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语文随笔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在我不到两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过困惑,有过思考,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现把自己平时的一点心得拿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希望大家能给予指导与帮助。一、让课件成为渲染课堂气氛较有效的武器课件图片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图片,或配乐课件,甚至一段录像,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桂林山水》一课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故事的发展意识.当今,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交流构成课堂主阵地,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小学生来讲,如果能采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有效的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东郭先生和狼》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课文的真谛,同学们将课堂上学到的动作将课文进行表演,课堂的内容以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灵.三、适当安排绘画,增添课堂情趣.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例如:在《荷花》这一课中,我先自已画一幅白色的素描荷花,让学生通过图,先了解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对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要不然单从课文上简单的文字来理解,他们对此还是茫然。“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把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从传统模式转变过来,沟通语文学科与音乐,美术学科的联系,把语文学习中的读与唱,画,演等有机结合,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培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在这纷繁的课改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瞻前顾后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郸学步也不好。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减少在左右摇摆中的机械追随与模仿,潜心提炼,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B. 小学语文继续教育教学随笔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小学生对教师的某些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理解到一定的高度,但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 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好问的习惯;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C. 小学语文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孩子作业潦草怎么办?
开学初,拿到新作业本,孩子都会一笔一划认真地写作业,可是一段时间过后,有的孩子的作业就非常潦草,如何克服这种不良习惯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一、预防法:在孩子做作业之前,家长或老师一定要提出适当的要求,使孩子重视自己的作业。
因为孩子正上一年级,一定要从每个细节处着手,比如拿笔的姿势,坐姿,都要严格要求,因为开错头,纠正起来很费工夫。
二、榜样法:给孩子展示优秀作业,激起孩子的进取心——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另外,当孩子作业有一定进步时,要及时表扬,鼓励。
三、 多练字帖:孩子作业潦草,有的可能是写不好字,有的可能是性子急,马虎。字帖练习可以弥补这两方面的不足,再者,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学习围棋、练练毛笔字,这些对培养孩子的专注力都有很大帮助。
帮助孩子克服作业潦草的方法很多,具体运用时要因人而异,灵活应变。
随笔----胡某,是个可爱的男孩,我认为他是个可塑之才。没想到他说得和做的是另外一套。做作业时动作很慢,思想很不集中,回家作业经常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了。 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 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我内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我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女同学跟他坐,目的是发挥同桌的力量。事前,我先对这个女同学进行了一番谈话:为了班集体,不要歧视他,要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助他,使其进步。这位同学满口答应,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 课堂时间帮助他,教育他。有时,这位同学也会产生一些厌烦情绪,说他不太听话,不太乐学……此时,我就跟她说:要有耐心,慢慢来。后来,他取得进步时,除了表扬他,我还鼓励他们说,这也离不开同学们的帮助,特别是这位同学的帮助。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他学习上更努力了,纪律上更遵守了,甚至自己当起了值日生,劳动也更积极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为此,我会心地笑了。后来,有一次我找他谈话时,他说:“老师,某某同学这样关心我,爱护我,帮助我,如果我再不努力,对得起她吗?”我笑着说:“你长大了,懂事了,进步了。我真替你高兴。”
D.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教师随笔
