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论市场经济下审计的职能与作用 论文
论我国市场经济下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秩序逐渐成熟的大环璄下,内部审计本身正在经历着发展和变化,其职能、作用也自然要发生相应的发展和转变。但我国市场经济下的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既不同于我国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内部审计,也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的效果,才能真正实现:我国市场经济下内部审计具有的职能所发挥的作用。另外,我国进入WTO后,国际上一些先进的经济监管经验闯入我国,为我国的审计行业注入新的活力,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也必将与国际上的经济准则相适应,国际上认知的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无疑对我国的内部审计的改革也必将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因此,我国市场经济下的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是审计理论和实务必须认识和正确定位的问题,是内部审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部门和单位健全内部控制、严肃财经纪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保护资产安全完整的重要手段。现阶段,我国的内部审计也正在经历着蓬勃发展的过程,随着各部门、单位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要求的逐渐提高,关于内部审计的职能也有了多种观点,随之对其在市场经济下的作用也有了多种见解。
目录
一.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 1
二.内部审计的职能。 1
1.经济监督职能。 2
2.经济鉴证职能。 2
3.经济评价职能。 2
4.经济管理职能。 2
三.内部审计的作用。 3
1.制约、防范作用 3
(1)制约违法乱纪、防范非法活动。 3
(2)制约部门行为、防范内控虚设。 3
(3)制约劣迹支出、防范支出漏洞。 3
2.鉴证、促进作用 3
(1)鉴证经济责任,促进内部管理体系的完善。 4
(2)鉴证经济活动对象,促进高层决策。 4
(3)鉴证下属实体遵章守制程度,促进整体协作。 4
3.预警、调节作用 4
(1)内控制度合规性预警,调节运作机制。 4
(2)财务安全预警,调节财务风险程度。 4
(3)经营安全预警,调节经营风险程度。 4
4.参谋、服务作用 4
(1)事前为决策环节提供参谋,为决策服务。 4
(2)事中为经营过程提供参谋,为经营服务。 4
(3)事后提供经营成果分析,为后续任务提供参谋、服务。 4
四.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的对策。 5
1.加强、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5
2.提升、改善内部审计的法律环境。 5
3.提高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的认识程度。 5
4.吸纳高素质专业人才充实内部审计队伍。 5
附:参考资料 6
参考资料
1 《内部审计》作者:庄恩岳1997年8月出版
2 《现代内部审计学》作者:徐政旦 朱荣恩1997年9月出版
3 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首先应强化内部审计工作
4 浅析新形势下的企业内部审计
5 领导干部审计知识读本
6 新时期内部审计职能的变化
7 浅谈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
8 发挥内审作用、提高内审地位
其实这种内容在“期刊网”上多得去了,自己找好了
② 审计定位是指什么
在现代企业中制度中,内部审计的定位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事关内部审计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和内部审计发展方向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渐形成,以及内部审计的发展,迫切需要对以往内审的定位进行反思。关于内审的定位,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讨论较多,大部分从职能出发来讨论这个问题。我认为内审的定位,应该包括以下四个定位:一是目标定位;二是职能定位;三是基本职权定位;四是机构定位。 关于目标定位,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内部审计 的定位应该是四个字:“管理+效益”。就是说内部审计目标定位,应以促进管理、提高效益为目标,实现从差错纠弊向管理效益审计的综合目标转变。这是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新形势下,对内部审计目标定位作出的与时俱进的更新。 关于职能定位,在李金华审计长“管理+效益”目标下,内审职能要从监督导向型向咨询服务导向型转变。 关于基本职权定位,根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起草说明,认为应该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报送资料权;参与决策权;检查权;采取强制措施权;建议权;通报批评权;处理处罚权。 关于机构定位,亦即设立什么样的内审机构,将之放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哪个部位。由于理论上看法不一,大部分人认为,内审机构应该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再在其下设立审计部门。还有人认为只设立审计部门,归总经理领导,并向总经理报告工作等等。实践中做法不一,除前面所说的外还有与财务部门、监察部门合署办公开展工作的;审计部门或归财务总监领导,或归副总经理领导等等。仍需进一步探讨。
③ 审计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国家审计与经济发展间的内在关系
(一)国家审计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国家审计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综观中外审计发展史,无论是古代官厅审计还是近现代国家审计,无一不是这样。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原始社会,由于缺乏审计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受托经济责任,因此就没有审计。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由于有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有了委托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才有审计产生的土壤,于是,官厅审计应运而生。官厅审计是一种维护受托私人经济责任的制度安排,其根本职责是维护奴隶主、封建主的利益,通过查错防弊功能,一定程度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受托经济责任的日趋复杂,审计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家审计发展成为民主政治的工具,它通过对公权的监督,实现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与发展。因此说,国家审计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
(二)国家审计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国家审计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在经济发展中居于宏观调控的地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因此,国家审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新中国的审计制度正是基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而建立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家审计的任务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审计、突出重点”。在这里,“围绕中心”就是围绕国家经济建设中心,“服务大局”就是审计要服务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大局。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发挥包括审计部门在内的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各自的作用和合力作用。国家审计机关因其特殊的地位和身份,不可能直接参与经济决策,经济管理和各种经营活动,因此,国家审计机关不可能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并发挥直接的决定性作用,但可以发挥间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促进和制约作用。因为要正确有效地发挥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决定性作用,除了健全其自我约束机制,抑制其经济上的数量扩张心态外,既要加强对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的监督,制约其经济活动中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方面;又要针对这些部门存在的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提出评价和咨询意见,帮助其更快更好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国家审计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国家审计之所以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作用,主要理由是:(1)国家审计机关作为较高层次的经济监督部门,通过《审计法》及相关法规的授权,能够依法对政府各经济管理部门和国有企业实施监督;(2)国家审计所处的超脱地位为其对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的监督提供了可能;(3)国家审计所掌握的经济信息及其资源优势为其对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的监督提供了有利条件;(4)其他经济监督部门如财政、工商、物价、税务、海关、银行等本身职能和所处地位的局限性无法担此重任。
那么,国家审计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哪些作用?
