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营销推广 > 鼓励企业研发推广等江西地道中药材产品

鼓励企业研发推广等江西地道中药材产品

发布时间:2022-06-07 16:19:27

㈠ 国家对中药材产业有哪些扶持政策

找到这个,看是否令你满意竹溪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药用植物种类齐全,蕴藏量大,上个世纪十一年代曾获“中国黄连之乡”殊荣,近年来我们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培植了一批药材生产大乡(镇)、大村、大户,中药材生产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县药材总面积8.7万亩,年产量近2万吨,综合收入达3300万元,主产区农民药材收入达到500多元,最高人平近5000元。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亮点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一、竹溪县中药材发展现状。1、历史久,影响大。中药材在我县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据县志记载,早在唐代就有中草药的采集、制作和简易的栽培。民国初年常年收购的中草药材有70多种,达3000余担,黄连、天麻、党参等品种影响较大。五十年代初我县曾被国管院授予“黄连之乡”称号,七十年代,全县就建有18个中药材生产基地。196个药材生产专业队,种植药材品种64个,面积达3万多亩,产量近1000多吨。2、种类多,储量大。据1983年国家资源普查和近年来植物检测普查资料显示,我县境内有中草药1316个品种,分180科,其中植物药1160种,动物药156种,矿物1种,珍稀名贵药材如金钗、红豆杉、杜仲等约有15种;地道药材如厚朴、天麻等约有25种;引进栽培的药材如板蓝根、枣皮、枸杞、绞股蓝等约30余种;大宗药材如黄连、木瓜、牛夕、鱼腥草约有65种;全县常年药材储量在2万吨以上。3、分布广、覆盖宽。全县各个区域都适应不同品种药材生长,大致可分为四个类型:一是南部高山区,其面积接近全县总面积的一半,主要以黄连、天麻、鱼腥草、白夫子等品种为主;二是中部二高山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0%,主要以冬花、玄参、独活、牛夕等药材为主;三是东部及平坝河谷低山区约占全县总面积30%,主要以杜仲、木瓜等品种为主。4、兴基地,拓市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推进结构调整,把中药材生产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来抓,把依托资源做大产业、搞活经济作为发展药材的基本目标,通过典型引路、示范推广、市场拉动,大户带动等作用的影响,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空间高涨,涌现了一批大乡、大村、大户、大场。同时市场营销新突破。其一是构建本地市场。全县立足区位优势,以开放促开发,以加快“中心”药镇建设为契机,打造市场平台,提升集镇功能,着力构建县内市场,初步形成了以集镇为中心,以基地为支撑的中药材市场体系。已成为鄂渝陕周边地区渐趋成熟的中药材市场。其二是积极开拓外地市场。近几年来,县政府积极引导,各地药材经营能人坚持外引内联,先后与安徽亳州、河北安国、河南禹州、四川啤县等多个药材市场经销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其三是形成了一支以民营为主体的药材营销队伍,如:丰溪镇的张真明、向建军,桃源乡的彭友述等都是远近有名的药材经营大户。二、我县中药材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困难。(一)思想观念认识上落后。一是群众怕亏本,片面认为“药疯子”,“卖得好是个宝,卖不好不把草”,不敢发展,而不是辩证的从市场信息把握品种是否对路、产品批量多少、质量标准好坏等方面去分析原因,一概认为卖不掉就是没市场,干部在瞎指挥。二是干部怕担风验落抱怨,不敢组织发展,思想保守,认识不统一。三是种植上舍不得拿好田好地,也舍不得多投入,管理粗放,有多少,收多少,没抱多大希望。(二)种植环节上技术含量偏低。一是资源品种多,主导产品少;二是基地规模小,产品批量少;三是科技投入跟不上,生产效益不明显,关键是缺人才,缺技术。(三)流通环节上产销渠道不畅。主要是市场信息不灵,中介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产销衔接不紧凑,渠道单一,与国内大市场及制约企业缺乏长期性、紧密型合作关系。(四)加工环节上龙头带动不力。目前除黄姜有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外,地道中药材基本无龙头加工企业带动,深度开发陷入盲点。(五)在产业发展上政府扶持不够。由于县财政困难,目前在药材产业上政策倾斜扶持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三、竹溪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措施。1、基本思路:坚持走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路子,依托资源,面向市场,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强效益,建立稳定、安全、有效的中药材产业化基地;以黄姜梯级系列开发为重点,扩大生产规模,组建产业集团;加快以杜仲、黄连、天麻等为主的传统地道中药材的生产种植,狠抓加工流通,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中药材产业化。用5年时间,建成三大药材生产基地。一是以丰溪、向坝、桃源为重点,建设人工黄连栽培基地,面积达到2万亩,力争建成全省最大的黄连人工栽培基地,年收入达到3000万元。二是以305省道沿线的县河、中峰、蒋家堰、水坪、龙坝为重点,建设黄姜生产基地,面积稳定在5万亩,年鲜姜产量7.5万吨,综合收入达到4亿元。三是以南部山区为中心,建设板兰根、丹参、玄参、冬花、天麻、薄荷、鱼腥草、杜仲等地道中药材基地8万亩,年收入达到1亿元。到2007年,全县中药材人工栽培基地15万亩,年产值达5.3亿元。2、基本措施:一是建立规范化、规模化的种植基地。从解决农民思想认识问题入手,通过示范引导,推进种植结构调整,抓好中药材重点示范基地建设,培植一批药材种植专业乡、专业村,努力建成药材经销商的货源基地,制约企业的药源基地。二是完善社会化、产业化的经营机制。加强中药材产业化经营的宏观管理,搞好引导协调和组织调控,规范市场运行秩序,营造宽松环境。坚持一个产业、一套政策、一个规划、一套班子、一套实施办法的思路,完善中药材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加强与大型制约企业的合作,提高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水平,带动中药材基地建设的效益化和规模化。三是构建多元化、民营化的融资体系。立足区位优势,集中把财政资金、以工代赈、扶贫开发、流域治理、退耕还林、小额信贷等扶持资金捆绑使用,实施重点倾斜,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促进中药材产业化进程。四是开辟外向化、现代化的销售渠道。努力培育内外两个市场,构建以丰溪为重点的辐射鄂渝陕周边地区的区域性中药材专业集散市场,与国内主要药材市场捆绑协作,着力在中药材销售环节上下功夫,发展订单生产,以销售流通带动药材生产健康发展。五是培植标准化、集团化的产业龙头。有重点的培植示范大户、示范基地、龙头企业,把基地发展与适度规模经营结合起来。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深度开发竹溪的黄姜、黄连等优势资源,发展起点高、竞争力强的现代医药加工企业,提倡和鼓励企业办基地,把基地建设和产品加工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加工体系。

