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打造农业产品品牌
行业机会看趋势,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企业的成功呢?企业要成功一定要找准所在行业的阶段焦点、认清竞争形势。如今很多行业已经进入品牌垄断的平衡期阶段,比如牛奶行业,行业增长放缓、市场寡头垄断,企业要再想做这个行业几乎已经没有取得巨大成功的机会了。然而,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的农产品行业还处于导入期,还没有形成强势品牌,大量品牌资源被闲置,正是企业品牌占位的黄金时期,只要企业选对了行业,成功是事半功倍的事。
品牌农业是中国未来5年最大商机,在中国品牌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必将诞生世界级的企业和品牌。
(一)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品牌化需求与品牌缺失带来的商机
近年来,瘦肉精、三聚氰胺、毒腐竹等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消费者极度渴望安全健康的农产品;而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意识增强,使得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优质农产品。而在消费者心目中,品牌化的农产品则代表了信赖、放心和高品质。现在,消费者对品牌农产品的需求已经向农业全产业链延伸,例如品牌粮油、品牌蔬菜、品牌肉制品、品牌餐饮等等。但是,我国大多数农产品还处于无品牌阶段,优秀品牌农产品更是严重缺失。吃什么?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想吃放心的、可信赖的品牌农产品却买不到;从米面粮油到瓜果蔬菜,从猪羊鸡肉到海鲜山珍,让消费者耳熟能详、值得信赖的品牌少之又少。然而,这无疑是企业创建品牌的绝佳时期,谁能填补品牌农产品的空白,谁就能把握住商机。
(二)区域品牌没落与企业品牌崛起带来的商机
在我国,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人文的不同,几乎每一地域都有蜚声中外的区域名品,例如烟台苹果、西湖龙井、阳澄湖大闸蟹等等。但是,很多名优特产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品牌效应,还处于“有名无牌”的阶段——知名度高但品牌化程度低,并且鱼龙混则、真假难辨,还有很多三无产品,市场混乱。由于经营主体与受益主体不明确以及区域品牌的“共有性”特征,区域品牌正在被“滥用”。很多区域农产品还出现“株连”危机,一家的产品出现问题,整个区域品牌都会受到牵连。例如,五常大米掺假事件,使得消费者怀疑所有的五常大米都是假的。区域品牌正处于没落时期。之于企业来讲,区域品牌蕴含着巨大的产地资源、口碑资源,还有品类资源,只要企业抢占了区域名品资源就一定能塑造出伟大品牌。我国的地域名品资源多数还处于未开发状态,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机遇,等待着企业家们的探寻并标明印记。
(三)新土地流转政策为农业品牌建设提供了基础
2014年,对于土地承包,一号文件首次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三权分离的土地政策,使得中国的土地规模化种植成为可能。土地规模化经营可以提供以下优势:
土地规模化是建设农产品品牌的前提。没有规模,就无法进行大规模统一生产、加工和营销;体量小,市场影响力无从谈起,甚至产品的质量也无法保证。新土地政策为农产品食品企业的品牌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
(四)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农业品牌迅速崛起的商机
迈上认为品牌建设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举步维艰的渠道建设、高昂的传播费用以及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产销不平衡问题,使农产品食品经营者在塑造品牌时一筹莫展。褚橙、柳桃、三只松鼠等互联网农业品牌的迅速崛起,让传统农业企业看到了希望。通过互联网技术以及思想的运用,可以从金融、生产、渠道、传播、销售等各个环节改造传统农业,并塑造出新型互联网农业品牌。随着农产品食品网购的逐渐普及,将农产品食品搬上电商平台,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建设农产品食品品牌,有着巨大的商业潜力和发展机遇。网易、联想、京东等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军农业,无一不是在抢占商机!未来5年,最有可能和阿里巴巴分庭抗礼的,一定是农产品交易平台。
(一)抢占品类
如今,食品、工业品的品类已经无限细分,而农产品品类的细分才刚刚开始,如果企业能够在消费者心智中抢先占据了某个品类,并且成为品类里面最优秀的那个,就是最成功的。例如,鲁花抢占了花生油品类,六个核桃抢占了核桃露品类,加多宝抢占了凉茶品类。
(二)抢占地域资源
企业要抢占所在区域的地域品牌,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是:地域品牌是还没有嫁出去的姑娘,谁能娶回家就是谁的。如果从法律层面讲,区域名品属于农产品公共品牌资源,企业是不能独占的;但是企业可以抢占区域品牌的消费者心智资源。区域农产品为什么会成为名品?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产品品质、历史人文等特点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美好印象。企业只要将这种美好印象据为己有,即抢占消费者心智资源,就会赢得市场。
(三)赋予品牌价值
企业一定要给自己的品牌赋予价值,品牌的独特价值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企业赋予和提升品牌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升品牌附加值,二是赋予品牌表现价值。提升品牌附加值,有三个途径:差异化创造附加值;信息不对称创造附加值;心理价值创造附加值。什么是赋予品牌表现价值呢?产品说得再好,消费者一看就不喜欢,肯定不会选择。所以一个好的商品一定是一秒钟看上,一分钟爱上,一辈子赖上,否则企业是没有机会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品牌形象钻理论。品牌形象钻,是一套快速建立品牌价值形象的工具,如果你掌握了这套工具,哪怕你是刚刚出道的新品牌,也会迅速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高价值的形象。
