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叙述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措施
国家对食品安全采取的措施有:
1.加强食品安全监测。
制订食用农产品产地区划。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管体系,系统调查农产品产地污染状况,开展重点地区、典型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监控。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建立国家农兽药残留监控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由目前的37个城市扩展到全国所有大中城市。建立原粮污染监控制度,开展原粮质量安全和卫生监测,建设粮食质量安全和原粮卫生监测网络。开展非食品原料风险监测,系统调查非食品原料污染情况,建立重点食品强制性标准全国专项检查制度,实施电子标签管理制度,建立和规范食品召回监督管理制度。完善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抽查和例行监测制度,建立食品质量监测直报点。完善国家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2.提升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水平。
整合并充分利用现有食品检验检测资源,严格实验室资质管理,初步建立协调统一、运行高效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实现检测资源共享,满足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安全监管的需要,力争使国家级食品安全检测机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促进检验检测机构社会化,积极鼓励和发展第三方检测机构。
3.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标准。
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的力度,基本建立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进程,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订修订。根据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具体情况,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过渡标准或分级标准。
4.构建食品安全信息体系。
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建立国家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形成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和国家对重点企业的食品安全要素的直报网络;建立高性能、易管理、安全性强的食品安全动态信息数据库;建设国家食品安全基础信息共享系统,形成服务于食品安全监测分析、信息通报、事件预警、应急处理和食品安全科研及社会公众服务的网络协同工作环境。加快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发布制度。
5.提高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
开展食品安全科学的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和食品安全科研基础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加强应用技术和相关战略研究。跟踪研究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主要贸易国食品安全监管手段以及世界贸易组织《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通报评议。加强食品安全技术能力建设,初步建成既有自主创新能力又与国际接轨、开放的食品安全科研体系。加强食品安全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
6.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体系建设。
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建立实施食品安全快速反应联动机制。加强应急指挥决策体系、应急监测、报告和预警体系、应急检测技术支撑系统、应急队伍和物资保障体系,以及培训演练基地、现场处置能力建设,提升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全面加大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督查督办力度,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查处机制,建立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回访督查制度和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逐步完善国家食品安全监察专员制度。
7.建立食品安全评估评价体系。
逐步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评价制度和体系,研究食品可能发生的危害后果及其严重性,以及危害发生的概率,并据此划分食品的风险等级,其动态评估结果作为政府食品安全决策和管理的基础。
8.完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
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食品安全诚信意识,营造食品安全诚信环境,创造食品安全诚信文化。初步建立食品安全诚信运行机制,全面发挥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规范、引导、督促功能。逐步建立企业食品安全诚信档案,推行食品安全诚信分类监管。完善“食品安全工作地方政府负总责,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度,加强行业自律,建立食品企业红黑榜制度。
专栏8 食品安全诚信
食品安全诚信分类监管 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登记档案信息系统和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诚信分类数据库,广泛收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准入信息、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消费者申诉举报信息等,完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诚信分类监管制度。
