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三成未找到工作、五成缺社会经验、七成期望值过高 >> (转载《科技日报》)
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年来困扰我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2006年,我国应届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就业形势更显严峻。近日,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该报告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状况作了详实分析,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此次问卷调查以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人员共向全国近百所高校大学本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4000份,回收率为86.88%%。该调查对44位服务于不同类型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以及具体部门的负责人所进行的访谈结果,与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基本吻合。
缺乏社会经验制约就业
调查结果显示:高达52.14%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就业的主要因素。另有24.14%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有19.86%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
而从用人单位对各种能力的要求来看,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高达65.9%%,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56.8%%),然后依次是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用人单位表示,大学生与其他的就业群体相比,缺乏工作经验是其明显的劣势。
此外在接受访谈的单位中,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
近三成单位有性别倾向
据调查显示,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比例为55.71%%,而女性毕业生该比例则为41.08%%。可见,求职者的性别对于求职成功与否还是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而且也有27.3%%用人单位也表示进行人员招聘时有性别倾向,有72.7%%的单位认为在招聘时没有性别倾向,但会考虑到工作性质、岗位要求来招收不同的性别。
除性别因素外,地区差异是影响就业水平的另一重要因素。数据显示,东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62.43%,中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47.88%,西部地区高校这类学生比例为41.73%,东北地区比例为43.39%。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地区的就业状况呈梯状分布,表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与大学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
薪酬要求日趋理性
薪酬一直被比喻为大学生就业理性程度的“风向标”。而这次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大多已走出开价虚高的误区,有6成以上(66.1%%)的学生将月收入定位于1000—2000元之间。在大学生对收入要求日趋合理的同时,有1.58%%的大学生提出了“零工资”,这折射出大学生对个人发展机会的极度渴望、对自己能力和职业前景的复杂心态以及面对就业窘境的无奈。
报告中显示,有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值过高的情形,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托熟人”成求职主要途径
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整个用人环境的公正、公平,但就个体而言,它仍不失为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本次调查结果就显示,有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关系、托熟人是求职最有效的求职途径;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比例更高达51.29%%。 对于此次调查,出席报告会的有关专家给予了充分肯定。民盟中央秘书长高拴平认为,该调查报告系统、深入、详实、可信,是他近几年看到的较好的一篇研究报告。
同时,他就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三点意见:第一,政府要提高政策有效性,完善调控体系。另外,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的就业信息网络和检测、预警系 统,制定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政策,引导大学生合理流动。第二,大学生自身要转变观念,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第三,要面向市场,深化教育改革。教育主 管部门要加大和促进高校的教育改革,进行高校学科建设及专业结构的合理调整。高校应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作为转变办学理念的长期工作,树立新的质量观,以市 场为导向,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灵活专业方向的要求,不断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
2. 大学生创业或就业调查报告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1.大学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用人需求大量减少,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却比往年攀升。到目前为止,受调查的几所学校毕业生签约率在20%左右。有的近百人的专业只有1-2人签约。高校盲目设置专业带来的学生就业困难更加突出,一所工科大学的生物科学76人中只有1人找到工作。毕业生的工资普遍下降10-30%。
2.就业市场混乱,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侵害学生利益。一些企业先以优厚的条件去吸引学生,签约时和上岗后又以各种借口降低待遇。河北科技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今年有两名毕业生在招聘会上应聘某食品公司,企业承诺1500元月工资,但到单位后真正拿到手的才500元。石家庄一个教育机构要求应聘者提供300名高中毕业生名单和资料就算通过面试,实际上是变相让求职学生为它找客户。
3.实习难成为就业难的前奏;一些学校超前谋划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效果。目前,“有一年以上的相关岗位实践经验”成了许多单位招聘的首要条件,成了大学生就业必须迈过的门槛。用人单位希望新员工一上岗就能干活,但是一些学校没有提供实践机会。一所学校参加座谈的21人中只有3人在校期间参加过一般性实践活动。河北省一些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培养模式的优势。河北师范大学从2005年开始的顶岗实习支教启动了培养模式变革和教学领域的全面改革,拓展了学生素质,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大竞争优势。资源与环境学院师范专业的供求比例目前为1?1.67。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办学定位全面改革培养模式,各工科和管理类专业都外聘有实际经验的教师讲课,实训课把车间和市场变成课堂,考试由答卷改为直接动手操作,学校的设备学生都能摸得到,到了企业就能上手工作。石家庄学院计算机系争取北京一家公司以学生直接实训的方法取代广告宣传,使全系280个毕业生全部免费参与校外实训五天。河北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组织学生参加火炬计划,免费实习五天,学生就业感到有了底气。
4.毕业生面临种种矛盾冲突。一是理想与现实冲突。一般毕业生工资期望值在800元以上,但实际上大都在600元左右。企业说,现在的大学生给一件小事都做不好,却天天想干大事,挣大钱。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专业的一位学生说,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焦虑,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也很难受,感到自己是廉价劳动力,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而上大学家里花了五万元。二是长远发展与现实冲突。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一名毕业生说:“我们不能回农村。农村孩子上大学就是为了离开农村,享受城市生活。”大部分学生离校前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会接受低水平就业,在城市游荡,就业的稳定性差,对未来生活的预期不乐观。三是内心价值观与社会不良现象冲突。石家庄学院政法系70%左右的专科生以及其他学校的很多同学能够找到的都是中小医药和酒业厂家的推销工作,有的产品是低成本高售价,一盒成本价4元的药品要卖到400元,主要是卖给老年人;有的是质次价高。学生一方面想坚守道德底线,时时感到内心良心博弈,另一方面又难以找到其他工作。
