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互联网加农业有何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与此同时,城乡发展存在一定差距,长期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各级高度重视“互联网+农业”融合发展,“互联网+”之农业,带来的不仅是信息的对接,更是驱动着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❷ 农业联网技术对于农业的未来发展有什么帮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各行各业我们都会运用到互联网,他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在我们的最基础的农业方面,也会运用到这一技术,农业联网技术会对农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会给农民带来巨大的收入,也会增加农业的产量,使我国生产的粮食越来越多。从而进行出口,不再依靠别的国家。互联网技术对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与时俱进,使农业增产。
在网络化的时代下,每一个行业都会运用到互联网,他的出现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好处,在农业方面,互联网的假如,会使农产品的产量增加,并且通过网络的传播,会使他的销量也节节增长,这是互联网给我们的农业发展带来的好处。
❸ 乡土中国 ‖ “互联网+农业”怎么进行
眼下,春暖花开,春耕在即。在希望的田野上,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也疾步前行。“互联网+”将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强力加速器,“互联网+”将有力促进农业资源、生产、科技等各方面信息全方位迅速渗透到农村一线,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盲目生产和农产品滞销等问题。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扎实推进。既要促进观念和意识的转变,推动农业各类经营主体树立互联网意识,特别要让农民了解互联网,还应注重顶层设计,各地政府制定明确的行动规划,突破部门、行业界限和体制性障碍,充分利用各类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资源,实现基础设施共建,信息资源共享,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业务协作协同,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同时应进一步推进移动通信、宽带、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在广大农村的普及,实现光纤到农户的全覆盖,要进一步降低信息资费标准,让广大农民都愿意用、用得起、用出效益。此外,推进“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迫切需要一批既懂现代信息又懂现代农业和市场营销的复合型服务人才。因此,建议建立农业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培养一批应用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同时,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和待遇落实机制,吸引专家学者、高校毕业生等网络信息人才投身“互联网+”农业。
❹ 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农业知识培训农民愿意接受线上培训吗
在新型农业经营中,农民占据主导地位。然后大力促进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和能力,可以为主题的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知识能力决定了新的农业商业实体和服务实体的发展质量。根据数据,在“全国十大农民”中,约有60%的人具有连续课程的大专以上学历。在美国,超过90%的家庭农民具有高中或以上学历,而大多数法国农民则具有高中或大专以上学历。这说明什么?它解释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决定了农业的经济利益。归根结底,农业竞争就是经营者素质的竞争。
加强政策支持。继续加大对优质农民种植计划和教育水平提高行动计划的实施力度,扩大覆盖面,加强扶持政策,有效落实农民人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农民还应接受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纳入免学费补贴政策范围,逐步建立从培训到中等职业,高等职业甚至更高层次的教育的系统性支持政策体系。只要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强大!
❺ “互联网+农业”到底有哪些具体方向
一、“互联网+”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深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为农业现代化积聚了丰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基础。然而,千百年来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从业人员数仍然占我国农业人数80%以上,并且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互联网+”开创了大众参与的“众筹”模式,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影响深远。一方面,“互联网+”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正成为打破小农经济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枷锁的利器;另一方面,“互联网+”通过便利化、实时化、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为农地确权、农技推广、农村金融、农村管理等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正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互联网+农业”是一种革命性的产业模式创新,必将开启我国小农经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互联网+”助力智能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大提升。智能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和精准管理,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化、农业从业者的服务更有针对性、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更加科学化,是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基本方向。“互联网+”集成智能农业技术体系与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助力智能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大提升。