1、制约性作用
国家审计的本质是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其监督的对象主要涉及政府行为及公共投资事项。由于“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不会有多大的作用。恰恰相反,却常常是在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制约其经济活动中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方面;同时又要针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提出评价和咨询意见,帮助其更快更好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审计监督,揭露和打击经济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制止任何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济活动及其因素,以实现对整个经济活动运行情况的监督和制约。因此,国家审计既要依据法律法规和具体政策,通过履行审计监督基本职能,对各级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监督,检查相关部门部门或机构是否贯彻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企业单位的经济行为是否符合国家经济建设的大政方针,
2、促进性作用
国家审计的促进性作用主要是指通过审计,向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提出审计评价和咨询意见,更好更快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体而言,国家审计可通过收集汇总分析研究审计和专项调查结果情况,特别是站在宏观的高度提出审计综合报告信息,落实分析宏观调控的政策执行情况,分析宏观调控的措施实施效果,并且加强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国家宏观决策部门制定政策的分析研究,为国家政策制定部门和宏观经济决策部门提供高质量的审计信息,并提出客观、合理的审计建议和意见,为加强和完善宏观经济调控建言献策,从而发挥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建设性作用。
3、预警性作用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告诉我们,国家审计从制约、监管到看护、守卫,再到预警、防范,审计作用的发挥,要将审计关口前移,从事后监督改进到事前监督,审计工作提早介入,从源头上控制系统正常运转。国家审计不仅仅是守门,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维护国家经济社会的安全运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维护和保障人民的利益。国家审计系统需要在应对经济运行中充分发挥审计的事前预警作用,能够及时发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内生性和外生性风险因素,并向政策制定者、经营管理者预先提示,提前采取降低或分担风险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警情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要通过客观分析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决策实施效果,对其中可能发生的失效、偏差与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对经济行为可能产生的不良问题在事前给予及时的预警,从而能够对宏观经济运行趋势作出科学分析和判断,提出预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四、国家审计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作用的机制
国家审计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不可能发挥直接决定性作用,但可以发挥间接的不可或缺的促进与制约性作用,因此,国家审计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属于一种倒逼机制,即通过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完善机制、抵御风险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免疫功能。
1、发现问题。审计工作的核心是收集证据、对照标准、形成结论,其中,收集和鉴别证据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由于经济活动纷繁复杂、审计对象复杂多变,国家审计如果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就无法发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影响国家经济发展质量和速度的因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国家审计要发挥倒逼机制的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安全运行,就必须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识别各种风险及隐患,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将风险和损失降至最低点。
2、处理问题。审计工作不仅仅是查账验证、揭露问题,更重要的是对所发现的问题要进行深入分析,系统研究,进而达到处理问题的目标。由于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因素十分复杂,因此,国家审计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一些突出问题进行分类处理,对特别重大问题,如系统性体制机制问题或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可通过上报决策机构进行决策或批办;对一般性问题,可在其职责范围内依法予以处理。
3、完善机制。完善机制是国家审计建设性作用的体现形式。国家审计要发挥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免疫系统”功能,必须要坚持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结合,在依法严肃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同时,更多的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宏观层面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更多的从制度、体制和机制方面着眼,揭示和反映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重大管理漏洞,促进建设和完善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
4、抵御风险。风险是指发生各种损失的可能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论在我国还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属于新生事物,充满各种风险和挑战。国家审计应当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主动识别风险,积极评估风险,运用法定权限去抵御、查处安全隐患,并及时建议政府或相关的权力机关调动国家资源和能力去清除这些风险,以确保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④ 论市场经济下如何发挥审计的作用(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对财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监督审查提出了新的标准。《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广东“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珠三角地区要探索建立财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监督审查既相互制衡又相互协调的财政管理体制。预算执行审计所处经济社会环境发生的新变化,对预算执行审计提出了新要求。预算执行审计如何创新预算执行审计理念,实践 “免疫系统”理论,充分发挥预算执行审计的监督制衡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规范财政管理行为、健全财政管理制度、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实现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成为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创新预算执行审计理念,为构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服务。
