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农商银行如何走出贷款营销的困局
权责对等追责到位,解决放贷之“惑”
预先化解到期风险,为营销扫清障碍
切实落实绩效考核,增强营销动力
提高营销意识和技巧,做好二次营销
❷ 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农商行有哪些生存发展的优势,及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必将更趋激烈。农商行要实现新常态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效实施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发展节奏的控制,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以产品创新、流程再造为依托,切实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专业化营销能力,努力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升。
一、围绕差异化需求,坚持市场定位,在新常态下实现业务发展新跨越
第一,坚持存款立行理念,全力巩固同业领先优势。一是强化措施落实。在突出首季“开门红”工作的同时,重点抓全年组织资金稳存、增存工作。按照新春组织资金动员大会和组织资金推进会的部署和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突出抓好落实工作。同时,结合阶段存款增长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组织资金专项竞赛,推动各项存款月月增、稳步增。二是强化考核引导。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优化考核方案,重点加大对储蓄存款、低成本资金以及日均存款的考核权重,引导全行重视存款基础工作,避免月底、季末冲存款,杜绝存款“一日游”,严格管控好存款偏离度。三是强化组织推动。为了满足阶段性工作要求,在运用经济指标考核的同时,采取诫勉谈话等措施强化推动。同时,严格执行好总行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蹲点包干制度,加强对支行的督促和帮扶。
第二,坚持有效信贷投放,满足客户合理信贷需求。一是明确信贷资金投向。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企业、服务社区的市场定位,用好增量,用足规模。将新增贷款的50%用于支持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和自然人,并在资金、审查、审批上继续保持“三个优先”,积极引导支行做小、做微,确保完成“两个不低于”目标。二是拓宽信贷投放渠道。大力拓展新的信贷增长点,重点支持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科技型企业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等新兴产业;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等创业贷和公务员、教师、医务人员轻松贷以及汽车、住房按揭等个人消费贷的营销和推广力度。同时,结合市场需求,积极开展票据贴现业务,多渠道投放信贷资金。三是加强信贷服务创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严格把关,审慎推进“续贷”业务;对已实施“续贷”的小微企业,进行名单制管理,加强资金监测,加大跟踪和检查,防范风险。同时,加强与政府的协调沟通,用好政府还贷周转金,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还款难。
第三,坚持调整信贷结构,确保信贷资金投向实体。一是加大增户扩面力度。牢固树立主动营销理念,做到重心下沉,把营销重点放在面向“三农”,业务拓展瞄向农户、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组织客户经理分片区、分行业、分乡村,走村串户营销客户,确保全年贷款户数显著增加。二是控制大额贷款增长。明确支行不准营销单户、关联客户超3000万元以上或存量客户新增授信后总额超3000万元的贷款客户;严格控制1000万元至3000万元客户贷款的增长速度,防止贷款向大户、行业集中。三是制定压降退出计划。摸清集团客户、关联客户的关联关系及真实经营情况,按照“稳步退出、风险缓释”的原则,制定大额贷款、限制淘汰类贷款压降和退出计划,并列出具体明细、落实责任人进行挂图作战。
二、围绕基础性工作,巩固传统市场,在新常态下实现渠道建设新突破
第一,全力做好社保卡的发放。一是积极主动对接。加强与社保、医保、财政等政府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对接好社保卡发放的时间和要求,确保社保卡服务跟踪到位,避免因服务不到位而形成负面舆论。二是激活签约同步。以社保卡为纽带,开展好各项代收代付业务。借助社保卡发放的有利时机,在做好社保卡激活的同时,与客户一一签订水费、电费、烟草款、有线电视费等代缴业务协议,做实基础性工作。三是宣传推广到位。借助现有宣传平台,加大对农商行主导全市社保卡发放权的宣传力度,扩大老百姓的知晓面,提升品牌形象。同时,重点加大对社保卡功能的宣传,让老百姓知道在农商行办理社保卡,能享受到医保、社保、各类代缴业务等一站式便捷服务。
第二,重点推进“阳光信贷”工程。深入推进“阳光信贷”进社区、进小微企业工作,抢占社区小额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市场份额。对50万元以下抵押贷款全部以“阳光信贷”方式进行授信,通过“易贷通”进行发放,确保年末50万元以下抵押贷款“阳光信贷”授信率和“易贷通”用信率达100%。
