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过度营销的过度营销的纠正措施
过度营销对企业和产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些企业是无意中在实施过度营销,而更多的企业是不得不实施过度营销。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与其等死,还不如找死。
实际上,许多企业和产品确定是自己在找死的。因为如果不过度营销,它们本该有一个还算光明的前途。
预防和纠正过度营销的主要措施有:
理性决策 过度营销本来是可以预防的,而大多数情况都是由于决策者头脑发热造成的。所以,理性决策理所当然成为预防和纠正过度营销的首要问题。
建立预警系统 过度市场营销在特定的时间、表现方式下,也能取得巨大成功,这是过度市场营销屡屡受人追捧的原因之一。如果过度市场营销从来就没有成绩可言,那么这种营销方式远远不会像现在这样普遍。
现在的问题是,我国许多企业的营销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决策者本人的素质、习惯,所以很难判断自己是否处于过度营销中。
有鉴于此,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完善的过度营销预警系统,形成有效的营销信息反馈机制。一旦发生过度营销,它能警示决策者减少或终止这种市场营销行为。
分类校正 对于已经发生的过度营销,应当根据主动或被动的性质及其表现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校正。
主动型过度市场营销,动因一般是企业为了追求最大利益、试图通过某种特定市场营销手段造成轰动效应.
对此,校正重点应当放在转变经营者决策观念、放慢营销投入速度,从而使得相关经济指标重新回到良性循环的轨道中来。
对于被动型过度市场营销,动因一般是企业为了应对同行竞争、以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为参考,结果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此,校正重点应当放在转变营销策略、积极寻找自身比较优势,从而使得从不同于竞争者的新营销策略中所得到的额外收益,能够弥补由于过度营销所造成的损害,总体上仍然有利可图。
营销一定要回归原点。德鲁克认为营销其实是很基本的。营销只是营销,只是一个资源组织和传达的过程。过度依赖这样一个过程会把企业的生命期大大缩短,而不是延长,更不是活得更好。
美国顶级的营销专家里斯说:营销与品牌是两个目标一致的概念,以至于你无法把它们分开……从本质上来讲,企业品牌化的过程就是在一个大牧场上,如何让自己的牛从其它所有的牛当中突出出来的过程。因此,企业营销的核心就是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建立一种独特的认知和价值。如果你想企业的生命力长久且有活力,多点思考企业品牌化,而不要在营销的某一个点上钻牛角尖,以免适得其反。
B. 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措施
1.1 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旅游业保持高速发展,在国际旅游方面稳居亚洲第一,名列世界十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地位再次被确认,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随着旅游业的规模扩大,参与旅游活动的人数增多,旅游活动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旅游业的发展所造成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这就是,人们既关注旅游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更加关注它对环境、生态、社会文化遗产可能造成的破坏。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而生态旅游正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然而,尽管我国生态旅游方兴未艾,态势喜人,但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我国在生态旅游问题上存在着两个方面的误区:一是来自旅游群体的层面,游客在旅游时没有自觉学习和积累生态知识的意识,不知道自己对环境究竟负有什么责任,许多人仅仅将生态旅游视为一种户外休闲娱乐活动;二是来自旅游开发和管理部门,为了满足物质享乐型旅游的社会需求,并借此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热衷于在生态旅游景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兴建宾馆饭店。
当前,我国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中的应有之义,研究生态旅游,分析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和问题并用以指导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生态旅游一经提出就迅速引起了旅游学界、生态学界和相关学科的极大关注,各类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国外,除了对生态旅游概念的探讨以外,主要的研究领域还包括生态旅游与保护的关系,生态旅游的生态、审美、社会、文化、经济影响,生态旅游与当地社会发展、生态旅游与道德规范、生态旅游与公共政策,生态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旅游规则和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生态旅游案例研究等。
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上公开发行的生态旅游研究的期刊就有几十种之多,各类研究专著也是举不胜举。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Lindberg等著的《生态旅游:规划者、管理者指导》,是由学者和实践家合力倾注的面向实践,为生态旅游实践开发者、专业和业余人士所必不可少的指导性综合集成著作。此书收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250种不同出版物和400多篇学术论文。《自然旅游经营者的生态旅游原则》是由生态旅游协会(TES)编辑出版的,它提供了脆弱生态旅游区开发旅游的最新准则,也是一本旅游和旅行专业人士必备的指导用书。Martha Honey的新作,在界定生态旅游和评述生态旅游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加拉帕戈斯群岛(Galapagos)、古巴、坦桑尼亚、赞比亚和南非等5个典型案例。
