使用取景框来拍摄肖像,他们更愿意看着液晶屏去构图,以便保持与拍摄对象的视觉联系
3) 让人们放松:摆姿势的秘诀在于要研究你要拍摄的人物,从你第一眼看到他们,开始布置灯光或是安排背景时,你就要观察人物自然的身体语言。注意观察他们用什么样的身体姿势最舒服,从他们最自然地站立姿势开始拍照。然后,如果他们身体姿态变僵硬了,双手紧紧地贴在两边,脸部直直地冲着前方,你就可以提醒他们换一个刚才看到的姿势。虽然是你在引导他们做动作,但你所建议的动作是自然的,并不是你想象出来的。
4) 让拍摄对象厌倦:假如你有充分的时间,疲劳战术是个不错的方法。如果你等待的时间够长,拍摄对象多半会对摆姿势感到疲惫不堪,这个时候你就能够拍到他们无意中放松下来的肖像照片,这种照片会很自然。
5) 让别人去与拍摄对象交谈:由于同时调试相机和进行深度交谈时比较困难的事,有些摄影师会在人物接受采访的时候拍摄。如果随行拍炒的没有采访记者,那就找个朋友跟你一同去。在谈话的作用下,拍摄对象会逐渐松弛越来越有活力。
2. 用光线讲故事
无论是柔和的侧光还是从上方直射的垂直光,不同的光线赋予了图片不同情绪。摄影师们所用的光线明亮,只有些许阴影,这种照片被称作“高调”。当图片需要更抑郁的情绪效果时,摄影师们常常会在用光时给画面留下大面积的阴影。
1) 理解灯光
为了给拍摄对象的脸部增加立体感可以安排人物的位置,让主光直接落在他或她的一侧脸上。和直接照射的正面光线不同,侧光增加了肖像的立体感,另外侧光还能够强调脸部细节的质感,这种技巧特别适合勾画人物脸部的轮廓线从而突出人物行性格。
另外一种方法是在相机的镜头附近设置放大的柔光箱来消除人物身上的阴影。这种没有阴影的光源,常被称作“蝴蝶”光,主要作用是消除脸部皱纹,给被摄对象人带来一副青春面孔。
2)寻找光线
3. 构图增强视觉效果
1)近景与全景
图片最终的效果,取决于摄影师是凑近将模特的整张脸都填满了画面,还是站得靠后一些,拍摄他的全身照片。举例来说,一副大特写回拉紧人物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从而让读者对人物产生一种非同一般的亲切感。由于身体语言和衣服有助于揭示模特的个性性格,摄影师们有时候必须退后一步将人物的全身都纳入镜头之内。
2)避免使用纷杂的背景
纷杂繁乱的背景很容易将读者的目光从照片中的人物身上转移开来。背景影响了一张照片的“可读性”, 可读性要求拍摄对象不能湮没在环境里的一堆细节之中。
3)用道具来讲故事
通常人物手中的物体或是他或她穿着的支付都能对讲故事有所帮助。这些道具增加了视觉信息同时帮助读者看到拍摄对象面孔以外的东西。这些道具还能给读者提示肖像的新闻要素,照片拍摄的地点以及图中道具可以展示任务的职业,习惯和兴趣。
4.揭示“人物的内心”
1)脸部:在一张照片中的所有元素里,脸部的重要性完全和它的自身的面积不成正比。摄影记者通常选择在一张人们谈话,大笑或是皱眉的时候拍摄的照片来配合新闻内容。当刚上任的市长对新闻工作有所担心时,照片可能是他手扶自己愁眉不展的额头的样子。
2)眼睛:很多摄影师认为,当读者和肖像中的人物发生目光接触时,他们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
3)身体语言:手部动作能够无声地讲述人物故事。新闻摄影师拍摄演讲的时候不等到演讲人举起手做动作的时候是不会按下快门的。当拍摄肖像的时候,注意人物摆弄头发,碰触下巴或是托着脸颊的动作。一个人咬指甲的动作代表他在这种情况下感到某种程度的紧张。
4. 预先构思好照片
当接到任务去拍摄人像时,很多摄影记者在还没到达现场之前会对照片未来的样子进行想象。即使你对照片已经有了初步的构想,一旦有了什么新的,更好的想法,不必迟疑,立即抛弃旧的想法。要灵活机动。你事先构思的想法,位置,姿态可能很棒,但它应该在面对真实的被摄对象和拍摄现场时,为你打开崭新的灵感之门。
5. 环境细节丰富图片信息
面对一张摄影棚中的肖像照或是某个正在兴致勃勃地谈话的人的照片,读者无法分别这究竟是银行家还是抢劫犯。人们额头的皱纹或是目光的方向对人物的过去,职业或是新闻价值几乎没有帮助。在环境肖像中,无论是选择在家中,在办公室或是在采访现场拍照,地点都最好能体现报道的主题。
从技术上来说,环境肖像摄影和其他肖像的拍摄方法没有什么不同。摄影师使用普通的镜头,在必要的情况下也会使用广角镜头。为了清晰地拍摄下环境背景,需要将景深设到最大。你可以通过缩小光圈来增加景深,而这需要用较慢的快门速度。使用三脚架会确保你能自如地使用长时间曝光—前提是人物能够保持静止不动。
6.群体肖像
1)展示所有的面孔:对一个正式的群体肖像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尽可能清晰地展示每一个人的脸。这个人物需要仔细计划才能完成。安排人们肩挨肩地站好或许会管用,但人数稍稍一多,这个“人墙”就未免太长了。相反,安排人们站成几排,一排排地前后站着会好些。
2)光线最好柔和:对于群体肖像来说,最有效果的方法是用柔和的光线,最大限度地减少阴影。

