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营销策划 > 国内市场前景与定位

国内市场前景与定位

发布时间:2022-09-14 01:57:31

1. 我国旅游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2008年,我国旅游业连续遭受金融危机和各种突发事件、不利因素的冲击,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我国旅游行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0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08.4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4%和2.6%;国内旅游人数17.12亿人次,收入8749.30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6.3%和12.6%;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4584.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9%;旅游业总收入1.16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5.8%。
2009年1-3季度我国旅游业顶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的巨大冲击,旅游经济运行中的有利因素明显增多,总体增长势头良好,三大市场保持“两升一降”的格局。国内市场方面,2009年1-3季度国内旅游人数14.5亿人次,同比增长11%,国内旅游收入7400亿元,同比增长10%。入境市场方面,2009年1-3季度入境旅游人数9400万人次,同比下降3%,入境旅游外汇收入280亿元,同比下降7%。出境市场方面,初步统计2009年1-3季度出境旅游人数3500万人次,同比增长2.4%。从产业基本面来看,我国旅游产业处于全面回升状态,经营状况有较大改善,旅游就业保持稳定,旅游投资持续活跃。旅游产业的景气是处于全面、大幅回升状态。
尽管2008年的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总需求的疲软,对我国旅游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旅游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基本环境没有改变,旅游业总体发展趋势也不可能改变或逆转。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依然强劲。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居民旅游消费需求潜力依然巨大。改革开放30年奠定的坚实基础,将有力地支撑我国旅游业发展。
同时,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正式发布,首次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的5大措施指明了旅游产业升级方向。这将为我国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预计2010年我国旅游行业复苏趋势明显,行业增速将提高到16.5%,行业重新回归快速增长。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旅游业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共二十二章。首先介绍了旅游的定义、类型、产业特征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接着分析了相关产业及因素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旅游业的现状,并对中国入境旅游市场做了细致分析。然后具体介绍了生态旅游、黄金周旅游、红色旅游、温泉旅游、旅游小城镇、主题公园、奖励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科技旅游、自驾车旅游的发展。随后,报告对旅游业做了市场细分与消费者分析、电子商务运用及构建分析、旅游资源分析、行业竞争分析、产业链构成及价值分析、商业模式分析、信息化发展分析和投资分析。市场营销是指一个企业为适应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从产品开发、定价、宣传推广到将产品从生产者送达消费者,再将消费者的意见反馈回企业的整体企业活动。企业的经营导向经历了生产观念导向、产品观念导向、推销观念导向、营销观念导向、社会营销观念导向五个阶段渐次递进的演变过程。 旅游市场营销是通过分析、计划、执行、反馈和控制这样一个过程来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协调各种旅游经济活动,从而实现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使游客满意,使企业获利的经济和社会目标。旅游市场营销研究的出发点是旅游市场需要,研究的目的是获取效益。可见,旅游市场营销是获得效益的重要环节,对发展旅游事业起到重大作用。 二、旅游市场营销发展现状 我国作为世界旅游资源第一国,拥有着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并且2020年将成为世界最大目的地国。在这种供需双向互动下,促进了我国旅游业市场的消费需求量不断增加,国民出境旅游又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带薪假期的延长使人们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以及人均收入的增长使人们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这些都为我国国民创造更多出游的条件和机会。同时,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外出旅游次数的增加,人们在旅游方面的消费变得理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然而,在此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下,我国的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营销中盲目进行削价竞争,营销策略科技含量不高,不注重售后服务、不能形成良好客户关系,以及法制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我国的旅游业要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必须灵活运用目的地整合营销(IMC)理念,改变营销的思考重心,由4PS(产品、价格、促销、渠道)转向4CS(顾客、成本、方便、沟通),建立一种由外向内的营销策划模式,做好市场营销。尤其在奥运的到来为我国旅游业和旅游市场营销到来了更大的机遇,至此良机时,我国旅游市场营销将更加科学、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 三、未来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 (一)加快发展旅游网络营销 1.大力发展网络营销。