5.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比例小;自主创业同学的特点是价值理念进步,实践能力强。有创业意向的同学不到10%,真正开始创业的同学在各高校都是个别典型,面向农村需要创业的毕业生更少。选择自主创业的同学大都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其显著特点是价值理念进步,实践能力强。石家庄学院应用计算机专业的徐兵兵两年前开始自主创业,毕业前夕用自己挣下的六万元创立了一个基于第三代通讯系统的智能办公服务公司。他认为“有知识”的大学生自主创业不应该再是“小本买卖”模式,抓住了互联网暴利的最后一块蛋糕,以一种先发制人的盈利模式在互联网上开辟自己的事业。石家庄学院杨凯同学从自己网上购物受骗的经历中萌生创意,要结合自己的动画专业开设一家让别人不再受骗的购物网站。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创业培训不足、创业氛围较差、创业意识不浓、市场经验缺乏、技术积累薄弱、资金筹集困难、贷款担保难寻、注册资格受限。
6.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实施的效果有待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标准低,信息公开不到位。一是就业政策实施的影响力小。毕业生对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文件知之甚少并心存疑虑。由政府选拔的选调生和三支一扶项目在政策上有保障,报名踊跃,但名额有限,且不惠及近年扩招人数最多的专科学生;国家的就业政策管不了用人单位的土政策;许多大学生对于到基层就业政策的保障性和延续性持保留和观望态度,宁愿留在城市底层,也不去农村基层。二是就业指导与服务标准低,信息公开不到位,大学生的政策知晓率低。就业信息网的相关政策文件内容不够完善;政策文件解读宣讲没有进入高校就业指导课。50多个学生参加三所高校的座谈会,只有3个人表示分别从报纸、手机报和公交车广播上知道有就业优惠政策。毕业生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来了解就业政策,但是,我们于3月19日对网络上的就业政策信息进行检索,网络等商业搜索引擎能够提供的政策文件极少,且分散不易查找,点击后大多只是新闻报道中涉及的文件名或是文件号。政府相关部门和一些高校的就业网站提供的信息不完全或者是链接无法打开。燕山大学的就业网站信息较为全面,访问量较高。(
3. 社会调查范文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社会调查报告——关注农民、农业、农村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我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始终高度重视的基本问题。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表明,农业丰收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定则社会安宁,“三农”问题始终关系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改革措施和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形成了越来越有利与农村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气氛。为响应共青团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团委的号召,也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充实自己,我们青之队一行就“三农”问题做了如下调查,调查地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
马岭岗镇简介:马岭岗镇历史文化丰厚,春秋战国癸丘盟台——青邱崮堆遗址、龙王庙、八亩台、黄巢庙遗址具有神奇的传说,现有万亩黄金梨、1.3万亩杂果、4万亩无公害蔬菜,为马岭岗镇提供了丰富的生态农业资源。马岭岗镇以乡村旅游为起点,以农业高科技示范园为依托,努力打造省级科技示范园、青邱崮堆、解马路绿色长廊的“三点一线”的旅游项目,利用万亩黄金梨举办梨花节,把农村生态游抓出特色、形成亮点。把马岭岗真正建设成为“鲁西南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和“菏泽城的后花园”。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马岭岗镇人民随时欢迎四方游客观光旅游。
一、当前马岭岗镇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一)2007年农业农村的发展势头良好
2007年的农业农村形势承接了前几年的上升的好势头,继续保持着向好的发展的态势。在自然灾害频发、上年基数较高仍然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1粮食生产稳步上升。2005年马岭岗粮食总产量8000万斤,2006年粮食总产量8300万斤比上一你增产300万斤;粮食增产300万斤是创历史新高,而2007年的粮食生产,在自然灾害严重的情况下,预计总产量将达到8500万斤,实现了三年连续增长的目标。
2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马岭岗镇农民人均收入1940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20元,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2120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80元。现在政府正在完善补贴制度现在农民得到的实惠都有小麦补贴我镇按地的多少来分每亩地15块多块钱、还有化肥补贴、和柴油补贴,现在的惠农政策正在进行中。
3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新方向。2006年国家实施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马岭岗约有6000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小学生享受了免除学杂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还在推广中,而且还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马岭岗镇已有500人纳入了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300人纳入了“五保”供养,150人纳入了农村特困户定期定量救济。
4 扶贫工作取得了新突破。预计马岭岗镇2007年底农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将降低为0人,底收入的贫困人口将比上一年减少约400人。
5 保障农民工权益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民工在用工合同、工作标准、改善劳动环境以及在解决子女上学、工伤、医疗和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权益保障都取的了一定的新进展。
6 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农民群众总体上心情比较舒畅,农村党群和干群关系进一步好转。群众性事件、恶性案件继续减少,农村社会总体稳定。
7 农村旅游业的启动 2007年9月17日,马岭岗镇穆李村新建的农民广场上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人声鼎沸,热闹非凡,12门礼炮响过,牡丹区暨马岭岗镇穆李村乡村旅游启动仪式正式启动市政府副市长李法洪、市人大副主任彭靖华、市政府副秘书长李淑风、市旅游局局长王殿常、牡丹区政府区长丁志刚、副区长杭新杰等有关领导和马岭岗镇主要领导参加了启动意识,仪式由副区长杭新杰主持,马岭岗镇党委书记陈效存致开幕词,市旅游局局长张政致贺词,丁志刚区长、李法洪副市长分别做了重要讲话。
近年来,穆李村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四四一”工程为目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瞄准乡村旅游市场,突出优势,发挥特色,精心规划,狠抓落实,经济发展迅速,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木瓜、柿饼、面塑”号称穆李村的三大宝;月亮湾鱼塘、农民广场、村文化大院、牌坊是穆李村的四大标志性建筑。户户通上了自来水,环村路、果园路、村内各胡同全部硬化,四通八达。村内街道整洁,两侧上果下花,果树与绿化树木相间,呈现出一派“春有花,秋有果,花果环抱,四季常青”的美丽景象。现有200亩的无公害蔬菜供游客品尝,有400亩的观光采摘园供游人随意采摘、购买,有100余亩的鱼塘供游人静心垂钓。风味独特的农家饭更让人回味无穷。穆李村天蓝地绿、花果飘香、民风纯朴、民俗众多、热情好客,发展乡村生态民俗旅游具有独特资源和先天优势。
穆李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鲁西南梅花拳、查拳的发源地,一直保留着梅花拳表演艺术团。曾哺育过原南华县宣传部长、革命烈士穆德谦;获“国家工艺美术老艺人”称号的面塑名家李俊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协会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的面塑艺术大师李芳清。有“面塑第一村”的美誉,面塑艺术享誉海外。 穆李村乡村旅游包括:游客果园采摘活动;垂钓爱好者组织的鱼塘垂钓活动;全区各类名优农产品集中展示会、鲁锦、骨雕、彩蛋、剪纸、皮毛玩具等各类手工艺品展示会;组织穆李村面塑艺人表演面塑制作艺术,展现面塑艺术村的风采;组织梅花拳、洪拳、太极拳等多拳种、流派及武术器械表演;组织多剧种参加的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地方戏曲表演;品尝乡村美食的农家风味餐品尝。
在穆李村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中,下一步还要建设生态园,,计划两年内把1000亩旧村庄改造成全市第一个集旅游、采摘、垂钓、餐饮、休闲于一体的千亩生态农业观光园。(转摘:菏泽市牡丹区人民政府网站)
(二)农村农业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
马岭岗镇农业尚有诸多层次的矛盾还未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物质技术装备落后,农民扩大就业的门路不多、增收困难、等基本情况尚未改变。
