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叶德卫:人文引领的STEM教育——深圳市龙岗区A-STEM的探索与实践
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曾以“自然需要说明,人则必须理解”来区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所使用的方法,而笔者想借此来表达我们龙岗如何与STEM建立连接,说明与阐释区域人文引领下的STEM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等理工科的简称,起源于美国,自提出到现在逐渐影响了全世界的教育改革,特别是科学教育。刚开始,STEM着重于单科,后来教育学者认为,仅推动单科的STEM教育是不够的,还要加强跨学科整合,于是产生了整合性STEM的发展潮流[1]。另外,因为STEM的局限性,产生了把Arts(人文艺术学科)纳入进去开展STEAM的做法,特别是美国众议院还通过了把STEM改为STEAM的决议(2013年)[2]。该决议认为:将艺术和设计(Art and Design)纳入STEM教育计划中,有利于美国创新和经济增长。原因是艺术家和设计师在制造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艺术和设计为我们日常生活提供了真正的解决方案,并将美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中区分开来,为经济增长创造机会;其工具和方法也为在不断变化的世界提供创造性解决问题和跨学科合作的新模式……
在国内,知名教育学者任友群、余胜泉等先后对STEM、STEAM的来源、演变及内涵等做了相关阐释。2016年,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到“跨学科学习(STEAM)”。2018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工作要点》中再次提到“跨学科学习(STEAM)”。STEAM在中国变成了“热词”,是对国外STEM教育的回应与反思。
近年来,STEAM引领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固然有对STEM教育的反思,但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从历史发展潮流看,全球化不可逆转,信息革命正如火如荼,从物联网到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慧城市,这一切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人的精神与心灵却走向“孤岛”“隔离”;新时代,“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已明确,并影响着今后教育改革的方向。落实“立德树人”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切都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正如率先提出STEM教育的欧美也逐渐认识到其作为“硬性技能神话的声音正在减退”,要想“引领学校走向全面儿童教育”,一定要将“身体、心理、社会情感和传统学术的认知发展相结合,才能作为全面教育的基础。”
作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我们把A从STEAM中专门拿出来,放在前面,不是为了制造新词,其实是想更加强调A(Arts)的特性,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这既是对当下STEM教育的深入反思,也是STEAM教育的一种变式。 深圳作为世界创新之都与移民城市,集聚了腾讯、华为、中信等高新技术企业,聚集了五福四海、天南海北的人,城市发展需要文化精神的培育与积淀,特别是责任与使命、理解与包容、公平与正义、创造与创新以及“同理心”等。因此,龙岗正式提出人文引领的STEM教育(A-STEM),其深层原因是区域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取向与价值追求。
2017年初,笔者带领专业团队开展研究,历经从最初的想法,到概念形成,再到明确提出人文引领的STEM,始终是在不断论证中进行的。我们邀请专家、听取建议、不断修改,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螺旋式前行。在学理论证过程中,我们先后得到原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现为教育部教师司司长)的肯定和支持,并在其带领下,组建了由正高级兼特级教师吴金财、吴向东等为代表的研究团队,邀请了任友群、罗星凯、丁邦平、王素、张军霞、叶兆宁、林君芬、李大维、詹娜、杨晓哲等专家,对课程开发、课程建设提出许多修改意见。前后历经8个月20多次易稿,终于在2018年8月27日,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A-STEM方面的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正式出台[3],这标志着龙岗A-STEM教育进入了新的里程碑。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 龙岗A-STEM中的“A”表面上是指Art(艺术)或Arts(文科),其深层次是人文精神,是真善美的价值取向,突出追求崇高的生活意义,对人有仁爱之心(同理心),对社会有正义之责,对世界有审美之慧,强调人文引领STEM课程与教学实践,彰显其在塑造健全人格上统领作用 。于是, A-STEM在横向上倡导人文艺术与理工之间的跨学科交融;纵向上关注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格物致知,学以致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
因此,笔者认为 A-STEM是对STEM的发展和升级,立足整合STEM领域知识,强调人文艺术与理工科之间的深度融合,以人文精神为引领,以人文情怀与价值贯彻始终,以发现和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为核心的跨学科实践课程 。
A-STEM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 一是人文引领性,旨在突出其为人类福祉服务的意义与价值,其过程中贯穿知识产权、科研诚信、伦理道德等。二是生长共创性,明确项目实践的结果导向、工具资源、方法指引、问题疑惑及挑战,紧扣学生兴趣和研究进展而不断生长变化,并由师生共同推动课程建设与完成。三是重构融合性,立足国家课程标准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重构,同时融合真实的现实生活情境与跨学科内容,把知识获取和应用相统一。
总之,A-STEM是一门综合性的项目实践课程,着力培养人文精神引领下的学生发现和创造性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与核心素养,旨在为人类福祉服务的意义与价值。
A-STEM教育在课程内容上坚持人文引领,立足以跨学科概念为基础开展跨学科融合,聚焦学生挑战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并将严谨科学方法和先进研究手段作为课程内容,同时从国家课程内容、时代发展需要、学生兴趣爱好、区域教育资源等方面大力开发,并将其有机融合。
我们在推进举措上,充分借鉴笔者在多年工作与研究实践中构建而成的 “双力驱动”模型 [4],依托“行政力”与“学术力”驱动A-STEM教育整体实施。“行政力”集中体现为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研部门—校长为核心,通过政策文件、指导意见、督查评选等方式统筹推进;“学术力”集中体现在师生的教与学变革,以学术追求、专业精神、价值取向为内在动力,通过课程领导力提升、课程研发、课题研究、课堂革命等来驱动。