随着网络与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旅游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营销策略的多样化,旅游业也积极改变陈旧观念,挤身于网络营销的大潮之中。旅游业网络营销是利用电子网络这一载体的营销活动,是利用互联网,对旅游市场进行更有效的细分和目标定位,对分销、渠道、产品的定价、服务、产品理念进行更为有效的规划和实施,创造满足旅游者与旅游产品销售者之间的交易。 旅游业发展网络营销具有产品和网络两大优势:一是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产品,具有生产消费同步、远距离异地消费、消费者无法对产品预先感知等特性,成为最宜于网上查询、浏览、购买的产品类型之一;二是网络拥有丰富信息源和传递速递快、覆盖面广、自主性强、反应及时、营运方式更合理等优势,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品生产、营销、销售成本,节约顾客精力、时间、资金成本。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力发展网络营销是旅游市场营销模式的必然趋势之一,尤其是在我国申奥成功后,奥运带来的巨大市场为旅游网络营销带来一个难得的机遇。 2.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需要紧密结合。从发展趋势来看,网络营销的实施是必然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网络营销仍处于较低阶段,存在着信息源真实性和更新速度、网络安全等诸多问题,致使旅游网络营销还不能完全发挥其优势,成为制约我国旅游市场营销发展的瓶颈。在此转变时期,只有把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紧密结合,扬长避短,才能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地满足顾客需要,更好地发展旅游市场营销,从而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兴旺。 (二)加强绿色营销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世界各国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经济发展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人们都开始追求更加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和绿色营销。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为经营指导思想,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的营销观念、营销方式和营销策略。它要求企业在经营中贯彻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旅游业“它是个资源型产业,有赖于自然的馈赠和社会遗产”,但在现实发展中,旅游业是“无烟产业”已受到质疑,“旅游者带走的只有照片,留下的只有脚印”,随着旅游业的推进,世界有太多精美如画但很敏感的环境受到破坏,而且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些有损环境资源现象,直接影响到旅游业本身的发展。因此我国旅游业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加强绿色营销。首先,树立以资源价值观为中心的绿色营销观念。其次,确定绿色营销目标。再次,树立绿色营销组合战略。旅游业在确立绿色营销观念和目标的基础上,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价格、包装、分销、促销和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上始终贯彻绿色原则,并科学地予以组合运用。最后,开展绿色认证。从1993 年起,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ISO14000),极大地推动旅游业绿色营销的发展。比如我国浙江省、山东省开展的创建“绿色饭店 ”活动以及武夷山景区实施的ISO14000认证,为旅游业的绿色营销注入了新的内容。 加强开展绿色旅游营销,是使旅游业真正成为与环境友好、和谐的产业,是符合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爱护旅游生态环境的潮流,是走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条极富生命力的营销策略。 (三)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开展旅游品牌营销 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的建设,以品牌为核心进行营销也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品牌营销是指企业通过利用消费者的品牌需求,创造品牌价值,最终形成品牌效益的营销策略和过程。 我国旅游业品牌建设的的精髓应在于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但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品牌营销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还远远不够,致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不能有效延长。因此,必须首先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才能使旅游产品利于不败之地。比如,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主题公园,是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再现,这个主题公园正是因为很好地挖掘了历史文化的内涵,在全国主题公园旅游处于低谷的情况下,它却能以年均效益1,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发展。同时,要注意“深度”挖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又是一个需要不断融入创新因素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原有基础的延续。其次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开发设计的旅游产品要走品牌化道路,要塑造和传播品牌形象,这是品牌营销的主要任务。依据我国旅游文化,策划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形象,赋予旅游产品品牌强大的生命力,然后根据成功地塑造品牌目标形象的要求、目标市场状况以及自身的综合条件等各种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和组合传播的方式,所选择和组合的传播方式要能够全面、准确、直观地表现出品牌的目标形象特点来,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企业自身经济条件,要注意对投入与产出效益的研究,尽量花最少的钱而取得最大的效果。另外,旅游公共部门(政府及各旅游行政部门)也要发挥一定的作用,在营销方面主要集中于对地区、省和全国的整体性促销上,从而带动旅游业有序健康的发展。

