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营销策划 > 文化产业市场调查

文化产业市场调查

发布时间:2020-12-06 02:43:16

1. 文化产业,地产产业和政府政策的信息收集做一个调研报告

— 2 — (一)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得到科学的规划引领。 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紧紧抓住我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和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机遇,及时对我区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全面调研,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在2010年开创性地制定出台了《顺德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成为了我省第一个县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我区今后10年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定位,从发展战略、空间布局、重点产业、推进措施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前瞻性、全局性的部署规划和实践指导。 (二)我区文化产业趋向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充分结合我区产业提升、传统特色文化发展、群众文化需求等因素,积极引导文化产业向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目前全区文化企业1140家,从业人员约2.8万人,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约88.19亿元,比2009年增长20%,占GDP比重约4.5%。初步形成了创意设计、数字音像、美食文化、活化传统文化、园艺休闲等五个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培育了孔雀廊娱乐唱片有限公司、广东工业设计城等文化龙头企业,打造了“广东流行音乐基地”、世界“美食之都”、“香云纱”等知名文化品牌。 (三)我区文化产业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作用日益显著。 随着我区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越来 — 3 — 越显著,对促进我区产业转型升级、满足群众多样化和多层次文化需求、传承和创新传统特色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顺德创意产业园,已入驻的工业设计、软件信息、科研机构等企业82家,引进“顺德国际广告创意智谷”、“中小企业网络文化营销研究实训中心”等优质项目,2010年产值达1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2000多个;广东德胜创意园,通过整合市场、资金、创意人才、海内外企业等要素,为我区的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提供了智力和技术支持,以及高层次和高附加值的服务。又如广东香云纱文化产业园、广绣文化创新中心、南国丝都博物馆等,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对顺德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香云纱、广绣、缫丝等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度挖潜和提炼,有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产业化发展;“文化凤城”、“凤城食都”等文化品牌深入民心,通过举办社区文化节、美食节、粤曲大赛、交响乐演奏会等多元化、系统化的文化活动,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为推动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调研情况看,当前仍然存在着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三方面突出问题: (一)产业发展观念和认识有待加强。 区镇(街道)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仍有不足。对文化产业的划分、内涵和特性界定不够清晰,甚至有个别 — 4 — 镇(街道)存在文化产业难界定、难管理、难协调等不正确的认识。由于观念和认识的滞后,我区的文化产业直至近两年才被提升到推动经济和城市转型升级的高度进行规划,产业发展速度和水平的提升不明显,目前整个产业发展滞后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二)产业发展政策和服务有待加强。 一是扶持政策措施不足。虽然我区已在去年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但由于区镇(街道)对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科学系统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未能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特性和实际、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专门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扶持措施。部分文化企业由于规模小、效益不高等原因,难以达到现行政府扶持企业的相关标准,享受不到政策倾斜和支持。去年全区入选龙腾计划的文化企业仅22家。因此,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瓶颈问题未能得到实质性解决。如民营投资建设的南国丝都博物馆因商业地产项目建设被迫提前交还所租赁地块,多次寻求政府协助解决土地问题,但因迟迟未能落实而面临闭馆。 二是政府提供的服务不够。由于对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引导,以及对文化企业的具体指导、服务工作,系统性和专业性较强,而区镇(街道)主管文化产业发展的职能部门人员不足、专业水平有限,且兼顾的业务繁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以及对文化企业的信息指导、法律援助、技术培训等服务难以到位。 (三)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一)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得到科学的规划引领。 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紧紧抓住我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和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机遇,及时对我区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全面调研,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在2010年开创性地制定出台了《顺德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成为了我省第一个县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我区今后10年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定位,从发展战略、空间布局、重点产业、推进措施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前瞻性、全局性的部署规划和实践指导。 (二)我区文化产业趋向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充分结合我区产业提升、传统特色文化发展、群众文化需求等因素,积极引导文化产业向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目前全区文化企业1140家,从业人员约2.8万人,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约88.19亿元,比2009年增长20%,占GDP比重约4.5%。初步形成了创意设计、数字音像、美食文化、活化传统文化、园艺休闲等五个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培育了孔雀廊娱乐唱片有限公司、广东工业设计城等文化龙头企业,打造了“广东流行音乐基地”、世界“美食之都”、“香云纱”等知名文化品牌。 (三)我区文化产业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作用日益显著。 随着我区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越来 — 3 — 越显著,对促进我区产业转型升级、满足群众多样化和多层次文化需求、传承和创新传统特色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顺德创意产业园,已入驻的工业设计、软件信息、科研机构等企业82家,引进“顺德国际广告创意智谷”、“中小企业网络文化营销研究实训中心”等优质项目,2010年产值达1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2000多个;广东德胜创意园,通过整合市场、资金、创意人才、海内外企业等要素,为我区的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提供了智力和技术支持,以及高层次和高附加值的服务。又如广东香云纱文化产业园、广绣文化创新中心、南国丝都博物馆等,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对顺德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香云纱、广绣、缫丝等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度挖潜和提炼,有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产业化发展;“文化凤城”、“凤城食都”等文化品牌深入民心,通过举办社区文化节、美食节、粤曲大赛、交响乐演奏会等多元化、系统化的文化活动,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为推动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调研情况看,当前仍然存在着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三方面突出问题: (一)产业发展观念和认识有待加强。 