第一个阶段:策划一个好产品
不是所有的产品都能够成为品牌,但每一个强势品牌,都有至少一个好产品的支撑。企业发展的初步阶段,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好产品推向市场,能迅速打开市场赚到钱。在这个阶段,企业要踏踏实实把产品做好,把产品的市场力做到位。具体地说,企业需要在选好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的有效策划:首先给产品明确的品类定位;大类确定后,要明确产品的目标市场定位;然后挖掘一个适合目标市场的独特卖点;再给产品取一个目标消费者喜欢的名字;创意一条能够把你的想法传递给目标消费者的沟通语;然后策划一个最吸引目标消费者最喜欢的包装;最后把产品放在目标消费者最容易光顾的销售渠道中,给产品本身赋予强大的市场力,相信好产品自己会卖货。
第二个阶段:打造产品品牌
策划出一个有市场力的好产品,而且在产品有了一定的销量之后,这时候要考虑将产品品牌化,打造一个强势的产品品牌。塑造产品品牌关键的是要提炼出品牌的核心价值,赋予品牌价值感。另外要赋予品牌独特的个性,和同业竞争者区隔,并把品牌的个性主张和消费者有效沟通。在这个阶段,企业要强化对于品牌价值的传播,运用整合传播的原则,整合资源,统一主题,在目标消费者心中快速形成品牌的价值感,营造强烈的产品品牌氛围。
第三个阶段:塑造名牌产品
产品品牌经过较长时间的推广,知名度和美誉度快速提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充分信任,对品牌的独特价值深信不疑,喜爱并追随品牌的个性主张,带动了大量的重复购买,品牌忠诚度快速提升,品牌已经进入“名牌”阶段。这个阶段,企业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品牌的维护和管理。对品牌的管理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进行企业内部品牌管理组织变革;二是要保持一致性沟通和品牌接触点管理;三是要运用品牌重塑保持品牌基业常青。
第四个阶段:打造名牌企业
一个企业首先有了名牌产品,才能够带动整个企业品牌的发展。随着名牌产品的塑造,企业品牌也要进行相应的规划和提升。企业品牌的规划不同于产品品牌,首先在品牌联想方面,更主要的是对其品质的认同、对消费者的态度、社会责任感和口碑以及其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企业品牌的价值主张、企业远景等更具有高度、延伸性和包容性。在长期的品牌塑造过程中,企业对于产品创新能力的要求、对品质的把握、对经营环境的重视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要保持品牌基业长青,必须做好以下几个关键方面:要保持长久的伟大的产品创意、在不同的品牌发展阶段赋予品牌意义深远的有效定位、保持持续强势的营销活动,同时还不能忽视数量可观的媒体广告。
㈡ 我们是做农产品的,请问怎么能更好地把品牌推广出去
农产品做品牌需要从四个层面、两个渠道来解决。
四个层次:
1、品牌意识:对品牌有一定的了解,对品牌分类比较详细。通过营销让消费者对品牌有一定的了解。
2、产品体验:农产品品牌离不开产品体验。如果好吃,尝尝。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农产品品牌化的体验工作。这就是超市里有这么多新产品的原因。
3、品类定位:最好做好前两部分,进一步拓展品类定位。比如,买凉茶的时候,你会想到嘉多宝和王老吉,买牛奶的时候,你会想到蒙牛和伊利。
4、建立关系:做这一步的企业已经是类别的代表。消费者在购买某种产品时,首先会想到品牌。关系的建立将使品牌更加活跃和稳定。从一个或两个相似的品牌中脱颖而出是关键,也是拓展消费渠道的一种方式。就像三只松鼠一样,当它们在坚果类中表现出色时,它们就开始建立关系。第一个选择是新年。他们推出了新年礼物袋坚果。每次挑选年货,都会带上礼品等选择。
两个频道:
1、产品体验渠道:产品体验一直是农产品品牌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无论农产品的档次如何,都会有各个环节的经验。消费者需要体验过去的产品和下订单,消费者会尽量在超市吃东西或少买先尝尝,因此解决用户体验对品牌建设的带动作用非常重要。
2、产品购买渠道:体验好产品就是下订单。此时,有必要考虑如何让消费者在多方面购买,运输、仓储等问题都是制约因素。从各方面来看,这也是品牌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在社交网络平台上,体验后可以提供原产地服务,解决方案是购买产品。
农产品品牌推广
㈢ 打造“一县一品”和“一村一品”的农产品品牌是农产品营销的哪方面对策
您好,“一抄县一品”或者“一村一品”是为了提高农产品的销量和打造地域农产品品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的,不是什么对策。
2019年8月27日,为进一步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县支持帮扶力度,由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主办,人民日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国家品牌网承办的“一县一品”品牌扶持行动启动仪式在人民日报社举行。
本次行动是人民日报社将优势品牌传播资源向县域品牌建设和品牌扶贫领域延伸的一项重要举措,该活动确定了新的支持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一县一品”品牌扶贫行动的组织协调小组架构及合作名单,制订了“一县一品”品牌建设后5年规划,即打造500个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价不低于10亿元。
在本项行动框架下,人民日报社将全面引入品牌强国计划优势资源,与更多的县域品牌建设实践相融合,将品牌扶贫各项举措做实做细,助力打造具有更优品质、更深内涵、更强活力的优质品牌。
㈣ 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我们应如何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结合材料和实际生活,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应怎样振兴我国的制造业,擦亮“中国制造”品牌?
①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②大力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变劳动力资源的数量优势为竞争力优势。
③提高产品质量,坚持以质取胜,创造民族品牌。调整结构,淘汰落后的、低水平的生产能力。提升产业水平和产品的优化升级。
