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营销策划 > 机械就业市场调查报告

机械就业市场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3-09-09 09:57:50

『壹』 4000字机电一体化社会调查报告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 发展 历程及其趋势
自 电子 技术一问世,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就开始了,只是出现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尤其是出现了以微处理器为代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后有了明显进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1.数控机床的问世,写下了"机电一体化" 历史 的第一页;
2.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带来勃勃生机;
3.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坚强基础;
4.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使"机电一体化"跃上新台阶.(二)"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1.光机电一体化.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是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2.自律分配系统化——柔性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作出不同反应。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体“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适应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 影响 整个系统。
3.全息系统化——智能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收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其系统的层次结构,也变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势而为复杂的、有较多冗余度的双向联系。
4.“生物一软件”化—仿生物系统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是处于“静态”时不稳定,但在动态(工作)时却是稳定的。这有点类似于活的生物:当控制系统(大脑)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而当控制系统(大脑)工作时,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学 研究 领域中已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机体,但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活的“生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称为“生物——软件”或“生物系统”,而生物的特点是硬 件(肌体)——软件(大脑)一体,不可分割。看来,机电一体化产品虽然有向生物系统化发展趋,但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5.微型机电化——微型化。 目前 ,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机体、执行机构、传感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系统(整机)和基础元、部件两大类。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这些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市场前景 分析 从略。
四、北京发展“机电一体化”而临的形势和任务
机电一体化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目的是节能、节材,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

『贰』 永康就业市场调研报告

永康就业市场调研报告
近几年,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
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本科生就业不如高职生,
高职生就业不如中职生。的确,据统计,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始终在
75%
左右徘徊,而中等职业学校
(
含职高、中专、技校
)
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早已突破
95%
。中
职学校针对企业生产一线培养的有技能
“蓝领”
成为就业新宠。
有些学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与大学生“就业难”截然相反,中职生就业出现了越来越吃香的趋势。教育部公布的
2006
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
除新疆外
)
的就业情况显示:
2006
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
生数
(
不含技工学校毕业生
)

364.25
万人,就业学生数为
348.25
万人,就业率为
95.60%


2007
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报告》调查显示,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呈现逐年上
升趋势,
中职就业率连续三年一直保持在
95%
左右。
2006
年,
中职的就业率又达到了
95.6%


统计数据显示,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到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为
255.04

人,占就业学生数的
73.23%;
合法从事个体经营的毕业生为
36.19
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
10.40%;
升入各类高一级学校的毕业生为
57.01
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
16.37%


各产业就业分布情况是:从事第一产业的毕业生数为
25.45
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
7.31%;
从事第二产业的毕业生数为
134.15
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
38.53%;
从事第三产业的毕业生
数为
188.64
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
54.16%
。本地、异地和境外就业情况是:在本省
(
区、

)
就业的毕业生数为
219.24
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
62.95%;
到异地就业的毕业生数为
127.20
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
36.53%
,西部省份到异地就业,尤其是到东南经济发达地区
就业的比例为
70%
左右
;
到境外就业的毕业生数为
1.81
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
0.52%
。就业
渠道情况是:通过学校推荐就业的毕业生数为
274.32
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
78.77%;
通过
中介介绍就业的毕业生为
33.90
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
9.74%;
其他渠道就业的毕业生数为
40.03
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
11.49%


各专业类具体就业情况是:加工制造类专业就业情况最好,为
97.55%
,其次是土木水利工
程类、
商贸与旅游类、
交通运输类,
信息技术类专业,
就业率分别为
96.80%

96.44%

96.26%

96.10%;
资源与环境类、能源类、财经类、社会公共事务等专业,就业率均在
95%
以上,处
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
;
医药卫生类、文化艺术与体育类专业,就业率低
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
90%;
农业类专业就业率最低,为
89.75%


从毕业生数量看,
信息技术类专业毕业生数量最多,

88.47
万人,
占毕业生总数的
24.29%;
其次是加工制造类专业,毕业生数为
78.95
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
21.67%;
毕业生数最少的
是资源与环境类、能源类专业,毕业生数分别为,
4.54
万人和
5.51
万人,分别占毕业生总
数的
1.25%