2. 浅谈中国化妆品行业的现状与未来

国内化妆品市场规模增长迅速

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欧美及日韩大牌化妆品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开拓下,国内消费者的化妆品消费理念逐步增强,国内化妆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据Euromonitor统计数据,2011-2020年我国化妆品的市场规模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2011-2019年市场规模增长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我国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331.8亿美元增长到了2020年的732.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约为9.22%。2020年的疫情对整体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在此环境下化妆品市场规模仍能保持6.83%的正向增长率,充分体现了我国化妆品市场未来发展的无限潜力。

整体来说,目前国内的化妆品市场竞争梯队划分较为明显,高端市场几乎由国际大品牌垄断,我国本土的化妆品品牌只在大众化、平民化市场中才占有一席之地。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3. 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和方向

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国际经济竞争将主要表现为技术竞争,而作为科学技术载体的人力资源,必将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依托。可以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当前,中国人均资本和资源相对短缺,人力资源较为丰富,劳动力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的、最现实的优势资源。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将进一步感受经济全球化进程,直接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人力资源开发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并最终成为我国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决定性因素。

一、对人力资源需求状况的影响

对人力资源需求总量的影响

就业是反映人力资源配置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入世后我国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从长期来看,加入WTO将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更有效地吸引国外资金,更有利于国际制造业向国内的转移,从而推动就业岗位在中国的配置,就业总量将有所增加。据国际失业与就业委员会、中国国际人才发展交流协会的一项预测�中国加入WTO后每年GDP多增加3个百分点。各界对入世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前景和带动就业岗位增加的趋势普遍看好。但是从短期看,国内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企业重组、兼并、关闭甚至破产会更为频繁,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一定范围内就业岗位的减少和结构性失业的增加。

对人力资源产业结构的影响

从产业结构看,入世对不同的行业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作用。一方面,部分行业将受到较大冲击,如农业、汽车制造业、仪器仪表业、机械制造业等等行业,就业规模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另一方面,某些具有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行业则面临更大的发展空间,如纺织、食品加工等劳动力密集型的成熟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等新兴产业。

对人力资源素质需求的影响

我国高素质人才的整体短缺已成为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入世后,市场对高学历人才及职工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劳动力接受教育和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的愿望也与日俱增。同时,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一些传统产业的人才需求会日益减少,而适应入世后经济发展模式的人才需求更为迫切,如农业、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和现代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生物技术、环保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熟悉世贸组织规则、适应国际竞争需要和能够参与解决国际争端的专门谈判人才,以及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等。如何进一步扩大我国教育培训规模,提供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服务,是入世提出的迫切要求之一。

对我国人力资源流动的影响

入世对我国人力资源流动的影响,体现在国际间流动、国内地区间流动和企业间流动三个层面。

(1)国际间人力资源竞争更为激烈。21世纪高新技术人才短缺将是一个世界现象,不仅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人才短缺的危机,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着人才短缺的困扰。据统计,在今后的几年里,美国短缺高新技术人才85万人,德国短缺高新技术人才10万人,日本短缺高新技术人才20万人。入世后发达国家历来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科技环境吸引利用发展中国家人才的现象会愈演愈烈。

一方面我国高级专业人才流失的现象可能会加剧,如美国至2006年每年计算机人才缺口约9.5万人,其中大部分需要从中国、印度等地招聘。因此我们将面临在扩大我国人力资源投资和储备的同时,防止和减少我国高级专业人才流失的问题。另一方面,入世之后带来的就业机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目前国内的人才储备难以适应的,如外贸、金融等行业的专业人员需求等,需要我们大量引进海外的人力资源。近年来海外留学人员回归祖国和外籍专业人才到中国就业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今后这一现象将更为普遍,要求我们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建设以及人才政策更加完善和具有针对性。

(2)人力资源在地区间流动进一步加快。人力资源地区间流动的主要趋势为:贫困地区→较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在城市间则表现为:中小城市→大中城市→核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流动便基本遵循这一趋势,如上海市“九五”期间引进国内优秀人才2.6万余人,引进海外留学人员1.5万余人,创办留学人员企业900多家,总投资额达2.5亿美元,引进外国专家智力500多项、900多人次;北京、深圳等城市也相继出台吸引人才政策,已经初步形成了多个高素质人力资源密集的人才高地。入世后随着人口流动政策的松动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成熟,不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失会进一步加快,地区间人力资源水平的差距也会进一步拉大。

(3)国内企业间的人才流动进一步加快。在国内市场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企业间的人力资源竞争也被打上了国际竞争的印记。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期内,人才流向仍将保持“国有企事业→民营企业→外商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这一趋势。目前来看,国有企业是人力资本的净输出端,在人力资源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外商投资企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有较大的比重来自国有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培养成本较高、市场需求较为紧缺的人才。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人才在流动的过程中也会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利于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高。只要能够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方面进行有效调整,国内企业也可以通过发掘和确立自身的优势、在人力资源的流动和竞争中受益。

对我国教育和培训发展的影响

(1)我国教育服务领域的入世承诺

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在WTO谈判协议签署文件中,我国已签署了《服务贸易总协定》。其中“教育服务”也被纳入服务贸易范畴。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3条规定:除了由各国政府完全资助的教学活动�如军事院校以外,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教育贸易服务范畴,其中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等多个方面,所有WTO成员国均有权参与竞争。WTO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成员国在彼此承诺愿意通过谈判与协商、消除彼此分歧的基础上,促使各国政府下放办学权力,逐步取消限制性的教育法律与法规,开放教育市场,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自由开放的教育市场。