㈡ 江西鹰潭有什么地道药材

夏天无,这是好药。

㈢ 400分急求!找一些反映中医药产业广阔前景的数据,还有贵洲中医药广阔前景,鼓励政策

发展前景诱人

目前,中医药产品和医疗服务已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2008年,中药进出口额达到17.52亿美元,同比增长14.08%,增速高出2007年3.5个百分点。其中,进口4.43亿美元,同比增长24.46%,增速高出2007年5.2个百分点;出口13.09亿美元,同比增长10.94%,增速高出2007年2.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8.66亿美元。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副主席黄建银指出,中医药产业“走出去”的基本规律是,以中医药服务贸易带动产品贸易,产品贸易带动服务贸易。随着国际范围内医疗模式的转变和回归自然潮流的兴起,以及中医药产业水平的提升,中医药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近年来,在国际范围内,包括中药在内的传统药品得到迅速发展。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副主席董志林认为,导致传统药品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的主要因素有四:首先,随着人们对化学药品副作用认识的深入,国际医药市场中传统药物的用途和影响不断扩大;其次,世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社会、环境、心理及生活方式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导致人类疾病谱和健康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仅依靠单一的现代医学技术已不能应付这种复杂的新局面;第三,世界各国在寻求抑制医疗费用不断上涨、减轻公共福利开支沉重负担的有效途径的同时,纷纷把目光投向传统药品,对植物药的认识逐渐加深,其对待传统药品的态度已明显转变;第四,随着现代科技的运用,传统药品的质量、安全和可控性得到保证,这大大增强了政府和消费者的信心。

经过数千年发展,中医药学在老年人养生、保健、康复及疾病预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辅助下,中医药在老年医学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得到国际老年医学界的认可。黄建银表示,当前,世界范围内人口老龄化加剧也为中医药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权威机构分析认为,从1950年到2025年,全球人口将增加两倍多,从25亿增加到82亿。其中,老龄人口将增加4倍,从2亿增加到11亿,人口老龄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医药在老年群体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其市场前景诱人。

但是国内中药行业“小、散、乱、差”的现象严重。澳中贸易促进会副会长林东峰表示,产业低水平表现在两个方面:内部经营上,部分企业还有较多的短视行为,如不惜重金铺天盖地地做广告,而只以很少的资金用于科研投入和提高产品质量。对外贸易上,中国出口的中药产品存在严重的包装问题,现有产品包装几乎都不符合西方国家的法规和市场要求。主要表现在成分表达含混不清、生产日期和产品批号不规范、有的是全中文、有的把功能和主治用英文写得特别细、包装设计过于中国化、纸张差等方面。

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2002-9-9 0:0【大 中 小】【我要纠错】
发文单位: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02-9-9
执行日期:2002-9-9

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是我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发挥生物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培育后续支柱产业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和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省生物资源丰富,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发展中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医药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目前,全省已有一批骨干企业通过了国有CMP(中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并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但是,由于基础薄弱、资金短缺、人才不足等原因,我省中药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一是产品开发能力较低,生产工艺落后,技术水平与中药现代化加快进程的趋势不相适应。二是生产规模小,加I能力弱,产业整体规模与我省作为中药材资源大省的基本条件不相适应。三是品种分散、附加值少、知名度低,竞争能力与市场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

当前,我省加快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既有良好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特别是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贵州)基地”,我省苗族药被批准上升为国家标准,为开发生物资源,加快中药现代化进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和国家加快中药现代化的新要求,国内各省区中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努力把中药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这既是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大举措。

二、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按照把中药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的目标,抓住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贵州)基地”的机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明确重点、突出特色,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充分发挥我省中药材资源的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现有的中药骨干企业,大力发展贵州民族药业,重点培育名牌产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规模效益和竞争能力,建设具有贵州特色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体系,促进全省经济加快发展。

(二)发展思路: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加强宏观指导,突出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产业开发,逐步建立“四个体系、一个网络”,即现代化的中药材生产体系、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现代中药制药生产体系、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保障服务体系和市场信息服务网络。

(三)发展目标:今后五年,力争研制开发三、四类以上新药25个左右,其中国家二类以上新药5个左右,建立完善一批中药研究开发实验基地或中心;到“十五”期末,所有中药骨干生产企业均应通过GMP认证。重点培育5至8户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符合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十五”期间中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5%至20%,到2005年达到60至80亿元。

三、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把以市场为导向与发挥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按照国家制定的中药种植、产品开发、生产工艺、市场流通标准(规范),加快建立规范化、现代化的产业发展体系。

建设现代化的中药材生产体系。按照GAP的要求,搞好种植区划和品种选择,鼓励。中药制药企业建立优质中药材原料生产基地,因地制宜发展商品药材、原料药材和食药两用绿色药材生产基地。

建设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和完善中药新药药学研究、药效学研究、安全性评价等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争取按照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加强中药临床药理基地建设,抓紧建立我省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努力形成贵州中药新药和民族药研究开发体系。

建设现代中药制药生产体系。按照GMP的要求,重点完善已有的中药生产企业,搞好中成药开发生产,积极发展现代中药和民族药的新剂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建设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保障服务体系。完善政策措施,搞好产业指导,加强信息服务,努力形成良好的资金、技术、人才投入和保障机制。

