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培训大全 > 德育课程一体化培训

德育课程一体化培训

发布时间:2022-08-26 05:29:35

『壹』 全科育人体现了什么德育规律

全科育人反应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德育过程的规律。以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为主线,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发展潜能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结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将德育目标分解为养成习惯、塑造品质、培育信念三个维度,坚持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有机融合,加强对学生的育德励志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类德育课程:

自律课程: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我校以养成教育为目标,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指导,帮助学生养成安全有序、文明有礼的好习惯。这也是为培养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打下基础。

实践课程:知行合一,学思做结合。我校以“我与祖国”“我与自然”“我与他人”为主线,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艺术实践、劳动实践、亲情实践等活动,这种体验式德育增加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理导行。

修身课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大量做人的道理。沐浴在圣贤的思想中,有“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的熏染力量。

我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开设了假期亲子共读经典课程,一年级的《弟子规》,二年级的《三字经》,三年级的《千字文》,四年级的《声律启蒙》,五年级的《论语》,六年的《幼学琼林》,学校和班级组织验收评比,营造了“做国学经典,做少年君子”的氛围。

将德育目标分解为养成习惯、塑造品质、培育信念三个维度,坚持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有机融合,加强对学生的育德励志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贰』 如何实施小学英语德育课程一体化

小学英语德育课堂指的是不仅讲解课堂的英语知识,
还要把英语落实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叁』 如何以人民满意学校创建为平台,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不可以,我现在是龙岗区实验学校读初二。我们学校人很多,现在很少收学生,有很多人都想进我们学校都被拒绝了,他们只能去刚建好的龙岗区平安里学校去读。其他的都没问题,学习成绩好坏没关系的,有时我们校也有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加入,只要品德好。还有,我们学校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住在学校旁边或附近的花园里的。