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例,“教育服务”主要有以下四种活动方式:

第一,提供远程教育服务。WTO规定:甲方成员国有权向乙方成员国提供“跨国界”服务。在教育领域,则鼓励甲方成员国向乙方成员国提供远程教育课程与服务。

第二,鼓励出国留学。WTO鼓励甲方国家公民到乙方国家进行服务消费。在教育方面,则鼓励甲方国家公民到乙方国家去留学、进修。

第三,提倡海外办学。WTO鼓励甲方成员国到乙方成员国创办商业实体。在教育领域,则允许甲方国家的教育机构到乙方国家去开设独资或合资学校,从事教学、科研与文化交流活动。

第四,鼓励专业人才流动。WTO鼓励甲方成员国聘请乙方成员国的公民去从事专业服务工作,不得予以歧视。在教育领域,则鼓励甲方成员国接受乙方成员国的公民前来从事专业教学工作,如教授外语、数学或自然学科。

我国加入WTO的教育服务承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对于小学、初中教育以及军事、警察、政治和党校教育,我国没有作出开放市场的承诺。�2对于出国留学和培训,接受其他成员国来华留学生没有限制。�3对于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学前教育和其他教育我们做出了有限开放市场的承诺。允许其他成员国来华开办合作办学性质的教育机构或进行其他形式的合作办学,并允许外方在合作办学机构中控股;其他成员国在我国要以商业存在方式开展教育服务,只能以合作办学方式进行,不能独立在中国境内向我国公民提供教育服务;在中国境内的中外合作办学必须遵守《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规定。�4外籍个人教育服务提供者受到中国学校和教育机构的聘用或邀请,可以到中国提供教育服务,但外籍个人教育服务提供者必须具备学士或学士以上的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两年以上,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或专业职称。

(2)入世对我国教育服务市场的影响

教育服务市场的竞争加剧。首先,高等教育格局将受到很大挑战。近3年来,通过大幅度扩大招生,虽然我国高校在校生翻了一番,但总体来说,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还相当短缺。近年来,许多国家十分看好中国教育市场,纷纷采取办教育展、放宽签证和工作条件等多种措施吸引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我国学生出国留学人数不断增加。加入WTO将放宽国外机构进入我国合作办学的条件,并允许其在资金投入上占多数。这些在资金投入、办学模式和办学经验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高等教育机构,进入我国之后教育成本会大幅度下降,从而对消费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对我国现有高校形成冲击。其次,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市场的开放程度会更高,竞争也更激烈。

教育结构的不平衡性加大。从投入看,入世将使人才需求更加旺盛,境外教育资源的介入也有利于加快人才的培养。但是,境外教育机构必定会考虑其利益回报。从地区分布看,他们办学的重点将放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从教育内容看,其重点将放在市场需求旺盛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我国原已存在的东西部地区的不平衡性将加大,基础教育薄弱相对投入不足的状况将更加显著。

面对入世后的这种挑战,如果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正视、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建立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的教育新模式,就会变压力为动力。从短期看,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转型,从中期看,有利于增强中国教育机构的竞争力,从长期看,有利于我国教育发展宏观环境的良性循环。

入世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如何培育人才、如何吸引人才和如何管理人才是入世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议题。应对入世挑战,国家、企业和个人都要在重新定位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

(一)建立市场导向的人力资源培养机制

我国的人才教育培养缺乏市场意识,没有完全引进竞争机制,大学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反应不灵敏,我国还缺乏坚实的体制化的培训系统。目前最为要紧的是建立更能适应技能需求变化的培训机制和培训制度,建立技能承认制度,提高培训质量。构造市场化、科学化和国际化的教育体制,大幅度提升中国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水平,进行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

1.坚持终身化和多样化的人力资源开发观念

科技的不断发展,市场的不断变化,要求人们树立人力资源开发终身化的观念。在人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同性质智力的成长与成熟速度是不同的,只有注重终身化开发的科学性研究,才能使人力资源开发由感性阶段步入理性阶段。

在坚持人力资源开发终身化的同时,应坚持人力资源开发手段的多样化,以保证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应用。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不但对自然界的认识更深、更广,而且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刻。为此,对作为当代第一资源的人力资源的开发,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超过历史上任何时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手段将更趋多样化。中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应在传统的学校教育基础上,发展在职培训、考察学习、网上大学、远距离教学、学术讨论、人才沙龙等多种手段,以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时代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2.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人力资本在生产力要素中的地位在逐步上升,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教育培训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也是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武器。中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应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在保证国家投入的教育经费持续增加的前提下,调整投资结构,把发展基础教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作为政府教育投资的第一要务,逐步提高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扩大教育投资渠道,尽快出台《民办教育法》,明确社会办学主体的法律地位,发挥企业和社会资金在非义务教育领域的作用。

