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众汽车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
大众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是关乎公司战略目标的,是属于商业机密,出乎高管及相关职专能人员,谁也不属知道,但是很多专业人士通过分析与专业知识判断,能给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但不一定是正确的。
市场细分是市场营销战略中最核心的部分,大众是一个庞大的公司,其细分市场又有许多不同的车系,不同车系又各有其特点的营销策略。如果你想从某一车系入手可能会比较容易。
大众断加大网络宣传:与建行合作推出首张汽车联名信用卡:“上海大众龙卡”并有相关活动网络视频。
名人营销:新款蒙迪欧致胜即将上市时,詹姆斯邦德驾驶致胜的广告深入人心。
感动营销: 经常在全区各盟市开展“感恩,一汽大众在行动”为主题的活动。
希望有解决你的问题,谢谢。
B. 大众汽车和东风日产汽车的体育营销策略有什么区别
1、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上海大众一直领先于其他汽车品牌,且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销售点遍布全国,覆盖面非常广。上海大众投入大量资金提升技术研发的能力,持续人才培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始终专注于产品线的优化和丰富,市场不断扩大和延伸,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4、而东风日产在针对疫情,推出五年超长双保,让消费者在保障层面更有保障; 同时部分城市推出的礼宾车服务,满足消费者在车辆返厂维修时的需求; 并及时攻克关键技术问题,推出首批车辆法规cn95类认证车型等,这些措施是及时响应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同时,虽然忠实消费者的品牌关注度更高,但消费者的关注点也在发生变化,迫使车企迅速做出应对,培养更多的“品牌粉丝”,带动消费转化率的提升。总之,瞬息万变的行业新趋势需要更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更快的适应能力才能跟上步伐。
综上所述,这就是两辆车的区别。
C. 上海大众汽车销售的受众人群分析
上海大众, 主要群体:
1.政府机构
2.私营小,中企业老板(因为奥迪等好车价格高,维护费也回高,私营赚钱不容易答,所以比较适合这个群体)
3.商务/家用群体(这类是社会精英, 家庭和工作都要照顾到)
4. 德系车爱好者
D. 汽车产品市场营销环境调研报告
不知道LZ具体要什么的 先给这个
(一)、奥迪 A6L
车辆品牌: 一汽奥迪
车辆系列: 奥迪A6L
上牌日期: 2006-7
车身颜色: 黑色
车辆型号: 奥迪A6L
售车价格: 32 万元
新车报价: 四十万左右
表显公里: 4万公里
排 量: 2.4
配置选项:助立方向, 电动车窗, ABS系统, 中控门锁, EBD系统, 真皮座椅, 电动后视镜, CD碟机, 座椅加热, VCD碟机, 安全气囊, 天窗, 手动排挡,多碟DVD,GPS
(二)、大众 帕萨特
车辆品牌: 上海大众
车辆系列: PASSAT
上牌日期: 2002-8
车身颜色: 黑色
车辆型号: SVW7183AG1
售车价格: 11 万元
新车报价: 14万左右
表显公里: 10.4万公里 排 量: 1.8i
配置选项: 助立方向, 电动车窗, ABS系统, 中控门锁, 电动后视镜, CD碟机, 安全气囊, 手动排挡, 空调
(三)、中华 骏捷
车辆品牌: 华晨中华
车辆系列: 骏捷
上牌日期: 2008-3
车身颜色: 银灰色
车辆型号: 1.8手动豪华
售车价格: 8.4 万元
新车价格: 十万左右
排 量: 1.8
配置选项:助立方向, 电动车窗, ABS系统, 中控门锁, EBD系统, 真皮座椅, 电动后视镜, CD碟机, 安全气囊, 天窗, 手动排挡, 空调
(四)、大众 捷达
车辆品牌: 一汽大众
车辆系列: 捷达
上牌日期: 2000-5
车身颜色: 红色
售车价格: 3 万元
新车报价: 七万左右
表显公里: 18万公里
排 量: 1.6
配置选项:手动排挡, 空调
(五)、标致 307
车辆品牌: 东风标致
车辆系列: 标致307
上牌日期: 2006-11
车身颜色: 黑色
售车价格: 9.1 万元
新车报价: 十一万左右
表显公里: 3.4万公里
排 量: 2.0
配置选项:助立方向, 电动车窗, ABS系统, 中控门锁, EBD系统, 真皮座椅, 电动后视镜, CD碟机, 安全气囊, 手动排挡, 空调
再者是这个 因为我不是职业写手 有些东西是复制的建议LZ改一下
汽车作为当今社会的主流交通工具,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中国的汽车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在中国有哪些优秀的汽车企业?哪些企业生产的汽车最能够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汽车企业通过怎样的营销战略能够取得最好的营销效果?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笔者就中国汽车企业的营销战略作了以下分析。
一、中国汽车企业的现状
2006年的中国汽车业交出了一份令人兴奋的成绩单——全年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727.97万辆和721.60万辆,同比增长27.32%和25.13%;2006年还创下了我国汽车工业增长的新记录:这是我国车市第一次在一年之内跨过两个百万辆级台阶,不仅从2005年的570万辆跃上了600万辆级,又在2006年的最后一个月攀上了700万辆级的新平台。回顾历史,我国汽车工业的第一个百万辆整整耗时36年,实现100万辆到200万辆的跨越历时8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每个百万辆的实现基本只需一年时间,2006年又将这一速度记录改写。
放眼全球汽车市场,这一成绩的确引人注目。2006年,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汽车市场趋于饱和,增幅十分微弱,有些市场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而中国市场在快速增长了多年之后,还能保持25%以上的增幅,用“一枝独秀”来形容并不为过。同时,高速增长还使中国汽车市场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2006年中国新车消费量占全球市场的比例已经超过了10%,比加入世贸组织之初的2001年增长了一倍多。今天的中国车市,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二大新车消费国。这样一个市场,将不仅是影响世界主要汽车企业竞争格局的重要力量,还将对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特点及优势
2006年中国汽车的自主创新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我国汽车行业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提升。自主品牌在商用车市场的占有率超过70%,在乘用车市场中的份额为41.47%,在整个汽车市场中的比重已接近了一半,自主品牌已经真正成为我国汽车市场的中坚力量。在消费者最关注的轿车领域,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到了25.67%,有三个自主品牌入选轿车品牌销售前十位,前五大SUV品牌中有三个是自主品牌,销量前五位的MPV品牌中有两个是自主品牌,自主品牌在轿车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迅速提高。