量化分级管理 全面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强化食品卫生许可和监督管理。
9.继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行为,重点开展高风险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进一步提高与公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粮、肉、蔬菜、水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等重点品种和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及消费重点环节的食品安全水平。完善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食品企业日常监管措施,探索农村小型食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的有效监管模式,有效遏制使用非食品原料、滥用食品添加剂和无证照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市场监管力度,继续整顿和规范食品广告,重点整治中小城市食品广告。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指导和开展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建设农村食品现代流通网、社会监督网和监管责任网,全面提升农村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10.完善食品安全相关认证。
建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全国统一的食品认证体系,完善认证制度。建立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制度,积极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认证工作,加大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饲料产品质量认证力度。对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体系认证。完善良好农业规范、良好生产规范、良好储藏和运输规范、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绿色市场认证,提高食品企业自身管理能力。加快我国食品认证的国际互认进程。
11.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
建立和完善进口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制订科学合理与国际接轨的准入程序。在对食品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实施分类管理,提高进口食品检验检疫的有效性。完善进口食品查验制度,重点对食品中农兽药、食品添加剂、致病微生物、有毒有害物质、标签标识进行查验。建立和完善“一个模式,十项制度”(即“公司+基地+标准化”管理模式,种植养殖基地备案管理等十项管理制度)的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充分运用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和《实施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协定》规则,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制定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规范,制订、修订与食品检测相关的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12.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
制订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纲要。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的宣传报道,普及食品安全基础知识,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和参与监督能力。加快建设食品安全培训体系,对政府管理人员、执法者、企业管理与工作人员、新闻工作者、消费者进行多形式、多途径的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
『贰』 如何提高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为完善全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食品安全应急处理能力,保证及时、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理工作,根据《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现就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提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体系
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依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食品安全应急处理预案,并结合当地食品加工生产的现状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要做好与当地政府总体预案的衔接,保证食品安全应急处理工作与当地政府的事故应急救援组织指挥系统、应急救援程序、应急救援资源等协调一致。同时编制应急处理程序文件及作业指导书,建立食品安全应急处理咨询专家库,落实通讯方案。每年针对典型食品突发事件以及应急处理情况,对预案文件体系进行评估和修订。
食品加工生产企业也应建立内部应急处理制度,制定应急处理的相关措施。
二、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组织建设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建立食品安全应急处理管理机构(应急处理常设机构可以与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合署),并在当地大专院校、检验机构、科研机构、大中型企业聘请有丰富经验的科研人员和检验技术人员,组建咨询专家库。