在“行政力”方面,龙岗率先出台了《深圳市龙岗区A-STEM课程指导实施意见》,成立了A-STEM课程建设指导中心,建立了“区教育局——区教研室——区A-STEM课程建设指导中心——学校A-STEM课程建设部”的管理运行机制,实施“纵向指导、横向交流”的课程实施机制,创建实验学校与实验班。同时立足全区A-STEM教育建设需要,适度引进非师范类的优秀理工毕业生,与科研院校建立联动机制,积极开展教师课程专项培训与A-STEM案例分享交流,提升教师课程开发和实施水平。
在“学术力”方面,教师注重学生学习动机的引发与课程情感价值意义的挖掘;课程内容安排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如小学阶段侧重于入门级课程;初中阶段要求对跨学科概念有初步理解和掌握,并能对学生判断和行动产生影响。在教与学上, 课程建设立足开放式框架,主动寻求课堂动态生成。课程 学习,教师少干预,多激励;多给予自我克服困难的时间和空间;强化“元认知和社会情感技能”的引领作用;注重建构与应用模型 ;注重沟通合作 与深度学习 等,促进学生自学自研,切实推动项目实践。
STEM教育的提出,源于美国希望借此来培养科技人才,振兴国内科技及经济发展,维持在全球领先优势。近年来,龙岗A-STEM教育则是立足于区域现实发展与人才创新培养的需求,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的探索与实践。这种探索与实践在区域影响持续扩大,特别是A—STEM课程意见出台以来,区域A—STEM教育改革进程加快,也取得了较大收获。
1. 引领师生成长服务区域教育。 龙岗首届A-STEM案例分享暨培训活动隆重举行,全区有88位小学科学教师协作创建微A-STEM创意科学实验课程,有15位师生代表分享和展示了A-STEM课程及课题研究成果,吸引了近300名教师现场参会,特别是在网络与谷歌中都没“A-STEM”词条的情况下,仍有国内其他学校与教育机构的教师近2700多人,通过网络直播全程观摩,特别是以丁邦平老师为代表的来自北京、上海、江浙等地专家认为龙岗A-STEM教育抓住了STEM教育之魂,并形成了区域特色。可见,龙岗A-STEM教育很好地引领了师生,辐射服务了区域教育。
2. “双力”驱动A-STEM教育贴地前行。 笔者作为A-STEM政策制定者、引领者、实践者,前期积极推动A-STEM教育明确方向、意义和价值观,后续则坚持与同道们“贴地而行”,扎实实践。2019年3月27日,笔者为400多名老师做了“我是如何展开跨学科学习”“如何训练自己的同理心”的课堂分享,充分激发了老师们的思考和探索积极性。由此,我们前期的行政顶层设计、组织部署、落实执行与后期师生教与学的主动变革环环相扣,横向拓宽和纵深开展,两者互相交叉推进。在实践进程中,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强大,一所所志于变革的学校,一个个自觉提升自己专业能力和人生境界的老师不断涌现;吴金财、吴向东特级教师为代表的专家团队持续发挥着指导、示范及辐射作用,促进区域A-STEM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3. 师生人文精神的提升。 龙岗A—STEM教育实现了人文与科学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及参与度,以学生爱好、个性为出发点,突出其学习的主体性、体验性及实践性,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其直指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具体的、流动的生命,必须加以同情的体验才能理解其意义和本质”[5]。我们纵观人类发展历史,无穷无尽的探索与实践,无外乎是对无尽空间、久远时间、深邃的心灵与精神世界,不管时间多久、空间多广、心灵与精神多深邃,终归是人类自己不断探寻“人之为人”的意义与价值,其核心为人文精神回归与提升。
新时代背景下,A—STEM教育如何在中小学克服优秀师资相对缺乏、学业成绩压力束缚前行?如何更加高度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如何聚焦核心素养整合内容,服务于每一个人未来的终身学习,引领其为人类福祉服务?这将是龙岗A—STEM教育的方向与未来。
[1]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nd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STEM Integration in K-12 Ecation:Status,Prospects, and anAgenda for Research[M].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4.
[2]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H. RES. 51[EB/OL]. (2013-02-04)[2019-03-15].http://www.gpo.gov/fdsys/pkg/BILLS-113hres51ih/pdf/BILLS-113hres51ih.pdf.
[3]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深圳市龙岗区A-STEM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深龙教通〔2018〕93号.2018-08-27.
[4]叶德卫.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结题报告《基于“双力驱动”的区域校本研修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路径》,2014年.
[5]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版社出版,2004.
㈡ 幼儿园教育中的STEM初探
当下STEM是一个十分火热的名词,也不禁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STEM到底是什么?它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运用价值可以发挥在哪些方面?又是通过何种途径来实现的?......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我开始试着去学习和了解它,虽然这需要一个由浅入深、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STEM一词源于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报告中,主要是指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但STEM教育并非四门学科的简单叠加,而是具备极强的综合性、丰富性和实践性等特点。STEM教育理念旨在打破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的独立性,引导人们追求学科的相互联系,追求跨学科的价值。
它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合性:STEM教育的首要特点是整合性。传统教育追求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每一个学科的重要性,而STEM教育不再强调学科的独立性,而是把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这四个学科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四个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跨学科的“整合取向”。“整合取向”关注各个学科或领域之间的联系,通过活动有机地将各学科或领域的知识融合在活动过程中。STEM教育的整合方法主要有两种:多学科方法和跨学科方法。多学科方法仍保留独立学科的内容,注重彼此之间的联系。跨学科方法打破学科界限,试图在学科之间建立连接,使学科知识整合到新的领域。这对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实践性:STEM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同时,STEM教育打破传统教师直接传授知识和经验、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突出学生的中心作用,注重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在师生之间形成学习共同体,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获得经验,强化理解。幼儿园可以借鉴STEM教育理念,强调幼儿的动手探究,鼓励幼儿在体验中通过分析、发现、合作、创造等方式获得结果,收获解决问题的过程性知识。