1.51%


调查数据显示,
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平均月薪水平为
1386.1
元,
月收入在
1000
元以内的占
57%
,月薪在
1500

2000
元的毕业生约
19%



2007
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报告》同时也显示出中职生高就业率中所隐藏的一些
令人担忧的现象。
一是对口就业率不高,
只有三成。
专业对口
(
包括
“专业非常对口”

“专
业对口,
但不完全一样”
两项指标
)
比例在
20%

30%
之间。
中职毕业生有近六成比例认为
“专
业完全不对口”
,而认为“专业不对口,但有部分关联”比例为
15%
。二是职校毕业生劳动
合同签订率不到
15%
。报告显示
:
职业院校毕业生劳动关系以事实劳动关系为主,劳动合同
签订率不到
15%
。大多数中职毕业生目前均未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其中除了因处
于试用期故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毕业生外,
已是用人单位正式职工但仍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中职
毕业生高达
58.62%
。三是就业稳定性差,
“跳槽”比较频繁。从调查结果来看,中职毕业生
对首次就业单位的忠诚度较差。当中职毕业生被问到“您期望在目前工作单位的服务年限”
时,有超过
90%
的中职毕业生回答最多一年。

二、近几年中职生就业率高的原因

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持续保持较高的就业率,
反映了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的强劲需求。
一方面,
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生了对专
业人才的新的类别需求、
层次需求和数量需求,
像数控技术应用、汽车维修、
计算机应用与
软件技术、护理等不少行业都出现了人才紧缺的情况
;
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上用工单位
需要的大量技术工人短缺,出现了“技工荒”

2004
年二季度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报告
也显示,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工人缺口很大,一些大城市缺口甚至高达
30%
。中职毕业生之
所以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其中主要的因素还在于中职毕业生可塑性大,
敬业精神较强,
能把
所学专业随时应用于实践,工资待遇要求也低于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
2006
年湖北省中职
教育调研组的调查报告分析了中等职业教育高速发展、毕业生供不应求的三大原因。

一是现代化制造业急需技术工人。

当前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新阶段,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
要大批技术工人。被调查的企业一线工人
50%
以上是中职毕业生。调查显示,企业对中职学
生的欢迎程度高于大专院校学生,
因为他们更加关注学生的技能培养。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一些企业未来
5
年对中职生的需求量将增加
5
倍。

二是家长观念更加务实。一些学生选择中职是抱着“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想法。调查显
示,
50%
以上的农村学生和家长愿意选择就读职业学校
;49%
的学生为了早日就业、
24%
的学生
为了技术致富而选择了中职学校。

对未能及时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而言,掌握一门紧俏的专业“尽快实现就业”
,是家长们
的首要选择。
然而,
仅凭初、
高中学历已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中职教育既是对学生所
掌握的文化基础知识进行筛选整合巩固的过程,也是将其所学知识运用于技术实践的过程,
更是对其进行思想品德、
社会交流、
独立生存和自我发展等能力方面进行塑造的过程。
近年
来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表明,
在初高中毕业生、
中职毕业生和大专或本科生三类人员中,

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参加应聘者最多,且中职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三是中等职业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努力加强职业指导工作。

先学校努力转变办学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适应市场
和社会需要,
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
努力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其次
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
改善教学方法,
突出能
力培养。
大力推行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
养模式,推进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第三各学校都重视和加强职
业指导、创业教育和就业服务。

三、未来就业形势分析

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中,从业人员将持续增加,根据

统计部门资料显示,
2005
年至
2010
年将分别达到
834
万和
850
万人。据此,测算出
2015
年至
2020
年从业人员将进一步增加到
1267
万和
1284
万人,其中,每年需要补充的中职毕
业生为
50
万人左右。

(1)
机械制造业每年需补充从业人员
94000
人,
其中中职学校毕业生为
53800

;
考虑到汽车
工业发展将带动汽车维修等相关职业岗位增加,
预计机械制造业业每年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
数为
24800
人。

