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伦理道德规范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约束和指导人们的行为。因此,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道德规范也呈现出诸多不同的道德要求和规则。然而,不论各行各业的伦理道德规范有怎样的差异,都需要围绕着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来展开,而在追求伦理道德规范的价值理念中贯穿主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普遍化原则,会使伦理道德规范的设立和建设更加有序和合理。
一、主体性原则
首先,主体性原则要求确立人为道德的主体和道德价值存在的目的。我们抽象地谈论道德规范的主体性原则,并不是否认主体性原则的具体性。人自身就具有自在的最高价值,首先就决定了我们在一般意义上可以确立这样的基本的道德标准,即尊重和爱护生命。
其次,道德标准的主体性原则要求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人的需要发展为目的。道德作为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活动方式,必然要在道德规范中制定出满足人的创造性活动、自主性活动需要的原则和内容。因而,我们可以确立的最高道德标准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可以依据时代的具体条件,根据“人的全面发展”在现阶段的要求而提出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的道德标准。道德规范的最终原则应符合的主体的利益应是全人类的总体利益和根本利益。
二、科学化原则
一个合理的道德规范的必要条件还要求其内容的正确性、规定的科学性。首先,科学化原则要求道德规范的确立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方面,伦理道德规范要适应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道德规范还要适应社会客观规律的未来发展的需要。
其次,科学化原则要求道德规范的确立要符合人自身的发展规律的要求。作为人自身的发展的规律,首先就是生存的需要,因而保障人的生存需要是道德规范的最基础的要求,其次是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所以道德规范在确立过程中,必须要满足人自身发展的规律要求,以确立人自身发展的内在尺度,制定人与家人、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伦理道德规范才是科学的、有效的。
三、普遍化原则
当代价值观的危机,主要表现为相对主义的危机,而试图摆脱相对主义的泥沼,寻找一条伦理道德规范普遍化的道路也是伦理学的任务。
道德规范的普遍化首先要求道德规范内容上的普遍性。伦理道德规范不仅包含着具体主体的各种需要和目的的满足与否作出规定,而且还要有对社会性主体满足的需要和目的的普遍性的规定。另外,道德规范不仅要满足一定主体的眼前利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一定主体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利益的需要,这也需要道德规范的普遍化。
其次,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原则要求其对规定对象的要求和约束也要具有普遍性。由于社会领域处于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形态中,各个具体领域也会有相应的具体的道德规范,而无论道德规范怎样具体,对于同一领域的主体来说都是应该遵守的,即道德规范面前人人平等。
(作者单位:湖北省区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基地)
㈡ 市场调研伦理对调研组织具有怎样的重要性
市场调研伦理对调研组织具有五个重要性。1、提供作为决策基础的信息,
2、弥补信息不足的缺陷,
3、了解外部信息,
4、了解市场环境变化,
5、了解新的市场环境。市场调查伦理是商业社会调查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
㈢ 伦理道德规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德政理念。我国从尧舜禹时代起,就已经出现“人心唯危、道心唯微”的情况,氏族自然共同体面临解体。这时,一方面,道德开始从自在状态走向自为状态;另一方面,原始的法律开始产生。但它的产生是直接为德政服务的,如对氏族成员提出了五典五教九德的规范,对氏族首领提出了不矜不伐的律条,如违反则实行五刑。其核心是“德唯善政,政在养民”及“有德唯刑”。德政并没有被取代,被取代的只是“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绝巧去利”、“绝学无忧”、“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等老庄的某些德政思想。
相对于孔子的德治思想而言,孟子有诉诸法制的一面,相对于法家思想,他又强调了教化的作用。从孟子开始,我国德政传统已包含了法制思想,法制思想融于德政思想之中。孟子“仁政”的法制思想最终要求达到“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的德政目的,并以“贵民”思想为基础的。
2.民本思想。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民为邦本。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其原意是指我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了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和安民等。
《孟子·离娄上》上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心者,天下人心向背,爱憎臧否也。
用现在的话说,“得民心”,就是看民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高兴的事就多做,不高兴的事就不要做。这实际上是生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而衍化于秦汉以后的“民本”思想的通俗表述。
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经典表述的民本思想,有着巨大的本原大义和深厚而辽阔的阐释空间。古代的民本思想虽然存在固有的阶级局限性,但“民本”思想中却揭示了深刻的执政规律,并发挥了客观的历史作用。其一,顺应了民意、约束了专制权力;其二,维护了社会秩序,保持了国家稳定;其三,加强了文化认同、巩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统一。
3.义利之辨。义利关系,是伦理道德哲学的价值观念。“义利之辨”是道德评价标准的问题,是由孔子最先提出的。他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的“君子”,并非指后来所谓“道德高尚的人”,而是指“劳心者”,即当时的统治阶级成员,包括来他这里学习统治道术的“士”;“小人”,也并非如后来专指“卑鄙无耻之人”,而是指“劳力者”,即被统治的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人民,包括平民和奴隶。
孔子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做“君子”,因为君子不谋求个人私利。所以孔子要求“君子”把利益和恩惠给予老百姓。他指出“君子”行政的“大节”应该是“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就是说:礼法用来推行道义,道义用来产生利益,利益用来安定人民。孔子要求统治者保护和给予劳动人民以利益,让劳动人民富裕起来,这是孔子学说中最大的平民性之所在。
作为公务员,要立志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应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努力做新时期的新圣贤,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生生不息!