1生产条件日渐严峻。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将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期,这是马岭岗镇发展的导向,这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首先耕地急剧减少、淡水资源的短缺将是障碍农村发展的绊脚石。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马岭岗镇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低、农民缺医少药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目前,马岭岗镇农村还有20多个行政村没有通公路,越4万农民饮用水不安全,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大学生只能占到4%,高中生还不到15%,文盲还占到6%。医疗设备比较差技术含量比较低。目前还有镇所有的行政村没有文化站,实现了“村村通”的地区也只能看到三四套电视节目。但是电视台播出的节目很是垃圾,作为电视台应该传播文明,点名批评菏泽电视台、他们播出的节目都是卖保健品的、严重影响的地区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这样的电视台应该取缔。
3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在2005年暴雨袭击了菏泽地区马岭岗镇也没有幸免5个小时降雨达200毫米,导致河水暴涨,在低洼的村庄四周都是水积水达300毫米深,庄稼长期在水中浸泡,导致大面积死亡颗粒无收;在2006年雨下的比上一年少了一点;2007是三年来灾情最为严重的一年,8月13号下午2到5点暴风雨袭击了马岭岗镇,降水达200毫米,期间还夹杂着冰雹,雨后看到的是一片狼藉,树木被连跟拔起,大面积倾倒,倾倒树木答8000与棵,玉米倾倒面积达20多公顷,玉米长期在水中浸泡导致大面积死亡,颗粒无收,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在调查中看到最多的是农民的无奈…………
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任重道远
建设现代化农业是一个宏大的工程,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实行工业支持农业发展,以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巩固完善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资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历史时期的农村工作的总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向必须长期坚持,但又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阶段性、年度性的工作重点:
1农业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农业要实现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也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特别是环境问题日渐严峻的背景下,农业必须加快转变增长方式,调整农业结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这样才能既实先又快又好的发展,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必须加快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
推进现代化农业已经到了实质性阶段 现在在电视上、杂志上、政府信息网上都在强调现代化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比较薄弱的地方,现在的发展亮点是以工业促进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是现在经济发展的导向。
3 建设现代化农村的工作任务比较重 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优化产业结构、村村通工程还有待于完成、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缓慢、提高农民素质、深化改革等内容,从而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起来。
4 先进的管理理念 建设现代化农业,就要用现代的发展理念来管理农业,用物质条件来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用现代的经营形式来管理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的现代化喷灌方式、机械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业的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5 新型农业 新型农民 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努力把农民培养成较有市场意识、有较高的生产技能、有一定的经济管理能力的现代化农民。同时要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业(三教堂葡萄种植基地、程楼村的苹果园林式经营),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向农民传授先进的技术和现代的经营理念,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6城镇化道路还有很多障碍 现代社会农民为了挣钱,他们不的不走出家门,走向发达的城市,但是农民进城容易定居难的现象由为突出,农村劳动力离开户籍所在地进入了城市,但是由于各种体制的阻碍,这些农民虽然进了城但是在城里定不了居,由于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险等困难,流动进城市的农民很难转变身份成为市民、融入城市。
三、为实现现代化农业、农村还应该做什么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和发展农村共产党员先进行教育活动,选好配强乡村党组织的领导班子,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健全村党组织、完善村务公开制度,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健康发展。
2 要搞好农村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农村安定有序。
3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
4 加强河道治理力度,要保证在汛期河流的畅通,使自然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加强治理田间的排水渠道,解决农民因排水发生的纠纷。
5 天气预报要及时、准确。是取得防灾抗灾的先决条件。
6 农村体育设施不完善、农村全民健身运动还没有落实到各各村庄和各各乡镇。
7 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发展教育,提升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水平,建设完善的师资队伍,壮大农村的教育事业。
8 医疗、卫生事业刻不容缓,合作医疗在农村还没有推广开,看病难就医难在农村还是屡见不鲜,饮水不安全在农村普遍存在。
四、社会实践感受
我们青之队一行7人来到菏泽市马岭岗镇镇,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在马岭岗镇的五天中,我们深入农村、农民之中调查研究。在农村里,我们学到了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也看到了一些问题。这是我们这些大学生第一次如此热衷于农村问题,并且如此深入地思索农村问题。其中大家关心最多,也是讨论最多的,就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
现在我国开始实施了第三步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对农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的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业市场,才能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做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在这里我们不仅找到学术理论的体现和验证,更能找到一种贴近现实的真实感。在求知和收获的同时顺利完成了实践任务。因为我们谨记团队的宗旨:团结、友爱、互助、进步。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但社会实践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却远没有结束。
回首此次社会实践的路程,我觉得很欣慰,虽然没有什么光辉的成就,但使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也看到了自己为社会发展的作为!我们走出了校园,走向了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经受风雨、见识世面、检验知识、锻炼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面对未来激烈的人才的竞争和商品经济社会的日趋完善,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保证自己在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广阔的社会,还有许多未开拓的领域等待着年轻的我们为之奋斗,我们将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以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去展示新世纪大学生的风采。农村是一块真正的热土,是青年人成长的摇篮,也是青年人事业发展的广阔天地。未来的道路还更远更长,只有永远保持向上的姿势,积极的姿态,没有什么可以抗拒的,更何况成长带来的就是成熟,我相信自己的成熟会把今后的学习与工作做得更上一层楼!