『贰』 新闻摄影在现代新闻报道的现状

【内容提要】新闻摄影作为新闻与摄影相结合的产物,是新闻事件的现场纪实,是以附有文字说明的照片形式进行的新闻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独立兵种,它的表现形式是一幅幅带框的照片。随着新闻事业的纵深发展,新闻摄影活动已成为全球性的活动,增强报纸的“可视性”已为我国报界所重视,形象生动的新闻照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显著的版面位置上。因此,提高对新闻摄影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将新闻摄影纳入新闻改革的轨道,让图片与文字并重,特别是要加强对新闻美学的研究,已成为繁荣和发展我国新闻事业的当务之急。 新闻摄影,是新闻与摄影相结合的产物,是新闻事件的现场纪实,是以附有文字说明的照片形式进行的新闻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独立兵种。它的表现形式是一幅幅带框的照片,它与文字新闻相比,具有视觉可视性、现场可证性和典型概括性的特点;与电视新闻相比,更为简炼,更具保存价值。在版面编排上,更易于突出主题、美化版面,增强视觉效果。 从“五四”运动到“七七”事变的十多年间,我国的新闻摄影事业随着国内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新闻摄影界涌现出许多新的事物,如报纸摄影附刊、摄影团体与机构、摄影记者等。为推动新闻摄影业务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起了巨大的作用。以《良友》为代表的大型综合性画报,重视时事摄影,大量刊登社会、政治性照片,报道国内外的时事新闻。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反映自然灾害、战争、劳动人民的苦难、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其他重大事件的照片。这些摄影作品记录了我国新闻摄影工作者的业绩,构成我国现代史的一面镜子。人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英勇不屈,在黑暗势力重重压迫下不断奋斗、抗争、前进的足迹。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个时期的新闻摄影也带有某些消极甚至反动的成分,但主流是积极的。 新闻摄影在世界报纸上出现以后,开始并不为很多人重视。分析其原因,一则是初创阶段,照相制版条件差,效果不甚理想;二则照片费用高。我国直到1920年才有新闻摄影画刊出现(即《时报》),报纸从此开始有了形象宣传观念。但很长一段时间内,新闻照片的功能被定格在装饰美化版面上,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新闻报道形式还不为人们所认识。 进入8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报纸的编、排、印逐步由激光照排和胶印代替铅排的铅印,版面上的图片效果大为改观,数量亦相应有所增加。但独立的新闻图片较少,而配以文字报道的照片较多。正如中国日报总编辑冯锡良在《当今世界新闻摄影在报刊上的地位》中所说:现在国外把摄影新闻与文字新闻、广告新闻并列为新闻学三大学科,由于电视的出现影响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国外报纸在采用图片方面出现了一些新倾向,例如,新创办的《今日美国》报,全部采用彩色版,照片不但数量多,而且篇幅大。《华盛顿邮报》执行主编霍·塞蒙斯预言:“这代表未来报纸的发展趋向……在摄影报道方法上,用5-6张有内在联系的成组照片来说明一个事件发生的过程,配以简练的文字说明,形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新闻报道,已为美国报纸普遍采用。”冯锡良认为:“我国新闻界应当重视和研究这些倾向,要预见到新闻图片在报刊中会越来越重的位置。” 借鉴外国经验,1981年《中国日报》英文版创刊,并大幅使用新闻照片,《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单独成组刊登新闻图片。一改报界过去那种把新闻摄影的表现形式作为版面文字报道的“配角”、“美化”的模式,深受读者的赞叹。但是,新闻摄影作为一种独立的报道形式,人们刚刚开始认识,在报界中要完全接受仍需要一个过程、一定的时间。因而“重文轻图”的现象常有发生。可贵的是,老一辈摄影工作者从来没有放松过努力,多方宣传新闻摄影的地位与作用,并从实践上极力去表达新闻摄影的特点。做到“图文并茂”、“图文并重”。直到1990年亚运会期间,各家报纸都大量刊发了新闻图片,而且质量好、尺寸大、编排新,图片新闻得到了报界空前的重视。老摄影家蒋齐生提出了“文字与照片两翼齐飞”、“图文并重”的观点,要求总编辑、摄影记者和编辑人员要努力改革单一的“文字头脑”,增加“图片头脑”。从此,新闻照片的价值得到了张扬,并作为独立的报道形式在版面上大量出现,一些重要的新闻照片不但占在显著的位置上,而且篇幅也放大了。 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报纸让图片担任主角、上头条、占好位置仍不多见。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图片观念淡薄,对新闻图片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够,新闻照片的价值只是体现在版面设计中,没有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报道手段。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我们的报纸只刊登重大会议或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国事活动的照片,其他的新闻照片不但少用,而且图幅小,仅作为版面的调剂或美化版面的工具,其新闻价值难以体现,新闻摄影的独特功能也得不到充分发挥。二是过去受到“左”的思想干扰,新闻摄影的理论与实践失去了自身的价值。无论是在“大跃进”年代,还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候,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都受到了严重的压制和歪曲。报道出来的不是新闻的现场纪实,而是根据政治需要去导演、去摆布,从根本上动摇了新闻摄影的理论基础,从实践上歪曲了事件的本来面目。因此,无论是报界不是摄影界,新闻图片也只能“顺应”时代的需要,真实的新闻现场照片不用或少用,新闻也因内容空洞、题材重复、手法单一而使其失去了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上好位置的图片也就更少了。就是现在,图片新闻的实力还是较弱的,版面上“文重图轻”的状况仍然存在。 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的一种独特形式,图片配以文字说明能给读者更直观、更逼真、更形象的感觉,让人一看便明了新闻事件的原意。我们的报纸应将新闻摄影纳入新闻改革的轨道,让图片与文字并重。要达到“图文并重”,首先要更新观念,要从长期的“重文轻图”中解脱出来,正确认识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与作用,自觉地将图片新闻与文字新闻一样同等对待,让图片与文字比翼双飞。其次,要抓好新闻摄影队伍的建设,在更新观念、端正态度的基础上,着重抓好素质和提高技术水平,拍出更多更好的新闻图片来。摄影队伍的素质,主要是指新闻记者的思想和拍摄作风。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必须把握时代的主流,歌颂什么、批评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必须十分明确,新闻敏感要强,要拍出具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瞬间;另外,记者的拍摄作风直接影响到照片的质量,新闻摄影的记实性是每一位新闻记者必须遵循的原则,不能弄虚作假,不搞摆拍,提倡抓拍,这就要求记者多作调查研究,深入新闻现场,善于观察并及时捕捉住事件发展的典型瞬间;其三,必须写好照片的文字说明。新闻摄影是新闻照片与文字说明的综合体,即是通过摄影手段记录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结合具有新闻信息的文字说明进行报道,两者不可分割。对于新闻摄影来说,视觉的冲击力来自照片,强烈的情感在于借助文字说明。好的文字说明,除了主题鲜明、简明扼要交待新闻事实外,要带有文学色彩和情感交流,达到提高视觉、深化主题的效果。由于文字说明是依托图片存在的,作者应根据图片的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说明文体例(叙述式、评论式、对话或引语式、配诗说明、散文、通讯式),紧靠画面,因情定体,甚至配以必要的一些背景材料以增加其报道的深度。第四,要有相应的版面表现形式。编辑人员要根据新闻照片的质量确定其相应的版面,以图片为中心去安排版面,提高新闻照片的传播效果。第五,必须加强对新闻美学的研究。新闻美学是新闻和美学的交融,加强对新闻美学的研究是寻找两者最佳的结合点,把美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新闻报道中去,提高新闻报道的审美价值。过去和现在一些的新闻报道形式多是采用平铺直叙方式,忽视了新闻美感的情感美、形式美和角度美发挥。 人们面对变幻纷纭的大千世界总是在心里生长着一种愿望、一种揣测和预想,用新闻心理学的观点来说,是一种新闻欲,即对未知世界的欲望,而用美学的目光来看,是一种由期待产生的审美情绪。在这种情绪中,社会时代的心理因素与民族传统的因素及深层的人类共同心理因素相融决定了读者接受新闻的程度,也是新闻价值实现的程度。所谓情感美,是通过新闻报道能引起读者心灵的美感,产生心灵共鸣。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使新闻有价值,必须唤起读者的情感,根据不同的国度、不同民俗、不同的时期去表现新闻的美的价值。如我国在“十年动乱”时期,物质生活非常贫乏,人们关心的热点是副食品的供应,此类新闻总是让读者怀着浓厚的兴趣阅读,产生快感。而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物资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关心的不再是副食品供应了,而转向了自身生活及环境的美化装饰上。党的十五大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关注的焦点、最能唤起读者情感的新闻转为反腐败、下岗再就业了。但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都有不同的审美心理特征,对同一则新闻,则有不同的情感。如我国在建国40周年之际,在北京举行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表彰大会和经验交流活动,我国读者热情关注,并成为家喻户晓的新闻。但在西方国家,反映平淡,这是因为西方国家对“劳动模范”甚为生疏。所以,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信仰,会产生不同的新闻需求,对新闻美感的获得就不同了。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作者,在于作者对美的发现和对美的感知,并从形象的官能直觉上升到心理感知和情理交融的彻悟。这样,在面对人民的喜怒哀乐,面对社会的风云变幻,面对自然的沧海桑田时,决不会无动于衷,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有意无意地拥抱生活,赞美人生,讴歌社会进步,把生活的真、善、美表现出来。美国著名肖像摄影家阿诺德·纽曼说得好:“拍照片,并不光是使用照相机,而是用我们的心灵和意念。这些照片不但表现了特定的被摄人物,同时也反映出我们自己的所思所想。每一个艺术家都应使自己成为他作品中内在的一个因素。如若不然,这件作品就会成为一张洗衣房的清单——没有思想、没有感情、没有意义。” 形式美,是人们最普遍、最直接感受到的一种美。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如色彩、线条、形体、声音)有规律的组合。一幅好的、高层次的作品都需要倾注作者的审美追求和加工润色,从内容取舍、结构设置到造型形式都要创造出适合人们的欣赏习惯,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形态。报道新闻事件,既要把事件的前因后果告诉读者,又要让人们领略美的享受,引起读者心理共鸣,因而新闻语言必须是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切忌复杂虚构、花言巧语,要用质朴或鲜明的语言把新闻事实具体、逼真、传神地呈现出来。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事物的美态要靠作者对“美”的把握,要通过对景物的形态、结构、动态、色彩、光调、空间及主陪体关系等外部特征的审视,由表及里发现有美学价值的题材和形式。要使作品激起读者的情感,首先要使作者自己深受感动,这就要求作者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掌握审美规律,提高审美创造力。周恩来同志说过:“作品的产生,可以是偶然之得,但是这种偶然之得是建筑在长期积累和修养基础上的。”要提高自己的审美创造力,首先要深入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创作激情,提高认识水平;同时要从政治、哲学、文化等艺术方面去吸取营养,这是摄影创作成功的内因。只有平时练就了这样的功底,才能作出快速反应,抓住瞬息即逝的机遇。 新闻报道的角度,是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事实的观察点,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切入口。用美的形式去反映具有美的内涵的新闻事实,从哪一个角度切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这便是新闻美感的角度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苏轼这首诗可得到启示,表明同一事物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反映。从美学的观点看,美是一个流动范畴,是由无数固定范畴构成的流动范畴,因此,只要事物显现的美的征象是事物本质发生的,那么,这点美便是值得捕捉并反映的。事物有多个角度,但并不是只有正面和最贴近本质的一面的反映才是最美的。美学讲究含蓄、多层次、多角度,有一定的距离感,“见微知著”,“寓意深刻”是美学常用的手法。在新闻角度的选择上,“新”、“奇”、“巧”为美学最佳角度。 随着新闻事业的纵深发展,新闻摄影活动已成为全球性的活动,增强报纸的“可视性”已为我国报界所重视,形象生动的新闻照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显著的版面位置上。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应抓住机遇,为新闻摄影多作贡献。