3、情境性:STEM教育通过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还原知识,在解决实际情境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多学科的知识,体现了情境性的特点。幼儿园也强调幼儿通过与真实情境的互动,在现实情境下解决喜闻乐见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为此,我们可以借鉴STEM教育理念,通过还原真实生活情境,帮助幼儿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举一反三迁移知识,辨识问题本质并灵活解决情境性问题,在真实生活体验中获得成长。
4、趣味性:STEM教育因为强调多个学科知识的整合,活动设计时充分考虑与学生经验的联系,所以具有趣味性的特点。为此,幼儿园可以借鉴STEM教育理念,肯定动机的重要性,将基于实际问题的学习内容融入游戏之中,促使幼儿投入游戏,发挥团队协作意识,通过分享和创造等方式,学习多学科的概念与内容,促使幼儿获得快乐感和成就感,也培养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获得更理想的教育产出。
那么,作为幼儿园教育如何借鉴STEM教育理念呢?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STEM教育类似的目标意识。
幼儿园借鉴STEM教育理念,可以将目标聚焦在鼓励幼儿综合运用科学经验、技术经验、工程经验、数学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应树立类似STEM教育的目标意识。首先,应当明确教学是有目的的教,在进行环境创设、课程设计时,应让幼儿充分地与环境互动,支持不同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比如:在活动“熊宝宝的椅子”中,通过设置小小熊椅子坏了的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思考椅子由哪几部分组成(针对科学),需要借助哪些材料和工具(针对技术),如何设计使椅子稳固(针对工程),比较设计后各自椅子之间的载重量大小(针对数学),观察设计的椅子与他人的区别(针对技术)。其次,应当重视幼儿的探究,多向幼儿提问,鼓励他们进行探究。幼儿园课程中的科学与数学是我国幼儿园教师所熟悉的领域,但在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其中的教育契机。
2、领会STEM教育课程设计模式。
由于国内STEM教育相对国外起步较晚,国内STEM教育课程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借鉴国外的STEM教育的课程模式对我国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大有裨益。国外常见的STEM课程教学模式有四种,分别是项目学习、问题学习、设计学习、5E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的学习,围绕充满挑战的、需要解决的、源于现实的驱动性问题,通过师生合作彼此学习,使用技术表达想法。基于问题的学习,以问题为核心,针对真实情境,突出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基于设计的学习,通过情景设计,不断调查与探索,学习科学知识,发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5E教学模式是以建构理论为指导,包含参与、探究、解释、详细说明、评价五个活动。
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基于问题学习的课程设计模式更加适用于幼儿园。尽管现在的幼儿园课程模式中强调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并以项目活动或者主题活动形式开展,但在落地之时往往过分强调五大领域的界限,将多元的、零散的学习知识贯穿到各个领域的真实情境之中,各个领域之间没有交叉,只是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师幼共同探究,开展相关活动。而基于STEM教育理念下的课程设计模式强调在各个领域的基础之上,既突出主题中的核心概念,也强调主概念下跨领域技能的应用,如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的整合。这种交叉、整合是STEM教育的核心,也是幼儿园所应推崇的。
为此,教师应当具有问题意识,及时发现幼儿在现实生活中的兴趣点,通过具有STEM特征的问题,发展幼儿的相关素养。如在一次户外散步中,幼儿发现操场旁边的孤零零的树,对其产生好奇心,并决定在教室中制作一棵树,教师及时捕捉教育时机,开展了“树”的项目活动。第一天,他们计划如何使用不同的材料建造一棵树(针对技术);第二天,幼儿以小组形式设计树,保证树的平衡性和稳定性(针对工程),并观察设计的树存在的问题(针对科学);第三天,幼儿发现树有树洞,于是在班级中的树上剪了一个洞(针对科学);第四到六天,幼儿继续完善他们的树,利用圆柱形积木印出叶脉,测量树干,并注意到树叶的对称性(针对数学)。在今后的日子里,幼儿继续观察操场的树木,发现了蜘蛛网的存在、叶子的变化(针对科学),并利用相机、幻灯片和投影仪等工具记录和分享下与树互动的瞬间。在该活动中,以科学为核心,涵盖了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学科知识概念。
3、借鉴STEM教育实施路径。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儿童中心创办者Susan Wood在采访中提到ECSTEM的概念,实际上正是将STEM教育应用到早期教育的体现,ES即Early Child。她还指出,和中小学STEM课程相比,早期教育中的STEM课程只是使用的方式、道具等不同,目标都是一样的。因此,幼儿园借鉴STEM教育理念时应当考虑学前教育的特殊性,采取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策略。
如:项目活动——STEM教育的特点决定了STEM教育中“真实情境”的重要性。在STEM教育中,教师基于学生的兴趣和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当地资源选择研究的主题,学生根据研究主题进行设计、操作,制作产品,一个STEM就是一个项目。在项目中,操作过程中包罗着数学和科学的思维,设计的过程蕴含着工程,而制作的产品正是技术的体现。在幼儿园中,可以利用项目活动开展各种探索活动,如在“三只小猪的房子”活动中,基于幼儿所熟悉的三只小猪的故事情境,教师可以提供给幼儿木串、工艺棒、牙签、削尖的铅笔、木片、纸杯、电风扇以及磁带、活页夹、胶水、订书机等材料,引导幼儿使用电风扇研究风力,思考稻草屋和木头屋倒掉的原因(针对科学);支持幼儿收集各种建造房子的材料(针对技术),设计一个比较坚固的房子(针对工程);思考如何改变或者增加材料使得房子既能保证小猪们安全,又能让狼不会通过窗户或烟囱等进入房子(针对技术);引导幼儿观察附近房子的造型,思考盖何种造型的房子是最牢固并能支撑最多的重量(针对数学)。在真实情景中,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合作学习,将知识迁移到其他情景中,实现STEM教育理念的“做中学”本质。
