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道德与才能提高和获取的主要途径是否是学习
所谓“互联网+”战略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简单地说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互联网××行业”,但实际效果绝对不是简单的相加。在此背景下,“互联网+教育”呼之欲出,但“互联网+教育”的“+”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上的“+”,更多的是模式、思维、理念的突破。将“互联网+”的理念渗透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互联网+”时代对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一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便会有巨大的学习动力,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互联网创新理念技术融入课堂学习、教学实践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互联网中丰富的资源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知识内容,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从教学方面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其次,互联网让课堂教学展示方式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能为教学带来新鲜感,让教学充满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2.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新课程改革强调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双向性,“互联网+”时代下大量技术形态介入教学过程后,可以打破传统教师单项知识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在互联网的支撑下,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更加紧密,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能及时了解、分析和掌握学生的不足之处,从而改进教学。同时,学生能将自身的困惑和想法与教师进行交流,保证课堂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对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3.不断促进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虽然多是理论性的知识,但是不乏抽象的内容,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描述,则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借助互联网手段辅助教学,精心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让知识深入浅出,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这样不仅能不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而且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外,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诸种信息和资源,也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造生活化道德与法治课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互联网+”时代下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任何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探索都并非沙上造屋,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将互联网思维引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有效性,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切实关注生活、关注学生实际,不断摸索、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
1.结合网络信息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和空洞说教使得有些学生对上思想品德课有抵触心理,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生处在一个想象力丰富的阶段,往往思维活跃,喜欢创新变化,讨厌墨守成规,互联网和教学的高度融合正好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通过互联网搜集各种有针对性、时效性、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资源充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认识、体验、反思过程中促进良好道德品质和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课堂上结合网络素材创设生活情境,容易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交流分享和合作探究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价值认同和内化。
在教学七年级《师生之间》时,发现生活中有些初中生对教师的情感变得愈加复杂,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所获取信息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一些学生会对教师的权威性产生怀疑。由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差异,再加上师道尊严的传统束缚,师生间有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有些学生不善于与教师有效交流和沟通,难以正确理解教师的做法,不能正确对待教师的批评和表扬,导致师生关系日趋紧张。鉴于这些微妙之处,笔者从网络上寻找资源,以央视综艺《欢乐中国人》中“一个人的学校”为素材创设情境,通过学生模拟情景剧表演,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优秀教师代表产生认同,培养尊重老师的情感,感悟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对教师角色的理解和支持。
2.巧用网络学习平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化时代,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形式多样的资源和平台,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和便捷性。思想品德课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走在时代的前沿,利用灵活、先进的教学模式和互联网手段,致力于打造高效思想品德课堂。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养成,更多地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符合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
例如,在讲授“基本经济制度”这框题时,因为该框内容比较理论化和抽象化,知识点和层次比较多,语言表述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讲,理解起来有难度。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教师布置课前任务的前提下,让学生课前通过慕课、远程教育、名师名校网络课程学习等网络平台自主线上学习,以此提出质疑组织教学。这种课堂教学为主、网络学习为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自主梳理教材知识,在其脑海中建立知识结构图,并且引领学生学科能力的发展,搭建符合学科逻辑的脚手架,提高教学效率,丰盈教学过程,为创建有骨有肉的鲜活政治课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以对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达和呈现的内容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汇互通直观、生动地表现出来,并借助互联网搜索引擎检索引用国内外最新观点、最新消息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加强宪法监督》时,由于宪法教育涉及很多宪法知识、原则和宪法精神,对于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教师要摒弃说教方式,通过立足学生实际,切合学生兴趣点、关注点和思维逻辑,授课前收集关于本节课相关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制作课件,通过对热播剧《人民的名义》的分析,视频《宪法宣誓制度》的播放,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到,有了宪法监督制度还不够,还需要人们增强宪法意识。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宪法在我心中”的主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探究与分享、实践与反思,从而明确宪法地位,树立宪法信仰,践行宪法精神,推行宪法实施。
4.利用圈群共享文化,拓宽课外作业渠道。