3.教育培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旨在提高整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教育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部分,应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为市场服务。即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市场导向的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解决人才与职业和岗位不适应、教育培训毕业结业人员无法就业的问题。

引进国际先进模式,加强教育培训方式改革。要使中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服务,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中国教育培训事业要按照国际经济发展的方向,以及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产品标准、生产方式、产品质量的要求,制定新型的教育培训规划。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要与国际先进水平看齐。要加强教学培训方式的改革,引进国际上行之有效的应用性、实用化教育培训模式。近年来,在中国引进的国际劳工组织模块式训练模式(MES),加拿大CBE教学体系和DACUM课程开发模式,以及德国双轨制教育模式等,都取得过积极的效果。现阶段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应加强对各种先进教育培训方式的引进、研究与探索,争取早日建立适合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培训模式。

为此,在各个层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中,有必要统一在以下规范之下进行:(1)系统的人力资源培训需求分析;(2)合理有效的培训方法和培训手段;(3)及时的培训效果评估及跟踪反馈。

(二)实施全方位人力资源竞争战略

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态势,国家、地区和企业都必须考虑如何吸纳、保护和激励人才,实施人才战略。

1.国家战略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国家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科学研究所所长王通讯认为)需要从战略的高度、从国际惯例的角度去研究制定和实施新形势下的国家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战略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入世”以后,我国不仅面临着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在人才个体和人力资源群体素质上的竞争,而且还面临国与国在人才战略层面上的竞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去年5月份给美国国会提出的一份人才引进计划,将原来的每年引进的人才数量11.5万人,扩大到20万人;美国移民小组也通过法案,撤销外国科技人员在美工作的限制。英国在2000年向信息技术人才放宽了“劳动许可证”制度。另外,芬兰出台了一项政策,只要某个外国人掌握高科技,那么对你可以降低税率,降低到当地纳税人的58%。

国际上激烈的人才竞争态势已经展开,中国必须尽快从国际惯例的角度去研究如何应对“入世”挑战,更新观念,制定出前瞻性、高屋建瓴的人才战略。与此同时,要抓紧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清理和完善,尤其是注意其中与人事、人才有关的法律法规,包括知识产权方面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劳动合同方面的以及外国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准入方面的等等,从而建立健全更加符合国情、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规律的法律法规体系。

2.企业战略

对企业而言,要尽快建立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人事管理走向现代化。一些国外先进企业的人才战略可以借鉴,比如说摩托罗拉的人才“本土化”战略,日本企业的“模仿型人才战略”等等。

造成人才外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人员又有不同的动因,不能一概而论。因此,我们思考留人的思路和办法也必须是多途径、全方位的,绝不能简单地把人才外流只归结为经济待遇一个原因,钻进了死胡同而不能自拔。只有多招并用,综合治理,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吴德贵认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制度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等5种办法应当成为留人的基本招数。

(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企业是国家经济竞争力的主要体现者,而当前企业间的人才竞争,更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竞争。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企业吸引人才的前提,也是企业人力资本转化为生产力的保障。入世后企业将直接参与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必将全面而深刻地被企业所认识。建立适应入世挑战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立足于全方位竞争的人力资源规划,进一步加强成本控制,提高个体工作效率和减少冗员;进行适度超前性决策,重视引进超前型、未来型人才;适应人力资源多样性的要求,工作组织和工作设计更富有弹性;

(2)高标准选拔人才是赢得竞争的基础,而科学精确地筛选人才是获得高质量人才的保障,应充分利用基于心理测量学的精确化的人事测量与评价方法,提高人员招聘与选拔的效率和成功率;

(3)企业培训将更注重企业的现实需求,更注重首创精神和多样化技能的开发,更注重创新型、开放型领导的培养,更注重中国文化与世贸组织规则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融合。

(4)将晋升有机地与职业生涯设计相结合,强化心理契约,开发多种形式的激励承诺和支持。

(5)薪酬福利是入世后人才竞争中最为显性化的因素,反映市场价值的多轨制薪酬福利会成为趋势,薪酬设计也更趋人文化。

(6)面对竞争性环境,组织文化必须建立新的价值观,对人力资本、管理、经济环境和组织变革等都需要重新定位,并在保持本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建设具有个性化的跨文化管理体制。