三、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机制
一是要完善食品安全信息通报、统计工作制度,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进行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报告和统计。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后,争取做到六个第一:第一时间得到信息,第一时间反应,第一时间到现场,第一时间作出判断,第一时间进行处置,第一时间报送信息。
二是要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预防、预测、预警机制。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产品、重点项目的监管,认真开展巡查、回访与监督工作;定期了解食品安全的发展趋势,提出预防措施,及时发出食品安全预测、预警;针对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区域和产品开展专项整治、专项检查。
三是要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联动机制。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参照国家应急指挥部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成立相应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构,并明确工作职责,按照“统一指挥、上下联动、分工协作、分级负责、科学预警、快速反应”的原则,科学有效的处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
四、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制
《食品安全法》第2章规定了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国家质检总局早在2006年就已在全国进行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省局2008年也已开展了省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但就形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制而言,还需建立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风险监测工作规范(见附件1,草稿仅供参考),使其常态化、制度化和科学化。通过风险监测机制的运行,掌握本省特定区域、特定食品类别、特定食品污染物的变化趋势,为制定食品安全政策、系统工作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五、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检验体系建设
2000年以来,省局加强了对全省食品安全检验体系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纵向比有长足的发展,横向比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有的县级检验机构由于人员素质较差,购入的设备尚未使用;有的市级检验机构使用先进检验仪器尚不熟练,从事食品安全检验的人员少;而省级检验机构(包括本省国家级检验中心)由于场地的限制,发展已遇到瓶颈,全省食品安全检验体系需从下面几方面进一步完善。
一是完善检验技术人员的用人机制,大力引进人才;
二是加快系统检验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检验机构快速发展;
三是加大对省级检验机构(包括本省国家级检验中心)的投入,加强其设备储备、人才储备、和技术储备。
通过建立起省、市、县较完善的食品安全检验体系,为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六、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工作
1、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履行质量技术监督职责,进一步加强食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制度和工作体系,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应有作用。
2、工作目标:加强食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收集、报送、研判、处置为中心环节的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做到对质量安全问题早发现、早沟通、早报告、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尽可能避免出现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故,或者尽可能减轻食品质量安全事故造成的危害。
3、工作思路:一是建立食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形成全系统风险信息管理网络。二是建立对风险信息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级分类管理的制度,力争做到反应快速,处置及时。三是建立以质检日常监管工作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工作机制,使风险信息管理与系统内已组织实施的风险防范、风险预警等有机结合。四是建立食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五是建立风险分析、研判技术支持系统,成立专家委员会(专家库)和确定相关检验检测机构。
七、坚持平战结合,组织开展应急处理演练
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每年年初要制订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演练计划,适时组织开展应急处理演练。演练可以由省局或当地政府统一组织,也可以分别与当地农业部门、卫生部门、工商部门、企业联合组织。通过演练,提高队伍实战素质,充实应急处理措施,加强与关部门联动和协作配合,不断提高应急处理工作水平。