学校的资料:[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九个年级85个教学班(大概),学生4500人(大概),学校建立了广播站、电视台、开通了校园网,完善了计算机网络系统,校园环境优美、舒适、怡人,文化氛围良好,学习气息浓郁。
[设施建设] 校园占地面积6.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4万平方米。有教学楼三栋,综合楼一栋,实验楼一栋,文化综合馆一座(文体综合馆内有篮球馆、音乐厅、室内游泳池、乒乓球馆和室内塑胶跑道),食堂一个,运动场一个及地理园、植物园和小动物园各一个。现在创建了第二校区.(初中)小学标准教室65间,全部安装有多媒体平台,功能室 69间,设备齐全,每位教师配备一台办公电脑。校园绿化正在向立体化发展,绿化覆盖率达100%。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252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6人,中学一级教师71人,小学高级教师68人,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为100%,其中研究生5人,本科学历133人,大专学历73人。学校始终坚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办学目标实现的保证”的观点,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几年来,学校出资十几万元,先后派出19位教师到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上海学习,派往全国各地参加长期学习和培训的老师达50多人次。学校现有市级骨干教师4人,区级学科带头人7人,区级骨干教师25人,已经建立起了一支团结向上、肯于钻研、师德高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他们乐于微笑着面对工作,乐观地看待人生,诚恳地对待他人,认真地完成任务。
[办学特色] 学校从开办起就开始了办学模式的实验研究,在学校管理上,坚持把九年作为一个完整的学段,充分发挥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的优势。经过几年的努力,已构建起“整体规划,分线管理,分层落实,全员负责”的整分结合的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九年一贯制的学校管理特色。学校确立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办人民满意的实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以生为本,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发展能力,体验成功,使学生在品德、知识、技能、智力、特长和身体诸方面获得发展。”的学生培养目标,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创新人才。依靠九年一贯制的办学优势,“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使德育的时空得到了延伸。
学校科研工作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在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方法的改革、学习方式的指导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几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十多项,其中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建构研究》、省级课题《中小学素质教育操作性策略》研究和国家级课题《学生自主性活动教学》已经结题,学校被评为课题实验先进单位。目前,学校正在研究和实验的市级以上课题有九项,其中有,国家级课题《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验》研究、深圳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实验研究》、《多维度的学生评价机制构建研究》《小学音乐课程中民歌表演教学研究》《数学小步训练》等课题。
[办学成果] 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双有’主题教育活动先进集体”,三次被评为“龙岗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一次被评为“深圳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并先后被评为“深圳市园林式、花园式单位”、“龙岗区教育系统先进党支部”、“龙岗区科普工作先进单位”、“龙岗区德育先进学校”、“先进职工之家”、“深圳市安全文明标兵小区”、“青年教师岗位成才先进单位”、“深圳市绿色学校”等称号。发布者:chenhg 浏览次数:235 发布时间:2008-3-20 17:00
深圳市龙岗区实验学校发展规划(2006——2010年)
(2006年5月13日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
2000年,我校制订了《龙岗区实验学校2000年—2005年发展规划》。六年了,实验人经过艰苦卓越的努力奋斗,现已达到了预期的目标:2001年通过区一级学校评估;2003年通过市一级学校评估;2004年高标准地通过省一级学校的评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设想。
为了进一步落实党的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创新和深化教育改革,未来五年,我校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发挥九年一贯制的育人优势,实现学校跨越发展,根据《深圳市教育发展十年规划》及《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发展规划》(2006—2010)中确立的在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基本目标,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建设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全面提高学校整体发展水平的同时,突显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教育教学质量优异,为建设成熟、完善、规范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而奋斗。
二、背景分析
(一)办学现状及优势
我校是全市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开办时间短,发展速度快,办学规模大,设备设施先进。
学校硬件设施先进。学校创办至今虽只有六年,但已由当初的18个教学班、700多学生,发展为现在的65个班、3800多学生。学校占地面积6.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3万多平方米,绿化覆盖率62%。各类功能室69间,教室与教辅室之比超过1:1,各教室配备有多媒体网络平台,教师办公实现每人一台电脑,教学仪器按省一类标准配备。运动区内有300米跑道田径运动场1个,篮球场4个;综合文体馆建筑面积0.8万多平方米,内有篮球馆、音乐厅、游泳馆、乒乓球馆和室内跑道。生活区内有师生食堂1座,可供1000人就餐。
学校教师素养较高。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28人(含聘用教师),其中研究生学历5人,本科学历133人,大专学历73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现有中级职称79人,高级职称22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在中职以上占47.9%。
学校办学效益显著。创办之初,学校制定了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提出了“现代化、实验型、示范性”的办学目标,树立了“为了学生的一生”的办学理念。努力探索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初步形成了“整分结合式”管理模式;整合德育资源,优化德育途径,追求德育实效,加强团队一体化建设,构建起“欣赏型德育模式”;在我区率先开展课程实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大胆改革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教学效率,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初步形成多元化课程教学体系;突出艺术、体育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坚持科研兴校,校本教研有声有色,努力打造出“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科研新模式;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六个一百”工程,构建校园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了以“英语周”、“语文周”、“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为代表的校园文化活动。近几年来,学校各科竞赛和中考成绩均居全区前列,科技、艺术、体育比赛成绩保持全区领先地位,多次被评为全国“双有”主题教育先进集体和龙岗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实现了“三年三大步”的跨越式发展,先后通过区、市、省一级学校评估。
(二)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们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网络时代的“虚拟社会”、“地球村”等已进入人们的生活,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区教育局提出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策略,要求各校转变办学观念,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办学效率,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校地处龙岗中心城区,区位优势明显,教育影响辐射面广,家长期望值较高。因此,学校的发展必须从社会发展要求和学校实际出发,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充分发挥九年一贯制的优势,全心全意求发展,尽职尽责抓质量,迎接新的挑战,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九年一贯制的办学给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动力,提高了教育质量,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学校学位紧张、班额过多、管理战线过长,学生年龄跨度过大、个性差异大,教育层次多,给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组织班级管理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增加了工作难度。
