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营销推广 > 宗教旅游产品推广现状

宗教旅游产品推广现状

发布时间:2022-04-13 02:37:02

❶ 如何开发宗教文化旅游产品

应当增进对宗教文化的认识理解,建立宗教文化旅游研究机制,建议每一至二年举办一次有关宗教旅游文化方面的研讨会。同时,深入挖掘宗教文化旅游内涵,开发好宗教文化旅游特色纪念品的生产和销售等衍生产业,改变旅游商品的低质无特色现状;打造特色宗教文化旅游产品,探讨在政府职能部门的参与下,由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主体举办项目创新的研讨活动或项目开发的可行性研究,项目包括文化游、祈福游、休闲观光游和健身养生游等,还可发展宗教饮食文化,把佛教、道教的素斋,伊斯兰教的清真宴等作为特色餐饮做大做强。

❷ 帮写一份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利用的开题报告

【摘要】开发宗教文化旅游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在对宗教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高素质从业人员、资源保护不力以及管理体制不完善等现象。因此,我们要澄清模糊观念,端正对宗教文化的认识,加强宗教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创新宗教旅游管理模式,促进宗教文化旅游健康发展。

【关键词】宗教文化旅游 现状 开发 对策

宗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渗透到建筑、文学艺术等领域,成为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宗教资源丰富,文化内涵丰厚,开发优势明显,但从总体看,我国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还未能进行更好的开发与利用。

宗教文化旅游的价值

宗教文化旅游,主要指以宗教活动或宗教景点为主要旅游吸引物,通过旅游者的参与,为旅游业所利用并产生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旅游活动。我国历史文化古迹众多,宗教文化资源丰富。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现存的主要名胜古迹中,宗教遗迹大概占据一半,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就有近二分之一为宗教景观。①我国宗教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研究和旅游价值,它们不仅是人们旅游观光的胜地,而且是人们访古探幽、增长知识的博物馆。对宗教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将有助于引导宗教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开展宗教文化旅游,有利于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政府对待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基本政策。一直以来,我们都始终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落实宗教事务条例,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努力实现宗教与社会和谐相处。通过宗教文化旅游,让众多的中外游客接触、了解、保护宗教文化遗产与合法有序的宗教活动,消除他们的一些偏见和误解。同时,积极开展宗教文化旅游也可以为中外宗教界人士提供加强联系的机会,使外国友人加深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真实状况和改革开放成就的认识,从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和平发展环境。

开展宗教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宗教资源的保护。全球每年有超过3亿人的旅游是以宗教为目的,这一市场每年的旅游收入都超过180亿美元,宗教旅游已经成为重要的全球产业。我国一些地区通过积极开展宗教文化旅游也有力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并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开发宗教文化旅游不仅能提高整个地区的旅游经济效益,还能给宗教部门本身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宗教活动场所可以通过添油款、捐款、佛事法事收入、赠品、门票收入等途径改善经营状况。

宗教文化旅游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弘扬。宗教本身就有积极的作用,它具有强烈的众生平等、帮助他人、劝恶扬善、重智尚真的思想,对我们现在倡导民主、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反对个人极端主义、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等有重要的意义。宗教学中还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集文学、艺术、语言、民俗、哲学、史学等之大成。宗教充满着智慧和哲学以及蕴含着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宗教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有利于引导民众对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关注,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②