又如:区角活动——幼儿园可以通过区角,为幼儿提供诸多开展类似STEM教育的机会。如在户外活动区中,为幼儿提供水桶和轮轴,通过滑轮带动水桶,实现“提水”的目的,帮助幼儿感知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针对科学),感受到手拉动的绳子长度与水桶上升高度一致(针对数学);正确认识和使用滑轮(针对技术和工程)。在科学区中投放彩色拼贴纸、手电筒探索光与影的关系(针对数学和科学)或者光与色彩的关系(针对科学);投放斜坡与小球,探索小球移动速度与斜坡斜率的关系(针对数学、科学),正确使用斜面并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斜面,如天桥、道路等。在自然角中可以提供各种探索工具(针对技术),幼儿可以通过尺子、量绳测量植物的长度(针对数学),使用天平学习量的相对性(针对数学和技术);幼儿可以使用放大镜观察自然角中的蜘蛛(针对科学),区分蜘蛛这种节肢动物和昆虫的区别(针对数学);幼儿可以使用植物喷雾器观察蛛丝的规律(针对技术)。在音乐区投放长短不一、粗细不一的玻璃瓶,幼儿可以通过改变敲击的玻璃瓶大小来改变音高(针对科学);也可以按照大小、粗细对玻璃瓶进行排序再演奏(针对数学);学习声音的产生与控制(技术与工程)。在建构区中,幼儿可以建造房屋、桥梁,解决颜色搭配、形状组合,摆放空间重心、重力、对称、平衡等问题。
此外,也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学习区进行结合,如让烹饪区与数学区相结合,让幼儿使用数学区中不同形状的模具以及烹饪区中的烤箱烘焙面包,学习面包在烘焙过程中物理变化的同时,也学习不同的形状。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开设专门的类似STEM教育的学习区,为幼儿园提供丰富多彩的探索材料。
4、借鉴STEM教育理念进行评价。
我们借鉴STEM教育理念,并整合多领域知识,那么如何知道教育效果呢?这就需要对上述课程进行评价。受到原来的习惯影响,我们经常按照领域进行分门别类的评价,较少做多领域整合的评价。因此,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STEM教育理念进行跨领域评价。跨领域评价需要把握有两条内容:一条是怎么做综合性评价,另外一条是怎么做特征评价。传统观念的幼儿园综合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注重活动过程中幼儿认知思维、社会交流、情感态度、动作技能、学习品质等方面的获得,而借鉴STEM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教育综合评价,应运用多个指标评价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5、借鉴STEM教育理念进行师幼互动。
如:引导提问——要吸引孩子参与讨论,并了解孩子已有的概念和认识;孩子往往会提出很多问题,有的适于探究,有的不适于探究,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经过和孩子的对话,引导孩子将精力集中在适于探究的问题上。
如:大胆假设——常用且有效的几种假设方式:这是一种好方法吗?我们需要做什么实验?还有一些工具,他们会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本领?我们能用其他方法吗?搜集我们需要的证据,我们能做什么?
如:实验引导——可以提问的方式做实验引导:怎样证明你的设想是正确的呢?我们需要怎么做?谁能帮助我们?这样做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那可能会好一点吗?我们做这个实验需要按照一定顺序吗?
如:寻求实证——在证实的过程中可以用问题推动探索过程的进展:我们怎么分工?先做什么?需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还有什么工具没试过?我们怎样用这些物品和工具?你想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我们应该记录什么?是不是还需要再观察其他现象?
又如:记录发现——用提问的方式配合儿童对实验结果的导出:我们发现了什么?这说明……?它意味着什么?这个发现和我们原来的猜想一样吗?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证明了我们的猜想吗?这样的结果令你感到惊讶吗?
又如:交流表达——有效的问题诱导儿童对探索过程和结果的表达:我们得到结果了吗?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或想法吗?你觉得使用哪种工具可以更方便地完成这个任务?为什么他们用的也是这个工具却没能完成任务呢?这样的结论和你的想法一样吗?·我们可以怎样展示我们的发现或成果?
6、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拓展课程的广度和深度。
主要包括:物质科学——事物(材料)之间的变化和关系。生命科学——让幼儿在与大自然的互动中找到动物、植物和昆虫的习性。地球科学——为幼儿提供更多安全、丰富的环境,让他们在对自然的探索和发现中学习。技术与工程——技术侧重于工具的使用,简单的机械操作。
总之,在我看来幼儿园实施STEM教育并非抛弃原有的经验,而是要在理解STEM理念的基础上,对已有经验进行改进和优化,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与收获,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探索,将具体案例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学习。
㈢ 孩子参加了校外的STEM机构的课程,但是感觉最后没啥用
学习STEM课程还是很好的,能从小培养孩子对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的兴趣,激发孩子的科学创造力。
国外很早就开始对孩子实行STEM教育,也已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体系。
国内目前对STEM教育越来越重视,现在高考改革的“强基计划”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孩子上了STEM课程,家长感觉没啥效果,可能跟上的课程时间比较短有关,STEM的学习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成果的。
如果想让孩子在这方面能继续发展,建议选择合适的课程继续学习,同时,在家里也可以的选择相关的绘本、动画、课程等给孩子启蒙,让孩子真正喜欢上学这个。
㈣ STEM教育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好处
1.注重培养孩子各方面技能和认识能力
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STEM教育绝不能够独立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只有在交互作用中,在相互的碰撞中,才能实现深层次的学习、理解性学习、也才能真正培养儿童各个方面的技能和认识。
2.激发好奇的天性和主动探索能力
好奇不仅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和创造力也是一脉相承的。孩子对事物的好奇是一种迫切认识事物的渴望,有了好奇心才能想到创造一件新的事物。因为孩子对这个事物非常感兴趣,能引起他积极主动去探索其中奥秘。
3.注重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STEM教育要求孩子们动手动脑,使得孩子注重实践、注重动手、注重过程,但提升动手实践能力不等于提升创造力。基于创新意识下,结合动手实践和探索才能真正唤醒孩子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潜能。
4.引导同伴之间的合作和强调解决问题能力
在孩子钻研一个新事物或在事物上做一些创新的改进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孩子在自主思考和探索,也要善于与旁人或同伴交流或交换思想意见,在动手的过程中一起解决问题。