建设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医药行业协会,搞好行业自律服务;完善“贵州医药信息网”,加强数据库建设,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发展医药电子商务;按照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在有条件的中心城市逐步建立一批骨干商业医药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网络销售、配送中心等形式,加强定点零售管理,规范发展医药营销网络,努力开拓农村和国际国内医药市场。

(一)把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形成中药产业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支持有条件的中药企业加快技术改造、结构调整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兼并、项目联结、委托加工、分组核算等方式,努力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密集、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创立名牌产品。引导中小型企业与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进行分工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延长产业链。

重点扶持开发能力强、基础条件好、发展速度快的龙头企业,配套发展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运用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促进中药材种植产业协调发展。

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以资本和技术成果为纽带,形成“技工贸农”一条龙、“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联合体。抓好关键技术的协同攻关,重点推广一批共性技术。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现有中药及民族药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工艺的优化,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地道中药材的品质和质量标准研究,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等工作。抓紧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质量、计量和安全监管体系。

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协作机制,加强中药研究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或中试基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在新药研制、中试生产、市场推广等方面,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路子。

按照“创新、产业化”的方针,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区,搞好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立新型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发挥好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

加强教育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对制药企业从业人员进行先进适用科学技术、生产经营管理、药品营销管理和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培训。支持高等院校调整优化医药专业学科结构,大力发展在职人员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养既懂得研究开发,又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把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中药产业健康成长。

综合运用财政贴息、信用担保、税费优惠和产业政策等措施,加大对中药产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使其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鼓励省外、国外著名制药企业在我省设立制药研究开发机构,通过参股、控股、收购、兼并等形式,与我省制药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产,提高增长质量。

结合中药企业CMP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努力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结合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中药材的种植和养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在科学规划和论证的基础上,在确保地表植被完整、减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可以实行退耕还药、林药间作。保护中药种植资源,鼓励投资兴办野生药用植物保护基地,逐步建立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体系,努力实现中药材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

四、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多渠道增加投入。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形成政府投资引导、企业投入为主、民间投资参与、吸收外商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今后M年,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中药产业重大项目的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或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制剂、新剂型等技术的研究与引进,优秀人才启动科研项目,贵州地道药材规范化种植试验示范和国家项目的资金匹配。

“十五”期间,省经贸委在已有的省级技改资金中,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通过贴息等方式,帮助重点中药制药企业、药品流通企业、中药材种植基地企业进行GMP、GSP、GAP改造。并把通过GMP认证的中药制药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龙头企业来培育。

鼓励各部门将管理使用的建设发展资金,按照渠道不变、性质不变的原则,根据项目情况,自主决定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项目给予扶持。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的资源情况、基础条件和财力状况,安排一定数量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资金。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进入国际国内资本市场融资,筹集发展资金。

通过政府贴息、信用担保等方式,争取金融机构增加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信贷规模。

探索以中外合资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转让经营权、出售股权、兼并重组等方式引进外资。积极争取外国政府贷款或国际金融组织资金发展我省中药产业。

(二)落实税费优惠政策。

对设在我省的以国家鼓励类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且当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企业总收70%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内资和外资企业,在2010年以前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设在我省民族自治地方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企业,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进入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高新技术制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新办的高新技术制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两年。

对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中药材产品,按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2年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实施等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配套文件的通知》(黔府办发[2002]49号)斗的配套文件之四,即:《关于调整农业特产税及附加征收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执行。

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自用的先进技术设备,除国家规定不予免税的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对发展中药、民族药方面的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收入免征营业税;对转制进入中药产业的科研机构,凡符合企业所得税纳税条件的,在2005年6月30日以前免征企业所得税及科研开发自用土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

(三)鼓励省外、境外资金投资政策。

对外商投资我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项目,适当放宽外商投资的股比限制,申请国内银行固定资产人民币贷款资本金比例享受国内企业同等待遇。对在华合资企业到我省再投资,其投资项目外资比例超过25%的,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对符合条件的省外、境外资金在我省投资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项目,不受所有制限制,平等享受全省各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资金、技改贴息资金等政府支持。

(四)土地使用保障。

对中药现代化科技企业,其项目用地应优先规划,优先安排,并按国家和省的规定简化用地审批程序。其有关征地补偿费用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给予优惠。

对利用集体荒山荒地造林种药的,应征得集体经济组织的同意,并签订土地使用权租赁、承包等合同。提倡通过拍卖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对退耕还药、林药间作的,实行谁退耕、谁造林种药、谁经营、谁受益。

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可以依法有偿使用国有荒山荒地进行造林种药等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土地使用期限依法按合同约定,期满后可以续签合同。国家建设需要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时,依法给予补偿。

(五)促进体制和科技创新。

对因历史原因造成的民营制药企业与国有单位、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纠纷,要本着保护国有资产权益、集体资产权益,有利于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技人员创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的原则,依法予以解决。

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前提下,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制药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支持民营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联合、参股、控股的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组建股份制中药生产、流通企业。

鼓励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各类投资者以技术等要素参与发展中药制药企业,其作价金额可占注册资本的35%(另有约定的除外);允许提高中药制药企业在销售额中提取开发经费的比例。

对中药制药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和项目推广,纳入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新产品试制计划”等,优先组织实施。

促进各类制药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双边或多边技术协作,有条件的还可以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设立博士后工作站。

(六)简化审批程序,维护市场秩序,搞好市场推介和信息服务,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中药现代化科技企业用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投资国家允许和鼓励类产业项目的,相应简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合并按程序报批,初步设计和开工报告不再报政府审批。

通过CMP认证的企业,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可以接受委托加工或在企业内部异地生产。