加强领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增强对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该项工作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部署、检查、考核,每年在上报工作总结时,要同时上报应急工作总结。严格应急处理工作纪律,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报告不及时、应急反应不及时、应急处置不当而造成损失和扩大影响的,要依照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叁』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及应急方案
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管理制度
一、 目的:
为了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质量,实施有效地食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措施,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和生命安全。确保食品安全,特制订本预案。
二、 范围:适用于所有车间。
三、 职责: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由生产科执行,厂长监督指导。
四、 内容
(一)应急预案启动
1、如两个或两个以上市场反馈同一批次的产品,发生食用后腹泻等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的现象,主要包括化学的、生物的危害,或较大的物理危害,或出现批量的明显的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的质量事故,如批量涨袋、出现漏气、发臭等,视为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启动应急预案。全面质量管理(www.chinatpm.net)
2、发生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立即启动安全应急处置方案。各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应立即按照预案的责任分工,投入应急处理程序工作,并随时向各职能部门反馈质量报告情况。
(二)实施应急处理措施
1、立即向供销科和质检科等职能部门进行反馈和信息沟通,便于问题在市场上的妥善和积极处理。
2、派质检科或与职能部门专业人员一起,到事故发生现场,查看产品质量状况,事故发生状态及影响范围等情况,将样品送厂,并做出初步的判断和处理。
3、相关生产车间,排查此批次产品的产量和范围;4、询问其它发货范围的销售公司,是否有此类现象的发生;5、排查此批次产品生产所用的原料和辅料及包装物的名称、数量、生产厂家以及其它产品是否使用此批原辅料或包装物,若有使用,查看使用产品的质量状态,生产批量及发货范围。
6、排查此批原辅料是否有理化指标的检测,以往供应厂家的质量及理化指标检测的情况;同时排查此批产品所用包装物、原料是否有变化。
7、排查生产环节的各项生产记录,还原当天生产状况;8、通过以上排查,初步判断出质量事故发生的原因,对怀疑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判断。
9、对怀疑因素和环节,进行至少三种的重复性试验,通过试验,确定质量事故发生的原因。
10、对于市场上的事故发生态势积极关注和沟通,并与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做好其它善后处理工作。
(三)产品回收
1、通过排查和确定事故发生的原因,与职能部门沟通后,如确认此批产品有回收的必要,应对产品进行回收。回收时,按发货区域、数量及日期批次进行回收。回收后按正常退货程序进行退货。
2、退货时,与职能部门沟通,确定统一退回总部或各异地公司同时接收。
3、产品退货后,积极对退货产品进行观察。
(四)改善和改进
产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对影响产品质量安全、排查出来的因素,厂内进行整改,由相关车间积极整改,或进行硬件的投入,从而固化生产。如有系统性问题,需要职能部门配合的,积极向相关部门写出书面申请,并明确提出,在相关因素改进之前,此种或此批产品停止生产,或改进工艺等。
『肆』 食品厂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范文
为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保障全院职工和周边单位、居民的生命安全,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并能在事故发生后快速有效地处理事故并开展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本着“预防为主、自救为主、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的原则,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基本情况(填写本部门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从业人数、生产品种、年生产能力、周边设施情况等)以一车间为例的范文(仅供参考):试验厂一车间位于***研究院院内,车间现有从业人数 人,主要生产 等品种,年生产 吨。车间地处市区,周边100米内属院区的场所或设施有:浴池、锅炉房、试验厂机关楼、五车间、三车间、四车间、中试车间、质检大楼、食堂、汽车库等。属院外的场所或设施主要有部分居民区。详见一车间周边平面布置简图。 车间周边平面布置简图要求:1、应绘制出本车间的逃生方向,安全出口,疏散路线图。2、应绘制交通管制图、戒严区。二、装置概况2.1 车间生产装置平面布置图要求:1、绘制安全通道、安全出口、安全梯、消火栓、灭火器、报警器、通风机等应急设备设施。2、为便于客观、准确、充分反映本部门现状,可按工段或一套独立装置分别绘制平面布置图。2.2主要设备一览表设备名称材质型号数量
(说明:主要指危险因素较大或容易出故障的生产设备。)2.3应急设备设施明细表 序号名 称设备位置数量
三、生产工艺概况3.1工艺流程方框简图要求:1、按生产工序和步骤逐一绘制工艺流程方框简图。2、标明危险因素较大的工序或步骤。3.2主要化工原料清单序号原料名称规格使用量(吨)临时存储量(吨)临时存放地点
说明:指正常生产时,每日平均使用量和临时存储量。
四、应急事件清单
序号可能发生事件部位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可能发生的应急事件伤害对象影响范围危害程度 五、应急组织机构5.1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及职责分工序号职务姓名职 责 5.2应急联络
序号应急指挥组成员联系电话