『叁』 新闻照片注意的有那些

新闻摄影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作用,新闻摄影集新闻性、思想性、真实性、时效性和形象性于一身,能将新闻主体的情感浓缩在画面之中,给人以简洁、震撼的效果,有“一图胜千言”的作用。新闻摄影是以附有简短文字说明的新闻照片形式同读者见面的,它不同于电影和电视上的活动形象,而是以静止的形象,即将新闻自身的形象瞬间定格在一幅画面上。蒋齐生先生曾提出:新闻摄影应当“五求”即求新、求真、求活、求情、求意。这就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必须深入生活,在严格遵守新闻摄影规律的前提下,力求拍摄的新闻照片新闻性与艺术性并存,既有较强的新闻价值,又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新闻摄影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真善美的统一,要运用艺术手法、把握典型瞬间,让形象“说话”。这样才会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感染力,才会有更加震撼人心的效果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新闻图片的阐释是:“以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这个阐释表明,“新闻”与“信息”是图片的“内核”,图片只是承载“新闻”和“信息”的“外壳”。如果图片里没有“新闻含量”,仅剩图片这种“外壳”,图片也就失去了意义。

(1)视觉冲击力定义

视觉冲击力是指不需受众想象,直接呈现在受众眼前,并能在受众脑子里留下印象的直观形象的作用力。

(2)使新闻图片具有冲击力的物理拍摄方法

对景物的某个具有特色的地方进行强调,使之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所做的只是离被摄物体近一些,就可以得到比远距离拍摄更好的视觉冲击力效果。另外,拍摄点的选取也要不落俗套,摄影语言要简洁明了。

(1)善于捕捉信息含量大的瞬间

新闻摄影主要是以瞬间形象来揭示新闻事实、传播新闻信息的。新闻照片所浓缩的信息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也必然越有新意。比如在荷兰,当一次车祸发生时,德新社和美联社的两名摄影记者都在场。德新社记者拍摄了一辆汽车撞到墙上,穿楼而出的瞬间。美联社记者拍摄的则是这辆汽车穿出楼后与迎面开来的一辆汽车相撞的瞬间。结果,多数报纸采用了美联社的照片。因为美联社记者的照片不仅反映了汽车撞墙穿楼而出的情节,还交代了穿楼而出后与另一车辆相撞的结局,信息含量更大。

信息含量的两个方面:一是事实信息含量,一是情感信息含量

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新闻照片似乎并没有包含多少信息含量,但同样倍受读者青睐。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新闻照片的信息含量包括两个方面,事实信息含量和情感信息含量。许多新闻照片尽管事实信息含量不大,但情感信息含量大,所以同样受人欢迎。

『肆』 企业新闻照片的拍摄技巧分析论文

企业新闻照片的拍摄技巧分析论文

一、企业新闻照片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1.企业新闻照片是加强企业内部宣传的一个重要手段。企业宣传工作是向企业员工传播企业文化,让更多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充分了解企业的文化,让员工拥有归属感。利用新闻照片来展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文体活动和技能比赛等内容,较单纯使用文字报道更能产生视觉冲击。因为照片可更加直观地反映大量信息、更加真实,同时也能让不同的员工产生出不同的想象。所以,新闻照片是企业宣传工作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

2.新闻照片是记录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料。企业新闻照片可以记录生产和公关的状况,是企业发展历程的重要史料。通过这些照片能够更加生动形象保存下企业发展历程,也能为企业重大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3.新闻照片是对职工进行教育的有效形式。通过一幅幅照片的展示既丰富了企业文化氛围,又让员工们了解自己的生产生活,鼓励他们积极生产,热爱生活,同时对优秀人物以及产品的展示也能让职工在浏览后受到深刻地教育,从而严把质量关,做好自己的工作,这对职工以及企业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拍摄好企业的新闻照片应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拍摄企业新闻照片要计划和有组织。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拍摄才能把客观事实更好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突出主题,吸引读者和引导舆论,以此产生一种良好的宣传效应。在拍摄之前,首先要找到企业新闻点,了解企业员工当前所关注的内容,结合企业新闻点,明确企业新闻照片的主题。其次,分析与研究,在明确拍摄主题后,应该深入分析企业新闻素材,明白拍什么和怎样拍,在拍摄中要注意哪些细节,以此明确拍摄切入点。特别是对一些重大会议或者重大活动企业新闻照片的拍摄,事先要进行踩点,并收集相关的资料,预想拍摄的角度以及内容等,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企业新闻照片和其他新闻照片最大区别在于,其带有大量使读者一眼就能看能懂的信息,这些信息一般是指事件、时间、结果、地点、原因以及人物等,即新闻的六要素,比如在拍摄大型活动或者会议照片的时候,摄影记者均会聚焦于主席台前来进行取景,以此直接拍到活动会标或者相关的出席人员,通过这两点就可将新闻的要素反映出来。因此,在企业新闻现场取景时,摄影人员应该考虑到如何在有限框架内,获取最为丰富的相关信息。

2.注重真情实感的表现。企业新闻照片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贵在真实,不仅要求其所报道的企业新闻事实的准确和真实,同时还要求其所表现出来的企业新闻形象必须逼真可信。不管一幅企业新闻照片的内容是多么重要,若其形象失真,也会失去生命力与感染力。

何谓照片形象表现力,即形象表现企业新闻主体的一种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可否将企业新闻景物的真实性鲜明反映出来的一种能力。比如在室内拍摄,若只用闪光灯简单正面一闪,那么其结果为主体照亮,而周围一篇漆黑,严重破坏了现场真实光线的气氛,因此为了将室内环境气氛真实地表现出来,在进行室内拍摄时,最好利用现场的自然光来进行拍摄。

要想确保其形象的真实,不仅仅只是依赖于摄影技术,关键还在于对企业新闻形象的调查与研究。由于企业新闻摄影基本特点是新闻现场形象纪实,因此,在拍摄时,不仅要重视调查研究企业新闻的事实,同时应该注重调查研究企业新闻的形象,在确保其报道事实真实的同时,还要确保其表现形象上的真实。在拍摄过程中,摄影人员应该深入现场,反复仔细观察与研究要拍摄的新闻场景以及新闻人物,及时了解和掌握该活动的变化规律,这样才可做到去伪存真和去粗取精,选择最富有本质特征的典型瞬间形象来加以表现。其中在拍摄人物的时候,应该将人物在特定企业新闻场合中所表现的真实情感呈现出来,而在拍摄物时,尽量将企业新闻场景中真实的环境气氛表现出来。一般情况下,在拍摄时,应该以主体人物眼睛作为聚焦点,要注意正面反映人物活动与场景,不可从背面拍摄人物,以免导致焦点的丢失,善于捕捉最能反映事件真实性的各种场面,尽量拍全主要的人物以及物件,以免在视觉上造成一种残缺感,对广角取景进行合理地应用,在视觉上给人冲击,以免照片平淡无味。通过真情实感所拍摄出来的照片,让企业员工更能体现到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真实,让他们感到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企业,并非一个弄虚作假的企业。

3.从动态中来进行拍摄。企业新闻照片应尽量在企业新闻对象自然活动的状态来进行拍摄,这样才可将照片拍活,使其更加具有生动感。在当前的摄影中,越来越强调抓拍,抓拍不仅能够将照片拍得更加真实自然和生动感人,同时还便于将现场的气氛与人物情感真实地表现出来,这种拍摄方式是一种动态的拍摄方式,满足企业新闻摄影的一般规律。在拍摄企业新闻照片时,如何进行抓拍,笔者认为必须要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其主要如下:

第一,在拍摄之前,必须对拍摄场景以及事件进行了解,这样才可将最具表现力的瞬间形象抓住,根据企业新闻报道的需求,有选择性地抓拍。

第二,要具备强烈的企业新闻敏感度,这样才有可能在企业新闻现场做出正确且迅速的判断,及时抓拍真实动人的这些瞬间形象。企业新闻敏感不仅取决于摄影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同时还取决于其企业新闻业务素质等。由于行业与企业性质的不同,使得摄影人员对于企业新闻事实的取舍也均会有所不同,而这也使得其企业新闻敏感不相一致。抓拍照片可以是反映事物本质的真实形象,同时也可是反映生活中一些假象,其抓拍的关键就在于拍摄者自身的立场、思想方式以及观点等。此外,摄影记者自身的新闻敏感度还和其所掌握的业务知识以及能力相关,在拍摄照片之前,首先必须要明白何谓企业新闻,如何抓住企业新闻以及如何形象地将企业新闻表现出来等等,通过形象的'照片来报道其新闻。

第三,熟练掌握摄影的基本功能,这样才可在不同特定的企业新闻现场来进行抓拍,而这也比"艺术加工"要难得多。如在企业新闻摄影过程中,应该结合企业目前的中心工作以及其实际工作情况,拍出准确、新颖且具有特点的企业新闻图片,并且还应该追踪敏感和热点的企业新闻,这样才能使其拍摄的企业新闻照片更加吸引人。

在实际拍摄过程中,为了企业新闻照片整体效果以及其事后所产生的影响,往往在拍摄的时候,需要进行一些调整或者引导,比如被摄主体原有的位置不便于其拍摄或者现场物品摆放比较凌乱时,摄影人员可实时引导或者提醒。同时在拍摄过程中,由于光线或者视角等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一些企业新闻照片不如人意时,可实施相应的后期处理,其采用的方法主要为裁剪与色阶的调整。此外,企业新闻照片还应该配备相应的文字说明,文字说明,可有效弥补画面对于揭示企业新闻事实的不足和欠缺,便于引导企业内部员工进行阅读,从而达到其企业新闻照片报道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新闻照片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宣传手段,又是激励员工为企业发展献身的动力。因此,在拍摄企业新闻照片的时候,必须要掌握新闻摄影的基本特性,即形象性、新闻性以及真实性等,从而提高新闻照片的生动感、新鲜感与真实感,吸引更多的读者,这不仅仅是提高企业新闻照片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目前企业新闻摄影发展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

『伍』 新闻摄影的定义、特性与优势

大家好,下面我为大家介绍新闻摄影的定义、特性与优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新闻摄影定义

1、新闻摄影概念

广义,泛指一切用摄影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News Photography)

狭义,则专指以相机为工具,以摄影图片为手段,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

(Press Photography Reportage Photography)

传播学概念:photojournalism,图文结合的信息传播方式

2、“图文结合的信息传播方式”涵义理解

1)图文结合是图片和文字的有机完美结合。

2)图文结合是一种平等结合。

3)图文结合丰富了人类视觉传播的内容,扩大了新闻信息传播的范围,增强传播效果。

4)图文结合增强了新闻的可信性。

5)图文结合最终体现在书刊报版面上的结合

3、新闻摄影定义: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技术为手段,对正在发生的、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事实,通过现场选择抓拍的手段、摄影特定的瞬间形象,并结合必要的文字因素来进行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

4、新闻摄影也有以新闻规律作为基本指导原则的具体规定与限制,这体现在:

1)必须以真人真事为拍摄对象。

2)必须拍摄具有报道价值的事物。

3)必须充分尊重被摄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

4)必须抓取特定瞬间形象。

5)必须含有必要的文字因素。

5、新闻摄影定义的内涵

1)新闻摄影是一种视觉新闻

2)新闻摄影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现场纪实性

• 艺术摄影强调的是创造性地运用摄影手段来达到一种艺术表现的目的,创造性地应用摄影语言来表达一种审美情绪、审美感受,摄影艺术家强调地乃是主观性的表达。

• 新闻摄影记者只能充分利用形象进行真实、细致的描绘,才能真正实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可信性,从而达到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的目的。

3)新闻摄影活动的目的是传递新闻信息

评价判断新闻摄影优劣的标准是其传递新闻信息量的多少及其传播效果。

4)新闻摄影的拍摄对象是新闻形象,不是艺术典型

5)文字说明是新闻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闻摄影的特性

1、新闻摄影的基本特性

1)新闻性

a. 新闻价值是新闻摄影的第一价值取向,新闻摄影报道应当最大限度地追求新闻摄影报道的信息含量。新闻摄影图片所表现的重点应是新闻信息量;新闻摄影图片的文字说明则用于交代图片本身无法交代的新闻要素,增加图片传递的信息量,增强图片传递信息的效果。

b.对于新闻性的把握:

• 重视重大题材的新闻摄影报道

• 多拍独家新闻

• 敢于攻难度大的题材

• 注重报道的实效性

2)真实性

a.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b.新闻摄影真实性的基本要求:

• 应做到事实真实

• 应做到总体的真实

• 应尽可能抓取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自然流露出的典型瞬间形象,从而保证新闻形象的自然和真实

• 新闻摄影的标题和文字说明的写作要做到以事实为依据

c.新闻摄影报道失实的原因:

• 将新闻与宣传混为一谈

• 工作作风不踏实,采访不深入,想当然赋予新闻图片以意义和内涵

• 将新闻摄影和艺术创作混为一谈

• 道德品质问题

• 政治原因

• 恶作剧

新闻与宣传应有以下几个不同之处:

• 新闻重在报道事实,传递信息.而宣传在于让人们相信某种观念,二者目的不同;

• 新闻不能重复,而宣传则可以不断重复;

• 宣传具有强制性,新闻不具有强制性,只在于告诉读者真实的信息。

• 新闻有真实和失实的根本原则问题,而宣传则只有可信与不可信的差别;

• 宣传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而新闻报道则应客观、公正;

• 宣传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而新闻报道必须尊重事实。

3)形象性

a.新闻摄影形象性的重要内涵之一,是指新闻照片要用形象说话,即用视觉形象去表现新闻事件的情节、主要内容和新闻的意义,新闻信息量应蕴涵于新闻形象之中。

b.形象的选择和抓取应注意典型性,表现典型环境、典型状态下的典型瞬间

c.抓拍的新闻形象应有形象冲击力,即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震撼人心的效果

d.无法用摄影图像来表现时,应采用文字进行报道,或用文字来补充图像的不足之处及无能为力之处。

三、新闻摄影的优势

1、比较对象

与文字语言的比较

与新闻电视和新闻纪录电影的比较

2、具有的优势

1)视觉直观性

摄影图片所具有的能满足人们先睹为快、一睹为快的心理的独特优势,是任何生动优美的文字和语言都难以比拟的,它突破语言障碍和文化程度限制,扩大受众范围

2)现场可证性

• 遵循现场规律,深入现场选择

• 拍摄时受到现场规定性的严格制约,如角度、位置、光线、拍摄时机的选择等都是具体的,无法打破的。

• 优秀的新闻图片都具有强烈的现场性,能给人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经其事、如临其境、如感其情的全方位的情感体验

3)瞬间永久性

瞬间记录的方法,将流动的时间和立体空间转化为静态的、平面的图片,与电影和电视的连续性情节相比,新闻照片更简练、突出,更容易让人记住,而且画面一经凝滞就成为永恒。

三、新闻摄影的不足

1)新闻摄影不具有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功能,在深度报道上比文字报道要逊色

2)瞬间性的特点,使得它不适合用来表现过程,人们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获取瞬间前后的情节。

『陆』 新闻摄影基本技巧

新闻摄影基本技巧 篇1

新闻摄影的准备工作

如今,新闻摄影从业者普遍使用数码单反相机进行拍照。在新闻摄影实战中,不同焦段的镜头、外置闪光灯、备用存储卡、备用电池是必不可少的。

在日常的摄影采访中,我一般配备三支镜头,它们的焦段分别为17-35mm,28-70mm,以及70-200mm,根据不同的拍摄素材选取相应的镜头。

在无目的采访时,我大多只携带一支17-35mm的镜头。采访中,摄影记者很多时候不仅要承担摄影的任务,还要负责文字记录。因此,录音笔、笔记本,以及无线网卡等也是我们需要常备的设备。

如果拍摄的场景选在音乐厅、体育场,或者大型会场,还需配备独脚架等装备,以便在灯光较暗或者不允许使用闪光灯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任务。

在接到采访任务后,我们要争取提前到达采访区域,全面了解采访区域的环境设施和光照条件,并且最好能够拿到此次会议或活动的议程,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如何利用好现场光

在新闻采访和拍摄过程中,摄影记者要熟悉各种题材的常规表现方法,充分了解各类活动的议程,观察现场的地形,以便选取最佳的拍摄角度。

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室外光对活动现场的影响,室内灯光照度是否合适,如何设置闪光灯等问题。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分别在不同设置模式下进行拍摄,以保万无一失;在室外拍摄中,要考虑到阳光对拍摄的影响,必要时用闪光灯进行补光。