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一种分配关系。具体来说,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为实现国家职能,提供公共产品服务、满足共同需要,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或GDP)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家与各有关方面之间的分配关系。国家财政强调国家的主体性、国家职能的客观必然性和参与部分产品分配等特点。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财政需要承担大量的社会公共事务,因而必须健全、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国家财政承担着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产品与服务、协调区域发展、促进社会保障体制可持续发展、改善教育财政、健全转移支付体系、保障国有企业发展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等任务。
同时,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纳税公众就以客观地向政府索取相应公共产品的基本理念来理解财政,而对现代国家财政的审计体系也是基于监督和改善公众税收的用途和使用效率而逐渐建立和发展。审计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通过审计监督,发挥预防、揭示、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的“免疫功能”,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根本利益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对国家审计本质的全新定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广东“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珠三角地区承担着探索建立财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监督审查既相互制衡又相互协调的财政管理体制的新任务。人大为履行监督职责、政府为提高政府财政管理能力、社会公众作为纳税人,对预算执行审计寄予极大的期望。《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施行,社会公众作为纳税人,希望获取在财政资金筹集管理使用方面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新的形势对审计机关通过预算执行审计履行财政资金监督职能并向社会提供相关信息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预算执行审计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预算执行审计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审计创新。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适应形势要求,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中实践经济运行“免疫系统”理论,创新预算执行审计理念,为构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服务,为人大、政府、社会公众做好服务工作,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情况审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守土有责、把握总体、突出重点、整改提高”的工作原则,做到横向全面覆盖、纵向重点延伸、项目评价绩效、完善政策制度、促进科学发展。通过查错纠弊、预警预防、促进内部控制、威慑和促进提高系统运行质量。通过发现问题、剖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部门加强预算管理,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推动部门预算公开透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
二、加大预算执行审计力度,推动公共预算公开进程。
财政资金来源于纳税人,也就是来源于社会公众,具有明显的公共性。随着公共财政的建立,财政资金很大一部分资金用于公益事业,受益的是社会公众,从用途上说更具有公共性。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管理的重点由过去的收入转向支出,财政支出管理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财政支出的绩效。而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不断完善,公共预算公开已成为强化预算监督、降低行政成本,实现行政节能提速的关键。
广东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和省“两会”均强调今年内公务购车和用车经费、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党政机关出国(境)费用、办公经费预算要实行“五个零增长”。政府承诺今年要实现“五个零增长”,目的是降低行政成本,同时也是推动公共预算公开进程的需要。在今年财政收增长困难的情况下,运用预算公开这个杠杆加大对政府部门预算方案制订、执行监督力度,进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财政体制改革,推动公共预算公开进程,降低行政成本,是实现行政节能提速和加快构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服务的有效途径。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是国家审计永恒的主题。监督财政资金的使用是政府审计的一项重要职责。政府审计要针对公共财政,树立“公共审计”理念。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创新审计方式方法,主动出击,提前介入,由过去的事后审计变为事前、事中审计,对准备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政府行为、对准备进行和正在进行的财政收支实施及时而有效的全方位监督,制止不恰当的政府行为,纠正不合规的财政支出,防患于未然,以实现政府财政公共治理,推动公共预算公开进程,充分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三、开展预算支出效益审计,有效降低行政成本。
我们国家的各级政府领导人都是人民选举和任命的,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府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生存、发展、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要。因此,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对人民负责,都要向人民汇报。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财政资金的收支管理。在经济生活中,政府的预算分配是国家权力的集中表现,如何建立与这种权力相匹配的责任体系,建立刚性、透明的预算分配制度,促进有关部门依法理财,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我国各级审计机关是监督国家财政收支的专门机关,是各级政府财政监督的职能部门,它不仅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监督,而且也监督本级预算执行情况。通过经常性的审计工作,审计机关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预算执行情况及其执行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当前财政资金规模日益庞大,结构日趋复杂,国家不断出台财政改革政策;由于决策失误或者管理不善造成的财政资金损失浪费或者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时有发生;由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财务日趋复杂,新的违纪违规手段不断出现;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的预算过程既在政府内部缺乏严格的行政控制,难以相互制衡又相互协调;又缺乏落实外部政治控制,难以监督到位。在公共审计理念下开展财政审计工作,预算执行审计的主要对象就是掌握和管理公共资金的公共部门和由公共资金建设的重点项目。审计工作的目标是促进部门预算改革和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审计工作既要对政府负责,也要对公众负责,更要关心民生、关心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快构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动公共预算公开进程,有效降低行政成本,要求审计对财政资金的监督和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中发挥更大作用,更需要审计机关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引入绩效审计内容。