六、事故应急处理程序6.1应急救援体系响应程序应急救援体系响应采取分级响应原则,并逐级响应和上报。(1)报警事件发生后,发现人应迅速报告当班班长,当班班长迅速报告车间主任。在逐级上报的同时,采取有效应急措施实施救援行动。(2)接警车间主任接到报警后,应迅速赶赴现场,启动车间应急预案,立即通知车间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各成员,如各成员在短时间内不能赶赴现场,则按职务高低和能力大小依次临时安排其他人员担任其相应职务,履行相应职责。并根据应急事件种类、严重程度、本单位能否控制初期事件等考虑因素,决定是否启动厂级应急救援预案。如果应急事件不足以启动厂级应急预案,则组织现场人员按本预案要求,采取有效应急措施实施救援,如果险情排除,则恢复正常状态。如果险情未能排除,则启动厂级应急预案,并迅速向厂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报警。(3)如何报警当应急事件发生后,如不能控制应迅速报警,根据应急事件种类确定报何种警。首先拨打所报警电话号码(见应急联络表),接通后,报单位、应急事件种类、发生部位、介质、报警人姓名、所用电话号码。 6.2指挥程序应急事件发生初期,当班班长负责指挥应急事件的处理工作,当上一级(车间、厂部、院)指挥人员到达现场后,汇报现场情况,配合上一级指挥,并听从上一级指挥调度。指挥的步骤内容有:(1) 迅速查清事故发生的位置、环境、规模及可能产生的危害。(2) 及时沟通应急领导机构、应急队伍、辅助人员及灾害区内部人员之间的联络。(3) 快速组织启动各类应急设施,调动应急人员奔赴灾区。(4) 迅速组织医疗、后勤、保卫等部门各司其责。(5) 迅速通报灾情,通知相关方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6) 保护或设置好避灾通道,和安全联络设备。撤离灾区人员,划清警戒范围并实施警戒。(7) 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力争迅速消灭灾害,并注意采取隔离灾区的措施,转移灾区附近易引起灾害蔓延的设备和物品,撤离或保护好贵重物品,尽量减少损失,对灾区普遍进行安全检查,防止死灰复燃。(8) 保护好现场,为开展事故调查做好准备。七、事故应急措施一、事故发生后应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要求:⑴根据工艺规程、操作规程的技术要求,确定采取的紧急处理措施;包括:如超温、超压、突然停电等异常情况,采取紧急措施。⑵根据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和危险化学品安全手册中提供的应急处理措施,结合车间实际,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包括: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应急处理措施、应急救援人员自我防护方法等内容。(3)根据应急事件的特点,在事件发生以前应采取的预防措施。(4)如本部门可能存在两个以上的事件,根据不同的应急事件,逐一按以上三项内容加以说明。二、人员紧急疏散、撤离要求:(1)事故现场人员按车间平面图所示方向逃生,出车间后再按车间周边平面布置图所示疏散方向撤离现场。(2)非事故现场人员按车间周边平面布置图所示疏散方向撤离现场。三、危险区的隔离与保护现场要求:(1)按车间周边平面布置图所示设立警戒线。(2)危险区边界用作警戒线,警戒人员佩戴(带黄)袖章,救援车贴有黄色通行证。(2)事故应急阶段,除应急指挥和救援人员外,禁止无关人员进入警戒线内,直到应急命令解除。(3)应急恢复阶段,除事故调查人员外,禁止无关人员进入警戒线内,直到事故原因查明为止。四、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与医院救治要求:(1)采取“先救人,后救物;先救重伤,后救轻伤”的原则,实施受伤人员救护;(2)按受伤人员受伤特点,分类选择相应专业医院;(3)将相应专业医院救治能力、地址、联系电话列举出来。(4)在专业医院救治能力相当的时候,遵循就近就医的原则。八、应急设备、器材使用方法及常用急救方法8.1应急设备、器材使用方法MFT型推车式干粉灭火器的使用1. 适用范围能扑救各种油类、易燃体、可燃气体和电器设备等初起火2. 使用方法:将灭火车推火场 ,延仲输粉胶管,拧开(提开)贮气阀门,待压力表指针升至0.8—1MPa时,再打开球形阀门,注意握紧喷枪对准火场。3. 注意事项:(1)严禁潮湿,防止日晒或强辅射热。(2)每年检查一次桶内干粉是否结块,检查CO2是否充足(贮气瓶泄露量不得大于额定充装重量的5%或7克)。 MF型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1. 适用范围适用于易燃、可燃液体、气体及带电设备的初起火灾,不能扑救金属燃烧的火灾.2. 使用方法3. 用方法灭火时拔出保险销,用力压把,在距火点5米左右,向火点喷射。要对准火焰根部扫射。在扑救流淌液体火灾时,应对准火焰根部,由近而远,并左右扫射至扑灭。如扑灭容器内火灾,应对准火焰根部左右摇动扫射,使干粉覆干整个容器开口表面;当火焰被赶出容器时,应继续喷射,直至全部扑灭。在扑救容器内火灾时,防止喷射造成液体外溢后火势蔓延。如燃烧时间长,容器壁温度高,火被扑灭后很容易死灰复燃,如与泡沫类灭火器使用,则灭火效果更佳。4. 维护保养(3) 正立在固定场所,严禁潮湿,日晒,撞击。(4) 每年检查一次瓶内干粉是否结块,检查CO2是否充足,年泄露量不得大于充装重量的5%。 8.2常用急救方法人口呼吸:(口对口呼吸)(2) 在保持呼吸道畅通的位置下进行;(4) 用按于前之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人的鼻翼下端;(6) 抢救者深吸一口气后,张开口贴紧病人的嘴,把病人的口部完全包住;(8) 深而快地向病人口内用力吹气,直至病人胸部向上抬起为止;(10) 一次吹气完毕后,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轻轻抬起头部,面向病人胸部,吸入新鲜空气,以便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时使病人的口张开,捏鼻的手也应放松,以便病人从鼻孔通气,观察病人胸廓向下恢复,并有气流从病人口内排出。(12) 吹气频率:12-20次/分,单人操作心脏按压15次吹气2次(15:2)双人操作要5:1进行,吹气时应停止胸外按压。(13) 吹气量:一般正常人的潮气量500-600ml公认800-1200ml/次。胸外心脏挤压法:1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的正中线上或剑上2.5-5cm处。2按压方法:(1)抢救者一手的掌根部紧放在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放在此手背上,两手平行重叠且手指交叉互握抬起,使手指脱离胸壁。(2)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中点垂直于按压部位,利用上半身体垂和肩、臂部肌肉力量垂直向下按压,使胸骨下陷4-5cm;(3)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下压与向上放松时间相等,按压至最低点处,应有一明显停顿,不能冲击式的猛压或跳跃式按压;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骨定位点,但应尽量放松,务使胸骨不受任何压力。