严格保护药品知识产权,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严厉查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整顿和规范药品流通秩序,提高药品抽验的科学性、合理性、代表性;加强药品广告审查管理,纠正药品销售中的不正之风,依法严厉查处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加快建立和完善中药科技成果、中药名优新特产品、产业发展情况定期公开发布制度;不定期举办产品交易会和产业发展研讨会,组织或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举办的产品交易会。

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支持我省中药产品获取国际认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支持制药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竞争。

(七)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并用好人才。

药业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后,实行企业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其内部的职务结构比例,可自主设置和确定。

科研机构和企业培养、引进和使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方面的学科带头人,除兑现国家的优惠政策外,项目所在的市、州、地要在户籍、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便利。

对在新药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单位和个人,省政府将给予表彰和奖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等奖的,省政府比照中央奖励标准的100%再给予奖励。

对在我省工作的中药研究开发的国内外重点学科带头人、省部级学科带头人,省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一定的科研启动经费。

由省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专家委员会”,为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建议,为中药企业提供咨询意见。

五、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扎实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省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全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具体搞好统筹协调、产业指导和综合服务等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引导成立贵州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自我服务、自我协调职能。

各级党委、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把加快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的一件大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省直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支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根据本意见制定和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省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应拟订具体的考核办法,强化目标管理,确保工作落实。

2002年9月9日

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十一五”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
(黔府发[2007]10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贵州省“十一五”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贵州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四月二十日

最后一条发不出来了。你自己网络找一哈。你可以去贵州省政府网站检索看一看那些文件。

㈣ 国家对中药种植,中药产业规划的扶持政策

十二五医药规划中就着重提到中药种植及中药产业方面,详情可上网搜下相关规划内容。
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国家一定会大力扶持,而且医药方面中国拿得出手的也只有中医药,也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如同仁堂、天士力、阿胶、片仔癀及云南白药等。
中医药发展的瓶颈就是中药资源,现在农产品价格高涨,极端天气变化无常,中药资源更是深受影响,随着野生资源的稀少,搞中药种植从长远看非常有前途。
选择品种要注意:1.一定要选有价值、附加值比较高、种植技术有点难度的品种,当然也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的去发展品种,如虫草技术到目前还未攻克,没技术的话就不用去浪费时间和金钱了。 2.中药种植是个长期的持续的投入,如果抱着急功近利想快速挣钱的念头那最好不要去弄。3.选择品种的时候要注意,中药讲究地道性,要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水源等来综合考虑,尤其是水,一定要有水,而且水质要看是否合适。
有了品种,而且能种植,接下来就要考虑销售的问题,最好有专门的销售渠道。中药有价就是宝,无价当柴火还嫌麻烦。
所以,种植一般流程就是细致调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品种——种植、管理、加工——销售。
一般的模式,自己建立个小基地,进行育种和种植试验,成功了,总结经验再扩大点规模,获得更多经验和种源,然后可以申请国家及地方资金向农民推广,这样才能把规模扩大,实行基地+农户模式较为实用些。
以上为粗浅经验,希望有用

㈤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内容

一、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以来,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中医药发展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中医药工作,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
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
(二)基本原则。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三、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一)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包括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疗机构)。大力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在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中积极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通过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大公立中医医院的改造建设力度,有条件的县以上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设备和必备中药,基本实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研究制订中医诊疗常规、出入院标准、用药指南、临床诊疗路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标准等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因病施治、规范诊疗、合理用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培育、培养一批名院、名科、名医。推动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
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二)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推动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准入条件和服务规范,加强引导和管理。
四、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一)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整理历代医家医案,研究其学术思想、技术方法和诊疗经验,总结中医药学重大学术创新规律。依托现有中医药机构设立一批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研究室,系统研究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技术专长。整理研究传统中药制药技术和经验,形成技术规范。挖掘整理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加以总结和利用。
(二)加快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整合中医药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科研基地特别是国家和省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研制开发,加强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推行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评审同行评议制度。
五、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一)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事业需要,规划发展中医药院校教育。调整中医药高等教育结构和规模,坚持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选择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进行中医临床类本科生招生与培养改革试点。加强中医药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国家支持建设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专业和课程,重点建设一批中医临床教学基地。
(二)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总结中医药师承教育经验,制订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落实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与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妥善解决取得执业资格的师承人员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健全继续教育网络。
(三)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定向为农村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措施。鼓励基层中医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以及符合条件的中医执业医师带徒培训。探索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将农村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的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制订实施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计划,造就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名中医。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开展面向基层医生的中医药基本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
(四)完善中医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制订体现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评价标准,改进和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中的中医药专业考试方法和标准。建立国家中医药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工作。建立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
六、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一)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加强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建设。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快种质资源库建设,在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集中分布区建设保护区,建立一批繁育基地,加强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进资源恢复与增长。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设道地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和中药材种植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合理调控、依法监管中药原材料出口。
(二)建设现代中药工业和商业体系。加强中药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制定有利于中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组织实施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中药企业优势资源整合,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制造基地、物流基地,打造一批知名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加大对中药行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扶持与保护力度。优化中药产品出口结构,提高中药出口产品附加值,扶持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三)加强中药管理。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充分体现中药特点,着力提高中药新药的质量和临床疗效。推进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加强对中药饮片生产质量和中药材、中药饮片流通监管。加强对医疗机构使用中药饮片和配制中药制剂的管理,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研制和应用特色中药制剂。
七、加快民族医药发展
加强民族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改善就医条件,满足民族医药服务需求。加强民族医药教育,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民族医药人员素质。完善民族医药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加强民族医药继承和科研工作,支持重要民族医药文献的校勘、注释和出版,开展民族医特色诊疗技术、单验方等整理研究,筛选推广一批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建设民族药研发基地,促进民族医药产业发展。
八、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
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习条件。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弘扬行业传统职业道德。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九、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开展的传统医药活动,进一步开展与外国政府间的中医药交流合作,扶持有条件的中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拓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援助、政府合作项目中增加中医药项目。加强中医药知识和文化对外宣传,促进国际传播。
十、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医疗卫生事业、医药产业发展要求,编制实施国家中医药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充分发挥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统筹协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问题,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二)加大对中医药事业投入。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重点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研究制订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办法。完善相关财政补助政策,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充分体现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
(三)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按照中西药并重原则,合理确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中药品种,基本药物的供应保障、价格制定、临床应用、报销比例要充分考虑中药特点,鼓励使用中药。
(四)加强中医药法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进中医药立法进程,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完善中医药专利审查标准和中药品种保护制度,研究制订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逐步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专门保护制度。加强中药道地药材原产地保护工作,将道地药材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
(五)加强中医药行业管理。加强中医药行业统一规划,按照中医药自身特点和规律管理中医药。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综合统计制度。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建立标准体系,推动我国中医药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严格中医药执法监督,严厉打击假冒中医名义非法行医、发布虚假违法中医中药广告以及制售假冒伪劣中药行为。加强地方中医药管理机构建设,强化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水平。
国务院
二○○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㈥ 江西适合种植什么中药材