4. 国内便利店市场前景如何

目前国内便利店的前景还是非常不错的

5. 结合实际谈谈市场定位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何意义

物流企业实施科学而独特的市场定位,不仅是为了满足市场和顾客的需要,也是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各个具有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在为各自不同的顾客群体提供差异化服务的同时,也在通过学习和积累锤炼企业的组织体制,构筑周边协作网络,从而提高服务水平和降低单位服务成本。可以说物流企业差异化战略既是由于市场中顾客需求差异化的需要,也是物流企业自身培育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需要。 物流热是当前国内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前有“物流园区”闹得沸沸扬扬,后有“物流成本”吵的热热闹闹。其实,自从物流被赋予为“第三利润源”后就成了众多眼球的聚焦之处,更吸引了无数的资金蜂拥而至,形形式式的物流企业就如雨后春笋,一个劲儿地冒出来。据称,现在的物流企业在15,000家左右,可再仔细看看,在国内约600亿的物流外包市场,竟没有一家的市场份额超过2%。有人把如今的物流业比喻为战国时代,即物流行业尽管群雄并起,但还缺乏真正的领军人物,也还没有形成诸侯割据的态势。过于分散的结果必然带来混乱,但正是这种混乱,使得众多的资本蠢蠢欲动。一方面很多中小型的物流企业仍在不断地成立,试图从物流业中分一杯羹;另一方面,已有的大型物流企业则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占领全国各地的物流市场,想图霸一方。然而,分一杯羹也好,图霸一方也好,企业在向物流行业不断投钱之前,首先一定要想明白,这些钱投进去之后,自身在物流行业的定位是什么? 物流业像一块不断膨胀的蛋糕,这种诱惑让部分从业人员茫然不知所措,缺乏市场定位、缺乏战略规划的现象普遍存在。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当前物流市场的供需之间呈现出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导致不少专家和媒体都在说国内的物流现状将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障碍——一方面,物流市场火热,可很多物流公司却抱怨说市场竞争太激烈,企业很难抓到客户,赚不了什么钱;另一方面,需要物流服务的公司却埋怨找不到符合要求的物流供应商,同时认为现有的物流成本过高,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甚至有的外资企业因为物流成本高而改变原有的投资方向。本来搞集装箱运输的现在做开了供应链;原先做供应链的现在跑开了干线运输;以前做小件的却去搞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还没有搞明白又搞开了第四方物流。什么来钱快又省事就一窝蜂做什么的现象在物流界相当普遍。 如果一家餐馆把鱼翅和粉丝在一口锅里炖,结果是什么?吃得起鱼翅的人不愿吃带粉丝的鱼翅,吃不起鱼翅的人更不愿意花高价去吃粉丝。高端客户和低端客户的钱都挣不到,这家餐馆还能做大做强吗?把本行做精做细,才能做大做强。行业中,许多企业吃了不少的亏,吃亏就吃在什么钱都想挣。经常弯腰捡钱,势必会影响达到目的地的时间和速度。我们必须学会放弃,先在物流业的各领域中把本业做扎实,仓储、供应链、加工配送、速递各自都做强了,从全国的概念上讲,大家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联合体,就可以筑起与外资竞争的铜墙铁壁。在此基础上,专项能力强的企业再向其他领域渗透,逐渐形成综合性的物流公司,若干年后我们完全可以诞生中国的UPS。 定位参照:顾客需要与组织优势 物流企业实施科学定位,选择差异化战略可能带来的一个结果是顾客群缩小和单位成本的上升。从而导致服务价格的攀升。因此要十分注意以优质的独特服务来降低客户的价格敏感性,以差异化独特性的深化来阻挡替代品的威胁而维护顾客的忠诚,并通过差异化品牌的创建来集中和壮大顾客群,在企业效益不断提高的同时,实现单位服务成本和单位服务价格的下降。为此,在物流企业科学定位中,必须重点考虑市场顾客需要与企业本身的独立优势。 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定位就会毫无意义。物流企业所拥有的最重要资产不是它的卡车、仓库、房子,而是它的顾客资源。顾客资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变得越来越珍贵,顾客资源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获得顾客资源就有赖于顾客满意,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并把满意的顾客转变成为忠诚的顾客,最终通过留住顾客才有机会获取顾客的终身价值。因为企业的顾客具有差异性,不同的顾客具有不同的需求、偏好和财务状况等条件,不同的顾客对物流服务的满意期望值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顾客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环境状况下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任何物流企业都不可能同时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而让具有不同需求的顾客满意的。