我国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

目前,我国宗教文化旅游已经形成了一些精品旅游项目,宗教文化旅游开发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形成了融宗教建筑、节庆活动、宗教修学、宗教养生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旅游活动。我国宗教文化旅游虽然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地方政府对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重视不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长期以来,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封建迷信等活动交织在一起,这造成了宗教问题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事实上,宗教文化固然有它的消极作用,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只要对宗教有正确认识,对宗教旅游资源的特性有正确认识,开发时能够贯彻宗教政策,遵守宗教法规,遵循正确的开发原则,那么这项工作完全可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旅游项目单一,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我国宗教旅游项目所推出的活动内容比较单调,深度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很多地区的宗教旅游开发还处于“符号阶段”。宗教所蕴含的启迪智慧、平衡心理、修身养性等文化内涵亟待挖掘。此外,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还有待提高。在很多宗教景点,宗教人员只是从事为进香者祈祷、发放经义、维持秩序以及诵读经书等活动,很少为游客进行深入讲解。一些宗教景点的导游没有专业的培训,也没有上岗证明,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景点商业气息过浓,资源保护不力。许多开放的寺庙宫观内,充满着浓厚的商业色彩。商贩在宗教场所的买卖经营活动极大影响了景区的神圣与庄严。一些宗教场所还以各种名义借机向游客骗取钱财。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开发,宗教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变得日益严重。一些地方政府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不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仓促建设了一些宗教旅游项目而收益甚微,同时一些旅游项目的建设对于周边生态环境和宗教文化带来了极大的破坏。③宗教旅游资源保护不力,已成为目前我国宗教旅游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各利益相关者矛盾突出。当前,我国对于宗教旅游景区的管理基本上形成了复杂的管理体制。旅游与自然保护区、旅游与文物、旅游与宗教、旅游与环保、旅游与社区等方面针对景区管理权而产生的利益争夺大量存在,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宗教团体和旅游部门在宗教旅游开发中还经常存在一定的矛盾。旅游景区部门往往对宗教知识、政策、法规及相关问题认识不足,在决策时较少听从宗教部门的建议,不注重维护宗教团体的权益。宗教团体在协调各方面关系时经验不足,单纯从自身角度思考问题,这也引起其他部门的不满。

我国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

根据宗教旅游的特点和我国宗教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宗教旅游开发应注意以下几点。

澄清模糊观念,端正对宗教文化的认识。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人类历史中长期而且普遍存在着,其影响十分广泛、深刻。在古代,上自意识形态,下至社会生活,几乎都有宗教的浸润,哲学、神学、文学、音乐、美术、建筑、人们的风俗习尚,处处展现出宗教的精神。有神论的宗教思想不是我国当今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它对其信徒有道德教化、止恶从善、心理抚慰的积极作用,对社会道德规范和生活习俗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宗教文化与宗教信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宗教文化虽不是主流文化,但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丰富宗教旅游产品内容,加强对外宣传。宗教的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舞蹈、节日、养身之道对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审美需求和精神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内涵,积极开发多样化的旅游项目而不满足既有的浅层次开发。在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外宣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而言,对外宣传的力度与游客数量多少成正比关系。强而有力的宣传有利于强化人们对于景区的关注。我国很多宗教旅游景区宣传力度还亟待加强。在当前,我们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渠道以扩大影响力。只有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宗教文化旅游才能有大的发展、大的作为。

加强宗教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宗教文化旅游作为特殊的文化旅游产品,对于旅游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宗教旅游从业人员应有一定的宗教知识基础和历史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向游客更好地宣传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从而激发游客的兴趣。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可以有计划地在中专、高职和高校的旅游专业中,增设关于宗教文化旅游的专业课程,加强对旅游管理服务人才宗教文化知识的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聘请景区附近大专院校、研究院所中熟悉宗教的专家、科研人员担任导游。由于他们拥有丰富的宗教文化知识,可对游客进行基本的景观介绍、宗教思想阐述等。

建立健全宗教文化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宗教旅游管理模式。为改善目前管理混乱局面,应打破民族宗教部门、文物部门、旅游部门条块分割、资源管理分散、各自为战的传统模式。旅游风景区管理部门、宗教部门以及园林管理、文物保护等部门应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责任,通力协作,不能只考虑单方面利益,而要考虑全局利益。

当然,我们在宗教旅游开发中还应切实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开发工作必须充分地考虑到宗教组织、宗教信徒的宗教情感。同时,我们还应对宗教旅游资源开发活动进行规范管理,要严厉清除那些愚昧的、反科学的、借开发宗教旅游资源之名出现的精神文化垃圾,通过科学管理来保证正确的开发方向。我国深厚的宗教文化资源是我国人民的共同财富,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内涵丰富的宗教文化,并积极地扬弃,批判地继承,充分发挥宗教文化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服务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注释