其次,教师队伍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够均衡,聘用教师比例偏大,高水平的教师如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偏少,教师教育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
再次,九年一贯制办学实验虽然在管理模式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有关学校课程建设、办学模式、教育教学模式、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科建设等方面研究和实验刚刚起步,还需要进一步认真研究、大胆实验、努力探索等等。
三、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
(一)办学理念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办人民满意的实验学校。
(二)办学目标
当教育实验的先锋,创九年一贯制的品牌,育全面发展的学生,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到2010年,我校跻身于深圳市对外窗口学校,初步构建起具有鲜明特色的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
1.精细化的学校管理。建立完整的学校管理体系,将制度内化为教职工的自觉行动,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做到决策科学化、管理精细化、实施规范化。师生违法犯罪率保持为零,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确保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每个管理干部都能负起责任,胜任本职工作,落实工作计划,保证工作效果。
2.现代化的办学条件。具有完善的办学条件,在现有设备设施基础上,加强教学仪器、设备高标准配备,扩大学生活动场地,利用好功能室,增加图书种类。完成新运动场的扩建工程,安装电子屏。绿化美化校园,增加路灯与座椅花坛,争创深圳市及广东省“绿色学校”。
3.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五年内,建设起一支有现代教育理念、作风民主、充满爱心的教师队伍;建设起一支有奉献精神的、具有教育科研能力的“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建设起一支敬岗敬业、教艺过硬、开拓创新、素质全面的教师队伍。有35%的在市、区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并形成梯队。
4.多样化的课程类型。建立起完整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体系,学科教学、校本课程特色鲜明。在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大力研发各种不同类型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对课程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加强对现有活动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学生参加校本课程学习的比例达到90%以上。
5.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我们的教育必须以生为本,必须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夯实基础,发展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特长,使学生个体在品德、知识、技能、智力、特长和身体诸方面获得发展。
6. 有层次的校园文化。培育不同层次、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营造起师生间、生生间和谐融洽、生气勃勃、奋发向上的氛围,形成“崇德、尚美、求真”的优良校风,“讲科学、讲协作、讲奉献”的良好教风和“会学习、会合作、会创新”的良好学风。
7.有明显的办学特色。将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深圳特区的实际紧密结合,积极开发特色项目,探索九年一贯制办学的有效途径并总结出成功的办学经验,实现在实验性、艺体、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努力打造特色品牌。到2010年,学校体育一个项目成为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两个项目成为深圳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8.高质量的办学水平。学校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紧紧抓住办学质量这个学校发展的核心,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机制,形成具有学校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中考合格率、优秀率、低分控制率等各项指标及综合指标保持全区前列。学生入学率、巩固率、体育达标率达100%。
四、学校办学策略
以满意理念为先导,以素质推进为表征;以课程改革为动力,以特色开发为攻略;以精细管理为机制,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以校本教研为依托,以提高绩效为目的。
1.突出一个主题:追求卓越。追求高质量的发展,高效率的发展,高品位的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确定每年中考和调研考试的质量目标,升学率高不等于应试教育,关键在于怎样追求升学率,评价质量的同时更要关注效益;必须改变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切实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过重负担,追求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把握两条主线:常规与改革。常规为本,改革取胜。正确处理好重点发展与一般发展、常规发展与改革创新、全面发展与特色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到常规抓实,精细管理。同时要创新搞活,改革那些学生、教师不满意的价值取向,改革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旧的常规,创新适合学生和教师满意的新常规,在创新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树立三种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科研意识。要使教学工作让学生、教师和学校满意,必须要树立岗位责任意识,质量意识、科研意识。责任是基础,是基本的要求;质量是追求的目标,是努力的方向;科研是手段和方法,是实现质量效益的有效途径。三种意识互为补充,形成一个有效整体。
4.实施四大战略:多样化发展战略,协调发展战略,特色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多样化发展战略,是以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校本课、多样化的学校活动、多样化的社会体验来适应学生多样化的人格发展;协调发展战略,协调是一种和谐,只有处理好各方面的差异关系,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才能产生薪火传衍的效益;特色发展战略,个人的人格特质是不相同的,各学校的实际也是千差万别,只有发展所长,走特色发展道路,才能提高人民的满意度;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要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使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不断产生满意的评价,使满意成为一种口碑。
五、学校五年的主要工作任务和模式
(一)讲效率,精细管理,完善“整分结合”的管理模式。
紧紧抓住管理效率这个核心,以“整分结合”管理模式为依托,细化责任目标,增强责任意识,规范管理,形成精细化管理模式。
1.继续探索“整分结合管理模式”中各个模块之间职能的相互协调规律,明确各年级组的职责,提出年级组、教研组的具体的管理目标,赋予年级组和教研组一定的管理权限,发挥“九年一贯制”的优势,在文化课、体育、艺术等方面从基础做起,长年坚持。高效实现管理目标。
2.修改并完善精细化管理制度,加强对薄弱领域的管理,防止管理出现真空,做到依法管理、依章管理。各职能部门要忠实执行学校计划与决议,全面负责本部门与所担负年级的责任,包括安全责任,教学质量,任务分解。并适时提出建设性建议,主动并有创新地工作。
3.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和九年一贯制实践经验,统一思想,职责明确,协同合作,重视教改和科研,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领导班子要成为团结协作,勤勉务实,思想超前,廉洁民主,结构优化,管理高效的领导集体。
4.实行“问责制”,对于未能履行职责工作,或不作为、对重大事情不呈报,或工作出现重大失误,造成不良影响的各层级的管理人员要追究责任,写出责任说明。积极落实国家人口政策,建立健全有关学校安全工作的应急机制。
(二)抓养成,分层落实,构建“三全育人”的德育模式。
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生活,营造人性化的育人环境,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德育工作网络,充分发挥整体育人的功能,实行全员、全程和全面育人(“三全育人”),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
1.以“知荣明耻”教育为核心,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整合德育内容,分层设计德育目标,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诚信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诸方面形成适合不同年段学生特点的德育内容和目标系列。
2.优化德育途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建构合理的德育认知结构;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各种资源,建设德育基地;充分发挥团队组织的优势,组织学生按年级序列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体验、生成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转变空洞说教式的育人方式,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体现时代特点,多采用渗透、观看录像、体验、活动、讨论、榜样示范德育课程建设等方式和方法,使学生知情意行融成整体。