4. 人才需求调查报告怎么写
人才市场调查报告
标签:报告书 调查报告 人才市场调查报告 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
摘要:[资料下载][字数: 34304 ] [目录]不存在[原文]岁末年初,正是大学毕业生为工作辛苦奔波的时候,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情况如何?可以用“前所未有的挑战,前所未有的机遇”来形容2003年的就业形势。本科毕业生剧增。据了解,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212.2万人,其中研究生12.1万人。本科生91.9万人,专科生108.2万人,毕业生总数将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中国的大学生真的是太多了吗?回答是否定的。2003年将有950万个就业岗位,而大学毕业生只有212万,为什么很多毕业生仍然感觉很难找到工作?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基本的就业空间。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崛起和第三产业的大发展,为毕业生就业开辟了重要渠道。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然依靠科技进步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这为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是也应该看到,社会整体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今年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000万人,下岗再就业人员1000万人,再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市场出现“三峰叠加”的局面,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是,我国加入了WTO,国外的资本、技术介入将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将有利于吸引大学生就业。今后全国每年将会增加450万个就业机会,而且不同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逐渐走俏。更多企业会加大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选择,因为大学生掌握着当前最新的科技知识,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所以今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会逐渐转好,大学生仍将是最有竞争力的就业群体。在压力和机遇并存的今天,八类人才就业形势看好: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人才,农业技术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和律师 .
5. 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
我市市辖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调查
结 题 报 告
--------------------------------------------------------------------------------
组长:刘月
组员:姜海峰 王雪 幺振兴 闫冬梅 朱宣政
指导教师:赵景瑶 施政 陈晓伟
一、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竞争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下岗”对我国人民来说已不那么陌生。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也已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热点和难点。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我国人民的家庭生活而且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了切实了解我市市辖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实际情况和帮助他们早日实现再就业,我们小组决定进行“我市市辖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的研究。
二、 研究步骤
明确课题以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全组讨论,我们决定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1、 为了了解我市市辖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生活和再就业现状,我们采访了有关企业和劳务市场,并制作了100份问卷;
2、 为了了解我市市辖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整体情况,我们采访了市劳动局就业科;
3、 为了了解我市的就业结构,我们采访了市人才交流中心;
4、 为了找出影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要因素,我们采访了下岗职工中优先实现再就业的典型;
5、 为了扩大我们对此问题的信息占有量,我们还经常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6、 分析、加工、整理资料,得出研究结论。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小组首先来到已经破产的市第二毛纺厂。从这高悬的厂规,我们依稀可以看出她昔日的辉煌,然而这紧闭的厂门和斑驳的厂房又清楚地告诉人们:她已被市场竞争无情地淘汰出局。我们原想从这儿的留守人员那里查到准确的下岗职工人数,现在看来我们已无法实现此行的目的了。看来我们只有另辟溪径了。经过全组的讨论我们深入到各种市场和社区家政服务领域,对那些从业人员和小商贩、港田驾驶员等人进行走访调查,并发放调查问卷。刚开始有许多人认为我们是在瞎胡闹,不愿意填写问卷,经过我们的努力最终100份问卷都如期完成。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深入他们生活,了解他们对再就业的真实感受。在问卷调查中给我们印象较深的是原市第二毛纺厂的下岗职工,现在他们大多数是港田驾驶员,通过采访我们感到提起市第二毛纺厂的破产,他们至今仍非常痛心,但他们中大多数人已经从下岗初期的迷茫中走出来,开始从事新的行业,但仍有极少数人,现在仍待业在家。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想进一步了解一下全市市辖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整体情况,为此我们采访了市劳动局就业科的有关人员。在我们出示了学校介绍信以后,那里的有关人员接待了我们。从那里我们得知我市市辖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总数为33606人,现已实现再就业的有30985人,再就业率达92.2%,其中从事服务业的人数约占下岗职工总数的70%左右,个体经商者约占下岗职工总数的10%,到其它企业就业的人约占下岗职工总数8%,到外地就业的约占下岗职工总数5%,目前尚有7.8%的下岗职工未就业。围绕这些数字我们采访了有关专家。专家首先给我们讲述了就业的含义,他指出:有活儿干,有合法收入就是就业。他还指出我市的再就业途径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由原企业安置;2、自谋职业、自主创业;3、承包五荒四闲;4、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建立了“下岗再就业”工程,先后出台了许多相关制度和优惠政策,如《大庆市人民政府部分企业解困与再就业工程实施办法》、
《关于进一步作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贯彻实施<黑龙江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规定>的意见》、
《大庆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管理办法》、
《大庆市工商局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的优惠政策21条》。为了鼓励下岗职工自谋职业,政府提出对他们减免一定的税费,如从事社区服务的下岗职工一年内减免一切税费。对再就业弱视群体,市里还有关于保证他们最低生活标准重要保障。
与此同时,我们还多次到大庆市“人才交流中心”进行调查,在交易大厅里,通过对各单位用人标准的调查,我们深刻体会到高素质、高技能在就业中的优势。下岗职工中那些年轻的大学生大都已实现了再就业,但一些年龄偏大,技术水平低的下岗职工确实很难的到合适的工作,为了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中心举办了微机操作、服装裁剪等培训班,下岗职工凭借“下岗证”在这里可以免费接受再就业培训。
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的认识,我们又预约采访了原市第二毛纺厂下岗职工,现已受聘私营企业的戴经理和电话采访了在深圳受聘的原下岗职工李先生。他们都表示:下岗职工要想实现再就业,我们不能等,不能靠,要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坚定信心,加强学习。
此外,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还积极利用计算机上网查阅了一些国家和其它省市的有关下岗职工再就业情况,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我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实施较好。
三、 研究结果
1、 现状与原因
通过上述调查过程,我们可得出:下岗是市场竞争和结构调整的必然产物。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市辖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进行得很好。总的来说,我市市辖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总数较少,而我市目前又处于“二次创业”的大发展阶段,各行各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就业潜力很大,因而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机会就比其他城市多,他们从事的新行业一般也比较稳定,据调查我市那些在劳动力市场上打零工的人绝大多数是外来民工,下岗职工很少。另外,由于我市居民的人均收入居全省前列,有一些人在下岗后,利用自己的积蓄,在市里优惠政策引导下积极投入到自主创业的行列中来,这也是我市市辖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进行好的一大特色。