区镇(街道)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仍有不足。对文化产业的划分、内涵和特性界定不够清晰,甚至有个别 — 4 — 镇(街道)存在文化产业难界定、难管理、难协调等不正确的认识。由于观念和认识的滞后,我区的文化产业直至近两年才被提升到推动经济和城市转型升级的高度进行规划,产业发展速度和水平的提升不明显,目前整个产业发展滞后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二)产业发展政策和服务有待加强。 一是扶持政策措施不足。虽然我区已在去年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但由于区镇(街道)对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科学系统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未能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特性和实际、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专门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扶持措施。部分文化企业由于规模小、效益不高等原因,难以达到现行政府扶持企业的相关标准,享受不到政策倾斜和支持。去年全区入选龙腾计划的文化企业仅22家。因此,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瓶颈问题未能得到实质性解决。如民营投资建设的南国丝都博物馆因商业地产项目建设被迫提前交还所租赁地块,多次寻求政府协助解决土地问题,但因迟迟未能落实而面临闭馆。 二是政府提供的服务不够。由于对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引导,以及对文化企业的具体指导、服务工作,系统性和专业性较强,而区镇(街道)主管文化产业发展的职能部门人员不足、专业水平有限,且兼顾的业务繁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以及对文化企业的信息指导、法律援助、技术培训等服务难以到位。 (三)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有待加强。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总体滞后于整个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区仍未真正建立起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产权交易、人力资源、法律、信息化等服务平台,企业发展普遍存在资金不足、人才缺乏、技术落后等难题。全区文化企业规模参差,整个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和完善的产业链,文化产品附加值和文化服务水平不高。像孔雀廊这类既有规模又具品牌竞争力的企业屈指可数;规范的网吧、电影院及高质量的文艺演出等文化服务远远未能满足群众需求。 三、意见建议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文化产业将迎来崭新的发展阶段。区镇(街道)政府要因势利导,通过政治上鼓励、政策上支持、生产上扶持,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建议今后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 区镇(街道)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其摆上重要位置,要像抓工业一样狠抓文化产业发展。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正确对待文化产业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客观处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共同发展、融合对接的关系,把文化产业作为我区的战略产业来谋划发展。要成立文化产业的领导协调机构,统一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处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协调文化产业各行业间的有序发展,积极搭建平台、 — 6 — 优化环境,发挥文化产业的双重效益作用。 (二)落实规划,科学引导文化产业发展。 区镇(街道)政府应抓紧落实我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建议区政府建立定期调研视察和分析总结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制度,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做好产业的数据统计分析工作,改变目前没有统计口径、没有数据收集和分析等现状,以全面掌握产业发展动态,及时应对和解决存在问题。各镇(街道)要根据全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产业为依托,结合发展实际,制定本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抓好具体项目的设计、配套和落实工作。区政府应明确提出文化产业年度发展的具体目标,并纳入绩效考核,确保规划中每项措施的落实,每项目标的完成。区政府各部门之间、区镇(街道)之间要加强协调联动,增强服务意识,通过规划引领、政策引导,鼓励文化产业园区、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引导中介组织发挥作用,使我区的文化从各自独力发展向产业集群带动发展转变;从低水平发展向高水平发展转变。 (三)抓住重点,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区政府应抓住文化产业发展中重点问题和困难的解决完善,重点项目和企业的推动扶持,从融资、市场开拓、科技创新、人才、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入手,尽快研究出台鼓励扶持政策,着重体现政府对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引导,以及推动阶段性发展的实质性和针对性扶持。建议借鉴上海、深圳、佛山等地区的经验和 — 7 — 做法,制定符合我区发展实际的扶持政策措施。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建议区政府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纳入区镇(街道)财政年度预算。通过贴息贷款、技改补贴、购买服务、项目奖励等方式进行鼓励和扶持,迅速打开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2.制定鼓励扶持政策 一是扶持重点项目和企业发展。由相关部门对文化创意、影视演艺、文化会展、新闻出版、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领域,具有示范性和引导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和园区,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等制定具体奖励标准,对年产值、带动就业人数、拉动其他产业发展等方面达到标准的给予奖励,以及优先安排用地、税收优惠、贴息贷款等方面的扶持。同时,区政府要加强项目用地、扶持资金等方面的统筹协调,确保我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一项一策”的落实,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促进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二是鼓励扶持发展平台建设。政府要对管理完善、服务到位,在文化品牌打造、技术培训、投融资服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科研、教育、金融、法律等服务机构给予表彰奖励,并通过经验推广,促进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建议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第一,融资平台建设。鼓励金融机构把文化产业全面纳入贷款范围,并积极开发适用于文化企业的金融产品和信用担保体系,探索推行以项目收费权或收益权为质押的 — 8 — 信贷模式,增强对文化企业的服务能力。第二,鼓励政产学研合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文化产业的科技服务、中介服务机构和文化经纪人的发展,鼓励高校和科研单位向我区的文化企业开放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第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支持高校与文化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基地;通过表彰奖励或资助的形式,培养引进和留住一批名家大师、一批文化产业的领军人物、一批有文化懂经营的管理人才、一批高端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政府要切实加强文化产业干部队伍建设,增加人员配备,专门负责全区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的研究落实和企业、项目的跟踪服务,通过在职培训、专业课程进修等形式,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是鼓励多元投入和融合对接。政府要以降低文化产业类企业注册资本门槛、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等方式,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和事业建设;对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建立和资助的博物馆、美术馆、陈列馆等公共文化项目,要给予税费减免、用地政策和表彰奖励。区政府要在加强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等公共文体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会办文化的形式和渠道,以及文化活动组织方式的社会化,为市民引入更多高质量、多元化的文艺演出、艺术展览、休闲娱乐服务等,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融合,更好满足市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区政府要加强对各产业规划的统筹协调,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与工业、农业等基础性产业和传统特色文化的融 — 9 — 合对接,如促进文化创意与制造业产品的深度融合;文化旅游与我区的美食、水乡、武术等传统文化的融合,突出我区文化产业特色,扩大文化品牌效应。

2. 求一份文化传媒公司的市场调查分析单,急啊!