“江西适合种植旱半夏、板蓝根、薏苡仁、荆芥、牛膝、车前子、牛蒡子、蛇舌草、决明子、丹参、生地、桔梗、白术、瓜蒌、百合、白芷、元胡、黄栀子、吴茱萸、枳壳、厚朴、杜仲、黄柏等药材。”

㈦ 国家鼓励类产业有哪些

一、农林业
1.粮食中低产田综合治理与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建设
2.国家级农产品基地建设
3.蔬菜、花卉无土栽培
4.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和养殖技术开发及应用
5.重大病虫害及动物疾病防治
6.农作物、家畜、家禽及水生动植物、野生动植物遗传工程及基因库建设
7.动植物优良品种选育、繁育、保种和开发
8.种(苗)脱毒技术开发及应用
9.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生态农业建设、耕地质量建设以及新开耕地快速培肥技术开发
10.生态种(养)技术开发与应用
11.农用薄膜无污染降解技术及农田土壤重金属降解技术开发及应用
12.绿色无公害饲料及添加剂研究开发
13.内陆流域性大湖资源增殖保护工程
14.远洋渔业
15.奶牛养殖
16.牛羊胚胎(体内)及精液工厂化生产
17.农业克隆技术研发
18.耕地保养管理与土、肥、水速测技术开发
19.农、林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地、保护区建设以及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开发和应用
20.农作物秸秆还田与综合利用(包括青贮饲料、秸秆氨化养牛、还田、气化、培育食用菌等)
21.农村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工程(沼气工程、生态家园等)
22.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恢复工程
23.食(药)用菌菌种培育
24.草原、森林灾害综合治理工程
25.利用非耕地的退耕(牧)还林(草)及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工程
26.动物疫病的新型诊断试剂、疫苗及低毒低残留新药开发
27.高产牧草人工种植
28.天然橡胶种植生产
29.无公害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的有害元素监测技术开发及应用
30.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料产业化技术开发及应用
31.农牧渔产品的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开发及应用
32.农林牧渔产品储运、保鲜、加工及综合利用
33.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工程
34.植树种草工程及林木种苗工程
35.水土保持综合技术开发及应用
36.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
37.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荒漠、草原等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生态示范工程
38.防护林工程
39.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
40.固沙、保水、改土新材料生产
41.抗盐与耐旱植物的培植
42.速生丰产林工程、工业原料林工程及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
43.竹藤基地建设及竹藤新产品生产技术开发
44.中幼林抚育工程
45.野生经济林树种保护、改良及开发利用
46.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
47.林业基因资源保护工程
48.次小薪材、沙生灌木和三剩物的深度加工及系列产品开发
49.野生动植物种源繁育、培植基地及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50.地道中药材和优质、丰产、濒危或紧缺动植物药材的种(养)殖
51.香料、野生花卉等林下资源的人工培育及开发
52.木基复合材料的技术开发
53.竹质工程材料、植物纤维工程材料生产及综合利用
54.林产化学品深加工
55.人工增雨防雹等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开发和应用
二、水利
1.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及干支流控制性工程
2.跨流域调水工程
3.水资源短缺地区水源工程
4.农村人畜饮水及改水工程
5.海堤防维护及建设
6.江河湖库清淤疏浚工程
7.病险水库和堤防除险加固工程
8.堤坝隐患监测与修复技术开发应用
9.城市积涝预警和防洪工程
10.牧区水利工程
11.淤地坝工程
12.水利工程用土工合成材料及新型材料开发制造
13.大中型灌区改造及配套设施建设
14.高效输配水、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制造
15.水情水质自动监测及防洪调度自动化系统开发
三、煤炭
1.煤田地质及地球物理勘探
2.120万吨/年及以上的高产高效煤矿(含矿井、露天)、高效选煤厂建设
3.矿井灾害(瓦斯、煤尘、矿井水、火、围岩等)防治
4.工业及生活用环保型煤开发及生产
5.水煤浆技术开发及应用
6.煤炭气化、液化技术开发及应用
7.煤层气勘探、开发和矿井瓦斯利用
8.低热值燃料(含煤矸石)及煤矿伴生资源开发利用及设备制造
9.管道输煤
10.煤炭高效洗选脱硫技术开发及应用
11.节水型选煤工程技术开发及应用
12.地面沉陷区治理、矿井水资源保护及利用
13.煤电、煤焦化(焦炉煤气、煤焦油深加工)一体化建设
14.提高资源回收率的采煤方法、工艺开发应用及装备制造
四、电力
1.水力发电
2.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电站建设
3.采用30万千瓦及以上集中供热机组的热电联产,以及热、电、冷多联产
4.缺水地区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大型空冷机组电站建设
5.风力发电及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6.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
7.30万千瓦及以上循环流化床、增压流化床、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等洁净煤发电
8.单机20万千瓦及以上采用流化床锅炉并利用煤矸石或劣质煤发电
9.500千伏及以上交、直流输变电
10.投运发电机组脱硫改造
11.城乡电网改造及建设
12.继电保护技术、电网运行安全监控信息技术开发
13.大型电站及大电网变电站集约化设计和自动化技术开发
14.跨区电网互联工程技术开发
15.输变电新技术推广应用
16.降低输、变、配电损耗技术开发及应用
17.分散供电技术开发及应用
五、钢铁
1.黑色金属矿山接替资源勘探及关键勘探技术开发
2.炭化室高度6米以上、宽500毫米以上配干熄焦、装煤、推焦除尘装置的新一代大容积机械化焦炉建设
3.煤捣固炼焦、配型煤炼焦工艺技术应用
4.干法熄焦、导热油换热技术应用
5.120万吨/年以上大型链篦机回转窑和带式球团焙烧机等氧化球团生产
6.15万吨/年及以上直接还原法炼铁
7.先进适用的熔融还原技术开发及应用
8.废钢加工处理(分类、剪切和打包,不含炼钢)
9.合金钢大方坯、大型板坯、圆坯、异型坯及近终型连铸技术开发及应用
10.现代化热轧宽带钢轧机关键技术开发应用及关键部件制造
11.薄板坯连铸连轧关键技术开发应用及关键部件制造
12.高强度钢生产
13.高速重载铁路用钢生产
14.石油开采用油井管、电站用高压锅炉管及油、气等长距离输送用钢管生产
15.H型钢、400MPa及以上螺纹钢筋生产
16.冷连轧宽带钢关键技术开发应用及关键部件制造
17.冷轧硅钢片生产
18.控制轧制、控制冷却工艺技术应用
19.直径550毫米以上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生产
20.大型高炉用微孔、超微孔炭砖生产