2、 建议与倡议
当然,在全国就业压力普遍严峻的状态下,我市市辖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形势也很严峻,不容盲目乐观,为此我们小组经过研究特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建议政府加大新就业观的宣传力度,使下岗职工转变过去就业观念。
第二,建议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适当控制外来人口数量,特别是外来民工数量,缓解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压力。
第三,建议政府加大对下岗职工的职业培训力度,拓宽他们的就业空间。
第四,建议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我市的就业能力。
第五,对那些吸收下岗职工再就业多的单位,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它们继续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做出贡献。
倡议书(略)
四、研究感悟
通过研究,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到处都充满了竞争,我们必须勇于接受优胜劣汰的挑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和择业观,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敢于提出新问题,勇于挑战社会上的流行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我们的创新精神。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如被调查者拒绝与我们合作,我们通过努力使他们与我们合作,这锻炼了我们的社交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资料分析整理中,锻炼了我们对资料搜、查、选、加工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处理资料过程中,锻炼了我们对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预定的目标,我们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高三政治常识中的有关政府职能、党的领导的知识,同学们戏虐地称我们是提前进入了高三。特别是在访谈中,我们不完全接受对方观点的局限,能从整体上把握“下岗再就业”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我们的探索研究精神,提高了我们的访谈技巧,学会了多角度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
6. 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2000字)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作者:蔡文强(徐州师范大学高教)
最后更新:2010-6-13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我国经济也遭受其影响,就业市场更是雪上加霜,给09届毕业生就业带来巨大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分析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大学生为就业所需要提高的素质能力和就业工作指导,寻求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
引 言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上国内本身的结构性问题,09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异常严峻。09年企业用人需求下降的趋势难有根本性转变;回流的农民工以及新增的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将面临难以转移就业的问题,导致农村失业问题加重;城镇低学历青年以及规模不断增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将更加困难。随着我国现阶段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因而造成就业矛盾十分严峻。同时,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毕业生滞后的就业观之间的冲突显得十分突出,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态势尚未形成,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这些都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时下又将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我们组织了此项调查,由此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以便为学校提供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资料与对策依据,也使在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大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抽样调查,预计完成500份问卷,回收了488份,其中合格482份,合格率为96.4%。样本中男、女分别占38%和62%。文科生123人,理科生183人,工科生116人,其他音、体、美学生60人。对此次调查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一、就业形势分析
1.金融危机下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半数以上认为就业前景较为乐观
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82.37%的大学生认为形势严峻;而大学生在对自己发展前途的态度上,一半以上选择很乐观或比较乐观,占57.47%;在问及求职中最困扰的因素时,7.93%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16.76%认为信息量少;21.91%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10.30%认为能力不足;8.99%认为优势难以发挥;16.52%认为求职方法技巧欠缺;16.27%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
2.大学生在提升自身素质上已从传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向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
大学生对于自身所欠缺的素质,9.75%选择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13.07%选择沟通协调能力;13.28%选择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30.08%选择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经验;22.2%选择专业知识和技能。面对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很多普通院校的毕业生都会有些自卑心理,那么当大家同台竞技争夺工作岗位时又会如何?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有压力,占72.2%。
3.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周围的毕业生就业率普遍低于70%,大薪酬的期望也普遍降低
在被调查者周围毕业的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平均就业率上,46.47%认为就业率在50%以下;24.9%认为就业率在50%-70%;6.22%认为就业率在70%-90%。大学生认为目前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偏低,形势不是很乐观,大部分人认为就业率在70%以下,而事实上据调查来看09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68%,与去年同比基本持平。对于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的初期月薪,67.43%选择800-1500元;23.03%选择1501-2000元;选择2000元以上的占9.13%。对求职薪酬(试用期后的工资)主要集中在1001-2500之间,5.39%认为求职薪酬在1001-1500之间;23.65%认为在1501-2000之间;24.90%认为在2001-2500之间;28.42%认为在2501-4000之间;认为求在4001以上的,占17.64%。
二、就业倾向分析
1.大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大多集中在国企及政府部门,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东南沿海城市,总体趋向稳定
大学生毕业后的行业类型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占51.74%,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分别占7.39%、14.35%;6.96%的会自主创业。到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东南沿海城市发展自己的事业仍然是大部分大学生的选择,占47.30%;23.03%选择中部大中城市来发展自己的事业。大学生选择上述地区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该地区有较大的发展机会或有良好的社会资源,占56.64%;16.62%选择该地区是因为生活条件好;而因看中创业环境的有7.29%;回报家乡有10.87%;因为家人安排或其他原因分别占2.30%、6.27%。
2.大多数大学生想过自主创业,但资金和经验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
在自主创业这个问题上,70.12%表示想过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但是资金和经验仍是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主要瓶颈,占65.56%;认为自主创业最需要的是政策支持和技术的分别占10.17%、14.17%。
3.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愿意参加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及报考村官