(2)
模具设计与制造业
2004

-2005
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业从业人员数由
16.92
万增加为
19.22
万,
,但由于其生产方式明显向集约方向发展,进一步优化结构,从业人员数明显增
加,估计到
2010
年从业人员将会进一步增加。

(3)
电子电器制造业随着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制造业发展战略的调整,估计该行业
每年新增中职毕业生为
10000
人左右。

(4)
信息产业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中发展空间最大的行业之一,
2002


2004
年,
信息产业增加值由
212.9
亿元增加到
402.38
亿元。
信息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
增加从事辅助工作的初级人才。
从长江中下游平原,
珠江三角洲软件业看,
估计对中职毕业

生的需求在
40000
人左右。从信息产品制造业看,估计每年需补充中职毕业生为
36000

;
再加上计算机服务业的需求数
26000
人,
信息产业每年需补充的中职毕业生数为
10.2
万人。

(5)
旅游和餐饮业未来几年年均需中职毕业生达
7.99
万人,
是第三产业中对中职人才需求最
大的“客户”


(6)
服装设计与营销专业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大量的外资进入,对我国的轻工业发展产生
着积极的影响,
我国现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
据调查,
近几年对该专业的
中职人才的需求正迅猛增长。

(7)
销售业:随着中国加入
WTO
,销售业这个新兴的行业将逐步完善。从业人员将达到几万
的空缺。



建筑、房地产业:国家人事部发布的“全国部分人才市场供求情况报告”显示,建筑、
房地产等专业列招聘数量前
10
位,在职位需求中,对大专及以下学历的需求占
50.1%


⑼电梯业:据统计,全世界平均
1000
人有
1
台电梯。我国如要达到此水准,还需新装
80
万台。
到时每年仅报废更新就需要
6
万台。
凭借房屋建设势头红火,
电梯市场供需两旺,

动电梯安装维修行业,就业前景一片光明。

⑽物流业:
目前我国大约有
1.6
万物流服务行业公司,
行业产值超过
390
亿元。
预测到
2010
年中国物流行业的产值将达到
12000
亿元。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物流业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将为更多求职者提供职位。

『叁』 就业调查报告(机械专业)

机械类专业是为各行各业制造并提供机械设备和电气装置的部门,被誉为“国民经济的装备部”。因为过去几乎所有的工科院校都设有机械类专业,已经培养了不少专业人才,加上传统的机械企业这几年经济效益普遍不好,对人才的吸纳能力和吸引力都有限,所以目前机械行业的就业需求并不旺盛。

但如果着眼今后,可以这样说,机械行业将焕发生机。经过数年的改革调整,我国的机械企业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机械行业逐步跟上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步伐;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将得到较大的发展,有专家预测,21世纪的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的制造业和加工工业中心,在这种形势下,对机械的需求必将有较大的提升。行业得到发展,继而会对用人提出数量方面和质量方面的要求,因此专家预测,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就业需求将得到改善,甚至有可能出现“热销”局面,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将成为企业竞相争夺的对象。

在今后10年内,社会对机械行业毕业生总体需求较大,其中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最为紧缺。目前不少企业的生产设备逐步更新换代,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懂得数控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的机械专业人才将大受欢迎。不过目前我国高校的一些机械类专业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培养高水平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要,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机械设计制造与加工专业人才近年供需比也较高。因为这些专业将来的工作条件相对艰苦,需要从事车、钳、铣、刨等工作,所以报读这些专业的人不多,因而相关岗位上的人才缺口比较大。现在在不少地方的人才市场上,高级机械技术工人的待遇已直逼高学历人士。另外工业工程和工业设计专业也有望成为热门专业,因为我国的工业设计人才相对缺乏,我们20年来所培养的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仅3万人左右,只相当于目前韩国该专业在校生的数量。不过工业设计专业在当前的就业情形并不好,供大于求,这是因为工业设计的重要性还不能为人、为企业所了解、所看重。

从行业发展看,数控机床、工程机械、发电设备、印刷机械等专业的前景都值得看好。

需要说明的是,机械类专业的名称、内涵过去和今天有所不同,现在经调整、合并,机械类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制造自动化与测控工程”“微机电系统工程”“制造工程”等专业。

