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培训大全 > 农民培训计划

农民培训计划

发布时间:2020-12-06 16:46:39

『壹』 2008年新型农民培训项目验收申请写作方法

定义:
申请书是个人、单位、集体向组织、领导提出请求,要求批准或帮助解决问题的专用书信。

分类:
申请书的使用范围相当广,种类也很多。按作者分类,可分为个人申请书和单位、集体公务申请书。

注意事项:
(1)申请的事项要写清楚、具体,涉及到的数据要准确无误。
(2)理由要充分、合理,实事求是,不能虚夸和杜撰,否则难以得
到上级领导的批准。
(3)语言要准确、简洁,态度要诚恳、朴实。

格式与范文分析:
(1)标题
有两种写法,一是直接写“申请书”,另一是在“申请书”前加上内容,如“入党申请书”、“调换工作申请书”等,一般采用第二种。
申请书
(2)称谓
顶格写明接受申请书的单位、组织或有关领导。
尊敬的校领导:
您们好!
(3)正文
正文部分是申请书的主体,首先提出要求,其次说明理由。理由要写得
客观、充分,事项要写得清楚、简洁。

我是初08级(1)班的学生XXX。我在去年的一次体育课上,由于不慎摔了一跤,造成左腿骨折。经过一年的治疗和调养,现已基本痊愈,为了不耽误下学期的课程学习,特提出申请,请求复学。
去年住院以后,由于不能上课,就向学院提出了休学申请。在家休养这一年中,我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学习。出院不久,我就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这一年来,我虽未在校学习,但并未停止学习,还读了不少提高个人修养方面的书,如中外名著等。因此,我希望领导考虑能否让我重新跟原班学习,我不知道这种提法是否妥当,但我希望学校请有关老师对我进行考试后再做决定。请领导考虑我的申请。
(4)结尾
写明惯用语“特此申请”、“恳请领导帮助解决”、“希望领导研究批
准”等,也可用“此致”“敬礼”礼貌用语。
此致
敬礼!
(5)署名、日期
个人申请要写清申请者姓名,单位申请写明单位名称并加盖公章,注明
日期。
学生:XXX
XXXX年XX月XX日
好的话请采纳!!!!!!!!!

『贰』 农民夜校半年总结

民工夜校教学提纲

第一节 民工夜校培训计划

为保证 工程顺利安全地按期完成,我项目部特对所有进场施工的操作人员进行夜校培训,保证所有进场的人员能保质保量安全地完成各自的生产任务,特制定以下培训计划:

教学内容:
一、 进行安全基础知识、法规、法制教育
1、 党和国家的安全方针、政策;
2、 安全生产法规、标准和法制观念;
3、 本单位施工过程及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纪律;
4、 发生事故后如何抢救伤员、保护现场和及时报告;

二、 进行现场规章制度和遵章受纪教育
1、 本项目施工特点及施工安全基本知识;
2、 本项目安全生产制度、规定及安全注意事项
3、 本工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4、 防火、毒、尘、爆知识及紧急情况安全处置和安全疏散知识;
5、 防护用品发放标准及使用的基本知识;

三、 进行本岗位安全操作及班组安全制度、纪律教育
1、本班组作业特点及安全操作规程;
2、班组安全活动制度及纪律;
3、爱护和正确使用安全防护装置(设施)及个人劳动保护用品;
4、本岗位易发生事故的不安全因素及其防范对策;
5、本岗位作业环境等安全要求;
教学计划:
一、 对第一批刚进场的施工操作人员进行入场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
二、 在每周四晚对所有施工操作工人进行强化培训和教育;

第二节 开学典礼
——主讲部门:项目经理部
一、项目基本情况介绍
二、进场三级教育
第一级教育:进行安全基本知识、法规、法制教育;
第二级教育:进行现场规章制度和遵章守纪教育;
第三级教育:进行本工程岗位安全操作及班组安全制度、纪律教育。

第三节 民工夜校的重要性、农民工权益保护
——主讲部门:政治工作部
一、创建民工夜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是建筑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大政策方针的一项重要举措;
2、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是为了提高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建筑业又快又好发展;
3、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农民工在物质、文化、政治和维权等各方面的需求,使农民工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二、创建农民夜校的意义体现在“五个促进”
1、促进了农民工综合素质提高;
2、促进了企业规范化管理;
3、促进了工程质量的安全生产;
4、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5、促进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三、当前形式下提出创建民工夜校的主要目的
1、提高建筑业农民工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2、维护建筑业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3、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
4、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如何利用工会组织维护民工权益
1、工会维权的必要性;
2、工会组织维护农民工经济权益;
3、工会组织维护农民工政治权益;
五、建筑职工职业道德规范
1、农民工职业道德规范;
2、项目经理职业道德规范;
3、工程技术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4、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5、施工作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6、后勤服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六、工会维权的应对措施