4.成立思想品德教研组和德育研究中心组,对“三全育人”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展开研究,探讨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讨学生道德形成的规律,提高养成教育的实效。尤其要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培养优秀班主任,总结有特色的班级管理经验。
5.建立有效的德育目标评价体系,加强德育常规管理,从小事抓起,从身边抓起,常抓不懈,切实抓好日常行为、课堂常规、作业习惯、校风校纪,使学生德育考核优良率达到85%以上。
(三)重常规,课程改革,突出“三个为主”的教学模式。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抓实教学常规,积极开展课程的改革与实验,面向全体学生,构建“三为主”教学模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严格执行学校教学常规,严格执行学校“三表”(教学人员分工表、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加强对教学常规的检查、评价与反馈,常规抓实。坚持各层次的听课制度和教育、教学、后勤管理巡查制度。
2.转变教学方式,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树立新的教材观,大胆创生教材,重组体育、音乐、美术、电脑课程。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探索、建构。
3.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倡“兵”教“兵”(学生教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练习,在做中学,在练中悟,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4.打造精品学科。以区教育局批准的基地学科为基础,创建“小步训练”、“分层教学”、“自学辅导”、“悦读乐写”等学科特色。
5.聚焦课堂、研究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追求课堂教学高效率。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结构要素,探索“三为主”课堂教学模式,树立校本教科研思想,广泛开展群众性的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反思性研究,形成骨干教师示范引领,同伴模仿跟进,集体反思提高的校本教研模式。
6.坚持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努力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特长。提升活动课程实施档次,做到经常化、系列化、规范化。重点开发综合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校本课程学分制管理,让学生个性充分发展。
(四)塑名师,立足课堂,精心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
立足课堂,练就教师真功夫;挑战自我,开创教育新经验;大胆实验,造就“科研型”教师队伍。提倡“公信力”、职业能力、职业道德、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
1.实施“名师工程”。把教学能力强、经验丰富、科研水平高的教师培养成区市“学科带头人”、学校“首席教师”、“特色教师”,充分发挥这些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帮、扶、带动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要给这些名师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
2.依靠区学科基地的优势,重点建设好基地学科,形成各具特色的学科品牌,促进教师团队的共同成长。坚持进行教师专业成长计划、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师业务培训和资格培训。
3.坚持“研训一体化”教师专业成长模式,教师要承担各级科研课题或自定课题开展研究,在案例中体验,在讲台上锤炼,在反思中领悟,在实践中提高。力争做到人人有课题、个个有成果。
4.充分发挥教师各自的优势,合理组合教师团队,突出教师整体育人功能。以年级组为单位,在学校指导下,优化组合各科教师,形成协作、互补、高效的年级教师群体。
5.加强对教师队伍的考核与评价管理,尽力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建立教育、教学考核评价制度、奖励制度,鼓励教师专业成长。年度考核称职教师达100%。对违反教师师德、弄虚作假,由于不负责任,出现教育、教学事故,要视情况问责,并做出相应处分。
6.好教师的标准,有爱心,有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有不断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有高水平的导教能力,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有自觉从事社会工作的热心,有个人特色。
(五)挖内涵,提升品位,建设具有生命气息的校园文化。
追求高品位的学校文化,使师生员工感受、体验校园的真、善、美,获得快乐,增进健康。学到真道德、真学问、真本事;人人具有厚得载物之心,悲天悯人之情。学会“爱美、赏美、创美”;激发求知、创造的兴趣与动力;形成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健康体魄。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一草一木都成为内化学生公民道德的教具,让学校每一个教职工都成为学生做人的典范。
1.完善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合理规划学校文化专题区域,突出文化主题。加强学校楼顶文化、走廊文化等的建设,加快学校400米塑胶跑道和运动场的建设,满足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物质需求。积极创办绿色学校,努力扩大绿化面积,增加绿色的文化韵味,提高绿化面积覆盖率,力争达到70%。
2.创造和谐的学校文化与人文关系。师生心情舒畅,工作补台协调,关心教师工作与业余生活,文化是一种积淀物,是人类特有。学校文化包含全校师生共有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它让师生自觉地投入学校的活动,形成一种教育背后无形的力量,也是学校综合素质、综合竞争力的体现。有文化就有成绩、有品位、有特色、有气质、有能源、有风尚。
3.提升传统文化项目的品位,坚持改进“三节两周”(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语文周、英语周)的育人功能,加大师生的参与面,形成学校文化特色项目。
4.寻找校园文化新的生长点,挖掘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文化内涵,形成学校“节日文化”、“社团文化”、“课间文化”、“班级文化”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文化系列。一个学生在某种学校文化熏陶下,会形成他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行为习惯,这些将影响他的一生发展。
5.坚持抓好校风、学风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站、电视台、校刊校报等的宣传作用,树“八荣”之风,禁“八耻”之行,形成和谐、满意的生生、师生关系。
六、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
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建立健全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各项制度,完成学校各项基本建设;培养一支素质全面、结构合理、团结向上、专业合格的教师群体;学校各项工作秩序井然,教科研气氛浓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育人民满意的学生。
第二阶段: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积极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实验与研究,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科研型教师的成长。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开发校本课程,关注学生生命价值,加快学生个性化发展。保持教育教学质量全区领先的优势,总结学校德育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各项工作令上级和人民满意。
第三阶段:全面总结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各学科至少拥有2名以上的“科研型”教师,有两门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实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办人民满意的实验学校”的办学理念,使我校跻身于深圳市对外窗口学校,初步构建起具有鲜明特色的满意教育办学模式。
保障措施:
(一)人事制度保障
抓住教育系统人事改革,实施职员雇员制的契机,激活用人机制,合理设置职位,优化配置教师资源,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
(二)民主管理保障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带领教师改革进取。发挥群团组织和广大教师的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依法治校,民主管理,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共同完成规划所确定的目标。
(三)评估机制保障
建立有效的评估检查机制,改革和完善学校评价方法,形成九年一贯制学校评价体系。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奖功罚过。激励教师勇于创新,不断进取。
(四)教育科研保障
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观念,做到问题校本化,方法科学化,成果高效化,为学校提高办学效益提供科研保障。
(五)社区环境保障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调动家庭、社会支持学校教育的积极性,成立有家庭、社区参加的学校管理委员会,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肆』 如何构建德育一体化德育课程课堂