机械类专业是一个是实实在在的专业,大到万吨巨轮,小到移动电话,高精到航天飞机,普通到曲别针的制造,都离不开该类人才。而且,机械类专业还具有通用性的优势:学建筑机械的去搞医疗器械能适应,学石油机械的去造飞机也没问题。另外,并非只有机械行业才需要机械专业人才,任何行业,无论是生产型企业还是研发性单位,只要使用设备、生产线,就要给机械专业人才用武之地,如制药、乳品、食品、橡胶等行业都需要他们来安装和维护生产设备。只要整个社会经济正常发展,该专业毕业生就不乏就业岗位,他们既可以成长为工程师,也能胜任管理岗位。 以下数据是俩年前的供参考

毕业生就业率:92.01%。
热门分析:它是以培养现代机械工程师为目的的专业,也是我国高校开设得最久的专业之一。多年来,它长盛不衰的奥秘就在于:无论一个社会的文明发展到何等程度,都离不开机械制造,它是人们物质生活用品供应的基本保障。
考生类别:理工类。
就业前景:主要到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
就业分布最多五省市:北京、上海、浙江、辽宁、山东。
毕业生就业分布统计:
就业行业或部门 百分率
国有企业 34.35%
录取研究生 14.68%
民营及私营企业 12.59%
其他事业单位 1.10%
高等学校 1.23%
机关 1.24%
科研设计单位 7.94%
三资企业 12.14%
部队 3.54%
中小学及其它教学单位 0.99%
出国 1.43%
自主创业 0.43%
金融单位 0.25%
医疗卫生单位 0.08%

注:本专业的各方向及就业率分别是: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88.68%、机械设计及制造82.72%、汽车与拖拉机81.61%、机车车辆工程91.44%、流体传动及控制84.53%、真空技术及设备88.89%、机械电子工程88.44%、设备工程与管理85.63%、金属材料与热处理87.23%、铸造84.47%、塑性成型工艺及设备92.46%、焊接工艺及设备92.79%。
机械是目前就业率很高的专业,但是赚钱多少要看你以后的能力,一般研究生在北方4000左右,本科生3000左右.
工业设计就业前景

进入21世纪,更多企业已意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据国家轻工业局副局长朱焘介绍,现代工业产品的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工业设计的成功。随着高科技技术的发展,产品的质量不再是主要矛盾,抢占市场,获胜的关键在于工业设计的创新,在于其能否引导世界潮流。今天的汽车、手机、电脑市场中,各企业越来越关注其设计问题,谁的工业设计有创新能取胜,谁就能赢得市场。目前国外许多大企业都拥有庞大的设计机构,象日本东芝,拥有的工业设计师数以百计。还有国内大企业海尔集团,就高薪聘用了多名外国工业设计专家,每年投入的开发设计费达8000多万元。这些高投入获得了高回报,海尔产品广泛行销海外世界市场就是一个证明。这说明,市场需求更多的工业设计就业人才,工业设计越来越在市场受到重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加入WTO在即,只有工业设计人才得到重视、使用,我国的工业产品才能跻身广阔的世界市场,市场需要多层次、多门类的工业设计人才,工业设计人才在未来有极大的升值潜力。”工业设计”将是一个为我们国家、我们的企业大量创造知识产权的黄金水道,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21世纪的文化将是设计的文化!