第四节 建设行业质量安全、文明施工规定
——主讲部门:安全科
一、 质量安全方面
1、劳动安全法律、法规:«劳动法»安全条款部分、«
建筑法»安全条款部分、«刑法»事故处理部分、«四川省劳动安全条例»、«成都市建筑施工现场监督管理规定»;
2、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纪律、责任制、安全目标、安全组织机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重点;
3、安全教育:三级安全教育分类及内容、连续性安全教育要求及内容、针对性安全教育要求及内容;
4、安全检查:安全检查标准、定期和不定期安全检查、班前和班后安全检查及巡查;
5、«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6、«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7、«砼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8、«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二、文明施工方面
1、创建标准化文明施工现场的目的和意义;
2、“景观化、标准化”的具体要求;
(1)场容场貌:施工现场维护墙及“五牌一图”要求、施工总平面布置、材料堆码、场地硬化及绿化、防尘等要求、场内各类标识的设置、建筑及生活垃圾及污水的处理;
(2)防护设施:脚手架的搭设、三宝、四口、五临边的防护、各类机具设备的维护;
(3)后勤管理:办公区域、职工宿舍。
三、外来从业人员有关政策

第五节 公司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情况
——主讲部门:行政科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1、各级成立机构,落实人员、职责;
2、制度具体组织措施;
3、制度应急救援预案;
4、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
5、公司的相关管理制度。
二、安全保卫工作
1、成立机构、落实人员职责,健全相关设施;
2、制定检查实施工作标准和相关管理制度;
3、人人参与,全员落实“三不伤害“、预防事故的要求;
4、保卫人员工作责职,加强治安防范,搞好内部保卫工作。
三、计划生育
1、国家政策法规;
2、计划生育指标;
3、民工住宅管理制度;

第六节 农民工劳动合同、技能鉴定情况
——主讲部门:劳动管理处
一、签订农民工劳动合同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1、签订劳动合同可以有效地维护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
2、签订劳动合同有利于用人单位自主用人,也有利于劳动者自己选择职业;
3、对农村流动就业的劳动者而言,签订劳动合同更是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手段;
二、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
1、劳动合同期限;
2、工作内容;
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4、劳动报酬;
5、劳动纪律;
6、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三、按照劳动合同条件,按时发放农民工工资是农民工维权的主要途径;
四、如何做好劳动保护工作;
五、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考试的意见及作用。

第七节 工程施工技术、操作技能知识
——主讲部门:工程部
一、常用建筑材料
1、水泥;
2、钢材;
(1)光圆钢筋(圆钢);
(2)热轧带肋钢筋(月牙肋);
(3)热轧带肋钢筋(月牙形盘卷);
(4)钢筋焊接。
3、砂;
4、卵石、碎石;
5、烧结普通砖;
6、烧结多空砖、规格由供需双方协商。
二、施工技术及操作技能
1、混泥土;
2、砂浆;
3、什么叫钢筋砼;
4、钢筋砼有那些优缺点;
5、什么是钢筋的保护层;
6、钢筋保护层厚度是指什么;
7、钢筋保护层作用是什么;
8、钢筋砼的受力钢筋应布置在各种梁的哪些位置;
9、砼振捣不实有什么危害;
10、悬挑构件的浇筑顺序;
11、垫层的作用有那些;
12、砼为什么会产生麻面;
13、对于表面不再装饰的砼部位出现麻面应怎样修补;
14、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操作时,为什么要做到快插慢拔;
15、造成墙、柱底部“烂根)的原因是什么。

第八节 工程质量管理、安全生产标准规范
——主讲部门:质管办
一、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相关条文学习
1、我国现行的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文件;
2、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3、生产安全事故应承担法律责任(刑法)。
二、施工现场基本安全知识
1、建筑施工现场的基本特点;
2、建筑施工现场最容易发生的事故种类;
3、施工现场最基本的安全生产保障措施及常识。
三、施工现场安全
1、安全生产纪律;
2、门卫制度;
3、安全教育制度;
4、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5、安全生产奖惩办法及声音处罚实施细则;
6、文明工地管理规定;
7、治安保卫、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8、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9、伤亡事故报告制度;
10、劳动保护用品发放管理规定;
11、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四、近期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1、物体打击;
2、高出坠落;
3、机械伤害;
4、触电伤害。

第九节 项目工会及劳动保护的重要作用
——主讲部门:项目党支部
一、劳动保护概念和劳动保护方针
1、劳动保护概念和方针;
2、为什么主讲“安全第一”?
二、施工现场职工必须遵守的个人劳动保护规定
三、建筑施工现场必须遵守的安全生产的“六大纪律”
四、项目党组织和工会的重要作用

第十节 职工工资、福利待遇等相关知识
——主讲部门:劳动管理处
一、职工工资
1、工资分配形式;
2、用人单位必须按劳动合同的约定支付劳动者的工资;
3、工资应以法宝货币支付;
4、用人单位应将工资发放给劳动者本人;
5、用人单位可委托银行待发工资;
6、劳动者提供了正常劳动,用人单位不得克扣或故意拖欠劳动者工资;
7、成都市人民政府每1-3年发布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二、社会保险
1、你有权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
2、成都市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参加综合社会保险缴费基数;
3、参加综合保险享受的待遇。

第十一节 项目经理部安排的学习内容
——主讲部门:项目经理部
根据进场人员、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