在我国 ,国内众多学者对开展生态旅游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旅游学科的发展,而且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环境保护、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分类,人们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形成了多种分类方法,吴必虎从发展哲学、科学和旅游产品三个层次来界定生态旅游的概念。在生态旅游规划和管理规范模式的建立上,初步形成了一套操作程序,从资源调查、确定开发原则,到功能分区、社区参与、游客管理以及建立监测体系等。在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方面,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并据此提出一系列的规划原则、模式以及管理方案。王义民等在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本底现状和开发现状的基础上,认为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方向,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当然,学术界对生态旅游基本理论的探讨还远没有达到统一的认识,很多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主要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近年来,有关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成为热点,但在生态旅游开发、规划管理、政策支持等方面还有待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的探讨。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
本文采取文献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分析生态旅游的兴起原因、定义特征出发,归纳国外生态旅游实践模式及发展经验,进而结合中国生态旅游实际,深入探讨中国生态旅游的产生、现状及其在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其可持续的对策。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除导论外,在第二部分对生态旅游的发展阶段、兴起原因进行简略的介绍,剖析了生态旅游的概念、特征和影响;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的概况,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
第四部分归纳了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
在第五部分,基于前面的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了推进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第六部分结合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区实际情况,运用相关理论,进行了案例分析和政策引导。
1.4 研究的结论
针对中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提出生态旅游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护:它的发展需要在详细分析旅游点环境资源与文化特色以及地区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制定详尽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为此,要正视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借鉴国外生态旅游发展中规划管理、市场营销、生态标识、规范论证、景点评价等方面的实践经验,遵循生态旅游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优化生态旅游的发展政策,加快生态旅游科学规划的步伐,完善生态旅游开发管理机制,加大依法管理生态旅游的力度,增强生态旅游教育的实效,从而在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建设和谐社会方面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
展开追问
thicklynurseb 2014-07-19
0
0
分享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其特征
近些年,“生态旅游”成了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词汇,上山下海、观景览胜似乎都和生态旅游有些关系,但究竟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却很少有人能够说得准确、说得透彻。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 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旅游项目协调员希拉尔给出如下的定义:生态旅游是在纯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的旅游。旅游者在旅程中会受到环保知识的教育。这种旅游对目的地的生态环境没有任何破坏作用。而且,它要求当地社区的更多参与并从中长期获益。