㈤ stem课程评价
作为培训课程,stem课程确实还是可以的。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其中科学在于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技术和工程则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世界、实现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数学则作为技术与工程学科的基础工具。
STEM课程重点是加强对学生四个方面的教育:一是科学素养,即运用科学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地球空间科学)理解自然界并参与影响自然界的过程;二是技术素养,也就是使用、管理、理解和评价技术的能力;三是工程素养,即对技术工程设计与开发过程的理解;四是数学素养,也就是学生发现、表达、解释和解决多种情境下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㈥ 关于拓展心得3篇
关于拓展心得 范文 1: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研讨心得 为了深入实施新课程,加强小学科学学科建设,12月29日,来自桐乡市各小学的科学骨干老师齐聚崇德小学,交流和研讨了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上午,与会老师观摩了3节由教师自主创新的拓展课。崇德小学姜敏杰老师执教《神秘的沉浮子》以 魔术 开场,让整节课顿时充满了神秘感,学生求知欲望高涨,通过自主尝试和指导改进,每位学生都成功制作出了沉浮自如的沉浮子。市实验小学 教育 集团中山小学的朱徐杰老师执教的《压水机》,用操作暗箱使水压出的方式也同样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制作出了“压水机”,还深入研究了压水机的原理。濮院小学教育集团毛衫城小学的沈亚老师执教的《糖水番薯》一课,把“教室”搬到了蓝天下,学生在“锄园”里通过合作制作出美味的番薯,体验了劳动的快乐,培养了合作的意识。
下午,崇德小学陈梅娟老师、高桥镇中心小学俞国兴老师和毛衫城小学钱云峰老师分别介绍了各校在拓展性课程方面的研究和成果。当紧张的听课和交流让有些老师有些疲倦时,嘉兴市小学科学名师吴建伟老师精彩的“STEM课程”讲座,则让老师们又兴奋起来了。吴老师先介绍了“STEM课程”的含义:即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math(数学)。然后让老师们分小组合作进行了用“筷子搭廊桥”、“制作纸火箭”、“用塑料管演奏”等活动,让老师们在参与、体验中慢慢明白了科学需要创新、需要结合其他课程来发展和学习的先进教育理念。
最后,桐乡市小学科学教研员高炳林进行了 总结 ,指出科学老师们要开阔视野去借鉴国内外优良的科学拓展课程的 经验 ,要敢于去创新,在有目标定位与顶层设计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载体去有计划地开发与实施,扎实做好基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
关于拓展心得范文2:学习拓展心得
以前,对于“拓展培训”这个活动仅是耳闻,但从未亲身参与其中,所以也不知道所谓的“拓展”究竟是何内容。这次有机会参与团队中每一个分子都参与其中,让我受益匪浅,感触良深!
本次拓展训练中我们主要是作了放下竹竿,过木板,信任背摔,逾越障碍,摆正方形, 盲人雷阵等训练项目。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逾越障碍”的绝壁逃生攀爬项目,坚持做好每个队员的保护工作,这就是责任心,这就是一个团结的队伍。大家齐心努力,争取把所有的人全部攀爬过去,大家没有退缩,齐心协力,一个一个的把同事送过去。一天的训练虽然结束了,但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还将不断的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拓展训练所给与我们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精神财富。它有比言语更能表达深度的内涵,不用刻板的说教,而是通过自己去体会,去感悟。拓展训练归来自感收益颇多:
一、树立起了团队精神,增强了团队意识,方能成功
“人无完人”,这个道理恐怕大家都知道,我们都有自己脆弱的一面,只有不断挑战自己、战胜自己,我们才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近在眼前的机遇,只要我们勇于挑战自我,勇敢的跨出这一步,我们的人生就能前进一大步,才能将本属于自己的机会牢牢抓住。但当我们这些不完美的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走到一起来以后却能完成一件完美的事,形成一个完美的集体,这就是团队的魅力。尤其是“拼正方形”这个训练这对我触动很大,这让我理解了一个的成功不算什么,团体完成了任务才算成功,摒弃了一再埋怨同事的毛病,让我看到了他们种种的优点,这对增强团队、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至关重要。
二、增强了协作意识,加强合作意识
“竹竿传递”等这些集体项目让我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而一个集体团结起来凝集成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尽人意的时候,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同时我们更应该主动地去帮助别人,这样,我们就会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一个有凝集力、有战斗力的整体,一个可以克服各种困难的整体。
三、认识到了沟通的重要,计划的目的性
在任何一个任务中,沟通是使大家凝聚的连线。如果你不能从沟通中获得充分的信息或者通过沟通形成统一的认识和意志,那么你的那个环节肯定出问题。这点在"走木板"任务中体现最为深刻,我们的混沌、混乱自己忙着自己做,都是未能及早地意识到沟通所致。个人之间的沟通、队长与同学的沟通、以及经验的主动交流等是实现集体目标的关键。沟通可以让你变得主动、智慧。
四、增进了友谊,加深了理解
在进行逾越障碍的攀爬项目时,我们的同学没有一个退缩,充当底座的男生争抢着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肩膀托起逃生的队员,逃生成功的队员们加入到高空迎接队员的队伍,他们伸出一双双手,使出全身力气,解救需要帮助的同伴。
通过拓展活动,我感悟到所谓团队精神,是指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与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作风。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奉献,奉献成为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动力,为工作注入能量。团队精神的精髓是承诺,团队成员共同承担集体责任。没有承诺,团队如同一盘散沙。做出承诺,团队就会齐心协力,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体。在学会团队精神,信任,和沟通的同时,我们还收获了许多东西:学会挑战自己;学会正视自己的缺点,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学会鼓励他人;学会欣赏他人。
关于拓展心得范文3:素质拓展活动 心得体会
一直来我都说过,进行一项素质拓展活动/游戏/项目,进行活动的关键点是:玩后的分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一下素质拓展活动的感想。只有实践后才有亲身的感想,才有感言可发。有句话说得好:亲眼见得不一定是真的,亲耳闻的也不一定是真的,旁听的也未必是真的,只有亲身体验,用心体会,用心思考过,分析过才是真的!
