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急需一份社区综合工作管理创新实施方案
宇宙巷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
工作实施方案
为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我社区社会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根据《昆仑路街道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探索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新机制和新举措,全面提升社区社会服务管理水平,促进社区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针对社会管理中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和工作盲区,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综治维稳基层基础建设、“两新组织”服务管理、互联网管理等工作,探索社会管理创新“三项工程”、四大格局和四支队伍建设、理顺工作体制,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用两年时间率先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实现对流动人口、特殊群体和矛盾排查、化解的一体化、常态化规范化管理。群众信访案件明显下降,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为确保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取得实效,我社区成立由社区主任任组长,副主任任副组长,社区工作人员、辖区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四、主要内容
(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推进“三项工程”建立科学规范的社会管理网络
1、推进社会服务管理“网络化”工作
(1)科学划分网络管理框架。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站要及时建立社区级社会服务管理机构,科学的划分网络(此项工作各社区3月30日前完成)。要配齐配强专门工作力量,指定各网络负责人,将辖区以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大型商(市)场等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实施对所有组织的服务管理。(个社区5月30日前完成)
(2)推进网格化管理规范运行。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把辖区人、地、物、事,组织全部以网格为单位,进行登记造册,纳入网格进行管理,积极协助建立“五大系统”(即:基础建设系统,信息网络系统,组织指挥系统,应急处置系统,维稳防控系统)规范网络化运行,实现社会服务管理“责任化、综合化、精细化、信息化、实效化”。(各社区5月30日前完成)
2、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一体化”工程
(1)规范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对各类社会组织进行统一登记,分类管理,及时掌握其活动情况。(各社区3月1日前完成)
(2)规范对新经济组织的管理。配合相关职能部门,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等新经济组织服务管理的体制机制、方法手段,落实新经济组织内部安全稳定法人责任制及社会责任制,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覆盖。(各社区3月1日前完成)
(3)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健全和完善社区主要领导和工作人员联系重点活动场所工作制度。探索管理机制,逐人逐户建立档案信息库,实现网上查阅和信息化管理,有效解决非法设立活动点,非法举办宗教培训班,未成年人入教等问题,确保实现合法活动场所规范有序。
(二)创新社会管理体系,构建“四大格局”,切实提高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水平
1、创新和加强科学化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构建“大综治”工作
(1)推进“大综治”组织建设。建立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矛盾化解、维护稳定四位一体的工作平台,实行集中办公。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站按照“一个中心,四个功能区”的模式设置,下设信息综合,综合服务,诉求调解,隐患整治四个功能区。(各社区2011年5月30日前完成)
(2)规范“大综治”工作运行。依托网络化管理模式,在综治维稳工作站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其职责范围,负责相关工作开展。(各社区5月30日前完成)
(3)推进“大综治”规范化建设。首先要统一硬件设施。各级综治维稳工作站要统一使用中央综治委制定的全国综治徽章作为标识(此项工作3月1日前完成)。中心总使用面积要达到200平方米以上,安装视频监控系统,配备工作必须的电脑,电话,传真机,复印机,打印机及工作车辆,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站的硬件设施,由各社区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确定统一标准(此项工作3月1日前完成)。其次要统一台账薄册,各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站要统一使用市综治办制定的“1书2本3单4报5表7册”基本台账薄册,档案记录要做到“简便易行、首尾连贯、有据可查、详要分明、一目了然”,实行一案一档制度。办理的来信来访及受理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案件,要做到日清,周报,月结,有案可查,科学归档。(各社区5月30日前完成)
2、创新和加强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大综治”工作
(1)加强技防设施建。协助相关部门按照“大集中,大整合”的思路,制定辖区技防建设总体规划。(各社区5月30日前完成)
(2)制定治安重点地区整体发展规划。社区要把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的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公共服务纳入辖区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制定具体规划方案。(各社区3月1日前完成)
(3)建立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治安突出问题滚动排查整治机制。建立治安混乱地区和图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常态化机制。(各社区3月1日前完成)。以城乡结合部、学校、幼儿园等重点地区,定期开展治安隐患大排查,摸清底数,分析梳理治安突出问题,制定整治方案(各社区3月1日前完成)
(4)加强公共突发事件预防处置机制建设。认真贯彻执行《青海省维护藏区稳定预防和应急管理办法(实行)》精神,建立完善应急处置队伍,防范处置预案和指挥机制(各社区3月1日前完成)
(5)健全完善公共安全监管机制,健全完善安全制度、措施和监管机制,抓好辖区各类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定期、不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工作。(各社区3月1日前完成)
3、创新和加强规范化的重点人员管理体系,构建“大服务”工作格局
(1)规范建立各级人口管理体系,依托“大综治”平台,实现服务管理工作资源共享。按照500:1的比例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社区并设立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站,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各社区3月1日前完成)
(2)积极探索推进“一证通”服务管理机制。协助相关部门大力推行外来人员居住证管理,探索建立房租凭、职业介绍、技能培训、教育、社保、医疗保险、交通管理等内容为一体的“一证通”,不断完善居住证在外来人口参与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各社区3月1日前完成)
(3)建立健全房屋出租服务管理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谁留宿谁负责”的原则,协助有关部门对辖区出租房屋实行分类管理。做好登记备案工作,做到人来有登记,人走有注销。(各社区3月1日前完成)落实以业管人的具体措施。督促辖区用工单位按照“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严把录用关、使用关、管理关。按照规定做好登记造册工作。(各社区3月1日前完成)
(4)建立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建立联系会议机制,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会议,讨论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并解决问题。(各社区3月1日前完成)
(5)重点青少年群服务管理工作。建立相关部门参与就的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机制,完善对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和犯罪预防工作。建立在校生的法制辅导员制定,建立对服刑在教人员子女、留守儿童联点帮扶关爱机制。(各社区3月1日前完成)
(6)刑释解教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建立完善安置帮教工作格局。积极推进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一体化,建立监管场所与家庭、单位、社区帮教管理的衔接机制,建立“三无”(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人员安置机制。(各社区3月1日前完成)
(7)服刑人员社区矫正工作。建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机制。建立接受、管理、考核、奖惩、解除矫正制定。(各社区3月1日前完成)
(8)吸毒人员服务管理工作。深入开展排查登记和管控工作。(各社区3月1日前完成)
(9)其他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工作。开展对重点人员的排查登记,坚持定期排查、专人稳控、严防漏管、失控。(各社区3月1日前完成)
4、创新矛盾化解体系,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
(1)完善信访工作协调处置工作,利用综治维稳工作中心(站),积极协调各职能部门建立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各社区3月1日前完成)
(2)深化“大调解”联动联调工作机制。以推进调解机制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诉调对接、检调对接、公调对接、访调对接”等制度,实行工作站平台与相关部门派出机构调解矛盾纠纷的无缝对接(各社区3月1日前完成)
(3)建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在教育、医疗、交通事故、环境保护等领域全面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各社区3月1日前完成)
(4)建立科学规范的行政调解组织。督促辖区单位建立专门的行政调解工作办公室,配备专兼职调解人员。(各社区3月1日前完成)
(5)建立完善依法管理社会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普法依法治理,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加强法律援助、法律服务和司法救助工作。(各社区3月1日前完成)
(6)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保障工作。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人、财、物保障措施。(各社区3月1日前完成)
(三)配备社会管理辅助剂力量,建好“四支队伍”,建立全民参与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
1、建好社会志愿者队伍
(1)各社区要全面掌握辖区社会工作者专业特长、服务领域等情况,实施分层分类管理,规范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管理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人民封群众在维稳信息、治安巡逻、人口管理、纠纷调处、法制宣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各社区3月1日前完成)
2、建好维稳信息员队伍
(1)按照“公秘结合”原则,依托社会管理网络化工程建设,组建维稳信息员队伍。以公开的信息员队伍由基层五员、五老组成(治安巡逻员、综治工作人员、纠纷调解员、法制宣传员、信息联络员,老党员、老干部、老职工、老战士、老模范)为主体,以各部门各单位内部信息员为补充。(各社区3月1日前完成)
3、建好治安巡逻员队伍
(1)以社区为基础,以网格为划分,按照每社区不少于10人的标准,建立单位、小区治安巡逻队伍;建立小区看楼护院队、治安“红袖标”、单元楼栋长、治安中心户长,开展义务治安联防工作。(各社区3月1日前完成)
4、建好基层党组织队伍
(1)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党组织建设,认真做好党员发展的培养计划,把具备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各社区3月1日前完成)
五、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0年11月1日--2011年1月31日)
主要任务:成立街道社区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机构及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综合试点工作方向,落实工作任务,逐级分解量化工作目标,层层动员部署,全面推进综合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二)整体推进阶段(2011年2月1日--12月31日)
主要任务:将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纳入“十二五”整体规划建设任务,全方位、大范围、集中力量,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三项工程、四大格局和四支队伍建设的整体落实工作,确保目标任务落实到实处。按照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原则确定一批基层社区和单位开展综合试点建设工程,以点带面确保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2年1月1日--3月31日)