4.崇尚节俭。我国素有倡导节俭的传统,老子将“俭”视为为人处世的“三宝”之一,孔子把“俭”和温、良、恭、让一起看作重要的德目。
在当今社会物质财富较为丰富而人们的伦理观念呈现多元取向的时代背景下,牢记历史上“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教训,承继节俭的优良传统,对于我们在节俭与奢侈问题上明辨美丑、善恶与是非,张扬节俭的良好社会风尚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传统的伦理道德精神,以及由这种伦理道德形成的民族心理、民族人格和价值观,我们要继承其超时代、超因果的绝对性合理内核。道德精神是由个人根据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自觉选择的,进行这种选择,需要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来履行道德义务。
㈣ 当代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应当建立怎样的伦理观
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但同时也滋养了消极的因素。前段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股“西方中心论’”的思潮。一些人在所谓改革开放就是要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的口号下,宣扬不但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要全盘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以及思想意识等等。他们不加分析地一概否定中华民族的道德遗产,把传统道德统统斥之为封建主义说什么要用“蔚蓝色”的文化洪峰来“冲刷”我们的民族文化,困为包括伦理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在今天已经无可挽回地哀落了,崩溃了.”他们对西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伦理原则倍加推崇:“个人主义是商品经济的精髓,现在要发展商品经济,就是要发展个人主义”“要引进个人主义”·‘…·如此云云。面对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是否已经过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传统道德是否冲突?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具有传统美的整个中华民族,而且也深深影响着身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的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问题因此如何处理好当代大学生自身的伦理道德修养问题,将是我们应进一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的价值目标—能力本位与德行修养的统一
我国封建社会是权本位的社会,权本位的观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但作为观念的“文化基因”有其相对稳定性,直到现在权本位仍在支配一些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我国建立市场经济初期,金钱本位支撑与操纵一些人的活动。权本位与金钱本位有时甚至互相勾结,败坏社会主义社会的伦理关系。这两种道德价值观念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格格不入,但因复杂的历史原因,这两种观念却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它们对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同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据我们对全国10多个省市30所高校2372名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有74.4%的学生承认自己不同程度地受到官本位影响,有40.9%的学生承认自己受金钱本位的影响。重功利、讲实惠,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主要的价值观念,有的学生甚至不择手段去获取金钱。问卷调查表明在职业选择上多数学生都把“能够获得更多的金钱”作为首选目标,摆在第一位,一些学生坦率地说:“既想拥有知识更想拥有金钱”。
可见帮助大学生确立起能力本位与德行修养的统一的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是塑造面向21世纪高素质的能力人的一个基本的价值导向。 在确立这一价值取向时,首先要批判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封建家长制、官本位的陈腐观念对现代人的影响,即对自身“文化基因”中的消极面进行改造,如盲目服从和依赖传统的权威,缺乏效率和个人效能感;不敢张扬个人主体性与个性,不敢出头、顺从谦卑,对不同意见和观念严加防范;缺乏主体意识,敬畏、屈从、依附和崇拜权力。儒家伦理特别是到汉代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后,其主旨都是以皇权为主体,伦理道德规范中以效忠皇权为最高标准,“忠、孝、节、义”以忠君为第一要义。儒家伦理的道德规范与一整套严密的宗法等级制度相匹配,造成主尊奴卑、男尊女卑、家长式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步形成中国人的权力依附心理,“读书做官”成为文化人发展自我的唯一希望。由于权力决定着人的尊卑荣辱和福祸命运,造成“有权就有一切”的社会心态。权力依附观念使依附者丧失了独立人格和独立意识,使人养成逆来顺受、忍辱求全、循规蹈矩的个性。必须要使跨世纪的大学生懂得,把当官视为人生目的和理想,是与我们党的培养目标格格不入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素质要求相背离的。与传统观念中权力依附观念作彻底的决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
在批判传统的权力依附观念时还应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儒家伦理等传统道德不能一概否定。儒家伦理主要是围绕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展开的,德行修养在其中占主导地位。孙中山曾高度评价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时说,“正心、修身、齐家—那段话是我们政治哲学知识中独有的宝贝”。这说明在德行修养方面我们有许多可资借鉴的思想材料。例如儒家的尚刚、主动、强调进取精神、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智、仁、勇三达德思想与道德修养的理论不仅是崇德修德的思想宝库,而且与发展能力有关。其次要批判吸收西方伦理中的能力本位思想,坚决反对和摒弃“金钱本位”观念。重力轻德与重物质轻精神一致。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形态之本质特征,是“人的能力本位”通过“物本位”或“钱本位”来表现和实现。“个人的一切价值表现为物的价值,人的发展的本质特征表现为人对物的依赖。”①但必须肯定资本主义比封建主义注重人的能力,资本主义对物质财富的注重,表现为靠个人能力的片面化和物化来促使其效率经济增殖,“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人的能力之重要的佐证,它毕竟赋予人的能力以物的外观。