通常情况下,公司会议和大型活动都是在弱光的氛围中进行,这就给我们的摄影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需要借助现场光摄影的情况有以下三种:一、新闻现场不允许使用闪光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适当调高相机的感光度,增加快门速度,保证拍摄的成像质量;二、拍摄的场面太大或被摄主体远离拍摄地点;三、摄影记者要在画面中突出现场气氛。

利用现场光进行摄影时,我们应尽量选择大口径的镜头,如70-210mm/F2.8,28-70mm/F2.8等镜头。这类镜头光圈较大,可以确保一定的快门速度,因此成像质量会比较好。一般来说,我们大多采用手执相机的方式进行室内拍摄,这就要求快门速度不低于最低限度。如使用17-35mm的镜头拍摄时,快门速度要控制在1/15-1/30秒左右;使用28-70mm镜头拍摄时,快门速度应控制在1/30-1/60秒左右。

如何使用好闪光灯

我们这里所说的闪光灯是指外置闪光灯,其闪光头可以随意调整角度。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经验,闪光灯直打被摄主体容易造成曝光过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把闪光头调整到一定的角度,伸出反光板,光源通过反光板和天花板进行反射。这样操作可以消除被摄主体的投影,改善光照不均造成的影响;如果会议现场空间狭小,被摄主体距镜头相对较近,可以将闪光灯调整到90度,通过天花板和周围的墙壁反光,打亮被摄的主体。

在日常的新闻摄影实战中,我们可以多尝试不同的闪光方式,不断积累闪光灯的使用经验。在拍摄领导人讲话,或者转瞬即逝场景的时候,我建议大家把闪光灯调整到TTL自动模式上,这样可以为我们节省不少的时间,拍摄的成功率较高,保险系数更大。

如何拍摄领导讲话和会场全景拍摄

领导讲话、演讲等场景之前,要与其进行充分的沟通,告诉他们在讲话中可以适当保持微笑,调整好坐姿,在感知到摄影记者准备拍照时,尽量给予一定程度的配合。

摄影记者在准备拍照前,也可以给领导一个手势或暗示,把握最佳的拍摄时机进行连拍与抓拍。在会议拍摄中,要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密切关注演讲者的动向。发现演讲者渐入佳境进行脱稿讲话时,要立即上前进行连拍,将其最佳的表情和手势收入镜头中。

需要注意的是,会议现场的麦克、水瓶等物品可能会对被摄主体造成遮挡,破坏构图。我们在会议摄影中要注意寻找最佳的角度,尽可能避开遮挡物。

会议现场拍摄难度确实很大。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现场光和闪光灯。在拍摄动辄数百人参加的大型会议时,我们要在构图中全盘考虑观众、主席台领导及主席台展板等要素,这个时候要巧用闪光灯。

我自己摸索出一个窍门:将外置闪光灯向上略微调整一个角度,这个时候,闪光灯输出的是最大的闪光量,保证距离较远的主席台曝光充分,而距离镜头较近的物体也不会造成曝光过度。在会场现场光足够的情况下,则可以关闭闪光灯,选择较大的光圈和快门速度(注意上述提到的最低快门限度),并以背板的LOGO或者主席台上就座的人物为标准进行平均测光。

如何挑选新闻照片

新闻照片的发稿形式主要包括单幅照片、组照和专题摄影。

单幅照片是摄影记者平时工作中最常用的发稿形式。单幅图片拍摄的基本要求是:表现有形象价值的、有代表性的典型瞬间,注意细节、人物情感及体态语言。

组照可以是对同一新闻现场不同侧面的描述与表现,也可以是同一主题下的不同场景的组合。组照多用于多侧面、多角度地表现新闻事件,深化主题。我每年都会参与全国两会的新闻摄影报道。两会结束后,我会把会议现场,代表讨论的现场,以及代表和委员考察、交流、撰写议案等场面的照片挑选出来,形成组照,进行刊发。

专题摄影是指通过多张照片,多个角度反映一个新闻主题。每张照片讲述一个故事或一个情节,要有开头照片、高潮照片及结尾照片,串联起一个完整的故事。专题摄影要注意大场景、中景、特写等不同景别的采用,以及横竖版照片的配搭,时间跨度较大,淡化时效性。

我们最终选择发布的照片要具备以下要素:一、被摄人物的动作、表情自然;二、最能代表新闻事件本质的瞬间;三、兼具特写与大场面;四、图片构图合理且具观赏性;五、图片动感较强;六、抓拍得到的图片。

新闻摄影应把视觉冲击力放在首位

“新闻价值”和“形象价值”历来被认为是新闻摄影的两大要素。

新闻摄影的形象价值主要是指新闻照片的视觉冲击力或称之为视觉吸引力。长期以来,许多新闻摄影的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都认为在这两大要素中,新闻价值是首位的,因为新闻摄影是属于新闻范畴而不是属于艺术范畴。

然而,在近几年的新闻摄影教学中,多次让同学们在任何报纸或指定报纸上选择自己最喜欢的10幅新闻照片,发现同学们选择的标准首先是照片本身的画面效果,照片的新闻价值是处于第二位的'。

当和同学们探讨为什么不是首先考虑新闻照片的新闻价值时,许多同学说,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新闻,往往从报纸的文字报道或电视、广播上已经获悉,因而看照片时就更倾向于关注画面效果了。

重新审视我国长期以来的新闻摄影实践与读者对报纸上新闻摄影的评价,把照片的视觉冲击力要素放在首位,应当更有利于改进我们的新闻摄影报道,更有利于新闻摄影报道的创新,也更切合读者对新闻摄影的需求。

一、重视读者视觉感受的选择 新闻宣传要“贴近群众”,研究读者的视觉感受与选择的特点,对改进新闻摄影报道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新闻摄影属于视觉新闻,它向大众传播新闻信息主要是通过视觉形象。图片的标题与文字说明相对处于从属地位。读者选择新闻摄影报道时,首先也是选择图片的形象。

因为人们接受新闻摄影是从接受图片形象开始的,进而才会去阅读其文字说明。

一幅新闻照片如果本身没有视觉吸引力,则很少会有读者继续去看其文字说明了。当然,犹如对任何事物的判断有多面性,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或吸引力的照片未必都是好照片,但好的新闻照片则必须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或吸引力。

人的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视觉形式,具有强烈的选择性。人们常说的“视而不见”一词,就说明纳入视觉范围的东西仍可“不见”,“没看到”,这就是视觉的选择性。

它只看到吸引它的对象,也就是对它有较强刺激力、冲击力的对象。从新闻摄影的角度来看,什么样的对象会对读者的视觉产生较强的刺激、具有冲击力或吸引力呢?

心理学家早就指出,视觉最不喜欢的东西,是那些静止不变的或者是那些不断重复的形象。所谓“熟视无睹”也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当视觉面对一个陌生的对象时,才会“睁大自己的眼睛”。

人的视觉具有求新纳异的倾向,这就要求新闻摄影者如想使自己拍摄的照片具有吸引力,就不能满足于拍摄人们普遍看得见的内容与形式,而应着力于把人们普遍“看不见”的内容与形式

变成“看得见”的摄影报道。 内容与形式均是独一无二的新闻摄影报道,毫无疑问是最受读者欢迎的;仅仅“形式”(即照片的画面效果)是独一无二的新闻摄影报道,也会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仅仅是“内容”独一无二的新闻摄影报道则是第三等的,因其照片本身的画面效果对读者来说“熟视无睹”。新闻摄影者应想方设法拍出让读者有“第一次看到”而产生新鲜的感觉。

二、强化求新思维在新闻摄影中的运用 求新思维具有鲜明的喜新品质。它的思维指向是活跃的、积极的、向上的。

朝向那些过去没有发生过的、没有见到过的、没有报道过的对象。这种思维符合报刊属性。报刊的存在是为了报道新闻,一切着眼于一个“新”字。

新闻摄影的求新思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求内容之新;二是求形式之新。

内容的求新,要求新闻摄影去寻找、发现值得报道的对象。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先生在“影响新闻发现力诸要素的分析”一文中,对此提出了六个主攻方向:一是善于发现或者找到世界上迄今还没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泛传播的、鲜为人知的新鲜事实。二是善于发现或者澄清社会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重大事件的事实真相。三是善于发现或者提炼出有助于解决当前各种困难和社会矛盾的新鲜经验。四是善于发现和捕捉能给人以启迪的新思想,深刻地揭示改革开放大潮中人们观念上的新变化。五是善于发现和表现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对人们有较大激励和鼓舞作用的典型人物。六是善于发现能够体现事物发展规律的新的苗头、新的动向,准确地预测和描绘事物发展的趋势。