『叁』 农民工免费培训一年能享受几次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要求和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内组的部署,从今年起在全国容启动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每年培训2000万人以上,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的“春潮行动”、农业部负责的“阳光工程”、科技部负责的“星火计划”、扶贫办负责的“雨露计划”等等培训,对每年新转移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对在岗的农民工技进行提升培训。到2020年,基本上使农民工都能享受一次有政府补贴的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使农民工大部分由普工成长为技工,有条件的成长为高级技工,优秀的还可以成长为技师。

『肆』 每年培训700万农民工这项计划一共会开展几年

每年培训700万农民工这项计划一共会开展今、明两年。每年培训农民工700万人次以上,以在岗农民工、城镇待岗和失业农民工、农村新转移劳动力、返乡农民工、贫困劳动力等为实施对象。

据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负责人介绍,我国农民工总量超过2.9亿,是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疫情冲击下,劳动力市场阶段性停摆,复工返岗大范围延后,农民工就业压力明显上升,就业帮扶任务更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实施该计划是应对当前就业形势,加强广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举措,也是积极促进农民工就业,大力推进就业技能扶贫的重要手段。”该负责人说。

(4)农民培训计划扩展阅读:

农民工稳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历史:

据介绍,自2019年起,人社部组织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面向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乡各类劳动者,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19年,共开展农民工各类补贴性培训近750万人次、贫困劳动力培训259万人次。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人社部立即启动线上培训,实施“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开展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行动,支持农民工等群体参加线上培训。

截至5月15日,线上实名注册学员已超930万人,开展线上培训超过790万人次,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对稳就业促就业和复工复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伍』 农民种植 创业计划书 我刚上了一个种植培训班,老师让写创业计划书,可我不知道怎么写。

这个说简单也不简单,说难也不难,有想法就很简单,没想法,就很难,首先你要想着种什么?怎么种?种的东西,是不是市场需要的,好不好销售,并且利润有多高,赚不赚钱?

『陆』 浙江省农建建设的政策变迁路径

“土地是一切产生和存在的源泉”,自古以来政权的斗争与土地的斗争连在一起。因此,共产党从建党以来一直把土地问题放在重要地位,不断完善土地政策,解决好土地问题,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一、国民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帝国主义势力重新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政治压迫,在国内各派军阀连年混战,中国经济发展陷于停滞甚至是倒退的境地。加上地租和高利贷的盘剥,中国的农业日益陷入严重的危机。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下,土地日益集中到极少数地主手中,农民对土地的渴望更加强烈。
“共产党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取消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作为党的最主要任务,并先后发动和领导了百余次武装起义,打倒土豪劣绅,分配田地浮财。虽然大多数起义因为敌人的镇压或准备不足而失败,却宣传了共产党的土地革命主张,为以后的土地政策的制定积累了经验。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1928年11月毛泽东在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提出应把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和开展土地革命三者结合在一起。
1929年12月湘赣边苏区政府制定《井冈山土地法》,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红色政权后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买卖土地;除老幼疾病没有耕种能力及服公众勤务者外,其余的人一律强制劳动。《井冈山土地法》第一次用法律形式肯定了中国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1929年,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农民问题决议案》关于“没收一切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的精神,结合赣南土地革命的经验将《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中农及富农,受到了广大农民及富裕中农的欢迎。
1936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中规定:没收一切汉奸、卖国贼的土地及财产;对地主阶级的土地、粮食、房屋、财产一律没收;对于自由职业者、技术人员、教员、医生、学生、小商人、手工业者等小业主的土地应给予保护,不准没收;富农的土地及多余的生产工具不得没收。这一决定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为取得土地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国农村经过土地改革,解除了封建制度对生产力的束缚,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党和政府为了引导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改变农业的落后面貌,在农村开展了互相合作运动。从1953年起,各地开始普遍试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成立了有较多公共财产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全国基本实现初级合作化,同年秋又实现了高级合作化。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实行提高了抵御灾荒的能力,使农业有力量得以扩大再生产。但中国这场社会大变革由于对农村情况估计过于乐观,到1955年下半年后,脱离实际的倾向越来越严重,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运动,强调“以粮为纲”,把粮食高产作为首要目标,与此同时,人民公社运动席卷了全国,原有生产队集体财产一律无偿归公社所有,实行单一公社所有制、公社统一核算,贫富拉平;社员的自留地被取消,自养的牲畜、自营的林木及较大的生产工具收归社有;实行供给制或半供给制。这些错误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损害了农业的利益,农业生产元气大伤。
为纠正农业合作化后期以来农村工作上的失误,中共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步骤,推行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1980年9月14日,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专门讨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并发布了座谈纪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文件指出:实行包产到户是联系群众、发展生产、解决温饱问题的一种必要措施。党中央正式决策在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至此,中国的土地政策基本趋向成熟、完善。

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出台一系列统筹城乡兴“三农”的政策,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三农”的带动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速。 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35元,连续22年居于全国各省区首位;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度达到68.1%,也居全国各省区之首。

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农业增长方式加快转变

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线。做大做强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竹木、花卉苗木、蚕桑、食用菌、中药材等十大优势主导产业。目前,这十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亩均收入超过了1500元。今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着力打造特色农业的强县强镇,进一步提升农业的块状经济发展水平。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优化配置。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1000多家农业企业、50多万农户在省外经营种养业,建成各类基地2000万亩左右。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努力开拓国外市场,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农副产品出口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的态势。2006年,全省农副产品出口额60.2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103.7%。