主要任务:对社会管理综合创新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对未落实的项目进行集中攻坚,确保项目建设落实到位;对取得经验加以总结、推广,形成具体做法上报有关部门,使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全面推进、整体发展。
(四)考评验收阶段(2012年4月1日--5月31日)
主要任务:由街道社会管理创新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对各社区综合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评验收,将社会管理创新合试点工作纳入2011年领导责任制考核内容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内容。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内容多,涉及领域广,各社区要高度重视,明确任务,狠抓落实,力争在2012年人实现各项既定工作目标。
(二)落实责任,制定方案。各社区要认真对照任务分工,落实责任制,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切实将工作责任、任务指示细化到人。
(三)加强督导,强化考核。街道领导小组将及时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定期通过工作进度。
(四)充实力量,强化保障。各社区要配齐专兼职的社会管理工作人员,确保有人干事。
Ⅱ 关于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的思考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现代社会,社会管理地位日益重要。北海当前正处在跨越发展的黄金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特殊的区位市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抓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努力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工作,特别是近两年来,我们围绕实施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在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同时,切实负起维护社会稳定第一责任,大力加强社会管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大胆创新社会管理手段,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尽管近年来我们在社会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面对北海跨越发展的新态势、不断增加的流动人口、交织叠加的社会矛盾、日益增多的群众新期待,继续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管理方法和模式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适应形势变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顺应民心、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解决当前社会管理中突出问题的必要举措。
社会管理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艰巨繁重,相关工作千头万绪,既要整体推进,又要注意突出重点,争取重点突破。当前要重点抓好8项工作。
一要整合各方力量,努力构建齐抓共管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领域一场深刻变革,必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工作合力。全市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领导社会管理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抓社会建设,像经常分析经济形势那样经常分析社会形势,科学制定社会管理的大政方针。
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是改善民生。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性、根本性工作来抓,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社会建设的投入,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三要注重完善机制,努力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之一,往往是群众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利益诉求得不到充分表达。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必须努力完善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利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让北海的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权益受到保护、人格受到尊重、心情更加舒畅,从而自觉接受管理、主动配合管理、积极参与管理。
四要不断改善服务,努力优化对流动人口及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最佳的社会管理方式是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要抓紧建立覆盖全市城乡所有人口的基础数据库,要建立健全以流入地为主、流出地与流入地协调配合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要对特殊人群实行特殊关爱;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要切实加大投入,努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基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工作要落实在基层,问题要解决在基层。要结合换届工作,切实选好配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转变工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要充分发挥村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要在城市发展中统筹抓好街道社区管理建设;要加强对新经济组织及新社会组织的培育、引导和监管;要充分发挥工青妇以及其他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团体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工作合力。
六要完善安全体系,努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要围绕提高预知、预警、预防、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建立主动防控和应急处置、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要科学制定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要加强重点领域突发事件的防范,要善于发挥媒体在突发性事件处置中的作用。
七要坚持群众路线,努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站稳群众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要用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和诉求,耐心做好释疑解惑和矛盾排查工作,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针对社会不同群体的思想问题和利益诉求,把政策讲清,把道理讲明,把利弊讲透,让群众听得进、信得过,最大限度地争取广大群众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八要加强教育引导,努力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个有道德、讲文明的社会,才有可能成为安宁和谐的美好社会。我们要加强形势任务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及市委九届八次、九次、十次全会精神,围绕实施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广泛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活动,特别是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北海当前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大局意识,凝心聚力,奋力开创北海跨越发展的新局面。今年底,第24届世客会将在北海隆重举行,要抓紧在全市广泛开展“当好东道主,办好世客会”专题教育。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打牢基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浩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整合各种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推进。一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北海跨越发展大局,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真正将其作为“十二五”发展和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要加强教育培训,加强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进行谋划及部署,并加强督促检查,强化社会管理绩效考核,保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部署与要求全面落实。二要积极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同时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努力实现科学化管理、人性化管理并形成长效机制。三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全市各级各部门党政主要领导要切实担负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第一责任,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带头宣传发动,带头学习研究,带头谋划部署,带头狠抓落实,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管理不断取得新成效。
Ⅲ 加强社会建设 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总结
创新社区社会管理工作总结会议发言
我市开展社区建设10年来,已建成社区240个,其中:三区110个,四县130个,基本实现了市区、县城、乡镇人口集中区域居民的社区化管理。社区已成为我市社会管理服务的重要载体,在开展居民自治,保障居民民主权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各种新问题不断出现,基层社会管理的难度空前增大,我们只有不断创新社区社会管理服务观念和制度,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不断优化社区组织结构
1、实现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全覆盖。要加快推进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工矿企业所在地、新建住宅区、流动人口聚居地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建工作,实现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的全覆盖。
2、健全社区居民委员会下属的委员会。调整充实社区居民委员会下属的委员会设置,建立有效承接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群众文化等各类下属的委员会,切实增强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和协助乡镇(街道)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3、选好社区各级管理服务负责人。选齐配强社区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推动形成社区居民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委员会、居民小组、楼院门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新格局。
4、健全社区工作专业服务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可建立社区服务站(或称社区工作站、社会工作站)等专业服务机构,开展社区的行政性事务和专业化帮助居民的工作。
二、不断完善居民自治体系
1、不断健全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如居民自治章程、居规民约、居务公开民主管理规定、财务管理制度等。创新公开形式,畅通干群之间的沟通渠道。
2、严格依法搞好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通过选举,凝聚民心,形成社区归属感和参与感,选出居民满意的干部;强化对新任社区干部的培训提升,增强其依法开展居民自治、带领群众致富的意识和能力。
3、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推行乡镇(街道)干部联系社区制度,增强联系干部对社区工作的指导,防止社区干部违反法规民意独断专行;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规范社区干部行为和工作作风,培育廉洁为民的社区“两委”班子;落实并适当提高社区干部报酬及办公经费,确保社区建设各项工作有钱开展;充实社区工作力量,增大从优秀社区干部中考录公务员的比例。