②财富是人的能力之象征,财富掩盖了能力本位,并使人对物产生崇拜,人格价值的物化、客体化,反映出人在内在化创造的同时又被物质世界外在化。金钱拜物教曾使资本主义人欲横流、道德沦丧,造成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危机和生产力的停滞不前。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的凉浆的同时,也饱尝着它所带来的苦果。资本主义的能力本位导致能力的片面化发展,加深了人自身的异化。正是看到了人为物役等社会瘤疾,资本主义社会的有识之士也在设法克服它,所以在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的能力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开始提升,而对物质方面的兴趣趋于淡薄。因此,资本主义的能力本位我们应当审慎待之,一方面要批判吸收它关于人的主体性、人的个性、人的自由、民主、人的独立人格、人的意志和人的潜能、人的价值的实现等这些以人的能力为基础的伦理观点的合理的一面,又要批判和克服与消除在张扬人的主体性与能力本位的背后使人异化的金钱拜物教的价值观念。倡导能力本位与德行修养的统一是为了培养出一代既能消弭封建的传统观念权力本位的消极影响,真正从他们父辈们的权力高度集中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对组织系统与领导的依赖中走出,又能从由资本主义的影响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带来的一些人对物的依赖,从金钱本位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努力接近与朝向符合马克思所设想的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目标。在能力本位与德行修养的统一的价值目标中,德行是导向,是能力的内在精神动力,能力是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与外在表现。德行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核心的东西,能力是智力因素的力量外显,这一价值目标体现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二、大学生个体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张扬个体主体性与崇尚集体主义的统一
人的主体性是指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在主客体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基本性质,人的能力是主体性得以确立的主体根据,人的主体性只有达到个人的主体性,才是真正彻底的。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是由一个个个性丰满充分发挥个体主体性的人所组成.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对人的个体主体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张扬个体主体性,另一方面要防止个人主义膨胀、崇尚集体主义原则.世纪转换中的大学生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他一方面要懂得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张扬个体主体性,努力塑造独一无二的个我,另一方面懂得自己的行为必须要与实现共同目标的集体行为相协调,与促进集体与社会目标的实现相一致,而不是使个我的目标与社会、集体的目标相分离.
据我们从调查中得知,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强烈要求张扬个体主体性,另一方面漠视集体主义价值观,个人主义严重、道德意识淡漠。他们崇尚、追求和喜欢做一个“敢于竞争、敢于冒险、善于抓住机遇、努力争取成功的人”,认为“人的一生应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去奋斗去追求才不算白过”;不少学生在与他人关系上能分清他人的是非对错,分不清自己的是非对错;只要求集体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方便与条件,不考虑如何为集体尽义务和责任。重功利、讲实惠,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价值观念,而在道德责任意识与义务观念方面却很薄弱。可见,处理好张扬大学生个体的主体性与崇尚集体主义的关系,是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13待解决的迫切理论问题。
在确立当代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时,一方面要克服与消除传统的陈腐价值观对个体主体性的压抑与扼杀,在批判地基础上吸收西方伦理思想中对个体主体性的肯定与倡扬等合理因素;另一方面通过批判继承传统道德的精华,诸如道德自觉、独立意志与整体主义的道德价值观等资源.克服与西方传统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对个体主体性的盲目与过度张扬所导致的对社会整体利益的侵害,以达到个体主体性的张扬与崇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真正的集体主义的有机统一。
从这一价值原则与标准的构建上首先要使大学生懂得必须自觉克服消解传统的价值观对个体主体性的压抑与扼杀。以儒家伦理为主体的传统道德的最大缺陷就在于主体精神的缺失,尤其是汉朝以后儒家被定为一尊,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对中国人的主体性有极大的抑制和束缚作用,成为束缚人的个性的桎梏。其次要让大学生懂得西方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相应的一面又有对立的一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本质上是要造就个性丰满、主体意识健全、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人.经济行为主体的相对独立和平等自由是市场经济得以形成和运作的先决条件。只有作为生产和经营者个人和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才会有竞争、效率,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正,也才会有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才会有市场经济本身。市场经济需要张扬主体性,西方伦理思想与市场经济有相应的一面,尤其是近现代西方伦理思想有不少可资借鉴的思想材料。但它在总体上是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思想,坚持个人本位,具有非理性主义、道德相对主义、非厉史主义的特征,在借鉴与吸收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再次,要使当代大学生懂得传统道德的积极因素也与市场经济有相契合的一面。诸如传统道德中的道德自觉、独立意志、整体主义精神、爱国与民本、和谐的思想可以消解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弥补西方伦理思想过于强调情感与本能等非理性色彩和个人本位的倾向,甚至可以弥补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左”的路线干扰影响造成的价值观教育内容概念化抽象化之不足。