阅读习惯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人生取向乃至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但目前高中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首先,由于高考压力,高中学生大多都被淹没在题海之中,几乎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静心阅读;二语文和其它科目相比,需要长期阅读,大量积累,而大多数学生的功利心强,也就懒得阅读;三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读图时代和“微时代”的到来,直观简单的阅读材料了容易造成阅读时的急躁心理。矫正学生阅读行为,让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改善语文教学生态,笔者将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一、先学后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阅读时间
阅读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阅读习惯也是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体现,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高中学生课外几乎没有预习阅读的时间及习惯。为了保证语文学习的时间和阅读质量,可以将学生应在课前进行的预习阅读环节放在课堂内进行。一篇课文,学生自己独特阅读感受与体验是任何高明的讲授所替代不了的,所以学生进行的预习性阅读非常必要;如果没有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缺少辨别力,语文学习也就变成了全盘接受教师讲解的被动式学习,学生会逐渐丧失阅读感悟和思维创新。有些老师可能认为,如果在课内进行预习阅读,会占用好多课时,从而造成进度的紧张,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不然,学生预习阅读之后,由于任务明确,有些预设教学环节就可略去,课堂教学节奏可以加快,并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如期完成和学习效果。
当然,对于学生的预习阅读,要有具体的体任务和要求。首先,字词积累仍是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所以预习时先要圈点勾画有关字词,自己先用字典解决。现在的学生大多不注重借助字典解决问题和学习,因此,在高一开学之初,我让学生务必准备《现代汉语词典》和《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因为查字典,使用工具书也是学生的一种语文能力,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耐心。汉字是音、形、义一体的文字,而且大多是多音字,语境不同,词性、读音和意思也不尽相同,所以查字典时还需要判断,而判断的过程也是学习、积累的过程,也能体现语文学习中“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学科特点。二是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标记出自己阅读的难点和精彩点,同时提出有关问题,进行简单批注。教师巡回对学生批注情况进行检查,或每隔一段时间,把学生的语文书收上来进行检查,因为学生质疑、提问有时难免偏颇,失之肤浅,教师就要对学生提问的质量、批注情况进行检查、反馈、纠正,进而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阅读时的质疑、批注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使学生形成阅读时动手、动脑的习惯,也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减少了教学的盲目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堂交流展示阅读成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预习阅读的基础上,当堂进行交流、展示各自的阅读结果,既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体现,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的体现。课堂交流与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如小组内可以集中解决字词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也可以把学生理解中的难点与误区进行必要的集中,待后在教学中解决。对于课文难点和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是教师进行直接解答,而是把问题在课堂公布,让已经理解和学会的学生进行解答,当学生解答不清楚的情况下,教师再进行点拨,这样可以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和思维碰撞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其实,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有很大的发展,课文经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大部分内容自己已经能够读懂,只有个别之处需要教师的提示、点拨,所以教师尽可能少教,让学生多读,以此来培养起学生独立的阅读意识、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以《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的教学环节为例,经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交流、讨论,学生对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等人物形象及课文主题基本都已基本理解,但学生没有注意到刘兰芝离别焦家时的精心打扮,以及告别焦母时的言行等内容对刘兰芝人物形象的作用。笔者把这些内容提出来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使学生对作品和刘兰芝的形象特点认识更为全面。
三、课外读物课内读,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只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课外读物的自主阅读时间,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但是在目前应试风气比较浓厚的背景下,课外阅读如果真的放到课外时间,基本是有名无实,所以课外读物可以课内阅读。每周至少抽出一节课来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即使到高三,都在坚持。虽然只有一节课,但对学生影响不可小觑。经过一段时间,大多数学生已经再不用我叮咛,已能自觉圈点勾画了,查字典解决阅读中的障碍,许多学生还认真地摘抄有关内容和语句。而且他们手中的读物也逐渐多起来了,除了《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杂志之外,还有郭敬明、周国平、韩寒等人的作品以及《诗经》《楚辞》和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选本。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学生把他想买的书目拿给我看,他竟然决心买240多块钱的书,这在农村中学是非常少见的;这学期,有一个班的学生把“18岁系列”的书买了几套。我很欣慰的是学生已经认识到了阅读的价值。每当自由阅读时间,他们静静地阅读,沉浸其中,津津有味。但他们慨叹这样能静下心来读书,没有作业的时间真是太少了!