骨干教师先行: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2个领域,分别选择2个单元的内容,梳理出教材中蕴含的核心素养;选取2节课,找准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写出详细的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伍』 建构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体系是什么意思

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加强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目标,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山东省小学数学在省教科所长、省数学教研员徐云鸿老师的带领下,围绕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加强中

『陆』 道德认知的培养方法

一、利用教材,提高道德认识

以教材施教,就是利用各科教材中有关内容实施德育。在教学中,各门学科不但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认识,而且是各门学科应有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对学生教学道德教育。”政治课、历史课教学实施道德认识教育显得极为明显。语文课教学来说,学生的道德认识既寓于课文之中,也寓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文学作品教学,文学作品与道德关系密切,因为道德是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文学作品是一定历史时代的反应,积淀了一个民族一定的文化和时代的道德思想。也就是说文学作品永远不能回避对道德的描写,那怕是比较隐讳的;也不能逃避对其描写对象进行道德价值判断的,那怕是含蓄的。同时,文学是美的集中体现,“美是道德纯洁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斯中学》)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美的感染和启发,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加强,从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渐提高对道德思想的认识。

二、通过交流,提高道德认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性的、审美的高尚情感。”情感教育是各种教育中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它具有无形的力量。“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的不要条件,也是产生道德意志和行为的内部动力。”(叶上雄《中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在现实中,个人的真挚感情最易于打动他人,所表达的思想他人也最易于接受。在教育中,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每个教育工作者对此都是知道的。“亲”就是师生在情感上的融洽。要达到“亲”,师生间的情感疏通或交流就显得特别重要,同时“亲”使交流也就显得更为和谐。学生自觉接近教师,实际上师生关系已达到了融洽。情感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教师以平等的、说理的、平易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亲其师”中,自觉接受老师的教育,最终达到实现学生对道德的认识。