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二十年后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充实,结合以上各种观点,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笔者认为,生态旅游实质应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生态旅游必须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满足人类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二是生态旅游要体现环境保护意识,不能以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利益,以区别于传统的旅游业;三是生态旅游要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前提,增加足够的就业机会,并同时为当地创造足够的经济效益。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有如下特征:
1、保护性。与传统旅游业一样,生态旅游也会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比较而言,保护性是它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它要求旅游者和旅游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各个方面。对于旅游开发规划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在科学的开发规划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行为,谋求可持续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对于游客而言,保护性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
2、专业性。生态旅游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以使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回归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满足,启发并提高游客热爱、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进而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同时,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也是旅游资源和环境得以保护和持续利用以及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再者,专业性还体现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生态旅游者不是没有自己确定的旅游目的、被卷入旅游时尚潮流的盲目旅游者,也不是为追求豪华奢侈的物质享受、认为金钱可以买断自然的旅游者,而是具有欣赏、探索和认识大自然及当地文化的明确要求的较高层次的游客。
3、普及性。在我国,生态旅游的普及性不仅体现在生态旅游者的普及,也体现在旅游资源的普及。生态旅游是建立在传统旅游基础上的,因此,中国的生态旅游不应是高消费和高素质者的特权,只要以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为旅游目的,并能够自觉地保护和珍视旅游资源和环境,普通的工人、农民、职员、学生等都可成为生态旅游者。从旅游资源上说,西方国家将生态旅游仅仅定位于自然景观,而我国是具有5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然已经与文化融为一体,所以,中国生态旅游的对象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景观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显现问题
1、旅游生态意识落后
我国对于生态旅游的内涵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不少人对生态旅游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而忽视了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和文化保护意义。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很多问题,首先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市场定位不清晰。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表明,生态旅游应该定位为高层次的具有责任感的旅游者群。而目前在国内,对传统大众旅游客源和高层次的生态旅游客源没有区分,大批观光游客的进入,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造成了破坏。其次,把大众旅游的开发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态旅游区,开发管理不当造成环境破坏等。例如面对黄金周对大众旅游市场广泛招徕,致使景区过度进入。
2、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3、缺乏真正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
首先是开发队伍的问题,生态旅游专业性很强,同时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区经济的发展等多重目标,所以不仅需要多方面的专家、还要吸纳当地居民代表参与,而我国现在的生态旅游开发规划队伍仍沿用传统的大众旅游规划的人员结构和规划方法,这已经不符合生态旅游规划的要求。其次,规划中保护意识淡漠,缺乏必要的保护手段和技术。
4、景区内环境破坏严重