21.优质合成、不定形耐火材料生产
22.铁合金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应用
23.全燃煤气热电联产
24.蓄热式燃烧技术应用
25.冶金综合自动化技术应用
六、有色金属
1.有色金属矿山接替资源勘探及关键勘探技术开发
2.铜、铝、铅、锌、镍大中型矿山建设
3.紧缺资源的深部及难采矿床开采
4.硫化矿物无污染强化熔炼工艺开发及应用
5.高效萃取设备和工艺技术开发
6.高精铜板、带、箔、管材生产及技术开发
7.高精铝板、带、箔及高速薄带铸轧生产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
8.轨道交通用高性能金属材料制造
9.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技术开发及应用
10.高性能、高精度硬质合金及深加工产品和陶瓷材料生产
11.稀有、稀土金属深加工及其应用
12.锡化合物、锑化合物(不含氧化锑)生产
13.高性能磁性材料制造
14.超细粉体材料、电子浆料及其制品生产
15.非晶合金薄带制造
16.新型刹车材料制造
17.高品质镁合金铸造及板、管、型材加工技术开发
18.有色金属生产过程检测和控制技术开发
19.焙烧、热压预氧化和细菌氧化提金工艺技术开发及应用
七、化工
1.化工原料矿产资源勘探及大中型化工原料矿山建设
2.资源节约和环保型氮肥装置建设以及原料本地化、经济化改造
3.优质磷复肥、钾肥及各种专用复合肥生产
4.高效、低毒、安全新品种农药及中间体开发生产
5.用清洁生产技术建设和改造无机化工生产装置
6.环保型涂料生产
7.新型生物化工产品、专用精细化学品和膜材料生产
8.新型高效、无污染催化剂开发及生产
9.有机硅、有机氟及高性能无机氟化工产品生产
10.无机纳米及功能性材料生产
11.新型染料及其中间体开发及生产
12.大型芳烃生产装置建设
13.提高油品质量的炼油及节能降耗装置改造
14.大型乙烯建设(东部及沿海80万吨/年及以上、西部60万吨/年及以上)及现有乙烯改扩建
15.大型合成树脂及合成树脂新工艺、新产品开发
16.大型己内酰胺、乙二醇、丙烯腈的生产技术开发和成套设备制造
17.大型合成橡胶、合成胶乳和热塑性弹性体先进工艺开发、新产品制造
18.新型环保型油剂、助剂等纺织专用化学品生产
19.复合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工程塑料及低成本化、新型塑料合金生产
20.采用先进工艺技术的大型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生产
21.高等级道路沥青、聚合物改性沥青和特种沥青生产
22.低硫含酸重质原油综合利用
23.合成树脂加工用新型助剂、新型吸附剂、高性能添加剂和复配技术开发
24.20万吨/年及以上氧氯化法制聚氯乙烯
25.氯化法钛白粉生产
26.高等级子午线轮胎及配套专用材料、设备生产
27.醇醚燃料生产
八、建材
1.日产4000吨及以上(西部地区日产2000吨及以上)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及装备和配套材料开发
2.新型节能环保墙体材料、绝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和建筑密封材料、建筑涂料开发生产
3.优质环保型摩擦与密封材料生产
4.3万吨/年及以上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技术和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制品技术开发与生产
5.优质节能复合门窗及五金配件生产
6.新型管材(含管件)技术开发制造
7.优质浮法玻璃生产技术、装备和节能、安全平板玻璃深加工技术开发
8.一次冲洗用水量6升及以下的坐便器、节水型小便、蹲便器及节水控制设备开发生产
9.高新技术和环保产业需求的高纯、超细、改性等精细加工矿物材料生产及其技术装备开发制造
10.新型干法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等建材产品生产中消纳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和污泥的无害化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
11.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玻璃钢)机械化成型技术开发
12.散装水泥装备技术开发
13.高性能混凝土用外加剂技术开发与生产
14.50万吨/年及以上人工砂生产线及其技术装备开发生产
15.100万吨/年及以上大型水泥粉磨站建设
16.20万立方米/年以上大型石材荒料、30万平方米/年以上超薄复合石材生产
17.高品质人工晶体材料生产技术开发
九、医药
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开发与生产
2.重大传染病防治疫苗和药物开发与生产
3.新型诊断试剂及生物芯片技术开发与生产
4.新型计划生育药物及器具开发与生产(含第三代孕激素的避孕药,第三代宫内节育器等)
5.天然药物、海洋药物开发与生产
6.制剂新辅料开发与生产
7.关键医药中间体开发与生产
8.医药生物工程新技术、新产品开发
9.新型药物制剂技术开发与应用
10.大规模药用多肽和核酸合成、发酵生产、纯化技术开发和应用
11.药物生产中的膜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手性技术及自控技术等开发和应用
12.原料药清洁生产工艺开发与应用
13.新型药用包装材料及其技术开发
14.中药现代化(濒危稀缺药用动植物人工繁育技术开发;先进农业技术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中的应用;中药有效成份的提取、纯化、质量控制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中药现代剂型的工艺技术、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和装备的开发与应用;中药饮片创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
15.少数民族医药开发生产
16.数字化医学影像产品及医疗信息技术开发与制造
17.早期诊断医疗仪器设备开发制造
18.微创外科和介入治疗装备及器械开发制造
19.医疗急救及康复工程技术装置开发生产
20.实验动物养殖
21.微生物开发利用
十、机械
1.数控机床关键零部件及刀具制造
2.三轴以上联动的高速、精密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及交流伺服装置、直线电机制造
3.新型传感器开发及制造
4.轿车轴承、铁路轴承、精密轴承、低噪音轴承制造
5.转轮直径8.5米及以上混流、轴流式水电设备及其关键配套辅机制造
6.大型贯流及抽水蓄能水电机组及其关键配套辅机制造
7.60万千瓦及以上超临界及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成套设备技术开发、设备制造及其关键配套辅机制造
8.30万千瓦及以上循环流化床锅炉制造
9.40万千瓦级以上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设备制造
10.大型、精密、专用铸锻件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
11.500千伏及以上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制造
12.清洁能源发电设备制造(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潮汐等)
13.30万吨/年及以上合成氨成套设备制造
14.60万吨/年及以上乙烯成套设备制造技术开发及应用
15.集散型(DCS)控制系统及智能化现场仪表开发及制造
16.精密仪器开发及制造
17.新型液压、气动、密封元器件及装置制造
18.自动化焊接设备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
19.大型、精密模具及汽车模具设计与制造
20.可控气氛及大型真空热处理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