预算执行审计要在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加大绩效审计力度,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效率,要针对公共支出内容和特点,有重点地围绕预算支出开展效益审计。围绕预算支出开展效益审计就是要以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效益、使用效益、降低公共部门行政管理成本为重点,关注政策落实的效果、预算管理的效率、资金使用的效益,做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一是对部门预算执行真实性、合规性审计,加强对部门综合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的监督,揭露政府部门及其二、三级单位存在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依法严肃处理,严格落实问责制,促进加强内部管理。二是对部门预算管理的完整性、规范性审计,揭露因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善造成的重大损失浪费或者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保证资金用足用好,发挥财政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揭示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分析体制、机制层面存在的问题,促进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推动预算公开透明。三是关注公共部门行政管理成本,抓住与行政成本有关的人、财、物进行监督,并延伸到部门工作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对部门本级会议费和出国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等,揭露管理使用中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促进增加政策执行力,节约行政成本。四是对部门重大专项资金的管理及效益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揭示在项目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影响资金绩效的问题,促进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总之,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坚持与时俱进就是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解放思想、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构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政府审计必须提高审计监督的质量和监督水平,在审计工作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审计机关要树立“公共审计”的理念,把改革创新的重点放在建立规范有序的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审计工作机制上,在财政资金的监督和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中发挥更大作用。政府审计要全方位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全方位监督财政行为,使审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切实地发挥预防、揭示、抵御等“免疫系统”功能,使国家肌体变得更加强健、有力,政府的自身建设水平和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不断提高。
复制点内容供你参考,呵呵
⑤ 我国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有什么特点
内部审计的定位是至关重要的。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管理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和企业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管理控制职能是内部审计的基配数本职能。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虽然有相互利用对方审计结果的联系,但内部审计既不是外部审计的延伸,也不是外部审计的基础。内部审计只能辅助或者服务于企业管理层履行管理职责,而不可能同时为利益格局不完全一致的经济主体服务,也不可同时接受两个利益格局不完全一致的阶层领导。
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离不开有效的内部管理,必须根据资本运动的客观规律和经营活动进行科学计划、组织、调节、控制、指导和监督。此外,企业由于经营和管理的内在需要,也必须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层更好地管理企业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内部审计人员要站在组织发展的全局来分析和考虑问题。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监督与评价,维护经济秩序,不断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内部审计在组织风险管理框架中的定位。内部审计可以协助组织进行风险管理过程的初步建立工作,还可以通过改善组织基本程序的咨询工作,对传统保证业务进行补充。内部审计要评价单位的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办公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控制人员逐步减少,组织的风险性质和影响程度也发生了变化。审计人员要分析这些环境因素的变化,才能进一步考虑组织结构的风险变化和控制是否与形势变化相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在组织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健全内部控制,加强自我约束,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内部审计。凭借内部审计自身的独立性和对本企业情况的了解,以及在长期审计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能够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找出措施和方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和企业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就是通过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资产保值增值上来。
内部审计职能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从内部审计的组织定位方面看,内部审计应立足于企业全局,以参与、合作的态度,定位于企业的服务部门,通过对审查活动的分析、评价,提供改进工作建议和咨询服务,从而帮助组织内成员有效地履行其职责,提高工作质量,为组织创造更多的价值。
第一,在审计开始时,要对被审计部门抱着合作和信任的态度,召开审计座谈会,消除被审计者的顾虑,并尽量不妨碍被审计部门的工作,使他们把审计工作视同本职工作。与他们讨论审计目标、审计内容,需要被审计部门协助的内容,讨论要检查的文件资料以及相关的审计技术等。在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气氛中进行座谈,以取得被审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第二,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征求被审计部门的意见,寻求合作。及时与当事人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对不寻常的经营活动有所“警觉”,如无效的指标、闲置的设备等,共同分析改进的必要性,并探讨改进的可行性措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与被审计部门沟通,可以是口头、非正式的,以便及时地解决和改正存在的问题,避免发生更大的损失。
第三,提出最终审计报告时,重点放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影响及改进措施上,客观地描述存在的事实。同时,为咐铅使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易于理解和令人印象深刻,审计人员还应该注重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阐述情况,以争取管培简首理层的重视和支持。为管理层强化控制、统筹全局、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纠正,改善不良状况,提高绩效水平。被审计部门已经采取的改进行动也应包括在审计报告中,以促进他们对审计工作的积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