我国现阶段旅游开发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规划开发不当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第二,游客过度进入超过环境承载力造成破坏;第三,消费者进入以后产生的垃圾污染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而造成的破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区内各大饭店、宾馆林立而起,由于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景区内的楼堂馆所及生活设施也随之巨增,随即带来了生活废水、垃圾粪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游区的环境质量下降,观赏价值也随之贬低。据有关方面报导,在已经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由于开发者不合理的开发,管理者不当的管理,旅游者不文明的旅游,破坏了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自然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阻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生态旅游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这是导致生态旅游问题的又一大原因。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对产品设计有专业化的要求,技术较为复杂。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实践尚短,生态学和旅游学又相对独立,因而既懂生态学知识和旅游学知识,同时又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缺乏。更为重要的是,生态旅游的开发依托的资源多分属不同部门管辖,作为旅游管理机构的旅游局难以对其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参与意见,而大多是保护部门又同时搞开发,无论从专业背景还是经营管理水平均不能满足生态旅游对开发经营人员的多样化要求。
三、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综合考虑、统一规划
旅游环境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不仅是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而且在地块之间、地区之间也是相互结合的整体。如果建设或开发活动缺少综合规划和长远兼顾,会使原有生态系统恶化。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生态旅游规划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旅游资源的状况、特性及其空间分布;旅游者的类别、兴趣及其需求;旅游地居民的经济、文化背景及其对旅游活动的容纳能力;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旅游环境相融合。在制订生态旅游规划时,必须分析生态旅游地的重要性,合理划分功能区,拟定适合动物栖息、植物生长、旅游者观光游览和居民居住的各种规划方案。充分利用河、湖、山、绿地和气候条件,为游客创造优美的景观,为当地居民创造卫生、舒服和安谧的居住环境。
2、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兴趣的旅游活动,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政府官员甚至旅游学术界,对于什么是生态旅游,如何运作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效应如何评价,都还缺乏认识。因此,有必要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借助各种宣传手段和途径,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公众认识到,旅游资源的破坏是对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让他自发行动起来,采取措施保护旅游资源环境。但是,公众的生态意识并不是整体性的进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发展阶段制约了人们对其的认识。这就需要政府以及旅游企业制定一些措施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如政府经常性地向公众公布环境质量信息及污染对经济和健康的损害,并通过旅游企业在旅游活动项目的宣传介绍以及安排中,有意识增加与环保有关的内容,如种植纪念树,开展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竞赛等。以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形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价值观念。
3、坚持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方针
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围绕保护工作而进行,尤其是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开发更不得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准则,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为目标。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根据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开发区域必须严格限制在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旅游接待能力和实际接待量不得大于保护区的旅游生态容量,真正达到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双重目的。
4、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有序开发生态旅游。首先,要编制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生态旅游规划,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建设工作,将生态旅游纳入有计划、有步骤的轨道;其次,制定与生态旅游相适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进行生态旅游开发,避免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保证生态旅游开发科学、规范和有序地进行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C. 市场营销中如何做到降本增效