四、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分享课外阅读成果
为了继续加强阅读兴趣,把潜心阅读的习惯能够继续延伸、巩固,把课外阅读多样化,使学生的阅读收益也最大化,组织开展一些读书交流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借鉴有些电视台“读书”栏目,每月举行一次图书交流活动。每次选取若干读书有心得的学生,以PPT的形式,把自己读过的书或文章向全班同学介绍、推荐。要求介绍作品的精彩部分,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及作者基本情况与其它相关作品链接等,以此来对其他学生的阅读能起到引导、拓展作用,这样可以使一些优秀经典读物在学生之间快速传播、接受,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另外,还可以利用语文课前的几分钟进行读书推介活动,即学生可以将自己阅读过的作品进行简单介绍,挑选主要的段落、语句读给大家听。还有,农村学生经济能力也很有限,农村文化氛围也不太浓,学生本人和家里藏书都不多,把学生手里仅有的书以班为单位,集中到全班,大家可以互相交换阅读,每个学生相对都可以多读一些书,从而营造局部的读书氛围。
五、利用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所以可以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和途径,都可以实现语文学习。如今是读图时代,学生也很喜欢看视频资料,而有些视频图文兼有、声情并茂。许多语文课文,都是名家名篇,在学生阅读和教学之后,可以再补充一些课外映像资料,这样让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对某个作家作品有更详细、更深刻地了解,也能让学生对进一步的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可以巩固习惯。这样也可以使课文文本学习与视频欣赏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丰富学习的手段,如学习了李清照的两首词之后,就及时播放了重庆电视台“品读”栏目的视频——《酒色才气李清照》,使学生对李清照其人及课文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在视频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探究李清照的其它作品。而每周播放的“品读”视频,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主,也很受学生欢迎。在播放视频前,会把视频中涉及到的作品印发给学生,也便于他们反复诵读、理解、体会、积累等。
由于语文课文选文的范围非常有限,教师应该及时补充一些课外名篇,让学生尽量多接触一些文学名篇,从而促使学生阅读探索更多的名家名篇,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和兴趣。如高中语文必修5小说学完后,我又给学生补充了原来教材中的一些经典名篇,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及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学生感觉非常感动、励志;必修系列文言文学习完后,笔者发现这套教材选入的近代作家作品不足,就给学生补充了孙中山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序》、林觉民的《与妻书》等名篇,让学生诵读,学生充分了解了民国革命者的精神气质、人格魅力和他们的才华。
另外,在读写结合中也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活动,有些学生明显对写作有了兴趣,尤其是诗歌与散文。就顺势鼓励他们写作,不在长短,贵在坚持。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便利贴”的作用,写一句话,一个片段,记下自己的所见、所想,包括高兴的、郁闷的和伤感的,贴在书上、教室、宿舍或家里卧室的墙壁、玻璃上等处,也是对自己的激励或反思,对学生的成长也不无裨益。但反过来说,学生要写作,在有些方面就会有欠缺,他们就得多读,这样就可以以写促读。有学生爱写诗,我对他们建议,可以多读一些现当代与古代大家的作品,进行仔细品味、研究,从作品中领悟章法、语言。当然,不期求学生能把诗写得有多好,难得他们有这种心情和兴趣,能为他们枯燥的高中生活增添色彩就可以了。偶尔也有学生在语文竞赛、诗歌朗诵以及各级各类征文大赛中获奖,或作文或得发表,也可以看作是阅读活动的有益的副产品。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种学习品质,可以使学生拥有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和生命姿态,也为他们今后过一种从容、优雅,有教养的公民生活奠定基础。
E. <第一周语文课>随笔作文
自然界中,雨是一抹绚烂奇丽的色彩,有蒙蒙的细雨,有狂风怒吼的暴雨,有闪电雷鸣的雷阵雨。而我是淅淅沥沥的秋雨。 调皮的我开始霏霏地飘洒,密密麻麻的洒地面上,但是无声无息。我放眼望去,整个大地焕然一新,我仿佛给大地挂上了一层簿簿的帘子。小树们贪婪吸着雨露,爱美的花儿们脱下自己五颜六色的长裙,松鼠孩子躲在树枝下,摊开小手接着水滴,并兴奋的叫着下雨啦下雨啦。树林是那么安静,只有雨打在落下的树叶上,融入泉水中,滴在每一个小动物的脸上。雨,如丝如缕飘向森林,织起了一张无崖的绿茸茸的地毯。 不知不觉我来到了田野。我环顾四周,你看田野里层层梯田一片金黄,一人高的玉米,像老人捋着胡子笑口常开,沉甸甸的金黄色的谷子向你低头鞠躬表示欢迎。红通通的苹果,黄澄澄的梨,红玛瑙似的大枣子,咧开大嘴的石榴,灯笼似的西红柿,金黄的稻田里,已有农民在开镰割稻,这是胜利的秋天,丰收的秋天。秋天的田野啊!金黄灿灿,一望无际,到处是金黄的稻浪。秋风拂过那沉甸甸的稻穗,发出声响,仿佛在催促人们:“快收吧,快收吧!” 这已到丰收的季节了。我微笑的望着稻田,我舞动着,将雨泼洒。我使劲全身的力气,因为我知道这场雨过后是农民的笑脸,是丰厚的丰收。