第三,不断延伸金融服务触角。一是加快电子银行业务发展。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投入更多精力推进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金融业务;丰富“手机银行”功能,拓展“网上支付”渠道,重视客户体验,实现产品功能的多元化、服务手段的多样化、服务范围的广泛化以及服务效果的优良化。二是确保村村通业务稳健发展。不断丰富村村通服务功能,建立健全村村通特约商户考核与退出机制,对交易量较少或业务受理意愿不强的商户及时进行调整。同时,借助24小时自助银行、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着力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便民银行”和“金融便利店”。三是加快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加强对“定活通”、“益农存”、“对公定活一本通”、柜面跨行转账等系列新产品培训和推广,拓宽保管箱以及代理住房公积金等现有中间业务的营销渠道。认真分析客户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发新的中间业务产品,努力延伸服务范围,不断丰富中间业务品种。
三、围绕控风险重点,坚持底线思维,在新常态下实现经营管理新局面
第一,突出夯实基础,严格把控信贷准入。一是加强信贷精细化管理。及时修订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操作流程,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同时,强化统一授信管理,严控跨区域发放贷款,严禁接盘他行退出类客户。二是真实掌握企业情况。摸清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准确掌握企业的关联关系、担保和被担保以及真实负债情况;通过向工商、税务、财务人员了解企业的现金流、销售情况;通过向企业外围上下游客户了解企业的民间融资等情况,对不符要求的企业禁止准入,并逐笔制定压降计划。三是扎实做好贷款“三查”工作。结合移动信贷系统的上线,重点在提高“三查”质量上下功夫,推进表单制贷前调查,真正做到贷前调查尽职、贷中审查严格、贷后管理不流于形式,确保真实反应客户前中后各时期风险情况。四是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摸清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底数,建立名单制管理。重点关注多头授信,对多头授信企业按照“控三禁四”的要求进行严格把关。重点加强对担保圈贷款的风险防范,督促对外担保较多的企业尽快撤销担保;对涉及高风险类担保的企业,督促企业变更担保或增加有效抵押物,确保第二还款来源充足。
第二,大力控新降旧,加强不良贷款处置。一是强化目标管理。从总行到支行都要对不良贷款清收“有本帐”,对清收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制定相应的清收和考核办法,确保全年不良贷款控制目标的实现。二是强化瑕疵贷款管控。督促支行、客户经理加强对当月贷款的管理,对当月新增的逾期或欠息贷款,将进一步加大对支行行长和客户经理的考核力度。同时,对全行不良贷款和瑕疵贷款做到按日监测、按周汇报、按月通报,对新增占比较高的单位进行提示和约见谈话,对不良贷款增长较快和完成清降目标较差的单位强化绩效考核和问责。三是强化不良处置。加强上下联动,综合运用沟通协调、法律诉讼、责任清收、以资抵债、资产转让以及风险缓释等方式,提高不良贷款清收成效。四是强化考核问责。对新发生不良贷款的各个环节违规和不尽职的责任人加大处理力度,强化制度执行威慑力,遏制不良贷款的反弹势头。
第三,完善机制建设,充实优化信贷队伍。一是完善考核机制。尽快上线绩效考核系统,尽可能让客户经理随时掌握每笔业务、每日工作所能获得的报酬。二是完善淘汰机制。进一步加强动态管理,对能力弱、业绩差、责任心不强的客户经理及时予以调整。三是完善选拔机制。重点加强对近年来新入行表现优异、业绩突出、责任心强大学生的培养,逐步建立起客户经理选拔机制,不断充实信贷力量,选拔优秀大学生员工充实到客户经理队伍,进一步增强信贷队伍的活力。四是完善培训机制。建立常态化、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机制,切实提高客户经理业务素质和风险管理水平。
四、围绕促发展要求,深化改革创新,在新常态下实现商务转型新发展
第一,扎实推进商务转型稳步开展。一是部门优化。按照经营架构扁平化、业务经营专业化、运营管理集中化的要求,建立起前、中、后台职责清晰、运行流畅、专业化、集中化的组织架构。对部门设置进行资源整合,适时设立资产管理部和资金业务部。二是流程再造。按照防控风险的要求,将小贷中心职能合并到授信管理部,由授信管理部负责全行贷款的授信工作。同时,尽快梳理产品作业标准,力争新的作业标准出台。三是权限下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尝试下放小额贷款授信权限,同时对支行进行差别化授权,进一步提高办贷效率,增强市场反应能力,掌控好小额贷款发放的话语权。
第二,着力推进金融服务能力提升。一是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在推广和使用3G移动终端、移动信贷系统、客户关系系统、管理会计系统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自身研发水平。上线绩效考核系统、风险预警系统、银医通项目、积分管理系统、金保工程二期系统以及其他代缴业务系统,进一步增强风险防范和市场竞争能力。二是统筹金融服务布局。积极应对同业市场竞争,对布局不合理的网点进行迁址调整。加快推进24小时离行式自助银行的布点,切实满足更多百姓的金融需求。三是加快服务理念转变。强化服务标准化管理,统一对外服务形象,真正做到着装统一、柜面摆设统一、营业厅布置统一,着力打造农商行专业化、标准化服务品牌形象。