①苏勇军:“以苏南为例论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

②高师宁:“宗教的现代价值与社会意义”,《中国宗教》,2003年第5期。

③曹绘薿:“中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现状研究”,《社会科学家》,2002年第4期。

❸ 聊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哪些开发现状如何

聊城市地处经济发达的山东省,居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聊城是山东省交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馆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聊城市辖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东昌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省辖市临清市。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聊城被誉为“江北水城”,“南有西湖西子秀,北有水城胭脂美”,水造就了生命,也造就了文明,成就了聊城独特的民俗风情。郎庄面塑、马官屯泥娃娃、张飞庄牛筋腰带、雕刻葫芦、木版年画等丰富的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工艺,增加了聊城的文化内涵。2008年利用暑假时间,选取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先后前往聊城市东昌府区于集镇、“中国葫芦第一村”——东昌府区堂邑镇路西村、临清市,调查了熏香、工艺葫芦、哈达等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情况,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启发。
一、聊城市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现状
聊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旅游业成为新兴产业。随着旅游业的逐步开展,利用聊城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逐渐形成了以京剧之乡、豫剧之乡、杂技之乡、剪纸之乡、书画之乡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文化旅游线。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国内旅游市场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通过几个代表性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调查发现聊城,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它们的价值,而且开始开发和利用它们的价值。在开发和利用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取得和一系列的成就。下面就根据调查的情况简单的介绍一下:有的做得比较好如:于集的熏香。改变了传统的加工工艺和生产方式,采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加工,即增加了产量,也增加了