我笑着离开了田野,来到了熙熙攘攘的都市里。人们撑着花花绿绿的伞,滴滴哒哒声音化成了一个一个的音符,跳入了大自然的乐曲中。马路上畅通无阻,没有喇叭的不和谐之声,没有大声喧哗的吵闹声,只有蒙蒙的雾,细细的雨。一切是那么安静祥和。
我哗啦啦唱起歌,咦,远处波涛汹涌的不是大海吗?我急速飞奔,要知道看大海一直是我的愿望。巨浪一次一次打击着海面,时而雄伟,时而柔和。水面上的波浪翻动着,滚动着。伴随着激情澎湃、急速雄伟的海浪我不禁在天空中跳起了迪斯科。海浪越翻越勇,我越跳越快,雨越下越大。
渐渐的云散了,雨越来越小,越来越小。空气那么清新,人们收起了自己手中的伞,小动物们也纷纷从树下跑了出来。我仰望天空想,接下来应该是彩虹姐姐接班了吧……
天空的那一边出现了彩虹,它凝结了我的汗水,它留给了天空一道绚烂。
天渐渐暗了下来。
月,一弯新月,带着难以描绘的含羞挂上了深蓝的天。天,好悠远好悠远,缀满了星斗,像宝石,似珍珠,又似如玛瑙,点缀着这明净的夜。月色润润,星光盈盈。世界的一切,早已沉浸在这月色中。
F. 求初中语文公开课随笔
生命的感悟——初中语文教学随感(逄春佳) 上世纪末全国性的对语文教学的大围剿我们还记忆犹新,新课改无疑是一次反围剿的“大突围”,四年下来,成果颇丰富。这次以“最近发展区”、多元认识、建构主义为理论支撑的课改理念,使教学向“人”迈进了一步。寻找有生命感的文化定位历史是延续的,过去发生的一切都沉淀在我们记忆的深处,打入民族集体潜意识,文化的东西都渗透在我们血管里。千年的语文教学,不会因新课改几年、使用了若干西洋学术术语而脱胎换骨,面目全非。正像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先生讲的:“西方的每一个术语的形成都有它的一个生命过程,一个术语就是一部精神生命史。在西方,在它们的历史文化积蓄中,他们可能是一种智慧,但是如果我们把它们游离于这个历史文化背景之外,它们就可能凝结成一种知识。智慧是可以产生结果的生命过程,知识则是游离于生命过程的结果。”语文教学该向何处去?是以西方的理念引领我们走出困境,还是回到“私塾”来逃避社会对语文的讨伐?是用“满堂问”式的花架子支撑门面,还是仍旧以强化式的训练博取高分?在世纪之初,我们必须弄清这个问题,以免贻误时机,拖累了整个民族的复兴。人民对语文教学的不同看法不证明我们已经落伍于时代了吗?“所谓世纪,是世界公用的纪年方式,自然包含着海禁开放以后的一种世界视野。”我们是否应该在一个新的历史层面上审视语文教学?著名教师魏书生说:教育就是让人们形成一个好习惯。这是从教育的外在形式上讲的,从内化的精神讲,教育还是担任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而语言的作用,不是只是交流的工具,古今中外皆知,它更是民族精神灵性的载体,对一个民族的凝聚力起着重大的作用。文化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语言,语言的内核又是思想,而思想锻造了人的存在方式。就是说,语言是生命的投射。如果承认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语文学习应是感知和体验生命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成了一个引导学生如何感知和体验文本中的生命的过程,或者说,语文老师应该做的是,怎样搭建一个能让学生自由出入作者生命状态的平台。在这个意义上,师生同处于民族语言的强大的文化场中,都是民族语言的学习者,探索者,都是民族文化血肉筑就的生命体。确立了这样的文化定位,我们才可以进行语文教学,即以生命的本体激活文本的生命。还原汉字的原生生命力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汉字,一个个方块字本身就是能引起人无限感情的宝库。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而且是负载着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汉字的间架结构,每一个笔画部首都以特定的含义和美感出现在整个汉字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50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曾对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美丽的诗,一幅美丽的画,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它是从原始图画演变成图形,又从不规则图形线条演变成现在的横、竖、撇、捺、折五种规范的笔画,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汉字是一种图。学汉字的过程,首先是个识图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识字阶段,这是由汉字的特点决定。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说:“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教学的过程才能比较轻松。要让儿童牢记的东西,首先必须是有趣的东西。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已故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了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字母文字尚能与图画相联系,更何况汉字本身就是由画而来的呢?