第三,加快推进财务的精细化管理。一是建立价格体系。建立公平合理的内部资金市场价格体系,以管理会计系统为工具,实行资金统一管理,为基层单位有偿使用资金、核算资金成本和收益提供科学精确的计量平台。二是建立核算体系。建立资金转移定价机制、成本分摊机制、盈利分析机制和公允、透明的核算体系,从产品、机构、员工等多个维度,对利润进行精细化核算,切实做好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效益评价等成本管理,充分放大财务管理效应。三是建立定价体系。建立基于管理会计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基础上的贷款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定价体系,准确计算资金、管理、风险、资本等成本,结合客户关系、客户综合回报,拿出既合理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贷款价格。四是建立考核体系。建立以管理会计系统计算的模拟利润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推进精细管理,集约经营。
❸ 农商行贷后管理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吗
1.提高认识,转变“重贷轻管”观念
贷后管理是信贷风险管理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一方面,通过有效的贷后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客户的“苗头”性风险,提早介入,提前处置。
另一方面,通过开展贷后检查,可以及时了解客户其他金融需求,向他们提供增值服务,降低客户流失率。信贷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其具有的价值与意义,给予充分的重视,妥善处理好贷款营销与风险防范之间的辩证关系,把货后检查真正落实到位。
2.制定切实可行的贷后管理办法
农商行相关部门应深入到基层调查研究,依据贷款风险大小、金额大小、表内和表外、担保方式、是否诉讼、十级分类等出台差异化、可操作性强的贷后管理办法。
❹ 怎么才能快速营销农商银行贷款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广大农村无论是经济体制还是经济结构都随改革的深入在不断的变迁。作为根植于“三农”,服务于“三农”的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营销市场也在不断的变化。近几年来,信贷市场由过去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贷款营销的概念也引入了农村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行为中。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营销一直存在诸多难点,如果得不到有效突破会严重影响改革后的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目前农商银行贷款营销难点的分析,企图探寻一条贷款营销的良性发展道路。
一、 贷款营销难点
(一) 贷款“新规”施行后,宣传不到位,造成小额贷款营销被动。贷款“新规”实施行以前,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模式历来就是凭一张借据进行贷款管理,因此贷款的发放和审批过程十分简便,这种粗放型的经营模式也曾经给农信社带来过巨大的风险。2010年,自贷款“新规”出台实施行以后,贷款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贷款的操作流程注重了规范性和政策性,与此同时贷款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也变得繁杂,以致造成部分客户资料准备不充分,难以达到规范的要求,同时农商银行自身的办事效率较以前也有所降低,造成了与客户的关系不协调。往往有个别信誉较好的个体工商户和手工作坊主因为手续繁杂,借款金额小,周转期短等原因,就走了民间借贷的通道。由于客户对贷款“新规”不了解,造成了在“新规”执行的过程中对小额贷款营销的被动局面。
(二) 农村经济主体发生了变化,供需市场不对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基本是以“一家一户”为经济单元,但是近十年来,特别是实行土地流转后,农村的经济主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之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传统的以种养业为主的农户基本消失。有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以外出务工的收入为主;有的农庭主要收入来源是以经商为主。家庭种养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新的经济主体构成了农村新的经济单元。旧的经济模式已打破,新的经济主体尚成熟,因此形成了供需市场不对称的矛盾。一是过去那种一家一户为购买农药、化肥、种子的小额贷款基本不存在;二是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基础薄弱,风险不可控,很难达到农商银行贷款的前置条件。有的是组织结构稳定性不强,随时都有解散的可能;有的是组建时就是一空壳企业,只是为了导取国家财政的扶持资金;有的是基础薄弱,拿不出符合银行要求的抵押物。这样一来,形成了供需市场不对称,农村信贷市场逐渐成萎缩状态。
(三) 信贷人员贷款营销风控能力不足。一是信贷人员缺乏主动营销的观念,营销人员没有长远的打算,只是满足日常工作推着走,没有深入研究如何营销和拓展业务的渠道,在多数情况下只是被动的照搬照做领导的指示。二是信贷专业知识缺乏,贷款风险管控水平不高,在目前的现实是“一抵就灵,一押就稳”,正因为信贷人员的知识结构的限制,所以很少有人去认真研究借款人所从事的行业的各种相关因素,如:国家的产业政策、企业的经营环境、上下游市场的走向、行业和产品发展的前景及产品的市场寿命。三是信贷人员的分工依然是“一锅煮”的状态。客户经理既有营销贷款的任务,又有组织存款的任务;既要代理柜台业务,以有电子银行的营销任务,将客户经理看成是金融机构的“万精油”。正因为任务多样,目标多头,所以样样能对付,行行都不精。有的客户经理居然写不出一个合格的贷款调查报告,更不用说还能够分析贷款风险点,有效控制贷款风险。