(4)按压频率:国际常用的频率60-70次/分按压停歇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秒,以免干扰复苏成功。按压有效指标:按压能扩极大动脉搏动,收缩压>8.0kpa面色\口唇\指甲及皮肤等色泽再度转红;扩大的瞳孔再度缩小;出现自主呼吸;神志逐渐恢复,可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抽动肌张力增加. 氧气呼吸机的使用方法:2. 将减压表与氧气瓶紧密连接,然后将呼吸机的氧气输入管道与减压表连接.将减压表调到需要的压力刻度上,再根据病人情况将呼吸机的氧8浓度旋钮调节好.4. 将呼吸机的输出气管道,显化瓶,接头,送气及呼气瓣按要求连接好,使无漏气.在显化瓶内加入元筒生理盐水,其量的显化瓶的1/3-1/2.将信号反馈管道连接好.6. 将呼吸机各类调节旋钮(或键)按需要调节到相应的刻度上:朝气量10-15ml/kg体重,呼吸频率18-24次/s吸呼时间比1:1-4,吸气压力和吸气时间根据病人情况适当调节.8. 选择适当的通气方式10. 按通电源,打开呼吸机电源开关,调试呼吸机的送气是否正常,确定无漏气.然后将呼吸机送气管道末端与病人面罩或光管导管或金属套管紧密连接好,呼吸机的机械通气既已开始.12. 机械通气开始后,立即听该双肺呼吸者,如果呼吸者双侧对称即可将气管导管或金属套管上的气管通气(约4-6ml)使气管导管与气管壁间的空隙密闭.14. 在呼吸机通气期间,可根据病人自主呼吸情况选择控制呼吸或辅助呼吸.15. 病人自主呼吸恢复,达到停机要求时,应及时停机。 http://www.safehoo.com/Emergency/
『伍』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方案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方案:
一、组织领导:本单位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任总指挥,办公室、生产、质检、销售、采购、检验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各部门根据各自分工负责应急准备和响应的具体实施。
二、各部门要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收集,加强对原辅材料的检测分析,加强对生产设备的维护管理,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测,加强对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学习。
三、各部门应定期检查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
四、紧急处理:
1、发生食物中毒后,立即将有关情况通知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立即进行应急响应,根据情况确定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等级,第一时间向食品药品监督局汇报,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2、在食品药品监督局指导下,应急卫生处置组立即启动应急救援工作,联系组织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并及时送中毒人员到就近大医院进行救治,配合医院查明致病原因。应急后勤保障组保障救治工作的用车及资金。
3、应急卫生处置组追回出售(发出)的可疑中毒食品或物品,或通知有关人员停止使用、食用可疑中毒物品,停止出售和封存可疑中毒物品;对场所、人员进行致病因素排查,对中毒现场的污染区进行消毒和处理;对相关人员进行隔离。
4、应急综合协调组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报告,并请求支持与帮助;及时封锁和保护现场,或配合公安部门进行现场取样,开展侦破工作。Ⅰ级、Ⅱ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责任报告人每天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进程报告。适时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
5、应急监测报告组协助做好家属接待与安抚工作,应急健康教育组开展相应卫生宣传教育,提高预防与自我保护意识。
五、处理要求:
1、对中毒者的紧急处理
(1)停止进食中毒食品或可疑中毒食品;
(2)收集病人的呕吐物或腹泻物、中毒食品,以备检验;
(3)协助医疗机构对已中毒者进行救治。
2、对中毒食品控制处理
(1)综合协调组组织保安人员保护现场:
(2)封存现场,封存造成食物中毒的可疑食物、相关餐饮器具;
(3)为控制食物中毒范围,卫生应急处置组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收回并销毁已售出造成中毒后果的食品或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
3、对中毒场所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
(1)封存被污染的食品用工具、器具,进行清洗消毒;
(2)对微生物性食物中毒,要彻底清洁,消毒接触过中毒的餐具和容器,以及贮存过食物的冰箱,加工人员的手也要进行相应消毒处理。可采用煮沸消毒法或含氯化学消毒液浸泡消毒;
(3)对化学性食物中毒,可用热碱水彻底清洁接触过中毒食品或可能接触过的容器、餐具、用具等,并对剩余的可疑食物彻底清理,杜绝中毒隐患。
4、调查处理
应急综合协调组成员赶赴现场,采取紧急布控措施,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现场调查处理工作,加强中毒情况监测,动态观察,并及时将综合情况上报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5)食品安全应急管理培训计划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
第七十一条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应当立即予以处置,防止事故扩大。事故发生单位和接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事故发生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接到有关食品安全事故的举报,应当立即向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接到报告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规定上报。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对食品安全事故隐瞒、谎报、缓报,不得毁灭有关证据。
第七十二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接到食品安全事故的报告后,应当立即会同有关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调查处理,并采取下列措施,防止或者减轻社会危害:
第七十三条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责任调查,督促有关部门履行职责,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事故责任调查处理报告。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涉及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依照前款规定组织事故责任调查。
第七十四条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对事故现场进行卫生处理,并对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因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第七十五条调查食品安全事故,除了查明事故单位的责任,还应当查明负有监督管理和认证职责的监督管理部门、认证机构的工作人员失职、渎职情况。
『陆』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怎么写啊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食品安全事故运行机制,有效预防、积极应对食品安全事故,高效组织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工人健康与生命安全。
1.2 事故分级
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食品安全事故共分四级,即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较大食品安全事故和一般食品安全事故。
1.3 事故处置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把保障工人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应急处置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减少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健康损害。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机制。
(3)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急准备,落实各项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加强宣教培训,提高公众自我防范和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意识和能力。
2 组织机构及职责
2.1 应急机制启动
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各相关部门依法组织对事故进行分析评估,核定事故级别。
2.2 工作组设置及职责
根据事故处置需要,指挥部可下设若干工作组,分别开展相关工作。各工作组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开展工作,并随时向指挥部办公室报告工作开展情况。
3 监测预警、报告与评估
3.1 事故报告
3.1.1 事故信息来源
(1)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单位与引发食品安全事故食品的生产经营单位报告的信息;
(2)医疗机构报告的信息;
(3)经核实的媒体披露与报道信息;
3.1.2 报告主体和时限
(1) 食品生产经营者发现其生产经营的食品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工人健康损害的情况和信息,应当在2小时内向项目部报告。
(2) 发生可能与食品有关的急性群体性健康损害,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监管部门报告。
(3) 有关监管部门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接到食品安全事故报告或举报,应当立即通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经初步核实后,要继续收集相关信息,并及时将有关情况进一步向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监管部门通报。
3.1.3 报告内容
食品生产经营者向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监管部门报告疑似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时,应当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和人数等基本情况。
有关监管部门报告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时,应当包括事故发生单位、时间、地点、危害程度、伤亡人数、事故报告单位信息(含报告时间、报告单位联系人员及联系方式)、已采取措施、事故简要经过等内容;并随时通报或者补报工作进展。
4 应急响应
4.1 分级响应
根据食品安全事故分级情况,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响应。核定为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经国务院批准并宣布启动Ⅰ级响应后,指挥部立即成立运行,组织开展应急处置。重大、较大、一般食品安全事故分别由事故发生地的省、市、县级人民政府启动相应级别响应,成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指挥机构进行处置。必要时上级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组指导、协助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食源性疾病中涉及传染病疫情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规定开展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
4.2 应急处置措施
事故发生后,根据事故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立即组织有关部门,依照有关规定采取下列应急处置措施,以最大限度减轻事故危害:
(1)各部门有效利用医疗资源,组织指导医疗机构开展食品安全事故患者的救治。