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与半个多世纪前我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时的创新不同,今天的汽车工业必须面对“如何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坚持自主创新”的新课题,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一课题已经成功破题。对于汽车企业来说,自主创新并不是闭门造车,并不需要每个螺丝钉都是自己的原创,也不必排斥引进合资,而是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在确保自主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
2、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汽车企业不断推出各种新型汽车品牌和产品,然而在汽车产品极大丰富的市场繁荣背后,中国汽车工业却始终摘不掉“技术空心化”的帽子。汽车是一个高难度产品,国内企业出于技术和资金的匮乏,自主研发周期长、风险大等种种考虑,特别是合资是赚钱的捷径,而国外汽车厂商也不约而同地看好中国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所以才出现了近年来让人眼花缭乱的合资厂商和汽车品牌。合资成风带来的一个负面效应就是“技术空心化”。众多国内汽车厂家忙于从合资合作中追逐利润,占领市场,忽视和弱化了自主研发能力的培育,导致在合资中几乎毫无例外地处于被动地位。
3、发展趋势
随着民营汽车企业的异军突起,特别是奇瑞、吉利等汽车公司在自主研发和创新上的稳扎稳打,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又重现曙光。
奇瑞公司已经成功地实现了“AT”、“AMT”、“CVT”等变速技术的自主研发,目前正在向具备世界最前沿技术的六档自动变速器技术发起挑战。而吉利公司一直秉承“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的造车理念,从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安全设备等关键组成做起,目前已经建立了具有亚洲先进水平的研发中心,并在向海外出口汽车和建立生产基地。
二、中国汽车企业营销战略的特点
一个好的营销战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参加营销战争的最好武器。如果没有优秀的营销战略,即使产品再出色也不会有突出的销售成绩。现在商界流行一句话“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现在很多企业为了保证出色的销售成绩,都在不断努力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优秀营销战略。
1、营销战略的分类
中国汽车企业在营销战略方面所采取的方案可谓各有千秋,但观其总体趋势,中国汽车企业的营销战略可以分为四大类。
(1)针对不同的时期,迎合当时的主流氛围。经典的例子就是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在宣传时就打出了以“月圆时分梦更圆”为主题的广告语:“元宵佳节,合家欢乐,还有梦想未实现?一汽——大众圆你购车梦,全系列的齐备车款——充满驾驭乐趣的新宝来、成熟魅力的高尔夫、理性扎实的捷达、全能空间的开迪,让你游刃有余挑选心仪爱车。元宵佳节,请您莅临一汽——大众展厅,带爱车回家团圆!”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在元宵佳节之际推出了这样的一个营销战略,很好地符合了当时的主流氛围——元宵佳节,让消费者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也能够圆了自己的购车梦。为了满足社会各领域人士的不同需求,广告还列举了四种不同车型的突出特点,来迎合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2)以技术领先为切入点,突显其价值。经典的例子就是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在宣传其“NISSAN TEANA天籁”时就以技术领先为主要卖点,它的广告语为“天籁非凡尊享,七大人性化电子科技突破升级:免费新增DVD影音系统、智能倒车影像监视系统、蓝牙免提系统、7英寸彩色液晶显示屏、前席按摩坐椅、LED迎宾踏板和木纹饰板组件等七大人性化科技配备。电子科技升级,尊贵体验升级,非凡驾乘感受更升级”。
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的这一个营销战略,就是以技术领先为宣传的主要重点,让消费者能在驾驶车的时候体验到其独有的技术价值。
(3)以权威认证赢得消费者的信任。经典的例子就是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在宣传其“中华骏捷”的时候,醒目地打出了“中华骏捷荣获2006年度中国公众最喜欢的乘用车汽车品牌”,“中华骏捷喜获2006CCTV中级轿车”。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就是利用其特有的权威认证,吸引消费者的眼光,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4)抓住消费者的生活品质,迎合消费者的味口。经典的例子就是长安福特在推出其“福特蒙迪欧MONDEO”时,宣传的主题就是“在风驰电掣中,成就非凡!”,其广告语为“成功,来自对信念的执着追求。福特蒙迪欧新装版,将追求完美的激情淋漓演绎,把德国工艺与卓越操控品质完美融合,在优雅气质中洋溢出激情与自信!全新设计的前后保险杠及前雾灯造型更富活力,全新铝合金轮毂和车尾扰流板赋予全车更趋大胆自信的动感魅力。福特蒙迪欧,伴随你在成功路上风驰电掣,成就人生非凡精彩!”
长安福特在推出营销战略的时候就很好地抓住了成功人士的心理特点,以“福特蒙迪欧,伴随你在成功路上风驰电掣,成就人生非凡精彩”为主要的卖点,巧妙地迎合了成功人士的味口。
2、营销战略的总体趋势
纵观中国汽车企业的营销战略,他们都是在大肆的宣传汽车的非凡特点。不管是长安福特在推出其“福特蒙迪欧MONDEO”时,宣传的是“在风驰电掣中,成就非凡!”,还是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在宣传其“NISSAN TEANA天籁”时以技术领先为主要卖点,或是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在宣传其“中华骏捷”的时候,以权威认证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这些做法都在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来宣传自己企业的汽车有着和别人不同的特点,利用这些特点来吸引消费者。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中国汽车企业也将延续这一特点,制定出更优秀的营销战略。
3、营销战略的效果分析
中国汽车企业使用的这些营销战略是否都有出色的战绩呢?来看看下面的这些数据就知道了。
2006年我国汽车市场再度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汽车产销双双突破700万辆,且出口势头良好。据统计,去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727.97万辆和721.6万辆,同比增长27.32%和25.13%。其中,进口汽车20.17万辆,同比增长40.42%;出口汽车31.16万辆,同比增长100.11%。上汽、一汽等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共销售汽车605.2万辆,占国产汽车总销量的83.87%。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显示,2007年1月至3月,国产乘用车累计销量达到153.73万辆,同比增长22.36%,其中轿车销量112.16万辆,同比增长30.14%。这些数据统计告诉我们了一个事实——中国汽车企业在使用了最适合自己的营销战略之后都是硕果累累。
三、中国家庭用车的趋势分析
无论何种商品,其好坏与否、是否畅销,都得由消费者和市场说了算。2006年车市上众多新老车型拼争一年,战绩大多可圈可点。那么,2007年中国家庭用车的趋势会是怎样的呢?