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主体精神的本质内涵,辨明了计划体制下与市场体制下集体主义的真正内涵.我们就可恰当批判继承和吸收中西方伦理思想的合理因素,处理好弘扬主体精神与崇尚集体主义的关系。元典儒学中表现为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有为思想,孔子所说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是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典型代表,强调个体意志的不可动摇性。这一思想在孟子那里发展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这种主体的独立意志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相结合,就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成为整个民族精神支柱的爱国意识、忧患意识和群起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它是在走向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防止个体独立意识、主体精神过分扩张滑向个人主义褊狭、抵御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养料;它是将个体独立意志、主体精神与集体主义有机统一的民族文化背景与心理基础。将个体独立意识作为群体观念、集体主义观念的前提是我国传统伦理的道德价值观的优势所在。
三、大学生个体道德理想的目标—追求“自我实现”与关注社会理想的统一
道德理想在道德价值观念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人们基于对一定社会或阶级基本道德要求的认识而自觉追求向往的某种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中的道德关系。从这一定义中可以得知,道德理想包括两个层面;个体层面为理想人格,社会层面为理想社会中的道德关系。任何个人的道德理想实际上都包含了对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中的道德关系相统一的追求,在理想人格中内含着对社会道德关系的态度,在对向往中体现了自身人格的特质。质言之,追求个人理想与关注社会理想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两者的统一程度体现了具体个人理想层次与境界的高低。
今天的大学生对自我发展的个人理想执著追求而对社会道德关系与社会终极目标表现出期望淡漠,呈现出个人人格理想与社会道德关系向往的不相协调的状态。重功利讲实惠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主要的价值观念,拜金主义思想也越来越严重,有的学生甚至把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与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理解成“自我实现”,注重个人利益的倾向比较突出。他们中的大多数学生认为“要求入党的学生的人党动机是为了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好处”,而为“信仰所动,为了迫求终极关怀者”仅占10.9%。一些学生只信仰自己,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中首先重视个人,39%的学生认为“个人主义”“只要不违法可以存在”,42.4%的学生认为“个人主义”只要不妨碍别人不必大惊小怪。他们慨叹今天的社会不知出了什么毛病,又搞不懂自己身上究竟出了什么毛病?73.3%的学生对“现在的青年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做人”的观点表示赞同。由此可见,在世纪转换的新时期为当代大学生个体构建起道德理想的新的目标参照体系是思想道德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大问题。
什么是世纪转换中大学生个体道德理想的新的目标与参照系呢丫它应是追求“自我实现”与关注社会理想的统一。它是既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又有利于中国社会共同目标的实现的道德信仰体系。
“自我实现”的理论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最早使用“自我实现”一词的是德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哥尔德斯坦,他认为人的机体本身存在着尽量实现自身能力的倾向。后来一些人本主义思想家从自然的、心理的或人的本性上来发掘“自我实现”的价值,如尼采将“自我实现”理解为生命的冲动。胡塞尔把“自我实现”理解为意向性生命。舍勒尔认为“自我实现”就是人格的实现。海德格尔认为“自我实现”是人在短暂一生中负载着孤独感走回苦闷的经验世界。萨特认为“自我实现”是自在的自我永不安息、徒劳地向自为.自我的不断挣扎和努力。在马塞尔的著作中,“自我实现”是自己表现自己的创造。弗洛伊德把“自我实现”看作是本能冲动。弗洛姆把“自我实现”看作是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自我追求及人性在经验上的最终实现.在荣格那里,“自我实现”是寻求天性的继续。在马斯洛那里“自我实现”是每个人都有的需要,这种需要使他们潜在能力得以实现.但又不是人的一般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的更高层次动机的策动,主要表现为自我献身于某一事业、号召、使命和所热爱的工作,表现为一种奋不顾身的动机和行为。上述关于“自我实现”的各派理论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泯灭人性的一种抗议,呼吁合理社会要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的进步要求。尤其是通过不同角度论证了人的潜能和价值是怎样实现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有助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的智能的开发,有助于更新教育理论观念。但由于这些理论过分强调先天因素,相对忽视了现实社会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希望通过“自知”达到个人的“自我实现”,这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又不能不成为一种空想。