对于是否愿意投身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55.6%的被调查者愿意投身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在对于村官的选择上,5%的大学生已报名村官考试;57%有意向朝村官方向发展,但自身条件不够。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4.大多数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先就业后择业,超过半数的认为专业对口对未来选择工作比较重要
关于择业观调查数据显示,21.25%的被调查者希望毕业后一步到位,有稳定的收入;55.83%希望先就业后择业;16.67%不打算直接就业而是继续深造;6.25%打算自主创业。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应该是呈阶梯型的,根据自身发展的水平,抓住各种各样的机遇,通过一个又一个岗位不断成长。所以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可以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超过半数的大学生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经济收入因素,达55%;考虑自身兴趣和工作环境的分别占35%、32%;43%考虑对事业发展是否有利。58.13%认为专业对口对未来选择工作比较重要;8.75%认为很重要。在所学专业前景的看法上,认为所学专业前景较有前途的占大多数,比例为65.15%;7.68%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很有前途。
三、就业工作指导
1.在校期间对大学生工作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是社会实践
71.7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工作影响最大,55.87%认为专业知识很重要,23.65%选择了职业资格认证,选择基础理论、毕业设计的分别占9.54%、6.43%,6.85%认为其他方面的教学环节。
2.对今后就业最为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还是社会交际能力,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是就业面试的指导
在选择哪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今后就业最为重要这个问题上,选择社会交际能力的占75.52%,其次是心理素质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别占71.16%、70.75%,也有49.38%认为组织管理能力很重要,46.47%选择创新能力。这表明现在的大学生需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逐步向复合型人才发展。75.3%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是就业面试的指导;54.4%最需要的是就业信息的获取;41.7%最需要的是推荐就业岗位;40.7%最需要的是国家就业政策;18.9%最需要的是关于创业教育方面;17.2%需要的是就业派遣的程序;还有17%最需要的是就业指导材料的制作。
3.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
67.01%的大学生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而不太确定是否重要占了18%,有将近十分之一觉得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要,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占5%。
4.54.3%的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的态度
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态度的占54.3%;有相当一部分认为不太满意,占27.3%。这表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
5.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人才招聘会
23.2%的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或院系就业信息栏;26.1%认为是人才招聘会;5.6%认为是学校就业网;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或亲朋好友方面得到就业信息的,分别占2.3%、8.1%;也有少部分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或其他渠道获得。
6.大学生希望企业人士、成功的校友来学校做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和在校期间应为就业做何准备
11.4%表示希望企业人士来学校做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是生涯规划;55.6%希望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8.7%希望涉及该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规划;6.4%希望应涉及市场经济基本规律;12%希望讲解关于员工的职业素质。62%的大学生希望其报告主要讲述在校期间应为就业做何准备,9%希望是关于如何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22%认为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成功的因素”。
四、对策与建议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加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近年来本就不大乐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扩大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等共同努力。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通过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以及扩大“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大学生村官”等计划,多种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第三,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调查资料显示:182人认为自主创业最需要的是资金,占样本量的37.76%,资金不足仍然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瓶颈,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第四,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
对家庭困难的毕业生就业,可以指定出台一些帮扶政策。一是待业求职登记制度。准许待业毕业生进行求职登记,并享受失业人员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二是临时救助制度。对因短期无法就业或就业后生活仍有困难的,户籍迁入地民政部门要及时按照有关规定为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三是优先安排就业制度。对城镇特困职工家庭、低保家庭毕业生实行重点推荐、优先安置;对零就业家庭毕业生,采取政府安排岗位等多种方式实行保底就业。四是免费服务制度。对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免费培训、免费推荐、免收服务费用。五是就业见习制度。通过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为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免费提供3至6个月的见习培训,见习单位和地方财政部门为其提供基本生活补助。
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高校: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2)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3)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人群中,有67.01%的人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2007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逐步由选修课过渡到全校公共必修课,将其与传统公共必修课等置于同地位。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新时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为学生找到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目标,而且通过细化过程分解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另外,良好的目标意识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资源进行有益的活动,从而可以减少他们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这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尤为重要。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4)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2003年江苏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学校。武汉大学也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并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4.大学生:自强自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5.用人单位:科学用人,善于成为伯乐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总 结