三、注重典型瞬间的抓取 现代社会已进入了读图时代。人们获取形象新闻并非只有新闻摄影一种媒介。相对于电视新闻,从传播新闻的角度,新闻摄影总体处于弱势地位。

前者是“动”的,后者是“静”的,前者是有声的,后者是无声的;前者可在新闻正在发生时同步传送报道,后者总会有一定的滞后才能与读者见面。面对这种弱势,新闻摄影还有没有优势呢?回答是肯定的。

新闻摄影的优势在于对新闻对象的典型瞬间的抓取,在于对新闻瞬间精华的定格,以使读者可以细细品味。

新闻摄影要想在与电视新闻的竞争中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就应扬长避短,注重典型瞬间的抓取。

新闻摄影基本技巧 篇2

一、新闻图片定义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新闻图片的阐释是:“以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这个阐释表明,“新闻”与“信息”是图片的“内核”,图片只是承载“新闻”和“信息”的“外壳”。如果图片里没有“新闻含量”,仅剩图片这种“外壳”,图片也就失去了意义。

(1)视觉冲击力定义

视觉冲击力是指不需受众想象,直接呈现在受众眼前,并能在受众脑子里留下印象的直观形象的作用力。

(2)使新闻图片具有冲击力的物理拍摄方法

对景物的某个具有特色的地方进行强调,使之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所做的只是离被摄物体近一些,就可以得到比远距离拍摄更好的视觉冲击力效果。另外,拍摄点的选取也要不落俗套,摄影语言要简洁明了。

二、使新闻图片具有画面冲击力的方法

(1)善于捕捉信息含量大的瞬间

新闻摄影主要是以瞬间形象来揭示新闻事实、传播新闻信息的。新闻照片所浓缩的信息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也必然越有新意。比如在荷兰,当一次车祸发生时,德新社和美联社的两名摄影记者都在场。德新社记者拍摄了一辆汽车撞到墙上,穿楼而出的瞬间。美联社记者拍摄的则是这辆汽车穿出楼后与迎面开来的一辆汽车相撞的瞬间。结果,多数报纸采用了美联社的照片。因为美联社记者的照片不仅反映了汽车撞墙穿楼而出的情节,还交代了穿楼而出后与另一车辆相撞的结局,信息含量更大。

信息含量的两个方面:一是事实信息含量,一是情感信息含量

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新闻照片似乎并没有包含多少信息含量,但同样倍受读者青睐。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新闻照片的信息含量包括两个方面,事实信息含量和情感信息含量。许多新闻照片尽管事实信息含量不大,但情感信息含量大,所以同样受人欢迎。

《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拍摄的《我要上学》系列组照中的一幅大眼睛女孩照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幅照片与组照中的另一幅照片《全校师生》相比,其所包含的事实信息含量显然要少得多。在《全校师生》中,乡野背景、大碾盘、穿中式制服的乡村教师和孜孜以求的孩子等影象浓缩了贫困山区儿童学习的种种特定信息。但是,前一幅照片中,却包含有更多的情感信息,小姑娘的美丽与贫困山区险恶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姑娘的大眼睛透露着天真、纯朴、执着和希望,像探照灯一样逼视着受众的良知和灵魂,强烈冲击着受众的心灵,让你无法逃避。正因为如此,作者和读者都已经习惯把这幅照片作为整个系列照片的代表作,甚至全国希望工程的组织者也把这幅照片作为活动宣传的标识。

(2)善于捕捉象征性瞬间

它是一种以形象的概括性和寄寓性见长的瞬间,其画面形象常常表露出某种若明若暗的寓意,喻示着某种画外之间的内涵,更多地渗透着摄影记者的主观认识和思想情感。这种瞬间形象每每不把传递的信息直观地、清楚地表现在画面上,而是在较大程度上依靠调动读者的“再创造”、引起受众深层次的思索补充完成,因此,信息容量更大,新闻价值更高,视觉冲击力更强,也更富有新意。

此外,象征性瞬间不追求反映事件的全貌,只是把事件中最深刻、最具有象征性的一角、一部分凸现出来,让人窥一斑而知全豹,因而,为记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拍摄出富有新意的画面,提供了广泛而自由的空间。

世界著名的新闻照片《博帕尔的灾难》([印]帕布劳·巴塞洛缪摄)和《乌干达干旱的恶果》([美]迈克·韦尔斯摄)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两幅报道灾难新闻的照片都没有正面地详细地描述灾难,只是选取灾难中最有象征性的一角来展示灾难,新颖独到,获得了极佳的传播效果。前者选择了掩埋中毒致死孩子的瞬间,突出地表现了受害儿童那双圆睁着受到致命伤害的眼睛,象征着他死不瞑目;微微嚅动的嘴唇似乎还残留着他临终时的呻吟与控诉。后者的画面是白皙宽厚的手掌与一只类似鸡爪的黑人少年的手掌相握的特写镜头,用干枯瘦小的手掌来象征乌干达干旱的恶果。

(3)善于捕捉幽默瞬间

在大多数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都不乏幽默瞬间。这是一种表面上似乎与事件的意义,本质无关或关系不大,但实际上是从另一角度、侧面反映事件意义、本质,又能启人心智、令人轻松愉快的瞬间。捕捉这一瞬间需要摄影记者必须具备幽默思维,幽默思维能够使人们扯断事物之间习以为常的联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世界。幽默瞬间画面常常赋予形象以神奇、新颖的意义,采摄这一瞬间是新闻照片拍出新意和有视觉感受的主要途径。

1987年12月7日,美苏关于裁减中程战略核导弹的谈判历时七年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签署了中导协议。美摄影记者蒂姆·克拉里在这一非常程式化和严肃的新闻事件中,采摄到了一个幽默瞬间——戈尔巴乔夫和里根在签署协议交换文本后,将要握手祝贺而手又未握到一起的瞬间。在拍摄出的照片《成交了》上,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宛如商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终于达成了交易,非常富有新意,视觉上尽管没有太强的冲击力,但却冲击了人们的思想。

(4)善于采摄新颖瞬间

即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由于记者特殊的拍摄位置和角度,所采摄到的新闻事件让人耳目一新、与众不同的瞬间形象。这种瞬间以画面的新颖、独特见长。

新闻摄影所面临的题材中,有一大部分是那种程式化、很少变化的题材,如体育比赛中的获奖,每年的人代会等等。捕捉新颖瞬间是让自己的照片拍出新意、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胜人一筹的主要方法。如每年的人代会,主席台都是一样的布置,在这种情况下,摄影记者似乎很难拍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好照片。然而,1988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时,一位摄影记者把照相机绑在自己的手上,把胳膊伸出去,这样,拍摄点就向前移动了几十厘米,拍摄角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而,他拍出来的会议照片使读者觉得新鲜。

胡越拍摄的《新记录诞生》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国跳高运动员朱建华在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以2.38米的成绩打破了男子跳高世界记录,在全场观众的热烈欢呼中,朱建华绕场一周,向观众致意。此时许多摄影记者纷纷涌上前,追随拍摄,胡越则冷静地站在看台上,拍摄了《新记录诞生》这幅独具一格的新闻照片——后面是热情激扬的观众和体育记者,前面是朱建华向观众欢呼致意——画面新颖,让人耳目一新。

(5)拍摄出独家照片

富有新意的新闻照片常常是新闻现场的独家照片,必须做好充分的采摄准备,除了必要的采访准备和技术准备外,更重要的是对新闻现场的情况要仔细观察,做到心中有数。

中国青年报记者刘占坤拍摄的独家新闻照片《9·23北京不眠之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照片内容是当萨马兰奇宣布2000年奥运会主办地为悉尼时,在北京电视台“9·23北京之夜”直播现场人们或惊异、或希望、或迷惑的神情各异的一瞬。这是一张独家照片,其拍摄成功,无疑得益于记者事先的现场观察。在当时的拍摄现场,只有北京电视台的记者可以在会场正面摄像,所有的记者被安排到二楼,只能看到直播大厅众人的背影。刘占坤悄悄地勘察好地形,甚至从哪个门冲到会场正面的距离最短都摸得一清二楚。当牵动亿万人心的一刻来到时,他悄悄迅速地冲下楼,灵活地蹿到会场正面,非常冷静地拍下了这稍纵即逝的一瞬。