二、聊城市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聊城市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民间手艺得到挖掘,转化成为商品。为农民增加了收入,创造了就业机会。但是也有一些因为没有很好的市场价值而消失。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政府重视不足,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现状堪忧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虽然当地政府认识到传统民俗文化是本地区的一个特色,也偶尔组织艺人参加传统手工艺比赛。但由于经济条件不发达、观念落后等原因,政府对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重视不足,只有个别能为当地村民带来经济效益的传统民俗工艺才被民间自发的保留下来。政府很少投入专项资金进行保护,更不用说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了。这就使得一些传统手工艺消失。因为从事这种行业不能挣到钱,就不能养家糊口。首先要生活下去,这是最重要的。
2.缺乏开发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观念以“中国葫芦第一村”东昌府区堂邑镇路西村为例,全村葫芦种植面积近万亩,拥有亚腰与异型两个大类30余个葫芦品种,基本涵盖了当今国际葫芦市场的所有品种。葫芦成熟的季节,万亩葫芦田里望不到边的各种形态的葫芦随风摇曳,不逊色于任何旅游景观。
再加上传统民俗文化旅游所特有的文化性、参与性、立体性定能吸引大批市区旅游者,再加上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也非常适合广大农村地区。可惜的是当地政府还没有认识到这座“金山”的价值。只是扶植农民种植和加工葫芦。如果再进行旅游开发,成为旅游目的地,肯定会带来更大的效益。
3.传统手工制作工艺逐渐被机器生产取代
在聊城“第一村”工艺葫芦加工厂,对工艺葫芦的发展历程、制作工艺、品种样式开发的调查中,发现传统的刀刻、针刺工艺由于技术复杂、程序繁琐,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市场的需求,堂邑镇的所有葫芦加工场所都已改为电烙铁烙画。在有“中国葫芦第一村”之称的路西村,掌握手工刀刻葫芦工艺的艺人也仅剩郝东恩、郝春林两位老人。在东昌府区于集镇,熏香的制作也在几十年前发展为机器压制。这种情况对于临清哈达来说更为严重。临清的哈达手工制作现在已经失传所以没有得到调查资料。据资料记载:临清哈达,鲁绣的一种,是临清市生产的一种净地或织有宗教图案的丝织品。这一技术是在太平天国时由俄国传入,全盛时,从事哈达生产的有700余户,后来衰落。解放后得以恢复和发展,产品销往青海、甘肃、西藏、新疆、内蒙和东北等少数民族区。1954年,临清哈达在北京展出。1955年,12000余条带有蒙古国徽的哈达出口到蒙古人民共和国。1980年成立了专门生产哈达的工艺丝织厂,成为国家轻工部惟一的定点生产厂家。哈达成品,高档有官佛像、小佛像、丈帕,中档有花喜绫、八宝、福寿,低档有小白绢等。[1]
可以看出,机器生产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但精细、考究的传统手工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4.家庭式作坊为主,缺乏大规模生产条件
虽然有实力的家族购买了机器进行小规模的机器生产,但聊城传统工艺品的总体特点还是各家各户独立生产、各自为政。比如,于集镇后罗村“老左家”是本村生产工艺香的大户,产品销往山东各地,但由于担心其他家庭作坊生产工艺低,影响自己的产品形象,老板明确表示不会与其他村民合作,也没有考虑兼并这些小作坊以建立正规的熏香加工企业。
三、聊城市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1.加强政府引导,提供政策支持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性要求有整体规划和统一管理,以便使旅游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为此,要求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联合对境内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调查,依据其性质和等级进行合理分类,并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这样才能使得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到合理的使用和有效的管理,并使具体的开发与经营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加强包括旅游目的地可进入设施、旅游景点服务设施在内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在进行有效管理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村民的积极性,让拥有传统民俗技艺的村民做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人公,让村民尝到甜头,才能是旅游可持续发展。
2.依据社会需求,深入挖掘资源
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表象不似名胜古迹那样一目了然,要求根据社会需求有意识地去探查、挖掘和建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始、古朴的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必将对旅游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要抓住当今旅游者求新猎奇、获取知识的心理,深入挖掘资源,开发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民俗产品,增强民俗旅游的参与性。如在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讲解和展示的时候,邀请旅游者参与到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
3.引入现代企业方式,使开发正规化、市场化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引入现代企业方式,推广股份合作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中,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可以有效的保护传统民俗文化。
4.做好广告宣传,提高知名度
没有恰当的广告宣传,缺少知名度,即使传统民俗工艺品再精致,民俗旅游景点再美,游客人数也不会很多。在商品经济大潮中,要改变原来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变“酒香不怕巷子深”为“酒香也怕巷子深”,利用中国江北水城(聊城)文化旅游节、电视广告、报刊广告、网络等多种传媒手段,做好广告宣传工作,提高知名度,让游客们知道民俗旅游点的确切位置、旅游项目的独到特色、旅游工艺品的文化内涵。只有宣传做好了,才能吸引旅游者的到来。
5.加强行业内合作,形成规模效益
现在社会各行业竞争压力很大,企业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必然要加强与业内各行业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以其取得降低成本、提高知名度的规模效益。开发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要打破小农观念,站在全行业的高度审视与其他竞争者的关系。尤其是小作坊式的生产,很难取得竞争优势,而民俗旅游工艺品的加工大多数就属于家庭式的生产。路西村的葫芦协会就是很值得推广的例子。有葫芦协会统一管理种植和加工葫芦就可以有更大的竞争力,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益。

❹ 谁能告诉我中国宗教旅游文化的特点 帮帮忙啦

中国宗教旅游在我国的旅游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宗教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消费活动。是追求一种精神文化上的满足和审美心理上的愉悦。通过宗教旅游的现在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宗教旅游的发展趋势必然是走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发展之路。
宗教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人类沿革的一种文化沉淀,凝结了人类的智慧和审美创造能力,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日新月异的当代世界,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在短期内不会从根本上消除,它决定了宗教将在世界各国长期存在,保护和开发宗教旅游资源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长期面临的任务。同时,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并存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也是一个宗教旅游资源大国。在发展旅游业中,如何执行正确的宗教政策,如何根据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宗教习俗安排旅游接待活动,如何保护宗教文化遗产和开发新的可供旅游者观光的宗教文化资源,成为中国旅游界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作为一项特殊的专项旅游,宗教旅游的开发不仅是对宗教文化的宣传,更是对它的保护和传承。同时,随着旅游的大众化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观光、商务等旅游产品,而是有着多样化的选择。宗教旅游追求清净灵魂,为现代人暂时远离生活、工作的压力,澄清心灵提供了一种选择。单纯的节事、观光和文化内容已涵概不了宗教旅游的全部,当前诸如宗教旅游产品单一、宗教旅游区管理混乱、宗教资源遭受破坏等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宗教旅游的涵义、特点,加深对宗教旅游发展问题的思考。目前我国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而且其中的一些状况已经严重制约了宗教旅游的发展。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宗教旅游事务中还有强烈的体现:一方面众多宗教旅游设施保护、修缮资金不到位,开发、建设资金缺口更大,甚至很多宗教旅游设施长期依赖于宗教团体和个人的筹款维持生存