“互联网+”助力国内外两个市场与两种资源大统筹。“互联网+”基于开放数据、开放接口和开放平台,构建了一种“生态协同式”的产业创新,对于消除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所面临的国内外双重压力,统筹我国农产品国内外两大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提供了一整套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互联网+”助力农业农村“六次产业”大融合。“互联网+”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加速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开发、农业门类范围拓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打造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六次产业”新业态,提供信息网络支撑环境。
“互联网+”助力农业科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以“互联网+”为代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农民增收、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的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新环境,使农业科技日益成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力量。基于“互联网+”的“生态协同式”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将农业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有机结合起来,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互联网+”助力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大发展。“互联网+”具有打破信息不对称、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公共服务成本等优势,“互联网+农业”能够低成本地把城市公共服务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能够提供跨城乡区域的创新服务,为实现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稀缺资源的城乡均等化构筑新平台。
二、“互联网+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如何持续、稳健地推动“互联网+农业”高效发展,需要对“互联网+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保持清醒认识、高度关注和审慎思考。
(一)“互联网+农业”发展战略选择挑战
“互联网+农业”是借助现代科技进步实现传统产业升级的全新命题,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手段,蕴含着重大的战略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在缺少顶层设计的情况下,“互联网+农业”一哄而上、各自为政的局面无法避免,非常容易形成片面性、局部性的发展态势,不利于“互联网+农业”的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互联网+农业”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将大大折扣。
因此,亟需制定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战略规划,从战略高度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形成统一谋划、稳步实施的推进格局,将“互联网+农业”打造为能够切实推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高效、稳定发展的新引擎。
(二)“互联网+农业”发展基础设施的挑战
“互联网+”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创新,必然将经历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新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各行各业应用的蓬勃发展两个阶段。“互联网+农业”亦将不能跨越信息基础设施在农业农村领域大范围普及的阶段。
然而,就目前来讲,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村仍有5万多个行政村没有通宽带,拥有计算机的农民家庭比例不足30%,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只有27.5%,还有70%以上的农民没有利用互联网。另外,农业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低、数据分割严重,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大多停留在试验示范阶段,信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任务异常艰巨。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对“互联网+农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三)“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已经实现了与金融、电商等业务的跨界融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
然而,农业是一个庞大的传统产业,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农业问题千丝万缕,错综复杂。如何利用“互联网+”串起农业现代化的链条,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渗透到农产品生产销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业政务管理等各环节,亟需制定一套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推动“互联网+农业”高效发展。
三、政策建议
(一)顶层设计,尽快制定国家“互联网+农业”发展战略