(6)仔细观察人物动作

表情、动作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外部表露,是揭示人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的关键所在。新闻摄影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和思想感情,必须通过人的动作,动作是新闻摄影用以“说话”的形象最基本的特征,即活动形象,或者是群体活动中的某种情节形象。在新闻摄影中用动作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必须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即通过人物在动作中富有特征的表情和姿态显现的情绪,把人物的思想情感展现出来。

(7)适当运用摆拍

对于摆拍现象,中国日报社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委员王文澜曾称:“在中国新闻摄影界,抓拍、摆拍的争论是在‘文革’结束,因为那时候对拍摄方法的区别来自于‘文革’很多照片的弄虚作假,持续地引起了很长时间的争论。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从荷赛的照片来看,有很多都是经过摆拍、设计、策划,比如像科技类二等奖的面膜,但是没有丝毫影响照片的真实性和新闻事件的可靠性和可读性,反而通过画面的设计,提高了冲击力。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拍摄,抓拍、摆拍,你要达到画面的效果,应该是你成败的惟一标准。”

三、尊重新闻摄影规律,充分发挥新闻摄影的特点

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必须能够充分发挥摄影的长处:即视觉冲击力。考虑策划题材的原则是要具备镜头感。所谓镜头感有三个衡量标准:一是新闻主体能够被画面展现,特别是人物的内心世界;二是新闻背景及其环境能够被画面展现;三是新闻场面具备较强的冲击力,即是否可以通过新闻性和画面构图共同形成使人共鸣的高潮。

新闻图片冲击力与图片大小无关

目前,报纸中出现一种虚“大”现象。即报纸版面,无图不活,但新闻图片编发的“大”与“小”,应有一个“度”。把握这个“度”的命运的尺子,只能是“新闻含量”的“大”与“小”。然而,在某些编辑记者(包括少数总编辑在内)眼里,认为把图片发得越“大”,视觉效果越好,冲击力越强。

于是,图片编发的贪“大”之风似有加剧之势。长而空的文字,常常被读者贬为又臭又长的“懒婆娘的裹脚”,同样,没有“新闻含量”的大而空的图片,就是一种“泡沫”。这种新闻图片虽然看起来篇幅很“大”,但由于内容平淡,无味,苍白,空洞,不仅没有丝毫的冲击力,只能挤占、浪费甚至污染寸土寸金的版面。

新闻摄影基本技巧 篇3

一、会前的准备

首先需与客户沟通了解清楚会议拍摄的目的、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会议新闻拍摄,既要考虑到会场等大场景的拍摄,又要考虑到领导讲话等特写画面的拍摄,特别是重要的会议,拍摄者不可能靠领导太近,所以镜头的准备,必须考虑到广角端足够的广,远摄端能满足特写拍摄的要求。

在会议开始之前首先向会务组索要一分会议议程表,最好能提前一天到达拍摄现场,实地考察会场的大小、灯光情况、主宾位置、自己的机位等。服装也要准备,国际会议务必穿西服系领带,国内大中型会议基本上也应如此。应向主办单位领取一份胸卡,出入方便。

二、会前拍摄

一般的会议半天就结束了,比较简单。一些大型的会议可能分主会场、分会场,时间短则几小时,长则几天,议程多,会议当中,开幕式、闭幕式,以及一些有主要领导和重要人物参加的会议活动肯定是拍摄的重点。拍摄者事先应该对这些情况了然于胸,明确拍摄要求和重点。会议当天应当提前到场,把各种器材布置妥当。开会前可以拍摄一些会议背景材料,例如所拍摄的会场外面的布置、拍摄横幅等宣传标语,这样可以让观众一下子就知道会议的主要内容。

正式拍摄从签到处开始,重要来宾签到的镜头应该拍摄下来。重要来宾签到时,工作人员会给他们佩戴胸花,因此很容易识别谁是贵宾。主要来宾在会议开始前先要在贵宾室休息,要拍下主宾之间握手、交谈的镜头;

三、会议拍摄

在拍摄会场的时候,时机最好是在会议进行一会儿以后再拍摄,或者在领导讲话一会儿以后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避免主席台前有许多拍摄者的身影,影响画面的整洁和美观。还有就是尽量能找一个高点拍摄,这样拍出的照片场面大,层次和透视感好些。大会正式开始,要拍下主持入主持大会的镜头,全体代鼓掌的镜头,主席台全景,会场全景。然后是大会发言,每个发言人都要拍。我们在拍摄照片的时候,要熟悉和善于运用自己手中的镜头,在有限的画面空间中,尽量包含更多的有用的信息。让照片说话。拍摄会议新闻,拍好会场照片、领导照片当然是必需的,但仅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

我们在拍摄会议新闻时,除了要拍摄好必须的会议议程,还要“一心二用”,注意发现和拍摄一些会议议程以外的东西。或者说在拍摄好规定动作的同时,还要有意拍摄一些规定动作之外的有趣的瞬间,好比文字记者采写的“花絮”。这些“花絮”照片是会议主体新闻照片的有益补充,容易被报纸采用。特别是报纸对主体新闻进行报道以后,如果要出图片专版进行进一步的报道,就需要大量这类的照片。

『柒』 新闻摄影基本技巧

新闻摄影基本技巧

在新闻采访和拍摄过程中,摄影记者要熟悉各种题材的常规表现方法,充分了解各类活动的议程,观察现场的地形,以便选取最佳的拍摄角度。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新闻摄影基本技巧,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新闻摄影的准备工作

如今,新闻摄影从业者普遍使用数码单反相机进行拍照。在新闻摄影实战中,不同焦段的镜头、外置闪光灯、备用存储卡、备用电池是必不可少的。

在日常的摄影采访中,我一般配备三支镜头,它们的焦段分别为17-35mm,28-70mm,以及70-200mm,根据不同的拍摄素材选取相应的镜头。

在无目的采访时,我大多只携带一支17-35mm的镜头。采访中,摄影记者很多时候不仅要承担摄影的任务,还要负责文字记录。因此,录音笔、笔记本,以及无线网卡等也是我们需要常备的设备。

如果拍摄的场景选在音乐厅、体育场,或者大型会场,还需配备独脚架等装备,以便在灯光较暗或者不允许使用闪光灯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任务。

在接到采访任务后,我们要争取提前到达采访区域,全面了解采访区域的环境设施和光照条件,并且最好能够拿到此次会议或活动的议程,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如何利用好现场光

在新闻采访和拍摄过程中,摄影记者要熟悉各种题材的常规表现方法,充分了解各类活动的议程,观察现场的地形,以便选取最佳的拍摄角度。

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室外光对活动现场的影响,室内灯光照度是否合适,如何设置闪光灯等问题。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分别在不同设置模式下进行拍摄,以保万无一失;在室外拍摄中,要考虑到阳光对拍摄的影响,必要时用闪光灯进行补光。

通常情况下,公司会议和大型活动都是在弱光的氛围中进行,这就给我们的摄影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需要借助现场光摄影的情况有以下三种:一、新闻现场不允许使用闪光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适当调高相机的感光度,增加快门速度,保证拍摄的成像质量;二、拍摄的场面太大或被摄主体远离拍摄地点;三、摄影记者要在画面中突出现场气氛。

利用现场光进行摄影时,我们应尽量选择大口径的镜头,如70-210mm/F2.8,28-70mm/F2.8等镜头。这类镜头光圈较大,可以确保一定的快门速度,因此成像质量会比较好。一般来说,我们大多采用手执相机的方式进行室内拍摄,这就要求快门速度不低于最低限度。如使用17-35mm的镜头拍摄时,快门速度要控制在1/15-1/30秒左右;使用28-70mm镜头拍摄时,快门速度应控制在1/30-1/60秒左右。

如何使用好闪光灯

我们这里所说的闪光灯是指外置闪光灯,其闪光头可以随意调整角度。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经验,闪光灯直打被摄主体容易造成曝光过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把闪光头调整到一定的角度,伸出反光板,光源通过反光板和天花板进行反射。这样操作可以消除被摄主体的投影,改善光照不均造成的影响;如果会议现场空间狭小,被摄主体距镜头相对较近,可以将闪光灯调整到90度,通过天花板和周围的墙壁反光,打亮被摄的主体。

在日常的新闻摄影实战中,我们可以多尝试不同的闪光方式,不断积累闪光灯的使用经验。在拍摄领导人讲话,或者转瞬即逝场景的时候,我建议大家把闪光灯调整到TTL自动模式上,这样可以为我们节省不少的时间,拍摄的成功率较高,保险系数更大。