❺ 宗教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http://qkzz.net/magazine/1006-3102/2007/05/scxd200705162.pdf
[摘要]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世界各国的迅猛发展,使各国的旅游管理者深刻认识到,保护和开发宗教旅游资源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中的重要意义。我国既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又是一个宗教旅游资源大国。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充分利用我国优越的宗教旅游资源,开辟出极具旅游价值的旅游景观、开发出具有宗教特色的旅游产品,根据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宗教习俗安排旅游接待活动,来发展我国的旅游事业。
[关键词] 宗教文化旅游业旅游资源宗教旅游资源
目前,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喜爱的愉悦身心的活动,正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旅游热在中国老百姓中正悄然兴起。而要真正搞好旅游业,就必须处理好旅游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二者如同鱼和水的关系。
在旅游资源中,宗教文化可谓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无论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宗教文化作为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关的统计资料表明:“著名的旅游景点中,宗教名胜所占的比例,在中国达到了55%”;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宗教名胜竟占了90%”。本文拟就宗教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做以下分析。
第一,宗教文化与旅游观光。旅游观光是旅游者旅游的核心内容,因此,旅游景点在旅游业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各种宗教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许许多多可供旅游者旅游观光的景点。如“佛教自公元前2世纪传入我国”,经过漫长的发展岁月在我国风景优美的名山大川修建了大量的佛寺、佛塔、佛窟,留下了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壁画、摩崖艺术珍品。我国甘肃敦煌莫高窟更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艺术殿堂,成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超凡脱俗的“仙境”。认为“人若成了仙,就可以到仙境生活,做到超脱生死,清虚宁静,自由自在,不被物累”。这个仙境并非仅仅指渺茫的“天国”,也包括人间的一些境地。而风光秀丽的名山胜地常常被道教认为是神仙所居之处和修道成仙的理想场所。因此道教有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说,几乎天下所有的名山大川都纳入了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中。“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唐朝时先后传入我国”,二者在中国的发展虽然没有佛教和道教那样以名山大川为其修行的场所,但伊斯兰教各种风格的清真寺、基督教各式梦幻般的教堂不仅吸引了大量非信教者的旅游观光,更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教徒最富吸引力的旅游胜地。总之,各种宗教在其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为人们留下了大量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宗教名胜古迹,这些均成为了最具旅游价值的人文旅游资源。
第二,宗教文化与旅游产品。旅游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对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同样有着吸引力,因此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包括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购物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旅游六大要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大多数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都会购买旅游产品,一方面来铭记自己的旅游经历;另一方面用来馈赠亲朋好友。另外,合理、有效地安排旅游购物活动,还可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趣味性。甚至有人将“旅游购物所占比重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既然旅游产品在旅游业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开发宗教文化这一旅游资源中,可以根据宗教文化的特点开发出具有宗教特色的旅游产品,这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容,而且也可以满足旅游者的购物欲望。例如,根据佛教的木鱼、进香袋、念珠等佛事活动用具开发出具有佛教特色的旅游产品;以“八仙”等各路神仙为题材开发出具有道教特色的旅游产品;以基督教或伊斯兰教文化为背景开发出具有基督教或伊斯兰教风情的旅游产品等等。这样的旅游产品开发不仅因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特点而受到旅游者的青徕,而且还会使旅游者以心诚则灵的心理体验来接受这些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总之,旅游产品在旅游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旅游产品不仅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和旅游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具有促进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切莫小视旅游产品的开发。
第三,宗教文化与旅游饭店。旅游饭店解决的是旅游者在旅游中的吃住问题,它同旅游观光、旅游产品一样,在旅游业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旅游饭店中热情周到的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经营理念。然而对于特殊场合、特殊的旅游者还必须增加特殊的服务。如对于在各类宗教胜地开设的旅游饭店、接待由宗教徒组成的旅游团体,就必须要准确周到地为各类宗教信徒提供与其宗教文化相适应的设施及膳食,绝对不能对旅游者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有所违反和触犯。例如,在以清真寺而著称的旅游景区开设旅游饭店,饭店必须具有专门供应牛羊肉的膳食设施,而绝对不能对其提供由猪肉制作的菜肴,否则会引起客人的强烈不满。再如在接待佛教徒时,应设斋饭,逢“佛成道节”应提供腊八粥等。遇基督教圣诞节时应制作圣诞树,举办圣诞晚会,分送圣诞贺卡等等。总之,旅游饭店应该针对不同宗教信仰的旅游者,提供相应的饭店服务,这是旅游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作为旅游管理者不应忽视。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之外,旅游管理者还要注意如下两个方面在旅游业中的作用:
一是利用宗教节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各宗教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宗教节日,每逢节日来临,宗教信徒们便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他们心目中的宗教圣地以欢庆宗教节日。不仅如此,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一些符合人们心理要求的宗教节日,已扩展成宗教信徒和非宗教信徒共同欢度的节日,甚至发展为民间流行的节日,如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佛教的浴佛节;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等等。作为旅游管理者应该充分把握各类宗教所特有的节日活动,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参加到节日旅游活动中去,以此为契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二是利用各种现代媒体对各宗教名胜的宣传,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我们知道,各宗教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名胜古地、令人景仰的著名人物、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旅游管理者可以利用电影、电视、广播以及网络等现代化的传媒方式进行大力宣传、广为传播,来提高各宗教胜地的知名度,增强旅游爱好者亲临这些宗教胜地的向往感。例如人们根据电视剧《西游记》了解了火焰山、根据电影《少林寺》和《神秘的大佛》认识了少林寺和乐山大佛,通过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的宣传知道了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的特殊意义等等,这些都必然促进宗教胜地旅游业的发展。
宗教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日新月异的当代世界,一方面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在短期内不会从根本上消除,这就决定了宗教将在人类社会长时间存在;另一方面旅游业又在我国正日益迅猛发展,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要重视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总之,宗教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增加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繁荣中国的旅游事业将有着深远的意义。