降本增效利润模式分为两大模块——战略模块和战术模块,各模块又分为领导层、管理层以及执行层三个层次辅导,每个模块通过“利润区”、“利润通道”、“利润点”、“利润资产”及“利润客户”五轮驱动引爆利润。
遵循PDCA管理循环模式以及80/20法则,以持续提升利润为目标,每一期辅导(或者称为一个阶段)均需完成以下8个步骤:
第1步骤——现场诊断:了解关键部门创收及支出情况,确定降本增效整体预期效益;
第2步骤——技术培训:培训降本增效基础知识及工具,明确降本增效整体战略目标;
第3步骤——行动辅导:推动并反馈基层降本增效活动,制订降本增效岗位实施方案;
第4步骤——机制建设:建立系统化企业降本增效机制,制订降本增效持续实施方案;
第5步骤——制度培训:培训降本增效制度及奖惩制度,实施降本增效员工行动计划;
第6步骤——标准作业:实施员工行动计划及行动考核,表彰降本增效卓越贡献员工;
第7步骤——持续改进:持续诊断持续培训再持续行动,启动降本增效自动运行体系;
第8步骤——成果验收:总结及汇报降本增效辅导效益,运行降本增效奖惩评审机制;
人人当家理财,降本增效,是我们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挺立潮头的力量所在,已成为企业文化的优秀元素,时至今日,强调人人降本增效,旨在进一步唤起我们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特别是成本意识,唯有人人降本增效,战胜市场挑战才会有更加广泛、坚实、有力的行动基础。唯有产品质量优、价格低、才有竞争优势,即使企业规模再大、装备再先进、产品再精良,都忽视不得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这条生产物美价廉产品的市场法则。
D. 采取哪些市场营销策略和措施可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
想做好营销,需要系统化的知识,可以通过一些讲座与培训学习一下
E. 索尼数码相机市场营销战略措施
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日本消费电子巨头在全球业绩黯淡的同时,中国市场却保持了高速增长?唯一的答案是,通过彻底变革来放下以前高贵的架子
当易观国际的董事总经理杨彬最近为索尼(中国)公司进行一项提案,而第一次走进它在北京的办公室时,他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这里除了前台银色的SONY标记还算醒目外,其他任何地方的布置都显得非常大众化,甚至在一些会议室中的电视都是多年前的产品,“这和我印象中索尼高贵的形象完全两样”,他说。
事实上,不止杨彬,在多数中国消费者的印象中,索尼曾经是个贵族化的公司,上世纪90年代末,索尼的产品就被称为“不是买不起,就是买不到”,而在4年前央视索福瑞做的一个关于消费电子产品品牌形象的调查中,索尼也依然被北京、广州和成都等地的普通居民描述为“只走高端路线”。反映在数字上,索尼(中国)在2002年之前的业绩毫无亮点,与松下、三星在2001年20多亿和40多亿美元的成绩相比,索尼的销售额一直没有超过10亿美元。
现在,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虽然索尼在全球的业务依然不被投资者看好——最近,索尼提出的2004财年营业利润预期为1100亿日元(约11亿美元),比年初的计划下调了31%;2004年第三财季(10-12月),虽然整个索尼集团利润增长55%,但这主要归功于电影《蜘蛛侠2》推动家庭娱乐业务强劲增长,而其核心的电子产品部门受到销售低迷和价格下跌的打击,营收和利润都在继续下降——而在中国,索尼却取得了从1978年开展业务以来最大的成功,据公司内部估计,2004财年中国地区的销售额将达到30亿美元,增长率为80%,其主攻的数码相机和DV领域,其市场占有率已经分别达到了30%和50%,成为业界第一,而品牌形象,央视索福瑞最近做的调查也显示,不少城市的消费者已经不把索尼的产品当作奢侈品了。
2004年2月走马上任索尼(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小寺圭无疑希望好势头能继续下去,在他的计划中,公司2005财年在华的销售额应该增长100%,而到2008年,中国市场将超过日本本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
但是对初步得到中国消费者认可的索尼来说,压力依然存在,不仅市场变得越来越复杂,比如索尼的电池业务最近被牵扯涉嫌垄断,闪存业务卷进与国内某公司的专利诉讼;而且对手的进攻也越来越猛烈,在2004年,三星电子(中国)的销售额已经是100亿美元,而松下(中国)因为开发了一系列本地化的产品,在2004年的销售额达到了60多亿美元,广东的一些本土彩电企业也表示,与索尼相比,自己更容易了解中国消费者的心理。
F. 营销方案怎么写
G. 营销专责岗位存在的安全风险及管控措施有哪些
市场营销风险,是指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由于出现不利的环境因素而导致市场营销活动受损甚至失败的状态。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必须分析市场营销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努力加以预防,设置控制措施和方案,最终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市场营销风险的控制与应对:
1、加强市场营销环境的调查研究,是市场营销风险控制的根本性措施。企业从设计产品开始,到定位、分销和促销活动的全过程,都必须深入市场,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市场的调研活动,掌握相关的情报资料信息,包括顾客需求信息、竞争者信息、国家宏观经济及相应的政策信息、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以及其他信息。企业的营销活动,必须在充分掌握了相关信息资料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展开,否则企业营销活动就会产生风险。