把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作为建设农业的紧迫任务。率先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分散农户的市场谈判地位。积极构建“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经营体系,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2006年底,全省共有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11066个,带动农户780万户,建成产业化基地1828万亩,其中,农业龙头企业5049家,销售收入1106亿元,28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915家,带动农户211万户;农产品行业协会500多家。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65个;产业化带动农户472.26万户。针对单个合作社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的不足,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服务平台,加快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供销合作社为依托、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后盾、政府部门公共服务和管理为保障的服务联合体。今年全省在18个县市开展试点。

把培育现代生产主体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积极推进市场化土地流转和企业化规模经营,到2006年底,全省耕地流转面积35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0%;实行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0亩以上)耕地面积246.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3%,规模经营种养大户23.4万户。引导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过去五年每年投入农业的工商资本在120亿元以上。加大对农业创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从2006年起对就读大中专院校农业种养专业类学生实行免交学杂费的政策,2007年又扩大到园艺类的花卉、果树、蔬菜等专业,鼓励他们学成后在现代农业领域创业。

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强大支撑。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和服务平台建设,实施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十大农业科技专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6%以上。启动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2006年底注册用户达到136万户。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步伐,农业标准化推广面积达到1249.2万亩。针对欠发达地区基层农业科技力量薄弱的问题,从2003年起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并于2005年向全省推广,实现乡乡都有科技特派员,促进了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和完善首席专家、推广教授、科技特派员和责任农技员制度,积极组建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推广组织、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区域性专业性和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

把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保障。先后启动实施标准农田建设、千库保安、千万亩十亿方节水、百万亩标准鱼塘改造和标准渔港建设等工程,农业的生产条件和防灾抗灾能力大大增强。全面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补偿标准提高到12元/亩。加快推进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累计已经建成标准农田1430万亩,连续10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二、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县域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

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把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了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格局,特色块状经济为农民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和就业门路。乡村企业蓬勃发展,经营管理机制日趋规范,技术创新和竞争能力不断提高。2006年,全省共有各类乡村企业113万家,从业人员1300万人,实现增加值7366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7%。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35.28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44万家,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涌现出了一批农产品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超过80%。

积极培育“中心镇”。充分发挥中心镇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企业集中和产业集聚,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全省共有268个镇进入全国千强镇行列。新城镇成为农民务工经商的广阔天地,这两年每年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50万人,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水平达到70%以上,全省城市化率达56.5%。2006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重点培育200个左右有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支撑的中心镇,进一步优化城乡人口和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使之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极、农村人口的集聚点和公共事业服务中心。目前已经启动141个中心镇的建设试点。

积极发展“农家乐”和来料加工等二三产业。顺应城镇消费升级的趋势,发挥农村山水景观、农耕文明、人文历史等优势,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把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业作为新产业,引导农民和村集体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农村第三产业。2006年,全省累计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2084个,经营农户14678户,直接从业人员72557人,营业收入24.6亿元。同时,针对广大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多的特点,积极发展来料加工业,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鼓励农民创新创业。全省共有个体工商户接近180万户,从业人员364.8多万人;私营企业40万户。个体私营经济约占GDP的60%。省外、国外经商创业人员400万左右,投资总额已超过1万亿元,其规模相当于2005年浙江全省的GDP总量。这些务工经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农民,他们为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三、深入推进“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农民就业增收能力不断提高

2004年,省委、省政府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计划到“十一五”末,全省培训100万现代农民,新增转移就业400万农民,提高500万农民工的就业技能。近年来又根据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求,转变培训思路、提高培训标准、改进培训方式,推进农民培训由适应性培训向战略性培训转变。到2006年底,全省已培训农村劳动力640.9万人,培训后实现转移就业的178.8万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培训农民59.5万人,转移就业培训资格证书发证率达到74.61%。

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服务业,开展农业剩余劳动力培训、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督促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计提培训经费用于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培训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经营者、合作社社长,使他们成为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围绕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重点培训“4050”农民,扩大中老年农民就业。采取政府发放培训券、企业订单培训等办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覆盖面,对未升入大中专院校的农民子女开展6个月至1年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扶贫助学行动计划”,对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免收学杂费。全面实行就业政策、失业登记、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和劳动用工管理的城乡“五统一”统筹就业制度和农民工无“证卡”就业制度,推动劳动就业服务网络延伸到乡镇,为农民提供有效就业信息中介服务。实施百万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计划到“十一五”末,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00万人。

四、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农村环境面貌和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变

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决策,计划用5年时间整治10000个村,并把其中的1000个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建设规划科学、环境整洁、设施配套、服务健全、管理民主、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加大各级财政对村庄整治建设的投入,至2006年底,全省累计投入村庄整治建设资金555.61亿元,各级政府投入占到1/3。注意把“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用水”、“乡村康庄”、“生态富民家园”、“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等工程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配套实施,形成了城乡统筹建设和各方协同建设的局面,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五、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

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2005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爱心营养餐”),计划三年内投入资金32亿元,全面提高农村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2006年秋季起,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部免收学杂费,513万名中小学生免交了学杂费;对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免收学杂费。深入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两年内全省将安排专项财政资金10.2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2005年,省委、省政府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把乡镇卫生院改造成为社区服务中心,把村卫生室改造成为社区服务站。目前,有1751万名农民享受了免费体检,12项公共卫生服务达标率达到80.6%。建立农村社区责任医生制度,加快培养社区全科医生。实行农民每两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制度。