❻ 河南宗教旅游发展状况如何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 黄河中下游, 因处于九州之中, 故有“中原”、“中州” 之称。省会郑州市, 是中国陆路交通枢纽。河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有20多个王朝在此建都, 境内著名的古都洛阳、开封和安阳, 均为中国七大古都之列。长期以来, 河南始终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占据制重要地位。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给河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史迹, 为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宗教旅游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如龙门石窟、白马寺、少林寺、中岳嵩山、宋陵等。

❼ 宗教旅游的其他相关

一、前言 自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开始反思西 方文明的“ 进攻性”及其所带来的巨大的负面影响, 很多学者开始 关注古老的东方文明, 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并提出了“ 可持 , 续性发展”的思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中国传统文化又开始受到越 来越多人的重视, 复兴民族传统文化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宗教旅游作为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也引起了众 多学者的关注。发展宗教旅游有助于增加旅游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 佛教、道教哲学思想的认识, 尤其是有助于中国年轻一代对“ 民族 性”的回归。 到目前为止, 已有很多专家学者论述过开发宗教旅游的经济价 值、社会价值, 以及当前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自己的 一些可行性建议。但是他们一般更多的是关注宗教旅游的商业化开 发, 很少有人从可持续性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待宗教旅游, 将开发 宗教旅游与维护传统宗教的正常发展联系起来, 进而帮助游客更深 入地了解到中国传统的佛、道两教的宗教智慧和哲学观。
二、佛教与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 佛、道两教长期兴盛, 广泛传播, 并相互融合、相 互影响, 不断衍生出众多宗教流派。并与儒家思想长期共存, 对中国 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并深入了中国人的内心, 形成了一种稳 定的“ 民族性”。 中国古代文人, 一般都是在接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同时兼修佛、 道思想。在他们青年时代, 一般都会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积极入世, 读书求仕; 中年之后更多地研习佛经、道藏, 安于平淡, 注重自省, 修 炼己身。传统中国人的内心世界, 一般都有儒、佛、道三种哲学观的 综合影响。儒、佛、道的相互交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但随着近代中国的衰落, 佛教、道教也在长期战乱的时代里渐 渐势衰。新中国建立后, 传统文化和宗教长期缺乏正常发展的生存 空间, 其负面影响一直保留至今, 使得当今不少国人对传统文化缺 乏应有的了解,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宗教政策得到重新落实, 传统宗教渐渐 又走向社会, 重新回到中国人的视野里。随着中国旅游业兴起, 很多 宗教场所开始与旅游部门合作, 作为旅游资源而向游客开放。
三、宗教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应当说我国宗教旅游的发展并不尽人意, 仍存在不少问题。目 前宗教旅游活动内容单调浮浅, 很难令游客满意。很多情况下, 仅仅 资源管理能力是指政府部门获取、配置 并有效使用管理创新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的 能力。每个公共组织至少都应该拥有四种 。