三、开展活动,提高道德认识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道德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发生、发展和形成。活动具有极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表现出较大吸引力。针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形成德育一体化,有的放矢的展开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有趣、不拘一格的活动。通过诸如时事政治教育课、主题班会、知识竞赛、讲故事,演讲会,歌咏比赛,文娱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营造教育氛围。在和谐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活动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注重思考和总结。这样,学生不但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与艰辛,通过人际交往,学会辨别是非善恶,而且在活动中受到启发,道德情感被唤起,更为重要的是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四、利用榜样,提高道德认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道德教育中,优秀榜样的动人事迹、先进的思想,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和启发。学生从丰富的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榜样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感受到美好和伟大,认识到崇高与卑贱。从而在思想上得到净化,道德上得到提升。由于学生受到榜样的感召,心理和行为受到影响,提高道德认识,自觉形成自己的人生理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道德认识。这些榜样重要有一些古今中外的革命者、科学家等,他们的事迹,他们非凡的成就和巨大贡献,以及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的曲折历史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会真正感动学生,能使学生认识人生以及人生的价值。出此之外,还有学生身边的一些先进典型,如,同学、老师等,在某方面作为学生个体某种信念的体现者,也是学生实实在在所见,他们更有助于带动学生,也具有一定的道德示范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柒』 怎样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树立新课堂教学观念和思想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努力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中华民族发展振兴的要求、现实人民的要求。 实现这一要求的前提就是我们的教育,必须要以“批判继承、广采博收”的精神努力开创适于当今和未来国家发展培养人才的需要的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主战场。现行新课堂教学的行动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所以树立课堂教学的新思想、新观念就成了搞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大前提。 从课题研究现实来看,旧的传统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影响还远远没有清除,新的教学理念更没有广泛深入地被人们接受,这是由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所致。在国家经济改革腾飞、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新旧教育教学观念交织出现势在必然。所以,有志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拭目以待、加强学习,努力净化、主动更新我们头脑中那些陈旧不适于当今需要的教育思想观念。在课堂教学方面有哪些思想理念急需更新,有哪些做法可以借鉴呢? 1.明确课堂教学的性质和地位 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是人们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的时空集合体。它既是一个有目的性的自主行为群体,又是一个人际交往高密度的社会体。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因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要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就是要“聚焦课堂”、“决战课堂”。 2.把握新课堂教学的本质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新的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体现,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既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更重视学生的成功与发展。为此,要深化教学改革,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注意创设课堂教学民主与创新的氛围,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对于培育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 当前,课堂教学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已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就要求我们尊重教育规律,以人为本。使课堂教学从内容到形式,更强调学习者过程的体验,使学生用轻松活泼、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主动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开发性思维的培养,注意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等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特点。 因此,在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教师客体”、“双主体论”均需废除。其影响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还因地因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说明旧的教学思想理念还在作祟。很多人认为“教师必须有能力实现对学科教材的‘居高临下’,对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对教学方法的 ‘灵活应用’,对学生学情的‘胸有成竹’的教学职责,即由原来传统意义的‘教学’改为更具有新意的‘指导’,这是新课堂教学的要求,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随意贬低教师的作用或过分强调学生自主,都是不可取的。” 另外,还有人认为:“学生学习”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教学可拆分为“教”与“学”两个方面,前者为后者服务,如果没有了“学”,“教”也就失去了意义。“教师再漂亮的表演,再卖力的讲解,再迫切的感情,如果不能唤起学生有效的回应,如果不能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就没有任何价值。”因此,有必要让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再认识。教学本质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整合、创新、传授的过程;是学生对教师传授、教科书呈现、教学媒体发送的教学信息的认识、理解、内化、建构的过程。 3.明确新课堂教学过程、目的及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精神 (1)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地位。在新课堂教学改革形势下,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是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在人格和学术上是平等的,这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实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发展”,才符合学习的规律。在此,教师必须树立“教学服务”的意识,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那些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教师主宰”、“教师领导”的观念也必须废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教师的指导和教师为学习创设的条件,从而发挥自主精神按认知的规律去感知、去实验、去思考、去总结、去获取、去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因而,“传统观念中的教师单方面的“一言堂”、“满堂灌”“单向传授式”的教学活动必须废除,取而代之的该是师生“交流与互动”,这也正是“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形式。 (2)提高学生素质是教学目的、教学有效性之根本。研究的结论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交给学生如何‘学’,教学设计的核心要围绕学生的‘学习”,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落实到学生认知、方法的掌握与综合能力的提高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是成长中的生命。教学要把学生当作鲜活的‘生命体’对待。” (3)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还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有远见且头脑清醒的教育者应该明白:学校不是为解决教师就业而举办的,而是为学生受教育而建设的。教学的实效性的核心是“学生素质提高了多少”这是问题的关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指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教材,在教师的组织下,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的培养及成长与发展,使其素质得到提升。 4.实现新课堂教学观的认识和做法 (1)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因此我们应该在一个更高、更深、更全面的层次上对课堂教学模式和它具有的实效性的研究基础上关注以下几方面: ①倡导“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同时关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等多个方面,才能真正地、全面地实现人的素质的提升。 ②倡导开放、生成新知识观,即强调知识的内在性、动态性、开放性、生成性,视课堂为开放、动态、生成的知识系统。使课堂教学领域中发生的一系列生动事件,使师生基于教材文本相互交流,民主对话所产生的意义、价值,成为知识、情感、个性、素质持续不断的创新生成。 ③倡导创生、建构的课堂教学观。课堂教学的创生取向与新知识观的内在精髓是相通的。在创生取向的课堂教学中,使知识的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围绕知识资源进行双向建构的活动。 ④倡导关注过程、尊重差异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关注过程的评价旨在倡导、鼓励学生从事知识的探究活动,体验知识的原创过程,感受知识生成的激动与欢欣,释放知识过程性的教育功能,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造。课堂教学评价除了具有共同的内容、标准、要求,还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课堂学习差异的尊重,实质上是尊重知识的多样性与人之存在的个体性。 (2) “从教育学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发展。”其做法是: ①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原有基础有所侧重。就教学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挖掘教材中蕴含的静态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 ②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停留在现有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真正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 ③新课程倡导内在发展,如在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定位上,强调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 ④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念,而且要注意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造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宋发展自己,这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目标。 二、加强德育工作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石 我国历来重视德育工作,在课堂教学中寓教于教学过程中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当前课堂教育改革日语深入的形势下,除了通常说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节操、人生价值观等德育工作之外,在提高新课堂教学实效性上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也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从一些学校研究的成果和体会中可知: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德育工作可以围绕“学习动力教育”、“学习态度、精神教育”、“学习群体、环境教育”、“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来做;通常的思想教育工作又可融合在课堂教学之中,有机的得以实现。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德育途径:本着“以德治校,以人为本”的方针,就“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从本校实际出发,确立了“建设特色班集体以保障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开展学生自我教育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意义的探究”、“构建德育网络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关系的研究”和“提高中华传统美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四个研究专题。具体的认识和做法是: 1.研究构建新型班集体管理模式,探究特色班集体管理目标、方法、评价的理论体系,为新型班集体管理模式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性提供理论依据。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主导价值追求发生变化的形势下,变革传统班集体强调管理的控制功能,忽视争创激发学生自主发展动力的育人的功能模式,把构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列为新班集体建设和管理的主旋律。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依托,围绕上述理念进行试验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本着“身心靠自我磨砺,智力靠自我开发,人格靠自我塑造”的精神,提高学生对自我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明确自觉树立自己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个性中的共性发展,自觉调整好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和谐相处,保证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此,针对学生思想、心理特点,学校应为学生创设自我教育施展才华的舞台,开展学生心理自主教育,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自我评价,在全校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自我教育活动。 3.在“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的形势下,课堂、学校、家庭、社会将构成学生成长的一体化环境,必将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人的发展离不开所处的环境,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对学生施加好的影响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真正取得好的效果。做法是:建立家校互动平台,实现德育处、班主任、教师、学生家长网上交流;建立学校家长委员会,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积极性,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正确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观,为学生的成长开辟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 4.通过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德育中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有效性,总结探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构建德育教学最优化、多元智能的策略,实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发展。 总之,如何实现德育为首,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使德育为课堂教学实效性得以真正的实施,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 三、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会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1.关于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顾名思义可拆分为“学”和“习”,其本质是认知和练习,关键是“做”,是学习过程中的“行动”。