在中国,工业设计就业前景现在正值上升的时期,因为在这个行业里面,过去我们是以加工为主,现在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现在的加工业务和外加工订单越来越少了,所以现在这些加工企业都开始要树立自己的品牌,所以目前工业设计是处在一个高速增长的环境.但是作为工业设计来讲,第一点就是要技术上的创新,工业设计绝对不是一个外观造型,所以要做出一个好产品来,第一点就是技术的更新,所以这对人才的要求就相对来讲比较高。对于一个要做工业设计的设计师来说,要具备整合技术的能力,在学校里面应该多学一些跟科学技术相关的知识——不是说要他当一个科学家,也不是说让他去发明什么技术,但是他要了解技术,新材料现在发展到什么水平了等等,这是设计师对新材料发展的了解,他才能知道把这些东西引进来。作为工业设计师,一方面是要大量地学习这些新知识,要有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另一方面是文化的积淀,这种文化的积淀也不是我们读几本好书,把古代的某个物品搬出来,把它翻翻新,这就叫创新了,而是怎么去结合中国文化元素,提取当中的文化底蕴的东西,这又是一个需要修炼的内功;第三点是作为工业设计师,对手段的能力要强,从做工业设计的角度上来讲,你所掌握的计算机软件要远远多于做平面和装璜的。工业设计除了有CAID等辅助工业设计的软件以外,还有许多的渲染、结构的软件,像CAD、PROE等各种加工的软件,直至和加工设备的接口的编程,这都需要工业设计师掌握和了解。所以工业设计师在世界上之所以能够成为高端的人才,他应该是从整体的设计业务当中成长起来的最高端的一批..

『肆』 当前社会机械类行业对人才需求 调查报告的形式

机械类行业对人才需求的调查报告

机械行业内的技工短缺现象已经遍及全国,目前全国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局面普遍存在,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1、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调查结果显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调查还发现,企业当前最急需人才的前3位人才依次是:营销、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比例达到319%。
2、各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技师和高级技师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和初级工的需求人数与求职应聘人数之比分别是24:1、21:1、18:1、15:1和15:1,目前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比已经大于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比。
3、在制造业发达的地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的短缺状况更加严重。江苏省无锡市2005年二季度企业登记需要275名高级技师和技师,但没有一个人应聘;高级工的需求与应聘人数之比已经达到48:1,中级工和初级工的需求与应聘人数之比分别为15:1和17:1。
东三省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更是严重短缺。据2004年底调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的比重,辽宁为88%,吉林为71%,黑龙江为61%。即使在上海,此比例也只有94%。2004年末,在北京,汽车行业的人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竞相以高薪争夺高级销售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场面。
4、我国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日益强劲的势头。据测算,到“十五”末,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将增长20%-25%,其中,高级以上技能劳动者所占比例预计增长15-20个百分点,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将翻一番。高素质的机械、汽车营销人员将有更大的需求,机械行业的高级技术工正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缺口。