2007年1月出炉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家用轿车市场上,两厢TIIDA销量首度超过三厢颐达,两厢POLO劲情也超过三厢POLO劲取。此外,两厢标致206、雪铁龙C2都成为这个市场的主流车型,此外,在中级车市场上,上市半年不到的两厢CIVIC和标致307的国产进展也日益成为众多车迷关注的焦点。家庭车转向两厢已经成为大趋势。
2007年,中国家庭用车市场必将上演两厢车、三厢车势均力敌的场面。但我们相信一个简单的道理:无论什么车型,只有真正顺应市场发展、切实符合消费者需求,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心。
E. 大众汽车的营销为何如此成功
先是市场进来的早,别人还没进来的时候搞合资。当年日系车其实口碑很好,开蓝鸟,皇冠(参数|图片),公爵王,被认为是有钱人,再往上就是大奔,但是老百姓能看到的车是桑塔纳,捷达(参数|图片)。因为进来的早,国内的合作者也是最强的,一汽是半个政府机构,上汽也是实力最强的。成功达成利益共同体。
但是在中国,日系的坚持未必合理,有什么市场就造什么车,今年丰田也开始上涡轮增压了,这就对了,消费税在这,你坚持自吸不是傻吗?消费者还在对品质不敏感的阶段,供应链你搞封闭高可靠性不是自己挡财路吗?学习德国人,找个研发成本摊完了的老旧平台,用国产的供应链压成本,出个中国专用低价车型不就行了。
F. 汽车行业如何做好网络营销有没有一些案例
网络营销有别与传统营销,其目的是:使更多潜在消费者更快、更全面、更便捷的了解品牌,了解产品,通过对品牌的关注度而激发购买欲望所产生的强有吸附力,从而达到更高的销售量及最节省的营销推广成本。 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互联网覆盖的用户群体到6.7亿人之多。 没有比网络更有效的与消费者沟通渠道了。
现在,也有很多汽车企业通过阿里巴巴、京东、天猫搭建网上4S店,以及利用自身的产品资源和资金实力,开设了网络营销数字平台,这一切都是在大数据形势下的新营销模式,通过平台的嫁接和搭建使汽车企业有了一个更直接与客户沟通的渠道。
网络营销对4S店来讲必须高度认知的几大问题:
1、做好网络营销厂商必须从战略经营的高度出发,而不是将网络营销仅作为是对传统营销的有益补充,以及将其视为一种营销的手段而已。
2、做好网络营销必须要对“网销”要有全面的认知,了解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整合对销售的促进作用点,一定要规避狭义的认知“网络营销就是利用网络进行广告宣传”。
3、做好网络营销必须要有专业的团队,要有一定的投入、要有耐心、有毅力、要坚持,借助网络无限制的平台优势,主动推广,在网海里找寻客户。
4、做好网络营销的根本目的,是集约客户,收集到有效的客户信息(有效的客户信息,必须是客户真实的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购买关注点、需要详知的问题、拟购车的时间),集约客户是核心,必须将客户信息完整的录入CRM资料库,并且有专人进行维护、跟踪、清洗、反馈。
5、做好网络营销不只是网上发发帖子,发上产品图片、发上车辆参数、发上销售地址、电话信息就万事大吉; 做好网络营销必须的几大改观:
1、内容营销丰富多彩。在跟帖或是网站上、商城上一定要有丰富的内容来吸引消费者,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编辑成微文章,试乘试驾体验感受、驾车郊游记,全面展示产品的优势,以优柔的、唯美的、可视性、亲情化、可读性引人入胜的题材,抓住客户的心,让客户与你共鸣,打动客户的心。
2、增加虚拟试驾:开发《试乘试驾实景模拟游戏》,可以尝试用Flash做一个可以人为控制各种数据的仿真试车,不是单纯的试验撞车,而应该提供更多的测试选择,还应该有在不同环境下的测试,以及以不同车速进行不同的开车方法的测试,让客户更好的了解车辆性能,同时也可以吸引一些未打算买车网民的眼球,但这也是潜在用户,除了试车之外还要提供通过游戏中的Flash进行3D观察汽车内部布局以及汽车的构造,让网民由里到外的对车辆进行全面的认识。
3、提供申请试驾(延伸到上门送车上门试驾):对登陆网站留存的真实信息,通过电话的互动交流来辨别、判断潜在的客户,提供申请试驾功能,如果潜在客户在试驾满意后,购车用户可以从网站直接预订,网上支付定金、交车时支付车款,利用互联网技术逐步将4S店蜕化成专门负责接收订单和收款的服务部门,将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对客户服务上(维修保养、保险理赔),培养客户的忠诚度,网上订单式销售模式同时为经销商节约了推广与营销成本,有利于提高销量,优化库存结构提高资金周转率,使其与厂家达到了最佳的双赢模式。
4、圈子、亲情、微信、微博、博客推广:把汽车品牌信息通过博客、微信、微博,让更多人了解该产品信息,通过这一形式,广泛与社会各界人士建立交流机会,借助于这些来自客户、员工、朋友等的反馈扩大销售范围。
5、建一个网上社区,如果社区做好了人气旺了,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获得一个很好的网上做推广的平台,开发一个用户论坛,鼓励已经使用本品牌车辆的用户,经常在网上发表文章、驾车旅游散文,可以不拘体裁的用客户的表达方式,谈用车的快乐感受,对车辆使用由衷的评价,不定期的对用户所发表文章的次数、质量予以评奖,由厂商给予物资与精神奖励。通过网络社区的交流、双向信息的反馈,可以很好的了解顾客需求,掌握大量的网民信息,使厂商的营销体系与互联网的各种功能有机结合成新的网络营销体系。该体系中包括寻找新的商机,抑制竞争对手,发现、吸引并留住顾客,通过不断增加的产品和服务为自己的品牌增值等等。
6、网络视频营销,拍摄微电影,在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发布吸引人眼球的视频,视频制作一定要新奇特,提升视频的观赏率,对“点赞”的,有兴趣、有需求的用户提供下载地址,只要客户通过移动手机发送“需下载申请”,给其提供免费的下载密码,绑定客户潜移默化、由浅入深的引入客户,将这些客户作为销售目标。
G. 上海大众汽车的战略
企业战略管理学修课期末考试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系:机械系 专业: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班级:四班 学号:49 姓名:雷舟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位于上海西北郊安亭国际汽车城,占地面积 3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轿车生产基地之一,年生产能力超过45万辆,产品包括桑塔纳、桑塔纳Vista、帕萨特新领域、波罗、途安、途观五大平台六大系列几十个品种。上海大众的诞生,结束了中国汽车工业“闭门造车”低水平徘徊的历史,开辟了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加快发展的道路。二十多年来,上海大众自我积累、滚动发展,创下了我国轿车工业发展的新模式。在探索中国轿车工业合资经营的道路上,上海大众迎难而上,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滚动发展的道路,为中国汽车工业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轿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发展理念和成功的实践模式。在扩大自身生产规模的同时,公司开展了振兴中国轿车零部件工业的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工作。这一跨地区、跨行业的宏大系统工程,带动了一大批配套工业的技术进步,为形成符合国际水准的零部件生产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国内轿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奠基石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上海大众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经过各方多次追加投资,公司注册资本从最初的1.6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15亿元人民币;总资产由9.8亿元人民币增长到369.4亿元人民币。