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并非不讲“自我实现”,在孔子眼里“自我实现”的理想人格境界是仁知并举,所谓“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仁、勇三者统一的人就是有知识、有德行、有才能、有独立意志和有功业的人。孔子教诲他的弟子子路要有像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公绰那样廉洁不贪、下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以礼乐熏陶就可以达到“全人”了,可见孔子的“自我实现”看法即理想人格的模式是道德力量、智慧力量和意志力量的统一。儒家的“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是使每个人都能自觉按照自己所处的地位担起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和历史责任。因而儒家`的“自我实现”往往与“以天下为己任”,与“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留取丹心照汗青”相一致。一方面追求独立的人格理想。一方面对理想社会的道德关系倾注高度的社会义务感和历史责任感,将道德理想中个人人格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注很好地统一起来,做到坚持仁义的要求,不为私利而背离社会义务。在儒家的道德理想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社会理想和社会义务.“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为社会、为民族、为儒家的道德理想而牺牲生命,是儒家“自我实现”的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这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之所在。在这种民族精神的培育下,使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出现过无数爱国爱民,为国家民族无私献身的志士仁人,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在内忧外患面临亡国危机时总能走出困境,创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业绩,使中华民族成为唯一的有5000年文明史的民族。
如前所述,我们不能不承认孔子时代的理想人格亦即“自我实现”的根本目标是为满足和实现封建制度的要求,尤其是到了汉代,儒家伦理成了统治思想后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日益将个人与社会、公与私、义与利割裂与对立起来。
可见儒家的“自我实现”的人格理论具有两面性,它的优长是将追求“自我实现”的人格理想与关注社会理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它的缺失与弊端是抑制了人的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精神生长。
我们所理解的“自我实现”,是指在现实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潜能的一种过程.“自我实现”与每个人的各种需要相关,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精神的需要,它离不开价值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关照并受到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制约。“自我实现”并不像马斯洛所说的那样仅仅是高层次的动机,而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意识到自己存在和价值的人都有的动机和行为。“自我实现”并非仅仅是主体人的动机和行为,在主体人实现自我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个体的人格理想均与他所处时代的客观世界的现实性联系在一起。中国要实现现代化,一定要依赖于民族精神的振奋、民族智慧的开发、民族创造力的释放。而所有这一切,又都必须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前提,以每一个体具有科学正确的“自我实现”的理想人格和成就欲望为基础。故此,“自我实现”者的价值目标既是属于个人的,又是有利于社会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实现”的价值在于奉献。当代大学生一方面要依据今天的时代需要追求“自我实现”的价值,同时要把关注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以及更为长远的理想社会的终极目标与“自我实现”的目标紧紧地联系起来,因为我们每个个体的“自我实现”的目标与全体人民的共同目标以及更加长远的社会理想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实际上衡量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的价值尺度是看这个人对社一会理想目标的价值所做出的贡献的大小。一个对民族、国家、社会没有贡献的人是很难谈得上具有很高的自我价值;能对理想社会的实现做出贡献,能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所推进,能为亿万人的“自我实现”创造条件,这才是个人最高的“自我实现”。因此,当代大学生的“自我实现”与自设计,只有根据21世纪我国社会文化情势,与“三步走”的宏伟战略目标相联系,才有可能实现自我价值。我们要批判继承传统伦理道德中人格理想(“自我实现”)与社会理想相统一的积极因素,但要防止和克服以社会理想来代替“自我实现”,来消溶个我理想;我们要批判性地吸收西方伦理思想的“自我实现”理论的积极因素,但坚决反对个人主义,反对在“自我实现”的名义下否定集体主义、否定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
四、大学生个体成才模式的价值标准——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
21世纪对人才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规格、高标准,这种高规格、高标准的本质内涵,应是具体体现于个体人才的素质达到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较完美的统一。在21世纪,信息和知识将代替金钱和权力而成为社会的基本财富和基本资源。社会范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知识价值将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21世纪的人们在得到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必然要将需要的重点转移到精神文化生活方面。21世纪的人们在衡量人的价值时.不仅将知识价值放在主导地位,而且将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高度结合与统一当作评价人的价值的根本标准。中国大学生在这两种素质的统一上如果达不到应有的规格与标准,中国在21世纪中叶之前要赶上乃至超过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就难以实现,甚至还有可能会出现科技进步与道德沦丧日益加剧的二律背反现象。
事实上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现状令人堪忧。由于教育思想、教育体制上存在的种种弊端所致,大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存在严重缺陷。一是表现为世界高新科技与我们的大学生低素质差距有可能会进一步拉大,大学生文化素质低,不仅表现在人文素质低,科学素质同样低;二是大学生人文素质中严重缺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素养;三是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念的冲击在加剧,道德价值观、人生价值观上的困惑、问题与偏差将会更多。解决和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不仅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加大体制改革的力度,深化教学改革,同时要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改革目标、要求转换为大学生对自我成才规格模式的价值观念,以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同时必须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正确对待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从文化创新的高度把自己塑造成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并举的跨世纪人才。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个体成才模式的价值标准。