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一轮接一轮的就业潮、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等问题,使得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然而高级技术人才却严重短缺,人才市场呈现出求大学生、硕士生易,寻高级技师难的状况。同样,机械制造业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为此,不久的将来,国家也将会推出《职业培训考核条例》,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并通过《职业培训考核条例》将其制度化;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广“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做法,逐步建立职工凭技能和职业资格得到使用和提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使用待遇机制。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并逐步实现技师、高级技师与相应专业技术人员在工资福利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为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相应的机械行业的企业的成本也将有所提高,所以现在就是提前争夺精英人才,做好企业人力资源储备的好机会。
据统计数据表明,现在仅仅是技工的短缺,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相关的精英人才的需求和短缺也会逐步成为现实,形势将更加严峻。
从机械制造行业业的现状来看,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们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忽视
虽然在当今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已经被社会认可,但是现行教育体制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是技术工人短缺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对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技术工人的培养却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尽管技术工人的短缺早已出现,但技工教育培训的发展还难以适应。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如近年教育部布点增长最快的10个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率在2002年全面下降,其中艺术设计下降了21.6个百分点,就业率仅为59.7%。尽管目前各类职业学校已达2万多所,但以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只有200多所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且由于经费不足,规模有限,设备设施老化,毕业生待遇未得到很好解决,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培养出大批高技能人才。
学生和家长们“非大学不上,非名牌大学不上,非热门专业不读”的观念根深蒂固。而学历相对低但需要长期在生产第一线积累技能和经验的技工却不被人们重视,甚至是被大大的忽视了,这就在源头上流失了“高技能人才”;虽然国家对各级高级职业技能的培养也增大了力度,比如对营销师、建造师、造价师等等高级职业资格的培训,但就总的人才状况而言,只能说是杯水车薪;更何况培训出来的这些人才是否真正能在实践中被企业所接受?这也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另一方面,作为技工人才重要输送基地的技术学校也有很大的办学困难:制造业人才的培养所需设备价格高、使用率低;生源少,学校办学积极性也不高;与计算机、英语等热门专业相比,学生学成后工作辛苦、收入少、工作相对难找。
2、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周期相对较长,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的培养,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大量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然而许多企业只顾追求短期效益,大多数企业名义上开展了培训,但实际上用于职工培训方面的花费并不高,2003年企业用于就业人员的人均教育经费投入仅为195元,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4%,未达到国家规定1.5%的最低比例;2004年的增长也非常有限;2005年上半年有所改善,但也仅局限于部分外资企业和国内各大知名企业。
与此同时,一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后,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职工重使用轻培训,甚至只使用不培训。这次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企业用于技术工人培训的费用不到职工教育经费的20%。其中,职工教育经费用于技术工人培训的比例在20%以下的企业占58.5%,比例在20%-50%之间的企业占26.9%,比例在50%以上的企业占14.6%。企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没有发挥主体作用,对员工的培训投入不够,不注重人才培养,不注重人才的储备,只使用、不培养的做法进一步加剧了技术工人的短缺。
3、还没有形成对高技能人才的评价、激励和流动机制
在技能人才评价方式上,存在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没有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在技能人才的激励上,企业尤其是使用高技能人才多的国有企业,多没有建立鼓励生产操作一线技能劳动者钻研技术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收入分配机制。在企业外部,由于没有给技能人才创造灵活的流动环境,因而也没有达到使技能人才在流动中实现应有价值,以逐步提高技能人才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达到鼓励技能人才投资的目的。
虽然近几年各种技能认证考试不断推出,但在技能人才评价方式上,还存在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没有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
我国将对机械工程师实行技术资格认证制,全国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已经在2004年11月份开考。虽然高薪聘请技术人员的信息常见于报端,但是技术人才的整体薪资还处于较低水平。良好的激励和流动机制还没有形成。
综上所述,机械制造业高级人才短缺问题已经引起了各地各相关部门的重视,纷纷采取了应对措施。
对于企业而言,诚然,高薪可能会找到优秀的高技术人员,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短缺问题。高技术人才的匮乏,涉及到人才断层,解决此问题,任重而道远。首先要从改变人们对技术工作的认识和定位抓起,只有人们对技术人才的认识改变了,技术人才市场才可能出现繁荣的局面。寻找和培养高技术人才才有了落脚之处。同时还要提高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和培训水平,让它真正的成为技术工人的摇篮。
自我国引进全面质量管理以来,企业领导质量意识普遍增强,但企业领导者的素质依然参差不齐。一些企业领导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到抓质量促效益上,不愿花大力气推动艰苦细致的质量工作,产品质量的低水平徘徊也就不足为奇。一些企业管理混乱是导致企业质量效益不佳的另一主要原因。
国内众多企业中的技术人员的结构普遍存在一定缺陷,技术人员队伍过于年轻,经验不足,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够,工作较为浮躁。企业对技术人员的报酬分配不合理,薪金过低,对技术攻关的奖励承诺无法兑现,这些普遍存在的情况大大挫伤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身怀绝技的技术人员因对企业不满而离开企业,开办生产同样产品的私有企业,这不仅削弱原来企业的技术力量,而且加剧了机械行业的无序竞争。

阅读全文

与机械就业市场调查报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我国房地产网络营销的发展和创新 浏览:72
网络营销职业领域 浏览:223
培训学员座谈会方案 浏览:556
picc培训方案 浏览:161
七夕策划方案珠宝 浏览:838
创四星级酒店的培训方案 浏览:353
装修公司内部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53
儿童剧策划方案 浏览:378
秀山电子商务地址 浏览:203
文明户大型表彰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544
云浮微信营销 浏览:880
机械制造业电子商务 浏览:139
保安培训计划及方案 浏览:917
2018年党员培训实施方案 浏览:328
sem推广方案ppt 浏览:74
耐克品牌营销发展的建议 浏览:906
七台河电子商务公司 浏览:258
山村幼儿园新教师培训方案 浏览:332
定制公交推广方案 浏览:996
酒福汇电子商务北京有限公司 浏览: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