(四) 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贷款产品的研发团队。贷款“新规”实施以来,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层仅有的变化就是将贷款发放和审批分为前台和后台,设置了业务部、信贷管理部、风险管理部。业务部的职能就是负责贷款的前期再调查和业务统计,信贷管理部的职能就是负责贷款的审查与后续管理,风险管理部的职能就是负责贷款的合规性与政策性的审核算以及不良贷款的管理和清收。研发适合市场需要的信贷产品基本是一个空档,正因为如此,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产品很难形成对其他商业银行的冲击力,很难形成对目标客户的吸引力。这样,导致贷款营销的过程中处处被动。
(五) 缺乏贷款营销的信息平台。市场营销就是在创造、沟通、传播和交换产品中,为客户、合作伙伴及整个社会带来经济价值的活动。那么在营销活动中有几大要素必须要明确,一是要给营销对象带来经济价值,二是营销人员要了解自己产品的性能、操作方法、他行同类产品的优势,以及目标客户群体的需求。三是要了解同类产品在本地区目标客户群体有多大,目前使用他行同类产品客户的比例和已有的市场空间,并通过产品性能宣传后能抢占的市场空间,四是要通过对市场的调查提出研发新产品的构想。农村信用社尽管实现了向农村商业银行的转型,但是市场信息平台建设却一直是一个空白。现行的市场拓展部所行使的职能仅仅是组织存款一项,没有通过积极的市场调查发挥整合市场信息的功能。没有强大的信息平台做支撑,在信贷营销时,产品的研发、价格的确定,目标市场的寻找都具有巨大的盲目性。
(六) 贷款追责机制欠科学,客观上挫伤了信贷人员的贷款营销积极性。由于银监部门对信贷风险容忍度越来越低,农村商业银行对贷款风险追责也越来越严,对提升信贷资产质量,有效促进经营效益的增长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在贷款风险追责的过程中没有形成科学的追责机制,客观上也挫伤了一线营销人员的贷款营销积极性。一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贷款只要形成不良或形成损失,一系列的处罚措施行立马对责任信贷员到位。二是不良贷款的追责,没有考虑贷款发放时的政策环境。农村商业银行现有的表内外存量不良贷款由于历史的积淀,形成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有的是当时的政策使然,有的是决策层的失误使然,还有的是信贷人员为谋取私利造成的。不区分不同的情况进行追责,客观上会让信贷管理人员产生“惧贷”意识。三是追责不注重对贷款流程操作失误的分析。贷款的营销与其他商品营销不同,其他商品营销只要钱货交易成功,就可一拍两散,贷款营销则是从贷款受理和调查到贷款本息收回的一个长期的运行过程。在整个贷款运行的过程中,只要在谋一个流程上不谨慎,贷款就有出现风险的可能。一旦贷款形成不良,出现风险,不认真分析原因所在,仅追究一线信贷员的责任,不仅不利于总结工作中失败的教训,同时让一线营销人员产生“畏贷”的心理。一线营销人员既“惧贷”又“畏贷”,积极营销贷款就只能是天方夜谈。
二、贷款营销对策
基于对贷款营销的难点的分析,农村商业银行对贷款行销的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并建立良好的贷款行销机制和不良贷款追究责机制。
(一)加大贷款新规的宣传力度,营造小额贷款行销的主动局面。一是结合阳光信贷工程的宣传,将各类贷款产品,特别是福祥便民卡的市场准入条件进行公开。以营业大厅为主宣传阵地,印制宣传折页摆放在客户等待区的合适位置,方便客户阅读。二是将各类贷款客户应提供的资料列成清单,发放给有贷款意向的客户,让他们主动准备相应的贷款资料,提高办事效率。三是公开各类贷款办理流程和限时办结时间。这样,就能让有借款意向的客户明明白白的知道农村商业银行哪种贷款产品对自己有利,凭自己的身条件只能适合哪种贷款产品,自己应向农商银行提供什么资料,要办哪些手续,什么时候能拿到贷款以及应承担的利率是多少等。只有让客户了解银行,自己了解客户,才能实现银行与客户无障碍的有效沟通,激活贷款营销中的被动局面。
(二)加强信贷市场的调研,打造强大的信息平台,为贷款营销提供有效的支撑。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中的军事理论照样在我们的贷款营销中大放异彩。农村商业银行在目前的情况下,其经营宗旨依然是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发展,那么我们的主要目标市场依然是农村和县域内的中小微企业。目标市场明确后,就得认真了解市场,研究市场的变化和市场的竞争情况。为贷款营销提供一个强大的信息平台支撑。一是要强化市场拓展部市场调研和金融产品研发的论证的功能,打造专业团队。二是要加强市场管理监督部门沟通,建立全辖内个体工商户、中小微企业的数据库,对全市所有的生产企业和商户所从事的行业、经营的规模、合法经营情况有全面的了解。三是在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上,按区域和行业进行切块,细分客户群体,并逐户建立客户经理联系制度,将客户使用金融产品的偏好和对金融服务的诉求了然于胸。然后,针对市场的需求研发和论证对同行业具有冲击力的金融产品,抢占市场的高峰。四是要认真研究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积极探索对农业全产业链的信贷支持模式。随着规模农业的发展,产业链金融在未来的农村金融竞争中的重要性日趋显现,下一步的农村金融竞争就是产业链金融的竞争。为此,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抓住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统领整个产业的上、中、下游金融需求市场,牢牢把握整个产业的话语权。