去年11月28日“44号令”的正式实行,标志着外资进入中国传媒领域已成定局。而我们本土娱乐传媒业的竞争准备还明显不足。今年2月25日,政府又对“44号令”进行了补充规定,其中对外资进行了限制,而在3月份福布斯文化娱乐业论坛上,众多民营资本的老总却表示,由于传播渠道的制约,中国文化娱乐业无法从传统的渠道赢得所需的利润,不得不转移工作重点。

“谁说我是电视节目制作公司,我就跟谁急!”这是光线总裁王长田在几天前由福布斯主办的“文化娱乐产业论坛”上为自己公司正名时所说的话。而做出与之相似的提法的还有总裁孙建军等多位老总。为什么大量传媒公司纷纷以“文化”相标榜,而耻于“节目制作”?因为在这些公司中,“节目制作”已经不再是公司的主要目标了。在业内已经树立一定地位的他们,已经把兴趣点转移到“新技术、新媒体”上去了。而很多人对“投资文化娱乐业就是投钱拍拍电影、拍电视、出唱片”的认识,早已过时。
开市场不开渠道
随着近年来政策管制的逐步放松,娱乐传媒业被很多人认为是娱乐文化市场中的最后一块蛋糕,有大批的资金持有者瞄准着传媒公司准备“扔钱”。但在娱乐也已经成为民营资本投资新热点的今天,不少民营公司老总们却隐隐流露着对当前大量平台由电视台一手把持的不满。渠道不畅,造成很多公司不再把电视台等传统渠道作为盈利重点。
派格太合环球文化传媒的《环球影视》,曾是北京电视台的皇牌节目,在8年前没有任何明确的政策扶持,该节目获得了非常丰厚的利润。但公司总裁孙健君表示,从去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民营公司发展的政策后,从目前情况看,公司的生存环境并未好转。新政策的核心是:把过去不允许经营的资产资源剥离出来,但剥离出来以后由谁来经营却成了一个含糊的问题。起码就目前而言,国营媒体仍然垄断着这些资源。而公司去年电视制作营销的利润不到公司总盈利的1/2,今年不到1/4,不是流水量降低,而是所占的比重减少了。
孙总还透露了在市场环境没有成熟、政策没有成熟的情况下,太合和国家电视台的一次深层次合作,导致净亏损几千万元。国产影视的领头人华谊兄弟的王中军,也对电视台在购买电影播出权时开价的随意性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一部票房上千万元的影片在电视台播出,能拿到50万元左右的版税都是领导高抬贵手;而一些可能连票房都谈不上的影片的播出权却有可能开出天价……这些都是市场不成熟的表现。
要技术更要内容
传统渠道的不畅,使更多民营资本的投资者坚定了用新技术、新媒体、新商业模式重新打造传统制造业的决心。绝大多数人都意识到电视制作公司的竞争对手正由同类的公司和电视台转化成多媒体公司、互联网公司、新技术公司、外资传媒公司。
新媒体、移动媒体甚至于IT终端产品给文化娱乐业的内容提供商提供了非常宽阔的发展平台。在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业内人士承认:IT已经步入了黄昏期,服务和销售的竞争也渐趋饱和了,之后剩下的就只是捆绑内容了。虽然就目前而言,一些新技术拥有者还存在着“内容免费”的误区,但版税意识正在开发商心中逐渐确立。
一年前,媒体传出太合麦田以近千万元收购刀郎在新技术领域的版权时,都说他们的总裁宋柯疯了。而根据今年业内人士的统计,在手机铃声下载业务的前5首歌曲中,有3首歌曲是刀郎的,这3首歌加起来是600—700万次,而且这个并不是特别准确的数字,实际次数应该更多一些。以每首彩铃下载费用2—3元计算,根据提出SP不同,总的铃声收益在1200—1500万元以上。而根据SP分成协议来讲,扣除移动15%以后,太和麦田可以分到将近40%左右。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太和麦田就已经可以收回当初收购版权的费用。长久以来中国音乐饱受盗版之苦,作唱片不赚钱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而一夜之间,行内人突然发现“有个新玩意儿能够赚钱了,而且钱来的还挺猛”(宋柯语)。
可以说,在传统渠道不畅的情况下,新技术能够实现内容最大价值的信心。
看政策还看市场
拍电影、电视剧曾经都是国有单位的专利,在很长一段时间,影视节目制作都是不赚钱的。而民营机构拍影视剧,眼睛盯的是市场。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开,华谊兄弟、中博时代、海润等一些民营机构迅速崛起。1998年相关部门允许民营机构参与影视拍摄制作的初衷是为了扩大社会融资,补充国有制作机构拍片资金不足的问题。而随后《大腕》、《没完没了》等等片子的票房让人们充分体会到了市场化的好处,很多广电圈的人发现“原来电影拍好了真赚钱!”而随着政策的松动,民营机构也拥有了独立拍摄电影的条件,“买厂标”、“买台标”渐成历史。而今年2月25日,广电总局对“44号令”的补充,也是政策在逐渐完善的一个标志,不过还远远不够。
把与文化娱乐业分剥出来进行市场化运作,是政府目前毋庸置疑的既定方针。但市场化的首要条件是平等,而目前很多国营媒体对大量资源的垄断性占有,在保障主流意识形态在文化娱乐业地位的同时,也妨碍了市场竞争的全面开展。比如,中影就因为掌握着所有国外影片的进口权,让各家影视院线都要“上赶着谈生意”,而使很多民营资本家在一段时间内“不敢有非份之想”。
随着外资进入力度的逐渐加大,本土资本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虽然在目前已经出台的政策的召唤下,近两年来中国影视制作公司如雨后春笋,通过审批的影视剧与过去相比呈“井喷”之势。但是去年通过的212部大银幕电影,仅有35部进入了主流院线,而坚持上映10天以上的连10部都不到。目前能和国外大片周旋的国产电影实在不多,中国本土影视制作公司的总体素质急需大幅度提高,而市场竞争无疑是最有效的利器。民营资本的介入无疑是一个强力催化剂,是市场活力的源泉。而如何让它发挥最有效的作用,还是需要国家政策进一步的成熟。