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实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民间自办文化,深入推进文化下乡。2005年起,还开展“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活动。今年上半年,各地组织开展种文化百村赛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养了一大批不走的农村文化能手。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6年,全省共有农村低保对象53.98万人,平均低保标准每月149.65元,实现了应保尽保。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2005年以来新增的被征地农民实行“即征即保”,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234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保障,其中196万名被征地农民参加了基本生活保障,有88万人已按月领取基本生活保障或养老金。2003年率先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全省87个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全部建立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2936万人,参合率达86%,人均筹资水平达到81元。推进职工社会保险向农民工覆盖。2006年底,农民工参加工伤险145万人,参加医疗保险200万人。完善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制度。2006年底,全省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92.4%,年人均集中供养标准5005元。

六、积极创新农村民主形成,农村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积极创新农村基层民主形式。推进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三到位”,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电算化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全面实行村委会直选,创造村级民主恳谈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主形式,推行村干部“双述双评”、村务监督委员会等民主监督办法,大力推进村务决策和管理民主化,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积极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大力推广新时期“枫桥经验”,探索依靠农民群众,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有效机制。

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开展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努力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实施集体经济薄弱村办公场所建设,做到全省村村都有活动场所。

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积极探索资源开发、资产管理、资本经营、社区服务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子。针对城市化推进中城郊村集体资产管理和分配出现的新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保障农民享有的集体资产权益。目前全省700多个村完成了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省财政每年拿出6000万元专项资金,对经济薄弱村村级组织运转和村干部报酬进行补助。

全面建立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从2004年起连续三年从省、市、县、乡镇四级机关抽调机关干部,为全省每个行政村派驻1名农村工作指导员,履行村情民意调研、政策法规宣传、富民强村服务、矛盾纠纷化解、民主制度规范、组织建设督导等六方面职责。积极推进乡镇农村工作指导员专职化,60%的乡镇建立了专职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

七、大力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

大力推进下山搬迁脱贫。省政府每年都把下山搬迁5万人作为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把下山脱贫与工业化、城市化结合起来,以高山远山区域、重点水库库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域的整体搬迁为重点,依托县城、中心镇和工业功能区建设下山移民小区,促进下山农民进城落户、转产转业,实现易地致富。推进整村搬迁,加快下山脱贫小区建设,对搬迁村庄的交通、水利、通讯等项目资金应转用于下山脱贫小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以小户型、农民公寓、廉租房等方式,降低搬迁成本,促进低收入农户搬迁。2003-2006年,欠发达地区共下山搬迁农户8.2万户、29.71万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完成下山移民3.93万人。

促进低收入农民转移就业。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协作、企业参与”的方式,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就业致富。2003-2006年,欠发达地区共培训农民244万人次,40.3万农民通过培训实现了转移就业。开展低收入农户普查,建立低收入农户档案,推行“一户一策一干部”的针对性扶贫。鼓励企业定向招收农村低保户劳动力,符合条件的企业享受促进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政策。

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选派科技人员到欠发达乡镇任职,2003-2006年,共到位专项资金3184万元,实施科技项目665项,引进新品种新技术2474个,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积极利用欠发达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优美的生态资源,扶持发展来料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业,促进农民增收。仅2006年一年,211乡镇年规模型来料加工企业吸收劳动力7.2万人,发放加工费2.2亿元。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结对帮扶的力度。发挥“省管县”的财政体制优势,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特色产业培育的财政扶持力度。“十五”时期,省级财政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及海岛地区的支出累计达336亿元,年均增长17.7%。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加强区域协作,引导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组织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

八、不断深化城乡配套的体制改革,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加快建立

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今年全省2/3的新增财力要用于民生问题。2006年,全省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达到373.5亿元,比上年增长19.9%。今年,全省财政预算内“三农”投入预计达4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支出成为财政投入的重点。加大对乡镇尤其欠发达乡镇的转移支付,提高基层政权的运转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

率先终结农民“皇粮国税”。按照平等城乡居民税赋的要求,以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为取向,自2001年率先停征欠发达地区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起,从局部地区到全省范围、从少数税种到全部税费、从“减调改稳”到全面停征,率先迈出免除农业税收的破冰之步,2005年全面停征农业税收,成为全国第一个终结农民“皇粮国税”的省份。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推进以改革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乡财政体制和化解乡镇债务、建立村级组织运行机制为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增强乡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基本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基础。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省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免费义务教育实行全额转移支付。加大对村级组织的财政扶持力度,省财政安排6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经济薄弱村的村级组织运转。

着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新型合作金融体制基本建立,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信贷主力军作用。针对农业种养大户投入增多、风险增大的趋势,2005年开展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试点,首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共保经营模式,2006年12个县开展试点,今年又扩大到32个县市。2006年推行政策性农房保险制度,至2007年2月,全省已有757.1万户农户参保,参保率71.7%。支持和鼓励创新信贷支农产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方式,增加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供给。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在不断增加公共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开展万家工商企业与村结对,以经济顾问型、产业带动型、合作开发型、直接参与型、公益捐助型等方式参与新农村。开展万个城镇文明单位与村结对。今年上半年,工商企业和社会各界资助新农村建设金额达到5.3亿元。实现万名科技人才送科技服务到农村,浙江大学、浙江工大、浙江林学院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纷纷与地方建立共建新农村。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民间慈善组织、企业家纷纷开展扶危济困,弱势群体得到及时救助。