(三)加强信贷人员的职业素养培训,提升贷款营销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信贷员这一职业看似简单,似乎人人能做,其实真正能做好的人不多。职业的特点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很高,要真正做好信贷员这一职业必须具备四大能力。一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银行信贷分析不仅需要微观经济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备宏观层面的经济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法律法规方面的常识。大而言之对办家的经济发展趋势,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调整方向要能够准确把握;小而言之对借款企业的经营环境、技术和管理能力、产品的市场寿命、赢利模式、资产结构、资产质量等有把控能力。二是文字写作能力,信贷人员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调查研究,而调查研究成果载体就是调查报告。贷前调查需要出具贷前调查报告,贷时审查需要出具贷时审查报告,贷后检查同样也需要出具贷后检查报告。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字综合归纳的能力,贷款在运行过程中就不可能得到信息的有效沟通,难保贷款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三是与客户的准确沟通能力,作为信贷管理人员,不但要发放好贷款,更要宣传好党和国家的金融政策,如果不能有效的让客户理解党和国家的金融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政策及贷款品种的功能,贷款有有效营销是很难达成目标的。四是察言观色的判断能力,就是通过与客户的面谈,能够大致判断出客户的信用倾向,资产质量,还款意愿等。农村商业银行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信贷营销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加强对信贷人员四种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和文字综合能力的提升靠集中培训和自学相结合,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集中培训和限期达标的培训、考试和淘汰机制。沟通能力和察言观色的判断能力是靠长期的工作积累和沉淀而成的,这种能力的培养只能靠信贷人员的之间的经验交流才能快速形成,因此必须要建立就畅通无阻的交流机制,每个信贷管理人员每季必须向信贷管理部门提交一篇贷款案例分析报告或贷款营销心得。对于质量较高的,可选择一部分的企业内刊上刊登,进行学习交流。只有建立有效的培训和交流机制,为信贷营销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才能确保农村商业银行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下实现贷款营销的逆袭。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风险追责机制和“容错”机制,消除一线营销人员的“惧贷”、“畏贷”心理。 贷款风险追责的目的就是打击信贷领域的违法违规和失职行为,维护信贷领域的正常秩序,绝不是让一线信贷管理人员“谈贷色变”。要通过建立科学的追责机制既要将信贷管理工作引上合法合规的轨道,同时又要保护信贷人员营销贷款的积极性。 一是要消除只问结果不问过程的简单粗暴的追责做法,要通过对贷款档案的核查,将形成贷款风险的错误行为和责任落实到贷款运行的每个流程,并认真分析形成贷款风险的主客观原因。属于违法违规或严重失职的要按章依法进行查处,对尽职尽责确因不可预计的客观原因形成的风险应有相应的“容错”机制。二是对信用社时期的存量不良贷款应新老划断。农村信用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经历了很多的历史居变,由于各个时期的信贷政策、经营环境、管理方法不同等原因,形成了一定的不良贷款,这部分不良贷款如果按照现行的追责办法,全部由责任信贷员负责,是显失公平的。应该分清具体情况,查实形成不良的原因,牵涉到违法违纪的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和纪律处分。确属信贷政策和领导决策失误所形成的不良贷款应认真分析原因,调整政策,不应将政策和决策的失误让一线员工来承担。只有这样,贷款风险追责既打击了信贷领域的违法违规和失职行为,又消除了信贷管理人员“惧代”、“恐贷 ”的消极心理,才能充分调动一线员工贷款营销的积极性,为农商银行的贷款营销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❺ 农商银行对开展监督工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预防腐败工作的意见戓建议
摘要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具体建议如下哦:
❻ 关于农村联保贷款有效性分析,真心求助
农户联保贷款制度是针对农村小额贷款引进的一种创新型信贷制度。这一制度无需抵押, 以联保的形式保证了贷款的安全性,对解决农业发展资金瓶颈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以博弈理论为分析框架,阐述了联保贷款的优势及其可能的弊端和隐患,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联保贷款的博弈分析