④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⑤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⑥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在市场充分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前提下,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㈤ 如何加大农业品牌建设
近年来,很多地方都不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培植力度,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塑造企业的品牌意识与商标意识,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但还存在农业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影响力不大、农产品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
所以,加大农业品牌建设,很有必要,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加大建设。
一是建议尽快依据农业产业布局和农产品现状,制定农业品牌发展规划、建立品牌建设机制,推动农产品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并培养一批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具有品牌意识的农业企业,发展壮大农业品牌建设队伍;
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和资源集聚效应,注重培育新型群众劳动力,培育农业致富带头人和致富带头村干,对区域内乡村各类优势资源整合开发,在加工、运输、仓储、配送上让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农户之间建立起稳定的产销关系;
三是引导各类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通过品牌注册、培育、拓展、保护等手段,创建自身品牌,保护知识产权,打造以品牌价值为核心的新型农业。在提升品牌竞争力方面,建议将绿色、有机等产品认证紧密结合,打造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知名企业品牌、特色农业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
四是以工促农,引进一些工厂工业进入乡村,从劳动力、经济效益等方面反哺农业。
㈥ 品牌农业如何做
农业品牌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特色农业品牌意识。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采取通俗易懂的宣传形式大力宣传“三品一标”与商标注册的重要意义。新闻单位应开辟专栏节目,加大对重点企业、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树品牌形象,推产品销售,创驰名商标,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广大企业主和社会公众都要增强争创品牌意识。
(二)发挥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推进农业品牌发展。要建立起“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发展机制,政府相关部门要为农产品品牌建设大开绿灯、搭建平台,在资金、宣传、税费、金融、对外促销上大力扶持本地农产品品牌企业及其他涉农主体的发展。
(三)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发挥典型示范带动效应。要充分激发涉农主体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的信心和决心,鼓励龙头企业创新科技,以品牌产品提升农业产业化的质量。对龙头企业技术革新,产品宣传上给予财政资金补助。支持现有的品牌农产品生产经营基地、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档次,扩大农产品市场美誉度,增强农业产业之无形资产,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四)加强品牌创建管理工作。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培育争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和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力度。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品牌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品。要建立创建奖励机制,一手抓创建,一手抓管理,以此鼓励生产经营者多创产业名牌,走品牌创业之路。
(五)建立农业品牌建设专项资金。每年财政应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作为引导种子资金,以补贴、奖励的方式重点扶持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对利用市级以上电视台、报纸、户外广告等宣传投入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按投入额的10%左右补助。参加省级以上农业展销会,给予摊位费补助。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企业分别给予一定奖励。
创建农业品牌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品牌观念差。传统农业生产意识还占较大比重,缺乏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规模化等现代农业发展观念。营销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忽视品牌经营,既缺乏必要的投入力度,又缺乏应有的宣传打造,致使品牌知名度和认知度低,无法发挥品牌附加值及增值效应。