4、充分发挥居民监督委员会的功能。通过去年底的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我市已全面建立了村(居)民监督委员会,并逐步建立健全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接下来,重点是落实好制度,发挥好监委会的监督作用,保证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监委会“三权制衡”,良性互动;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5、坚决遏止和扭转社区行政化倾向。根据社区的性质定位,梳理社区服务内容,分离出不属于社区业务范围的工作项目,让社区回归到以开展居民自治为主要工作的轨道上来。只有这样,社区自治组织才有更多的精力放到加强社区管理,更好服务居民上来。
三、大力整合社区管理服务资源
1、推进共驻共建。广泛开展社区同驻社区企业、单位、协会等的共驻共建活动,寻求驻区企业、单位、协会等参与社区公益事业,发挥其工作优势和资源优势,提供资金、智力和人力帮助,促进社区建设发展。
2、健全志愿者队伍。整合社区志愿者队伍,建立符合社区居民需要、专兼职相结合的社区志愿者队伍,人数力争达到居民总数的10%,并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环境。
3、充分发挥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居民是社区建设的主体,既要保证社区居民享有社区服务,更要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可通过各种群众组织、兴趣小组、坝坝会、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寓教于乐,形成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工作的良好局面。
4、引进社区社会工作专业机构。针对社区特殊群体(如流动人口、残疾人、老年人)等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引进人员、资金、项目等,用专业方法改善社区服务,努力使公共产品和服务惠及每个社区居民。
四、努力拓展社区服务领域
1、推进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通过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把政务服务、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居民家庭和社区组织的网格化对接,保证社区组织更加方便快捷地服务居民,尤其要强化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等的服务网络建设。目前,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已经纳入了我市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2、鼓励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服务业。以民生工作为重点,加快推进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发展,尤其是社区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鼓励社区居民开办小型社区服务业。如干洗店、美容美发店、面馆、茶馆、废物回收利用点等,就近方便居民生活,带动就业,以不断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在社区范围内开设专业服务机构。如幼儿园、社区医院(门诊)、药房、家庭式养老院、社区文体设施等,乡镇(街道)和社区可以为其让渡部分利益,在双赢原则下推动社区服务业的发展。
3、支持社区组织开办经济实体。在服务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创办经济实体,增加社区组织的经济收入,可以有效缓解社区资金缺乏的问题,推动自治组织实现持续发展。
总之,充分挖掘和发挥社区的社会管理功能,是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将立足于民政部门工作职责范畴,积极指导社区开展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
Ⅳ 如何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和谐稳定
“六个加强”、“两个完善”,即要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息网络服务管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这是我们党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局出发、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做出的战略决策。一、明确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对处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的中国来说,只有社会管理得到了切实加强和改善,社会才会有序、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也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全社会才会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凝聚强大力量,抓住机遇实现更大发展。党中央重视和加强社会管理的政策导向,是人民群众的福音,是各级党员干部的新课题,是国家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用3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道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等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在中国短时期内同时展开。发达国家在不同时期渐次出现的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我国相对集中地在较短时间里叠加显现出来,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尖锐,有些问题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有些问题可能会在较短时间内爆发。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产生,我国社会管理已经并将长期面临新的课题、新的挑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妥善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应对各种社会风险,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社会管理是维系社会正常秩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营造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活动。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必须搞好社会管理,也只有加强社会管理,才能促进科学发展。从现实情况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形势是好的,但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各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趋于明显,全国刑事犯罪、社会治安案件居高不下,群体事件易发多发。社会管理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存在着不少空白点和薄弱环节。城乡社区治理思路不够明晰,社会组织、基层自治与行政管理的关系不顺,社会服务需要加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协调各社会阶层、群体、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和基层社区健康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建设包括发展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扩大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方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社会管理的了解和熟悉程度,远远不如我们对经济管理的了解和熟悉程度。这里十分重要的,是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特别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是党中央全面审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新任务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这就要求,必须对我国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和把握社会管理规律和特点,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体制机制,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4、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丰富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强调要增强发展协调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等。而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总的来看,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管理模式。在思想观念上,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在管理主体上,重政府作用、轻多元参与;在管理方式上,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在管理环节上,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在管理手段上,重行政手段、轻法制规范和道德自律。这些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模式,具有很大的紧迫性。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必须对社会管理基本理论、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立足中国国情,借鉴世界上一切有益的社会管理经验,提出加强和创新我国社会管理的思路与对策,为党和政府完善社会体制、制定社会政策、推进社会管理,提供科学决策的参考依据。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重点解决五个基本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重大任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所以,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的要求,结合社会实际,坚持以人为本、以情为本,从解决当前群众情感、社会情绪的几个突出问题入手,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路子。一是解决好“距离感”问题,让干部融入群众中间。毛泽东曾指出:“要做群众工作,就要接近群众、面向群众。”但当前部分党员干部不敢、不善甚至不愿、不想与群众打交道,党群之间、干群之间的时空距离越拉越大,与群众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远。有群众讲:“五六十年代同吃住,摸得到脚;七八十年代上广播,听得到声;九十年代坐小车,看得到烟;现在只能在电视上瞧得到影。”这种距离不是群众拉开的,而是部分党员干部坐在“机关衙门”、疲于“文山会海”,忙于“迎来送往”造成的。在群众心里,一些干部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群众”也成为部分干部仅仅是在车窗里看到、讲话里念到、汇报里提到的概念。党员干部与群众要拉近距离、消除“隔膜”,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沉下去,走进基层、走进社区,与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二是解决好“人情味”问题,把真情送到群众心间。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群众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应该把“情”字放在重要位置,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必须重视“社会情感”,让其成为调和社会关系的“润滑剂”。避免演变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催化剂”。重庆渝中区创新实施“人生关怀”系统工程,每一个群众在出生、入学、婚育、养老、节日、生活困难、重病、离世等8个人生重要节点,党委政府都会送上“礼包”,上门看望慰问。一方面,在群众大喜时送上祝福、悲伤时给予安慰、困境时扶助激励,能让群众感受到“一个区域就是一个大家庭”的温情;另一方面,关怀对象由困难群众等特殊人群扩大到全体群众,由特惠到普惠,让人人都能感受到党委政府全方位、全过程的关心;同时,关怀内容由扶贫帮困拓展到人情关怀,由物质帮扶扩展到情感交融,多了真心真情的感动,少了程序化、公式化的冷漠。三是解决好“信任度”问题,把承诺兑现到群众眼前。从近年来发生的贵州瓮安、湖北石首、河北定州等颇具影响力的群众性事件中,我们发现一个现象:群众宁愿相信网络传言、短信甚至谣言,也听不进党委政府的真实解释说明,使小问题酿成大矛盾、个体事件放大为公共事件,明显表现出群众对当地党委政府的不信任。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在一些地方,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政策常常成为“空头文件”,为民解难事的承诺往往只是“空头支票”,为人民服务仅仅停留在“会议上”,久而久之,就使老百姓对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干部失去了信任。取信于民的关键在于,答应群众的事,要事事有回音、件件得落实;作出的承诺,要逐一“兑现”,不能让群众的合理诉求“落空”、热切期盼“延期”。针对群众提出的具体问题要坚持现场查看、现场研究解决,努力实现办结一件、满意一件、争取群众一片,不让历史遗留问题继续遗留历史,努力做到老问题、棘手问题逐步解决,新问题、现实问题不留“后遗症”。同时,对群众反映事项,建立“三日反馈、十天办结”和“组织督察+群众监督”的双向督办机制,通过电话回访、社区公示、群众见面会等形式,做到“群众不满意、事项不销帐”,不让党政失信、干部失职、群众失望。四是解决好公共服务“均衡化”问题,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有群众讲:“现在少数富人致富了,少数穷人政府关怀了,大多数人被遗忘了。”对于政府的公共服务,很多群众认为没有落到自己身上,感觉不具体、很飘渺。为此,我们应该设身处地,从百姓生活的细微处来观察、关心,把服务送到百姓身边、送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感受到、享受到无处不在、触手可及的公共服务。