没有学生的亲身的体验和学习全过程的经历学习是无意义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行动”构成过程的要素,学生的学习要在’行动中进行,没有具体行动的学习常常是低效能的学习,学习行动的设计是在传统教学中最被忽视的重要环节。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的思路:即人都有自我发展的先天的素质,人都有接受教育的社会属性,人都有自主活动向上的内心动力,所以,我们的教育就该是以学生为根据、为资源,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也就是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教育。为了实现这种教育,首先要研究学生,把握学生的个性与心理,做到以学生为根据;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真人真事、真实情境中去接受教育,即实行体验和感悟性教育;要把教学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即要重视学生的态度、过程、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认真、细密、正确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悟学习过程,从而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发展各种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教育内容到教育形式的确定,以致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等都要尽量依靠学生,学校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服务,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引导学生去读,去想,去写,去做,实现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仅是组织、指导、技法、帮助者。这些做到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才能真正有所保证,也才真正达到了教育教学目的。学法的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学习是学生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教师传递;学生必须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绝不是被动地信息的吸收者。每个学生都应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构建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的知识又因为新知识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积累,它同时包括有新旧知识的冲突而引发的思想观念转变和知识结构的重组。可以说学习的基本原理就是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指导学生有所发现,触动学生思维敏感和活跃,激发学生的需求和新鲜感,从而产生“再学习”的动力。这即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的应有的学习观。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的种种方法也才有意义,但也要警惕课堂教学表面热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学习陷入误区的倾向。“教无定式,学无定法”,在学习方式上,人们普遍将“发现学习”认定为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有意义的学习的发生并不是以某种学习方式为条件的,接受学习也不完全等于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也并不等同于绝对有意义的学习。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各自适合运用的情况。而真正的自主学习还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什么是造成我们课堂学习方式转变的主要阻力,怎样在发挥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中融合新型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基础学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里涉及到忽略实际情况,形式主义地实施各种课堂教学改革措施,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相背离的问题,很值得我们很好地去思考去研究去解决。 2.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1).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基于学生是主体,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取和提高是要依据一定的认知规律的理念,所以学生的学习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的探索精神。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精神所要求的。这种学习方式体现在: ①学习上勇于发问:面对课上课外的知识、事物,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把喜欢和善于提问作为会学习的能力和平鸽来加以倡导、表彰。发问意味着思考,会提问说明会思考。 ②学习上主动探求:遇事要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刨根问底、探求真知精神,养成自主钻研的习惯。 ③学习上大胆创新:学生学习主要任务是接受新知、培养自身多方生存、工作、发展的能力。但是,不排除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敢于发表己见,敢于鹤立鸡群的应得到重视、提倡。对于“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本着“重学习结果,更重学习过程”的原则给予热情的肯定和鼓励,因为这关系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长期发展。 (2).群体合作式的学习。作为社会的人,独立思考学习不可少,与他人、群体一起共同学习更不可少;因为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更多的学习是在集体的场合里进行的,班级、小组方式的学习是一种不可少的方式。这种合作学习方式表现为: ①认真参与团队学习:无论学习的群体大小,作为学习的个人是其中的一员,均应遵守团队学习的原则,做到围绕主题,以自主精神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做到主动切磋、自觉参与、踊跃发表自己见解体会和心得。 ②虚心向他人学习:本着“三人行必有吾师”的精神,在群体学习中,积极自觉向他人学习。从别人的学习感受、认识、体会中获取知识,解除疑难;或者基此自觉引发思考,提出自己相反的感受、问题或见解与他人讨论。 (3).网络自主学习。 在当今信息网络极为发达的形势下,学生应该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手段进行学习。查询资料,在更广泛的信息中去思考去探索去吸取。 ①查询资料它求思路:围绕课堂学习中的问题,查询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资料。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②扩大视野提高水准:围绕课堂学习的问题,利用网络进行延伸学习,即扩大视野、提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4).实践与实验自主学习。 实际上就是把课本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去,或者把课上学到的东西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印证。这种学习就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这是课程改革精神所要求的,对于提高课堂实效性,培养高素质人才意义重大。 ①验证所学知识:学生要以主人翁态度,在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通过实验印证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②实践所学知识:学生要主动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依据所学知识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辨别真伪的能力。上海师大附中从“发展教育”理念出发,主张在学习方式上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验知识建构的过程,体验精神生活的意义,体验发现与创造的快乐。几年来,实践了课堂教学“五活”,即“引入含活势,形式要活泼,气氛要活跃,探索有活力,结尾留活意”。在学习中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怀疑意识、探究一是外部资源利用意识和合作意识。他们认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更进一步说就是人的改变,人的素质的改变。 学生的学习方法必须紧紧围绕“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来设计。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主要采取“聚合”与“发散”两种方式。收敛性的思维是指人在解决问题时,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据,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去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指人在解决问题时,会同时想到若干个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案、假设和结果,使问题的解决有较多的机会和较大的几率。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该以“聚合式”思维方式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解决问题时必须先以基本概念、知识和经验作初步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兴发散思维,并开始质疑,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一味地追求“发散思维”或者“聚合思维”都是片面的。另外,课堂学习必须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后者是前者的延伸与巩固,学生正是在多种综合实践、小组活动中得到了感受和提升,学会了合作互助。 四、教师会教、教法得当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成功要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教,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 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学校普遍关注研究的问题,方法好比过河的桥和船,模式是从实践中总结提升出来的模型框架,它对具体的表现形式产生指导性影响。作为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日常教学中都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一定方法、一定的模式进行教学,但他们所沿用的方法、模式具有优劣之分。一些教师可能凭着惯性一直沿用一种不好的方法、模式,而自己也不曾发现,不以为然;一些教师可能一直沿用一种很好的方法、好的模式,但也“身在卢山中”不知其所言。我们认为在教学第一线进行教学方法、模式的研究,能引发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思考,学会从教学实践中提炼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有了好的方法才能保证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党和国家一再倡导创新精神,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一代,以适应自主创新发展的时代潮流,创新发展、合作互动、自主学习、启发探究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在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中,不管是教育理念的革新,还是教学模式的改变,都在关注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个体的差异需求,都在致力于改变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包括对于学习本质、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群体、情感体验等的认识。改变学生的过程,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建构,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一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二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一提高教师教学效益,二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主要研讨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才能实现课堂教与学的高效。同时从系统论观点出发,全面研究影响课堂教学系统的各种因子,排除干扰因子,优化教学环境,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从而消除目前存在的“粗放型”的课堂教学。 有些学校提出“‘探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注重教学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的学习。 五、运用好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助推器 当前,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成趋势,而且往往成为人们衡量课堂教学的成败优劣的一个标准,可以说有效的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是使课堂教学腾飞的助力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改变教学模式,扩大教学规模;改变学习环境,丰富信息资源;冲击传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有利于因材施教;丰富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促进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操作技能;改变了学生的地位,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了教与学的民主;变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价值观为“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具备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的物质条件不等于有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课堂上简单地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不等于课堂教学实效性已经提高。“实物现代化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人的现代化,即人的思想观念、能力的现代化,也就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这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核心。否则教学手段仍是之后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可能得到整体的提高和长足的提升。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需要有现代教与学观念的教师和学生去掌握,去运用,否则只能是“好箭束之高阁,不能射应射之的”。教学手段要综合运用,片面强调一方的作用都是不可行的。现实教学中摈弃一切传统教学手段,处处都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以致流于形式的观念不可取的。正如有的学校所说“在课堂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表现出课件使用失当,好像课堂教学不用多媒体就意味着落后没有创新。教学媒体与技术的运用,本身并没有过错,问题出在人的思想上。只有当教学媒体自觉恰当地为教学艺术服务时,才能取得锦上添花的教学效果,也才能真正实现教学创新,体现出教学媒体的价值。如果忽略对教学本身内容的扎实钻研,对教学艺术的追求,而片面强调课件的运用或者对教学技术手段过分依赖,只能导致教学技术化的危险倾向,即陷入到了教学上的形式主义道路。”其结果往往会影响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固守传统,认为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可以走遍课堂的思想也是要不得的。 六、提升教师的素质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根本 实施素质教育形势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关键。现在形势下,强调教师队伍的建设更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时代意义。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为人师表,知识精博,态度严谨,教技高超,善于探索。”首先,我们认为是师德,即有从教的职业道德和做人育人的行为规范。其中责任感、爱心、为人典范不可或缺。第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造就一批研究型(或称专家型)的教师。他们应该具有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应有的特点和气质是:能立足校本,立足课堂,从课改形势出发,规范自己的课堂行为、课前行为和课后反思。 研究型的教师应该具有“五气”:终身从教的志气(他们的从教经历和思想境界):锐意改革的勇气(他们锐意改革和大胆创新的精神);博学多能的底气(他们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事迹);充满智慧的灵气(他们成功教学的典型案例);面向未来的大气(他们远离功利,着眼国家的利益和学生的未来发展的教学行为)。这种特质最终均应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 当然,我们不能奢望每个教师都能成为教育专家,但是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学习、感受和体验研究型教师的特点和气质并为之努力奋斗,从而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供最关键的师资保障是必要的。 课程改革实施的决定性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而最具有创新力的是青年教师。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什么样未来人才和怎样培养未来人才的问题;未来人才的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形成离不开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想改进学生学的方式,必