有人这样说过:“人都一样,只有亲身经历的才是最难忘的,只有亲身体验的才是最真实的,只有在这种经历和体验中,我们才会思考那些看似简单平凡的小问题,由此启迪我们的思维。”通过此次训练,我感悟颇深。
首先,团结的力量是强大的。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几个人的力量集合起来将解决艰难的困境。项目——求生墙,也称“ 毕业 墙”。对我来说就是感动,甚至我觉得男生在可爱的同时,也是伟大的。当最后一个队员被大家齐心协力从四米五的高墙下拉上来的时候,那一刻的感动岂能用言语表达。一个个会心的微笑,一个个深情的欢呼都不足以淋漓尽致表现当时大家的心情。徒手翻越四米五的高墙,19名队员全部要到达墙顶,对于我们来说,一开始的反应是“很难”,但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彼此的出谋划策下,我们成功的“获救”,在全部逃离“危险地带”到达顶端的那一刻我们是最自豪的,因为我们组成了最优秀的团队。我不禁感叹:力量的源泉来自于团结。同时,我要说的是,男生在此项目中发挥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因为没有他们,我们就很难成功。过程中,男生们都主动弯下腰来让女生踏着他们坚实的肩膀向上攀爬,每个男生承受着的是重力的压迫与责任,就算受伤了他们也坚持到最后。“女生先上”,“还有吗?”,“加油啊”是这个项目中听到的最多的话语,简单而充满了责任感,男生所表现出来的勇气与责任感,让每个女生感到欣慰。我不禁想为自己鼓掌,为整个大家庭鼓掌!
其次,勇气和拼搏。提起勇气对于一个人来说并不是那么困难的一件事情,这是我在完成高空抓杠的感想。在下面,作为一个观看者,觉得那非难事,但是当我爬上高柱,在要站立起来的一瞬间,说也奇怪,我其实不害怕,也没想过退缩放弃,但是两条腿就是不听使唤。也许是我恐惧吧,我犹豫了将近十几秒,但是在家庭成员的鼓励下,我对自己说“我行的,没有什么事情我是做不到的!”,那一瞬间,我突然感到充满了力量,勇敢的跨出了那一步。我成功了。其实,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在极端的条件下变得困难重重,此时如果也能拥有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而平常心也是需要不断培养历练的,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素质之一吧。
最后,信任。在玩盲人和哑子游戏后,我发现信任很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缺少的就是信任。其实,只要我们彼此互相相信,我们获得的将是源源不断的帮助,也会少走弯路。当自己被遮住眼睛后,总觉得缺乏安全感。在被握着手往前行进的过程中,我告诉自己,我要相信,相信身边的人,要信任对方。在对方贴心的指引下,我们顺利踏过凹凸不平的小路,穿过一道道“防线”,也就是障碍。当自己担当另一角色时,我想到的就是如何能够让对方信任自己,如何让对方不受伤害,如何引导并让对方理解你的意思。
短短一天的素质拓展生活让我更进一步认识了自己,每一个项目、每一次游戏之后的沟通,都会让我有新的收获,带给我无穷的启迪,启迪我们每个人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将自己融入到团队中去。
所以,大家在做完一件事后,在进行一个素质拓展活动后不要忘了,大家坐下来好好分享下感想!这样你的体会才会更多,更深,明白的才会多,活动进行得才有意义!
㈦ 如何给孩子正确的stem教育——写给迷茫跟风的家长们
昨日,一位年长朋友私聊了我,想了解一下我分享出来的实验小游戏。与她聊了几句后得知,她非常喜欢我分享文章里的实验小游戏,想给孙女买些科学小实验的物品作礼物。奶奶说,她非常注重培养孙女的动手能力。意料之外,但倍感欣慰。隔代长辈,在孩子的养育问题上,几乎都侧重于孩子的“吃和穿”,能想到吃穿以外的教育方法的凤毛麟角。
奶奶简单的与我聊天中道出了一个现象:中国孩子的动手能力不强。我认为,动手能力的强弱,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不断练习得到的。大部分中国孩子在幼儿园阶段还是有大量时间玩乐。在玩乐中手脑并用是学龄前儿童学习进步的重要途径。
动手能力,包含了很多元素:探索力,有好奇心,会去发现问题,发现一些科学自然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了规律和问题后要去解决它;创造力,有些问题解决起来不那么直接,需要发挥创造力;抗挫力,问题一时半会没有被解决,是灰心不干了还是总结经验继续完成它。
而我们部分家长和部分幼儿园并不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很多幼儿园打着“双语”的标语来吸引和迎合家长的需求,如果家长认同这样的幼儿园,是否说明了他们非常看重英语的学习。亦或者,部分家长根本没有主见,也就是我经常提到的,内心没有培养孩子的教育体系,是“船长手中无罗盘”的状态,任何方向刮来的“风”都可能是“逆风”。看重英语学习非常好,只是不建议将其在教育排序中排在非常靠前,有更重要的能力需要被放在靠前的位置。
幼儿园是被选择的,不是讨论重点,因为选择权在家长手中。撇开选择权,就要回到关键主题了: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和方法上。那位奶奶说,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怎样陪伴孩子长大,不懂得和孩子一起成长。
奶奶说得非常到位。“不知道怎样陪伴孩子”,在我看来,就是因为父母不知道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需要什么,很茫然。如何做到“知道”,去找回那个“罗盘”呢?必须不断读好书,与身边有想法有心得的人交流。接受和输入新思维后,行为就会随着改变。如果我不认同阅读习惯的养成很重要,我就不会陪伴女儿读绘本900多天;如果我不认同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很重要,我就不会列出100个实验&游戏的陪伴计划,不会认真对待女儿提出的无数“为什么”;
学习、思考、观察和总结,这些是家长想明白“如何有效陪伴孩子”这个问题必须要做的事。提炼出来的重要元素,是你的陪伴行为指南,而且它们是融会贯通的。就如奶奶所说的“动手能力”,包含着很多能力,不是一个单一的能力。我给女儿准备的100个实验和游戏的初衷,是强化好奇心。但其过程,不仅强化了她的好奇心,还锻炼了其他上述我所提到的能力。去一个“罗盘”指向的目的地,但沿途看到了意想不到的“风景”,大约就是这样的感觉。
给孙女选择实验产品,奶奶的初衷,或者说奶奶手中的“罗盘”所指向的“目的地”是动手能力,对于孙女来说,沿途的“风景”会是好奇心的激发、创造力的提升、抗挫力的强化。本质上,我的行为和奶奶的行为,都能使我的女儿和她的孙女受益匪浅。
“罗盘”如果大一些,就可以对等上教育孩子的体系了。然而,试想,你手中的“罗盘”所指向的目的地,仅仅是英语学习,或者只是传统教学中为了考试而准备的学校课本“语文、数学等”,那沿途的“风景”不敢奢望,孩子的认知世界会被严重压缩。这就是为什么逸爸不会选定一个领域的内容与大家分享的原因。育儿教育的公众号很多,专注做一个领域的也很多,但导向性太强,容易让家长陷入太过注重某个领域的状态。比如,一个经常关注绘本的家长,会不知不觉地把全部教育的重心放在绘本上,而忘了拿起那个更大的“罗盘”,带着孩子看看更多的“美景”。还是得强调下,不会否定某个教育元素,而是喜欢尽可能地梳理出一个系统,一个大局观,一个顶层设计。