近年来,不少地方都在致力于打造社区“10分钟便民服务圈”,让老百姓步行10分钟就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五是解决好群众“参与性”问题,让发展富集群众智慧。有群众反映,“高楼大厦越盖越多,但我住不上;高速公路越修越多,但我用不上;明天的事说得越来越好,但我靠不上。”一方面,干部希望为群众做更多的事情,谋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党委政府抓工作、上项目又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问题,工作很努力,但群众不买帐。毛泽东讲:“要联系群众,就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如何让党和政府的工作在更大程度上得到老百姓的广泛认可?实践证明,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让群众感受到发展有我参与,实现党群干群“双向互动”。如有的地方危旧房片区改造前,要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群众支持率达到90%以上才启动拆迁;在实施社区环境整治、小区园林绿化、断头路打通等项目前,都要进行公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老百姓感到自己的想法被尊重、建议被采纳,也能从中看到变化、享受到幸福,在共同参与中形成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正确处理好四种关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树立科学的社会管理理念,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辨证思维,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辨证处理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成长的烦恼”,妥善解决广大群众日益多元的合理诉求,不断开创社会和谐发展的新局面。一是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克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偏向。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权利腐败等问题随之出现,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征地拆迁等矛盾冲突不断,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从表象看,社会矛盾触点多、燃点低、处理难,利益纷争错综复杂,涉及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该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用主要矛盾的解决来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甚至同一地区不同时期主要矛盾也不一样,需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研究,仔细甄别。二是正确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克服“见物不见人”的偏向。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发展不是一种纯客观的发展,而是同人的发展及其价值实现直接相关的社会发展。因此,社会管理之“本”是“人”,而不是“物”,要按照人的需要来组织管理。要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正做到服务人民、管好社会。社会管理需要创新,但更要“创心”。只有心系群众,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才能真心与群众交流,真正倾听群众的呼声,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从“心”做起,用“心”去创新,少一些替民做主、多一些让民做主,少一些管理、多一些服务,才正真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有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让群众感受到权益受到保障、心情更加舒畅,实现上下联通的“互动境界”,这才是社会管理的真境界。三是正确处理重点与全局的关系,克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偏向。邓小平告诫我们:“要提倡顾全大局,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顾全大局。”社会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发展等要素之间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过程,社会问题千头万绪,群众需求千差万别,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门艺术。所以,搞好社会管理,既不能全面推进、遍地开花,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做到既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又集中精力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辨证处理好重点与全局的关系。当前,社会管理的重点是建立一套源头治理、动态管理、精细执行的新管理模式。树立预防为主、应急为辅、顶层设计的理念,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更多地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尽可能使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少产生、少转化、少激化,不断增强社会管理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用社会机制的良性运行约束社会和谐发展的步调,使整个社会形成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四是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克服“急功近利”的偏向。社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研究投入和产出绩效,需要在平时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强化制度设计,处理好短期政策与长效机制的关系问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是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则。这是由社会管理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决定的。我国的社会管理是一项无从借鉴的开创性事业,头绪更多、涉及面更宽、要求更高、任务更重,既要立足当前加紧谋划、加快落实,按既定的部署推进各项工作,又必须着眼长远,做好持续奋斗的充分准备,把握好当前与长远的辨证关系。同时社会管理要注重八个方面的观念和政策创新。1、解放思想摆正位置,牢固确立民主民生意识。2、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党的群众工作要深入一切社会领域、社会群体、社会组织。3、合理设定政府职权。着力研究解决“缺位”、“越位”和权限交叉问题。4、努力纳入法治轨道,把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作为“十二五”期间的普法重点。5、积极推进社会自治。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发展和表达诉求、维护权益、有序参与、社会协商、化解矛盾等作用。6、及时解决社会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必须及时作出反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也要向群众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取得谅解。7、谨慎制定社会政策。要对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弄清问题所在和制约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听取所有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加强对政策实施后果的预测,制定应对预案。8、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政府和主流媒体一定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及时知情权,增强自己的公信力,对事关民生民权的谣言要以最快速度通过权威媒体和各种现代传播手段加以澄清。 总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创新社会管理要实现从以政府单一主体、以单位管理为主要载体、以行政办法为主要手段、以管制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模式,转向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有机结合,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管理与服务融合、有序和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新模式,使社会管理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以及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
Ⅳ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方法
导语: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一,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安委会办公室的通知,推进安全社区建设。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安全社区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各地以此为工作目标,将安全社区建设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建立完善推进机制和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和推广安全社区建设。广州、上海、沈阳等城市和地区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安全社区建设规划,做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目标和措施。
第二,广泛发动,扩大覆盖面。
安全社区建设较早的经济发达的省区和地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如上海市2011年共有69个街道、乡镇启动和建设安全社区,是前6年总和的1.2倍。区域性的全面启动和建设安全社区有了新进展,2011年山西、四川、宁夏、广州先后召开了全省、区、市的安全社区建设推进会,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安全社区建设。陕西、甘肃等省区也启动和建设安全社区,实现了向中西部地区的延伸。
第三,加强和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安全社区建设加强了社会管理,强调区域内的资源整合,共同管理;立足安全服务和安全项目促进,打造安全文化社会大安全格局;加强安全生产双基建设,提高了居民的安全意识和社区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了事故和人员伤害。
第四,围绕中心、夯实基础,加强企业主导型安全社区建设。
山西晋煤集团、中煤能源公司平朔煤矿、燕山石化、长庆油田、华北油田等企业,都突出优势和特色,围绕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社区居民的安全健康,加强安全文化、安全促进项目和安全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好转。
第五,实施安全社区建设工程,建设中国特色安全社区。
协会推出了一批优秀安全促进项目,如:青岛市崂山区开展的全员伤害监测、全民安全素质工程等项目,华北油田华苑社区的富园祥市场消防安全促进项目,大连金州新区七顶山街道的大棚职业病防治推进项目,宁波市海曙区白云街道的驾驶员俱乐部项目等,都为社区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预防和减少了事故和人员伤害,实现了生产生活双赢。
第六,加大安全社区的宣教和培训工作力度,建设骨干队伍。
为适应新形势下安全社区创建发展的需要,强化基层基础建设,提高群众的知晓率,2011年协会结合“安全生产月”、安全文化“五进”等活动,共举办10余期培训班,培训近2000人,推动了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七,加强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发挥地方支持中心作用,规范建设安全社区。
为加强组织协调,为社区做好咨询和服务,协会在2010年已建立4个地方支持中心的基础上,2011年又新建了沈阳和潞安两个支持中心,为辽宁和山西地区及煤矿行业开展安全社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保障。
第八,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协会向国际安全社区合作促进中心推荐了19个安全社区,有13个成功获得国际安全社区命名。我们还协助亚洲安全社区网络中心在上海举办了亚洲安全社区网络会议第三次会员大会,参加了在瑞典法伦召开的第20届国际安全社区大会。通过开展国际交流,加强了彼此了解、合作和信息交流,为国内安全社区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一是变堵为疏、以柔克刚,改进政府的社会管理方式。
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传统政府对社会单方面、强制性地作出命令、决定的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反通过柔性的服务方式可能更容易实现刚性所不能实现的管理目标。苏州市工业园区金益新村有13000多外来人员给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小区夜宵摊扰民严重,地上油腻容易摔倒,因喝酒引发的打架斗殴时有发生。2009年4月9日,苏州公安局在此试点举办了该市第一场“警民恳谈”活动,通过“恳谈”,派出所多方联系协商,最终由镇政府投资500多万元,建成了东振路小吃广场,于2010年7月份将52家小吃摊点引入小吃广场合法经营。变堵为疏的做法得到了金益新村居民的支持。之后,苏州市公安局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警民恳谈”的经验,至2011年,苏州全市举办了22334场“警民恳谈”活动,出动警力81540人次,为38万多群众解决了各种各样的难事。