3. 如何认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认识阶段(1979-1992年)
该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国有企业改革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文化的发展则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与文化发展现有机制的严重矛盾造成国家财政统包的艺术团体、出版业、影视业面临着自身生存、发展的重大危机。人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1979年,广东东方宾馆诞生了大陆第一家音乐茶座,这标志着我国文化娱乐市场发展的开始。这一时期,由于缺乏法律支持,政府对个体和私营文化经营活动的管理相当混乱。直到1987年,文化部、公关部、国家工商局联合发出了《关于改进营业性舞会管理的通知》,第一次明确了举办营业性舞会的合法性质,政府从法律上确认了文化市场的合法地位。
2.初步发展阶段(1993-2002年)
着一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文化的经济属性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且逐步深化。1993年,文化部颁布了 《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管理办法》,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的申报和审批、场地和设施、经验与管理、奖励和处罚做出了规定,这是对娱乐业经济属性的充分肯定。1996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同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了广州日报社进行报业集团改革试点,广州日报业集团正式挂牌面世。这标志着文化产业的价值属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同。随后,广播影视业、图书出版业等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革逐步进行,部分建立起企业化运营机制。
3.全面推动阶段(2002年至今)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3]68随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展开,特别是在经营机制、投融资机制、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的产业化改革全面展开。在投资机制上,资本开始进入传媒,广电系统的上市公司有湖南电广传媒、北京歌华有线、中央电视台中视传媒、陕西广电网络、上海东方明珠等5家。在管理体制上,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深化了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
1.对文化产业的理论认识逐步形成共识,文化产业政策有了基本框架
经过对文化的产业属性的理论探讨,人们对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逐步取得共识。文化产业也真正落实到了具体实践中。
2.文化产业发展的势头好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音像、娱乐、报刊、影视、演出等行业的文化进程推进很快,有些行业或文化门类已经完全市场化产业化了。第二,国内多家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以各种方式投资文化产业。第三,是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并逐渐成为了大中城市的支柱型产业。
3.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进
在1993年,原国家体改委对媒体管理体制进行了创新,成立了有公司投资创办的《中国改革报》,打破了以往仅靠政府办机关报的先例。1998年,湖南广电集团成立,打破了行业界限,涉及到多种媒体经营。
4.文化产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 入世之后,我国将在3至5年内逐步取消包括广告领域的限制,允许外资参与改造、改建中国影院等。

4. 跪求《2011-2015年河北文化产业市场调查与投资发展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收点费也行,别太多啊。

去省图书馆看看呗

5. 文化产业问题

产业能力比较

(一)市场化能力

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有高科技支持,以视听出版、影视传媒、演艺娱乐和旅游、网络、体育、会展服务为基础产品的文化产业,已占其GDP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中国有5000年悠久灿烂的文化,但这一厚重的文化积淀大多仍停留在博物馆、研究室里,成为沉默的摆设,缺乏商业运作能力。近20年来,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领域中创造了一系列“奇迹”:一部《泰坦尼克号》,收入近20亿美元,近为同期我国文化产业全年收入的1/4(中国1998年文化产业收入仅81亿元人民币);日本娱乐业经营收入超过其本国汽车工业产值;影视业在美国的出口值仅次于其航空航天业;英国的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加拿大的文化产业规模已经超过农业、交通、通讯及信息技术及建筑业……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1000美元时,第三产业占GDP总量40%左右,其中文化类产品产值所占比重也随之大大增加。而目前我国在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低于这一标准6个百分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与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相当,即两者的比重维持在1:1左右,而我国两者的比重为1.7:1左右。我国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5%)比发达国家平均低50%左右。文化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2.5%)低于多数发达国家,约低30%至60%。