课外作业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反馈,也是学生知识巩固、能力发展、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在2018年全国“两会”中,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呼吁要给中小学学生“减负”,为迎合这一倡议,教师在课外作业的布置中更应该打破传统枯燥、复杂、流于形式的做法,重在学生的感悟、体验和自我提升。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基于相同兴趣爱好、职业经历的圈群应运而生,大家可以在各自圈群中通过分享知识、情感、信息等增进彼此联系。在圈群文化流行的今天,教师应该跟随时代的脚步,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将圈群共享思维与课外作业的设计相结合,通过拓宽各种学用渠道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讲授完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框《中学序曲》后,笔者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图片、音乐、动画和影音视频等资源,制作一份新校园的地图和校园百事通手册,并把它分享到好友圈、微信圈、贴吧社区等,将其留给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作为入学向导。这种创新渠道、小组合作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新环境、感受新变化,并且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用积极美好的心态融入新生活、新校园的学习中。与此同时,学生将作业公布到社交圈中,会引发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注和讨论,朋辈教育和自我教育会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价值引导和思维构建的作用,好友圈的共鸣和关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对于课外作业的期待,使其更加主动地投入新学校的学习中。
三、结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日渐明显,不管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学生学习中,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帮助都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与探索,将互联网中的网络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带入课堂,把传统枯燥的“授-受”教学模式变为富有趣味性和创新性的体验式学习,以此促进教学的信息化和个性化发展,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Ⅱ 道德法治中说课资源选择与运用说明怎么写
摘要 道德法治中说课资源选择与运用说明从教材、学情、目标、模式、方法五个方面来进行详细说明。比如教材中的资源分析,具体内容是什么,核心思想是什么,而学情则是从这门课程的资源进行分析,这个课程给学生们能够带来什么,比如什么方面得到了教育和理解;而学习模式和目的则是通过教程资源培养学生什么的好习惯,养成怎样的品德,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具体方法则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对课程的理解;比如插入一个案例,图文并茂的描述,让人更有代入感。
Ⅲ 2020部编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中国有了共产党》创新优质说课稿
创作思路:
文章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
正文:
《中国有了共产党》创新优质说课稿: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4月,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来华,了解中国情况,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商谈讨论了建党问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从5月开始,陈独秀邀约李汉俊、李达、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谈建党的问题。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接着,在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等地相继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同时在法国和日本也由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了党的早期组织。
这些组织当时叫法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则称共产党小组或支部,由于它们性质相同,因此,后来统称它们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后,开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动。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建党思想,1920年9月,上海发起组把《新青年》杂志(从八卷一号开始)改为党的公开刊物;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刊。
新青年出版社还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多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小册子。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又创办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广州有《劳动者》等,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教育。
Ⅳ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英盛观察法律意识乃社会法制之根本,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建立及正常运行依赖于法律意识的完善。当代中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强弱,直接关系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快慢,甚至决定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能否真正实现。当前,与中学生有关的违法犯罪案件明显增多,除了受社会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外,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强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刻不容缓,必须从根本上加强和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所谓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性认识,是法律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实际上支配人们法律活动的思维方式。中学生的法律意识体现在他们初步形成了崇尚法律、尊重法律的权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的思想观念。它是中学生对法律问题的自觉反映。法律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学习中自觉培养的结果,也是法律文化传统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法律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依法治国条件下,法律意识成为推进法治进程的先导观念。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于推进我国法治化进程,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保证中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Ⅳ 初一学生一学期道德与法治的心德体会稿件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知道中学时代为人的一生奠定了重要基础,少年有梦,有梦就有希望,努力是版架起梦想与现实权之间的桥梁,正确认识自己,做更好的自己,学会交友,珍惜友谊,让友谊之树常青多交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尊敬老师,关心体贴老师,孝敬父母长辈,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热爱生命,活出生命的精彩!
Ⅵ 如何做一个有道德,守法律的公民
400字也太少了!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首先规范和道德要求。大力伸导公民首先规范,对我国社会的思想首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公民的个人道德是通过个人自学的首先修养和社会首先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首先要求的强烈认同,对首先的充分表达,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执着践履。
锤炼个人道德,首先应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个人在道德意识、道德规范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宴席、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被称为道德修养。高度的自觉性是道德修养的一个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公民要努力按以下要求来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首先,应有进行首先修养的强烈动机,这样才能满腔热情地、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去思考、去体验,从而提升道德修养的境界;其次,应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坚忍不拔、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进行道德修养;最后,应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成绩,克服不足。
做为一个守法公民,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在当代中国,树立法律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法律权威是国家稳定的坚实基础。当国家的最高权威是领导者个人时,政治的稳定、国家的兴衰就钭寄托于领导者个人身上。随着领导者的更迭,国家的政局就有可能大起大落,政策与法律也会频繁变动。而当国家的最高权威是法律时,由于法律是一种超越于任何个人之上的普遍性规则,并且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尽管领导者会变动或更迭,但政治统治与社会秩序仍将会保持相当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于公民来说,至少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努力树立法律信仰;第二,积极宣传法律知识;第三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