回到动手能力的话题,其实它大约有一个更时髦的描述:STEM教育。“STEM”,是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分别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STEM教育的源点,是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STEM教育进入更多教育人士的视野,已经是2009年后的事了。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给当时的总统奥巴马发了封公开信,其主题是《改善所有美国学生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明确指出:国家的经济繁荣和安全要求美国保持科学和技术的世界领先和指导地位。大学前的STEM教育是建立领导地位的基础,而且应当是国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就是因为美国政府拔高了STEM教育,才让中国教育界也开始重视起来。其实,我们中国高校60%-70%的专业,都集中在STEM领域。可惜的是,在中国大学前的教育中,STEM教育的普及率仍然不高。
那么,STEM教育为什么这么重要呢?换句话说,为什么要学习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首先,学习科学,在于了解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了解了自然客观规律,就能在此基础上改造世界,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这是学习技术和工程的作用;最后,数学是前三者的基础工具。
有趣的是,STEM教育,在中国学校内,是有雏形的,那就是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劳技课”。然而,面对着升学考试压力,哪个老师,哪个家长会去重视劳技课?只重视课本知识的积累,不重视动手实操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了。如此重要的道理,我们教育部当然会明白。是时候将“劳技课”好好升级一番了。
2017年中国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学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特别把STEM教育列为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同时强调,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
中国STEM教育协作联盟创始人邹晓东博士,在2017年上海“首届中国STEM校长圆桌会议”上的讲话值得深思,他说,“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STEM,中国在发展STEM过程中面临着观念、理念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标准、师资、教材等各方面不足,中国STEM教育协作联盟希望通过建立公益性的行业组织,帮助学校发展基本建设,帮助科学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帮助学生创新、创造,推动STEM在中国持续发展。”
当下看重的“动手能力”这一思维,有了极高的含金量。深刻感悟: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自己再成长的过程。可惜,很多家长没有顿悟到这点,就如奶奶说的——“不懂得和孩子一起成长”。是否理解这句话,成了家长群体中的分水岭。分水岭的一边,愿意付出,享受着付出后看到孩子的进步和自己的再成长;分水岭的另一边,或木讷、或抱怨、或放弃、或认为教育都是老师的责任。为了教育好女儿,我需要输入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于是读了数十本教育书籍,拓宽了我对教育的认知边界;为了控制情绪,我读了心理学方面的好书,随后不断练习;情绪控制住了,还要想更多好办法帮助女儿养成各种好习惯、习得各种能力,让我养成了思考的习惯….. 这些就是具体的再成长,它变成了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我获得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没有理由不去享受它。
㈧ 你知道孩子最需要的STEM教育吗
“一切为了孩子!”
所有的家长朋友都抱着这样的想法,为了孩子的教育不遗余力。但是你真的知道孩子需要什么,真的了解教育的潮流和走向吗?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问题,想要给孩子最适合、最有用的教育,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不,最流行的STEM教育已经风行国内外,你了解它究竟是什么吗?
什么是STEM教育?
STEM课程,即专门教授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基础知识的课程。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成为这个世界科学的基础时,一个孩子能否掌握这些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并不期待女儿未来能以编程为生,但我希望她能做到准备,未来的世界里人类将不可避免地和机器人协力合作,以及与各种机器接触。这将是人工智能领域里的高级技能。”一个让女儿参加少儿编程培训班的家长如此说道,他目前在北京工作,从业的领域为广告业。
STEM教育的趋势
STEM教育虽然从美国兴起,但如今在中国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南华早报》报道称,在技术领域方面,无论是大数据还是人工智能,中国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在这样大环境的驱动下,中国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占得先机。
“中国对编程教育的需求,将会像学习英语一样。”
据研究机构东吴证券的统计,中国目前的STEM教育市场规模约为96亿元,五年内的潜在市场空间可达520亿元。而据东吴证券估计,中国18岁以下的学生中,大约有4%的人在参加此类课程。
业内人员认为,自国务院今年7月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小学和中学教育课程中也将设置AI相关课程之后,中国的STEM教育市场还将进一步得到巨大推动。
“在我看来,中国对编程教育的需求,将会像学习英语一样,”一家少儿编程网站的创始人这么说,“在全球化的时代,掌握英语就是一项基本的技能,而在人工智能时代里,编程也将成为一种基本技能。”
孩子只学英语就够了吗?