本次调查仅局限于徐州地区的高校,时间仓促,收集的数据虽不能全部体现中国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但是这些数据基本反映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中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缓解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需要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学生自身和企业单位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企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7. 一高中生的水平写一份“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求职之路难”是很多求职者的感叹。以前,经常在报纸、电视等媒体看到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多、就业非常困难。那时,我对此毫无概念,好像离我很远。当我自己在暑假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认真调查后,我发觉:大学生的就业真的是一个引起各界关注的全社会的问题。
8月初,我以“大学生就业前景”为社会实践调研课题,走访了扬州市人才市场、高邮市人事局、以及高邮市机关党工委等单位,听取介绍,查阅信息。
以下是我的实践和调研结果综合:
一、未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趋势
1、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将继续呈刚性增长的趋势。多年来,各地大学采取了扩招的措施,这使得在一个时期以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猛增,并将继续呈增长态势。在80年代初,每年的大、中专毕业生仅为几万人;9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为31.2万人;06年,这个数字将变为四、五百万人。未来几年,虽然增幅会趋缓,但大学生毕业数量仍处于上升通道。
2、大学毕业后工作难找,面临“毕业就将失业”的问题。据数据记载,截止到07年5月底,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是:49.81% 已签约和已有意向;27.25% 没有找到工作;15.02% 不想马上就业。即目前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比例大体在50%左右。今后,以我们高邮为例,需要的人才将偏向高学历、高技能、有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
3、就业理念亟待转变,未来社会需求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人才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未来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实际上并不是减少,而是更加需要,关键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分层次、全方位的就业。我们现在还只是大学在校生,求职、就业对我们来说,迟早将会面临。在3年后,我们该何去何从,未来的路在哪里?这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和作出回答的。我想,在增加自身含金量的同时,今后要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要有一颗平常心。
二、社会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分析
1、从需求的单位类型看:目前,该市企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占整个人才需求的一半多,达到54%,各级国家机关需求占35%,事业单位仅占11%。
2、从需求的单位性质看:金融部门无可厚非地占据了首位,占到37%;法律类次之,占到31%;财务会计类名列第3,占到11%;其他如小语种外语类、计算机类、物业管理类、人才管理类和信息开发类等社会应用型人才,均为今后外企需求人才的几大热点。
3、从需求的人才类型看:复合型人才是最受企业单位所欢迎的一种社会人才,占到社会总需求的67%,这是市场上真正短缺的人才;其次为创新型;再而分别为技术型、应用型、智能型等。
4、从需求的人才素质看:“热爱国家”是众多选取票数最多者,占97%;“有事业心”紧随其后,选取率占95%。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方面:“自信心”为首,占到94%;“与人合作能力”的选取率占88%,
5、从需求的人才专业素养看:众多的社会单位选择主要集中于“掌握宽阔的基础理论知识”,占62%;“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占86%;“掌握精深的专业技术知识”占65%;“了解一些跨学科知识”占65%;“了解一般的自然科学知识”占57%;“了解一般的社会科学知识,占70%;“了解一般的人文科学知识”占73%。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的社会单位对所需人才掌握基础知识的要求,已从过去的“深厚”,转换为“宽阔”,亦即全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社会人才方为社会单位欢迎。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乐观的原因
1、大学毕业生与社会所需人员产生“脱轨”现象。当前,市场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而大学校园培养的大学生刚毕业,基本没有工作经验,毕业生不符合企业的这种需要。
2、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过高。在大学毕业后,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认为自己上了大学、有了文凭,就应该有个体面的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毕业生不愿参加或从事比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应届毕业生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
3、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够到位。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学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等,都还未达到相应的要求。
4、其他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一是专业问题。有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或热门过热,如目前法学毕业生六成难就业;二是能力问题。社会单位最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应能力,市场需要的又是新型复合型人才,而现实却无法提供这类人才,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三是区域问题。东部地区就业好于西部。
四、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举措
1、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
3、进一步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
4、进一步明确未来就业求职的发展格局。
自己在相对你的角色改改~!~!~~!
8. 山东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山东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职责及各科室职责
山东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中心总职责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规范毕业生就业行为,开展就业指导 、咨询与培训,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培育校园就业市场,开展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供需见面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活动,落实全校的就业方案,使毕业生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就业市场部工作职责
一、开展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查研究、分析,预测和掌握就业形势、市场动态;开展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学校人才培养的社会评价的调查反馈,并撰写调查报告。
二、加强对外宣传,密切与各地、各区域、各行业人事部门、人才机构、用人单位沟通和联系,广泛搜寻毕业生需求信息,巩固和拓展学校就业市场。
三、印制学校介绍和毕业生资源信息等宣传材料,通过多种媒介,展示我校风采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推介毕业生就业。
四、做好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就业、创业)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加强校地、校企等合作,积极培育基础就业市场和重点就业市场。
五、利用政策导向,开发有效平台,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六、筹备、组织各类大、中型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断探索小型化、专业化就业市场。
七、组织安排校园招聘活动,公开、公平、及时发布校园招聘相关信息,为用人单位进校招聘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
八、协助维护和完善用人单位信息库。
九、认真做好领导安排的其他各项工作,协同其他部门共同做好中心的各项工作。
·就业管理部工作职责
一、依据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制定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
二、毕业生生源的统计上报;维护和完善毕业生生源信息库。
三、就业推荐表、就业协议书的发放与审核。
四、就业协议书的签订与管理。
五、定期调查与汇总各学院就业工作进展情况。
六、就业方案的编制与报批。
七、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的审核发放。
八、毕业生派遣及档案转递。
九、毕业生离校后就业遗留问题的处理。
十、组织实施山东省优秀毕业生和山东大学优秀毕业生的评选。
十一、山东省特困家庭毕业生的推选、上报及就业求职补贴的发放。
·就业指导部工作职责