如下图(图五)所示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时乐观看来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社会公众开始在思想上冲破束缚,渴望了解新观念,体验新生活。于是,我国的文化产业市场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居民实际文化消费支出逐年增长,约占家庭消费支出的13%。然而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仅仅是起步阶段。其中在美国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的30%左右,也就是说人家每花10块钱里头就有3块钱是用于文化的。这些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力保证。

图六:中外居民实际文化消费比重

另有关专家分析,中国目前文化消费性虽呈逐年上升之势,但近年来教育费用支出所占比重堪称重中之重,这一方面反映出教育将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居民用于文化消费支出的结构过于单一,暴露出市场化能力不强的弱点。

从古老的音乐唱片、电影胶片到录音带、录像带,再到今日风靡全球的DVD盘片、MP3、MD等声像激光电子播放器,乃至最时髦的多功能彩屏短信手机等视听产品制造业,都可看作是当代正宗意义的文化产品的主体产业,也是近30年来全球最具稳定性和增长潜力的新兴文化工业。发达国家仍然在这方面捷足先登,2000年,全球音乐唱片市场总值是385亿美元,美、日、英、德、法五国音像业实际地垄断了全球音像制品市场,唱片市场总值分别为143亿美元、64亿美元、29亿美元、28亿美元和21亿美元,通过资源集团化和经营规模化获取高额利润,占据了市场的很大份额。而此时中国的音像业还在为打击盗版头痛。

文化产业的经营过程中,市场化能力至关重要。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充分挖掘文化产品内涵,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才能真正搞活文化产业市场,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与公众形成文化价值观的共鸣,是文化产品顺畅流通,扩大消费,强占更大市场份额的良好方式,也是突显文化产业地位、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我国的文化产业根植于中国这块肥沃的政治、经济、文化土壤,尽管目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但与西方发达国家将追求感官享乐作为文化主流、文化产品和服务完全商业化的文化产业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随着市场体制的转型,人们文化需求的高涨,人们越发意识到文化不仅是政治宣传,还是能赚大钱的经济门类。我国文化产业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单一文化的格局,呈多样化趋势全面实现文化产业价值。

产业政策比较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部分经济学家开展了跨学科的研究,对经济与文化间的关系作了较系统的探讨,阐释了“文化”成为“产业”的可能空间和发展特点。为了促进文化产业规范、有序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还颁布了一些法规,如《反垄断法》……1990年,以时代华纳合并为标志,美国开始实施对各类传媒的“非管制化”政策,使得像时代华纳这样的特大型文化产业组织出现了大规模的合并趋势,进而开始全面进军国际文化市场,这就使以法国为代表的一些欧洲国家在文化上感受到了威胁,从而提出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来应对挑战的国家发展战略。在法国,对在公众场合举行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可以免税;英国政府给予一些大学出版社以“慈善机构”地位;近二十年来,历届日本政府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1995年,日本文化政策推进会议发表重要报告《新文化立国:关于振兴文化的几个重要策略》,提出了21世纪“文化立国”的战略方针。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学术和研究机构负责提供市场预测、前景分析等信息支持,企业则通过与政府及研究机构的合作来谋求发展。在世纪之交,为知识经济所推动的全球化发展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在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世界各国各地区都已经把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主干之一。可以说发展文化产业,有意识地采取相应政策,使得文化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同步,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大势。

与西方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成熟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是在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变的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人们在产业意识上、政府在产业政策上都存在一个转变和适应的过程。在过去,文化单位的人们“吃皇粮”的思想根深蒂固,压制了创造文化产品的积极性,大大阻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政府实行的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和推行的传统产业政策已经无法适应变化的需求,政府逐渐对文化产业进行了由“办”到“管”的过度。制定科学的文化产业政策,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政策引导。2001年11月,我国顺利成为世界贸易组织大家庭中的一员,由此,中国文化产业面临走出去、引进来的机遇和挑战,允许“有限准入”。我国政府在2001年文化产品与服务市场准入上所作的承诺主要涉及音像制品、电影和书报刊和旅游领域,主要包括:在中方拥有管理主控权的情况下,允许外资参与音像制品的分销,外方可以拥有49%的股份并参与经营管理;在中方拥有管理控制权的情况下,允许外资参与影剧院的改造,外方可以持有49%的股份并参与经营管理;在准入后进口40部电影,并在3年内逐步增至50部,提高以分账形式销售的影片进口数量,其中以分账形式销售的进口影片数量从10部提高到20部;中国加入 WTO一年之后,国内报刊零售市场将对外开放,3年后,国内发行批发企业外资可以进入;旅游业方面,将在3年内允许有能力建造100%外资拥有的酒店的经营者进入中国市场,准入后允许占大多数股权的拥有权;承诺在所有重要服务行业,在经过合理过渡期后,取消大部分外国股权限制,以及不限制所有服务行业的现有市场准入和活动。

在入世后一年党的十六大上,从最高决策层面对文化产业这个战略产业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 十六大报告首次把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列提出,并将这一任务纳入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政治报告,这对于处于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中的我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践意义。报告不但对发展国家文化公益事业提出了“一个支持”“四个扶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而且从理论上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一科学论断,并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总体要求和长远目标。2003年8月,中共中央专门组织了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学习讨论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胡锦涛总书记在学习会上明确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根据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不断推进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政府可设立各种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如文化艺术基金、电影基金、图书出版基金等,对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音乐、戏剧等艺术门类的创作排演给予奖励与扶持。政府可通过注资或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扶持文化信息网络的建立、文化产业集团的建立、以及各集团设备设施的更新和技术进步,提高其服务质量和竞争力。政府还可通过差别税率政策,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调控文化产业总量规模和水平……