(2)对确认受到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相关食品及原料,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管等有关监管部门应当依法责令生产经营者召回、停止经营及进出口并销毁。检验后确认未被污染的应当予以解封。
(3)及时组织研判事故发展态势,并向事故可能蔓延到的地方人民政府通报信息,提醒做好应对准备。
4.3 响应级别调整及终止
在食品安全事故处置过程中,要遵循事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和防控工作需要,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应急响应级别,直至响应终止。
4.4.1 响应级别调整及终止条件
(1)级别提升
当事故进一步加重,影响和危害扩大,并有蔓延趋势,情况复杂难以控制时,应当及时提升响应级别。
(2)级别降低
事故危害得到有效控制,且经研判认为事故危害降低到原级别评估标准以下或无进一步扩散趋势的,可降低应急响应级别。
(3)响应终止
当食品安全事故得到控制,并达到以下两项要求,经分析评估认为可解除响应的,应当及时终止响应:
——食品安全事故伤病员全部得到救治,原患者病情稳定24小时以上,且无新的急性病症患者出现,食源性感染性疾病在末例患者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病例出现;
——现场、受污染食品得以有效控制,食品与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清理并符合相关标准,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
4.5 信息发布
事故信息发布由指挥部或其办公室统一组织,采取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新闻通稿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发布,做好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
5 后期处置
5.1 善后处置
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项目部应当及时开展应急救援人员保险受理和受灾人员保险理赔工作。
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受害人给予赔偿,承担受害人后续治疗及保障等相关费用。
5.2 奖惩
5.2.1 奖励
对在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部门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5.2.2 责任追究
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食品安全事故重要情况或者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3 总结
食品安全事故善后处置工作结束后,项目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及时对食品安全事故和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事故原因和影响因素,评估应急处置工作开展情况和效果,提出对类似事故的防范和处置建议,完成总结报告。
6 附则
6.1 预案管理与更新
与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有关的法律法规被修订,部门职责或应急资源发生变化,应急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新情况或新问题时,要结合实际及时修订与完善本预案。
6.2 演习演练
项目部有关部门要开展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以检验和强化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能力,并通过对演习演练的总结评估,完善应急预案。
6.3 预案实施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柒』 食品安全问题应当如何解决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纵观种种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跟我们目前特殊的社会大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从多方面着手,才能真正解决当前问题。
(四)加强宣传和社会舆论监督。
充
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既要继续揭露、曝光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又要大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培养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消除“见怪不怪”现
象,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就像治理交通安全一样,全民努力。同时,加大对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使消
费者了解更多的食品安全常识和健康饮食知识,使消费者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辨别问题食品的能力,自觉抵制“问题食品”,把食用不合格食品杜绝于消费者的
消费观念之外。
(五)加强对行业协会的建设和治理,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由
食品产业链相关企业的主要厂商组成的行业协会可以在保证食品安全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行业协会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成员置身食品行业中间,对于食品安全拥
有较政府和消费者更多的信息。行业协会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行业自律,向消费者推荐优质食品,对不合格食品进行曝光,从而减少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政府的
作用在于对行业协会进行必要的治理,对其推荐的产品进行突击检查和必要的抽查等措施,对行业协会进行资信评价,并将评价的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布,取缔信誉差
的行业协会,改变目前国内评奖过程混乱的局面。
在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当下,百姓的"吃"变得提心吊胆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