先人在造字之初就是从生活中取材,所以它是生气勃勃的,充满鲜活的生命的美。如果教师能怀着虔敬的心,走进汉字的博大恢宏的殿堂,采撷汉字的原生的生命精髓,还原汉字活生生的生命状态,愿意以自身不懈的努力,引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每个字真的就是一首诗,一幅画,一个故事,我们的基础教育定然能获得新生。练就洞悉生命存在的功力北师大心理系博士刘翔平也说:“在现代社会,阅读是一项极重要的能力,因为几乎所有的现代信息都要通过阅读来获取,尽管计算机已十分普及,但计算机并不能代替人的阅读,相反,它更有赖于阅读……阅读成为人类的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育家第惠斯多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们呢?任何戏剧都不如生活精彩,同样,生活中最精彩的莫过于生命。生命是自然的精华,是自然的灵魂。如果课堂上只充斥着术语和知识,就失去了它的灵性,失去了生命。知识和智慧的区别,在于知识是脱离了生命过程的结果,智慧是能够结出果实的生命过程。遵循生命的规律,体验生命的律动,这应该是阅读课主旋律。杨义先生曾经这样说过他的阅读:“我说李白的诗是写给我看的,而不是写了之后给唐人看完,宋人又看,宋人看完,元明清的人又看,看完之后我们的前辈又看,然后我才去捡起来看。而是说李白昨天晚上跟我一块喝酒,他拿起杯子来就做了这首诗。我直接面对这么个生命,我先读它,读了之后得出了我的第一感觉,得出了我对它的作品的体验和解释,我才去跟宋元明清的人去对话。”这是一种拥有淋漓的元气的豪迈的气魄!比之我们拿教参、找教案,然后再次咀嚼一些不知别人嚼过了多少次的馒头,到课堂上喂给学生,应该说,我们是对灿烂的文明的犯罪,对创造了文化精品的绚烂的生命的大不敬。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语文老师们就是因为们未曾活出自己,未曾在经典中读出自己,更未曾教学生这样读过古人先贤,所以很累,而且越累越萎缩,因为我们把身后深厚的文化底蕴抛弃了、割裂了。家长走多远,孩子走多远;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的重任无人可替代,能做好一名中国的语文教师的确了不起。他首先得是一位民族文化的热爱者,还须有钻探千年的经典的勇气和力量,还要能在各种 “苛捐杂税 ”化险为夷;其次,他必须懂孩子,懂得儿童的心理,能照顾到孩子的心理需求。这样,他才可以担负起不负明天的历史的重任。阅读教学法林林总总,讲阅读技巧的书也多种多样,但最不是技巧的技巧——也可以说是一切技巧的根本——就是用心去体验,寻找一个全新的视角在文本中读出自己来。每个人都这样做了,于是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就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春意,心底的生命呼唤起来了,本体的生命和文本的生命有了对话、交融,彼此都获得了新生。观念出方法。当语文教师能把自己融入传统文化背景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坐标中,并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直面经典,给自己充满灵性的第一感觉以一席之地,正视讲究“悟”是我们民族文化中重要的思维特点这个事实,并在教学中尊重感悟在教和学方面的重要性,以“悟”促“悟”,语文教学最终会获得解放。最后,我们应该记着,“儿童应该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造的世界里。当我们想教会他们读和写的时候,仍然应当使他们置身于这个世界里。”原地址: http://www.qiuzhen.qde.net/1107qiuzhen/yueqin/news_detail.asp?id=92
G. 语文教科研教学工作随笔或教学反思怎么写
语文教研组工作反思
时光荏苒,一个学期又结束了。本学期,语文教研组的工作在校领导的支持下, 在全体语文教师密切配合下顺利开展。没有轰轰烈烈, 只有踏踏实实。一学期来,语文组的老师走到了一起,共同探索。这 其中非能用成功失败或快乐伤心一言概之。
现将本学期的具体工作不足总结如下:
一、教研组工作中形式性的工作多而研究性少。
教研组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进行教研活动,但在现实中,教研组活动往往只停留于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如布置常规工作、安排活动内容、传达会议精神、进行试题命制等等,而缺乏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研究,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应该引起大家关注。其实教研工作实在与否,将会直接影响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教研组的生命力和综合实力。