『柒』 对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培训计划、总结要怎么写

如果你真的要抄去做这袭工作,就单间极了.想怎么做就怎么写。
先理清思路:
一、目的意义,
二、确定范围(对象),哪部分或哪地的农民工
三、组织机构:
四、开展方式、程序(重点):比如贴宣传话、发宣传单、集中培训、竞赛活动
五、预期效果也可以写在计划里。

写总结就把上面第四点好好总结一下,再加上实际效果就行了。

『捌』 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新农村组织工作征文

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现行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描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不谋而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异曲同工,为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宽阔的舞台,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业综合开发标注了新的生标。
一、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只有生产发展,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要义,发展生产必须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用优良的基础设施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用优质新品改造农业,用产业化形式经营农业,只有新农业才有新农村。
海子村处于山区,主要以林业,养殖业为主,板栗做为村民主要收入,村以引进新品种,更换老树种方法。大力对树木进行更新换代。
精神文明建设是促进生产发展的强大动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要靠人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倡导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有利于推进新农村生产发展。因此,精神文明建设是促进新农村生产发展的强大动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归宿点是农民生活富裕,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人均收入2000美元的标准,才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农业的消费结构。启动农民增收致富这只负重大船的任务,事关小康建设进程快慢的重要因素,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各级领导倾注了很大精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免收农业税、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粮食直补、最低价保护收购等,只有农民富裕,才有新农村建设。
农业综合开发通过改造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有效地保护了农田和生态环境,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适用先进技术的推广,提高了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份额,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品味,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村乡风文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归宿点,农民是建设的主体,也是获益的主体,新农村建设需要一支新型的农民队伍,需要一个和谐文明的环境。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广大农村远没有全面消除贫困,农村现状仍不是很乐观。海字村位于山区是典型“7086”部队,在家务农人员老年人居多。这种农村劳动结构高素质的外溢性和低水平的沉淀性为新农村建设设置了障碍,与乡风文明的要求极不适应,只有新农民才有新农村。
农业综合开发顺应了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用科技投入,启动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以适用技术推广为手段,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村内通过购买,赠予等方式,获得大量养殖,种植等方面的技术书籍,通过每周3天对村民进行开放,让农民能接受到更先进的技术。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真正的主力军,无论从当前着眼还是从长远考虑,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都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引导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结合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农民把爱家乡、爱集体、爱社会主义联系起来,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要结合实际,进行新时期艰苦奋斗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鼓励党员干部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教育活动中,必须注意两点:一要突出以农村党员、干部教育为重点,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有效开展;二要讲究方式,搞好三个结合,即分散学习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农民的生活实践相结合,符合群众的欣赏特点和接受能力;教育群众与服务群众相结合,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解决思想问题。
把普及科学知识、树立良好社会新风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要引导农民破除不文明的风俗,改变不卫生的习惯,转变落后的观念,取缔不健康的娱乐。一是要继续深入开展好以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广泛进行文明常识和科学生活方式教育。
书事良师益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对图书室的建立,多读书,读好书,对一个的个人素质,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对整体的农村建设都有很大的帮助。整个图书室定期的向农民开放,让农民不出家门便可学习到更多的对自己有用的书籍。
把加强队伍建设作为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工作队伍,是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保证。要从战略的高度,切实抓好三个基本环节:一是认真配备,要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必须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要真正把那些政治思想好、文化素质高,并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调整,充实到这支队伍中来;二是合理使用。要管好用好农村精神文明工作队伍,一方面要在工作上给予关心和支持,让他们大胆工作,另一方面对那些年富力强,群众公认,政绩突出的同志要大胆启用;三是精心培养,要采取多种形式和通过各种渠道,对农村精神文明工作队伍加强政治、业务培训,努力使他们适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只有自己做好才能更好的引导别人。