物流企业差异化战略在这里表现为,通过各个物流企业提供服务的差异化来使具有不同要求的顾客感到满意。例如,有的物流企业是以提供快速运输服务(如飞机)为专长,以小批量多频次快速运输,以满足对商品时效具有特殊关注的客户。有的物流企业专门提供低成本运输服务为专长,以大批量少频次的低成本运送,来满足某些对运输成本比较关注的客户。同样,有些物流企业可专业提供冷藏运输服务,或类似的特殊要求运输服务。还有的以专门地区的物流网络为专长提供服务,如以提供非洲地区物流服务为专长。顾客的需求是物流企业服务的方向,有差异化的顾客就有差异化的需求,差异化的需求就要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因此差异化顾客的客观存在,成为物流企业差异化战略选择的外在依据。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科学定位,除了参考顾客的需要外,还应考察一下企业的服务能力。每一个物流企业都会有其独到的竞争优势与竞争资源,同样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它的短处和限制,这就构成了组织的差异化。比如有的物流企业在硬件上的优势,有自己的飞机或轮船等运输工具。有的在“软件”上的优势,如货运代理公司,这些公司虽然没有做第三方物流所需的硬件设备,但是他们有大量的客户资源。还有“网络优势”型的,如传统的邮政服务业拥有完善的网络,无论公路、铁路、水运还是航空都能很通畅的使用。物流企业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就必须综合考虑企业的优势、核心竞争力、所处产业的生命周期、竞争对手的状况、技术实力、财务能力、管理能力和外部环境等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扬长避短。如果大家都不顾自身条件的优势与限制,都盲目地以所谓迎合顾客需求提供各色服务,其结果必然是力量分散,服务质量下降,企业优势难以显现,难免会在竞争中被淘汰。物流企业能力上的差异化是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内在依据,它决定了企业差异化的方向、范围与程度。 科学定位:有机整合供给与需求 一般来说,物流企业品牌的创立关键在于企业定位的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是企业要对目前和未来市场有个准确的定位,从数量资料上看我国物流市场前景,在我国工业企业中,把原材料物流外包给3PL的仅18%,把销售物流外包给3PL的也只有16%。只有把握了市场的发展动脉,才能制造出发展空间。这是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核心是STP,即细分市场(Segmenting)、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和具体定位(Positioning)。定位策略的运用,即在于创造和渲染企业和产品的个性化特色。 物流市场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阶差确实已经给国内的物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成了整个经济发展的障碍。但对物流行业来说,这种挑战的背后却蕴涵着巨大的机遇。当前不管是正准备进入国内物流行业的企业,还是已经立足于物流行业的企业,在看到眼前火热的物流行业所给予的机会的同时,更应该仔细分析物流行业目前所遇到的挑战。机遇带来的是憧憬,而挑战带来的则是迈向憧憬的阶梯,踏过一个台阶就意味着离憧憬更近了一步。 现在的很多物流公司都把自己定义为整个供应链的方案供应商。这些企业中有的在国内的几个大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业务主要集中在这几个大城市,并且提供的只是运输和仓储的服务,还谈不上集成供应链服务。甚至有的企业只是买了几十辆车,建了几座仓库,他们的服务距离提供整个供应链集成服务差的就更远了。这也难怪有的外资企业抱怨国内的物流供应商口气大,本事小。 其实就目前而言,集成的供应链服务商是一种高端的物流服务,它不仅包括原料和产品的一体化流通服务,还包括为客户设计优化物流解决方案等服务。而纵观国内的物流企业,真正能够提供如此高端服务的屈指可数,而绝大多物流企业目前只能提供本地或者区域型的仓储和配送服务。 事实上,并非声称提供集成供应链服务的企业才能生存得很好,而有一批立足于连锁店商品配送或者大宗货物的长途运输的企业,他们活的反倒是十分滋润。究其内因,在于他们能够明确自己的定位,在某一领域做的非常专业,从而成了物流价值链中不可替代的环节,其区域性竞争力自然不容小觑,利润自然也颇为丰厚。从企业的性质来看,物流企业应该把自己的公司定位在专业化、国际化的物流企业。海尔就是在满足自身物流需求的同时,其物流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其第三方物流企业定位是以大型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和电子商务公司为服务对象,为包括原材料物流、生产物流、成品物流和销售物流在内的供应链过程提供物流支持为服务内容,以提供物流能力评估、系统设计与咨询和全过程物流代理为服务方式。