农户作为小额贷款人与金融机构的博弈中,贷款人知道自己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处于信息优势地位;金融机构不能确切地了解贷款人的信用状况,处于信息劣势地位。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如果缺乏必要的信息约束与制度约束,拥有信息优势的贷款人有可能采取机会主义行为,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或者采取一些有利于自己而损害金融机构利益的行为。金融机构为了甄别违约贷款人和履约贷款人,获得每个贷款人的真实信用信息以及监督贷款的合理使用方向,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当收集信息的成本和监督成本过大时,便无利可图。正是这种状况的持续存在和难以解决,才使得金融机构惜贷、惧贷,连优质贷款人也一起被拒之门外。一方面金融机构有大量存款贷不出去,另一方面优质贷款人无法获得急需的发展资金,金融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联保贷款制度是一种信息约束机制和制度约束机制的创新。联保制度的推出,改善了金融机构信息劣势的处境,改变了贷款人的行为约束,也改变了金融机构和贷款人的最终得益。
联保贷款的理论优势可以用博弈论加以解释,现举例分析。不妨假设贷款人从金融机构贷款100单位,利率10%(为了计算的方便),贷款人使用资金收益率50%(理论假设)。现分析如下:
在贷款人履约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如果采取无联保策略,金融机构和贷款人的得益为(10,40)。采取联保策略时(假设3人联保,其他情况类似),金融机构增加了贷款人信用信息的得益,不妨设为2,即金融机构得益为12;贷款人增加了在金融机构信用信息的得益2和在联保团体中的加倍的信用得益6,即贷款人的得益为48。在贷款人违约情况下,金融机构如果采取无联保策略,金融机构和贷款人的得益仍为(-110,140)。采取联保策略时,因为有联保人的存在,金融机构得益与贷款人履约时相比变化不大,仍为12;此时贷款人的得益将会有很大变化,因为联保对各联保贷款人形成了有效约束。贷款人保持其在联保小组中的信用以及维持与联保人的持续良好关系直接关系到自己的长期生存发展,如果自己违约,则长期生存发展环境将变得恶劣,这对于违约人而言,其损失将远远大于从金融机构所得的违约信用贷款,数值难以量化,不妨设其为-1000(表示极大的损失)。整个博弈矩阵可表示如下:
在这样的支付矩阵下,容易得出,金融机构的“联保”策略是严格优势策略,金融机构选择联保。此时,理性贷款人选择履约,也就是均衡结果为(12,48)。这样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在利益扩大的同时风险得以有效控制,有动力积极放贷;贷款人因为有联保人的约束同时也无需抵押品,有动力积极提供有效信用信息,其发展所急需的资金得到解决。出现能高效使用资金的贷款人获得发展资金、金融机构闲置资金能够安全贷出的共赢局面,金融约束得以解除,金融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经济发展得以释放。
在以上的理论分析中,暗含假设是联保贷款制度能够对联保贷款人形成有效约束,而有效约束的形成有赖于金融机构与联保客户之间、联保小组成员相互间的信息完全性。但是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征信体系不完善、联保小组间的默契程度不足等原因导致金融机构对联保小组不能掌握完全信息,所以在有效约束的形成上,存在不可避免的障碍。
二、联保贷款在实践中的比较优势
根据以上的博弈理论分析可以得出,联保模式是解决目前农村地区农户贷款难的最优选择。具体来说,联保贷款现实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
1. 信用识别成本较低。农村金融机构办理小额贷款时,绝大多数既没有完善的农户信用档案,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对分散在广大地区的农户进行详尽的调查,因此缺乏可供查询的农户个人信用资料。再加上金融机构对当地农户的信誉、生产生活状况不了解, 又没有抵押, 没有办法客观地进行客户信用评价, 无法有效地预防风险。而在联保模式中,信用识别转移为农户之间的行为,由于一个地区的农户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在信用程度、违约可能等方面较为熟悉。农户自愿选择、组建贷款小组, 可以使风险较低的借款者相互选择组成联保小组,由农户自己降低了逆向选择风险, 减少了放款机构筛选客户的成本。小组成员的互相监督和互相帮助, 又有利于贷款的安全及时回收, 降低了道德风险。
2. 提高了单个农户的违约成本。王玮等在对四川、河南130户农户民间借款还款情况的调查表明,85.3%的农户能按时归还私人借款,14.7%的借款部分归但有拖欠。融资者良好的信誉和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资本,是融资主体对付不确定性的有效缓冲和保障机制,所以融资者非常重视自己的邻里信用(王玮、何广文、于丽先、2007)。在联保模式中,由于一户的违约会造成其他农户在贷款上的损失,如贷款额度的降低、贷款利率的提高等,因此当有违约发生时,违约者会受到来自担保小组以及邻里之间的压力,使其在当地的名誉以及获得他人信任的能力受到损害,这种压力比起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更有成效。
3. 分散贷款风险。联保贷款制度就是针对单一农户风险承受力低的问题设计的,几个相互了解或者存在特殊关系的农户联合起来组成联保小组,同进同退,一户无力还贷,其他成员可以帮助还款。一般情况下,小组所有成员同时陷入不能还贷困境的概率比较小。这样的设计,可以将个体的信贷风险分摊到小组其他成员身上,为了按期还贷,组员之间会相互监督,相互约束,分担了金融机构贷款监督责任,提高了贷款的安全性。
三、联保贷款的潜在问题