试论生育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大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桂林市生育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辩证统一,缺一不可。生育文明建设将为推进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新农村建设将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其精髓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思路清晰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方略。因此,要保证桂林市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就必须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把生育文明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抓紧抓好生育文明建设,坚持发展经济和生育文明“两手抓”,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做到经济社会要发展、人口数量要控制、人口素质要提高、人口结构要改善,生育文明与新农村建设要同步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农村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是生育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治本之策和必由之路。
桂林市生育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状况如何,作者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呈现一片令人可喜的局面。为了加快生育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桂林市注重农村生育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把生育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纳入总体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进行,在开展生育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中,坚持把计划生育工作融于到各项工作中,将生育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宣传生殖保健、避孕节育知识与培育农民相结合、树立婚育新风与生育文明相结合,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与发展新产业相结合。在推进生育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
一是狠抓各级培训教育,促进群众生育文明观念的转变。
农村几千年来形成的“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思想、旧生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必须依靠持之以恒的教育,才能使群众入心入脑,提高素质,促使生育观念的转变。近年来,桂林市以人口学校和协会中心户为基地,举办未婚青年、新婚孕产妇、已婚育龄群众以及相关内容培训班,就人口形势、计划生育政策、生殖保健、避孕节育、生育文明、农业技术等重点内容,进行系统地培训教育。2007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221期,参学人数78000多人次。通过学习培训,群众提高了对国情国策的认识,掌握了更多的生育文明知识,体会到了实行计划生育的益处。通过培训,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进一步加强,少生快富、生男生女一样好的新风尚在桂北大地蔚然成风。
二是狠抓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更新婚育观念。
为建设新型生育文明,全市广泛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创造各种舆论环境,大张旗鼓地宣传婚育新风,营造婚育新风氛围,引导群众更新婚育观念,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
1、丰富活动内容,寓生育文明教育于活动之中。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正因如此,全市在广大农村组织文艺队、山歌队、篮球队,活跃乡村文化生活,宣传婚育新风、生育文明。文艺队以群众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为素材,自编自演自唱,讴歌婚育新风,倡导文明风尚;山歌队以计生政策、婚育知识和避孕节育知识开展擂台赛,有的姑嫂、夫妻同台竞赛。正是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广大村民在活动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生育文明观念逐步转变。
2、塑造典型,学有榜样。
几年来,全市各县、区大张旗鼓地开展“婚育新风合格户”和“婚育新风示范户”创建活动,树立典型,靠典型带动引导群众。在创建活动中,大力向群众传输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都一样,计划生育丈夫有责等生育文明观念,努力创建“婚育新风合格户”和“婚育新风示范户”。三年来,全市共评出婚育新风合格户786户,婚育新风示范户120户。通过典型引路,现全市有2346对夫妇推迟或放弃生育二胎。
3、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在生育文明建设中,采取多种形式的环境宣传,营造温馨和谐的宣传氛围。把知识性、趣味性、直观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图文并茂的宣传画制作成活动展板,摆放到人群聚集地展示宣传;路牌、广告牌制作温馨醒目的宣传画和宣传标语,让群众随时随地感受到计划生育的人文关怀;利用活动室,建立图书室和阅览室,让群众在读书中学习计划生育知识;建立电视远程教育,将生育文明的文艺节目及有关知识输入电视点播系统,让群众在家中就可看到计生专题节目,获得生育文明知识。
三是狠抓帮扶发展,引导群众迈向生育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之路。
在生育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找准切合农民群众需求的结合点?通过调研,农民最现实的愿望一是当家作主,身体健康,二是经济发展,生活富裕。因此,各级计划生育部门紧紧把握这两个基本点,从群众需求出发,重点做好生殖健康服务和生产生活帮扶服务。把生育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通过村民选举成立了新农村理事会、旅游协会、水果生产协会等一系列协会组织,制定出相关的制度和章程,在理事会的管理下,发挥了较好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
全市把生育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结合,相互渗透,在工作中突出一个“帮”字,对一些计生贫困户实行重点帮扶,富裕户与贫困户实行一帮一,确保帮扶措施落实到位。把计划生育知识培训与农业科普知识培训结合起来,使计生户了解各地致富信息,开拓思路,拓宽视野,在闯市场奔小康的路上有目标。通过帮扶,广大群众的婚育观念有了明显转变,逐步走向富裕路。各乡、村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开展旅游服务,建立家庭宾馆和饭店,促使各项旅游项目给计生户增加大笔收入。现闻名全国的生态新村恭城县莲花镇红岩村,全村390人,育龄妇女87人,其中有18户夫妻双方都是瑶族的独女户,女儿都十多岁了,完全符合生育二胎的条件。但他们执意不愿再生了,因为他们从实践中看到,少生能够减轻各种压力,促使家庭快富、女儿健康成长;如今18户独女户都放弃了二孩生育计划。县、乡、村各级协会对计生户家庭,无偿传授种养技术、提供生产资金、统一组织产品销售,使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如今,红岩村月柿一望无际,人均有果6600公斤,人均纯收入达8000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少生快富之后,红岩村的群众目标就是建新村。从2003年开始, 51户群众每户自筹资金4至7万元,贷款5万元,眨眼间村子里家家住别墅,户户开旅馆,整洁的新农村展现在世人面前。
永福县堡里乡波塘村靠兔子养殖,走少生、快富、建新村的道路。波塘村计生中心户长韦继秀说:“村里有十几户独女户,女儿都大了,动员她们生第二胎,她们都不愿生了”。韦继秀自己带头养兔,致富后把兔苗送给村里的计生户,现全村300多户都成了养兔专业户,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就达3000多元,村里新楼房拔地而起,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龙胜县少数民族聚集区群众婚育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少生快富建新村”的浓厚氛围已形成,广大群众把对女孩的关爱升华到生女孩光荣自豪的程度。龙脊村群众说:“生女好,哪家生女哪家福”。如今的女儿户,吊脚楼,木结构,青瓦飞檐的房舍,依山而居,自得其乐,游客纷纷慕名而来。