二是适应现代行政民主化发展趋势,引导政府与私人部门的平等互动。
当前,社会管理事务的繁多、复杂,仅靠行政机关自身是难以高效地完成行政任务的。资源分配和社会发展面临更多的矛盾,因此要求政府有效借助私主体的力量。私人部门对政府的合作、配合,有助于行政主体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为此,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红庄社区将辖区360余家企业近500名厂企内部保安组织起来,成立红庄社企义工巡防队。队员年参加巡防时间不少于一周,每天不少于8小时,确保每天6名以上社企义工队员在社区巡逻,有效缓解了基层警力不足的困境,保障了社区的长治久安,成功打造了“城中村”治安综合治理的“红庄”样本。同时,创新社会管理需要社会协同,企业也承担着社会管理的社会责任。例如2010年,苏州工业园区在全省率先探索“碳排放交易”试点,政府通过与企业签订减排协议,政府引入市场机制探索政府与企业的通力合作。建立自愿减排与交易相结合的减排机制,改变了传统控制节能减排主要靠单一行政手段控制的弊端,既给企业减排提供激励机制,又实现了政府环境保护的社会管理职能。
三是大胆创新基层民主管理,建立政府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有效衔接机制。
2009年,江苏省太仓市出台《关于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互动衔接机制的意见》,在全市率先开展“转变政府职能、提升自治能力、促进法治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探索实践活动。城厢、双凤两个试点镇在梳理、限定基层自治组织和政府管理法定事项基础上,通过集中签订委托协议书,建立政府与基层自治组织的互动合作关系。并且试点镇政府还积极运用行政指导、资助奖励、创建基层服务平台等创新机制,引导、推动群众自治组织发挥自治功能,协助政府加强基层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改革试点的示范效应十分明显,被我国理论界称为继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的行政改革“第二次革命”。
四是释放社会活力,推进政府与行业协会(商会)的协同治理新模式。
苏州沧浪区大力扶持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来协助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社合作模式。该区将户外广告、养老服务、市容环卫整治等政府公共管理事项,通过公开招标、项目发包、项目申请、委托管理等方式,由政府购买服务,建立了以项目为导向的契约化管理模式。苏州市吴中区工商局整合社会资源,借助行业平台,通过行业协会服务所有从业单位的“行业指导”模式,提升行业组织的自我管理水平及行政机关的服务水平。例如,该局分别对吴中区洞庭山碧螺春茶业协会和度假区塑料粒子加工行业成功实施了“洞庭山”碧螺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和消除出租厂房无证照隐蔽经营等方面的指导,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
五是发挥社区组织在基层管理中的优势。
苏州工业园区湖西社区作为该园区最早开发的区域,辖区内有小区35个,入住居民达62000余人,其中60%以上的是新苏州人,常驻境外人士7510余名。如何让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和睦相处、创建和谐家园是湖西社区管理的重点和难点。2009年湖西社工委在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基础上,启动了以“志愿、奉献”为核心的“触爱行动”,社工委将活动的开展与解决社区成员实际问题相结合,调动社区居民、辖区单位、共建单位、非政府组织等参加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营造“包容、参与、互助、共享”的社区氛围。同时,社工委还通过为社区居委会委派民情联系人的方式,全面及时了解掌握各社区的情况,从而为构建和谐社区创造条件。
六是优化权益救济保障机制,引导当事人依法寻求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救济。
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高度重视行政复议工作,充分发挥行政复议便民、省费、快捷的优势和行政诉讼在处理行政争议的核心、权威作者用,加强行政复议制度建设,加大行政机关应诉工作力度。2005年至2010年,苏州全市两级政府及部门共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129件,经审理撤销或确认违法15件,行政复议救济、监督的双重功能得到较好发挥。同时,为不断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几年来,苏州市注重规范完善行政复议工作制度以及积极创新行政复议方式,各级行政复议机关逐步建立健全了行政复议简易程序、听证、实地调查核实、专家咨询、分析报告、案件流程管理、定期统计、调解、行政首长负责及考核等十项制度,通过采取书面审查、实地调查、行政调解、信访对接、召开联席会议等多种办案方式,有效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
Ⅵ 如何做好社会组织能力建设
社会组织能力 是指社会组织有效管理与利用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公益性产品与公共服务,进而实现自身愿景与目标的能力。从结构要素看,社会组织能力具体包括使命履行、内部治理、资源动员、项目运作和服务创新等。而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主要是为了增强社会组织的能力,尤其是初创期及发展中期的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可以让社会组织与时俱进,适应环境变化,获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以中心为例,就 支持型社会组织 如何 开展能力建设活动 进行分享和 探讨。
一、经验做法
(一)以社会组织需求为导向
能够切实回应需求的能力建设活动,才是社会组织真正需要的。为及时全面了解社会组织能力建设需求,中心注重对 需求 的 多渠道挖掘 :一是基于日常来电、来访的咨询记录,了解社会组织在特定时间内重点关心的问题;二是结合社会组织行业最新动态,以问卷或访谈的形式收集需求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三是回顾以往能力建设工作情况,根据社会组织报名情况、参与率、评估反馈结果等信息,梳理总结出能力建设主题清单,作为提供服务的依据;四是以个案辅导为载体,深入了解社会组织在运营过程中有哪些困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哪些难题。
(二)标准化管理流程确保能力建设的质量
在了解需求的基础上,中心有依据地制定能力建设方案或计划,形成 “计划-筹备-实施-宣传-总结” 的能力建设路径 ,逐步将能力建设服务流程标准化,确保服务质量。
1 、制定能力建设计划
根据需求调查分析结果,能力建设小组共同 制订出具体可行的工作计划 。明确服务对象、服务目标、主要内容,安排负责人、协助人员,确定具体开展时间、场地、形式以及所需物资、设备,做到分工明确、保障有力。
2 、做好前期筹备
根据计划开展筹备工作。首先,团队需 召开筹备会议 ,说明分工及具体活动安排。其次,在计划启动后,需 定期跟进 ,以确保物资、场地、报名等准备工作有序推进。需要邀请专家授课,应提前与专家就能力建设服务主题进行充分沟通,了解专家分享的大致内容,传达社会组织需求。如果是在线上开展活动,需提前与专家测试直播设备,确保声音及画面播放稳定。
3 、推进具体实施
无论是专题培训、工作坊,还是小组督导、一对一辅导,任何能力建设活动的实施都需要 重点把握好参与人员、专家老师、后勤保障工作 ,包括 活动前和活动当天,应通过短信、微信群组、电话等方式提醒并确认参与人员准时到场。活动前,应做好专家的接待沟通工作,确保服务实施所需的物资、设备、场地准备充分。在此基础上,相关工作人员按照服务计划各司其职,及时沟通。
记得有次中心在日常电话咨询过程中,发现社会团体对政策这块的了解甚少。想邀请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中心社团处室的相关老师给社会组织同仁做一次分享。但是邀请老师分享政策,这个题目太大了,老师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如何有所侧重。基于此背景,中心专门就政策解读的专题培训分享,做了一次小调研,发现在换届、如何规范化运营社会团体、年检这几大板块上疑问比较多。中心就这些需求进行梳理之后,发给培训老师支持他在些基础上做准备工作。培训之后,得到了社会组织同仁们一致好评,表示培训很对口,受益匪浅。
4、做好动员和宣传
开展能力建设活动,宣传是其必须可少得一个环节。在活动前期,中心会涉及针对培训主题的宣传方案。涉及三个阶段,即活动前期,活动开展过程中和活动结束后。在活动前期,中心会发布宣传招募文案,以此吸引社会组织参与。除此之外,还会制作海报在相关社群予以推送。活动开展时,中心会安排倡导部门的同事拍摄活动场景、录制培训视频,基本是全过程跟踪。拍摄的视频,我们除了让社会组织二次巩固学习之外,还会剪辑成短片,让大家知晓本次活动的“二三事”,比如培训老师的镜头、学员的镜头、主持人的镜头、现场互动的镜头等。
活动结束后,我们会将活动分享的内容进行摘录进行二次宣传。已经听课的社会组织同仁,可以再次重温,没听课的社会组织同仁,通过我们的消息稿,也能够学习到一些实质性干货。涉及大型培训活动时,我们还会根据情况去邀请一些媒体,透过他们的传播,会让活动的整体宣传效果上升一个新的台阶,也能够让跟多的人知晓。
正是通过这样的形式,中心的能力建设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助力社会组织更好的发展,也能够让负责的同事在宣传的工作上更胜一筹。
5 、做好评估总结
(1)外部评估
能力建设服务实施过程中和结束后,需要特别重视效果评估,中心一般采用 过程评估 和结果 评估 两种方式:
过程评估,指中心负责计划落实的工作人员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通过观察、访谈,活动反馈等方式,对过程进行监测评估。
活动结束后,计划落实的工作人员则以评估表、满意度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参与人员对能力建设服务的反馈意见。评估内容包括内容目标达成情况、内容与形式等是能回应其需求、专家老师授课或辅导方式是否易于接受、中心行政保障服务是否满意等方面。
(2)内部评估
除此之外,工作团队还会 召开内部评估会议 ,总结“计划-筹备-实施-宣传”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 撰写评估总结报告 。评估报告将作为下一次开展活动的参考依据。中心工作人员也据此检视自己,是否按照建议完善相关服务?各个时间节点需要推进的事项是否按时完成?对于工作团队而言,评估报告的每一次更新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6、做好资料归理与存档
评估结束,还需要做好 资料归档 工作。团队将能力建设服务涉及到的所有过程资料,包括计划、招募通知、专家资料、课程内容、服务记录、签到表、线上反馈截图、评估材料等整理存档,完整的服务档案记录将为后期改进提供有效参考。
(三)多元化能力建设服务形式满足社会组织不同需求
中心会根据社会组织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形式的能力建设服务。
1 、协作者课堂
专题培训方面,中心打造“协作者课堂”品牌,针对社会组织基础财务、税收优惠、法律问题、项目管理等专题,定期开展培训,每月一次至两次,中心称之为 常态化培训 。常态化培训内容的基础性和普适性较强。
同时,中心还会不定期开展 热门专题培训 ,例如品牌管理、等级评估、信息技术、风险管理、对外合作洽谈及资源维护等,针对社会组织的特定需求提供专业支持。
2、助力计划
中心为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的社会组织提供战略规划、项目管理、技术督导、资源开发与利用、专业人才建设等各类专业化服务;为处于发展成熟期、面临战略转型和服务创新需要的社会组织,提供组织转型、品牌建设、舆情管理、研究倡导、跨地域交流等提升类或个性化的专业咨询与服务。
助力计划一方面为服务型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注重挖掘助力计划伙伴自身的潜力,使其从受助者成长为助人者,为其他有需要的组织提供支持,共同推动公益行业的繁荣发展。“助力计划”在招募伙伴(培训对象)时明确提出,希望培育和支持的组织有信念、守信用、能分享。在“助力计划”的能力建设支持中,上述理念贯穿始终。中心希望受益于“助力计划”的伙伴能将公益的种子传播出去,深化自助互助的氛围,打造并践行“培育、倡导、传承”的助力模式。
3 、公益辅导日
中心针对初创期的社会组织开展小型辅导班。在活动前期,中心会收集社会组织的疑问。例如:3月份安排的4场财务能力提升课程中,老师授课占时40分钟,其余40分钟老师会与社会组织面对面交流解答他们的疑问。对于社会组织来说,这种形式的针对性较强。参加活动前准备问题,也会让学习过程更加深入和系统。
(四)重视社会组织参与
中心运营方秉承“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在为社会组织提供能力建设服务的同时提倡社会组织的参与。社会组织不仅是简单的“被建设者”,其自身也有独特资源和专业特长。中心动员社会组织加入资源联合体伙伴,在能力建设服务中为他们提供展示机会,发掘优秀社会组织经验,推动不同组织互动合作。
线上服务中,部分社会组织同仁就毛遂自荐成为志愿者,协助回复群里社会组织咨询的一些问题。专家授课时,志愿者也会进行协助记录,便于内容的二次传播。这种参与对社会组织而言也是一种实践成长,有助于提升其社群运营能力。
Ⅶ 一名步入社会两年的打工者,我有心成为管理者,我是寻求一份想要踏入企业管理的学习计划或者个人规划。
你是否大学本科毕业,若是,请报考工商管理研究生班,工商管理研究生班有众多管理者在读,可以接触中高层管理者,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对你今后的发展有好处;其次,工商管理专业有管理的专业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营销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
Ⅷ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5)
更多热门“创新社会治理的措 施和工 作心 得” ↓欢迎点击↓ ◇?创新社 会治 理的措 施?◇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必要性?◇ ◇?创新社 会综合治 理工 作总 结?◇ ◇?加强和创 新社会管 理学 习心 得?◇ ◇?创新社 会管 理综 合治 理工 作总 结?◇
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总结篇一