经过一、二、三期技术改造工程和资产收购,上海大众目前形成了五大生产区域和一个技术开发中心的布局;截至2009年年末,累计产销各类轿车518万辆,是国内保有量最大的轿车企业。鉴于上海大众在自身发展和市场竞争中的出色表现和巨大成功,中德合资双方已于2002年提前续签了延长合营合同,将合作期限延展至2030年。在一个跨国界、跨文化、跨时代、跨技术的大背景下,上海大众中外双方精诚合作,开拓进取。公司曾连续八年荣获中国十佳合资企业称号,八度蝉联全国最大500家外商投资企业榜首,并连续九年被评为全国质量效益型企业。在发展历程中,上海大众创造了中国轿车工业的多项第一。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一个中外合作成功的典范,上海大众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在发展里程中,上海大众创下中国轿车工业多项第一。 先进的工艺设备经过三期重大的技术改造工程,上海大众目前已形成四大生产区域(汽车一、二、三厂和发动机厂)和一个技术开发中心的生产布局。上海大众拥有世界一流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模块化生产方式的总装线、先进的激光在线检测设备,确保轿车制造质量稳定可靠;先进的全自动化冲压生产线、目前国内仅有的两台2000T全封闭快速成型多工位压机、大量采用的机械手,确保冲压件的制作精度;大量的焊接机器人、先进的激光焊接技术,大大提高了车身结构的钢性强度和表面的光洁度;双面镀锌钢板、先进的空腔注蜡工艺,结合先进的轿车涂装工艺和自动喷涂设备,保证车身多年防腐。严谨的质量管理质量是上海大众的生命。上海大众秉承德国大众“像制作工艺品那样精工细致制造轿车”的精神,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评估体系,持之以恒地贯彻和坚持产品技术含量高、安全性强、制造精益的标准。1995年,上海大众在中国汽车行业中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01年又相继通过了VDA6.1(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质量体系)和ISO9001(2000版)体系审核。2001年,上海大众荣获“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并获得了国家首次颁发的“全国质量管理奖”。2003年,上海大众被评为“全国用户满意服务明星班组”、“上海市实施用户满意工程先进单位”。2004年,上海大众又将“上海市质量金奖”收入囊中。上海大众质量控制中心拥有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综合匹配测量室,其质量检测手段已实现了现代化和数字化。雄厚的开发能力作为一个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在多年的发展中坚持走引进吸收与自主开发并重的技术道路,大力提升产品开发能力。在2005年度上海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评价中,上海大众技术中心位列行业第一。在硬件设施上,多年来上海大众累计投资达20亿元。发展至今,公司拥有规模庞大、设施先进的技术中心,配备了完整的车身自主开发和发动机、电器、底盘匹配开发的硬件设施;拥有中国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集各种特殊路面与完整配备设施于一身的轿车专业试车场;拥有具备世界先进实验设备的质保实验室,包括金属、非金属、电器等方面众多先进的实验设备。在技术人才的培养上,上海大众通过TTA培训和项目合作,建立了一支高效率、高素质的产品开发队伍,各领域已基本拥有开发领头人。在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的国产化阶段,以及联合开发阶段之后,上海大众进入了加大自主开发能力的建设阶段。由上海大众开发的出口版右置方向POLO轿车,在2003年成功批量出口澳大利亚;2004年3月,由上海大众自主完成开发的桑塔纳 3000型成功上市。被《中国汽车画报》“年度榜2006”评选活动专家团称之为“优秀的设计人员采用优秀的开发模式创造出的最优秀的本土车型”的PASSAT领驭2005年11月上市后持续热销,供不应求。完善的产品系列桑塔纳 从1984年引进至今,上海大众桑塔纳 已经进行了几百项技术改进,陆续推出了99新秀、世纪新秀和俊秀等数种车型,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销售势头,被誉为中国车坛的“常青树”。
帕萨特 上海大众帕萨特 于1999年12月成功投产,迅速成为中高级轿车的经典之作。2005年11月全新上市的PASSAT领驭在保持帕萨特 品牌经典品质的同时,融合了更多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元素,外形设计豪华动感,内部空间舒适精致,操控性能精确扎实。波罗 2002年4月,代表着当今汽车工业国际先进水平的上海大众波罗 正式上市。在这款国际紧凑型家庭轿车最新车型的引进中,上海大众真正实现了全球同步规划、同步生产、同步上市。2006年6月,上海大众又进一步推出了POLO劲情、劲取,获得了市场的追捧。桑塔纳 3000型 “超越者” 上海大众首款自主开发的产品——桑塔纳 3000型于2004年3月成功上市。作为桑塔纳 2000型的垂直换代产品,“超越者”不仅外观更加时尚现代,空调系统、电控系统、舒适系统等也有较大的提升。途安 2004年11月正式上市的上海大众途安 应用简洁、时尚的设计理念,兼具轿车的舒适、安全和MPV的多功能性,在家用、商务和休闲性上达到了完美结合,是国内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多功能轿车。斯柯达 2007年即将上市的斯柯达明锐,出自于最新的PQ35平台,搭载了先进的1.8TFSI发动机,拥有完善的安全配置和人性化的设计,外观内敛大气,配置丰富,品质过硬,相信会是上海大众新一款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的优秀车型。 全新的营销服务上海大众是国内保有量最大的轿车生产企业,产品和营销服务网络也遍布全国各地。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发展,上海大众“四位一体”经销商和特约维修站总计达到1000多家,全国的地级市覆盖率超过70%,南至三亚,北至漠河,东至佳木斯,西至喀什,形成了分布最广、布点最密的轿车营销与售后服务网络。作为国内最早引入客户关系管理(CRM)的汽车企业之一,上海大众在2001年就筹划实施了CRM项目。五年来,上海大众的CRM日益完善,并蝉联2004、2005年度中国汽车行业最佳CRM实施企业。2005年9月,上海大众售后服务热线启用新号码10106789,此举标志着CRM的重要一环——客户服务中心完成了售前、售后呼叫中心的业务整合工作,从而使客户享受到上海大众全过程统一的标准服务,确保各类咨询和建议得到最快速的响应,并且通过对客户生命周期的全程跟踪实现个性化服务。2005年10月,上海大众推出了全新的服务品牌“Techcare大众关爱”,为用户提供购车、用车、换车、装饰车等全方位的服务,让用户真正体会到360度的全程关爱。系统化的销售服务,透明诚信的二手车置换,便利化的汽车金融服务,个性化的汽车附件,以及维系客户忠诚度的车主俱乐部等与标准化专业服务的有机融合,是上海大众服务品牌的六大支柱。多年来,上海大众一直致力于开发和生产兼具安全性、动力性、经济性和舒适性的环保型轿车。目前,上海大众各类车型均比国家法规规定的时间至少提前了2年达到排放法规的要求,其中帕萨特 、波罗 、途安 的排放标准可以达到欧洲四号水平。从2007年大众开始实施‘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动力总成战略’ ,目标是到2010年将集团所有在华车型的平均油耗和排放降低20%。