就此,中国文化产业政策拉开了新的篇章。

产业实力比较

(一)人力资源比较

在文化产业上,我们虽有“文明古国”之称,却不抵只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文化的张力。是我们的文化没有吸引力?没有市场?当然不是。当今世界是知识信息的时代,国家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社会上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它对人才的要求,而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已经成为一种市场行为,具有前沿性、创新性特点,对人才的要求则更高。不仅需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还需要能够掌握国家产业政策,把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联系起来,成为懂得市场运作的综合性文化产业的经营人才。

文化产业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产物,真正的文化产业人才也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成长起来的。在西方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从所谓的恩赐制到分肥制再到公务员制(竞争制)的过程,也就是说文化产业人最终选择了市场竞争。经过不断的尝试,他们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经营体系和公正先进的用人理念。越是市场化程度高的社会,它对人才的开放性就越大,只要是能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企业都是求贤若渴的。如果我们离开了竞争,会发现大批文化产业人才将希望寄予少数贤明的领导身上,等待“伯乐识马”是不可取的,也是没有出路的。

由于我国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文化单位是作为事业单位来看待的,缺乏文化生产和经营的内在动力,人们市场竞争意识薄弱,观念陈旧,使得文化产业人才匮乏。虽然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开放,产生了一批文化经营人才,有效地推进了中国文化产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然而从人力资源大环境来看,中国与发达国家仍有相当的差距。
图一:1995年,每10万人中,世界上各地区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有着明显的差异。
图二:2004年的一次国民高等教育调查中,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数和适龄青年入学率已经较往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仍与美国有着相当的差距。

我国有13亿人口,8亿人力资源,但在文化产业领域却存在人员总量偏少、精英不多、结构失衡、分布不均等问题。建国50多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学科中,直到1993上海交通大学才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文化艺术事业管理”本科专业,每年也仅招收30名学生,这对于全国庞大的文化产业体系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而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是大学里的传统专业。以美国为例,全美有30多所大学开办了文化管理学、艺术管理学等专业。丰富的人才是美国拥有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刚刚起步,在建立独立的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同时,加紧建立文化产业的人才市场,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拥有过硬文化产业知识和市场经营理念的人员,是文化产业在市场激烈竞争中永保活力、提高竞争力的基础。

6. 文化产业和艺术产业区别和联系

文化艺术管理在2007年前被称为文化管理,其研究内容包括:“当代中国文艺体制改革研究、文化法制建设研究、文化市场研究、文化经济政策和文化产业研究、文化艺术信息化建设研究、社会文化建设研究、文化人才管理与开发研究、中国图书馆建设研究、外国演出、展览市场研究、网络文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十个部分。
全国艺术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课题指南中对文化管理进行了拓展和重新界定,文化管理演进成文化艺术管理,其研究内容包括:“文化理论学科体系研究;我国文化艺术产业、文化艺术市场与文化经济政策研究;我国文化安全及其政策法规研究;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体系研究;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文化艺术信息化建设研究;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新研究;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研究;公共文化机构评估系统和绩效考评机制研究;网络文化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文化娱乐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音像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文化艺术产品出口政策研究;国际传媒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外国艺术法规译介与研究”十五个部分。

文化产业管理:培养具有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和现代产业理念及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为国家文化资源的有效管理、文化市场的科学运营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致可分为六类:(一)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资源学、文化传播学、美学、艺术基础、宗教文化、中外文学艺术、中国传统艺术、应用民俗学等;(二)一般管理类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文化产业学、管理学、文化经济学、文化投资学、文化贸易学、文化产业管理等;(三)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案例、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传媒经营管理等;(四)政策法规类课程,如经济法学、文化法规学、知识产权与文化产业、中外文化体制与产业政策比较、文化法规案例分析等;(五)语言类课程,如专业外语、西方文化原著选讲等;(六)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类课程,如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网络设计与管理等。
就业去向: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能在宣传文化系统、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业各个行业(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艺术演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事业等)的综合管理层中,从事相关的实际工作,也能到海关、银行等部门从事国际文化贸易管理及文化投资咨询等工作。

7. 文化市场的现状和前景的调查问卷

级别:新手
2004年12月15日 我觉得你是想说文化产业吧……要么是产业发展或是整合????