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而研究并不是自己的职责,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学论为基础,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深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时,可能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因此无论是教研组长,还是教研组的组员,都应该主动、深入地进行教研活动,以改变“实际工作中教研组活动‘教’得多而‘研’少,教研活动浮于表面化”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以研究者的身份和心态,置身于教学过程当中,以研究者的视角和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并在研究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不断地增长知识、增长思考力和感悟力;不断地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来论证自己总结的新观点、新见解;不断地在实践中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以及新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识修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主动做好教学经验的收集、整理和提炼工作,以便使经验成为能够为大家借鉴的法宝,从而通过大家的教研活动来促进教研组全体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每一位教师可以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例如关于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和新理念,可以进行诸如“如何组织教学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如何为学生搭建知识探究的平台,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如何进行问题的创设和教学程序的设计,使教师成为学生真正的知识引导者?”等,从而通过这种研究活动,可以改变纯粹依靠“经验”进行教学的局面,可以彻底改变教研功能萎缩的状况,使得教师自身素质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得到提高和增强。
二、教研组工作中空洞、空泛性多而具体细致的主题性少,因此必须改变活动内容空泛的状况。
在现实中一些教研组工作看似井井有条、轰轰烈烈,其实透过现象看其本质,往往是“活动目的不明确,活动主题不具体”,从而出现了活动过后收效甚微甚至一无所获的状况,这种活动当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其实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尤其是新课程呈现的是不确定的、动态的课堂,理念是新的,教材是新的,这种变化必然带来的是教师角色、教学方式、辅教手段、课堂评价等方面的转变,这种转变对课堂教学结构的触动是深层次的,在新课程的环境下,课堂原有的确定性消失了,许多教师面对开放的课堂、丰富的教学资源会显得不适应,可能还会手足无措;也有的教师可能会觉得突然变得不会上课了;还有些教师还会觉得难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和思维定势的束缚,穿新鞋走老路,甚至一些教师还可能采取抵制的消极态度,面对这种“不想改、不愿改和不敢改”和“新课程呈现的不确定性、动态性课堂”的形势,教研组长及其组员应该通过讨论,并选定一些现实意义强的主题(例如,案例教学怎样加强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教学评价怎样对教学起正导向作用等;课堂自主学习的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的探索、分层教学与学习的探索、问题中心式的教学探索以及新理念指导下的授新课、讲评课、复习课、练习课等的课型探索,学科与多媒体整合的探索;针对课堂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问题解剖式的研讨课、观摩课,可以进行诸如“新课的导入、课堂的小结、设问的设计、练习的讲解、兴趣的激励、思维的激活、手势语言的应用、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总结与应用”,“激活学生思维的策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加强小组合作的策略”“增强课堂探究性的策略”“活化课堂教学气氛的策略”等),通过不同形式的载体(如,专题观摩课、专题研讨会、专题示范课、专题报告会),并事先确定中心议题和中心发言人,采取问题诊断式(带着某一问题听课)或者问题探究式(围绕某一问题设计课程)来议课,而这种有针对性的研讨和交流,可以改变教研组活动内容空泛、活动目的性不强的状况,在这种主题明确的专题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带动和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得全体教师能够真正领会和内化新课程的基本精神,能够自觉把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转化为活生生的课堂实践,进而打破传统中照本念经、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
三、教研组工作貌似合作的多而真正合作的少,因此必须改变集体备课淡化的状况。