中国哲学的优势体现在本体论、价值论与知识论是统一的,在孔子眼里智性修养与德性修养是统一的。儒家讲“致广大而尽精微”与讲“明明德”、“止于至善”的人格修养,是包括德智体整个人格的修养的。在西方哲学中知识论与形上本体论、价值论是割裂的。中国文化及其教育理念的优长是对现代教育所存在的片面知识论与过于狭隘的专业技术化可以起到矫正之功用,但它的短缺是不仅缺乏对求知方法尤其是逻辑思维方式的系统教育,也缺少对理性真理的追求,使得中国现代科学知识教育的发育远比西方艰难。由于中西方对教育理念的不同理解,儒家的“智”性文化更近乎经验直觉和常识公理,为一种“实践理性”甚或“工艺理性”,而西方的“智”性文化则更近乎哲学理智和理论真理。由于智性文化的微妙差异,决定了西方文化的智德对立、相互刺激、相互竞争,导致在开启现代科学知识的启蒙上占有优势;同时也决定了中国文化的智德和谐虽然在开启现代科学知识启蒙的可能性方面不如西方传统教育理念,但在克服人类现代科学理性与道德价值之间的二律背反或两极分化的文化调节方面则具有西方教育理念所不及的特殊优势。质言之,西方教育理念存在科技工具主义和“人类中心论”的偏颇,西方教育理念有着开启现代科技的优长;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有着智德合一与纯智力教育之外其他教育内涵(诸如人的道德培育、人生教育、心理和精神养成)和教育方式(如学院式教育以外的家训家教等)深刻洞见的优长。将中西方文化的教育理念的优长加以综合创新,极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健全的素质教育。综合创新是对各自缺失的摒弃,对各自优长的创造性组合,使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有古今中外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支撑。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既包括对人的智力技能的传授和培养,又包括对人的德性、审美、心灵与精神乃至包括体质的全面培养与提升。这就是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统一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现代化的教育,它可以纠正目前中国教育已经和正在进一步出现的“纯知识型”、“技能型”教育的偏差,使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既吸收西方文化的优长又避免随之带来的消极后果;既克服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短劣又弘扬民族文化的精华,使我们培养的跨世纪的一代在综合素质上跃入世界的前列。
㈤ 如何理解市场调查从业者应该遵循的道德伦理
有些从业者为了达到目的而泄露他人的个人信息,这是不能被大众所接受的,所以对人们提供的信息要进行一定的保密措施。只有遵循该行业的基本道德才能让大众放心,并对调查工作进行配合。
㈥ 经济社会调查伦理道德包括哪些
社会主义的义利观,社会主义的致富观,社会主义的竞争观以及平等交换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的义利观,社会主义的致富观,社会主义的竞争观以及平等交换,互相合作,文明经商等。经济社会指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
㈦ 社会调查的伦理原则有哪些
我是学统计学的,对社会调查有所了解,让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社会调查的伦理原则一般有:
1。社会调查必须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这是最基本的伦理原则。社会调查要把每一个被调查者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来看待,不论他是何民族、是否富有、是否受过良好的教育等。
2。社会调查必须保护个人的隐私。当我们进行各种具体的调查项目时,常会涉及被调查者的个人隐私,如年龄、家庭情况、个人爱好等,这些在伦理上都是应该受到保护的,所以我们在调查时要注意这项原则。
3。尊重个人利益和生命财产的原则。社会调查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大众,但是在调查进行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调查者和被调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这时我们应该注意到,个人的利益是不可侵犯的,尤其重要的是,人的生命是神圣的,在任何时候,调查者都无权侵害。这是伦理原则的最基础内容。
4。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的原则。社会要发展,民众的生活方式的改善是题中应有之意。社会调查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它往往深入寻常百姓,对于倡导健康的伦理道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如尊老爱幼,关怀女性,保护野生动物等伦理常识,也是需要提倡的。
5。给予照顾和帮助的原则。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在社会调查中,被调查者往往存在各种困难和疑惑,这时调查者应给予适当的关怀和帮助,使他减轻负担和压力,顺利完成调查任务。
以上只是本人的观点,仅作参考。
社会调查的伦理原则目前仍是一个暂新的研究领域,讨论的资料可谓少之又少,找了好久也没很确切的题材,不过有一些参考性的资料:
试论经济伦理原则
吕学芳
一 决策性经济伦理原则
所谓决策性经济伦理,就是指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所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决策性经济伦理的基本原则——利民原则,这是集体主义原则和以民为本原则在经济伦理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
“利民”和“利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利民原则要求任何一个经济实体在考虑经济发展思路时,既要从国家的大局出发,充分考虑国家的利益,又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把维护国家的利益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利民原则,必须坚持以下具体行为准则:
(1)效益原则,坚持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核心,把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例和效益,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有机地统一起来。
(2)效率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把效率和公平有机地统一起来。