一年来,我局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维稳、平安创建等各项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综治办的具体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有关文件精神,按照房管局年初社会管理综合治理 工作计划 ,坚持以党的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县综治委的决策部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考核要求,结合房地产管理工作实际,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领导重视,积极推进。全局社会管理综治工作坚持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局与各股站所室签订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并结合我局工作实际,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年度工作目标,切实增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思想认识,加强对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形成层层抓落实,一级抓一级的格局,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年初制定了房管系统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和平安建设活动工作计划、综治宣传日工作计划,安排部署房管系统全年社会治安、生产安全、消防安全等综治工作,结合有关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落实。
2、认真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突出做好重点部位的“四防”工作。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狠抓落实,完善物管小区和机关单位内部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广经济适用、防范效果好的人防、物防和技防设施,提高了物业服务水平,落实了物管小区和机关单位的治安防范措施。办公楼、大院和各物管小区都有专、兼职人员值班。及时开展了社会管理综治工作大检查,排查矛盾纠纷、事故隐患和薄弱环节,及时加以调处和整改,高度重视直管公房防火和房屋安全工作,形成了日常检查和雨季、灾害性天气、节假日重点检查相结合的工作制度,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认真做好来信来访工作。贯彻落实《信访条例》,落实领导干部信访工作责任制和信访接待日制度、节假日值班制度和目标责任制,针对排查的信访突出问题,认真开展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稳定群众思想,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化解各种热点、难点问题矛盾,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阶段。同时按质按量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类信访事项。今年以来,共办理信访案件13件。落实信访责任制和初信初访首问责任制,坚决防止因工作不力而造成重大信访事件的发生。
4、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两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意见》、县综治委《关于印发黟县2013年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和《城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认真开展了流动人口集中排查工作,全县共排查直管公房330户、保障性住房950户,落实了治安责任,建立健全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实“以房管人”工作制度,防止因漏管失控而发生重大安全隐患和事故。
5、进一步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平安单位、平安住宅小区和平安重点工程创建活动,进一步夯实了平安建设工作基础,提高平安创建的质量和水平,深入开展涉及重点工程建设矛盾大排查大调处活动,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创新平安建设工作措施和方法。大力开展平安住宅小区建设,完善考评标准,把新建小区作为创建平安住宅小区建设的重点,努力提升平安创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6、加强社会管理综治宣传教育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以建设“平安黟县”为主题,大力开展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宣传月活动,按照“六五”普法规划要求,牢固树立知法守法思想,狠抓年度普法工作的落实,努力营造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良好的宣传氛围,加大社会管理综治工作的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干部职工思想道德水平,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努力提升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下一步,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中,继续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结合我局的特点和实际,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开创全局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新局面。
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总结篇二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政法委、综治办等相关部门的具体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按照《罗源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成员单位2013年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责任书》确定的目标要求,认真履行综治责任,为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广播电视舆论宣传。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认识
我局把综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新闻宣传、广电事业发展等同对待,经常研究和部署综治安全工作,形成统一思想认识上下齐抓共管的格局。一是调整充实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全局综治工作人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义务消防队员等,进一步完善了综治员 岗位职责 ,为开展好全年综治管理维稳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制定下发了2013年广电局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责任书,把综治创安和广播电视业务结合起来一起抓,做到同计划、同部署、同总结、同考评,形成了“谁主管、谁负责”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管好自家人,看好自家门”的运行机制,把综治创安工作落到实处。
二、主动配合、积极开展宣传
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宣传,主动配合县综治委和其他相关单位做好综治宣传报道工作,加大综治和“平安建设”新闻宣传力度,在《罗源湾新闻》中播出《我县社区相继开展综治宣传月活动》、《多部门联合开展综治宣传 建设平安罗源》、《开展综治宣传 建设平安凤山》、《松山综治宣传进校园》等新闻,播放综治宣传公益 广告 8条,并常年在LED显示屏滚动播放“平安建设”标语,提高了全县人民对“平安罗源”建设的知晓率,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教育,提高综治意识
我局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经常性和针对性的法制教育,有计划地组织员工学习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各类岗位人员的法制观念,加强对综治工作的深刻理解,提高全体职工的参与意识,形成了自觉遵纪守法,自觉维护工作和生活秩序的良好氛围。关心干部职工特别是离退休干部的业余生活,引导全体员工树立正确的宗教信仰观,坚决不参与“”、“全能教”等非法宗教活动,坚决严厉打击黄、赌、毒的各类丑恶现象和违法犯罪活动,扎实推进“六五”普法和“法律六进”活动,全面推动综治工作的进程。
四、紧抓制度,促综治工作落实
在综治工作中,我局始终抓住“创建平安先行单位”这个载体,把住各个环节,坚持多管齐下,切实实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制度建设是工作的前提,制度落实是工作的保证,局领导经常指导督促各科室台站做好综治工作,大会小会必讲安全,提醒大家警钟长鸣。并落实好编辑室、设备间、高山台站的定期巡检工作,加强广播电视设备的巡查工作,全县各广播室根据各自的要害部位,严格落实安全岗位目标责任制,从防火、防盗等方面严格制度,一丝不苟,有效遏制各类案件和事故的发生,切实把综治工作做到最基层,做到每一个人。
五、落实机制,确保广电平安
1、按照省、市广电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局开展了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活动,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对可能影响安全播出、安全生产的不安定因素、不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摸底。对广电大楼、高山台、全县11个乡镇广电站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进行全面摸底,从单位自查到复查再到重点部位抽查,及时整改,杜绝隐患。
2、以创建“平安先行单位”为载体,深入开展“平安大楼”、“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今年我局进一步健全维稳信访组织机构,完善责任追究机制,不断提高平安创建实效,全年本系统内没有发现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同时,围绕政府维护稳定这个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为政府排忧解难。
3、配合上级部门开展各项安全活动。5月17日至6月17日开展“三电”设施安全保护宣传月活动。6月份开展了以“强化安全基础,推动安全发展”为主题的“安全生产月”活动。9月份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及“百日行动”。7月至10月份,开展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重点排查高山台、机房、办公场所、住宅楼等火灾隐患,确保了全县广播电视的正确舆论导向和广电事业的繁荣发展。
4、做好局机关大楼的治安防范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单位内部安全保卫工作责任制,设立保卫机构和突发事件应急小组,每逢重要节日、重要播出时期事先都开展安全检查,以人为本抓好安全生产,把安全工作作为一项硬任务来抓。二是强化机关门卫管理,为机关大楼内外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在一楼设立门禁,聘请保安加强值班,对可疑人员进行盘问跟踪,起到了很好的防范效果。三是加强对办公楼的监督检查力度,消除一切治安和消防隐患,做到人防、物防、技防,确保广电系统零事故。
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总结篇三今年以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综治委的具体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创建平安社会,构建和谐机关”主题,以“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一方平安”为己任,积极适应新形势对综治工作的要求,不断深化“大调解“工作,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健全社会管理整体联动防控体系,进一步夯实综治基层基础工作,确保了工作有序推进,全局和谐稳定。现将今年以来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强化领导,切实落实工作责任
为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我局重点抓好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实调整了局综治工作领导小组,局长苏旻任组长,所有党组成员任副组长,所有副处以上干部、科室负责人、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后勤服务中心负责日常工作。二是制定了工作方案,强化了工作措施,制定了《娄底市商务局2013年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计划》,对全年综合治理工作做了统筹安排。三是将综治工作纳入 年度工作计划 和商务系统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当中,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并作为“一票否决”的重要内容,全面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和“一岗双责”要求,做到奖惩挂钩,严肃责任倒查追究,以达强化效果的目的。
二、建章立制,加大创建平安机关力度
在平安创建活动中,市商务局针对普法教育和平安创建对职工队伍的要求,以国务院、湖南省的《安全生产条例》、《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我局实际,精心修订完善了《政务公开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考勤值班制度》、《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和包案制度》、《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等一系列平安建设规章制度,保证了平安创建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由于在制度制定和落实方面抓得严、抓得细,局机关、基层单位未发生一起治安案件,单位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和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
三、突出重点,抓好专项整治行动