6. 目前国内宠物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

宠物医疗成为宠物消费中“大头”

目前,宠物已成为现代人的重要家庭成员,围绕其吃穿用度、生老病死,形成了一条千亿级的“它经济”产业链。其中,需求刚性大、消费支出高的宠物医疗更占据了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成了宠物消费中的“大头”。

1、中国宠物医疗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

目前,我国国内宠物医疗行业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萌芽期(1985-2000年):宠物消费整体市场规模较小,自1985年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开设第一个小动物门诊部后,专门针对宠物的门诊陆续出现,宠物医疗开始萌芽。

孕育期(2000-2010年):宠物数量快速增长,与宠物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市场活跃起来,宠物医疗行业技术水平逐步加强,行业标准逐步建立,行业开始走向规范化。

快速发展期(2010年至今):宠物消费升级,宠物主对于宠物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宠物医疗行业基础进一步加强。



《2019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养宠人群地域分布呈现出下沉趋势,三线以下城市养宠人群占比接近40%,但考虑到未来经济发展速度和宠物数量不会出现大幅度增长,一二线城市仍将是宠物医院竞争的主战场,其市场渗透率也还有增长潜力。

——以上数据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宠物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7. 我国国内市场经济状况如何发展前景怎样

首先,我国国内市场经济状况挺好的,个人也比较看好我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我们现在面临这复杂而多变的国际格局,国际关系也是瞬息万变,新中国成立这几十年以来,中国的复兴之路走得并不容易,好在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党和人民都交上了一份令所有人满意,也令世界瞩目的答卷,这份答卷最令人瞩目的还是经济成绩。中国取得的经济成绩以及我国国内市场经济状况这是无需多言的,多少人盯着,但凡有一点不好,早就沸沸扬扬了,阴沟里的老鼠使再多卑鄙的手段也没有用,通过这段时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表现,我个人是非常看好我们国家的发展前景的。

最后,个人认为在中国生活很幸福,非常安稳,只要勤劳,终究能用双手为自己挣出一个光明的未来。我个人现在是非常庆幸自己生活在中国这样一个稳定和谐的国家的,早早的就打上了安全的疫苗,每天安安心心上班,有多余的时间也可以做做副业,日常生活甚至都不需要戴口罩了,在看看国外的情况,我深刻地理解到大环境是非常重要,在这样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只要你努力,都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的。

8. 2010年卫星定位产品国内市场前景如何

现在应用民间以车载导航为主,销售前景与汽车销量经济发展状态挂钩,以现在形势应该弱于09,后半年销量会提高百分之30左右。总体来说大趋势看好。

9. 新媒体运营的市场前景及发展定位

简单来说就是把产品卖出去,

10. 国内房地产中介行业现状与趋势是什么

房地产经纪主要上市企业:世联地产(002285)、我爱我家(000560)、高新发展(000628)、三湘印象(000863)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房地产经纪行业发展历程、中国房地产中介服务企业数量、中国房地产中介服务从业人员数量、中国房地产经纪业务交易规模

行业进入移动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融合发展阶段

中国房地产经纪行业到目前为止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1998年之前的复苏期、1998-2008年的快速发展期、2008-2011年的行业整合与调整期、2011年至今的移动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融合发展阶段。

2011年后开始出现房地产线上交易平台,标志着房地产交易O2O这一商业模式的产生。房多多、Q 房网、平安好房、爱屋吉屋、链家网等相继成立,随着行业中小企业的并购和加盟,行业集中度不断上升,例如58同城收购安居客成立58安居客房产集团。中介行业产业链目前已经形成了“中小企业+大型品牌公司+O2O平台”的发展格局。

图表1:中国房地产经纪行业发展历程

——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阅读全文

与国内市场前景与定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济南网络营销培训哪里好 浏览:183
火锅店培训计划方案 浏览:128
银行活动策划方案总结 浏览:842
应急业务工作培训方案 浏览:680
县师德培训实施方案 浏览:27
电子商务地区差异 浏览:499
学校食堂工人培训方案 浏览:766
讷河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浏览:484
星巴克具体营销战略和方案 浏览:722
电子商务认证法律制度 浏览:275
市场营销课总结 浏览:735
金生水起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浏览:646
市场营销创业策划书200字 浏览:768
活动策划方案学校双旦活动 浏览:123
北京电子商务创业园 浏览:851
免费下载小学校本培训工作方案 浏览:504
答谢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752
合作赞助策划方案 浏览:949
月饼营销方案人情消费 浏览:607
雷励中国培训活动方案 浏览: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