“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中国学生中,只有不到1%的人学习编程。和学习英语的人相比,这个渗透率太低了,因此潜在的市场非常巨大。”这名创始人说到,“多数父母明白这一重要性。”
另一家相关公司的负责人表示,对北京的中产阶层父母们来说,两小时一节的课程花费300元到400元根本“不算什么”。“我们已不需要再去推广这个市场,大多数的父母们都明白让孩子学习STEM课程的重要性,但中国整体的在线教育产业425亿元的收入相比,这一市场规模仍旧相对较小。’’
“因为STEM并没有正式被列入中国教育系统的课程中,所以大多数父母将其视作‘饭后甜点’,并没有受到像英语或数学一样的对待,若想进入一所好的大学,这两项课程是必修课。”
其实,中国缺乏的不仅仅是有资质的STEM教师。据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国在未来几年内,对各类和AI相关的专业人士的需求将达到500万。然而据领英截至今年3月的数据显示,中国仅有5万多在AI相关领域工作的技术专业人员。这意味着未来90%的AI领域相关职业都存在人才缺口。
想要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一定要让孩子们尽早接触STEM教育!!!
㈨ 浅谈STEM教育真谛,国内STEM教育缺失的是什么呢
近两年来,STEM教育如同一阵飓风席卷中国,诸多中小学将STEM标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纳入学科教学和日常活动,社会上的各类机构也纷纷加入队列,群分STEM教育这块“蛋糕”。
一时间,这个由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gineering(工程)、Maths(数学)四部分构成的单词缩写令整个社会躁动不已。
但在一片繁荣的盛景背后,似乎少有人追问原点,STEM到底是什么?在中国应该如何做STEM教育?
困境:“软件”和教师的缺失
如果说,外部器材是STEM教育的硬件,那么课程体系则是STEM的“软件”,而“软件”恰恰是目前国内STEM教育最为缺乏的。魏锐将它归因为教育体制改革的迟滞性和市场机制的不健全。
一方面,教育采购系统主要还是支持硬件,但对课程这类软件的支持力度不够,无法对它进行精准评估,这就导致学校在购买课程上的艰难和迷惑。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因为现阶段,研发和创新的知识产权不受保护,企业不会投入太多钱在STEM课程体系的开发上,卖设备和耗材是最直接的盈利手段。
而“软件”的缺失也便导致了STEM教育当中理性精神的缺失,致使STEM教育停留在了动手的阶段,却不注重培养孩子的理性思维,而理性思维的培养是STEM教育中近乎于“灵魂”的一环。魏锐与很多企业接触后发现,即便有一些打着培养孩子设计思维的口号,但力度仍然远远不够。
㈩ 浅谈如何在幼儿园开展STEM课程教学
源于美国的STEM,即便搬迁到中国,其核心也基本变化不大。美国STEM教育强调是培养孩子成为Problem Solver,应对未来挑战,肩负美国继续领先的重任。中国教育专家(清华附中王校长)强调是培养创新力、提高学习效率,最终提升应试成绩。
向左转|向右转
首先,国内幼儿教育是否趋于完善,是否不需要修改。《学前教育》2014年第25期的一篇论文中提到中国学前教育与美国相比,存在三个方面的差距:一是教师(师资能力、过度关注、奖惩言辞),二是课程设置(类别划分过清、知识灌输、不追求创造、重知识轻实践、强调模仿、一视同仁批量生产),三是过度秩序(约束行为)。最后提出中国幼儿教育应把“克制”教育纳入“松散和舒适的”教育,把“封闭”教育纳入“开放式”教育。《比较教育研究》中有一篇论文《中美幼儿科学教育课程的差异性比较》(华南师大教育科学院,袁爱玲)。中国对“科学”的定义比较狭窄,重视教幼儿现成的概念,认识具体事实,形成简单的概括能力。把科学探索过程中的技能、科学态度或价值观视为附属品。虽然是一篇来自2001年的古老论文,但其中的观点与数据恰恰可以用来验证说明中国幼儿教育正在不断的调整修改。牛叔从自己孩子的教育经验谈起:“学前教育要做的很多,STEM如果占内容比较多的话,恐怕有成了另一条起跑线了”。当然,类似华工启明星这种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FabLab实验室研发的课程体系进行本土化的二次开发也为中国STEM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选择。
向左转|向右转
回顾题主的问题:到底STEM教育能否融入进学前教育环节,又是否能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做到本土化,而不单单停留在理念的表面?我们在游戏化STEM教育探索与实践中,有几点认识:1、首先从解决身边的问题开始。这个从3岁开始,不分年龄大小。尽量选取在孩子认知边界的问题,激发好奇心。非要把波粒二象性、海森堡不确定性、波函数讲给孩子,怕是可能都超出某些大学生的认知范畴。华工启明星的课程体系便是从4岁开始的。2、基础是快乐的解决问题。英国的赫伯特·斯宾塞在一百多年都已经实践证明,快乐教育对幼儿来说是多少重要。当然很多人坚定认为学习一定是痛苦的,新的认知是对已知的否定。但必须承认真正优秀学生都更加快乐学习,或者说,是因为快乐才优秀。3、重点是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探索/学习各学科知识,少划边界,少讲解,一块发现探索。这个对课程设计和老师教学的要求较高。新《纲要》中强调了“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科学教育应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取材,促进儿童探究能力的培养”。4、短期目标是开发潜能,开发智力,养成习惯,提高效率,综合提升(包括成绩)。在中国,不能提升成绩的教育课程,都不是受欢迎的好课程。能力再强,创新再好,幼升小、月考季考期末考,是躲不过去的。总不能让孩子和家长等到5年10年之后看课程效果。5、长期目标是培养锻炼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表达沟通,社会能力等。在短期目标的基础上,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锻炼就如同日复一日的跑步、引体向上、俯卧撑,虽然看不到一时的效果,但增强了体质,未来才有用。6、终极理想是让孩子更好应对未来挑战。这几天055大驱下水,战略忽悠局张召忠局长感慨,中国后来居上,跨越发展,老海军都看花眼了。谁会知道20年之后的中国在世界上会怎么样,将完全无法想象。所以,无论是我们自己在幼儿园、学前机构、游乐场、家庭等初步探索实践,还是上海的24所幼儿园引入STEM课程,都说明STEM教育在中国的学前阶段正在逐步的发展。当然,STEM教育小范围的应用与实践,不能推断出未来一定会在中国进行大范围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