我国应明确“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尽快开展针对“互联网+农业”的战略性研究。从国家层面,搞好“互联网+农业”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互联网+农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互联网+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指导“互联网+农业”产业发展和应用示范,防止信息孤岛,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共同开发与利用,制定“互联网+农业”技术发展路线图,实现基础领域和关键技术突破,加快推进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创新;加强“互联网+农业”立法,推动农业数据开放、人才培养等,为“互联网+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优先布局,推动落实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借助“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加快推进落实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宽带村村通问题,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民特征的低成本智能终端,加强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完善农村信息化业务平台和服务中心,提高综合网络信息服务水平;同时建立国家农业大数据研究与应用中心,覆盖农业大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处理、分析等全信息链,面向国内外推广基于“互联网+”的农业大数据应用服务。
(三)超前谋划,设计启动“互联网+农业”十大行动计划
1、“互联网+”促进智能农业升级行动
加快实施“互联网+”促进智能农业升级行动,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智能管理,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重点突破农业传感器、北斗卫星农业应用、农业精准作业、农业智能机器人、全自动智能化植物工厂等前沿和重大关键技术;建立农业物联网智慧系统,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领域广泛应用;开展面向作物主产区域、主要粮食作物的长势监测、遥感测产与估产、重大灾害监测预警等农业生产智能决策支持服务。
2、“互联网+”助力“六次产业”发展行动
加快实施“互联网+”助力“六次产业”发展行动,助力农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集中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产业链,积极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互联网化;构建“六次产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助力休闲农业和一村一品快速发展,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
3、“互联网+”助力农村“双创”行动
加快实施“互联网+”助力农村“双创”行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农村经济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积极落实科技特派员和农技推广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创新信息化条件下的农村科技创业环境;加快推动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搭建农村科技创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引导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资源、科技知识等现代科技要素向农村流动。
4、“互联网+”助力农业走出去行动
加快实施“互联网+”助力农业走出去行动,加强农业国家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落实“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
进一步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信息网络”项目,建立GMS各国农业信息交流的平台;充分利用中国-东盟、中国-新西兰等自贸区优势,发挥我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和欧盟有关国家双边农业磋商机制,积极建设跨境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品牌的特色优质农产品;面向在亚洲、非洲、南美洲有关国家建设农业技术交流服务平台,推动我国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等“走出去”;构建农业投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业对外投资企业提供市场、渠道、标准、制度等各种信息资料。
5、“互联网+”助力农业科技创新行动
加快实施“互联网+”助力农业科技创新行动,促进农业科研大联合、大协作,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支撑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积极推动农业科研信息化建设,助力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农业部门、科研院所及比尔·盖茨基金会等跨国私营部门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跨国农业科研虚拟协作网络,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大联盟、大协作,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构建农业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提高重大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农业科研数据、农业科研人才等科研资源共享水平;构建农业科研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
6、“互联网+”助力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行动
加快实施“互联网+”助力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行动,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题,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实现农产品增值,促进农民增收。
鼓励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积极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网络化运营体系;积极推动中粮、中化等大型农业企业自建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农产品网上期货交易、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粮食网上交易等;加快推进美丽乡村、“一村一品”项目建设,实现优质、特色农产品网上交易以及农产品网络零售等。
7、“互联网+”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
加快实施“互联网+”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虚拟网络教学环境,大力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积极推动智慧农民云平台建设,研发基于智能终端的在线课堂、互动课堂、认证考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平台,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移动化、智能化。