教师的工作有其特殊性,每一位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位教师,上课的不同班级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的劳动主要是个体性的,加上不同教师的性格、脾味、年龄、经验和经历各不相同,各自有各自的处世原则和教学思想,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的智能特点有很大的差异,有的教师教学的板书设计合理、优美俊秀,有的教师根据教材要求画图栩栩如生,有的教师风趣幽默、旁征博引、妙语联珠,有的教师思维严谨、思路广阔,正因为如此,如何使教研组成为一个团结合作、步调一致的集体;如何使教研组成员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如何加强组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在现实中,组员之间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分散性单兵作战的现象比较普遍,而教师之间合作交流、集体备课的立体性的协同作战比较少见,即使有集体备课,也是粗浅的、片面的,甚至还存在互相留一手的状况,这种现象的存在,制约着教师之间的真诚合作与交流,当然也就制约着各位教师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和教研组优势资源的充分挖掘,这对学习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很不利的。因此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注重以老带新,要注重教研组和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工作,尤其要注重发挥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备课组活动中,就可以针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课堂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的选择、学法指导的策略、师生互动的设计,甚至小到一个难点的突破、一个提问的设置、一道作业的选择、一个习题的讲评”等进行新老教师的面对面的探讨和交流,老教师还可以在这种近距离的交流中把自己教学中的成功经验诸如,在这种有实质意义的针对性强的备课组活动中,容易让新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成长。
四.教研组长不应是学校的传声筒和事务员。
教研组长的工作不能只是传达学校布置的工作,组织一下例行的公开课、进行各项检查以及考试的拟题与阅卷等工作,至于教学研究,则似乎无须过多地去思考如何开展,也无须努力地去提高水平。但是,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是一项具有研究性质的系统工程,校本教研是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式。作为学校一门学科的带头人,如果教研组长的研究水平有限,素质不强,那他怎么引领其他教师针对本校实际把课程改革的工作开展起来呢?因此,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必须紧紧抓住教研组长这一关键环节,要对他们进行大力培养和指导,让他们有热情、有水平、有能力成为课程改革的引领者。
改进措施:
1、重视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本学期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及高效课堂的教育理念,正确把 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 程。从课堂教学入手,将教改落到实处。教研活动每周安排一次,是交流经验、提高认识的一 个大好机会,教研组有效地运用这宝贵的一个多小时,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让每 位教师在每次活动中都有新的收获。语文教研组在活动中带领新老师,了解教材,了解高效课 堂新理念,为自己今后的教学指路。例如: 期中复习上,有经验的教师献计献策。高效课堂 讲课大赛,给每位老师提供了上课的思路,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具体的上课模式。 学校要求每位老师每周至少听两节课, 通过学习听课, 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 大家深深体会到:当一位语文教师不容易,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更加不容易。语文学科涉及的 知识面广泛,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循导旧的教法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了,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另外学校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语文教研组组织老师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杂志,拓 宽教师视野,了解教学前沿的最新动态。 井底之蛙不跳出井外怎知世界的广大?作教师的要 想不教死书, 也要走出去交流才行。