寻找文化产业的中国论说认为:新世纪的一切并不都是新的,然而,尽管不大可能像上一个世纪初那样酝育出一场"五四"运动,但由新的社会情境和技术手段所带来的产业化趋势确实预示了中国文化的新动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是"文化产业"是当代中国最为扎眼的文化场景,其通俗性、商品性和可复制性正在改变着我们传统的文化观念、体制和生产/消费方式,它不仅要从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政治紧身衣中挣扎出来,也要叛离历数千年之久的"文人"传统。理所当然地,也引发了无数的肯定与否定的议说。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界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论说此一在中国正在崛起而在西方早已说了千言万语的新型文化。

其实,在建设市场经济的中心任务和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面前,发展文化产业已不是要不要、应不应当的问题,而是怎样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的问题。迄今为止,几乎全国各省、各大城市都制定了自己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有的甚至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作为当代文化系统的一种类型,文化产业的生产与销售可以从潜在的大众市场获取利润,对它来说,投入产出、供求关系、消费市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直接与盈利这一可见的目的相关;同时文化工业以高新技术为生产手段和传播媒介,电视、电影、广播、报纸、书刊、录音、录像、光盘、电脑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等传播媒介建立起以都市为中心的范围几乎不受限制的传输网。巨大的经济效益与高新技术的参与,使文化产业拥有自我扩张的内在动力和势头,可以突破任何延搁与约束而拥有一个广大的前景。
然而,这决不意味着有关文化产业的一切都是自明的,无需讨论的。至少有两个问题,就紧紧缠绕着中国文化产业:

第一,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或直接或隐晦地具有价值与政治意义。原则上,它并不一定与现行的政治规范相冲突,但因为它取得了一般商品的形式,因而与长期以来以文化为意识形态、以文化为政治服务的观念及一整套与之相应的文化体制、文化政策有尖锐冲突。从而,在现行的制度框架下,文化的产业化应当不应当受到一些限制?意识形态的规范与文化市场的要求是否会通?近年来有不少文章是从政治上、意识形态上批判文化产业的。比如1998年《文艺报》开展的有关文化工业的讨论中,刘润为《文化工业论》一文就把文化产业与美国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方式联系起来。这种观点或许极端,但对文化产业的持疑虑和谨慎态度的人却比较普遍。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说说是:"大众文化是通俗文化,它是由大批生产的工业技术生产出来的,是为了获利而向大批消费公众销售的。它是商品文化,是为大众市场而大批生产的,它的成长意味着:任何不能赚钱,不能为大众市场而大批生产的文化,都很少有地位,如艺术与民间文化。"(1)我们不能说这样的判断没有学理和事实的根据,我们不能用思想僵化、观念落后来打发这些论者。

第二,与传统文化相比,文化产业的复制性、模式化的生产方式及其商品性、市场性必奖颠覆我们长期以来建立的文化标准和结构。面对文化产业的强势扩张,以个体创造为特征、以文学艺术为范例的文化观念和行为至少在规模和效益上根本无法与之抗衡,文化领域发生着空前的结构重组和理想置换,这理所当然地引起以人文精神的护卫者自居的知识界的批判。而且,从近年来的不少翻译论著来看,当代西方文化理论的主题之一就是对文化产业的批判,它把大众文化带进学术和思想的视野时,又将其作为问题重重、价值可疑的对象来处理。比如有人指出:"大众文化是一种标准化的、公式化的、重复和肤浅的文化,它赞美浅薄的,多愁善感的,当下和虚假的快乐,牺牲了严肃的理智的,时代赋予的和本真的价值。"(2)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当然不仅只有这样的产品,但就目前中国不少文化产品的现状看,我认为绝不能说上述评价是精英分子的保守偏见。因为文化产业确实需要通过媚俗来扩扩展市场,商品逻辑之于它显然是第一位的。如果我们认为文化的某些领域、某些形式是不可能产业化的,那么它们之间如何划界、划界之后又如何保护受到文化产业挑战的文化领域和形式等等,就是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不能不认真对待的。 全面建设市场经济必然导致文化的产业化,文化的产业化又必然引起从价值观到人文精神方面的反弹,这就是文化产业遭遇中国的症结所在。可以肯定,随着文化产业的蔚然发展,有关文化工业的争论在中国还会继续下去。我的看法是,进一步的讨论要有一个论说方式和思维境域的转换,从对文化产业的外部评价转移到文化产业的内部批评,即以文化产业的合法性为前提进行文化产业时代的文化批评?quot;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为当代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在获得政府认可并支持的背景下,全面否定、拒绝文化工业的观点至少是越来越没有市场。而文化资本的内在动力、文化工业的巨额利润,都会成为文化工业强力发展的保证,使文化工业在不久的未来实际上成为中国文化领域的霸主。在文化工业肯定会急剧扩张的现实情势下,对文化工业的合理的批判、审慎的矫正,反倒是难能可贵、相当需要的了,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对抗而不是简单的拒绝。要健康地发展中国文化工业,就必须注意反对的声音,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3)简言之,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政府应加快文化立法和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把文化生产的很大一部分交给市场,给文化产业以必要的通行证;文化生产单位也应以市场为生产导向,彻底打破依赖思想,在竞争中寻求自我发展。虽然目前还远离这一目标,但照发展的势头看,这只是时间问题。真正困难倒是另一方面:如何通过正常的文化批评来校正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偏至,以维护文化应有的精神关怀和价值导向,保护文化系统中不能直接商品化/产业化的文化行为和产品。也就是说,不能因为文化产业在目前还受到限制就拒绝对文化产业的批评,重要的是通过文化领域的内部批判而不是外部的权威压制来达到政治要求与市场诉求、精英标准与大众导向的平衡。