8、“互联网+”助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
加快实施“互联网+”助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化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费安全。
积极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意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全程信息化,提高农产品监管水平;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产品认证、产地准出等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积极推动农产品风险评估预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理能力建设。
9、“互联网+”助力农业生态建设行动
加快实施“互联网+”助力农业生态建设行动,实现农业资源生态本底实时跟踪与分析、智能决策与管理,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治理农村污染,提高农业资源生态保护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建立全国农业用水节水数据平台,智能控制农业用水的总量;建立全国农资产销及施用跟踪监测平台,智能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建立全国农业环境承载量评估系统、农业废弃物监测系统,为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信息支撑和管理协同,有效解决农业农村畜禽污染处理问题、地膜回收问题、秸秆焚烧问题;建立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系统,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10、“互联网+”助力智慧农村信息服务行动
加快实施“互联网+”助力智慧农村信息服务行动,实现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稀缺资源的城乡均等化,破解城乡数字鸿沟难题。
❻ 农村经纪人为什么要加强网络营销
(一)加强网络营销的必要性
推进农产品网络营销,不只是对传统农产品流通方式的简单替代,它是对传统农产品流通方式的一场革命性变革。
(1)网络营销通过直接快速逼近目标来获取价值,缩短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因此,大大缩短了农产品交易的价值链,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且使生产者产出的农产品更具个性化特征。
(2)网络营销方式不再受到时空限制,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之间沟通顺畅,对客户需求及市场变化能力大大增强。因此,消费者需要什么,经营者就订购什么,生产者就生产什么,从而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理想的农业产销格局。
(3)网络营销削弱了传统流通体制中的政府行为,交易更加公开、公平、透明,农产品成交价格更真实地反映了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可以更好地引导各级主管部门和广大农户科学地安排农业生产。
(4)网络营销是原有传统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延伸,能促使交易主体多元化,也为商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商机。
(二)加强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几点建议
网络营销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据统计,粮油食品行业到2005年将有近9000亿美元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加快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应引起高度关注,从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1)加大农业信息网络投入。农业信息网络投入是网络营销的基础。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与国际上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还落后许多。政府的投入重点应放在网络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以引导促进社会和工商企业加大对农业信息网络的投入。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全面引入有利于竞争、联合、发展的激励机制,推进农业信息网络化建设的发展。
(2)加大农业信息网络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普及网络应用技术。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一方面,需要高层次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还必须重视农业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与教育培训工作。在实施农产品网络营销中,要特别加强提高广大农民和管理干部的信息意识和文化素质及信息网络应用水平。农民特别是广大农村青年的信息应用能力将是加快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关键和希望所在。因此,要在充分发挥现有农业推广体系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强有力的农业信息化培训、推广网络。
(3)建立安全可靠的支付体制。市场交易完成的标志是支付的完成。在目前的网络营销中,各网站选择的支付途径绝大部分是招商银行的一卡通。但就农产品营销而言,一卡通网点少,服务范围狭窄。从发展高效的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要求来看,应逐渐构造包括招商银行在内的有许多其它金融机构有效揳入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支付体系。实现这一目标,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制宜,逐步创造条件,逐步逼近目标。在当前尚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采取邮政及银行汇兑等途径加以过渡。
(4)组织高效的物流系统。物流是农产品网络营销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具体包括诸如农产品的贮藏、包装、运输、配送和装卸、检验等各项活动。从建设有特色的中国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出发,在组建农产品物流系统时,一要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配套工作,不断完善物流配送体系;二是从农产品贸易的特点出发,注重采用保鲜技术和先进适用的物流设施,做到物流及时、通畅,为农产品提供必要的物流技术手段和保障。案例Ⅰ 寻找市场潜力 获得丰厚回报吉林省吉安市遂川县泉江镇板鸭加工运销大户刘有民为不断开拓市场,曾多次到广东、浙江等地考察,对市场进行调研并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了市场潜力很大,刘有民毅然自行投资30多万元扩大再生产,并获得了丰厚回报。年产值500多万元,为国家创税5万余元。