2、重视迎考工作,凸现合作精神。 语文组教研组老师, 都是青年教师,在语文教学工作中都基本上有了自己的教学方法, 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且都有一种积极上进,大胆探索的精神,更有一种不服输的竞争 意识,他们都把每次调考考好作为工作的压力和动力,但又不缺团结合作的品质,所以我们是 一个团结竞争的小集体,工作中合作得很愉快。 为了今年能取得好成绩。老师狠抓基础、下苦功夫。针对学生情况,落实备考工作。例如: 抓古诗文的背诵默写,我们是一课一课,慢雕细琢,篇篇出击,首首落实,让一些程度差的学生到办公室来背诵默写,争取人人过关,以期收到好一点的效果。抓文言文,要学生反复复习,强化练习,最后再经过筛选,整理出一些重点篇目的知 识点让他们强记。名著等知识有些学生根本就没读过,了解很少,我们也整理出一些名著导读 的资料和练习, 让他们去积累。 每周练习一篇随笔, 还专门针对学生的弱点讲应试作文的技巧, 另一方面满分作文亮点:如抓住感人情节、说真话诉真情等就推而广之,力求让学生能提高写 作水平。 学生考完以后, 语文组老师们一起总结了教学和复习工作中的得失,希望在师生共同努力 下,今年能取得较好成绩。
3、认真开展备课活动,发扬集体精神,共享彼此资源。 备课,重点研究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 为,如何全面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课堂上不仅有漂亮的板书、精彩的教案、完美的 课堂设计、精心制作的精美课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资源,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新课程理念— —“高效课堂” ,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设情境,让学生多动、多思,展开联想, 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形成高效课堂。教师教学行为的显著变化,由“灌输”转变为“探 究” ,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效果。 在常规教学中我们互相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期中(末)考试备考工作中,彼此出谋 献策,资源共享,力求提高我们的语文整体成绩。比如,我们语文组七年级两位老师把自己制 作的课件,复习考试中自己编写的复习资料,考试卷无私地奉献出来,在组内实行资源共享。 有时发现了一份不错的练习或试卷,都要拿来互相鉴别,决定是否利用,彼此都没偏私。在复 习备考时,更是愉快地分工合作。先集体备课,确定复习的计划和方案,然后彼此分工充分准 备, 整个备课组人人出谋献策, 提前准备相关资料, 使复习备考的过程能讲练结合, 有序进行。
4、加强教改,努力教出成绩。 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这一学期,我们在学校两位校长的带领下,以提高 课堂教学质量的效率为目标,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创新。在教学反思撰写方面,我们组的 教师都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写写教学心得反思。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学 能力, 不断使自己成长, 努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学校平时鼓励教师随时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 多撰写教学反思,总而言之,各位老师不断在反思总进步。
另外,也希望教导处加强指导引领,少些应付性的材料,多些务实的帮助,为老师们提供多一些的试题资源、考试资讯。
总之,在本学期里,我们语文组的中青年教师处处带头垂范,新上岗教师敢于大胆创新,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看到了困难 和不足,如教研组活动开展得还不够扎实,在许多具体工作环节上缺 乏创意,备课组活动效率不高,一部分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识不够端 正,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不高。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还不够,在学 生活动的组织上依然没有跳出应试的窠臼, 对其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关注不够。不过我们相信,只要全校上下切实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坚 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在总结本学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各位教师的 共同努力下,我们组下学期各方面的工作会做得更好,对此,我们充 满信心。
H. 关于语文随笔
一群鲁滨逊的生活——读《神秘岛》有感
I. 一年级语文下册网络培训心得体会怎么写
读一本好的书,就像鱼儿扑进白色的海浪;读一本好的书,就像被太阳直射的人专们遇见一片绿荫;读一本属好的书,就像在阴霾中迷失方向的人们寻见一米阳光。对于人类来说,书籍是我们精神上比不可失的营养品,它给予了我们知识与道德。
J.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随笔 这几天,我
通过两年多的课改教学实践,我总结出点拨教学的三个方面。
一、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三、适时点拨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总之,实施点拨教学的经验告诉我:点拨是一把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