一、根据就业形势和国家政策,开展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包括新生入学教育、毕业教育活动和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组织实施。
二、面向全校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组织协调各方资源,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三、组织开设就业指导课,编写就业指导教材及相关就业宣传材料。
四、组织开展学生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维护网络课堂的良性互动,并注重相关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五、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指导师培训等。
六、组织协调校内外力量,针对毕业生实际需要提供就业咨询服务。
七、开展毕业生就业过程、动态和结果的调查;开展在校生职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八、开展就业工作的理论研究。
九、负责编印“年度就业情况分析报告”、“山大就业简报”、“就业工作信息交流”,做好对内对外宣传工作。
十、指导记者团、职业发展协会和公务员协会日常活动的开展。
十一、特殊学生群体的帮扶和指导,特殊去向毕业生的表彰和跟踪调查。
十二、就业工作的考评和评优。
·就业信息部工作职责
一、学生就业信息网站的建设、维护、完善和管理。
二、毕业生有效就业信息的广泛收集与公开发布。
三、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开发维护用人单位信息管理系统。
四、网上招聘活动的组织、管理,推动学生就业信息网上交流、网上推荐和网上招聘功能的实现。
五、加强网站合作,实现就业信息共享,拓展网上就业市场。
六、制作专题网站,加大宣传力度,为学生提供深度就业信息服务。
七、完善信息统计功能,加强网站调研反馈机制建设。
八、做好技术支持,开发完善中心学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
九、加强信息监控和管理,保障学生就业信息安全。
9. 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与启示
摘要】通过对高职院校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有针对性地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客观分析,指出了高职院校
国贸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通过更新培养方案和突出专业技能等方法对学生强化专业培养和就业指导,
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每年毕业生数
量也在快速增长,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许多高职院校关注的
重点和难点。为更准确地了解高职院校国贸专业学生的就业
形势及就业状况,进一步加强学生在校期间专业课程设置与
工作岗位的紧密程度,同时也为更好地组织教学工作,提高
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依据,课题组于2008年8月-9月期间对
本校2008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展开了问卷调查并进
行了整理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2008年8月-9月期间,课题组对本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
业毕业生进行就业情况调查。此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
调查对象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届毕业生,共发放问卷100
份,收回问卷97份,其中有效问卷96份,占被调查者的96%;
2008届国贸专业毕业生共四个自然班,有效问卷中一班24
份,二班28份,三班22份,四班22份,被调查学生分布较
为均匀,基本能够反映本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的整体情况。
(二)2008届毕业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1.毕业生落实工作相对较晚
据调查,截至2008年9月中旬,仅有52位同学落实工
作单位,占被调查者的54.2%,由此不难看出,高职院校国贸
专业应届毕业生落实工作相对较晚。通过与部分同学的直接
交流和深入思考,发现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1)就业岗位有限与大学生绝对数量增加的矛盾日渐明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从
“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近年来连续不断的高校
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迅速;而另一方面,在我国
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总量的限制,本身提供给大学生
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再加上一些企事业单位,在招聘过程
中盲目追求高学历或是片面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无疑
是雪上加霜,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2)参加“专转本”考试与尽快落实工作不能兼顾
根据调查表的结果显示,在被调查者中未落实单位的44
位应届毕业生中有59.1%的同学选择了参加“专转本”考试或
继续学习。每年的“专转本”考试在5月进行,学生在毕业前
更多的精力用在了“专转本”的复习与考试过程中,对找工
作热情不高。通过交流发现,很多同学的想法都是为自己选
择“两条路”,先参加“专转本”考试,再找工作。面对激烈
的社会竞争,他们在选择了所谓的“两手准备”的同时,也
可能错过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而被别人捷足先登。
(3)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相当较弱,缺乏岗位竞争力
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
则相对较弱,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比不上本科学生,而同
时在职业技能上又没有明显优势,导致其在就业过程中缺少
岗位竞争力。再加上一部分学生盲目地追求大城市、好企业、
优岗位、厚待遇等不科学、不合理的就业观念,往往是四处
碰壁,由此给自身带来了更大的就业阻力。
2.自己主动应聘找工作的较少
通过调查,在已落实工作的52位同学中,依靠家里的社
会关系找到工作的比例较高,占69.2%,而自己主动应聘找工
作的相对较少,仅占30.8%(表1)。
表1获得工作的途径调查
你是通过何种途径获得目前的工作的:
自己应聘家人介绍同学介绍其他
人数(人)16 36//
比例30.8%69.2%//
这一数据,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在找工作时受到的来自自
身条件及社会竞争的阻力较大,更多的是通过社会关系来寻
找工作;但从另一角度,也说明了学生对自己应聘找工作的
途径了解不多,依赖心理较重,缺乏受挫或碰壁的勇气。
3.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知识密切程度不高
根据调查显示,在已落实工作的同学中,工作岗位与所
学专业知识联系紧密的只占15.4%,工作岗位与专业知识联系
一般的却高达71.2%,大部分同学在实际工作中,只需要用到
一小部分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我们也发现仍然有13.4%的学
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知识毫无关系(表2-2)。
表2工作与专业密切程度调查
目前的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联系是否紧密:
紧密一般豪无关系
10. 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
近年来,青年失业率持续上扬,2022年8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其中,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达到19.9%,较上年同期高出3.7个百分点,较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高出15.6个百分点,反映出青年人群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包含了该年龄段的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两个主要群体。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21年,16-20岁、21-30岁的农民工分别占农民工总量的1.6%、19.6%。
考虑到农民工群体的失业率相对较低,2022年7月,外来农业户籍人口(这部分人员主体是农民工)调查失业率为5.1%。因此,大致估算可知大学毕业生失业率较高,这将造成人力资源的较大浪费,亟需出台针对性政策予以应对。
另外,青年失业率的持续攀升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速提高,不仅造成了我国近年来人力资本投资的较大浪费,也使得一些中长期的矛盾在短期内更快暴露。
由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持续增加,青年失业率的变化逐渐呈现出季节性失业与长期趋势叠加的态势。以往以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失业大多具有摩擦性失业的特征,即在毕业季失业率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力市场上供求信息逐步得到消化,青年失业率就会逐步下行。
但目前青年失业率长期上扬的趋势已经形成,意味着短期的摩擦性失业有可能越来越多地转换成长期失业。青年人长期脱离劳动力市场,一方面将导致个人失去“干中学”提升人力资本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总体供求关系趋于紧张的情况下,加剧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不断叠加,毕业季更高的失业率,在其后虽稍有回落,但难以恢复到毕业季前的均值水平。大学生失业的不断累加意味着部分大学毕业生可能陷入长期失业的困境,需要进一步摸清长期失业的具体情况。
从就业统计看,仅仅观察失业率指标的变动,已经不能完整地反映青年失业状况的主要性质,针对个体失业时间的统计越来越重要。同时,从积极就业政策的应对看,针对处于失业周期不同阶段的大学毕业生需要有差异化的政策。这对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