案例Ⅱ 构建营销渠道 走上富裕之路
扶余县三岔河镇李家店村是扶余县最大的养蛋鸡大村,村领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构建营销渠道。过去曾有全省养鸡第一村的美誉,全村每年共养蛋鸡30多万只,每年产蛋量都在8000多万枚以上,这么多鸡的收运就是由近百名鸡蛋经纪人完成的。这些经纪人经过十几年的经营磨合,在哈尔滨、大庆、长春、沈阳、大连等大中城市形成关系网。每天白天批发商给当地的鸡蛋经纪人打电话联系,商量代收鸡蛋的数量、价格、到运时间;鸡蛋经纪人按鸡蛋批发商的要求收购鸡蛋,为经纪人收购鸡蛋的关系户下午到经纪人家领取蛋和蛋盘,晚上到养鸡户收鸡蛋,第二天早晨向经纪人交鸡蛋,与此同时,经纪人组织装车外运,有的直接运往目的地,有的通过火车运往目的地。大量的鸡蛋就这样运走了,做得井井有条。
❼ 农业技术培训的内容有哪些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为切入点,结合“两基”农技培训和扫盲工作,切实加强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目标要求
通过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使农业科技入户率达90%以上,每个农户有一人能掌握2—3门实用技术,使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实现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不低于50%。
二、培训对象、内容和方式
1、培训对象
全县农户中的青壮年农民、在校初高中学生、乡镇党政、事业单位干部、村组干部。
2、培训内容
(1)常规农业实用技术季节性培训
(2)特色产业技术培训
(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培训的主要技术包括:推广两杂良种、玉米单株育苗移栽技术、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玉米宽厢宽带种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脱毒马铃薯、红薯种植技术、红粮栽培技术、油菜育苗移栽技术、旱地分带轮作技术、畜牧生产技术。
3、培训方式
采取“三个一”(即发一本技术小册子,讲一堂技术辅导课,办一个现场培训示范点)的形式。在各个不同的季节有针对性地对农业主导产业所需的实用技术进行培训。县培训到乡镇、村,乡镇培训到组、到户。要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对一些重点产业、重要环节,入村、入组进行培训,指导办点示范,进行现场讲解。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月10日—2月30日这一阶段由县农业局牵头,畜牧、教育、科技、农机、红粮办、团委妇联等部门配合组建由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培训工作组,并编写培训资料、讲稿、印制农技知识小手册。工作组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培训4个乡镇,印制小手册15万册(每户一册);由乡镇组建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分村组建培训组。召开培训人员会议,统一思想,签订培训工作责任状。
第二阶段:实施培训阶段,3月1日—10月30日,这一阶段主要是根据各个农时季节和本区域的主导产业的技术需要进行面对面的培训。3月—4月主要培训玉米、水稻、红粮、红薯、果蔬的栽培技术,畜禽防疫治病技术;5月—7月主要培训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8月—10月主要培训小麦栽培技术的旱地分带轮作技术、油菜育苗移栽技术、旱地宽厢宽带种植技术、中药材管护技术、马铃薯栽培技术;在这个阶段同时要开展“阳光工程”培训。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11月—12月。这一阶段主要对培训工作进行总结,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查漏补缺。要对培训工作进行绩效评价并通报。
四、加强领导,通力协作,努力完成培训任务
这次培训工作是农业生产的现实需要,也是“两基”工作的现实需要,更是现代化农业建设的现实需要。各级各有关工作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要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通力协作,各履其职,各尽其责,努力完成培训任务。县人民政府成立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各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制,拟定培训计划、培训方案,组建工作队伍。组织培训技术人员,发动培训对象,形成农业技术大培训的氛围,以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❽ 农村信息化能为农民做什么带来什么好处
信息化“巧解”农民增收难题 本报记者王树清 荣成市俚岛镇小圈村水果种植大户刘永德,去年从农村信息化中尝到了甜头。去年他种植的大面积红提葡萄刚刚成熟,便在网上销售一空,价格卖得也很不错。如今在我市的养殖、种粮、蔬菜等大户中,像刘永德这样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为自己的养殖、种植、农产品销售服务的农村大户大有人在。自威海市6月9日启动“万千农民上网致富工程”以来,我市农业部门与电信部门密切联合,加快了威海农村信息化发展步伐。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有52个镇、210个行政村、320个经营大户和30多个农村龙头企业、15个批发市场、25个农村中介组织实现了宽带或拨号上网,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全市的农业信息体系框架。 如今,信息闭塞、技术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推动农村信息化,使农民足不出户,通过网络全面了解目前农业新技术、最新国内外市场行情,同时也会改变传统的农村生产经营方式。万千农民上网致富工程,只不过是刚刚揭开我市农村信息化进程帷幕的一角。 信息化“敲”开致富门 对于握惯了锄把的威海农民来说,用粗糙的大手摆弄键盘与鼠标,不能不说是一件难事。信息化究竟能为农民带来哪些好处,如果不是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那些只重眼前实际利益的农民是不敢花钱买电脑往家搬的。荣成市崖头镇河北隋家村天麻种植大户于寿华自打装上电脑后,每天晚上拔号上网学习,成为他每天必上的一课。他感慨地说:“以往了解市场、销售产品免不了要东奔西走,费时费力。现在,坐在家里洽谈、交易,太方便了”。在同村的隋福维家里记者看到,尽管利用机顶盒拔号上网速度不快,但隋福维却从中得到许多以前得不到的有用有关天麻的信息。他告诉记者,以前卖天麻等农产品,只知道到当地市场去卖,却不知道网上也有一个市场,而且还很大。如今他坐在家中,通过网络便知道了国内各天麻市场的销售,市场价格等情况。“往后再卖农产品,再不会只盯住在当地一个市场了”,隋福维高兴地说。 市农业局经济信息科的刘科长告诉记者,为满足各级政府和农民对科技、市场信息的需求,我市充分利用各级农业部门的资源优势、管理优势和电信部门的网络优势、技术优势,全面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从去年6月份开始实施启动“万千农民上网致富工程”,以来,信息化开始有计划地介入农民生产与生活,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目前市、县两级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已基本建成并联成网络,今后工作重点将放在扩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在镇、村和涉农企业的覆盖面,加大市场信息传播力度,疏通市场信息传播渠道上。