然而,中国文化产业还缺乏这方面的理论资源,因为有关文化产业的批评从来就不是纯粹的文化批评。20世纪有关文化产业(有时被称作"文化工业"、"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媒体文化"等等,此处暂不加区别)的理论,最重要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起点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和以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英国文化研究,虽然它们的思路、方法、结论有很大差别,但它们据以观察、分析文化产业的视角却有惊人的一致,概括地说,不是政治的,就是美学的。 首先是强烈的政治意识。法兰克福学派人物众多,但除本雅明外,包括扭转了批判理论的"大拒绝"态度和悲观主义的哈贝马斯,都对文化工业都持严峻的批判态度。正如该学派的领袖霍克海默说的:"家庭逐渐瓦解,个人生活转变为闲暇,闲暇转变成为连最细微的细节受到管理的常规程序、转变为棒球和电影、畅销书和收音机带来的快感,这一切导致了内心生活的消失。"(4)在另读者熟悉的阿多诺和马尔库塞等人的论述中,文化工业产品具有同质性和可预见性,比如电影一开始,有经验的观众就可以猜到它的结局;只要听到通俗歌曲的前几个音符,听众就可以想到随之而来的旋律。文化产业的可复制性、平面化、模式化等通过提供一定的满足手段,把大众的视野局限在那些能够在现存体制内获得实现的政治和经济目标上,阻碍大众政治想象力的形成,为现存秩序再生产"顺从一致"。在他们看来,文化产业基本上等同于法西斯主义那种控制大众意识的效果,阻碍着社会生活中导向自由和幸福的潜力能。

英国文化研究的起源较为复杂,它对通俗文化的"细绎"来自其老师利维斯,其意识形态概念来自马克思主义。伊格尔顿评论说:"它审视物质媒介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并因此人间从意识形态批评家对形式的关注中学到东西,它把唯物主义直接带入敌入的领域,也就是说带入首先被看作唯心主义建构的'文化'之中,因为辩护者们把文化看作这个堕落的世界的最后一个精神'堡垒'。这样就使马克思主义批评更加锐利。"(5)早期的汤普逊、威廉斯、霍加特等人都特别强调通俗文化中的"感觉结构"是如何与统治阶级的文化观念对立的。汤普生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中具体论证,工人阶级的出现不再是经济力量的消极反映,而是积极的、富于反抗的"文化过程"。20世纪70年代后,法国新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的影响波及英伦。据阿尔都塞看来,意识形态既不是某一阶级特有的信仰系统,也不是与真实、科学的知识相矛盾?quot;虚假意识",而是"个人同他所存在于其中的现实环境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是人们可以借以"阐释、感知、经验和生活于他们置身其中的物质条件里面"的思想构架。也就是说,意识形态是我们意识与经验的基础,它从外部建构了我们的"本质"或"自我",所谓"主体性"不过是意识形态塑造的结果。此一观点迅即被伯明翰学派运用于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是关于意识或主体性的历史形态的,或者是我们借以生存的主体形态,甚或用一句危险的压缩或还原的话说,是社会关系的主观方面。"(6)比如广告就被认为是意识形态,它不断地告诉我们,真正重要的不是以我们在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基础的阶级差别,而是在某些特殊商品的消费方面所形成的差别,因此社会身份就不是我们生产什么的问题,而是秩消费什么的问题。广告产生了各种主体,这些主体又反过来隶属于广告的各种含义以及广告的消费模式。

虽然以意识形态为分析大众文化的基本模式,但在如何评价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上,英国文化研究又发生了一次重要的变化。阿尔都塞的观点象一切结构主义一样,过分强调"结构的整体"而牺牲了过程和具体经验的复杂性,忽视了文化生活中的人的作用。注意及此,"葛兰西转向"随之发生,它一方面避免德国批判理论以及法国结构主义的中难以忍受的对大众文化的傲慢态度;另一方面又克服了初期文化主义的大众主义。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概念所欲描述和解释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文化与馐缎翁

8. 文化产业概述!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一般是与公共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文化事业单位主要靠政府扶持、社会赞助,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单位则主要面向市场,依法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其范围随着国家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我国现实情况看,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和艺术品业等。从国外情况看,文化产业的范围涵盖了文化艺术业、广播电视业、新闻出版业、信息网络服务业、教育业、旅游业、体育业、广告业、会展业、咨询业等。(
国家统计局将以下8类列为“文化产业”的范围:(1)新闻服务;(2)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3)广播、电视、电影服务;(4)文化艺术服务;(5)网络文化服务;(6)文化休闲娱乐服务;(7)其他文化服务;(8)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服务。

文化产业的业态包括:
1.书报刊出版、印刷和发行业;2.文化艺术业;3.文物保护业;4.广播电影、电视业;5.文化娱乐业;6.体育;7.摄影及扩印业;8.园林业(包括公园、动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9.广告业。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40273.html

阅读全文

与文化产业市场调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启创电子商务 浏览:96
微信叫什么营销 浏览:808
西安首策品牌营销策划有限公司 浏览:515
2015电子商务百强县 浏览:535
宝武钢电子商务平台 浏览:957
小型ktv营销方案 浏览:53
安钢电子商务平台登陆 浏览:652
网络营销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浏览:131
电子商务专业考证 浏览:110
机关单位重阳节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816
网络营销模拟试卷a 浏览:257
仪陇县电子商务平台 浏览:101
定制微信营销 浏览:762
理解网络营销的概念和特点 浏览:722
爱心节的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123
2013美国亚马逊电子商务占比 浏览:855
汽车城网络推广方案 浏览:213
宣讲员培训计划方案 浏览:363
村级开展电工培训班实施方案 浏览:523
广告学和市场营销区别 浏览: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