从理论上讲,联保贷款制度是可以形成对贷款人的有效约束,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而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促进农村信贷的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较多潜在引发风险的弊端。
1. 联保约束的有效性是有条件的。一般情况下,金融机构都假设农户或商户对自己的信誉和信用比较重视,认为违约的联保人最大的损失是信用和信誉损失,无形中将个人失信看作贷款人的违约成本。但是对于生存发展环境本来就很差、信用状况也很差的贷款人,其违约损失与一般人相比要小,尤其是对于无法更差下去的人,其违约损失更小。如果其从金融机构得到的违约得益足够大,即大到超过其损失时,联保小组都可能是潜在违约人,对于这样的联保小组,联保贷款制度无法实施绝对有效的信用约束。
2. 相互承担连带责任,容易造成风险推卸。从具体的实施情况来看,多数是需要贷款的几个人及时成立一个联保贷款小组,各成员在同一日或相近的几天内,以联保的形式取得等额贷款,小组成员作为贷款人的同时也互为担保人,形成了集借款与担保人于一身的情形。那么,一个成员不仅要承担自己那部分贷款的风险,同时还要承担数倍于自己贷款的担保风险。这样也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借款人之间似乎为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贷款也看似风险分散,但实际上由于借款人、联保人人数众多并相互担保,往往形成“互连保”、“连环保”,结果是“谁都要负责,谁也不负责”,人为造成责任推诿和风险隐患,致使贷款形成事实风险,增加收贷难度。
3. 联保贷款人产业经营的相似性加大了风险集中度。联保贷款人所处产业相似的状况也可能引发一些问题。因为在组成联保小组之时,相互熟悉的联保贷款人可能都处于同一产业,比如同属种植业,同属养殖业,等等。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多数贷款都能按时偿还。但是如果产业的整体发展出现不良状况,会导致联保小组所有成员在同一时间内担负相同的产业风险,无形中加大了风险集中度。一旦产业外部条件发生不利变化,联保小组成员可能同时丧失还贷能力,联保约束力便荡然无存。如果所有组员共同拖欠贷款,就会造成金融机构的大量呆坏账,对金融机构的资产安全将构成较大威胁。
4. 套取多个联保小组贷款,挪作他用。联保贷款目的很明确,主要解决客户的小额贷款需求,不用于大企业经营。但问题是联保贷款比较容易取得,企业贷款则相当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出现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一些工商企业尤其是经营困难的企业,通过正常的渠道难以获得贷款,但是他们以企业负责人、会计、内部职工等名义,通过联保贷款方式多笔申请贷款,用于企业生产经营,使联保贷款用途发生了“变异”。联保成员之间内部约定,大家贷的款,归企业使用,同时由企业负责偿还。如果企业能按期归还,便不会危及任何人的利益;一旦企业经营不善,丧失还款能力,实事风险便会随之产生。从法律层面讲,个人是借款主体,其必然要负担还款义务,至于个人与企业之间则是另一种借贷关系。但在实际上,这些个人会以各种理由推卸偿还责任,甚至采取联合行动,共同抵制还款,在执行难的情况下,遇到此类问题,最终往往损失的是金融机构的贷款。
5. 贷款操作欠严密,担保责任易落空。联保贷款采用的是公民作为保证人这种方式。公民包括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人合伙。若保证人为个体工商户或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人经营的,以个人的财产来衡量其代为清偿债务能力并承担保证责任;家庭经营的,以家庭财产来衡量其代为清偿债务能力并承担保证责任。若保证人为个人合伙,则以合伙财产及其积累加上各合伙人个人财产来衡量其代为清偿债务能力并承担保证责任。在实际操作中,假设我们未严格按照规定与担保人直接见面,而是凭借款人提供的担保人身份证明和印章办理手续,那么,表面上看似乎手续严密,实际上担保人的印章、手印、签字等全由借款人一手操办,并未真正落实担保责任,一旦逾期,极易导致担而不保,形成风险。
四、政策建议
1. 加大信用识别力度,形成有效约束。基于成本收益的比较,违约成本相对较低的贷款人会倾向于积极贷款并可能故意违约。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联保小组成员的信用调查,充分获取有效信息,防止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小额多次”的贷款策略,对联保小组进行长期动态的信用考察。通过考察将信用小组划分为几个级别,对信用级别较高的联保小组授予更多的贷款次数,并可以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逐步放宽贷款额度。对于信用级别较低的联保小组,要严格控制小额贷款的次数和额度,使违约人的违约得益尽可能小于其违约损失,使得小额联保制度对联保人形成有效约束。
2. 加快征信系统建设。人民银行应大力推动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建设,应主动充分利用地方信息存量,多角度、多层次、动态地挖掘有效的信用信息,逐步建立当地农户的信用档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违约行为的出现,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个人信用记录的建立和完善将给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提供便利,有效降低其交易成本和信用风险。同时,培养农户良好的信用习惯也有利于农村地区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3. 推进交叉联保。在联保小组贷款资格审查时,可以设定同一小组成员不得同时经营相似的农产业,相应降低小组成员经营农产业的相关度,防止联保贷款风险的过度集中。对产业交叉明显的小组可以适当提高信贷额度,对交叉不明显的联保小组要重点监控记录,以防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小组成员集体丧失还贷能力。金融机构应根据本地的实际状况,尽量将贷款分别授予经营不同农产业的联保小组,防止各联保小组产业过度集中,避免市场风险或自然灾害间接对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