做到让没有电脑用户的农民,通过电话语音信息平台等手段,就可与农业技术专家进行交流,适时获取权威性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以彻底改变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状况。 据了解,威海农村信息化有一个基本规划,即在短期内使全市200家龙头企业、800个行政村、15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0个种养大户实现网上信息共享。刘科长认为,万千农户上网致富工程敲开的不仅是农村信息化的大门,也是农民的致富门。 揭开农村信息化面纱 标志着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因素有三方面:一是硬件建设规模与水平,如宽带光纤网络的覆盖面、农村家庭和企业拥有电脑数量以及有关农业各类网站建设现状;二是农村电脑应用水平,如农村上网数量与时间,电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范围与水平;三是农民利用电脑的意识高低、农村信息人才的多少等。 据中国网通集团山东省通信公司威海公司的曹女士介绍,目前威海农村信息化硬件建设已初具规模,宽带网已覆盖到每个乡镇和少数中心村。很多重点镇、村的农业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特色农业基地都已基本上网,特别是荣成市乡镇农村大户上网率更高。荣成鸿洋神集团出现了国内少见的“电脑村”,全村152户家家有电脑。 记者在市农业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已初步建立起了以威海市农业信息网为中心,与各市区农村信息网站、乡镇企业网站相连接的网络体系。其中仅荣成农业信息网站就链接了该市13个产值过亿元的农村龙头企业的网站。从使用网络来看,信息化在农村经济生产、管理与销售所占的比重也逐年增加,网上发布政策、资源、生产、市场、销售信息等数量不断增多。以农村信息化发展规模较好的鸿洋神集团为例,由于利用电脑等信息化手段较早,取得成果也比较多,几年来公司通过网上销售产品的数量累计达300多万元,同时还在网上洽谈成一个项目,与国内一家企业协商生产“海鲜精”产品。 尽管我市启动农村信息化工程仅半年时间,许多农户与企业从中受益匪浅,但从整体看,目前我市农村信息化发展明显存在着不均衡。如荣成等农村经济较发达地区发展较快,而其它地区发展较慢。农村种养植大户利用电脑等信息化手段意识较高,普通农民意识较差。与城区相比,农村信息人才也十分匮乏。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市农业局负责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林副局长认识更深:“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前瞻性的工作,目前需要解决的不仅是资金问题,更有认识问题。目前农业亟待解决的是国际化和标准化问题,而这两者都离不开信息化。”如果从这个角度重新审视信息化,我们就会发展农村信息化的确任重而道远。 农村信息化有“瓶颈” 伴随中国加入WTO,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如何应对入世挑战,如何实现标准化和国际化,用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已成为人们关切的实际问题。如果环视周围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化水平,就会发现目前我市发展农村信息化的迫切性。 以美国为例,1957年美国建设了世界第一个规模最大的农业信息网站,英国,澳大利亚、法国、荷兰和日本等国陆续建设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美国利用预测模型工具、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畜禽生产管理自动化和农业科研与服务系统为农户和企业提供综合性的科技信息服务,全美有67%的农户拥有计算机,其中的27%使用了网络技术,15%的农户使用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装备的农业机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农业迅速实现了农业设施的智能化和信息获取、销售的网络化,实现了农产品的精确控制和标准化生产,日本93%的农户用计算机,而我国农户使用计算机的比例约0.1%。如此低的电脑使用量,无疑会使农业标准化实施起来感到困难重重。 尽管以“万千农民上网致富工程”拉开了我市农村信息化的序幕,但要使农村信息化不断发展,仍有许多“瓶颈”需要突破。目前“瓶颈”因素突出表现在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与信息化知识含量较高、信息硬件建设要求集中与农民居住分散等相诸多矛盾方面。 从文化素质来看,在我市乡村人口中,大专及以上的只有5100人,高中和中专的有10.3万人,分别占乡村总人口的0.41%和8.21%。这种文化素质必然会造成农村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操作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计算机,无疑感到无从下手。再加上目前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市农业局林副局长认为,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两者是相互依赖的。农业的产业化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然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及提高效率的强烈愿望,在规模小时,以满足自己需要时就不可能或不必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因为采用信息技术需要一定的投入,如购买信息技术设备,支付获取信息费用,这对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益不高的农业生产来说,权衡之下,显然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 此外网络成本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信息化的普及。网络成本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农民买不起计算机,也就难以获取农业信息。现在平均每台计算机的价格约为四、五千元;二是目前许多宽带网大都只通到乡镇级,对大多数居住在村的农民来说,只能通过上话上网。农村电话费若按0.22元/分钟计算,加上上网费用4元/小时,合计每小时上网费超过10元,普通农民长期恐难以支付这笔费用。 此外农业信息化瓶颈还表现在基层缺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等方面。不过这一问题已得到农业部门的充分重视,并已开始着手农村信息人员培训工作。从11月8日开始,先后对来自三市一区农村和乡镇企业基层的160信息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学会收集农业信息的能力,做到会发布、会使用,以充实各级农业网站的信息量,为上网的农民提供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