(3)长远原则。坚持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4)全局原则。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5)利益关系原则。坚持自我利益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和自我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6)项目关系原则。坚持个别经济项目服从整体经济建设项目,把有利于整体经济建设的经济项目同有利于个别经济利益的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 执行性经济伦理原则
所谓执行性经济伦理,就是指人们在执行决策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执行性经济伦理的基本原则——互利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和公平、公正原则即正义原则在经济运行领域中的具体体现。互利原则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既是商品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它要求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各项法律法规的规制下,自觉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和经济效益原则,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按照自身固有的内在规律运行。这就要求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坚持互利原则,使参与同一经济活动的各方在互利和公平、公正、正义的原则要求下促成各项经济活动的持续进行。坚持互利原则,主要应遵循以下行为准则:
(1)诚实原则。就是要做到诚实守信。要重合同、守信用,不搞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2)协作原则。就是要做到循章协作。要按国家法律、法规办事,不违法乱纪、违规经营、违章操作;要团结协作,不搞尔虞我诈、过河拆桥。
(3)公平原则。就是要做到公平竞争。要按国家法律法规进行公平竞争,不搞欺骗性竞争,不搞违规性竞争,不搞暴力性竞争。
(4)互利原则。就是要做到互利互惠。要按照“双赢”原则或“全赢”原则开展经济工作,使每一项经济活动对双方或者说对所有参与方都有利可图。
(5)互助原则。就是要做到互帮互助。参与经济活动的各方都要相互帮助,体谅对方的困难,为对方排忧解难,推动各方的共同发展。
(6)共富原则。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
三 操作性经济伦理原则
所谓操作性经济伦理,就是指人们在具体的操作性经济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操作性经济伦理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不是可有可无的。其实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操作性的经济活动在整个经济工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许多非道德的、非理性的、反道德的经济行为大都发生在具体的操作性的经济活动之中。因此,加强人们的操作性经济活动中的道德建设具有更为直接、更为现实的意义。
操作性经济伦理的基本原则——利他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的团结互助、助人为乐原则和讲“良心”等道德规范在经济活动中的贯彻执行。一个人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在日常的经济交往中,当涉及到自己的经济利益的时候,在坚持互利原则的同时,还应有更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即要坚持利他原则。遇到经济利益关系的处理时,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想一想,把自己的正当利益和他人的正当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经济活动的实践证明,只有保证他人的正当利益得到正常满足之后,才能更好地获得自己的经济利益。坚持利他原则,主要应坚持以下行为准则:
(1)后乐原则。就是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利益、荣誉面前,不争、不抢;在困难、危急面前,不推诿、不退缩。
(2)律己原则。就是要做到严于律己,克己奉公。要严格要求自己、家属和亲朋,要坚持按章纳税,不偷税、漏税,更不得骗税、抗税。
(3)慷慨原则。就是要做到慷慨解囊,解危济困。要做到不吝啬、不做守财奴。
(4)扶弱原则。就是要做到有恻隐之心,扶贫助弱。要先富带后富,富而思进,富而思源。
(5)博爱原则。就是要做到敬老爱幼,童叟无欺。要做到干部、群众、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一样对待;大人、小孩一视同仁,老人、年轻人、男人、女人一样公平。
(6)类推原则。就是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做到买卖公平,不短斤少两,不坑蒙拐骗,不欺行霸市。
四 发展性经济伦理原则
所谓发展性经济伦理,就是指人们在处理发展性经济关系的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在决策性经济伦理原则、执行性经济伦理原则和操作性经济伦理原则中,都贯穿着发展性经济伦理原则的问题。由于经济的发展问题在现代社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又不便在对每一项经济伦理原则的论述中进行较为具体的论述,所以,我们把发展性经济伦理原则作为一个单独的经济伦理原则来进行专门论述。
坚持发展性经济伦理原则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热切呼唤,是世界经济区域化、全球化、一体化的强烈要求。由于现代世界经济越来越向经济区域化、全球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因而在客观上要求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为了满足我们时代整个人类的发展需要,地球上一切国家、一切民族都必须在不损害、不掠夺后代的发展需求这一根本前提下,在空间上应遵循互利互补的原则,不能以邻为壑;在时间上应遵守理性分配原则,不能在“赤字”状态下逼进式发展;在伦理上应遵守“人类与自然的平衡”、所有国家和所有民族都一律有“平等发展的权利”以及“同舟共济”等原则,不能掠夺性地利用自然资源或牺牲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来推进个别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正确地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彻底缓解“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人口激增”、“生态失衡”等种种困扰人类的全球性问题,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性经济伦理的基本原则——利后原则,这是“真”、“善”、“美”等伦理道德原则在经济活动中的集中体现和贯彻执行。坚持发展性经济伦理原则,主要应坚持以下行为准则:
(1)公平性原则。在发展性经济伦理原则中,坚持公平性原则主要是要实现当代人的横向公平、世代人的纵向公平和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2)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原则的核心是要求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且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
(4)需求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坚持公平性和长期的可持续性,既要求满足当代人所有的基本需要、环境需求和发展需求,又要求满足后世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需求。
(5)平衡性原则。它要求“人类与自然的平衡”、所有国家和民族具有“平等发展的权利”、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当代人与后代人“平等分享”和“公平分配”自然界赋予的各种物质资源。
(6)统一性原则。它要求把经济的发展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人口的控制、环境的保护、生态的平衡有机地统一起来。
【原文出处】《求索》
㈧ 1、你认为进行社会调查时,遵循哪些伦理道德准则最重要
我认为进行社会调查,那么遵循的基应该是实事求是,如果目前来说做不到这点,那么调查也就失去它的意义了,就像国家进行人口普查一样,必须要真实性,这一点也符合伦理道德的准则。
㈨ 试分析当前市场调查中伦理道德所面临 的问题和挑战
在当前市场调查当中,道德伦理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挑战,因为市场经济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弊端。
㈩ 伦理道德的规范
本专题的教学要求是以道德、伦理与法律相结合,探讨社会的德行规范。 总的来说,本节主要阐述了道德和伦理的含义、范畴、道德与伦理的异同;应用伦理学及其分类;中西方论理渊源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本节介绍了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指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伦理,从本质而言,是关于人性、人伦关系及结构等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概括。伦理与道德是有着显著区别的两个概念,伦理范畴侧重于反映人伦关系以及维持人伦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规则,道德范畴侧重于反映道德活动或道德活动主体自身行为的应当;伦理是客观法,是他律的,道德是主观法,是自律的。
本节阐述了应用伦理学的目的在于探讨如何使道德要求通过社会整体的行为规范与行为程序得以实现。应用伦理学包括生命伦理、环境伦理、网络伦理、休闲伦理等。中国传统道德是以儒家的道德精神为主,西方伦理道德观则以个人主意为核心。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
本节目标:让学生掌握道德和伦理的含义和范畴,分清道德与伦理的异同,认识应用伦理学及其分类,更深刻地了解中西方伦理的渊源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深化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道德建设的认识,提高学生道德水平。重点和难点是道德与伦理的区别与联系。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品德的特征;个体品德的历史传承和现代融合;个体德行由他律到自律。
品德也被称作德性或道德品质,它是一定社会或某一时代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特征和心理品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其中环境和教育等社会因素是极其重要的条件,而直接现实的基础则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节还阐述了个体德行的他律与自律,自律是公民道德意识的最高境界。实际上,法治本身就有很高的道德诉求,道德自律精神是现代法制国家本身的内在属性。任何他律只有转化为自律,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这一节的目标是:提高学习者对品德特征的认识,了解个体品德的历史传承和现代融合,清楚个体德行自律的重要性,培养具有优良品德的人才。重点和难点是品德的特征、个体德行的自律及其重要性。 本节阐述了诚信美德及其当代价值;民事法律制度中的诚信原则;人无诚信不立。
一般而言,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即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在当代,诚信是现代社会伦理的主要德性,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全球化时代公正、合理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心要义,具有辩证的实践理性。
此外,本节介绍了民事法律制度中的诚信原则。诚信原则就是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维持双方利益的平衡,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立法者意志。“人无诚信不立”,正心是做人的基本品质,修身是人生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和过程,诚实守信的人生践履是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
本节的目标是,让学生更深一层地认识诚信的当代价值,了解民事法律制度中的诚信原则,让学生懂得“人无诚信不立”的道理,培养学生更深的诚信意识,懂得诚信的重要性,德行天下,诚心为本,自觉践履诚实守信,正心、修身。重点和难点是诚信的当代价值、民事法律制度中的诚信原则。 本节主要阐述了公民民事行为规范;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民事法律行为。
公民的民事行为在法律上被称为是当事人的行为事实,是指公民或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民事行为包括民事习惯、民事传统、民事法律等方面。本节还阐述了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的原则和民事行为与守法的关系。
本节还介绍了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以及两者的差异;描述了民事法律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确认民事法律行为采取的形式、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通过代理人的代理活动实施民事行为。
这一节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公民民事行为规范,清楚公民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民事法律行为,从而提高学生遵守法律规范的意识,把道德与法律规法结合起来,恪守德行规范。重点和难点是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别、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