二是农业品牌市场占有率低且不平衡。从商标总量看,我市现有已申报及注册涉农商标900余件,占全市已申报注册商标的45%强,但已获各级品牌认定商标(中国驰名、省著名、市知名商标)共计60余件,占商标数的近4%。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仅70个,缺乏具有全国性知名度的产品。在农产品品牌分布上,3个国家级中国驰名商标均为阆中企业所持有,地区发展不均衡。
三是宣传展示营销力度不够。农业经营主体自主宣传不够,即使有部分广告宣传,也缺乏整套的广告策略和商标品牌战略。政府主导的宣传工作更是薄弱,与相邻市县政府对农业品牌创建和宣传特别重视形成存在一定差距。
四是政策扶持力度还有待加强。由于地域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不一样,所抓工作重点有所不同,我市多数县(市、区)政府大多尚未专门研究和出台农业品牌发展政策和文件。政策扶持资金少,政策措施不尽完善,导致各地工作发展不平衡。
㈦ 农村农产品如何走品牌及其个性化路线
首先,无论是电商销售还是传统销售,都要本着诚信为基础,做到不欺不骗,才能说去创造农产品品牌;个性化路线为了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属于“特色”消费,虽然消费群体不如大众化消费群体大,但是,个性化销售附加值更大,这两方面相辅相成,都做好才能赚大钱。对于普通农村地区来说,发展当地农产品品牌有一定的难度!
当一个农产品能够做到这样的口碑和辨识度,可以说就能够达到品牌和个性化销售路线。问题是,普通的农村地区目前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一个是当地农产品规模化市场不够健全;二是资金和技术制约这方面的发展;三是和当地人的经营“理念”有很大的关系;通常抱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四是需要当地有一位带领农民发家致富的领路人。仅仅这四条要求,可以说很多农村地区一条都不具备,更别说招商引资了,谁去?这是让人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㈧ 农业品牌如何做大做强
农业品牌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特色农业品牌意识。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采取通俗易懂的宣传形式大力宣传“三品一标”与商标注册的重要意义。新闻单位应开辟专栏节目,加大对重点企业、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树品牌形象,推产品销售,创驰名商标,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广大企业主和社会公众都要增强争创品牌意识。
(二)发挥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推进农业品牌发展。要建立起“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发展机制,政府相关部门要为农产品品牌建设大开绿灯、搭建平台,在资金、宣传、税费、金融、对外促销上大力扶持本地农产品品牌企业及其他涉农主体的发展。
(三)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发挥典型示范带动效应。要充分激发涉农主体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的信心和决心,鼓励龙头企业创新科技,以品牌产品提升农业产业化的质量。对龙头企业技术革新,产品宣传上给予财政资金补助。支持现有的品牌农产品生产经营基地、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档次,扩大农产品市场美誉度,增强农业产业之无形资产,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四)加强品牌创建管理工作。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培育争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和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力度。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品牌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品。要建立创建奖励机制,一手抓创建,一手抓管理,以此鼓励生产经营者多创产业名牌,走品牌创业之路。
(五)建立农业品牌建设专项资金。每年财政应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作为引导种子资金,以补贴、奖励的方式重点扶持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对利用市级以上电视台、报纸、户外广告等宣传投入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按投入额的10%左右补助。参加省级以上农业展销会,给予摊位费补助。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企业分别给予一定奖励。
创建农业品牌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品牌观念差。传统农业生产意识还占较大比重,缺乏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规模化等现代农业发展观念。营销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忽视品牌经营,既缺乏必要的投入力度,又缺乏应有的宣传打造,致使品牌知名度和认知度低,无法发挥品牌附加值及增值效应。
二是农业品牌市场占有率低且不平衡。从商标总量看,我市现有已申报及注册涉农商标900余件,占全市已申报注册商标的45%强,但已获各级品牌认定商标(中国驰名、省著名、市知名商标)共计60余件,占商标数的近4%。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仅70个,缺乏具有全国性知名度的产品。在农产品品牌分布上,3个国家级中国驰名商标均为阆中企业所持有,地区发展不均衡。
三是宣传展示营销力度不够。农业经营主体自主宣传不够,即使有部分广告宣传,也缺乏整套的广告策略和商标品牌战略。政府主导的宣传工作更是薄弱,与相邻市县政府对农业品牌创建和宣传特别重视形成存在一定差距。
四是政策扶持力度还有待加强。由于地域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不一样,所抓工作重点有所不同,我市多数县(市、区)政府大多尚未专门研究和出台农业品牌发展政策和文件。政策扶持资金少,政策措施不尽完善,导致各地工作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