1、细致做好信访维稳工作。2013年,随着“创卫”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局新的矛盾不断出现,信访事件也有了新的变化。年初,制订了领导干部年度接待群众来访工作计划,针对上访案件,我们按照“一个问题、一名包案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方案、一定时限、一抓到底”的工作要求,及时组织调处化解,做到件件有书面答复,件件与当事人当面沟通,千方百计做好解释与稳控工作。2013年11月18日-20日,湖南省第四届“农业机械、矿山机械、电子陶瓷产品博览会”(简称“湘博会”)在娄底市体育中心召开,为确保“湘博会”顺利召开,市商务局会同市维稳办、市信访局在全市范围内对重点信访人员进行了摸排,并制订了《湖南省第四届“农业机械、矿山机械、电子陶瓷产品博览会”期间信访接待劝返工作方案》,成立了应急处置工作组,确保了“湘博会”期间的“零上访”。今年以来,我局共接待上访群众8批、150余人次,其中7件案例均成功调处化解。
2、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今年是我市开展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整治年,我局结合实际,在全市商务系统开展了打击流通领域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的专项行动,制订并下发了《娄底市商务局2013年“打非治违”行动方案》。3-5月份,各分管领导分别带领市场运行调节科、商贸服务科、投资管理科、市场建设办、商务执法支队等业务科室,深入县市、深入企业,自上而下,对“打非治违”专项行动进行宣传发动,对所负责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隐患、非法违法行为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排查摸底,并建立台账,做到底子清楚,情况明了,目标明确。6-9月份,在声势浩大的“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中,局长苏旻先后两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工作,就如何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大检查”进行了具体安排,明确了责任,明确了任务,明确了措施,明确了要求。全市商务主管部门也积极行动,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求,对全市加油站、大型商场、超市、农(集)贸市场、批发市场、餐饮企业、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等重点部门进行了拉网式的大检查。市商务局先后派出两个督查组,分别由副局长覃章荣、总经济师刘飞跃带队,采取听取汇报、查看台账、实地检查和暗访等方式,深入各县市区及乡镇,对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就“安全生产大检查”情况进行了督查,同时抽查、暗访了34家企事业单位,并就督查情况下发了督查通报。“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期间,全市商务系统共组织检查组130个,参加检查人员1150人次,监督检查企事业单位和场所943家,共排查重大安全隐患107处,已整改96处。在全市商务系统“打非治违”专项整治行动中,截止11月底,我局共出动执法人员5300多人次,出动执法车辆1540多台次,查处各类行政执法案件300多起,检查了生猪屠宰、酒类批发零售、成品油、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再生资源回收等多市场、多领域,实现了商务执法日常监管常态化、制度化。10-12月份,在全市商务系统开展的“百日安全生产保障行动中”,结合“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危爆物品安全大检查大整治”专项行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强化了领导责任,强化了企业主体责任,强化了督查、排查、整改等工作,坚决把各项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到位。今年以来,全市商务系统没有发生一起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3、扎实做好防毒禁毒工作。为认真落实《禁毒条例》,省市禁毒委的工作部署,加强了对商务系统吸毒人员的排查和管理登记。为深入开展全国易制毒化学品专项整治行动,我局积极与韶山海关等部门联系,对我市自2012年以来有进出口业绩的40余家企业就进出口业务进行了调查摸底,经排查,全市无一家企业有易制毒化学品进出口业务。为强力推进“无毒单位”、“无毒家庭”创建工作,与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签订了《家庭拒毒 承诺书 》,组织全局机关女职工成立了“妈妈禁毒联盟”,并将相关禁毒宣传资料带回家庭和所有社区进行宣传,今年以来,全局没有发生一起“涉毒”案件。
四、积极参与,维护驻地和谐稳定
在参与驻地综治工作中,我局历来大力支持与积极配合社区开展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为加强对流动人口和出租户的管理,我局进一步完善了入户登记制度,配合社区民警对我局办公楼6个门面及下属机构和原商业局等老院子逐栋逐户开展入户核查登记,采集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信息,共采集到流动人口80余人,涉及到40余户出租户和6个门面,并将采集的信息及时录入湖南省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系统。同时,大力支持社区创建“平安社区”活动,今年以来,我局共投入资金约20万元,先后为清泉社区、童家社区等老旧院落进行改造,共硬化路面925㎡,更换路灯4杆,加盖明沟盖板730余块,为社区在娄底“创卫”工作中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加强教育,营造综治工作的良好氛围
今年是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活动整治年,我局将综治工作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结合起来,将安全生产与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活动结合起来,将治安安全工作与“6·26”国际禁毒日宣传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培训、讲座、演练、网上答题等活动形式,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在“安全生产宣传月”、“6.26”国际禁毒日宣传活动中,市商务局和市直相关部门在娄星广场悬挂宣传横幅,制作宣传板报、免费发放宣传资料,并对市民关心的如食品安全等热点问题给予热心解答。今年以来,我局共张贴各种安全宣传图片、标语横幅等150余条,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份,出 黑板报 、宣传栏2期,组织观看安全录像、安全警示片200人次,安全员培训3名,局机关工作人员参加“无纸化学法及考试”活动60余人,组织参加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活动30人。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形式,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融入到群众喜闻乐见的具体活动中,使广大干部职工意识到安全工作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做得到,形成了人人讲安全、层层抓安全、个个重安全的浓厚氛围。
今年以来,我局没有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安全生产事故、火灾事故,没有发生一起“涉毒”案件和干部职工参与赌博的行为,没有发生过参与邪教组织人员案、危害国家安全案、重大过错或渎职案,综治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离上级组织的要求仍有距离,如随着新问题、新矛盾的出现,社会管理创新探索还不够等,今年,我们将继续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努力创新社会管理途径和模式,健全和完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长效机制,为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相关 文章 :
★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 浅谈社会管理创新4篇
★ 浅谈社会创新管理3篇
★ 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 党建创新工作措施
Ⅸ 社区网格化管理年终总结
社区网格化管理年终总结
极其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年又要过去了,在经过一年的努力后,我们终于可以说自己在不断的成长中得到了更多的进步,你的年终总结写好了吗?适时做总结才能让自己的努力更有方向哦。但是拿起笔的时候却发现不知道写什么,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社区网格化管理年终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一年来,xx街道深入贯彻落实区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动员部署大会精神和“智慧xx”战略部署,以实现上地“平安、绿色、畅通、健康、文明、和谐”为目标,以“高起点谋划全方位推进”为思路,全面构建“明智建设,睿智管理,仁智服务”的智能化社会管理创新体系,积极打造上地街道“智慧网格”,真正把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服务更好地与城市运行结合起来,把社会管理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让群众生活更幸福,让社会更和谐,让城市运行更有序。
目前,街道正在按照《xx街道关于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实施》、《xx区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导则》和《xx区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综合管理平台——社会管理用户手册》努力打造“更清晰地掌握情况、更及时地发现问题、更迅速地处置问题、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运行机制,遵循“六项原则”全方位稳步推进落实各项目标任务,下面就此项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街道网格化建设的进展情况:
xx街道网格化建设定位于“智慧网格”,即:依托数字化信息技术,打造动态化智慧网格,实现智能化社会管理,凸显“小网格,大服务”,从而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民情联系无遗漏、社区管理无盲点、社区服务无缝隙,实现琐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社区、大事难事不出街道。在顺利完成宣传部署和试运行以来,目前街道网格化建设正稳步迈入巩固提高阶段。
1.制度保障,试点推进
6月初,xx街道分别召开街道网格化工作部署会、工作推进会,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街道关于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形成了全员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的局面。
(1)成立街道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分中心
依据区三级网格化建设体系,在整合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城管监督分中心、群众事务呼叫分中心等公共服务管理机构和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街道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分中心,下设办公室及社会稳定、安全检查、城市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社区建设、地区发展、党群、绩效考核和综合保障十大工作组并明确了相应职责和制度。
分中心主任由街道党政xx和xx主任担任,常务副主任由办事处xx副主任担任,副主任由街道班子副职和xx派出所所长担任,成员分别为xx司法所、xx派出所、xx交通支队、xx城管监察分队、xx工商所、xx卫生监督站、xx税务所、xx区房屋管理局第六房屋管理所,地区重点单位负责人,街道各科室负责人,各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社区服务站站长,树村负责人,街道法律顾问。
(2)确定xxxx社区为街道网格化建设试点
8月1日,xx街道召开网格化工作推进会。会上确定了xxxx社区为街道网格化建设试点,重新组建由街道社区建设科牵头的上地街道网格化社会管理和服务分中心办公室,成员重点由街道社区建设科、行政办公室、综治部、城管科、公安分局、社区等相关人员组成。会上,街道主任不仅详细介绍了网格化建设工作的背景、意义、意见,并就如何推进工作确定了每两周汇报等网格化建设相关制度。
2.试点运行,具体落实
工作推进会以后,街道分中心办公室成员立即下沉到xx社区试点,按照《xx街道关于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实施方案》和《xx区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导则》,重点对xx网格试点人、地、物、事、组织进行全方位细致梳理。
(1)具体分解xx网格试点十大项工作内容
街道分中心办公室成员在深入了解、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完成了《xx街道网格化试点xx社区网格管理示意图》,具体包括六大项:一是网格力量,分为基础日常力量人员和社会参与力量人员。二是管理对象。三是服务对象。四是门前三包。五是出租房屋。六是重要设施,分为基础设施、环境设施、便民设施、区外设施等工作内容。《海淀区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导则》下发以后,办公室成员再次对照试点进行梳理,重点分解了十大项工作内容,即:掌握基础数据、反映群众诉求、提供社会服务、管理实有人口、协调城市运行、维护治安秩序、排查化解矛盾、落实矫正帮教、指导安全生产、引导社会参与。
(2)召开街道网格化建设阶段性工作汇报会
街道曾先后参观xx等街道网格化建设经验。8月16日,街道分中心成员在xx副主任的带领下到xx街道实地考察、学习网格化建设经验,并于17日召开xx街道网格化建设阶段性工作汇报会。会上,街道xx主任针对试点工作提出了街道网格化建设工作要遵循“五个结合”,即:网格化建设要与本部门日常工作相结合;网格化建设要与创建国家文明城区相结合;网格化建设要与加强基层党建相结合;网格化建设要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网格化建设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这五个结合的工作思路已被区网格化工作领导小组第10期简报以“上地街道‘五个结合’进一步推进网格化建设工作”为题进行了报道。
(3)迎接区网格化建设工作监督组视导工作
8月23日,街道迎接区网格化建设工作监督组到街道视导工作。首先xx副主任采用沙盘形式介绍了辖区十二个网格的具体分布情况以及工作推进情况。在xx网格试点实地调研汇报中,监督组对街道网格化推进工作予以高度认可并提出xx街道网格化建设工作应定位于不是试点的试点。以此为契机,办公室成员认真领悟并逐步完善检查组提出的改进意见。