㈧ 江西有没有药材批发市场

有着一千八百多年历史的“药都”樟树,抓住难得的市场机遇,以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为目标,大兴“药市、药地、药业”, 开始了药业经济的新跨越。 樟树药市源远流长。远古时代,这里的先民就开创了原始医药活动。三国时代,樟树镇便有药材摊贩摆摊卖药,悬壶施诊;唐代辟有药墟,宋代形成药市;明有药码头之称,清为南北川广药材总汇之所,素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之美誉。鸦片战争之后樟树药市逐渐衰落,但新中国成立之后又得到振兴。从樟树药市的兴衰可见华夏医药发展之一斑。 1、悬壶施诊的药摊。 祖国医药事业的发展是医与药同源,医药一体的。三国时期,樟树一带民间的医药活动,经葛玄等道学家、丹术家、医药家的推动,有了很大发展。阁皂山的山民经过长期实践,渐渐积累和丰富了认药、采药和行医看病的知识。当时,山下赣江、袁河两岸水患频仍,瘟疫流行,于是,一些懂医识药的阁皂山人便到淦阳摆摊卖药,悬壶施诊。 汉晋年间,在樟树行医卖药的人没有固定的落脚点。他们或采药于山林,或巡诊于乡村,或到淦阳古镇席地摆摊。摆摊的时间也不固定,采了药来,卖完就走。病人多就多住,病人少就少住。有如现在的游医和草药郎中。古时行医卖药的人,开初只是兼业。他们既种田地、养禽家、捕鱼打猎,又兼采药治病。后来,一些医药技术渐精、获利较大的人,便渐渐开始专门从事医药业了。 南北朝时,樟树镇一带从事医药业的人逐渐增多,开始有了初步分工。樟树不仅有药摊,而且出现了兼医带药的药材开始进入樟树交易。 2、药墟和药市的形成。 唐代,药材的交流日益频繁,樟树镇的药材集散初具规模。开初,本地出产的枳壳、枳实、陈皮、苏叶、荆三棱、黄栀子、前胡、白前等有较大批量的外销。邻近州县的地道药材也开始在樟树集中转运。两粤、蜀、鄂、湘等地的药材经大庾岭路和赣江、袁河,陆续运到樟树镇交易。于是,樟树镇便设有专门进行药材交易的药墟。墟场上曾立一石碑,上书“药墟”二字。药墟的开辟使药材交易有了固定的场所,也有了固定的时间。药材摊贩、药材商人逢墟日赶集。樟树镇的药商在药墟修建起店面,前柜看病、卖药,后柜制药,谓之“前店后坊”。 五代十国迄宋元,中原动荡,富绅方伎大量南徙,形成南北文化合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医药业的繁荣。这一时期,樟树医药事业空前繁荣,出现了许多名医生、制药专家和医学理论家。南宋偏安江南,使樟树中药交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南方主要的药材集散地。宋宝佑六年(1258年),樟树镇早已是药摊遍布、药店林立,逢墟而集已远不能满足药材交易的需要,于是便改为每日集市的药市。 3、繁华的药码头。 明代在医药学上颇有成效。这一时期,樟树医药事业也迅速发展。明成化年间,赣江改道,樟树遂成为袁河与赣江的交汇处,这加强了她的港口地位,使药材集散规模更趋扩大。各地药材,尤其是川、广药材大量运到樟树。这样,两粤出产的藿香、桂枝、桂子、肉桂、山奈、八角、茴香等,蜀、鄂出产的附子、川芎、党参、茯苓等,湖南出产的朱砂、雄黄等,安徽出产的枣皮、生晒等,中原出产的黄芪、生地、条芩、柴胡、防风等;郑和下西洋、熊化出使朝鲜,使中医药与外国医药的交流扩大,一些“舶来”的药材也开始进入樟树交易,如豆蔻、砂仁、乳香、没药、西洋参等药材,大批运到樟树。樟树经营药业的人大量增加,外地药商云集樟树。明崇祯《清江县志》回忆说:“樟滨故商贾凑沓之地也”,“(药)有自粤、蜀来者,集于樟镇,遂有‘药码头’之号”,“帆樯栉比皆药物”。</P<> 樟树药业界的经营随着药材集散规模的变化而变化,从以零售为主,发展到以批发为主,开始出现专事批发的药材号。外籍药商在樟树定居落户开业经营的也逐渐多起来。 4、江南药材之总汇。 清代,药材生产的发展和炮制技艺的进步,吸引了各地的药材商人。他们纷至沓来,将各地的药材源源不断运到樟树加工、交流。四川的附片客、河南的地黄客、湖北的茯苓客、安徽的枣皮客,浙江的白术客、湖南的雄黄客,福建的泽泻客,广东的陈皮客,多在药材收获时成批采购,运到樟树销售,成群结伙,终年不断。这时,樟树码头终年千帆林立;茶楼酒肆竟日座无虚席。 大批外地客商涌来交易,需要经纪人,药材贮运则需要栈房。于是,以代客买卖、贮存、转动的药材行栈便应运而生。在药材行代客买卖,收取佣金的基础上,一些药商为谋取更大利润,就自营药号,专事批发。樟树镇当时有专营广浙所产药材和参茸燕桂以及国外的豆蔻、砂仁、乳香、没药、西洋参等名贵药材的广浙号;有专营川、陕、冀、豫等地所产药材的西北号;有专营某一种药材的小伙字号,如党参号、附片号、雄黄号、茯苓号等。道光(1821-1850年)初年,樟树镇有药材行、栈、号、店200余家,樟树终成为“南北川广药材之总汇”, 由于各地药材云集樟树,樟树药材应有尽有,因而“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之说在业界家喻户晓。 樟树人创造了耀眼的荣光,樟树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名称,更是一种文化的名称。穿过时光遂道,超过历史峰峦,沧海桑田,几多变迁,这个江南小城始终没有改变的是那淡淡的亲切的药味。 