❽ 宗教对旅游业的影响有哪些

一、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吸引游客,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各种宗教信徒总数约占世界人口的60%以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以朝圣、做弥撤和烧香拜佛、考察研究为主要内容,因为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强烈的求知欲望都会转化为旅游动机,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伊斯兰教克尔白圣殿)、耶路撒冷(基督教耶稣圣墓教堂、伊斯兰教阿克萨清真寺、犹太教所罗门圣殴)、伯利恒(犹太教古以色列大卫王的故乡、传说中耶稣降生之所)、意大利罗马、梵蒂冈(世界天主教的中心)都成了国际旅游业发达的地方。 中国宗教种类齐全,既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如道教;也有外来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更有受外来宗教影响而产生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宗教如明教、白莲教等。仅国务院公布的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各种宗教名胜古迹就有150多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与宗教有关的名胜古迹共有3000多处。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吸引了海内外信徒、专家学者和一般游客。佛教文化对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佛教教规、礼仪和宗派,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寺院、石窟和佛塔,其数量之多、艺术之精、历史之久是中外驰名的。1987年国务院公布的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就有142座。丰富的佛教文化具有同一性中的差异性、特殊性:如同是佛寺,五台山的宏伟建筑与九华山的民舍构造就各具一格;同为雕塑,山西云冈的石雕和天水麦积山的泥雕、泥塑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艺术技巧。如果进一步分析的话,则会发现佛教的三大建筑都会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派和不同的地区而显示出不同的风采。 再以被奉为道教崇拜的神--妈祖为例,每逢妈祖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湄洲祖庙内外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以台湾最为突出,总要抬着妈祖像回来探亲、进香还愿。 当然,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宗教派别的差异,全世界的宗教信徒都有自己向往的圣地,在宣传招徕过程中,应当有针对性,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根据宗教文化的特点,丰富旅游商品,增收创汇是我们应当重视的。如出售各种宗教纪念品,佛教的木鱼、进香袋、数珠、雕像,提供斋饭;道教的“八仙过海”、“福禄寿三星”画幅、介绍宗教名胜古迹的书籍。以佛教胜地普陀山为例,其针对游客的类型、特点,结合本地的实际,出售各种各样反映普陀山风貌的图像和以观音菩萨为主的佛像,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利用宗教节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一些宗教节日,由于符合人们心理要求,不仅是信徒的节日,也成了民间流行的节日。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等流行全球,傣族的浴佛节(泼水节)、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其新奇感和神秘感颇具魅力。 宗教音乐艺术以其深邃淡泊的旋律、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人们,特别是佛教音乐、基督教的圣歌圣乐都深受信徒的欣赏,成为举行宗教仪式和欢庆宗教节日必不可少的内容。 宗教文化也可以通过间接的形式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宗教文化中的许多人物、故事和传说非常生动,被搬上了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并广为传播。如《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唐僧取经的故事和一些风景名胜如火焰山等,《八仙过海》中的道教名山、故事都随着电视、小说的传播而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并激起一些潜在旅游者参加旅游活动,电影《少林寺》的上映,使其成为广大武术爱好者和旅游者必到的地方。 宗教文化对旅游饭店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显示出准备投资的饭店以某一国家或某一宗教信仰者占到相当大的比重时,那么投资的饭店必须有相适应的设施及膳食供应,绝对不能对客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匀惯有所违反和触犯。所以,在一些有宗教名胜古迹的地区应投资建造符合宗教规定的饭店或房间。如果在清真寺附近投资建饭店接待伊斯兰教信徒,而饭店没有专门供应牛羊肉的膳食设施,也会引起客人的不满。总之,针对不同宗教信仰的游客,应提供相应的接待服务。如对穆斯林来说就不能提供由猪肉制作的菜肴;对佛教信徒就应设斋饭;逢“佛成道节”应提供腊人粥;基督教圣诞节时应制作圣诞树,举办圣诞晚会,分送圣诞贸卡等小礼物等等。 宗教文化不仅对硬件--饭店设施有影响,而且对软件--管理与服务也有要求。在承担接待宗教信徒任务的饭店中,员工应具备丰富的宗教文化知识,这样管理者才能针对不同宗教信仰的客人采取、制定正确的接待方案;服务员才能对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导游也才能为客人作更好的导游讲解。