3.试点成果,全面推进
(一)完成街道“三级网格五级管理”框架模式
9月初,街道分中心办公室依据《xx区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导则》,结合xx经验,按照完整覆盖、便于服务管理、无缝衔接的原则,街道完成了xx街道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三级网格五级管理”的框架模式,即:区级一级网格(中心)、街道二级网格(分中心)、社区三级网格(12个),同时根据社区实际我们还进一步深化完成了56个网格单元内142个自治小组力量的充实和组建。
(二)完成街道网格单元电子示意图划分
街道分中心办公室没有受控于系统局限,先期于区里依托《xx街道网格化试点xx社区网格单元划分示意图》完成了12个社区网格的56个网格单元划分并绘制了街道层面的电子示意图,目前正在筹备各社区网格化办公室布置,并初步设想调整建立街道网格沙盘。
(三)完成街道“四种”网格力量公示下沉
10月底街道已经对区委办局、街道职能科室和协管员和社会力量三级下沉力量统一制作了高质量的标准展板进行公示。通过科学四至划分网格,同时建立了领导包片制度,明确了各社区主任担任格长,并按照区委办局、街道职能科室、社会力量和社区组织下沉了三级网格力量和街道网格化10大工作组人员,至此基本上完成了xx社区试点的事项梳理和事件模拟处置工作,为下一步全面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目前街道网格化运行的基本情况
1.具体指导,全员培训
9月13日,街道结合xx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培训会要求积极开展上地街道“智慧海淀﹒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综合管理平台”使用培训会。机关全体干部、委办局和社区相关工作人员150余人参加了培训,本次培训组织部还纳入了20xx年机关干部培训学时。最后,技术人员又采用互动的方式实操培训了各社区网格管理员和工作组信息员,为9月17日全区试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2.掌握系统,实践操作
为便于具体工作人员快速、熟练、准确地系统操作,在培训的基础上,工作将培训指导手册、PPT、视频等相关资料发布街道网格化工作邮箱,便于大家随时阅读熟悉。目前,街道相关工作人员,特别是社区网格格长已经比较熟悉系统登录、走访日志、社情民情、短信平台的基本操作,对于事件上报等相关流程也基本掌握。目前街道分中心已经依托短信平台常态化开展信息发布、实际指导、会务通知等网格化相关工作。
3.以会代训,常抓不懈
(一)形成常态具体培训指导机制
9月19日和10月19日,在街道社区主任工作例会上,工作组分别就街道网格试运行情况、如何发挥网格管理员的作用、走访日志、社情民意和事件上报等相关事宜做了具体培训指导,会上还专门下发了xx网格走访日志范本,网格邮箱内转发了树村网格工作信息范本供大家学习参考。目前,以会代训已成为我街道常态具体培训指导机制。
(二)形成“七步”闭环流程和“三级”循环机制
目前街道依据系统功能设置建立起包括信息采集、立案受理、分类派遣、任务处理、核查反馈、结案归档、综合评价七个环节的问题处置闭环工作流程和社区网格内部“微循环”、街道“小循环”、区级“大循环”的平台运行和问题解决机制。目前,街道层面已经陆续接到社区网格的各种事件上报,分中心通过及时批转给各个工作组处理结案。通过试运行,目前街道大多数社区网格在“微循环”处理机制上发挥了很好的自治作用。
4.多元整合,彰显实效
按照“抓好试点,全面推进”的工作要求,分中心办公室依托街道城管、综治、劳动等相关部门原有的网格化管理方式,积极沟通整合资源实现综合管理新模式,力争把公共服务、便民服务、治安防控、矛盾排查调处、城市综合执法、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实有人口服务管理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目前已取得了实效。
以下三个案例是我街道在实际运行中的整合应用,很值得借鉴:
(1)专项活动网格特色化
例如劳动监察科利用网格管理积极推进新筹建的xx科技园社区“劳动用工规范一条街”建设。通过本年度“一条街”工作,使规范区域内的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了100%,单位均能按月支付工资并执行xx市最低工资标准,100%的用工单位建立了劳动用工规章制度,100%的用工单位为员工缴纳了社会保险。以此为鉴,我们觉得街道各职能部门的专项工作可以依托网格管理实现特色化建设,例如通过支部建在网格上,扩大党组织和党建工作的覆盖面,逐步形成一网格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的党建亮点。
(2)重点区域网格专治化
再如十八安保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街道综治部门不仅按照社区网格为志愿者配备活动座椅、T恤和雨伞,同时利用网格加大了对区级挂帐重点地区上地城铁站周边整治工作,着力解决黑车、黑摩的非法营运、自行车停放混乱等现实问题。这种对重点区域实施网格化阵地管控,可以实现处处布防,可以形成地区人、地、物、事、组织“格格管控”无缝隙、无盲点。
(3)常规工作网格常态化
例如对于小广告等城市顽疾,街道一直苦于监管盲区较多,城管部门在网格化管理中与“门前三包”有效对接,可以实现时时处处有人管的良好局面,不仅可以消除一些公共绿地建设死角,及时清运垃圾渣土,同时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和居民生活营造一个安心整洁舒适的环境。
三、推进网格化建设工作实际问题和设想
(一)系统基本情况
街道近年来发展迅速,由于网格化系统要依托政府OA网络运行,各社区的系统运行设备和网络环境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目前分中心已经协调行政办公室和相关部门得到解决。随着街道社区规模和辖区不断变化调整,系统试行之初,街道12个社区网格仅有xxxx社区可以实名登录系统进行相关操作,通过沟通,11月初其他11个社区网格已经基本能够正常登录系统。
(二)基本运行状况
现在街道相关工作人员,特别是社区网格格长已经比较熟悉系统登录、走访日志、社情民情、短信平台的基本操作,对于事件上报等相关流程也基本掌握。目前街道分中心已经依托短信平台常态化开展信息发布、实际指导、会务通知等网格化相关工作。12月4日,xx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会上通报我街道社区民情上报57条,排全区第四位,走访日志上报157条,排全区第三位,两项总排全区第四位。截至12月15日,我街道社区民情上报73条,走访日志上报182条。
(三)基本运行思考
就目前情况而言,如何发挥地区物联网的优势,整合街道城管、综治、劳动等相关部门原有的网格化管理方式和目前12个网格对接是当前街道网格化有效运行的一个现实模式,同时当前需要解决的还有如何提高各层面下沉力量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积极有效地对接基层网格员和10大工作组是进一步推进工作运行的基本保障。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一项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为把网格化管理做好,做实,做精,做细,造纸社区通过健全服务网络,强化服务功能,改善社区管理,提高工作效能,实现了社区服务管理的全覆盖、全天候、零距离。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实施了管理区域网格化。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要求,考虑居民的认同度和社区工作人员的状况,社区设置了14个网格,形成居民委员会主任—社区工作人员--楼栋长为线条、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党总支为核心的条块结合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
二是实现了基础档案规范化。造纸社区自制居民基础信息表,表内涉及计生、医保、社保等28项内容,保证每家每户信息采集的完整,同时全部输入电脑。网格管理员又自制了每栋楼档案的封皮,对楼长、单元长、流动户、党员户等分别用不同颜色标记,做到重点户一目了然,便于有针对性的开展管理服务工作。
三是实行了管理内容标准化。社区网格化管理主要以“三活”、“四清”、“五必报”为内容,“三活”即社区工作人员对责任网格的工作对象和工作资源准确掌握,成为本网格的“活户籍、活档案、活地图”;“四清”是指每名社区居委会成员都要对所负责区域的情况掌握清楚,做到家庭情况清、人员类别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五必报”主要是针对楼栋长的职责而言,是指他们能够做到发现安全隐患及不稳定因素必报、新增孕妇必报、外来人员流入必报、居民房屋出租必报、公共设施损坏必报。
四是推进了管理人员责任化。在网格化管理中每位社区工作人员都将巡查作为日常工作,坚持每天巡查,实现人到格中去,在网格中察民情、访民意、解民忧、促和谐,成为发现、受理、处置、协调、报告第一人。对于网格工作中的任何问题都由该负责人第一时间接手处理,对于能够现场解决的问题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再与社区其他网格负责人碰头,共同协商解决。
五是有效转变工作作风。实行网格化管理以后,每位社区工作人员都有了自己的一份“责任田”,促使他们经常深入群众,了解和听取居民的意见建议,使社区工作重心下移,居务信息的来源更多,情况掌握更全面,更重要的.是消除了机关化工作现象,把工作的触角延伸到网格,延伸到一家一户,及时了解居民的需求,及时解决一些矛盾和问题,有效地避免了工作“盲区”和“真空”,实现了社区管理服务全覆盖。
二、问题和不足
一是居民参与意识还需提高。由于城市社区居民素质层次不同,不少较注重隐私,居民在网格服务人员入户走访、采集信息过程中,经常会“避而不见”,往往无法采集到第一手资料。
二是团队服务质量还需提升。每一个小的网格都承载着社区所有的工作,包括计生,社保、医保、综治等多项内容,这就要求社区工作人员要具备多方面,多层次的知识,熟练掌握各类政策法规,目前看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是楼栋长的积极性还需调动。楼栋长作为网格内的重要成员,在社区管理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他们都是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但其主动性还有待于提升,作用的发挥和调动尚需要一定的资金和物质支持。
三、下一步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摸清家底,建册立库。网格化管理实际上就是精细化管理,要做到小事不出院落、大事不出社区的管理目的,人口信息不清是制约精细化管理的瓶颈。社区网格内人员应在辖区内更加深入地开展人口信息摸底工作,最终实现基本群体、特殊群体、流动群体三项详实信息入库工作,以详实的基础信息为网格化管理提供赖以生存的条件。
二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为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率,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宣传栏、公共活动场所、各楼栋等张贴宣传材料,悬挂网格示意图,公布网格责任人照片、姓名、联系电话、工作内容和服务管理职责等基本信息,向每个住户发放网格责任人服务联系卡,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三是要加强学习培训。要分层次、分类别地坚持经常开展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网格责任人的素质和能力,有计划地开展政策法规、业务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专题培训。网格责任人要自觉加强相关政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完成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任务。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社区原有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管理需要,不能承载新形势下群众需求。为正确引导群众理性化表达诉求,为多样化的群众需求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化解社会矛盾为基础,以“民主自治”为主线,进一步创新群众工作机制,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的能力水平,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现就社区网格化管理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夯实基础,为网格化管理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1、建章立制。我镇以社区职责为核心,逐步建立健全了镇政府(每周)、社区(召集小组长)(每周)、协管员(每天)例会制,居民代表会议制度,民情收集和公示制度,居民议事代表制,社区对协管员的考核制度等,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为确保网格化管理顺利施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摸清家底。网格化管理实际上就是精细化管理,要做到小事不出院落,大事不出社区的管理目的,人口信息不清是制约精细化管理的瓶颈。从2015年开始,我镇各社区全面开展辖区内人口信息摸底工作,建网格、建立人口信息册、人口定位图,最终实现基本群体,特殊群体,流动群体三项详实信息入库工作。以详实的基础信息,为网格化管理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条件。
3、组建队伍。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畅通社情民意渠道,社区综合协管员是关键因素,通过群众推荐、社区考察、岗前培训等方式成立了一支能胜任日常协管工作的高素质协管员队伍。
二、注重实效,用“小网格”服务“大民生”
1、网格化管理的运转方式。形成社区整体一张网,网中有格,按格定岗,人在格上,事在网中,力求做到:集中管理,条款结合,延伸服务,一岗多责,一员多能。最终形成三级联动管理机制。三级即:
(1)综合服务管理站(社区服务中心);
(2)综合服务管理网格(分片管理);
(3)院落居民自治小组(具体到院落)。
要求综合服务协管员做到天天下院落,情况全掌握,门外一把抓,回来再分家。
2、实行三定一包责任制。定人即确定综合服务管理员,定责即明确,细化的社区工作职责,定岗即明确综合服务协管员所在的人民调解员、法制宣传员、信访代理员等7个岗位和应负的职责。一包即包片,由综合服务协管员负责自己所在责任区的所有民情事务,能处则处,不能办理则逐级上报。
3、创新社区调解机制,及时化解矛盾纠纷。(1)上下调节:在人民调解网格构建上,形成“站、片、院”三级联动,有利于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将矛盾解决在院落中;(2)是“分流”调解,协管员在院落调解→社区调解→镇调解中心;(3)是联动调解,法院、法律工作者、社区民警明确专人,积极参与调解,形成社区矛盾化解的多方支持、联动调解新格局。
通过网格化服务,进一步创新活动载体,开展个性化服务活动,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渠道,引导群众更理性化地表达诉求,进一步深化居民自治,培养群众主人翁意识,在社区干部和协管员的努力下,做到邻里友爱、邻里守望、邻里互助,达到邻里和睦,最终实现大和谐、同快乐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