4. 与产业链担保结合。在农业生产中,农户为农产业的第一个环节,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需要有不同的地区性农业企业来承担。这些农业企业与农户之间经济往来频繁,有牢固的供应链,而且相比之下农业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偿贷能力都要强于个体农户。在此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农户与农业企业之间的产业链关系,由金融机构、联保小组、农业企业三方签订相应的协议,规定责任条款,将小组联保与产业链担保结合起来,由农业企业加固贷款担保,提高贷款的安全性。这样一来,在农户无力还贷的情况下,可以由农业企业承担一定的还贷责任,分担金融机构贷款风险。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加深农户与企业间的联系,形成双方联动和信息共享,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农业企业也会自觉监督联保贷款的使用方向和效率,以防联保小组集体违约给自己造成损失。而农户与农业企业间的债权债务问题,可以在产业供应链的基础上方便解决,节省了相应的费用。
5. 加强贷款的跟踪监控。金融机构应加强对联保贷款使用方向的跟踪监控,要求联保小组定期上报贷款使用和农业生产状况,金融机构可以安排人员定期对联保贷款的使用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也可以从与联保小组在同一农产业链条中的各方收集相关信息,侧面考察贷款的使用方向。一旦发现套取贷款挪作它用的情况,立即收回联保贷款并对联保小组成员实行惩罚,在其信用档案中进行记录。
6. 增强操作人员的识别能力,严格操作流程。加强对联保信贷人员的培训,增强操作人员的业务技能,提高对联保小组的信用考察、识别能力与技巧,将联保违约遏制于未发。制定严格的联保贷款授予操作流程与内控制度,要求信贷人员在实际操作中严格遵循。在考察联保小组贷款资格时,应严格按照规定,与担保人直接见面,不能仅凭借款人提供的担保人身份证明和印章办理手续,将严密的信贷手续落实到实处。
❼ 山东省农商银行信贷产品与他行信贷产品的差距
没有本质差别。
不同银行的信贷产品都会有所不同,但,但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银行通过发行这样的产品,将募集到的资金通过信托的方式,专项用于替换商业银行的存量贷款或向企业新发放贷款。因此只需考虑利率和贷款额就可以了。
❽ 农商银行如何做深做细本地市场,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主要还是加大普惠金融扶持力度,更多的关注中小微企业贷款融资难问题,这样可以集中优势资源。
❾ 贷款营销好方法
一是选择客户。选择贷款客户就是选择市场与开拓市场,主要从:一是客户所在的行业。选择客户要注意其所在行业的前景,我们应倾向于培养发展中的企业。二是客户自身情况及贷款用途。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信用记录,个人品德都将决定贷款最终能否如期收回。
要完成对客户自身及项目的了解,我们的客户经理应做到:一是要面谈面签,即有效鉴别客户身份,了解借款的真实用途,调查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确保贷款的真实性,从而有效防范贷款风险。二是信用调查,即客户的信用状况以确定客户的贷款申请是否符合农商行信贷政策。通常采用信用评价的五个标准:个人道德、偿还能力、资本情况、经营环境、担保情况。三是财务分析,包括企业的会计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对企业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投资、经营、分配的盈利、营运、偿债和增长能力状况等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是培养客户。从经营的角度看,我们更喜欢培养有潜力的长期合作伙伴。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客户经理,你不仅要成为客户的投资理财顾问,更要成为客户的左右手,要成为客户事业成长中的“智囊”,了解其生活、工作、事业中的方方面面。
三是创新产品。从营销的角度说,贷款需要不断有新的产品,但是贷款产品的品种是相对稳定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根据客户的需要灵活安排贷款,甚至对客户进行量身定做贷款;合适的贷款结构安排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创造贷款的新品种,这对于贷款客户能够按期偿还贷款是十分重要的。
四是统筹经营。从经营的内容看,除了为客户创造贷款的新品种,使之更加适合客户的需要之外,在与客户进行贷款谈判过程中还提供了一个创造更多商机的良好时机。在如今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服务市场上,交叉销售其他的银行产品和服务显得十分重要。如客户汇款需要用到企业网银、个人网银、手机银行等;若是贷款客户进行产品推广,可以在我行社区网银商户平台上推介,挖掘贷款客户的上下游客户,这可能会是一个新客户的产生。
❿ 银行推出新的贷款产品怎么推广
银行的还是比较好推广的,
银行可以自己进行推广
网络推广,整理信息发布
可以和商家电话进行合作
在一些流量的多的平台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