『捌』 山东公路技师学院怎么样

山东公路技师学院是一所很好的职业类院校,学院是国家重点技工学校,交通部教育司命名的“教学质量A级学校”、“全国交通系统规范化技工学校”,曾获“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全省交通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学院分为主校区、无影山校区和德州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680余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300人,在校生超过1.2万人。

山东公路技师学院其他情况简介。

山东公路技师学院前身是德州地区交通技工学校,1982年更名为山东省公路技工学校;2003年晋升为山东公路高级技工学校;2006年改建为山东省公路高级技工学校;2010年晋升为山东公路技师学院。2012年8月,整建制由德州搬迁至济南。2017年3月,山东省交通干部学校并入。

山东公路技师学院始建于1979年,隶属于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是一所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集职工培训、成人教育、试验检测、技能鉴定和驾驶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全日制公办技师学院。

以上内容参考山东公路技师学院——学校简介

『玖』 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2004 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上海也由此开启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

上海课程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重心由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转变为注重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在此进程中,构建全员、全课程育人格局的理念也越来越清晰。

课程思政的意义

在一定意义上讲,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它之所以能迅速得到学界的关注,引起社会的共鸣,并逐渐形成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是因其身上遗传了大思政的家族基因。这种基因被时代、世情、国情三种因素重新唤醒,构成了课程思政话语表达的外在动力。

阅读全文

与德育课程一体化培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学市场营销学心得体会 浏览:525
市场营销研究哪些内容 浏览:904
市场营销学吴健安业务战略 浏览:9
学校食品安全宣传培训的方案 浏览:167
双11购物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436
农产品网络营销量 浏览:119
书店网络营销策划活动 浏览:177
2016电子商务政策法规 浏览:11
北京方圆品牌营销机构概况 浏览:695
慈善促销方案 浏览:406
德芙的品牌营销策略 浏览:813
网络营销调查问卷实训报告 浏览:669
市场营销需要的素质 浏览:365
济南网络营销培训哪里好 浏览:183
火锅店培训计划方案 浏览:128
银行活动策划方案总结 浏览:842
应急业务工作培训方案 浏览:680
县师德培训实施方案 浏览:27
电子商务地区差异 浏览:499
学校食堂工人培训方案 浏览: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