大众将在TSI发动机和DSG变速箱的普及工作作为重点。2008年7月15日,上海大众江苏仪征项目签约仪式在南京低调举行。这是继一汽大众落户广东佛山南海镇之后,大众汽车在华新投产的第六个整车项目,也是上海大众继上海、南京之后的第三个整车生产基地和第五个工厂。仪征工厂的浮出水面,意味着大众南下策略布局已基本收官,大众对中国市场的新一轮攻势已大幕拉开,挑战300万辆的产销成为了大众在华新的目标。受前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和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速度都出现了放缓的情况,在2008至2010年的暂时性增长放缓之后,中国的GDP增长将重新回到稳定快速增长的轨道上。此外,30年来在中国发展所奠定的坚实基础,也为大众汽车发布和实施2018战略提供了实力保障。2018战略是一项指导大众汽车发展的方向性战略,它将推动大众在未来实现销量翻番的目标。2018年并不是一个最终的时间结点,会根据未来中国经济和汽车市场的发展变化,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2018战略阐明了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和两大合资公司共同的愿景和目标,以及未来长期的发展方向对于汽车生产企业,衡量它成功与否的最直接指标是销量,而销量则反映了消费者对品牌与产品的倾向性。在2018战略的指导下将进一步兑现承诺,向中国引进更多最先进、最环保的产品和技术,同时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准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上海大众投资24亿欧元重点发展新技术的开发、新产品的引入、品牌形象建设、销售网络和服务的升级等方面,目标是建立中国最具竞争力的汽车销售网络。目前大众汽车集团在华三大品牌——大众汽车、奥迪和斯柯达,都拥有覆盖面广而且成熟的经销商体系,上海大众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网络覆盖率,为未来实现销量翻番、将经销商数量增加一倍的目标提供保障。很多人都已经意识到,中小型城市将成为中国汽车市场新的增长点,因此,上海大众会把加强在这些市场的销售网络建设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之一。”从2008年推出的上海大众朗逸以来上海大众会给中国消费者带来更多更符合他们需求的本土开发车型。”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般谈到可持续发展,人们总会将它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虽然大众汽车集团始终致力于成为最环保的汽车生产商,这已经是大众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但是与比亚迪的可持续发展电动力汽车来还存在多点不足汽车动力方面的可持续存在很大的差距无独有偶上海大众的成功绝不是偶然,成功的营销策略, 管理策略 ,成功的追加投资和致力于技术核心的研究以及高管领导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战略,奠定了上海大众成功的必要因素.“追求卓越 永争第一”为核心理念的上海大众,不仅要成为全国一流的企业,更将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跻身世界一流的轿车企业行列,努力为中国轿车工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腾飞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H. 上海大众的营销理念是什么
上海大众:强化销售、服务!真正体现销售与服务并重的营销理念!
I. 大众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角度)
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发展: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大众)是中德合资的企业,成立于1985年3月, 9月正式投产,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轿车合资企业,中德双方投资比例各占50%,合同期限为45年。2004年5月2日, 中德合资双方签订了新增15亿人民币注册资本的合同。经过六次增资, 上海大众的注册资本将达到78亿人民币。公司位于上海西北郊安亭国际汽车城,占地面积 32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6.8万平方米,现有职工15000多人。目前已形成四大生产区域(汽车一、二、三厂和发动机厂)和一个技术中心的格局。产品已由最初的桑塔纳系列发展到了今天包括桑塔纳、桑塔纳3000、帕萨特、波罗、高尔、途安在内的五大平台六大系列几十个品种,年生产能力超过45万辆,是目前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轿车生产基地。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是由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德国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和奥迪汽车股份公司合资经营的大型轿车生产企业,是我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轿车生产基地。公司于1991年2月6日正式成立,1996年12月全面建成投产,1997年8月通过国家验收,1998年4月30日通过德国莱茵技术监督顾问有限公司(TUEV公司)和中国汽车认证委员会质量体系认证中心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并于2002年月12月19日获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公司整个项目总投资111.3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为37.12亿元人民币。其中,一汽占60%的股份,大众占30%的股份,奥迪占10%的股份。一汽-大众公司位于长春市西南部,占地182万平方米。经过不断发展,现已形成年产33万辆整车、30多万台发动机、18万台传动器的生产能力。一汽-大众公司含销售公司、两个生产厂、12个部门和3个直属科,现有正式员工约7000人,其中管理人员约为1500人。一汽-大众公司的主导产品是捷达系列、奥迪系列、宝来系列及高尔夫系列轿车。
大众汽车曾在中国风靡一时,在98年以前60%-90%的市场份额,曾包揽国产轿车销量冠军近20年,但在2005年以年销量56.7万辆的业绩、19%的市场份额将冠军宝座让出,而且南北大众也是前五大汽车厂商中唯一出现负增长的两家企业——大众汽车从巅峰滑落。从近年的统计数据分析,大众品牌轿车(是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的总称,其数据为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的销售数据和,以下同)在中国轿车市场占有率持续下降,已由98年的59.2%下降为2004年的26.3%(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一季度大众品牌轿车市场占有率仅为11.5%)。从公开披露的财务数据分析,大众的状况亦令人堪忧。2004年底大众资产总计为537.85亿元,同比下降了8.7%;同期应收帐款达到78.7亿元,同比增加了40.9%。