如何拍摄领导讲话和会场全景拍摄

领导讲话、演讲等场景之前,要与其进行充分的沟通,告诉他们在讲话中可以适当保持微笑,调整好坐姿,在感知到摄影记者准备拍照时,尽量给予一定程度的配合。

摄影记者在准备拍照前,也可以给领导一个手势或暗示,把握最佳的拍摄时机进行连拍与抓拍。在会议拍摄中,要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密切关注演讲者的动向。发现演讲者渐入佳境进行脱稿讲话时,要立即上前进行连拍,将其最佳的表情和手势收入镜头中。

需要注意的是,会议现场的麦克、水瓶等物品可能会对被摄主体造成遮挡,破坏构图。我们在会议摄影中要注意寻找最佳的角度,尽可能避开遮挡物。

会议现场拍摄难度确实很大。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现场光和闪光灯。在拍摄动辄数百人参加的大型会议时,我们要在构图中全盘考虑观众、主席台领导及主席台展板等要素,这个时候要巧用闪光灯。

我自己摸索出一个窍门:将外置闪光灯向上略微调整一个角度,这个时候,闪光灯输出的是最大的'闪光量,保证距离较远的主席台曝光充分,而距离镜头较近的物体也不会造成曝光过度。在会场现场光足够的情况下,则可以关闭闪光灯,选择较大的光圈和快门速度(注意上述提到的最低快门限度),并以主席台背板的LOGO或者主席台上就座的人物为标准进行平均测光。

如何挑选新闻照片

新闻照片的发稿形式主要包括单幅照片、组照和专题摄影。

单幅照片是摄影记者平时工作中最常用的发稿形式。单幅图片拍摄的基本要求是:表现有形象价值的、有代表性的典型瞬间,注意细节、人物情感及体态语言。

组照可以是对同一新闻现场不同侧面的描述与表现,也可以是同一主题下的不同场景的组合。组照多用于多侧面、多角度地表现新闻事件,深化主题。我每年都会参与全国两会的新闻摄影报道。两会结束后,我会把会议现场,代表讨论的现场,以及代表和委员考察、交流、撰写议案等场面的照片挑选出来,形成组照,进行刊发。

专题摄影是指通过多张照片,多个角度反映一个新闻主题。每张照片讲述一个故事或一个情节,要有开头照片、高潮照片及结尾照片,串联起一个完整的故事。专题摄影要注意大场景、中景、特写等不同景别的采用,以及横竖版照片的配搭,时间跨度较大,淡化时效性。

我们最终选择发布的照片要具备以下要素:一、被摄人物的动作、表情自然;二、最能代表新闻事件本质的瞬间;三、兼具特写与大场面;四、图片构图合理且具观赏性;五、图片动感较强;六、抓拍得到的图片。

新闻摄影应把视觉冲击力放在首位

“新闻价值”和“形象价值”历来被认为是新闻摄影的两大要素。

新闻摄影的形象价值主要是指新闻照片的视觉冲击力或称之为视觉吸引力。长期以来,许多新闻摄影的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都认为在这两大要素中,新闻价值是首位的,因为新闻摄影是属于新闻范畴而不是属于艺术范畴。

然而,在近几年的新闻摄影教学中,多次让同学们在任何报纸或指定报纸上选择自己最喜欢的10幅新闻照片,发现同学们选择的标准首先是照片本身的画面效果,照片的新闻价值是处于第二位的。

当和同学们探讨为什么不是首先考虑新闻照片的新闻价值时,许多同学说,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新闻,往往从报纸的文字报道或电视、广播上已经获悉,因而看照片时就更倾向于关注画面效果了。

重新审视我国长期以来的新闻摄影实践与读者对报纸上新闻摄影的评价,把照片的视觉冲击力要素放在首位,应当更有利于改进我们的新闻摄影报道,更有利于新闻摄影报道的创新,也更切合读者对新闻摄影的需求。

一、重视读者视觉感受的选择 新闻宣传要“贴近群众”,研究读者的视觉感受与选择的特点,对改进新闻摄影报道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新闻摄影属于视觉新闻,它向大众传播新闻信息主要是通过视觉形象。图片的标题与文字说明相对处于从属地位。读者选择新闻摄影报道时,首先也是选择图片的形象。

因为人们接受新闻摄影是从接受图片形象开始的,进而才会去阅读其文字说明。

一幅新闻照片如果本身没有视觉吸引力,则很少会有读者继续去看其文字说明了。当然,犹如对任何事物的判断有多面性,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或吸引力的照片未必都是好照片,但好的新闻照片则必须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或吸引力。

人的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视觉形式,具有强烈的选择性。人们常说的“视而不见”一词,就说明纳入视觉范围的东西仍可“不见”,“没看到”,这就是视觉的选择性。

它只看到吸引它的对象,也就是对它有较强刺激力、冲击力的对象。从新闻摄影的角度来看,什么样的对象会对读者的视觉产生较强的刺激、具有冲击力或吸引力呢?

心理学家早就指出,视觉最不喜欢的东西,是那些静止不变的或者是那些不断重复的形象。所谓“熟视无睹”也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当视觉面对一个陌生的对象时,才会“睁大自己的眼睛”。

人的视觉具有求新纳异的倾向,这就要求新闻摄影者如想使自己拍摄的照片具有吸引力,就不能满足于拍摄人们普遍看得见的内容与形式,而应着力于把人们普遍“看不见”的内容与形式

变成“看得见”的摄影报道。 内容与形式均是独一无二的新闻摄影报道,毫无疑问是最受读者欢迎的;仅仅“形式”(即照片的画面效果)是独一无二的新闻摄影报道,也会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仅仅是“内容”独一无二的新闻摄影报道则是第三等的,因其照片本身的画面效果对读者来说“熟视无睹”。新闻摄影者应想方设法拍出让读者有“第一次看到”而产生新鲜的感觉。

二、强化求新思维在新闻摄影中的运用 求新思维具有鲜明的喜新品质。它的思维指向是活跃的、积极的、向上的。

朝向那些过去没有发生过的、没有见到过的、没有报道过的对象。这种思维符合报刊属性。报刊的存在是为了报道新闻,一切着眼于一个“新”字。

新闻摄影的求新思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求内容之新;二是求形式之新。

内容的求新,要求新闻摄影去寻找、发现值得报道的对象。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先生在“影响新闻发现力诸要素的分析”一文中,对此提出了六个主攻方向:一是善于发现或者找到世界上迄今还没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泛传播的、鲜为人知的新鲜事实。二是善于发现或者澄清社会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重大事件的事实真相。三是善于发现或者提炼出有助于解决当前各种困难和社会矛盾的新鲜经验。四是善于发现和捕捉能给人以启迪的新思想,深刻地揭示改革开放大潮中人们观念上的新变化。五是善于发现和表现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对人们有较大激励和鼓舞作用的典型人物。六是善于发现能够体现事物发展规律的新的苗头、新的动向,准确地预测和描绘事物发展的趋势。

三、注重典型瞬间的抓取 现代社会已进入了读图时代。人们获取形象新闻并非只有新闻摄影一种媒介。相对于电视新闻,从传播新闻的角度,新闻摄影总体处于弱势地位。

前者是“动”的,后者是“静”的,前者是有声的,后者是无声的;前者可在新闻正在发生时同步传送报道,后者总会有一定的滞后才能与读者见面。面对这种弱势,新闻摄影还有没有优势呢?回答是肯定的。

新闻摄影的优势在于对新闻对象的典型瞬间的抓取,在于对新闻瞬间精华的定格,以使读者可以细细品味。

新闻摄影要想在与电视新闻的竞争中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就应扬长避短,注重典型瞬间的抓取。

;
阅读全文

与新闻宣传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网络营销的大学有哪些特点 浏览:323
微信营销广告有哪些 浏览:924
农牧民科技培训工作方案 浏览:469
上海宝尊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英文 浏览:153
电商培训计划与实施方案 浏览:396
人力资源专业与市场营销专业怎么样 浏览:70
重庆广告促销方案 浏览:547
饭店春节促销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938
网络营销的方式和特点是什么 浏览:334
少儿培训机构活动方案 浏览:316
实训一网络营销市场分析 浏览:26
教师期末工作结束培训方案 浏览:721
教学培训应急方案 浏览:3
双十二机构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277
广州1601电子商务时尚岛 浏览:354
乌鲁木齐天山区金中电子商务 浏览:657
教育培训开业策划活动方案 浏览:268
母乳喂养培训方案范文 浏览:267
电子商务的深远意义 浏览:521
网络营销面试的问题 浏览: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