以上几个生育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仅是桂北新农村的缩影。全市各县区都有代表或样板:如兴安县的黄茅坝、阳朔县的古板村、灌阳县的兴珠山屯、灵川县的木匠户村,象山区二塘乡的红光新村,各具特色,气象万千。洋溢着“少生快富建新村”的朴素生育文明气息,催动着广大农村朝着少生快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实践证明,桂林市的生育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广大群众生育文明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目前,生育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正在桂北大地广大农村蓬勃发展。

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见闻
初夏时的杭后农村,草丰粮茂,牛肥养壮,人民安居乐业,一派祥和的景象。而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各村各镇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道路平坦、院落整齐、窗明几净,沿路乱堆乱放的柴草也没了影儿,有些地方还乘农闲搞起了文化活动周。从这些明显的变化中,记者感觉到,生活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他们也开始追求一种文明而时尚的生活方式,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农村在变,农民在变,他们的变化不仅仅表现在“口袋”富了,更重要的是“脑袋”也富。
老调添新词 为农民搭建欢乐大舞台
记者到头道桥镇采访时,恰逢农民文化活动周的第一天,整个集市上再也没有套着骡车赶交流的农民了,他们开着农用车,穿着崭新的衣服从四面八方赶来,也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有下棋的、拔河的、赛跑的、打篮球的、乒乓球赛......大小15个活动项目,来自10个村的500多名运动员全部参与进来,整个活动场面喊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进这些节庆文化活动时,看到的是锣鼓背后更深的内涵,那就是农民以崭新的面貌对新农民、新农村一种全新的解读。
农民这样积极参与、丰富自己生活的活动绝非偶然,是杭后多年来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四级文体设施网络基础上的必然结果。几年来,杭后逐年加强对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和管理,8个镇共建起2078平方米的文化站、28个综合活动室、内存3万册图书,并建起21个“草原书屋“,基本形成了镇有综合活动中心、村有活动室、社有文化大院的文化活动网络,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建阵地、搭平台。
文化如水,在几年来不断的渗透与吸取中,杭后农村文化呈现出红红火火的势头,农民的精神风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自发组建起34支民间文艺团队,在农闲时节,组织一系列农民群众喜闻乐见、踊跃参与的文体活动,头道桥镇的“金牛杯”农民文化周、蛮会镇的旅游文化节、双庙镇的女子篮球队、三道桥镇的农民趣味运动会.....。同时,还涌现出大批农民作家、农民书法家、农民收藏家、乡土文人。目前,全旗民间文艺团队和协会发展到34家,从业人数1565人,“文化中心户”发展到1326家。张福宝作为全市唯一的农民火炬手,参加了北京奥运圣火鄂尔多斯站的传递活动。
农民在变,文明的生活方式、繁荣的文化活动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提高,在一点一点的走进村庄、走进农户、走进农民的心田,滋养着他们的精神。
旧瓶装新酒 为农民配送营养大餐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最深的是农村真的变了,而变化最大的还是农民观念的大变化。在康尔徕园区,科技型、知识型农民随处可见,他们凭借三元梯次的种植模式,发特色产业,种起了五花八门的品种,产出有机蔬菜。有了品牌意识的农民,建起了自己的绿色食品专卖店,拿村民孙存林的话来说“好货就得卖好价”。
为了加速新农民的蜕变,杭后通过政府买单,农民受益的方式,结合“阳光工程”、“群英计划”,开展了“千名干部下乡宣讲”、“三下乡”、“科普进万家”等活动,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的农业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常年举办各类科技培训,培训农民10万人次以上,全旗5万农户,户户都有科技明白人,农民的科技素质不断加强,创业技能也得到了迅速提升。涌现出许多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在这些农民的带动下,昔日的产业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刚从河套大学培训回来的养牛大王刘三明,带头建起了全镇第一个家庭牧场,托起了现代畜牧业一片绚丽的霞光。
观念的大转换使农民的脑袋里也生发出与时俱进的思想。采访中,农业局副局长魏玉海告诉记者:“以前的农民坐在一起,谈论的是昨天喝了多少、输赢多少,现在谈的是种了多少、种的什么、怎么个种法,明天要干什么”。
一种方式,两个谈话内容,充分说明了农民屏弃了以往陈旧落后的生活方式,开始学会了思考,开始展望自己的前景。
在杭后农村走访了一圈,记者感觉到农村真的变了,越变越美、越来越好,而这种变有一种精神在支撑,有一个灵魂在向前牵引,那就是农民内心世界的转变,使无形的蜕变转换成了现实。

阅读全文

与农民培训计划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成都金银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351
北京盈泰财富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418
市场营销计划产品怎么写 浏览:463
市场营销专业办学定位 浏览:121
文明有礼培训实施方案 浏览:979
太原电子商务企业名录 浏览:472
2015珠宝类端午节促销活动 浏览:169
上海市场营销师培训班 浏览:112
电子商务中的数字签名 浏览:356
体育市场营销大纲 浏览:319
社区垃圾分类楼组长培训方案 浏览:421
招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体检 浏览:31
鞋子促销活动方案范文大全 浏览:505
5个电子商务风云人物 浏览:198
万达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 浏览:760
企业贷款综合营销方案 浏览:719
舞蹈培训开业营销方案 浏览:892
大学生的活动策划方案怎么写 浏览:843
oto推广方案 浏览:90
济南网络营销服务 浏览: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