在国内轿车市场高速增长的00-04年期间,除2003年大众品牌销售增长与轿车市场整体保持同步外,其余几年大众品牌轿车市场增长速度均低于市场同期水平。尤其是2004年,大众品牌不仅没有保持增长,而且出现负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下滑态势。但与此同时,2005年通用汽车在中国实现连续五年赢利,并首次成为中国汽车销售量与市场占有率双料冠军,共计销售汽车66.5万辆,同比增长35.2%,从而全面超越大众,成为在华第一品牌。可见目前大众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失败一方面是竞争对手的压力所致,而更重要的是自身出来状况。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这个问题有很多方面的解释,下面我们就从上海大众与上海通用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的比较这个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
德国大众是国外汽车品牌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先驱者,与中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上汽和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厂——一汽合作。为了规避当时市场的风险和政府壁垒,德方选择了制造和解决生产方面的问题,而把市场和风险丢给了中方。由于当时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可言,大众垄断中国市场十数年。在中国政府放宽对合资企业的外资控股限制后,德方表现出了对话语权的殷切姿态,大力打压中方。这不仅使得中德双方的管理者矛盾不断,而且逼使一汽为了话语权的考虑,在2002年又选择了与丰田的合作,给德方造成的损失和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反观上海通用,1997年,美国通用和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合资成立上海通用,双方各控股50%;2001年与柳州五菱的合作也没有拉下上汽。通用汽车在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从未寻求对其本土合作伙伴的控股或者独资地位,所有合资公司的股权比例都是五五开。可以说若德国大众在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资本家,那么美国大众则是尽显绅士风度的寻求双赢的朋友。
正是基于上述不同的出发点,造成了大众和通用的同时期的本土化战略的实质的天壤之别。下边我们将从一些具体的方面,如采购、产品布局、对待消费者态度、渠道策略、品牌战略以及观念等发面来论证我们的观点。
1. 零部件采购方式:大众进口——通用本土采购
大众为了利用中国政府的一些进口政策优惠,以及从中国市场获得更多的利润的考虑,对关键零部件一直都采取从德国进口的方式,这一策略给德方带来的利润占德方从中国市场上获得的年利润的30%以上。然而,随着中方合资伙伴的成熟,这一策略埋下了很大的隐患:大众在中国的两个合作伙伴的采购和销售网络各自为政;始终未能在中国建立起零部件配套体系。这一缺乏长远眼光的策略,不仅加大了经营成本,也给德方埋下了隐患:2003年的欧元升值,零部件的进口仅在汇率上就损失数亿欧元。同时,大众对中国汽车市场长达十数年的近乎垄断经营,却没有建立起保护自己、遏制对手的门槛,给了新进入者机会,而自己也没有拿得出手的核心的竞争力。
通用却一心一意与上汽合作,双方的平等互利的基调,使得通用赢得了上汽的信任和大力支持,大大提高了双方在谈判桌上的效率;并且义无反顾地实施本土化采购,大大降低了采购成本。在零部件配套体系方面,上海通用一直坚持以国产化为主和国外零部件采购为辅的策略,致力于本土化,每个车型都达到了60%以上国产化。对成本的有效控制,使得通用虽然销量不多、利润却高居盈利榜首。
2. 产品布局:大众产品交错——通用差异化
在大众一家独大的时代,大众的两个合资伙伴采用了产品错位布局的战略,为大众赢得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垄断地位。由于两个合资伙伴的独立性,以及对利润的渴望,和大众在产品布局上的让步,两家合资公司的产品错位策略走向死亡,例如在车型上,一汽大众的奥迪、宝来、捷达分别与上海大众的PASSAT、POLO和桑塔纳交错,两个有共同血液的企业不得面对市场竞争的尴尬。
上海通用则敏锐的看到了中国汽车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市场细分化、用户个性化。一开始采用的策略就是做全系列乘用车,在产品布局上采用差异化战略、全面化战略:在高、中、低档产品分别推出一个品牌,每个品牌又有多个系列,每个系列又推出多种车型。经过市场检验的这一产品布局战略,显示出上海通用开拓细分市场的敏锐和能力。
3. 对待消费者:大众脱离市场需求——通用“以顾客为中心”
大众的产品在全世界都面临着市场需求割裂的困扰。一直以来,大众始终认为“中国的消费者不成熟,大众的产品价值高,但是中国消费者不了解”。这句话其实说明大众是了解中国人的消费需求的,但是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去适应中国消费者的这种“不成熟”,而是消极的等待中国消费者的成熟,那时也许中国消费者就能懂得大众了。让我们产生这样一个念头:那时大众还在中国存在吗?
上海通用的经营原则则是“以顾客为中心”,“顾客喜欢什么、需求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而不是等着顾客适应自己的产品。通用从中国市场的需求出发,在通用全球资源平台上挑选适合中国市场的车型,并针对中国市场的特点,通过参与、主导产品设计以及逆向工程,对每一款车型进行大量本土化设计的改进,使每一款产品从外形到功能都符合中国的用车环境和中国人的审美标准。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基于适应中国市场、适应中国消费者。
4. 渠道策略:大众网络互不兼容——通用专营体制
大众是中国第一家销售网点超过1000家的跨国汽车公司,其中一汽大众412家,上海大众546家,奥迪52家,但是大众却未能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分销网络。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分别建有独立的专卖点和维修点网络,他们的渠道互不兼容,一个品牌拥有两条完全不同的销售渠道,意味着更多成本的付出。
通用汽车采用“上海通用授权销售服务中心”的扁平化品牌专营体制,采用多品牌并销的渠道策略,最大限度的享用合资品牌的渠道。通用公司对上汽恪守着平等的地位以及均衡扩张的发展战略,让合资双方获得双赢。
这种差异其实正如前边所说的,是由两个外资企业的不同定位造成的,“资本家”和“朋友”有着鲜明的对比。与“资本家”合作和与“朋友”合作,孰优孰略不言自明。
5. 品牌战略:大众“一女嫁二夫”——通用“一夫一妻制”
大众“一女嫁二夫”的策略在当时的出发点是为了规避风险、扩大市场份额。从长远来看,却是弊大于利,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都无法单独享受“大众”品牌在华的利益,只能致力于子品牌的开拓,各自为政又带来了“内部竞争”的消耗。这种冲突在其他汽车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后更加明显的暴露出来。被业内人士称“南北大众割裂问题是大众中国的癌症”。
通用则一心一意的与上汽合作,有效地控制了成本;采用差异化、多品牌的市场战略,使得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构成一个清晰的品牌结构,覆盖高、中、低档市场。
6. 经营观念:大众“一丝不苟”、效率低下、高昂成本
大众在中国的跨度,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依旧保持着一些市场经济的方式,如花费巨额资金对新款车进行认证,又因为在华合资体系的效率低下,形成了巨大的前期成本。