建国初期,樟树药市就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十大中药材市场之一,1996年经国家批准,樟树中药材专业市场成为全国l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也是江西省唯一的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于1991年5月兴建。随着药商的增加,交易量的扩大,原药市的规模、设施、交通等逐渐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满足现代药市的发展需要,樟树市委、市政府果断决定,重新规划建设一个档次高、规模大、软硬件设施属全国一流的新中药材专业市场。 2001年酝酿筹备10个月之久的新樟树市药材专业市场,在各方的努力下,终于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新药市位于樟树城区西侧,沿105国道500米布局,向纵深规划发展。时年2月15日,当时的樟树市中药材管理局与樟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正式鉴定了委托开发合同书。该项目一期工程占地257亩,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投资1.5亿元,并在12个月内完成。2月16日,承建单位进驻现场施工,这标志着樟树市最大的投资项目--樟树中药材专业市场建设正式启动。2003年初市场一期工程基本完成,2003年5月6日市场正式投入使用。 樟树市场站国际化、道地化、科学化、现代化平台,展中华药都、药材、药品、药技风貌,融中华药业信息、研发、生产、交易于一体,创中华药业齐、灵、廉、实之一流。在市场整体搬迁后,一流的硬件设施为药市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刚建成的大型仿古青铜制碾槽雕塑已成为药市的标志性建筑,大大提高了药市的整体形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樟树中药材专业市场非常重视,多次前来考察,局领导还曾两次专门为樟树药市场词:“质量第一”、“品质求精”。随着国家对药品加强监管,樟树中药材专业市场也加强了规范管理。一是积极执行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政策法规措施,联合药监、工商、药业等相关部门对中药材市场进行专项整治,打击违法行为,规范市场经营;二是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措施,鼓励市场内的药商组建公司进行规范经营,支持配合大型的医药流通企业吸纳药商进行合法经营。三是加强同全国各医药企业的横向联系,出台鼓励措施,吸引各地医药企业到樟树设点销售产品,逐渐将药市进行转型过渡,使之成为医药用品的集散地。 在国内众多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中,樟树药市将后发争先,并在全国同类市场中力创两大特色:一是药市“信息化”,融政策信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于一体,与全国各大药市联网,及时向药商发布国家中医药政策、科技及国内外市场供求等方面的信息,形成全国中药材交易的信息港。二是药材“道地化”。注重吸引外地药市、药材经营大户到樟开设分支机构,或落户樟树市场经营;吸引道地中药材产地药商到樟树设立专卖点,引导本地药商进行各类道地药材区域专卖代理,形成“买全国道地药材,卖全国道地药材”的特色,真正实现现代意义的“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樟树中药材专业市场将带动全省中药材产业的飞速发展。</P<> 樟树药业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千年药都以她的宽厚和深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药都人,在时代和药业之间续写着灼灼华章。

阅读全文

与鼓励企业研发推广等江西地道中药材产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学校食品安全宣传培训的方案 浏览:167
双11购物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436
农产品网络营销量 浏览:119
书店网络营销策划活动 浏览:177
2016电子商务政策法规 浏览:11
北京方圆品牌营销机构概况 浏览:695
慈善促销方案 浏览:406
德芙的品牌营销策略 浏览:813
网络营销调查问卷实训报告 浏览:669
市场营销需要的素质 浏览:365
济南网络营销培训哪里好 浏览:183
火锅店培训计划方案 浏览:128
银行活动策划方案总结 浏览:842
应急业务工作培训方案 浏览:680
县师德培训实施方案 浏览:27
电子商务地区差异 浏览:499
学校食堂工人培训方案 浏览:766
讷河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浏览:484
星巴克具体营销战略和方案 浏览:722
电子商务认证法律制度 浏览: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