❾ 宗教旅游的存在问题

宗教场所的管理较乱由于绝大多数佛寺、道观是前代存留下来的古建筑,作为宗教管理。笔者认为开发宗教旅游活动中,旅游管理部门不应仅仅着眼于短期内可获得的旅游收益,而应该更多地从维护宗教正常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尽量多与宗教部门沟通,并遵守宗教活动场所的规则,把对正常宗教活动的干扰减少到最小程度。一般宗教场所的门票价格也不宜过高,以方便信徒、香客的到访。笔者认为可以参考当地城市公园的票价。
场所一般在管理上隶属宗教部门,在某些具体环节上又有文化局、依托的资源。旅游局等部门参与管理,这就存在着多头管理的局面。而且开发成旅游景点后,一般会成立专门的风景区管理部门,成为凌驾于原先 管理景观的宗教团体组织之上的机构,一些情况下,在旅游开发工作中并没有足够照顾到宗教组织的利益。很多寺观的门票过高。2005 年中国不少景区又刮起了涨价风,不少宗教景点也不甘落后,门票有的甚至翻了几倍。有些地方的管理部门为了发展旅游业, 在已无出家人住持的寺院里,安排职工冒充僧人接待游客,并出售所谓“开光”过的商品,或大搞“ 捐功德”活 动,以此敛财。这些现象引起了人们的不满,也引发了宗教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争论。 游客对佛道两教的文化缺乏足够了解参加宗教旅游的游客,一般是抱着增长见闻的目的而来的,想在旅游的同时多学习了解些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由于建国以来宗教 发展长期遭到压抑,很多国人对传统的佛道两教文化缺乏足够了解;同时,很多国内游客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旅游习惯,他们多是热衷于在所到景点照相留念,而并不主动去深入思考其中的文化内涵。所以当他们在参加宗教旅游时,所观所想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在没有人引导启发下,他们很难领会佛道两教那饱含智慧的哲学思想。

阅读全文

与宗教旅游产品推广现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网络营销怎么宣传 浏览:350
当下肯德基网络营销出现的问题 浏览:212
快餐品牌策划方案 浏览:735
江西奋达电子商务 浏览:499
蔬菜网上营销方案ppt 浏览:72
市场营销学英语怎么说 浏览:183
市场营销策略相关书籍 浏览:50
上海田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692
国外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浏览:928
促销活动的内容 浏览:599
乡村振兴的品牌营销 浏览:286
网站策划方案公司 浏览:78
策划方案考题 浏览:539
婚礼策划方案经费预算 浏览:522
电子商务在水果零售行业的应用 浏览:163
微信营销路由ap 浏览:477
为什么网络营销会失败 浏览:546
绘本图书推广方案 浏览:189
大学生微信营销利与弊 浏览:823
品牌公关媒体营销案例 浏览: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