大众在中国形成了一套具有严重中国特色的庞大的包括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方面的体系:反应迟钝、官僚作风严重、德国总部遥控大众中国的业务。使得日常的运营过程效率低下,据说上海汇众为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同时提供底盘组装,前者的供货期是三天,而后者是五至七天。在成本这一块也加了浓浓的一笔。
大众在中国的初期巨大的成功,除了产生巨大利润之外,也给大众留下了错误的市场经营观念:不太重视引进新产品、改善营销策略、分析中国消费者需求、价格政策保守僵硬。这种认识上的失误,低效的反应,缺少应变机制,加上市场竞争的急速激烈化,直接导致了大众在市场上的败退。
7. 内部冲突:一汽与上海大众及德国大众间的矛盾重重
中国和德国两种不同文化的交织,以及中国汽车市场的一些独特性,形成了大众在中国独特的“W”形象。在带给大众成功的同时,也埋下了种种的隐患,这种隐患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暴露无遗,并显现出极大的负面作用。中德双方的冲突首先表现在文化差异的问题。包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的不同。德国人往往有更强烈的合同意识和更强烈的时间观念,他们不仅有更规范的工作流程,也更崇尚市场经济的作用;而中方的思维方式更偏向感性,强调随机应变而非严格的执行计划,家族意识较强,同时也更看重个人的利益,在经济自由度上政府干预较德国也明显增强。基于以上不同的文化认识和习惯,中德双方往往在工作中发生不同程度的摩擦。虽然有包括恩波跨文化培训及相互间的参观交流平台等,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相互间的文化冲突,但仍然可以看出德国大众与中国企业间的沟通有明显的障碍:德国大众始终想以自己的企业理念来指导中国市场,而中方则想保持相对独立的经营脉络,包括发展其他品牌车系的合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为了维持与德国大众的对话权,但也因此而削弱了中方对大众的资金、技术和人力投入。由于这种种难以调和的矛盾,中德双方的合作不尽顺利,给大众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一汽与上海大众间的冲突表现在相互独立的组织设计和价值链网络,以及为了抢占市场相互的激烈竞争。由于都采用的事业部制,上海大众通过运用IAT模式重组和上汽组织重组后的组织结构结果几乎重合,如下图。同时,由于两者保持相互独立,不论从供应链或者销售链或者组织费用来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物流成本、销售管理成本等运营成本,相对于其他经过整合的品牌,明显降低了成本优势。再者由于是各自为政,相互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和产品利润的差异化竞争,往往因为过于强调各自的大众子品牌而打压对方,大众作为一个整体的产品形象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下则被淡化,无形中则削弱了大众的品牌价值和竞争力。这也成为大众在中国发展的另一个障碍。
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本土化战略是大众在中国打的一张“亲民牌”,却也暴露出了各个方面的问题,窥一斑而见全貌,大众的问题已经不单单是简单的变化就能改善的,必须直接从其组织、战略上进行改革或者整合。对此问题,我们小组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 强力整合南北大众,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对于南北大众的整合,大众公司早有打算,但迟迟不能彻底解决。这既有大众公司本身因素,又有客观环境影响。暂不论一汽和上汽作为竞争对手能否联姻,就是地方政府亦不愿自己的企业被别人重组,这涉及到太多集团的利益。整合,对于大众、大众中国、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来说不仅困难重重,而且搞不好还会造成伤害。因此,在南北大众整合的问题上,我们建议大众公司先从配套体系开始着手。例如,先参考或逐渐控股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的上游配套供应商,然后再设法联合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就关键零部件总成进行联合开发。这样一路走来,南北大众将逐渐从对手演绎成合作伙伴,最终实现南北大众的彻底联合。
2. 理清品牌定位,重祭“大众”宝典
对比日韩系产品,大众产品毫不逊色,但为何仍面对新产品上市的“一次又一次失败”?大众是否该重新审视一下问题的根源?
由于上海大众和一汽间的竞争,为了树立各自的企业形象,强化各自的品牌,相继不断地推出自己的子品牌,从上海大众的包括桑塔纳、桑塔纳3000、帕萨特、波罗、高尔、途安在内的五大平台六大系列几十个品种,到一汽大众的捷达系列、奥迪系列、宝来系列及高尔夫系列轿车等等,由于在中国有过多的大众发展的子品牌,在宣传等过程中,因为强调这些子品牌反而淡化了大众这个大的企业产品形象本身,也给消费者对大众的认识造成了一定的误导。从这方面来讲,品牌的整合是重树大众的“大众”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的一个必然要求。
再者,回顾大众产品在欧洲和南美洲的成功,我们看到大众真正做到了为“大众生产好车”的责任,因此成功是历史的必然。反观大众在国内新品的定价,就显得“曲高和寡”了。关于大众产品定价过高一事,已遭到社会各界人士广泛置疑,我们就不再赘述。我们只想援引大众成功的一个案例来说明价格对于中国市场意味着什么。2004年5月,在市场仍高歌猛进的时候,上海通用率先实施“突破2005”行动,紧接着上海大众、一汽大众首次联合行动,对旗下所有产品实施大幅降价,此举不仅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而且为南北大众迎来了销售高峰。我们想证明的是,只要企业认真对待市场,确定合理的价位,必然可以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另外,大众集团还有奥迪、斯科达、宾利等众多品牌,只要大众理清品牌定位,在市场广阔的家庭用车市场推出真正适合大众消费的产品,一定可以重现昔日辉煌。
3. 提高本土化进程,设立高级别研发中心,变中国为大众全球生产基地
在这个方面,我们呼吁德国大众在对南北大众的整合基础上,可以给中国大众以更多的自由。毕竟,两国的竞争环境和市场环境是不完全一样的,而中国大众是直接面向中国市场的,对市场和环境有更深入、更真实的了解,过于集中的控制,不完全适宜的经营理念,往往使中国大众失去了在中国市场的活力,降低了企业对市场和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成为本土化进程中的绊脚石。
对于大众中国市场策略失误,我们还有一处不能不提。作为国内最早的轿车生产企业,也是最成功的轿车企业,上海大众,亦包括一汽大众,不仅是大众在华的汽车合资企业。他们同时还肩负着振兴中国轿车工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汽车的重任。可是20年过去了最有能力实现自主知识产权开发的上海大众,至今没有推出一款令国人满意的产品。这不仅令普通百姓不满,亦引起高层的震怒和怨言。大众应该清楚的意识到这种潜在的危害。
同时,对于大众而言若不尽早实现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首先不利于成本降低。一旦遇到国际汇率波动,国内合资企业必然大受影响。其次中国市场广阔,对于国际汽车市场有蓄水池作用。若大众将中国变为其全球生产基地,一方面可以利用中国低廉劳动力成本提高全球产品竞争力,而且当国际市场需求不旺时,可加大中国市场销售量,消化多余产能,反之亦然。
结语:
中国汽车是一块大蛋糕,特别是正处于汽车行业井喷的阶段,可谓是兵家必争之地,大众尽管面临着种种问题,但决不会束手就擒,将自己辛辛苦苦做大的蛋糕往别人嘴里送。随着越来越残酷的市场竞争,大众在中国是应该调整一下自己的战略,以更本土,更符合中国特色的崭新面貌出现在中国,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本文来自中华英才网
J. 上汽大众的品牌策略是什么
有人说营销是一门艺术,艺术中有现实派,也有理想派。但不管是商战,艺术,都可以让人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无止尽,战无常法。
当越来越多的桑塔纳、帕萨特以及POLO等品牌轿车驰骋在中国大地上的时候,上汽大众营销策略和战略自然越来越被业界瞩目,不计其数的媒体记者采访总是提这样的问题。其实归纳起来就是:上汽大众卖产品更卖服务,而卖产品和卖服务就要“摆缸”。
1 上海上汽大众的营销策略——卖产品更卖服务
中国虽然入世了,但市场还没有完全按游戏规则运作,进口车高潮也还没有到来,进口车因为数量少,影响面小,而老百姓对国产车期待是不一样的。如果说进口车能收能放的话,国产车就只能放不能收。买进口车的人毕竟是少数,波及面小,它就能收能放。波及面大的国产车是不能这样做的。不希望我们的价格在别人之上,进行竞争。但是我们的价格绝对不会比别人低,也没必要这样做。我们是卖产品更卖服务,这就是我们的理念。
在价格战中有的企业成功了,却没赚钱,因而在经营上是失败的。我们作过一些市场调查,说实话,如果我们稍微在价格上松一松,会有60%的用户买我们的产品,但我们不能获得更多的市场,除非我们降3—5万元,但又是不可能的。即使降下来之后,也不可能获得更多的份额,只不过是达到一个平衡,而不能增加市场占有量。因为现在用户更讲究质量和性能,很多消费者对10万元以下的车也是冷静的。电视机企业相互压价可谁也没得到好处,这个结局已经让大家看得很清楚了。我们没把主要精力放在价格上面,而是放在了我们应该做的工作上。我们进一步加强了网络建设上的一些基础工作,如“用户满意工程”。上海大众强调的是,卖产品更卖服务,如果这一点做到的话,是会长期受益。2002年我们在全国建立了7个零部件仓库,为的是让广大的维修站能够在很近的距离拿到他们所需要的配件,逐步再进行24小时送货上门服务。我们请有实力有诚信的代理商,这样做,一是杜绝假冒伪劣;二是降低了零部件的库存;三是提高了配件的满足率。我们现在售后服务是实行地域管理,使之既负责销售,又负责售后服务,把用户满意工程落到实处。这样就能够把所有的事情在第一时间内解决,让用户更方便。如果用户抱怨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他们的满意率就会提高,我们的销售量也会明显地增加,我们经营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漠视。
重视经销商队伍的建设,也是我们卖产品更卖服务的题中之义,我们要发展到900家。我们跟广州本田不一样,他们是全新建设,我们是对老的网络进行改造,这就比较难,就象老城区的改造比建设新城区要难一样,对经销商的计划完成率我们要作严格的考核,我们测算好了,你的能力只能销600辆,你就销600辆,销够600辆我就不给你销了。除非你说你还有发展能力,你写申请报告,我们派人对你的能力进行重新评价。这样,就能够确保他们在很轻松的状态下完成任务,然后用剩下的精力,精心地去为用户服务,特别是在卖给用户之前,仔仔细细地把住每辆车的质量关。我们在2002年在上海搞一个发车中心,为的是避免让上海的经销商把车运来运去。这样,也可以使用户享受到比较一流的服务。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提高用户的满意率。应该说对目前的上海大众汽车市场是满意的。
有人说别克年初降了4万元,对帕萨特的影响很大。影响会有的,但帕萨特有后劲。它的优良性能会在今后的时间里验证出来。我们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加强对用户的宣传。在卖车之前,让用户对汽车充分进行了解,消除他们对产品的盲区。
在2002年年初的价格战中,好多人说我的压力非常大,说没有压力是不现实的,但有压力还得冷静观察市场,沉着应对竞争啊!
因为降价中有的成功了,但未必都这样。我们没说我不降价,只是现在不降,保留一份主动权。你降了,你就爬不上来了。2002年初国产车厂家纷纷跳水,这是一种新的情况。实际上WTO真正对他们的冲击并不是很大。也就是说,进口车对他们的冲击并不是很大。但是自己先乱了。如果他不赚钱,这个过程就会很痛苦。如果本身就有很大的利润空间,那么,即使降下去也没用。所以,对跳水的企业来说,市场压力较轻,经营压力较重。
商场如战场,竞争就跟打仗一样。我们认为,他们把战争的残酷性考虑得太简单了。我这支部队引而不发,就保持着战场上的主动权,因为我们没有受到伤害,也没有什么包袱。
只要进口车的价格浮出水面,国产车市场就易稳定了,现在在中国只能打冷战,不能打热战。价格的冷战就是指它需要时间。这就要比企业的综合实力,不能靠一朝一夕的拼命,因为你不可能一下子把一个企业打下去。
2 上海上汽大众的营销战略——“摆缸战略”
2001年我们销售24万辆,要归功于我们的网络。我们现在的网络就好象是摆缸,所以这个网络发展战略叫做“摆缸战略”。也就是说,在全国的中小型城市我们都去摆缸,缸摆好以后,如果天下雨的话,它就有水。下得大有大水,下得小有小水,如果天不下雨呢,它就没水。那么,天不可能老下雨,也不可能老不下雨,无非是多下少下。销售也有潮起潮落。这样一来,我的这个缸里就总是有水,不可能没水。如果你没有缸摆在那里,即使是下雨了,那里也没有你想要的水。
5年前,我们开始实施“摆缸战略”,缸里的“水”是指市场,缸破了不能补的话,可以再摆一个,这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经常有缸破的事情。我们现在的整个网络是一潭活水,是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经常有新面孔出来。5年来,我们的老经销商有的久经考验发展了,有的已不存在了,替代是大量的新面孔。他们给我们的营销网络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们跃跃欲试,一个个都想做出成绩来,这就构成了网络的生命力。所以,有时缸确实破了,比如一个经销商与我们越来越疏远,就属于破缸,我们会马上在这个地区发展一个有能力的新的经销商。缸会破的,但不能没有缸,这就是我们的“摆缸战略”。
缸有深有浅,像沿海地区,东部的长江三角洲,他们的水量大,他们江河里的水主要是靠下雨多,雨量足。因此,他们的缸自然就大。欠发达地区的缸会不会变成小碗呢?也不会的,因为我们对全国市场抓得最早,而且进入最深。我们打的是一场全面的战争,而不是重点战。我们不再跟对手争一城一池的得失,我们是面向全国的。在西部地区他们还没有深入进去的时候,我们却已经在那里站稳了脚跟,开拓了市场。缸是不能摆多的,要留有一点空间。就好比中国960万km2的土地上都摆满了缸,岂不就变成了汪洋大海了吗?因为上海大众汽车在汽车行业只能占其中的一部分,不可能全部占满,所以也不可能全部摆满。但是,在每一个点上必须要摆上我们的缸,这是很重要的。目前我们就是这样做的。
3 打有准备之战,不断应对新的竞争
入世后国产轿车新产品层出不穷,新的竞争者增加了许多,消费者也越发成熟。中国经济每年都在发展,GDP增长超过7%,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汽车厂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厂家的市场份额会有所升降。还有一个进口车的问题,因为2001年6万辆,2002年9万辆左右,增量应该是3万辆。2001年的市场走势是先热后冷,2002年是先冷后热再火爆。我们缸还在,因而水也在,你不用着慌。
2002年有新的追求,原预期目标27万辆,现争取30万辆或接近30万辆,增长25%,2001年我们都是在打攻坚战,就象现在的企业竞争一样,尽管竞技水平越来越高,但还得有冠军。
有人问2003年的做法跟2002年一样吗?我们说每年都不一样,可以说每个月都不一样。有时要快,有时要慢,有时要以动制静,有时要以静制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譬如说,人到了50岁的时候,要把自己调理好,这样到了60岁,就会焕发第二次青春,就像有的人到了70岁也还是显得很健康,这和50岁时的调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