2、建立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在运营中风险随时都可能发生,因此建立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就如同建立营销机构一样重要。风险防范与处理小组的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预防的规章制度,并督促制度的贯彻执行;二是调查研究相关信息资料,对公司客户的信息和能力进行分析和评定;三是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进行风险处理演练,以提高对风险处理的应对能力,强化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四是在企业出现风险后,由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统一处理风险事件。一座城市没有消防部门不行,同样道理,企业没有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恐怕也不行。
3、正确面对发生的风险。当风险产生以后,如何面对风险,是决定风险能否正确和顺利处理的关键。风险的发生会给企业带来损害,也可能给社会、顾客带来损害。企业首先应该诚实地面对社会和顾客,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社会和顾客的损害,另一方面快速采取措施制止风险的扩大和扩散。如果风险产生后,企业回避、推托、甚至辩解,反而会使风险扩大,损害增加。
4、依法处理。企业风险产生后,企业应该迅速地运用法律武器来处理风险。国家为了规范市场行为,保护公平竞争,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制订了一系列相关的经济法律和法规,如《合同法》、《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企业决策者应该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在营销活动中依法办事。在日常业务往来中,企业对一些具有潜在风险的业务,首先要依法鉴订好合同,鉴订合同是预防风险的第一道门槛。其次,当因为对方的原因而给企业造成风险后,应该当机立断,积极寻求法律途径处理风险。
5、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企业营销活动中的一些风险,是由企业员工素质不高或其他主观因素造成的。如有些企业销售人员因不熟悉所推销产品的相关知识而发生销售阻碍,或责任心不强而导致货款不能及时回收及损失,都属于员工素质问题而产生的营销风险。因此,加强企业员工素质的培训与提高,是控制企业市场营销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企业员工素质培训应包括员工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营销第一线的员工,其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否,直接影响企业营销,对其强化培训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企业在对营销人员考核中,注重销售额及利润的考核固然重要,对其责任心与有关风险防范的考核同样重要。
H. 营销人员需相应采取哪些营销措施
一、负需求
负需求是指绝大多数人对某个产品感到厌恶,甚至愿意出钱回避它的一种需求状况。在负需求情况下,应分析市场为什么不喜欢这种产品,是否可以通过产品重新设计、降低价格等积极营销方案,来改变市场的信念和态度,将负需求转变为正需求。
二、无需求
无需求是指目标市场对产品毫无兴趣或漠不关心的一种需求状况。通常,市场对产品无需求有下列原因引起:(1)人们一般认为对个人无价值的东西;(2)人们一般认为有价值,但在特定的市场无价值的东西;(3)新产品或人们不熟悉的物品等。无需求时应刺激市场营销,即通过大力促销及其它市场营销措施,努力将产品所能提供利益与人的自然需要和兴趣联合起来。
三、潜伏需求
潜伏需求是指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某物有强烈的需求,而现有产品或服务又无法满足的一种需求状况。在潜伏需求状况下主要工作是开发市场营销,即开展市场营销研究和潜在的市场范围测量,进而开发有效的物品和服务来满足这些需求,将潜伏需求变为现实需求。
四、下降需求
下降需求是指市场对一个产品或几个产品的需求呈下降趋势的一种需求状况 。在下降需求状况时的主要工作为重振市场营销,即分析衰退的原因,进而开拓新的目标市场,改进产品特点和外观,或采用更有效的沟通手段来重新刺激市场需求,使老产品开始新的生命周期,并通过创造性的产品再营销来扭转需求下降趋势。
五、不规则需求
不规则需求是指某些物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在一年不同季节,或一周不同的日子,甚至一天的不同时间上下波动很大的一种需求状况。在不规则需求情况下的工作是协调市场营销,即通过灵活的定价、大力促销及其他刺激手段来改变需求的时间模式,使物品或服务的市场供给与需求在时间上协调一致。
六、充分需求
充分需求是指某各物品或服务的目前需求水平和时间等于预期的需求水平和时间的一种需求状况。这是企业最理想的一种需求状况。但是,在动态市场上,消费者偏好会不断发生变化,竞争也会日益激烈。因此,在充分需求状况下的应做好维持市场营销工作,即努力保持产品质量,经常测量消费者满意程度,通过降低成本来保持合理的价格,并激励推销人员和经销商大力推销,千方百计维持目前需求水平。
七、过量需求
过量需求是指市场需求超过了企业所能供给或所供给的水平的一种需求状况。在过量需求情况下应降低市场营销,即通过提高价格、合理分销产品、减少服务和促销等措施,暂时或永久地降低市场需求水平,或者是设法降低来自盈利较少或服务需要不大的市场的需求水平。需要强调的是,降低市场营销并不是杜绝需求,而是降低需求水平。
八、有害需求
这一需求是指市场对某些有害物品或服务的需求。对于有害需求的情况,应做好反市场营销工作,即劝说喜欢有害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放弃这种爱好和需求,大力宣传有害产品或服务的严重危害性,大幅度提高价格,以及停止生产供应等。降低市场营销和反市场营销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采取措施减少需求,后者是采取措施消灭需求。
I. 商场市场营销问题及措施
1、产品脱销需要抄拓展供应商,袭及时补货; 2、加强巡检并将监控拍下的有此类现象事件及有处理结果的事件回放提醒;3、保安关注走失孩子集中设置留护区域,广播找人时互动将无人监护孩子监护起来;4、对肢体冲突人隔离,并及时引导,转移其注意力,必要时进行小礼品安抚式慰问。同时发生时,以险、急、重要、不重要为顺序,同时处理走失及冲突事件,后处理其他事项。